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起到统筹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作用。教案的编写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教案范文通过灵活创新的教学手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诫子书教案篇一
1.掌握重点词句。
2.把握文章主旨,积累名言警句。
3.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立志成才。
掌握重点词句,理解主旨,背诵课文。
赏析名言警句,体会作者情感。
1课时。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解题:《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2.播放影视课文:《诫子书》,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检测课前预习完成情况。
(2)注意词句停顿,教师展示课件,标划课文断句。
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5.学生齐读全文。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课件展示。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c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点拨: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全文围绕一个“静”字展开,接着从治学和修身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要惜时,贡献社会。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点拨: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
(1)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我们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要让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可参考微教案:《名句赏析》。
课堂小结: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这篇文章重在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以自励。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熟读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
示例:
(1)澹泊篇。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2)立志篇。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惜时篇。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诫子书。
诸葛亮。
提出论点。
正反两方面论证:治学(静)、修身(躁)。
得出结论: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诫子书教案篇二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育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读准字音、停顿,积存文中重点文言诗词和虚词的用法。
3、翻译全文。
4、引导学生领悟的思想意义,弄清的层次关系。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悟的思想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1、小组合作学习法。设计问题,分组争论。
2、置换法。针对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尝咀嚼。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清楚、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始终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信任大家也肯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依据教师的朗读划出停顿;然后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留意(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
(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
2、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留意停顿。
3、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解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学问),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准时赐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争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赐予点拨。留意结合详细问题,对学生进展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小黑板出示)。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到达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美丽。(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间消逝,意志随岁月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奉献,只能悲伤地守着穷房子,那时懊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下三个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发言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文进展深入理解。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间,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实行小组争论的方式进展。在此根底上,教师进展点拨,帮忙学生弄清本文的规律层次。
明确:诸葛亮认为,抱负的人才必需具备三个根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见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缺一不行的。要想成才,就必需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需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根底。那么如何培育志向呢?必需“安静”,即清心寡欲、用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需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这一问题实行小组争论的方式进展。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亲密。由于节省方可清心寡欲,避开铺张。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安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五、背诵积存。
学生背诵课文。提示学生:留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留意句间停顿,开头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爱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启发。
要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时间飞逝,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诵课文。
诫子书教案篇三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读准字音、停顿,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诗词和虚词的用法。
3、翻译全文。
4、引导学生领会的思想意义,弄清的层次关系。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的思想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1、小组合作学习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划出停顿;然后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
(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3、齐读课文。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小黑板出示)。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本环节,教师以一下三个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发言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逻辑层次。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这一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启发。
要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诵课文。
诫子书教案篇四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贪财腐朽现象、“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七)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诫子书教案篇五
一、课前准备:屏幕呈现“走进国学经典感受古文魅力”,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二、上课环节: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回答,看来大家学得都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诫子书》。(板书课题、作者)。
(二)文章朗读我投入。
1.自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2.选读文章:选一生读,另一生点评后再读,其他生点评。
3.听读文章:(录音)注意划分节奏。
4.跟读文章:(视频)注意语气语调。
5.荐读文章:推荐男女生各一名来朗读后点评。
6.齐读文章:师生共读。
(三)作者资料我清楚。
1.生先说说自己知道的诸葛亮。(电视剧《三国演义》)。
2.师呈现: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我们称颂诸葛亮,除了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主要还由于他具有高尚的品行,道德文章,高风亮节,为后世楷模。
(四)作品意图我知道。
1.生答。
解题:“诫子书”是告诫儿子的信。那么诸葛亮的儿子是?作者要告诫儿子什么呢?(学生回答过程中穿插相关语句的翻译)。
这是一千多年前,作者对儿子的告诫,那我们现在读来还有意义吗?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在诸葛亮的告诫下,诸葛瞻后来成为了怎样一个人呢?请看――。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诸葛亮之子,蜀汉大臣。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才思敏捷,是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人才。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品学兼优,深得蜀人喜爱。后邓艾伐蜀,他与长子诸葛尚率军迎战,战败以身殉国。他死得十分壮烈,实践了儒家“文死谏,武死战”的格言,成就为一个忠烈人物。
2.师呈现: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行(做人)和学(学习)两方面来告诫儿子,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五)经典文章我背诵。
如此经典,怎能不诵?生课堂诵读:自由诵、选生来诵、师生齐诵。
(六)课堂结束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诸葛亮的《诫子书》,相信这篇古文对于现在的我们意义依旧深远,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徜徉在国学经典里,收获知识、分享快乐、指导人生。下课!
