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1:15:15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精选17篇)
时间:2023-11-25 21:15:15 小编:笔砚

教案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科和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要求,编写的一种指导教师教学活动,并帮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书面材料。教案编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教案的编写工作。教案是一种规范教学行为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提供教学参考,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案的编写对于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编写教案时要注意语言简练、言之有物,避免使用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式结构。教案范文的优点在于能够从整体上展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设计过程,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参考。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一

学习培训结束,带着急切地和孩子共同学习的心情走进了课堂。今天学习的课文是《我站在铁索桥上》,这是一首现代诗。主要讲了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遥想当年红军战士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面,展现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唱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在开课时,我尊崇孩子们学习的疑点出发,让孩子们质疑:

1、铁索桥在哪里?

4、勇士们是怎样强渡大渡河的?

孩子们针对课题,针对诗句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应该可以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学习欲望的。我们也往往这样认为,可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当中,无论是老师讲解历史背景,让学生看图讲述铁索桥是怎样的一座桥,孩子们竟索然无趣,即使引导学生看图,也只寥寥几人举手。

为什么?这首诗一共四小节,让孩子们默读每一小节,写写每节写了什么,更有困难,有一、两个孩子还难以下笔。其他孩子呢?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课堂思维是核心,对有些孩子来说,比干什么都难)以孩子们这样的情绪,再来解决后面的三个问题,这不是难上加难吗?搞得我灰心丧气。

第一课时下来,回到办公室,我认真地对第二课时进行了调整。因为诗句是凝练了的语句,必须把凝练的诗句化作生动的画面,化成孩子们内心的共鸣,孩子们才能读得出情,感悟到情。决定让孩子们观看《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孩子们看完之后,我让大家说一说自己看完后的想法,很多孩子能体会到了红军战士虽身处险境,却能克服困难,英勇顽强,勇往直前。

同时在诗句的对比中体会到了我们对勇士们的敬重、崇敬。通过对诗句中的“攀着”“冒着”“冲破”等诗句画面在脑海中的再次重现,勇士们的高大形象已屹立在孩子们的心中,孩子们也唱出了自己心中对英雄的赞歌。让我体会到,质疑的问题虽然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但离开了孩子们对问题探究的心理需要,离开了孩子们的内心共鸣,孩子们往往在两眼无神的状态中晕晕乎乎。正如教育大师说赞可夫: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具及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菜单。

设计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适应学生发展、一切促进学生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让教师真切享受成功的喜悦,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有效教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思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要求,结合我班学生实际进行了创新性设计。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主探究和自主朗读的方式,走近文本,发现问题,使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设计环节时,确立了满足学生差异及需要的教学重点、难点和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审美情趣的陶冶。继而,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拓宽语文学习的各种渠道,真正让语文诗意化、风情化、情感化、社会化、多元化。把读与思、读与想(象)、读与划、读与写、读与练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式、参与式、自主式教学中,凸现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不同角度的“泸定桥”风貌,播放歌曲,教师画外音: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泸定桥,也就是诗中写到的铁索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在泸定桥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拦截,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谱写了中国历“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多年后,诗人顾工来到这里,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我站在铁索桥上》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地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问题生存预设: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自读诗歌、完成学习菜单。

1、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几个问题,把诗中描写看到的句子用“……”划下来;把诗中描写想到的句子用“~~~~~”划下来;把诗中描写心情的句子用“”划下来。然后完成学习菜单(学习菜单附后)。

(二)学习第一节诗。

1、师:刚才同学们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请大家来汇报一下: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

2、师:课件出示句子:“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你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什么呢?谁愿意读读这句话?(引导学生读出过铁索桥的惊险。)。

3、师: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谁愿意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导读,师生齐读。)。

(三)学习第二节诗。

1、师: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看到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理解“强渡”。

3、师:遇到这么多的困难,红军战士为什么还要强渡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形吧!(课件播放示意图播放时代背景介绍。)。

4、师:同学们,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敌人的先进武器,我们的红军必须强行渡过泸定桥,才能顺利北上抗日。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强渡的呢?(攀着、冒着、冲破等)从这些词语当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具有英雄顽强,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师:多么危险的情形呀!英雄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奋勇强渡,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练习读这一句话。指名读。

5、师:英雄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奋勇强渡,你们想亲眼去目睹他们强渡泸定桥时的激战场面吗?(看视频),看完视频短片,相信大家对我们英雄的红军战士更加敬佩,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节诗呢?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齐读第2小节。

