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论文(模板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5:32:32
汉英翻译论文(模板21篇)
时间:2023-11-26 05:32:32     小编:文锋

美食是一种通过烹饪和食用不同食材来满足味觉享受和文化交流的活动。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主题。时刻保持学习和进步的心态,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汉英翻译论文篇一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去辱绝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褭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脩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生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王安石《材论》注释。

1、材论:即人才论。

2、蔽:遮挡,障碍。指错误想法。

3、去辱绝危:远离耻辱,断绝祸害。

4、数:命数,命运。

5、偃然:安然,任意。肆:放纵,展开。

6、卒:终于。败乱危辱:失败、**、危亡、耻辱的结局。

7、爵禄:官位和俸禄。诱:诱导,吸引。

8、忧戚:忧伤。戚:悲伤。

9、是否:或是或否。坐骄:傲视。

10、趋我:趋向我,依附我。

11、諰諰然:恐惧、忧虑貌。

12、特:仅仅,只不过。

13、形:外貌。何以:以何,凭借什么。

14、画策:策划,出谋献策。画:谋划。

15、上之人:在上位的人,这里指统治者。

16、皋、夔、稷、契:皋,皋陶,又作咎繇,姓偃,相传曾被舜帝任为管刑法的官。夔,舜时期的乐宫。稷,是厉山氏的儿子,名农,能种植百谷。契,相传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朝的祖先。

17、囊,口袋。末,尖端。见:通现,显露。

18、厩:马房。

19、驽:劣马。骥:好马。

20、刍:喂牲畜的草。

21、蹄:用蹄刨地,或用蹄踢蹶(同类)。啮:咬。

22、引:牵引,拉动。

23、夷路:平路。

24、策:本指马鞭。这里指鞭打。

25、御:驾驭。

26、顿:振,抖动。辔:控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27、倾轮:车轮倾斜。绝勒:缰绳拉断。勒:带嚼口的马络头。

28、不舍昼夜:不分昼夜。

29、辽乎:遥远的样子。

30、骐骥:良马。騕褭:骏马名。驽骀:劣马。

31、南越:古国名,其地在今广东一带。脩簳:细长的竹秆。

32、镞:箭头。此处谓安装箭头。精金:即精钢。

33、鹗:一种长翼而凶猛的鸟。鹰雕一类。劲翮:坚硬的翎管。

34、彍:张满弓弩。此处指射至。

35、犀:雄犀牛,两角。兕:雌犀牛,一角。捍:凶猛,彪悍。

36、觌武:以武力相见,指打仗。觌:相见。

37、敲扑:古时用作鞭刑的两种刑具。长者为扑,短者为敲。

38、朽槁:枯干。梃:棍子。

39、瑰材桀智:奇伟杰出的人才。

40、铢量:仔细称量。引指详尽地考察衡量。铢:古代衡制中一个微小的重量单位。

41、卓荦:超凡、杰出。

42、六国合从: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起来与秦国抗衡。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他们的联合为合纵。从:通纵。

43、辩说之材:指纵横家之流。

44、刘、项:刘邦、项羽,皆为秦末反秦起义军领袖。

45、筹划战斗之徒:谋士与战将。陆续聚集于刘邦旄下的,谋士有萧何、张良、陈平诸人;战将则有韩信、彭越、樊哙等。

46、唐太宗: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代皇帝。

47、谟谋:设谋划策。谏诤:规劝争辩。

汉英翻译论文篇二

《材论》是王安石的散文作品,出自《临川先生文集》。本文论述统治者应如何去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对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任用人才的方法,作了相当精辟的论述。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弊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具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焉,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译文:

天下的忧患,不担心人才不多,只担心在上位的人不追求人才;不担心士不想有作为,而担心在上位的人不想要士有所作为人才是国家的栋粱,得到了就会使国家安定繁荣,失去了就会使国家灭亡遭屈辱。然而在上位的人不想让人才多,不想使用人才,是为什么呢?这有三个受蒙蔽。他们甘愿受蒙蔽,认为自己的地位可以远离屈辱危险,终身没有天下的大患,人才的得失对于安定和不安定没有什么帮助,所以不追求人才,随着自己的心志办事,而最终陷于失败危难之中,这是第一条蒙蔽。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奉禄富贵足以诱惑天下的士,盛衰乐忧在于我,我可以在天下之士前骄横,他们将没有不到我这里来的,那么最终也陷于失效危难之中,这也是一个蒙蔽。又有的人不追求用来养育取用的方法,却恐惧担心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最终也陷于失败危难之中。这也是一蒙蔽。这三条蒙蔽,它们所导致的祸患是一样的,他们的用心不是不好,唯独说他们的过错在于认为天下没有人才。他们是存心不想用天下的人才,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况且有才能的人外表和一般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能辨明利害,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昌盛,这就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在上层的人假如不能精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他有奉、夔、杖、契那样高的才智,也不能使自己突出于一般人,何况才智不及他们的呢?世上有偏见的人才会说:“人怀有特别的才能在身上,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落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和良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根,嘶鸣啼叫互相嘴咬,想看出(哪匹)不同于其它的马是没有的啊。到了它牵引着沉重的车子,走不平坦的道路,不需要多次鞭打它,也不需要繁多地驾驭,只要一拉它的缰绳就已经到了千里以外的地方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一起赶路,那么(那劣马)即使倾覆了车的轮子,断了线绳,损坏了筋骨,日夜追赶,遥远得已经赶不上了,这以后良马和劣马才有分别了。古代的人君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给他于适合于他的才能的工作罢了。

唉!现在仍然有担心没在人才可用的人呢!我听说,战国时期六国合纵,辩论游说的人才便纷纷的出现。刘邦和项羽并起,楚汉相争,出谋划策、勇敢善战的人才就不断涌现了。唐太宗决心治理天下,而多谋敢谏的辅巨就投奔他来了,这些人才,当那几位君主还没出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被发现,人君假如想求得人才,他们就来了。今天的情况也正是这样,怕的就是在上层的人不去寻求人才、不使用他们罢了。天下那么大,人物那么多.而说没有人才,我就不相信。

分析:

王安石对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有比较全面的看法。他在不少文章中都谈到过这个问题。如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说到人才须人主“陶冶而成之者”,所谓陶冶而成,“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而在《取才》里,又具体说到科举考试中,“策进士者”、“策经学者”皆应从衡量考生的实际本领出发。而在本文中,主要是强调起用人才的重大意义。他认为能否起用人才实际上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的命运,因此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包括皇帝在内)要十分重视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他尖锐地指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这番话表明作者阐述他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汉英翻译论文篇三

第一,对学生而言,按照规定不得不写毕业论文,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临界毕业而且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学生既无心也无力重视论文质量。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学期又是毕业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段。

过去这十多年,大学(大专)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个时候从事毕业论文写作,难免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也使得学生无心专注于论文写作。

其结果是,学生对论文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随便找些东西抄抄。

这样的毕业论文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且还容易使得学生养成弄虚作假的不良习气以及应付了事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其走进社会和今后的人生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这种流于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也分散了学生参加实习和找工作的精力,对学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对教师而言,一方面自身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另一方面也心知临界毕业的学生不重视论文,即使倾注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毕业论文,最后的结果仍然不会有显著的效果。

临近毕业时,不仅学生忙,老师也非常忙碌,工作任务也非常重,既要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又要填报各种各样的表格。

而且通常是一人负责多份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工作强度非常高。

但是,更重要的是,指导教师心里清楚毕业生对论文的态度,也同情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就容易放松对论文的指导。

最致命的是,面对一份份敷衍了事的毕业论文,“让指导老师觉得付出的根本没有价值,整个毕业环节就是指导老师在‘自编、自导、自演’,所以最后看到就是一张张极度疲惫的脸庞,烦燥敷衍的情绪也随之产生,整个毕业论文环节开始恶性循环。

”[4]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必然要影响毕业实习等的指导工作,顾此失彼,最终不仅使老师疲惫不堪,影响教学质量,还背离了高职教育的目标。

第三,对许多高职高专学校而言,各级管理者不是不了解毕业论文的现状,也不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对高职高专学校就业率的考核越来越严,学校担心抓论文质量影响毕业生找工作,影响就业率,最后也不得不暂时将毕业论文质量放在次要地位。

如果就业率下降,就会影响学校的招生。

这也使得学校层面缺乏充足的动力去抓论文质量。

2高职高专会计毕业环节的改革之路。

第一,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具有不同的学业标准,这些学业标准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

