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有助于发现不足,促进个人和组织的进步与发展。怎样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下面是一些高质量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养生论文篇一
摘要:为建立更好满足目前大学健康教育,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不良健康状况的体育课程体系模式,本文通过一学期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实践对比,从大学生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8项)和3项基本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与证明实验班课程体系模式较传统授课班级的优越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生养生锻炼课程体系。
大学体育课程为每学期16周,每周1次课(2学时),即每学年共计上32次课,64学时。由于受到法定节假日、雨雪天气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学生实际上体育课每学年平均在24次左右,每学期平均12次课,总计24学时。
学生的体育技能、科学锻炼的知识常识非常匮乏。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1]。天津市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近视和肥胖仍是主要的健康问题[2]。而针对此问题我们重新设置了课程结构和模式,由5次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作者认为仅仅靠单纯的实践课的锻炼不能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育技能和锻炼习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作者还认为若要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认识能力,端正体育教育目标,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启迪学生自觉,指导和支持学生自主体育,实现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科学锻炼的常识。
(一)通过对本校一、二年级不同专业9个班级(其中女生一年级2个班)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实际调查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特点。
(二)通过(男生班)一学期试点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证明新课程体系模式的优越性与可行性。
(一)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结果(纵向)分析。
1、试点班(3个班,83人)生理健康原始状况与一学期后的生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依次是精神失常、气机紊乱、脏腑失调。我们还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好转。
2、对照班生理健康原始状况与一学期后的生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对照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精神失常。通过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3、试验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从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大学生男生身体素质成绩1000米和引体向上测试成绩均不及格,总体评价只有69.516分。通过对比明显可以看出1000米和引体向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其他身体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
4、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照班大学生男生身体素质成绩1000米和引体向上测试成绩均不及格。通过对比数据可以看出1000米和引体向上都没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其他身体素质也无明显提高。
(二)女生(新生2个班,不同专业)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发展特点与趋势的分析。
新生原始生理健康状况测试结果。对照组大学生(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较突出的问题是伤精耗血,脏腑失调,精神失常较为严重。通过对比表中各项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为建立更好满足目前大学健康教育,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不良健康状况的体育课程体系模式。作者通过一学期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实践对比,从大学生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8项)和3项基本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等方面,对本校一、二年级不同专业9个班级(其中女生一年级2个班)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实际调查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特点发现:
(一)对照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精神失常。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同时,对照组大学生(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较突出的问题是伤精耗血、脏腑失调、精神失常较为严重。通过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对照组不论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二)实验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和对照组的情况相似,依次是精神失常、气机紊乱、腑失调。
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和基本身体素质得出,通过一学期时间的养生锻炼体系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各项身体状况都有好转,且变化明显。综上所述,实验结果证明实验班(养生锻炼)课程体系模式优于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模式,实验班课程体系模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汤利军,季浏。大学体育课:计步器测量学生mvpa时间标准研究[r]。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
[2]谷丽颖,马宝起,丁金富。天津市国民体质监测抽样方案的设计[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1)。
中医养生论文篇二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1.2中医养生的特征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无能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1.2.1顺应自然的信念道家认为顺天者寿。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欲望,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欲望,使之适度。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1.2.2阴阳调和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1.2.3过犹不及的中庸观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视养德。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其次,重视养心。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欲望,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安宁,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尽数》。
[2]《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4]《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5]《吕氏春秋・贵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医养生论文篇三
一、中性体质:
指的是阴阳平衡,气血旺盛流畅,脏腑功能正常协调,身体能力抗病强的生理特徵。中性体质的人不仅是先天禀赋良好,后天也调养得当才能形成。此类型的人体质不寒不热、形体胖瘦匀称、体格健壮、髮茂黑泽、面色光泽、食慾正常、睡眠良好、耐寒耐暑、精力充沛、舌澹红润有泽、舌苔澹薄、脉象和缓有力。
二、阴虚体质:
具有体质偏热、机能虚亢等生理特徵。阴虚体质的人大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不当或久病不癒所致,多见于体型较瘦的`人身上,主要表现的症状有:身体消瘦、面色黯澹无光或潮红,有时会有烘热感、口舌容易乾燥、口渴时喜欢喝冷饮、四肢怕热、易烦易怒、容易失眠、大便偏乾、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三、阳虚体质:
中医来说指阳气偏衰、机能减退、热量不足、抗寒能力低弱的生理特徵。阳虚体质的人大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不当所致,较常见于体型白胖者,主要表现的症状有:面色澹白无光、口澹不渴、体寒喜暖、四肢欠温、不耐寒冷、精神不振懒言、大便稀泻状、小便清长或短少、舌澹胖嫩苔浅、脉象沉细无力。
四、气血虚体质:
中医来说多半是本身脾胃消化功能不佳或大病久病后气血不足,此类型常是面色苍白或萎黄、说话有气无力、四肢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失眠、两眼乾涩、舌澹苔少、小腹隐隐作痛、有空坠感、女性经量少颜色澹薄,脉象细弱无力。
五、瘀血体质:
中医来说主要徵候是血行迟缓不畅,多半是因为情绪意志长期抑鬱,或久居寒冷地区,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造成,以身体较瘦的人为主,常见有头髮易脱落、肤色暗沉、唇色暗紫、舌有紫色或瘀斑、眼眶暗黑等症状,脉象细弱。此类型的人,有些明明年纪未到就已出现老人斑,有些常有身上某部分疼痛的困扰,例如:女性生理期容易痛经,男性身上多有瘀青等,身上的疼痛症在夜晚更加重(因为活动少)。
六、虚寒体质其他体质:
平素怕寒、怕风,手足冰冷,喜欢热饮,讲话无力或容易疲倦,易腹泻或大便软,频尿,尿色较澹等。
中医养生论文篇四
采新鲜马齿苋100g,清水洗净,切断,用少许酱油、麻油拌匀食用。
2、泥鳅炖豆腐。
泥鳅500g,豆腐250g,盐3g。把泥鳅去鳃及内脏,洗净;豆腐切块;泥鳅入锅,加盐、清水适量,置武火上,炖至五成熟时,加入豆腐,再炖至泥鳅熟烂即可。清热利湿。
3、红豆炖猪骨汤。
红豆,莲藕,陈皮,猪骨。将红豆洗净后沥干备用;莲藕去皮洗净切块备用;陈皮用水事先浸泡软刮瓤洗净备用;猪骨洗干净后放入开水中约煮5分钟去掉血水捞起备用。准备砂锅,放入全部材料,加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煮20分钟,水开后调成小火炖2个小时,之后下调味料即可。
4、竹笋西瓜皮煲鲤鱼。
鲤鱼1条,鲜竹笋500克,西瓜皮500克,眉豆60克,生姜和红枣各适量。竹笋去掉硬壳削去老皮,横切片,用水浸泡1天备用;鲤鱼去除腮、内脏,但是保留鱼鳞,洗干净后用油稍微煎到黄色;眉豆、西瓜、生姜、红枣洗干净后,红枣去核;将全部材料放入开水锅里面,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2个小时,最后加食盐食用。
中医养生论文篇五
在美容方面,除了要求解决一些痘斑、色斑、晦暗、敏感等皮肤或美体等问题外,更多的女性越来越倾向于身体调理和肌肤保养的兼顾平衡,能调理便秘、失眠、腰酸背痛、体虚等亚健康状态的美容项目越来越受到欢迎!在安全、健康越来越被广大爱美者所重视之时,从事中医美容的工作者逐渐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的美容应该是养生养颜”。中医美容的方向应是根植于中国养生养颜文化,追求内外兼“秀”。即拥有独特的中草药面部保养护理和中医养生护理项目。爱美者不仅要获得靓丽容颜,而且处于亚健康的身体也需要得到有效的调理。中医美容已逐渐开始通过源源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深深扎根于传统中医养生养颜理论,养生与养颜齐头并进,构建了更专、更精、更实用的养生养颜服务体系,体现出安全、持久、有效的效果。
在传统的美容史上,中医养生和美容驻颜也是密切相关的。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医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的养生观,这些都体现出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调养[1]。几千年来,从《周易》、《黄帝内经》开始,历代中医药名家不断提出新的养生理论和方药,对养生均有精辟的论述,例如:《黄帝内经》所提倡的“四时养生”、“调摄情志”、“导引按摩”、“吐纳服气”和“调节饮食起居”的养生方法, 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主张动则不衰,动形养生的理论;唐代着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共载美容方105首,详细记载了面药、面脂、手膏、澡豆美发、除臭诸方等美容方剂的组成、配制、功效及用法,融美容保健和美容治疗于一体,对中医养生美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着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所着《本草纲目》收载美容药物270余种,收集了诸多有关饮食、药物养生的方法;这些都对后世中医养生驻颜学起着巨大的影响[2]。
中医养生乃美容驻颜之根本,其两者有着包含和被包含、代替和被代替的模糊含义。
从古至今,中医养生和美容驻颜就有密切的关系,中医养生能够促进人体的健康之美,其也是驻颜所要达到的目的。
中医美容的养生驻颜注重对全身整体调理,治本以达标,标本兼治,采用自然药物、自然方法通过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全面调整,达到气血充盈、经络通畅、阴阳平衡,五脏和谐,从而再现光泽、细腻洁白、红润靓丽的面容。
养生不仅是养生意识、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还包括各种养生的中医技能。包括中医养生取之于自然和来源于生活的中药、方剂、食疗、食养、情绪的调摄、针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薰蒸、坐浴、灌肠、贴敷、浸泡、熨烫、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3]。这些中医养生方法,简便易行,价廉效佳,尤其在医疗费用高昂的时代,中医养生的重在“养”,而非“治”,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健康理念,适合于过于忙碌,尤其是对于无暇抽出过多时间锻炼和保养的人群。
-->。
中医养生论文篇六
虽然这门课的课时很少,自己也只是学习了一些皮毛而已,但是仅仅一些皮毛就让我大大增长了见识,而且所学的都是很有用的知识,了解了这些基础之后可将之运用到生活中去实现我选修这门课的最初目的。
接下来我想就自己所知道的关于中医养生的知识以及网上搜索的相关辅助信息加以中和,从平衡、超然、习惯三个方面来谈一下中医养生。
超然是一种置身于物外的境地,是理性应答曲折的形状,是胜而不骄,败而不馁的品质。世界上心灵遭受锻炼的人是最痛苦的人。这种人要么是从高处跌落到公开的人,庞大的反差使他的灵魂倍受煎熬。要么是诉求无奈实现的人,一生郁郁不失意,真的是很痛苦的。人间之人也都被世事缠绕着,谁也免不了因得意而癫狂,因失意而懊丧。所以每团体都应当有优秀的心理准备,在需要置身物外的时候,就可以置身物外。把幸运和倒霉看淡,自然还能找到幸运。所以说,超然也是一种可以在庞大的肉体平稳中找到闲适的身手。
咱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劝解---要有一颗往常心。有了往常心,心态就温和了。心态温和了,自然要少生多少闲气。不生机、少生机。气机就顺畅。气机顺畅当然就心绪快乐,心绪快乐就说暗处于优秀的肉体形状,健康当然就成为肯定。
习惯是什么?习惯就是一以惯之。比如吸烟的人,早上一醒悟来,先躺在床上,腾云吐雾一番好愉快哉(哈哈)。比如爱晨炼的人每天都要进来跑跑步,打打拳。比如爱思索的人,任何一件小事,一句话都能够使他发生新的想法,等等等等所有常态的行为就都属于习惯。然而必须是健康的习惯才有益于健康。喝酒是人间十分罕见的饮食行为,妥帖喝点酒对健康有益有害。然而有些年轻人经常酗酒,经常喝的井井有条,一是抽象不好,二是经常因酒误事,三是物极必反,酗酒一定会损害身材。因此酗酒就不能说是好习惯。
习惯是一种规定。规定在则能墨守成规,能墨守成规当然就少了抵触,少了抵触。身材这架机器就能一般任务。一般的任务形状就是健康的形状。
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重。比如抽烟有害健康,似乎形成共识。然而很多抽烟的人一经戒烟,反到使身材出现不适。这其实是一下子改变习惯出现的生理紊乱。也反证了习惯对于人的健康有如许地主要。那么曾经有了抽烟的不良习惯,还不能改的太快,而要渐渐地改变,渐渐地适应,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再比如多吃肥肉等油腻的食物,是导致血管病的主要原因。然而有报道说:一位将近百岁的老人,一生就是爱吃肉,而且是肥肉。每天都要吃一斤肥肉。这又该怎么注释。这能够和团体的先天素质有极大的联系。但我想还是一个生涯习惯的效果。人的器官也是有适应性的。象一团体的才能一样,有后劲可挖。只要成为习惯,能够就增加了趋利避害的才能。这个案例也从另外的角度,证实了习惯对于健康是何等的主要。然而看法到养生主要的时候,也经常进入中年期。这个时候注重养生固然还能受益,但终究是有些迟了。所以我有个口号,那就是“保护身材,从小做起”。怎么样使咱们的儿女从小就懂得养生,那就不仅仅是个养生的话题,而首要的是需要来一次胜利的教育了。
谁都知道心态和健康有极大的联系。然而可以做到心态好却真的不是一件冗杂的事件。
养生其实并不难,张传授有个十分清楚的观点,他说“养生是一种健康的生涯习惯”,由这一句话又衍生出了另一个观点,即“养生生涯化,生涯养生化”,其实讲的还是习惯。所有病象都是外在失衡的外在体现。人,营养缺失肯定会弱不禁风,然而营养过剩也会导致疾病。就是咱们所常说的贫贱病。有养生专家断言,明天大少数人是吃死的。此言模棱两可。人体是一个需要不断供入能量的机器。然而这个能量怎么供应,供应多少,原本是有考究的。然而因为科技还没有开展到完整盲手段时代,所以不能够都在严厉的业余指点下进食。然而大体的平衡还是可以根着感觉走。最起码要掌握一个不偏不废。这是在进食上讲的平衡。
