教案是实施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的具体操作方式。教案编写要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编写教案的灵感和参考。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一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进行教学的。分如下四个环节:
一、引入自学。(8分钟)。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说说怎样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其实还有一种更简单易行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书本第62页。
二、交流汇报。(15分钟左右)。
师:通过自学,你看懂了什么?哪些地方看不懂?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参与其中,一起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一起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困惑。
三、巩固练习。(10分钟左右)。
1、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4题)。
2、“找病因”——出示有差错的求最小公倍数的做法。(3题)。
四、课堂作业:(7分钟左右)。
第65页第8题(6小题)。
五、教后反思。
上面的设计应该来说是简单的,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从课堂练习的情况来看效果是很好的。反思其成功之处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去自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去自学掌握,为此放手让学生自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反思自学的效果有如下几个优势:1、学生对方法的习得更直观,更具有可感性。2、能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都有一种认识它、学会它、掌握它的心态,必然积极投入、积极思考。3、由于从书中直接与书本对话,对解题格式的把握上更准确、更到位。4、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也更容易暴露。可见,自学是一种简单易行、高效的教学策略。
二、让学生多问问,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是自学后的交流,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做?有什么诀窍?而是充分让学生说出存在的困惑和疑问。因为,自学后,学生必然会有一些困惑,此时我鼓励学生尽量提问、尽量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教师创设的和谐氛围中一个一个精彩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能不能用最大公约数去分别除这两个数?”、“为什么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就求到最小公倍数了”“怎样确定除数?”……这些问题都贴近了新知领域,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很巧妙地、很智慧地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随着问题的一个个解决,学生对新知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明朗,越来越清晰。
三、练习不在乎多,在乎全、精、实。
的基本道理,进而能进一步理解最小公倍数。这样的练习层层递进、紧扣本课内容、练得精练、练得有效。真正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应该是一堂课所要达到的真谛。
四、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学生乐意,老师所望。
课堂作业理应在课堂中完成,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能够及时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即使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能够让教师得到成功的喜悦。课中留给学生相对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这一点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其实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学生做的时候注意力比较集中,做的时候就有一种力争做对的氛围,做的时候就有一种责任感,有了这一些,显然就能提高做作业的质量,显然能达到练习的效果。如果课堂作业移到课后,效果迥然不同。我想这一点大家肯定有同感。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二
高六册第一单元安排的是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的阅读,《数学与文化》是其中的第一篇。阅读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需要提要钩玄。“提要”就是提炼出文章论述的要点,“钩玄”就是探索文章更精微的内涵。换言之,提要就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钩玄就是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因此,学习本单元,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提要钩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对文章概括分析的能力。
《数学与文化》一文,主要阐述了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数学的特点,读后可让我们感觉到数学对于人类的积极作用。阅读时要把握提示语,提取概括句。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个特点作仔细的分析,找到数学与文化的关系、数学与人类的关系。
[资料显示屏]。
――《数学――撬起未来的杠杆》。
数学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世界上很多经济学家,常常是先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后才研究经济的。有人曾用概率统计法研究《红楼梦》作者的语言习惯,发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很一致的。说明曹雪芹曾创作了后四十回,至少留下了后四十回的部分手稿。原苏联曾有人对《静静的顿河》一书的真正创作者提出过疑问。有人用概率统计法研究该书的用词习惯,发现与肖洛霍夫其他著作的习惯是一致的,因而认为此书确是他写的。
――《数学――撬起未来的杠杆》。
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数学学科的巨大发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牢固地确定了它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的地位。数学正突破传统的'应用范围向几乎所有的人类知识领域渗透,并越来越直接地为人类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作出贡献。同时,对于当今社会每一个有文化的人士而言,不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学习数学、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现代社会对数学的这种需要,在未来的世纪中无疑将更加与日俱增。
――《蚁迹寻踪及其他数学探索》(美)。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一、导语设计。
1.可以从一般人对数学的认识上导入。我们总以为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与文化不会有什么关系,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样导入可引起人们对数学文化的重视)。
2.可以从北京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导入。(这样导入有利于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二、过程设计。
1.浏览阅读,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浏览是一种快速的阅读方法,其目的是要把握文章所写的内容。浏览的关键是:(1)细读开头,寻找有关文章所写内容的提示语;(2)关注提示语,提取与文章标题或内容有关的概括语句。《数学与文化》的开头部分由11句话组成,其中最富有信息量的是第10句:“我这里并不想概括什么是数学文化,而只是就它对人类精神生活影响最突出之处提出一些看法。”这句话告诉我们,本文要谈的是数学文化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然后浏览全文,可以快速提取出论述数学文化特点的几个提示语“首先”“另一个特点”“再一个特点”和“总之”“概括为一句话”“最根本的特征”等提示语。这样全文的大致内容就已经清楚了。
2.精读文章的主要段落,分析文章的基本观点。
精读就是反复仔细地阅读,其目的在于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精读需要做的工作是:(1)筛选观点与材料;(2)分析段内层次,辨明句间关系。例如文章的第二段谈的是数学的第一个特点,即“数学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这是本段的观点;接着用欧几里德平面几何中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为例进行证明,说明数学所追求的完全确定和完全可靠是指在一定命题范围内的绝对正确,没有例外。然后,文章就着重论述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与数学的对象和方法有关),这等于又提出一个观点,接下来文章就从“对象”和“方法”(重点谈的是方法)两方面来论述。最后又阐述了这种数学方法对人类认识方法的影响,并揭示出这种方法的实质:是一种求真的态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度的标志。
再如文章的第四段谈的是数学的第三个特点,即数学“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这是本段的观点,接下来用三句话对这一观点加以解释,再往后就用大量的数学研究的材料来证明数学的这个观点。材料从希腊人研究有理数的问题开始,到三等分角的问题,到五次以上方程的求解、平行线公理的证明,到不可交换的乘法的研究等等,说明数学一直在进行着对自己的研究。本段的最后指出数学对自己的研究(即数学的“变)是从否定自己开始的。数学的这一特点显然对人类精神有着明显的影响。
按照精读的基本方法,可以把文章其他段落的意思都概括出来。然后把几个段落的。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北京市六年制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第50、51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会解答“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明确算理,并能正确地列出算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算理,正确解答。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苹果图和梨图、白兔和黑兔图、两个娃娃、投影仪等;学生准备白色、绿色、蓝色棋子若干、黑白反映码若干。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1.看图。
(1)。
师:有几个苹果?有几个梨?
