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的说课稿(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7:43:11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模板17篇)
时间:2023-11-25 17:43:11     小编:灵魂曲

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我们可以为未来做好更好的准备。总结要有一个明确的结构和框架,以便更好地展现所总结的内容。接下来是一些总结范文的选录,希望对大家写作时有所启发和指导。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一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观摩课《长度单位》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厘米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块,一根长5厘米的纸条,图钉。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小方块,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用这个小方块做了些什么事情吗?

(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

每次测量物体长短都用这样的小方块一个一个去摆太麻烦,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测量物体的长短吗?(尺)。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统一规定的。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厘米。

(1)看一看。

将小方块的边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长度与小方块边相等。)。

这个小方块,他的一边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课题)。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教师出示实物图钉和手指,通过测量,学生清楚地看到并体会到1厘米的直观表象,学生练习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3)认识厘米尺。

我们使用的这种尺每大格都有1个数字,因为这些数字都以厘米作为计量单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用厘米尺量。

(1)说一说。

厘米尺上1、2、3……这些数表示什么意思?(1厘米,2厘米,3厘米……)。

让学生根据刻度表示出1厘米,2厘米的长度。

总结:从0到1有1个大格表示有1厘米,从0到2有2个大格表示有2厘米……。

(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比一比。

根据刻度比划出9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长度。

(3)量一量。

取出纸条,量一量他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汇报结果和测量方法,有两类策略,教师叙述后让学生找出最优化策略。(1、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这时纸条右端对着5,表示5厘米。2、把纸条对准刻度,看占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分析:第2中数格子太麻烦,1要简单。

(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师要提醒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

质疑:如果“0”刻度与纸条左端不对齐,会出现什么情况?

右端所指数字与纸条实际长度不符合。

三、练习巩固。

(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二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二)能力目标: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三)情感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和米。本节课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种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五、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小木块,来测量这些摆放整齐的物品。(通过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实际测量以后,体会到测量活动中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国际同意长度单位的新知)(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厘米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块,一根长5厘米的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小方块,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用这个小方块做了些什么事情吗?

(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

每次测量物体长短都用这样的小方块一个一个去摆太麻烦,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测量物体的长短吗?(尺)。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统一规定的。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厘米。

(1)看一看。

将小方块的边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长度与小方块边相等。)。

这个小方块,他的一边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课题)。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教师出示实物图钉和手指,通过测量,学生清楚地看到并体会到1厘米的直观表象,学生练习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3)认识厘米尺。

我们使用的这种尺每大格都有1个数字,因为这些数字都以厘米作为计量单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用厘米尺量。

(1)说一说。

厘米尺上1、2、3……这些数表示什么意思?(1厘米,2厘米,3厘米……)。

让学生根据刻度表示出1厘米,2厘米的长度。

总结:从0到1有1个大格表示有1厘米,从0到2有2个大格表示有2厘米……。

(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比一比。

根据刻度比划出9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长度。

(3)量一量。

取出纸条,量一量他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汇报结果和测量方法,有两类策略,教师叙述后让学生找出化策略。(1、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这时纸条右端对着5,表示5厘米。2、把纸条对准刻度,看占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分析:第2中数格子太麻烦,1要简单。

(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师要提醒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

质疑:如果“0”刻度与纸条左端不对齐,会出现什么情况?

右端所指数字与纸条实际长度不符合。

三、练习巩固。

(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6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千克,5000千克=()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1)填出适合的单位。·。

一筐苹果重25()一个乒乓球重3()。

一袋化肥重50()一只大象重6()。

一辆货车载重4()一支粉笔重5()。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2吨。

8吨6千克。

2000千克8000千克。

6000克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6吨+50千克。

72吨-23吨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小结。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三

1、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例1、例2、例3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统一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观念,会用厘米测量。

2、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测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难点:会用厘米测量。

四、说教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好动手、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去充分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等。

五、说学法。

1、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2、教学准备:直尺、不同长度的小纸条、10厘米长的小纸条、图钉数个、一角硬币数个。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的桌子有多长吗?同桌相互合作,然后教师请同学说出答案。(提示: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和测量)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课桌有7拃那么长,有的同学说课桌有4本英语书那么长,又有的同学说课桌有9支笔那么长。

