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经验的把握。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这些总结范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撰写出更出色的总结。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一
1.对标管理的定义。对标管理也称为标杆管理,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首先企业需要确定标杆的企业,然后参考其成功的经验,同时对照标杆企业与自身所存在的管理不同找出差距,最后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企业情况的改进增强措施,最终达到一个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结果。再具体可以表现为参考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或者竞争力最强的企业的管理经验、业务流程等方面,通过与自身企业进行比较,树立一个具体的学习与竞争目标,具体采用收集资料、学习借鉴等一系列企业行为进行规范化界定,帮助自身企业达到提升的一个管理活动。对标管理主要是通过实践来达到最终目的,但是其本身具有十分强大的适用性与实效性。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对标管理中蕴含的管理知识都是十分积极、实践性较强的,因此不管当下的时代怎么变化,对标管理依旧是目前企业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之一。
2.对标管理的类型与内涵。对标管理的类型可以按照比较范围划分为四种:内部对标、竞争对手对标、行业外部对标、类属或程序对标。企业想要利用对标管理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前提就是需要对自身价值进行一个正确、客观的衡量。需要将企业自身的产品与服务与同行业最强的企业进行细致的比较。这样一来就能够充分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加强,企业通过各种积极途径将自身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加强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向标杆企业靠拢。由于当下时代的要求,企业管理层人员对对标管理越来越重视,不同行业都在不断的进行着对标管理工作,具体的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确定目标。第二,比较目标。第三,确定标杆。第四,最后评价与总结。只有按照这样一个步骤进行,才能够保证管理的顺利进行。
将对标管理放在国际化的视野当中,部分跨国企业进入到我国之后可以发现其在国内的发展更加趋向于我国的市场。出现这个局面主要是因为是一方面为了迎合我国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同样需要实现经济效益。因此,跨国企业在进入我国市场之后,会采取一种聘用当地人才、采用当地原材料、符合当地特色的营销方式,进行产品的营销,最终逐渐发展成为开发、科研、运营、管理等一体的企业。另一种就是我国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再结合自身企业特点进行适当的改变。将国际对标引进我国当中,并不是完全照搬过来,而是需要进行弹性的改变。最佳的方法就是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融合,紧接着从小范围的区域环境,到大范围的行业环境中思考企业的发展。由于将国际对标理念进入其中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需要从战略视野对其进行分析与实施。因此,企业在进行国际对标的期间为了能够真正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充分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避免盲目。企业在进行国际对标期间,不能打乱了自身的定位,也就是说企业需要在国际对标的过程中充分保持理性,不能因为看到标杆企业的成功就全部将其管理经验、经营策略照搬过来,而是应该站在我国的国情去考虑。特别是由于部分行业其中的标准不同,因此在实际的对标过程中需要做出适当的改变。例如,我国企业想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时,在美国其适用的电压是110v,而我国的标准电压是220v,国情的不同导致了这个差异化现象的发生,因此我国不能完全按照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在尽心对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避免出现盲目性。
2.扩大对先进管理思想的吸收利用。当一个企业需要确定一个国际性质的标杆企业时,该标杆企业的成功必定不只是依靠某一方面的技术或者是经验,肯定是结合了各种十分重要的管理思想与理念,因此企业想要向着标杆企业发展,不能够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深入到其内部当中进行研究与学习。同时还是需要吸收国际中各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扩大前瞻性目光面积。在经营方面,应该将视野放在国际层面,全面化构建一个安全的、多元化的经营体系。参考国际的大型企业,我国企业在跨国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随着整个全球一体化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着更好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当中,不断扩大国外的业务市场,提高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与经济效益。
3.充分认识自身企业优点。企业在与国际标杆企业进行借鉴的同时不能完全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同时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优点。加大对技术方面的创新力度。技术作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想要与标杆企业发展在一个水平线上,就需要加大对技术的创新。由于是站在全球视野的角度考虑,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紧推快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通过与国际科技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国际技术并购。在技术方面,注重加强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在不同专业技术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与融合。针对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要进行重点的研究与开发,组成专业的科研研发小组,将多领域的技术进行融合提升,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开发,保证企业能够配备一套专业的技术,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同时保持自身原有的发展计划。企业在进行国际对标项目时,最初的模仿可能会带给企业一定的市场份额与经济效益,但是企业不能在短暂的利益下就打乱了原有的发展计划,模仿只是对对标管理的表面理解,深入理解就能够发现只有进行创新才是企业获得长久利益、稳定立足于市场的根本途径。企业应该从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作为出发点,在思想上树立全球化的理念,目标设置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根据原有的发展计划结合企业发展,从技术与服务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特别是在国际市场当中,由于各个方面都是出于起步阶段,此时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政治、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将发展技术渗透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当中去。
5.客观理性保持发展进度。在看到标杆企业取得了成功时,企业此时应该稳住阵脚不能急功近利。由于大部分标杆企业所运用的管理标准是其已经处于一个稳定发展阶段使用的标准,而我国企业之所有会运用对标管理方法主要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遇到了瓶颈,两者之间的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发展阶段的不同,其发展的计划与战略意图也不同,所采取的管理标准也不同,因此企业在进行对标管理时要充分保持理性与客观。企业在评价自身发展时不能与自身以往的业绩进行比较,而是应该将目光放在企业外部当中,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帮助企业找出差距的同时又了解具体的发展方向。
6.同时密切关注国际新形势。可以发现,对标管理是一个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当中,特别的国际对标,整个国际形势的不稳定会导致对标管理也发生改变。当企业确定了一个标杆之后,这个标杆不代表就是一成不变的。另外企业在实行对标管理时,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在完成了某一阶段的对标管理时,需要对该阶段的工作进行客观的审视,在需要的情况下对目标进行转变,同时再结合自身发展的情况,密切注视国际形势,保证企业的发展稳定。
综上所述,企业在管理国际对标期间,需要充分保持理性与客观,必须站在全球化视野的角度下全方位的考虑问题,充分保证对标工作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在国内市场中保持稳定,同时又能够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真正做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周峰王斌于海涛赵猛杨鹏单位: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二
成人永远是社会的主体和中坚,成人的素质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而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人们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活动不论是从研究数量、研究质量还是研究人员队伍来看都和普通高校有一定的差距。如研究人员队伍的逐渐减少、研究经费的逐年下降、研究条件与设备的简陋等等,都是制约成人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瓶颈。实践表明,无论是社区教育,企业的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的各个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教师教学的实践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都迫切需要成人高校教育的观念和理论创新、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创新。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三
摘要:作为企业活动的最终目的,绩效管理对企业而难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企业的基础,班组的绩效管理则更不能忽视。只有班组的绩效水平提升上去,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将绩效对标管理应用到班组活动中,可提高班组绩效水平,这对于企业而言意义重大。绩效对标管理在某电力企业班组应用后,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生产经营水平大大提高,证明了绩效对标管理在企业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绩效管理;绩效对标计划;标杆值;绩效考核。
对标管理是20世纪出现的一种重要管理理论,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对标管理可理解为以优秀企业为标杆,通过对比和学习,进而在赶超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的管理方式。
1.1制订正确的绩效对标计划。
对于绩效对标计划而言,选择正确的对标内容尤为重要。某企业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安全管理、生产培训、班组建设作为主要的绩效对标管理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将绩效对标管理在企业内部各班组之间广泛开展。在安全管理方面,以安全目标责任书中的指标作为标杆,将责任明确地落实到班组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将安全管理的任务细化,深深围绕责任书中的数据指标,将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将安全管理的责任加入班组员工的个人绩效考核中。由于安全管理具有的特殊性,在安全考核的对标数值的设定上,应将分数定为0,并将违章违纪的次数为0作为安全管理的目标。在其他安全指标的对标上,也都制订了十分精确的标杆值,可操作性非常高,进而提升了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该企业自从在班组的安全管理中实行绩效对标管理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效果。
在生产培训方面,在新员工的培养上,各班组内部均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培训计划,新员工由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负责培训,制定了科学的培训目标,并定期考评;为每一个班组员工建立了单独的档案,对每位新进员工的培训过程和效果进行了全程记录,并及时点评;采用了外部对标的方法,与其他班组的新员工进行了对标,以同一时期表现最优秀的员工作为标杆,从而提高班组技能培训的水平和班组培训的工作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在班组建设方面,班组是企业的基本组成部分,班组建设的质量决定着企业的前进方向。因此,要不断加强团队建设,一方面,各班组内的每一个员工都需要不断地提升自我能力,针对自身进行对标管理;另一方面,在各班组之间的对标活动中,应向优秀班组看齐,坚持“竞争超越”的原则以及突破创新的理念,力争超越标杆,成为标杆。
1.2建立规范的绩效对标制度。
在绩效对标管理一开始,该企业就制定了《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绩效考核办法,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模班组员工奖励和考核。此外,为了在班组活动中更有效地实施绩效对标,制定了《关于班组内高效绩效对标的实施办法》,成立了专门的考核小组;对于每一项关键经济指标的绩效对标进展,均有专门的负责人定期落实和定期总结,从而使绩效对标工作能高效、稳步推进。
在班组管理方面,应定期对关键经济技术指标进行考核评分,并对第一名的班组授予“优秀班组”称号,从而将绩效对标管理在各班组间广泛展开;各班组应以规定的相关指标及上月获得“优秀班组”称号的班组作为标杆,在班组之间的实现全面对标管理。
2.1根据关键问题展开绩效对标。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取得经理效益,而企业盈利主要通过班组活动来实现。因此,班组绩效目标的完成直接关系这企业的经济效益。该企业为电力企业,发电量、电力结构、厂用电率和耗能率是其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因此,绩效对标在班组管理中应紧紧围绕着这几个指标展开。具体而言,将2015年同期的产电量、厂用电率、耗水率指标作为2016年的标杆对标,并将企业内部优秀班组作为标杆对标;将该行业内其他优秀企业的数据作为标杆,取长补短,不断优化生产结构、管理架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厂用电率水平;对影响班组效益的关键指标严格对标,从而保证整个对标活动在班组中高效实施。该企业各班组通过绩效对标管理,通力合作,提前完成了年度发电任务,各项经济指标均高于行业水平。
2.2注重绩效管理在班组活动中的运用。
绩效对标在班组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将绩效管理与对标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对标管理与绩效管理结合起来,对各个班组进行评比,将各班组的得分作为其每月绩效奖金的分配依据。一方面,通过对标找出自身弱势,学习彼此的长处,适度拉开各班组之间的薪资水平,营造业绩竞赛的氛围;另一方面,在班组内部树立标杆,激发班组内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使全体员工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在班组内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通过各班组之间以及本班组之内的双重对标,全面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水平。
2.3为绩效对标活动设定正确的目标值。
该企业各班组在绩效对标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设定了目标值。如果每月的对标任务能顺利实现,则在下个月制订标杆的过程中,应适度增大标杆参数。如果未能顺利完成任务,则应在总结会议上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在下个月的工作中改进和完善。绩效对标在班组管理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自身所处阶段以及企业在行业内所处的地位等诸多因素。这是因为如果目标值设置过高,则可能因急于求成而失败;如果目标值设置过低,则无法有效地激励班组员工的成长。只有对各方面利弊综合考量之后,才能设计出更加适合自身的标杆值,才能使绩效对标在班组管理中的实施更加有效,从而使绩效对标管理在班组活动形成一个良性增量循环。
绩效对标管理是一项需要持续性的管理工作,需要企业、班组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此外,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根据企业班组内部的运行情况不断调整和改善,从而使班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张沛。卓越绩效对标活动中的班组管理[j].现代班组,2011(08)。
[2]严流进,周敏。电力企业基层一线岗位绩效管理体系构建[j].中外企业家,2015(13)。
[3]黄旭才,秦勇。卓越绩效班组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现代班组,2014(01)。
[4]周宏。完善班组绩效管理助力企业高效运营[j].印刷技术,2014(08)。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四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班组是生产组织的基本单元,是企业的最小细胞。而班组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石。企业要想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做好班组安全工作,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工作着眼。为了提高班组安全管理的效率,促进其持久性发展,班组安全管理,必须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提高班组成员“我要安全”的意识,达到“我保安全”的目的。为了消除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混乱与茫然,班组标准化管理模式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搞好班组标准化管理建设工作,对于提高企业安全标准化水平,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今,在电力、煤炭行业等已迅速开展班组标准化安全管理建设工作,并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而机械制造行业,作为工种较多、工序复杂、作业活动繁多、生产任务繁重的行业,其班组标准化建设工作更是迫在眉睫。现根据公司班组标准化安全管理比较成熟的经验,并已得到实践与验证。提出可以适合机械制造业的班组标准化安全管理模式,旨在切实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二、班组标准化安全管理概况。
班组标准化安全管理模式以参考目前国家各种行业班组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其主要理论依据是机械制造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在机械制造行业多年班组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适用于机械制造行业班组自主安全管理的`综合体系,并已得到验证与实践。标准化安全管理模式其涉及较为全面的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内容较为丰富。其主要思想以班组安全管理组织制度为基础,以危险源识别管控为主线,通过安全教育、安全文化、辅助管理手段等的实施来提高班组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水平。具体内容包括:班组管理组织制度建设、危险源管控、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班组安全文化建设、辅助管理五个方面的建设内容,简称标准化安全管理。
三、班组标准化安全管理内容。
1、班组安全组织、制度建设和安全操作规程。
班组安全组织、制度建设等是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制订班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确立班组安全负责人(一般是班长)、建立班组内安全管理网络、建立员工互保监督体系及成立危险源识别评价小组等内容。安全操作规程以及作业指导书是员工安全作业的指南,按章、按规操作是保证生产安全的基础。针对于此,班组应建立健全针对本班组生产作业内容的作业规范和安全操作规定。
2、危险源管控。
班组危险源识别、分析及管控是班组安全管理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工作,是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只有从企业源头-班组抓好安全管理工作,掌握必要的风险分析方法,做好危险源识别、做好管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企业标准化一体安全管理。具体内容:可通过jha和scl等方法进行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的危险源识别、分析与管控;编制安全状态点检表、安全作业提示卡;进行管控评价等。
3、班组安全教育与培训。
班组安全教育是提高基层员工理论水平的重要手段,其可以使员工充分了解班组所用的设备工具、承担的生产作业任务,掌握所属岗位应遵守的安全行为准则、操作规程、注意的安全事项、应急知识等。其具体方法可通过编制班组安全教育教材、班组安全教育考试、安全教育实施三位一体化模式。
4、班组安全文化建设。
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员工参与基层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丰富员工精神生活,营造安全生产氛围,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传承,在精神层面让职工由“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的心态,真正促进安全与生产和谐发展。对于安全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班组自主安全文化活动、班组安全改善方案、班前安全喊话、安全日历等形式进行展开。
5、班组安全辅助管理。
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为了进一步实现班组的安全管控,各种辅助性活动非常有必要,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促进和帮助安全工作的提高。具体活动可通过现场5s管理、班组劳保用品穿戴标准化管理等手段进行实施。
四、总结。
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安全生产任重道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为了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效率,除了抓好班组安全管理这个根本外,还要努力实施班组标准化安全管理模式。“班组安全标准化,即每一个细节都坚持标准化,而且持之以恒地执行,才能保证成功!”就像在全球的任何一家“麦当劳”连锁店都可以为顾客提供相同质量、统一标准的食品、服务和用餐环境,“麦当劳”也因此构筑了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同样作为细胞的班组,其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实现标准化,从而由细胞构成的个体-企业才会标准化安全管理,其它企业也可进行同步复制与克隆,真正实现安全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五
在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未来,企业可能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电力企业应未雨绸缪,改革企业管理制度和模式,积极转变管理思维模式,在班组管理中,建立团队管理模式。班组作为企业管理的细胞,在保障电网安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用团队管理模式,可提高班组成员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和创造性,完成班组和企业下达的各项生产指标[3].同时,团队管理也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因此,转变班组管理思维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保障员工权利、尊重人、发展人的需要。
实现管理方法上的转变,由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班组文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2.1培养团队精神与凝聚力。
培养班组成员的团队精神与凝聚力。首先,提高成员的整体感,由班组长优化成员配置,各司其职,可在班组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出最大贡献;其次,提高班组成员对班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班组成员可从班组中学习到什么,对成员来说非常重要,由于班组成员总想获得一种归属感,希望在班组中获得友谊和关怀,所以在班组管理中,应鼓励班组成员互相鼓励和赞美,关心其他同事,提高班组成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4].
