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精选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1:11:14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精选20篇)
时间:2023-11-25 21:11:14     小编:JQ文豪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怎样提高总结的质量和效果?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一

习近平同志曾在一次自述中讲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梁家河,习近平度过了七年青葱岁月的这个陕北高原上的小山村走进了全世界人的视野,从此名传五湖四海,声扬神州大地。

一个周末,我和几个朋友怀着崇敬的心情赴梁家河村参观学习。梁家河村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虽说在公社的所在地,属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那种村子,但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年,包括习近平在内的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习近平同志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梁家河村习近平入了党,并被推选为村支书。

据梁家河村民们回忆,习近平主要为他们做了几件事:第一件是他带头建了四个淤地坝,挖了水井。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从1973年开始,村里开始有余粮了;第二件是修了沼气池。1974年,习近平带领大家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第三件是种蔬菜,为村民改善生活。此外,习近平为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小店(代理小商店)。

从习近平为村里办的几件事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切身践行着延安精神,其中“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在当今的工作中仍然具有指导作用。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一样,把延安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一是要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延安精神的实质和核心。这次参观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插队时与农民一起同吃同住,重活累活抢着干,离开以后还时刻关心着老乡们的疾苦,自己掏钱给村民看病,节日给村民们送来生活用品和礼品。位居高官还记挂着村民,多次给村民们回信。看了习近平总书记与百姓的交情后,我明白了不是群众不愿与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没有真心跟他交朋友;不是群众不跟你讲感情,而是你首先有没有倾入真感情。

二是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也是延安精神的标志,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习近平同志当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不等不靠不要,带领梁家河村的村民们埋头苦干,筑淤坝,造良田,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今天,我们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我们应该立足自身条件,勇于开拓,不断进取。

三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习近平同志当年敢于在梁家河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其思想的解放程度可想而知,我认为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正是当今创新精神的雏形。我们要对文化进行创新,使文化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四是要廉洁自律,当年习近平同志以一身正气赢得了梁家河村民的一致拥戴,如今当上了总书记的习近平大兴廉政之风,出台了“八项规定”,其核心就是坚持艰苦奋斗、倡导勤俭节约,这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领导干部的作风,会对社会风气产生直接的影响,正所谓上行下效也。我们作为一名干部要自觉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二

习近平在陕北农村插队,在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仍能坚持读书学习,他能够跑30里路去借书,可以在一个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到半夜,这给我很大震动。习近平读的书籍,包括文学、哲学、自然科学,古今中外都有,从冯梦龙到路遥,再到莎士比亚,从《中国史简编》,到《战争与和平》。读这些书,有什么用?有人会以“肚子越饿越对屠龙之术感兴趣”揶揄,按习近平的话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多数人读书,可能会倾向于功利性的书籍,希望能够马上给自己带来现实效益的书,而其他哲学艺术方面,总感觉没有什么用处。从习近平看的书籍及后来的经历来说,没有什么知识是没用的,在某个时间地点,知识总能变现,这个“现”并非单指物质利益,知识带给人的更多的是自信,有选择的自由,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当下我们现代人面临的是一个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很多人都以工作家庭忙为原因,放松的了对读书学习的要求。书籍多了,读的反倒少了。面对智能时代,社会瞬息万变,知识更新迭代越来越快,逼着人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和提高思维力。现代的学习,更突出了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要创新,不能目光老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打转转,跨界打劫,层出不穷,因此要学习会有知识迁移的思维,培养学习迁移的能力。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说个更通俗的话,就是“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这不仅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跨越,实际上,在技术领域,还真有现实案例,比如机器学习领域的迁移学习:迁移学习(transferlearning)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是把一个领域(即源领域)的知识,迁移到另外一个领域(即目标领域),使得目标领域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想复合型人才就是指可以在不同专业间进行迁移学习融会贯通的人。不同专业之间,都可能为对方输送思维营养,举个例子,mdhvc医学顾问心血管外科医生alanlumsden与来自埃克森美孚的钻井和地下研究经理billkline在一次跨洋飞行中认识并相谈甚欢。他们相互讨论了各自工作中所面临的难题挑战,并发现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勘探开发和心血管医学都常应用到流体力学和材料科学。因此不同专业间的交流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灵感。