(四)学习第三节诗。

2、师: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的第3节。你们从这里能体会到什么?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3、师:除了诗中写到的这些,诗人还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美好的景象呢?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激之情来读一读这句话。

4、师:勇士们的抛头,洒热血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祥和;勇士们的浴血奋战换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勇士们用生命换来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也不会忘记他们。人民是怎么做呢?(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着英雄的土地上。)指名读这句话。相机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全班带着敬意之情来读这一句。英雄的红军用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祥和、繁荣昌盛,也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现在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激、缅怀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一节诗。小组读、齐读第3节。

(五)学习第四节诗。

1、师:站在铁索桥上,诗人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遥想红军当年在这里英勇无畏的战斗情景,又想到现在人民在这里幸福生活,诗人的心情怎样呢?谁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回答?(汹涌激荡)“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当年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曾浴血奋战过,追忆这些,诗人心情汹涌激荡;想到现在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想到祖国的和平盛世!诗人的心潮更加的汹涌激荡!让我怀着汹涌激荡的心情来读一读诗的二、三两节。指名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2、师:站在铁索桥上追忆过去,诗人心潮汹涌激荡,看到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诗人心潮更加汹涌激荡!这时再放眼看看眼前的二郎山、脚下的大渡河,所看到的景色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男女生分角色读、小组对比读这两句话,再次体会诗人汹涌激荡的心情。

3、师: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潮汹涌激荡!他情不自禁地要高声歌唱。齐读课文的最后两句话。诗人要高声歌唱什么呢?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吧!齐读第4节。

(六)背诵指导。

1、师: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这里的人们格外珍惜。这些情景令诗人心情汹涌激荡,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怀念之情来背背这首诗吧。先在小组内试着相互背一背,然后指名背,最后会背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背。

四、拓展:。

1、师:长征胜利以后,许多作家、诗人等写下了一篇篇壮丽的长征诗篇。你知道有哪些呢?毛泽东同志也写了一篇的诗词《长征》来歌颂长征中英勇奋战的勇士们,你们想读一读这首诗吗?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歌颂、赞美之情齐读这首诗。

2、师:学习本文后,你想对先烈说些什么呢?请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看到想到心情。

二郎山的云雾。

大渡河的白浪强渡:攀着冒着冲破汹涌激荡。

激战的楼房教室。

洒过鲜血梨花开。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读中感悟读中激情”,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课《我站在铁索桥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英雄赞歌”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他们总结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册教材的重点,以及本课书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第二课时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说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说教学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

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四年级阅读教学要求重视词句的教学,注重词句的积累。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语言,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在生活中积累。

【说板书】。

本课教学抓住重点段落的理解,通过三个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攀着冒着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结束语:“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三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四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六年级下册二单元“遗迹”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我第一次的课没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对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在诗句的把握上还不够好,教案没有细化。后来,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怎样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句子,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应该是他们通过阅读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用搜集的资料。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五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遗迹”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2、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四、说板书。

本课教学抓住重点段落的理解,通过三个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六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第二模块——教学策略。

为突破重点,解决难得,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1、朗读感悟法。

诗的语言精炼简洁、含蓄隽永,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诗的语言之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想象感悟法。

基于诗歌的写作特点,我开启学生的想象,尽量挖掘诗歌的留白之处,,使教学基于文本又能高于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3、情景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景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文本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生动而有趣。

评价激励法。

通过积极地评价,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益。

另外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师生、生生合作法,归纳总结法。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悟和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学习方法。

第三模块——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看两幅照片,指名学生谈感受,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初读感知。

通过自由读、指名抽读、齐读等方法,读准,读通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诗的内容,一步步走进文本。(板书写景记叙抒情)。

三、精读品味。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诗歌的二、三小节做为精读品味主要部分。采用了自主探究、想象感悟、情景教学、评价鼓励等方法。教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把时间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名读第一节,以读代讲,了解诗人看到的景物,体会画面的开阔与惊险。(板书桥身云雾白浪)。

