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案(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0:20:08
阿里山纪行教案(精选12篇)
时间:2023-11-25 20:20:08 小编:翰墨

教案的编写应该注意教学时长、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步骤的设计等方面。在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水平。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教案范例,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阿里山纪行教案篇一

《阿里山纪行》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属游记类文章。教学目标三个:一是体会阿里山的美如画,二是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三是品味散文隽永的语言。我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先实现第一、第三目标,品味语言;第二课时再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美文美读、赏析语言达成目标。“美文美读”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品味鉴赏”能丰富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采用自主、互助的教学方式,教学环节主要有五个:

一、导入:请同学介绍阿里山,一句不嫌少,十句也不嫌多,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增加知识储备。

二、初读:看当代作家吴功正怎样颂扬阿里山的?读《阿里山纪行》,同学们认为怎样读好就怎样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具体步骤是:

1、梳理课文段落,理清文章的思路。

2、四人一组,品味鉴赏优美段落的语言特点及艺术手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词语(恰当的动词、贴切的形容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表现手法(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等。先进行学法指导,再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3、师生一起诵读、鉴赏。学生代表美读展示,渲染氛围。老师适当拓展,如写“宁静森林”部分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联系丛书《民俗风情》中的《绝唱》一文,加深对这一手法的理解。“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一句与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简直是孪生姐妹。“染”字与“钻”字的巧妙,还有都运用了定语后置的写法突出事物特征,二者如出一辙。

针对这八个自然段我准备了14个这样的知识点,以学生自主品味为主,老师相时点拨为辅。

四、延伸阅读:阿里山有深山水潭、宁静森林……美如画的阿里山多令人向往!你想游览名山大川吗?你想感受云水翻腾吗?你想了解异域风情吗?让我们跟着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游桂林,组织学生阅读《江山多娇》中《桂林的山》一文。

1、先“读”为快,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2、以问促读。你能用《阿里山纪行》中学到的方法,品味、鉴赏本文的语言特点与艺术手法吗?和学生一起完成延伸阅读过程。

五、小结: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说:“书中自有江山多娇,书中自有至爱亲情,书中自有高新科技。”所以说:开卷有益。倡导大家积极阅读丛书。

阿里山纪行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学找出来。

3.有不少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作业: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分发阅读材料《阿里山风光》,进行比较阅读。

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之说。

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几小时内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景观。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极“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漫山遍野的樱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观。樱花最盛处在阿里山“游客中心”一带,阳春时节,漫山遍野开满了殷红、洁白的樱花,一堆堆,一丛丛,艳丽多姿,与森林的黛绿嫩翠交织成一片锦绣,阿里山群峰像穿上了绿底红花的盛装,令人如痴如醉。

黄昏的时候,阿里山经常出现景色壮丽的云海。登上山顶平台,放眼远眺,白云从山谷涌起,迎风飘荡,时而如汪洋一片,淹没千山万岭,露在云海上的峰类、树木好像一座座浮屿;时而如浪花翻飞,高潮迭起;时而如大地铺絮,足下一片白茫茫;时而如山谷堆雪,林海中山头若隐若现,颇似海市蜃楼。若是晴天,落日的万道金光照射在云海上,闪耀出千万种色彩,茶色、杏黄、宝蓝、艳红、碧绿、变化无穷,更显神秘迷人。

游阿里山,不能不看日出。在阿里山名峰祝山之巅的平台上,有一座漂亮的观日楼。凌晨登临楼台,山中空气清新洁净,头上晨星点点,四周群山起伏,林涛声声。东方微露一抹红晕,淡若无有,却又似弥漫天空。刹那间红光蓦地增强,远方玉山苍色的轮廓突然镶上耀眼的金边,一瞬间,太阳似跳跃般地腾空出现在玉山上,万丈光芒四射,道道彩霞纷呈,青山翠谷,气象万千。好一个“日出奇观”!

