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与书籍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方式之一。写读后感前,可以多角度地思考书中的主题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或许能够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和理解。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一
编者按:阅读好的小说,就犹如与智者交谈。小说《受戒》就是一个关于小英子和明海的爱情故事。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一本小说,名叫《受戒》。读完之后,我感慨万千。其中,作者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刚开始我并没有理解,但当我细细品读过后,我才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解了作者的思想。作者想要的一生,也不过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世俗的纷扰。可是这样的生活真的很难得。
这本小说主要讲述了小英子和明海的爱情故事。明海在十三岁的是时候来到了庵赵庄的“荸荠庵”要当一个和尚。然后在这里认识了邻居家的小英子,两个人经常待在一起玩,感情渐渐的变深了。但是在这个时候,明海提出要去当和尚,小英子还是送他去了庙堂受戒。在明海受戒的时候,小英子和他的感情也越来越好,最后两人在芦花荡里,小英子问明海:“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一开始惊讶了一下,随后大声的说:“要!”,就这样,两人在芦花荡里许下了一生的承诺。
汪曾祺在这本小说中描写了一个朴素的村庄。当中各型各色的人和事,他都能描写细致,即使一笔带过,也给人感觉恰到好处。“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作者通过对脚印细致的观察和描写,突出了明海对小英子深深的爱恋,细腻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初恋心跳般的感觉。有时候还能在他的描写中产生共鸣。那种小英子和明海之间纯真的感情也着实让人羡慕。初恋的纯洁和美好,在汪曾祺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一点都不做作。
读一本好的小说,就犹如与智者交谈了一番。汪曾祺用他笔下的故事,把我带进情节中,让我回味无穷,也让我知道了,原来文字可以这么美。
作者:马赫笳。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二
读完汪曾祺的《受戒》,我的心竟有一丝颤抖,一些形象化的激动凸起在我的皮肤上,虽然我知道天气并不冷——那是内心的震动造成的。
“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初见这样的豪言,我感动了,想到自己仅为刚刚迈出的一小步而沾沾自喜,却空抱着一腔愿望,便在心里暗暗责备自己的浅薄。我不想将自己封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我知道自己的天地应该很大,也一定会很大,但立足于此,我却发现自己的双腿并不强壮,就算是心,也没有伟岸到可以俯视天下的地步。那么,我的路在哪里呢?我的方向呢?我不知道,我没有明确的目标,虽然我渴望流浪的洒脱,但我也明白,自己并不会洒脱地自我放逐。但是此时,我确是失去方向了。
故事临近结束,我又看到了“走遍没有路的地方”的言语,我在觉得自己悟性太低的同时,也体味到一丝禅机。走遍有路的地方固然了不起,但那毕竟是是沿袭别人的老路,并不是在创造自己,而走没有路的地方,则完全是在走自己的路,并且用自己的手去打拼、去开创。如果说,走别人的路是在图纸上加深一道划痕的话,那么,走自己的路便是增加一道划痕了,勿用赘言,后者才称得上是真正伟大的选择。
鲁迅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一直引以为箴言。然而,一直以来,我想到的却只有别人是怎样开路的,而自己,只是在做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此时,我终于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然而我惶惑了,一直以来只会纵向切苹果的我,面对横向放置的苹果束手无策,即使我知道那里面一定有另一方天地。
《受戒》的故事中,本是仇敌的青年人和头陀共同开辟了“没有路的路”,即使青年人“很快似乎忘记身边有个头陀”,“正如头陀忘记身边有一个带剑的年轻人”,但是起码“丁丁的声音有了和应”。而我,注定只能一个人走,走自己的路,即使唱歌,也只能听到自己的回音。
但是,谁又不是如此呢?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三
《受戒》中的桃花源,仿佛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界。这是一篇理想的乐土,在庵赵庄的人们心中,和尚种地、织席、箍桶、画画与常人没什么不一样,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而赵大伯一家生活自由欢乐,自给自足,从这家人的生活,就能够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
在这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中,小主人公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渐渐地,他们成了好朋友,明子常到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之间朦胧的初恋就这样悄然萌生了。他们一齐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齐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个性是他们挖荸荠后的一段描述“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印下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搅乱了。”多么生动的描述啊!多么令人向往的美妙初恋啊!作者把少年情窦初开懵懂写的曲尽其妙,让人感到温馨完美。《受戒》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和自由的恣肆,作为狭隘空间中的礼貌人,或许蒙上了不真实的色彩,猛然停住脚步应对这美丽的影射,才发现我们的很多天赋,已经被遗弃,错失了许多完美。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四