中医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假设将阴阳五行再概括一次,我感觉就两个字---平衡。西治疗病的基本大法实践上就是“调节”。就是将不平衡的形状调整到新的平衡的形状。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谋求的是一种平衡。生理平衡了,病自然也就消除了。还有一个效果----为什么说健康的生涯习惯就能养生?这应当和人体的生理运动有关。人体是一个机器,也是由很多组件组成的。咱们都知道有心、肝、脾、肺、肾。有胃、大小肠、膀胱、胆。还有脑、筋脉、五官(七窍)、四肢、胸腔、骨骼。再往细里说有津、血、气、细胞等。其中的脏器都是依照自然的合作有规定地任务着。比如胃是接受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器官。它什么时候任务,有多大能量一是取决于先天。有的人生来身材就棒,食量大,身材衰弱,而有的人生来就瘦小有力。这就是先天。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先天的濡养,取决于一个优秀的习惯。有很多人,年轻时不注意,或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爱吃的、好吃的,吃个死。不爱吃的,不好吃的却又死不吃。或许是早餐不进食,或许是加夜宵。或许是食不定时,嗜食辛辣等抚慰性滋味。都能够使胃无所适从。久之肯定要带来疾病。咱们在生涯中都有这样的阅历。就是一旦改变习惯就会感觉很不习惯,做起事来也不如过去随手。假设任务不法则了,就会发生消沉厌烦的心情,进而给自己带来一些反面影响。咱们身材里的器官固然没无看法,然而有性情。违犯了他的性情就要找省事。所以培养优秀的习惯是健康的主要保障。至于什么是优秀的习惯,概括起来我想有这么多少点:荤素搭配、以素为主。粗细搭配、不偏不废。远离毒品,烟酒少陪。定时定量,油腻五味。劳逸有度,依山傍水。起居守时,循规蹈矩。
其实天下的事件,都讲的是个平衡。平衡了,自然就谐和。不平衡了,肯定就成为抵触。当抵触开展到足以完整推翻原先的平衡形状时,更新换代就成为肯定。
谁都不能够真正掌握这个世界,谁都不应当谋求伟大。以超然的姿态应答生的考验,就不会被结果战胜。这就是超然对于健康最大的关爱。
中医养生论文篇七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高等院校在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途径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1]。那么,近些年来美育教育在中医药类院校中开展得如何,在特色中医药类院校中美育教育开展有哪些途径和方法,本文试从学校教师素质、课程设置、学生接受等方面,分析美育在中医药类院校中的开展情况,并针对中医药类院校美育教育开展,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中医药类院校大学生美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校开设美育课,学生漠视美育课。
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大学美育是完善大学生知识体系和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美育教育更是医学生医德积淀的内在要求。美育的缺失必然导致大学生审美能力的不足和审美情趣的低下,有的学生专业本领很过硬,但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2013年4月复旦医学院的投毒案,说明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这背后与长期以来社会上只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有关。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尽快亡羊补牢。在学校层面重视人文素养,尤其是要加强美育教育。此外,学生也要摈除以往人们固有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全面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从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
(二)高素质美育教师的短缺是美育教育的瓶颈。
高素质美育人才的短缺造成美育教育教材等不能满足高校美育课的教育教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就是人性。善良情感和诚挚态度的具体体现。”审美应该贯穿于医学,医学也应渗透着审美,在特色中医院校更需建立适合中医学生学习的美育教育教材体系,高素质的美育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丰富学习情趣,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心灵得到净化,对生命给予全面的人文关怀,“至善方能至美”,这也是积极构建“和谐医患”的基本要求。
(三)中医药类院校学生接受美育情况分析。
中医药类院校中文理兼收,文科学生对美育课反响较好,理科学生因为对于文学艺术等课程不太重视。“阳春白雪,和者甚寡”,理科学生上课时表现得过于沉闷,多数学生关注的是专业的学习,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交流沟通较少。文科学生相对来说在公共艺术课程上与教师互动较为积极,而且很容易与教师寻找到艺术的共鸣点,美育课程开展效果比理科班显著。这一点也凸显出美育教育在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的匮乏,以及文理分科以后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产生的影响。其次,学生盲目学习美育课。重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视鉴赏课程,轻视具有文化底蕴的音乐、美术、书法等鉴赏课程。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上呈现出一股浮躁之气,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表现在美育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喜欢上影视鉴赏课,仅仅停留在眩人耳目的影视作品上,不愿意更多地去深思艺术作品的深层次意蕴,单纯从外在的感官选择审美的对象,表现在公共艺术课程当中,学生在选课时多数会选择影视鉴赏课,在影视鉴赏课上只追求播放更多的影视作品,不愿意去深入鉴赏,深层次去分析解读作品,流于表面化。另外,高年级的多数医学生处于“满眼都是药,缺乏色彩与音乐”的状态。美育的培养和潜移默化也就逐渐成为空谈。
二中医药类院校开展美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艺术与医术、医道与艺道的融通。
中医药大学必然与综合性大学有所区别。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曾经这样说道:“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在中医院校中开展美育教育,要切合实际情况将艺术与医术、医道与艺道巧妙地融合汇通在一起,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在美育的学习中感受到医道的博大精深。学生更愿意听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博学多识的艺术家医学家,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多地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将美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在中医院校开展美育课程,要紧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主线,让学生在美育课程的学习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文化自豪感。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书法、绘画与中医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时候曾有听音乐、观绘画治疗疾病的案例,同时又有兼具书法绘画与医术的医学艺术家,譬如傅山在医学领域里有着巨大成就,他在内科、妇科、儿科、外科都有很高的技术,尤其以妇科为最。其著名的代表作有《傅青主女科》《傅氏幼科》等。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所画的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列入逸品之列。《画征录》评价道:“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可,以骨胜,墨竹也有气。”他的字画渗透了自己孤傲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颇具特色。医学与艺术有着相同之处,流芳千古的艺术家和医学家多数是具有深厚学养。在中医院校开展美育课,美育课教师需要寻找到与学生更多的文化认同感,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已势在必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艺术与医学文化的契合,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学到艺术本领。
因此,在高等中医药类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课程,加强中医传统医德教育,增强中医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中医药类院校品牌形象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引导为主,学生活动为辅。
