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撰写总结时要注意客观公正,不要偏颇个人主观意见。下面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观看人民的名义感想篇一
这几天被《人民的名义》刷屏,让几乎不看电视剧的我也忍不住好奇熬夜追剧,果然尺度大得惊人,能看到这样的国产片真是不容易,感谢周老这样有良心的作家。
以往政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对一些敏感政治问题要么是暗讽隐喻,要么出现问题时重要领导正在外出差或学习,什么都不知道,回来之后登高一呼,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这部剧从一位小官巨贪的贪污案开场,就赤裸裸揭露了官场的权钱交易现象,并直言不讳“中国的贪官都往美国跑”,随即牵连出来一位涉嫌贪污的副市长收到消息及时逃跑,几位省市最高领导人也似乎都脱不了干系,让人疑窦丛生。
除了市场潜规则,官场的腐败、明争暗斗,我发现这部剧中的人物设置也暗藏着让人细思极恐的内容。
剧中的1号女主角,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一处处长陆一可,她妈妈是同事们口中的“吴法官”,省委副书记是她的小姨父,难怪那么自信,谁都不怕,声张正义也是需要底气的。
(现实生活中可不就是这样?)。
男一号,陆毅饰演的候亮平,是最高检反贪局侦查处处长,汉东省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前任反贪局局长陈海是他的大学同学,陈海的父亲是前任检察院院长,一位参加过战争德高望重的老同志。
虽然剧中没有明确交代候亮平的背景,但从一个细节可以分析出来:候亮平、陈海、祁同伟三人都是政法系的同学,高书记的得意门生,但候亮平和陈海毕业后都直接进入检察院工作,此后平步青云,而祁同伟却被分配到偏远山区的派出所,眼看永无出头之日,便违背心意娶了比自己大十岁的高干女儿,才得以开启仕途之路,所以由此就见,候亮平一定是和陈海一样根正苗红的高干子弟。而且陈海只是接到一个举报电话,就被人谋害了,候亮平不仅当着市委书记的面抓了他老婆,还明目张胆找显然有强大后台谁都不敢惹的山水集团麻烦,打破了政治生态平衡,怎么没被杀害呢?看来他的无私无畏不只是靠正义的人格支撑,而是他手中有“尚方宝剑”,他有比陈海更硬的背景,才敢斩任何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而没人动得了他,也才有命这么无畏无惧。
张丰毅饰演的省委书记沙瑞金,是中央空降到汉东省的一把手,绝对公正无私的正派人物,他的大伯是陈岩石的入党介绍人,所以从他和陈岩石的关系不难看出,沙瑞金也是根正苗红的红二代。
剧中,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李达康书记,虽然作风强硬,却是个勤恳实干的工作狂,忠于党和人民的好官,心中只有gdp。看似个屌丝逆袭的。
励志。
人物,但在自己身为银行行长的妻子欧阳菁因受贿被抓时,面对亲情和公义,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只能选择做个无情的人,落得个妻离子散的悲凉。
高小琴表面是山水集团的美女董事长,叱咤于政界和商界的风云人物,其实也不过是他人的一颗棋子,用于敛财的工具罢了,高级交际花终逃不过受摆布的命运。
高小琴和祁同伟是同类人,出身贫苦,多年寒窗苦读发现也不能改变命运,于是为了出人头地不惜一切代价,以为有了靠山便可青云直上,到头来两人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性命。
以郑西坡为代表的大风厂工人,老老实实干了几十年,到头来一无所有,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只求有口吃的。(郑西坡儿子这条线很多人会觉得无聊多余,其实这个角色的意义在于让人看到和思考,作为社会最底层人民的下一代,大多只能延续上一辈随波逐流的命运的无奈现实,这是作者的良苦用心。)。
大部分老百姓都是像大风厂的工人们一样,永远只能生活在金字塔的最底层。
这就是这部剧最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方。
而少数在金字塔尖的人,无论是正还是邪,都影响和决定着在塔底的广大人民的命运。
当然必须承认,在任何国家,历朝历代,社会都是分层的,阶层固化并不是这个时代的独有特征。稍微好一点的社会不过是有一个上下层之间的通道,让人员可以流动而已。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应该说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社会,因此才会有“屌丝逆袭”这个词的出现,毕竟我们的共和国也才成立几十年。
比如剧中的高育良书记,原本是一位高校的教授,被祁同伟的岳父(原政法委书记)和上任省委书记赵立春点将,才涉足政坛,算是从金字塔中间上升到了塔尖。
这样看来,真正的逆袭不仅是个漫长的过程,还有点渺茫,一不小心逆袭不成,还有可能跌入地狱永不得翻身,比如大风厂的老板蔡成功,用候亮平的话说:他是个输在起跑线上的人。
常常听见有人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都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也从出生起就已经输了。与其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不如脚踏实地做点事情。
如果这个社会分为1——100层,今天我们在90层,假如20xx年20xx年后能拼命往上爬一点,至少下一代起步的时候不是从90层那么难了,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努力的一个意义吧。
所谓公平,大概就是这个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可攀爬的阶梯。
观看人民的名义感想篇二
时隔多年,反腐剧荧屏破冰。3月28日晚,《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剧中涉及贪腐官员官至高层,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导演说:“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从28日晚播出的第一集看,该剧很接地气,不少内容取决于真实题材,比如某部委处长生活俭朴,吃炸酱面,骑自行车上班,可在其豪宅里藏着2.4亿元现金,相关部门清点时烧坏了几台点钞机。
关注反腐新闻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样的“双面”官员不少。编剧也坦言,作品虽然是虚构的,但故事在现实中基本都有原型。
与其说编剧大胆,毋宁说时代使然。现实就是反腐态势高压,打虎拍蝇不止步。据不完全统计,十八大以来打掉的“大老虎”已有100多名,反腐真正做到了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既然如此,反腐剧就没有缩手缩脚、嗫嗫嚅嚅的必要。
反腐剧兴盛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年一部名叫《苍天在上》的反腐剧吸引了无数观众。其后,从《大雪无痕》到《国家干部》再到《忠诚》……反腐作品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民众之所以买账,原因再简单不过,痛恨腐败,力挺反腐,而反腐作品道出了民众心声。
时隔多年,反腐作品再度升温,同样契合了这一逻辑。正如有网友表达的期望:支持文学创作反腐,不忘初心,将反腐工作进行到底。
观众看反腐作品,绝不只是猎奇或者看个热闹,而是呼应中央反腐,希望通过制度建设压缩腐败的生存空间。而对于作家或编剧来说,创作反腐作品,当然也不只是展现腐败成就,而应该通过剖析腐败原型,挖掘出人性是怎么沦丧的、贪官是怎么“养成”的,这才能体现反腐作品的价值。
观看人民的名义感想篇三
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定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开播。时隔多年,反腐剧再次回归荧屏,而且“尺度”颇大——剧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官员“官至副国级”,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
本剧导演、制片人李路说:“本剧的力度、布局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原著小说作者、编剧周梅森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作为一个作家,如果你不敢写,或者写得不痛不痒,你的作品就失去了读者和观众的信任。老百姓是真的关心反腐,对腐败的切齿痛恨不容置疑。”
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出生于1956年,代表作有《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至高利益》等。他只在徐州市政府挂职过一年副秘书长,并没有从政经历,如何写好官场,“只能说我十分关注这个时代,关注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态,看透了权力背后的面孔”。
