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读后感(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1:36:07
国际经济学读后感(模板14篇)
时间:2023-11-25 21:36:07 小编:紫衣梦

读后感是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通过书中内容的感悟和思考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作品。写读后感应该遵循客观、真实、准确、有理有据的原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国际经济学读后感篇一

地址:广州。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内。

工作性质:全职。

目标地点:上海。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物流经理,海关事务管理。

自我评价。

掌握各关区操作模式、及丰富的`人脉关系;掌握国际贸易、货代、仓储、运输、报关报检进出口运作流程;熟悉海关加工贸易帐册操作(纸制和电子);能有效管理库存和帐务处理;能承受压力,稳妥处理客户投诉;熟练操作sap,orace,mfg/pro等系统。

教育经历。

工作经验。

2011/01--至今:上海xx电子有限公司。

所属行业: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外事部关务。

1.日常清关资料整理、电子联网监管申报、现场报关交单和海关查验、付汇联跟踪;

2.海关等政府部门政策跟进并及时传达给公司相关部门;

3.负责维持公司业务运作与海关和有关当局的良好关系。

国际经济学读后感篇二

今天终于把英文版的《国际经济学》读完了,用了我9个多月的时间。这是我读完的第一本英文教材,可喜可贺。

第一次回国休假的时候买了两本经济学基础的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用了我几个月的.时间读完,这些书解答了我在看新闻时遇到的很多疑问,开始对经济学产生兴趣,之后,在mlimanicity的书店买了本英文版的国际经济学教材。

读英文比中文费劲多了,总要查字典,顺便记住了一些单词,可谓一举两得。读这种书是学习英语的好方法,文法比较规范,比看电影或者读小说有用。

国外的生活比较单调,所以有很多空余的时间,无聊的时候把麻将捡起来了,但打完麻将觉得恐慌,所以睡前找本书来读。我现在比以前有耐心多了,以前读本小说都很难,一般都是有始无终的,国外的环境倒是能让人静下心来读书。

经济学的书有助于增长智慧,但对业务用处不大,以后多读些跟专业相关的书。

国际经济学读后感篇三

世界主义经济的三个缺点:李斯特首先对当时流行的世界主义经济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无论是重农主义者魁奈还是自由主义者亚当·斯密,都是以一种世界主义经济为其学说的基础。

李斯特首先对当时流行的世界主义经济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无论是重农主义者魁奈还是自由主义者亚当·斯密,都是以一种世界主义经济为其学说的基础。

这种世界主义经济认为,所谓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一切国家的利益,研究全体人类社会的利益,因而是以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为唯一研究对象,不必顾及各个国家的不同利益。

李斯特认为,这种流行性的世界主义经济其实犯了一系列严重的理论错误。

在李斯特看来,首先是魁奈把他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全人类,而不以国家为考虑对象,他在《重农主义,或最有利于人类的支配力量》中强调,所有国家的商人是处于一个商业联邦之下的。

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究》中所指的国家其实是指全人类中所有的国家。

而世界主义经济产生时所依据的假定是,世界上一切国家所组成的只是一个社会,而且是生存在持久和平局势之下的”。

国际经济学读后感篇四

传统经济学的理想状态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也是国际经济学所追寻的目标。国际经济学关注于国家本身的.利益,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分析的对象是国家之间货物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

基于国际货物流或者说国际贸易这一块,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体系,国家之间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消除关税、配额等限制贸易的措施,这样可以实现全球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也符合参与国的利益,这是最有利于各国消费者的理想状况。

但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利益集团,符合全局利益的事情,不一定能满足局部人群的利益,国家内部出现不利于自由贸易的政治压力很正常,政治家的选择经常是妥协,这种妥协的结果是满足了部分人的利益,但却是以牺牲国内其他人群的利益,以及他国的利益来实现的。

从纳什均衡的角度,如果不会出现极端的后果,也缺乏制约因素,贸易争端将会非常频繁,所幸的是精明的美国人于1947年发起并与各国签署了《关贸总协定》,美国人的这一举动让世界的前进速度得以加快。

