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激发我们不断进步的欲望,让我们更加努力奋斗。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所要总结的事物的背景和过程。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一
2、课题写好了,你能读好吗?指名读课题,注意纠正龄的读音。
3、齐读课题。
二、精讲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你找到了吗?请你读一读(你找得真准确!)。
3、图片出示: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内容,看看有几句话?
5、齐读第一句话。
这树叶真密呀!密得不透风,不透一丝光亮。
这树叶既多又密,这就是稠密的树叶。
这稠密的树叶真绿呀!绿得像翡翠一样。
真亮呀,亮得。
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着稠密的树叶吧!一两句就可以。(及时评议)。
7、这樟树是一天这么有生机吗?一个月?一季?不,而是(四季常青)。
板书:四季常青。
点击图片,师引背无论是……总是……。
点击图片,这里有一组关联词,(无论……总是……)。
点击图片,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吗?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我总是。
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总是。
无论总是。
8、集体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精讲课文第五自然段。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樟树的内在美吧!板书:永久的香气驱虫。
3、师指导背诵这部分内容。
(1)分角色读。
四、课外延伸。
1、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走近宋庆龄吧!
书p128的图这就是宋庆龄,她的气质多么高贵,多么多么。
2、宋庆龄仅仅是因为外表美丽,气质高雅吗?不,她还有许多可贵之处!
3、出示图片师介绍宋庆龄。
4、现在你明白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了吗?
指板书:她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
又让敌人畏惧。
板书:这真是人如此树,树如其人哪!(画箭头)。
4、难怪国际友人这样称赞他:(出示图片)。
5、出示图片:齐读。
6、所以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收集关于宋庆龄的故事,在夕会课上讲给大家听。
外形美四季常青。
永久的香气。
内在美驱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樟、稠”等6个生字。
2、弄懂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
4、能给课文分段。
5、读懂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
难点:各哦课文分段。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2、
3、解题。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崇敬”、“稠密”造句。
4、体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弄懂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1、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2)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概括段意要抓住主要人物。)。
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课樟树)。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放映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的录象片段,请同学们仔细看,说说樟树什么样儿。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一次说话训练。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自然段中最能概括樟树外行特点的词。(蓬蓬松松)。
(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这里要抓住些重点词句,从樟树的枝、叶等角度感受它懂得勃勃生机)。
(4)指导朗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给画面配音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3、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要求:给第五自然段分层,画出重点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交流,并思考:这一自然段分那两层?这两层分别写“别的树木,而樟树。主要写樟树的,为什么却写先写别的树木?(这是比较式构段方式,这样写更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3)出示重点句,品评: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a、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b、比较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c、“永久保持”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仍然”是什么意思?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能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f、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男女生分别读一、二两层课文。
指导背诵,说说怎样才能背得又快又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g、学生自己练习背诵。
h、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高贵之处是它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而且能永久保持。
4、指导概括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五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这两句合为一句作为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和它的高贵之处。
5、学习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这句话写了几层意思?从哪个词可看出?
(3)“崇敬”是什么意思?与“尊敬”比较有什么不同?指导用“崇敬”说一句话?