李路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没有人天生是贪官,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从导演的角度,我更看重的是描绘官员内心世界和人格的演变过程。对人性的挖掘,是反腐剧需要思考的。”
小说中,某官员家属受贿150万元,破案过程就来源于南京市浦口区反腐部门的一个真实案件。“我以前下到反腐第一线,和办案的同志们聊。我们以前觉得,反腐就是把犯罪嫌疑人抓过来,软硬兼施,其实不是,是斗智斗勇。像这个案件,完全是零口供办案”。
当时,受贿的方式是卡,能够用来消费和提现,但写的不是受贿人的名字,而银行取款机的监控录像也因时间久远已经销毁,案子一度陷入僵局。但反腐部门的同志注意到,卡里还剩几千元“零头”,“就看受贿者舍不舍得这几千块钱,如果他拿着这张卡再去取钱或者消费,证据就拿到了。最终,受贿者还是舍不得,拿着卡去买了贵重物品,还和自己的卡合并使用”。证据到手,犯罪嫌疑人立刻被捕。周梅森把这个案子写进了小说,也成为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案件。
从年轻时候起,巴尔扎克就是周梅森的偶像——巴尔扎克所处的是一个新旧交替、金钱至上的时代,和此刻有很多相似之处。“巴尔扎克有一个观点讲得十分好,小说家务必应对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描摹社会现象,还要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小说家又务必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周梅森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社会思考的追求,这也是我这部小说所追求的东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观看人民的名义感想篇四
《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检察官们步步深入,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犯罪的故事。
检察官侯亮平(陆毅饰)临危受命,被调配至边西省任职副检察长,兼任反贪局长,主要是调查汉光公司土地血案。他的妻子钟小艾也同样接受到中纪委调查组的委派,表面上是以照顾家庭生活的名义跟随丈夫侯亮平调配至边西省任职,实际上是暗中调查胡玉贵的贪污腐败问题。他们夫妻二人不仅要深入各阶层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工作,还要以身涉险,与位高权重的贪腐分子斗智斗勇,历经了诸多的磨难和挫折,侯亮平和钟小艾夫妻二人在侦查中一步步逼近了真相,他们以人民的名义终于将血案背后涉嫌受贿的省委、省市委书记李大康的妻子、银行行长欧阳菁、省委副书记胡玉贵的情妇高小琴为首的两股邪恶势力铲除,把一批腐败分子送上了审判台,彰显了人民的正义。
观看人民的名义感想篇五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因为尺度,所看到的情节画面就活生生的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老百姓感同身受,第一次感觉国家反腐贴近了每个普通人。本站小编在此整理了《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今天观看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后勤保障部联合出品的反腐题材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让我从中看到了两个词:欲望和失控。
检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阶层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工作,还以身涉险与位高权重的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遗余力消除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苍蝇老鼠。
记得那里面侯亮平说:“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这方面就是毁了,就下地狱了!”其实地狱离我们多么近啊。现在的社会,压力大,矛盾多,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总有些人看到别人日子过的红火,看到别人买车买房,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红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应当得到的东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点点权力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
还记得抗日英雄吉鸿昌的一则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身为人民公仆,就应当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廉洁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片中的齐斌也一直在讲,他自己的教训就是学习不足,法律法规的这些学习高度没有拔上去。只有个人的思想境界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会流毒的侵蚀。
人,无欲则刚。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华美,其实烫手的东西,才能保持自身的刚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为别人的表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诚不欺我。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之所以会盯上领导干部,是因为,他们嗅到了某些臭味儿。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人应当是自我约束的,但是在这里我看到了“失控”。就像片子里张琨的那句话:“脑子里的那根弦就绷得松了。”于是自己就开始失控了。
贪腐者的失控其实很简单,我们中国本来就有着请客送礼的传统,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坐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联络一下感情,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身为一名人民公仆,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比常人更加的自我约束。齐斌讲了他的第二个教训,就是交朋友。“权钱交易的朋友不可用。”那些人总是从一点儿小恩小惠开始,渐渐的将你拉入堕落的深渊,到后来就成了明目张胆的好处费,甚至自己收钱成了习惯,竟然完全不再把这当成犯罪。片子里张乾德就将自己讲的很清楚,从20xx年开始的吃喝、烟酒、衣服,到后来按比例收取好处费,一个拥有大好前程的农机技术人员就这样成了国家的蛀虫。
从收礼到贪污,他们仅仅只是走错了一步,却不得不用自己的自由与家庭来弥补。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些现身说法的罪犯,用他们声泪俱下的忏悔,用他们对自由和家庭的渴望,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敲响了警钟。一旦私欲膨胀,利欲熏心,权力就会成为埋葬自己的坟墓。一旦放松警惕,心存侥幸,罪恶就会如洪流一般将自己吞噬。
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正确的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努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时刻将党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放在心头,才能保证自己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成为对家庭、对儿女负责的人。