基于国际资金的流动这一块,理论体系并不统一,有不少基于不同前提假设的理论框架,这些理论框架交织的一起,甚至之间也会出现冲突,但仍足以解释目前国际资金的流动现象。

这一领域,最关注的是利率和汇率,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是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理论,但它们成立的前提是国际资金市场持续性套利的机会是不存在的。

国际经济学读后感篇五

一、我国房价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住房作为市民赖以生存的安居场所,住房价格又是房地产的一条生命线,贯穿于住房的销售与使用当中,因此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全国房地产市场年度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均价为5034元/平方米。以北京为例,北京市统计局年6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一、二季度北京市商品住宅期房均价,四环内已达34620元/平方米,四至五环路的住宅期房均价每平方米涨到20749元,五环到六环路的住宅期房均价每平方米涨到14799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涨跌幅度(月度同比),我们可以看出,住宅价格从4月份到12月份开始回落,但总体来说,销售价格相对之前仍呈上涨趋势。

图1:2010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涨跌幅度(月度同比)。

二、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需求拉动住房消费。

1、家庭小型化的趋势。

中国的家庭模式正在逐年变小。传统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正在分解为若干小家庭,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增加了对住宅的要求。

拥有住房的需要。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尚未结婚的这部分群体,由于事业刚刚起步,一般没有充足的资金去购房,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去租房,租房需求的增大一方面也是对住房需求的增大。准备结婚的群体,有了一定的资金基础,基本都有购房的需求。所以无论是租房还是购房,最后总会使人们产生供不应求的观点,这部分需求总是持久存在的。

2、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化水平表明的是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之比。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镇,这必然带来了刚性的住房需求。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7%,即全国有6.3亿人口在城市中生活,与相比,城镇人口净增1.07亿,按人均居住面积为14平方米。另外城市化的建设使得每年有1亿平方米的拆旧盖新,此期还要新建12亿平方米的新住宅。

根据1和2的分析,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以及城市化进程将在未来较长时间持续下去,在这一时期,商品住宅的需求将继续增长,这将推动房地产业继续发展。根据供给需求曲线(如图2),供需平衡时,价格为p0,数量为q0。当需求不断增大时,即需求由d0增加到d1,而房地产不能立即供给,因此,价格上扬至p1,在p1价格水平下,需求和供给的房地产数量为q1,实现新的均衡。

p

p1。

po。

qo。

q1q。

图2:供给需求曲线。

3、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收入提高了居民购买的能力,广大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加强,随着绿色住宅、健康住宅、生态住宅、可持续住宅等的兴起,商品房档次明显提高,有效需求很旺盛。

如果我有充足的资金,那我就可以买价格更贵的进口食品,如果我资金有限,那么我就去买便宜的、普通的食品。你买你的贵的食品,我买我的便宜的食品,按理不会出现什么矛盾,可是正由于房地产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不可移动性,使得房价偏离其原本的价值不断上涨。一般来说,高档商品房一般都会建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俱全、环境宜人的地区,高档商品房凭借自己的房屋质量、环境、地段理所当然要求更高的房价,一旦这一地区某新建的高档房地产价格上涨,靠近该房地产的其他区域,也陆续建设起一些高档的商品房,价格也会跟着上涨,那么即便是该地区那些普通的旧房子,由于这些房东也有对自己房子升值的欲望,所以也会尽量跟该地区其他房价保持一致,同时周边的房子也陆续提价,整体房价也就上升了。如。

图3,一个地区w,开发商在a1和a2处同时建起高档商品房随后,另外的开发商在靠近a1、a2的b1、b2处同样建起了高档商品房,那么以a1、b2为中心区域的s1和以a2、b2为中心区域的s2,房价都会上涨,接着以s1、s2为中心,周围的房价也会围绕着s1、s2一环一环的提高。例如m区域的房价就高于n区域的房价,范围不断扩张,最后,整个地区w的房价都会上涨。另外,高档商品房可以为房地产开发商牟取更多的利润,这也就会引发房地产开发公司想要开发更多高档商品房的欲望,导致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

w

a1b1a2b2。

s1ns2。

图3。

(二)开发成本导致房价上涨。

1、土地价格的持续上涨。

7月1日开始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导致地价过高,上涨过快。而由于土地的垄断性、稀缺性和储值功能,开发商又能够轻易地把地价转移给房价,起到了催生房价的作用。