对于专科教育,《高等教育法》确定其学业标准为: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

可见,《高等教育法》在专科教育的学业标准中并没有提及专科教育必须具有研究工作的能力。

所以,取消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具有法律依据。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但它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

本科教育旨在培养理论知识宽厚、适用领域广的人才,硕士博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高职的培养目标重在“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人才。

而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往往要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具备其职业或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专业知识上够用即可。

因此,毕业论文适合于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但不适合高职教育。

[2]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培养各行各业实务型会计人才,而不是研究人才。

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主要去企业、事业单位等财务部门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目前这种多少具有研究特点的毕业论文显然不符合高职高专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

第三,目前这种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考核形式是从科研导向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借鉴来的。

这实际上是要求科研训练很少的学生在毕业时写出带有科研特征的毕业论文,同时又要求这样的论文要符合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这些年来,高职高专教育界会计专科的管理者和教师不是没有意识到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问题,而且也投入了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去加强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

但仍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为,如果不跳出“毕业论文”这种科研导向的毕业考核形式,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是否还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3改革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的撰写弊大于利。

对于高职高专会计毕业环节来说,应围绕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及高职高专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选择更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其他毕业考核形式来代替毕业论文。

笔者认为,应以学生实习实践为基础,让学生结合实习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实习实践报告的内容,以实习实践报告来取代目前的毕业论文。

这种实习实践报告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包括:。

(1)个案分析。

即让学生实习时碰到的一些个案进行分析和思考,针对个案展开分析,撰写应用性报告。

计算机及软件应用能力,外语能力等等;体会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分析实习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等。

(2)撰写实习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

学生在掌握实习单位的材料后,可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独立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一份有用的财务分析报告。

(3)为实习单位设计一套会计制度。

即以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环境为背景,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习单位的会计、出纳等具体工作,进行全面或局部的规划和安排。

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可以是存货管理控制制度,货币资金管理控制制度,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等等。

(4)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

该报告旨在反映学生对实习单位的基本认识与判断,调查报告应结合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

比如:实习单位基本概况、战略发展目标、公司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状况、产品销售情况;应重点介绍与专业有关的会计政策、投资、筹资策略、财务状况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从中可以考核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务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小议会计毕业设计培育的能力一是沟通表达能力。

表现为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答辫的口头表达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会计是“商业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沟通工具,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具有了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将会计数据组织起来并通俗易懂地报告给利益相关者,就会在经济工作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是智力能力。

智力能力包括在不熟悉的`环境下解决各种不同的非结构性问题的能力和根据一些分散的事实进行判断的能力。

客观评判被选方案的优缺点并作出最终的选择。

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开题一直到答辩的过程中都面临不熟悉环境下如何解决非结构性问题。

毕业论文设计是时学生智力能力锻炼的过程,如果能够选择一个较好的题目,则说明该学生看问题有较强的敏感性。

当然,选题只是提出问题,还只是初级阶段,如何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才是重要的;根据提出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又尤为重要。

相应也就能够独立自主解决会计实务中的问题。

三是人际交往能力。

会计需要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企业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童和报告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协调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已成为会计人员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提升价值之所在。

企业有很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计人员需要平衡和协调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必须运用较强的技巧来传递企业信息。

在经理人与生产人员之间如何传递成本控制的信息;在经理人与梢售人员之间如何传递梢售方面的信.息;等等。

学生在答辫的过程中也需要说服答辫委员会相信自己提出并进行过论证的观点,由此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汉英翻译论文篇四

摘要语言功能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语言形式是体现语言功能的基本要素之一。翻译中的语言形式及其意义对原文整体的准确传达常常是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其过程的结果的译文,要想再现原文的意义,必须兼顾原文的语言形式从功能语言学的的角度看,在翻译这个过程认知中,无论其他因素多么重要,语言形式常常应首先加以考虑。一名称职的译者在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还应对原文语言形式特点作客观的分析。

关键词语言功能语言形式认知翻译。

一、导入。

语言的表达离不开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是语言功能的文本表达形式。作为一种认知过程的翻译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其表现为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而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在其著作《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中则提出;对两种语言的转换要讲究功能对等[1]。那么,功能对等是如何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即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对语言形式加以运用的呢?本文拟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并运用认知科学的一些观点此进行阐述。

二、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

(一)语言形式及其意义。语言有各种各样的表达形式。而在某一具体语言内,语言形式则是一个层级概念,它既可指语言符号的图像或一般的表现特征,也可指词语、句式的语序,还可以用来指翻译中原文(或译文)的表现法,如各式修辞格、形象性词语之运用以及单句、复句、长句、短句之铺展安排[2]。

从符号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是任意性与非任意性的辩证统一。它在绝对意义上是任意性的。也就是说,语言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任意性;但语言产生以后,在组合结构上有一定的功能动因,因此,语言符号又是非任意性的[3]。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特点可以产生不同的形式意义。具体说来,它指音韵节奏、词形、词法、句型、句法以及包括修辞格在内的各种修辞手段等形式特点对表达效果所产生的影响。

(二)语言功能。所谓功能,有时也称着“意义”,是指语言在现实社会里的实际作用,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提出语言具有三个方面的抽象功能,或“元功能”.它们分别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验功能(ideationalfunction)表达说话者通过语言来描述和认知他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体验。描述其中的状态、事件和各种存在。此时,语言反映人与世界的关系。从概念的角度看,任何语言都包含了用于指称周围实体世界的一套及物性系统,。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我们用语言来和别人交流和相互影响。这就是语言的人际功能,它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说话者如何用语言来建立和维护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语篇功能(textualfunction):语言在实现以上两大功能的同时,具有使自身前后连贯,并与语境发生联系的自我服务的功能,也就是语篇功能。

(三)同一语内语言的形式和功能的关系。内容和形式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意义和形式是同一个钱币的两个面,意义本身不但包括语境意义,也包括形式意义”[4]。这里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指语言的功能/意义。可见,形式的选择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语言形式不是任意的,而是受意义的支配并反映意义,是由它所实现的功能决定的。各种不同的形式特点产生不同的意义。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一个由意义潜势组成的系统。语言的使用即是语言使用者在意义潜势中的选择。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在语言使用中都有其各自的表现形式。因而同一语内的语言形式与其功能联系紧密,语言的功能为其形式提供了依据。一般说来,一定的意义具有一定的表达形式,尽管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我们会发现语言表达意义的形式往往突破常规但它仍是纯理功能框架下语言形式和意义(功能)动态对应的反映,只是韩氏称之为“语法隐喻”而已。功能主义对语言形式的功能解释的主要模式有结构与概念的象似性、原型理论、隐喻理论、语篇的信息流对结构的影响、语篇中某一语言现象使用频率对结构的`影响、经济原则等。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概念结构。其主要原则有:(1)距离象似(iconicityofdistance)是指认知或概念上越接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的线性距离也就越接近。(2)顺序象似(iconicityoforder)是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其所指对象间的逻辑关系。(3)复杂性象似(iconicityofcomplexity),指语言结构的复杂度反映概念结构的复杂度。如有标记成分的复杂度大于无标记成分;单一概念复杂化必须通过语言结构的并列、从属、修饰来实现。(4)范畴象似(iconicityofcatergorization)则强调属于同一语法范畴的语言成分在概念或认知上趋向于相似。对语言形式的功能解释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对应性[5]。功能主义对语言形式的这种功能解释再一次说明:语言功能的表达与传递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

三、认知学中的翻译。

(一)何谓翻译。对于什么是翻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奈达的理解是: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并指出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也包括语言形式,不但要求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还要求尽可能地形式对等。贝尔认为,翻译是指:

(1)翻译过程,是指翻译活动;

(2)翻译过程产生的产品,也就是译文;

(3)一个既指过程又指过程的产品的抽象概念[6]。上述两人对翻译的论述都反映出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即:翻译不仅要注重过程,而且要注重语言形式(或产品)。

(二)翻译中的认知模式。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进行翻译的过程,侧重的是从人类处理信息的方法方面来解释译者进行双语转换时的认知心理过程(始发语)输入――大脑活动――(目的语)输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接触源语材料,这就是输入。译者接触到输入的材料之后,首先引起大脑的注意(记忆)。然后经历分析过程,分析过程对输入进行匹配、类推、重组、转换等,以理解其意义并形成对第二语言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译者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处理,产生一种中介语(interlanguage),并在最后形成第二语言的表达,这就是输出。也就是说,翻译是通过记忆把源语文本分析成普遍的语义表征,然后将该语义表征综合,构成目的语文本。