阿里山附近,还有姐妹潭和孔雀溪,也是游人访幽探胜之地。姐妹潭是两个相距百来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犹如阿里山的两只水汪汪的.眼睛。姐潭为长形,积水深黛,一往情深;妹潭呈圆形,积水清浅,明净似镜。环潭树木倒影如画,并有凉亭、小桥点缀其间。在阿里山林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受镇官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阿里山的风光,名不虚传,游人无不醉然。

(二)复习旧课。

1.移步换景法。试举本册书中的实例。可以《老山界》等为例。

2.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试举课文中的语句为例。

(三)“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指名学生介绍阿里山的风光。

(四)两篇文章比较阅读。

提示: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大方面进行比较。

分组讨论,写出读后感。每组抽一名代表发言。

(五)文中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例。

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试举例。

(六)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以《美丽的》为题,写一篇习作。600字左右。

教后感:

由于首次接触《语文课程标准》和洪宗礼先生编写的苏教版课本,在教学游记时,觉得应与以前用过的新旧大纲有所不同,如课中有一步骤为“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这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以前教学时,我一般让学生找出游踪或画出游历线路图即可。在教学这篇新课文时,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既有两篇课文的比较,又有“移步换景”这一知识点的比较。比较阅读这一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课文《阿里山纪行》后,能用之解决相关课文中的不少问题。所谓“举一隅而三反也”。在课外文章《阿里山风光》的引入与课后习作《美丽的》的布置上,我也较好地注意到了课内外知识的衔接。

在撰写这一.教案时,有些内容参阅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编写的《最新初中.教案与作业设计・八年级〔上册〕新课标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书,这里深表谢忱!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1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阿里山纪行教案篇三

1、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四、媒体设计:投影。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3、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积累的字词)。

找出文中生字词注音。

二、整体感知。

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步骤:1、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

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

2、请个同学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

三、讨论探究。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四、品味语言。

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从修辞、节奏、感情等角度考虑)(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

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从感情的角度品味神木一段时,对神木的“神”需重点分析。(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由第六小节“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第八小节“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联想到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进而体会作者渴望祖国同一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投影)。

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镇江、丹阳,甚至后巷的江边。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明确:自然、朴素的美。

五、学习反馈。

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即本课达成目标)你对本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六、布置综合实践作业。

如果我们大同要搞旅游开发,你准备怎样设计,请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或画出切实可行的简图。(注意:抓住大同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文化氛围以及民风民俗等特点。)。

七、板书:

阿里山纪行教案篇四

1、用身体动作感受乐曲节拍节奏,表现乐曲的情绪。

2、自己创编节奏型,学习看节奏图谱打节奏。

3、能根据节奏图谱上的打击乐标记,用打击乐分声部合奏。注意和大家保持和谐。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5、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1、幼儿已认识台湾,知道高山族。