(5)指导概括段意。
6、小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
2
枝干粗壮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高贵之处。
教后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三
这节课乘着课改的强劲东风,顺应课改的需求,设计了较有价值的导学案,特别是学生的展示人小志气大,展示环节一环扣一环,滴水不漏,让人惊叹,长此以往,我校的课改工作将迈上新的台阶,具体来说:
一、学案设计:目标小而实,学生一看就心中有数,导学思考紧紧围绕目标,使学习目标得到了有效落实,达标测试抓住学习目标和导学思考进行针对性的测查,真正把学习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导学过程:步骤清晰,设计合理,学生能在学习小组中自主学习,并能通过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学生学得认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展示自然流畅,教师引导科学得法。
三、课堂实效:纵观整个课堂和最后的达标测验,课堂效果很是明显,85%的孩子达成目标。
除此之外,王老师在课堂上关注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关注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整个课堂没有一次完整的读文展示,语文课堂没有琅琅的读书声,实属遗憾。建议合理设计学案,语文课堂切实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出书的韵味,还语文课堂本色。另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堂细节,例如:学生展示过程中的语言表达、站姿要求、习惯养成等,切实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真正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四
孙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课堂气氛驾驭自如,她对教材钻的比较深,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让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有了较深的了解。
一、以学生为本,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比如:第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学会怎么写树:从枝干、树叶、生命力三个角度入手,以学生为本,定位在认识树的外形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直奔重点句:本身有香气,还能永久保持。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语句?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让学生注意下文的举例具体说明和上文的对比衬托的方法在写作中的有用性。在课中让学生对樟树、石榴树说几句。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樟树的内在美。
对本节课,本人还有一点小小的建议:
对于开头让学生汇报宋庆龄的情况以及对故居的认识,我认为是否可以放在第一课时进行。
在课的结尾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借物喻人,可不可以以“樟树和宋庆龄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我想学生很快就会知道文章是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略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孙老师见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我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和作者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间观等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围绕上面所述的三个教学目标,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四大块。
第一环:揭题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很喜欢这两棵樟树的,那就可以很顺当地引导他们去看一看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如何,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于是我马上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默读,作为中年段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的。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接下来就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那第二步我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最后点明,这就是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樟树是普通的樟树,但与众不同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还是因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悟朗读整篇文章,感情升华。通过上述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
深入学完整篇文章,最后回到文章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我举例让学生回顾以前接触的一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并课外拓展篇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芭蕉》,让学生说一说文章用芭蕉来比喻谁?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品质?跃出文本,有机拓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六
教学目标:
1、 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稠密、繁衍、瞻仰等。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课前准备:
4、 学生收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进行阅读,并记住主要事迹。
5、 教师把相关资料、图片制作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学习生字“龄”。
2、你了解她吗?谁来说说?学生充分交流,然后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她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
她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统治。她革命生涯70年,永远保持着革命的青春。
她救国救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历经腥风血雨,屡遭国内外分子的迫害,但她毫不畏惧,依然保持一身正气。
她博爱无私,人称她为国母,时刻关心着青少年的成长。如今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宋庆龄奖学金”,依然慧及着千万青少年,是亿万青少年心中永远的母亲。
3、(出示课件)看,这就是宋庆龄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就是她的故居。板书:故居。
师介绍故居:
这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位于上海淮海中路边1843号。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去世后,中央决定将此处作为永久纪念的居住。1994年1月,改名为上海宋庆龄纪念馆,纪念馆主要任务是宣传宋庆龄光荣伟大的一生。
4、(出示课件)在故居的院子里有两棵引人注目的树,板书:樟树。
你见过樟树吗?
5、 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庆龄的故居去看看这两棵樟树吧!谁来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检查生字词(出示小黑板)。
搬家 稠密。
繁衍 瞻仰。
(1) 自由读。
(2) 指名读,指导书写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搬家,搬怎么记?
稠密,文中哪句话里有?谁来读?能不能换个词?
繁衍,文中说繁衍什么?谁繁衍?怎么繁衍?
繁怎么记?一起书空。
瞻仰瞻怎么记?一起书空。瞻是什么旁?它表示什么意思?
那瞻仰就是怎么看呢?找到有瞻仰的句子,谁来读?知道它的意思了吗?
3、下面请大家把这5个字描一遍。
5、找到了吗?既然是重点段,那就要读好了,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段。
自由读,指名读。
6、 读好了这两段,那剩下的段落就简单了,读读看,再指名读。
三、 精读1-3段,感受喜爱。
1、 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当你读了这句话的时候,你想知道什么?