质疑:为什么我们测量同一物体,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

(1)教师开门见山说: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统一用尺子来量。(板书:用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教师一一介绍尺子上的大小刻度、数字、cm所表示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教师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3)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量比较短的物体。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长的概念。

(1)教师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就是1厘米。

(2)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3)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首先,是小组合组,教师发给小组每组一张提前准备好的不同长度的小纸条,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有多长吗?并要求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学生分组测量,教师巡回指导,注重个别指导。)。

然后,等学生完成后,由小组汇报他们是怎么测量的。

最后,由教师总结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教具--10厘米长的小纸条,说“同学们,量物体的时候,首先我们要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10”,说明纸条长10厘米。”接着,教师再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小纸条的宽度。

4、巩固练习:测量实际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测量你的数学书的长和宽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2)量一量自己的水杯高多少厘米。

把测量的结果写下来,同桌之间检查。教师巡回指导。

(三)拓展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1角硬币的长度。

(先由学生讨论交流,寻找办法,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由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再小结:这节课,首先我们统一了长度单位,短的物体我们用厘米来测量,然后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还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五)作业。

课后调查,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并量出他们的长度。

七、说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测量短的物体用厘米测量。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四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在学习本知识点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拓展。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写成两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分数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元角分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讲练结合。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3、增添趣味,驱动发展。在抛出每一个任务时,都创设适当的情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4、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课取材于生活,课堂知识的掌握在课外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了情感交流,为生活创造了快乐,体验到了运用知识的乐趣。

教法:

1、生活情景引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

3、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

学法:

1、通过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2、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3、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在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境界。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五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操作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厘米长度的正确表象。

能力目标: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并会以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厘米的认识。会以厘米为单位,用厘米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通过实际活动建立厘米的表象。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一)激情导入。

1、激发学生好奇心。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测量单位。

2、师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学生量出有5拃长,而老师量出有3拃长,为什么不同呢?引起学生思考,因为学生和老师的手大小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最后得出结论: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同一样物品的长度不一样。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二)探索新知(这里我设计了5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活动。

1、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

观察厘米尺,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全班交流。0刻度:表示起点。cm(厘米):长度单位。

活动。

2、让学生找1厘米。

学生继续观察厘米尺,谁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你能告诉老师彩色粉笔长多少厘米吗?

活动。

3、用尺子量纸条。

每个小组发一张小纸条,小组合作探索,说一说怎样测量纸条的长度?它有多长?这活动主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

4、量一量图钉的长度。

这活动主要让学生认识建立1厘米有多长。

活动。

5、找一找我们哪个手指最接近1厘米呢?

学生自主探索,找到食指宽约1厘米,学生加深了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

(三)巩固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比划一下。然后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1厘米。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深入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接着我又设计2道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1、长方体的长是多少?2厘米。

2、圆柱体高多少厘米?5厘米。

3、小组量一量你们各种学习用具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一想: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

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强调测量物体的左端要和0刻度线对齐,右边所指的数字就是物体的长度。

(五)拓展新知。

再次激发学生探索厘米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1、这种测量方法对不对?纸条长多少厘米?

2、谁能告诉我怎么测量眼睛片的长度?

(六)、板书。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厘米的认识。

测量工具:尺子。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六

1、内容: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例1、例2、例3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统一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观念,会用厘米测量。

2、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测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难点:会用厘米测量。

四、说教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好动手、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去充分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等。

五、说学法。

1、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2、教学准备:直尺、不同长度的小纸条、10厘米长的小纸条、图钉数个、一角硬币数个。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的桌子有多长吗?同桌相互合作,然后教师请同学说出答案。(提示: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和测量)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课桌有7拃那么长,有的同学说课桌有4本英语书那么长,又有的同学说课桌有9支笔那么长。

质疑:为什么我们测量同一物体,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

(1)教师开门见山说: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统一用尺子来量。(板书:用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教师一一介绍尺子上的大小刻度、数字、cm所表示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教师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3)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量比较短的物体。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长的概念。

(1)教师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就是1厘米。

(2)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3)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首先,是小组合组,教师发给小组每组一张提前准备好的不同长度的小纸条,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有多长吗?并要求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学生分组测量,教师巡回指导,注重个别指导。)。

然后,等学生完成后,由小组汇报他们是怎么测量的。

最后,由教师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教具--10厘米长的小纸条,说“同学们,量物体的时候,首先我们要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10”,说明纸条长10厘米。”接着,教师再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小纸条的宽度。