2、中国地图,《阿里山的姑娘》乐曲磁带,录音机。

3、节奏图谱,打击乐器:三角铁、铃鼓、双响鼓、圆舞板等,人手一件。打击乐标记。

1、引导幼儿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宝岛台湾,谈起高山族。引出乐曲名称。

2、听乐曲《阿里山的姑娘》,引导幼儿用动作感受乐曲的性质。(注意接前奏)。

3、幼儿听乐曲观看教师表演活泼优美的舞蹈,感受乐曲的情绪。同时,按乐曲的节奏一拍一拍地拍手,感知乐曲的基本节拍。

4、幼儿听乐曲,创编节奏型。

5、请愿意表演的幼儿到前面表演自己创编的节奏型。教师要鼓励和肯定有创造性的幼儿。

6、教师出示节奏图谱,幼儿看谱到节奏(可用手拍、跺脚、拍腿等动作表现)。

(1)分两声部练习不同的.节奏型。

(2)两声部合奏。提醒幼儿注意变换节奏型的地方要准确。

7、乐器演奏(播放乐曲)。

(1)教师在节奏谱上附上打击乐的图形标记。

(2)幼儿自选乐器,看图谱分声部自由练习。

(3)幼儿按声部坐下(拿三角铁、铃鼓的幼儿为一个声部,坐在一起;拿圆舞板、双响筒的幼儿为另一声部,坐在一起)。看节奏谱,分声部反复练习。

(4)教师指挥幼儿两声部合奏。要求配合和谐,不受干扰。

(5)幼儿交换乐器,分声部练习。

(6)教师指挥幼儿两声部合奏,提醒犹如配合默契。

可组织系列活动。

1、赏识活动:认识台湾,介绍高山族。

2、音乐欣赏:《阿里山的姑娘》。

3、节奏活动:《阿里山的姑娘》。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阿里山纪行教案篇五

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着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不尽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不过,它经过了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种瞬间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我自小练过脚板,如今抬腿一二十里也是寻常事。但是,陪同的台湾学者却不能都这样。加之一般车辆不让进山,这时便有人上来揽生意了。他们是山区的森林救护队,职责是救护在野林子里迷失的游客,现在却私下里搞“创收”。为躲避进山的门卫检查,让我们徒步穿过进口处,他们把车子停放在人所罕至的地方,然后,把我们送到深山更深处。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又仿佛吸进去以后凝化在体内而不要吐出来。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阿里山纪行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2、导语。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朗读课文。

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五、精读课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第4段,写潭水清澈。

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

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

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

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

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或风光图片,在班上交流。

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近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呈早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2、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3、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三、拓展训练。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四、欣赏。

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小结。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布置作业。

阿里山纪行教案篇七

教学设想。

本文作者吴功正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些中国台湾学者之邀,赴台讲学,期间,他游览了著名的阿里山,并为之陶醉,回国后写下此文。文章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形象地描写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文章文质兼美,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移步换景”的写法,故在教学中作简单处理,把主要精力放在品评、诵读文章优美的语言上,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了解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认识祖国的壮美山河,品味作者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1、按游踪顺序,移步换景的写法;

2、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

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营造学习氛围。

听读课文 发现思路。

(多媒体展示)应注意的词语。

一泓 静谧 红桧。

溢出 孕生 山岚。

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一步步把读者带进迷人的阿里山,带到阿里山的灵魂——神木。

第二板块赏读美文 发现妙处。

五、学生讨论、交流,找出文中描写阿里山景色的段落,分别朗读。

板书。

深山水潭 清澈。

原始林区 宁静。

曲径青苔 厚密。

木桧林海 神奇。

六、反复诵读、想像、品味美文、美景。

1、一同学读文章,同桌闭目想像阿里山美景;

2、欣赏阿里山风光图片,回味文中描写的阿里山美景,品味作者用词及语言美。

七、通过以上诵读、品味,学生摘抄优美语句,体会语言特色并用固定格式说明原因。这里准备一些例句,用以启发学生并提供比较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深化认识。

语言特色。

整句、散句 长短句——轻松舒展。

有节奏感。

引用、化用——古典气息。

第二板块 赏读美文。

发现妙处。

多媒体配乐。

配深山水潭、原始 林区、曲径清苔、古桧林海等图片。

第三板块 仿写练习 总结升华。

八、用自己摘抄的句子的形式与方法仿写。然后交流、诵读。

九、总结(在乐曲《高山青》中进行)。

本文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具体体现在节奏美、拟声美、修辞美和音节美等四个方面,同时作者托物抒情、融情于景,又充分展示了情韵美。我们读这篇文章,会感到其声音和婉宽舒、柔美,从中可以体会作者的欢乐、爱慕之情。

十、作业 。

板书设计 。

深山水潭 清澈。

原始林区 宁静。

欢聚台北——游山 曲径青苔 厚密—— 下山。

木桧林海 神奇。

阿里山纪行教案篇八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4。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具:录音机、磁带、中国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新课导入 :

