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总结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总结应该突出重点,提炼核心内容,避免冗长和啰唆。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电影的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共鸣和启发。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一
所谓档案信息化,是指由国家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在其统一规划和组织管理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并完成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处置以及利用的过程。一般而言,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标准和规范建设以及档案信息化的应用系统建设四方面内容。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15号)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鲁办发[2014]40号)两个重要文件都强调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一体化、网络化、共享化等特点,明确了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这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通过科学整理档案信息资源、全面挖掘档案社会价值,推动档案资源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
具体而言,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以下重要价值:一是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一直以来,我国档案管理采用的是以档案实体管理为重点的模式,工作人员都是通过手工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编、管理、提供利用的,这种模式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工作人员的效率很低;而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以后,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数字化、自动化、一体化、共享化,档案管理工作变得省时省力,只需一次录入档案信息就可以多次利用,极大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效率。例如,对于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而言,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后,学校各部门就可以根据特定权限,通过校园网直接查询一些人员的信息,从而可以为高职院校的科学决策提供便捷、准确的依据。二是保护档案纸质载体。对于档案管理而言,纸质载体是非常重要的原始证据,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需要反复查阅纸质载体,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经过反复翻阅、反复拆装后,纸质载体很容易受损;而档案信息化建设后,档案管理人员只需从数据库中调取相关信息,极大减少了对纸质档案资料的接触,从而保护了纸质档案管理载体。三是推动档案管理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在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的同时,可以为我国档案管理体系创新和完善提供动力,并使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分类、整编、查阅、利用更加规范,从而推动我国尽快建立档案管理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
2.1思想认识不到位。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受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影响,档案管理人员中仍然普遍存在“为保管而保管,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很多工作在档案管理一线的工作人员缺乏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认识,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紧迫性,所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表现出懈怠、不配合等消极情绪,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档案信息化建设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些地区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有外部硬件设施同时还应具备内部的软件设施,如专业化档案管理软件。
2.3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水平低。
新形势下,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更高,但是对于实施的档案管理标准却缺乏统一,各地在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多是各自实施,标准不一。建立档案管理的规划化标准,有利于实现档案之间的有效衔接,减少档案管理的难度,因此标准化较低的现状急需得到有效的转变。
2.4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实施,对于管理人才的专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过去对于档案的管理多以人工管理为主,信息化水平较低,而信息化管理必然要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熟练的信息化处理能力,能够熟练的操作信息化设备及软件来处理档案管理工作,因此,专业人才的缺乏对档案管理信息化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不利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
3.1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档案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未来的趋势,因此档案管理相关部门及人员应该及时转变传统的思想认识观念,提高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为不断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可以通过举办培训活动来实施。人员培训工作应该重视对档案管理重要性、档案管理未来趋势以及未来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等内容的详细讲解与培训,帮助管理人员成功转变管理思维与管理理念,真正重视信息化建设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管理知识,加深理解,从而更好的适应新型管理工作的要求。
3.2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施设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因此,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体系建设十分必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档案管理部门一方面应该努力购进专业的档案信息处理软件及硬件设备,确保信息化处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围绕自身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档案的数量、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等内容,努力开发特色管理功能,体现自身管理的高质量、高水平。同时,档案管理还应努力建立统一的、完善的信息化资源体系,努力实现档案信息的全民共享,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的档案管理网站来整合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并充分运用信息化处理技术推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3.3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建设。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体系不仅能够为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还能够有效克服因为标准不统一而带来的一些的工作阻碍。比如说,在档案的录入、扫描以及网络传输等环节,如果标准不统一产生的信息文件格式就有可能存在差异,而不同格式的信息文件之间往往很难实现无差错的转变,这样就给后续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在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过程中,既要从整个行业领域去规范档案信息化的相关标准和内容,同时还应该具体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比如说,对于档案信息的存储格式做出明确的规定、扫描的清晰度有一个准确的界定等等。
3.4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效果取得。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建立科学的用人理念,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讲,应该明确提出对其工作的要求,多招聘一些具备现代化信息处理能力的高水平管理人才,提升自身人才队伍建设的水平。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大外部优秀人才的引进,借助一些人才招聘渠道引进一批能力水平较高的档案管理人员;另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内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与培训,通过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帮助现有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技能,增强管理能力。
在新形势下,档案工作信息化也变得越来越被重视,充分体现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需从各方面深化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档案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努力提高档案工作信息化的新水平,提升创新能力,为档案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作为工具被引入到商贸活动中,产生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崭新的商务运作模式,将给人类带来一次史无前例的产业革命。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发展自身的信息化,并构建信息化模型,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所谓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展的商务活动。企业信息化,是指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企业有着发展电子商务的内在驱动力,归纳因素如下:
1.1市场变化因素。
全球化大市场的形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化的市场正逐渐形成。企业正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国内外同行竞争的压力。由于生产者的需求不断变化,促使供应商们形成供应链。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商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者要求供应商提供集成度高的产品,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这些原因迫使供应商们紧密联合起来,形成一条供应链,对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因素。
信息技术不仅用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的步伐也在加快。网络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渠道更加畅通,运转更加协调。
利用电子商务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由于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的透明度提高,开发出的新产品具有较低价格和较低廉的服务,以保持市场竞争力。对供应商们来讲,他们觉得有必要比订货者提供更快、更好的信息服务。同时,开展电子商务也可以提高厂商的售后服务质量。在当今社会,信息已逐渐成为一类重要的商品进行买卖,比如包含有产品历史信息的数据库,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更多企业把可获得的企业内部信息用于经营决策。企业利用网络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户。比如,通过电子公告牌、主页和其他的商业信息系统。
1.3政府政策法规的因素。
按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企业要向诸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环保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提交越来越多的报告,以披露相关信息,在这种压力下,企业为提高效率,节省人力资源,迫切需要信息处理与交换的电子化。
1.4电子商务市场逐渐成熟的因素。
提供信息和远距离通信服务的商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会促使商家提供更多的和更新的电子商务产品和有效的服务。从上述形成企业电子商务驱动力的四个方面的重要因素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才能获得新的更大的前进动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不能用局部模块的信息化来代表。它需要借助社会的多方力量,尤其是专业信息化咨询公司的力量来共同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其说是一场技术变革,不如说是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改革。
即借用先进的工具(信息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合理的整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思路是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呈螺旋上升的方式,是一个“扬弃”的过程。首先,在确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后,在做详细的需求分析前加入一个实施步骤,即“模拟上线”运行的培训方法,直观地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貌。其次,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思路,从时间、成本和质量三方面保证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效果。最后,在信息化项目实施完成后,建立相关的运行保证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成果,同时为新的需求做前期预研工作,为下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做准备,从而实现整个信息化能够持续、健康和有序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已完成信息化战略抉择的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在战术策略上,借助外部中立的、第三方的信息化咨询机构的知识、经验和力量,切实把握和解决好信息化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策略性的问题,以确保其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企业要对现有顾客的要求和潜在需求有较深了解,这样,企业制定的营销策略和营销计划才会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才能便于实施和控制,顺利完成营销目标。
加强与顾客的沟通。根据企业网络数据库存储的大量现实和潜在客户数据,确定为顾客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借助于网络数据库,还可以对目前销售产品的满意度和购买情况作分析调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顾客的满意。
为人侵者设置障碍。虽然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成本日渐下降,但建立一个有效、完善的电子商务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一旦某个企业已实行了有效的电子商务系统,竞争者就很难进入公司的目标市场。
提高新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目前,有很多大公司开始实行电子商务,其数据库产品服务的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满足了顾客不同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也获得了市场上有关新产品方面的许多新信息。
稳定与供应商的关{}系。以美国的大型零售商沃尔玛公司为例,其电子商务系统可以让公司根据零售店的销售情况来制订商品补充和采购计划,然后通过网络把采购计划立即送给供应商,同时供应商适时送货到指定零售店。在零售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沃尔玛正是凭借其与供应商稳定协调的关系,使其库存成本降到最低。
在目前的国内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有一些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电信市场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本环境,电信市场的非开放性,导致网络资源管理混乱,服务收费过高,网络带宽受到限制。
网络法规出台迟。根据对电子商务应用前景的在线调查结果,很多人不愿意在线购物,担心因遭到病毒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企业更是担心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担心商业机密的泄漏,担心网络上的商业欺诈行为。因此,急需制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其交易的安全。
信用消费的不发达和货币电子化进程缓慢。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条件,我国在开发适用于电子商务需要的安全可靠的支付系统方面几乎是空白。传统上消费者对信用消费的排斥态度,对“隔山买牛”这种远距离购买行为的不信任,以及国家金融系统对在线远程结算的保守态度,都会促使这一问题表现更加尖锐与突出。
商品配送困难。很多城市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专业的配送企业,单件商品的长途运输或邮递的巨大成本以及时间上的延迟,足以使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需加强。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就是要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将与本企业有购销关系的贸易伙伴联系在一起,建立快速反应系统和“零库存”的供应链体系等,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
网络税收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第二次部长会议决定,在下一次部长会议之前,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如今wto是否以及何时会对电子商务的关税问题达成最终协议仍在未卜之中。但随着网上交易量的迅猛增加,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三
浅谈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农业信息化为农村生产生活带来各种变化,同时也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从另外意义理解,农业信息化是指培养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快、质量高、效果好。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作物的选种、灌溉和施肥等不同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处理后,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对农作物病虫害、产量丰欠等进行预测预报,帮助农药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辅助农民科学调整生产结构;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系统、土壤、作物、大气系统等进行仿真,辅助农业管理者编制农业规划和生产计划;根据各种动物营养需求,生产最佳的饲料配方,帮助生产厂家和养殖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2.1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是传统农业通过工业化的发展,并从工业化时代的农业向信息化时代农业的转变过程。推动这种转变最根本的动力是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才能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从而奠定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因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需要用新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取代旧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同时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昂贵的信息设备,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需要巨额资金和物质投入。满足这些需要的根本办法是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2.2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将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流。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数据库和软件的开发利用将越来越重要。
