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创作经历,挖掘创意的来源和成长的点滴。在总结中要突出主题并突出重点。如果你对写总结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的总结范文,或许能帮到你。
丰碑说课稿篇一
1、她铲除恶势力,又带领民警帮助被恶势力迫害的冯大爹收割麦子。
2、抓捕躲藏了11年的凶手,并像亲闺女一样照顾韩大妈的生活。
3、收养孤女春雨,像妈妈一样照顾她的学习和生活。
轻读课文找一找:
面对这样的好局长以身殉职的消息,冯大爹、韩大妈、小春雨有什么反应?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1、真是难以让人相信的噩耗,老农冯大爹心中像塌了半边天,跺着脚大叫:“这不可能,这不是真的!”
2、冯大爹痛哭不已:“长霞啊,你是俺千家万户的门神,是贴在百姓心头的福字。可你没喝过俺家一口水,没吃过俺家一口馍,就这样走了,我们的心都碎了啊!
默读课文找一找:
面对长霞的逝去,成千上万的人们又有什么样的反映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消息传开,嵩山悲号,颍水呜咽,雨像泪一样飘洒,泪如雨一般倾诉。成千上万的百姓,从十里八乡赶来,和任长霞告别,吊唁的队伍,排出一条近3公里的蜿蜒长龙,昼夜不停,三日不断。
17日上午,登封万人空巷,近20万群众守候在灵车将要经过的路上。60米宽的大道旁,排成了两条长龙。白花、黑幛连成一片,送殡的唢呐声萦绕天际。
1、消息传开,嵩山悲号,颍水呜咽,雨像泪一样飘洒,泪如雨一般倾诉。成千上万的百姓,从十里八乡赶来,和任长霞告别,吊唁的队伍,排出一条近3公里的蜿蜒长龙,昼夜不停,三日不断。
2、17日上午,登封万人空巷,近20万群众守候在灵车将要经过的路上。60米宽的大道旁,排成了两条长龙。白花、黑幛连成一片,送殡的唢呐声萦绕天际。
3、大家知道,任长霞爱美、爱花。悼念长霞,登封三日花售尽。送别长霞,登封出现了鲜花的长河。
思考:
1、从这三个场面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2、你认为要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三个感人的场面?
(以低沉的语气读出人们的悲痛)。
丰碑说课稿篇二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导入新课。
播放“感动中国”任长霞的颁奖词。
问: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为谁写的颁奖词吗?对,是任长霞。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走进16课,走近任长霞。
板书课题。
二、分析课文。
1、放课文配乐朗读。
2、学生仔细听。
3、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场面是什么,请找出来读一读。
4、指名回答。
丰碑说课稿篇三
朱德---朱爷爷的大名可谓是家喻户晓,朱爷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为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立下了丰功伟绩,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今年是朱爷爷诞辰120周年,大家都在深切怀念他,作为和朱爷爷同乡的我今日也阅读了朱爷爷在长征途中所发生的一些事,其中《让马》这一个小故事让我受益非浅。
让马这个故事主要讲:在长征途中只有少部分人有马,朱爷爷就有一匹马,但是他总没骑,不知是朱爷爷舍不得,还是怎么的,他总是把马让给别人骑。一次班长胡光隋同志的马在一次战斗中被打死了,他只好步行。有一次胡光隋同志的脚在行军时被碰伤了,走路一瘸一拐的,朱爷爷看见了,就亲切地问:“小胡,脚怎么了?骑上我的马吧!”胡光隋同志正在犹豫骑不骑马的时候朱爷爷已经去追前面的队伍去了,只好骑上了马。当队伍通过崎岖的小路时,朱爷爷总是命饲养员把马停在路旁让部队先过,自己站在一边,像慈父般叮咛在叮咛。
朱爷爷是多么无私忘我呀!在想想我自己连一枝小小的铅笔也不肯借给别人,朱爷爷比起来那可真是天壤之别。
丰碑说课稿篇四
《丰碑》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应届毕业生小编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五年级《丰碑》说课稿,希望对小学语文课文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近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近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习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丰碑说课稿篇五
设计理念:
创设情景,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学习目标:
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感知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风雪交加的情景,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联系上节课所了解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析题:
课件)。
三、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多媒体课件,概括第一部分内容。
(2)为什么说红军面临的是严峻的考验,课文怎样描述的?