默读二小节,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红军战士的?孩子们自主探究二小节,很快找到“强渡、高举、迎着、攀着、冒着、冲破”等动词,(板书攀着冒着冲破)引导学生体会“强渡”的意思,结合《飞夺泸定桥》一文,理解为什么要强渡?运用想象感悟法,想象红军战士是怎样强渡大渡河,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会红军的英勇顽强。紧接着课件出示电影《飞》的片段,把学生带回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那轰隆的枪炮、如林的弹雨、高举的红旗,嘹亮的号角,深深震撼了每个人,画面和文字相得益彰。然后,再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悟,读出文字的立体感、画面感,体会诗人用词的准确精炼,读出文字背后的深意。及时地鼓励评价,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

第三小节借景抒情,朗读感悟贯穿始终。“当年”与“如今”的对比,“鲜血”与“鲜花”的呼应,通过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再展示今天的泸定桥,今昔对比,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体会“轻轻地”一词包含着人民对先烈的敬仰与缅怀之情,孩子们的情感也在读中一步步升华。

齐读最后一小节,理解“汹涌激荡”的意思。体会诗人“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放声高歌,他要歌唱什么呢?学生自由谈看法,再把体会和收获写下来自主交流,有前面的铺垫,后面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教师点拨、小结,教学的难点自然也突破了。(板书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四、美读升华。

有了前三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情感调动得恰到好处,在音乐声中,带着对红军战士的歌颂,全班起立,朗诵全文。

板书设计:

(写景)(记叙)(抒情)。

桥身攀着轻轻地。

云雾冒着汹涌激荡。

白浪冲破高声歌唱。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说课完毕,谢谢。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2、检查生字读音。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重点指导:滚。

六、作业:1、写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2)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

教学后记: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八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时。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板书设计: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九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英雄赞歌”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他们总结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册教材的重点,以及本课书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第二课时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说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说教学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

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四年级阅读教学要求重视词句的教学,注重词句的积累。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语言,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在生活中积累。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

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我第一次的课没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对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在诗句的把握上还不够好,教案没有细化。

后来,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怎样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句子,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应该是他们通过阅读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

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用搜集的资料。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一

核心提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怎么能让学生知错能改,更好地成长起来呢?作为教师,不可以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对学生的过错应义不容辞地予以提醒和规劝。倘若规劝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要采取批评的方式,促使学生省悟和悔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怎么能让学生知错能改,更好地成长起来呢?作为教师,不可以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对学生的过错应义不容辞地予以提醒和规劝。倘若规劝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要采取批评的方式,促使学生省悟和悔过,以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批评,是一种负激励教育手段,运用得当,可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运用不好,其负面效应可能大于正面效应。因此,批评不仅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是科学,就要讲它的科学性;是艺术,就要讲它的方式方法。

一、注重批评语言的温度。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原则,去善待每一个犯错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为班主任,高明、机巧、贴切、受听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这种语言不仅能达“逆耳忠言”之效,而且让人如坐春风、豁然开朗。“顺耳忠言”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教养和风度!

1、语言要“简捷精练,醍醐灌顶”

有些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想说就说,喋喋不休,一张十足的“婆婆嘴”。当你啰哩啰嗦地说一堆话时,一开始学生还能认真地倾听着,就在你漫无边际地展开来说时,学生没有了耐性,也不知道你说的重点是什么?没能受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与你所要达到的目的向背而行,得不偿失。批评学生,要针对学生实际,或含蓄或直露,力求切中要点,以求醍醐灌顶之效。班主任的语言只有简明扼要、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思索警惕。

2、语言要“善解人意,尊重人格”

批评时“极尽挖苦”只能弄得师生关系僵持,达不到批评的目的。善解人意,化‘冷’为‘热’的“顺耳忠言”,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不仅能很好沟通师生间的.感情,善意地提醒学生改过,而且常常有出人意料的功效!

还有些班主任批评学生喜欢“揭底”,喜欢老帐新算!只要学生做错了事,某些老师就将学生一年甚至是几年前犯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让学生无地自容,认为唯有这样学生才能痛心疾首地认识自己错了,才会彻头彻尾地改过自新。实际工作中,这样的班主任最遭学生的反感,反而让学生觉得你老师无能,除了翻一些老账之外,没有任何能耐,从他的心底里已经把你瞧扁了,已经看不起你了,这怎么可能让他亲其师而信其道呢?笔者认为,批评、教育学生,千万不能将“事”与“人”或“此事”与“彼事”搅缠在一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好心”的批评中,不要侮辱学生的人格。例如“上课都迟到了,你还能干什么好事?”倘若对一位途中帮助他人的学生,只因为迟到,班主任便甩上一句“你还会干出什么好事?”给学生心灵上的伤害那就不仅仅是“甚于刀戟”了!如果教师意识到这一点,不妨将上面这句话稍作修改:“你在我眼里一直是位守纪律的学生,今天迟到,能不能给老师讲讲原因?”同样的教育学生,不同的说法,修改后的语言就容易被学生接受了。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二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遗迹”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2、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本课教学抓住重点段落的理解,通过三个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攀着冒着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三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遗迹”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2、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四、说板书。