近来读书颇多,主要以散文为主,也兼读些小说。因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余香。总体来说,无论文笔还是故事都写得很美,有点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感觉。小说里世界仿佛梦里桃源,只是里面人并非为了避世,而是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俗世中人有的他们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颇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豪的启发。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决定让他当和尚。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文中说道:“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情在理。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场了,文章写道:“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里,船就开了。”这个女孩子就是小说中的女主角,这一段描写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边城》中那只渡船上的老爷爷与翠翠。也许这篇小说起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师沈从文的敬礼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问明海是要去当和尚吗?明海点头。女孩问明海当和尚要烧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摇了摇头。女孩又问,你叫什么?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菩提庵。——给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这就是小明子与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小女孩的懵懂爱情就此泛起了涟漪。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五
文章开篇就用缓慢的文笔描述了一个独特的世外桃源,与其说独特更不如说荒诞。庵赵庄的人们太宽容了,在他们心中,和尚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像是郎中,书生,当铺,商人之类的职业,没有区别。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还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赌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规还是和尚吗?——这样光怪陆离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涩全然无关,完全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
再说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由此村庄独特的幸福生活可见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笔描述了这样一个地方,没有苦涩,没有勾心斗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荸荠庵里,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然而却没有人指责,这一切的荒诞在村庄里是如此和谐。
我并不赞同网络上大部分人所说,这是对人性最原始的复苏的赞美。更有甚者,说这是对人类原始的爱的赞扬。
在我看来,和尚本身不是一种职业,守清规也并不是对人性的压抑。对于那些看破红尘的人来说,选择出家反倒是解脱。给心灵困惑的人们一个远离尘世的机会。而文章中,和尚变成职业,用来赚钱,是对佛教信仰的侮辱。
再说全文的主线,明海和小英子,二人两小无猜的感情倒是让人动容。也只有在庵赵庄这样宽容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成长发芽的恋情。这也是全文唯一让我觉得像世外桃源的地方。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六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时候,与别的省不一样,作为一个理科重点学校,我们花最多时间的科目除了数学就是语文,江苏的高考卷,时常被戏称为全是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在一片思辨的考卷里显得十分特立独行。我也是在那个时候接触到汪曾祺。同期也正好在读一些日本的文学,日本文学躲不开物哀美学这个特点,文章读完时常让人觉得遗憾而压抑,但汪曾祺的文字让人置身于他为你构画的另一个单纯质朴的世界,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那片桃花源,那一亩三分地,种着所有的桃李春风。
本来理所当然地想写汪曾祺笔下的故乡,毕竟我自己也是那块水土养育出来的,但想起汪曾祺的《受戒》,又重新去读了一遍以后,决定要写《受戒》。汪曾祺写《受戒》时期的创作灵感来源自少年时期跟随祖父在故乡高邮的生活经历,当时正处在文革后他重新提笔的时期,作为一个六旬老人,在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后,笔下的故乡和角色仍然带着温情和天真烂漫,我私心折服于他的柔软,决定要写《受戒》。倘若描写故乡风土人情的作家排名,沈从文不管哪个方面来说都应榜上有名,沈老作为汪曾祺的老师,也深深地影响了汪曾琪。但汪曾祺另辟蹊径,在同样伴着愁苦的岁月里,用一腔化不开的柔情,像是清煦和风下,朔月也沾染上清华,万物缱绻芸芸众生都是带着善意的模样,在莲花舟中,水波光摇曳,那些两小无猜的情愫也缓缓摇曳着。两者可能无法比较出高下,但我私以为,在这个时代,可能更缺少汪曾琪的这种平静如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叙述,它看似缺乏雕琢,但却带着通透,虽然不够力量,但又四两拨千斤。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时候我尚且只领悟出两三分其中的难得,大学后我重读这篇文章,像是一份礼物砸在眼前,字句里都是一个人极尽的温柔,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字肌理感,有那种清澈的质朴的,与《边城》有着不同感觉纤维的气质。
我上大学后深刻地感受到,锐利不是困难的事情,柔和与单纯才是,因为人钝化和被打磨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受到的伤害是难以化解的,所以小英子和明海那种温润的甚至在快餐爱情下显得温吞的爱情才迷人,周围那些平平无奇的善良的人才动人。李锐评价说,汪曾祺先生用汉语完美、生动地表达了丰富深刻地文学命题,他告诉大家,我们不一定非要托尔斯泰化,不一定非要变成卡夫卡。而我想可能汪老本来也不是想讨论什么深刻的话题,也许他只是人至知天命的年岁,追忆起年少的那种惬意的生活,庄周梦蝶般,就像他结尾所写,“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他只是怀念起那个充满自由空气的一切美好宛若梦境的桃花源,他只是慨叹那时尘世间令人动人的美好,他或许只是怀念起自己年轻时单纯恋过的某个姑娘,想起那时天真无邪的朦胧的心动。