(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六)作业 :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中国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中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分发阅读材料《阿里山风光》,进行比较阅读。

(二)复习旧课。

1.移步换景法。试举本册书中的实例。可以《老山界》等为例。

2.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试举课文中的语句为例。

(四)两篇文章比较阅读。

提示: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大方面进行比较。

分组讨论,写出读后感。每组抽一名代表发言。

(五)文中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例。

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试举例。

(六)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三。

2.以《美丽的 》为题,写一篇习作。600字左右。

教后感:

阿里山纪行教案篇九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学找出来。

3.有不少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作业: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分发阅读材料《阿里山风光》,进行比较阅读。

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之说。

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几小时内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景观。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极“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漫山遍野的樱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观。樱花最盛处在阿里山“游客中心”一带,阳春时节,漫山遍野开满了殷红、洁白的樱花,一堆堆,一丛丛,艳丽多姿,与森林的黛绿嫩翠交织成一片锦绣,阿里山群峰像穿上了绿底红花的盛装,令人如痴如醉。

黄昏的时候,阿里山经常出现景色壮丽的云海。登上山顶平台,放眼远眺,白云从山谷涌起,迎风飘荡,时而如汪洋一片,淹没千山万岭,露在云海上的峰类、树木好像一座座浮屿;时而如浪花翻飞,高潮迭起;时而如大地铺絮,足下一片白茫茫;时而如山谷堆雪,林海中山头若隐若现,颇似海市蜃楼。若是晴天,落日的万道金光照射在云海上,闪耀出千万种色彩,茶色、杏黄、宝蓝、艳红、碧绿、变化无穷,更显神秘迷人。

游阿里山,不能不看日出。在阿里山名峰祝山之巅的平台上,有一座漂亮的观日楼。凌晨登临楼台,山中空气清新洁净,头上晨星点点,四周群山起伏,林涛声声。东方微露一抹红晕,淡若无有,却又似弥漫天空。刹那间红光蓦地增强,远方玉山苍色的轮廓突然镶上耀眼的金边,一瞬间,太阳似跳跃般地腾空出现在玉山上,万丈光芒四射,道道彩霞纷呈,青山翠谷,气象万千。好一个“日出奇观”!

阿里山附近,还有姐妹潭和孔雀溪,也是游人访幽探胜之地。姐妹潭是两个相距百来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犹如阿里山的两只水汪汪的眼睛。姐潭为长形,积水深黛,一往情深;妹潭呈圆形,积水清浅,明净似镜。环潭树木倒影如画,并有凉亭、小桥点缀其间。在阿里山林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受镇官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阿里山的风光,名不虚传,游人无不醉然。

(二)复习旧课。

1.移步换景法。试举本册书中的实例。可以《老山界》等为例。

2.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试举课文中的.语句为例。

(三)“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指名学生介绍阿里山的风光。

(四)两篇文章比较阅读。

提示: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大方面进行比较。

分组讨论,写出读后感。每组抽一名代表发言。

(五)文中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例。

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试举例。

(六)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以《美丽的》为题,写一篇习作。600字左右。

教后感:

由于首次接触《语文课程标准》和洪宗礼先生编写的苏教版课本,在教学游记时,觉得应与以前用过的新旧大纲有所不同,如课中有一步骤为“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这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以前教学时,我一般让学生找出游踪或画出游历线路图即可。在教学这篇新课文时,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既有两篇课文的比较,又有“移步换景”这一知识点的比较。比较阅读这一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课文《阿里山纪行》后,能用之解决相关课文中的不少问题。所谓“举一隅而三反也”。在课外文章《阿里山风光》的引入与课后习作《美丽的》的布置上,我也较好地注意到了课内外知识的衔接。

阿里山纪行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授课过程:

一.导语:

1.提到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都了解它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老师小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发达的影视业、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夜景等。其实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阿里山的文章。因为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2.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作者真正开始描写阿里山的景色是从第几节开始的?