生:有3个苹果,有3个梨。
师:梨和苹果相比,数目怎么样?
生:梨和苹果同样多。
(2)(再摆2个梨)。
师:现在梨比苹果怎么样?
生:梨比苹果多2个。
师:梨比苹果多2个,还可以怎么说?
生:苹果比梨少2个。
(3)比较数的大小。
师:谁多?谁少?
生:梨多,苹果少。
师:多的数我们叫较大数,少的数我们叫较小数。
梨和苹果比,谁的个数是较大数?谁的个数是较小数?
生:梨的个数是较大数,苹果的个数是较小数。
(4)分析相差的部分。
师:我把较大数(指梨)分成两部分(用一竖线隔开)这部分和苹果比怎么样?(指和苹果同样多的3个梨)。
生:这部分和苹果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师:这部分是什么?(指比苹果多的2个梨)。
生:这部分是比苹果多的部分。(板书:多的)。
师:梨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生:梨是由和苹果同样多的部分和比苹果多的部分组成的。
师:梨比苹果多的部分就是梨和苹果相差的部分。
2.动手摆。
师:请你在数学盘的第一排摆4个白棋子,第二排摆5个绿棋子。
师:白棋子和绿棋子比,白棋子比绿棋子怎么样?
生:白棋子比绿棋子少1个。
师: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绿棋子比白棋子多1个。
师:白棋子和绿棋子相差几个?
生:白棋子和绿棋子相差1个。
师:谁的个数是较大数?谁的个数是较小数?
生:绿棋子的个数是较大数,白棋子的个数是较小数。
师:把较大数的两部分用小棍隔开。绿棋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互相说说。
师:谁说说?
师:把棋子放回去。
师:接着摆。第一排摆6个蓝棋子,第二排摆4个黄棋子。
师:谁的个数是较大数?谁的个数是较小数?
生:蓝棋子的个数是较大数,黄棋子的个数是较小数。
师:想一想,蓝棋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用小棍隔开。
师:把蓝棋子和黄棋子同样多的部分用纸条盖住。
师:你盖住了几个蓝棋子?
生:我盖住了4个蓝棋子。
师:蓝棋子和黄棋子相差的部分在哪儿?互相指一指。
师:蓝棋子和黄棋子相差几个?
生:蓝棋子和黄棋子相差2个。
师:蓝棋子和黄棋子相差2个是什么意思?
生:蓝棋子比黄棋子多2个,黄棋子比蓝棋子少2个。
师:把棋子放回去。
(二)新课。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较大数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较小数多的部分。
下面我们用刚才学的知识,学习应用题。
一、出示例题:学校养了11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1)读题,找条件和问题。
师:谁来读题?
生:学校养了11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师: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生:第一个条件是学校养了11只白兔,第二个条件是7只黑兔,问题是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2)讨论算理。
师:为了帮助分析这道题,我们在数学盘中用11个白色的码表示白兔,用7个黑色码表示黑兔,迅速摆好。(教师贴白兔、黑兔图)。
师: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你想一想:谁和谁比?谁的只数是较大数?较大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用小棍把两部分隔开。
师:把小棍放在哪儿了?谁来指一指?
生:我把小棍放在这儿了。(教师贴一纸条)。
师:哪部分是白兔比黑兔多的'部分?谁来指一指?
生:这部分是白兔比黑兔多的部分。(板书:多?只)。
师: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怎么办?两人讨论。
师: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怎么想呢?
生: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我想:从11只白兔里去掉7只白兔,所以用减法计算。
师:为什么要去掉7只白兔,而不是7只黑兔呢?
生:因为11只白兔里有7只白兔和黑兔同样多,所以从11只白兔里去掉7只白兔,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几只了。
生:对!
师:算式是什么?
生:11-7=4(只)〔板书;11-7=4(只)〕。
师:谁来答题?
生:答:白兔比黑兔多4只。(板书:答:白兔比黑兔多4只)。
师:“白兔比黑兔多几只?”还可以怎么问?
生:黑兔比白兔少几只?
(教师予以肯定)。
二、出示例题:学校养了11只白兔,7只黑兔,黑兔比白兔少几只?
师:谁来读题?
生:学校养了11只白兔、7只黑兔,黑兔比白兔少几只?
师: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生:第一个条件是学校养了11只白兔,第二个条件是7只黑兔,问题是黑兔比白兔少几只。
师:哪部分表示“黑兔比白兔少几只”,互相指一指。
谁上来指一指?
生:这部分表示“黑兔比白兔少几只”(板书:少?只)。
师:要求“黑兔比白兔少几只,就是求什么?”
生:就是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师:为什么?
生:因为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就是黑兔比白兔少几只,都是求白兔和黑兔相差的部分。
师:怎么列式?
生:11-7=4(只)[板书:11-7=4(只)〕。
师:谁来答题?
