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科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进行详细规划和安排的一种教学设计文件。它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南,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教案是教学组织和实施的基础,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编写教案时要注意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确保教学效果的评估。在这些教案范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会用语言表达其发现,并能记录观察结果。
2、激发幼儿探索各种透镜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两人一份)。
篮子里放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各一份,图书、小玩具、小卡片、小积木等若干,记录单一长(如图),铅笔一支。
师:同幼儿的篮子一份,视频仪、电视机各一台,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眼镜各一份,三种透镜的构造图一张,奖励用的五角星若干,红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观察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透镜)今天老师带来了三块有趣的透镜,请你用他们看一看、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使用透镜的正确方法)。
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二、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再次用三种透镜观察物体,并会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块透镜看到的东西却不一样,真有趣。
(使用视频仪处士记录单)我们一起来看这张记录单,左边一排表示三块不同颜色标记的透镜,右边一排是看到的结果,请你再去看一看、玩一玩,两人合作商量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选一份记录单放在视频仪下),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记录的结果,请你说说,你们的结果是什么?(请幼儿口述结果,并请他用教师身边篮子里的物品验证)。
(用同样方法讲评结果不同的记录单,共同纠正错误后得出结论:用红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会变大;用蓝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会变小;用黄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不变。)。
三、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发现三块透镜不同的`构造)。
可是,为什么不同的透镜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呢?请你仔细摸一摸透镜,比一比每块透镜的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谁来说说,你现在发现什么?
红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厚,边上薄,看到的东西会变大)。
蓝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薄,边上厚,看到的东西会变小)。
黄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边上一样厚薄,看到的东西不变)。
(出示构造图)小朋友都发现了,红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厚,边上薄,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我们叫它凸透镜;蓝色标记的透镜中间薄,边上厚,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我们叫它凹透镜;黄色标记的透镜中间边上一样厚薄,看到的东西不变,我们叫他平面镜。(学说三种透镜的名称)。
所以,用不同的透镜看到的东西会不一样。
四、探索活动。
你还想用这些透镜看什么?请你再去玩一玩,可以用透镜看看周围的人和东西。说说你是用什么透镜看的什么?东西变得怎么样?(引导幼儿讲出:我是用凸透镜看×××,×××会变大等等)。
五、扩展联系。
今天,我们玩的透镜真奇妙,他的本领还很大呢?你们知道什么东西是用透镜做的吗?(显微镜,它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放大镜,它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望远镜,正面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反面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是用凹透镜做的;老花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近视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是用凹透镜做的。)。
六、延续活动。
如果把两块透镜叠在一起看,会发现什么呢?老师把透镜放在科学角上,你们以后可以去试一试。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二
音乐活动:节奏朗诵《我爱祖国的台湾岛》中,我把自己的.电子琴带到课堂上,为幼儿也准备了各纵隔样的打击乐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兴趣非常浓厚,气氛很好,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孩子们对奇妙的乐器充满了好奇,所以我希望通过这个音乐活动来让幼儿学习节奏演奏,让幼儿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各种有趣的乐器来演奏,奇妙的伴奏(大班)。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受力和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2。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核心。
1。让幼儿学会基本的击拍方法和强弱变化,能听节奏变换,幼儿教案《奇妙的伴奏(大班)》。
2。幼儿能自己动手动脑制作或寻找伴奏乐器。
活动准备。
电子琴1台,打击乐器1套,各种瓶罐,沙子,石头,种子,水,筷子等等供幼儿操作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律动进活动室,创设活动情境。
二。练习击拍。
1。练习基本的击拍方法,并注意强弱变化。
2。听教师的节奏击拍。
三。幼儿练习用各种方式为歌曲伴奏。
2,引导幼儿试着用身体的某些部位发出声音,如拍手,拍腿,拍肩,跺脚,弹舌头等,并试着用这些方式为歌曲伴奏。
3。请幼儿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废旧材料,幼儿自己从中发现或寻找制作能发出声响的物品,作成伴奏乐器。
1。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情况。
2。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伴奏器具为歌曲伴奏。
五。总结,结束。
活动延伸。
开辟新的区角“小小音乐会”(音乐角)。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三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动准备:
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三)活动流程:
1、看一看,想一想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
(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
3、说一说: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4.做一做:
(四)活动评价: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五
1、了解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孕育过程,知道宝宝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发育而成的。
2、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萌生热爱妈妈、感激妈妈的情感。
3、能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并能用各种形式大胆表现。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孕妇照片、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形成、生长过程)、电脑。
2、小的贴绒图片,轻松的'胎教音乐。
3、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的出生情况。
4、人手一份米袋,用于系在腰间上。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孩子探索兴趣。
1、幼儿自由阐述自己向父母那了解的出生情况。
2、设疑:谁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吗?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么长大的?