建立诸如“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品种数据库”、“项目数据库”、“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产品预警系统”、“农产品市场监管系统”等等。
2.3加强信息管理,提高网站质量。信息与载体是不可分的,信息的传输和应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设备。信息产业的发展必须进行信息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商品实现价值的桥梁,因而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信息商品市场。目前,我国信息商品市场基本集中于城市,广大农村几乎为空白。
特别是乡(镇)村没有自己的信息商品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场所。建议省县各级农业网站加强信息管理,提高信息数量和质量,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结合本地实际,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依托农业网站,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应继续向农村社区、农业开发区、农产品市场、大中型农业企业、农村专业协会和农业户延伸。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四
如何进行vlan划分了解了vlan的技术原理,针对高校机房现状况,在进行vlan划分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考虑高校应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多种操作系统共存下的多种网络协议的共存,确保应用不受影响。每个学院、机关办公楼及学生的网络利用vlan进行划分,并将每个区域进行流量的限制;第二,要考虑到有x客盗用ip情况,将机房内的网络进行网络监听,以更好的维护机房网络;第三,要考虑各vlan间的数据传输问题,在vlan实现中要尽量减少通过第三层交换的流量。
1.2不同网络体系下信息安全的可控性。
tcp/ip网络在最初并没有将信息安全隐患考虑纳入在系统架构考虑的范围。只是简单地将网络规模限制在一个相对保守、能够控制的范围内部。以此规避在网络中出现在恶意攻击。网络安全的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网络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另一方面,网络交通拥塞也成为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为了抵御威胁,网络中的安全设备,比如防火墙等一些保护软件的种类和数量进一步增加,网络对这些攻击行为开始频繁地检测或抵御。icn网络体系要想逐步取代tcp/ip网络体系,需要在路由的可扩展性、数据的动态性和信息安全的可控性这三个关键问题上进一步发展。tcp/ip和icn体系结构的组成部分进行对比,尽管icn网络体系对数据的安全性有了保障,但是关于icn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缓存机制和协议方面仍旧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为优化网络性能,提高网络安全而将现存的基础设施推翻重建,是要耗费很大经济成本。因此,icn能否与现有基础设施结构兼容将是icn能否转型成功,能否普及的一个重要研究命题。
1.3加强数据包过滤技术。
数据包过滤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其主要是在网络层面上保护计算机,主要是对经过防火墙的数据进行逐一分析,分析其信息的完整性,源端口和目的端口,还有输入和输出等一序列的信息,确定通过的信息对电脑的系统有没有影响来决定是否让数据通过,通过识别可以有效的保护内部网络的安全性。这种数据的识别和分析能够有效保证输入的数据的安全性,也能够从路由器和源头防范x客的攻击。数据包过滤技术可以由管理员来进行设定,可以通过固定的信息,也可以阻止一定特定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很有目的性保护网络的安全性。
1.4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就是对x客想要攻击计算机的行为进行识别和阻挡的技术。它通过不断的对机房网络内的计算机系统以及传输工具进行分段节点扫描和分析,假如在扫描的过程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存在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及会被攻击的趋势,将会阻止病毒对高校机房系统的进入。
高校计算机机房网络安全对于各项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着较高效的平台,我们在对其的利用过程要避免资源浪费,高校的机房网络安全维护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在工作中应意识到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并积极采取防范与优化的策略,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五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以及推动高校不断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已成为高校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教育信息化管理是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助于整合教育信息资源,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对高校培养人才及今后的发展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xx年,我国开始了中国教育与科研网的建设,并陆续实施了高速主干网和中高速地区网络的建设和改造工作,直到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已建设了不同层次的校园网络,并开始实施了网络教学活动,无论是在教育办公管理还是在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应用了网络科技,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即使网络科技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和便利,但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还是会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教育信息化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硬”强“软”不强。
网络体系的完整是通过设备的硬件和软件体现出来的,但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络中,大多呈现出过度重视硬件而忽视了软件和信息管理的问题,这种现象导致了高校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只能提供一些比较基础的服务功能,而不能呈现一个完整、简便实[收稿日期]xx-12-02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信息系统管理中还处于较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信息系统管理中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自身的一些相关软件的建设还不完善,而市面上出售的一些商业软件又不利于引入到学校内部管理系统中,因此,造成了高校在信息系统管理水平上一直停滞不前,处于徘徊阶段,信息在收集、处理、交互和使用过程中出现困难。
1.2“形”合“神”不合。
目前,各高校的所有系统都建设在一个网页上,看上去貌似整个系统是一个整体,在管理上会很容易进行系统化管理,但实际上这些系统都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桥梁,每个系统都有属于自己的用户认证授权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造成信息不统一的情况,导致资源重复,各自为战。例如,一些高校不同的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部分所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都不一样,无论是财务部、教务部还是组织部,虽然其工作职能和内容各有不同,但相互之间的信息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学校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应该兼顾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通畅,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互不兼容,信息资源没有实现共享。高校各部门之间要想进行信息共享还得依靠传统的手段去复制拷贝,然后再传递给一些下属部门进行信息的传递,这种模式根本没有体现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不具有合力,并没有将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充分展现出来。
1.3“点”通“面”不通。
很多高校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都是根据不同部门的需要而分开进行的,由于建设的时间及技术路线不一致,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就出现了自成一体的用户管理、授权及认证系统,使同一个用户在进入不同管理信息系统时需要使用不同的账号的情况。由于在高校是不同部门根据自身的需求在不同时期建设的信息管理系统,因此,针对同一系统中的同一信息,其定义、类型、名称都存在不同,造成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共享的困难。而各部门在开发信息系统时,并不是在同一时间且在开发过程中也没有考虑数据共享的问题,因此信息系统使用的公共接口没有实现,导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相互之间不能实现信息互通,形成“信息孤岛”的现状。
1.4“建”多“用”不多。
各高校都发现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影响,都纷纷开始进行高校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但在具体的实施和应用时却没有过多的去重视,出现这种大力投入建设网络信息系统,却没有将这些建设具体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现象,导致众多的信息系统建设都流于形式化,失去了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最初意义。高校很多的教育信息系统是因为当时需要而仓促建设起来的,并没有重视后期的维护和使用,因此,很多建设系统在最后都成为了一种“摆设”,很少将其投入使用。类似于这种的问题和现象不仅造成了高校内部资源的浪费,还不利于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最终影响了高校的长久发展。
2.1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
观念的转变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向前发展的思想前提。
信息技术的提升是属于物质层面,在实际操作中相对比较好处理,但观念的更新则是来源于精神层面,而观念一般都比较根深蒂固,难以转变,但是如果观念不进行更新,与时俱进,高校内部的信息化管理也将成为空谈。而观念上的转变主要通过三种形式体现出来。一是大系统观,充分吸取信息化建设初期各部门之间信息不流通的教训,树立大系统、大联合和大协作的新理念,突破传统的固定式思维,让有需要的信息能够正常的流通到有需要的单元,形成资源、信息共享的局面。二是现代教育观,未来教育的发展必然会与现代化网络科技紧密相关,因此要想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今后的教育管理必然会依靠信息化系统进行,而相应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识和技术水平,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完善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三是科学管理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加快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高校管理人员在对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一种平等、民主的态度,正确地对待被管理人员提出的有用的建议。管理人员要对高校在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结合当前高校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管理的新思想,善于应用信息技术,不断转变管理观念,实现高校内部信息系统的科学管理,走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的信息化之路。
2.2着力打造坚实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坚实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实现管理水平提升的物质基础,因此,打造高校坚实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平台的打造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统筹规划,总体设计。信息化最难的并不是规划网络工程,而是规划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实现资源共享需要克服各自为战的局面,确保信息资源建设科学、健康的发展。二是明确责任,注重质量。各高校在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时,要注重质量的建设,在构建过程中要分清责权,避免出现责权不清的情况,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有利于质量的保障。三是健全机制,共享资源。资源是能够给各部门工作提供便利的捷径,而不是单一的存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需要完善相关机制,积极改善网络环境。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的平台。
2.3注重建设一支具有信息素质的管理队伍。
面对今后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高校的管理人员必须要与时俱进,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适应未来高校管理的形势。对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意识加以培养,意识能够带动行为,信息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人去感知和发现,进而灵活运用信息化意识作出有效的管理,避免出现决策错误的情况。其次就是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成正比例关系,掌握相关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是实现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前提。最后就是掌握信息方法,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人员,因此这些对象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方式决定了信息水平的高低,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培训班、外出进修等各种途径去创新信息管理方式,寻求适合高校信息化管理的最佳方式。
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必然会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何在不断变换的社会形势中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从而达到最佳的信息化管理状态是当前高校在信息化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六
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企业会计工作模式的巨大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工程施工企业逐步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这对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现状,本文对会计信息化及工程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路径进行浅谈。
会计信息化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会计模式,引发了企业会计模式的巨大变革。会计信息化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对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确保会计信息及时性、准确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管理者经营决策的科学化,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即全面运用网络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对企业所有会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通过建立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及经济运行提供及时、完整、有效的信息。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会计业务处理的高度自动化、信息共享化,并且可以实时、快速地提供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对企业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未来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会计信息化将计算机、通信、网络等先进信息技术融入到会计学科之中,并与传统会计工作模式相结合,使其在会计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会计信息化简化了传统手工作业流程,使会计工作免受领导干预,同时又承担了诸多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使得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大为减少;其二,会计信息化将有关会计业务的所有数据集成于数据库,实现了实时获取、处理、报告信息,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对共享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三,会计信息化系统对会计信息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动态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水平;其四,会计信息系统是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系统,实现了处理会计信息的多元化和智能化,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施工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具有其特殊性,它是集房地产开发、市政工程、建材工业、建筑施工、房修装饰及设备安装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就目前情况来看,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虽然在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应用了软件系统,但是无法将这些独立的业务单元系统相整合,使得信息数据不能在各个部门之间共享。并且这些系统的扩展性较差,只能处理本业务单位的工作事项,不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集成、全面的决策信息。所以,工程施工企业应努力实现会计信息化,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一)建立会计信息系统。
工程施工企业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配置齐全计算机硬件设备,这里主要是指满足会计信息化要求的硬件系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单机系统、多用户系统等模式;其二,系统软件的配置。系统软件起着扩充计算机功能、优化调配计算机资源的作用,其应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安全保密性、数据维护能力等;其三,会计软件的配置。工程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会计核算精确、使用安全、功能完备、操作简单的会计软件,一般情况下,施工企业应购买通用、质量高、售后维护好的商品化会计软件。会计软件中的软件模块应满足施工企业的管理要求,应该配备项目造价分析管理、项目验工计价管理、施工预算管理、项目预测决策分析管理等模块。
(二)建立数据库系统。
基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数据库系统应面向施工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全部流程,不仅能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服务,还应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实现关联化,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不仅有助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还有助于其他管理部门及时了解会计信息。
(三)完善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
施工企业在发展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中,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控制传统会计模式转变为会计信息化模式所带来的风险,如系统资源安全风险、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等。笔者认为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会计信息化岗位责任制。工程施工企业应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将原有的会计岗位细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明确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各工作岗位的职责,通过强化岗位之间的内部牵制效力与授权审批制度,彻底遏制舞弊、越权等违规乱纪的行为发生。其中,基本会计岗位应设置会计主管、核算、出纳、档案管理以及稽核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应设置计算机管理、计算机维护、上机操作、会计软件系统管理等工作岗位。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会计工作的要求,对上述会计岗位进行合理划分和调整。