2.2以人为本的班组管理。
班组管理的最高价值准则,应当为促进班组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是班组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条件,尽量满足成员心理需求和发展需求,关注班组成员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使其勤勉事业,兢兢业业开展工作。
此外,在班组管理中,应创造条件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来,使其在民主参与中获得教育和启迪,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谐团队,自觉规范行为和维护团队利益。
2.3创建特色的班组文化。
班组的文化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班组活动的文化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而环境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文环境文化;二是物理环境文化。
其中,物理环境文化,包括自然景色、作业环境、视听环境、娱乐设施、班组面貌等,可对班组的发展产生直接性的影响;人文环境文化,包括班组管理理念、团队民主氛围、成员精神面貌,以及人际关系、心理状态和班组长作风等,对班组发展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同时,也是班组价值观的外在和直接体现,也是班组形象和凝聚力的直接体现[5].一个班组的文化环境如何,主要由上述两个方面决定。
为此,在电力班组管理中,应加强班组文化建设,根据班组实际,建立符合班组实际的优秀文化,使班组文化时时刻刻感染人、影响人、引导人,进而形成班组管理的内在灵魂和精神。
2.4坚持以成员发展为班组管理的导向。
在班组管理中,应坚持“人人是人才,赛马而不相马”的用人理念,为每个班组成员创造展示品德与才华的.空间,并用“赛马”机制激励班组成员,不断激发其创造力,挖掘其潜能,为班组管理做贡献。
班组管理要始终以班组成员发展为导向,将管理体制转变为以员工发展为导向的模式。以班组成员为导向的模式,尊重人、发展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在这种模式下,班组成员的默契心照不宣,可相互认可、相互接纳和相互选择,并加强员工的培训与管理,使班组能留住人才、发掘人才和培养人才。
2.5充分运用互补整合功能。
在团队管理中,注重员工的个性化,尊重员工差异,并让这种差异在日常工作中得以整合修补,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在班组管理中,利用互补整合功能,应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作为管理的目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收到最佳的管理效果。班组管理工作的原则为: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原则,“五湖四海”原则,充分交流原则和相互激励、相互支持原则。
此外,在管理中,还要善于发现“不拉马的士兵”,作为班组长,应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审视班组成员的能力,善于给每个成员进行定位,及时发现那些“不拉马的士兵”,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和整体利益的提升。同时,在班组管理中,充分发挥班组长作用,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班组成员的信心和创新意识,做好班组管理工作。
3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管理水平的提高,均需要从班组管理做起。为此,就需要转变班组管理模式,将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团队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坚持一定的原则,注重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发挥班组长的作用,以带动班组管理整体水平的跃升。
参考文献: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六
摘要:电力企业管理的基础为班组管理,同时,班组管理也是企业实现管理目标的基本着力点。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管理已不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需要,需向团队管理转变,这是班组管理思维模式的文化提升。文章从班组管理内涵、与传统管理比较及思维模式转变途径等方面,对该命题进行了分析。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班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企业向现代管理团队转变的需要。在班组管理中,可充分运用凝聚力、辐射力和导向力等。同时,在班组管理中还需注重学习型班组创建,使班组成员认识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提高自身成就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为企业做贡献。
班组为企业的细胞,也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俗话说,为有源头活水来,班组即企业活力的源头。从企业角度看,班组的定义为:基本功能单位、最小组织单位,同时也是经济核算的基本单位,属于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之一[1].而班组管理,是指根据企业与部门生产目标,结合班组生产实际,合理确定班组的目标、管理方案和工作进度,并负责组织实施,属于班组一系列组织、激励和控制活动的总称。企业加强班组管理,主要目的是:充分调动班组成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顺利完成班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提高班组管理的科学性,以及工作落实的有效性,提升经济利润空间。
在班组管理中,目前存在两种思维模式,即传统思维模式和团队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团队管理模式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班组长为具有管理理念和思路的人;班组管理中,注重人性化和实践性,人人参与班组管理,班组长负责通透协调,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才干;倡导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管理理念,并使班组成员树立争创一流的信念;倡导爱一行、干一行的新理念,充分发掘成员的潜力和才能,使其为班组管理服务;学习和吸纳班组成员的长处,加强班组成员内部交流,扬长避短,集中优势,提高效率和效益;衡量班组管理的标准为效益,无效益则表示班组管理不到位;在班组管理中,尊重人、发展人,完善管理制度,同时与班组成员愿景相结合,体现管理的人性化[2].总之,团队管理模式是与注重集权、注重效率,以行政命令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完全不同的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可适应电力企业在新形势下管理的需要。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七
论文论文摘要:到目前为止,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有企业效率、企业利润、企业职能和企业行为等等。在今天,现代企业管理应该以“可持续成长”为重点,因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所追求的核心目标。应该说,可持续成长目标的出现,与现代企业的进化发展阶段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它是特定企业而不是所有企业追求的核心目标。本文在此基本认识之上,阐述可持续成长的概念,并对持续成长的可能性、企业用人和企业文化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性以及企业成长的管理等主要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词:发展、可持续成长、企业寿命、企业文化、多层团队系统。
一、引言。
企业管理的发展历史,基本是伴随企业的成长历史而展开的。在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核心目标和管理重点。那么,现代企业的核心目标及其相应的管理重点是什么呢?从现代企业经营方向来看,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目标的传统企业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未来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的必然是以可持续成长为最高目标和最高追求的现代企业。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必然是“可持续成长”。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企业将站在新的平台上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具有新的眼光,顺应时代潮流,虽然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也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因此,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谁率先调整了企业结构,适应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管理体系,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经济学角度讲,经营者的利益主要存在于企业的持续成长之中,经营者一旦失去了企业,就失去了他们的一切,所以,从利益驱使机制看,可能再没有比经营者更关心企业生存发展的利益群体存在了。由此可见,这个经营者阶层的首要追求或者说他们的梦,就是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了。
(一)发展的含义。
理解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必须首先理解“发展”这一基本概念。我们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由有着共同目标的利益群体组成的有机体,因而可以用相当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发展”一词来表现企业的存续状态。一般认为,企业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量”的扩大,即经营资源单纯量的增加,表现为资产的增殖、销售额的增加、盈利的提高、人员的增加等;二是“质”的变革与创新,指经营资源的性质变化、结构的重构、支配主体的革新等等,如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等。即企业发展不仅表现为企业变得“更大”,而且更重要的是变得“更强”、“更新”。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讲,“质”的变革或创新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内容。量的扩张只是成长的结果,可持续强调的是成长的过程。只有保证了一个良好的成长过程,才能有不断的成长结果。
(二)可持续成长的含义。
张很快,几年内就成了知名企业,但很快又由于战略失误或运气不佳销声匿迹了,我们有时候把他们比做“高台跳水运动员”型企业,三步两步爬上去,一个下子就掉了下来,属于超速成长但短命的企业。我们说这样的企业是有成长而没有持续。很显然,我们要在此定义的企业可持续成长不是上述这两种企业。
给企业可持续成长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件很困难的事,产品不同、行业不同,可持续成长的含义会有相当大的区别。排除某些特例,我们可以对可企业的持续成长作如下定义:可持续成长是指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不断变革的过程。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三个特性:(1)持续性。较长的时期是企业的持续性指标,可以用超过业界企业平均寿命为基本尺度。(2)成长性。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是企业的成长性指标,可以用企业的各种经济业绩与组织革新状况作为尺度。(3)变革性。这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状态性指标,由于不断变革过程的存在,我们就不否认企业可能在一段时期出现的成长道路的曲折,比如暂时的经营业绩下降和组织机能弱化,这种现象在可持续成长企业看来是正常的,甚至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所必须的`。
(三)可持续成长企业的含义。
可持续成长企业是指具有支撑企业不断发展内在机制的企业。这种内在机制至少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以持续成长为企业行为最高目标或核心价值观,二是以认同这一目标和价值观的职业经理人(即具有独立性的经营者)及其接班人为经营主体。具有了这种机制,并且一段时期内又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成长性和变革性的结果,我们就说它们属于可持续成长企业。
(四)注重可持续成长的原因。
三、可持续成长的可能性。
人造系统的特性使企业具有持续成长的可能。
企业具有人造系统的特性,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这是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客观条件。企业是一个人造系统,它有着其自身的特性。(1)企业内部系统是可以改造的。它可以根据目的,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应性的改造。比如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企业可以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强化市场营销能力和研发能力增强适应性,还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为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新平台。(2)企业的生命力取决于整个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只要企业系统能依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而有效地变革和改造,企业就可以避免衰退和死亡。换句话说,一个企业可以死亡,但不是必然死亡。
(二)从实践上讲。
世界上持续优秀和卓越的公司还是很多。那些长盛不衰、持续成长的优秀企业,都是通过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时有效地变革企业系统的结构,达到适者生存的结果的。这样的企业一般是具有优秀的自我学习特性的组织,这种组织能在生存过程中不断地从环境中吸取新的知识资源,不断地再造系统来保持整体优化的状态。例如:《企业不败》一书中举了一批这样的公司“ge、3m、波音、ibm、运通、福特、hp、强生、p&g、迪斯尼、soni、沃尔马特、摩托罗拉”等世界级著名公司。人们对这些公司持续优秀的评价不只是来自其业绩,更多的是来自其形象:(1)有40年以上的历史;(2)在行业中首屈一指;(3)得到有见地的企业界人士的普遍赞誉;(4)给世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5)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等。
四、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
(一)延长企业寿命。
企业家们关心。
的是,在或长或短的寿命周期之内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企业应该做些什么?寿命周期理论是经济与管理学理论中最普遍的假设之一,其描述了某种产品、或某种技术、或某种事业,都有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周期,如同人的寿命一样,在其诞生之后,一般要经过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产品有产品的寿命周期,技术有技术的寿命周期,事业有事业的寿命周期,很自然,如果某个企业只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或仅仅依靠某种技术,或执意坚守某个特定事业领域的话,这个企业必然会与这种产品、技术或事业的兴衰走出同样的寿命周期曲线。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也有企业的寿命周期。这当然是每一个具有积极的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所不愿看到的结局,追求可持续成长的企业一般都极力要超越特定产品、技术和事业领域的制约,希望获得更长更好的效益。
延长企业寿命可通过如下手段得以实现:(1)企业可以通过不断的产品革新超越某一产品的寿命持续成长。(2)企业可以通过技术的不断革新,突破某一技术的寿命周期而持续成长。(3)企业还可以通过事业的追求或转换,跨越特定事业的寿命周期获得持续成长。
(4)企业还可以通过制度的创新,不断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构建新的制度平台,为企业注入活力,使企业保持精神上的年轻。
与可以枯竭的物质资源不同,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是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一种崇拜式的企业文化,有一种有意识地灌输核心价值观的行为。(1)文化影响市场选择。对一个国家文化的理解,将影响跨国经营战略中对市场领域的选择。例如,研究表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三个高背景文化市场的“模仿倾向系数”都大于美国。他们新产品引进比较晚,但普及速度都比美国快。(2)文化影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决定向国外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时,必须考虑文化差异。例如,中国冰清玉洁、高贵典雅的荷花图案,在日本却表示祭典之意。(3)、根据文化差异选择进入新市场的方法。在进入一个新市场时,必须充分考虑国际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决定进入市场的方法,这是决定方案取舍的关键因素。(4)企业文化成为激荡公司发展的内在动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在一个员工众多、民族不同、价值观不同的复杂和权力分散的环境中,管理的首要决窍是,明确自己的企业文化。如:ibm意味着服务,有了企业文化作为内在动力,在公司面临困境时,公司仍能继续存在,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美文化的优点为导向,结合公司的发展特点,创造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员工以这种文化为准则,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以此作为公司发展的动力。在这种文化模式下,企业文化的创新和贯彻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不是万能的,没有文化的企业也可以成长,但没有文化的企业难以实现可持续成长。因为,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没有了灵魂,就没有了指引企业长期发展路灯,因而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的动力。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企业的一种精神文明,可持续成长的企业重视将精神文明转化为物质文明,以物质文明巩固精神文明的机制。不管企业发展到多么辉煌的地步,员工的财富得到多么丰富的积累,企业依然不会失去“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合理运用人才。
企业可能拥有出色的创意和丰富资源,但没有适合的人员实施管理,最终难免失败。要想使企业持续地发展,企业就得在用人方面下一番苦工。就现代企业发展趋势看,企业应当打破常规,创造性招聘人才,发掘人才,不断得给企业注入新鲜活力。
(1)全新角色、更多的互动——多层团队系统。
多层团队系统是一种新的用人理念,它能将企业上下凝聚在一起。它精干地将整个企业建立在高层团队、流程团队及行动团队的三级架构基础上。每级团队都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责,相应的,针对每个团队建有不同的评估标准。多层团队系统的设置遵循一条指导原则:企业架构的设计应确保企业的各个部门对全局都能心知肚明,并为企业的整体目标各尽其力。三个不同层面的团队在管理上各司其职,分别偏重于高层管理,策略及流程控制,以及具体行动的贯彻执行。这种划分旨在将高层的静态目标,细化成企业竞争中至为关键的业绩差距,并最终付诸行动,以在短期内弥补业绩差距。这种团队快捷高效,如今在全球顶级企业中极为盛行。
推荐也是使企业获得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员工发展计划”吸引人才。给予他们经济鼓励,促使他们不断来为企业工作,使企业成为他们最理想的工作单位,而企业也因此招募到理想的人员。
作为企业要深知员工重视什么,就能吸引和留住员工。就整体而言,薪金、福利计划及奖励综合起来反映了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而且企业制定这些政策时必须确保妥善,杜绝后患。要保持一个健康、生机勃勃的企业文化,倾听员工的心声不可或缺。因此,企业的另一项革新是全方位网络化工作总结与反馈机制。这一系统利用一系列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持续评估。如此做法创造了一种持续不断的对话,而周密的组织结构又确保了对各种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接着,在这种合作模式中,企业管理层可以对这些信息做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反应。
(4)努力留住人才。