作为供应方,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卖地和税收。土地的强制性招拍挂制度使地方政府有了土地垄断的强大工具,也有了低价征用土地、高价招拍挂土地获取巨额土地差价的利益驱动,卖地收益最大化成为其政策和行为取向。许多地方政府用炒高地价的方式筹集地方政府收入,“招拍挂”与“价高者得”体制就成为地价上涨的推动因素。在许多城市中的大企业,甚至大型国有企业,天价购买土地,成为“地王”,而最终把地价转移给房价,进一步推高了房价的预期。招拍挂体制已经成了房价上升的一个深层次的重要推动原因。

2、建造成本上升。

建筑行业需要消耗大量的铁矿、煤炭、木材、水泥等资源,而这些资源有其自然增长率,超量的需求会引起它们价格的暴涨。建筑行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对房地产行业来说每年以20亿平方米速度递增,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更可想而知。近几年世界能源价格高速上调,我国能源与建材价格也随之上涨,必然会对开发成本带来相当的影响。

(三)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

商品房作为一种不动产,保值和增值的特性突出。对商品房进行投资和投机,从而赚取租金和差价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投机因素对商品房价格逐步脱离了市场规律,有的城市投机性质的购房甚至达到商品房交易的40%。

不会产生房地产泡沫,适当的投机性购房不仅能够缓解百姓换房的需要,有利于住房的周转,同时还能够预示房地产价格的走向,引导资源更合理的配置。然而投机过度则会使房价飞涨,很可能导致房地产泡沫。

那么过度投机是如何推动房价上涨的。投机需求对房价的推动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需求主导,投机需求滋生。随着收入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住房分配制度改革。房地产商品的消费需求迅速增加,房价出现上涨的苗头,这形成了推动房价上涨的原始动力。有先见之明的人开始进行投机,形成投机需求的主体,但是,这一部分人毕竟是少数人,这时投机需求并不旺盛,它不是推动房价上涨的主力力量。第二阶段,消费和投机需求都很旺盛,总需求被放大,房价大幅上升。在这一阶段,由于担心房价继续上涨,有住房消费需求的人纷纷加入购房者的队伍,消费需求得到充分的释放。房价的上涨和实际利率偏低刺激了人们的投机欲望,更多的投机者不断加入到炒房的行列,投机需求不断增加。这时的投机需求已经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力量。第三阶段,投机盛行,推动房价的非理性上涨。房价的持续上涨,不断刺激投机者欲望,为了获得更多的投机利润,出现了惜售、囤积房源,抬高房价等非理性行为。这一阶段,房价暴涨,现实的消费需求由于房价的暴涨已经不得不转化为潜在的消费需求,房价大大的超出了中低收入者支付能力。

下面用供给需求曲线来解释(如图4)。在正常情况下房地产市场的供给曲线s0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需求曲线d0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供给与需求数量在q0达到均衡,此时均衡价格为p0。但若房地产市场存在投机需求,需求曲线就会变成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d1,表明价格越高,投机者在非理性预期和“羊群效应”的作用下,会认为未来的房价会更高,投资的获利空间更大,所以对房地产的需求量也随着价格的`上涨而上升。需求曲线d1与供给曲线s0的交点b是在存在房地产投机情况下的市场均衡点,它对应的价格p1高于房地产真实需求所支持的市场均衡价格p0。由于惯性和价格会继续上涨的预期,投机者继续买进房地产,在下图中体现为需求曲线d1外移到d2,房地产价格则迅速上升到p2,并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其他风险偏好更大的投机者,继续获取差价利润,而差价利润又吸引其他投机者进入房地产市场,如此循环,直至形成投机泡沫破灭。

p

p2。

p1。

po。

o12。

图4:供给需求曲线。

储蓄率又非常高,结果就有大批有钱人手中握有大量流动性资产。这些资产要寻找投资获利的机会,可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很不发达,主要的投资渠道股票市场存在着许多作假和欺骗,没有好的投资机会,最后纷纷找到了不但可以保值而且升值的房地产。