4、巩固练习:测量实际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测量你的数学书的长和宽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2)量一量自己的水杯高多少厘米。

把测量的结果写下来,同桌之间检查。教师巡回指导。

(三)拓展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1角硬币的长度。

(先由学生讨论交流,寻找办法,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由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再小结:这节课,首先我们统一了长度单位,短的物体我们用厘米来测量,然后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还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五)作业。

课后调查,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并量出他们的长度。

七、说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测量短的物体用厘米测量。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七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3、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

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在测量时,应注意将实物与所量十五物体左端对齐,测量的结果才准确。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八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区分质量单位,灵活选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4、加强数感训练,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到知识,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上网查找、亲身体验、尝试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学生上网查资料、向父母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亲自去称自己的体重。

教师准备好教学软件。一袋大米、一桶水。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放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结合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学生简单介绍了大象的有关知识,征对学生谈到象的体重,引出单位“吨”。教师提问:关于这个陌生的单位名称,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积极发言,从而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出本课课题《吨的认识》,过渡自然,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孕伏,学生在充满兴趣与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学习,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探究新知。

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体会1吨的概念。

(1)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将吨拟人化,利用课件出示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与吨交朋友,出示吨的展示图:课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25千克一袋的面粉40袋。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概念。

(2)然后,安排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体现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学生回答到家里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吨作单位,教师适时进行节约水的教育。然后课件归纳,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第二环节,感知1吨的重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体学生跳一跳等实际活动,从抽象到表象,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体会到吨是很大的质量单位。体验学习的过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生一起搬米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乐趣。

第三环节,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教学例题。

学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换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例题时,避免教师太多的讲解,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如3吨=()千克,学生可能会想到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师问: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学生答到: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用进率1000去乘。从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2)完成“试一试”。

这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四环节,拓展认识时空。

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图片与文字,如,恐龙图、大象图、不同时期的计算机图,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以此设计了三道题目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考考自己的伙伴,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认识,然后留有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击网页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印象,充分体现网络学习模式。

3、巩固练习。

练习题的形式多样化,有趣味性,并联系生活,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选择题:配有形象的图片,选择正确的重量填在括号里,加强数感训练,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2)改错题:联系生活实际,带有浓厚的趣味性,让学生找出日记里错误的单位名称,对所学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是一个整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单位名称的印象,正确灵活选用单位名称。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生活中有数学。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答题,然后遥控辅导,体现网络教学的思想。

4、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动物过桥的图片,以故事引入并产生问题:动物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认为有哪些过桥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汇报,体现团结合作精神。

5、全课小结。

师问:孩子们今天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回顾知识,并让学课后有什么想与王老师交流的,可以通过网络发电子邮件,也可以进入论坛天地,去自由翱翔,把自已所学、所获、所思、写成数学日记。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九

1、数学课本的长约是()厘米,行知天下的宽约是()厘米。

2、美术课本的长约是()厘米,音乐课本的宽约是()厘米。

3、大拇指的宽约1()。

4、你自己的文具盒的长约是18(),宽约是8()。

二、单位换算。

1、2米=()厘米。

2、500厘米=()米。

3、4米50厘米=()厘米。

4、25厘米+75厘米=()米。

5、你自己身高是()厘米=()米()厘米。

三、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1、数学书长约21()。

2、爸爸的身高约180()。

3、教室门高约2()。

4、学校操场的长约100()。

四、从小到大排列。

120米2米220厘米13米。

()()()()。

五、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十

本节课以实践活动、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具体有以下特点。

上课开始,教师通过“用什么办法能知道黑板的长度?”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去进行测量,这样既解决了矛盾,又进入了主题,还吸引了学生。

此环节分两步进行,首先是认识米尺,建立米的观念。学生在建立米的观念的活动中,经历了从直观(看、量)到抽象(估、说)这样一个认识过程,从中体验到学习探索过程中的乐趣。其次是用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在本环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主动探索,从而总结出用米作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从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测身高可以用多种方法,从中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感受、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中并不满足学生测量活动后正确地填出结果,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十一

本周学习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重点如下:

在课堂内,我们通过组织孩子们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同一长度,

2.在实践生活中充分感受1厘米和1米的长度.。

3.学习测量的方法.。

4.线段的认识.。

4.学会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

5.本周的学习问题:

(1)口算的准确率退步较大.在课堂练习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孩子"口算"退步很大,11-7不记得了,84-8写出的答案也是非常奇怪,还有100-10等于几?有的孩子怎么样都想不出答案了.这两周需加强口算的'训练。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二、测量统一长度。

1、(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2、分组汇报。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6、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三、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四、练习。

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五、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六、安排作业:

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3.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4.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5.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二、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三、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

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二、展开认识米。

1.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

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

(1)介绍米尺。

(2)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

(3)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用米量。

(1).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

(2).(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三、实践活动。

1.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2.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教学具准备:。

尺子、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2、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

告诉学生上面这些都是线段。

二.测量线段的长度。

1.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把两德的结果些在书上。

2.线段与曲线的对比认识。

3.线段“直”的特征。

三、屏显: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分组讨论。

……。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多线段有哪些认识?

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的画法。

四、指导线段的画法。

五、猜一猜游戏。

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

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后课件演示: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

六、学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两张同样长的纸条式一式,要一张横着,一张竖着看。

七、动手做一做。

请同学们任选一条铁丝,做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

谁能找出我们生活当中物体上的线段。

八、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有关知识,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

九、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十三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知识已有一定生活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水平来说,比较难。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及较短的物体的学习活动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要把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学生在亲身经历过程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许多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学生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想参与,能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要学会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在建立"米"的直观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很难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小组合作,用厘米作单位对黑板、教室的'长度进行测量,测量时,2人测量,2人记录。当记录人员记录的数据超过100厘米后,学生自然感受到操作有了难度,学生就会想怎么办,用什么方法更合适,于是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这时教师就引出“米”这个单位,学生就自然明白要测量较长物体长度时,要用单位长度较大的工具进行测量。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十四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十五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师:小朋友们,课桌是你们在学校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生:不知道。(先是愣住了,一会儿后有的学生伸出双手开始比划,有的学生开始七嘴八舌起来,有的学生瞪着大眼睛直摇头。)。

师:你能借助身边的工具或物体去比一比吗?谁来说一说,你想用什么作工具呢?(启发出用铅笔、书、文具盒、手等工具去比。)。

师:现在用你选的工具去比一比,开始。(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导。)。

师:请小朋友来汇报一下,刚才你用的工具是什么,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生1:我用的工具是手,有五柞那么长。

生2:我用的工具是数学书,有三本数学书那么长。

生3:我用的工具是铅笔,有两支铅笔那么长。

生4:我用的工具是小棒,有八根小棒那么长。

生5:我用的工具是橡皮擦,有十二个橡皮擦那么长。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量地很认真!真奇怪,为什么同样长的桌子,量出来的结果却不同呢?(学生一时愣住了,但也有学生踊跃举手。)。

生: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一样。

师:对了,因为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不同,看来我们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师板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建立长度观念。

师:测量长度的时候,常用什么工具?

生:米尺(教师板书:测量工具:米尺,生齐读。)。

师:拿出你们的尺子,举给老师看看。(教师出示米尺)你们手中的尺子只是米尺的一部分。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手中的尺子,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不由兴趣激昂地寻找)。

师:说一说,你的火眼精睛发现尺子上有些什么?(教师出示小黑板上画好的直尺)。

生1:我发现尺子上有一些线。

生:都是最长的线。

师:对,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数字所对的线是最长的刻度线。

生:我发现尺子上有1、2、3。

师:不错!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数字,1、2、3。

师:比比谁最先发现直尺上最前面的数是几?

生:是0。(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

师:0,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你们猜一猜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生:起点。

师: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点。1所对的刻度就是?

生:1刻度。

师:2所对的刻度就是?

生:2刻度。

师:细心的小朋友还能发现直尺上有一个神奇的标志字母cm,表示长度单位:厘米。(教师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师:1cm究竟有多长呢?同学们猜一猜!(留一点时间给生猜)大家能大胆去猜测,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教师出示小黑板上画的直尺)。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厘米,知道了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段长1cm。(演示后板书:1厘米=1cm,生齐读。)。

生1:我还找到从2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这一段长1厘米。(生说,师指)。

生2:我还找到从4刻度到5刻度之间的这一段长1厘米。(生说,师指)。

生3:我还找到从8刻度到9刻度之间的这一段长1厘米。(生说,师指)。

生4:我还找到从12刻度到13刻度之间的这一段长1厘米(生说,师指)。

师:谁敢接受挑战?(再一次激发学生求知欲)1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是1厘米?6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是1厘米?9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是1厘米?15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是1厘米?(要求学生完整回答,答语略)。

师:细心地小朋友一定能发现,怎样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生:我发现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你们真是细心人!现在我们用小手比划1厘米,好吗?