2、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读第2段吧。
4、 是啊!这样写能不断引出下文,加深对樟树的印象。
那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二课时。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 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高贵之处。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课外读课文。
背课文。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四)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五)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六)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三、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
四、作业。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2、指导用“稠密”、“崇敬”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
(一)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二)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指导用“稠密”造句。
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
a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三)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四)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可贵之处,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樟树的可贵品质。
2、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1、樟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较好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2、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围绕上面所述的三个教学目标,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五大块。
第一环:听写上课时的生字词,揭题导入新内容。旨在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没有进行生字认读,是因为后面要对子互读,会有所检测,节约时间又高效。没有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因为内容简单。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出示()的樟树。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学生找出相关段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有能力完成这样的题目,于是我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但时间有点长。
第三环:交流()的樟树。
(一)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很可惜,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展开说话训练,想象樟树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而只是简简单单地进行了造句。因为我觉得语文教学不应该深挖洞,但学生说话练习的效果不好。
很意外的,吴张雨同学说:“第四段应该饱含赞美之情来读,同学们再一试,比前几次朗读效果好很多。”这让我更坚信:选择适当放手,选择相信他们,他们会带给你惊喜与成长。
(二)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学生的发现很多:
1、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
2、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
学完樟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我让学生再次赞美樟树,并引出于谦的《石灰吟》,既是相同主题的古诗积累,也为后面的“借物喻人”的写法,以及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庆龄的精神作铺垫。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对于课后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学生回答有难度,于是我换了个问题,课文仅仅是在写樟树嘛?我将学生课前收集的宋庆龄的资料进行选择,让学生边读边想: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让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满意的。
最后我用“与其说……不如说……”的句式,对文章的重点进行了总结,并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结合课前诵读,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这种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第五环:写一写。
旨在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激发他们对宋奶奶的崇敬之情。也在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但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我布置了一个必选题和尝试题。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思考,望各位老师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九
科 目。
语文。
所属年级。
( 四)年级(下 )册。
备课者。
须靓玄。
一.教学目标:
我的修改。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故居、樟树、崇敬、稠密。
3、会用“崇敬”、“稠密”、“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情感与态度: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2.领会樟树那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三.教具、学具准备:
搜集宋庆龄的图片、资料,制作ppt。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美丽、端庄而又慈祥,你认识她吗?(出示宋庆龄图片)她曾经担任新中国的名誉主席。她就是孙中山的夫人,被称为“国母”的宋庆龄。(板书:宋庆龄)。学习生字“龄”。
2、在上海的那段日子,宋庆龄就住在这里。(出示故居图片)这座白色小楼就是她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上海的故居。(板书:故居)。
老师结合图片介绍:这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位于上海淮海中路边1843号。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
3、当年,周恩来同志觉得这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这句话,引读)(板书:舍不得)听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吗?(指名交流)。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补齐课题)谁来把课题读好?指名一至两位。一起来读读。
1、出示自读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樟树 繁衍 劝说 搬家 稠密 蓬蓬勃勃 石榴 崇敬 瞻仰 抗拒 仍然 枝枯叶落(着重指导带点字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你理解了哪些词语,交流学会的词语。
稠密:多而密。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瞻仰:恭敬地看。 蓬蓬勃勃:形容繁荣、旺盛。
三、理清文章脉络。
1.再次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请大家再看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文章的重点就是写樟树,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看看那几段重点写了樟树?(4、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四、精读1-3自然段,感受喜爱。
1、出示樟树的图片:两棵树在宋庆龄奶奶眼里是什么?谁能把她的喜爱读出来?当你读到“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时,请你想想,宋庆龄会在这两棵树下干什么?(指导交流)。
2、指导朗读。
3、一到三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是啊,这样写能不断引出下文,加深对樟树的印象。
4、那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再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2、出示词语:崇敬 瞻仰。
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3、仔细读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组是写人们参观宋庆龄故居的心情。第二组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二、新授: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再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语圈圈画画,想一想,哪个词语最能突出它的生长特点。相机板书:“蓬蓬勃勃”。
2、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1)体会枝干“粗壮”
出示图片:如果此时这两棵树就在你眼前,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像两把绿绒大伞,远看像两朵绿色的云朵。)。
从它树冠的大体会到了蓬蓬勃勃。你能把这种“大”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樟树的蓬勃生机?
(2)体会树叶“密”、“绿”
指名学生说,体会树的稠密,密得怎么样?引导学生想象一下。
(3)是呀,这可是两棵有着上百年树龄的樟树啊,它至今依然是那么蓬蓬勃勃。让我们一起来读1-2句,真是蓬蓬勃勃。这种蓬蓬勃勃是不是暂时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学习第三句话)。
(6)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读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那么,还有什么让宋庆龄舍不得呢?(出示第五小节,指名朗读)。
2、樟树的高贵之处到底在哪里呢?再读第五小节,圈圈画画学。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香气能拒虫,(板书香气拒虫)追问:你从哪里读到的?