有关和尚的爱情,历史上最有名的便是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只要这春日未尽,我便永世爱你”的爱情固然为人所津津乐道,但《受戒》里描写的爱情却打破了爱情题材下亘古不变的外力纠缠和阻隔,既不是“父皇误我我误辩机”的求不得,又不是同样质朴民风湘西桃花源意境下“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伤感和迷茫。事实上,《受戒》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没有起承转合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散文化的叙事大多以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为主,但在描写主要人物的时候,则更多地运用了明海和小英子自身的视角,用主角的观感去呈现故事发生的环境,通过这种视角的结合,主角的性格展露无遗,不运用具体人物形象描写而侧面刻画出主角的形象特点,和整片文章反而更加浑然天成。与其说它是小说,或许它更像是一种随意地生活化地,像是我们稀疏平常的那些小记录,充满了生活的盎然。尽管这种不拘一格的描写在表面上看起来有些许的结构松散和无序,但其实遵循了正常生活的内在秩序,营造出了一种恬淡诗意的氛围。汪老笔下,佛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清净感和生意盎然的世俗生活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人间的烟火弥漫在寺宇内外,宗教对人的异化并没有被着墨,似乎佛教那种孤寂虔诚的膜拜和神秘玄妙的气氛反而被俗世染上了一点无伤大雅的色彩,也是在这样理想化的和谐中,超然出世的生活原则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底蕴也得到了顺理成章的平衡,就像是小英子和明海的爱情。烟火世俗与民间生活,浅浅荡漾着,像是一副铅笔的素描。
我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总会感觉动容,因为汪曾祺写得太有画面感了,虽然是理想的美好状态,但那行云流水的问候清澈与空灵,是真实的。我知道这样笼罩在烟雾里的景色是真实存在的,我感受过船在水波里荡漾,我感受过耳边吹来的风,我感受过这种存粹的快乐,我在童年时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我在很小的时候和朋友在芦苇荡里度过了一整个夏天和秋天,我也吃过刚从水里捞出的菱角,那个时候我也遇到过天真的纯粹的灵动的水乡姑娘,甚至我自己也是从那种眼睛里满是精光的笑着奔跑的小英子的年龄和性格过来的,我是江南人,我读《受戒》的时候,总会回想起我的小时候,我身边的人善良而真诚,直到现在,我写小时候的回忆录,都觉得自己的心被化得软软的,所谓愁苦,肯定有不顺心的小事,但现今再追问,一问三四五不知。就像汪老先生六旬的时候写童年的时光,隽永的都是那些遥远的真挚的性灵灵魂。
米兰昆德拉说,美是编年的废除。汪曾祺用他的笔触,跨越了时间,好像永远他都是那个懵懂的孩童,而他笔下的人,永远怀有着人性最美好的光辉,平凡但不染熏心的利与欲。他写得那么坦诚,江南水乡的柔情被他不动声色地藏匿进字句里。
于是,就好像一部电影的结尾,摄影机从描绘着两个人对话的主观镜头轻轻一摇,转换至船行途中两个人眼中所见之景的客观镜头——明海更加卖力地划着桨,船行伴着哗哗水声和耳旁风的声音,他们看到芦花荡里芦花和芦穗,看到蒲棒和菱角,看到芦苇荡里晚秋如醉。水鸟朴落落地飞出了芦苇荡,至善至美,让人想起李叔同,大概就是我认知中的汪曾祺了。我永远记得在高三我觉得有些山穷水尽的时候读到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他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七
《受戒》篇幅不长,却写得十分有画面感。我读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故事性很强。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场面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仅是白描的笔触却也写得生动。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是完整的人。比如写明子受戒时,有一个山东和尚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简直就是村野俗夫!这和尚的反应让人觉得十分的真实,直爽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虽写的是和尚,却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斋念佛,不食人间烟火。和尚也在那个世外桃源过得潇洒,能够自给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获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够偶尔吃肉,甚至能够娶妻。还有小英子家房子独村独落,有田没有全拿来种粮食,而是有半亩种了小英子喜欢的荸荠。这种有些理想化的社会生活,在当时就应是有些超凡的。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八
近来读书颇多,主要以散文为主,也兼读些小说。因为工作和家庭各方面的压力渐长,即使小说也只看了些篇幅不长的。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余香。总体来说,无论文笔还是故事都写得很美,有点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感觉。小说里世界仿佛梦里桃源,只是里面人并非为了避世,而是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俗世中人有的他们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颇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豪的启发。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决定让他当和尚。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文中说道:“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情在理。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场了,文章写道:“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里,船就开了。”这个女孩子就是小说中的女主角,这一段描写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边城》中那只渡船上的老爷爷与翠翠。也许这篇小说起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师沈从文的敬礼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问明海是要去当和尚吗?明海点头。女孩问明海当和尚要烧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摇了摇头。女孩又问,你叫什么?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菩提庵。——给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这就是小明子与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小女孩的懵懂爱情就此泛起了涟漪。