生:好!

师:找出桌子上的这根小棒,它的长度正好是1厘米。咱们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拿住它的两端,注意手指不能动哦!然后抽开小棒,瞧,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师示范,生独立操作)。

师:用直尺来验证一下,你比的准吗?你们觉得1厘米长还是短呢?

生:短。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想)睁开眼睛,再比划一下,这次看谁比划得最准!(学生比划,师巡导)非常好!咱们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了。

师:现在请你快速找找,在我们的课桌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1:方格纸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2:铅笔头上的擦子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3:橡皮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师:再找找你同桌身上有没有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东西?(生马上像砸开锅的开水一样寻找)。

生1: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2:小手指一节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3:拉链头长大约是1厘米。

生4:牙齿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5:男同学的头发长大约是1厘米。

生6:眉毛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7:衣服上的扣子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那我们的身边,生活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1: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生2:手机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开关按钮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4:墨水瓶盖的高度大约是1厘米。

生5:黑板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生6:鞋底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师:大约1厘米长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找得完吗?

生:找不完。

师:(师演示02)这段长几厘米?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02这段长2厘米。

师:04呢?06呢?怎么那么快就知道是几厘米了?

生1:我发现中间有几格就是几厘米。

生2:我发现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西师版《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案例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西师版《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案例及反思生:想。

师:坐好的小朋友就一起来玩个简单的游戏。

师:先用手比划这根小纸条,估一估它有几厘米长?给同桌说说。(学生操作,教师巡导)。

师:到底谁猜对了,我们试着用尺子量一量就知道了。测量的时候想一想你是怎么量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准备,开始。(生独立操作,师巡导)。

师:谁有本领当当小老师,到讲台上来教教大家该怎么量?(指明小老师教大家)谢谢熊思然小老师给大家做了一次正确的示范!

师:在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1:对准0刻度。(教师板书:量:对准0刻度,生齐读)。

生2:尺子要放平。

师:说得很好!在量的时候先把尺子的一段对准物体的0刻度,再看物体的另一段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大家再试一试。(学生不约而同开始再次量起来)。

师:有了大家的共同帮助,这个小朋友改正了错误。为了使其他小朋友不再发生同样的错误,现在谁能再次响亮地提醒大家,在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对了,量的时候有一点特别重要,一般要对准0刻度开始量,然后再读另一端的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师:现在请小朋友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生:我的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5厘米。

师:真能干!能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那么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对准0刻度,尺子要放平。

师:大家说得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当裁判官,判断哪个小动物量的正确?为什么?(教师用小黑板出示题)。

学生学习兴趣再一次被激发。

生:学生回答略。

[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量的这些物体的长度,你感觉在生活中属于长还是短?一般情况下,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米尺作工具,用厘米作单位。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用厘米作单位量了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那我们要量黑板有多长?教室有多长?操场有多长?该用什么工具去量,又要用什么长度单位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测量工具:米尺。

单位:厘米(cm)。

1厘米=1cm。

量:对准0刻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测量长度需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比较短的(限整厘米长)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的习惯。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谈话引入、探索新知、课堂练习、全课小结等几个有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结构完整,环节清晰流畅自然。教师注重借助教具,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操作法等,抓住学生认知起点,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经历观察、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获取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形成认真务实习惯,发展空间感。

设计有效教学活动,建立1厘米长度概念。新课程中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考虑三个要素,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这一教学重点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有效利用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设计了猜一猜,即在脑子里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即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的长度;比一比,即用手指比出1厘米长度;记一记,即闭上眼睛记一记1厘米的长度;说一说,即说一说生活中的1厘米。这样通过猜、找、比、记、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学会运用。通过轻松的学习过程让1厘米的长度在学生头脑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同时也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现代数学教育观把思维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潜在目的,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学的新目标。因此,看一节数学课是否符合现代数学教育观,一是看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二是看学生活动的创造性。这节课,教师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开课便由自己想办法量出课桌长度这样的一个开放式的设计导入。认识1厘米时,教师先后肯定了学生所找的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段是1厘米,2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这一段是1厘米,等等。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这些开放式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十六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单元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五、单元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三、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1、认识厘米。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