美育教育的实施要以美育课程为主体渠道。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系统工程,有着政治思想教育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课堂教学是美育的主渠道[2]。在课程建设方面,要把美育课提到与思政课、人文素质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对待,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中医院校美育的课程建设,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选编适合目标培养的课程教材等。在教学质量控制上,把美育课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中,使之占一定比例的学分,同时作为人才培养评估的组成部分。加大美育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京剧等艺术类课程,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多方位立体化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切身感受到美育的力量。比如,书法绘画的实践练习在中医类院校当中意义颇为重要,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实践的锻炼,感悟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对于理解中医文化有着促进作用。中医本身就是中国哲学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与中国书画有着内在的联系。“美术可以表见文化,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王国维认为,“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然则作美术何是以当之乎”[3]。所以,在中医类院校开展美育教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相关的课程和内容,使学生在学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体悟到中医的智慧,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三)立足通识文化教育,依靠专业知识教育。
医学院校中从事学生教育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美育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美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公共艺术课上,其他各学科中都包含有丰富的美的意蕴。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多的从美的角度来设计课程,如课件的精美制作、板书的工整书写等,将美育教学于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春风化雨般的学习中受到美的沁染。
加强美育建设既要依靠专业教育同时更要立足通识教育。公共通识课与美育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提升,有赖于思政课教师、公共艺术教师及大学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正如蔡元培所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学生在通识课学习过程中提高对美育的认识,充分发挥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美育与其他专业教育有所不同,但可以渗透到各个专业教育当中。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合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领略到人生的真、善、美。
(四)从社团活动方面引导学生开展美育教育。
中医药类院校的社团有自身的特色和文化优势,主要以继承和弘扬中医传统为主,同时有丰富的文艺团体,大学生杏林文学社、书画社、舞蹈社、动漫社、摄影协会等。大学生要通过文艺活动的参与,来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创造天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只有亲身参与、体验,才能真正领略到美的内涵。
美育教育不能完全依赖课堂教育,要以课堂教育为主导,学生活动为主体。目前多数高校团委都有学生社团活动,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除了美育课之外就是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加入社团基本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美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依靠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艺术特长得到发挥,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丰富多采的审美教育活动,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完善品格。
参考文献。
[3]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3。
中医养生论文篇八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的宫廷当中,就是采用了中医的养生方法,对身体进行特殊的调理,这样能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也能够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中医体质与养生的方法,渐渐的,被大家所接受,那么你知道中医体质与养生方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以上就是中医体质养生的详细解答,首先要树立一个好的心情,心情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急着要从日常的饮食习惯入手,注意自己的日常饮食卫生,多吃一些五谷杂粮,这样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也能够均衡营养,是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论文篇九
万物蔬菜养生宝,饮食多样经您调。
白菜利尿解毒素,黄瓜减肥有成效。
萝卜消食开脾胃,蘑菇抑制癌细胞。
清热解毒马齿草,盐醋防毒消炎好。
韭菜温中开胃口,又能补肾暖膝腰。
夏吃丝瓜通脉络,芹菜能降血压高。
甘瓜良药降血糖,葱姜热汤治感冒。
花生能降胆固醇,生梨饭后化痰好。
木耳抗癌素中荤,莲藕除烦解酒妙。
鱼虾猪蹄补乳汁,鸡牛羊肝明目好。
山楂减肥除疝气,山药益肾降糖尿。
利肠通便食猪血,气短虚弱吃山药。
营养丰富胡萝卜,常吃身体不显老。
紫茄祛风通经络,禽蛋益智营养高。
常吃瓜籽美容颜,多食芝麻抗衰老。
柿子止咳润心肺,解酒醒酒有妙招。
健脾益气食葡萄,秋食悦色人不老。
辛辣蒜头杀病菌,抑制癌症猕猴桃。
海带预防白血病,去脂降压也很好。
赤豆解毒医疖疮,绿豆解暑降温妙。
老年便秘用芦荟,妇女美容不易老。
白菊明目又平肝,黄菊泡茶把热消。
高压低压荠菜花,眼底出血荠菜熬。
金针花蕾治黄痘,清新降火榆钱好。
萝卜化痰清胀气,瓜豆消肿又利尿。
红枣补气养心血,熬粥加枣皮肤好。
生津安神属乌梅,润肺乌发吃核桃。
香蕉通便解胃火,葱蒜解毒蚊不咬。
预防中风食紫菜,护脑血管土豆好。
湿疹瘙痒用花椒,常吃洋葱除病灶。
菠菜含铁补血药,预防贫血抗衰老。
枸杞全身都是宝,延年益寿离不了。
老年莫忘吃红薯,通便防癌有奇效。
清热解毒吃香椿,健脾理气效果好。
坚持常食西红柿,黑斑雀子自然消。
健身益体无花果,果叶药用价值高。
咽喉肿痛泡茶饮,痔疮脱肛熏洗好。
镇咳祛痰食冬瓜,水肿肾炎也治疗。
南瓜消炎补益气,养生祛病非常妙。
经常不断吃豆渣,预防癌症亦妙招。
关于中医膳食养生的小妙招介绍一。
1.全面膳食。
饮食多样化,食谱广泛,各类食物合理搭配。
2.饮食有节。
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
3.因人择食。
根据年龄,性别,体质不同而选择食物。
4.因时择食。
根据季节气候特点而选择食物。
绿养肝。
绿:绿豆正确的绿豆药用方法:冷水煮绿豆,当水沸腾5-6分钟绿豆还没有煮开花时,把绿豆汤倒出来,这时候的汤颜色最深,把它当水喝,才有养肝解毒去暑的作用。剩下的绿豆再加水,煮成粥喝。
红养心。
红:红小豆红小豆的药用方法与绿豆相同,煮水为药,豆煮烂为食。
黄养脾、白养肺、黑养肾。
黄:黄豆。
白:芸豆、白萝卜。
黑:黑豆。
黄豆、白芸豆、黑豆的药用方法:煮烂即可食用。
关于中医膳食养生的小妙招介绍二。
酸生肝。
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
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
甘入脾。
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择。
辣养肺辛入肺。
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
咸养肾。
食盐、咸菜等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
中医养生论文篇十
[摘要]已有研究资料表明,特发性肺纤维化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从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特发性肺纤维化,分析中医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研究现状、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易感体质及其可调性、体质-证候-辨病-辨证医疗模式、防治调护及临床疗效判定,并借助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进行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研究,可为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诊疗开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体质学说;特发性肺纤维化;易感体质;养阴。