予员工优厚的薪金待遇,有时还要发挥些创造性。企业的人员配备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困难、最复杂的环节。关注员工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企业的核心问题,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兴衰。
五、结语。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上看,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发现可持续成长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过去的种种传统做法将会随着这个全新理念的到来而烟消云散,迎接企业的将是企业管理的新纪元。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八
1.1光纤网络的现状。
目前,在全国各地都已覆盖了较为完善的光纤网络,并且在各地的通信工程当中,且已基本实现了光纤网络通信。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我国大部分省市地区都实现了光纤通信;有些城市已经达到一半以上的光纤使用率。自以来,我国信息化发展越来越迅猛,通信企业也不断组建与开展通信中心的管理工作,将网络覆盖于全国各地,从而满足人们及国家的需求。但是通信网络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光纤网络通信管理方面。
1.2农村通信网络的建设与管理。
从我国整体上看,我国农村分布极广,资金不足,而这样的条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通信工程的建设与智能化发展。在县级建设通信工程的过程中,由于严重缺乏光缆,以致于网络覆盖面积极其狭窄,并且光纤网络在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网络通道不够安全可靠,这就极大的阻碍了通信网络较快的发展。针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其主要原因包括:a.县级通信网络管理机制不够统一。以致于通信网络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越级管理、交叉管理等问题,这就不利于通信网络的'发展;b.县级通信公司在人员管理方面,将通信人员随意调派,这就使得通信管理人员严重缺乏,没有设置班组,以致于县级公司的管理极为混乱,不利于通信网的较快发展。
1.3光纤网络是通信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纤网络是现代通信网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通信网络管理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关的技术人才、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通信设备等,以致于光纤网络不能够满足众多人民群众的需求,从而导致通信工程发展缓慢。
2通信网络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信专业人员缺乏,配网和个别县公司无通信专业人员,有通信人员的公司也基本是兼职,既要搞通信又要搞保护,还要负责自动化。通信人员业务技能不能满足设备运维需要,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现有设备基本依赖市公司和公网通信人员维护。通信发展相对落后,营运网点通信基本依赖公网。调度生产通信设施较差。没有配置调度交换机、无调度电话录音设备,无专用通信机房,无常见通信维护仪器仪表和检测工具。
3转变传统通信管理模式,满足通信网的发展需要。
在城市中,通信网络覆盖于每一个角落,在对通信网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将各个部门的职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企业高科技人才相互协作,共同管理,以现代化通信技术、管理经验为主要内容,合理的利用资源,从而使通信网络的管理模式走向现代化,转向集约化。在通信网络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使管理模式转向集约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来进行规范化管理,这样能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d.认识到人才对通信管理中的重要性,合理的利用人才,避免人才的流失。这样才能够达到通信网络管理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3.2组织结构。
为了便于统一管理,结合通信专业特点,县公司通信专业统一归口由调度所管理,各县公司根据自身设备、人员情况,有条件的县公司成立通信班,暂时不具备条件、通信设备较少的单位,目前可以将通信与自动化两专业合并组建通信自动化班,但通信专业人员不得少于3人,待条件成熟时再组建通信班组。通信企业中,通信职能管理部门为营销部,专业运行班组设在运行中心,主要负责通信管理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由于光纤到户工程进展较快,加之点多面广,维护工作量大,在省公司没有出台管理规定前,建议有相关单位应抽人(或招人)组建运行维护班组。
3.3调度管理。
为合理、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市级公司可以考虑用各县公司送配的通信专业人员,在市级公司组建通信综合维护班,实行统一调度,主要职责是,在完成日常培训的同时,负责辖区内大型通信工程建设,故障处理和事故抢修,各县公司根据自身工程安排,可以向市公司通信调度申请通信支持,市公司在接到申请后,根据各县公司工程进度,统一安排人员协助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结束语探索通信企业运行管理新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与通信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矛盾,同时完成对通信企业的通信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但我们坚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一定能够为通信企业的通信管理开创出一条新路。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九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其研究对于教学理论的完善和教学实践的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成人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其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成人教学改革的关键。
1、“三角支架”模式。
现代成人教育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在成人教育区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三角支架”模式,即以职业教育为追求,以学校教育为平台,以教育者教育为主导模式。在这三方面的良性互动下,成人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原有的“三角支架”模式逐渐暴露出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不适应,新的“三角支架”模式逐渐形成,它是一种全新的以人生教育为追求、以社会教育为平台、以受教育者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从以职业教育为追求向以人生教育为追求的教育理论的转变,将使成人教育不再固守于传统的职业取向,而是转而以职业教育为其立足点,形成一个终身的、全程的、多层次的全方位新型教育观;以社会教育为平台是一种大教育的教育理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理论。教育载体平台的转换将为大量的成人提供学习准入的场所和机会,是先进的终身教育理论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旧的“三角支架”模式已经不适用时代对成人教育的要求,只有在新的“三角支架”模式的良性互动下,知识经济时代的成人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功能,为成人和整个社会服务。
2、问题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模式就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teachingmodel),它强调以实际出现的问题为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师提供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引导学员学会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带着疑惑问题来学习的,因此特别渴望能学以致用,起到提高工作技能,适应工作竞争的作用。这就使得成人教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显著的实用性特点,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强调学用结合,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锻炼,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技巧。
3、三维教学模式。
成人教育三维教学模式(简称三维教学模式)是北京市成人教育的教学改革科研成果。三维教学模式明确提出以“教育效益”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前提和检验标准,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员的理论学习、生产实践与教育效益联结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即在理论学习、生产实践坐标系的原点上,建立起教育效益坐标轴,形成具有立体系统结构的三维教学模式。三维教学模式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成人学员个体发展的需求,是成人教育发展的有效选择。
成人教育三维教学模式把效益作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前提和检验标准,共内涵是指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双向参与”的方式,实现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产生教育效果和收益。
二、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创新。
1、“双重性”
成人高教原本就是教育体系、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她从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和制度中脱胎而出,因而她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育的文明进步;同时她又是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现实劳动者、广大民众素质提高的急需而生,以其“直接…有效”的服务特性深得青睐,如此她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这就构成了成人高教的“双重性”(或称“两栖性”)。没有对传统教育制度、体系的创新,成人高教便无缘出现,更难言成长、壮大。缘于普教别于普教,正是成人高教生命的根。她将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肩负着多重服务功能,紧紧服务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事业发展,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创造“独特性”
任何事物的出现、生存、发展,不单纯是因其共性,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其鲜明个性。成人高教即是从普通高教脱胎而来,必然拥有教育的共性,但如果她完垒雷同普通高教,便失去自我存在的价值。这就是说,成人高教必须发扬、承继普高优势,创造自我,开创普高所没有的特色,磨砺出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成人教育规律的亮点,打造自己的优势,孕育自身内在的强劲生命力。要使成人高教超越普通高教的前提应是洞悉各自的特质、表现型态,从而扬长避短,创造自我独特的优势,赢得自我生存的价值。
3、强化时代性。
站在时代高度,把握时代需求,伴时代而行,随时代而壮,这是成人教育在改革开放的沃土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这一经验充分说明,成人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变迁、时代需求,在追逐时代潮流中发展壮大。要紧跟时代、把握时代,首先要认识时代,关注时代的变化,辨析时代的特点。当今,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已显端倪、信息社会已具雏形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是“多变”“快变”“不确定”。
成人高教要适应时代变化、适应时代要求,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响亮口号变成实际行动,关键在于通过改革、创新,提升优质服务效能,再塑成人高教新体系。这个新体系要以现代教育观、终身教育观为统领,以继续教育为重点,以促使人们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充实生活为内容,在优化学习手段、提供多样化学习形式为途径,以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终身学习需要、促进学习化社会为目标,以自主办学、弹性管理为机制,以制度创新建设为保证。
4、关注国际性。
经济的垒球化、国际化使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以国际大环境为背景,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加入wto表明我国已进入垒球经贸体系,教育亦随之出现垒球化、国际化的趋势。成人高教面对全球化、国际化,虽有挑战,然却有着极好的机遇。机遇稍纵即逝。终身教育是世界潮流。成人教育被国际公认为“顶点教育”,正如《学会生存》所言:“成人教育在任何社会中再也不能是无关紧要的活动部门了,我们必须在教育政策和教育预算中给予它应有的地位。”这种先进的教育观念会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而滚滚奔涌进来,成人教育的地位、舆论环境及至相关政策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成人高教无疑会由教育的边缘走进教育的中心。成人高教正可借此机遇,乘势而起,大力开展高层次继续教育,瞄准国际化市场,迅速提升层次、品位,开拓成人高教独有的无限空间。
5、优化大环境。
当前成人高教的处境存在着令人费解的反差,一方面社会对成人高教异常热烈,而在教育内部却常被置于冷落的境地。改革创新需要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尤其是政策支持,否则寸步难行,这是我国国情和管理体制决定的。有鉴于此,应大力改善成人高教的社会环境。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十
进入新时代,对班组长管理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把领导布置的任务完成就好了。当好一个班组长要与时俱进。
力问题,干与不干是态度问题,所以,无论完成企业的每一项工作都要端正态度,提高工作。
不断学习,超越自我,失败是成功之母,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其实人才竞争的`根本是学习力的竞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个人素质,让我们共同学习,一起努力。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十一
内容提要:私营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的热点之一。论文以著名的民营企业苏宁集团的成功,阐述只要正确运用政策、抓住机遇、科学管理,私营企业一定会有光明前景,同时也必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论文旨在阐明在新时代里,人们要敢于直面挑战,突破旧观念,私营企业也会大有作为。
关键词:私营企业持续发展。
引论。
闻名全国的苏宁电器连锁集团始创于1990年,历经十余年的艰辛、奋力拼搏,苏宁现已发展成为年销售规模80多亿、上缴税收过3亿元、员工万余名、连锁企业遍及全国24个省市地区的大型零售连锁企业集团。先后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之一、全国民营企业10强、全国连锁企业10强、中国商业企业名牌企业、江苏省著名服务商标等殊荣。
更可喜的是自1995年起,是苏宁率先在中国家电流通领域尝试连锁经营的模式。在江苏省内及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成都、合肥、杭州、西安、深圳等地以直营和特许形式建立了数百家连锁店。自2000年苏宁确立了以综合电器升级,连锁扩张提速为战略的二次创业阶段。2003年在南京山西路开设18000平方米的专业自营旗舰店堪称亚洲电器单体店之首,这意味着苏宁电器从空调专营到综合家电经营,再到信息家电拓展的第三次腾飞。在经营品类上,苏宁在做大做强传统家电的同时,大力培育信息家电;在连锁网络建设上,苏宁坚持以时间换空间、数量决定质量,快速建设苏宁在全国的连锁网络。如此种种,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同时,也见证了苏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苏宁集团从当初的“小个体”铸就成今日的辉煌,它成功地昭示了我国私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政策的开放,法律的完善是苏宁形成的根本。
苏宁的诞生,绝非偶然,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完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产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二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替代单一公有制经济,二者密不可分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我国政治、社会、人文等已产生长远的影响。更据资料显示,浙江、贵州、重庆等省、市的工商联合会会长由私营企业主担任。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大上,至少有7位私营企业主党员的代表。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们进一步的强调要毫不动摇的发展私有制经济,而且提出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共同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据此,我们不难看出私营企业在我国正稳步地、持续发展,同时,关注私营企业的未来发展理应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热点和重点,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道理可谓曲折,它折射了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政治背景。50年代初期,个体、私营经济在我国城乡生产、流通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建国初期,私营经济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75%以上。
二、规范的组织机构,是苏宁快速成长的源泉。
苏宁电器组织体系的设立原则是:专业化分工、标准化作业、模块化架构、层级化管理。在内部管理中突出强调架构、职责与流程的建设。公司的组织架构伴随经营发展不断完善,现在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九大职能、三级管理体系。根据连锁经营与管理特点,苏宁电器内部组织体系划分为品牌营销、市场策划、连锁管理、物流配送、售后服务、行政后勤、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九大专业职能领域,集团总部决策层-地区管理中心经营层-终端作业层三个管理层级,并且在全国连锁网络中实现的岗位设置与职能的统一化、标准化,所有的苏宁子公司,都遵循相同的组织体系运作。苏宁电器建立了齐全的各岗位作业流程与管理规范体系,汇编了《经营管理手册》,作为整个连锁体系运行的基本行为准则。
与此同时,苏宁电器采用服务定位、全程全员服务的经营模式。服务定位包括对供应商的服务、对分销商的服务和对消费者服务三个方面,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服务于分销商是为了发展连锁网络,壮大规模,更好地服务于供应商;服务于供应商能获取稳定的产品、价格、促销以及售后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分销商和消费者;服务于消费者,树立商业品牌,带动和培育供应商产品品牌。确定了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三位一体的服务对象,苏宁电器内部经营中贯彻售前、售中、售后全程服务,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全程服务。在企业经营中,苏宁电器注重互惠互利的厂商合作、平等尊重的厂商关系。在以利益为纽带的前提下,注重满足供应商的长远利益,为供应商培育品牌、提供生产启动资金,共同拓展和维护市场。联合分销商力量,形成统购分销,整合分散的渠道力量,为供应商提供规模采购订单。苏宁的经营风格,倡导以价值战取代价格战。从品牌资源、服务开发和价格组合上体现服务创新。通过创新经营手段,体现个性化、差异化的价值竞争。通过品类开发,开拓新的经营门类,新的经营品牌和新产品,带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通过科学引导消费,了解顾客真实需求,让顾客买到满意的商品,通过全程监管的配送和售后服务,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得到物超价值的服务。如此比较规范化的组织架构,促成了苏宁由单一的电器公司向综合型集团公司的良好过渡。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战略,是苏宁做大做强的核心。