生:答:黑兔比白兔少4只。(板书:答:黑兔比白兔少4只。)。
小结:
生:用较大数减较小数。
师:用较大数减较小数,就得出两个数相差多少了。
(三)练习(投影)。
师:做两道题,做后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l)去年夏天,我国农村不少地方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同学们积极给灾区小朋友捐钱,捐文具,有这样一道题:
(2)教师节时,同学们做大红花献给辛勤的园丁。
同学们做大红花,五年级做了30朵,六年级做了52朵,五年级比六年级少做多少朵?
师:老师说一道题,请你们回答。(老师拿出一个大娃娃,一个小娃娃)。
师:男娃娃身高50厘米,女娃娃身高80厘米,女娃娃比男娃娃高多少厘米?
生:女娃娃比男娃娃高30厘米。
师:算式是什么?
生:80-50=30(厘米)。
师:女娃娃比男娃娃高多少厘米?还可以怎么问?
生:男娃娃比女娃娃矮多少厘米?
师:男娃娃比女娃娃矮多少厘米?
生:男娃娃比女娃娃矮30厘米。
师:回答得很好,老师再提一个新问题,看谁会回答。(教师拿出一支钢笔和一支圆珠笔)。
师:要求圆珠笔比钢笔便宜多少钱,必须已知哪两个条件?
生:必须已知钢笔多少钱,圆珠笔多少钱。
师:这支钢笔10元钱,这支圆珠笔3元钱,圆珠笔比钢笔便宜多少钱?
生:圆珠笔比钢笔便宜7元钱。
师:钢笔比圆珠笔贵多少钱?
生:钢笔比圆珠笔贵7元钱。
师:都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都用减法计算。
总结:
师:比较两个数相差多少时,“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结合实际可以问“高多少”、“贵多少”。还可以怎么问,也是“多多少”的意思?举例说一说。
生:长多少、快多少、重多少……。
生:矮多少、慢多少、轻多少……。
师:从较大数中去掉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两个数相差的部分。
五、思考题:(投影)。
谁能不改变问题的意思,再至少想出五种问法。
(1)第二个篮子里比第一个篮子里少多少个苹果?
(2)第一个篮子里去掉几个苹果就和第二个篮子里的苹果同样多?
(3)第二个篮子里添上几个苹果,就和第一个篮子里的苹果同样多?
(4)第一个篮子里和第二个篮子里相差几个苹果?
(5)第二个篮子里和第一个篮子里相差几个苹果?
板书安排:
应用题。
学校养了11只白兔,7只黑兔。学校养了11只白兔,7只黑兔。
白兔比黑兔多几只?黑兔比白兔少几只?
11-7=4(只)11-7=4(只)。
答:白兔比黑兔多4只。答:黑兔比白兔少4只。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73的例题以及“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理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图形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老师考验你们的听力怎么样?
教师补充:第2次拍的次数是第1次的2倍。
教师补充:第2次拍的次数是第1次的3倍。
2.“倍”这个字你们认识吗?“倍”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3.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学习例1:
出示2朵兰花,出示6朵黄花,学生说说两种花的关系。
我们还可以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怎么来表示这是一份呢?
教师示范将2朵兰花圈起来,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想一想黄花该怎样圈?同桌互相讨论。指名演示。
出示:黄花有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兰花的()倍。
如果我拿走2朵黄花,谁能告诉我现在的黄花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为什么?
现在黄花还是6朵,蓝花呢,变成3朵,你能用倍来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小结:要回答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不能只看一种花的朵数,我们一定要看一种花几朵,另一种花有几个这样的几朵,我们就说是几倍。
2.学习例2:
学生打开书本第73页。数一数蓝花和红花分别有几朵?
请学生根据例1将花用自己喜欢的那种颜色的水彩笔一份一份圈起来。
提问:蓝花2朵看成一份,红花将怎样圈?
红花有()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兰花的()倍。
求8里面有几个2,算式8÷2=4。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用除法计算,得数后面不要写单位名称,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
四、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看出红带子的长沙绿带子的5倍?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读题,根据题目要求学生操作,填空,教师巡视指导。提问:6里面有几个3?6是3的几倍?15里面有几个3,15是3的几倍?填好后,要求学生把句子完整地读一读。用除法计算检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在图上连一连,再根据情况列出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倍”,谁能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倍”的?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五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这节课是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为主的教学,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因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以后学习通分做准备。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义和作用。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概念;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尝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小学生的动手欲望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但是,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的意义。2、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过程,体验观察思考,迁移发现,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索知识过程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并向同学们解释正好铺满的意思就是无空隙,不重叠,
学生通过思考及同桌交流以后能够答出如果正方形边长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时,这个正方形就可以被正好铺满,否则就不能。这时我就顺势总结:像6、12、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公倍数。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接下来进入的是讲授新课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主要设计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归纳总结出公倍数的概念,针对导入时的情景,继续向学生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还能够正好铺满哪些正方形纸片。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同学们能够容易得出答案。通过这个实例让同学来总结归纳概括出公倍数的概念。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理论所要求的。
接下来进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环节。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寻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学习小组,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思考并回答问题:找一找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和大家分享他们的成果。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视,时刻注意其讨论动向,也会时不时加入他们的讨论当中。
通过讨论之后,学生得出找公倍数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组:依次分别列举6和9的倍数。先依次列举6的倍数和9的倍数,圈出它们公有的倍数,这样就找到了6和9的公倍数是18、36、54等,其中最小的一个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板书)。
第二组:只依次列举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圈出9的倍数,圈出的这些数就是6和9的公倍数。
第三组:只依次列举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圈出6的倍数,圈出的这些数就是6和9的公倍数。
最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找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可以先分别有序列举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先列举其中一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
接下来进入的是巩固练习环节,为了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给出集合图,让学生把50以内6和8的倍数、公倍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里,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作,其它同学在自己练习本上作。作完以后学生互评。
最后是小结、拓展延伸环节。
通过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伴随着同学们的回答结束今天的课程。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六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进行教学的。分如下四个环节:
一、引入自学。(8分钟)。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说说怎样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其实还有一种更简单易行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书本第62页。
二、交流汇报。(15分钟左右)。
师:通过自学,你看懂了什么?哪些地方看不懂?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参与其中,一起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一起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困惑。
三、巩固练习。(10分钟左右)。
2、“找病因”——出示有差错的求最小公倍数的做法。(3题)。
四、课堂作业:(7分钟左右)。
第65页第8题(6小题)。
五、教后反思。
上面的设计应该来说是简单的,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从课堂练习的情况来看效果是很好的。反思其成功之处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去自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去自学掌握,为此放手让学生自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反思自学的效果有如下几个优势:1、学生对方法的习得更直观,更具有可感性。2、能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都有一种认识它、学会它、掌握它的心态,必然积极投入、积极思考。3、由于从书中直接与书本对话,对解题格式的把握上更准确、更到位。4、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也更容易暴露。可见,自学是一种简单易行、高效的教学策略。
二、让学生多问问,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是自学后的交流,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做?有什么诀窍?而是充分让学生说出存在的困惑和疑问。因为,自学后,学生必然会有一些困惑,此时我鼓励学生尽量提问、尽量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教师创设的和谐氛围中一个一个精彩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能不能用最大公约数去分别除这两个数?”、“为什么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就求到最小公倍数了”“怎样确定除数?”……这些问题都贴近了新知领域,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很巧妙地、很智慧地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随着问题的一个个解决,学生对新知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明朗,越来越清晰。
三、练习不在乎多,在乎全、精、实。
的基本道理,进而能进一步理解最小公倍数。这样的练习层层递进、紧扣本课内容、练得精练、练得有效。真正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应该是一堂课所要达到的真谛。
四、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学生乐意,老师所望。
课堂作业理应在课堂中完成,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能够及时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即使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能够让教师得到成功的喜悦。课中留给学生相对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这一点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其实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学生做的时候注意力比较集中,做的时候就有一种力争做对的氛围,做的时候就有一种责任感,有了这一些,显然就能提高做作业的质量,显然能达到练习的效果。如果课堂作业移到课后,效果迥然不同。我想这一点大家肯定有同感。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七
我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平时对数学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一些一题多解的数学题更是喜欢寻根问底。
今天数学老师布置我们课外去考虑一个数学思考题(你能用几种方法比较5/6和8/9的大小?)。
回家后我经过不断思考,得到以下六种解法:
一、我的想法是:我们从前学过两个分数相比较,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即:两个分数的分母通分)。
即:5/6=30/36、8/9=32/36,
因为:30/36〈32/36,所以:5/6〈8/9。
二、我是把两个分数的分子通分,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大的分子反而小。
即:5/6=40/48、8/9=40/45,
因为:40/48〈40/45,所以:5/6〈8/9。
三、我把两个分数化成小数加以比较,小数大的分数大,小数小的分数就小。
即:5/6=0.8333……,8/9=0.8888……。
因为:0.8333……〈0.8888………,所以:5/6〈8/9。
四、倒数比较法。就是分别求出这两个分数的倒数,倒数大的分数小,倒数小的分数反而大。
即:5/6的倒数是6/5,8/9的倒数是9/8,
因为:6/5〉9/8,所以:5/6〈8/9。
五、我认为这两个分数全是真分数,就可以先用1分别减去这两个分数,根据被减数相同,差越小,减数越大;差越大,减数越小。
即:1_5/6=1/6,1_8/9=1/9。
因为:1/6〉1/9,所以:5/6〈8/9。
六、用除法计算,商小于1,被除数就小于除数,商大于1,被除数就大于除数。
即:5/6÷8/9=15/16。
因为:商15/16〈1,所以:5/6〈8/9。
以上是我对这道题的想法,你们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吗?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八
1、利用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月历探索新知。学生在月历上找出4和6的倍数的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探索后,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日期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上的有特征的数,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习、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先让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排队问题,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接着是找生日,铺墙砖,让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感受到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4、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九
骆老师能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创设的情境合理:既能符合儿童心理有趣味,又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个活动或游戏隐藏了什么数学问题?能获得什么解决问题策略?每节课,学生都积极动手,主动合作,踊跃交流…。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时闪现,愉悦的神情在小脸上洋溢。
xx老师的教学内容是五年级的“最小公倍数”,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智力游戏“动物尾巴重新接回”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寻找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奥秘。课堂围绕主要问题“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老师以“为什么重新接回的次数就正好是多边形边数的公倍数呢?”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课堂结束后,学生与现场观众还沉浸在对“奥秘”的进一步思考中。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十
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教学流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
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课堂探究。
自主。
学习。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交流。
展示。
4、明确意义。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4、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反馈拓展。
拓展。
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2、师:运用公倍数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天周老师和一位乐清的同学在温州参加完同学会之后,第二天要赶回来上班,从温州新南站我们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
检测。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内容:北京市六年制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第50、51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会解答“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明确算理,并能正确地列出算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算理,正确解答。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苹果图和梨图、白兔和黑兔图、两个娃娃、投影仪等;学生准备白色、绿色、蓝色棋子若干、黑白反映码若干。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1.看图。
(1)。
师:有几个苹果?有几个梨?
生:有3个苹果,有3个梨。
师:梨和苹果相比,数目怎么样?
生:梨和苹果同样多。
(2)(再摆2个梨)。
师:现在梨比苹果怎么样?
生:梨比苹果多2个。
师:梨比苹果多2个,还可以怎么说?