(四)住房供应结构的不合理。

目前房地产市场供应量的失衡直接影响房地产价格变动,即中低价位商品住房供应量下降,高档商品房供应增加,使得商品房平均价格上扬,另一方面,中低收入者无法买到廉价的住房,更加强化了居民对于住房供不应求的观念,使得开发商进一步提高房价。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房价上涨原因错综复杂。除了以上原因外,影响房价变动的因素还包括消费者对房价的心理预期,国家的利率政策、税收政策等。面对房地产市场的复杂形势,应当冷静观察,客观分析,适时采取正确的调控措施。

三、“新国八条”的出台以及有效性分析。

自去年4月份《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印发后,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为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逐步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继续有效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国务院又颁布了相关政策措施,简称“新国八条”。

“新国八条”全文简介:

(一)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

(二)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三)调整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

(四)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五)严格住房用地供应管理。

(六)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七)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

(八)坚持和强化舆论引导。

“新国八条”解读:

政府监管方面。

房价目标施压地方政府。

【解读一】这是国家首次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房价调控目标,这使得地方政府不会任由房价上涨。一方面,地方政府认为房价的上涨同时会提高该地区的cpi、gdp等指数,房价的上涨表明了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这是地方政府希望看到的结果。另一方面,房价的上涨也表明了土地价格在上涨,作为地方政府主要收入的土地出让金,地方政府只会希望土地价格升而不降。所以该政策的好处是通过地方政府的调控来稳定房价,有了地方政府的承诺,打消了投资投机者对预期的追逐,让有合理购买需要的购房人不再恐慌性购房。

保障性住房须扩大覆盖。

【解读二】该政策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增加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缓解了低收入者买房的担忧和压力。据了解,今年北京将开工建设20万套保障性住房,其中六成为公租房。同时,今年竣工10万套保障性住房,实现交用的公租房数量将达到1万套左右。“十二五”期间,北京开工建设的保障房数量总量将达到100万套,其中六成为公租房。

金融政策方面。

二套房首付款提至六成。

是“抬高门槛,强化力度”,都是为了抑制过度消费和投资需求。资源是有限的,应该把资源尽可能地向首套房需求倾斜,抑制多套房的投资需求。

土地交易方面。

保障性住房用地将单列。

【解读四】该政策进一步规定了保障性住房的用地情况,严格限制了擅自改变保障性住房用地性质的行为。加强对企业土地市场准入资格和资金来源的审查,使得土地购买企业会谨慎开价,使得不断产生“地王”的这一现象有所缓解。

交易税费方面。

二手房交易税按全额征收。

5.5万,而以后将需要交纳11万。其次,对房价超过平均水平的商品房项目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和稽查,将有效地遏制部分开发商过快上涨价格。预计各地区将陆续出台房价的抑制措施。第三,加大应用房地产价格评估技术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工作的试点和推广力度,坚决堵塞税收漏洞。目前部分城市存在明显的避税现象,导致了楼市调控的部分措施作用减弱。调控将弥补这部分漏洞,部分城市的二手房交易可能增加税费在一倍以上。第四,严格执行个人转让房地产所得税征收政策,个税很可能开始按照20%收取,如果严格收取将给市场调控带来相比房产税更有效的作用。

以北京为例,从北京市住宅期房均价来看(图5),随着“新国八条”的出台,北京住宅期房均价从3月份开始缓慢下降,到了10月份以后,房价下跌的幅度变大,说明该政策对于房价的调控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

图5:20北京市住宅期房均价。

参考文献:

[4]/tjgb/ndtjgb/qgndtjgb/。

[5]/market/#mode=1&hm=0.=12。

[6]/d/0611/。

国际经济学读后感篇六

“那些不被当作商品的商品”!今天的阅读内容十分丰富,作者大概把他能想到的,想说到的,都挨个数了一遍。我认真的读了一遍,十分不喜欢。

“戴着经济学的眼镜看世界,就会发现生活中总是有不少值得思考的现象”,作者是这么写的。这本书读到今天,我想我大概能够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样的一种思想,或者说,他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当然,我不会大言不惭地说这本书背后的思想我完全读懂了,我只是想表达:我懂你的意思,虽然没有完全明白你说的话。