据了解,《人民的名义》的主创团队是由曾执导过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山楂树之恋》的国家一级导演李路担纲总导演,著名编剧、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以及多位在业内享誉盛名的制作人士共同组成,为这部反腐大剧的制作水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本剧除了拥有强大无匹的主创团队之外,演员阵容更是堪称豪华。不仅汇集了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张凯丽、高亚麟、冯雷等多位观众公认的荧屏老戏骨同台飙戏,而且更有侯勇、侯天来、周浩东、刘伟等国内知名演员作为特邀演员助阵,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老戏骨张丰毅反腐题材影视剧的荧屏首秀。荧屏戏骨齐聚一堂、精湛绝伦的演技互飙也使得这部剧还未播出便已先声夺人,吸引了大批群众的目光。
大约在20xx年,反腐剧、涉案剧基本退出卫视黄金档,这一类型剧的创作也趋于停滞。直至20xx年,随着《刑警队长》、《后海不是海》等一批反腐、涉案剧回归黄金档,当年有极大群众基础的反腐剧创作也逐渐开始解冻,风云变幻的影视剧市场也掀起了一场反腐倡廉的潮流和趋势。而作为反腐剧回暖潮中最备受瞩目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将故事剧情紧贴当下进行创新、创作,在尊重反腐事实,体现反腐主题的同时,又力争做到剧情丰富饱满,情节生动感人,用独特的艺术视角披露当下腐败的社会现实。本剧在人物格局上做出的重大突破也是全剧的一大亮点,主演角色的职务均在省部级、厅局级层面,更有一位高级别的“大老虎”,尝试从艺术演绎的角度来为观众呈现高层领导人物之间的政治博弈与利益纠葛,政治揭秘的尺度之大可谓是前所未有。
大型现实主义反腐政治剧《人民的名义》自开拍之日起便备受关注,相信这部演员阵容强大、制作水准一流的反腐大剧,一定会给翘首企盼的观众朋友们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观剧享受。
最近,一部强势霸屏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上至80岁老人,下至18岁少年,都会准时准点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这部反腐剧。我这个不热衷看电视剧的人也开始追剧。《人民的名义》热播,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反腐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的今天,“反腐败”这个话题从未离开舞台中央。
这部带有强烈正剧烙印的电视剧因何能获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呢?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小官大贪、官员外逃、拉帮结派、老虎苍蝇、司法腐败、官商勾结等等无不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我们有些干部,为了自己的政绩前途,可以不顾一切,对贪腐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即便有了确凿证据,也是就事论事绝不牵连,就是对贪腐是一种纵容”、“以前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坏事,现在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好事”……这些台词看得我是触目惊心啊!都说这部剧的尺度大,没想到是如此之大,以前不敢说、不愿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这次都说了出来。
以前上党课,不是讲党的光荣传统,就是说贪污腐败案例,再不就是按照《党章》上的内容学习,无不带有说教的意味。大道理谁都懂,可是放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就显得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人民的名义》剧中最让我感触的就是汉中省委书记沙瑞金请汉东市检察院前副检察长陈岩石给省委们上的一堂党课,剧中陈岩石说的那句:“那个时候的战士一个个都想争当党员,目的就是党员有权利,党员的权利就是上前线能扛炸药包,把鬼子都炸死”,还说“有一个战士只有一天的党龄,比起他来,我能活到今天,是多么的幸福”……看到此时,让我眼泪情不至禁的流了出来。一堂党课不仅朴实,而且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说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这说明反腐不只是“打虎”,也意味着“拍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除了强化对广大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更是要惩治和预防“苍蝇式”的腐败。
古语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如果纪律意识淡薄,不讲原则,不按照。
规章制度。
办事,甚至违法乱纪,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损害党的形象,也必将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公生明,廉生威”,只有树立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形象,才能引领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行风,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不论何时何地,一定要遵纪守法,纪律严明,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不该拿的不拿,既手握戒尺,也敬畏戒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利剑”作用。
看了《人民的名义》就像接受了一下党课的洗礼,如果每名党员干部都能经常对照党章党规规范自身行为,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必将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
观看人民的名义感想篇六
反腐题材电视剧因数量泛滥和过度开采被监管部门严令整顿从此退出电视黄金档。经历十多年蛰伏反腐剧在这个春天悄然复苏。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将登陆湖南卫视黄金档。
《人民的名义》海报这部投资1.2亿元的电视剧,是之后首部全方位深刻表现反腐的剧作。在人物和格局上,《人民的名义》有了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最高级别直至副国级,也因此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创作了同名小说、同时担任该剧编剧的著名作家周梅森认同一个观点: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任务和要求,让反腐题材作品上不封顶,天塌不下来!
“后,竟没一部像样反腐剧”
在今年1月《人民的名义》出版前,曾以《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政治小说闻名的周梅森已经有8年没有出版新作。《人民的名义》写写停停6年,始终难以完成。
转机出现在。当时,最高检影视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三次找到周梅森,希望他能写一部新剧。周梅森记得,对方对他说:“之后,对反腐这一举国关注的大事,竟然还没有一部像样的电视剧作品,希望能抓好这个事情。”在意识到对方是“玩真的了”的周梅森,在两年之内,写完了30万字的小说,并改写成60万字的电视剧本。
《人民的名义》剧照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拍完送广电总局审查时,周梅森曾跟导演李路打了招呼,要做好删掉5集、改1000次的准备。但审查仅仅十天就通过了,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的前作《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送审时,分别修改了八九百处。周梅森坦言,反腐剧的春天来了,“以前主管部门可能认为反腐剧是负能量的,但这样的思维现在改变了,腐败必须正视,不是闭上眼,腐败就不存在了。”
《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在周梅森一开始的写作计划里,落马官员并没有小说和电视剧中都出现的副国级高官赵立春,最高级别为省委副书记。但原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的一句话令周梅森印象深刻:“后倒掉这么多的贪官,反腐形势这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因此,剧本以陆毅饰演的检察官侯亮平办案为线索,写到h省新任书记沙瑞金与贪腐势力较量,更将范围扩大到已经升任“副国级”的老书记赵立春留下的重重积弊。
“官员从云端掉下来,心态会是怎样的”
