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说课稿(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6:38:30
统计说课稿(模板16篇)
时间:2023-11-26 06:38:30     小编:笔舞

总结是培养自我反思能力的重要途径。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是幸福的基础,我们应该注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统计说课稿篇一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的《统计》课,主要是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听了彭海军老师的课,我有以下几个体会。

首先,整个教学过程中,彭老师采用教科书所给的材料,创设了一个小象过生日的情境,并让整个情境贯穿于课的始终,“生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又是利用动物动画的形式,一年级的孩子就容易被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快地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由此可见,兴趣还真是学生乐学的法宝!

其次,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小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但很多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在进行“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

第三,整堂课,彭老师都以低年级孩子能接受并喜欢的面貌出现在他们面前:亲切,平易近人;并时常以微笑鼓励孩子,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让活动富有童真童趣,让学生是在快乐的学习,在学生的全体参与中学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识。

统计说课稿篇二

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建立统计图表。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环境、教学过程这6个板块说起。

(1)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建立统计图表》部分。属于信息素养中信息加工范畴的内容,是信息素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信息加工的内容有三,即文本信息加工、表格加工和多媒体信息加工。表格是处理数据的一种有效办法,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处理,则更加直接和简洁。图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那些看似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数据,以直观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可比较性,为人们解决问题、决策或预测发展提供帮助,因而是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本节内容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另外也为以后学习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奠定基础。

(2)说教学目标:

主要从新三维目标说起。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根据指定的表格中的数据按给定的要求(如按每月份的手机销售数量制图表)画出指。

定的图表(如柱状图、饼状图等等)。

2、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我注意更新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学后教,“兵”教“兵”、任务驱动法、提问引导法、协作学习。目的在于运用现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教学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协作的作风。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有所用”的快乐,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说重点难点:

难点:1、图表的制作方法及步骤。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

重点:1、图表类型、数据源、图表选项的选择与修改。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由此可见对图表的分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本次课的设计中我遵循以下几个理念:

讲练结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互帮互助。

交流经验,分享窍门,减少错的做法,让学生少走弯路。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上我主要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生已有基础两方面入手。

学生认知水平方面:

初一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充满了好奇,学习态度认真,肯学敢问,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的学习将从生活实际出发,据其已有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兴趣等,设计出一定趣味的,略有难度的任务来吸引学生主动探索。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充满兴趣,力所能及的任务时会专心致志,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1。会利用excel制作电子表格。

2。会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如对表格中的数据排序等)。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应用了讲授法,边讲边练法等。逐步深化,教师适当启发,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增强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索的精神。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任务在一种生动、直观、活跃的气氛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提升自我的实践操作技能与水平。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可以扮演老师的角色帮助其他同学。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次课的教学是在学生人守一台电脑、拥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实验室进行的。课前教师备好了课的。

主要分导入、探索、讲解、实战、回顾与总结几个环节。

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听音乐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最喜欢哪首歌?

生:七嘴八舌说最喜欢的歌。

师:你们知道在我们学校最受你们学生欢迎的是哪首歌吗?

生:……。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严谨的意识。提醒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不能靠猜测,需要用数据来说话。

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比较,哪个能更直观、美观的反映问题,通过对比,很明显可以看到利用图表来表示数据更直观、更能让人理解。“那么这样的图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通过提问,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明确了学习任务,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学与探索:

初中学生有自学能力,所以“将表格转化为图表的发法和步骤”内容中采用的方法是自学法。学生自学“将表格转化为图表的发法和步骤”,自学时思考并探索课前的那个图表是怎么做出来的(自学时可以看书、也可以看老师的ppt)。

学生完成课前的那张图后之后让某一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边演示边说步骤,老师做补充并适当提问引导大家。并在此过程中示意学生观察在插入图表向导中有很多图表类型(如饼状图、柱形图等)。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把之前的那个表格用其他的图表表现出来。以组为单位让学生绘制上面那个表格的不同的图表(老师在分配任务时让各个小组绘制不同的图表)。据学生绘出来的图引导他们思考:

是不是同一个题目要求这几种类型的图都合适。

(例如刚刚大家画的哪个图表最适合表现哪首歌最受学生欢迎?哪个图表更能直观得表现这几首歌在该校的受欢迎程度的比例图?哪个图表最适合表现这些歌在该校学生中的受欢迎趋势……)。

然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常见的三种图表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掌握刚刚总结的知识,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思考题:

1)要生成“中国各省人口比例图”应采用哪种图表类型?为什么?

2)要生成“历年来北京旅游的人口增长趋势”应采用哪种图表类型?为什么?