习近平读书修身,终身学习,为现代人树立了标杆,做终身学者,认识到了就不算晚。不管是读功利性的书,比如技术专业书籍、理财类的,还是看似“无用”的文史哲书籍,现把书拿起来吧。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三

一天,我和同事正在工地干着活,隐约的听到有新闻联播的声音,我想,在工地上,怎么会有新闻联播的声音呢。往远处看去,一个工人坐在一台小型的装载机上,声音好像就是从那里传出来的,我想听播的什么内容,但总是听不清楚,断断续续的,还夹杂着隆隆地机械声。同事说:想听的话,你自己有手机,也可以听啊。对啊,我自己也可以听啊,我马上拿出手机,下载了一个喜马拉雅电台,在搜索界面,我看到了题为《梁家河》的一个栏目,我便点击了收听。两天的时间,我听完了所有的内容。在工地听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别有一番滋味,声音穿过机械声,显得如此的清脆悦耳。它就像一阵风,在炎热的天气里给我带来了清凉,更像是一剂兴奋剂,让我瞬间精力充沛,忘记了工地的苦与累。

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写在《梁家河》封面上的一句话,这句话道出了习总书记对梁家河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一种人生的态度。在陕北插队的七年岁月里,总书记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当时梁家河的条件十分艰苦,发展落后,甜水井、铁业社、沼气池等都是习总书记在当村支书的时候带领群众创建的。令人敬佩的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总书记还坚持读书,他博览群书,从古典名著到现代经济学,从国内文学到西方文学,还涉猎历史、军事、哲学等范围,可谓是相当的广阔,30里借书的故事更是让我肃然起敬。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善于总结的精神。作为一线员工,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办法总比困难多。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创新。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增强自身党性修养,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人民群众的好帮手,就有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就有党的旗帜迎风飘扬。

很幸运在一个既偶然又必然的机会,我在工地上邂逅了《梁家河》,它激发了我对工作的激情,也指明了我努力的方向。中国的版图上虽然只有一个梁家河,但是在我们心中,应该有千千万万个梁家河。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四

可以说《梁家河》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本书,语言质朴,字字饱含着真挚的情谊,在读其中几个章节的时候,我几乎无法抑制地流下了热泪。

从一个讲普通话的北京人变成了一个张嘴就来陕北话的黄土高原汉子;。

从一个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才被批准入党的年轻人,成长为当时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

真是难以想象,在此期间,在那样的环境里,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忍受了多少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如果没有一种锲而不舍、坚毅果敢的品性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坚定信念是难以支撑的文章。

困难算不了什么,只要团结一心、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没有什么不能战胜;。

挫折算不了什么,只要初心不变、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兴许它就是一块试金石;。

百姓的心里有杆秤,群众的意愿大如天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所以,《梁家河》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认真读、反复学、细细品、深刻悟,更重要的是要真真正正地做好“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基层文学艺术工作者,今后我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坚决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立足本职、结合实际,身体力行地带领全县文艺界人士真真正正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创作出一些“有根本价值所在”的文艺作品,尽力为城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贡献。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五

梁家河,是习总书记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扎根农村生活、工作、学习七年的地方。待到习总书记离开梁家河到清华大学上大学时,已经坚定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和人生目标,也注定了今后要做什么和充满自信的怎么做。

15岁的习总书记有股子倔劲,他选择在父亲当年闹革命的地方插队,在那个特殊年代,有着特殊身份的习总书记挣扎在“生存还是毁灭?”的苦闷追问中。在斩断回北京的归途、下定决心“一辈子扎根农村”的思想转变后,习总书记由被动变主动,逐渐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梁家河村民也无私的帮助着、保护着年轻的习总书记,更以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他,教会他生活、干活。习总书记接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炼,先后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在这七年艰苦奋斗的岁月里,习总书记始终在学习、读书,修身,一点一滴积累着,把自身的本领搞好。他见多识广,性格随和,说话不偏激也不保守,非常实在,干活不怕苦、不怕累。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处理事务能“一碗水端平”、“做行动上的巨人”、“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习总书记不仅自己做到,也影响着他身边的党员干部也这样做到,为梁家河改变穷苦面貌、过上好光景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梁家河是习总书记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也培养了习总书记的自信心。