需要指出的是:翻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记忆,分析,语义表征以及综合,无不是人类认知过程的体现。而且,上述过程并非按一定顺序进行,这也许正是当今认知语言学家和其他相关科学工作者亟待揭开之谜。因此,我们可以说:翻译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

(三)翻译中语言形式。翻译的这种“输入―――大脑―――(目的语)输出”过程,其着眼点和归宿都是文本。尽管翻译涉及到多种因素,有些甚至对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输入的对象是文本;在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下进行记忆、分析、语义表征和综合的也是源语文本;而输出(或翻译)的结果(或产品)仍然以文本形式出现。文本是翻译之源,也是翻译之本。这里的文本就是语言形式。因而,语言形式翻译来说至关重要。

四、结论。

综上所述,翻译中的语言形式及其意义对原文整体的准确传达常常是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一名称职的译者在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还应对原文语言形式特点作客观的分析。作为其过程的结果的译文,要想再现原文的意义,必须兼顾原文的语言形式。有些译作虽然达意,可一读上去就让人感到缺失,之所以如此,往往是因为语言之间无法弥补的形式差异,致使许多形式意义在翻译过程中无法保存。因此,语言形式同样与译文质量有关,是译者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翻译时若“不考虑形式,只求达意的译文往往失去原作的风格,味同嚼蜡”[7]。

参考文献。

2,7。刘祥清。论形式意义及其翻译[j]。湖南社会科学,;(4):123,115。

4。李美霞。三大功能语法观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92。

8。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9。胡壮麟,周永生,等。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汉英翻译论文篇五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表凭借什么和其他人不一样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上位的人如果不能够认真选拔,正确任用,即使他们胸怀如皋、夔、稷、契等人一样的`智慧,尚且也不能使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啊!何况他们是处于下位的人呢?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它的尖端立刻会钻到外面来,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却没有表现出来的人。”这只是他看到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却原本没有看到马在马厩中的情形。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的地方,那是很少的。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烦劳人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那么即使劣马跑翻了车轮,扯断了马笼头,弄得筋断骨伤,日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地赶不上啊。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罢了。

汉英翻译论文篇六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向其数欲害君,君却为之善耶!吾欲以君为相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以杨宪为相。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宪则不然。”

译文。

以前,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子,能协调各位将领。”太祖说:“他以前有几次要害君,君却为他说好话。我想以君做丞相。”刘基磕头作礼后说:“立相这件事就像更换房柱,必须有大木头。如果只因为这小的美德就这样做,房柱一立,房子就会会塌了。”等后来李善长被罢相,皇帝相让杨宪为相。杨宪和刘基关系素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能立杨宪为相,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干,但没有丞相的气度。为相的人,处事的态度要像水一样,要以义理来权衡,但杨宪不是这样的。”

汉英翻译论文篇七

摘要:教学设计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好的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师教的轻松,可以让学生学得愉悦。会计专业课的教学为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企业实际工作情景,需要使用大量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教学资料,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完成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需求,因此将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到专业教学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在上课前教师应当将课中需要运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信息化教学设计。本文将以错账更正为例从四个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会计专业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信息化;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以及互联网+的提出,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高职会计专业是目前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由于专业的特点使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将学生留在教室,使得会计专业必须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手段进行专业教学的改革,迫使各高职院投入巨资进行教改。近几年来各大高职院校几乎要求所有老师全力开发微课、慕课等教育教学资源,然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问题是教学资源按计划和要求开发完成后,如何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来进行课堂教学却没有学校去进行认真思考,教学资源开发完成后,上传到各学校相关的网站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下载学习。也有些用于课堂教学,教师零散、无序的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与各学校大力开发这些教学资源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没有使这些教学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个别学校开发这些教学资源甚至于是为了学校的评估而使用,完成没有得到合理有理的利用,这是对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怎样利用好已完成开发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是每一个从事教育教学老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然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即教学设计。任何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是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在每一个45分钟内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内容,使教师教的轻松,让学生学的愉快,这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每一个教师在上课前都要备课,备课并不单纯的备教材,大多数教师的备课都是看看本节课上课的内容,保证这堂课的内容不要讲错就可以了,至于这节课使有什么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得到的教学效果是不是不一样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能将学生留在教室内认真听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则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少部分教师上课是教本宣课,按书上的教学内容读一遍就算完成上课内容,故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进教室,这是目前我们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手段等,在课前要对每一堂课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安排好每一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反复比较和运用,做到让学生学得轻松,这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信息化的运用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点,因此本文将以错账更正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会计专业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错账更正方法”,内容选自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会计学基础》教材中的“第五章—第四节”。该教学内容可以修正会计账簿中的错账记录,又可以为编制财务报表的数据准确性提供保障。因此,在本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用时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该内容的教学将分别实现“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错账更正方法并能熟练应用。技能目标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选择错账更正方法,并按规范要求进行错账更正。素质目标主要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养及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为错账更正方法及操作,难点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账,如何选择相应的更正方法。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职1年级会计专业学生。不喜欢单纯的接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动手意愿,自觉性不强,团队意识弱是该层次学生的主要特点。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积极引导。学生在进行本节课内容学习之前已掌握了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错账的查找等知识与技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理实一体”、“任务驱动”、“分组协作”、“归纳对比”、“岗位模拟”等方法,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设计理念。

(六)信息化应用。

信息化技术与资源的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前通过职教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并布置预习任务。课中依托视频、动画实物展台及操作系统,构建工作情境和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景。课后采用网中网财会专项技能实训平台等方式进行测评及反馈。

二、教学组织过程:教学组织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评价三个阶段。

(一)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在职教新干线云平台发布错账更正操作指南、网络课堂视频等预习资料以及企业实物错账纸质材料,要求学生按会计不同岗位以4人为一个小组,分组完成错账更正任务。并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预习结果的反馈,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加强课前对学生的了解。

(二)课中教学阶段分为六步骤进行。

1.课堂导入(4分钟)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点评,并汇总预习反馈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2.基础知识准备(15分钟)在基础知识准备环节,教师事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描述本校的一位毕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一系列错账并寻求帮助过程。从而迅速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工作情境。在视频结尾时该学生向学弟学妹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层层深入。使学生了解错账类型,不同类型的错账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正。3.修正任务成果(10分钟)带着学长提出的问题,进一步为学生播放动画视频,演示错账更正的操作方法与要点,借助动画视频等信息化资源,演示操作过程,细说操作要求。各小组成员根据动画视频,回答学长提出的问题以及总结错账类型及更正方法。学生总结完后重新对课前预习资料查找出的错账进行讨论并进行任务成果的修正。4.成果展示及纠错(10分钟)为检验课堂学习效果,采用抽样方式通过实务展台及操作系统将学生做好的凭证、账簿投影在黑板上的方式进行小组展示,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在本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错账更正方法的选择还存在一定误区,如何根据错账类型选择正确的更正方法也是本次课的教学难点。5.技能要点总结(5分钟)为解决教学难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举的方式进行错账更正方法选择的总结,并编制错账更正“口决”(凭证对账簿错,划线可更正;凭证错账簿错分类型选方法,科目、方向有错误,红字来更正;金额多红字冲、金额少蓝字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解决教学难点问题。6.布置课后任务(1分钟)在课堂结束时向学生提出知识拓展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微信群进行课后讨论并通过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获取学生课后作业测评结果,同时汇总测评错误知识点,将汇总结果及正确操作发布到职教新干线云平台,并要求学生再次测评,直至学生完成操作正确为止。

三、教学效果评价。

组织学生分组展示及现场纠错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评,教师的总结性点评帮助了学生对学习难点部分的理解和记忆,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的在线测评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操作要点的掌握,课前预习效果、课后学习效果的对比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成效,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四、教学特色和反思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了双主体教学,课程安排以就业为导向,应用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结合一系列的信息化资源与技术的应用,使课堂程现以下教学特色:1.以设疑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及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习效果。2.使用凭证、账簿等业务资料、结合岗位模拟,构建情境化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3.通过学生自主纠错与总结,结合“口诀”的应用,突破了教学难点。4.利用网中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在线测试、微信平台的互动交流与评价,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多元化综合评价。借助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教学变得轻松,让学习成为享受。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的心愿,也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5]管友桥,王峰.会计学基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6,6.