仅仅会判断是不够了,还要学会去如何去评价,鉴于此我设计了图文并茂的任务3。

实战:

通过刚刚学生的学习,他们已经会插入图表了,为了对这一知识进行巩固,我设计了一下任务1:

将历年来北京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做成折线图,绘制好图标后给生成的图表加标题。让学生留心图表标题如何设置学生完成探索,基本可以弄清以上问题,但是制作的图表会有很多问题,而且每位同学出现的问题不完全相同,如何让学生弄清出现问题的原因呢?方法是:利用电子教室,将某个学生具有典型问题的图表展现给所有学生,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学生提出图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修改意见,采用学生集体智慧,完成图表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帮助修改图表的很多方面,如有的同学指出加上x轴y轴标题,还有的同学指出图表的大小和位置不能遮住表格数据,还有的指出给数据加上单位等,更有些同学提出将图表区加上图案或设置字体等,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加以肯定;另外还会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或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教师精讲,例如:某位同学做出的图表是空的,这样的问题正好教给学生如何选择数据源。还有的同学不会在已有的图表的基础上修改,只会删掉图表,从头做,这样的问题正好教给学生利用鼠标右键选择命令修改图表。

这种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使学生全部投入学习讨论中,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图表的制作方法及修改方法。仅仅会绘制图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分析图表。

因此我设计了任务2:

通过刚刚建立的统计图表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通过简单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计图表的直观性,任务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图表中可以发现其蕴含的信息。

为了增强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我设计了任务3:

分析其中高谷(或低谷)期游客明显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如××年来北京旅游的外国人数增多是由于奥运会等)。这个任务的设置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图表,从图表中提炼数据反映的问题,并思考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回顾与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的时候用ppt展示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

结束部分:

首先我会给大家介绍图表的功能(表格是处理数据的一种有效办法,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处理,则更加直接和简洁。图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那些看似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数据,以直观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可比较性,为人们解决问题、决策或预测发展提供帮助,因而是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有效手段)然后告诉他们建立图表的其他方式作为拓展(我们不仅可以用excel建立统计图表而且还可以在powerpoint中来建立。还可以建立出立体的图表。此外我们还可以将excel、powerpoint中的图表插入到word中。此外我们还可以做出立体状的图表来。请大家下去以后自己去试试。)。

本节课教学内容不多,我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学习为主,通过自主练习、展示交流等环节的设置,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应用、评价、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点有:

1、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不大,教学过程清晰。先用在初中生中最受欢迎的歌曲的调查的图表和表格进行对比引入主题,学生自主发现本课学习内容。学习自主探究图表的插入方法,由于内容较简单,因此在学生探索之后,有一个实战环节。在次环节中通过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图表的插入方法,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以致用能力。

2、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终是学会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则更要主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

不足:

1、由于时间有限,在课堂练习中不能解决所有同学的疑问。解决办法: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由于有些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尝试插入立体图表或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表。解决办法:利用下次课知识讲完后的时间让学生尝试。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稍显呆板,不够风趣幽默。解决办法: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培养。

统计说课稿篇三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同学们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同学们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同学们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的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同学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同学们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这一层次从同学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同学们身边的、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同学们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唤起同学们的主角意识。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么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后说说。)。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猪放在一起。(让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操作,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在实际场景图上找到一个动物,就在下面摆一个动物。)。

指名同学们到黑板前分类整理,有的同学们将小动物分类后摆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同学们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同学们是从下往上排的,有的同学们是从上往下排的。

哪种摆法比较好?通过比较,同学们知道摆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而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我们就说是分类理一理。

这一层次让同学们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同学们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分类整理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语言描述。

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大象什么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同学们互相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

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同学们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时激活了主角的评价能力。

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

师:红花、黄花、绿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请你从附页中把它们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

同学们汇报分类整理的结果。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并让同学们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师:我们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把花分颜色理一理,这就是统计。(揭示课题:统计)。

这一部分通过独立操作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们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进一步培养主角意识。

三、创设选择的空间,积淀主角意识。

给同学们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听课老师年龄统计表、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本节课教具、学具统计表等,让同学们进行调查、整理。同学们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张表介绍给大家。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培养同学们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对同学们以后适应社会甚为重要。在这一层次,教师为同学们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同学们体味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这是积淀主角意识的有效方式。同时让同学们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也使同学们初步感受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引导同学们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不但使同学们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主角意识。

统计说课稿篇四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x月x日,学校教研活动按照计划如期进行,在这次教研中,有幸聆听了王老师讲授的《找规律》一课,她向大家呈现了一堂精彩的低段师生互动有效教学的课,受益匪浅。现在就王老师的《找规律》一课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王老师通过启发谈话,通过数学学习的口号,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然后出示学生喜闻乐见,喜欢的六一节日的装扮主题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十分亲切自然,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灯笼,男女生的排队跳舞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和猜测接下去物体的排列规律。在教学课件中用了划一划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都是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的,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探究、猜测中发现规律。

在练习中,王老师通过涂一涂,说一说,演一演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练习,由易到难。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如图形的规律,数字排列的规律,声音动作的设计规律,每个练习都精心设计,有明显的针对性,巩固性,实现了练习的实效性。

统计说课稿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经历数据的分析与表示的过程,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中有条理的绘制单式。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读懂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新。

二、探究新知。

提问2:谁能说说,通过这幅条形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3:仔细观察,从xxxx年到20xx年参赛队伍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提问4:比画时,手指放在条柱的什么位置更恰当?为什么?

提问5: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提问7:仔细观察两幅统计图,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不同的地方呢?

提问8:这一段一段的线都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提问9:再看这两段线,它们上升的一样吗?上升的角度是谁决定的?

提问10:这一段一段的线在向我们透露着什么信息?

提问11:刚才同学们是一段一段的看,现在从整体上看,又有什么新发现?