当我读到这一层的时候,我开始欣赏这本书――不是喜欢,只是欣赏,我意识到这个作者做到了一件我一直都想要做,但还没有足够能力,也没有开始去做事情――把自己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思路分享给其他人。而这种方式、思路,必定是与自己的喜好、天赋、努力等密切相关,蕴含着明显的个人特点,彰显着独一无二的风格。这太美妙了,好似把周遭一切纳入一个完全由自己创造的世界,自由,妙曼,太美好。

愿我也能厚积薄发,收获这样的一天。

国际经济学读后感篇七

今天终于把英文版的《国际经济学》读完了,用了我9个多月的时间。这是我读完的第一本英文教材,可喜可贺。

第一次回国休假的时候买了两本经济学基础的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用了我几个月的时间读完,这些书解答了我在看新闻时遇到的很多疑问,开始对经济学产生兴趣,之后,在mlimanicity的书店买了本英文版的国际经济学教材。

读英文比中文费劲多了,总要查字典,顺便记住了一些单词,可谓一举两得。读这种书是学习英语的好方法,文法比较规范,比看电影或者读小说有用,国外的生活比较单调,所以有很多空余的时间,无聊的.时候把麻将捡起来了,但打完麻将觉得恐慌,所以睡前找本书来读。我现在比以前有耐心多了,以前读本小说都很难,一般都是有始无终的,国外的环境倒是能让人静下心来读书。

经济学的书有助于增长智慧,但对业务用处不大,以后多读些跟专业相关的书。

传统经济学的理想状态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也是国际经济学所追寻的目标。国际经济学关注于国家本身的利益,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分析的对象是国家之间货物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

基于国际货物流或者说国际贸易这一块,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体系,国家之间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消除关税、配额等限制贸易的措施,这样可以实现全球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也符合参与国的利益,这是最有利于各国消费者的理想状况。

但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利益集团,符合全局利益的事情,不一定能满足局部人群的利益,国家内部出现不利于自由贸易的政治压力很正常,政治家的选择经常是妥协,这种妥协的结果是满足了部分人的利益,但却是以牺牲国内其他人群的利益,以及他国的利益来实现的。

从纳什均衡的角度,如果不会出现极端的后果,也缺乏制约因素,贸易争端将会非常频繁,所幸的是精明的美国人于1947年发起并与各国签署了《关贸总协定》,美国人的这一举动让世界的前进速度得以加快。

基于国际资金的流动这一块,理论体系并不统一,有不少基于不同前提假设的理论框架,这些理论框架交织的一起,甚至之间也会出现冲突,但仍足以解释目前国际资金的流动现象。

这一领域,最关注的是利率和汇率,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是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理论,但它们成立的前提是国际资金市场持续性套利的机会是不存在的。

国际经济学读后感篇八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

5、共赢性博弈论。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

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16、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18、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中的中国因素研究。

20、美国新型保护主义的动力机制。

23、“霸权稳定论”与当代国际经济法――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诠释。

26、论国际私法的价值取向――法经济学视角下的利益追求。

28、国际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兼谈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

30、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小国理论――依附论理论体系的批判性解读。

31、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提高浙江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兼论产业基地建设。

36、论比较优势的微观实现机制――兼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由分离到统一。

38、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流派――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40、经济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论芒德尔对国际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41、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性、逻辑起点与微观基础。

42、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读《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构建》。

43、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

44、《经济学理论》。

45、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以霸权稳定论为视角。

46、论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分野与发展前沿:基于英美学派局限性的视角。

47、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

48、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对地区主义的不同理论解释述评。

49、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内变迁与国际体系的关系(1978~)。

51、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

52、论印度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的作用――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53、美国知识产权强保护政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霸权稳定论的视角。

56、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的结构性衍变――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理解。