2017年10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十所党支部“追寻红色足迹,筑梦圣地延安”主题教育活动,到延安学习书院,到梁家河、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参观学习。实地参观梁家河村委会,站在知青井前、知青院的窑洞里,研究着沼气池和抬头仰望宣传画,眺望淤地坝的农作物,兴办的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扫盲班,桩桩件件都是习总书记扎根农村,心系百姓,为老百姓办的实事、好事,就是从梁家河的为人民办实事的实践中,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也正是这里的沟壑纵横、如刀削斧劈的山梁和悬崖陡壁,磨练了习总书记的坚强意志,最后立下“要为人民做实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和担当”。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回忆起在梁家河看到、感受到的点点滴滴,就如王先平说的:“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当中,只要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无私的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的理想,那么你无论将来成为工人、农民、学者、医生、教师或是国家干部,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才。”习总书记就是这样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六

最近,《梁家河》一书受到党员群众的追捧。对于我而言,关于“梁家河”的记忆,还要追溯到7月,局党委组织广大党员赴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踏上黄土高原,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窑洞、带领贫苦乡亲们艰苦创业建设的淤地坝、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等,在村史馆参观和聆听了梁家河村的革命历史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贫困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带领乡亲们干在实处、艰苦奋斗的先进事迹。而就是这次仅有两天的实地学习教育活动,却让我深刻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认真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积极乐观,艰苦奋斗的坚强党性和党员意志情怀,感悟了共产党人信念坚定、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我最近阅读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一书,这本书不仅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更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而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正是印证了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收获满满,正是因为有了梁家河七年的插队的艰苦磨练,承载着他初心不改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历练了他立志成长、初心不改、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通过在实地感受梁家河,在书本上感知梁家河,我觉得梁家河是有“温度”的,总书记曾强调:“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可见,《梁家河》里的“大学问”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感悟。习总书记他那发生在窑洞里满满的故事、他那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的情怀、他那句“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让我热血沸腾,深受鼓舞和感动。

读书修身是立志成长的“根基”。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经常是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上山放羊,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梁家河的乡亲几乎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总书记把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可以说,面对艰难困苦时不退缩不放弃、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练就了过硬本领。七年知青岁月,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是青年一代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成为青年干部成长的生动范本。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七

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书中写道:习近平对王宪平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1975年10月7日,习近平要上清华大学,走的前一天晚上,村上杀了一头羊,家家户户来代表和我话别,并送他临别纪念——笔记本,第二天早上,他睡起来推开门,外边站满了乡亲们,那一刻习近平哭了。”

1993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还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吕侯生接到福建,自己掏钱为其看病,他支持建设了梁家河小学、学校过水桥和延川中学教学楼,还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来了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

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时,有不适应,有委屈,甚至为此还跑回北京。但最终,他返回梁家河,一心要为老百姓干出些实事来。什么是感恩,当别人对我们好,与我们预期相当,或者超出我们预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感恩,我们会记着别人的好。但当别人为我们做的事,没有达到预期,这个时候,很多人往往不会感恩。10道题,有两道题做错了,多数人也不会看到别人做对了8道题。容易看到别人的不足或缺点、错误,但对于别人对自己的好,别人的优点,却放到了次要位置。

别人帮我们十次,可能有一两次没办成,人们却记住这两次没给自己办事,而忽略了办成的那八件事,或者没有意识到,别人本没有义务帮你做事。

对于我们的领导、我们的同事、朋友、家人,也是一样,当家人、领导、同事帮我们做了很多事,但由于客观原因,有些事没办,或是办不好,就心生不满,把别人的好都当做理所当然,这就是不懂感恩的表现。

感恩就是多念别人的好。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八

《梁家河》全书分四章。第一章“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生动记载了习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情形和多年牵挂;第二章“窑洞了长满了故事”,讲述了习总书记插队当知青,被选为村支部书记后带领大家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立代销点等生产活动;第三章“一声声喊我小名”,通过当年小伙伴们的深情回忆,展现了习总书记的性格形成和人格魅力;第四章“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以小小的梁家河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伟大成就。