提问13:除了这个折线统计图,生活中哪里还有它的影子?

提问14:这是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如果你是医生的话,怎么分析病人的病情?

三、动手绘制,阅读思考。

提问1: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时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提问2: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四、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出示xxxx年某商场凉鞋销量统计图。

五、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提问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收获:

1、杨老师阳光帅气,气场十足,整节课语言简练,教态大方。

2、本节课的风格很像名师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让学生充分地去思考去说去理解。

3、本节课所举的例子非常贴近生活,孩子们兴趣很高,比如爸爸的股市折线统计图、小明的体温记录,特别是用现场杨老师本节课的心情折线统计图做结尾很精彩。

科学技术,多媒体,统计图,青少年,统计表。

统计说课稿篇六

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建立统计图表。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环境、教学过程这 6 个板块说起。

(1)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建立统计图表》部分。属于信息素养中信息加工范畴的内容,是信息素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信息加工的内容有三,即文本信息加工、表格加工和多媒体信息加工。表格是处理数据的一种有效办法,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处理,则更加直接和简洁。图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那些看似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数据,以直观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可比较性,为人们解决问题、决策或预测发展提供帮助,因而是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本节内容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另外也为以后学习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奠定基础。

(2)说教学目标:

主要从新三维目标说起。

知识与技能目标 :

1、会根据指定的表格中的数据按给定的要求(如按每月份的手机销售数量制图表)画出指

定的图表(如柱状图、饼状图等等)。

2、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我注意更新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学后教,“兵”教“兵”、 任务驱动法、提问引导法、协作学习。目的在于运用现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教学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协作的作风。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有所用”的快乐,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说重点难点:

难点:1、图表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

重点:1、图表类型、数据源、图表选项的选择与修改。 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由此可见对图表的分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本次课的设计中我遵循以下几个理念:

讲练结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互帮互助

交流经验,分享窍门,减少错的做法,让学生少走弯路。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上我主要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生已有基础两方面入手。

学生认知水平方面:

初一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充满了好奇,学习态度认真,肯学敢问,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的学习将从生活实际出发,据其已有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兴趣等,设计出一定趣味的,略有难度的任务来吸引学生主动探索。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充满兴趣,力所能及的任务时会专心致志,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1。会利用 excel 制作电子表格

2。会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如对表格中的数据排序等)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应用了讲授法,边讲边练法等。逐步深化,教师适当启发,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增强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索的精神。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任务在一种生动、直观、活跃的气氛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提升自我的实践操作技能与水平。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可以扮演老师的角色帮助其他同学。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次课的教学是在学生人守一台电脑、拥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实验室进行的。课前教师备好了课的。

主要分导入、探索、讲解、实战、回顾与总结几个环节。

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听音乐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最喜欢哪首歌?

生:七嘴八舌说最喜欢的歌。

师:你们知道在我们学校最受你们学生欢迎的是哪首歌吗?

生:……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严谨的意识。提醒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不能靠猜测,需要用数据来说话。

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比较,哪个能更直观、美观的反映问题,通过对比,很明显可以看到利用图表来表示数据更直观、更能让人理解。“那么这样的图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通过提问,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明确了学习任务,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学与探索:

初中学生有自学能力,所以“将表格转化为图表的发法和步骤”内容中采用的方法是自学法。学生自学“将表格转化为图表的发法和步骤”,自学时思考并探索课前的那个图表是怎么做出来的(自学时可以看书、也可以看老师的 ppt)。

学生完成课前的那张图后之后让某一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边演示边说步骤,老师做补充并适当提问引导大家。并在此过程中示意学生观察在插入图表向导中有很多图表类型(如饼状图、柱形图等)。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把之前的那个表格用其他的图表表现出来。以组为单位让学生绘制上面那个表格的不同的图表(老师在分配任务时让各个小组绘制不同的图表)。据学生绘出来的图引导他们思考:

是不是同一个题目要求这几种类型的图都合适。

(例如刚刚大家画的哪个图表最适合表现哪首歌最受学生欢迎?哪个图表更能直观得表现这几首歌在该校的受欢迎程度的比例图?哪个图表最适合表现这些歌在该校学生中的受欢迎趋势……)

然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常见的三种图表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掌握刚刚总结的知识,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思考题:

1)要生成“中国各省人口比例图”应采用哪种图表类型?为什么?

2)要生成“历年来北京旅游的人口增长趋势”应采用哪种图表类型?为什么?