6、小结:是呀,这一节通过对比的写法,更突出了樟树的可贵之处。
(三)加深理解:
1、那么宋庆龄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了解她吗?学生交流资料,根据学生了解相机引导:
宋庆龄帮助孙中山闹革命。(她也是一个革命的先行者!)。
宋庆龄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她是抗日的先锋!)。
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立场坚定。)。
小结:无论是金钱的诱惑,还是死亡的威胁,宋庆龄总是那么立场坚定,坚强不屈。板书“坚强不屈”
2、(出示照片)同学们,你觉得站在我们面前的宋庆龄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呢?(学生自由交流)。
3、出示:
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支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
4、今天,她虽然已经不在了,人们总是——出示第六小节,引读学到这里,你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真实写照,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看到了她的——指读板书:顽强不屈,看到了她的——一身正气,看到了她——奋斗的一生。
5、总结写法:作者借樟树来写宋庆龄,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从樟树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宋庆龄那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此刻,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宋庆龄的音容笑貌,去缅怀她的丰功伟绩。(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6、指导背诵4、5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舍不得。
一身正气香气拒虫。
七.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 2、再次朗读课文。
3、学习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写一个人。
八、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感受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完成第五篇习作时,我们一起观察了校园里的樟树,并作了一番探究。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樟树?
2、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新词。
(2)3—5自然段直接写了樟树。
指名读。
各写了什么?
第4自然段:樟树的外形特点。
第5自然段:永久保持香气的高贵之处。
三、学习课文4、5自然段。
1、自读第4自然段,思考:樟树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机勃勃有朝气强劲有力……。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很远”
“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练习朗读。
2、自读第5自然段,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樟树的可贵之处?
(1)与石榴树作比较。
对比着读。
(2)永久保持。
练习朗读。
3、朗读4、5自然段。
课后大家可以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四、作业。
1、抄写新词。
2、背诵4、5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学习课文,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课文4、5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感受樟树的象征意义。
2、自己读读4、5自然段,在樟树和宋庆龄之间发现相似之处吗?
蓬蓬勃勃永葆旺盛的革命斗志。
永保香气一生献给世界和平事业。
3、引读1、2自然段。
此时你明白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树了吗?
4、引读第6自然段。
此时你明白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了吗?
三、总结全文。
朗读全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十一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收集有关材料。
3、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初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清楚课文大意,同时质疑,带着问题去听讲。
5、课文相关资料。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孙中山(1866-1925)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政府。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宋庆龄,出生于上海市。自幼生长在一个双亲既是教师又是基督教徒的西式家庭中。宋氏家族有父亲宋嘉树,母亲倪桂珍,姐姐宋蔼龄(孔祥熙妻子),弟弟宋子文,妹妹宋美龄(蒋介石妻子)以及弟弟子安和子良。
1908年宋庆龄与妹妹美龄乘船到美国求学,1913年毕业于美国乔治亚州梅肯的魏斯瑞安女子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即回国,担任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
1915年10月26日,孙中山与卢慕贞离婚后,便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两个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虽然彼此年龄相差悬殊,然而心灵契合,相濡以沫,成就一段美满的婚姻。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死于肝癌,终年59岁。宋庆龄则继续夫业,并被肯定为“国母”。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
宋庆龄是个文静而爱沉思的女孩子。她学习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四、樟树的介绍。
樟树在园林中因为其树大荫浓、四季常青、枝叶秀丽而具有香气作为行道树、庭荫树、风景树或孤植于草地上。同时,它的挥发性香气,不仅夏季可以避臭、驱虫,还可防止和滞留烟尘。淮河以北只能盆栽,冬季置室内越冬。树材及枝叶均可提取樟脑和樟油,是医药及出口物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十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课上,我以樟树的两大特征展开讨论,一是外形特征——蓬蓬勃勃,让学生自由品读第四自然段,并且从词句中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的特点。如“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并配以语言文字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得更加扎实。大量的说话联系让学生在无形之中体会到了樟树生机勃勃的魅力。另一特征为内在品质——香气持久,让学生品读句子,寻找表现香气持久的词句,但中间的环节设置地啰嗦,枝干太多,导致课复杂,条理不清晰。我大可以大刀阔斧地一个总问题“哪些句子描写了樟树的香气持久?”从而引领第5自然段的学习,这样思路更清晰。
这一堂好课准备的过程亦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学会了自己独立备课,独立思考,深思课文的重难点的把握,学会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作文,也能够强调课堂语言点的训练。但不足之处仍有很多:
1、不能够抓住课堂的生成,只会呆板地照教案宣讲。前段日子听了杨校的《菊》,觉得真是灵动极了,而自己的课堂始终只会中规中矩的,没有一丝变化。学生回答问题时,立刻抓住时机看教案;学生朗读时,也在看教案;学生欣赏图片时,仍在看教案??始终没有一刻在真正倾听孩子们的回答,没有感知学生的掌握程度,只在关注下面的预设是什么?这样的课堂离以生为本、教是为了不教相差甚远,这也是功力不够的原因啊。多锻炼、多学习也许才能改掉这个以自己为主的毛病。
“体会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可我偏偏舍不得这个,又舍不得那个,导致一堂课“五彩斑斓”,如绞在一起的丝线,让人觉得纷乱。记得上一次镇新秀《槐乡五月》也是一样,每一句话都要去分析,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上到后来自己都只能苦笑了,时间如何把握?重难点如何突出?以后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大刀阔斧,潇洒一些,该放手时就放手。
3、细节的把握不够。板书的设计方面,师傅课后一听就指出了两个问题,一下子茅塞顿开了。本来还自以为是,觉得这板书可是费了一些功夫才思索出来的,可是“香气持久”并不能反应出段5樟树的特点,反而是师傅的“香气驱虫”一下概括了两大特点。并且樟树与宋庆龄的特点颠倒放置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确实,许多细节能够抓住,却被自己放过了。多花些时间,让课堂精益求精,是自己需要做的。
写在最后:
跌跌撞撞之间,做老师两年了,写教学反思时,一时兴起,翻看了以前三篇教学反思。从刚进校的《金子》到《荷花》再到后来的《九寨沟》,一路上成长了许多,令自己觉得欣慰,翻看刚进校时的《金子》教学设计,不自觉地笑了,因为在成长。现在比以前好,就好。以后也要比现在好。在跌跌撞撞之中,继续努力成长。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十三
今天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宋特和很多老师给了不少建议与指导,我颇为感动,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几点: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主线,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勃勃生机与可贵之处,但是总体感觉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虽然宋特在后来的指导中提到未必要读出樟树的生命力与蓬蓬勃勃的气势,但由此看出我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
在教学中自己的思路虽然清晰,但是感觉还是"教过了",比如,宋特提到的学生熟悉的生字词仍然让学生反复读,甚至在日常复习课上反复听写,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无疑是在做无用功,这一点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也需要精讲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来提出自己不会或者不扎实的问题,这样更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站在三尺讲台上只有短短三四年,却慢慢开始理解语文教学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教给了学生太多,却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本课的教学,虽然我也有让学生一定的动脑思考,下笔写体会,但是并没有"教得巧",学生很多时候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却没有自己发挥的太多空间。正如《最佳路径》中格罗培斯的设计理念一样,教学要给学生自由,教师害怕给学生自由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是教师的教学引导及课堂驾驭能力不够深厚。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带领孩子走在独木桥上的人,只引导孩子到达了目的地,而对于沿途的风景却没有让孩子细细品味,或者,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孩子边活蹦乱跳地走过独木桥,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愉快得到达目的地,这才是孩子想要的课堂。深感惭愧的是自己的教学功底不够深厚,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只应付于完成教学的常规工作,却没有进行大量专业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教学理论专著和相关书籍,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整合优化自己的教学思路。
宋特的指导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缺乏思考的老师。在平时的上课中,觉得好的教案就照着别人的上,却常常上不出理想的效果。归根结蒂,是缺乏思考,在评课的过程中,戴菲老师也说要根据班级的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和调整教学思路,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却很少思考班级的学情是什么,只知道这一节课我要教什么,这就造成了学生会的我可能还在教,学生不会的我却不知道。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本班的学情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目标,如此,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
宋特的指导,让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十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主要板书计划。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高贵之处。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四)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五)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六)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2、指导用稠密、崇敬造句。
听写词语。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指导用稠密造句。
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a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练习背诵。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十五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新课标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好教材。
课文内容貌浅实深,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四年级学生对课文的象征手法及文本真正内涵的体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我在教学中应该予以重视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语言,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课前搜集阅读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感受“借物喻人”这一表达方法。
3、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课文的重点,目标3是课文的重点更是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文中的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十六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解题。
课文应该写什么?什么地方的樟树?