3、建立系统维护制度。确保信息安全是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会计信息化高度依赖计算机进行工作,将信息数据高度集中,一旦遭遇机器故障、人为操作失误或恶意程序攻击,就会使数据遭到致命性破坏。所以,施工企业应建立系统维护制度,对会计信息化的安全加强控制。如,设置系统操作权限、制定内部操作制度、上机操作日志控制、供电系统安全性管理等。此外,针对网络病毒、木马程序等问题,施工企业应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进信息技术完成对管理资源和信息系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建立,会计信息系统也随之发生着变革,所以,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满足会计信息化需求的应变能力,以推动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此外,企业还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增加企业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提高高、中层管理人员、财会人员、it负责人的职业道德水准、业务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力求组建一支涉及多学科、多层次的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
总而言之,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工程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尽快实现会计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七
企业想要顺利完成一件事,首先,要做好员工的动员。
其中,领导作为核心,要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高度关注。
积极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信息化系统的实际操作。
在优化互联网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夸奖员工参与的积极性,配合系统研发的调研工作。
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属于企业整体发展中的核心组成,所以一定要同企业的宏观目标相协调,才能令企业在竞争中经久不衰。
因此,在研究和解析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前提上,要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宏观规划相适宜,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水平,树立企业信息化进步的宏观目标、规划、每个阶段的小目标与计划的详细步骤。
当目标明确标后,坚持且一丝不苟地去执行。
在建设期间,还需要深入掌控系统的延展性和提升空间,严格遵循制定的目的和规划,分步骤、分环节地执行,按时验收建设的效果。
3.4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使用和维护。
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完成,并不代表工程就结束了,想要使系统能稳定正常且高效地运转,还有诸多后续的配套工作需要执行和完善。
比如,判断建设完成的信息化系统,评估其是否已符合企业设置的建设目标和标准;加强对平台系统的定时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不断完成对系统的更新,添加新的职能和职责,使系统能够与这个时代的发展步伐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相适应,给企业指出一条最新的信息化服务之路。
4.1健全物流企业的资源配置。
从当下情形看,众多物流企业的资源尚未得到全部且合理的配置,极易导致大量浪费。
所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时,还应该改进和调配其资源的共享。
借助于电子信息技术,减少对物流资源的莫名浪费,使企业的机器和人员都发挥出最大效用。
同时,还能在电子信息化建设阶段,搭建出一个形式上的物流模型,方便指导企业的全部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最大的利用率。
4.2完善供应链管理。
在网络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当下,众多物流企业陆续运用供应链模式的管理方式。
所谓供应链模式,就是指从产品或材料的选购、传输、储存、派发、到达客户手里这整个流程中关于卖家、生产方、服务企业、客户之间的整个上下产业链。
这个过程的效率将对企业的运营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调整企业对供应链的管理。
运用局域网、数据分析、b2b等电商等技术,完成上下游中多方信息的实时分享,把企业的对外业务和内部业务恰当地统一,有效提升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使得信息化建设成果更为显著。
4.3改善物流信息化的基础环境。
近些年,大部分物流企业已开始对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形成了深刻认知,把物流信息化当成一项关键的发展目标列入企业的长远规划中。
但由于我国开始运用电子信息化的时间相对较晚,技术水平较低,发展物流信息化的底子比较薄。
想要建设好物流企业的互联网信息系统,还需要我国其他相关部门给予该项工作高度的重视和大力扶持,制定和颁发相关政策,一起协作配合。
一方面发挥出必要的执行作用,一方面起到表扬作用。
这样就能有效地加快物流行业中的整体信息化建设,从而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
物流企业要经常对员工展开专业培训,积极组织众多电子信息化方面的活动,让员工之间能够顺利实现有效沟通。
员工要具备一些最基本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应急方法。
保障企业在使用这一系统时能够符合足够的信息操控要求,进而促进整个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转。
5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便捷,有利于促进物流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进程。
而针对物流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棘手难题都要深思熟虑,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加大企业的宏观环境建设、互联网信息化系统建设和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八
液压设备的特点显而易见,其体积小、质量轻、功率大的特性使得液压设备在我国各个国民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液压设备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程度也称为世界各国工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发达国家中,有90%的机械化工厂、95%的工厂车间都运用液压技术。足以见得液压技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液压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在现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其收益在企业中也会日渐凸显。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逐渐增强,使得液压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在企业实际应用到过程中大大提高。
信息化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的管理是指在计划、组织、血条与监控的过程中,使得生产要素之间更加有效的配合,从运行的方式、比例和速度上协调一致,将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生产要素之间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组成生产系统。
任何的生产系统都是各个生产过程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结果。在现代化生产形势下,管理注重的是产品的经营。只有正确的决断才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实际的意义。要想做出正确的决断,就要求决策制定者必须拥有大量的有用信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于各个方案之间的比较和研究,对于信息进行有效率的处理,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的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发展目标。所以,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我国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进步,更是促进全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在液压设备中故障形式往往具有多样的特点,故障成因也是错综复杂的。而且,设备故障往往不容易被人察觉,因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容易被人轻易排查。因此,设备故障的判断就要求技术人员要弄懂故障的原理图,根据故障特点进行实际分析。对于可能引起故障的各个部分和要素进行全面检查,这样才能找出故障成因。由于液压设备之间存在关联的特性,液压、电气、机械之间的复杂联系使得故障诊断方法也不尽相同。
2.1直观观察法。
直观观察法又称为视觉检测法。该方法主要凭借技术人员对于以往工作经验,通过感官之间的信息掌握对于简单仪器的气味进行分析,了解系统的具体工作状态,对于系统故障做出直观的信息判断。直观观察法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而且人力物力要求较小,是目前对于故障处理分析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2替换诊断法。
在直观观察法无法获得故障成因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先根据自己的推断将有损坏的零件替换心底零件,并且进行检验,一次来逐步的掌握设备故障的具体位置和成因。此方法适用于抢修现场诊断设施不完善、设备组建相对复杂。设备仪器部件十分精密且不宜拆卸的情况。
2.3测量仪表检测法。
技术人员利用专业的测量仪表对于液压设备的系统进行数据测量,得出液压设备工作的压力、温度、振动频率等数据,在根据数据分析出设备故障的原因。这种方法可以快速高效的检测出问题的具体位置。
2.4原理图分析法。
每一个液压系统都有原理设计图,技术人员根据设计原理图进行分析故障从而找出故障原因。这一方法适用范围小,必须在给予液压传动系统中进行分析;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技术人员必须熟知整个系统的运行原理,掌握各个符号与图形带包的元件构造和性能。而且,该方法一般情况下都与测量仪表法相互配合,相互检测。
2.5智能诊断法。
根据液压故障的复杂操作,技术人员很难根据传统办法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就产生了智能诊断的方法。一旦事故发生,事故信息将自动发送到计算机,使计算机根据只能系统分析数据库进行故障判断。
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使得检修水平大幅上升,还可以减少维护成本,保证设备的可靠水平。使得设备维护与管理能够随时进行。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先进的液压系统中,不仅是先进的生产工艺与先进的管理理念之间的融合,更是实现全自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的生产制造都离不开哥哥环节之间的信息管理,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共享。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使得一大批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以及设备维护的改变。产生了信息化管理这一新兴体系。设备信息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分析改造、存储检索等功能。液压设备的系统管理涵盖了设备管理的全部过程。液压设备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那么因为故障带来点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不仅会影响车间一系列的设备运作,还会导致计划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这就要求液压设备必须安全、稳定、高效。液压设备的故障一般可以分成四类;不可预测的故障、可预测的周期性故障、非周期性的故障、维修计划。合理的按照安排计划进行液压设备故障处理可以使设备的维护与检修成本降到最低,保证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备件信息化管理能够解决传统管理中信息实施管理不强的缺陷,增加备件管理的系统在设备故障维护过程中的动态捕捉。对于检修过程中备件维修记录的统计可以指定相应的备件数量与种类。从而满足日常的液压设备维护的需要。
液压设备的维护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还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中亚影响。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不仅可以帮助技术人员对于液压设备进行科学的养护,提高设备的维护效率,还能减少设备故障的停机时间,确保企业的效益。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九
目前,我国企业正在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运作方式正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冲击,而管理信息化,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目前最为紧迫和现实的选择,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覆盖了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处理,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决策科学化/数据化。
在提倡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我们不能片面地把信息化等同于信息技术,有了设备和网络,开发一个系统不等于企业实现了信息化,更不等于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经常会出现信息系统技术建好了,但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没有与业务流程集成在一起,没有实现管理与信息的结合,没有多少人使用,对企业效益贡献不显著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其实也是一场革命,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统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生存环境的根本变化,使企业不得不对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石油企业主辅业分以后,企业必须在成本管理、过程控制、技术改造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条可行且必须经过的途径。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解决企业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财务帐目不实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下级对上级透明化的系统,企业无论在任何地方,哪怕是在国外发生的每一笔业务和开支,不进入信息系统就无法实现,而一进入系统就被上一级的财务部门所跟踪。分支机构根据程序形成的报表,在总部同步生成。这样,在做帐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不可能做手脚。数据一旦被录入就不得更改,更改便会留下记录。通过电子商务系统采购人员甚至不能接触采购票据和资金,而由财务监控和执行。这样使企业运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人财物的变化,都通过财务如实、准确、适实地体现出来,从而提高资金的透明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2、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采购部门的“暗箱操作”问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透明、难控制,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尤其是在采购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最终的价格确定掌握在商户和采购员的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制度。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相互制约的系统,一是采购信息在局域网上公开,一目了然;二是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将采购与定价分离,合同草签与审签分离,进货与验收仓储分离。三是设立独立的核价环节。这一切都是依托计算机软件,在不同的部门,防止了“暗箱操作”。
3、企业信息化管理还可以有效解决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问题,尤其是在我们国有大型企业,跑冒滴漏问题不少,防不胜防。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全过程的监控系统,对企业所有环节,所有部门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监控,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每一项科目的开支和预算进行比较,及时提出警示和禁止的信息。有效防止了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传统的人事管理信息数据保存的比较零散,帐目繁多,每提供一个数据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而数据的统计更是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通过建立网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可以方面而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每一种数据,而且便于大量的统计工作和人力资源规划。
2、以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带动其他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过去的人力资源信息处在“离线”状态,各基层单位之间存在信息孤立现象,通过建立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条件有限制地公开各个部门所需要的人事信息,方便他们提取数据,这样既简化了工作程序,又加强了人事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工作联系。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使人事管理工作进一步透明化、公开化、科学化。通过信息权限的设置和分级管理,上级单位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下级单位的人员状况、员工待遇、薪酬、奖金及考核等方面的人事信息,促进人事信息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方便上级部门的宏观调控,并以此来核实财务、生产等部门的财务属实情况,便于上级部门更好的贯彻落实各项政策。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
企业领导可以用收取资料、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节省下来的时间考虑企业管理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人员现状、构成及人员动态,了解员工的收入水平,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决策反映,从而真正的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理解不够、认识不足,有的理解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是计算机代替人;有的只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的缺乏系统化和全面性思考而导致了对企业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出现了信息技术滥用、信息资源浪费等现象。
(二)员工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对信息系统的响应不够积极。比如我们企业最新推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很多相关人员只把它当作网上发工资的一种工具,而不注重对信息资源的维护和完善,更不注重对这个系统中主要功能的探讨和思考,在工作中不主动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这种信息资源的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在企业其他部门同样普遍存在。(三)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刚刚起步,对于网上信息资源的安全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的防止信息资源的丢失,防止信息资源被任意改动,如何通过层层授权,使信息资源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公开性和保密性以及加强网络安全、防止恶意病毒的攻击等方面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支持。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滞后,甚至空白,信息化的环境建设还不能适应需要。比如说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关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评估体系等,还是一片空白。这些因素都客观上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四、关于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和倡导工作。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业务流程,投资大,非常复杂,如果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工作重点,很难得到企业上下的支持与参与,很难取得成功。因此必须从企业的宗旨、发展目标和竞争态势出发,决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对每个部门的信息化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员工深刻了解和熟练掌握本系统的业务流程,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要以全局和系统的眼光审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把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甚至核心能力之一,从而营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计划的信息系统整体规划,信息系统整体规划协助系统管理层明晰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价值所在,同时为企业有效计划和实施信息系统提供整体纲领和指导。要从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理解和分析企业业务需求出发,建立企业信息理论构架。