生:苹果比梨少2个。
(3)比较数的大小。
师:谁多?谁少?
生:梨多,苹果少。
师:多的数我们叫较大数,少的数我们叫较小数。
梨和苹果比,谁的个数是较大数?谁的个数是较小数?
生:梨的个数是较大数,苹果的个数是较小数。
(4)分析相差的部分。
师:我把较大数(指梨)分成两部分(用一竖线隔开)这部分和苹果比怎么样?(指和苹果同样多的3个梨)。
生:这部分和苹果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师:这部分是什么?(指比苹果多的2个梨)。
生:这部分是比苹果多的部分。(板书:多的)。
师:梨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生:梨是由和苹果同样多的部分和比苹果多的部分组成的。
师:梨比苹果多的部分就是梨和苹果相差的部分。
2.动手摆。
师:请你在数学盘的第一排摆4个白棋子,第二排摆5个绿棋子。
师:白棋子和绿棋子比,白棋子比绿棋子怎么样?
生:白棋子比绿棋子少1个。
师: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绿棋子比白棋子多1个。
师:白棋子和绿棋子相差几个?
生:白棋子和绿棋子相差1个。
师:谁的个数是较大数?谁的个数是较小数?
生:绿棋子的个数是较大数,白棋子的个数是较小数。
师:把较大数的两部分用小棍隔开。绿棋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互相说说。
师:谁说说?
师:把棋子放回去。
师:接着摆。第一排摆6个蓝棋子,第二排摆4个黄棋子。
师:谁的个数是较大数?谁的个数是较小数?
生:蓝棋子的个数是较大数,黄棋子的个数是较小数。
师:想一想,蓝棋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用小棍隔开。
师:把蓝棋子和黄棋子同样多的部分用纸条盖住。
师:你盖住了几个蓝棋子?
生:我盖住了4个蓝棋子。
师:蓝棋子和黄棋子相差的部分在哪儿?互相指一指。
师:蓝棋子和黄棋子相差几个?
生:蓝棋子和黄棋子相差2个。
师:蓝棋子和黄棋子相差2个是什么意思?
生:蓝棋子比黄棋子多2个,黄棋子比蓝棋子少2个。
师:把棋子放回去。
(二)新课。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较大数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较小数多的部分。
下面我们用刚才学的知识,学习应用题。
一、出示例题:学校养了11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1)读题,找条件和问题。
师:谁来读题?
生:学校养了11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师: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生:第一个条件是学校养了11只白兔,第二个条件是7只黑兔,问题是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2)讨论算理。
师:为了帮助分析这道题,我们在数学盘中用11个白色的码表示白兔,用7个黑色码表示黑兔,迅速摆好。(教师贴白兔、黑兔图)。
师: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你想一想:谁和谁比?谁的只数是较大数?较大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用小棍把两部分隔开。
师:把小棍放在哪儿了?谁来指一指?
生:我把小棍放在这儿了。(教师贴一纸条)。
师:哪部分是白兔比黑兔多的'部分?谁来指一指?
生:这部分是白兔比黑兔多的部分。(板书:多?只)。
师: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怎么办?两人讨论。
师: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怎么想呢?
生: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我想:从11只白兔里去掉7只白兔,所以用减法计算。
师:为什么要去掉7只白兔,而不是7只黑兔呢?
生:因为11只白兔里有7只白兔和黑兔同样多,所以从11只白兔里去掉7只白兔,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几只了。
生:对!
师:算式是什么?
生:11-7=4(只)〔板书;11-7=4(只)〕。
师:谁来答题?
生:答:白兔比黑兔多4只。(板书:答:白兔比黑兔多4只)。
师:“白兔比黑兔多几只?”还可以怎么问?
生:黑兔比白兔少几只?
(教师予以肯定)。
二、出示例题:学校养了11只白兔,7只黑兔,黑兔比白兔少几只?
师:谁来读题?
生:学校养了11只白兔、7只黑兔,黑兔比白兔少几只?
师: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生:第一个条件是学校养了11只白兔,第二个条件是7只黑兔,问题是黑兔比白兔少几只。
师:哪部分表示“黑兔比白兔少几只”,互相指一指。
谁上来指一指?
生:这部分表示“黑兔比白兔少几只”(板书:少?只)。
师:要求“黑兔比白兔少几只,就是求什么?”
生:就是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师:为什么?
生:因为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就是黑兔比白兔少几只,都是求白兔和黑兔相差的部分。
师:怎么列式?
生:11-7=4(只)[板书:11-7=4(只)〕。
师:谁来答题?
生:答:黑兔比白兔少4只。(板书:答:黑兔比白兔少4只。)。
小结:
生:用较大数减较小数。
师:用较大数减较小数,就得出两个数相差多少了。
(三)练习(投影)。
师:做两道题,做后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l)去年夏天,我国农村不少地方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同学们积极给灾区小朋友捐钱,捐文具,有这样一道题:
(2)教师节时,同学们做大红花献给辛勤的园丁。
同学们做大红花,五年级做了30朵,六年级做了52朵,五年级比六年级少做多少朵?
师:老师说一道题,请你们回答。(老师拿出一个大娃娃,一个小娃娃)。
师:男娃娃身高50厘米,女娃娃身高80厘米,女娃娃比男娃娃高多少厘米?
生:女娃娃比男娃娃高30厘米。
师:算式是什么?
生:80-50=30(厘米)。
师:女娃娃比男娃娃高多少厘米?还可以怎么问?
生:男娃娃比女娃娃矮多少厘米?
师:男娃娃比女娃娃矮多少厘米?
生:男娃娃比女娃娃矮30厘米。
师:回答得很好,老师再提一个新问题,看谁会回答。(教师拿出一支钢笔和一支圆珠笔)。
师:要求圆珠笔比钢笔便宜多少钱,必须已知哪两个条件?