仅仅会判断是不够了,还要学会去如何去评价,鉴于此我设计了图文并茂的任务 3。

实战:

通过刚刚学生的学习,他们已经会插入图表了,为了对这一知识进行巩固,我设计了一下任务 1:

将历年来北京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做成折线图,绘制好图标后给生成的图表加标题。让学生留心图表标题如何设置学生完成探索,基本可以弄清以上问题,但是制作的图表会有很多问题,而且每位同学出现的问题不完全相同,如何让学生弄清出现问题的原因呢?方法是:利用电子教室,将某个学生具有典型问题的图表展现给所有学生,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学生提出图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修改意见,采用学生集体智慧,完成图表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帮助修改图表的很多方面,如有的同学指出加上 x 轴 y 轴标题,还有的同学指出图表的大小和位置不能遮住表格数据,还有的指出给数据加上单位等,更有些同学提出将图表区加上图案或设置字体等,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加以肯定;另外还会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或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教师精讲,例如:某位同学做出的图表是空的,这样的问题正好教给学生如何选择数据源。还有的同学不会在已有的图表的基础上修改,只会删掉图表,从头做,这样的问题正好教给学生利用鼠标右键选择命令修改图表。

这种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使学生全部投入学习讨论中,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图表的制作方法及修改方法。仅仅会绘制图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分析图表。

因此我设计了任务 2:

通过刚刚建立的统计图表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通过简单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计图表的直观性,任务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图表中可以发现其蕴含的信息。

为了增强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我设计了任务 3:

分析其中高谷(或低谷)期游客明显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如×× 年来北京旅游的外国人数增多是由于奥运会等)。这个任务的设置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图表,从图表中提炼数据反映的问题,并思考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回顾与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的时候用 ppt 展示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

结束部分:

首先我会给大家介绍图表的功能(表格是处理数据的一种有效办法,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处理,则更加直接和简洁。图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那些看似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数据,以直观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可比较性,为人们解决问题、决策或预测发展提供帮助,因而是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有效手段)然后告诉他们建立图表的其他方式作为拓展(我们不仅可以用 excel 建立统计图表而且还可以在 powerpoint 中来建立。还可以建立出立体的图表。此外我们还可以将 excel、powerpoint 中的图表插入到 word 中。此外我们还可以做出立体状的图表来。请大家下去以后自己去试试 。)

本节课教学内容不多,我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学习为主,通过自主练习、展示交流等环节的设置,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应用、评价、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点有:

1、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不大,教学过程清晰。先用在初中生中最受欢迎的歌曲的调查的图表和表格进行对比引入主题,学生自主发现本课学习内容。学习自主探究图表的插入方法,由于内容较简单,因此在学生探索之后,有一个实战环节。在次环节中通过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图表的插入方法,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以致用能力。

2、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终是学会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则更要主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

不足:

1、由于时间有限,在课堂练习中不能解决所有同学的疑问。解决办法: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由于有些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尝试插入立体图表或在 powerpoint中插入图表。解决办法:利用下次课知识讲完后的时间让学生尝试。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稍显呆板,不够风趣幽默。解决办法: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培养。

统计说课稿篇七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是忠义镇龙马小学的张赑鑫,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条形统计图。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条形统计图是西南师范大学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4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掌握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简单的(1格代表1个单位)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知道一些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讲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经认真研读教材结构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本节课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条形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教学难点: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能根据数据的特点,确定用一格表示几个单位。

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是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与探索,使之发现有规律的东西——概念、规则或原理。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踢毽子这一生活情景展开,复习旧知,引入新授,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相关的内容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感知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在教法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4点: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内容。2、注重预设生成问题,关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信息。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谈论。4、注重人文关怀,渗透互动评价思想。通过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经历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生疏到熟悉并掌握的过程。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授之以鱼,仅供一餐所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古人以其精辟的语言解释了掌握方法的重要性。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上我重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互评价等形式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能根据有关信息加以分析并作出判断和预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由五大板块构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课程理念之一。

(二)探究学习,获取新知。

现在用统计图来表示同学们踢毽子的成绩,还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合适吗?若不合适,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并参与到一些有困难的小组中。小组讨论后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还是用1格表示1下就要画120格,这样画太麻烦,密密麻麻的也看不清楚,既浪费时间,又不美观。要根据这张统计表画张简洁美观又清楚实用的统计图,就需要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课件出示画好的统计图。师引导同学们观察张统计图,并让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同学可能会说:这张统计图中一格表示10个单位;小红的成绩占了12个格子??老师及时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给与表扬。

那若是一格不代表10个单位,代表5个单位、应该怎样画?代表20个、30个单位又该怎样画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对不正确的方法给予指点。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一格表示几个单位要根据数据特点来确定,但通常情况下都是代表整十、整百或者是整千。

课件出示前后两张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以前学的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今天学的统计图一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绘制统计图时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优越性。

(三)理解运用、巩固提高。

设计多媒体演示蜀南竹海的图片。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助你。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下来收集全校每个班的人数,根据收集来的数据绘制一张条形统计图。

这节课我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包含了教学内容,因此板书设计非常简单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一个单位表示一个单位。

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纵观整节课,我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本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力求做到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当然也还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统计说课稿篇八

贾老师这节课,其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准备充分,新课程理念领会深刻,把握新教材的能力较强,教学方法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活动情境的创设者、活动过程的组织者、活动深入的引领者、活动资源的开发者、学生情感的唤醒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也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表达描述,使学生学会确定物体前后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独到,情景活动精彩不断,比较符合我们的教研主题,我认为她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

从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故事引入,不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让学生初步理解两个小动物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观察两个小动物所处的位置,让学生认识“前后”的顺序,并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同时,也让学生从乌龟和小兔的赛跑过程中,体会到“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我们要有毅力、有恒心”、“做事不能骄傲”等话的真正含义,渗透了思想教育。