汪曾祺后来在关于《受戒》的感言中写道:“因为我的老师沈从文要编他的小说集,我又一次比较集中,比较系统的读了他的小说。我认为,他的小说,他的小说里的人物,特别是他笔下的那些农村少女,三三、夭夭、翠翠。是推动我产生小英子这样一个形象的一种很潜在的因素。这一点,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在写作过程中,一点也没有察觉。大概是有关系的。我是沈先生的学生,我曾问过自己:这篇小说像什么?我觉得,有点像《边城》。”
但是我觉得,《受戒》虽然脱胎于《边城》,但却比《边城》更贴近现实的生活,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边城》里的世界几乎完全是如诗如画的,是脱离了现实世界的另外一个世界,里面无论人物还是景物都是那么唯美。而《受戒》里的人即使入了佛门,也根本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打纸牌、吃水烟,吃肉不瞒人,年下还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只是杀猪时多了一道仪式,要给即将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叔念,神情很庄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当和尚吗?拿着善男信女的钱,却做着吃喝玩乐的事。难道是作者在小说中孕育着莫大的讽刺吗?我不敢想,又不能不想,经历不同则感受不同,也许每个读过这篇小说的读者心中都会有自己的一番认识吧。
小说的第三部分,明子要去“受戒”了,英子问他:“你真的要去烧戒疤呀?”“真的”“受了戒有啥好处?”“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搭。”“什么叫‘挂搭’?”“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不把钱?”“不把钱。有法事,还得先尽外来的”“还要有一份戒牒。”“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当和尚也要文凭,有了这文凭,不仅在本寺,到外面寺庙混饭更容易,明子当然要去搏一搏,同时也为了完成家里人的期望。
小说的最后,小明子“受戒”归来,小英子划船去接他,这一段写得极美:他们一人一把桨。小英子在中舱,明子扳艄,在船尾……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好,不当”“你也不要当沙弥尾!”“好,不当。”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苇荡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说话呀!”明子说:“嗯。”“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声地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小声说:“要——!”“快点划!”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噜噜飞远了……”
小说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原来这都是作者的一个梦啊,怪不得写得那么美,只是这梦后来怎样了,明子会为了娶英子,刚“受了戒”又马上去“破戒”吗?抑或这个结尾还蕴含着更深远的寓意?作者没有再写下去,对比《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索空间。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九
浸染于世俗,被琐事缠绕,为现实所伤,突然读到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一种似曾相识、久违的感动始终萦绕在心头,难以释怀,是啊,我们美好的童年已经逝去太久,我们平静的村庄已经变得喧闹,我们原本宁静、被梦想充盈的心也因为成长而变得世故。幽静的乡村,淳朴的风俗,不谙世事的年纪,飘着芦苇香的沼地,读汪曾祺的小说仿佛故地重游,而那心中沉睡已久的梦想也似乎被悄悄唤醒。
《受戒》恣意渲染着民情风俗,醉心于那独到的风光和那群不被世俗束缚的人。在英子把船划进了芦花荡时,小说接着写到: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檫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恍若梦境的田园风光,虽常见于乡下故土,然从作者笔下流淌出来,却令人神往。
小说虽名为《受戒》,却张扬着自由。无拘无束的和尚,和善的村民,充满趣味的仪式,还有一段朦胧的爱情,在浓郁的乡土风情里,作者欢喜那自由的人性和朴实的宁静,欢喜那真性情的人和若有若无的感觉。整篇文章清淡委婉、浑朴自然,读后却让人欲罢不能,久久回味于那梦里桃源。
汪曾祺学贯古今,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哲学,其叙事娓娓道来,漫不经心、却不乏生花之妙笔,《受戒》是一篇散文化诗意化的小说,平淡却直逼人的内心,以人之共性引人共鸣,如春雨润物悄悄地触动人内心的软处,平淡,却绚丽,动人心弦却不着痕迹。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也集中体现了汪曾祺的创作理念,他力求淡然,努力构建起自己的艺术世界,读汪曾祺的小说,你不要奢求会惊心动魄,但就是那种平淡把所有的震撼都比了下去。惊涛骇浪都只是瞬时,汪曾祺的小说却像炊烟或是淡香一样隽永悠长。汪曾祺说,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中国的小说从诞生到汪曾祺为止,都只是在半边的天地里轰轰烈烈,汪曾祺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可以毫不吝啬地说,汪曾祺是划时代的,因为他,我们的小说世界才完整。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十
我说:“老师,为什么这首诗有一些有标点符号,有一些没有呢?”
“这是因为诗歌有一定的规则和含义。”“那老师你为什么朗诵的时候哭了呢?”“老师朗诵这首诗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想起了心灵里面的一些东西。”“诗歌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有啊,文字都是神奇的,我们中华的文字更加涵意丰富,你想不想用文字来让老师流泪啊?”“我不想,我只想如果可以,我要用文字让老师笑。”
她用手摁住我的头,紧紧地抱着我。往后的一年,我读到了很多从未谋面的小说,包括王老师第一次要我认真读的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些都让我知道一位文学爱好园丁固守的梦想,还有那些文字带给我的所有快乐、悲伤以及呆滞。只可惜,初二她就教其他班级了,我想:就算再被班主任说我和科任老师关系过于密切,我也想再当她的学生一年。
初二的语文老师,很遗憾,我已经忘记您的名字了,但我从您身上受到的待遇并不比王老师少,包括让我当科代表、让我修改同学的作文、让我出题进行课堂小测、让我自己写每次的考试分数······这些我都无以为报,您让我知道:不能成为我学习上的知己,也可以成为我学习上的帮手。我一直在想:曾伟明你何德何能,竟能尚得如此恩遇!