汉英翻译论文篇八

本文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特征及其相关理论,并对其代表人物费米尔和诺德的观点作了分析,以帮助读者了解此学派的观点并做出评价.

作者:张晓颖作者单位:衡水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衡水,053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9)分类号:h3关键词: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费米尔诺德

汉英翻译论文篇九

从中国人进行的翻译定位上看,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其根本问题都在译者的英语水平或造诣上。

英译汉的题型,关键在于理解原文;而汉译英的题型,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英文知识,将我们原本理解的相当明白的汉语文字,以准确的英语通顺地表达出来。

笔者想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各种翻译技巧只是工具。

茅盾先生有一句话,如果两种语言的功底不够,那些技巧你也用不上;但若功底深厚,那些条条就成了不足取的框框。

因此,我们对于翻译技巧的讲解,只是大致谈几个方面,大家在翻译的过程中了解注意就可以了。

关键在于遵循常用方法多做练习,只有经过大量的训练,不懈的练习,才可以熟能生巧。

大家的英语水平提高了,词汇量有了一定的积累,各种句型结构熟透于心了,翻译水平自然会上去的。

汉英翻译论文篇十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翻译。

在天下值得担忧的事情中,不必担心人才不多,只是担心处于上层地位的人不希望有很多人才;不必担心有才能的人不想有所作为,只是担心处于上层地位的人不让他们有所作为。使用人才,就像为国家竖起栋梁一样,得到了人才,就会带来国家的安全和光荣,失去了人才,就会使国家灭亡、给它带来耻辱。那么处于上层地位的人不希望人才很多,不让他们有所作为,是什么原凶呢?这是因为他们思想上受到了三方面的蒙蔽。其中显得最突出的蒙蔽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地位可以不会受到危亡和耻辱的威胁,终身没有天下危亡的祸患;失去有才能的人对于国家太平或者发生**的命运没有什么影响,所以便安心地随意按自己的意志办事,可是最后却要陷入衰败、**、危亡和耻辱的境遇之中。这是他们思想上的一种糊涂认识。又有一种人认为我的爵位、俸禄、权势和钱财足够引诱天下的有才之士,他们的荣辱、忧伤都取决于我,因此我就可以安然坐着用傲慢的态度对待天下有才能的人,而他们将没有不投向我的,可最后这种人也要陷入衰败、**、危亡和耻辱的境遇之中。这也是他们思想上的一种糊涂认识。又有一种人不研究培养、教育和录用人才的方法,却成天忧心忡忡地认为天下实际上没有有才能的人,而他们最后也要陷入衰败、**、危亡和耻辱的境遇之中。这也是他们思想上的一种糊涂认识。这三种糊涂认识,所带来的祸患是一样的。然而对于他们中间用心好的人,还可以讨论一下他们失误的原凶,只不过是自己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罢了。大概他们的本意并不是不想起用天下的人才,只是对有才能的人不了解,才那样作。

何况一个人有才能,他和别人的外形哪有不同的地方呢?只是他处理事情就能把事情办好,出谋划策就能得到好处,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安定富强,这就是他们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如果不能精心地了解他们、慎重地使用他们,那么他们即使怀抱皋陶、夔、稷、契那样的才智,也不可能显出和常人的不同,何况才智低于皋陶、夔、契的人呢?世上那些有糊涂认识的人将会说道:“人们身上具备特殊的才能,就会像锥子装在口袋里,它的尖端立刻会显露出来,所以具备实际本领而没有被发现的事是没有的。”说这种话的人只是看见了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却没有看到良马在马厩里的状况。在马厩里,劣马、骏马混杂在一起,它们喝水、吃草、嘶叫、踢咬的样子一样,要找它们不同的地方,那是很少的。当骏马拉着重车,走在平坦的道路上,用不着老是鞭打它,也用不着驾车的人多操心,一松开缰绳,千里路程就跑完了。在这个时候,让几匹劣马并驾齐驱,即使跑坏了车轮、拉断了缰绳、累伤了筋骨、昼夜不停地追赶骏马,也还是远远地赶不上。经过这样比较以后,才分别得出哪是日行千里、万里的骏马,哪是跑不快的劣马。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不认为天下没有有才能的人,而是用尽办法把那些有才能的人找来加以试用。试用的办法,不过是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才能的工作罢了。

南越地区有一种长得很长的竹子,把它削成箭杆,用千锤百炼的优质金属给它安上箭头,用秋天鹗鸟的羽毛给它安上箭羽,再把箭安放在强劲的弩弓上而射到千步以外的地方,即使是穿着用犀牛皮作护身甲的人,也没有护甲不被立即射穿而死去的。这种箭是天下锐利的武器,是在武力争斗中决定胜负的一种宝贵东西。但是不懂得它的用处,拿它来敲敲打打,那它就和一根枯烂的棍棒没有两样了。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才智卓越的人物,可是使用的方法不恰当,那结果也就会像拿这支箭敲敲打打一样。古代君主懂得这个道理,于是精心衡量一个人的才能和慎重地安排他们的工作,使具备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强的、弱的才能的人,没有哪一个和他们的工作不相称的。他像这样做,即使比较愚昧、见识比较浅薄的人,也都能发挥他们的才智去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能、智力突出的人呢?唉!后来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大概是没有了解有才之士的主张并把它放到实际工作中加以试验,于是就说天下果真没有有才能的人,这也不过是未动脑筋罢了。

有人说:古人对于人才是采用教育方法来造就他们,而你只讲寻求人才加以使用,这是为什么呢?我的回答是:“这是因为,天下法令制度未建立以前,就一定要求得天下的人才加以使用,如果能任用天下的人才,就能恢复先王的法令制度。能恢复先王的法令制度,那天下就连小事也没有和先王时代不一样的了,何况通过教育的方法来造就人才这样的大事呢?这就是我只说要寻求人才并加以使用的道理”

唉!如今天下还有人担心没有人才可以加以使用。我听说过,战国时六国联合之际,于是辩论、游说的人才就出来了;刘邦、项羽并存于世,于是筹画的谋士、打仗的武将这类人物就出来了;唐太宗希望把国家治理好,于是运筹谋略、敢于直谏的辅臣就出来了。这几类人,当那几位君主没有出现时,他们大概也是不会显露的,君主们想得到他们,这些人就出来了。今天也是这样,值得担心的只是居上位者不愿使用人才罢了。凭着天下这样广大,人物这样众多,而偏要说真的是没有人才可用,我就不相信。

注释。

(1)材论:即人才论。

(2)蔽:遮挡,障碍。指错误想法。

(3)去辱绝危:远离耻辱,断绝祸害。

(4)数:命数,命运。

(5)偃然:安然,任意。肆:放纵,展开。

(6)卒:终于。败乱危辱:失败、**、危亡、耻辱的结局。

(7)爵禄:官位和俸禄。诱:诱导,吸引。

(8)忧戚:忧伤。戚:悲伤。

(9)是否:或是或否。坐骄:傲视。

(10)趋我:趋向我,依附我。

(11)諰諰然:恐惧、忧虑貌。

(12)特:仅仅,只不过。

(13)形:外貌。何以:以何,凭借什么。

(14)画策:策划,出谋献策。画:谋划。

(15)上之人:在上位的人,这里指统治者。

(16)皋、夔、稷、契:皋,皋陶,又作咎繇,姓偃,相传曾被舜帝任为管刑法的官。夔,舜时期的乐宫。稷,是厉山氏的儿子,名农,能种植百谷。契,相传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朝的祖先。

(17)“犹锥之”二句:语出《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囊,口袋。末,尖端。见:通现,显露。

(18)厩:马房。

(19)驽:劣马。骥:好马。

(20)刍:喂牲畜的草。

(21)蹄:用蹄刨地,或用蹄踢蹶(同类)。啮:咬。

(22)引:牵引,拉动。

(23)夷路:平路。

(24)策:本指马鞭。这里指鞭打。

(25)御:驾驭。

(26)顿:振,抖动。辔:控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27)倾轮:车轮倾斜。绝勒:缰绳拉断。勒:带嚼口的马络头。