通络法体质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结构、形态等人体多个方面相对稳定的一种机能状态[1]。人的体质能反映人体的整体特征,而人体体质差异则更反映了人体内在脏腑气血阴阳之偏倾和机能代谢活动之差异。体质与疾病的发病、病证的从化及诊治与预防调护关系密切,本文将从中医体质着手研究特发性肺纤维化,诠释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研究思路。
1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1.1特发性肺纤维化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后尤其明显,并呈进行性加重趋势,是以肺通气容积减少为特征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须伴有肺ct影像学表现,主要为磨玻璃样改变及蜂窝肺。资料显示,近年来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现代医学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首选激素治疗,其重点治疗机制在于抑制其所引起的肺损伤以及肺纤维化的炎性反应[3],但也有临床资料表明,能接受激素治疗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不多,其中治疗有效的患者更少,而激素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在使用剂量、联合用药及用药比例、疗程和临床疗效等多个方面,迄今尚无充分确切的循证医学依据[4]。1.2中医养阴通络法贯穿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始终中医古典医籍中没有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概念,但中医之“肺痿”在中医证候、临床病理表现方面与特发性肺纤维化高度相似。在特发性肺纤维化早期,邪犯正经,未及他脏,病初邪气在皮毛经络,肺主皮毛,邪气首先犯肺,久病入脏腑,又因络为经之分属,纵横交贯,网络全身,邪犯虚亏,络脉首当其冲。痰凝、血瘀也可阻络,络郁久而化热,肺燥叶焦,引发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当化痰祛瘀以达到通络的目的。我们提出“肺虚络瘀”的病机观,并提出治疗当以养阴通络之法为主。其中养阴包括养肺阴及养阴津,“肺虚络瘀”作为病机贯穿该疾病的始终,故以养阴通络法治疗该病已成为目前中医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主要方法[5]。
2临证须首辨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易感体质。
体质概念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中医有很多关于体质的分类方法,现代医家多推崇王琦的9种体质分类法[6]。另有研究者[7]认为,体质类型的划分应以气血、阴阳、津液为纲,虚实为目来界定。依据此观点,并结合临床实践,我们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易感者的虚性体质类型有阴虚型、气虚型,实性体质类型有阳热型、血瘀型、痰湿型,根据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体质不同,其在发病时的临床表现、致病因素、诊疗、预后及防护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点。
2.1气虚质。
患者平素多神倦乏力、面色少华、少气懒言、声低气短、动则尤甚,易感冒,接触粉尘、皮毛、刺激性气味等或过度劳累后易发病,体现在肺系疾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咳嗽无力,动则或咳或喘加重,伴气虚证,舌淡,脉弱,病情逐渐加重。
2.2阴虚质。
患者体态大多偏瘦,平素多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颧红盗汗,易受燥热之邪并同化导致疾病,或接触矿物尘土、粉末、刺激性气体后易发病,体现在肺系疾病主要出现干咳、痰少不易咯出,或无痰或偶有痰中带血丝,伴阴虚证,舌红少津,脉细数。
2.3阳热质。
患者大多体型健壮,平素气粗声高、口中多臭秽、不恶寒反恶热、消谷善饥、睡眠时鼾声如雷,外邪侵袭后易发高热,情绪波动时导致肺系疾病多出现高热、咳嗽、喘促、声高、舌质绛、脉滑数等。
2.4血瘀质。
患者皮肤粗糙色暗,面色黧黑,口干欲漱水不欲咽,发病时肺系疾病多出现胸部刺痛、疼痛夜间尤甚、动则胸闷而喘、咳嗽痰中带血、皮肤有瘀斑瘀点、唇甲紫绀,伴血瘀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预后较差。
2.5痰湿质。
患者体态多偏胖,平素口中多黏腻,不喜饮水,食差纳呆,嗜睡,接触有害物质或劳累易诱发肺系疾病,多出现喘促气短、咳嗽多痰、易咯出、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濡,病情缠绵难愈。
3体质-证候-辨病-辨证医疗模式。
3.1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医疗模式。
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辨证首辨虚实,本虚标实是特发性肺纤维化病机之根本,但在不同时期虚实主次各有轻重偏倾,故临床要抓住特发性肺纤维化主要矛盾,分而治之。早期各种原因所导致肺脏损伤后出现炎性渗出、肺泡炎症等[8],中医临床表现通常以外感表实证为主,其中痰热、血瘀多见,此时治疗当以泻肺平喘为主,辅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疾病发生时炎症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炎症细胞产生,同时氧化应激产物产生超过消除,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随着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情进一步发展,机体出现正邪相争,正不胜邪,此期通常表现为虚实夹杂,治疗当以扶正与祛邪并举即益气养阴与活血通络并举;随着特发性肺纤维化病情的继续进展,病情逐渐加重,此期通常表现为本虚标实,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即益气养阴、培土生金为主,辅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3.2以养阴通络,治病求本为治疗原则。
在整个特发性肺纤维化病情发展演变过程中,肺虚络瘀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脾为肺之母脏,肺靠脾气升清散精来供养,肺为肾之母脏,可谓金水相生,共主气之摄纳和津液之敷布。无论生理上抑或病理上,肺、脾、肾三脏病变均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肺为娇脏,六淫之邪侵袭肺脏,首先耗伤肺气,病久可子盗母气从而致肺脾两虚,或母病及子可致肺肾两虚;若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味及情志劳倦等可先伤脾肾,久病也易累及于肺。如痰浊从脾生,上贮于肺,或肾阴虚火旺上灼肺金等,故特发性肺纤维化常常伴有肺肾两虚或肺脾两虚之疾病基础。特发性肺纤维化是慢性复杂性疾病,往往存在肺脾或肺肾或肺、脾、肾损伤的病理基础,且表现为气阴两虚、久病入络。对特发性肺纤维化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临床遣方用药时应遵循养阴通络的思路,标本同治,扶正与祛邪兼顾。根据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临床病期的不同、致病因素不同、体质差异、临床症状的不同其治疗与调护有各自侧重点,只有正确地把握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审机论治思路,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在治疗慢性复杂性疾病时的整体优势,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疗效。
4易感体质的可调性及临床疗效的判定。
体质是人体先天与后天形成过程中的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形成亦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故使用单一疗法治疗短时间内不易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中医理论及体质特点,应用中医独特的治疗手段及治法效应的特异性,充分发挥中药、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熏蒸等多种治疗手段的优势,并联合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并逐步努力建立起体质诊断、体质治疗、体质护理、体质教育、体质管理整合系统评价体系,从而达到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的多个方位调理、监测和管理个体体质的目的。目前亟待解决兼杂体质的.处理,应尽快制订、颁布体质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估标准。
5特发性肺纤维化易感体质防治调护。
临床中发现,适当的防治调护对缓解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根据特发性肺纤维化易感体质,做出个体针对性的预防调护很必要。中医强调避风寒,适寒暑,调情志,饮食有度,起居有节,不妄作劳,对特发性肺纤维化防治调护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气虚质、阴虚损、血瘀损者应避其诱因,调畅情志,减少身心压力,勿烦躁多怒。平素当清淡饮食,少食刺激、辛辣、生冷之物,适当进行活动,但不能超出自身负荷,不可操劳过度,特别是气虚、血瘀质者尤应注意。
6引进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促进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医临床科研进步。