《梁家河》是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生动回放,是他勤勉学习、修身立命、埋头苦干、顽强精神、不懈追求的精彩记录。通过本书,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苍茫,中国政治生态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及十八大以来的成就。结合自身工作,有以下感受。

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把努力学习作为工作的基本前提。黑暗的窑洞,摇曳的灯火,盘腿坐在炕桌旁,捧书夜读,知青习近平如是对待学习。读后感.我们面对新环境、新岗位、新要求,工作怎么开展?关系怎么处理?原则怎么坚守?个人认为,简单高效的方法就是学习,总结岗位特点,理清工作事项,学习前任亮点,躬身请教,分类施策,精细管理,归纳经验,才能快速融入,提高能力。

锤炼党性,坚定意志,把理想信念的养成作为远大目标。贫瘠的黄土沟峁,漫长的知青岁月,一次次申请入团,一次次申请入党,信念执着。个人感受,不同阶段的人生目标一旦确立,就应该不断磨炼,接受工作、生活的考验,把个人的进步与单位的发展融为一体,坚定信念,不负春光,努力前行。

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把不懈追求作为人生动力。干旱的黄土地,贫苦的老乡,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个人感悟,对待工作,要脚踏实地,不驰于空想,要做细做实,不骛于虚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才能提升自己,体现人生价值。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走多远都不能忘来时的路。常怀感恩之意,常有戒惧之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遵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九

阅读《梁家河》这本书,我仿佛随着八一学校的知青一同到了1969年的梁家河。破旧与昏暗的土窑洞,空气中弥漫着酸菜的味道。身上总是莫名其妙地起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每天吃着没有油水的粗粮,连蔬菜都很少吃到,能吃上一盆新腌的酸菜都仿佛是品尝了山珍海味。还要跟着当地的农民一起干活。对北京知青而言,繁华的首都和这里的环境一比较,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习总书记却选择了在逆境中锤炼自己,他克服了心理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在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

放下包袱,适应新环境。“当你无法改变环境时,只能通过改变自己,不断地适应环境,用一颗乐观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就会有意外的收获。”习总书记用七年的知青生活充分地诠释了这句话,也使得在陕北的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后,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处事沉稳的支部书记。

热爱知识,读书有“瘾”。初到梁家河时,总书记拎了两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书。插队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他丝毫不放过一点空闲的`时间。即使是夜晚,也要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看到深夜才睡。

勇于担当,为民办实事。习总书记任村支书后,第一件事就是办沼气。他专门到四川绵阳考察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面对思想封闭、观念保守的村民,他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读后感・经历数次挫折后,最终办成了这件事,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打坝、修梯田、打井、增加粮食产量,办铁业社、代销点和缝纫社……他干的这些工作给老百姓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当地的人民不用为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

我们从习总书记身上学到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发扬习总书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奋斗。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

纪实文学《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习近平和梁家河群众的深厚感情,提供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我们学习研究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就是要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梁家河》中汲取人民至上的初心力量。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梁家河》中汲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丰厚滋养,深入领会总书记立根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在实处,在选拔干部时多到基层一线了解干部、观察干部;在制定政策时,多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把握群众意愿,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从《梁家河》中汲取舍我其谁的担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敢闯会干,敢于担当进取的力量,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真正把那些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时候豁得出来的干部用在关键岗位上。

从《梁家河》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奋斗力量。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把党赋予的各项工作完成好,以苦干实干成就事业。同时,有意识地把年轻干部选派到急难险重的实践中去淬炼、去升华,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完善自身、成就人生。

从《梁家河》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上率下的奋斗史。在打坝淤地时,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正是他的模范带头,梁家河村先后建成了14座淤地坝,成为了乡亲们收入的聚宝盆。

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领导干部当“头雁”,走在前、干在先、作表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凝聚起爬坡过坎、追赶超越的强大合力。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一

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他养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做敢为的可贵品格。

学习他敢为人先带领群众致富,造福一方百姓;。

学习他把群众当亲人,吃苦耐劳、不知疲倦的奉献精神。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打好脱贫攻坚战,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发挥驻村工作队“领头雁”和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干群之间的心凝聚起来,两河口村脱贫计划必将如期实现!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二