范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
说说你对课文的那个部分的印象最深。
自读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通读每个自然段。
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检查自学情况。
抽读生字卡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指导分段。
自由读课文。
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告诉我们什么。
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给课文分段。
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作业 :
分段朗读课文。
复习生字。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抽读生词。
口头扩词。
劝 拒。
繁 稠。
细读课文。
自由读§1~3。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是写谁的事?什么事?
指导朗读。
学习§4。
默读,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语。
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读课文,找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看图理解有关句子。
指名说说稠密的意思。
指导造句。
指导背诵课文第二段。
默读§5。
用“ ”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 ”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指导朗读。
引导背诵。
指名朗读§6。
理解有关词语。
作业 :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2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十七
我这次比赛上的课题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本文人物离学生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文章所写的樟树虽然学生比较熟悉,但本文主要通过对樟树的描写,要求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宋庆龄同志的高尚人格。我的设计是想通过对文本阅读指导,让学生认识樟树,欣赏樟树,感受樟树的外形美与内在美,从而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理解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樟树前留影的原因,从而感悟宋庆龄的人格魅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指导,我感觉还是比较生动的,抓住了樟树“蓬蓬勃勃”与“香气永存”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的深入、感悟也比较深刻。通过大量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补充,学生对宋庆龄有了一些了解,对文章的这种写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或许是人物离学生较远,或许是我预设得过于生硬,学生对“树”与“人”的这种联系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让课堂出现了尴尬的瞬间,也让后面的教学内容显得有些拖沓。
比赛已经结束,我对自己本次的表现不太满意。我认为自己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优美。
2、对文本的解读要更多地关注学生。
3、要让课堂充满活力。
当然,无论赛课的结果如何,对于我来说算是有了一次收获,而且这种收获也只有多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够获得。从教龄来说,我从教已经十几个年头了,这么多年来,学习提高的机会也不少,但很多时候,只是知道了怎么上好课,对自己的某些不足,没有能够及时地发现,不知道问题在哪。所以只有通过这样公开的赛课、评课,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是对自身一次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提高的过程。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十八
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二、从课前准备、上课过程情况进行反思。
(一)课前准备情况。
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并使用好我校导学案,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紧紧围绕学情调查中小组内汇总出的问题进行导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得更多知识,能力得到不断地增强。在上一节课的预习引领环节就引导学生进行了预习:重点对生字、新词、重点句子勾画及理解;多朗读课文,试着理解课文内容;搜集关于宋庆龄的资料等。
(二)上课过程反思。
枯叶落,做成家具之后,依然能保持香味并且驱虫,这是其他树木所没有的可贵之处。从品读樟树的可贵,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于是就详细地向介绍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展示、合作交流,学生就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宋庆龄同志的高尚人格。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学生在这种多读多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2、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1)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不能收集到宋庆龄的资料,学生对宋庆龄还是没有真正的了解,在这样理解基础上展开的进一步导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真正的理解。(2)课堂充满活力不够、师生互动有待进一步加强。应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交往,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实现教师多重角色的转变,课堂上便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3)学生展示方式单一,展示过程有待进一步规范、加强。如板演应该增加等。展示过程中,有些学生还显得放不开,畏畏缩缩的,信心不够。另外展示姿态、语言等也有待加强规范。(4)学生对课文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指导上还远远不够。小组讨论探究问题时,师生各做什么,还不够明确,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明确。(5)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写话。这里可提供话题让学生选择自己需要倾诉的话题一吐为快等,这一点做得不够。如能由此再做一点联想,我们其实在教作文的时候总是向外求作文方法和范文,其实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宝库。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懂得迁移运用课文等。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十九
因为很少带时间上课,全都凭感觉,平时上公开课时总是让别人提醒,今天想靠自己,于是边上课就边看时间,只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一直在想:天,今天的时间怎么过的这么快?于是赶紧加快步伐,能省的全省。。
可是当我布置好孩子们写字时,突然想起是两点五十下课,当时第一感受就是,糟糕:我怎么把时间搞错了!于是懊恼:在学生用词串概括全文时,我可以多请几个说的,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时,我会反复引导孩子们把第五节中的几个长句读通读顺。赶紧又想:我该怎么补救?可左思又想,也没有想到一个好办法。最后只得总结全文来补救,不过在梦轩和彭校长看来这显然是个败笔,是画蛇添足。
