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专业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3:29:03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专业19篇)
时间:2023-11-25 23:29:03     小编:温柔雨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对书中人物、情节或主题的深入思考。在写读后感之前,首先要对阅读内容进行仔细而全面的理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一

这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和一个赎罪男人的故事。“复活”即是指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解脱与释放。

马斯洛娃是备受凌辱与损害的俄国下层妇女的典型。从年轻时的天真浪漫到如何一步步地被社会逼上绝路,但她同时又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唤醒下,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从而成为了新女性的代表,这也表明了俄国民众的觉醒。

涅赫柳多夫是一个走在时代前缘的人物。虽然年轻时对马斯洛娃犯下了不可磨灭的错误,但在法庭上再次见到马斯洛娃时,他的心没有片刻安宁,他开始走上了为自己赎罪的道路。他的许多举措,在旁人看来都是那么地疯狂,他要同马斯洛娃结婚,他要把她从牢房中救出来。他到底是为了弥补过错,还是内心真实的情感?我想两者都有,所以他才如此矛盾。他认为马斯洛娃现在所遭受的痛苦都应该由他来承担,是的,那是一个改变马斯洛娃一生的夜晚。但每每回忆起青年时他们,涅赫柳多夫又会激起异样的情感。

这一悲剧的造成,不仅是涅赫柳多夫一个人的过错,也是这个动荡社会的产物,而马斯洛娃正是这动荡社会下的牺牲者。

马斯洛娃入狱后,涅赫柳多夫经常去看她,并同她讲:我要娶你,不管结果如何,哪怕你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我也会跟随着你。马斯洛娃对此态度很冷淡,她不太相信涅赫柳多夫会一直遵守他的诺言,因为涅赫柳多夫是伯爵,而她只是一个入狱的苦命女子,但她又不拒绝他对她的好,也许是在她生活的那个圈子呆久了。

涅赫柳多夫不仅为马斯洛娃的案子奔走,依马斯洛娃的要求,也帮助了许多狱中其他的犯人。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间,马斯洛娃对涅赫柳多夫的态度也逐渐有了好转,但马斯洛娃的案子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最终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涅赫柳多夫把自己的土地交给了农民,这在当时是一个先进的思想,他认为土地不该由个人所有,之后他就准备前往西伯利亚。

马斯洛娃在去往西伯利亚的火车上认识了一个男子西蒙松,他也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囚犯,西蒙松爱上了马斯洛娃,虽然他知道她与涅赫柳多夫的关系,但他还是提出了要与马斯洛娃结婚,涅赫柳多夫知道后也很震惊,但他还是想要征求马斯洛娃的意见。与此同时,由于之前涅赫柳多夫的努力,马斯洛娃最终被释放了,但她还是同意和西蒙松结婚,虽然她真正爱的并不是他,可是她不能跟涅赫柳多夫结婚,因为她不想让他永远活在赎罪的阴影里,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们两个得到解脱。

马斯洛娃结束了原来的妓女生涯和牢狱生活,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唤起了她对生活的希望。

马斯洛娃的“复活”就是对涅赫柳多夫的最大宽恕,也是他的“复活”。迎接他们的都将是新的生活。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二

我读完了俄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复活》。这使我受益非浅他里面主要说的是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最后“救助”终末成功。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复话”。

读完后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三

为工作需要,这个月选择了一本与文案有关的书,我们所做的图书投放市场完全靠读者一本一本买回去才能实现销售。

怎样说读者才能爱听?教辅图书产品另一个特色就是买者和用者分离?写好一本图书的文案真是一门大学问!

这本书里有个例子:

老乡,参加红军,可以分到土地!“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也许与这句有力的话语息息相关。好文案到底怎么写?书里给出建议:文案是写给门外汉看的。一个词语,如果不是目标群体的95%以上的人都看得懂,那就不要写进文案。

比如写图书上市“好评如潮”,这就是很空洞的字眼,这样写不如不写。我们怎么做目录呢?编辑所有写完的图书介绍交给面向市场的业务员集中一起,对每一份文案进行删减,讲真,删得惨不忍睹。

这个月,一边看书,一边用书中提供的一些标题技巧、内容写作技巧进行了尝试。

比如:点出用户的“小心思”。其实就是共鸣和代入感,我写了篇《期末要统考,我急小额伐急!哪能办啦?》,至少标题花了一点点心思,点击量还是不错的。

想起前阶段带了一位实习生,要结束,我布置她一个任务,我说我们部门公号如果头条选题不错过5000点击量没问题,你可以自己写、也可以转载整合,标题随便发挥。到底好不好不用我说了算,推文发出去,数据自然就有了。

我想,如果我们再招营销编辑,我想这个可以作为面试题,实用高效。学习真是随时随地,而且很多内容教科书并不会告知你,需要工作中不断去充电不断去悟。

多读书、勤思考,我们都可以成为聪明人!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四

一艘奇特的潜水艇载着一群神秘的人在周游世界所有大洋后,在北冰洋大风暴的漩涡中沉没了,被俘虏的三个局外人也许命不该绝,终于逃了出来,得救了,这就是它的结局。其实这艇的命运从它的主人尼摩艇长的悲剧性格中就可以预见到。

作为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它的情节曲折,有着探险的性质,知识丰富,人物内心矛盾揭露得深刻,这是它的特点和吸引人之处;但最多的是海底景物描写和人物对白,这可以做为欣赏这部小说的切入点。不过,这部小说里也表现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在读的时候,我经常被其中疯狂的欲望和人性的呐喊所震憾,想必这就是我内心的轨迹对某种思想的认同和批判吧!

故事发生在1866年,许多国家的船只在海上遇到了“怪物”,它们或碰上而毁,或被撞而沉;对于这件事,北美合众国派出了林肯号来追击这头“怪物”,希望可以捕获它,但与它交手中,林肯号也被毁,三个人不幸落水,为“怪物”所俘虏,他门就是书中的三个主人公:加拿大国籍的鱼叉手尼德·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先生和他的随从康塞尔。

尼摩艇长的潜水艇在海水中航行,完全不受到海上地曲管辖权和国界的限制,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已经是相当自由的了。在尼摩艇长的品质中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向往自由和探索精神。他始终如一地追求自由,执著的探索:在克里斯波林的海底平原上打猎、在托列斯海峡搁浅时陆地上生活的两天、寻找阿拉伯海底地道、桑多林火山的景观、大西洋洲的化石森林和海底矿藏等情节中,可以表明他非常渴望回归自然,非常向往大海的神秘,希望了解海底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构造状态,这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有着一种强烈探索欲的原因;但是,这种盲目贪进的探索欲逐渐演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和极端冒险主义:在大西洋的萨尔加斯海,“鹦鹉螺号潜入了深达16000米的海底(即每平方厘米受到1600公斤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艇的钢板和厚玻璃全弯了,但他仍执意探索;又如他把艇开到南极,结果在冰峡层中遇险,他们想了好多办法和费了不少的人力,才逃生成功;另外,在大西洋暖流一节中,尼摩艇长站在平台上,任狂风暴雨打在身上而不退缩,象征性地说明了他个人英雄主义的一面;从以上几个片断中,足可以看到尼摩艇长执著的个性。最后,“鹦鹉螺号”在北冰洋的一个漩涡中终于沉没。这使我们看到了他性格中的一层悲剧成份:他即使再厉害,但也无法与大自然和命运相抗衡!尼摩艇长本人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他自己的一生:人可以冒犯人为的发则,但不能抵抗自然的发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性格、心灵深处的东西和行为的逻辑。

在令人恐怖的珊瑚墓地,他把他死去的同伴埋在平静的珊瑚丛底,可以避免海洋生物的撕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虽然他很重感情,但他的这种感情是建立在小集体利益之上的,之所以不是博爱,这与他的经历有关。

在锡兰地区的采珠人的命运是很苦的,他曾经为了一个采珠人而不惜生命和鲨鱼搏斗,并把那采珠人一直护送到船上;在维哥湾底发现亿万两黄金之后,他就把它们全部打捞上来准备分给穷人;但对那些有意袭击他的潜水艇的船只,“鹦鹉螺号”会毫不留情的撞沉它们;从以上情节中,我们从尼摩艇长对广大穷苦受难人的可怜和帮助以及对军方和政府的霸道和无理的袭击给予反击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爱憎分明的阶级意识,这些是值得赞扬的一面。

但是,热爱和平这一面在尼摩艇长仇恨的心理中也渐渐地湮灭了,他开始疯狂地报复,于是,他的形象在阿龙纳斯先生心里一落千丈,这跟他先前的“好”是矛盾的,从而说明了每一个人的“好”都是相对的,当触犯了他的利益或某些秘密的时候,那人性的另一面便暴露出来。