58、对外贸易利益的效用分析与价值分析。

60、当代经济民族主义论析(摘要)――关于民族主义的一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61、服务贸易开放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基于不同组成部分的比较研究。

64、绿色壁垒对进口国的福利影响。

67、国际经济合作思想及其对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启示。

71、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中案例的设计与使用。

73、从碎片化到一体化――基于本科生与研究生《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的思考。

76、基于excel的国际经济学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77、审计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兼论五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值得充分信任。

78、再论世界经济学的对象。

80、“多国企业论”的研究领域(上)。

81、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

83、基于社会需求状况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85、《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定位与反思――从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角度研究。

97、新形势转变下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应用型设计研究。

99、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进对策。

101、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回顾与反思。

102、关于霸权稳定论及其评价。

103、关于独立学院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

104、双语课程教学效果的双因素影响分析――基于《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的问卷调查。

105、翻转课堂语境下国际经济学教学方式探析。

106、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107、论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的失衡与重建。

109、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调查研究。

110、服务贸易开放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基于不同组成部分的比较研究。

111、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117、中国市场经济的大众解析――中国市场经济论纲之一。

119、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20、从国际经济学理论视角看企业竞争优势。

国际经济学读后感篇九

在读完21世纪经济报后,不仅增长自己的见识,而且使自己受益颇深,现在让我谈一谈读完报纸的感受。2001年,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发,一场由教育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拉开帷幕。这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重燃孩子们对于知识的要求。

2010年,新课程改革十周年。在总结反思过往十年的改革历程时,我们发现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为什莫在那些比较偏僻地区能成功,而那些比较发达教学设备比较好的地方不能做好呢,?总结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成本不同,他们的成本不仅仅是升学率,而且还有学校的声誉等等。所以他们要选择课改的成本是不同的,由于在不知道课改的成果的好坏,所以风险的大小未知的情况下,他们的选择是不同的,从这个事例里我们可以知道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成本,还要考虑做一件事的风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停的提升,节能减排成为我国的一项发展战略,在照明行业,我国是世界上白炽灯最大生产国,也是使用量的最大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led照明灯正在取代白炽灯,而且政府正在采取措施禁止销售白炽灯,逐步使白炽灯推出市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不会自导白炽灯是什么。政府的这一措施并不是不对,为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必经之路,在这件事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白炽灯和led照明灯是互为替代产品,当人们增加对对led照明灯的使用时,就会减少对白炽灯的使用,对于两家厂商来说他们之间的竞争是完全竞争,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进入一个市场还是退出一个市场是很方便的,当他们的商品销售量减少的时候,在长期处于亏本的情况下,他们就会退出市场。

所以,政府要减少对白炽灯的应用,仅仅是出台政策是不行的,在出台政策的同时,要把环保的理念深入民心,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导人们减少对白炽灯的使用,从而去大量使用led照明灯,同时还要对生产厂商给出一定的建议,让他们减少对白炽灯的生产,转向其他代替品的生产,综各方面的措施,这就达到啦预期的目的。达到政府干预经济的最终的结果。

我们在去我国的钢铁行业去看看,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这句”企业如果不能做强、做精就暂时不要做大”和他带领沙钢走过的风雨岁月以及他对选举下一位ceo的看法,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营企业做到如此的强大,不仅要有优秀的技术骨干,还要有自己的优势,在竞争市场里,才能独占鳌头,对于一个企业它不仅有短期的利益最大化,还有长期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在不同的时期,对自己的企业要有不同的规划,以达到自己企业的收益最大化或者损失最小化。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了解国家的发展趋势,为国家的强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位热爱国家的好公民。

国际经济学读后感篇十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在读生,对我而言,到现在上的专业核心课也就三门吧——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然而,我总觉得自己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一方面,我自己现在就只是一个初学者,自然只能学习一些简单的东西;另一方面,学校上课用的教材是国外的译本,还是有点混乱的。而且自己在课上比较散漫,心不在焉,听不下老师讲课,不太喜欢死沉的课堂氛围,翘课什么的都有。而老师方面,他们主要的精力并没有放在教学上,而是别的一些事情,比如科研这些,教学的质量也不是太好。