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辨证时更应强调体质,应在阴阳五行等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首先确立中国人的体质标准及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易感体质、中医证候,再以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研、分析。中医证候的规范化[9]应密切结合临床,对中医传统证的内涵还需要进行必要补充,可将现代医学中的技术手段如常规的各种物理、生化等检查内容引入其中。但是这些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只能是补充证的内涵,并不代表证的本质。在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和临床药物研究方面,还需要引入循证医学的方法。循证医学强调从大数据的系统研究中获取所需的临床依据,使其研究结论更有说服力且证据充足,从而使诊疗手段更具有效性和安全性。中医在研究与探索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时应该加入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研究。中医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的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得出的结论将会更容易被国际认可,也有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中医养生论文篇十一
中医养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方式,它以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为基础,使人们达到预防疾病和延长寿命的目的。本文将介绍我在学习中医养生过程中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养生的实际效果和操作方法。
第二段:调整饮食。
在中医的眼中,“药食同源”是养生的重要原则,因此,合理饮食是中医养生的首要步骤。我遵循了中医的饮食原则,优化了自己的膳食结构,饮食方面的体验也随之改善。例如,中医认为食物性寒者宜加热煮,肉类则是应该少量多餐的方式摄入,这样可以增强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并减少对胃肠道的负担。
第三段:进行体育锻炼。
在中医养生中,适度的体育运动也是很重要的。我一直为了身体健康而坚持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早晨的慢跑、散步等,尤其是参加一些舞蹈训练,不仅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还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和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也能避免抱怨生病的苦恼。
第四段:注重精神调节。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是不仅仅体现在身体的健康上的,还包括心理健康。在精神调节方面,我尝试学习和运用一些自我疗法和松弛技巧缓解地精神压力,如冥想、瑜伽等。其中,冥想让我学会了放下烦恼,放松身心、防止病情加重的效果很不错。
第五段:总结。
中医养生不仅仅是在一些特殊的时候才会用到,它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这些养生原则,才能更好地锻炼身体和调整心理,达到养生的目标。中医养生不仅能促进健康,还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自律和细心的好习惯。我想说的是希望各位读者,也能够尝试中医养生的方式,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全方面的滋养和关注。
中医养生论文篇十二
春季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显上火症状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泡水等。辛甘之品助春阳稍微有一些辛味的东西,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养春气的食物。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话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这些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是春季养身佳品。
2、少酸增甘保脾胃。
中医认为,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而生冷粘杂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所以春季应该适当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黄绿蔬菜防春困“春困”使人身体疲乏,精神不振,应多吃红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对恢复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处。
3、细选食物少疾病。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塔菜、芥蓝、西兰花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有利于春季养生。
4、胃肠疾病要当心。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易在春天发作,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肉汤、鸡汤、鱼汤、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为这些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形成气体产生腹胀,增加胃肠负担。春季养生食物要避免选用这些。
5、祛痰养肺保平安。
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为春季养生水果首选。
中医养生论文篇十三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高等院校在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实践中,通过各种途径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1]。那么,近些年来美育教育在中医药类院校中开展得如何,在特色中医药类院校中美育教育开展有哪些途径和方法,本文试从学校教师素质、课程设置、学生接受等方面,分析美育在中医药类院校中的开展情况,并针对中医药类院校美育教育开展,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中医药类院校大学生美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校开设美育课,学生漠视美育课。
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大学美育是完善大学生知识体系和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美育教育更是医学生医德积淀的内在要求。美育的缺失必然导致大学生审美能力的不足和审美情趣的低下,有的学生专业本领很过硬,但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4月复旦医学院的投毒案,说明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这背后与长期以来社会上只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有关。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尽快亡羊补牢。在学校层面重视人文素养,尤其是要加强美育教育。此外,学生也要摈除以往人们固有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全面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从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
(二)高素质美育教师的短缺是美育教育的瓶颈。
高素质美育人才的短缺造成美育教育教材等不能满足高校美育课的教育教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就是人性。善良情感和诚挚态度的具体体现。”审美应该贯穿于医学,医学也应渗透着审美,在特色中医院校更需建立适合中医学生学习的美育教育教材体系,高素质的美育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丰富学习情趣,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心灵得到净化,对生命给予全面的人文关怀,“至善方能至美”,这也是积极构建“和谐医患”的基本要求。
(三)中医药类院校学生接受美育情况分析。
中医药类院校中文理兼收,文科学生对美育课反响较好,理科学生因为对于文学艺术等课程不太重视。“阳春白雪,和者甚寡”,理科学生上课时表现得过于沉闷,多数学生关注的是专业的学习,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交流沟通较少。文科学生相对来说在公共艺术课程上与教师互动较为积极,而且很容易与教师寻找到艺术的共鸣点,美育课程开展效果比理科班显著。这一点也凸显出美育教育在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的匮乏,以及文理分科以后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产生的影响。其次,学生盲目学习美育课。重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视鉴赏课程,轻视具有文化底蕴的音乐、美术、书法等鉴赏课程。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上呈现出一股浮躁之气,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表现在美育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喜欢上影视鉴赏课,仅仅停留在眩人耳目的影视作品上,不愿意更多地去深思艺术作品的深层次意蕴,单纯从外在的感官选择审美的对象,表现在公共艺术课程当中,学生在选课时多数会选择影视鉴赏课,在影视鉴赏课上只追求播放更多的影视作品,不愿意去深入鉴赏,深层次去分析解读作品,流于表面化。另外,高年级的多数医学生处于“满眼都是药,缺乏色彩与音乐”的状态。美育的培养和潜移默化也就逐渐成为空谈。