(28)不舍昼夜:不分昼夜。《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9)辽乎:遥远的样子。

(30)骐骥:良马。騕褭:骏马名。驽骀:劣马。

(31)南越:古国名,其地在今广东一带。脩簳:细长的竹秆。

(32)镞:箭头。此处谓安装箭头。精金:即精钢。

(33)鹗:一种长翼而凶猛的鸟。鹰雕一类。劲翮:坚硬的翎管。

(34)彍:张满弓弩。此处指射至。

(35)犀:雄犀牛,两角。兕:雌犀牛,一角。捍:凶猛,彪悍。

(36)觌武:以武力相见,指打仗。觌:相见。

(37)敲扑:古时用作鞭刑的两种刑具。长者为扑,短者为敲。

(38)朽槁:枯干。梃:棍子。

(39)瑰材桀智:奇伟杰出的人才。

(40)铢量:仔细称量。引指详尽地考察衡量。铢:古代衡制中一个微小的重量单位。《汉书·律历志上》::“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

(41)卓荦:超凡、杰出。

(42)六国合从: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起来与秦国抗衡。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他们的联合为合纵。从:通纵。

(43)辩说之材:指纵横家之流。其著名者,有张仪、苏秦等。《史记》有传。

(44)刘、项:刘邦、项羽,皆为秦末反秦起义军领袖。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其后,楚汉间历经长达五年的战争。最后(前202),项羽兵败自杀,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即汉高祖。《史记》有《本纪》。

(45)筹划战斗之徒:谋士与战将。陆续聚集于刘邦旄下的,谋士有萧何、张良、陈平诸人;战将则有韩信、彭越、樊哙等。《史记》均有传。

(46)唐太宗: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代皇帝。他常以“亡隋为戒”,任贤纳谏。他在位的“贞观”(627—649)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有所恢复,被史家誉为治世。

(47)谟谋:设谋划策。谏诤:规劝争辩。唐太宗朝,谟谋之臣,有房玄龄、杜如晦;谏诤之臣,则以魏征为代表。新、旧《唐书》皆有传。

阅读题目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患上之人不欲其众患:担心。

b.故偃然肆吾之志肆:扩张。

c.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审:慎重地。

d.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策:鞭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特未知其故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之人)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

b.(骥)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c.当是之时,使驽马(与之)并驱。

d.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之)信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于人才的使用有三种错误观点,其中“不去寻求培育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危害最严重,因而文章的重点也就针对这种观点而发。

b.文章开篇就认为“得到人才国家就能安定而繁荣,失去人才国家就会衰亡招致屈辱”,这就将人才的得失上升到关系国家社稷安危的地位,为下文观点的阐述作了铺垫。

c.在文中,作者驳斥了一些人对人才“锥处囊中,其末立见”的错误观点,并以良马和驽马为喻,说明要给人才以机会,统治者要在实践中考察、选拔人才,尽其所能。

d.作者在文末列举了六国时出现了辩论游说的人才,楚汉时出现了出谋划策、能征善战的人才,唐太宗时出现了多谋善断、直言规劝的人才的史实,说明了人才是应时而生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2)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3)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参考答案:

1.b(“肆”应解释为“放纵”。)。

2.d(d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因而”;第二个“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a两个“其”都是代词,“其中的”;b两个“且”都是连词,“尚且”;c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b(从上下文可知,省略的是“驭者”,即赶车的人。)。

4.a(文中说“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意即三种观点的危害是相同的。只是持“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的人用心不坏,尚可救药,因而文章着重针对这种观点而发。)。

5.(1)再说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貌和一般的人能有什么不同呢?(采分点有:“人之有材能者”是定语后置句,“其”译为“他们”,整个句子是反问句。)。

(2)有特殊才能在身上的人,犹如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子的尖儿马上就会显露出来,所以没有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被发现的。(采分点有:“人之有异能于其身”是定语后置句,“见”通“现”。)(3)这就是我只说寻求、任用人才的道理的原因了。(采分点有:整个句子是判断句,“所以”译为“……的原因”。)。

汉英翻译论文篇十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译文。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

汉英翻译论文篇十二

《材论》是北宋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诗词作品,本文论述统治者应如何去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对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任用人才的方法,作了相当精辟的论述。

王安石对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有比较全面的看法。他在不少文章中都谈到过这个问题。如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说到人才须人主“陶冶而成之者”,所谓陶冶而成,“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而在《取才》里,又具体说到科举考试中,“策进士者”、“策经学者”皆应从衡量考生的实际本领出发。而在本文中,主要是强调起用人才的重大意义。他认为能否起用人才实际上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的命运,因此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包括皇帝在内)要十分重视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他尖锐地指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这番话表明作者阐述他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汉英翻译论文篇十三

引言:汉英翻译是一项艰巨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中英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汉英翻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汉英翻译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方法,下面将从词汇选择、语法运用、篇章连贯、文化背景以及创造性表达等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一段:词汇选择。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词汇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准确合适的词汇选择可以确保目标语言的表达准确、有力。词汇的选择应该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意义相符。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直译的方法,而是根据整个语境和原文意图去选择合适的翻译词汇。其次是符合语言习惯。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我们需要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则和用词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词汇,以确保翻译的自然流畅。最后,是需要考虑读者的背景和接受能力。有时候我们需要选择读者更易于理解的词汇,尤其是在涉及领域较为专业的翻译中。

第二段:语法运用。

正确运用英语语法是汉英翻译的关键之一。语法错误会导致翻译含义的偏差或者造成语句的不通顺。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中文和英文在时态和语态的表示上有很大的差异,我们需要根据原文的时态和语态去准确地表达。另外,语序也是汉英翻译中的一个难点。中文往往是主语在前,宾语在后的语序,而英文则有着主语、谓语、宾语等固定的语序,我们需要进行转换。此外,还需要注意代词的运用,不同语言的代词用法也有所不同。

第三段:篇章连贯。

篇章的连贯性是汉英翻译所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篇章的连贯性体现在句子之间、段落之间以及整个文章的结构上。在句子层面,我们需要注意使用适当的连接词,如and,but,however等,以确保句子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在段落层面,我们需要遵循清晰的逻辑结构,将各个段落与整篇文章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使用适当的过渡词,如firstly,secondly等,以保持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四段:文化背景。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背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准确理解和表达源文化中的特点和习俗对于翻译工作至关重要。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英语读者的文化视角和认知限制,以尽量使翻译的目标文化术语更容易被理解。此外,我们还需要避免译文中的文化冲突,确保目标文化的顺利传达。

第五段:创造性表达。

在汉英翻译中,创造性表达是为了增强翻译的自然度和流畅度。有时候,直译可能会使译文显得生硬和不自然。因此,在适当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更灵活和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方式来表达。这需要我们有很好的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通过灵活的句式和文字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结语:汉英翻译是一门复杂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它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储备。通过对汉英翻译的实践和总结,我深刻认识到词汇选择、语法运用、篇章连贯、文化背景以及创造性表达等方面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我,我们才能成为优秀的汉英翻译者,为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出更好的贡献。

汉英翻译论文篇十四

国与国之间有明确的边界线,未经同意的跨越会引发两国的战争。每个人也有自己心灵的边界,设置了无论是什么关系都不能触碰的底线。商标保护范围也是有边界的,商标法规定在同一个类别不能注册相同或者类似的商标,这就是商标保护的边界,有两条:第一条边界:注册的类别。第二条边界:商标本身的相同或者近似。必须是同时跨越两条边界才算是侵权,否则即便是同一个商标只要不在同一个类别都可以注册,比如,我国有几个著名的“长城”商标,有“长城牌”葡萄酒,也有“长城牌”电器,还是“长城牌”电扇,因为不在一个类别里,大家保护的边界并没有交集和冲突,各不侵犯。驰名商标保护的边界范围稍宽一些,主要是第一条边界被拓宽,可以跨类保护,但是这个边界不是无限的,我国相关法律、相关的司法解释以及国家工商局的行政法规可以衡量。