在上《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第一次听到您如此庄重地介绍汪曾祺先生,还出乎意外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叫我们读一读他的代表作《受戒》,弄得我一下课就跑去图书馆找这本书,可是找遍了图书馆,也不曾觅其踪影。我才第一次问您借书。
“老师,您有《受戒》这本书吗?我找遍图书馆都找不到。”“有啊,其实《受戒》不是一本书,是一篇小说而已。”
“那您能借给我看吗?”“当然可以啦,我晚上自习课拿来给你。”“谢谢老师。”
刚想问她要不要写读后感,她就走了。突然间我意识到,借书给我要我写读后感的老师已经不再教我语文了。
我记得把读后感写在周记交上去后,她第二天讲课的时候特意用十几分钟又说了《受戒》的内容,最后说我写的一句“《受戒》不受戒”概括。
今天早上6:30左右,我梦到yu回到我身边,然后又离开了,只留下给我什么椰角的食物,带着丝丝失落和闷热的空气我下床重新看了一遍《受戒》,看完的时候我记起这些事情,觉得要把它们写下来,因为我没有什么留下来了,如果连记忆都丢弃,活着便虚空了。
至于再次看完《受戒》的感想,我想初二的我写下了成熟睿智的答案,但是现在我想写下作为初二学生的答案:十几岁的懵懂,包括对人生、爱情的认识,和着那些乡村美妙的风景,汪先生只想告诉我们,如果受戒是生活不仅是仪式,也可以带给我们很多自然、通脱、仁爱和美。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十一
那时候的我还在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都会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五点半的动画城,六点的大风车,从来都不会错过。蓝皮鼠和大脸猫,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西游记,哪吒……部部经典,时至今日提起仍然如数家珍。那时候的生活平淡但也不失精彩——红领巾,升国旗,合唱赛,眼保健操……还有每个周末去少年宫上奥数班。那时候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追求,所谓的理想似乎都在很遥远的以后,也从来不会有面对尘世的辛劳之感。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十二
文章开篇就用缓慢的文笔描述了一个独特的世外桃源,与其说独特更不如说荒诞。庵赵庄的人们太宽容了,在他们心中,和尚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像是郎中,书生,当铺,商人之类的职业,没有区别。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还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赌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规还是和尚吗?——这样光怪陆离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涩全然无关,完全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
再说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由此村庄独特的幸福生活可见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笔描述了这样一个地方,没有苦涩,没有勾心斗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荸荠庵里,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然而却没有人指责,这一切的荒诞在村庄里是如此和谐。
我并不赞同网络上大部分人所说,这是对人性最原始的复苏的赞美。更有甚者,说这是对人类原始的爱的赞扬。
在我看来,和尚本身不是一种职业,守清规也并不是对人性的压抑。对于那些看破红尘的人来说,选择出家反倒是解脱。给心灵困惑的人们一个远离尘世的机会。而文章中,和尚变成职业,用来赚钱,是对佛教信仰的侮辱。
再说全文的主线,明海和小英子,二人两小无猜的感情倒是让人动容。也只有在庵赵庄这样宽容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成长发芽的恋情。这也是全文唯一让我觉得像世外桃源的地方。
文章题目是受戒,而受戒却放在结尾,被浅浅一带而过。作者适意让人错觉离题,然后再体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受戒”后,和尚本身就应该数着平淡的清修生活的,可是他们“不正经”,于是题目与正文便产生了反差效果,而这种反差效果恰恰是表达了作者心中想讽刺的现象。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十三
整篇文章读完后,好像幸福地自我释放了一次。简单的布景,简单的情节,简单的心情——人性就是很简单的,顺其自然,从心所欲,可是对比我们不简单的现实生活,这份温暖显得有些无力。
小说的主人公小明子,从小就注定要出家,出家成为他们故乡人谋生的手段,而并不是出于对人生的感悟等等。“跟爹娘磕个头,就跟舅舅走了”;学名直接变成法名,一切看起来都很随性。出家受戒,忽然有了种轻松自然的感觉,之后便开始了在“荸荠庵”的生活。看起来主要描写了两点——小明子和英子的交往与寺庙中的生活。作者笔下的和尚令人瞠目结舌——每天只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大师父根本没有吃斋的规矩,甚至带着家眷一起管理荸荠庵,打牌、抽烟、唱酸溜溜的歌,无所谓什么清规,他们只是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悠闲自在,更谈何压力、郁闷?这些和尚的生活看似会不耻于人世,可是他们活着只是为了那种宁静,又管世人怎么想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师父杀猪的场景,眼前出现猩红的血溅在和尚袍袖上的场景,好是诡异,却也隐约有一种快意。念着“往生咒”杀猪,带着家眷出家,这些可爱的和尚让人眼前一亮。
嘴角不自觉地泛起笑意,我的心情在慢慢沉淀着。小英子聪明灵巧,活泼善良,似乎她的世界永远不会有悲伤。当她为小明子参谋画什么花,当她好奇受戒是什么样子,当她留下那一串美丽的小脚印,我看到了人性的纯洁——哦,是圣洁。那一串脚印,既描绘出小女孩的纯洁烂漫,又预示着小明子和小英子感情的发展。当他们两人在一起时,镜头总是如此唯美,他们简单得有些幼稚。小英子看流星雨时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她会许什么愿呢?作者又用省略号引出无尽的遐想。有了他们两个,布景都活了起来,就像是两个天使,我不禁莞尔。
其实初读这篇文章,很难体会到最深层的东西。参阅一些资料,才对主旨有了大概的把握,有两个字不断的出现——人性。我不禁思考,什么是人性。如果说是和尚们对自己的心灵、欲望的坦诚,恐怕我还不敢苟同。这当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用真善美来形容人性(当然这很俗),那么还缺少最重要的美。于是来到文章的高潮部分,两个人都直面自己的内心,把握住最单纯的幸福,这才是人性最巅峰的部分,它是这样的幸福和惟美,一瞬间我像是变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这自然成了作者的升华。小明子英俊多才,小英子温柔可爱,他们互相倾慕,也知道对方的心思。人性指引着他们勇敢地说出来,勇敢地寻求爱。于是他们便这样做了,于是他们得到了人性中最美的东西。