是我国私营企业处于初始阶段的显著特征。产权结构单一,股权分布集中,主要投资人占有绝大部分股份,绝大多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紧密结合,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统一于主要投资人手中。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办公会议的人员,具有很大的重叠性。党的基层组织、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等,一般不参与企业决策。截止到2002年6月底,境内a股市场上共有139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私营企业,它们仅占同期境内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11.84%。
尽管如此,借鉴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及结合本国成功民营企业的启迪,苏宁集团依托“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性化管理,取得了成功。
(一)以人为本尊重员工主体意识。
(二)以人为本增强凝聚力。
随着苏宁连锁事业的发展,一批又一批社会人才加盟全国各地的苏宁,成为苏宁大家庭的一员。企业社会化、人才本地化已成为今天苏宁的发展现实。苏宁在企业发展规模成倍增长的过程中,能保持稳健的扩张态势,归根结底是因为苏宁有一支过硬的员工队伍和领导团队。苏宁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并不是来自企业的灌输,也不是来自制度的约束,而是一批又一批苏宁老员工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苏宁的老员工在跟随企业多年的发展中,随着企业的壮大而获得个人利益和事业的发展,苏宁员工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质量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升。成就与发展、尊重与荣誉、利益与保障是维系苏宁员工对企业热爱的纽带,正是这种热爱之情维系着苏宁由小到大、由大到强。
(三)以人为本唯贤是用。
各自的年度培训计划,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的专业培训,并且在月度的工作考评和年终的部门评优中都将人员的培养输出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之一。
(四)以人为本构筑施展舞台。
创业10多年的苏宁实际上正处于企业发展的青年期,要想全面形成苏宁的企业文化也许还不太成熟。但是,面对全国5000多名苏宁员工的向往,面对社会舆论、行业公众的关注,苏宁提出一些苏宁企业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涵,昭示于员工,公诸于社会。集团统一企业和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价值观是利益取向和利益分配的基础。苏宁在创业之初,企业的利益也就是创业者个人的利益,当苏宁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利益的实现与员工利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之间的关系的越来越密切。所以,今天的苏宁早已把企业的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融为一体。苏宁强调个人利益,但对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理解和实现手段有企业的原则。苏宁要生存,苏宁的生存离不开与社会的协调、与环境的共融,因此相对于企业利益而言,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一切。苏宁要发展,要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相对于个人利益而言,企业的利益大于一切。苏宁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苏宁员工的辛勤劳动是实现企业利益的现实力量,因此苏宁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创造财富的财富,不断地提高苏宁员工的利益回报是我们办企业的目的。每一个苏宁人,不管职位高低、不管能力大小,都是在苏宁品牌下、在苏宁团队中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每一个苏宁员工都要理所应当地在优先满足企业根本利益前提下。
(五)以人为本采用科学激机制。
苏宁电器建立有系统的评估考核制度体系。各岗位采取月度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工作职责、计划、精神风貌三方面对员工每月工作进行全面考评。量化考核、个性化考核是苏宁电器考核体系的一大特点,各项考核制度与评估指标都采取评分方式。由于连锁体系岗位设置比较繁多复杂,苏宁电器还着力突出个性化考核,针对不同岗位设置不同考核方案,制定了品牌营销岗位、职能部门岗位、连锁店营业员、配送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工程业务岗位等系列化的制度。
结论。
十六大的召开,掀起了中国历史的又一新篇章,这给中国的经济腾飞注入了催化剂。十六大强调了要保护私人财产,这就是要鼓励大家创业,要去干一番事业,要去创造财富。因为没有私有财产就没有私营经济,没有私营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是不可能建立市场经济的。保护私有财产就要承认和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同时对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也要保护。十六大文件里强调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按照他们的贡献参与分配,显然意义非同寻常,这对发展私营经济非常重要。还有就是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的领域,市场准入拓宽了,因为国家现在还有很多的领域不让私人进入的,这次十六大提出了除了一些有关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都要开发,而且提出来在投融资方面,在税收、在土地和外贸等领域里面,要和国有企业一样实行平等待遇。这就是说民营经济将来会逐渐的扩大,除了某些国家需要垄断的产业外都要开发。这无疑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概言之,十六大以后民营经济会有非常大的发展,那么民营经济发展以后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就有很好的保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全国各个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
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政府、社会体系正积极给予私营企业有效的扶持氛围,健康成长的空间:
首先,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要得到发展,必须有资本的支持。一部分资本可以从企业家自己的积累中来,但是大部分还是要靠资本市场的帮助。资本流动的根本保证是良好的信用关系,是未来发展我国民营经济的最最重要的条件。我们已看到政府正力争增加金融业的透明度,加强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建立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记录。同时要发展资本市场,进一步对民营经济开放股票市场,发展信贷担保事业,发展租赁业等等。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十二
一、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管理组织,是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是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
理、设备管理和民主管理等各项工作;组织工人学政治、学法律、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不断提高工人政治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不断提高班组管理水平。
三、班组建设是企业领导制度和企业内部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组管理和建设要有创新、开拓。做到班组工作群众化、科学化、制度化。
(一)安排生产(工作)时,班组长有权合理分配职工的工作和调整本班组的劳动组织。
(二)在生产、工艺、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的需要,主要原材料的品种、质量不合要求时,有权要求车间和公司及时解决。
(三)发现设备运转不正常,造成影响产品质量或威胁工人安全时,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处理;情况紧急时,有权停止设备运转。
(四)对班组工人在生产(工作)中有突出成绩或违反纪律和规章制度者,有权提出表扬或批评,并建议上级给予奖励和处分。
(五)在工人技术(业务)考核、晋级工作中,有建议权。
第二章思想建设。
五、切实抓好班组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先进,扶植正气,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把系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六、切实关心职工生活。开展群众性活动,了解职工生活状况,走访病号,直接帮助或协助车间、企业解决职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重视职工培训。积极配合车间、企业组织职工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不断提高职工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技术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守纪律的职工队伍。
第三章组织建设。
八、由车间领导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班组设置意见,任命班组长。新班组组建,须经公司领导批准,任命班组长须备有书面材料,并上报公司进行注册登记。班组的组建要符合生产工艺及管理特点的要求,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班组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九、班组长应由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敢负责、能团结人的职工担任。建立以班组长、工会组长、党团员和民管员组成的班组核心。
十、组织工人参加民主管理。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民主管理小组,明确职责和职权范围,充分发挥作用。班组的民主管理由本班组的工会组长或职工代表主持开展活动。
十一、根据企业管理要求,班组内应有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
第四章业务建设。
十二、加强生产管理。根据企业、车间向班组下达的作业计划,班组应按人按设备合理分配任务。掌握生产进度,组织均衡生产,搞好安全文明生产,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保证优质,高产、低耗,安全地完成生产(工作)任务。
十三、加强劳动管理。合理科学地组织劳动。建立健全班组各项原始记录、台帐。准确统计产量、质量、消耗、品种等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定期公布出勤率和工时利用率;分析原因,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针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发动职工献计献策,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十四、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按照gmp要求,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认真执行各岗位的sop、smp,规范填写bpr,使生产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确保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并做好计量工作。围绕质量,经常开展qc小组活动,组织岗位练兵,不断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
十五、加强设备管理。班组要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设备维护保养制度,推行全员设备管理,实行定人、定机、定岗位,操作人员应做到“三懂四会”,即懂性能、懂原理、懂结构、会操作、会检查、会保养、会排除一般故障。不断提高设备完好率。
十六、实行经济责任制。班组要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工作任务分解到机台、个人,开展小指标竞赛,严格考核,把完成指标的好坏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奖勤罚懒,不搞平均分配。
十七、搞好节能降耗。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节能降耗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广泛开展综合利用和回收利废工作,杜绝浪费。
第五章组织领导。
十八、企业、车间(科室)的领导应树立一切从班组抓起的思想,把班组建设纳入议事日。
程。要经常研究、分析班组建设状况,及时帮助解决生产、管理、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班组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十九、企业管理机构应与班组挂钩,把专业管理的要求和考核指标分解到车间、班组,为班组生产、管理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并易于考核。
二十、工会组织应经常深入班组调查研究、指导工作。抓好典型,组织竞赛活动,帮。
助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生活福利工作。坚持定期检查,交流经验,开展评比活动,表彰先进,把班组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十三
(唐村实业公司安全监察部:苏守红)。
搞好班组安全管理是公司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唐村公司通过以下几项措施加强了班组安全管理,促进了公司的安全生产。
一、选好班组长,强化班组长核心地位。
班组长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是班组的组织者和决策者,也是班组安全措施的最终落实者,班组安全生产工作搞得好与否,关键在班组长,实际工作中,公司注重选拔那些具有政治思想好、安全责任心强、技术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人员担任班组长,使班组长督促本班组的职工遵守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不强令工人冒险作业,遵守劳动纪律,对本班组的安全生产负责。班组长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起到表率和带头作用,在班组安全工作中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加强与班组成员的交流,时刻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能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次让班组长具有直接管理考核的权力,强化班组长的核心地位,每年组织一次班组长安全培训,不断提高班组长的综合素质;最后是做好班组长自身考核工作,实行末尾淘汰制,增强班组长做好班组工作的责任心、紧迫感、压力感,发挥个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能动性。
二、提高班组安全员素质。
1.利用班前班后会、安全活动日、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班组安全员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国家政策法规、集团公司安全文件、安全会议精神、红黄牌标准、“严重三违”标准、安全文化知识、管理知识技能、操作技术、工艺技术等多个方面。
2.开展评选优秀班组安全员活动,每季在公司各单位所有班组的安全员中评选出部分优秀班组安全员进行一定的物资奖励或精神奖励,一并在公司安全质量标准化先进单位奖励中兑现。
三、抓好班组成员思想工作,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将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齐,流动性大等问题,从基本的安全知识教育着手,解决好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坚持利用班前班后会,采用一边讲解一边提问的形式进行教育,增加趣味性、活跃学习气氛;在安全活动日时间,积极组织开展安全节目、安全慰问、安全联谊、安全演讲、安全案例、安全图片展等活动,对职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让职工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无小事,抓安全就是促发展,抓安全就是保稳定,抓安全就是促效益、抓安全就是保护生产力;让职工真正明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生产、安全稳定,以及安全与个人身体健康、安全与家庭幸福之间的关系,教育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让“要安全”成为职工自觉觉悟,让“抓安全”成为职工的自觉行为。
四、加强班组建设。
1.实行标准化管理,在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开展创建标准化车间、班组竞赛中,将班组安全管理作为第一考核标准,促使各班组安全管理网络健全,安全生产目标明确,安全责任制落实、安全工作措施到位、安全生产制度完善,各种台账记录规范;同时,单位、车间两级安全管理人员实行分片包保,具体帮助指导所负责班组的安全管理及达标建设推进工作,班组的工作情况,与挂钩负责人进行连带考核,奖罚兑现。
2.完善班组制度建设。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实用性,是班组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认真学习、掌握与贯彻好这些规章制度,是班组长应尽的安全责任和安全义务,对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极大的保障作用,公司逐步制定完善了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班前班后会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均衡生产制度、岗位技术练兵制度、设备工具维护保养制度、安全文明生产制度、交接班制度、考勤制度、经济核算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职业道德规范、思想工作制度、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细则、“三位一体”手指口述安全确认等制度。
3、抓好班组的管理。发挥班组长的积极性,严格管理,敢于管理,把安全工作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把班组管理工作抓严、抓细、抓实。抓严就是要在安全管理中采取重奖重罚的原则,一视同仁;抓细就是要深入实际,从细微处做起,从点滴做起,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从控制异常、减少障碍、防止事故上做文章,明确各岗位的责任,把任务分解下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安全确认,层层落实责任,落实到人,监督到位。班前进行安全预想、预警、预报,让职工知道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同时,要认真排查安全薄弱环节和安全薄弱人物,实施现场专盯、跟踪帮教,严防在特殊人员身上发生问题。班中时刻留心注意,做到勤问、勤看、勤动手,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班后收工前,对现场进行再次排查,有问题及时处理,严防问题遗留到下一班,积极为下一班次的安全生产创造良好条件;抓实就是脚踏实地,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从实际出发,以身作则,深入实际,扑下身子抓落实。针对班组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与职工一道,群策群力,上下一心,花大力气逐一解决存在的各类问题。
五、狠抓制度落实。
1.开好班前会。单位、车间两级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参加所挂钩负责班组的班前会,利用班前会向职工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集团公司安全指示精神,分析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了解基层安全生产状况,班组安全管理情况;班前会上班长听取职工班前检查情况汇报,考察职工是否认真细致地进行了班前检查,布置本班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具体要求,采取针对性安全措施;班组安全员在班前会上,针对具体工作,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提醒职工落实安全责任,自保、互保、联保,确保本班组生产安全。