本课教学抓住重点段落的理解,通过三个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四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第一次试教,由于对教案不熟,我第一次的课没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对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在诗句的把握上还不够好,教案没有细化。

后来,在冯老师和王老师的建议下,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怎样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句子,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应该是他们通过阅读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

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体会诗歌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体会红军英雄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顾工写的一首现代诗――《我站在铁索桥上》。

2、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不少关于铁索桥的资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铁索桥吧!

3、(出示图片)看到铁索桥,你有什么感受吗?

4、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体会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件播放的'范读。

2、自由朗读诗歌,由学生自己提出阅读要求。(预设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作评价。

三、再读诗歌,深入体会。

1、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他看到了什么?可以在诗中划出有关的词句。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重点词“云雾、白浪”,并指导学生朗读。从“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你的理解再读。

(2)看到这些诗人想到了什么?从诗中找出相关诗句,划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利用课件出示“攀着、冒着、冲破”,使学生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学生观看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看完后谈感受。再读这部分诗歌。

2、诗人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学生结合前两节的学法自读自悟,然后全班交流,并练习朗读。

(预设问题: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从“轻轻地,轻轻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3、此时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诗中找重点词来理解体会。(心潮汹涌激荡)。

诗人要高声歌唱,他要歌唱什么呢?

四、品读诗歌,升华感情。

1、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让我们也高声歌唱吧!

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朗读全诗。

指名朗读,全班评价。

3、根据提示背诵。

4、欣赏本诗歌曲。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

1、学唱本诗歌曲。

2、选择喜欢的诗节背诵。

板书设计:

看到云雾白浪。

想到红军曾强渡。

如今的模样。

英雄的土地和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六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站在铁索桥上》。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模块——教材分析。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英雄”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描写了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在“革命精神日益淡漠”的今天,这首诗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显得及其可贵,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景,虽然只有四句但意境深远,“头上、脚下、二郎山、大渡河、云雾、白浪”,构成一幅开阔而惊险的画面。“桥身在轻轻地摇晃”,我的思绪也不能平静,这几句写景不仅把读者带入画面之中,而且自然引出下文。第二节触景生情,作者追忆了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用“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刻画了英雄的红军群像,用“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一系列动作描写,点面结合,扣人心弦,把读者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以富有力量和气势的句子,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红军战士在铁索桥上英勇战斗的历史场面,热情地讴歌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如果说第二小节是浓墨重彩的直接描写英雄,那么第三小节就是一系列的环境描写,“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用特定的意象——“梨花”,间接地赞美英雄,英雄用鲜血浇灌了美丽的鲜花,英雄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人民崇敬英雄、缅怀英雄,所以,“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今昔对比,令人感慨万千,此时的铁索桥、二郎山、大渡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历史是不应该被遗忘的,所以,第四小节与第一小节前后呼应,同样的景物,此时却已深深地烙上了作者情感的印记,翻滚的大渡河就像诗人“汹涌激荡”的心情,诗人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放声高歌。整首诗,“英雄”一词出现三次,“勇士”一词出现两次,语言精炼,感情强烈,是一首英雄的赞歌。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把诗歌表达的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整首诗押“ang”韵,节奏鲜明,韵脚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适宜进行朗读训练。诗人将写景、记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学情分析。

孩子们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意志软弱、害怕吃苦、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对孩子们进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六年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学生能解决“写了什么”,但“怎样写的”,即深入文本,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这一能力还需提高,“为什么这样写”,即诗歌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还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差异较大,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歌颂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单元训练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和词语,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体会诗歌的写作特点,学习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线,以情为核心,以展开想象为散发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升华对英雄的认识,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情感与态度:

1、体会红军的英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学习红军英雄顽强、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的:

1、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2、检查生字读音。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重点指导:滚。

六、作业:1、写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

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

生认识。

(2)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教学后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0727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