读完《梁家河》后,不禁引人深思,我们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呢?用他的人生实践给了我们响亮的答案——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回顾青年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就要把从中汲取的精神营养化作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践行为民的初心、苦干的作风、担当的勇气和筑梦的情怀。

一是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核心竞争力。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排除思想杂念,切实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作“追赶超越”的铁军,毫不动摇、只争朝夕地坚定地朝着“建设国际化中心城区打造高品质幸福未央”的目标奋斗;坚定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努力让个人奋斗与“追赶超越”“同频共振”。

二是不忘初心。曾说“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干部,特别是一名基层干部,只有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的工作才能开展的好,才能做出有利百姓的实事好事,我们的道路也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三是戒浮务实。务实是能力,落实是水平。求真务实是延安精神的题中之义,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干好工作的一个基本准则。想得再好、说得再多,不去深入实际,办实事、求实效,都是白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就是要从地区党组织、党员的结构实情出发,抓好管理、设计好载体,让党建实起来、强起来、扬起来,使每个支部都是一个堡垒、一个核心,每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凝聚起“追赶超越”的最大动能。

四是保持朝气。青年干部的优势就在于朝气和活力,体现到工作中,就是干劲和冲劲。我们有些干部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少会陷入迷茫,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逐渐的思想放松、精神懈怠,甚至自我放弃。诚然,目前的体制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使有些干部看不到干事创业的人生价值,但我要说,温水煮得了青蛙,但煮不了理想。一个人的堕落必然始于内心的放弃,只有心怀梦想、时刻自警、不懈努力的人才能不负这份职责,才能赋予生命更多意义。

五是坚持学习。曾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梁家河时,他除了劳动,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常常看书到深夜,曾跑30里路去借书。这给我很大震撼。而这,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之余做到的,对比今天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学习、不勤于学习?!学习力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更应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

我要将感知感悟到的精神情怀融入思想认知,带入工作实践,努力谱写无愧于赶超大局、无愧于人民嘱托、无愧于人生价值的精彩篇章。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三

在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

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干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我们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四

让青年一代真正理解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梁家河,这是一个见证艰苦奋斗的地方。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八个红色大字依然在知青窑洞的外墙上醒目所在,窑洞旁边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就是习近平当年带领乡亲们所建的。

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习总书记带领群众开荒山,挖水窑,建沼气,办铁铺,筑淤坝……这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同群众苦干实干的革命精神,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人民情怀。

梁家河,这是一部中国农村发展建设进步的光辉史。细读《梁家河》,让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真正理解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实意义,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人民领袖的伟大风范。这就是习近平,坚定的信念,坚韧的品质,为民的情怀在梁家河的山山峁茆历练了他七年难忘的知青岁月。七年的农民生活,人生的大课堂,造就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格。

今天,我们在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习总书记的带领下,正朝着新时代的新征程而奋进!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光荣而艰巨。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五

刻苦读书学习,修身励志……”让思绪飞扬沉浸在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历练和成长岁月中,感觉如此接近梁家河窑洞里的故事。

阅读《梁家河》,结合自己学习,成长、工作中的过往,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凝聚、饱藏梁家河群众汗水与智慧的温暖记忆,乡亲厚重朴实的情意。感悟总书记坚韧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和为民造福的初心,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勤奋好学的精神,苦干实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汲取珍贵的政治营养和心系群众的情怀,激发爱岗敬业不懈怠,追赶超越再出发的豪情。用“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照亮前行每一步。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六

近期读《梁家河》,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习近平所写《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的一句来表达:“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要为人民做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近平同志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等。从15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一步一步都镌刻着要为人民做实事历史印记。

__。

村也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作为村支部书记,我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优良传统,把__村建设得更富裕更美丽。

当年,习近平带领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体现出习近平同志身上那种“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智慧和勇气。当前扶贫进入决战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更要向总书记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就要勇于创新、敢闯敢干,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