二中医药类院校开展美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艺术与医术、医道与艺道的融通。
中医药大学必然与综合性大学有所区别。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曾经这样说道:“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在中医院校中开展美育教育,要切合实际情况将艺术与医术、医道与艺道巧妙地融合汇通在一起,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在美育的学习中感受到医道的博大精深。学生更愿意听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博学多识的艺术家医学家,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多地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将美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在中医院校开展美育课程,要紧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主线,让学生在美育课程的学习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文化自豪感。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书法、绘画与中医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时候曾有听音乐、观绘画治疗疾病的案例,同时又有兼具书法绘画与医术的医学艺术家,譬如傅山在医学领域里有着巨大成就,他在内科、妇科、儿科、外科都有很高的技术,尤其以妇科为最。其著名的代表作有《傅青主女科》《傅氏幼科》等。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所画的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列入逸品之列。《画征录》评价道:“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可,以骨胜,墨竹也有气。”他的字画渗透了自己孤傲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颇具特色。医学与艺术有着相同之处,流芳千古的艺术家和医学家多数是具有深厚学养。在中医院校开展美育课,美育课教师需要寻找到与学生更多的文化认同感,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已势在必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艺术与医学文化的契合,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学到艺术本领。
因此,在高等中医药类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课程,加强中医传统医德教育,增强中医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中医药类院校品牌形象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引导为主,学生活动为辅。
美育教育的实施要以美育课程为主体渠道。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系统工程,有着政治思想教育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课堂教学是美育的主渠道[2]。在课程建设方面,要把美育课提到与思政课、人文素质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对待,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中医院校美育的课程建设,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选编适合目标培养的课程教材等。在教学质量控制上,把美育课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中,使之占一定比例的学分,同时作为人才培养评估的组成部分。加大美育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京剧等艺术类课程,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多方位立体化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切身感受到美育的力量。比如,书法绘画的实践练习在中医类院校当中意义颇为重要,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实践的锻炼,感悟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对于理解中医文化有着促进作用。中医本身就是中国哲学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与中国书画有着内在的联系。“美术可以表见文化,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王国维认为,“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然则作美术何是以当之乎”[3]。所以,在中医类院校开展美育教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相关的课程和内容,使学生在学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体悟到中医的智慧,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三)立足通识文化教育,依靠专业知识教育。
医学院校中从事学生教育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美育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美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公共艺术课上,其他各学科中都包含有丰富的美的意蕴。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多的从美的角度来设计课程,如课件的精美制作、板书的工整书写等,将美育教学于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春风化雨般的学习中受到美的沁染。
加强美育建设既要依靠专业教育同时更要立足通识教育。公共通识课与美育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提升,有赖于思政课教师、公共艺术教师及大学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正如蔡元培所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学生在通识课学习过程中提高对美育的认识,充分发挥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美育与其他专业教育有所不同,但可以渗透到各个专业教育当中。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合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领略到人生的真、善、美。
(四)从社团活动方面引导学生开展美育教育。
中医药类院校的社团有自身的特色和文化优势,主要以继承和弘扬中医传统为主,同时有丰富的文艺团体,大学生杏林文学社、书画社、舞蹈社、动漫社、摄影协会等。大学生要通过文艺活动的参与,来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创造天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只有亲身参与、体验,才能真正领略到美的内涵。
美育教育不能完全依赖课堂教育,要以课堂教育为主导,学生活动为主体。目前多数高校团委都有学生社团活动,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除了美育课之外就是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加入社团基本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美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依靠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艺术特长得到发挥,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丰富多采的审美教育活动,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完善品格。
参考文献。
[3]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3。
中医养生论文篇十四
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乍寒。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多吃野菜。