(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该机构由专门的信息网络技术人员组成,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问题,并定期收集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针对生产和管理实践加以改进,使各个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合理有效,从而不断优化和提高信息系统,使信息化管理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素质、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和能力出发,以人的信息为管理经营服务的管理理念为信息化奠定基础。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信息人员深刻理解业务,业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这样,各个部门的决策就会更加科学化。
(五)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原则。效益是信息化管理的内因和动力。有效益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才能进入良性发展,才能得到业务人员的支持和拥护。效益不仅是评价信息化管理工作以往和今后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也是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持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就像企业中的一根链条,企业中的各个部门都是这个数据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引导企业向高效率、柔性和自动化、高敏捷性、现代化方向发展。而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软件产品、硬件设备、网络设施、系统集成、管理咨询、应用实施等方面,它本身也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阶段性目标,没有终极目标。因此,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不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十
目前主流的几种方式:内部自建模式、外部采购模式、混合模式。一般来说集团型企业的业务、结算、管控等方面都存在很强的个性化要求,不管采用什么模式来实现最终都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要兼顾灵活性,因为需求的变化速度会远远地超过我们的预期。
3.1内部自建模式。
内部自建模式主要是指企业拥有自己的`it团队,对于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化系统都由自己的it团队自主进行需求调研、系统设计、系统研发、系统测试、系统上线、系统升级等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系统个性化程度强,更新、维护、升级改进的响应程度较高;但是也存在弊端,就是成本较大,同时开发周期也较长。
3.2外部采购模式。
外部采购模式主要是指企业所需要的信息系统通过采购外部软件产品的模式。接口以及二次开发的需求也同样由软件供应商提供。人员外包、项目外包都属于这类模式的范畴。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系统使用成本相对较低,上线实施周期短;同样也存在弊端,个性化程度不高,更新、维护、升级、改进的响应度不够。
3.3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主要是指企业所需要的信息系统部分通过采购外部的软件产品,部分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这种模式既考虑到了系统的个性化,同时又能兼顾系统的灵活性,可以很好的对系统的更新、维护、升级、改进作出响应。
4.1对现有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
由于目前大部分的集团型企业内各个系统已经存在多年,并已经正常运行。建议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对现有系统进行整合。整合的同时要对业务、数据、流程等方面进行整体的战略布局。
4.1.1整体规划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考量的原则,全面考虑业务流、信息流、单证流、资金流、结算流的深度融合,要能具备界面整合、数据整合、业务整合等能力。
(2)全面集成原则,既要支持逻辑集成,也要支持物理集成。
(3)生态圈原则,系统的整合平台不能成为第n+1个系统。
(4)规范化原则,规范各个应用系统数据。
(5)标准化原则,实现代码标准化,业务模型标准化,数据建模标准化。
(6)平台化原则,采用主流的平台技术,确保开放性和可靠性。
(7)流程化原则,采用工作流引擎技术,做到可自由的拆分与组装。
4.1.2系统规划的步骤。
(1)近期目标。a、对企业主要的核心系统如业务、财务系统进行改进和整合b、建立企业的管理分析平台、数据挖掘系统,实现包括业务、财务等方面的各类分析报表,并对企业的业务财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
(2)远期目标。a、根据企业战略发展以及应用实际需要出发,将现有系统以及今后发展可能需要应用到的系统进行规划,并且系统与系统之间,要能够实现数据的有效交互。b、对企业内各类应用系统进行评估,对一些不利与企业集团化发展的系统,考虑是否需要改进或者更换。
4.1.3主流的架构模式。
(1)企业服务总线模式。esb被称为企业服务总线。esb技术在传统中间件技术与webservice、xml等技术相结合之后的产物。它实现了系统间最底层的连接中枢,是搭建企业系统整体架构的必要部件之一。它颠覆了以前的软件架构体系,和传统中间件产品相比,它的解决方案性价比更优,并且esb还消除了异构系统之间存在的技术差异,让不同类型的应用服务器之间可以互相协同,在不同的服务之间实现了整合。就功能角度而言,它提供了事件驱动和文档导向的处理模式,可以实现复杂的数据交互,同时它内置了许多标准接口可供用户调用。国内很多erp厂商都提供此类型的产品,如金蝶的esb和中创的infors产品等。
(2)soa架构模式。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这是一个基于组件开发的模型,soa使应用系统中的各项功能模块(定义为服务)用这些服务之间所定义的接口和约定进行关联。接口是用公共的方式进行设计的,接口相对独立于相关的硬件平台、os和开发语言。这使得建立在异构的系统中的各种服务可以采取一个标准和统一的方式进行耦合。soa它能依据需求通过网络对软耦合的各种组件或应用实现部署、应用和拼接。server层作为面向服务的基础,应用程序可直接对其进行引用,从而减少人工操作的依赖。soa是一种软耦合的服务应用的架构,每个服务之间通过标准的接口进行交互与通信,不需要了解底层的接口开发与通讯机制。soa可以理解为是b/s架构、xml、webservice等技术的后续的扩展和延伸。与以往相比,采用了soa构架的系统能更好地适应业务的快速变化。
4.2尽量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优化改造再利用。
很多集团型企业内各类信息系统繁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链,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尽量还是根据战略规划的要求对现有的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在优化改造的过程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1)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对企业it方面不完善的部分进行优化和升级。
(2)参考其他同类型的大型企业的建设思路,博采众长。
(3)考虑到业务、资金、结算、管理、风控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4)要考虑到各个系统之间的松耦合、开放性、灵活性。
(5)兼顾到作业层、管理层、领导层等各个层面对系统的需求。
4.3网络基础架构的整体规划。
由于企业的业务、结算、内部管理等方面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基础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集团内部总部与各子分公司之间的网络环境各不相同,网络建设和宽带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应该由it团队牵头从各个分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统一的进行网络基础架构设计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对总部、各个子分企业进行优化与改造。同时,各分子公司需要配备it专员,it专员可以是专职或者是兼职的人员担任。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网络基础架构的运维和管理。
4.4提升企业内部的it力量随着企业的业务不断地扩大,原先的人员配置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现在所面对的各种it需求,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需要提前要培养一支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it团队,这也是实现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1)对信息建设的工作内容进行分工,责任落实到人。
(2)培养自主研发能力。
(3)完善人员配备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可以从内部外部挖掘it人才。
(4)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it技术的相关培训。
4.5建立it支持平台。
随着it技术的不断更新,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像以前那样企业内所以的it工作由几个人,或者一个部门来完成,已经变的很难实现。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强大的it支持平台。这个平台包括(集团信息部、it供应商的支持)。
(1)对于与企业有合作关系的供应商进行评定,选出一批优质量的供应商,做好企业信息平台运行的保障服务。
(2)根据具体需要,可采取项目外包、人员外包、技术服务、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要尽可能的为企业降低it成本。
为了将企业所累积下的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源和项目经验传承下来,需要使用一种快速、便利的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用户分享和利用,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什么是企业信息门户eip?就是说一个应用系统框架,可承载企业内所有的应用,并与信息相整合后形成一个统一的门户平台;一般来说eip都是基于web架构的,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用户可以从一个统一的渠道获取信息。eip着重于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访问管理和无缝的对接。这类应用一定会包含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基本模块。结合现在流行的社交工具qq、微信、微博、在线商城等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企业形象,打造企业的品牌价值,直接与用户终端对接,为打造平台化运营模式提供支撑,打造端到端的营销和服务模式。主要优点包括:
(1)即时的发布企业信息,将重要的资讯和产品信息等第一时间向外界推送。
(2)获取用户的反馈信息,建立与终端用户的沟通渠道。
(3)为终端用户提供实时、高效的服务通道,与竞争对手的形成差异化服务。
(4)宣传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有助于提升品牌价值。
(5)形成企业内部员工便利的沟通渠道。
(6)帮助企业积累优质信息资源,传承企业文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十一
电线电缆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企业的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
专业
性和个性,即使是同规模,甚至产品类别相同,其管理模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电线电缆企业实施信息化应该进行专业定制,否则,运行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需求。虽然一些品牌erp系统含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可以对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流程不是那么轻易能改变的,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多不能接受现有erp的管理模式和流程的运行效率,感觉繁杂。鉴于我国国情和现状,erp实施的效果不甚理想,不少已实施erp的企业离当初对它的期望相差甚远,大多还是财务+进销存,至于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料管理等重要模块能成功运行的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电线电缆企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任何通用的erp系统都不适用,需要根据企业实际定制开发,不是勉强凑合。
2、企业缺少关键人物。理想的关键人物应该是精通产品结构和制造工艺流程;(专业性)熟悉本企业管理,能够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提出明确的管理需求和目标,有较强的管理威信和组织能力,并深得一把手信任和支持;具有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知识。许多企业的'信息主管存在知识结构缺陷,人力资源配置也不到位。
3、对erp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不能提出明确的需求,认为上了erp可以轻松解决企业所有信息资源问题,没想到并不能遂心所愿,效果不理想。
4、企业的管理基础差,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合理,不规范,可操作性不强,执行效果差。
erp在我国已实施推广多年,成功率很低,在与同行交流的时候,听到不少抱怨和后悔。erp投资大,实施周期长,行业适用性差,项目复杂,加上企业缺乏知识全面的信息主管,还有老板理念、员工素质、企业文化和管理基础等因素制约,使许多企业对erp望而却步,担心欲速不达,劳民伤财。
然而,信息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企业信息化不能急于求成,但也不能观望等待,(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效率非常低)建议先根据企业的一些关键和重要流程存在的问题,开发独立模块在公司局域网共享运行,例如生产管理,仓库管理,物料管理,质量管理等,这些模块可独立开发,也可集成开发,这样有以下好处:
1、需求明确,能够解决企业信息化急于解决的问题;
2、开发周期短,见效快,完全按照需求现场定制,边运行边修改,直到满意。
3、开发费用低;
4、系统简单,各种数据流清晰,操作者只要熟悉业务并会打字就可很快上手;
5、各种数据存于通用的数据库表,便于以后集成共享,可有效避免信息孤岛问题;
以上过程大约需要3-5年时间。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十二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2.企业的创新与管理。关于创新的定义和解释,对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才,不同的技术都有不同的方法,每个企业领导者都会重视这个问题,并且创新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创新是可以有意识去达成的。而管理,则是一个相对模糊的东西,每个人都知道管理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管理方法,但是管理效果却是千差万别。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实施必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组织行为的改变等,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与管理变革过程。通过全员参与,使员工了解和明白变革的意义,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的想法以推动变革的进程。通过变革导向、领导方式、激励支持、全员参与四方面的变革管理使员工逐步深入参与到信息管理变革中以尽快实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
信息化管理的出现和升级,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技术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使企业成为未来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企业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主要包含对信息化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沟通。具体如下:
1.计划主要指对企业信息化过程的管理首先要明确不同时期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重点和发展目标。中小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出发,确定企业近期、中期以及长期的企业信息化的任务和要求,做到企业信息化方向正确,目标清晰,实施进程有保障。
2.组织主要指成立必要的企业信息化协调管理机构,统一指挥和部署企业信息化的整体发展。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实施难度大是其重要的特征,如果没有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推动,没有专门协调与管理机构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所以,在制定企业信息化实施规划时,应考虑成立专门的、有较高管理权限和协调职能的企业信息化领导和指挥机构,并由企业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如成立“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由企业主要领导组织企业信息技术支持部门以及企业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共同组成工作小组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深入的推行。
3.控制主要是指预测和分析企业业务发展的走向,以对信息化的现实和潜在需求进行分析与规划。企业信息化必须按照企业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推进,所以围绕企业业务发展的当前和今后的需要,确定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项目的选择、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制定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的风险进行分析管理等。
4.协调主要是指调节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包括信息化项目实施时各部门之间资源分配的协调,对不同岗位职责间矛盾进行的协调等。确定企业信息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投资预算。信息化建设必然需要一定数额的资金以及其他资源的投入,这一点应在制定信息化实施规划时充分考虑到,并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在安排企业信息化预算时,既要避免不切实际的盲目投入,造成信息化投入的无谓浪费,另外,也要避免借口企业资金紧张等原因而削减必要的资金预算,导致企业信息化“半途而废”。
5.沟通主要是指通过下达命令、指示等形式,对组织内部个人施加影响,将信息化规划的目标或者领导者的决策变成全员的统一活动。制定必要的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章与制度。企业信息化牵涉面广,实施难度大,制定必要的规章与制度,使企业信息化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标准可执行,对加快信息化的顺利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应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规划中明确信息化实施效果评估的方法,信息化方案优化等措施,以便在信息化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保证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效果。
1.效益原则。尽管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效益很难得到确切衡量,但是中小企业必须避免搞“没有效益的信息化”,盲目推行各种信息化软件或起步就同时启动二个以上项目,为赶时髦而搞没有实际效益的信息化只能劳民伤财,于企业的发展有害无益。
2.实用原则。中小企业的业务相对比较简单,业务的牵涉面也没有大型企业复杂,所以,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时要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特点,选择实用的信息化实施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效果”作为追求目标,使企业信息化落到实处。比如可先上erp项目,待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再行完善其他项目。
3.适用原则。中小企业在选用信息化解决方案、构建信息化系统时应坚持“适用”的'原则,不必过分追求技术先进、功能全面,以“适用、够用、好用”为衡量标准,使企业信息化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员工所接受,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4.系统性原则。不同规模和发展基础的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实施过程中都应考虑到企业的整体发展需要,以更好地实现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应用集成,包括各类信息化软件的互通性,尽量避免在信息化过程中产生新的“信息孤岛”,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效果。
5.可扩展性原则。企业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优化,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考虑到扩展性问题,在硬件的配置、软件的开发、系统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应注意到企业今后发展的需要,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能有序推进。