诫子书教案篇六
1、诵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存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倾听先哲教育,吸取精神养料。
背诵课文,积存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体会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局部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胜利成才呢?今日教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才智化身诸葛亮.信任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肯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许多收获!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留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订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留意体会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根底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解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预备公布.师巡回指导,参加争论。
(1)稳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示学生留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存(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沟通,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示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存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认)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寻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鼓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留意修身养性,生活节省,以此来培育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盼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需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争论沟通,指定代表答复;齐读原句,体会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双重否认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双重否认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布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四周实例及社会现象、“八荣八耻”精神,自由沟通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存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爱的句子,思索完成以下任务:
(1)你最喜爱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举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爱的话。
(自己思索,小组沟通,个人答复)。
警句推举: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原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铺张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将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久静止。(席勒)。
(2)积存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全都的志向。祝福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七)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存警句。
诫子书教案篇七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一课时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板书诫子书)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 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贪腐贪腐现象 、“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诫子书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和停顿,有感情地熟读成诵。
2、识记并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体会父对子的殷切希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热爱诵读,同时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方法指导。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主旨:静;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作者常识介绍和性格特点。
2、学生大声读课文:“一读,读出准确”。
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2)注意词句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中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3、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
4、教师引导归纳停顿的方法:弄懂大意、注意对称、抓标志语。
5、学生齐读课文译文。
背景及文章中心介绍,学生思考朗读情味。
学生自选喜欢的`句子揣摩并交流朗读体会,教师屏示关键句并引导分析句式特点来读情味。
“双重否定句对偶句感叹句”
爸爸语重心长-----------------儿子心领神会。
课外学习资料引入,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学生活动:“说一说,我喜欢文章中句,读出一个的诸葛亮。”再读句子和精析诸葛亮的卓越品质。
教师从字源探究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旨“静”字。齐备课文。
诫子书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
2.把握文章主旨,积累名言警句。
3.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立志成才。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词句,理解主旨,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赏析名言警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解题:《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2.播放影视课文:《诫子书》,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检测课前预习完成情况。
(2)注意词句停顿,教师展示课件,标划课文断句。
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5.学生齐读全文。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课件展示。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c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点拨: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全文围绕一个“静”字展开,接着从治学和修身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要惜时,贡献社会。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点拨: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
(1)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我们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要让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可参考微教案:《名句赏析》。
课堂小结:。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这篇文章重在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以自励。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熟读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
示例:
(1)澹泊篇。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2)立志篇。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惜时篇。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诫子书。
诸葛亮。
提出论点。
正反两方面论证:治学(静)、修身(躁)。
得出结论: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诫子书教案篇十
1 知 识 和 能 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 过 程 和 方 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出师表》、《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上导语。)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 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一共有七步: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2)注意词句停顿。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5、学生齐读全文。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7、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治学正(静)---修身反(躁)}两方面论证。
(说明: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四)精读品味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说明: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说明: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这一问题的设计在于指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有所感悟,加深学生对感悟对象的深刻认识。也从诸葛亮的教诲中汲取力量,砥砺意志。这不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内化。学生应该反复在品读这四句名言中去感悟、去发现。)
3、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学生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学生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要让学生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五)内容回顾,课堂小结。这个环节我采取让学生谈收获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可以从写作特点上也可以从思想内容上来谈。
(1)学习精辟严密的论证。
(2)从总结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中感受诸葛亮的高洁的人格魅力。
(六)拓展延伸
提供给学生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熟读。
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诫子书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读准字音、停顿,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诗词和虚词的用法。
3、翻译全文。
4、引导学生领会的思想意义,弄清的层次关系。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
1、小组合作学习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划出停顿;然后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
(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3、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小黑板出示)。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下三个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发言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逻辑层次。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这一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启发。
要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诵课文。
诫子书教案篇十二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3.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4.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用来;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5.理解重点句子: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四、问题探究。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章结构。
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2.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背诵。
八、拓展延伸。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译文: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2.《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之辈。
3.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文章。
诫子书教案篇十三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一、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3. 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4.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用来; 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5. 理解重点句子: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四、问题探究
1.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 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a.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 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章结构
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 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 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 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2.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背诵
八、拓展延伸
1. 《又诫子书》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译文: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2.《诫外甥书》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之辈。
3.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文章。
诫子书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读准字音、停顿,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诗词和虚词的用法。
3、翻译全文。
4、引导学生领会的思想意义,弄清的层次关系。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
1、小组合作学习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划出停顿;然后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
(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3、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小黑板出示)。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下三个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发言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逻辑层次。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这一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启发。
要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诵课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诫子书教案篇十五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读准字音、停顿,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诗词和虚词的用法。
3、翻译全文。
4、引导学生领会的思想意义,弄清的层次关系。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的思想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1、小组合作学习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划出停顿;然后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
(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学/无以广才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3、齐读课文。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小黑板出示)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本环节,教师以一下三个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发言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逻辑层次。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这一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启发。
要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诵课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168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