所以,因为以上种种的因素,我对微经和宏经的学习并不扎实(政经先放一边)。而这学期,我学的是宏观经济学,机缘巧合之下,我去旧书店买了这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也即是这本教材的下册——《西方经济学下册》。又是偶然的情况下使我开始读起它,发觉这本教材比较狠,没有废话,并且编的思路也很清晰,觉得十分受益。故又去旧书店再买了它的上册,也即是它的微观部分,决定利用假期的时间好好翻看一下,才会想着写读书笔记,希望能坚持下去。

然后,我认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也是可以看的明白我的这个笔记的,因为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朴实无华的学科,它的道理都是实在的,尽管这些道理的假设往往有些不切实际。

由于我并没有先看完这本书再回过头来写读书笔记,虽然这可能会导致我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没有什么大局观,但是我以为这恰好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一起阅读一起发现的可能,希望最后能有峰回路转的感觉。我还偶然的发现,这本教材也是今年广工经济学,就是刚上大一的师弟师妹们的教材,这也是一个巧合吧。

最后,在一些道理的阐释方面我可能不会做过多的解释,道理正是因为它的深刻才显得简洁难懂,不过我应该还是会尝试去想一些背后藏着这些道理的具体例子。然后,一些图像可能我就直接拍书放照片上来了。

如果读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想法也会放上来,不过,我自己觉得这个读书笔记可能还是会非常地像一个学生上课时候的笔记,毕竟,我读的,是一本初级的经济学教材。

国际经济学读后感篇十一

本书的主题是清算20年来有关经济问题的种种错误思潮。这些思潮中的绝大部分都已经披上了“经济学家”论述的观点,不过也有一些思潮并不曾以“经济学”或“经济理论”的面目出现过,而只是一些人对经济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不管怎样,本书所涉及的那些有关经济问题的思潮都曾经在最近的20年中流行过,而且都对中国的经济策略、对中国的经济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平心而论,在这些误导中国经济的错误思潮中,有许多是根本配不上“经济学”的称号的,它们至多不过是一种随意的胡说而已。但是它们在人们中发生的影响,以及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就特别地有必要。有鉴于此,本书毫不吝惜地也送它们一个“经济学”号,以方便对它们的清算。

本书在清算错误的经济思潮上有一大特点,那就是“没有文本依据”。时下经济学界在学术上的时髦,是“说话要有文本依据”。学术论著往往要引经据典,罗列出一大篇文献来。与人论战,特别是进行批指责,更是要有文献或文献上的依据,摘引出白纸黑字的文献来,说明某人在何时于何种场合说了什么什么。而文本的特点却恰恰在于根本就没有这种文本上的依据:本书批评一种经济思潮,知识说这一思潮主张什么。它的观点是什么,而不提是谁在什么地方提出了这一观点。更不会说有多少人主张这一观点。

最后,本书所清算的很多思潮,往往是笔者的熟人以致朋友所主张的。笔者只想说明这些思潮的之有害,而并不想得罪这些熟人和朋友。在批评这些思潮时指明文本依据,说某某人在何时何地表达了某一观点并痛说此种观点之害。这在中国当然难免导致与这某某人的关系破裂,这不是笔者的愿望。

读完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很大,使我对中国的经济有所了解,中国的经济自由主义信徒们所主张的观点,恰恰是与对立的。而本书所清算的那些观点,大多一他们为典型代表。

国际经济学读后感篇十二

于是我选择推荐这本名字极具诱惑力的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似乎这与晦涩的大部头理论不搭边,事实上作者也并没有阐述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在解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让人不解的,或是没有人思考过的现象。他把这些现象中潜藏的.利益关系告诉我们,用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破解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这就是博物经济学。诚然,对于整天潜心研究经济学、分析数据搞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是他们很不屑的小儿科,如同小点心;但对于喜欢寻根问十万零一个为什么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个appetizer(开胃菜),虽然没有大快朵颐的酣畅淋漓,但是却能满足对博物经济学管中窥豹的胃口。