创作《人民的名义》时,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周梅森:那些道貌岸然的官员,一旦从云端掉下来,他们的心态会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疑问,周梅森在最高检影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南京的浦口监狱,与一些落马官员、检察院及驻监检查所的干部开了几个小型座谈会。他这样形容自己笔下的落马官员:“他们不是魔鬼,也有血有肉。”
《人民的名义》剧照周梅森在浦口监狱见到的基本是厅局级干部,在监狱里待了7到,他们都是在掌握实权的高危岗位上。极少的干部一上来就贪污,大多数都是因为一念之差,或者是因为身边人出事牵涉进去。剧中,h省委、省会城市市委书记的老婆收了别人三张卡的情节,就来自南京市浦口区反贪局的一个真实案例。周梅森介绍:“因为要买的衣服很贵,钱不够,这个官员拿了受贿的卡消费,检察机关的证据就这么坐实了。”
在《人民的名义》中,不少剧情会让观众看起来似曾相识。剧中,侯亮平为清点一位贪污处长家里的2.3亿元现金,用坏了12个验钞机。这个典型的小官巨贪角色,原型是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周梅森创作《人民的名义》期间,正是不少贪官触目惊心的贪腐案件见诸报端之时,他也因此感慨:“比作家们的描写精彩得多。”
贪腐背后有对政治生态的描写。
事实上,《人民的名义》中破获贪腐案情节只占三分之一篇幅,曾在徐州市政府挂职担任过一年副秘书长的周梅森,充分了解政府的运作形式,他用了一半的篇幅讲各级官员在官场如何“活动”。剧中,h省帮派林立,形成许多利益团伙。
一位干部看完《人民的名义》,曾问周梅森,怎么能写这么多帮派,比如秘书帮、政法帮,这些词在过去都很忌讳。当时,周梅森这样回答:“你看看201月13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党内绝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了就是违反政治纪律。”这位干部听完后,不做声了。
《人民的名义》剧照在周梅森看来,《人民的名义》绝不仅限于贪官贪污的数字,而是要把腐败给老百姓带来的伤害说清楚。这样的安排,也源于周梅森自身的经历,他在曾卷入民营企业倒闭潮,打了一场股权官司,在了解某些地方经济乱象的同时,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民的名义》中提及了一家破产工厂,在腐败的侵蚀下,工人们付出了血淋淋的代价。
观看人民的名义感想篇七
《人民的名义》演员阵容强大,陆毅、张丰毅、高亚麟、冯雷、侯勇、王丽云、白志迪等实力演员云集,堪称中国电视剧的良心之作。本站小编在此整理了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范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最近,一部强势霸屏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上至80岁老人,下至18岁少年,都会准时准点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这部反腐剧。我这个不热衷看电视剧的人也开始追剧。《人民的名义》热播,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反腐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的今天,“反腐败”这个话题从未离开舞台中央。
这部带有强烈正剧烙印的电视剧因何能获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呢?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小官大贪、官员外逃、拉帮结派、老虎苍蝇、司法腐败、官商勾结等等无不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我们有些干部,为了自己的政绩前途,可以不顾一切,对贪腐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即便有了确凿证据,也是就事论事绝不牵连,就是对贪腐是一种纵容”、“以前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坏事,现在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好事”……这些台词看得我是触目惊心啊!都说这部剧的尺度大,没想到是如此之大,以前不敢说、不愿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这次都说了出来。
以前上党课,不是讲党的光荣传统,就是说贪污腐败案例,再不就是按照《党章》上的内容学习,无不带有说教的意味。大道理谁都懂,可是放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就显得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人民的名义》剧中最让我感触的就是汉中省委书记沙瑞金请汉东市检察院前副检察长陈岩石给省委们上的一堂党课,剧中陈岩石说的那句:“那个时候的战士一个个都想争当党员,目的就是党员有权利,党员的权利就是上前线能扛炸药包,把鬼子都炸死”,还说“有一个战士只有一天的党龄,比起他来,我能活到今天,是多么的幸福”……看到此时,让我眼泪情不至禁的流了出来。一堂党课不仅朴实,而且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说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这说明反腐不只是“打虎”,也意味着“拍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除了强化对广大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更是要惩治和预防“苍蝇式”的腐败。
古语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如果纪律意识淡薄,不讲原则,不按照。
规章制度。
办事,甚至违法乱纪,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损害党的形象,也必将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公生明,廉生威”,只有树立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形象,才能引领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行风,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不论何时何地,一定要遵纪守法,纪律严明,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不该拿的不拿,既手握戒尺,也敬畏戒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利剑”作用。
看了《人民的名义》就像接受了一下党课的洗礼,如果每名党员干部都能经常对照党章党规规范自身行为,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必将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
最近号称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连续剧成为了追剧榜单的榜首,刷爆了每个人的朋友圈,占据了微博的热门榜单,各大新闻媒体都在争相报道与深刻剖析,《人民日报》连续发布两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头条,对《人民的名义》评价道“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此剧成为了全民讨论的一个火爆点。本月,在单位的党小组学习会上,观看了此剧,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与深刻思考。
该剧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检察官们步步深入,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犯罪的故事。此剧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已退休的检察长陈岩石所说的话,“从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到现在这句话还是那么的时髦,在习执政以来,从群众路线到三严三实,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
两学一做。
”,这无不体现党的宗旨,体现我党的传统优良作风。
腐败,只要环境、土壤、空气、水份合适就会茁壮成长。但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