古人云,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茂荣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应不失时机地择食。
暮春要吃得清淡。
气温日渐升高,此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中医养生论文篇十五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变化。谚语有“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之说,是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盲目乐观,有时候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谚语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因此立秋后降温往往是由于下雨。这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得出的结论。
人们对立秋赋予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内容,因此众多涉及生活、生产的谚语都与立秋有关,作为生活小常识念起来既顺口、有趣,又充满了有益的经验和知识。
雨水多惹人乐。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变化。谚语有“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之说,是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盲目乐观,有时候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谚语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因此立秋后降温往往是由于下雨。这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得出的结论。
人们喜欢秋雨,因此有“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之说。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就下降一些,即“一场秋雨一场寒”。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民间认为标志着“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其后果为“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秋不凉籽不黄。
古代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春节。因为谚语有“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之说,即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但还些地区有“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之说,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即“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此外,在立秋节气中,提醒人们关注农事的谚语还有“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时期,因此,秋季养生非常受人们重视。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把扇丢”,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寒”。天凉时,还应注意“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人们甚至认为“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在饮食起居方面,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并应“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还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这样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论文篇十六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之一,它强调预防疾病,强身健体,饮食能化病、食补、药补的理念。中医养生具有独特的观念和治疗体系,适应了不同阶段人体健康的不同变化,因此其在预防保健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医养生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养生文化,它提倡“因人而异”的养生方法,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自身状况进行调养,使健康更为稳健。
中医养生强调以五行为基本理论,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同时也阐述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中医启发了人们的自我调节,让人们能够做到饮食起居、运动调节、心态调整等方面的养生,并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如五谷杂粮、坚果、水果、蔬菜的合理组合、季节性的食疗、运动关节、神功养心等项目都是中医养生理论的主要体现。
中医养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可以通过方法合理地进行实践。全身保健常规,如淋浴、按摩、各种按摩穴位的刺激等,都是中医养生的方法。在饮食方面,选择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搭配合理、丰富多样的食品,保持肝脏、胃、肾等器官的健康。在运动方面,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并且有助于消除体内的毒素,提高人体健康。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一样,强调整体平衡,提供了很多关于人体生理和病变之间关系的启示。可以预防疾病、改善健康,为现代社会中忙碌的人们提供长久而稳定的健康保护。而且,中医养生的理念及方法具有方便、低成本等特点,有时甚至可以代替药物治疗。
第五段:结论。
总之,中医养生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我调适的方式,保持身心健康。现代社会中的慢性病、亚健康等问题无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健康习惯的反映。我们应该通过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来理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创造一个最适合自身情况的健康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论文篇十七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历经了数千年的岁月,以人为本、以治疗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成为了人们健康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也是中医爱好者,多年来,通过学习、实践,积累了不少养生心得,今天,将这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养生防病。
中医强调“养生防病”,认为人体自身具备调节机能,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合理膳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方面,以维持机体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此外,中医也强调了心理调节的重要性,如保持愉悦心情、避免消极情绪、放松身心等,对健康长寿有极大的益处。
第三段: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是中医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中医认为食物具有药物的性质,应该根据不同体质、气候、时令等条件,选择合适的食品来调养身体。例如,夏季多食清凉、生冷的水果蔬菜,冬季则要多吃热食,以滋补身体。此外,中医也强调了饮食的卫生、节制,如忌过度饮酒、少吃零食、不挑剔食品等。
第四段:传统疗法。
中医疗法种类繁多,其中不仅包括了针灸、艾灸、拔罐等传统手段,还包括了中药、推拿等。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天然植物、动物等的制剂来调理身体,不仅效果明显,而且具有较少副作用的特点。推拿按摩则能够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免疫力,对于缓解疲劳、增强睡眠等也有显著的效果。
第五段:结论。
中医养生是一种以自然界原理理论为基础,以人体生理、防治疾病为核心,以调整机体平衡为手段的健康生活方式。本人深信,养生不仅仅是治病,更是备防于未病,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的心态、有益的传统疗法等多方面来维护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中医养生,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更加健康美好地度过每一个人生阶段。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138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