《西游记》里孙悟空用金箍棒划了一个圆圈,唐僧在圈里是安全的,妖怪不能进到圈里祸害他,但妖怪在圈外的行动是自由的。如果孙悟空连妖怪在圈外挑逗一下师傅都不允许,难免要被指责太霸道了。在实践中明显存在扩大自己商标保护边界的滥诉行为,动辄起诉他人商标侵权,或在他人商标申请过程中提出异议。在司法实践中其他人是否跨越了商标保护的边界最终由法官来判定,个人的判断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且小企业容易被贴“问题少年”的标签,所以商标保护边界的随意扩大显然对中小企业不公平。利用商标异议途径申请驰名商标还有情可原,但一些代理机构以此作为业务,主动为知名企业提供商标监测服务,不间断监测国家商标局发布的商标公告,牵强附会稍有近似的就通知企业提出异议。在同一个类别申请的商标如何才构成近似,商标审查指南里有明确规定,一般代理机构都具备初步的判断能力,如果是为了揽业务而任意扩大商标保护的边界,故意挑起商标争议,耗费当事人的费用和精力,事实上造成申请人商标不能正常申请,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代理机构不能用不道德的方式谋求业务。

国与国之间都有边界纠纷,商标保护的边界也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尤其是驰名商标保护的边界。商标理论中有个“商标淡化”的概念,曾经看到某文章说“劳斯莱斯”是顶级豪华汽车品牌,如果将“劳斯莱斯”注册为低端的产品商标会有损“劳斯莱斯”的高大上的形象。胡适先生提倡实证主义,他强调要拿证据来,但是这篇文章没有提供证据,只有理论上的推导。民事赔偿的前提是有损失,商标保护的主要是利益,所有的商标“傍名牌”、“擦边球”及明显的侵权行为一定给知名商标造成经济损失吗?我们先不要武断,要有科学的依据,用科学的模型进行分析。著名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给我们做讲座第一句话就说:“犯罪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个道理不是很容易理解的。现实中有的企业对少量的商标侵权是默许甚至是纵容的',我想企业一定有自己的理性考量。很多国外的大品牌就是因为大量仿冒才使得该品牌在中国家喻户晓。奢侈品牌和低端产品完全是两个销售渠道,消费人群也没有交集,仿冒者是促进了奢侈品牌的消费还是降低了消费呢?请不要轻易下结论,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作为中介服务机构应当给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再帮助企业恰当地确定保护的边界。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阿q他的边界设定很没谱,遇到弱小的,他的禁忌无比多,遇到比他强大的完全放弃了边界,被别人打还自称为打虫豸。每个人心灵的边界大小其实取决于自信力,自信力越强大,保护的边界就越小,对别人也越宽容。商标也是一样,企业对商标保护的边界需要理性设置。

汉英翻译论文篇十五

工程活动不同于人类一般生活所需求的社会活动,工程活动的定义是人类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不旦具有科学内容,同时还具备科学内涵。是为了创造更能满足人类需求的新存在物。工程技术的定义指的是运用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如何研发成为有效的生产力做为原则和方法,它是更好的服务于工程活动,把工程和技术的统合为一体。工程与技术都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这一点看。二者都是都是属于同一实践范畴之内,二者除了相互联系,但也是有所区分的。工程实施过程之中是以改造自然为主要目的,尤其是主要是针对实施一些规模较大、并且非常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然而,技术也同属实践活动,但一般对于技术活动的规模和形式是没有要求的,而更为看重的是在技术活动中所运用的手段和方法。我们讨论到这里,就形成一条知识链,即“:哲学—科学—技术—工程—生产力”。哲学指导及影响科学,科学推动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实践转化为工程,最终工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这几点之中“,科学、技术、工程”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过程,充分体现了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从科学理论到工程技术实践的飞跃,体现了科学理论经过技术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2.树立正确的工程观。

工程活动的辩证内容与自然界的辩证法是不同的,工程活动相比之下更丰富一些,它是以人造物为目地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把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的活动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的辩证法、社会辩证法组织一起。理论的角度来说,许多科技工作者都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但对于工程活动和概念的整体理解与本质区别还是掌握欠缺,他们需要对工程哲学深入研究,真正理解工程活动在人、自然与社会这三大体系之中的作者、地位与价值。如今,很多科技工作者在工程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盲目性或盲从性,主要分析原因就是对工程的理解还停留在经验认识的层面之上,并没有升华到理论认识层面。所以,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要在工程哲学和工程实践过程之中,认真正确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还应该重视工程和审美的研究,工程伦理的研究,这些研究会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当然,还应该讲的一点,工程哲学研究现在已经在独立推进,但是同时也应该关注和工程科学哲学的关系,技术哲学的关系和社会哲学之间的关系要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工程是现实生产力、直接生产力,是社会生存的基础,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工程能力是一种软实力,它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甚至是兴起或衰落。由此可见,工程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工程哲学是认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工程实践占据着科学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地位,工程也被看成是由各种社会要素共同塑造的。整个工程系统都要运用哲学思维来分析、统筹综合,亦达到尽可能接近事物的客观规律,努力与周边环境的生态、与社会和谐相处。

3.结束语。

因此,哲学是方法论,而科学是成果技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好象是树和果子的关系。哲学是树干,这是既不能够吃,又不能够用的东西。而科学成果是果实。哲学是方法论,价值论,而科学是认识世界的结果,是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告诉人民的行动的方法,而价值论直接指导人的行为。科技工作者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在21世纪,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工程哲学是此世纪应运而生的必然产物,它将带给工程界自觉地运用哲学理论思维来更有效的攻破工程活动难题,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汉英翻译论文篇十六

在当前翻译日渐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背景下,市场对高层次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而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结构难以满足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顺应市场需求,提高职业化应用翻译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瑞娥、陈德用(2012)调查发现,尽管中国高校翻译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位结构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学术型师资和应用型师资的配备仍然不够合理。目前,我国翻译专业教师大多数由传统外语教师转型而来,专业背景和长期从业经验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指导。何刚强(2007)、詹成(2008)、鲍川运(2009)等学者指出,翻译师资不足是当前翻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口译、笔译教学的一个瓶颈。如何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善实践,能胜任教学任务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是本科阶段翻译人才培养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翻译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构成。

何刚强(2007)提出,翻译专业教师具备以下三种能力:第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精通翻译的一般策略与技巧;第二,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熟悉译论的国内外发展动向;第三,无穷的琢磨翻译的激情,懂得教学的互动与循循善诱。韩子满(2008)也指出,翻译本科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职业化素质,具体来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包括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第二,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组织能力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第三,科研能力。也有学者呼吁,本科阶段翻译专业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即“教师职称+翻译职业资格”,即翻译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大学专业教师所需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还应具备翻译职业化素质。穆雷、仲伟合、王巍巍(2007)认为,翻译专业教师要对翻译职业有清楚的认识,包括职业特点、规律、行规、道德等。教师只有熟悉翻译工作所需的基本翻译技术,了解翻译的职业特点、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才能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综上所述,翻译专业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工作,应具备以下四种能力:一是良好的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即具备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教学组织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是对教师的一般要求;二是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研究能力,教师只有系统地了解、掌握古今中外有价值的翻译思想,具备宽广的理论视野,才能够正确引导实践、充实课堂,并促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对高校教师的特殊要求;三是过硬的翻译实践能力,翻译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掌握翻译的规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四是良好的翻译职业素养,了解翻译职业的特点和行业规范。以上四种能力对于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第三和第四这两个方面,恰恰体现了教师的翻译职业化水平,为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翻译职业化与教师发展。

翻译职业化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了解翻译行业的特点和规范。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把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翻译人才”(蔡平2006)。翻译实践课程在本科阶段翻译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作业讲评则是国内外翻译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因而过硬的翻译实践能力是翻译专业教师首要的、基本的能力,否则不足以令学生信服,也无法满足职业化译者培养的需求。翻译专业教师应能教授英汉笔译、汉英笔译、文体与翻译、经贸法律翻译、翻译实务等翻译技能类课程以及与翻译职业相关的实用课程,了解翻译市场的需求和行业标准。鉴于此,翻译专业教师应具有不低于30万字的笔译实践量,或者至少20场的.口译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胜任翻译专业的教学任务。然而,目前我国翻译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堪忧,大多数教师缺乏职业和行业背景,或由传统英语教师转型而来,或为近年新进博士学位人员,翻译职业素质欠缺。受专业背景所限,真正具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和较强翻译能力的教师仍然匮乏,而翻译实践量在100万字以上者更是稀缺。教师缺乏对翻译规律的清晰认识,不了解翻译的职业特点和行业规范,因而无法为学生讲授与项目管理、翻译职业市场、行业评判标准等相关的翻译实务知识,不利于职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也阻碍了翻译专业教师自身的发展。翻译专业教师职业化程度不足,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科研投入与翻译职业能力发展相矛盾。