企业需要能解决自己问题的工具,用信息化手段弥补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缺失,企业所需要的是蕴含管理思想的武器,它帮助企业贯彻企业战略,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升销售能力,加强团队执行力,(下转第259页)(上接第256页)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且不是昂贵的奢侈品,它需要足够便宜。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具,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载体。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推进,是中小企业的首选。一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推进企业信息化;二是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三是积极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工作。通过plm项目管理的实施,对新产品从设计到批量生产全过程数据进行管理及监控。使公司高端产品的机密性技术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等得到有效规范,为企业的新兴产业保驾护航。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十三
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部条件已经具备,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各基层单位已经建立了互联网,实现了生产数据的网上提交。视频技术及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打造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信息化管理正在走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信息化管理不等于信息技术,就信息化管理而言,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约束,我们缺少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缺乏对企业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我国企业正在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运作方式正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冲击,而管理信息化,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目前最为紧迫和现实的选择,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覆盖了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处理,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决策科学化/数据化。
在提倡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我们不能片面地把信息化等同于信息技术,有了设备和网络,开发一个系统不等于企业实现了信息化,更不等于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经常会出现信息系统技术建好了,但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没有与业务流程集成在一起,没有实现管理与信息的结合,没有多少人使用,对企业效益贡献不显著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其实也是一场革命,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统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生存环境的根本变化,使企业不得不对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石油企业主辅业分以后,企业必须在成本管理、过程控制、技术改造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条可行且必须经过的途径。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解决企业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财务帐目不实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下级对上级透明化的系统,企业无论在任何地方,哪怕是在国外发生的每一笔业务和开支,不进入信息系统就无法实现,而一进入系统就被上一级的财务部门所跟踪。分支机构根据程序形成的报表,在总部同步生成。这样,在做帐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不可能做手脚。数据一旦被录入就不得更改,更改便会留下记录。通过电子商务系统采购人员甚至不能接触采购票据和资金,而由财务监控和执行。这样使企业运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人财物的变化,都通过财务如实、准确、适实地体现出来,从而提高资金的透明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2、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采购部门的“暗箱操作”问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透明、难控制,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尤其是在采购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最终的价格确定掌握在商户和采购员的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制度。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相互制约的系统,一是采购信息在局域网上公开,一目了然;二是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将采购与定价分离,合同草签与审签分离,进货与验收仓储分离。三是设立独立的核价环节。这一切都是依托计算机软件,在不同的部门,防止了“暗箱操作”。
3、企业信息化管理还可以有效解决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问题,尤其是在我们国有大型企业,跑冒滴漏问题不少,防不胜防。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全过程的监控系统,对企业所有环节,所有部门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监控,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每一项科目的开支和预算进行比较,及时提出警示和禁止的信息。有效防止了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传统的人事管理信息数据保存的比较零散,帐目繁多,每提供一个数据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而数据的统计更是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通过建立网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可以方面而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每一种数据,而且便于大量的统计工作和人力资源规划。
2、以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带动其他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过去的人力资源信息处在“离线”状态,各基层单位之间存在信息孤立现象,通过建立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条件有限制地公开各个部门所需要的人事信息,方便他们提取数据,这样既简化了工作程序,又加强了人事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工作联系。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使人事管理工作进一步透明化、公开化、科学化。通过信息权限的设置和分级管理,上级单位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下级单位的人员状况、员工待遇、薪酬、奖金及考核等方面的人事信息,促进人事信息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方便上级部门的宏观调控,并以此来核实财务、生产等部门的财务属实情况,便于上级部门更好的贯彻落实各项政策。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
企业领导可以用收取资料、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节省下来的时间考虑企业管理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人员现状、构成及人员动态,了解员工的收入水平,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决策反映,从而真正的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理解不够、认识不足,有的理解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是计算机代替人;有的只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的缺乏系统化和全面性思考而导致了对企业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出现了信息技术滥用、信息资源浪费等现象。
(二)员工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对信息系统的响应不够积极。比如我们企业最新推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很多相关人员只把它当作网上发工资的一种工具,而不注重对信息资源的维护和完善,更不注重对这个系统中主要功能的探讨和思考,在工作中不主动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这种信息资源的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在企业其他部门同样普遍存在。 (三)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刚刚起步,对于网上信息资源的安全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的防止信息资源的丢失,防止信息资源被任意改动,如何通过层层授权,使信息资源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公开性和保密性以及加强网络安全、防止恶意病毒的攻击等方面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支持。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滞后,甚至空白,信息化的环境建设还不能适应需要。比如说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关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评估体系等,还是一片空白。这些因素都客观上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一)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和倡导工作。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业务流程,投资大,非常复杂,如果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工作重点,很难得到企业上下的支持与参与,很难取得成功。因此必须从企业的宗旨、发展目标和竞争态势出发,决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对每个部门的信息化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员工深刻了解和熟练掌握本系统的业务流程,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要以全局和系统的眼光审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把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甚至核心能力之一,从而营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计划的信息系统整体规划,信息系统整体规划协助系统管理层明晰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价值所在,同时为企业有效计划和实施信息系统提供整体纲领和指导。要从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理解和分析企业业务需求出发,建立企业信息理论构架。
(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该机构由专门的信息网络技术人员组成,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问题,并定期收集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针对生产和管理实践加以改进,使各个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合理有效,从而不断优化和提高信息系统,使信息化管理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素质、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和能力出发,以人的信息为管理经营服务的管理理念为信息化奠定基础。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信息人员深刻理解业务,业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这样,各个部门的决策就会更加科学化。
(五)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原则。效益是信息化管理的内因和动力。有效益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才能进入良性发展,才能得到业务人员的支持和拥护。效益不仅是评价信息化管理工作以往和今后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也是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持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就像企业中的一根链条,企业中的各个部门都是这个数据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引导企业向高效率、柔性和自动化、高敏捷性、现代化方向发展。而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软件产品、硬件设备、网络设施、系统集成、管理咨询、应用实施等方面,它本身也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阶段性目标,没有终极目标。因此,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不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十四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具体到一个企业,企业信息化就是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企业信息化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设计和制造信息化,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制造过程,用信息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品和优化提高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流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三是提供企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要有一批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商作为支撑,以帮助企业完成信息化的任务。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应用水平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推进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企业信息化,可以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企业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平均可以使企业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减低12%、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mrpii应用已非常普遍,普及率已达到70―80%,世界500强中,已有80%以上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省企业信息化工作八十年代起步,九十年代逐步扩大,本世纪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经历了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形成管理信息系统、进而实现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将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到研制和生产过程,逐步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的应用也从单机应用发展到建立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并与国际互联网联接,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和产品的设计水平,优化了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质量,实现了管理手段现代化和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营销现代化,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省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大型企业中,已普遍使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oa),有30%以上企业使用了cad/cims系统,50%以上的企业已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mis)、有35%以上企业使用了mrpii/erp系统,有13%企业应用了供应链管理(scm),23%企业应用了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15%以上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40%以上企业建立了企业的网站;固定资产亿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大约只有4.3%的企业使用了oa和mis系统,约有1%的企业应用了cad/cims技术,约有0.7%的企业使用了mrpii/erp系统,1%的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约有2.1%的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
虽然我省的企业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应用水平还较低,突出问题表现在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企业信息化投入资金偏低,技术人才缺乏,重硬轻软,对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据调查统计,全省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大型企业,其信息化技术类固定资产占固定资产总值约只有0.5%,信息化技术人员占员工的比例只有0.5%,软件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低于30%;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没有形成,造成有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盲目上马,工程质量无法保证。总的来说,我省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大企业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全省工商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和扶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改组,提升企业的设计、研制、采购、生产、营销、服务和管理水平,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2、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
3、企业信息化要与企业的“三改一加强”紧密相结合。
4、企业信息化要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5、企业信息化应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策略。
6、坚持“先进适用,讲求实效”原则。
(三)规划目标。
通过推动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中,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到,全省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如下目标:
1、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和省属资产经营公司及授权经营企业集团到20要实现以下目标:建立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指mis/mrpii/erp/crm/scm等中的某个或部分系统)的覆盖率为100%;企业的主要产品全面实现cad,部分实现capp/cam;100%建立企业网站,多数企业能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原材料或零配件的采购以及产品的销售。
――企业基本建立了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
――财务管理应用率达到100%;
――营销管理(crm或scm)的应用率为50%;
――比较完善的mis/mrpii/erp系统的覆盖率达到70%;
――建立企业网站的比率达到80%;
――电子信息、纺织、建材、电器机械行业cad应用率达到70%;。
――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70%;。
――有一批推广应用cims、柔性制造技术(fms)、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技术和应用电子商务的示范性企业。
――珠江三角洲专业行业集中的地、市(县)和部分镇,要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率达到100%;
――mrpii/erp系统的应用率达到10%以上;
――建立企业网站的比例达到20%;
4、20家省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普遍应用erp系统;电子商务开展率100%;大型流通商贸企业实现商品流通过程数据管理信息化达70%以上,建立网站比率70%以上,具备电子商务能力企业要建立专业化流通电子商务平台。
5、创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企业信息化的产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和服务。
6、培育、建立起一批基本能适应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咨询、软件及系统集成开发服务企业队伍。