离开这篇文章,我还是想问,什么是人性?荸荠庵当然不可能存在,那种生活也只是个梦想。而我们的生活呢?是在疲劳时看一看窗外的风景,还是在压力下释放呢?我们有天性,可这种现实的生活,早已忽略了它。无奈的、遗憾的,我不想呼吁谁重拾天性,因为这不是我们能掌控的,只是希望我记住我自己还有天性,有对它的向往。所以,能像明海等人一样干着自己享受的事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幸福。
谢谢这篇文章,让我在这段时间内找到天性。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十四
初读《受戒》,看着文中光怪陆离的和尚生活,脑中真只有“荒诞”二字。首先,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去看,和尚就应是正而八经、吃素念佛、不近女色、严守清规的。然而文中的和尚却吃肉打牌娶老婆、杀猪抽烟唱淫歌,活象一堆江湖混饭吃的骗子。其次,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进行曲”。小明子先是莫名其妙地当了和尚,后是与小英子日久生“情”。个人认为,这类型的透明恋情很有肥皂剧的味道。再次,是文中所谓“正经人”――“一个打兔子兼偷鸡的”。“偷鸡”这行当,是“正经人”所为吗?……一个个“荒诞”的设定层出不穷,第一次看完《受戒》真的只是“荒诞”而已。
为了不让自我仅仅停留“荒诞”的层面上,我便把课本上有关《受戒》的部分浏览了。对于课本上讲到的一些观点,我有自我的看法:
一、离题之说。
“小说的题目是《受戒》,但‘受戒’的场面一向到小说即将结尾时才出现,而且是透过小英子的眼睛侧写的,作者并不将它当成情节的中心或者枢纽。……”
课本列举的这些例子,会让人觉得离题。我觉得其实不是的。我觉得作者是故意让人错觉离题,然后再体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受戒”后,和尚本身就就应是过着平淡的清修生活的,但是他们“不正经”,于是题目与正文便产生了反差效果,而这种反差效果恰恰是表达了作者心中想讽刺的现象。
二、“桃花源”之说。
“《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实际的主人公却就应是这种‘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理想生活。”
三、“超功利”之说。
关于这一点,我是听了同学的发言后深有感触的。文中和尚有“攒钱”的“本事”,把“和尚”当作职业,能够白吃饭、分辛苦钱……这实质还是在追求功利。
以上,是我对课本的一些看法。
关于《受戒》文中选用的对联,我也有一些自我的看法:
“大肚能容”联和“一花一世界”联,其实这两副对联就算不是明白地出此刻文中读者也会联想到,但作者既然明白地写了出来,那就不得不说了。“大肚能容”,容的是一群混饭吃的和尚;“开颜一笑”,笑的是和尚道貌岸然的行经。“一花一世界”与胡为的和尚成为了鲜明比较。这种反差还是在加强所谓“受戒”的形式化。最后就是小英子家的楹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这副对联有个跟和尚有点关系的传说:宋朝是苏东坡与高僧佛印是忘年交。佛印这天在做鱼汤喝,东坡突然来访逮个正着,佛印想隐藏自我做的鱼汤,但是东坡早已发现。东坡没有明白指出佛印的鱼汤,但是就用这副对联的上联引出了“罄有鱼”的答案。这个故事与文中和尚的行径多少有些共通点,天下对联何其多,作者偏偏选了这一副,我想大概也就是这个原因了。个人认为,这副对联在文中一有暗示小英子与明海的缘分、二有照应荸荠庵和尚们不受清规的作用。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十五
内容简介:
庵赵庄有座荸荠庵(实为“菩提庵”,被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庵内13岁的小和尚明海因为家里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带来出家的。他舅舅是庵里的当家和尚仁山。庵内和尚们并不恪守戒律,一样过着俗世的日子。明海在第一次来庵上的的路上认识了小英子,小英子家住在荸荠庵附近,明海老往她家跑。明海会描画,这一技艺令小英子即将出嫁的姐姐着实风光了一回——大英子照他描的画绣出来的.鞋三十里方圆都传遍了。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起栽秧、薅草、车水、放割稻子、打场看场。四年以后,明海就要受戒,受了戒就能做“沙弥尾”,将来能做方丈。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数天后,小英子又划船把接受过戒的明海回庵赵庄。回来的路上,小英子要明海不要当沙弥尾也不要当方丈,天真的明海一概应下。当小英子问他:“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大声说:“要!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创作背景:
文革结束后,中断小说创作多年的汪曾祺重新提笔写小说,这一阶段他的小说基本上以早年间在故乡高邮的生活为创作素材汪曾祺少年时为躲战火随父、祖在乡间小庙住过半年多,当时有一户赵姓人家住在庙的附近。经过40多年的人生积累,年过六旬的他回忆起当时的那段生活经历,感到像小英子那样的农村女孩的感情是健康、美好、富有诗意的,于是产生了创作冲动,决定要把那种美好的情感和生活样态写出来。除了和尚庙、庵赵庄中诸人都有生活原型外,他还把祖母擅长剪花样的生活细节嫁接到了小说人物赵大娘身上。
《受戒》完成后,由于自知作品的题材、风格不合于当时的文学主流,所以汪曾祺一开始并不奢望发表,只给朋友和同事看过初稿。1980年7月,北京文化局系统召开党员干部座谈会,会上杨毓珉偶尔谈到了《受戒》,说小说写得很美但恐难以发表。在场的《北京文艺》负责人李清泉听后很感兴趣,遂问汪曾祺要稿子。8月,汪曾祺把定稿转给李清泉并附了一份短柬,提到发表它是要有一些胆量的。尽管人们对“极左”还心有余悸,但李清泉力排异议,于《北京文学》第10期(从该期起《北京文艺》更名为《北京文学》)上发表了《受戒》。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十六
受戒是指佛教中成为僧侣的仪式,需要经过严格的规定和程序,被授予出家人的身份和特殊的法号。在《受戒》一文中,汪曾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受戒的过程和意义,并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与体会。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汪曾祺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一段:接受受戒仪式的过程中,汪曾祺深刻体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汪曾祺在《受戒》中描述了受戒的仪式和过程,他在接受受戒时,身着素色的僧衣,心灵专注而平和,彰显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而在这样肃穆的仪式中,他深刻地意识到人生之真谛:人生应当追求内心的坦荡和宁静,以此作为生命的方向,去承受和领受生命的真正意义。这一体会,让我们深受启示,感受到了受戒的含义与价值。
第二段:受戒让汪曾祺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和认知。
汪曾祺在受戒后,对生命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明白了生命不是简单的存在和结束,而是一个宏大的过程和周期,可以通过无数次的轮回去伸张和传承。这一认知让他对珍视生命、珍视每个瞬间充满了感悟和情感。因此,从此以后,他更加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更加珍视生命中每一次的奇遇和意外,寻找着无限的宁静和内心的充实。这是受戒带给他的重要的体会。