尼摩艇长还是一个很自私和固执的人,例如在“水中人”一节中,尼摩艇长对阿龙纳斯先生说:“你们来到我的艇上知道了我的秘密,那是我一生的秘密!您以为我会把你们再送回到陆地上去吗?那永不可能!现在我所以要把你们留在这儿,并不是为了你们,实在是为我自己!”这就是他性格中一个方面的写照。另外,尼摩艇长并不注重他人的感受,而只是为了自己的计划着想,这一点也反应出他纯粹自私的一面。

从文章的一些情节中,尼摩艇长的角色逐渐从被压迫者转向了征服者,他在海上确确实实已成为了一个强者,这转变的过程可以说是尼摩艇长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生存意志的思想产生的结果,这是他思想本质的另一个方面,从而使他趋于深沉,这一点是值得肯定和回味的。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五

暑假,我用了几天时间读完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作的《复活》。

书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涅赫柳多夫和卡秋莎·玛斯洛娃。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灵魂复活的不同轨迹。

卡秋莎·玛斯洛娃是作家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最丰富,最动人的形象,她不仅是一个被侮辱者,而且是一个精神上觉醒、走上新生活的女性。在狱中和政治犯的朝夕相处使她认识到自己是广大受欺凌的人民中的一个,她决心把自己的命运和这些优秀分子联系在一起,她渐渐恢复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心灵纯洁的本性在玛斯洛娃的身上复活了。

涅赫柳多夫原先是一个正直而富有自我牺牲的青年,可是在服役期间染上许多恶习,成了贪淫好色的利己主义者,整日挥金如土。他在一次探望自己姑妈的时候,与婢女卡秋莎·玛斯洛娃相遇,并且在一个晚上诱奸了她。几年以后,当他再一次旁听法庭庭审时,被诬告犯有杀人罪的妓女正是当年的玛斯洛娃。他感到十分愧疚,良心受到深深的谴责。他曾经对自己姐姐说过这样一句话,“犯罪的是我,受到惩罚的却是她”。他下决心“清扫”自己的灵魂,并付之行动,企图打通各方面的关节,减轻玛斯洛娃的罪名。当这一切努力失败之后,他决定变卖家产,跟随玛斯洛娃一起流放,并且同她结婚。他的这一想法被玛斯洛娃拒绝了。

然而涅赫柳多夫确实是真心实意的。他的一次次表白,一件件实际行动,终于感动了玛斯洛娃,使她从颓唐和绝望中醒悟过来。但是,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政治犯西蒙松做自己的终身伴侣。

《复活》让我懂得人的善良是多么重要。珍惜现在良好的环境,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让一丝一毫的因素动摇自己的信念。以这样的态度面对学习,相信我们一定会在高考中不留遗憾,实现自己理想目标!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六

吕后名雉,字娥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野心家。这篇本纪成功地塑造了吕后这样一个残忍刻毒、权欲薰心的乱政后妃的形象,详细地记述了吕后篡权及其覆灭的过程:从吕后在刘邦死后培植吕氏势力、残害刘邦宠姬和诸子的罪恶行径,到周勃、陈平等元老大臣联合刘氏宗室诛灭诸吕的惊险斗争,到诛吕功臣们商议迎立刘恒即位的情况。的确啊,吕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野心家,而且是少有的野心家啊!想一想有几个女人能有他这么牛啊!也只有她给武则天和慈禧做组了榜样啊!可你们曾想过没想国另一位大汉巾帼女英雄-----马王堆古墓中的辛追。奇女子也只有她才是名副其实了!

想当年是谁给刘邦献“四面楚歌”之计的?是谁帮吕稚之子保太子之位的?又是谁帮汉铲除吕氏重震大汉雄威的……是她,就是她,一位被刘邦爱过、上过战尝帮过张良、连张良也自愧不如的巾帼女英雄-----辛追!吕后地位不保,刘邦要废太子时,是她献一计,救回了吕后和太子的地位,“商山四皓”谁都知道,得“商山四皓”者得天下啊,可谁也请不动,她知道张良能,但张良也不知道自己能,最后张良不是请动了吗?为什么她可以啊,因为她饱读军书,了解天下事……最后,吕后叛逆倒行,刚开始谁拿吕后也没办法,就是因为朝中大臣们的不和,陈平和周勃闹僵了,张良、萧何也都死了。但她一眼就看出了铲除吕氏的关键所在----陈平与周勃联合。她办到了,她知道男人是放不下面子的,所以只有她自己来!常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吕稚就是:成也辛追,败也辛追啊!

是辛追一手把她推向她的霸业的,也同样是辛追把她从她的霸业上拉下来的!女人上战场那也只有辛追可以了,还有谁呢?丈夫战死沙场,儿子也战死沙场!最后自己一个女人上战场杀敌报国,并且运筹帷幄,战无不胜,太牛了!象这样的女人有几个啊!不一般啊!想说的太多了,一切的钦佩都在无言中。这个女人不一般!不愧为大汉巾帼啊!

在史记及以后的各史之中,记述帝王生平才能称为本纪,但吕稚太后的传记也被称为《吕太后本纪》。我认为是“以太后制天下事也,”如武则天,为实际上的统治者。

吕太后(前241——前180)名雉,字娥姁,秦代单父县(今山东省单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妻。是一位性格刚毅、有抱负、有韬略、有作为的政治家。吕稚嫁刘邦时,刘邦还很寒微,为泗水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长吧。是吕后的父亲慧眼识珠,力排众议,果断把女儿嫁给了刘邦。婚后,生活贫寒,刘邦表现流氓无赖。吕氏贤惠,不但相夫教子,孝敬公婆,还率领子女从事农桑针织,自食其力,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本色。

刘邦斩蛇起义后,吕雉所累被官府关进大牢,历经磨难,性格更加坚毅果敢。被救出狱后跟随刘邦转战四方,颠沛流离,经历战争风云,艰苦卓绝,崎岖曲折,同时大大增长了政治军事知识,迅速成长。吕雉曾被项羽俘获,作为人质挟制刘邦,但刘邦并不以为然,称杀剐悉听尊便,表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风范。后吕雉被项羽扣为人质两年多,她为成就刘邦的大业,忍辱负重,受尽了折磨和凌辱,挣扎在生死边缘。吕雉日后形成的手段狠毒,心底狭隘是否与这段经历有关,尚有待探讨。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吕雉被封为皇后。此后吕后参与朝政,献策施计,机智权变,能谋善断,为刘邦剪除异姓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第一次宫内斗争是废立太子事件。刘邦宠爱贵妃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他想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吕后运用高超的政治手腕,成功的离间对手的智囊张良,为太子请名师,拉拢朝堂大臣正面反对刘邦等等,于是,其子太子刘盈安然无恙。之后,在杀韩信,诛彭越等事件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客观上维护巩固刘汉王朝的统治。其时,百姓在秦朝暴-政后又久经战乱,急需安定。

刘邦去世后,她被封为太后。吕后虽实际掌握大权,但她在根本政局上遵守了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人事安排遗嘱的,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为相,同时重用厚重少文的周勃。而这些大臣们都萧规曹随,以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经济上轻赋税。工商自由。在吕后统治时期,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领域均持续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根本方面。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千载之下,重读《出师表》,仍不禁为诸葛孔明的忠义所震撼,为他的遭遇而扼腕叹息。近来易中天讲“三国”,把“三国热”又推向一个新的高点,我也来谈谈浅见吧。

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在《三国演义》中已经快被描写得接近“神仙”的水平了,功高盖主啊,刘备倒是深知诸葛亮没有什么“打猫心肠”,放心的把江山交在他手中。面对刘禅这个毫无君主资质的主公,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最终也没能为蜀地带来什么长治久安,如果诸葛亮真的篡权夺位,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有姜维,有费祎,应该比在刘禅手里好得多吧,虽然为天下文人所不齿,可是象曹操那样的人不是也有很算多人去投奔、去依附吗?诸葛亮当蜀郡之主,哈哈,想想也叫人兴奋啊!可惜,诸葛亮永远也不是司马氏,永远突不破文人的大防——忠。他的忠也应该有愚忠的成分在里面吧。其实,他应该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君主,更可怕的是忠于一个死人。计划没有变化快,死守着对一个死人的承诺,对现实的生活来说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危险!!!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越想越远,就此搁笔了。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八

虽然最近读的书不少,但由于11月初去了趟桂林,加之最近又忙于年底总结,所以一直耽搁着,以至于有些都想不起来了,还没有记录,现在赶紧补上,十一月读后感读书笔记(阅读记录)。

这是融融所在班级漂流图书活动中读到的第3本书,虽然这本书很早以前就看过,曾给融融留下过难以磨灭的印象,特别前后环衬上的一些很实用的短句让融融百读不厌。

融妈:想起第一次与这本书结缘缘于融融对“火车”的痴迷,在绘本屋搜索火车相关读本时,发现了它,读后才知道其实别有洞天,竟与火车毫不相干,不过读后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不愧为德国的精选绘本,它还有一本姊妹篇《牙齿大街的新鲜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融融:喜欢指数五星。

这是融融所在班级漂流图书活动中读到的第4本书,也是一本荣获凯迪克大奖的一本书,讲述七只瞎老鼠摸大象,大家说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只有白老鼠说的全面正确。

融妈:为了让图书漂流记录的读后感言更原汁原味,我征求融融的意见,让融融谈谈读后看法时,融融说:我喜欢白老鼠,因为白老鼠最聪明,于是我读后感言里写了“融融喜欢白老鼠,因为白老鼠最聪明!”