当年,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带领大家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修筑公路,以敢于啃硬骨头的作风和担当,推动梁家河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就要把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老百姓的关心事做好做实做到心坎上,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困难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生动诠释了习近平同志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我们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当大队支书时,时刻把群众利益记挂心头,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好作风。结合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选好产业,扩大渠道,用好用足国家各项好政策,带头实干、立说立行,切实将梁家河蕴含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七

从贫困户家中返回,已是掌灯时分,翻过《梁家河》的最后一页,我掩卷凝思,青年习近平七年梁家河岁月的点点滴滴,如山涧溪流缓缓流来,直抵心扉;如轻歌细语,不绝于耳,久久回响,他带着浓浓的泥土味儿和特有的微笑,身穿黄军装,脚踩解放鞋的形象,总是跃然眼前,在我面前一次次呈现,一天的辛劳荡然无存。

现实文学《梁家河》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怀,深情描述了习近平青年时代的七年梁家河岁月,向我们展示一代领袖在青春岁月中的成长、成才、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的不平凡人生经历,特别是他勤奋好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博学探究精神和他“蒸干水分,结合群众”,获取真知的治学态度给以我深刻启迪。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梁家河时代的习近平正是具有这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博学探究精神。

无论是在土窑洞的煤油灯下,还是在挥鞭牧羊的后山坡上,他总是怀揣书本,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红与黑》《浮士德》,从卡尔马克思、莎士比亚再到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

七年的梁家河岁月,青年习近平和众多的乡亲们一样,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也正是这七年时间,他饱读经典,遍阅名著,“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书本是他梁家河岁月的忠实伴侣。

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的时间精力都十分有限,而知识却是无限的,特别是处于今天这样一种媒体日新月异,各类知识海量翻新,一切皆在变化的时代,我们在注重博学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对经典的学习,应把书当成一面镜子,将书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意志、品质来对照自己,激发提升自己,以此作为自己做好工作、服务社会的原动力。

“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水分很多,只有结合群众,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将知识根植于时代,根植于群众,并结合于群众,这是青年习近平梁家河时代最朴素的知识观,也正是这种知识观,奠定了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政治家品格,铸就了他海纳百川、胸怀天下、忠于国家、心系万民的领袖情怀,凝聚了他登高远望、汇通天下、治国理政、复兴民族的不竭动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凡事有所成者,必是悟有所获,悟有所获者,必是读有所得。将读书与求知紧密相连,将求知与为民紧密相连,将为民与济世紧密相连,这是我从总书记梁家河岁月的读书印迹中所得出的深刻启示,也为我们今天青年一代追求梦想,实现梦想提供了有效路径和现实依据。

今天我们正搏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作为纪检监察战线的一名新兵,我应更进一步深刻学习,感悟习总书记的梁家河岁月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内涵,不忘初心,不弃不馁,不急不躁,以抓铁留痕,踏石有印的工作作风,做好自己的每项工作;以学而不厌的毅力,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以学而乐思的精神,反复思量,汲取营养,总结心得;以学以致用的态度,学以修身,学以资政,博学多思,乐学会学,为推动“八项规定”“四种形态”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全面落实和持续发展,决胜脱贫攻坚尽一份力。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八

最近,《梁家河》一书受到党员群众的追捧。对于我而言,关于“梁家河”的记忆,还要追溯到2016年7月,局党委组织广大党员赴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踏上黄土高原,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窑洞、带领贫苦乡亲们艰苦创业建设的淤地坝、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等,在村史馆参观和聆听了梁家河村的革命历史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贫困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带领乡亲们干在实处、艰苦奋斗的先进事迹。而就是这次仅有两天的实地学习教育活动,却让我深刻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认真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积极乐观,艰苦奋斗的坚强党性和党员意志情怀,感悟了共产党人信念坚定、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我最近阅读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一书,这本书不仅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更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而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正是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收获满满,正是因为有了梁家河七年的插队的艰苦磨练,承载着他初心不改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历练了他立志成长、初心不改、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通过在实地感受梁家河,在书本上感知梁家河,我觉得梁家河是有“温度”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可见,《梁家河》里的“大学问”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他那发生在窑洞里满满的故事、他那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的情怀、他那句“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让我热血沸腾,深受鼓舞和感动。