2.加强班前、班中安全检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开展班组安全检查,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方针的要求,也是公司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班前,班组长责任重大,要对本班组所管辖的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班组成员都要对自己所管辖的范围进行安全检查,这是安全作业的第一步。班中安全检查每2小时巡检1次。班组安全管理,抓隐患是重点,下决心和下功夫去找准、消除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及管理上的不足,强化班组排查隐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勇气,班组隐患治理与公司开展的安全大检查活动结合,营造规模大、全员参与的、工作氛围,让大家明确查什么、怎样查、谁负责,措施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人,查细、查实、查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六、强化班组安全培训。
1.安全规程学习制度化、日常化,单位每月对每个车间班组随机抽考2-5名职工,检查职工学习安全情况;各车间每季度组织一次抽考;公司每半年组织一次全员安全规程闭卷考试,并对学习达不到要求的进行考核。
2.定期组织开展反事故演习。设定演习场景,利用应急物资、备用设备,实战与桌面演练结合,模拟事故应急处理,培养职工快速反应能力和冷静正确地处理事故能力。
3.班组利用班后会总结安全生产工作,让每个职工都谈一谈各自在这一个班里的操作安全经验、某项操作的特殊体验、有关安全注意事项或安全认识方面的变化,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班组安全管理工作是公司安全工作的主线和着力点,是公司安全生产与发展的基础,基础不能动摇,从生产、发展、稳定的实际出发,公司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以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更高水平的追求精神,去推动公司班组的安全生产、发展、稳定工作,以高昂的斗志,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确保了班组安全生产。一年来,经过对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管理探索,公司杜绝了各类安全事故,实现了安全生产,为公司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安全发展环境,为公司全面完成安全工作目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十四
在管理学中压力的产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原因(性格、工作能力、家庭条件等),二是组织因素(员工的角色不清晰、岗位任务的过轻或者是过重、规章制度的严厉等),三是环境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等)。在过近几年来最大的压力是:失业的压力。
1.1压力的产生。
管理学中将压力分为个人、组织、环境三个方面,它们本身并不会造成压力,而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员工在岗位和职能上没有安全感。逐渐的,员工会不断的追求归属感、安全感,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感。因此,压力便慢慢的产生了。压力的大小可以以需要满足的程度来定的,而需要满足的难易程度也就成了克服压力的主要成本。因而,员工个人做能承受的压力的大小可以用克服压力的成本来进行衡量;过成本高,所能承受的压力就比较小,反之,亦然。可是为什么有的员工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能从容冷静的面对,而有的员工却显得那么的焦躁、不安、拒绝合作,甚至退化、冷漠?可能的因素是:不同的员工所克服压力的成本是不相同的,但是当夜里在克服之后组织中所收到的压力却是相同的,因此,净收益存在了非常大的差异。当成本较高时,净收益较少,有的时候甚至为负数,自然而然就缺乏了克服压力的动力,因此,在遭遇压力的时候,通常是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压力。
1.2提出解决压力的措施。
管理学中,给员工的丰厚的回报是鼓励员工去战胜压力的最佳措施。员工所追求的归属感、安全感,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感不仅仅是薪酬,还包括上级领导或者是同事之间的肯定、职位的晋升和稳定、人际关系的和谐、工作满意度的增加、奖励等。因此,给员工可行、可信的承诺才是最重要的。
1.3对管理学中减压措施进行解读。
我们不能否认,管理学中的减压方式是比较完善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存在了一定的迷惑: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觉得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什么管理学中提出的这些道理却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呢?难道这些观念还不能深入人心吗?还是其他的原因呢?是管理者没真正的体会到?还是什么呢?首先,压力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若超过了员工的承受力,压力只会给组织和员工本人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因而想要准确的把握这个度是相当的困难的。其次,不同的员工对压力的承受度是不相同的,即使是一样的组织政策,但是在不同的员工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然而组织是不可能根据每位员工的承受力去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最后,一个企业中,员工数目较多,产生的压力的因素也较多,每当员工表现出有压力的时候,想要确定他的压力来源是非常吃力的一件事情。因此,就算管理学中减压体系是很好的措施,但是该措施实施的成本过高,往往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2.1员工们的压力来至各方面。
2.1.1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对员工的压力。
工作的环境、条件、任务、转换、安全、新技术的使用等都是直接影响工作人员的压力的因素。环境和条件主要是指工作地方的空气质量、噪音程度、劳动的工具、照明的程度等,通常情况,环境较为差、任务较重、危险性大、变动较大等的工作会给员工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
2.1.2角色在组织中的确定。
员工在组织活动中,对角色的模糊是引发工作压力的重要因素。当员工们对工作的范围、目标、职责以及上级和同事之间的信任、期望程度缺乏的清楚的认定时,员工的角色就变得模糊不清。每当员工受到上级的指令,并且指令相抵触的时候,员工们就会无所适从,从而产生角色的冲突。
2.1.3工作效率与人及关系相通。
工作生涯里,成功与否是与员工所拥有的权利和影响力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同恰当的人建立稳定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员工在工作中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能。尤其注意,员工与上级、领导、同事、下属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对工作上的紧张的情绪会有所帮助,从而降低压力,增加积极的上进心,使工作饿效率提升。
2.1.4开办相关的教育培训。
设立一套正确合理的考核、晋升等方面的制度,为员工的职业生涯铺好发展的道路。每当员工们受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变现为对工作的剧烈不满,从而缺乏对工作的积极性和活力,变得消极暗沉,甚至还会做出更加冒险的行为。
2.2面的如此的压力,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要化解员工们的压力,使员工们在以往的被动工作变得积极主动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强烈化,企业工资率的上升,对员工压力的解除,以及如何利用好员工的每一分钟显得尤为的重要,也是每一个企业中的管理者必须要深思的问题。员工克服压力的成本与员工本人的个体差异之间存在较大的影响,组织是不能越俎代庖的。克服压力的收益主要是指的员工在战胜压力之后所能在组织中得到的相应回报,这就包括:上级领导的表扬、同事之间的肯定、职位的晋升和稳定、对工作的热情度和积极性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薪酬或者是奖励等。然而,这些奖励、肯定都是组织可以通过改善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做到的。上面通过管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讲述,想要通过各种措施管理员工并帮助员工缓解压力所实施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并且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要彻底的帮助员工减压主要的还是要给员工丰厚的回报奖励,从而激发员工去对抗、战胜所有的压力。
总而言之,在企业中,对员工的管理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才能将企业管理好,才能使员工在工作岗位上更好的运用理论并进行实践。只有管理好员工,才能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十五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模式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随着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管理模式的变化而出现新的内容和特征。积极研究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问题,无论是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还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步入了信息经济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风行,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也使得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积极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探索如何提高当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企业管理、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财务管理信息化虽然是将信息技术引入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但绝不是简单地在财务管理中使用几台电脑,架设几条网线就可以解决的,必须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进行深刻理解。它不仅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采用,更是企业流程重组,人力资源潜能充分得以调动的一个过程。财务管理信息化应该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参考各种文献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解析,笔者认为可以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定义为: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财务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流程重组,调动财务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挖掘企业各种财务信息资源,更好地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过程。
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必然运用先进管理思想实施科学地管理,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的一些企业管理松散——尤其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财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失控等许多问题的情况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以集权为特征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因此,企业必须顺应形势,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实现财务管理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转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使用单机会计电算化软件。它是通过编写单机程序来实现会计记账、核算、制作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管理,从而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第二个阶段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局域网,运用统一的网络财务软件。它实现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信息系统、销售信息系统等各个系统的集成。第三阶段是企业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层次。这一阶段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来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通过广域网和数据仓库技术的使用,使集团公司内部之间以及与相关价值链主体之间能及时传递、整理、分析、反馈财务和管理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和相关利益方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真正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依靠若干个信息系统模块的集成。一般来说,财务管理信息化应该包括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财务经理信息系统以及组织互连信息系统五个部分。这些系统的成功建立以及相互之间的集成管理是财务管理信息化成功的体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
它是为满足企业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工作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系统,主要解决财务人员的手工记账和报表问题,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系统是以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和日常会计事务处理为主。通常按功能可以分为会计核算信息子系统和会计管理信息子系统。
它是以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手段,以财务管理提供的模型为基本方法,以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程序化问题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实时处理,从而实现对有关业务活动的控制功能。例如,对产品订购的管理,系统可以提示企业的经济订购批量是多少,显示出哪些产品库存已降至最低储备量需要及时订购补充。
(三)财务决策支持系统。
财务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非常灵活的交互式信息系统,它可以用来解决事前难以准确预测或者是随机变化的问题。一般说来,财务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其良好的交互性,使财务人员能够进行一系列“what-if”分析,再运用不同的模型,列举可能方法,协助分析问题、估计随机事件的各种可能结果、预测未来状况等方式,为企业决策者制定正确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同时对企业财务风险起到事先防范的作用。
这种系统是一种将会计事务处理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的高度交互式信息系统。它能帮助财务经理充分利用企业数据仓库,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发现数据的特征,预测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趋势,使企业的财务主管能够灵活、方便地从更多观察视角了解问题和机遇。
(五)组织互连系统。
组织互连系统可以使企业的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本企业与其他关联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自动流动,用以支持企业财务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分析、预测、决策等各个环节,以支持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管理观念彻底更新。
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现着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它不是—个单一的it系统,而是—个极其复杂的多系统组合,不但涉及个性作业流程,而且要求改变领导方式、内部政策、组织结构、考核程序和标准,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在于它带来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变革。它是以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例如并行的工作流程、以任务为中心的组织结构、扁平控制模式等),对传统财务模式的工作环节、工作单位、工作步骤加以判断,并对逻辑关系、时间耗费、可否并行等进行分析研究,大胆创意构思出能够最佳地完成统一工作任务或目标的一系列工作单位和环节,以求在质量、速度、成本、服务等各项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得到改善。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想就是协同集中管理。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核心企业设置一个中心数据库。在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子系统与中心数据库相联。当采购系统、生产系统和销售系统有物资流发生时,中心数据库通过内联网自动收集并传递给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动态核算,然后把处理过的会计信息传回中心数据库,决策系统和监控系统随时调用中心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和预算控制。这样,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部纳入了信息化管理之中,各部门之间协作监督,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在企业外部,通过外联网或互联网,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的企业组织建立起密切联系,及时了解资本市场、采购市场、销售市场的动态,做出及时的反映。这种协同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使管理者能对动态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地分析,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实时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应对网络环境下多变的市场环境。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性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所依托的internet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容易被拦截侦听、身份假冒、窃取和黑客攻击等,这是引起安全问题的技术难点。其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内部使用者来讲,如果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信息流失。再次,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不高或疏于监控,导致系统瘫痪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因此,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建立科学严格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从软件开发到硬件管理,从组织机构设置到人员管理,从系统操作到文档资料管理,从系统环境控制到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个方面都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制度上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二是采用防火墙、vpn、入侵检测、网络防病毒、身份认证等网络安全技术,使在技术层面上对整个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采取周密的安全防范措施。