课后谈到这事,彭校长说:“老教师了,还犯这样的错误?”心中一紧,是啊,老教师了连课的时间都把握不好,怎么可以?于是想想,好象也不是这样的,应该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再加上很少上课看时间的,也从来都搞不清,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下课,只听学校铃声。今天一看,就闹出这样的大问题来了。以后得记着每一节课的上下课时间,这样也许就不会犯这样的错了。
课的结构,在备课时已经易稿几次,每一次都在想怎样把宋庆龄的介绍放进去。是放在第一课时好,还是第二课时好?还是一半放在第一课时,一半放在第二课时?放在第一课时,是放在前面前好,还是放在后面好?第一稿是放在后面的,后来放到了前面,后来又翻了翻,最后决定还是放在前面。
刚才在回家的路上想,我刚才的课上放在前面,达到了要达到的要求,即引起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这一点可以从孩子们再读课题可以感受到。可是这时引导学生读课文,等孩子们读通课文后,那种感觉又没有了,显然又没有达到我要的效果。于是就想大应该还放到后面,在孩子们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以及外国友人对她的赞誉,引发学生对她的崇敬之情后,立刻回到课文,回到课题,回到孩子们提的问题上来,留下下一节课的问题,这样也许会好些。
梦轩说检查预习,我没有着重考虑,因为我知道在我的课上会有所体现的。课前我布置了两项作业:了解宋庆龄;读通读顺课文。第一项我在让学生看宋庆龄图片前时,已经检查过,觉得孩子们只能达到这个高度,要再具体,他们能做的就是拿出他们抄的读了,这是我反对的。第二项我让学生开火车读就是对课前的朗读做了个检查,那一组中好、中、差全有,最难读的第五节是一个中下学生读的,觉得他读得那样,应该还好了。本来是想让学生通过评价,示范读的过程中,再指导读顺一点的,刚才说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好打住。至于怎么检查,在什么时候检查,我不能苟同梦轩的看法。
“这样设计:先板书“宋庆龄”,检查一下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预习时布置学生去查资料),教师出示简介资料,指名读;然后出示“故居”,理解“故居”“宋庆龄故居”,再完整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质疑,概括板书学生所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默读、指名分段朗读、评读……然后解决几个简单的问题,“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樟树的特点的?”“为什么要写樟树?”等重点、难点问题留到第二课时去解决。”
彭校长提到的这种设计,觉得很好。可以试试,不过好像也存在我上课时存在的问题。引起的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会在读通读顺课文的过程中慢慢淡去。
我觉得文中的用词是很准确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把握呢?“不高”“枝干粗壮”等词语不正是宋庆龄高尚人格的写照吗?我们可以透过这些词语来感受。
这些是要放在第二课时中引导学生好好品味的,第一课时的目的,就是找出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把词串连成一段话,或一句话,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主要内容,当时我想说一说的,可是,想到时间不够,就省了。
一个’伟大’太概括,不如’勇敢’’高雅’实在。我也知道啊,可是孩子们没有说到啊,难道我要拼命地拉他们吗?我只能板书他们能说到的了。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二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两颗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整个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步:
一、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学会生字字音;
二、抓住重点段落,直插重点,深入体会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为下次课突破文章难点,即理解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作好铺垫、埋下伏笔。
在教学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我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由课内引向课外。
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学校已经不再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的唯一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读书,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而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课外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就是一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它既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增加阅读量,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更能养成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中,文章的难点是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会宋庆龄的高贵人品。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大量的.关于宋庆龄的感性材料的补充是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的。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宋庆龄的相关资料,准备把它用于两个环节的教学。其一,开课时简介宋庆龄,让学生对宋庆龄有大致的了解;而大量的材料却要用于第二课时突破难点时进行交流,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才能体悟到樟树与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悟到宋庆龄的高贵人品。在我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当我把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的可贵之处讲完后,让学生谈谈对樟树的印象时,一个学生说:“看见樟树,我仿佛看见了宋庆龄的高贵人格。”虽然学生讲的“高贵人格”并不具体,但已触及到文章的中心,难点不攻自破,不讲自明,可见收集资料的作用。
二、突出重点,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内容并不复杂,文章层次非常清楚,重点十分突出,这样的文章非常忌讳繁琐地分析课文,肢解文本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后,直奔重点的方法。并且,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评品,精炼课文内容,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气跳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情”。初读感知,精读体味,品读升华层层落实;个人读,男女生读,齐读,教师引读,形式多样;轻声读,默读,有感情朗读,背诵,步步深入。这样,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导学生赏析重点,品读玩味,使学生与文本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之情与作者之情和谐共振。
三、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界一直以来热烈探讨的问题,也是我在这堂课中力求体现的一个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品词析句、体会表达中体现“二性”的统一的自然融合。