四、实施重点。
企业信息化内容广泛,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实施的重点都会不同,年前,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实施财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实时化和运作过程的规范化。企业管理信息化要和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
2、企业研制和生产信息化。利用cad、cae、capp、cam、fms和数控技术等,改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改进和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制、技术开发能力,实现技术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实现产品创新。企业研制、生产信息化要和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真正推进产品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行业实施重点。
实行分类指导的办法,在全省工商领域主要的十二个产业中抓好企业信息化,重点任务是:
1、电子信息产业。
(1)积极推进大企业、企业集团的企业信息化工作,这些企业要起示范作用,起点要高、推广面要大,效果要好。
(2)扶持和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3)集中力量攻克集成电路与软件等核心技术,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建设“广州ic中心”和广州、珠海、深圳3个软件园以及做强、做大、做精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骨干企业。
(4)集中力量突破通信设备、计算机系统设备、新型电子元件和光电子器件制造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制造出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与服务。
(5)建立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企业和产品数据库、产品和技术配套信息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珠江三角洲率先构建和完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合作的区内产业配套体系。
2、电器机械业。
(1)应用cad、cam等技术,提高设计、生产加工能力,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提高产品的标准性和一致性。
(2)利用嵌入式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开发和应用虚拟制造技术和并行工程技术,提高产品的功能层次和数字化、智能化程度。
(3)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4)建立电器机械产品制造协作网,提高产品设计、加工、配套能力,在行业中推广fms、cims技术。
(5)以电器机械设备网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务。
3、石油化工业。
(1)推广实施cims工程和先进控制技术(apc),实现集散控制系统(dcs)或现场总线控制(fcs)。
(2)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建设产品销售网络系统,推进物资采购供应和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
4、冶金工业。
(2)推进矿产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3)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等业务。
5、纺织服装业。
(1)推广使用纺织机械cad/cam和纺织专用cad/cam,包括服装系统、印花分色制版系统、织物组织系统、针织系统及染色配色系统,加强cad系统的集成开发。
(2)推广实施erp系统、工厂生产监测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3)开发应用服装集成自动化系统、纺织新产品设计开发及创新设计系统。
(4)加快纺织信息网、服装信息化的建设,开展电子商务的.应用。
6、食品饮料业。
(1)结合生产工艺的改造,改进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用设备和计算机控制装置、专用仪表和传感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应用mis/erp等系统加强采购、库存、物料、销售等业务流程的管理,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流程再造,合理利用企业资源,降低库存,节能增效,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3)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通过crm、scm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实现与客户的互动营销和整个物流体系的即时协作。
7、建筑材料业。
(1)陶瓷。利用cad技术,提高设计效率和印刷丝网制作精度以及产品的质量;应用热工窑炉自动监测与燃烧系统优化控制技术改造工业窑炉;推广建筑陶瓷原料自动配料和产品自动分检系统;试点应用陶瓷自动喷釉系统。
(2)塑料。推广cad、cam技术,提高模具设计能力和加工精度;应用新型自动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3)铝型材。重点应用cad、capp、cam等技术,提高模具设计能力和加工精度;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测试水平。
(4)在大型建材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和erp系统,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5)以建筑材料专业网为切入点,选择陶瓷、塑料、铝型材等建筑材料产品为对象,开展建筑材料行业的电子商务活动。
8、汽车行业。
(1)推广应用cad/cam技术,提高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
(2)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9、造纸行业。
(1)推广实施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2)推广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用设备和计算机控制装置、专用仪表和传感器。
(3)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
10、医药工业。
(1)利用数控技术提高生产装备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
(2)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试和分析技术,提高药品,特别是中成药有效成分的分析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
(3)推广应用erp等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
(4)发展医药行业综合信息网,建设药品采购网,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
11、电力行业。
(1)建立高效电力通信传输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力干线网络。
(2)建立火电厂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和水电厂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3)变电站推广应用综合自动化技术和设备。
(4)应用大型电网开放式能量管理系统(ems),开发新一代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5)推广应用地下洞室和大坝安全监测信息化技术。
12、流通业。
(1)继续在流通企业推广以应用条型码、商品分类编码为主的数据标准化技术,以电子收款机、前台交易数据管理为主的商品销售信息化管理技术,以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仓储管理自动化为主的现代配送技术。
(2)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决策支持及运营系统,实现商品流通过程数据管理的信息化。
(3)以建立网络化流通运营组织结构为目标,推动流通业的现代化进程。
(4)加快专业化流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推广电子商务应用。
五、措施。
(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采取“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策略,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制定企业信息化的阶段性目标,并精心组织实施;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工作,企业“一把手”要提高认识,亲自抓落实,大型企业要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聘请有企业信息化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管理者成立企业信息化专家组,对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
(二)结合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抓一批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项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企业信息化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项目来抓,要选择一批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项目,将之列入省、市的技术创新专项。在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及省重点支持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中,专门设立推进企业信息化专题,支持和扶持一批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改造项目。有条件的市要从财政拿出部分资金,集中支持重点信息化项目。
(三)重点支持一批企业信息化重点企业,形成全省企业信息化的示范点。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和20户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要率先实现企业信息化;各市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中,要重点支持一批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企业实施和完善信息化工程,并及时总结地方政府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企业的先进经验,通过新闻宣传、经验上网、现场培训、交流研讨等各种形式,推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同时根据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企业规模和行业的不同情况,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实现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稳步推进。
(四)扶持和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装备及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先进、适用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信息化产品要注意技术接口的标准化,服务要专业化。
(五)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筹集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企业可以结合技术改造或技术创新项目,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列入技改或技术创新项目的总投资,也可以从折旧费、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费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对重点企业信息化项目(包括信息化装备的开发与改造项目)进行导向性支持。
(六)加快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利用高校、信息化服务中介机构等各种培训资源,建立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培训信息化急需的人才;二是改进和完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留住企业的专业人才。
(七)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环境。要加快全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上网工程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服务,尽可能降低企业的上网费用;完善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提高市场信用度;逐步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确保交易合同的有效性和交易内容以及有关数据的安全性;加快电子商务法规建设,为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八)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吸引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资金,结合政府支持投资的形式,尽快建立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降低企业信息化投入成本,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九)引入企业信息化工程评测和监理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工程评测和监理机构,使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全过程得到有效监控,提高工程质量。
(十)加强教育,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在全省工商领域广泛宣传、普及企业信息化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形成对企业信息化积极参与的氛围和共识,促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全员教育与培训,组织企业职工对信息化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全体职工的信息化素质。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十五
1、宁愿事前检查,不可事后返工。
2、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
3、品质——成功之轮。
4、团结一条心,石头变成金。
5、品质为本,财富为果。
6、效益来源于服务社会的`回报。
7、创新突破稳定品质,落实管理提高效率。
8、老毛病,要根治;小问题,要重视。
9、今日的质量,明日的市场。
10、优质产品,丰厚成果。
11、没有措施免谈管理,没有计划如何工作。
12、优质建设,以质为根。
13、质量出效益,点滴成江河。
14、人人提案创新,成本自然降低。
15、时时寻求效率进步,事事讲究方法技术。
16、品质为重。
17、革除马虎之心,提升产品品质。
18、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
19、每天自我检讨,品质自然更好。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十六
随着2017年的到来,中国企业都面领着转型的要求,从原来的制造转型为创造,从知识驱动转型为智慧驱动。总的来说信息化建设对于集团型的企业来说已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没有强大的信息平台作为支撑,企业就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法满足客户挑剔的要求。那么信息化战略布局又成为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关键,没有整体的战略布局,信息化建设终将会成为一盘散沙,难以形成有价值的信息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企业来讲,信息化建设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可寻,每个企业仍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自主研发也好,采用外部软件采购也好,都只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一种途径,其核心关键还是人。领导层、管理层、作业层大家携手共同努力,才能把信息化建设这项艰巨的任务做好。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十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管理技术,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的统计报告,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3.8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
物流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由去年上半年的2.9,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3.2,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继续增大。
与此同时,由于竞争加剧、石油价格的上涨,20,物流业总费用增速加快,平均利润下降,物流企业步履蹒跚。
行业的迅速增值使物流迅速成为竞抢的目标,物流市场按照行业、地域、产品不断细分并被瓜分。
越来越多的跨国物流公司如tnt、ups、dhl、马士基等都利用先进的物流网络渗透中国市场,而国内物流企业却因信息化落后、人工重复操作等一系列问题,物流成本几乎是跨国公司的一倍。
国内物流企业要想浪里淘金,避免被吞并的命运,就必须建设物流信息系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如何帮助中国物流企业把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益,降低物流成本,与提升行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物流信息化指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平台和信息装备等对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仓储、加工和配送等物流全过程进行信息的采集、交换、传输和处理实现物资的供应方、需求方、配送方、储存方等的有效协调和无缝衔接,从而构造出高效、高速、低成本的供应链体系。
物流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础环境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企业(或机构)的内部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由之路,物流信息化也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
电子商务如火如荼地发展,使现代物流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目前的发展表明.电子商务交易额中80%是企业对企业(b2b)交易,电子商务带来的这种交易方式的变革,使物流向信息化并进一步向网络化发展。
随着中小物流企业逐渐认识到信息化在物流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纷纷改善自身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从传统的代理报关、报验、内陆运输和代理订舱,到仓储(保税)、集货(分拨)、包装、承运、转运、仓储(保税)分拨(配送)等范畴,企业已经逐渐摒弃了仅靠单一的内部管理来实现信息化。
近年来,中小物流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降低运价,导致整个运输市场低迷,运价低于成本,很多企业只能靠超载来维持生存。
专家指出,在中小物流企业逐渐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的今天,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有不少企业也仅仅停留在基础信息化建设的阶段。
据了解,我国不少中小物流企业普遍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即使有一定的战略规划,也没有执行或者执行效果不佳。
据统计,有80%的中小物流企业没有制定完整的战略规划,而在制定完整战略规划的企业中,仅有一半以上能够按照规划有步骤地执行,其余的或是在领导人的指示下才能执行或是执行起来步履艰难。
中小物流企业最缺乏的是战略和制度化管理,部分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管理要求,公司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公司领导临时制定的,并且不需要经过任何程序就可以更改;公司在仓库、运输方面的管理也十分落后,连最起码的安全保障都没有。
信息化水平偏低直接制约了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企业的业务开展。
目前中小物流企业中,普遍没有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只有少量的企业拥有信息管理系统,并且也仅限于针对物流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内部网以及企业的网站和网页等方面。
而大部分的中小物流企业基本没有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平时的通讯与联系主要是电话(包括移动电话)与传真机,这不仅准确率低、及时性差,而且出错率高。
建设适合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需要很大的投资,而且回报周期很长,这也是中小物流企业一般不愿意在信息化方面投资的一个原因;另外,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以及信息化所带来的新管理模式与中小物流企业现有管理模式的冲突也都成为阻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因素。
越来越多的跨国物流公司,如tnt、ups、马士基等跨国物流企业以先进的物流信息网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占据中国的物流市场。
与此相比,我国大型物流企业虽拥有地域优势,但也存在着信息化水平落后、人工重复操作、人力资源内耗等一系列问题。
为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参与国际竞争,国内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刻不容缓,大型物流企业需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
由于各大型物流企业各分支机构信息系统的不统一,可造成企业资源无法共享、客户管理混乱、信息无法互通、管理思想无法贯彻、企业的对外形象不规范等等弊端,使得大型物流企业的网络效益、规模效益无法发挥。