(二)分段欣赏课件,初步了解胚胎的孕育过程。
1、赏课件一(受精卵的形成过程)。提问:
(1)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你觉得它们像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3)丰富知识:精子,卵子,受精卵。
(4)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按顺序出示小图片,师幼共同梳理:爸爸和妈妈结婚后,就打算孕育宝宝。于是爸爸妈妈会一起合作,爸爸把许多像小蝌蚪一样的叫做“精子”的种子放在妈妈的肚子里,精子在去妈妈肚子的路上,遇到了许多像小圆球叫做“卵子”的种子,只要他们拥抱在一起成为好朋友,就会变成受精卵,长大了就变成了小宝宝。
2、欣赏课件二(胚胎的孕育过程)。提问:
(1)受精卵又变成了什么?它住在哪里?(丰富知识:胚胎)。
(2)妈妈肚子里象宫殿一样的又叫什么?它有什么用?(丰富知识:子宫)。
(3)胚胎怎样在妈妈的肚子里成长?有一样重要的东西又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用?(丰富知识:脐带)。
(4)教师出示小图片,与幼儿共同梳理孕育过程:妈妈的肚子里还有一个神秘的宫殿叫子宫,受精卵变成了胚胎就在子宫里安了家,子宫壁上有一层膜就是胎盘。胎盘上有一根脐带,连着小宝宝的肚脐,通过这个脐带,妈妈把大量的丰富的营养不断地送给胚胎,胚胎越长越大,慢慢地长出了小脑袋、小手、小脚。
(5)幼儿寻找自己的肚脐,摸摸与看看。
3、欣赏课件三(成长中的胎儿)。提问:
(1)这时候的小宝宝叫做什么?他发生了什么变化?
(2)宝宝会在子宫里做些什么事呢?请幼儿大胆想象,用动作表示。
(3)妈妈的肚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到了近10个月后宝宝又去了哪里?
4、教师完整播放课件,幼儿随课件内容在背景音乐中用动作展现整个过程。
(三)通过游戏“今天我来扮妈妈”,感受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
2、宝宝出生以后妈妈又要做些什么呢?
3、游戏,请幼儿扮成孕妇做各种动作。(慢慢走路、弯腰捡东西、抬腿上楼梯、弯腰系鞋带等)以及照顾出生的宝宝等等。
4、情感交流:如何关心自己的妈妈。
(四)延伸活动。
阅读绘本《小威向前冲》,能与父母或老师一起绘制一本关于《成长的轨迹》的日记或图书,记录自己成长道路中的真实写照。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六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教案准备。
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教案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耻,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夺取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休养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厅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透镜、凸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七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一、导入课。
二、新课教学。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结构图的投影(片3、4),对照投影讲解主要结构,主要原理介绍(见片5、6)。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教师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问学生想学会制作相机吗?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一: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教师: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点燃的蜡烛,观察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二:学生用自己制作的相机探究成像性质,掌握照相机的调节(片7)。
(三)投影仪。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三:将制作的照相机逐渐靠近烛焰,观察像的变化?怎样进行调节?
当学生找到倒立、放大的像时引出投影仪的介绍了。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片8)、原理(片9)、使用(片10)。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三:如何调节镜头使像变大?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教师指出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学生继续让镜头靠近烛焰,当距离到达一定时,光屏上看不见烛焰的像了,引出放大镜。
学生活动: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片10)。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片11)。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教师:拿出一杯水,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怎么变化。
学生的回答: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
教师:归纳实像与虚像(片12)。
学生课堂活动四: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动手动脑学物理。
1.和2.让学生课后完成,并书面记录结果。
(六)课堂教学小结(片13)。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八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把教学内容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
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板书: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
远视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近视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现在观察下图,说说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
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有亮点出现,那你知道亮点是怎么形成的吗?“亮点”会随着纸的来回移动而在亮度上、大小上发生变化。亮点变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变多。现在,请你动手,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并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
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做法2: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线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线相互远离。
板书: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播放动画:rt010500002817_判断透镜的类型。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length)。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播放动画: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焦点:f。
焦距:f。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九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十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领衔技能。
实验、推测、计数、交流、观察。
活动前期经验。
1、幼儿会折纸,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教师也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因此科学活动前的准备也是教师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孩子将要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这样教师才能尽量多地预测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张纸: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都不急于动作,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与其说这是实验,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更加有冲击力。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十一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一、引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通过观察、研究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学习。
(一)照相机。
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大家收集的资料,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收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的引导、评价。