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应用,能够解决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许多原来无法逾越的困难,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财务数据安全风险、道德风险等。因此,财务人员应该一方面研究解决信息技术如何与传统财务管理相融合,另一方面,在完成结合过程之后,要不断研究,发现解决信息化后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应该在传统的系统理论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财务管理的创新工作,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荣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指南[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王正伟.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3](美)庄莉娜,(美)萨顿,(美)费奥多罗维奇.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李兵,李宏英.网络财务基本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王能安.现代网络财务与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财经,2002,(7).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十六
摘要:本文结合目前高等院校管理系(学院)具有代表性的专业设置——即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及财务(电算)会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就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现实企业管理、财务(电算)会计专业内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一、前言。
电子商务、企业(公司经营)管理及财务(电算)会计等专业的设置,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管理系(学院)的相关专业设置、组合模式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在当今网络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各相关专业(仅以上述三个专业为例)之间必将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内在联系,反映在现实工作和教学过程当中的这种全新联系关系的形成与建立,是以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为前提,进而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予以重新定位的结果。三个专业之间所建立起来的这种联系关系,同它们之间原有的联系关系内容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电子商务首先造就了全新的企业管理环境及模式,进而使相应的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的变革成为必然。真所谓电子商务“一石”,激起了相关专业内容连锁变更与升级的千层涟漪。因此,重新揭示、认识和把握三个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然成为现在及未来众多企业管理者和广大财会工作人员,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关键所在;而在各类大中专院校中从事经济管理学科一线教学的广大教师更应理所当然地走在时代的前列。
二、电子商务的实践与推广,直接带来了企业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会计理论与核算要求的变革,为网络财务的现实提供了前提条件。
首先,电子商务手段突破了企业间固有的界限,从而导致了虚拟企业的产生一一即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企业资源动态配置和优化组合。一方面,它改变了以产品为核心的传统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以“零库存”为目标的适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productionsystem(jit)、以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为代表的公司(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思想与方法,将开始广泛应用,因为基于网络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既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也提供了实施与实现的可能。作业管理与传统的以产品为核心、围绕产品生产周期展开的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生产方式是根据市场预测定生产计划,根据计划(包括产量、流程和周期)定库存,因而所形成的原材料、半成品与产成品的积压等问题,必然成为资金周转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梗阻”症结,资金浪费与资金周转困难这一对难题,由于对未来市场变化预测精确性的不可万无一失性,实际上在决策阶段就已经埋下了“祸种”,成为企业管理实务运行过程中自身无法解决的“二难定理”。因为作业管理的关键或核心,就是在消除掉生产组织及结构层次化的前提下,剔除了所有的非增值作业环节而实施的管理模式,因而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库存,从纯粹意义上讲,就属于非增值作业,甚至是负增值作业。未来社会生产过程中,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以“零库存”为目标的适时(即时)生产系统,为消除这种非增值作业创造了条件,使作业管理成为可能和必然。
其次,在公司(企业)生产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产生变更的同时,必然对公司(企业)传统的会计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中击。全新的会计理论与核算方法的产生随即亦将呼之欲出,或者说是水到渠成。例如,就财务核算中的生产成本计算而言,制造成本计算法将由作业成本计算法取而代之;而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亦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数字时代的产品,如计算机软件产品等,对传统的资产(产品)价值的计量基础一一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所提出的挑战性更为明显,如果按历史成本计量计算机软件等数字资产,其会计信息的决策性、相关性乃至真实性,均:降大为降低。因为数字产品它是即时生产系统的产物,既有有形资产的特征,又具有无形资产的性质,其自身在知识经济时代所展示出来的人力资源会计特征特别突出与明显。将计算机软件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软件产品生产企业的有形资产非常有限,且在会计上的账面资产也很小。根本看不到有形的而且是大规模的生产车间、原材料消耗及产品,往往只是每人拥有一个工作间、一把椅子、几台电脑。但他们创造的价值却难以用传统的增长模式去计算,因此,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虚拟企业环境中,会计假设(包括主体、持续经营、分期、货币计量)、会计组织、成本计算方法等均面临新的选择。同时,网络信息经济的发展,;降使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并对企业实现其竞争优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确认与计量:降成为未来社会经济的迫切需要资产的确认、计量为主体,以现实交易价格为核算基础来构建内容框架的。因此,对无形资产的反映和披露也因循有形资产的提示方式来进行。但由于无形资产价值往往缺乏现实的交易价格而无法有效、及时、合理地加以确认计量,只能采用获取该无形资产时所发生的成本来予以表示,这便导致无形资产的账面价格将严重偏离其实际价值,导致企业的价值无法得到恰当的反映。如果企业会计制度不能有效地解决以人力资源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计价问题,会计核算存在的必要性必将受到质疑。
由此可见,电子商务环境或虚拟企业环境在改变传统企业组织生产和管理环境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变革。与此同时,无纸化的商品交易活动,必然将会计全面带入无纸化的电子数据交换时代。电子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及不可抵赖性,将成为未来会计核算准确与安全的基石,而无纸化交易本身,就是电子凭单传递加电子货币结算。电子货币的出现、网上银行的诞生,最终:阵实现基于票据传递的会计结算到无纸化电子结算的彻底转变。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将对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及其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质变带来深刻的影响,并最终导致网络财务成为现实。
电子商务在改变公司(企业)组织管理结构、业务流程及会计信息产生和存在形式的同时,也将对当前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及其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质变带来深刻的影响。就公司(企业)管理系统而言,dos+mis系统的应用(pos、mis指分别用于动化管理的前台与后台系统),促进了我国商业企业自动化的实现。而pos、mis仅是商业内部管理的优化方法,要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还要从整个商业流通供应链来考虑,与生产、运输企业联合制定的电子订货系统eos应运而生。而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侧成为了完整描述下一代制造商业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的软件,它在企业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企业管理的传统模式,使管理效率的提高能与信息技术同步进行。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erp对产品研发与设计、作业控制、生产计划、产品采购、市场营销、销售、库存、财务和人事等方面进行集成优化的管理,并包括相应的模块组成部分。erp是一整套企业管理的体系标准。它把企业的各个部门组成一个平滑的功能整体,其主要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改革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以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实施erp系统,企业可以迅速建立起以企业为核心的b2b企业电子商务应用(asp)模式,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扩大市场机会,直接将企业的运作模式转化为电子商务模式;erp涵盖btob和btoc的应用,因为它与企业电子商务门户和btob市场紧密连接,从而使供应链更加完善。erp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可以使得企业实现迅速改变经营管理的传统模式的愿望,并带来了新的企业管理思想。
与此同时,网络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而言,决不是像过去windows代替dos;c/s结构代替novell结构的纯技术进步,相同的道理,它所带来的已不仅仅是技术平台的升级,而是在工商企业管理、运行模式变更的基础上,实现了会计信息系统结构自身质的进步与飞跃,其发展趋势与方向在erp下已初具轮廓,即公司(企业)管理操作系统与会计核算操作系统,在网络环境中走向了逐步融合,原来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各项业务核算模块如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原材料核算模块等都将被完全融入到企业内联网中的各个业务信息系统中去。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它们除与企业其他生产、经营环节同步处理自身业务以外,同时还向会计财务报表系统提供电子业务数据。狭义的会计信息系统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就只剩下了会计财务报表系统这一基本模块,广义的会计信息系统则反过来包含了整个企业的内联网系统,因为它们都是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模型(会计财务报表系统)数据采集的范围和对象。因此,在erp系统模式下,常规的会计与生产、营销、技术等管理系统的界限已经不存在了,它们的数据采集、业务处理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信息共享、有机结合的全方位管理模式和工具。最终将使网络财务成为必然一一所有联网的个人和公司(企业)都可以访问贵公司的财务软件系统,查阅相应获知权的信息,使公司(企业)财务会计真正变为了一种服务行为,在更高的质点上又回到了这一行业产生的“出发点”,即作为生产的附属品而存在,并为生产提供即时服务,而不再以一个独立的会计行业的面貌运行而独立存在。单独存在也许只是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一一会计师事务所了。
总之,电子商务造就了现实工作中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及模式,进而使企业相应的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的变革成为必然,并最终导致网络财务这一理想现实的最终实现。相应地,为跟上和满足时代进步的步伐与要求,其所涉及到的有关专业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亦势在必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十七
摘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发展目标、最终目标,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本文初步提出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途径。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事业单位也称为非营利组织,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担负国家某一方面事业任务,由国家机关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物质生产单位,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组建的目的主要是从政策性而不是从经济目标的角度考虑的,是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社会公益服务目的而存在,是使全社会财富增长,而不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存在。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它们承担着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安全、推行国家政策,以及向社会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产品或服务,对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考核,主要看赋予的事业计划是否完成,拨入的各种款项是否按预算及规定的项目使用等。国家拨付资金的目的是通过事业单位创造社会效益,不要求创造多少经济效益,不需要投资回报。所以各事业单位都把工作重点放在年度任务的完成,忽略日常的财务管理,在预算管理、资金使用、资产管理等环节缺乏有效管理,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资产管理混乱。有的事业单位甚至成为了腐败现象滋生的良好土壤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渠道。
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它决定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同时也受制于事业单位目标。根据事业单位性质、资金来源的特殊性等,将事业财务管理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发展目标、最终目标。在评价事业单位经营成果时,不仅仅依据经济指标,而是事业单位绩效最大化,即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
1、基础目标——保证国家资源物尽其用,保证事业单位基本运行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资金,主要是来源于财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目标,就是管好、用好财政资金,通过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法规和会计规章制度,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和基础操作规范,自觉接受国家和社会的财务审计和检查,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确保国家资源在发挥其最大使用效益,同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还应围绕事业单位本身的职能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实现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服务。
2、发展目标——积极筹资和投资,发展自身为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一要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能力,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这是关键及具有决定性的方面。事业单位应充分考虑自身立足和社会形势的需要,努力追求在保证向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基础上,获得资金流入,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从过去单一的依靠财政拨款转向社会和市场拓展资金来源,逐步实现从政府办事业向社会办事业转化面对这种新的形势。更重要的是主动地向社会筹集资金,开拓筹资新架道,争取以较低的筹资风险和较少的筹资成本获取较多的资金。
3、最终目标——实现绩效最大化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随着市场逐渐介入事业单位的运行,事业单位虽然做的是社会公益事业,事业单位要想正常行使自己的社会事业职能,必须首先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合理发展。事业单位在保证社会公益事业职能的同时,不应该回避经济效益。事业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济业务活动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财务管理不应再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而应采取以绩效为导向的财务管理模式,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开展成本管理将事业单位所的继续投入事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事业单位和事业发展的双赢,进而实现事业单位的绩效最大化。
三、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措施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事业单位需要扭转传统的粗放型管理观念,增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要严格按步骤进行预算管理,有效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质量,提高预算执行的可行性,改善预算执行脱离预算制定的现象。
通过对资产的实物管理措施的落实及核算方面的改进,可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运用,遏制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
1、确保资金支出在预先确定的领域,保证社会公益服务目的的实现。事业单位要严格制定国家投人事业经费的专人专账重点管理和使用的制度、办法,把事业单位的正常业务活动与经营活动严格区分开来,在人员的安置上不容许相互兼职。事业单位正确确认和计量事业活动的产出和成本,分析成本的构成内容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事业成本,提高事业单位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以较低的事业成本,取得最大的事业绩效。对于预算内资金,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编报预算,严肃财政拨款管理秩序,按财政规定的项目使用,不允许超支、透支和有任何形式浪费。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
2、加强监督,要制定一套严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拓展资金渠道,防止腐败和资产流失。要从纯依靠财政资金,转向多架道筹集资金有社会齐界的捐赠、教育投资、接受服务力的缴费、科研成果收入及向债权人筹集的资金,除积极主动地争一取政府对事业经费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主动地向社会筹集资金,开拓筹资新架道。同时固定资产实物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由各科室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设计一套合理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流程,确立固定资产管理的环节和内容,在明确职责,知晓流程后,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核算制度,改进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方法。