本科阶段翻译专业最根本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翻译(口译、笔译)人才”(蔡平2006),这首先要求翻译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口译、笔译实践积累,还要有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教学功底,将实践知识内在化,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专业翻译教学常常采用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授课,即教师通过让学生大量接触各类真实的源语文本素材并进行实际翻译训练,引导他们对翻译过程、翻译步骤、翻译策略进行反思和讨论,帮助其学会运用翻译参考工具解决问题,并最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翻译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集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于一身(李明、仲伟合2010)。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然而,与此相矛盾的是,目前国内高校翻译专业教师面临比较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科研压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教师从事翻译实践的时间,制约了翻译专业教师翻译能力的自我突破和专业发展。长期脱离实践积累,教师的翻译能力无法提高,无疑会制约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翻译教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评价体制不完善,翻译专业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低。

目前,由于绝大多数高校职称评定和考核标准的科研导向性比较强,因而教师在职研修、自我提升专业学术水平的意识明确,并且时间和“心理空间”压力显著(张莲2013)。翻译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水平往往与评价并不挂钩,换句话说,教师的翻译能力并不会对本人的晋升、奖励有本质的影响。这样,教师的实践积极性和努力提升自己的动机就会大打折扣。

三、翻译专业教师的发展途径。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张莲2013)。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培养高素质、职业化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这不仅需要外在环境和管理机制的保障,而且需要教师有明确的专业发展观和专业发展行为。

(一)创新翻译专业教师培训方式。

要改变当前的翻译师资状况、优化师资构成、提高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就要有效整合高校学术资源和行业资源,对翻译专业教师进行翻译实践、教学技能和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培训。目前,我国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已经渐成体系。近年来,中国翻译协会和各大知名高校多次举行针对职业翻译能力和翻译教学能力的师资培训,这是本科阶段翻译师资培训系统化和专业化的一个有益尝试(鲍川运2009)。培训内容从初期以翻译理论与教学法培训为主,逐步涉及各相关领域,如翻译研究方法、翻译教学基本理论与原则、翻译课程规划、本地化管理、翻译技术、翻译项目管理、口译和笔译实践等多个方面。在翻译教学培训方面,除了中国翻译协会每年一度的翻译教学法培训之外,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先后举办了口译、笔译教学开放周等活动。近年来,口译、笔译高级技能的培训日益得到关注,并且出现了翻译专题培训项目,例如,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法律翻译技能培训,内容涉及法律翻译概论、各类法律文本的翻译与写作常用技巧、法律翻译习作点评指导等方面。培训专家既有学界专家,又有行业资深译者;培训课程从专业训练、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到课程示范、上机实操、案例讲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理论讲解与教学示范和翻译实践有机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培训效果。然而,此类翻译师资培训尚不足以满足当前翻译专业教师发展的需要。首先,从培训时间来看,培训多以1~2周的短期培训为主,缺乏中长期的具有较强延续性的培训。其次,从培训方式来看,培训仍以讲座式培训为主,即按照既定的培训计划,向培训对象进行单向的信息传输,参与式培训不足。讲座式培训虽有利于培训对象快捷、系统地接收、理解所传输的信息,但容易忽视培训对象的个性差异和实践积极性。针对这一不足之处,应当加强校企合作,派教师进入企业实习。经过大量翻译实践和行业专家一对一地审校、点评,有助于翻译专业教师提高翻译能力,了解行业规范,同时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翻译专业教师“先天不足”的问题,还应当拓宽教师的来源,引入具有职业和行业背景的兼职或短期课程师资,充实翻译专业教师队伍;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即由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大纲、教案和教材的编写,以及课程评估标准的制订,这种方式能有效帮助翻译专业教师熟悉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提升其教学能力。

(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育长效机制。

合格的教师应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以及任务的要求等选择适当的策略,在教学活动中监督策略的执行过程,能够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改进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吴迪、陈迎,等2009)。然而,有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青年外语教师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意识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实践、评价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自我发展(吴寒2011)。因此,高校应考虑建立以“自我反思、群体协作”为核心的翻译专业教师教育机制,通过举办教学研讨活动和教育技术培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等方式,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教师学会全面反思和评价自己的知识、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增强翻译专业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使其形成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和科学的教育观。

(三)建立多元化的翻译专业教师考核评价方法。

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经验和规范,探索并建立一种基于翻译专业教师专门人才培养的、适用于翻译专业教师的人才质量标准,将制度保障融入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翻译实践成果应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一样,成为评定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指标。学校应针对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促进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例如,建立翻译教师培养体系与资格证书制度,结合当前翻译专业教师自主发展、校企合作培养和校本培训等培养模式,鼓励教师取得翻译职业资格证书;通过量化的方式将翻译实践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充分发挥翻译专业教师适应环境、发展自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教师与业界加强合作,针对翻译实践项目、翻译研究项目等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通过团队合作实现科研、实践的共同发展,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

结束语。

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受教师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必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和个人多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

引用文献。

汉英翻译论文篇十七

作为一个翻译爱好者,我一直致力于汉英翻译的学习和实践。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我积累了一些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汉英翻译的技巧和心得,希望对正在学习汉英翻译或对此感兴趣的读者有所帮助。

首先,对于汉英翻译来说,语言的准确性和自然流畅性是至关重要的。准确性意味着我们要尽可能地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产生歧义。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把握原文的语义和语法,用准确的英语表达出来。而自然流畅性则要求我们的翻译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惯用语,避免中式英语的口音。

其次,理解和转换句意是汉英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结构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根据英语的表达方式进行转换。常见的方法有直译、意译和适度调整句序等,目的是保证译文确切地传递原文的意思。

另外,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汉语是一种非常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其中有很多典故、成语和俗语等特色表达。而英语中则更加注重实际和直接表达。因此,在进行汉英翻译时,要注意避免文化障碍。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翻译典故时,可以做出一些适度的解释,让英语读者能够理解。

此外,汉英翻译的速度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地方。翻译工作往往需要迅速高效地完成,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应该尽量提高自己的翻译速度。这需要我们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比如逐词逐句的翻译方法、技术术语的积累和储备等。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翻译工具和互联网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学习和实践是提高汉英翻译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翻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阅读一些优秀的汉英翻译作品,学习他们的翻译技巧和经验。同时,我们也可以参与一些翻译组织或社区,结识一些翻译界的同行,进行翻译交流和分享。

总之,汉英翻译需要我们具备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转换句意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的汉英翻译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汉英翻译论文篇十八

内容摘要:

我国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宗教文化上一直都是有很深的内涵,所以我国文学作品中大多数都会存在着一些宗教文化元素,并且每一个国家文学作品中对宗教文化元素的表达都不相同,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宗教文化元素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原则,以供相关人员参考或采纳。

关键词:

宗教文化元素;文学作品;翻译原则。

文学作品中经常性的会出现宗教文化元素,对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进行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体现出国外的一些宗教文化和风俗信仰进而为国内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些其他的宗教文化知识,并且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文章中的深刻含义。但是宗教文化具有复杂性和专业型等特点,所以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是只要遵循其翻译原则,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一、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元素。

当代的文学家christopherdaw-son对宗教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其不仅是著名的文化哲学家,还是历史学家和文化史学家,也有人称他为社会学家和宗教哲学家,甚至称他为“新时代的'先知”。christopherdawson认为宗教就是理解各国文化的关键所在,并且其还在文化的发展和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久的历史长流中,无论是政治、文学、法律还是哲学上都有宗教文化的身影,其对历史的文化和意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文学与宗教文化之间更是有着非常深刻的渊源,宗教文化与文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着,宗教往往会利用文学的形象感来宣扬宗教思想,而文学作品中必定会出现反映当时的宗教文化,以增加历史感和文化感,所以在进行文学交流和翻译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宗教文化元素。

二、宗教文化元素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原则。

(一)尽量保留。

文学作品的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尽量保留文学作品中所想表达的信息,从而保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但是在从前,我国学者在翻译一些国外文学作品时,大多数情况对其中的宗教文化都抱有一定的批判心理在,就算不存在批判的态度,也会进行选择性忽略,所以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宗教文化始终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诠释和理解。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现如今大多数学者在翻译国外文学作品时,都会选择尊重原作者,将原文中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翻译。

(二)主次有别。

宗教一直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因为宗教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包含着众多的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和宗教逃脱不了关系,并且宗教中还包含着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复杂结构。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常常要面对着如此庞大的社会文化体系,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在进行翻译时,一定要遵循主次有别的原则,对原文理解有着重要影响的部分为主,对原文理解影响不大的部分为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主次,进行适当的取舍,才能够准确的表达原文中的信息。