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品味。如:教学“蓬蓬勃勃”时,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在学生找到后,告诉学生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练习:无论是_______还是__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都体现出了樟树的顽强精神,这样,让学生在字词句的训练中体会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既要得“意”,又要得“言”。也就是既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感情的。在教学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当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后,设问:这一段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前边又要写其他的树呢?让学生体会出对比写法的好处,再组织男女生对比朗读,再次升华了对樟树的崇敬之情。至此,“言”与“意”得到了和谐统一。
2、在语言实践中,追求“二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课堂中,语文实践应主要落在言语实践上。言语实践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创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在学生已对樟树的形象、品质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笔:此时此刻,在你的脑海里,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在学生说了之后再让他们写下来。在十分钟左右的讨论、练笔中,学生的语言充满了智慧的灵光,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样的表达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在“言”的运用过程中渗透着“意”的熏陶,在“意”的体验过程中落实了“言”的训练,进而达到“言”“意”和谐统一的目的。
当这堂课教学下来,静思默想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学中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反思:
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在教学中,虽然我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读”,但学生似乎还是入不了“境”,没有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现在细想,主要还是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巧妙。例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当学生朗读樟树的“蓬蓬勃勃”气势不够时,教师可进行范读,读后再问问学生:“你觉得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然后再让学生练读,相信效果会更好。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篇二十一
张庆老师一直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课,何谓“简简单单”?关键在于突出重点,激发学习情趣,力避头绪纷纭,花样繁多。在教学中,我努力地实践着这一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教学时,我化繁为简,仅仅让学生说了四句话,便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很朴实,但很扎实。
指名读课题后,我问学生,通过预习,你感受到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到的?学生很快地找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一句,看出宋庆龄是伟大的人。接着,我出示“宋庆龄。
”,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练习说话,要求能表现宋庆龄的伟大人格。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时间小手如林:“宋庆龄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宋庆龄在危难时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宋庆龄一生地位崇高,但从不搞特殊化,十分尊重劳动人民”……通过交流,学生互相分享收获,对人物的了解更全面,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我让学生圈画出感受深的词句,反复品读,将自己读懂的用“樟树。
”的句式表达出来,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书声琅琅。根据学生的说话内容,我作了概括板书:外形——蓬蓬勃勃;可贵之处——香气永久,虫类惧怕。
文中将宋庆龄和樟树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语句有两处:一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二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前句表达了宋庆龄对樟树的钟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这种情感,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如:每当朝阳初升时,宋庆龄在樟树下踢踢腿,弯弯腰,锻炼锻炼身体;每当夕阳西下时,宋庆龄抚摸着樟树粗壮的枝干,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怀念着孙中山先生;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宋庆龄便和小朋友在樟树下说呀,笑呀,还做游戏,快乐极了……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宋庆龄和樟树是密不可分的。后句从表面上看,是人们爱樟树,但仅止于此吗?我让学生联系搜集的资料,比较樟树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人格有哪些相似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略作思考后,打开了话匣:“樟树蓬蓬勃勃,充满活力;宋庆龄在长达70年的战斗生涯中,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斗志。”“樟树具有与众不同的香气,宋庆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永存。”“樟树的香气使虫类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樟树的象征意义:象征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本文以树喻人的写作方法。
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大多可作为仿写的典范。随课文特点,教师自主安排一些迁移性小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了以树喻人的写法,但刚刚接触,领悟不深,设计此句话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我让学生思考小草(荷花、仙人掌等)与人(哪类人)之间的相似点,仿照课文写一段话。我班一名同学选择了铁树。在描绘铁树默立一角,以它粗壮的身体净化空气后,他写道:“凝望这铁树,我眼前不由出现了那群在田地里挥动镢头的农民,他们与灯红酒绿的城市极不协调,可哪一个傲慢的城里人能离得了他们的劳动果实?”这样的练笔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针对课文进行了知识迁移,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教得“简简单单”,学生定能学得“扎扎实实”!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110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