生:必须已知钢笔多少钱,圆珠笔多少钱。
师:这支钢笔10元钱,这支圆珠笔3元钱,圆珠笔比钢笔便宜多少钱?
生:圆珠笔比钢笔便宜7元钱。
师:钢笔比圆珠笔贵多少钱?
生:钢笔比圆珠笔贵7元钱。
师:都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都用减法计算。
总结:
师:比较两个数相差多少时,“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结合实际可以问“高多少”、“贵多少”。还可以怎么问,也是“多多少”的意思?举例说一说。
生:长多少、快多少、重多少……。
生:矮多少、慢多少、轻多少……。
师:从较大数中去掉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两个数相差的部分。
五、思考题:(投影)。
谁能不改变问题的意思,再至少想出五种问法。
(1)第二个篮子里比第一个篮子里少多少个苹果?
(2)第一个篮子里去掉几个苹果就和第二个篮子里的苹果同样多?
(3)第二个篮子里添上几个苹果,就和第一个篮子里的苹果同样多?
(4)第一个篮子里和第二个篮子里相差几个苹果?
(5)第二个篮子里和第一个篮子里相差几个苹果?
板书安排:
应用题。
学校养了11只白兔,7只黑兔。学校养了11只白兔,7只黑兔。
白兔比黑兔多几只?黑兔比白兔少几只?
11-7=4(只)11-7=4(只)。
答:白兔比黑兔多4只。答:黑兔比白兔少4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十二
备注。
一、复习准备。
1、回答下列每组书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6和712和3656和14。
4和915和457和13。
提问:互质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各有是什么特点?倍数关系呢?
2、已知10=2×515=3×5,那么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是。
谁能说一说最小公倍数的质因数有何特点?
3、求12和18,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
(1)全体笔练,两个做在投影片上。
(2)反馈(投影片)失声共同评价。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3:求12、16和18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尝试练习(两人板演,有困难可以看书)。
(2)师生共同讨论(并纠正)板演:
a、为什么当商是6,8和9时,还要用两个数的公约数2继续除?
(因为每个数独有的质因数也是最小公倍数的质因数)。
b、除到什么时候可以不必再除?
c、最后这个最小公倍数怎么求?为什么?
(3)小结:因为最小公倍数既含有几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又含有每个数独有的质因数,所以一直要除到每两个数都互质(简称“两两互质”)为止,并把除数和商全部连乘起来。
(4)练习: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6、8和1215、30和408、9和12。
a、学生练习。
b、投影反馈。
c、先同桌讨论,然后在回答: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三个数的最。
备注。
公约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只要除到三个数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只要把除数乘起来,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把除数和商都连乘起来。
(5)练习: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4、12和169、18和2712、15和18。
(学生练习后反馈,并互相检查)。
2、探求规律。
出示:(1)15、30和60(2)3、4和7。
8、10和402、5和9。
9、7和631、和15。
(1)学生练习:求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反馈练习结果(生报教师板书)。
[15、30、60]=60[3、4、7]=84。
[8、10、40]=40[2、5、9]=90。
[9、7、63]=63[1、8、15]=20。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4)讨论后小结:
若三个数中较大数上另外两个数的倍数,则较大数既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若三个数两两互质,则它们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注意加“。”内容的强调)。
(5)练习:课本p62练一练2(先略做思考,再口答,并说出为什么。)。
(6)综合练习课本p62练一练3(当堂反馈,矫正错误)。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并还知道了什么?
3、在练习时要注意分析清楚每组数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再解答。
四、作业《作业本》。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本小节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短除法式子中最后的结果(商)必须要两两互质。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内容: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知识目标:经历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在探究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能力目标:在探索寻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会运用公倍数,最大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学具:若干张长3cm,宽2cm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探究已知。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
师:(学生依次报数)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再来一轮,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同学要起立两次)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这样的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请起立两次的同学报数。(12、24)。
生: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倍数。
二、创设情景,动手操作。
1.老师家的墙面出现了问题,这几天正忙着维修呢。
(这是我买的一种墙砖)这种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我想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使用的墙砖都是整块)。
2.“如果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使用的墙砖都是整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3.那现在你明白老师的意思了吗?我们再来看看。
需要你们帮忙解决什么问题。(出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
4.如果按老师的想法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呢?
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同时呀,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这样的两个问题:
(1)拼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有怎样的关系?