a、画出重点词:
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b、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句子,说说笑笑自己的理解。
c、你想象一下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将军思索什么,疑虑是什么?他的心情怎样?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很严峻。这支队伍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可能存在。无论哪一种可能存在,都足以摧毁我们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更何况是几种可能一齐出现呢!在这种情况下,将军不得不考虑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2、抓住重点段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
(在学生回答时引导学生看课件感知当时的情景,了解军需处长牺牲的形象。)。
冻僵的军需处长什么样?请大家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用不同符号),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这些充分体现出军需处长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你知道冻僵的老战士是军需处长,将军知道吗?他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心情怎样?(用课件联系有关句子使学生感受当时的情景)。
郎读,读出将军的感受。
(4)当将军知道被冻僵的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在想什么?(学生回答后听课文录音,感受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比较句子,体会军礼的庄严,感悟无比崇敬之情。(见课件)。
(5)理解丰碑的含义。
联系13段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呼应开头问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丰碑的本义和比喻义,进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将军和战士及我们的心目中已成为一座丰碑。
(6)假如让你为这位军需处长在雪山上立一座碑,你会怎样设计这个碑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为这为军需处长在心中画一座碑吧!(放课件中的音乐)。
学生描述后出示课件中设计的碑。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结合最后一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且受到鼓舞,因此为充满胜利的信心为步伐坚定。
(2)看课件,比较句子,进一步体会战士们无比坚定的信心,体会这个信心是军需处长的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理己的精神所带来的。回答了将军最出的疑问。
(3)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小结:
军需处长用不朽的形象回答了将军最初的疑问,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丰碑说课稿篇六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
1.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
(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
(3)获得思想启迪;
(4)享受审美乐趣。
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
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丰碑说课稿篇七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近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近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习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丰碑说课稿篇八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
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
二课时。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
多媒体、录音带。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曾经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今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面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通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写将军神态的语句。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写、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写的句子?
(1)交流学习成果。
a、通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非常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起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己,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不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内容)。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己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齐读14小节。
1、学到这儿,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丰碑说课稿篇九
本次教研会的主题是践行智慧课堂之锦园模式。我觉得,陈老师执教的《丰碑》一课课堂设计思路清晰,考虑了文章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在学习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很好地体现了模式提出的八个字“兴趣探究实践发展”。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听课体会:
《丰碑》是一篇选学课文,按照编排的意图,选学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运用到学习中去。和《丰碑》相对应的是第四单元课文,第四单元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丰碑》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其实就是文章中最耐读的地方,如:环境描写的辅垫作用;对军需处长神态的描写;用将军的情感变化来反衬军需处长的品质等等。
陈老师在这些精彩之处都进行了重锤敲打,比如引导学生去想象长征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的回答较丰富,有的说雪崩,有的说会遇到敌人的围追堵截,有的说缺衣少粮……这样的空白想象为下文打下了伏笔。
“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陈老师通过温馨提示,要求学生划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句子,并用一个词表达将军的心情。教学时,抓住将军神态的三次变化,启发讨论:“将军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描写,表现了将军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体会到这些神态描写既表现了将军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又表现了将军对红军战士深深的爱。当得知这位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将军内心的巨大震动。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读、思、品、悟,体会到将军此时既有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的深深愧疚,又有对军需处长崇高的敬意。理解透彻后,再训练分角色有感情朗读。例:用激愤高昂的语气读“将军对身旁的人吼道……发棉衣”,用低沉缓慢的语气读“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军需处长。”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从中体会将军由愕然到发怒到崇敬的心理变化,使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和面对死亡泰然处之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教学摒弃了课堂教学中的繁琐提问和不必要的讲解,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特点。除了潜心默读外,激情四射的陈老师还带着学生品读片断,咬文嚼字,读悟结合,反复读,读出味道,读出层次。如在感悟了将军的内心后,陈老师分别引导学生怀着崇敬的、沉痛的、自责等不同感情进行朗读。
在课的结尾,陈老师合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写对军需处长说的话,可以是一个短语,一句话,一段话,一首诗等。练笔可以使学生静下心来,从容思考,其效果肯定远远好于口头回答。而且练笔是全体参与,人人动笔。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该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并且动笔。
总之,陈老师这堂课给了学生“一个智慧的课堂”,以对话凸现着课堂的内涵;以真实彰显着课堂的生命;以情感描绘着课堂的色彩。陈老师用自己的智慧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相信每位听课教师和孩子们的心中已经矗立起一座晶莹的永垂不朽的丰碑。
丰碑说课稿篇十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示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同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同学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同学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协助同学积累语言。
3培养同学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1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同学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溢激情的朗读,引发同学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同学独立、充沛、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
(1)搜集处置信息并掌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
(3)获得思想启迪;
(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同学找出自身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同学把自身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同学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同学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同学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同学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发明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同学更广阔的空间,同学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资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掌握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同学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同学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同学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同学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同学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同学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宁、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同学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同学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同学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学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同学去研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时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假如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同学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小朋友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身的语言,也让同学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同学的实际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同学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和一些故事。课堂上同学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局部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同学铭记于心。