将反腐进行到底是对人民利益的保障、将反腐进行到底是对党的纯洁性的保证、将反腐进行到底是对权力的约束。我们党在立党之初就立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广大党政干部要时时自省,以为人民服为宗旨,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历史告诉我们,廉则昌,腐则亡。将反腐进行到底就是要从根本上肃清思想毒瘤,从而使我们党内成员人人向廉,人人爱廉,人人为廉。杜绝腐败,清廉执政,抵挡住糖衣炮弹的冲击才能拨开云雾。“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近几年来,在党内大力反腐的铁手腕下,不少贪官纷纷落马。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滥用权力的人终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任何以权谋私,不顾及人民权力的人都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坚决反腐必定为中国号巨轮添油加力,为社会主义征程提供巨大的引擎!
就像剧中所说“如今的社会不缺少聪明人,缺少的是忠诚的人”。在我看来,所谓的忠诚,就是忠守承诺,确切地说,是指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这个国家和人民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忠诚应该普及为国人的一种坚定的信念,成为中华民族当今乃至今后的国家信仰。
“你听说过《人民的名义》吗?”这是句虚拟的问话,但却颇为贴合近几日不少社交场合人们的讨论。日前,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短短几集就让很多人成了这部剧的“自来水”———各种场合都有人在自发推广和“安利”。一部由最高检影视中心参与出品、“没有流量明星,不是仙侠古偶”、“从名字到内容都正得不得了”的正剧,却凭借紧凑、真实的剧情一开播就表现不俗。豆瓣评分9.1,很多国产剧对此恐怕可望不可即。
社会在发展,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这是此前不少抗日神剧、玄幻戏说虽然收视业绩好像也不错却同时饱受诟病的大背景。反腐题材吸引人,又有40多位老戏骨同台飙戏,这还不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受到追捧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公众感兴趣的可能是,在目前披露的剧情中详细呈现和刻画的官员腐败细节和国家反腐进程,究竟有几分与现实的贴合度。甚至说,已经有人在热衷将已落马官员与剧中人物对号比较,比如“小官巨贪”家里的钞票墙,以及那些被烧坏的点钞机。
中共至今,不断加码的反腐力度得到民众的认可。在对“反腐没有休止符”这句话从一开始的些许疑惑到内心确信的同时,人们对已查处重大案件和落马官员的知情需求,已经从简讯式案情通报向特别想知道更多细节发展。这也是此前中纪委反腐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在上述专题片的影像资料中获得海量传播的多是一些落马官员的出镜片段。公众对反腐进程的关心,除了官员“被带走”消息传出后的街谈巷议,自然也投射到对反腐题材剧集、专题片的围观热情上。
“人民的名义”,这么正的标题在作者周梅森看来,代表了“两种含义”:一种是坚实的信仰,另一种则是以“人民”为矫饰去谋取私利。后者即是很多腐败、越权行为在当下的生存逻辑和土壤,冒民众之名去侵夺民众权益,以法治之名去践踏法治精神,这也是最终需要制度化反腐所必须抱持势不两立态度的对手。
腐败侵蚀公共利益,反腐呼应公众呼声。观众对一部反腐剧集的追捧,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人们对具体反腐过程的好奇心,诸如检察机关办案程序细节到底是怎样的,可能还有个案化的腐败官员的堕落程度是否真的如传言般糜烂?对相关信息的严重关切,是人们对公共利益、尤其是公民切身利益被腐败现象所伤的真实反映。正如《人民日报》对反腐剧热播所诠释的,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内幕”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民众对反腐话题的热议不仅仅是猎奇,是公众对腐败这一社会痼疾的深恶痛绝和对反腐进度的探求。现实生活中的反腐进度,媒体披露的官员腐败细节,反腐剧集(以及作为蓝本的官场文学作品)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更细节、更生动、更直观的呈现。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生活开掘的广度和深度。是否“接地气”是一种常见的评价标准,所谓“接地气”其实就是用读者、观众的切身体会、现实感受来对文学、影视作品做衡量。由最高检参与出品的反腐剧集与现实的反腐进程之间有怎样的参考、映照关系,具体的反腐案件的程序、节奏是否如影视剧呈现的一样节奏紧凑、波诡云谲。艺术毕竟是艺术,但公众对艺术的关切往往依然来自于对现实的欲罢不能,以及对反腐的热切期待。
正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段对白所言,“从检察的角度来说,应该按照司法程序办。”一句话道出反腐的根本依凭,也让人明白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核心,在于深入权力执掌者之心,依法治国的核心也在于依法治权。反腐的过程是在摸索一条制度化约束权力的路,反腐剧热播是好事,从公众对《人民的名义》的追捧中可以看到民心向背,看到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共识。
观看人民的名义感想篇八
近日,“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引发追剧潮,我也跟着成了这趟大潮里的一叶扁舟。一面墙一张床一个冰箱,满满的都是受贿的人民币,着实把我震惊了,北京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总共受贿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小官巨贪阿!这种滥用职权收受金额之大前所未闻。从中学开始,会耳闻官员贪污的各种消息,是大部分官员都沆瀣一气,还是只是一小部分干部失去原则性失去党性呢,说不清楚。那时起到大学毕业,接触的干部不多,有些在给你办事务的时候耐心热情,有的呢视人民为“敌人”,所以呢此刻对干部的看法犹如硬币,两面性,不深入了解不能以偏概全。一个很搞笑的事,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校园的党委书记被查撤职了,新任校长在我毕业证书签名,留下一个清澈的印记,当时有种莫名的痛快。
所谓腐败,即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当然懒政也是一种腐败,也是运用公共权利谋取自己休闲的时间。“人民的名义”主要讲汉东省开展反腐行动,一心为百姓服务的干部跟贪赃枉法的干部鲜明比较的状况,看到汉东的省委书记沙瑞金,李达康书记,侯亮平局长,陈老检察长等优秀干部,一言一行都让我油然而生一种爱国爱党的敬畏之心。中国到底有多大比例的贪官呢,从更小方面说汉东省到底有多大比例的贪官呢?无从计起。随着案情的明朗,我估计汉东省有百分之十的干部有违法违纪行为,因为那谭污水太浊了,那艘破船里露面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一个方面是腐败干部的数量之多。另一方面是腐败干部的种类,有违法维权,收取贿赂,贪图美色,还有像孙连城那样的懒政。其实在普通小老百姓心里,懒政确实给他们带来切身的影响。办事难,时间久,不送礼就办不了事这些深深刻烙在百姓心里。到底是干部服务人民,还是人民服务干部,这已经颠覆了我们的观念。在企业方面,收受贿赂可能就比较常见。像丁义珍这个副市长透过变卖工业用地给山水集团,修改用地性质,从中豪取利润更是无底线的触犯法律。祁同伟呢,利用汉东省公安厅厅长的职位为亲朋好友谋取职位,为自己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不知手段,想想都不寒而栗。
高育良的老奸巨猾,生为权力,想利用权力这座金山来控制一代人,而且爱美人,他这颗廉政的心已死了好多年。
有动情的,有悲愤的,有严肃的,有感慨的等各种富有逻辑与情节的画面,扣人心弦,都说每个小男孩都有一个军人梦,这一回“人民的名义”给我足足做了一回反贪梦。
也许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后,会唤醒很多干部多干事,干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觉悟,也会激发部分大学毕业生透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干部,为人民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吧。
加油,反腐。加油,中国!
观看人民的名义感想篇九
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定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开播。时隔多年,反腐剧再次回归荧屏,而且“尺度”颇大——剧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官员“官至副国级”,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