新课伊始,贾老师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乘车”这一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乘车主题图,发现数学信息,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再让学生和同桌试着说说这些人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位置与顺序,所以在学生汇报时贾娟老师注重规范学生的语言,必要时都让学生跟说几遍。另外,还注重了前后位置的相对性的渗透,贾老师巧妙的抛出:老师有一个问题,你能帮帮我吗?问题是:阿姨在老奶奶的后面,在老爷爷的前面。都是阿姨,怎么一会在前面,一会在后面呢?这个环节的设置是贾老师及时抓住了学生“向师性”的心理,因为帮老师的.忙,那是学生最感到荣幸的事了。随之在学生积极的思考中,学生理性的体会到比较对象的变化,其相对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认识到“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贾老师还从学生乘车时“先上后下”适时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文明乘车的思想教育,做到了德智结合,提升了本课的内涵。

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途径,同时,通过练习,也使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为此贾老师设计了五个情景练习题。首先让学生说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这样促使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前后“关系。接下来学生玩“乘车”游戏,这个练习的设计是借助儿童喜爱游戏的心理特点,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急于走进老师所描述的情境中,深化本课的知识点。之后巧妙地进入休息环节,儿歌包含“前后”知识,学生很自然的巩固了新知,这是贾老师睿智的选择。而后的排队买票情景、卡丁车比赛情景都让学生学习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创设问题情境“猜一猜,淘气在哪里?教师先让学生确定淘气的位置,再根据他前面有5人,后面有4人,突破了“要求一共有多少人,绝不能落下淘气”这一教学难点,这也是本节课所学“前后”学以致用的最好体现,符合数学的应用价值理念。

总之,贾老师本着让学生在情境的引领下,快乐、积极地学习这一观点,由浅入深地逐层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前后的位置。

我认为本课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在排队买票情景、卡丁车比赛情景中,如果老师让学生先说出那里是最前面、那是最后面,在理解上就能照顾所有学生,可能效果会更加明显一些;教师的激情欠缺、不高涨。

整堂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切入点,创设有效情境,把情境活动贯穿始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学习了知识,享受了学习带来的快乐。但搞好低年级“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条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探究。

统计说课稿篇九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从统计图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会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判断或预测。本节课在此基础上主要是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但如果对统计图不进行认真分析、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因此,我们应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判断正确性。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考虑到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它们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并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2)在从扇形统计图中和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3)在决策与形成猜想的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发现信息。

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能从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

统计说课稿篇十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类统计》,它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分类统计安排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中,总体目标是: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本节课教学教材94页的例题,完成第95页“想想做做”第1、2题。例题呈现了学生感兴趣的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场景图蕴含了可以分类统计的诸多信息。图中的动物有狗、兔、猴三种,这些动物参加的比赛项目有长跑和跳高。教材呈现了两张统计表,一张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另一张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收集信息,分类整理后填写在统计表里。学生经历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后,教材又让学生自己比较两次统计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是按不同标准将动物进行分类的,感受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分析从每个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既学会简单分析数据的方法,又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知识与技能方面: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1、在具体统计的过程中,体会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2、在交流讨论中,自主发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统计活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并整理数据。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感知的过程,选择了“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学法可归纳为: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2、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根据教学进程的不断进行,我准备教学,黑板上事先画好两张空白的统计表并遮住,用于奖励学生的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智慧树手势卡片若干张贴在一块可移动的大黑板上,大黑板的另一面画上三棵大树的简笔画,学生6人一组。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3、拓展应用,在活动中加深体验;4、课堂总结,在生活中用数学。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前我先跟小朋友们一起表演唱少儿电视节目《智慧树》的主题歌:我发现了。师生一起来唱一唱,演一演,并告诉他们:今天举手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有机会获得一张智慧树手势卡片,每人最多只领一次。设计意图是: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爱玩好动的特点,利用学生喜欢的少儿电视节目,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为下面学习统计埋下伏笔。

接着由“激烈紧张的2008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小动物们兴奋起来了,他们也在进行动物运动会呢!瞧,它们的比赛真热闹啊!”再通过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入到主题图的学习。在学生说出图上的信息时,按学生提到的先后顺序贴出跳高、长跑、狗、兔、猴等的词卡,然后揭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行“统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课伊始,从北京奥运会引入,多媒体播放动物举行运动会的场景,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为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把信息分类、整理和统计,完成书上的统计表。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在黑板上移动词卡、填写数据完成统计表。用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充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亲历了统计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接着组织学生比较两张统计表的相同与不同,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让学生交流两次统计活动的体会,丰富了认识,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同一件事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进一步发展了数学思考能力。

然后提出“这时,大会的裁判员小熊,厨师小猪来了,它们是为运动员服务的。你能根据他们的工作向他们推荐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吗?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交流。”这一设计,重在让学生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渗透统计的实用性。

第三个环节:拓展应用,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这一环节由“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有些小动物得奖了。奖品是漂亮的杯子。”引出课本“想想做做”的第1题。提问:仔细看这些杯子,可以怎样分类统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两张统计表,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完成统计表,并比较两次统计的结果。