3、加强收支管理和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通过成本分析,预算监督等环节,提高项目资金的运作效率。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编报预算,按进度拨款和使用,严肃财政拨款管理秩序;投资的管理与事业单位内部的业务资金活动严格区分,对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及内部成员之间的收人分配的进行调节管理,引进激励的分配机制,促进专业人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对于一些事业单位经营收人,必须另设账户,独立管理,支出要进行专项审批。必须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开展成本管理,降低事业成本,提高事业单位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总之,为实现事业单位的目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求:合理编制单位预算,科学配置资金,依法组织收入,加强经济核算,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控制和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其事业发展目标。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十八
摘要:
本文主要就工商管理的内容必要性,对工商管理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工商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有所帮助。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主要是根据管理学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探究如何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它是管理学重要的分支之一,有比较强的应用性。现如今,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工商管理职能部门一定要掌握市场营销学、管理运筹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会计和财务管理学、质量和运营管理、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经济学等专业性的知识,并且懂得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随着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及日益复杂的企业组织结构,工商管理发挥极为重要的职能,这不仅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监督以及行政执法中,也表现在社会管理体系的组织及监管中。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世界经济与国内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对促进市场的持续、稳定及多元发展是极为重要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工商管理部门的任务必然加重,就目前来看,现在的工商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新时期工商管理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在新时期实现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工商管理部门管理的水平都是及其必要的`。
(一)职能调整的整体对策。
让工商行政管理本来的单一由外部对市场运转监管掌控的职能要点与分工系统,改为一面坚持必有的监督压力一面联系中国市场经济进步对市场监督所涉及的走向需求从全能改为专职、从监督改为服务、从治标改为治本、从单一监管改为引领正规的有机化的职能形式。
(二)整合职能的思想。
在顾虑中国社会快速改变中各区域进步不均衡情况下各区域进步过程中,所面对的通常状况和特别问题,联系整合职能的想法与各阶级管理主要自身的软硬件需求,再次分配各级监管机构的职能责任,把自身总的职能确定和实际的职能任务分配合理地整合在一起。
(三)整合职能的构思。
经过相应的过渡方式把随形势改变而实现历史任命的原本职能职责减弱。选择对应方法把要加强但还是分散形态的同类职能职责实行整合交给不同的部门统一管理。构建新部门实行带有进步前景,同时把已具有资源条件但却没有全面展现效果的职能职责。
(一)工商管理的体制还不够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的范围逐渐加大,工商管理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不仅仅需要管理好市场经济的活动,同时还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调控以及监督,就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的体制基本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也即是以行政区域划分进行管理,这造成各个管理部门的各自为政,给工商管理带来较大的困扰。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市场经济的融合加速,这也造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工商管理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式,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执法方面有些力不从心,难以做到真正强有力的执法,从而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
工商管理部门是我国行政机关中较为重要的部门,也是市场经济管理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的直接管理部门,由于涉及的事物众多,使得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低,部门内部的监督体系不够健全,出现知法犯法的情况,给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五、如何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
(一)积极转变观念。
思想观念对于具体行为有指导作用,具体工作中工商管理工作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是完成好相关工作的重要基础。工商管理工作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观念,很多旧有工作思想和观念都要不断的革新,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都要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工商管理工作的新变化,彻底摆脱传统观念中不利于工作的思想,摸索适宜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发挥监督与管理职能。
强化市场准入资格的审核。市场主体是否具有合格的资质,是否符合准入条件,关乎市场环境的稳定和安全,关系到多方利益。对于规范市场,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健康市场环境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加强协作,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市场秩序,鼓励市场主体合法经营,打击违法行为是工商管理工作的重点。
(三)调整内部职能机构,明确职能关系。
工商管理职能部门管理分散,职能交叉,分头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削弱了监管的执法力度。所以,工商管理部门要依据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的要求,对所有工商管理职能进行明确的划分:划分行政监督和处罚、划分行政许可和审批、划分行政督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整合工商管理内部的职能,防止出现重叠执法的不良局面,以加强工商管理的执法力度。
(四)建立信誉管理机制。
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着其自主的经济发展规律,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管理制度,很难建立一个良好的信誉环境。只有建立良好的信誉管理机制才能使社会整体的经济环境有着一个良好的状态。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应该合理的对社会经济进行划分,从而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
(五)正确的管理意识。
在对于企业的改革上,要有着紧跟社会步伐的新思想和意识。在对于市场和自身管理上有着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办法。在目前的企业改革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实际上效果并不突出,对于一些企业之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有效的进行解决。所以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管理意识,紧跟经济发展步伐,改善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引导市场经济健康的发展的职能部门,在全球化时代来临的新时期,工商管理部门应该立足实际,从实际出发,的充分地发挥工商管理自身的职能,在自身建设的同时,应该努力的去提高工商管理的执法效率,以及研究探索工商管理中的各个职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高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骏.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目标定位[g]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2)。
[2]刘国庆.工商行政管理学[g]东北财经大学,2015(09)。
[3]张欢.浅谈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g]公共科学,2014(05)。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十九
管理会计体系是建立在科学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之上的。20世纪初,伴随着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尤其是在企业大规模进行实践后,极大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曰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不断挖掘其生产潜力,量本利分析法、标准成本法、差异分析法等科学管理分析手段都逐步被引用到会计工作中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逐步形成了管理会计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管理会计在理论和具体操作中逐步系统化,也渐渐从会计整体中分离出来,成为同财务会计并驾齐驱的会计分支,在协助管理层完成战略决策、制定合理经营目标、搭建完善绩效考核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一个完善、有效的管理会计体系应当包括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业绩评价系统等等子系统,因此,管理会计体系会受到来自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治理情况等各类因素的共同影响。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会计体系,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准确的信息用以完成经营管理决策,同时能够在管理会计各类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完成对经营数据的评估,找到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的良好办法。
在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初期,必须针对管理会计所涉及的岗位进行科学设置,将人才培养模式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仍然应该放在合计核算环节,并且会直接受到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影响,唯有在企业经营状况趋于稳定之后才有转换未管理会计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企业不具备丰富的在核算会计中积累的经验,就直接过渡到管理会计工作是相当困难的。鉴于此,企业在推行管理会计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首先从企业总体上进行规划、布局,需要将岗位设置、管理会计人才引进、培养等环节相互结合,并在充分分析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岗位设置进行科学设计。客观来看,目前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依然是通过高效为社会输送相关专业毕业生,然后去到企业首先进行基本的会计核算方面的实践,通过企业的慢慢培养和自身经验的积累,逐步向管理会计人才的目标靠近。可以说,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成本,未来企业和社会相关部门应该共同思考有关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如何更好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问题。
对企业来说,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各部门、员工的实际利益,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构建绩效考核体系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客观上也制约了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和推进工作。唯有在科学设置岗位,完成人员配备之后,才能逐步形成一个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管理会计体系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效用。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之中,企业员工往往认为绩效考核工作只是人事部门的内部工作,跟财务部门关系不大,其实,这一认识是十分偏激的。财务部门汇集了企业多方面的信息,能够直观体现出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鉴于此,建立以财务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更好地推动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帮助企业创造更客观的价值,是十分需要财务人员的积极参与的。
随着科技发展的步步深化,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如果还像过去那样依靠传统的人工进行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将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市场份额。可以说,强化信息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作用,将成为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历史沿革来看,管理会计的发展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主要包括手工记账管理、办公软件找excel记账管理、简单总账软件管理、财务一体化管理等等。面对未来新的发展环境,企业可以将重心放在财务与业务的体系化会计管理模式之上,客观来看,这也是企业在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为实现全面信息化建设所必须经历的必然阶段。在企业实现髙水平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需要一支专业水平扎实的财务人员队伍,并且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将与日倶增,并在其知识结构方面也将提出新的要求。可以说,合理、规范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在人才培养、内部控制建设、企业发展战略等各个方面进行多方位的考虑。
综上所述,完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培育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然而,我们必须客观看到,完善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同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需要企业管理层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也需要整个会计理论界、实务界的共同推进。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会计体系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较短,我国企业还可以尝试借鉴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力争早日实现自身管理会计的突破与创新。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二十
论文论文摘要:到目前为止,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有企业效率、企业利润、企业职能和企业行为等等。在今天,现代企业管理应该以“可持续成长”为重点,因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所追求的核心目标。应该说,可持续成长目标的出现,与现代企业的进化发展阶段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它是特定企业而不是所有企业追求的核心目标。本文在此基本认识之上,阐述可持续成长的概念,并对持续成长的可能性、企业用人和企业文化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性以及企业成长的管理等主要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词:发展、可持续成长、企业寿命、企业文化、多层团队系统。
一、引言。
企业管理的发展历史,基本是伴随企业的成长历史而展开的。在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核心目标和管理重点。那么,现代企业的核心目标及其相应的管理重点是什么呢?从现代企业经营方向来看,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目标的传统企业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未来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的'必然是以可持续成长为最高目标和最高追求的现代企业。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必然是“可持续成长”。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企业将站在新的平台上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具有新的眼光,顺应时代潮流,虽然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也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因此,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谁率先调整了企业结构,适应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管理体系,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经济学角度讲,经营者的利益主要存在于企业的持续成长之中,经营者一旦失去了企业,就失去了他们的一切,所以,从利益驱使机制看,可能再没有比经营者更关心企业生存发展的利益群体存在了。由此可见,这个经营者阶层的首要追求或者说他们的梦,就是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了。
(一)发展的含义。