融融:比较喜欢,喜欢指数4星半。

这是应融融要求,重复借的一本书,不得不承认维吉尼亚·李伯顿的功力,她把每本书都做得很精致,每一个细节都很讨融融的喜爱,融融对她的书有一种特别的厚爱,在同时借来的书中,看的次数最多,点名次数最多的就是这本,尽管这是一本已经看过。

融妈:也许这本书中有一些男孩子难以割舍的英雄情结,也许是这本书的唯美,也许是这本书的偏重于男孩子喜欢的机械和雪,这是一本真正以它的分量取得孩子喜欢的书,真的很难得,它不是以有趣、不是以幽默讨得融融喜欢的,正是如此,才让我有了了解维吉尼亚·李伯顿更多信息的刺激,是什么让她的书如此的有魅力,顺着这个思路,我找到了《小房子》和《生命的故事》,真的感谢吉尼亚·李伯顿,她奉献给孩子这么唯美的东西。

融融:喜欢,喜欢指数:五星。

这是来源于意大利的一本童书,前一阵子在网上看到而没有机会读到,最近在绘本屋刚到的新书中发现了它,便第一时间选择了它,果然不负众望,读后感《十一月读后感读书笔记(阅读记录)》。此书,以我的房间地图,我的家庭地图,我的脸蛋地图等等为主要内容,以一种独特的构思让人耳目一新。

融妈:很有创意的一本书,真的很独特。

融融:特别喜欢,反复点名阅读了几遍,喜欢指数:五星。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本瘦长开本的书,与它里面的内容有着一种呼应,高大的长颈鹿和矮小的小鳄鱼生活在一起,寓示高个子和矮个子生活在一起的种种不便,也暗示了小孩子与大人之间的视角的差异。

融妈:很好看的一本书不起,这本书很容易就走进了小朋友的内心,把小朋友们说表达的意思体现的淋漓尽致,我想这是融融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融融:非常喜欢。喜欢指数:五星。

里面有一句顺口溜: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成了精。这本书是以语言取胜,有很多轻松幽默的感觉。

融妈:融融喜欢这本书中的语言和幽默。

融融:比较喜欢,喜欢指数:四星。

这是日本林明子的一本书,它把一个玩具阿狐描述成一个活生生的小伙伴,伴随阿秋,在陪伴阿秋回老家找奶奶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担当、勇感、责任,真的让融妈我感到得落泪。

融妈:这本书很真诚的告诉孩子很多:比如在照顾别人时自己的担当、责任,还有这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临危不惧。尽管这本书的字很小,但融融还是要求读了几遍,我想,它是被其中的情节所打动。

融融:比较喜欢。喜欢指数:四星半。

融妈:印象中是日本的一本书,感觉一般。

融融:兴趣一般。喜欢指数:三星。

融妈:应该说是一本经典的书,里面有许多精彩的细节。

融融:喜欢。喜欢指数:四星半。

除了绘本类,融融最近的阅读兴趣有了新的补充:迷宫书,以融妈我的偏好,我可能不会专门买迷宫书,好像我认识不到这类书的价值。不过,幸运的是前一阵子融融的表哥铨铨送给融融了一大箱子的幼儿画报和迷宫书。

融融把这100多本幼儿画报和迷宫书堆放在沙发上,真正把自己置身于“书海”,坐在沙发上贪婪地一本本地浏览,就像猴子摘桃子那样,看一个,扔一个,搞得偌大的沙大居然找不着一个坐下的地方。

“迷宫书”的狂热痴迷者得以充分发挥才情,每本画报的后封面及各种迷宫书让融融这个“迷宫”迷过足了瘾,每晚睡前故事也转换成了迷宫书,融融逼我进入迷宫中找这找那,可我觉得自己屡屡在迷宫中“走失”,看到妈妈这样的不进入状态,于是融融干脆拉着我的手说:“你跟着我的手指前进!”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九

看《复活》花了我很长的时间,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本小说有点儿枯燥并打算不再看下去了,但是从第一部的中段开始,故事的情节开始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描述了原本心灵纯洁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了玛丝洛娃以后抛弃了她。后来他们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引起了聂赫留朵夫心灵中善良的一面开始复活。觉醒的聂赫留朵夫为了弥补他所犯下的错误,帮助玛丝洛娃洗脱她的罪名。而在这个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接触了许多他平时都瞧不起的低下阶级的人和奴隶,发现了许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发现了自己在堕落的期间是那么虚伪与令人讨厌。而且也发现玛丝洛娃因为自己当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沦为jn却不知羞耻。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让自己心灵美好的一面复活了,也帮助玛丝洛娃改过自新。

虽然说整个故事时间发展并不长,作家只是写了聂赫留朵夫帮助玛丝洛娃撕脱罪名这一件事。但是这短短的一个故事里穿插了许多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以反映当时在沙皇统治时期人们的生活在不同的阶级有着天渊之别。小说可以成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众的喜此,并使列夫?托尔斯泰成为名作家,我认为在于她所描述的故事,还有要表达的主题。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决不是作者自己凭空的想象,他通过描述这样一个故事使我们看出在当时阶级观念是如此的可怕。从书中的人对待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聂赫留朵夫公爵的态度以及对待农民、犯人、佣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阶级关念。

第一部。

在这个故事的开始,首先出现的是沦为jn的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然后在法庭上与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相遇了。男主人公的良心开始不安,在审判中插入了聂赫留朵夫回想起自己对玛丝洛娃所做的事,看到玛丝洛娃由那个纯洁的女孩,变成现在的一个毫无羞耻的jn。主人公开始犹豫是否要向玛丝洛娃承认自己的罪过,并给予补偿。是呀,的确对于所有那些有地位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件很难抉择的事情。想想看,你有钱,有地位,别人看见你都敬你三分。不要说那个年代,直到现在,有谁不想这样一直保持下去。

他这样做等于自毁前途,于是聂赫留朵夫放弃了这个念头。但是当玛丝洛娃被判服15年的苦役时,一直沉迷于荣华富贵之中的聂赫留朵夫人性中纯洁善良的一面在沉睡多年以后终于复活了。

可是让聂赫留朵夫失望的是当他向玛丝洛娃认罪时这个女人已经对他的热情异常的冷淡。这时的聂赫留朵夫终于意识到当年所犯下的错误是如此之大,他对玛丝洛娃的伤害又是如此的深。要是你是当时的聂赫留朵夫,你会怎么做呢?是决定放弃这个计划继续过他的花花生活与一位公爵的女儿结婚,还是低声下气的去到处求人帮着玛丝洛娃并已娶她来弥补所犯下的罪过呢?以聂赫留朵夫当时的地位与名声要找关系并不难,但是为了一个现在已沦为jn的女人值得吗?是的,选择放弃的确是个很好的决定,你可以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但是试问这样你的良心还好过吗?在心灵复活的初阶的聂赫留朵夫的确想过这样的问题。然而在他自己的一起“灵魂大清洗”即自我反思以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从当上军官以后过的生活是那么的肮脏!反思以后的聂赫留朵夫对贵族的看法完全改变的了。他开始意识到这些人是多么的虚伪,为了讨好那些上层的人说一些阿谀奉承的话。然而看到这里,令我深思的是如此多年来,人性的虚伪还是改不了。现在为了升官发财的人们还不是一样说一些讨人喜欢的话或给钱收买别人?当人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恐怕并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是那样的可耻、卑贱吧。在第一部分的一章里有着这样的一段对话:

玛丝洛娃‘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

是的,当人犯错的时候的确很难意识到对人和事的伤害又多大,身体所受的伤害可能还有办法可以改正过来,但是心灵上的伤害才是伤到的最深之处。要想改变一个人的心灵是困难的,而复活所描写的正是人性善良的一面得到释放的故事。正是一个人由恶变善的过程。

对我而言,这一句话总结得十分精确:“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胎,有时表现出这一种本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

第二部。

我们可以通过第二部来了解那些当权的“大人”是如何欺压老百姓的。对于那些被判错的犯人,和那些由于无缘无故而被人关进监狱的人,当权者表现的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好心的聂赫留朵夫尽心尽力地帮助这些人,可是要想想一个国家里有多少的人是被受诬陷的,单凭他自己的力量又能改变多少呢?令我觉得尤其可怕的一幕是,在聂赫留朵夫告诉农民要把自己的田分给他们的时候。差不多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不是他们不想要,而是因为他们都认为没有一个人会做出这样的事,大家都猜想这是老爷所设的陷阱,为的是想进一步剥削他们。这时的聂赫留朵夫被大家当成是一个怪人,承受着这样的压力,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被人当成了异类。他与以前的好鹏相遇,却发现有着远大理想的朋友也变得那样庸俗了。人性恶习的感染是如此的恐怖。同样是原来那个人,但是思想却和你以前所见的截然不同了。

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复活也不是那么顺利的,在他去求玛丽艾特的时候,自己又陷入以前的那种日中,恶果的种也开始有点萌芽。是的,在我们的心灵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或者已经成熟的阶段,也是很难抵挡这些诱惑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某一种力量来控制自己。恐怕比坏行为更可悲的是产生坏思想。第二部所见的事最好的一个总结就是一切关于正义、善、法律、宗教、上帝等等的话不可能是空话,为的只是掩盖最无耻的贪欲和残忍。

对于“真正的上等社会”这一个解释是我最欣赏的一段;对于那个游手好闲、穷奢极侈的柯察金永远都不会理解这个词并非形容富有的人家,而是形容那些靠自己的双手给自己带来劳动成果的人。

诚然,有钱并不代表一切,靠自己双手争取回来的东西。虽然你是有权活或富有的,说就是衣食无忧,但是或许你心里是空虚的,因为你所做的事都是违背自己的良心的,这种行为在潜意识中便成为了一种恶习。心中所追求的不再是正义和大众的利益,所需的只是金钱而已,所以谁也不会关心事情的真相。所有的行动都是按照上级的指令,为的只是想保住自己的乌纱,原因仅此而已。

第三部。

在故事的最后,聂赫留朵夫成功地为玛丝洛娃洗脱了罪名,并使其所受的惩罚改判成流放。第三部很短,但是蕴含的哲理是最多的,聂赫留朵夫也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他从帮助那些可怜的人洗脱罪名的期间终于明白到了,社会和社会秩序大体上能够存在并不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合法的罪犯在审判和惩罚别人,而是因为尽管败坏到如此地步人与人还是互相怜惜、互相护的。

“我们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在生活,认为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生活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可是,要知道既然我们被派到世上来,就是奉有某某的旨意,有所为而来的。”对于这句话,对于信奉上帝的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解释。在现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关系,看上去我们每一个人是一个个体,但是事实上我们却又是一个整体。很简单的解释就是我们都是人类而不是别的。一种互助互就连动物也能够理解和去执行,为什么我们拥有高智商的人类却无法做得到呢?恐怕世间上很难分辨人的善与恶,因为没有一个定义去划分出这两种不同的人,即使有,也是自己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而造成的。世间上的事物都会有正负两面,而且人也不会有完美的人。上帝说人有罪恶,那么说我们都应该从善。时间的流逝使我们的观念都改变了,善与恶已经无法再以从前的标准来区分。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越拉越远。由一个总体而分成了一个个小的单位,就是这样,人之间的关系只建立在以一个人为中心向外扩张的状态上了。

复活。

人性的复活指的是对自己进行反思后改过自新。有了新的思想就会有新的看法,对于善与恶的区分自然也不同。真正高尚的心灵恐怕是需要多次的复活才能换来的。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十

《复活》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曾阅读过这本书。在我国自20世纪初至今已出版过6种译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戏剧家田汉和夏衍改编的同名剧本的发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为我国读者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

文章写的是玛丝洛娃因被迫给一位商人的茶里下安眠药,案发后,茶房和侍女贿赂律师,把罪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被叛了去西伯利亚苦役四年的罪行。

这时,法院陪审员聂赫留朵夫认为法院作出了不公平的判决,要求上诉到高级法院,玛丝洛娃也上诉到大理院,却被理由不充足而驳回了,聂赫留朵夫把自己所有的田地贱价出租给了当地的农民,也复活了自我的精神,关闭了兽性之人的阀门,开启了精神之人的阀门。

于是,他灰暗老化的眼角膜脱落了,使他对社会与生活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在他的心中,革命者都是思想积极、向上的人,精神道德面貌高于一般水平,他对他们充满敬意。

《复活》一书如实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境况,描绘了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嘴脸,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会欺骗的实质,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宣扬了高尚的'人性。

我认为拥有人性是做一个人最基本的原则,要让精神的自我永存,就要行得正,有自己的主见,有勇于自我审视检讨的勇气。

善与恶往往只在一个人的一念之间。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十一

用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读大师的鸿篇巨著,很有一种武侠里传说的快意人生的酣畅淋漓的幸福。

我喜欢在夏天大雨过后,关掉空调,在临窗的书桌旁喝着温热的咖啡或茶,边出着汗边与大师经典长篇中的人们对话、交流。有时,带着自己的视角和思考,观察书中的一切,包括环境描写,人物出场时的外貌描写、性格特征介绍,随小说情节发展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有时,又感觉自己完全置身于故事中,对小说中人们的喜、怒、哀、乐,全都感同身受,可以与他们平等对话。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欢武侠,还痴迷“陀氏文集”。相对陀夫妥耶夫斯基的不动声色和深澳,托尔斯泰显得更加真诚和广阔,其叙述和文笔也更为流畅和优美,温暖与力量同行。轻轻合上书本,体味着自己内心的波澜壮阔,体味内心一种类似于静水深流的生长和涌动。于是,感觉自己瞬间就理解了作者,理解了作者生命之辽阔,理解了作者的真诚和爱。于是,惊喜地发现,自己真的可以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种叫做精神的东西。

浩瀚的宇宙,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同存在各个轨道,各有轨迹。每个个体生命,都是沧海一粟。但是,即为人,也的确不应妄自菲薄。面对所有的挑战和逆境,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将这些考验当成一枚海螺,帮助我们将沙子幻化成闪亮的珍珠。同时,人类也很容易凭借辛勤的劳作以及科学的发展的积累,也生出许多膨胀感,习惯带着一种居高临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正如主人公聂赫留多夫在帮助玛丝洛娃那样,他不是仅在帮她,更多是在帮自己。他在将真诚的忏悔付诸行动的路上,更是让自己奔跑在接近幸福的路上,其内心是欢欣的。

我们承认,人们乐于追求精神之独立和灵魂之丰盈。同时也特别容易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重复中,产生迷茫、停滞、甚至沦陷。现实世界的诱惑也颇多,俗话说,向下的惯性似乎总是更容易些。人们甚至可以在随波逐流中看到慰藉甚至欢乐。所以,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一次醒悟,清洗灵魂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看了一部《少年派》的电视剧,高三学生林妙妙的妈妈对她说了一个关于“铅刀鬼”的俚语,说哪怕一把铅做的刀,来到了世上,都想要为自己尽力一番。每个人其实是自我要求的成果。只有那个自由的、精神的存在觉醒了,那么无论现实的你和理想的你之间的距离有多大,对于一个觉醒了的存在而言,一切皆有可能。

正如托翁所言:“每个人都是一颗千面钻石,我们要做的是扫除蒙在钻石各面的灰尘,最终使这颗钻石闪耀出璀璨动人的七彩光辉。”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十二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伟大作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他的代表作。《复活》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巅峰之作。写这部小说花了托尔斯泰的光阴,曾六易其稿。

《复活》没有像《安娜·卡列尼娜》那种浪漫情调,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一开始就结束,小说中的内容大多是法庭、监狱、流放,满满的史诗感,真实反映了沙皇统治下贵族的腐朽没落。

托尔斯泰用雄浑的笔调、真实的案例,细腻的心理描写,唱出了一曲悲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让笔者为之深深感动。