(师):听明白了吗?小组之间开始合作吧。
5.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拼的结果。你是怎么拼的(上黑板展示)。说说你拼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6)还有不同的拼法吗?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又是多少?(12)如果老师现在给你足够多的时间和足够多的纸片那你还能拼出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呢?这样的数多吗?有多少个?现在请仔细观察: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既是2的倍数有是3的倍数。)。
说的真好,那老师这里有一个疑问。能拼出边长是8的正方形吗?为什么?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小纸片铺铺看,谁来说说你的想法。(不能,因为8只是2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
6.小结。
刚才大家通过自己动手,知道了用这种规格的墙砖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6、12、18…,还知道了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里面含有的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用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来解决“为什么正方形的边长是6分米、12分米…”
二、教学意义。
1.同学们说,老师来写,2的倍数有:3的倍数有:
那在这些数中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像6.12.18…这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我们就把它们叫做2和3的公倍数。(板书:2和3的公倍数)。
那最小的又是几呢?(6)那6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我们还可以用集合圈的方式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
(出示:题单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完后抽说说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3.那现在要你解决“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还用不用摆一摆,画一画了,可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直接找两个数的公倍数)。
要解决“边长最小是多少”这个问题呢?又怎么办?(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现在谁再来说说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现在那有信心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好,我们来试一试,(题单:第二题找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汇报。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找的?(我是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它们的公倍数。最后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抽学生板演。
4.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找出了6和8的公倍数有24.48.72…。
那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最小公倍数是公倍数的因数,公倍数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五.练习。
同学们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运用这些知识我们来进行一些练习:(题单:3、4、5题)。
关于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有许多种,我们下一节课再一起探讨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6和8。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十四
《最小公倍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学习为今后的通分学习打下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算理并学会计算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对最小公倍数算理的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能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能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而探究性学习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及时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从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不能简单“告知”,通过引导,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明晰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思路,在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一)故事引入感知概念
出示关于阿凡提的故事,巴依老爷说:“从八月一日起,我要连续出去收账3天才休息一天,我的账房先生要连续收账5天才可以休息一天,你们就在我们两人同时休息的时候来吧。我肯定给钱。”阿凡提动了动脑筋,便带长工们离开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阿凡提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同桌讨论,学生合作在日历卡上找出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的共同休息日。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完成板书:
巴依老爷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账房先生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休息日12、24
最早的休息日12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二)加深理解总结方法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最早的休息日(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设计意图】怎样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决不能是简单“告知”的过程,以概念为本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些经验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首先让学生用数学上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课件出示集合圈)。然后利用课件使集合圈重叠一部分。给学生问题:如果这两个集合圈这样放在一起,相交的这一部分表示什么呢?(课件出示集合圈的动态过程)
【设计意图】根据弗赖登塔尔“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观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
(三)巩固运用
再求新法(本环节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和方法引探是教学难点)
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六(1)班同学在组织跳绳活动。班长说:“我们可以分成6人一组,也可以分成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这些学生至少有几人?”问题出示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很快用列举法求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我预设让学生寻找更简便的大数翻倍法,以及进一步探索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先把6和8分解质因数,观察质因数之间的关系,发现2是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而3和4是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理解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就是全部公有质因数和各自质因数的乘积。而短除法实际就是分解质因数的简便算法,并且引导学生发现,短除号左边的数就是它们的公有质因数,下面的数就是相对应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上面表示6的倍数,下面表示8的倍数。所圈重合的点是6和8的公倍数。(教材中出现了数轴上表示倍数的方法,考虑到学生想不到这种方法,我参与活动中,最后展示这种图形结合的方法。)
【设计意图】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四)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在列举法的基础上,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由一道生活问题结束本课。(课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应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十五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十六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
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
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课堂探究。
自主。
学习。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交流。
展示。
4、明确意义。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反馈拓展。
拓展。
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2、师:运用公倍数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天周老师和一位乐清的同学在温州参加完同学会之后,第二天要赶回来上班,从温州新南站我们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十七
文章摘要:如果有一个自然数a能被自然数b整除,则称a为b的倍数,b为a的约数,对于两个整数来说,指该两数共有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解:鸡蛋数量是一个比2、3、4、5、6的公倍数多1,而且恰好是7的倍数的数。
2、3、4、5、6的最小公倍数是60,但60+1=61不是7的倍数。60的2倍、3倍、4倍加上1以后都不满足条件。
只有60的5倍加1能被7整除,所以鸡蛋数是:
60×5+1=301(个)。
满足上述条件的数还有721,1141……但篮子里不可能装这么多鸡蛋。
例2孟老师负责运动会团体操的队形排列。他在操场上把参加团体操的同学排成10人一行,发现少1人;排成9人一行,还是少1人;排成8人一行,还是少1人;排成7人一行、6人一行……2人一行,每次总是少1人。孟老师生气了:真见鬼,怎么排都少1人!到底有多少人参加团体操?全校的学生都来了也不过3000人。
解:孟老师只要把自己算进去,那么10人一行也好,9人一行也好……,2人一行也好,都能恰好分完,就是说,正好是10、9、8、7、6、5、4、3、2的公倍数。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520,减去孟老师,所以是2519人。
解:相会时必定是三人绕花园一周时间的公倍数,而最少时间为其最小公倍数。
[45,60,72]=360。
原处相会需经360÷60=6(小时)。
甲绕360÷45=8(周)。
乙绕360÷60=6(周)。
丙绕360÷72=5(周)。
解:人数是2、3、4的公倍数,其[2,3,4]=12,即至少12人,用盘。
12÷2+12÷3+12÷4=13(个)。
因为实际用盘是13的65÷13=5(倍),所以参加会的学生是。
12×5=60(人)。
此题解法很多,但都没有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来得简便。
求出10和8的最小公倍数,就是求出了至少要经过多少天,乙车间比甲车间多生产整整“一批零件”。
[10,8]=40200×40=8000(个)。
例6甲、乙两车同时从a至b,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6千米。甲车途中停留4小时,结果比乙车迟到1小时,求a、b两地的距离。
此题的解法也很多,但都比不上求最小公倍数的解法巧妙。
由题意可知,从a至b,甲车比乙车少用4-1=3(小时),可用求最小公倍数法求出至少行多少千米,甲车比乙车少用1小时,那么,3个这样的多少千米就是a、b两地间的距离。
[48,36]=144。
144×(4-1)=432(千米)。
解:[50,40]=200。
这段距离为0.44×200=88(米)。
因为50与40的最小公倍数是200,而200÷50=4,200÷40=5,说明都转200周时甲环行了4段这样的(88米)距离,而乙环又则行了5段同样的距离,比甲多出一段这样的距离。
解:因为鸭头、鸭脚总数不超过500,而一只鸭的头和脚是3,所以鸭的总数不会超过200只。
鸭数用3除余1,用5除余3,用7除余5,它们的除数和余数都差2,加上2就一定能被这三个数整除。
[3,5,7]=105。
鸭数为105-2=103(只)。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十八
1、复习、整理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最简分数等概念。
2、通过输理、比较,建立相关概念的关系。
3、在游戏、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一、基本练习
1、复习找因数、公因数的方法:
练习第一题。
学生填写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巩固找公因数的方法。
2、复习约分的方法:
练习第二题先约分,再连线。
二、运用知识模型:
1、复习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3题。
让学生自己用分数表示,并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2、第4题。
先让学生找出分数,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第5题。
本题开放性强,学生可以自由分割,并用分数表示。
三、思考题:
本题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思考:选择怎样的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要求24和30的公因数是1、2、3、6,因此可以选边长是1dm,2dm,3dm,6dm的方转。
四、实践活动:
先让学生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一天中每项活动的时间,巩固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约分等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并用分数知识进行交流。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十九
“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圈数的活动,从中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知道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而且又让学生懂得列举的方法。因此,在巩固练习中,应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找到其它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和总结规律。
1、尊重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中介,但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深挖教材后,可以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
2、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来的数学。因此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看到这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看到这两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等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大量的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
3、让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课伊始从学生熟知的引出倍数这一前卫知识。课中又再次利用阿凡提的故事展开了知识的联想,为最小公倍数的理解铺垫了很好的基础。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51—52。
3、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4、通过教学,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比较推理的过程中思维不同层次发展。
课件。
一、复习引入。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谁能说说倍数有什么特点?