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2、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3、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2、用厘米量。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1、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六、板书设计。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米。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三、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准备。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1、感知米的实际长度。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2、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练习一第3题)。

2、估一估(教材练习一第4题)。

3、介绍卷尺和皮尺,(完成教材练习一第5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

六、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七、课后反思。

长度单位的说课稿篇十七

1、使学生认识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2、在实际的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加强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

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学生用尺、米尺、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师:(教师出示两支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问:这两支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

生:作答。教师引导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生:好。(动手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生:我用数学书量的,课桌比三本数学书的长度短一点。

生:课桌有四支铅笔长。

生:桌子有两个文具盒那么长。

生:我用尺子量的,有53厘米。

生:我用作业本量的,有两个作业本那么长。

生:因为我们量的工具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了。

生:作答。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直尺。

师:出示直尺,问:这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这是直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拿出你们手中的直尺,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多媒体课件出示直尺。

生:尺子上有一些长线和短线,还有数字和cm。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知道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什么吗?

生:叫刻度线。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问过姐姐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对,这些线叫刻度线。找一找,这些刻度线和数字是怎样排列的。

生:0和第一根线是对着的。

生:1刻度线。

师:真棒,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什么?7呢?

生:5刻度线。7刻度线。

师: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1大格。,比较一下每一大格的长度怎样?

生:每一个大格的长度相等。

师:数一数,你的尺子上有几个大格?

生:有10个大格。

(二)认识1厘米。

生:不知道。

生:1厘米。

生:从5到6是1厘米。

生:从1到2是1厘米。

师:看着自己的尺子说一说: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的长度是1厘米。从0刻度线到4刻度线有几大格,是几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是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同桌互相说说。

(三)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生:我的手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呵呵,这个重大发现有价值吗?

生:有,我能看它记住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真会动脑子。1厘米有这么长(手势比划)那2厘米呢?4厘米呢?(验证一下)。

(四)量长度。

生:小棒大约有4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6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5厘米。

师:你能量出它的长度来验证吗?试试看。把你量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好的?

生:(到前面边说边演示)我是这样量的,尺子和小棒的左边对整齐,小棒的右边对着尺子的4和5之间,小棒长大约4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5,小棒长是5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2,另一端对着7,7减2是5,小棒长5厘米。

师:为了便于比较,老师把小朋友量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出来。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多媒体课件显示三种量小棒的方法)。

生:我同意第二种。因为从0到5才是5厘米。第一种0前面没有刻度,不能量出那一部分的长度。

生:第二种也可以,但容易读错。

师:说得好,刚才都是那些孩子猜对了?

师:谁能说说怎样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生:用0刻度线对着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三、应用提高。

(一)自主探究。

1、量铅笔。

师:小朋友会量物体的长度了,想不想知道你的铅笔的长度?

生:想。

师:选出你手中最长的一枝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量出它的长度告诉同桌,并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师:刚才你们量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

生:我的尺子没有那么长。

生:一次量不完,要量两次。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量的吗?

生:我是这样量的。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量到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时,我在铅笔上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把两次的长度相加就是铅笔的长度。我的铅笔长12厘米。

2、量数学书的长度。

师:还想量吗?

生:想。

师:这一次量数学书,先猜一猜,数学书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

师:谁量出来了?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我先量了一次,看看剩下的与第一次量的差不多,我就知道大约是20厘米。

生:数学书长21厘米。我是这样量的,先把数学书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在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再作上记号,再量。把三次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师:真能干。

师小结:当尺子不够长时,量一次后,在直尺的右端作上记号,顺便写上量的数字,再量。把几次量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二)小组合作。

师:每人选一种你喜欢的物体,量给小组的伙伴看一看,并说出量出的长度。有时间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物体量。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量的这些物体你认为是长还是短?

生:短。

师:那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直尺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师:说得好,量较短的物体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四、交流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生:我知道1厘米有一个手指的宽度。

生:我知道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直尺。

生:我知道量物体要把它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

生:我知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

师: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测量长度的问题就难不到我们。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0167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