接着以“不仅为小动物们准备了漂亮的奖品,还为他们准备了精美的奖牌呢!”引出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的学习。这一题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统计的素材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统计自己熟悉的且感兴趣的奖品、奖牌、等物,由易到难,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统计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动中去,进一步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再由“小动物们的奖品发完了,让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的奖品。请有智慧树手势卡片的小朋友挥挥手。要是老师想知道有多少小朋友拥有卡片,该怎么统计呢?”引出,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类统计的方法,引导得出可按性别和卡片的颜色等分类标准进行统计,接着师生一起收集、统计出数据,并在上完成统计表。这一设计,从学生的身边出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多样化,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用途,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收集按卡片颜色分类数据时,让持有同一种颜色卡片的学生把卡片贴在大黑板同一棵树上,在贴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收集数据并完成统计表。三棵树上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卡片,贴完后便形成了少儿节目《智慧树》的节目标志。这一设计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美,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也可以这么生动有趣,原来数学是那么亲切,总是陪伴在自己身边,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热爱数学。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在生活中用数学。

这一环节在进行课堂总结后让学生课后找一找感兴趣的话题和好朋友或者家长一起进行统计,提醒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习惯。

统计说课稿篇十一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册初步接触了简单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正式学习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本节教学重点是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并描述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表。难点是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用的答题纸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活中统计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统计的素材也很多,但不一定是学生能够接受和感兴趣的。如何选择学生能够接受和感兴趣的统计素材,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来初步认识统计这一内容,经历统计的搜集、整理和描述过程,是本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很贴近学生生活,但对于这节课来说,如何呈现是个难题。所以我就干脆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选择了小动物来到数学课堂这一学生比较喜欢的情景,从根据动物的数量涂小格开始,然后与情景图对比,引出统计这一生活中常用的方法的简便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又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活动探究,认识统计

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的每个细节。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与独立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师生合作收集、整理数据,看统计图、表进行描述分析,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分析统计图、表的过程,体验最简单的统计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先统计学生动物的只数,让学生经历初步统计的收集,整理的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完成统计图、表,并以此为依据,积极地作出准确的描述和分析。接着,又设计了统计调查学生生日在几月份的这一事例,通过学生商量得出的统计方法来进行收集原始数据,整理后填入统计表后再进行画统计图。

统计是知识,是方法,统计更是一个过程。不亲身经历过程,就不可能理解统计的真正内涵,不可能认识统计的巨大价值。本着这一指导思想,这节课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绘制统计图、表,对图、表描述分析,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习统计、感受统计、运用统计,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把课堂知识向生活实践中拓展、延伸、深化,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同样,我的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的遗憾和不完善。敬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指教。

统计说课稿篇十二

这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统计》。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法及学法指导、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的继续,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5个单位)进行知识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衔接的作用。

2、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

3、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具备了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记录方式,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另一方面,除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基础以外,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组合作的经验,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下面,我将主要谈一谈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新授课阶段,也就是在第一课时中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复习,激趣导入;自主探究,体验统计。应用实践,巩固新知。畅谈收获、自我总结。1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而奠定基础。

2激趣导入,在第一课时中,我选中的切入点依然是教材中例1的情景:“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就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对每种小动物的喜欢程度,统计知识会帮助我们的。”

3自主探究,体验统计。揭示课题以后,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具体来说,有4个小步骤:

(1)个人选择,收集数据。就是让学生在调查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组长对组内同学的调查表进行收集。在这个小环节中,要注意2个小问题。一是提醒学生只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二是注意调查表的数量和实际人数是否相符。

(2)数据的整理和记录。收集上来的调查表,自然要进行汇总。在小组学习中,每人选择记录其中的一种小动物,同时,为了能更好的反映问题,还要选择一个小组到黑板前进行分别记录。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不过,为今后着想,应引导学生尽量选择“正”字的记录方法。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鉴于这种随机调查中数据的不确定性,调查表中的数据最好由教师进行汇报,学生只是负责记录即可。

(3)数据的描述。对数据的描述,一个是学生根据自己记录的数据,小组内合作完成统计表,另一个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关于这一点,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教学梯度。首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可是,由于课前准备的条形统计图格数有限,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问题:格子不够。这样,就进入了下一个层次:“同学们,既然格子不够,就请你动动脑筋想一想,或者和其他同学商量一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可能会想到许多中解决方法,比如说接着往上涂,涂在另一边等。当然,如果有学生想到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那么,在经过了展示、交流、汇报、比较以后,学生自然感受到1格表示2个单位将是最佳解决方法;反之,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那么,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了“同学们,老师也想到了一种解决方法,你想不想听一听?”最后,进入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本节课的精髓所在:按照以一当二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统计图。在这里,也有几个问题要处理好:

一是统计图左侧的频数变化范围要补充完整,一是要提醒学生以一当二的一致性,再者就是数据中若出现了单数,半格的处理或者涂法。

(4)数据的分析。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并解决教材中的练习题。

4、应用实践,巩固新知。由于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费时会比较常,所以,本节课的巩固拓展练习只安排一个内容即可:教材中练习第二题――某地区11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关于这一个练习内容,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几种气象标记。

(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统计表,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行展示。

(3)是对统计图表的分析,在这里,尤其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语言表述的清晰、准确性。