本剧导演、制片人李路说:“本剧的力度、布局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原著小说作者、编剧周梅森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作为一个作家,如果你不敢写,或者写得不痛不痒,你的作品就失去了读者和观众的信任。老百姓是真的关心反腐,对腐败的切齿痛恨不容置疑。”
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出生于1956年,代表作有《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至高利益》等。他只在徐州市政府挂职过一年副秘书长,并没有从政经历,如何写好官场,“只能说我十分关注这个时代,关注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态,看透了权力背后的面孔”。
李路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没有人天生是贪官,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从导演的角度,我更看重的是描绘官员内心世界和人格的演变过程。对人性的挖掘,是反腐剧需要思考的。”
小说中,某官员家属受贿150万元,破案过程就来源于南京市浦口区反腐部门的一个真实案件。“我以前下到反腐第一线,和办案的同志们聊。我们以前觉得,反腐就是把犯罪嫌疑人抓过来,软硬兼施,其实不是,是斗智斗勇。像这个案件,完全是零口供办案”。
当时,受贿的方式是卡,能够用来消费和提现,但写的不是受贿人的名字,而银行取款机的监控录像也因时间久远已经销毁,案子一度陷入僵局。但反腐部门的同志注意到,卡里还剩几千元“零头”,“就看受贿者舍不舍得这几千块钱,如果他拿着这张卡再去取钱或者消费,证据就拿到了。最终,受贿者还是舍不得,拿着卡去买了贵重物品,还和自己的卡合并使用”。证据到手,犯罪嫌疑人立刻被捕。周梅森把这个案子写进了小说,也成为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案件。
从年轻时候起,巴尔扎克就是周梅森的偶像——巴尔扎克所处的是一个新旧交替、金钱至上的时代,和此刻有很多相似之处。“巴尔扎克有一个观点讲得十分好,小说家务必应对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描摹社会现象,还要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小说家又务必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周梅森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社会思考的追求,这也是我这部小说所追求的东西。”
弱势群体对贪腐有切齿痛恨。
在《人民的名义》中,除了描述官场,周梅森还花了近一半篇幅写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我的几乎每一部小说都会有必须篇幅触及弱势群体,这个群体我十分熟悉。”周梅森自己曾是一个煤矿工人,十几岁就在煤矿半工半读,1979年离开煤矿后,仍有很多亲戚朋友在煤矿工作。
“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一方面,我们改革开放,物质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两极分化严重,这是十分可怕的。”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中写到一个老工人郑西坡,工厂破产,工人下岗,他本来是帮忙政府做说服工作的,但之后被贪腐官员欺压,打官司又被司法腐败压迫,为了保卫自己的工厂,他被逼无奈搞出一个群体性事件。
“这正是贪腐的可怕之处,侵害了老百姓的权益,败坏了世道人心,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周梅森说,“有些无耻的腐败官员,连老百姓的救济款都贪,没有底线到这种程度。底层老百姓对腐败有切齿痛恨,我的作品就要写出老百姓的这种痛恨。”
反腐主题的文艺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一度出现空白,反腐剧也在电视屏幕上不见,此次《人民的名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归观众的视野。周梅森说:“文艺作品对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描述,也是一种监督。过去我们的文艺作品对这些群体性事件都是回避的,官僚们以为你不写,老百姓看不到,就能掩耳盗铃。”
在《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沦陷了,老书记、接班者、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法院副院长、大型国企老总、省会城市副市长……全是腐败分子;小说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分子更是官至“副国级”。
周梅森说:“我们写出来,不是要让人民绝望,而是要给人民期望,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这场反腐斗争。要让人们明白,像侯亮平、沙瑞金这样的肩负着反腐职责的同志,应对多么大的风险,要让老百姓相信我们。”
观看人民的名义感想篇十
相比近年来霸屏的各类宫斗、玄幻,《人民的名义》这样一个题材“硬”,并且几乎“裸播”的反腐剧,在微信、微博等大型社交平台都引起强烈反响,可见观众对好剧情、好题材、好演员的需求——哪怕看看张丰毅、侯勇等戏骨们飙戏,也可以看得过瘾。
群众关注反腐斗争,所以这剧能火。
3月28日晚,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播出第一集,据收视统计平台的数据显示,《人民的名义》首播当晚虽遭遇“中国vs伊朗世界杯预选赛”,却以高出其2倍的收视率刷新多项纪录。
《人民的名义》受到关注,说到底还是因为社会公众关注反腐败斗争。犹记得20xx年,以国企改制中的腐败问题为背景的电影《生死抉择》上映,一时间热议不断。斗转星移,一晃20xx年的时间过去了。一方面,腐败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规模和复杂性反而向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人民积极参与的反腐败斗争,也始终在进行中。尤其是以来,反腐败斗争以极为迅猛的势头和泰山压顶般的力度在全国展开,大小“老虎”纷纷被捉入笼中。公众在拍手叫好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反腐败斗争的“内幕”,便于更好的参与,也便于有效的监督。
《人民的名义》正是满足了公众的这种要求。尽管这不过是一部电视剧,不是纪录片,但由于有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为“底料”,更兼有反腐败斗争“前敌总指挥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直接“牵头”,因此,说这部戏是对反腐斗争的艺术再现,应该不算夸张。
剧中“贪官”形象,现实不乏实例。
剧中的“赵处长”,若的确是受贿千万的“大老虎”,其实也不奇怪。在现实里,就有不少“两面派”官员的原型。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家中赃款数以亿计,清点时连点钞机都烧坏了。可巨贪如他,平时却很“低调”,穿衣朴素,常骑自行车上班;还有原安徽省国土资源储备发展中心主任王尔发,在法庭上面对检方指控其涉嫌利用职务便利受贿时,仍能慷慨激昂地发表“廉洁宣言”,称自己多年来一直坚决抵制受贿。
反腐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可见,贪官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历练,反侦查能力、心理素质都相当过硬,要突破他们的心理防线绝非轻而易举。更何况,现在的腐败分子也早已“不是一个人战斗”,而是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高度灵敏的网络,随时能够获知各种信息,并采取销毁证据、制订攻守同盟、相机逃跑等反措施。检察机关在和腐败分子斗争时,尤其是在侦查阶段,并不具有绝对优势。
总之,第一集给观众的印象是检察机关出师未捷,反遭挫败,腐败分子或老谋深算,或诡计多端。无论中央也好,地方也好,表面上看起来一派繁荣祥和,但实际上却暗潮汹涌,腐败分子和反腐败力量都高度紧张,激烈较量,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人民的名义》还将陆续播出,仅从第一集,观众就可以感知到反腐斗争的复杂性。相比近年来霸屏的各类大ip,宫斗、玄幻大概把观众“看伤了”,《人民的名义》这样一个题材“硬”,并且几乎“裸播”(指拒绝购买收视率,且宣发低调)的反腐剧,在微信、微博等大型社交平台都引起强烈反响,可见观众对好剧情、好题材、好演员的需求。哪怕对政治、法律都不大了解的普通群众,看看张丰毅、侯勇等戏骨们飙戏,也可以看得过瘾。