小说的主题。

羞耻、惭愧、赎罪,是这部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就是这个主题的代言人。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通过描写涅赫柳多夫的心路历程,对人生存的环境及人性的展开了深沉的思索。

涅赫柳多夫,小说的主人公,一个贵族青年。在他年少时,曾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翩翩少年,富于哲学家和诗人气质,然而污浊的军营生活腐蚀了他,他开始耽于享乐,沉湎于灯红酒绿。遇到美丽善良的卡秋莎时,对她做了不应该的事,然后又抛弃了她,失落的卡秋莎后来也沦为风尘女子。

环境的熏陶涅赫柳多夫才变成了野兽。然而,“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灵魂一直在他内心激烈斗争。

后来,卡秋莎蒙冤进了法庭,身为陪审员的涅赫柳多夫认出了她。涅赫柳多夫看到她已经不是从前的她时,意识到自己的罪恶,精神上渐渐觉醒,开始了他心灵的救赎之旅。

为了帮助卡秋莎平反,涅赫柳多夫开始周旋于权贵,奔走在官场,随卡秋莎一起到西伯利亚,他看到了监狱中犯人的悲惨遭遇、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艰辛生活,也看到了黑幕重重的政府,虚伪残忍的上流社会。

老百姓纷纷死亡,他们对死亡已经麻木,因为经常有人死亡。儿童夭折,妇女从事力不能胜任的繁重劳动,食物普遍不足,这就是当时俄国底层人民的现状。

与社会底层的交往中,他深刻地认识了社会,体会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的美好品格,开始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感到厌倦。

他放弃了继承来的土地,将其低价租给了农民,成为了一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

最后,涅赫柳多夫没有让卡秋莎平反,也没有娶到卡秋莎,但是他得到了解脱。他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经历了很多事情后,他看懂了圣经的教训,灵魂得到了升华。堕落过,懊悔过,反思过,最后,涅赫柳多夫在经过纷纷扰扰后,找到了他的心灵归宿,完成了复活。

与此同时,卡秋莎,也完成了心灵的复活。已经堕落的她,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然而涅赫柳多夫的真诚却感化了她,唤起了那个曾经的卡秋莎,让她相信美好依然是存在的。

暴力的种子只能盛开恶之花。

小说开始,作者描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景色,万物都是充满生机。然而,人们却无暇欣赏这些美好,因为人们认为神圣的事物不是和谐与相爱,而是如何统治他人。

他揭露了社会的罪恶,希望改变社会,但他也指出了革命者的弊端。在他的笔下的很多革命者,不过是崇尚暴力、贪恋权力,如果他们当权,也绝不会比现在的政府更好。

托尔斯泰提倡的,是一种人道的爱,在他看来,暴力永远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有相似之处。

他在发表的论文中,也不厌其烦地痛斥暴力,宣扬了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在《天国在你们心中》,他指出:“崇拜偶像的暴力制度,只是给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带来新的危险,没有起到什么保障作用。”在《论末世》中,他说:“以恶除恶行不通,减少暴力的唯一办法就是不使用暴力。”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描写了很多革命者,但他只肯定那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而不是贪恋权力者。

帕夫洛夫娜得到托尔斯泰的高度赞扬。帕夫洛夫娜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可是她自愿过着普通的女工的生活,并且她大大小小事情都为别人考虑。就像作者所说:只有到了每一个人不再追求尘世的幸福,而去追求总是与牺牲一致而且受到牺牲检验的精神幸福的时候,一切人的最大幸福才会实现。

在托尔斯泰看来,真正的爱是一种博爱,爱自己、爱别人、也要爱仇敌。如果所有的人都相亲相爱,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很美好。

他心中“爱的法则”就是原始基督教教义宣扬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罪,应该通过忏悔把心奉献给上帝。

他还认为,人需要保持对人类的信心,相信别人心中有一点点的火苗。尽管这个世界各种丑恶,但只要有那么1%的怜悯,人类就有希望。

在小说中,托尔斯泰说了这样一段经典的话:“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

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此得到了集中体现。没有绝对的恶人,每个人都是善恶并存的,人们只有发扬自己身上的善,抑制自己身上的恶,人性中的美好就会彰显,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丽。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十三

这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和一个赎罪男人的故事。“复活”即是指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解脱与释放。

马斯洛娃是备受凌*与损害的俄国下层妇女的典型。从年轻时的天真浪漫到如何一步步地被社会逼上绝路,但她同时又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唤醒下,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从而成为了新女性的代表,这也表明了俄国民众的觉醒。

涅赫柳多夫是一个走在时代前缘的人物。虽然年轻时对马斯洛娃犯下了不可磨灭的错误,但在法庭上再次见到马斯洛娃时,他的心没有片刻安宁,他开始走上了为自己赎罪的道路。他的许多举措,在旁人看来都是那么地疯狂,他要同马斯洛娃结婚,他要把她从牢房中救出来。他到底是为了弥补过错,还是内心真实的情感?我想两者都有,所以他才如此矛盾。他认为马斯洛娃现在所遭受的痛苦都应该由他来承担,是的,那是一个改变马斯洛娃一生的夜晚。但每每回忆起青年时他们,涅赫柳多夫又会激起异样的情感。

这一悲剧的造成,不仅是涅赫柳多夫一个人的过错,也是这个动荡社会的产物,而马斯洛娃正是这动荡社会下的牺牲者。

马斯洛娃入狱后,涅赫柳多夫经常去看她,并同她讲:我要娶你,不管结果如何,哪怕你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我也会跟随着你。马斯洛娃对此态度很冷淡,她不太相信涅赫柳多夫会一直遵守他的诺言,因为涅赫柳多夫是伯爵,而她只是一个入狱的苦命女子,但她又不拒绝他对她的好,也许是在她生活的那个圈子呆久了。

涅赫柳多夫不仅为马斯洛娃的案子奔走,依马斯洛娃的要求,也帮助了许多狱中其他的犯人。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间,马斯洛娃对涅赫柳多夫的态度也逐渐有了好转,但马斯洛娃的案子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最终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涅赫柳多夫把自己的土地交给了农民,这在当时是一个先进的思想,他认为土地不该由个人所有,之后他就准备前往西伯利亚。

马斯洛娃在去往西伯利亚的火车上认识了一个男子西蒙松,他也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囚犯,西蒙松爱上了马斯洛娃,虽然他知道她与涅赫柳多夫的关系,但他还是提出了要与马斯洛娃结婚,涅赫柳多夫知道后也很震惊,但他还是想要征求马斯洛娃的意见。与此同时,由于之前涅赫柳多夫的努力,马斯洛娃最终被释放了,但她还是同意和西蒙松结婚,虽然她真正爱的并不是他,可是她不能跟涅赫柳多夫结婚,因为她不想让他永远活在赎罪的阴影里,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们两个得到解脱。

马斯洛娃结束了原来的*女生涯和牢狱生活,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唤起了她对生活的希望。

马斯洛娃的“复活”就是对涅赫柳多夫的最大宽恕,也是他的“复活”。迎接他们的都将是新的生活。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十四

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142姓名:吴塘贵。

学号:1400070064。

第2页:玛斯洛娃的登场:一个身材不高,胸部很丰满的女人,穿着白色的衣物,戴着白色的头巾,还要可以露出几缕乌黑的卷发。虚荣的心态。

第2~4页:玛斯洛娃以前的身世:半是侍女,半是养女,接受着良好的教育。第6页:涅赫留朵夫的登场,男主过着奢侈的生活。

第8页:土地的管理,想起年轻时候所学的斯宾塞的理论。第9页:老仆人阴沉的脸色。

第11~12页:男主以陪审员的角色来到法庭,各色虚伪的人物。第14页:对官员们讽刺的描写。第15页:法庭进行可笑的仪式。第17页:对卡秋莎的审问。

第20页:案情的审问。被怀疑者包括女主在内有三人,其余两人:西蒙、包奇科娃。

第23页:女主对案情的回忆:戒指是受害者梅斯里科夫送给她的,女主受受害者的要求回到旅馆取钱。

第25页:男主开始回忆卡秋莎。

第26~28页:男主与女主嬉戏,充满青春活力,互相产生爱慕之情。分离的苦痛。

第28~30页:男主陷入堕落的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第30~32页:三年后的见面。