5、畅谈收获、自我总结。最后,进入本节课的课堂总结评价阶段。由于这一节课,教学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且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所以在评价时,可采用小组内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表现。

本节课需要做到的课前准备有:调查表、4种动物卡片、统计表和空白统计图、实物投影等。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调查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法等。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等。五、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尤其是让学生经历了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分析的整个过程,学生将会初步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真正从实践的层面上了解了统计的意义,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精神也将得到培养和锻炼。

统计说课稿篇十三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三年级时学生接触事件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的区分。不确定的事件中分可能和不可能。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要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从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到等可能,这是对随机思想的理解的一个大的飞跃,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定性到定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对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的理解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关系到对事件发生的随机性的理解。因此,教学时要通过大量丰富的例子和活动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丰富对等可能性的理解,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某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这些游戏的公平性时,他们当然会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一改传统数学课堂死板而呆滞的现象。

1、在讨论比赛规则、抛硬币、摸球游戏等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能对游戏规则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可能性与公平性的判断。

1、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

3、成语连接、评语、街头骗子利用可能性行骗三个小片段,联系生活,进一步体会学习可能性的价值。

多媒体课件、硬币、小组调查表、色子等。出示一些实物图。

1、说反话游戏。

利用游戏引出公平的游戏规则。(出示一些反话)。

2、观看足球比赛开始片段。(视屏足球赛开始片段)。

引: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公平的游戏规则,哪一个最适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国际比赛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抛硬币。

学生讨论:这种抛硬币的方式公平吗?为什么?

3、抛掷硬币实验。(出示硬币、实验记录表、科学家实验表)。

(1)猜测。

师: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如果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就进一步说明了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是公平的。

(2)试验。

1、每人抛10次,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2、试验完成后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有什么关系。

(3)交流验证: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有这么多的发现,我们会发现有些小组正面朝上的次数不一定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小组少一点,有些小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正面朝上的次数就比较接近总次数的1/2。

师:其实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也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出示统计数据)。

通过做实验,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学生小结)。

1、三个同学准备下跳棋,他们想用三人比赛转盘决定谁先走。(红色占1/2,蓝色和黄色分别占1/4)。师生共同做玩游戏并交流,汇报游戏公平与否。

如果将这个转盘转到了100次,大家猜一猜转到蓝色的次数大约是多少次?

这是一个有失公平的转盘,先让学生来判断这样设计公平吗?其实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可能性大小与占的份数的多少有关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

2、公平游戏转盘的设计。

学生回答后,进行公平游戏转盘的设计。接着进行设计展示由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全体师生做评委,评选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活动的转盘)。

虽然橡皮各部分的材料是均匀的,但它的6个面大小不等,一个面的面积越大,投掷后朝上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小强设计的这个方案不公平。(老鹰抓小鸡游戏图片及长方形数字橡皮)。

1、词语连接。(连续滚动播放这些个成语)。

说说平分秋色、万里挑一、十拿九稳、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多少?

2、评语。

3、看图说一说。(出示街头骗子的摸奖游戏图片)。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游戏的不公平性,不去玩这种游戏。强调指出:凡摸奖活动,你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计算一下,就会发现:都是组织者得利,参与者受骗,所以严禁学生参与。

今天我们在游戏中知道了一件不确定的事件,它的可能性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例如:抛掷硬币,掷出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1/2;掷出一个正方体的骰子,每个面掷出的可能性都是1/6,等等。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数学上属于概率问题。概率问题起源于博弈,在现代的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天气预报、降水概率的预报,航天飞机的发射等等,都运用到了概率的知识。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自己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此相关的资料,你会发现,概率的知识是非常有趣而奇妙。

统计说课稿篇十四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4-95页,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从表面上看这部分知识虽然简单,但一年级的学生能在统计的过程中,不重复、不遗漏是统计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对收集的结果进行整理,表面上是在整理几种图形,实质上是在整理几组数据,这一概念的转变对学生来的说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身边具体事例、直观教学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统计的初步概念。学好这部分内容,更为学生以后续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扎实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收集及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有趣、音乐(小列兵)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统计活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求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但学生对它的认识却各不相同。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并得以发展,就必须引领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本课设计理念,力求体现学习是“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教法上体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的思想;学法上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本课学习活动,从学生的感性出发,通过“乐”中学,“动”中思,“比”中悟,体验统计的产生、发展过程,初步理解统计的含义。教师创设了“统计参加鼓号队人数、统计获奖情况、统计早餐”三个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环境,使教法与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一)音乐引入—————设置疑问、体验统计的产生

教育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根据这一点我借用歌曲(小列兵)引入本节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教学,再让学生回归生活说一说对乐器的认识选择那一种自己鼓掌喜欢的乐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新课标”的学科整合。引用“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喜欢那一种乐器的人最多”启发学生体验统计的产生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动手操作、引发争论、初步掌握统计的意义

小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要经过一个积累、沉淀和深化的过程。教材的重点,往往就是学生认识上的转折。就本节课而言,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于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开展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第一层:收集数据:制作小组统计图。

1、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自己意愿在小组内贴上自己喜欢的乐器)合作要求:

(1)每人只能选择一种乐器。

(2)贴好的小组请各组小朋友数-数各在多少个?