观看人民的名义感想篇十一
《人民的名义》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它聚集了大量实力派演员和老戏骨,这在流量明星们霸屏的当下,俨然成了一股不可多得的荧幕清流;二是它聚焦了近年来最敏感也最受关注的时政议题:反腐,众所周知,在现有的审查机制下,拍摄严肃政治题材等同于带着镣铐跳舞,呈现一部可信、可看、可评的检察题材电视剧,难度系数远高于其它类型的国产电视剧。
耐人寻味的是,《人民的名义》的播出平台竟是湖南卫视。这家以娱乐见长的内地电视台领头羊今年播出的剧集质量一言难尽:某古装剧陷入抠图风波,某现代剧的老套剧情宛如陈年韩剧。说实话,当听说芒果台以2.2亿买下《人民的名义》的时候,我的心里是一阵纳闷——在我看来,该剧最适合的平台是央视。不过,这或许能从一个侧面说明,如今的国产剧生产和销售已经逐渐实现了高度的市场化,即便是像《人民的名义》这样涉及政府官员形象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话题之作,也能够获得相当大的自由创作空间。这对电视人来说无疑是个积极的信号。
观看了前两集,个人认为,《人民的名义》的亮点有以下三点。
首先,剧集向观众展现了反腐工作进行的具体过程,让人身临其境。第一集一开始,陆毅饰演的反贪局侦察处长侯亮平在受贿嫌疑官员赵德汉家楼下蹲点,并向其实施了攻心战。赵德汉起初面不改色,后来发现还要去办公室调查便扬言要报警,得知侯亮平职位后马上满脸堆笑说是误会,最后在搜查过程甚至大发雷霆要告,到了自己隐蔽的豪宅前随即腿软,但依然狡辩到底。一个老奸巨猾、软硬兼施的老狐狸形象被塑造得分外立体。
在赵德汉的家里,塞满冰箱的现金,和堆成小山般高的巨额钱财可谓是触目惊心。当办案的车驶过夜晚的天安门城楼,开进国家某部门的大门时,观众能感受到查处贪官的严肃和雷厉风行,从而认识到国家的决心和魄力。同时,我觉得国产剧的接地气,不只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更需要体现在作品本身的时代风貌上。从这个角度而言,《人民的名义》是一部难得的将严肃政治题材进行通俗化改编尝试的电视剧,值得我们点赞。
第二,剧中反贪工作人员的人性化处理能够赢得观众的好感。比如在检察院内,工作人员林华华向上级陆亦可抱怨又要加班不能谈恋爱,还大大咧咧地开单身女领导的玩笑。上下级之间的互动让人倍感真实亲切。之后反贪局长陈海正要出发办案,被突然赶来的检察长季昌明拦下,后者为人谨慎稳重,坚持按照先批复汇报的常规程序来办案,则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作风,体现了查办官员的复杂和曲折。
最后,电视剧对中国官场的现状进行了力度相当之大的讽刺。能动谁不能动谁,要拘还是要规,地方办案还是移交最高检办案,陈海和季昌明前往的这场汇报,表面上在讨论,但似乎在拖延。为了工作也为前程,官员们互相甩烫手山芋,揣摩彼此的心思,可谓是将派系斗争刻画地形象而到位。剧中提到的重政绩纵容贪腐,通风报信,抓内应,都让人收获了谍战大戏般的过瘾体验。
最典型的“谍战”情节,莫过于在酒席上八面玲珑觥筹交错的丁市长察觉风向不对,立马从酒店后面溜走,中途让司机去老家接人,自己换出租车到机场迅速变装逃跑。而另一边,参加汇报各方势力的胶着则又是一场暗战,不时有与会者离开进行私人沟通就足以说明。整体上看,这两集的剧情可以说惊心动魄、扑朔迷离、悬念丛生——更别提背后还有没登场的大boss。
此外,虽然没有明言,但我觉得剧集一定程度地讽刺了官员讲话时的官腔。“学习你的讲话精神,和群众保持联系”、“为人民服务”等老套话,不仅老百姓听着不舒服,官员们听着也不舒服。更何况,这些正派无比的话还会被像赵德汉这样口口声声把党,把人民挂在嘴上的贪官利用来显示自身的清正廉洁,而事实是,真正的好官员根本不需要这些陈词滥调。
剧集中的一些台词也耐人寻味,可以看出创作者的功力。评论丁市长的台词“你以为别人是敬他酒,敬的是他手里的权力”和总结汇报会的旁白“表面上看起来公事公办,其实另有内容,暗涛汹涌”都辛辣而老道,堪称既行审查条件下的大尺度。就这一点而言,《人民的名义》把背景设定在了一个架空的省份汉东情有可原,一方面不能被认为是在直接影射现实中的某位官员,另一方面也能突破现实的情况,让剧情更有看点。
《人民的名义》在制作上也丝毫没有掉链子。演员的台词功底,稳健的镜头调配和合理的多线叙事,都让看过不少硬件上不忍直视,单纯贩卖明星人气和颜值的ip剧的我感到十足的诚意。无奈的一点是,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化环境里,良心剧往往容易遇冷。但令人惊喜的是,《人民的名义》播出效果意外的成功:豆瓣评分9.0,,csm全国网破2,已显露出势不可挡的爆款之态。这个成绩让人欣慰。因为可以说明我们的观众并不是只爱看小情小爱和抗日神剧的,一部用心制作的电视剧依然是深受大家喜爱的作品。
观看人民的名义感想篇十二
在《人民的名义》中,除了描述官场,周梅森还花了近一半篇幅写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我的几乎每一部小说都会有必须篇幅触及弱势群体,这个群体我十分熟悉。”周梅森自己曾是一个煤矿工人,十几岁就在煤矿半工半读,1979年离开煤矿后,仍有很多亲戚朋友在煤矿工作。
“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一方面,我们改革开放,物质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两极分化严重,这是十分可怕的。”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中写到一个老工人郑西坡,工厂破产,工人下岗,他本来是帮忙政府做说服工作的,但之后被贪腐官员欺压,打官司又被司法腐败压迫,为了保卫自己的工厂,他被逼无奈搞出一个群体性事件。
“这正是贪腐的可怕之处,侵害了老百姓的权益,败坏了世道人心,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周梅森说,“有些无耻的腐败官员,连老百姓的救济款都贪,没有底线到这种程度。底层老百姓对腐败有切齿痛恨,我的作品就要写出老百姓的这种痛恨。”
反腐主题的文艺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一度出现空白,反腐剧也在电视屏幕上不见,此次《人民的名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归观众的视野。周梅森说:“文艺作品对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描述,也是一种监督。过去我们的文艺作品对这些群体性事件都是回避的,官僚们以为你不写,老百姓看不到,就能掩耳盗铃。”
在《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沦陷了,老书记、接班者、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法院副院长、大型国企老总、省会城市副市长……全是腐败分子;小说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分子更是官至“副国级”。
周梅森说:“我们写出来,不是要让人民绝望,而是要给人民期望,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这场反腐斗争。要让人们明白,像侯亮平、沙瑞金这样的肩负着反腐职责的同志,应对多么大的风险,要让老百姓相信我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观看人民的名义感想篇十三
“中央强调反腐败要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决心。”同名小说作者和编剧周梅森说,“以来,还没有一部观照现实的反腐电视剧。作为作家,面对关乎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沉默。
这部投资1.2亿元的电视连续剧,是一部故事虚构而反映现实的戏,主要讲述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率领检察官抽丝剥茧、层层突破,依法查办一桩股权案背后的职务犯罪,最终将腐败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体现了“打老虎”、“拍苍蝇”等反腐成果。
据媒体报道,20xx年之前已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备案尚未播出的反腐题材电视剧有11部之多。反腐题材文艺作品的回暖升温,与中共四年多来强力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密切相关。
周梅森被一些评论者视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他创作的小说《人民的名义》今年初公开出版,被认为突破了反腐作品的尺度,如其中涉及“副国级”贪官的情节,因而颇受关注。同名话剧在三月份的全国两会期间于北京首演。如今电视连续剧又登陆电视黄金档,或再次引发反腐的全民讨论。
“在后期剪辑时,一位90后剪辑师面对剧中情节潸然泪下,这让我相信这部戏是有感染力的。”该剧导演兼制片人李路说。
这部剧的戏剧冲突是虚构的,但其中贪官的案例是有所依据的。李路认为,电视剧在表现深度和社会广度上都有开拓。纵深层面,从小官巨贪到副国级大贪,从基层好官到高层清官,纵轴上排布着形形色色的官员;社会维度方面,这部剧写了人物众生相,市民、官员、知识分子、商人……如同一幅当代社会的“清明上河图”。