第32~34页:教堂礼拜,卡秋莎的穿着:白色的连衣裙,蓝色带子,红色蝴蝶结。男主对女主贞洁的爱。略带斜视的眼神。

第35~37页:男主对女主的侵犯。开始堕落的爱情。第39~41页:男主内心自我的“安慰”。给她一百卢布。回到现实,这次的巧遇使他想起了自己的冷酷、无情。

第42页:卡秋莎看见了男主,可是没有认出他。女主对男主凝视了很长的时间:她的脸变得严肃甚至严峻了。

第45页:男主恐惧的心理,良心收到了谴责。第46页:他开始进行悔恨,开始动摇。

第50页:女主被判流放西伯利亚,男主异常的震惊。

第52~53页:卡秋莎痛苦的尖叫。男主和庭长的对话,尽力的挽回局面。第55页:对柯察金一家观念的改变——愉快到厌恶。

第58页:男主看出了柯察金一家虚伪:他们对戏剧都一窍不通。第60页:思想的改变已经转换为行动:“可耻有可恶,可恶又可耻。”男主想要摆脱一切虚伪的关系。

第62页:卡秋莎骄傲的一面。第63页:士兵帮助女主买面包。第64页:十二个牢中妇女的描述。

第65~67页:牢中妇女向女主打听判刑的事情。女主给小孩面包吃。

第69页:男主是救赎自己还是救赎女主。对老仆人说他不需要这么大的住宰和仆人。

第72页:男主对小学徒的同情:要是有一个人可怜他,帮他一把就好了。第73~74页:男主和检察官对话,解释昨天的案情的错误并要求和卡秋莎见面。

第76页:卡秋莎痛苦的过去:秋天的夜晚,绝情的涅赫留朵夫!女主堕落的开始。

第80页:监狱的礼拜,显得庄重肃穆。第83~85页:男主进入到监狱中。

第87页:两人的见面,男主的紧张不安,女主的阴沉怨艾,欺骗。第一次见面。

第89页:孩子的提及。

第92页:卡秋莎的精神境界:玛斯洛娃不仅不为自己的处境感到羞愧,甚至还好像感到满意。因为她要是改变了这样的人生观,她就会失去自己生活在人们意义。

第93~95页:男主和律师法纳林商谈玛斯洛娃的案情。

第97页:第二次见面。玛斯洛娃的态度:她眯缝这一只眼睛,微笑着说。第100页:两人之间的争吵,女主特意提起一百卢布(人民币10.8064元)的事情。

第101~102页:收到薇拉·鲍戈杜霍芙斯卡娅的来信。

第105页:男主再次来到监狱,并要求见女主和薇拉、缅尼肖夫母子。第107~108页:男主和缅尼肖夫见面,许诺帮助他。

第110页:玛利娅:笑得那么善良、可爱,于是男孩和涅赫留多夫也不由地微笑起来。

第111~112页:男主和薇拉的见面,嘱托男主帮相舒斯托娃脱狱。第114页:再见马斯连尼科夫。

第116~117页:男主要求马斯连尼科夫调女主到医院,审查身份证案件。马不安脸红。

第118~120:第三次见女主,女主态度极大的转变,答应去医院、不喝酒。第一部结束。

第121:男主到乡下——库兹明斯科,处理田产。

第123~125:男主和农民商量田地的处理,农民们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男主自己也不好受。

第126页:男主寻找卡秋莎的姨妈。

第129页:男主和孩子们的交谈,打听孩子的下落。

第135页:男主想农民的传达土地私有的想法,引起管家和农民们的疑惑。第137页:男主睡在简陋是屋子里。

第138~141页:斯宾塞的理论,农民们同意男主的做法:“东家在考虑自己的灵魂。”

第143页:遇见申包克,想起他以前的样子。第148页:医院看望女主,女主的反应。

第150~151页:女主复杂心情:回想起从前样子,因为他的存在导致了现在的这番模样,女主恨透男主。

第155页:伊万·米哈依洛维奇伯爵的自负。第158页:男主参加宴会。第163页:男主参见将军。

第168页:关于女主的上诉被驳回。第171页:谢列宁的精神状态,如同自己的影子。第174页:玛丽亚特想男主卖弄风情,男主不为所动。第176页:男主对自己行为的思考。第177页:男主见舒斯托娃。第180页:男主见鲍加繆夫。

第184~185页:男主看穿了玛丽亚特的虚伪,不满地离开剧院。第189页:女主伤心难过,重新爱上了男主。第193页:男主和他姐姐的对话:“我不是要去改正她,而是要改正我自己。”第194~195页:男主和姐姐对话:婚姻问题,土地财产的问题。第199页:犯人的出行,大量的细致描写。第203页:突发状况,犯人发病。

第206~207页:男主和女主相见于火车站,女主:天气多热啊。第209页:女主的提前离开:“瞧着涅赫留多夫,对他发出悲怆的微笑。”第212页:男主对婚礼的看法。

第213页:男主对人情、法律的看法。

第214页:男主听老人讲故事,想要帮助他。

第218~219:男主和工人们坐在车厢里,听着故事。第二部结束。第221页:女主受到骚扰,调到政治犯中,真正的“复活”。第225页:玛利娅的价值观,对爱情的厌恶。第227~228页:女主察觉到西蒙松对她的爱恋。第229页:女主外貌内心的变化。第231页:男主和克雷里佐夫。第238页:女主坦然的态度。

第245页:西蒙松与男主谈论女主的婚姻问题。第247页:玛利娅对爱情的评价。

第249页:女主是喜欢男主还是喜欢西蒙松。第257页:男主见将军。

第261~262页:男主参加了将军的宴会,会面英国人。第263~264页:男主与女主的最后一次见面,女主的离开,她依旧爱着男主。第266页:英国人发福音书。

第269页:思想境界上升,完全复活。

(学生阅读的并不是权威翻译家译作的,在文本方面可能会有偏差,有机会还要读一读汝龙或草婴翻译的作品。)。

见解:细品《复活》我认为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作者对人性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由产生了几个问题。首先,在我阅读的书籍版本中的第78页,女主在火车站台想要和男主见上一面,她挺着大肚子在冷风中苦苦等候,却得不到男主的回应,她绝望得想要自杀,可是这种情绪在一瞬间便消失了,为什么?文中有一段描写:“她肚子里的婴儿突然蠕动了一下,撞击了一下。”一般来说妇女怀孕4到5个月后开始会有胎动,这么说来女主被男主诱奸已经过去了4到5个月的时间了,她足足煎熬了这么长的时间却得到这样的结果她怎么能不绝望。至于为什么会忽然平静了,一方面我想是因为母爱的伟大,女主自身的善良,另一方面我想她可能想要生下这个属于男主的孩子,撇清自己和他的关系,而这一刻开始女主陷入了沉沦。

那么她是怎么一个“复活”的过程的呢?女主曾经是一位纯洁美丽的姑娘,她对人怀着孩子般的信赖,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可是由于男主的出现让她的人生发生了360度的大转变。她成了妓女,又被人诬告判了流放的罪行,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可是她虽然堕落了可依旧怀着依稀的善良。她在牢房中吃面包依旧忘不了分给小孩子,当男主出现在她面前向她悔改并进行努力的时候,她渐渐地动摇了,她藏在心底的善良被逐渐的唤醒。第一次男主去监狱见她的时候,向她赔罪的时候,由于她精神的麻木,完全不为所动,甚至还在盘算如何利用他。而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男主提出要和她结婚,终于她内心开始动摇,把累计多年的痛苦全部宣泄了出来,这是“复活”的第一步。在第三次接触的时候,女主已经判若两人了,她答应男主去医院,变得关心他人希望改变别人的处境。女主又开始爱上了男主,可是她认为如果和他结婚的话会毁掉他的生活,所以拒绝的他结婚的要求,因为接触到了政治犯她完成了精神上的完全复活,变回了以前的模样,认识到自己是属于劳动人民阶级的,能和西蒙松结合是最为适合她的道路。

到底卡秋莎喜欢涅赫留多夫还是喜欢西蒙松呢?我认为卡秋莎还是喜欢涅赫留多夫。在阅读《复活》的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每当女主见到男主的时候,她总是喜欢以一双斜视的眼睛注视着她,这双斜视的眼睛描写一共有以下几处:

第一部第十三章:“卡秋莎同两个姑妈一起站在台阶上,用满含泪水的有点斜视的眼睛送他。”

第十五章:“同时用温顺、纯贞、爱恋的和略带斜视的眼睛直接得盯着他的眼睛。”

第十九章:“这对严峻的眼睛中有一只是斜视的。”

第四十三章:“她一动不动,斜视的目光却没有离开他”、“她那双斜视的眼睛好像在瞧他,又好像没有瞧他”。

第五十九章:“她补充说,用可怕的斜视瞅了他一眼。”第二部第十三章:“她抬起了头,她那乌黑的斜视的眼睛又像是瞅着他的脸,又像瞅着别的地方。”