小组统计表

小号

长笛

小鼓

口琴

小提琴

2、汇报统计结果。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如;我们组有10个人,参加指挥捧的有2人,参加小号的有1人,参加大鼓的有2人,参加镲有4人,参加小鼓的有1人)这样一方面是有意识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确保统计的准确性。

第二层:整理数据:制作全班统计图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2、认识统计表全班互相交流数一数统计图中每种乐器各有多少的过程中寻找一种记录的方法引出“统计表”。、并请学生上台板演完成统计表让他们介绍数数方法集体纠正,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并及时表扬。

名称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数量

第三层:根据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渗透品行教育。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如:生1:xx最多,xx最少。生2:xx比xx多xx个生3:xx比xx少xx个。并让学生互动解答根据计算结果的揭示板书课题“统计最多的乐器”通过你想对我们的辅导员说些什么,渗透尊敬师长的品行教育。

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对统计意识理解经历一个逐步丰富的认知过程,“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以上一步一步的铺垫,学生对统计的理解将更深刻,更透彻,学生能将数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统计的应用将更得心应手。

活动1:欣赏比赛实录完成统计表

通过播放cd我校鼓号队市区特等奖比赛实录,出示图表数一数近几年的获奖情况请学生完成统计表(学生上台扳演,集体订正)。这个教学活动不但学生能学以致用,还有意识让学了解我校鼓号队的发展历程及取了得的辉煌的成绩,发散思维让学看统计表情况说一句话。这一环节主要激发学生拿省级,国家级的长远目标,从而渗透爱国、爱校、学家的思想教育。

活动2:统计最喜欢的早餐

通过出示学生熟悉早餐图片(面条、面包、鸡蛋、牛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统计最喜欢的早餐、完成统计表,再让小组汇报统计情况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解答。老师通过多媒体现场制作全班的统计图,再一次掀起学习的热潮,根据统计结果教育孩子平时注意饮食均蘅,使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舞台。这一环节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始终贯穿于参加鼓号队为主线遵循学生获得和应用认知的规律,让学生在自已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收集-整理-描述-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教师立足发展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体验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

最后,为较好的突出本课的重难点,设计本课板书如下:

统计最喜欢的乐器

名称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数量

指挥棒最多大鼓最少。

指挥棒比大鼓多多少个?

21—9=12(个)

统计说课稿篇十五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是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难点:能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作出合理判断,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看法。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a、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b、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c、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a、体会研究有关问题的方法;

b、能从各种途径获取有用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信息、感受生活中的数据,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从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难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问题情境引入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入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广泛性,引导学生体会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作出决策,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到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问题的开放性。

教师在设计时,对教材上的例题和有关练习作适当的调整,从书本指向性非常明确的问题改成了比较开放的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少讲,多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并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对一次事项作出正确的决策;。

2、通过实例、归纳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3、培养对扇形统计图的敏感性。

4、掌握获取信息的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出示一组事先收集的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出现的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些也是一种统计图,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统计图。这些统计图都有哪些特点?(折线和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的看清楚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既可以看清楚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二)、出示图形,隐射教学重点。

通过《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让学生领悟怎么获取信息,并归纳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1、出示扇形统计图。提问:

(1)图中的这个圆被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图形是什么形状?

(2)这个圆表示什么面积?我国的国土面积按地形分,被分成了几类?

(3)从这个图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教师揭示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并强调扇形统计图中的圆表示的是总数量,圆中的各个扇形表示的是各部分与总量的关系。

说明:我国国土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可以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后,可启发学生把算出的各类地形面积相加,看结果是否等于960万平方千米,以达到检验的目的。

2、小结。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3、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这个扇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计算书上的前2个问题。指名口答结果。最后提问回答。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观察统计图,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在班级里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

2、练习十五第2题。

组织学生交流。

3、练习十五第3题。

先出示中国地图先让学生说说我国这几个海域的大体位置,再让学生对照统计图说说体会。算出各海域的面积后,也可让学生通过求和以达到检验的目的。

1、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与已学过的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都有它独特的作用。

2、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从生活中选择数学元素,会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3、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围绕某一问题展形讨论,学生会相互补充,产生各种灵感和火花,在讨论中不断完整自己的知识。无论涉及哪些版本,基本都可以通用,大家都可以参考借鉴,无论是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可以互用!更多请访问本站的说课稿频道,谢谢!

统计说课稿篇十六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自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本课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深层的内涵。

例2通过对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复式条形统计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主题素材的改变看似简单,但这确是学生感兴趣的,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本课的设计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数据,最后环节通过统计学本节课的表现结果,再一次参与统计,深切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及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允许灵活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中找相同点,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运用到实际中,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灵活性、多样性。

反思二: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1、给学生创设有价值的探究、观察、想象素材。

给了学生更多的质疑、评价和想象的空间。

2、让学生感受到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的第一环节先向学生呈现复式统计表以及由此得出的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通过对比观察,感悟到复式统计表能直接比较出各项目男、女生的相差数,但不能直观形象地反映数量的变化;而单式条形统计图随能直观地看出男生或女生人数的变化状况,但不容易对同一项目的数量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要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3、不能让学生过多地停留在低思维的操作层面上。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17736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