大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用一体化的考虑方式,为企业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集中式信息平台,通过信息系统统一企业的规范,实时采集业务和财务数据,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力度,实现透明化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此外,在企业已经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平台后,就需要考虑如何降低客户服务成本,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提高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所以此时需要建立一个面向上下游客户的服务平台。
为了更紧密地捆绑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更大程度地缩短企业与客户的距离,大型物流企业在拥有客户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必须建立自己通用的edi平台,以满足各种类型的客户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其中包括船公司、海关、拖车、堆场、仓库、代理、合作伙伴等等。
物流企业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核心客户。
在系统稳定运行了一定时间后,如何利用现有数据,挖掘出企业20%的核心客户和核心客户的业务波动情况,如何利用现有的业务和财务数据分析出企业的管理能力、经营状况、资金状况等情况,成为企业突破自身瓶颈的关键。
物流企业向客户提供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
为此,有必要利用系统中的历史数据、正在发生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收益分析,以便找到真正的利润来源,提供有针对性的、更有价值的服务,发现可能的利润增长点。
1.现代物流管理意识淡薄。
现代物流不仅要求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而且要求物流运作的各种业务,即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的专业化和高效化,这就要求由独立的物流企业利用各种先进的物流设备和软件系统进行物流活动的组织。
但是受现行经营体制的制约,我国多数企业的物流活动由企业内部组织完成。
有关数字显示:在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
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是24.1%和59.8%,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独立承担的仅为16.1%。
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物流活动向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现有物流企业不能开发广大的市场,自然没有足够的资金改善自己的信息化设施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另外,人才是实施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关键,目前物流企业普遍缺乏复合型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
2.物流信息资源管理混乱。
企业物流信息资源开发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开发物流信息资源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物流信息化的归宿。
目前,许多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工作没有解决好运作层和运作管理层的信息采集问题,以至于系统缺乏足够信息源,因而大大影响整个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忽视信息资源规划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致使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不能快捷流通,不能共享,形成许多“信息孤岛”,企业还没有享受到信息化投资应产生的效益,从而严重阻碍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物流企业信息化顺利实施。
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管理工程,它不仅需要将软件技术与物流企业物流管理紧密结合,还要对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制度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工作量大、涉及面广。
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物流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
领导小组要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财务、业务、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作为小组成员。
领导小组总体负责确定物流企业信息化工作规划,审定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监督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实施。
实施小组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具体组织实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建设情况,协调解决出现问题,确保物流企业信息化顺利实施。
2.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物流企业不仅需要合理规划和运用自身各项资源,还须将经营环境各方面的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实现生产经营的精细化、集约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财会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财务会计流程从整个业务流程中采集数据,其数据载体是原始凭证,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和网络数据的实时共享,保证了财务系统能够实时反映经济活动,变会计事后核算为事中控制,使整个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成。
过去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主要是对执行没有硬约束、硬程序。
虽然集团化物流管理系统具有健全的管理功能和严格的授权机制,但如果企业自身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架构和明确的职能分工,软件系统的管理功能和控制功能将无法发挥作用。
为此,集团与物流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商的管理顾问一起认真研究了企业将推行的物流管理模式和计算机应用环境,设计出科学的企业内部财务组织架构,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硬授权,用程序来固化各部门的职能,构筑有条不紊、疏而不漏的物流管理体系,为科学的物流管理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充分利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以大连市高新园区为例,该区与ibm合作,在未来3年内将建设基于云计算的公共平台,用来服务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基于互联网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真正实现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共享。
平台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家物流企业或者分公司连接在一起,远程进行业内信息发布和业务数据传输。
系统将各地用户的订单汇总起来,由信息平台根据物流资源统一调控,通过规模物流,做到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信息以及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
对于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会员注册即可加入物流信息平台,低成本的开展网上业务,共享物流业内信息,拓宽业务范围。
参考文献:。
[1]晏家骐彭革: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的催化剂[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1)。
[2]黄曼慧:物流信息化――提升物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5,(25)。
[3]戴定一:回顾与展望物流信息化[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24)。
[4]长岭:我国物流信息化存在五大瓶颈[j].中国水运,2003,(10)。
[5]戴定一:从rfid应用看我国物流信息化新策略[j].金卡工程,2006,(06)。
[6]张杰:物流信息化:星火何时燎原[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3,(05)。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十八
1.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认识主要表现在许多中小企业中,特别是私营企业。他们简单地认为,原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在未来也能赚钱,信息化建设没有必要。当然,对于那些管理落后,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化的企业而言,因为推迟信息化而破产的寥寥无几,但因为曲解信息化而垮台的俯拾皆是。
2.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认识。在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初期,人们对“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大多当作一个技术的问题,认为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在对软硬件系统的选型采购方面。同时,信息化的工作也被视为“技术性”的工作,大多交由处于企业中下层的“技术人员”所担当。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了先进的硬件和网络设备,建立计算中心,引进著名的软件系统,认为这样就完成了企业的信息化任务。其实,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技术好比工业社会的机械技术,它是社会重要的和基本的生产、技术手段。20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大量的设备被闲置,高端的计算资源被极大浪费,企业的生产效率依然低下,信息化走进了硬件与技术的误区。这种现象在我国多数企业中普遍存在过,而且存在相当长的时间。
3.企业信息化建设业务部门主导有误区。有些企业提出了“企业信息化应当由业务部门主导”的观点。在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一些企业的业务部门片面地理解了自己在信息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了下面一些不利于发展的现象,如有的企业管理的业务部门认为:“业务部门的主导作用就是由用户提出需求,由信息部门来实现。”抱有“你开发,我使用”的态度,通常没有主动参与到开发过程中去,这样结果可想而知。
4.对自身信息化的需求没有深刻的认识。许多企业认为信息化是一种潮流,从而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在没有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受到厂商的宣传与鼓励,盲目做出决策。实际上,信息化并不是赶潮流,而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对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种种业务及管理上的落后之处以科学的方法精细化、系统化,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经过系统的战略分析、管理分析与实施分析,面对it应用市场的一片繁荣景象,各种方案层出不穷,企业往往仓促上阵,缺乏选择的标准与方法,被动地接受厂商的方案,结果造成了方案不切合实际,从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就埋下了隐患。
1.重硬件轻软件。我国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明显的“重硬轻软”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有不少单位重视对硬件设备的投资却忽视软件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致使许多一流的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却是二流乃至三流的软件系统;另一方面,更多的单位将信息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软硬件系统的构建,而忽视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利用这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致使耗费巨资构建的系统成为没有信息运行的“裸网”。
2.重技术轻环境。技术的领先性和技术的实用性一直困扰企业信息化建设时的选型。现在有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时,常常提出的口号是:“我们要用最先进的技术,确保在同行业中领先”。往往由于企业自身业务流程不清,管理架构不明确,面对“先进”管理方案时找不到契合点,导致系统实施陷入拖延与拉锯状态。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没有哪一种技术能够保证永不落后,信息化不是赶时髦,看见别人在做什么我们就赶快跟什么,而应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推动企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研究什么技术、什么应用最能收到社会和经济发展实效,将之作为最适合本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技术。
3.重建设轻管理。俗话说:信息系统是七分管理、三分技术、十二分数据,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企业随时加以维护与更新。而我国许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则企图追求一劳永逸,在构建系统时热情高涨,系统建设告一段落后就不再花费心思对其进行维护与管理,使得许多单位的系统中存放的始终是过时的信息,基本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促进作用。
1.把企业信息化视为灵丹妙药。很多企业在经营上出现问题时,认为“上了信息系统,问题就解决了”,都希望通过信息化来改善市场表现。然而信息化只能帮助企业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是锦上添花,而不是企业的救命稻草。一是信息化并不能解决企业经营层面的问题;二是信息化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信息化效果需要在一段时间的运营后才能显现。实际上,信息化是一个行为放大器,如果你很聪明,它就放大你的聪明;如果你很愚蠢,它就放大你的愚蠢。对于企业是一样的道理。
2.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步到位。很多企业在决定信息化建设后往往雄心勃勃,打算“而今迈步从头越”,把以前“超美赶英”留下来的遗憾到现在来解决。在企业原来没有信息化建设或很少信息建设的情况下希望能够一步到位,一下子就想把信息化到位到电子商务、erp系统、crm系统等等暂时对企业作用不大的功能上来。但结果基本上不是我们的企业决策者所能猜到的,尽管他知道了开始。因为,只有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基础、人员素质等相适应时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否则只能是误了“卿卿热情”。
3.信息化会自动实现企业的目标。许多企业老板认为上了信息化,就有了商业智能、决策系统,从而放松了对企业的管理,放松了对信息系统的学习与应用。有这种想法那就完了。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目的目前主要还是需要在管理上动脑筋,而信息系统只是帮助企业进行规范管理的一个工具而已。企业的生存发展到底还是要用制度来指导人的行为,从而实现管理的规范与业务的规范,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即便是企业已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企业的决策人也始终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经常性的分析,同时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做全面、深入的分析,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去改进这个工具的能力,使之适应企业发展;而不是就把它直接交给了计算机部门那么简单。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十九
在经济飞快发展的当下,我国各行各业的架构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第三服务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极其关键的地位。
被公认为第三利润来源的物流行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构成部分,我国的物流已全面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增速和增幅都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
在物流产业发展势头正猛的大环境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已成为当下最热的焦点议题。
什么是物流信息化?其实就是指物流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信息进行收集、分门别类、运输、传送、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全程的处理环节,用来有效管控货物的流动过程,从而减少成本投放、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
物流信息化包括更深层次的意义,大致可分为5个方面:第一,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为依托;第二,以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第三,物流信息化辐射物流活动的所有方面;第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物流互联网信息化的终极目标;第五,物流信息化可被视作一个发展过程。
电脑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物流企业电子信息应用,对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效率具有巨大的作用,近些年大量物流企业不断建立满足自身需求的互联网系统,完成对物流业务全过程的实时管理、导航定位监控、物联网产品定位等。
在这些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中,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
2.1打造企业宏观环境。
指的是在物流企业内部的网络电子信息化建设的洞察期进行详实规划;国家建立和完善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章程条例;形成物流信息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分析;提升企业内部对电脑技术的'使用能力等。
主要指是借助于电脑网络,搭建物流企业获取数据且对数据进行精密解析的网络信息平台,重点包含有3个核心内容。
第一,对外部实施物流产品管理的业务,获得订单,利用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实时调用和安排物流车辆。
第二,面向外围的企业网站。
这部分内容主要根据详实的物流企业需求,创设一个门户网站,有助于客户确定单子、查找物流到哪了等功能。
第三,面向企业内部的重要功能。
这部分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财会核算、库存和运输等业务管理。
2.3信息安全系统建设。
物流企业依托信息化系统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推动企业管理逐渐走向一个封闭和开发不相伯仲的行为。
为彻底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系统用于防御。
安全系统包括互联网安全、信息安全。
其中使用安全方面可通过设置多个用户权限来完成,集中统一管理用户的全部信息和操作权限并给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授权服务。
这时操作人员就能运用账户和密码来进入系统并开始操作。
互联网安全可以通过防火墙解决,可以在新建系统时,保障系统在运行出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信息安全可以借助重新连接来完成,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线路不流畅或切断,则可以在顺利解决安全问题后再次连接,这样一来用户对信息的安全访问完全不受任何影响。
3.1企业全体总动员。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二十
“信息化带开工业化,施展后发优势,实现国民经济的跳跃式发展”是我国当前的建设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由“85”、“95”的推行、普及获得了很好的成效,企业的信息化运用有了必定的深度以及广度,同时咱们也发现,因为没有树立健全的施行保障措施,良多企业的信息化投入没有看到成效,或者收效甚微,依据国家经贸委二00一年底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企业对于本企业信息化效果满意的企业仅占总数的六%,较满意的企业占五二%,不满意的企业占二六%(如图一示)。可以说,接近一/三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效果不理想,是不胜利的。
另外,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愈来愈大,愈来愈繁杂,因而建设进程中的风险愈来愈大,主要表现在:
1、念头风险。
所谓念头风险,即企业引入信息化的念头,也是企业进行信息的目的,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风向标,正确的念头不必定能带来正确的结果,然而过错的念头确定不能带来正确的结果。
目前良多企业施行“信息化”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用信息化晋升管理、增进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是:
1、为了所谓的“领导工程/面子工程”,迫于行政或者舆论压力;
2、为了炒作,以期在资本市场获利;
3、为了向老总或者者高层提供“信息简报”。
很显然,这些施行信息化的念头自身就是对于“信息化”的歪曲,必然不能到达从根本上晋升管理水平,增进战略目标实现的理想结果,依据这样的念头来施行信息化的结果的风险性是无比大的,因而企业在施行信息化以前必定要摆正企业施行信息化的念头,并且在施行的进程中不断的审视是不是偏离了原始的初衷.