二十九章:“她说,用悲凉的泪汪汪的斜视眼看着他。”第三部第二十五章:“她说,用斜视的神秘的目光瞧着他的眼。”可以发现,每次卡秋莎用这样的目光看着涅赫留多夫的时候,都带着不一样的情绪,是憎恨或是爱慕,不过大多都是爱慕为主。这样的“斜视的目光”似乎是一种特定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一种“习惯”——他注视涅赫留多夫成为了一种习惯,因为“斜视的目光”在其他人的身上是不存在的,也就可以说明卡秋莎对待涅赫留多夫的感情。她没有接受涅赫留多夫的求婚也是出于自己对他的爱。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非常高尚的,在那个黑暗无比的时代,每个人都被物质、财富、欲望、权力所腐蚀,从那一刻起他们就变成了市刽小人,思想就是一滩污水,而他们两人就曾处于堕落的深渊,并且从深渊里苏醒过来,挣扎过来,经过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卡秋莎做了七年的妓女生活,没日没夜被蹂躏、被践踏,她只有通过抽烟和酗酒来打发日子,身心已经麻木不仁,而涅赫留多夫也一样过了七年腐朽、糜烂的生活,甚至还和有夫之妇有过节,伦理道德的观念在他的脑海里早已不复存在,然而经历如此多的事情,他们的“复活”而重新得到的爱情才显得这么可贵,可是他们彼此之间却没有结果,相爱的两个人不能生活在一起,他们分别的场景是多么的动人,截取几段:她的脸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痉挛地揉着衣服的边角,一会儿看着他,一会儿又垂下眼睛。

她连忙打断了他的话。

“那有什么呢,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如果他要我跟他(西蒙松)一起生活,”她惊慌失措地停住嘴。

“如果您爱他的话„„”

“还有什么爱不爱啊?这种事我早就丢开了„„”“是啊,当然„„”她又打断了他的话,好像怕他说出不该说的话来,或者是怕他自己不能把话说完似的。

“我们,”她说到“我们”这个词时,瞧了一眼涅赫留多夫,“什么也不需要了„„”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帐让上帝去算好了。”她说,一双黑眼睛闪着泪花。这里好比一对相爱的恋人在说离别的话语,他们都是彼此之间的初恋,初恋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因为它代表着人生“最柔软”的地方,是要好好去珍藏的。纳兰性德不是有一句诗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必秋风悲画扇。”这不是莫大的悲哀?《复活》最为感人的地方就在于此处。

聂赫留朵夫品性善良,且有抱负。他对自己所拥有的贵族特权极为不满,把名下的那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起初,他对姑母家的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的爱是真诚的。后来,他参军当了军官,军营生活却使他堕落成为一个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诱奸了自己当初曾热恋过的姑娘。此后,他在罪恶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法庭上遇见卡秋莎之前,他正与一个有夫之妇私通,同时又有一个贵族小姐求婚;此外,他已放弃否定土地私有的理论,准备接受母亲的大家遗产。在法庭上和卡秋莎的不期而遇,极大地震撼了他的心灵,尤其是她被判苦役后发出的哭声,更是触动了他那似乎并未完全泯灭的良知。他痛悔过去的劣行,开始走上精神“复活”的道路。

为了赎罪,聂赫留朵夫多方替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并打算同他结婚。比如,他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感到不满并持批评态度;对他曾想与之结婚的贵族小姐及其一家人的庸俗和虚伪心生厌恶。对他探监时耳闻目睹的专制制度的黑暗更是深恶痛绝。于是,他的精神“复活”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从对自己的罪恶的认识上升到对整个统治阶级的认识,从对玛丝洛娃一人的同情转到对整个劳动阶级的同情。这时,他头脑中的贵族阶级思想逐渐为宗教制农民思想所代替。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根源就在于土地被地主阶级所霸占。于是,他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应当说,在这一点上,“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玛丝洛娃的上诉被驳回,聂赫留朵夫对统治阶级及其法律的本质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他的精神逐渐“复活”,伴随玛丝洛娃踏上了去往西伯利亚流放地的遥远路程。

在西伯利亚的三个月,是聂赫留朵夫彻底醒悟的三个月。他最终认清了统治阶级吃人的本质,然而令他苦恼的是,他非但看不出任何可以战胜它的方法,甚至连该怎样做才可以战胜它也不能理解。无奈之中,他拿起了《福音书》,不料却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为了摆脱苦难,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因而既不可惩罚他人,也不可纠正他人。聂赫留朵夫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他的精神和道德“复活”了。

《复活》对讽刺的描写非常的精彩,特别是法庭审判的情节。在作者的笔下,执法者们都是卑鄙无耻、极度虚伪的。在审问的期间,无论是庭长、法官、还是检查官、书记官,都不关心案件的真实性,有的想着自己的事情,有的希望早点结束,有的则是对案件没有丝毫的了解就来参加审问,这样一些狐朋狗友难道可以把一个案件给审理清楚吗?法官们各自怀有自己的心思,他们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摆出一副高尚的样子,得意洋洋地宣读文书并为此感到无比的骄傲。在作者的笔下,彻底揭开了法庭隐藏在“神圣的外衣”之下的丑陋。

对人物的肖像、言行的描写也达到了讽刺的效果。柯察金将军便是成功的一例。这位有钱有势的大将军每天大吃大喝,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有着“肥厚的脖子”、“布满血丝”的眼睛,还戴着一口假牙,“两片肥厚的嘴唇”发出了“吧唧吧唧”的声音。这段文字讽刺了柯察金将军虚伪、糜烂的生活。还有祭司,书中描写他是“小老头,虚胖的脸,白里透黄,身穿棕色法衣”,还有一双臃肿的腿,这哪里像是一个教士,简直就是一个可笑的小丑。

《复活》这部作品充斥着“善与恶”的争斗,可以看到俄国社会之下人名的黑暗和官员的虚伪,在感愤慨之余人性善的呼唤成为了这部作品不朽的原因,经历了黑暗的人性重新获得的新生就如同经历了熊熊大火的原野,它所绽放的光彩更加的耀眼,卡秋莎就是如此一位美丽的角色,她身上曾经失去了人性的美好,而当她重新找回了心中的“善”,她就完成了复活,人性的美好是如此的珍贵!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十五

托尔斯泰的巅峰之作。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伟大作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他的代表作。《复活》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巅峰之作。写这部小说花了托尔斯泰10年的光阴,曾六易其稿。

《复活》没有像《安娜·卡列尼娜》那种浪漫情调,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一开始就结束,小说中的内容大多是法庭、监狱、流放,满满的史诗感,真实反映了沙皇统治下贵族的腐朽没落。

托尔斯泰用雄浑的笔调、真实的案例,细腻的心理描写,唱出了一曲悲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让笔者为之深深感动。

小说的主题。

羞耻、惭愧、赎罪,是这部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就是这个主题的代言人。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通过描写涅赫柳多夫的心路历程,对人生存的环境及人性的展开了深沉的思索。

涅赫柳多夫,小说的主人公,一个贵族青年。在他年少时,曾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翩翩少年,富于哲学家和诗人气质,然而污浊的军营生活腐蚀了他,他开始耽于享乐,沉湎于灯红酒绿。遇到美丽善良的卡秋莎时,对她做了不应该的事,然后又抛弃了她,失落的卡秋莎后来也沦为风尘女子。

环境的熏陶涅赫柳多夫才变成了野兽。然而,“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灵魂一直在他内心激烈斗争。

后来,卡秋莎蒙冤进了法庭,身为陪审员的涅赫柳多夫认出了她。涅赫柳多夫看到她已经不是从前的她时,意识到自己的罪恶,精神上渐渐觉醒,开始了他心灵的救赎之旅。

为了帮助卡秋莎平反,涅赫柳多夫开始周旋于权贵,奔走在官场,随卡秋莎一起到西伯利亚,他看到了监狱中犯人的悲惨遭遇、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艰辛生活,也看到了黑幕重重的政府,虚伪残忍的上流社会。

老百姓纷纷死亡,他们对死亡已经麻木,因为经常有人死亡。儿童夭折,妇女从事力不能胜任的繁重劳动,食物普遍不足,这就是当时俄国底层人民的现状。

与社会底层的交往中,他深刻地认识了社会,体会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的美好品格,开始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感到厌倦。