直观理解。
师:我们来比比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找到4的倍数和6的倍数。
生独立找,请一生上台汇报,投影展示。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数字表上4的倍数和6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师:(口述并板书)12,24,36,48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也就是说它们是4和6公有的倍数,我们给这些数取个名字叫4和6的公倍数。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是怎么找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
师:我们用列举法找到了4和6的最小公倍数,请大家用列举法再在50以内找找6和9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在课本上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展示汇报,
师: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集合圈来表示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的公倍数。
小结: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探究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列举法找到了4和6的最小公倍数,6和9的最小公倍数。请看屏幕,请大家再用列举法找出下面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7和148和249和18。
5和62和79和4。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师:观察每横数据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1)两数是倍数关系时,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数;
(2)两数是互质关系时,最小公倍数是两数的乘积。
师: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时,除了用列举法,还可以用你们发现的特殊办法去找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样更简便。
我们进行一个抢答比赛,看谁能最快找到下面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和66和74和122和5。
9和510和118和1010和20。
学生抢答,请学生说说想法。
师:我们已经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了,有信心来挑战一下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
2,3和63,4和5。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师小结:我们同样可以用列举法找到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总结。
四、巩固练习。
师:大家的收获不小,我们一起来练一练,看谁能做得又对又快。
1、判断。
(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3)自然数范围内,4和6的公倍数有无限个。
5和7()7和1()。
6和8()18和6()。
12和8()52和13()。
10和15()9和4()。
2,5和4()3,6和8()。
五、生活中的数学。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
6的倍数有:6、12、18、24、30、……。
4和6公倍数有:12、24、……。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二十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教学流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
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课堂探究。
自主。
学习。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交流。
展示。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4、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反馈拓展。
拓展。
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2、师:运用公倍数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天周老师和一位乐清的同学在温州参加完同学会之后,第二天要赶回来上班,从温州新南站我们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
检测。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二十一
1、会利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数学的自身规律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运用和列举法和短除法确定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小组探究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准备复习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什么叫公因数?
2、什么叫最大公因数?
3、写出下列各组的最大公因数。
3和74和69和1812和30。
引出新课。
二、师生共研。
以4和6这组数为例,就在50以内数表中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
(1)4的倍数:4、8、12、13、20、24、28、32、36、40、44、48。
(2)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3)两个都有的:12、24、36、48。
(1)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讨,看看如何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交流。
(2)反馈时围饶着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短除式中除数是2的什么数?
为什么在得出商2和3时不再往下除?
(3)师生共同探究与交流。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一找,再用另一种验证。
重点反馈短除法。
3、探究特殊关系的两数怎样确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思考后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交的新朋友是什么?你现在对它知道多少?
(1)先定关系。
(2)确定用什么方法找。
3、有什么问题或发现?
四、布置作业:
2、3、4、5。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设计篇二十二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任务一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任务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最小公倍数)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倍数)
2、师:(出示课件)谁会求这俩个数的倍数?有了这个知识做铺垫,相信我们这节课一定会学的很轻松。
3、(出示目标)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并牢牢的记住它。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一、任务呈现
要求:先独立思考,不会的小组商量。
提示:每4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3天休息一天,每6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5天休息一天
二、自主学习
教师巡视学习情况
三、展示交流
1、师:他们可选那几日外出?(12、24)
你是怎样选出来的?根据回答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4的倍数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6的倍数。
共同的休息日:1224-----4和6的公倍数
最近的一天:12------4和6的最小公倍数
还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2、仔细观察两组数据有什么特征?
3、再次强调4的公倍数就是妈妈的休息日
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的休息日
4和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共同休息日
4、最近是哪一天?12
12也是这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5、集合图还可以这样表示出示课件
问:和前面的图有什么不同?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重合的、公共的)
你会填吗?把刚才的数据填在这个表里,中间填?两旁呢?
这样我们可以一眼看出4和6的公倍数是12、24.
6、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二、那如何求最小公倍数呢?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一、任务呈现
1、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想一想
1.你还能想出几种求法?
2.公倍数有多少个?你能找出最大的公倍数吗?
3.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学习
三、展示交流
1、把不同求法板书
2、交流以上三个问题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求5分钟)
2和74和8
3和56和15
2、结果反馈
一次正确5分,自己改正4分,帮助改正3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95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