1、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光线强拍出的照片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播放动画:快门与采光。
播放动画:光圈与景深。
通过播放动画,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照相机的调光和景深与透镜的关系。
2、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像是怎么落在胶片上?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想想做做:
方案1: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方案2: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15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
现在我们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窗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能观察到什么?是不是可以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下图就是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示意图,物体通过透镜在底片上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像。
板书:一、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
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分组观察,教师指导。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
演示: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屏幕上。天花板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用平面镜使像反射到屏幕上。实物投影仪能直接投影实物。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
板书:投影仪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
我们桌子上放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观察有什么现象?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说明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放大镜成像和照相机、投影仪不同,放大镜成像是正立的,投影仪和照相机成像是倒立的。
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伸直胳膊拿着放大镜看外面的景物是倒立和缩小的。放大镜成的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一侧。
放大镜成的像打不到屏幕上。
板书: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实像和虚像。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观察、研究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会聚所成。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是可以记录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物体和实像分别于凸透镜的两侧。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放大镜所成的像也是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通过凸透镜射出的光没有会聚,只是人眼逆着出射光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放置物体那一侧成虚像发出的,所以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制作和观察了解了如下内容: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3、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板书设计。
一、照相机: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十二
活动目标:
1.学习10以内数的顺数、倒数、顺接数、倒接数。
2.感受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汤姆猫和杰瑞鼠的指偶各1个。
2.桌面教具:数学台阶、公寓楼。
3.事先在教室地面上画好房子,根据室内面积和幼儿人数适当多画几个。
活动过程:
1.教师操作指偶导入,边讲边操作:
(1)小老鼠杰瑞拿了大猫汤姆的一块火腿,被汤姆发现并追赶。杰瑞跑到台阶上,请幼儿顺数1——10。汤姆马上追上来,请幼儿再数数。
(2)杰瑞跑下台阶,请幼儿倒数10——1,汤姆追下台队,幼儿再次倒数10——1。
(3)杰瑞跑进一栋大楼,乘坐电梯,请小朋友数一数它坐到几楼(顺数1——10)。汤姆追进楼内乘做电梯,请小朋友数它做到不分开。
(4)杰瑞从10楼跑到5楼,请小朋友倒数0——5,汤姆从10追到6楼,请小朋友倒数10——6。
(5)杰瑞又从5楼跑到几楼,请幼儿出主意,老师演示,师生共同编排情节,增加几次顺连数、倒接数。
2.游戏:跳房子。
请两名幼儿一组,分别扮演汤姆和杰瑞,进行追赶游戏表演。
玩法:老师分别对两名幼儿悄悄说教,幼儿一格一格地跳,团体幼儿边看边数。教师注意两角色跳的位置要错开,也可请个别幼儿数。游戏时角色多次轮流。
区域活动:做高楼。
活动经验:
能根据幼儿用书上的步骤图制作高楼,正确使用剪刀。
活动材料:
牙膏盒,剪刀,彩笔,幼儿用书第1册。
区域规模:
设3个区,每个区5——6名幼儿。
活动指导:
1.引导幼儿根据书上的步骤图进行制作。
2.指导幼儿有间隔地向内折,形成楼层。
3.利用:“楼层”玩数数游戏。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十三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2、尝试制作望远镜。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目标教学法。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打火机。
学生——凸透镜,水杯,白纸,尺子。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利用水,形成放大镜。
1、活动一:
用滴管(或吸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载玻片放在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并观察水滴的形状。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2、活动二:
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书上的字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3、活动三: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4、提问:这三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学生讨论交流。
6、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把物体放大?对,是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放大镜。(板书课题)。
三、研究放大镜的作用。
1、了解放大镜的镜片特点。
(1)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作用,那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2)学生感知,交流。(可请学生画出放大镜镜片的侧面图)。
(3)、小结:像放大镜镜片这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2、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
(1)提问:凸透镜除了具有放大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2)学生交流,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
(3)学生活动:拿放大镜在太阳下观察放大镜的聚光现象。(安全教育:不能用放大镜看阳光)。
(4)师介绍焦点。对这一活动进行小结。
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成像的作用。
(2)学生汇报交流。(有倒立、缩小的像)。
(3)讨论:为什么墙上有物体的像?这是怎么回事?
(4)阅读课文插图,讨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
(5)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6)交流汇报: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有像?
(7)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四、了解凸透镜的用途。
(1)提问: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凸透镜的运用吗?
(2)看书,了解,交流。
五、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出示凹透镜)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块镜片,它和凸透镜有什么不同?
2、实验:用凹透镜看书上的字。
3、汇报:有什么发现?
4、摸一摸:这种镜片有什么特点?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应该叫什么名字?
5、小结:这种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科学上叫凹透镜。
6、实验:将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起来看远处景物,有什么发现?
7、介绍:望远镜。
六、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175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