读书修身是立志成长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经常是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上山放羊,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梁家河的乡亲几乎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总书记把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可以说,面对艰难困苦时不退缩不放弃、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练就了过硬本领。七年知青岁月,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是青年一代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成为青年干部成长的生动范本。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九

《梁家河》全书分四章。第一章“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生动记载了习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情形和多年牵挂;第二章“窑洞了长满了故事”,讲述了习总书记插队当知青,被选为村支部书记后带领大家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立代销点等生产活动;第三章“一声声喊我小名”,通过当年小伙伴们的深情回忆,展现了习总书记的性格形成和人格魅力;第四章“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以小小的梁家河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伟大成就。

《梁家河》是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生动回放,是他勤勉学习、修身立命、埋头苦干、顽强精神、不懈追求的精彩记录。通过本书,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苍茫,中国政治生态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及十八大以来的成就。结合自身工作,有以下感受。

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把努力学习作为工作的基本前提。黑暗的窑洞,摇曳的灯火,盘腿坐在炕桌旁,捧书夜读,知青习近平如是对待学习。读后感.我们面对新环境、新岗位、新要求,工作怎么开展?关系怎么处理?原则怎么坚守?个人认为,简单高效的方法就是学习,总结岗位特点,理清工作事项,学习前任亮点,躬身请教,分类施策,精细管理,归纳经验,才能快速融入,提高能力。

锤炼党性,坚定意志,把理想信念的养成作为远大目标。贫瘠的黄土沟峁,漫长的知青岁月,一次次申请入团,一次次申请入党,信念执着。个人感受,不同阶段的人生目标一旦确立,就应该不断磨炼,接受工作、生活的考验,把个人的进步与单位的发展融为一体,坚定信念,不负春光,努力前行。

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把不懈追求作为人生动力。干旱的黄土地,贫苦的老乡,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个人感悟,对待工作,要脚踏实地,不驰于空想,要做细做实,不骛于虚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才能提升自己,体现人生价值。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走多远都不能忘来时的路。常怀感恩之意,常有戒惧之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遵循。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二十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丰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营造崇尚知识、热爱阅读的浓厚氛围,我院开展了“书香法院”读书月活动。借着此次读书活动的平台,我又静下心来将《梁家河》一书通读了一遍,又有了一些新的感触。

5月份从院里领到《梁家河》一书后,我就一口气读完了,当时就感到这本书和平时所学的党的一些著作有所不同,它用更加朴实、生动,更加接地气的文字,让人对习总书记的知青生活有了更亲近、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党员干部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信念。下来,我选取本书中《农民变身上班族》一文,跟大家分享。

“新的发展理念让梁家河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这篇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我们蓝田法院是基层法院,在审判业务部门工作多年以来,每天都和基层群众打交道,几乎每周都要去农村送达法律文书、调查案件,或者开展扶贫工作。对比刚上班时农村的情况,现在明显可以感觉到,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大。梁家河村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专业合作社,在我们蓝田其实也有很多这样的乡村,比如白鹿原民俗村、簸箕掌村、青坪村……其中簸箕掌村就在我们民一庭辖区,就变化来说,这个村是我感觉最深、体会最直观的。我刚到民一庭工作时,提起簸箕掌村大家心里想到的肯定是偏远、贫穷两个词,如果有案件需要去村里,都是要提前准备的。因为要去这个村必须要翻过一条深沟,当时的通村道路狭窄、路况也不好。记得我第一次去簸箕掌村时,我们庭的车刚好在沟底出现了故障,前不着村儿、后不着店儿,我们被困在沟底好几个小时,待道路救援赶来将车修好,好不容易到了村里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村里毫无规划,村民的房子零零散散的。再看一下现在的簸箕掌村,又宽又平的通村道路已经新修了好几条,村民的房屋一排排一座座,村里文化广场、商业区、游乐区等应有尽有,村民们都成了股东,被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年龄大点儿的老人坐在路边的休闲椅上闲谈、聊天儿,跟之前的村貌简直是大变样!

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其实也是新时代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饱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埋头苦干的作风,才使新时代的新农村有了新的面貌。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们要用习总书记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时刻提醒、鞭策自己,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小事,办理好每一起案件,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长,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0716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