从筹备到拍摄制作完成,这部剧历时将近两年,陆毅、张丰毅、许亚军等30多位知名演员参演。“5家民营影视公司共同投资,省级卫视以2.2亿的价格收购,反映了市场对这部反腐剧的信心。”李路说。
周梅森认为,相较于新闻报道,文艺作品在反映反腐题材时,更注重从“人性”的角度挖掘。“一个官员的腐败,有多种成因、多种形态,但说到底是人性中的贪念因权力缺乏有效监督而发展到了极致。”他说,“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中共将于今年召开,在反腐败已形成压倒性态势之后,中国的执政党将如何进一步推进反腐败斗争和制度建设,受中外瞩目。
“反腐不只是要把生锈的零件、患病的器官拿下来,更重要的是找到致锈的原因、病灶的所在,从而正本清源,创造清明的政治环境和执政生态。”李路说,希望《人民的名义》在这场移风易俗的大变迁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观看人民的名义感想篇十四
最近,热播的检察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终于落下帷幕,赢得了各方褒奖,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剧中贴近现实的政府工作生活的描写,以及立体的人物刻画,让人感觉剧中“汉东省”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另外剧中的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忠奸”之分,媚上欺下贪污腐化的祁同伟也会有令人同情的过去,“心系gdp”的李达康也因“太爱惜自己的羽翼”而受到指责。真实的社会环境和饱满的人物形象为《人民的名义》引发热议打下了基础。
本剧人物个性鲜明,刻画生动,其中最能引起共鸣的就是“达康书记”和“胜天半子”的祁厅长了。同为寒门子弟,两人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前者最终自证清白,后者却落得饮弹自杀,令人唏嘘,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探讨。
李达康书记作为一员“改革猛将”,不仅为汉东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能坚守底线,为官清廉,“京州市委书记,不和任何商人做交易”掷地有声,令人钦佩。“草木秋死,松柏独存”,禁得起考验的口号才叫原则。
李达康一直谨记自己从小生长在农村,土地就是爹娘乡亲的命根子,深知土地污染对农民意味着什么,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一直没有忘记保护养育自己的土地。担任吕州市长时,当时的省委书记之子赵瑞龙想在吕州著名的名片月牙湖上建一座美食城,一边是来自自己“老领导”的压力,一边是对月牙湖免受污染的保护,李达康坚守住自己的原则,拒绝项目的审批,导致被黯然调离了吕州市。
随后担任林城市委书记时,没有因为在吕州的“挫败”而改变自己的操守,依旧扛起了环保的大旗,在塌陷区建立起了一个环境友好的高新科技开发园区。李达康自己在向省委书记沙瑞金谈起这段林城往事是这么说的:“我和林城市委一心一意谋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需要gdp,但是绝不要落后的gdp,污染的gdp,血泪的gdp。”在唯gdp论的年代,能坚守环保底线的代价是沉重的,以自己的前途换取这种底线的坚守,尤其难能可贵。
对于电视剧后半部分的主要人物公安厅长祁同伟,网络上的讨论最多,评价两极分化也最为严重。有人认为他是权力被滥用的牺牲品,值得同情;也有人批判他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以为理想是纸糊的,还是自身出了问题”。这种反差的背后,是因为当初面对权力的倾轧,他确实进行过不服输的抗争,有“胜天半子”的气魄,让人可敬。而在抗争无果后,自己向权力下跪,转而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又是如此地变本加厉,无所顾忌,令人可恨。
他勇闯毒窝,身中三枪,赢得了英雄的称号,却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想要的工作调动。另外,祁同伟自我抗争的失败让部分观众感受到了社会的阶级固化问题,上升的渠道只有向通过权力“下跪”才会打开,这种焦虑投射在祁同伟身上,让人产生一种不自觉的代入感,从而会对祁同伟的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是,跳出与侯亮平的对比,李达康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保护养育自己的土地”的坚守让自己被调离吕州,“拖累”林城的gdp指标,因而导致自己升任省委常委晚了高玉良一步。沙瑞金赞许他是一个有历史底线的决策者,即使代价是让自己丧失了进一步的机会。我认为他是担得起这个评价的,面对权力的压力,他坚守住了底线。但是祁同伟却在抗争而不得之后,转而选择了向权力低头。而且,虽然他感受过权力的倾轧对于普通人的可怕,却只是变本加厉地将自己手中的权力之杖挥向更弱者。他一厢情愿地要“胜天半子”,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其实他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了。我们不期望他真能同天对弈,向倾轧普通人的权力发起挑战,饶是“达康书记”也没有向不合理的人事调动和之后“美食城”通过审批提出任何异议。但是他刀向更弱者的做法是我所不能接受,可能从他下跪的那一刻起,那个缉毒英雄就已经“死了”。他的下场是他罪有应得,但却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人民的名义》因其贴近现实且立意深刻,人物形象刻画饱满生动而深受大众喜爱,这部剧更早已成为软开小伙伴茶余饭后畅谈的一部热门剧。除了文中提到的达康书记,还有诸如扛炸药包的陈岩石老同志、思维敏捷办案严谨的侯亮平、公正严明一丝不苟的沙瑞金书记等,都给我们留下了一身正气的深刻印象,让我们感受到凡事以“人民的名义”出发,终会被人民所拥戴并取得反腐的最终胜利。
观看人民的名义感想篇十五
“腐败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编剧周梅森说。剧中一位国家部委项目处的处长,住在家具装修土的掉渣的旧屋中,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3955万4千6百块。这是电视剧开篇还原小官巨腐魏鹏远的情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贪必肃,真反腐败,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尤其是坚决查处周永康、__、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腐败案件,体现了捍卫国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败顽疾的决心意志,在党内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党中央向全党表明,在贪腐问题上,没有特殊党员,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人民的名义》,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孝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人民的名义》,以惩治腐败的许多典型案例为原型,在何谓“名”又何谓“义”的深究中?剧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实的“执权者”,那些满嘴人民正义而又满身铜臭气味,满脸风光得意而又满心纸醉金迷的“老虎”“苍蝇”,究竟会给荧屏幕观众多少深思,又将唤起多少党员干部对人民“名”与“义”的考量?剧情仍在继续,“老虎”“苍蝇”最终会被绳之以法。
观看人民的名义感想篇十六
最近一部叫做《人民的名义》的反腐剧正在热播。这部大尺度的“极现实主义”电视剧以摧古拉朽之势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这部剧是打着“十年之后反腐剧重现荧屏”的旗号登陆电视台的,本来观众都以为这次又是雷声大雨点小,触及不到什么敏感点,但是在播出第一集之后,就不由得发出感慨,真的是大尺度,前无古人。
第一集一开场就是北京小官巨贪被捕,国家部委项目部部委赵德汉被捕,在人前是穿着朴素,每天上下班骑自行车,吃炸酱面,每月只给母亲300元的清官,当豪华别墅里的冰箱被打开,一冰箱的钱出现时,赵德汉汗如雨下,房间里那一堵两亿人民币的钞票墙让观众唏嘘不已,赵德汉最后在钱堆上留下悔恨的泪水。如此触目惊心的抓贪细节,赤裸裸的黑色现实被无情的揭开。
特别是有一句台词发人深省,“现在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再不管,党就要完了,国家就要毁了”中国反腐已经是到了再不刮骨治疗,老百姓就要骂娘的地步了。
如何刮骨治疗,挽回党和政府的形象。这是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115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