丰碑说课稿篇十一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徐新会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徐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小学语文第十册》。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徐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徐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丰碑说课稿篇十二
1、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文章,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文章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军需处长的课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找出有关自然段让学生学习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并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不难找出“安详”“镇定”“单薄破旧”这些词语用得好,然后我进一步诱导学生去分析。我问道:“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这么单薄?”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白到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他们最缺的是棉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我紧接着说:“这么严寒的天气,军需处长的穿着这么单薄,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可他的神态为什么这么镇定,这么安详呢?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文章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将军看到老红军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我让学生填表分析将军的情感变化。我问学生,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为什么叫军需处长来?当没有人回答他时,他为什么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习作作铺垫。
(三)、深入体会,强化中心。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四)、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
(1)用“湿润”“晶莹”造句。
(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丰碑说课稿篇十三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1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3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丰碑说课稿篇十四
《丰碑》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位老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被严寒冻死的事,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位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之后。教学本文除继续训练学生分清详写和略写外,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在充分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陶冶;二是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段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所处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2、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衣着等方面详细描写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其中,通过“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崇高的内心世界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通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美读品味,体悟写法,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除继续运用“分清详略、自读自悟、体情悟法”的学习方法外,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达到“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在激活学生方面,教师主要运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适时激励、示范引导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己读书感悟的兴趣。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读书用脑、注意文题、主动自学、自觉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
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我将本课的教学任务安排在两课时内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语,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及片段仿写。整个教学真正体现“充分感知、理解品味、诵读积累、迁移运用”的母语学习规律。
充分感知、教学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接着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对读不好的地方进行示范朗读后,再让学生反复练读,直到“充分”为止。
理解品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初读课文读懂了什么,以了解学生自读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接着直奔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读不懂的问题,理解品味。着重理解“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分这样几个步骤:
1、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表演等方法,理解“镇定、安详”的字面意思;
3、反复诵读,抒发学生心中的感情;
4、背诵内化课本语言;
5、写赞美的话,进行表达训练。最后通过教师的引读,读懂将军在这一过程中的情感历程。
诵读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及时把精美的语段背下来,已水到渠成。这一段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用富有激情的引读语言、音乐渲染,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背得如出己口。
迁移运用、这一步设计了两道练习:一是写一段赞美老军需处长的话,用上“湿润、晶莹”等词语。二是仿照第七自然段的写法,写人物外貌。
丰碑说课稿篇十五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小学语文第十册。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徐新会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徐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
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
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小学语文第十册》。
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徐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
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
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
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
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
徐老师用投影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象“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徐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丰碑说课稿篇十六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文章,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文章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军需处长的课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找出有关自然段让学生学习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并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不难找出“安详”“镇定”“单薄破旧”这些词语用得好,然后我进一步诱导学生去分析。我问道:“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这么单薄?”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白到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他们最缺的是棉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我紧接着说:“这么严寒的天气,军需处长的穿着这么单薄,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可他的神态为什么这么镇定,这么安详呢?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文章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将军看到老红军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我让学生填表分析将军的情感变化。我问学生,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为什么叫军需处长来?当没有人回答他时,他为什么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习作作铺垫。
三、深入体会,强化中心。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四、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
(1)用“湿润”“晶莹”造句;
(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12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