理解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必须首先理解“发展”这一基本概念。我们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由有着共同目标的利益群体组成的有机体,因而可以用相当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发展”一词来表现企业的存续状态。一般认为,企业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量”的扩大,即经营资源单纯量的增加,表现为资产的增殖、销售额的增加、盈利的提高、人员的增加等;二是“质”的变革与创新,指经营资源的性质变化、结构的重构、支配主体的革新等等,如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等。即企业发展不仅表现为企业变得“更大”,而且更重要的是变得“更强”、“更新”。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讲,“质”的变革或创新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内容。量的扩张只是成长的结果,可持续强调的是成长的过程。只有保证了一个良好的成长过程,才能有不断的成长结果。
(二)可持续成长的含义。
张很快,几年内就成了知名企业,但很快又由于战略失误或运气不佳销声匿迹了,我们有时候把他们比做“高台跳水运动员”型企业,三步两步爬上去,一个下子就掉了下来,属于超速成长但短命的企业。我们说这样的企业是有成长而没有持续。很显然,我们要在此定义的企业可持续成长不是上述这两种企业。
给企业可持续成长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件很困难的事,产品不同、行业不同,可持续成长的含义会有相当大的区别。排除某些特例,我们可以对可企业的持续成长作如下定义:可持续成长是指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不断变革的过程。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三个特性:(1)持续性。较长的时期是企业的持续性指标,可以用超过业界企业平均寿命为基本尺度。(2)成长性。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是企业的成长性指标,可以用企业的各种经济业绩与组织革新状况作为尺度。(3)变革性。这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状态性指标,由于不断变革过程的存在,我们就不否认企业可能在一段时期出现的成长道路的曲折,比如暂时的经营业绩下降和组织机能弱化,这种现象在可持续成长企业看来是正常的,甚至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所必须的。
(三)可持续成长企业的含义。
可持续成长企业是指具有支撑企业不断发展内在机制的企业。这种内在机制至少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以持续成长为企业行为最高目标或核心价值观,二是以认同这一目标和价值观的职业经理人(即具有独立性的经营者)及其接班人为经营主体。具有了这种机制,并且一段时期内又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成长性和变革性的结果,我们就说它们属于可持续成长企业。
(四)注重可持续成长的原因。
三、可持续成长的可能性。
人造系统的特性使企业具有持续成长的可能。
(一)从理论上讲。
企业具有人造系统的特性,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这是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客观条件。企业是一个人造系统,它有着其自身的特性。(1)企业内部系统是可以改造的。它可以根据目的,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应性的改造。比如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企业可以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强化市场营销能力和研发能力增强适应性,还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为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新平台。(2)企业的生命力取决于整个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只要企业系统能依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而有效地变革和改造,企业就可以避免衰退和死亡。换句话说,一个企业可以死亡,但不是必然死亡。
(二)从实践上讲。
世界上持续优秀和卓越的公司还是很多。那些长盛不衰、持续成长的优秀企业,都是通过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时有效地变革企业系统的结构,达到适者生存的结果的。这样的企业一般是具有优秀的自我学习特性的组织,这种组织能在生存过程中不断地从环境中吸取新的知识资源,不断地再造系统来保持整体优化的状态。例如:《企业不败》一书中举了一批这样的公司“ge、3m、波音、ibm、运通、福特、hp、强生、p&g、迪斯尼、soni、沃尔马特、摩托罗拉”等世界级著名公司。人们对这些公司持续优秀的评价不只是来自其业绩,更多的是来自其形象:(1)有40年以上的历史;(2)在行业中首屈一指;(3)得到有见地的企业界人士的普遍赞誉;(4)给世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5)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等。
四、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
(一)延长企业寿命。
企业家们关心。
的是,在或长或短的寿命周期之内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企业应该做些什么?寿命周期理论是经济与管理学理论中最普遍的假设之一,其描述了某种产品、或某种技术、或某种事业,都有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周期,如同人的寿命一样,在其诞生之后,一般要经过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产品有产品的寿命周期,技术有技术的寿命周期,事业有事业的寿命周期,很自然,如果某个企业只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或仅仅依靠某种技术,或执意坚守某个特定事业领域的话,这个企业必然会与这种产品、技术或事业的兴衰走出同样的寿命周期曲线。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也有企业的寿命周期。这当然是每一个具有积极的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所不愿看到的结局,追求可持续成长的企业一般都极力要超越特定产品、技术和事业领域的制约,希望获得更长更好的效益。
延长企业寿命可通过如下手段得以实现:(1)企业可以通过不断的产品革新超越某一产品的寿命持续成长。(2)企业可以通过技术的不断革新,突破某一技术的寿命周期而持续成长。(3)企业还可以通过事业的追求或转换,跨越特定事业的寿命周期获得持续成长。
(4)企业还可以通过制度的创新,不断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构建新的制度平台,为企业注入活力,使企业保持精神上的年轻。
与可以枯竭的物质资源不同,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是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一种崇拜式的企业文化,有一种有意识地灌输核心价值观的行为。(1)文化影响市场选择。对一个国家文化的理解,将影响跨国经营战略中对市场领域的选择。例如,研究表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三个高背景文化市场的“模仿倾向系数”都大于美国。他们新产品引进比较晚,但普及速度都比美国快。(2)文化影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决定向国外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时,必须考虑文化差异。例如,中国冰清玉洁、高贵典雅的荷花图案,在日本却表示祭典之意。(3)、根据文化差异选择进入新市场的方法。在进入一个新市场时,必须充分考虑国际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决定进入市场的方法,这是决定方案取舍的关键因素。(4)企业文化成为激荡公司发展的内在动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在一个员工众多、民族不同、价值观不同的复杂和权力分散的环境中,管理的首要决窍是,明确自己的企业文化。如:ibm意味着服务,有了企业文化作为内在动力,在公司面临困境时,公司仍能继续存在,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美文化的优点为导向,结合公司的发展特点,创造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员工以这种文化为准则,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以此作为公司发展的动力。在这种文化模式下,企业文化的创新和贯彻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不是万能的,没有文化的企业也可以成长,但没有文化的企业难以实现可持续成长。因为,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没有了灵魂,就没有了指引企业长期发展路灯,因而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的动力。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企业的一种精神文明,可持续成长的企业重视将精神文明转化为物质文明,以物质文明巩固精神文明的机制。不管企业发展到多么辉煌的地步,员工的财富得到多么丰富的积累,企业依然不会失去“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合理运用人才。
企业可能拥有出色的创意和丰富资源,但没有适合的人员实施管理,最终难免失败。要想使企业持续地发展,企业就得在用人方面下一番苦工。就现代企业发展趋势看,企业应当打破常规,创造性招聘人才,发掘人才,不断得给企业注入新鲜活力。
(1)全新角色、更多的互动——多层团队系统。
多层团队系统是一种新的用人理念,它能将企业上下凝聚在一起。它精干地将整个企业建立在高层团队、流程团队及行动团队的三级架构基础上。每级团队都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责,相应的,针对每个团队建有不同的评估标准。多层团队系统的设置遵循一条指导原则:企业架构的设计应确保企业的各个部门对全局都能心知肚明,并为企业的整体目标各尽其力。三个不同层面的团队在管理上各司其职,分别偏重于高层管理,策略及流程控制,以及具体行动的贯彻执行。这种划分旨在将高层的静态目标,细化成企业竞争中至为关键的业绩差距,并最终付诸行动,以在短期内弥补业绩差距。这种团队快捷高效,如今在全球顶级企业中极为盛行。
推荐也是使企业获得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员工发展计划”吸引人才。给予他们经济鼓励,促使他们不断来为企业工作,使企业成为他们最理想的工作单位,而企业也因此招募到理想的人员。
(3)企业文化的吸引。
作为企业要深知员工重视什么,就能吸引和留住员工。就整体而言,薪金、福利计划及奖励综合起来反映了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而且企业制定这些政策时必须确保妥善,杜绝后患。要保持一个健康、生机勃勃的企业文化,倾听员工的心声不可或缺。因此,企业的另一项革新是全方位网络化工作总结与反馈机制。这一系统利用一系列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持续评估。如此做法创造了一种持续不断的对话,而周密的组织结构又确保了对各种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接着,在这种合作模式中,企业管理层可以对这些信息做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反应。
(4)努力留住人才。
予员工优厚的薪金待遇,有时还要发挥些创造性。企业的人员配备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困难、最复杂的环节。关注员工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企业的核心问题,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兴衰。
五、结语。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上看,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发现可持续成长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过去的种种传统做法将会随着这个全新理念的到来而烟消云散,迎接企业的将是企业管理的新纪元。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篇二十一
摘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质量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充分认识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体系全新质量管理理念。
我们的企业面临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质量水平,创造“一流的质量”就是要把质量贯穿产品实现的全过程,真正的融入国际化经营战略中,在全球化竞争与市场创新中,确立并不断实现质量领先的战略目标。提高产品质量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内在要求。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种需要有数量上的,也包括质量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技术和文化含量将越来越高,这些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高质量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内在要求之所在。
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胜利的关键因素,企业通过高的产品质量这个通行证就可以开发新的市场,寻求新的机会,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过程。产品质量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性成果,是企业业务方面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质量管理,不仅要管产品质量,而且要管工作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通过改进企业各个部门和每个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由此,促进企业各方面专项管理工作的改进,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1.认真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
iso9000族标准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该在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同时贯彻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建立和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2.以顾客为中心。
企业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要,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顾客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如果企业失去了顾客,就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企业应把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放在第一位。将其转化为企业的质量要求,采取措施使其实现;同时还应测量顾客的满意程度,处理和加强好与顾客的关系加强与顾客沟通,通过采取改进措施,以使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由于顾客的要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也是因人因地而异的,因此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变化,以此来满足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以创造竞争优势。
3.持续改进。
以满足市场用户需求为目的,全员参与管理,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注重管理改进,使人的观念、认识和组织实施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又要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进,使产品质量和相关服务能够持续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持续改进使企业的管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市场中永远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1.顾客满意上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质量管理就是要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强调检测把关。以为对质量的追求达标化、零缺陷等等。这些质量管理思想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变化,企业的核心与决定因素已是顾客,因此,刻意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现代企业创造一流的质量和创新市场的永恒力量,是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
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创新,这与追求产品自身质量及其标准化更科学、更重要。这一管理的内涵突出了顾客满意是企业最高目标,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主要驱动力;产品开发与产品生产与服务必须围绕顾客进行,企业采用顾客关系信息系统,对其变化的需求随时进行检测,指导企业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管理水平。其管理对象也不同与一般消费者,“顾客”的涵义延升到不仅是产品购买者、服务者等外部顾客,还包括企业供应商和相关产品生产商,是一个由商品生产者、消费者、流通者为一体进而组织的“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现代企业认为,一场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正在全球经济领域展开。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是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全力开展“智能”资本,从人才与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
我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企业成功发展时认为,海尔集团追求的“第一产品”人才,在销往中外市场的家电产品则是“第二产品”。张瑞敏的“第一产品论”,正是确保海尔高质量、全方位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拓的前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与服务。
3.利益共赢上升为企业整体质量形成的“生态关系”
英国著名经济学者查·瓦里认为,企业经济的成功需要合作伙伴之间利益的统一,应把市场竞争与合作精密结合起来。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说:“企业之间的生存发展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生存发展,它们均是一种生态关系”。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史蒂文·桥布斯首先推出“苹果联盟生态系统”战略,取得了实质性效果。ibm公司相继建立了电脑为中心的战略联盟共同体,从产品开发、制造到销售,形成整体化质量管理体系,带动了群体企业经营效益迅猛增长。从整体质量及效益追求看,建立企业“生态关系”更利于共同利益的产生。这是因为,企业是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占有能力,还是开发新的市场,都必须与企业携手,集中有效资源,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以及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全方位质量服务,使各方共赢。
4.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中外顶尖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有利于质量提升的技术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一流的质量”开拓全球化市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之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惟有建立创新机制和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发挥出创新技术、创新质量与创新管理的灵魂作用。近年来,我国美菱集团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相结合,动力与压力并存,“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海信追求创新机制,吸引了多名博士、硕士、名校大学研究生等加盟企业。这些顶尖企业抓住了创新机制的“灵魂”,使人才如鱼得水,推动了质量创新与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美)洛丝特著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于献忠质量专业综合知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157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