(第四节开始)。

4.那么第三节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承上启下)。

5.第一节不写景与课文有何关系,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作用是奠定抒情基调和引出下文。)。

6.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画,请同学们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

(深山水潭、青苔幽径、原始林海、千年神木)。

三.欣赏美景,赏析语言。

1.配乐朗诵每幅图。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语言的特点。(老师提醒从修辞手法、语言的节奏美、图画的情韵等角度去讨论。)。

3.老师小结:a.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b.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富有美感。

四、拓展与讨论。

1.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这说明什么?

2.假设在坐的是游客,而你则是小导游,请设计一段阿里山景区的解说词。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2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阿里山纪行教案篇十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文字音乐美和情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准备:准备音像《高山青》和《大海啊,故乡》,制作课件。

第一教时。

知识与能力: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2.学习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练习写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难点:体会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阿里山如画的风光。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高山青》的歌曲.

2.用图片和文字展示阿里山的风光,让学生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二、自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预习检测。

(二)感知课文。

1.整体概括: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一)行踪探究。

1.划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理出作者游览线路图。

3.总结写法:移步换景。

4.课堂作业(1):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描述我们的校园。

(二)赏美景、悟真情。

听读课文49段,并设计题目,让学生思考:

游客朋友们,我最想带大家参观游览的是,因为。

(三)主题探究,反思评价。

作为一名游客,除了欣赏到宝岛台湾阿里山迷人的风光外,聪明的你在游览过程中是否还有别的收获?(可选择下列任一句式谈谈)。

在整个游览过程中,我发现了(明白了、懂得了、想到了)……。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

2.作业。

1课下搜集有关阿里山、台湾的图片、文字资料,做成卡片。

2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我们的校园。

3.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附对联)。

学者歌声融会两岸情谊。

幽林神木尽显一山精神。

附板书设计:

行踪景情。

风潭水清澈喜爱。

光林区宁静。

美曲径幽路。

如森林无边赞美。

画访神木神木神奇。

移步换景、融情于景。

阿里山纪行教案篇十二

很多同学对宝岛台湾是心驰神往却无法前去亲眼目睹,所以倍感遗憾。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看到后面有一个导游词的学习,所以尝试在这方面作些探索,上完本课,感觉还是有些收获的,现做如下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去查找关于台湾的一些资料,尤其是风景名胜,让学生先对宝岛台湾有个大致的了解,激发他们渴望实地一游的兴致。课上交流介绍自己所查资料后,就让学生看课文,和作者一起去阿里山一饱眼福。

课前已经向学生介绍过如何写导游词,所以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先从文中找到并概括作者所介绍的景物,并用一些恰当的词语归纳出景物的特点。全班交流后,让学生试着选择其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景物,以导游的身份,对大家作一介绍。要求尽量不照搬文中语句,体现移步换景,语言生动优美,表现景物特点。学生口头准备几分钟后,再在班级进行交流,大家点评,推选出最佳导游。

在这一过程中,难度较大,花时也长,但因为课前已经对台湾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该怎么写导游词,而且口头介绍之前先对文本有一个充分的阅读,所以学生在介绍景物的时候,捕捉到位,语言优美,很好地表现了景物的特点,既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所以还是要敢于尝试。

作为一篇游记,本文语言优美。在我的示范和指导之下,学生在书上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认为精彩的语句,做赏析批注。最后全班交流补充,并且从中寻找写作窍门,然后尝试写一个小片段,最后交流点评,比一比,谁写得最好。点评后再重新修改写到作业本上,继续提高。

应该说,这节课,并不仅仅是带着大家欣赏了阿里山的优美风光,更是品味了优美的词句,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以后如何写景是比较有帮助的。

课文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类散文,也是现代美学家吴功正的一篇美文。教习本课时我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二、品味本文语言的音......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0573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