受戒不仅仅是仪式和身份的确立,它还有深刻的内在意义。通过接受受戒,汪曾祺开始追捕自己内在的真正的自我,去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情感。他懂得了自我探索和成长的重要,始终坚持着让内心充满自由和独立的精神。这一点启示着我们,要秉持严谨的人生态度,倾听内心的声音,寻找真正的自我。
第四段:受戒让汪曾祺明白了身边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接受受戒,汪曾祺也学会了珍视身边的人和环境。他明白了人际关系的纯真性和真正的意义,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与周围的人们交往,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意愿,寻找共同的话题和语言,并与之交流、分享。这种沟通方式不仅让他有更多的观察和交流机会,也能平衡和稳定自己的情绪。这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联通感情的重要途径。
第五段:受戒让汪曾祺认识到了对世界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接受受戒,汪曾祺也承诺了奉行佛教的教义,并心怀对世界的责任和使命。他开始思考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改变面临的困局,打开更广阔的视野,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和贡献。这让我们懂得了在现实生活中务实看待问题并行动,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总结。
通过汪曾祺在《受戒》中的这一亲身经历,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到受戒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我们生活与工作的启发和体会。受戒是一种内心的升华和精神的凝聚,它让我们在现实的环境中,找到自我、珍视生命、寻求平衡、关注他人、发现价值,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十七
汪曾祺先生是一个著名的现代作家和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以深入生活、深入人心而著称。除了文学作品,汪曾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点也是我们学习和探索的重要内容。在他的作品《受戒》中,他深入探讨了文化上的分野和矛盾,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和融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受戒》的主题和情节,结合个人的理解和心得,来讨论汪曾祺对古老文化的珍惜和现代文明的反思。
第二段:文化与信仰的纷争。
在《受戒》中,汪曾祺通过叙述主人公受戒的故事和他与家人、友人、同事的关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分野和矛盾。一方面,古老的佛教信仰在文化上占据重要地位,将道德规范和人生哲学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现代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使得新一代人对传统文化和信仰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这些东西是过时的、无用的。这种不同的文化和信仰观念,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也加剧了社会的紧张和分裂,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第三段:珍惜文化传统。
汪曾祺在《受戒》中,强调了珍惜文化传统和信仰的重要性。不论是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传统文化和信仰中,蕴含着人类智慧和精神追求,队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是对历史的维护和对未来的投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工作和金钱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却没有那么重视。汪曾祺通过受戒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失和放弃文化传统和信仰,这是人生的重要财富。
第四段:反思现代文明。
汪曾祺在《受戒》中,通过受戒的故事,也暗示着对现代文明的反思。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无数的便利与惬意,但它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和危机。比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巨大的财富差距和资源争夺陷入白热化;人际交往变得越来越虚拟化和冷漠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和地球气候变化等。这些问题表明,现代文明虽然在技术和经济方面有所发展,但在精神和价值层面却没有得到充分的理性反思和调整。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来寻求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第五段:个人思考与体会。
对于我个人而言,《受戒》展现了一个矛盾而活跃的社会,也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文化情感。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我们也需要对传统文化和信仰进行认真反思和探讨,了解文化中所隐藏的智慧和价值。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思考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和价值比较,明确自己的追求和责任。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社会中的挑战和困境,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结论。
在汪曾祺的《受戒》中,他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刻的文化视野,表达了珍惜文化传统和反思现代文明的思想观点。本文从文化与信仰的纷争、珍惜文化传统、反思现代文明、个人思考与体会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来说明汪曾祺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视和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多思考和积极探索,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价值理念,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十八