(三)异国文化为主。

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异国文化为主,因为中外的宗教文化相差很大,中国的宗教文化一只受到的都是儒家道家的思想影响,而国外的宗教,以俄罗斯为例,一直都是受到东正教的影响,两个宗教文化的差异非常巨大,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根据自身民族的宗教文化对原文进行修改,但是一经修改,原文所想表达的思想就会有所偏差,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异国文化,以原文中的宗教文化为主。

(四)形式和内容要兼容。

各国的宗教文化是不相同,所以各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包含着自身民族的宗教文化元素,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在理解语言表面意思的前提下,对原文所处的时代和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挖掘,从而得到一个最恰当的翻译方式。因为仅仅通过字面的意思很难真正的了解到原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在思想,所以一定要保证形式与内容兼容的原则。

(五)注重细节,把握整体。

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时代文化的象征,所以翻译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注重细节,把握整体,通过原文的整体,对文中所想表达的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整体到局部的将原作者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明确的阐述,从而更加准确深入的理解文章的精神主旨。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作为文学作品之间交流的桥梁,其不仅能够拉近西方国家和本国的文化交流,还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本国学习西方一些优良的文化,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对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可是说得上是举足轻重,其不仅是整个文学作品的关键,也是整个文学作品的精神主旨,所以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一定要遵循以上五点原则,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汉英翻译论文篇十九

科技论文翻译要求技术概念明确清楚,逻辑关系清晰突出,内容正确无误,数据准确精密,文字简洁明了,符合技术术语表达习惯,体现论文翻译的科学、准确、严谨的特征。

(1)、用分析结构法拆译长句。

科技论文的语言表达客观准确,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为了更好地记录自然界的现象和科技界的动态,科技论文中所采用的句子往往偏长,结构复杂,这点在论文摘要翻译中尤为突出。

(2)、被动语态的使用。

科技论文本身具有科学性,重叙事和推理,因为读者看重的是作者的观点和发明的内容,而不是作者本人,因此通常不会采用第一或者第二人称,并且,由于论文的结论是在大量的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或是大量的考察基础之上,在医学论文翻译中为了表现其客观性就常用被动语态。

(3)、大量名词结构的使用。

由于科技论文的准确性,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行为,因此在科技论文翻译的过程当中,可以大量地采用名词结构。

(4)、定语从句的应用。

汉语没有词形的`变化,句子中各种成分词的关系主要靠语序来表示和保持。英语则不同,由于语法和修辞和句子结构等的需要,某些句子成分的语序发生变化。特别是定语在句中的位置十分灵活,和汉语差异很大,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语序的调整。

(5)、非限定动词的应用。

如前文所述,科技文章要求行文简练,结构紧凑,为此,往往使用分词短语代替定语或状语从旬,使用分词独立结构代替状语从句或并列分句,使用不定式短语代替各种从句,介词+动名词短语代替定语或状语从句。

在学术论文的人工翻译过程中除了以上的5种技巧以外,还有很多的翻译技巧可以运用,有的时候会因为论文所涉及的领域不同而具体采用很独特的技巧。不管运用哪一种技巧,所有的译者都只有一个目的,而且必须要达到的一个目的,使译文忠于原文,尊重科学,行文简洁,结构紧凑。

关键词:科技论文翻译技巧,科技论文怎么翻译,论文翻译的一些技巧。

汉英翻译论文篇二十

对外宣传翻译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增加了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从汉英两种语言的修辞特点入手,分析两种语言的结构特点并结合相关具体的例子,来探讨对外宣传汉英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

作者:周弘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刊名:职业圈英文刊名:occupationalcircle年,卷(期):2007“”(9)分类号:h315关键词:对外宣传翻译汉英修辞特点结构特点

汉英翻译论文篇二十一

【论文摘要】: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文章通过分析几种国际著名商标翻译的实例详细阐述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并建议商标译者在进行商标翻译时需站在跨文化交际的高度上,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使商标实现其刺激消费的功效。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内涵;商标翻译。

1.引言。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商标是刻在或印在一种商品的表面或包装上的标志、记号(图画、图案形文字等),使这种商品和同类的其他商品有所区别。商品的商标如同人的名字,是产品形象的代表和产品质量的象征。好的商标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为商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具有典型的文化属性,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涵义,故其翻译必然进入跨文化交际的领域,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面镜子。

2.商标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蕴含丰富的概念。萨默尔在其着作《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作了比较全面的定义:文化是通过个人或者群体世代努力所获得一切沉积物,包括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为、态度、意义、等级制度、宗教、时间概念、角度、空间关系、宇宙观以及制造物等。[1]在与文化相关联的众多因素中,语言与之关系甚为密切。语言不仅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语言的使用。[2]商标词来源于一定的语言,因而必然打上该语言所属文化的烙印。各种类型的文化由于其发展历史途径、地理位置环境等不同而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已鲜明地反映在商标词中。

商标翻译与文化差异密不可分。在社会生活中,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在商品商标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消费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必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同之处。因此,商标译名者就必须从跨文化交际这一视角出发,在商标翻译中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由于世界各国有着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种族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背景的差异,处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西方国家,人们往往习惯于抽象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人则习惯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本质区别在于思维加工时所使用的基本单元不同,抽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概念,而形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感性形象。[3]在把这样的品牌名称翻译成汉语品牌时,就要注意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转换。因此,许多表达较为抽象的英文商标被翻译为中文时都进行了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商标名pepsicola,cocacola,colgate,rejoice在翻译为中文时分别为百事可乐,可口可乐,高露洁,飘柔,不仅具体形象,而且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这种翻译方式无疑考虑到了不同文化之间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并为商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每个社会和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社会价值观。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社会价值观是指社会中的人对他周围事物的评价以及由此而采取的行为取向,它是人们行为的方向和动力,因此,社会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不同点就在于人们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态度。西方文化中人们强烈地崇尚个人主义。他们崇尚个人奋斗,进取和创新。因此西方品牌常常以与商品相关的人物的姓名作为品牌名称。然而,在中国,集体主义被人们所尊崇,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对商标翻译起着重要的影响。例如,budweiser被翻译为百威,gome被翻译为国美,aiwa被翻译为爱华等。

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求吉祈福的民族文化心理,尤其是对事物命名时,在心理上更愿意选取喜庆吉利的字眼或通过谐音、词义联想等手段把事物的名称与美好的愿望联系起来。商标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命名的过程,因此趋吉避凶、求吉求福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翻译商标时,中国人会尽量选择代表美好事物的词语而避免使用代表邪恶事物的词语,如著名法国香水poison,用一个极具刺激意味的词反映出该香水的非凡之处,这是符合西方人审美观和求异心理的,但是,该香水进入中国时,人们则按照poison的谐音将其取名为百爱神,寓意美好,能引起人们美好的心理感觉。

3.4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概念意义外,很多词还有其联想意义或文化内涵。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商标也不例外。商标在一种文化中可能具有极好的联想含义,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可能暗示极糟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商标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民族心理因素,格外重视所选词语的所产生的联想意义。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和凤代表着高贵,有着很好的文化内涵,人们总喜欢用类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语句来表达他们对年轻人的美好期望。因此,在中国,许多著名的商标都和龙凤有关,如中国著名自行车品牌凤凰。然而,尽管凤凰牌自行车在外形和性能上都很无可挑剔,但进入西方市场时却销路平平,这主要是因为在英美国家,人们在心理上对龙和凤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和情感。在西方文化中,龙是十分凶残的动物,而凤凰是一种生活在沙漠的动物,在西方文化中意味着逃生[5]。

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通常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相应的也有着不同的宗教禁忌。了解这些禁忌对商标翻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为人们的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所以在翻译商标过程应尽力避免与人们的宗教信仰尤其是宗教禁忌产生抵触,否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商品的市场型和销量。

4.结论。

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商标同文化紧密相连。商标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方式,必须考虑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异同。[6]商标译者必须站在跨文化交际的高度上准确把握原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并且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使目的语符合本国文化语境中受众的表达习惯,迎合其审美心理,才能使商标实现其刺激消费的功效。

参考文献。

[1]r&.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贺川生.商标英语[m].长沙:湖南。

大学出版社,1997.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15844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