国际经济学读后感篇十三

本书就是科普类的地理经济学,比较简单的列举了一些国家的经济现象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读过此书也粗浅的了解了地理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着天然的巨大影响力。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无论是发达还是落后,都相应地得益于地理条件的优越或受制于地理条件的恶劣,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被打上“地理的印记”。

经查阅相关材料,本书的作者宫路秀作是日本的金牌教师,对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也豁然开朗。这位老师巧妙将自己的教学技巧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地理上的经济学》一书的写作上,使得该书很像一本生动活泼、充满趣味的ppt文档。

在该书里,地理并不单单指关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学问和知识,还包括农业与工业、贸易、交通、人口、宗教、语言、城市与村落等。该书正是从地理位置、资源、贸易、人口、文化这五个方面来解释地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让大家能看懂当下并把握未来走势。

在书中,大多数例证讲的是因地理条件的优越而导致了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经济的兴旺发展。比如,北欧的冰岛由于有很多火山,地热资源丰富,所以地热发电量占据了全国发电总量的26%。同时,由于境内存在很多因冰河侵蚀而形成的u形峡谷,冰岛人民就利用这些峡谷的高低落差进行水力发电。到了20xx年,冰岛的水力发电量的规模占到了全国发电总量的71.03%。并且,冰岛利用这些资源发电的成本低于通常的火电、核电。于是,冰岛便利用这笔天然的地理资本大力发展非常耗电的铝制品工业,并使铝制品成为冰岛的主要出口产品。其实,除了书中所举的例子,现实中类似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幅员辽阔、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农林矿产资源丰富。以此为基础,东北地区建设成为涵盖钢铁、机械、汽车等部门的重工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粮仓”,更有一批以大庆为代表的因矿而生、因矿而兴的城市。

在书中,作者以日本为例,从教育、人口的角度来说明,为什么土地和资源都不丰富的日本,却可以成长为经济大国。在作者看来,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是由于发达的教育和庞大的人口数量。从教育上看,日本在江户时代就打下了教育基础,从明治时代开始积极引入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社会随之快速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推动了技术进步、研究开发,而国家、社会、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技术水平也需要更多高技术、高学历的人才。因此国家、社会、企业乐于推动教育,教育又反过来推动国家、社会、企业的发展。就人口而言,作者认为只有人口够多,也就是国内需求够大的国家,才有强大的可能。

《地理上的经济学》一书,虽然没有宏大的理论叙述,但能以问题为导向,借助活泼通俗的行文风格,叙述了诸多与地理有关的细微、有趣的经济现象,让众多的“门外汉”甚至专业人士爱看、易懂、有收获。也有效的指导了我们今后的工作,以区位的特色为核心发展经济,继而以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重点产业的发展。

国际经济学读后感篇十四

经济学,是一门探求如何作出选择的科学。如何选择,要看有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环境的经济哲学态度无外乎三种,选择环境、改变环境和适应环境,但这三种态度却有着不同的经济哲学。

“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选择环境的经典案例。当环境不适合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时候,换环境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抉择,但在做出这个决定时一定要慎重。不是有一种观点这样说吗:“树挪活,人挪死。”一个人换环境后,他(她)在原环境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人脉、工作经验等资源几乎都将只能成为历史的回忆。

有些环境是不能选择的(比如出生环境),那就努力去改变环境吧。通过改变环境才能真正体现我们的价值,实现我们的追求。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或想着换环境。人类历史也是一部改变自然战胜自然的历史。改变环境有时是需要付出努力、代价甚至牺牲的,但只要是为了正确的和有价值的目标或理想就是值得的。

有些时候有些环境仅凭一人之力是无法左右的,那就只能适应了。适应环境也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适应。虽然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适者生存嘛”,生存下来是第一位的。但我们也不能仅为了生存而无原则地去改变自己,这样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要有自己的信念和坚守,就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另一种是消极地去适应。就是仅为了生存和一己私欲而无原则的改变自己,就像随波逐流的浮萍。

选择环境体现了睿智,改变环境体现了追求,积极地适应环境体现了坚守,消极地适应环境体现了懦弱。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07684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