2、管理变革风险。
信息化文首先是1个管理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
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进了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变革,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产生了本色的变化,它的变革犹如“工业革命”1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咱们的企业利用信息化的手腕不是从理顺本身的管理自身入手,而是寄但愿于信息化带动以往的手工操作,而且在施行的进程中常常将“咱们之前就是这样干的,很好啊?没有不利便啊?等等”,如果用这样的思路去引导信息化的施行,其结果仅仅是计算机的手工实现,其实不能给企业带来本色的变革,而且企业在施行信息化的进程中因为不能四平八稳,因而施行的结果是局部的效力提高了,然而总体的效力没有任何扭转。
3、组织风险。
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是1个无比繁杂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下列3方面:
1、触及规模广。
2、知识综合性强。
3、触及的部门广,是1个全员介入的项目。
企业信息化化建设项目除了了涵盖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外,乃至将供应商、客户、运输商、分销中心纳入到系统中,是1个内、外互动的系统,组织施行企业信息化系统,需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项目管理、系统工程论、管理理论、相干软件知识(cad/capp/cam/cae/pdm、nc、erp、crm、scm等)、行业经验以及施行法子论。同时,胜利的'信息化项目还表现在全员的介入,从现场的操作工人、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部门经理直至高档经理,因而其项目组织的难度之大,细节之可能是1般项目很难比拟的,因而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组织风险是显然的。
4、技术风险。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风险在相干的文章中反应患上无比的多,本文不想过量的开展,这里需要强调的1点是:所有信息的安全性、独一性、集成性以及同享性是所有症结技术中最难点,它触及设计数据、出产节制数据、营销数据、财务数据及管理数据等等,如何去整合这些数据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去关切的。
5、服务商选择的风险。
企业建设信息化的技术方案肯定后,行将面临的风险就是服务提供商的选择,目前从事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咨询商、软件提供商以及系统集成商)为数良多,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而整体的施行效果很难保障,(关于如何选择信息服务商及有关软件的选择在本系列的选型篇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企业在选择信息化服务商时必定要慎之又慎,如果服务商选择不当,给整个信息化的建设带来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6、合同风险。
企业在选定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后,在签订相干合同时企业常常只注意到价格等因素,而忽视了其它的如服务等细节问题,如果不注意颇有可能在今后的施行进程中带来没必要要的纠纷,将会直接影响整合信息化建设的施行效果,企业在签订信息化合同是应注意:
1、要分开签订软件、施行、培训及服务合同;
2、合同细则越细越好,特别是双方在施行进程中的责任以及义务;
3、付款方式最佳依照阶段性验收结果来实现;
4、项目终究验收标准。
7、施行风险。
规划完成;施行收场,没有相应的验收,或者是验收的标准呈现分歧(因而在签订合同时必需肯定),使企业的信息化项目成为“难楼工程”。
8、时间风险。
信息化的施行进程是1个长时间不断的进程,常常要连续1年以上,跟着时间的推移,对于企业的相干人员,特别是领导的踊跃性是1个很大的考验,有些企业由于看不到暂时的成果,对于信息化的施行发生了疑难,更有的领导急于求成,擅自修改施行进度计划或者终止信息化项目的建设。
9、人员风险。
信息化建设归根究竟是要人来完成的,建设信息化项目需要企业树立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梯队,而信息化人材又是即懂业务、又懂管理、还要懂计算机的复合性人材,这就需要咱们的企业培育人,而且更要留住人材。
10、使用以及保护风险。
咱们时常碰到这样的情况,1些企业花了大量的投入进行了“信息化改造”,然而没有多少人会用,更没有多少人喜欢用、愿意用,终究成为了闲置的陈列。
企业信息化是实实在在的事情,需要务实而不是务虚,更需要企业里的每一1个员工以及实际操作者切实掌握新的业务流程、养成使用习气。而要做患上这1点就需要咱们的企业家要有无比的魄力,制订相应的轨制,强制推广,由于变革是非要流血的,联想在进行本身的信息化施行进程中,有1批骨干,乃至是高层前后离开了联想。
101、发展中的风险。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思路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它跟着管理理念以及相干的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是1个螺旋上升的进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1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因而也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1个不可防止的问题dd发展中的风险问题。
尽管信息化建设风险很大,然而历史的潮流又让企业不能不面对于这残暴的现实,知难而上,规避风险的办法只有1个,即对于现有管理的突破:
1、用变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思想来指点整个信息化的建设;
2、用发展的目光来看待信息化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3、依照项目管理的思路来进行整个信息化项目的管理;
4、借助专业的咨询公司来进行整个企业信息化的计划工作;
6、对于信息化服务商的选择尽可能公道;
7、在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等方面确保信息化的施行;
8、引入独立的第3方的o理机制;
9、项目施行完成后用轨制的方式固定下来,强制履行。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二十一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但由于其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已不能适应日益复杂、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可以简化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和中间管理人员,从而建立起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形式信息沟通畅通、及时,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可以有效地、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费用。主要表现在: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外部信息如市场信息、产品销售渠道信息、相关竞争信息等方面的成本降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可以使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生产成本和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库存管理信息化使企业减少了库存量,降低了管理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在把握市场和消费者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的能力,使企业能迅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有针对地进行研究与开发话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质量更好、品种更多、更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信息技术能极大提高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思想的能力。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柔性制造系统、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此外,集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具备大规模定制的制造能力,其结果可使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
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各项管理工作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引进的不仅是信息技术,而更多的是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把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进行管理创新。以此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完备的信息是经营决策的基础。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使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掌握更加完备、及时和准确。另外,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理性、科学性及快速反应,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员素质的竞争,人员素质在企业竞争优势中极为重要。企业信息化,可以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使企业领导至全体员工知识水平、信息意识与信息利用能力提高,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及企业文化的环境。不管是高层领导、技术人员还是业务人员都将在信息化过程中不断学习,学习信息技术,学习新的管理理论,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新知识的应用。
“业务流程优化”,即对业务流程这个动态过程的创新与优化,是指从根本上对原来的管理业务流程做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把垂直的直线职能型管理业务流程结构转变成平等的流程网络型结构。它强调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连贯的整合性业务流程来取代过去的被各种职能部门割裂的、不易看见也难于管理的破碎性流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进行流程优化,企业进行业务流程优化应遵循以下原则:重视流程最优,不重部门职能的原则;整体最优原则;顾客满意原则;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协调矛盾原则。
企业经营情况的不同决定了各企业业务流程优化的具体方案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企业流程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
(1)识别流程,即改变思维习惯,树立企业运作的流程观,把各种各样的流程识别出来。识别流程可以通过流程图来实现,通过流程图可以直观反映各个流程中各项活动的关系。
(2)确定关键流程,在企业众多的流程中,应该对哪些流程进行优化是需要选择的。根据经验,依据以下三条原则比较容易确定关键流程:问题严重、机能失调的;举足轻重,影响巨大的;切实可行的。
(3)重新设计流程,识别出关键流程后,就进入了流程优化的重要阶段,对现行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获得一个全新的流程,这是流程优化过程中最困难和最富挑战性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识别关键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要素即流程的“瓶颈”,是对流程运作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
(4)实施和运行新流程,即企业在确定实施方案后,应先在小范围内试验,发现问题,随时调整。经过审慎的试验之后,新的业务流程才可以投入实际运行中。
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将产生全方位的变化。流程优化虽然只是从业务流程着手进行改革创新,但它的影响却超过流程本身,进而涉及组织结构变化、人员素质和企业文化的提高等方面。
(1)工作执行单位由职能部门转向过程团队。传统组织的业务流程是建立在以职能部门为特征的科层化组织形式上的,各部门之间缺少交流,使工作效率低下。实行业务流程优化,可以组成过程团队,由于人员在同一团队中,有利于交流和反馈,容易及时协调,团队精神得以发挥。
(2)工作从单一转向多面化。团队成员的工作不再是传统组织中人为细化的单一工作,而是面向整个流程的工作。他们要对流程的结果负责,成员的工作深度、广度和集成度都得到了提高。
(3)人员角色由受控转为授权。授权是管理这部分权力的下放,团队需要有足够的权力去决定流程如何实现,资源如何分配,时间如何安排,实行内部自主。
(4)绩效评价关注点由活动转向结果。传统评价看工作量以及员工在组织中的地位,业务流程优化后则关注工作成果,看员工对企业所作贡献。
(5)升级标准从工作表现转向工作能力。优化工程重视员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学习、适应的能力,不只注重当前表现。
(6)领导角色由监督者转为指导者和支持者。领导者放弃严密控制,让团队自主、自觉完成任务,领导需要起关键性的指导和支持作用。
(7)组织结构从等级制转为扁平化。由于管理从控制监督转向指导支持,等级制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扁平化就自然成为优化的结果。
(8)员工价值观由自保转向自强。员工不是被动完成指令,而是有强烈责任心和主动性,出色的完成任务。
企业信息化论文篇二十二
为了大家好理解,这里用一种临时性的办法,把企业信息化分成五个境界。这五个境界,既是认识的不同境界,也是企业在不同层次上操作所求的不同效果。让我们看看站在企业不同“楼层”上,看到的信息化景观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境界: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通过信息化,促进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这是站在最底下的一楼看企业信息化可以期望的东西。
规模经济,是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是典型的工业经济。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同一产品的产量实现单位成本的下降。
用信息化去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所需前提条件最容易得到满足。它的前提假设是,一不改变技术性质,二不涉及任何管理改变。与企业传统做法相比,从技术到管理差别最小,进入信息化的门槛最低。
坦率地说,信息技术,不是干这个用的。它的所长不在这里。当然,不等于说,信息技术不能促进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我在农村还见过,有的农民不拿冰箱冻食品,而改当鞋柜用。冰箱里当然可以放鞋,只是它的所长不是当鞋柜就是了。所谓“不改变技术性质”,就是指拿信息技术当工业技术使用,不用其所长,用其所短。举例来说,拿电脑当打字机可不可以?当然可以。它就相当于拿冰箱当鞋柜。
在规模经济型企业中,由于电脑网络在主要业务中派不上用场,一般都是在非主要业务部门使用。
我们并不一概地鼓励所有企业搞信息化。相对来说,什么样的企业可以稍缓一些搞信息化?我们认为,以规模经济效益为主的企业,主要适合通过工业生产方式来发展。你想,你的企业只生产一个不变的品种,市场大得不得了而且从来不变,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用户拉货的车好几公里排队等货,工厂开足马力,天天加班还完不成任务,我建议你,不信息化也罢。
实际上,如果是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可信息化,也可不信息化。如果你发现,你的企业,用户需求不只一个品种了,每个产品的订货批量开始变小,竞争者的产品性价比超过你,那我恭喜你,你有了上信息化第二台阶的动力了。
第二个境界:追求范围经济效益和差异经济效益。
通过信息化,促进企业范围经济和差异经济的效益,这是站在二楼看企业信息化可以期望的东西。
范围经济的特点是小批量多品种,范围经济通过联合生产管理,增加产品种类而实现单位成本的下降。例如:根据调查,深圳市建筑、机械和纺织等传统企业中多数企业采用cad/cam技术后,高度重复性工业的效率提高了15倍,标准化作业的效率提高5倍,通用典型化工作的效率提高了2倍,专用和开发性设计分析的效率提高1倍以上。另据james的研究,信息技术对建筑咨询企业单位劳动成本减少的贡献率在5%―25%之间。
差异经济通过同一产品的同一品种内部差异性的.增加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或者通过多品种、高产量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例如:5月,南海市政府投入350万元成立西樵纺织工艺制版服务公司,引进韩国设计的电脑工作站制版系统,使新面料从开发研制到生产成品的周期缩短为5天。营业半年,开发出新品种多个,其中转让成功400多个品种。
企业信息化的第二个境界,最低限度的前提假设是,一改变技术性质,二不涉及任何管理改变。
这个境界的局限在于,技术变了,管理还是老样子。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技术与管理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时候,企业信息化就需要再上台阶,进入第三个境界了。
第三个境界:加强基础管理。
企业信息化前两个境界的共同特点,是定位在技术应用,共同的局限是不触及管理改革。第三个境界,是信息技术与传统管理的结合。
加强基础管理所指的“管理”,在这里特指科学管理,也就是工业化管理。以别于第四个境界的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第三个境界,基本前提假设是,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二加强科学管理。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包括了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在核心业务部门的应用、产品信息和技术含量的增加等方方面面,是广义的应用。加强科学管理,是指在原有科学管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狠抓落实。它服从、服务于企业做大做强的要求,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的效益,主要定位于管理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信息化加强企业基础管理的含义。
首先,科学管理(工业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理论区分标准。这种区分可以写成一本书,我个人有个高度概括的标准,就是以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为横竖坐标,看管理的微分切线斜率。凡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变动曲线呈边际成本递增的,为科学管理;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变动曲线呈边际成本递减的,为信息化管理。
第二,科学管理(工业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实践区分标准。这种区分同样可以写成一大本操作手册,但我注意到一个关键变量,虽非充分条件,但属于必要条件。这就是看企业职能与流程的关系类型。如果企业改革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强化专业职能,一定属于工业化管理;如果企业改革以流程转变为核心,在强化职能基础上强化职能联接,(典型的是海尔经验),一定属于信息化管理。
通过信息化加强基础管理,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新手段,强化科学管理的实施,但不改变科学管理的性质。属于用先进生产力加强和完善传统生产关系这个范围。这是一种浅层次的管理信息化。但鉴于我国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尚且不牢,加之企业上下游信息化环境不佳,因此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以加强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基础,进行管理信息化改造,是符合国情的选择。
以流程重组为特点的信息化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第四个境界。它是企业的再造,是企业管理方式向扁平化方向进行的彻底变革,是对企业传统管理体系直至产权体系的伤筋动骨式的彻底改造。
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服这副“猛药”。这副“猛药”一旦吃不好,不仅治不了病,还会吃死人,把企业搞垮。所以,一定要认真对照自己是否符合“吃药”的条件。
企业信息化第四个境界假设的前提,一是信息技术变革,二是管理体制包括整个企业体制的信息化改革。它的特点是,不仅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而且管理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所谓“根本上的改变”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管理时,信息技术只是工具性的,信息化管理的效果还是局部的、战术性的。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信息化管理时,信息技术不光是工具,而且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体现,因此不再是工具性的,而变为实质性的了;管理的变化,体现在体制上,而非仅限在应用上,产生了由“用”向“体”的质变。
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实行信息化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这个效益不是仅仅体现在效率上,而是体现在效能上,即体现在效率。
与成本之比的变化率的趋向上。
第五个境界:完成从做大做强,到做活的转变。
企业信息化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最高价值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做活。
做活,是广大企业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平常说,做百年老店,是做活,指的是企业的生命力强。做大做强后仍可能做死,ibm和通用长盛不衰,不是因为它们大和强,而是因为它们拥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仅2-3年,企业信息化对中国企业,不是补在胳膊上,腿上,而是补在命根上。
做活,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流程再造只是手段,通过数字神经,恢复系统活力才是目的。企业信息化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就是提高企业生命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965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