汪曾祺是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文坛巨子”。汪曾祺的作品不仅富含人文情怀,重视生活细节,而且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受戒汪曾祺作为一个重要的名字,意味着汪曾祺的作品和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阅读汪曾祺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体会到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而且也从中汲取了很多对于生活和写作的启示。
第二段:沉浸在汪曾祺作品的世界。
受戒汪曾祺意味着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和创作过程。通过阅读他的作品集,我进一步感受到了汪曾祺对人性的独特洞察力。他的作品不局限于表面的形式和情节,而是通过微小的细节和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出深刻的人生智慧。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复杂性。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温情和深意,读起来引人入胜。
第三段: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阅读汪曾祺的作品,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复杂。作者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将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转化为美丽的艺术。他教会了我如何从琐碎的生活中发现价值和意义,明白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故事和情感。同时,他也让我意识到了生活的复杂性,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但这些经历也是成长和进步的关键。汪曾祺的作品不仅是对生活的再现,更是对生活的反思和思考。
第四段:对写作的启示。
汪曾祺的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思想上的启发,也为我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的笔触细腻而真实,刻画人物内心的描写极具说服力。这激励我在写作中更加注重细节的描写,深入人物内心,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变化。他的作品也告诉我,写作需要有真实感,需要关注人性和社会问题,以此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索。汪曾祺的作品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写作的教科书,让我受益匪浅。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受戒汪曾祺是我读书生涯中重要的一步,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不仅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而且对生活和写作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汪曾祺作为先辈作家的作品和思想不仅影响了当代作家,更影响了我这个读者。他的作品成为了我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和人生指南。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学习,并将汪曾祺的精神传承下去,创作出更优秀更有深度的作品。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十九
曾经有位名为汪曾祺的文学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但却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文字。作为一名佛教徒,汪曾祺曾经在人生的某个转折点受戒,这个过程对他的成长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将从汪曾祺的受戒经历中探索他对人生和佛教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二段:受戒,迈出向内心的探索之路。
汪曾祺在40岁时受戒,这个年纪正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正是他开始向内心探寻的时期。受戒踏出了他向佛教学习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他对人生的重新思考。佛教要求学习者要修行“三宝”,即忏悔、皈依和行善。汪曾祺通过这个过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信仰,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第三段:受戒带来了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受戒之后,汪曾祺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内心问题。他不仅通过禅修和思索,深入了解自己,也学会了尊重和包容他人。他认为佛法能够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也是他人生的一大收获。不仅如此,佛法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和他人,成为更加自律和谦逊的人。
第四段:受戒带来内在价值和精神富足。
受戒不仅给汪曾祺的内心带来了安宁,也让他更深度地认识了佛教的价值。他始终坚信人应该追求的是内在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物质上的满足。他认为,佛教注重的不是人的财富和地位,而是让人们更加平静和有意义地生活。这种内在的富足和价值不比外在的物质财富逊色甚至胜过。
第五段:结论。
虽然汪曾祺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对人生和佛教的思考和理解,依然感人至深。佛教让他找到了方向和感觉内心的平静,而受戒则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和对人生的理解。汪曾祺的人生不断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与平静的哲学信仰,值得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反思和寻找。我们应该受到他的启示,学习佛教的精髓,在特定时刻接受受戒可以开始这一旅程。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950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