他放弃了继承来的土地,将其低价租给了农民,成为了一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

最后,涅赫柳多夫没有让卡秋莎平反,也没有娶到卡秋莎,但是他得到了解脱。他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经历了很多事情后,他看懂了圣经的教训,灵魂得到了升华。堕落过,懊悔过,反思过,最后,涅赫柳多夫在经过纷纷扰扰后,找到了他的心灵归宿,完成了复活。

与此同时,卡秋莎,也完成了心灵的复活。已经堕落的她,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然而涅赫柳多夫的真诚却感化了她,唤起了那个曾经的卡秋莎,让她相信美好依然是存在的。

暴力的种子只能盛开恶之花。

小说开始,作者描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景色,万物都是充满生机。然而,人们却无暇欣赏这些美好,因为人们认为神圣的事物不是和谐与相爱,而是如何统治他人。

他揭露了社会的罪恶,希望改变社会,但他也指出了革命者的弊端。在他的笔下的很多革命者,不过是崇尚暴力、贪恋权力,如果他们当权,也绝不会比现在的政府更好。

托尔斯泰提倡的,是一种人道的爱,在他看来,暴力永远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有相似之处。

他在发表的论文中,也不厌其烦地痛斥暴力,宣扬了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在《天国在你们心中》,他指出:“崇拜偶像的暴力制度,只是给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带来新的危险,没有起到什么保障作用。”在《论末世》中,他说:“以恶除恶行不通,减少暴力的唯一办法就是不使用暴力。”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描写了很多革命者,但他只肯定那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而不是贪恋权力者。

帕夫洛夫娜得到托尔斯泰的高度赞扬。帕夫洛夫娜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可是她自愿过着普通的女工的生活,并且她大大小小事情都为别人考虑。就像作者所说:只有到了每一个人不再追求尘世的幸福,而去追求总是与牺牲一致而且受到牺牲检验的精神幸福的时候,一切人的最大幸福才会实现。

在托尔斯泰看来,真正的爱是一种博爱,爱自己、爱别人、也要爱仇敌。如果所有的人都相亲相爱,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很美好。

他心中“爱的法则”就是原始基督教教义宣扬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罪,应该通过忏悔把心奉献给上帝。

他还认为,人需要保持对人类的信心,相信别人心中有一点点的火苗。尽管这个世界各种丑恶,但只要有那么1%的怜悯,人类就有希望。

在小说中,托尔斯泰说了这样一段经典的话:“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

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此得到了集中体现。没有绝对的恶人,每个人都是善恶并存的,人们只有发扬自己身上的善,抑制自己身上的恶,人性中的美好就会彰显,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丽。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十六

几乎是一气呵成看过了这一部巨著,似乎很深奥。又却读懂了什么。精神的复活,似乎比失去了的一切更感到有好处。

一个纯真完美,以前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完美期盼的少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会中堕落于花天酒地。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女子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是能够就这样生活下去的,他们也许能够满足生活中自我那种种简单的快乐。但当两人在审判玛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时,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够心安理得地应对他以前伤害过的玛斯洛娃直视他的眼神。似乎是灵魂的反省,两个人在重逢时,眼神中充满了疑惑。那个少年,成为了一个漂浮在上流社会中的“老爷”,那个姑娘,成了一个来源卖弄风情的“窑儿姐”。涅赫留朵夫此时感受到了他以前给予他多么大的伤害,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在一次次探访监狱的过程中,他证明了太多的不公平。当他把自我的土地廉价分给了农民的时候,他收获的是农民怀疑的眼神,贵族们疑惑的言语;当他决定与玛斯洛娃结婚以洗清自我罪恶的时候,他的得到的是亲友们鄙夷的眼神,众人以为不可理喻的回应。他应对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认为正确的事务无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贵族社会所推崇的却只是花天酒地与吃喝嫖赌。一百多个年轻力壮的少年人只正因把身份证弄错了就被关押到臭虫漫天,疾病四溢的牢中。

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期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让他足以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玛斯洛娃也改变了,她为了不连累涅赫留朵夫,理解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爱。

爱过,懊悔过,反思过,最终,他决定,他复活,他重生,他在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准则。也许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仅仅是玛斯洛娃,在这条寻求重生,精神复活的道路上,他见到了,他做了,他去用心的改变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以前是他看不懂的教训。经历了这一切,他这次突然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且发此刻其中有他务必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东西。

去追寻,也许受用的不知是追寻最终得到的。还有这一路上看到的。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十七

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斯洛娃、涅赫柳多夫。

在托尔斯泰的脸上,没有他所有作品里,肖像、照片上流露出来的那种令人生畏的表情,没有因五官线条分明而使人感到的那种生硬的感觉,没有像块块垒起的花岗岩似的那种刚强然而呆板的神情,没有一生中使所有的人都服从于他的那种无限的威势,这些特征都没有了。而这些特征过去是有过的,而且曾经一度正是托尔斯泰的基本特征,但是随着岁月的消逝和他本人的努力,却消失了。

托尔斯泰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十八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花费大量心血写成的一部长篇着作。此书讲述的内容是托尔斯泰听到的一个故事:一次,法院审理一个被控偷窃嫖客一百卢布并将嫖客杀死的案子,在陪审团中有一位男士,发现这个案子的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一个亲戚家做客时的养女。于是他良心发现,设法去营救,并表示愿意和她结婚。最后,这个女犯在牢狱中病死。而那个男士也不知去向。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许多的感触。书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大学时期是一个善良,充满活力,有着崇高志愿的青年。但当他担任上官职后却完全改变了,整日沉寂在享乐之中,早已忘记自己的狂热理想,变得腐朽,落魄,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他回想起许多往事,从而使他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可恶,便对于自己以前过的生活产生怨恨。

为了赎罪,他给一些无辜的犯人起诉伸冤,将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他彻底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来。这本书名叫《复活》,我想“复活”的就是聂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复活。而我从他的身上学到的最珍贵的一点就是他的自我改变,虽然他曾经也堕落过,但当他良心发现后,做了许多好事来弥补过错,这是任何人都值得拥有的。我想当一个人犯下错误时,不论这个错误是大是小,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刻的检讨自己,承担自己所犯的过错。

在书中有一对梅尼绍夫母子,因被人冤枉纵火而被关押。最后在聂赫留朵夫的帮助得到清白释放,虽然最后被释放,但是既然无罪为什么当初要受到关押?只因真正纵火的人有财,便可以将祸栽赃到他人身上。

《复活》这本书还从方方面面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的道德丧失。聂赫留朵夫本身对于这种生活十分厌恶,但是人因环境而变,所以当他身处在黑暗的环境中时,变得堕落这是自己无法掌控的。这让我懂得善与恶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响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仔细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会迷失方向,永远保持真正的自我。

复活读后感复活读书笔记篇十九

看《复活》花了我很长的时间,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本小说有点儿枯燥并打算不再看下去了,但是从第一部的中段开始,故事的情节开始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描述了原本心灵纯洁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奸了玛丝洛娃以后抛弃了她。后来他们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引起了聂赫留朵夫心灵中善良的一面开始复活。觉醒的聂赫留朵夫为了弥补他所犯下的错误,帮助玛丝洛娃洗脱她的罪名。而在这个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接触了许多他平时都瞧不起的低下阶级的人和奴隶,发现了许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发现了自己在堕落的期间是那么虚伪与令人讨厌。而且也发现玛丝洛娃因为自己当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沦为街女却不知羞耻。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让自己心灵美好的一面复活了,也帮助玛丝洛娃改过自新。虽然说整个故事时间发展并不长,作家只是写了聂赫留朵夫帮助玛丝洛娃撕脱罪名这一件事。但是这短短的一个故事里穿插了许多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以反映当时在沙皇统治时期人们的生活在不同的阶级有着天渊之别。小说可以成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众的喜,并使列夫?托尔斯泰成为名作家,我认为在于她所描述的故事,还有要表达的主题。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决不是作者自己凭空的想象,他通过描述这样一个故事使我们看出在当时阶级观念是如此的可怕。从书中的人对待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聂赫留朵夫公爵的态度以及对待农民、犯人、佣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阶级关念。

玛丝洛娃‘我觉得对不起你……’她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那时候你倒不觉得,去塞给我一百布卢。那就是你出的价钱……’玛丝洛娃‘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是的,当人犯错的时候的确很难意识到对人和事的伤害又多大,身体所受的伤害可能还有办法可以改正过来,但是心灵上的伤害才是伤到的最深之处。要想改变一个人的心灵是困难的,而复活所描写的正是人性善良的一面得到释放的故事。正是一个人由恶变善的过程。对我而言,这一句话总结得十分精确:“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胎,有时表现出这一种本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10657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