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在不同领域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必不可少的一环,有助于检验和评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如何有效沟通,是提高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归类和总结,以下是一些小编整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您提供一点灵感。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一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知识,初步体会课文大意。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2、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等。
教学过程。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三、检查预习。
四、字词重点归纳。
1、重点词句。
加惠:给予恩惠。
长者:忠厚长者。
错意:置意。
休祲:休:吉祥。祲:不吉祥,吉凶的'征兆。
挠:屈服。
长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意为直身而跪。
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头。
2、古今异义。
虽然——今:表转折古:即使这样。
是——今:表判断古:这样。
易——古:交换今:容易。
谢——今:感谢古:道歉,谢罪。
3、词类活用。
广:形容词做动词扩大。
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
五、整体把握。
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4、你如何评价唐雎?
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权、敢于献身、大义凛然。
六、研讨与探究。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3、概括段意。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是威。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使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三)分析第三自然。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为畏强权,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决心。
5、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正确吗?
(四)分析第四自然段。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七、文章结构分析。
起因:以地易安陵愿终守之。
秦王不悦使唐雎使于秦。
经过:故不错意也非若是也。
轻寡人与虽千里不敢易。
高潮:天子之怒布衣之怒。
结局:长跪而谢之。
八、拓展探究:
(一)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秦王:色挠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二)唐雎的说话技巧。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道义)、言之有“力”(威力)。
九、启示: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课后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二
一、课时目标:
1、掌握第二、第三段的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归纳段意。
2、初步感悟秦王和唐雎的语言个性。
二、重难点。
掌握第二、第三段的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1、检查作业情况。(2min)。
2、深入理解第二段课文:(14min)。
(1)这两个自然段记叙了秦王与唐雎的斗争过程,两人的可以分为两个回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回合(第二段)。首先分角色进行朗读,第一第二组读扮演秦王,第三第四组扮演唐雎。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尽量表现人物性格。秦王的质问、蛮横无理,唐雎的不卑不亢,沉着冷静。
(3)自译互译: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后,小组内互相翻译,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进行纠正,教师点拨。
3、深入理解第三段课文:(18min)。
(1)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回合。分角色进行朗读,第一第二组读扮演唐雎,第三第四组扮演秦王。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尽量表现人物性格。读懂秦王语气中的威胁,读出唐雎语气的气势。
(2)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自学:学生根据教师的ppt提示以及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相互讨论质疑。讨论后提出疑问,同学解答或教师解答。怫然尝伏流布衣抢耳庸夫士之仓休祲若与镐素挺)。
(3)自译互译: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后,小组内互相翻译,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进行纠正,教师点拨。
4、小结(1min)。
唐雎在秦王的步步逼问下没有被吓倒,在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中反守为攻,一举将秦王折服。文章中没有一句直言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但是其语言十分富于个性化。请同学们回去后找出能表现唐雎和秦王个性的句子,并根据这些句子归纳秦王和唐雎的形象特点。我们下节课一起来谈论。
5、课堂检测(5min)。
语文共学案与第二、第三段相关的练习。
四、板书设计。
秦王:不悦质问怫然怒色挠。
唐雎:出使沉着应对反击挺剑而起。
五、作业。
1、预习第三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和翻译重点语句。
2、思考秦王和唐雎的形象,用形容词进行描述。
3、完成相关的练习。
第三课时(40分钟)。
一、课时目标。
1、学习第四段的重点词句和翻译重点语句。
2、通过分析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把握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见目标一。
2、难点:见目标二。
1、学习第三段课文:(10min)。
(1)检查预习: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第四段重点字词的预习情况,注重纠正。(挠谢谕徒以)。
(2)请两位同学根据重点词句来翻译最后一段。(重点句:秦王……谢之。徒以有先生也)。
2、完成课课清中的第二第三题(通假字以及一词多义),借助《共学案》小结文章词语。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文章中富于个性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归纳秦王阴险狡诈、蛮横无理、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形象以及唐雎沉着冷静、有勇有谋、应变力强、英勇无畏的形象。小组展示后教师总结。(ppt板书)(25min)。
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特质。
秦王安陵君其许寡人也不悦谓。
安陵君不停寡人,何也?谓蛮横无理。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阴险狡诈。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怒谓。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色挠长跪,谢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唐雎否,非若是也。
此庸夫之怒,非…殿上。沉着冷静。
与臣而将四矣。有勇有谋。
今日是也。挺剑英勇无畏。
安陵君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谦虚婉转。
弗敢易。坚决。
4、小结《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精彩的记叙文,全文对于秦王、唐雎的人物形象没有直接的描写,通篇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推进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其语言富于人物个性,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应多多学习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5min剩下时间答疑)。
四、板书设计(同上)。
五、作业:完成语文共学案剩下的全部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三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作文方法。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提高诵读能力。力求读出节奏感。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2、课外搜索战国七雄,与“士”的相关资料,学会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习惯。
3、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鲜明表现各自性格特点的写法。领悟全文。
4、体会唐雎言之有节,言之有句,言之有力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读出人物性格,背诵课文。
2、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2、体会秦王与唐雎这两个对立人物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2、朗诵法。引导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情操。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掌握基本文言词语;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多角度朗读背诵;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概括人物形象;赏析文章祥略得当,语言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熟悉时代背景:
1、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
2、学生联系初中国历史知识,分析战国七雄的形势。
3、老师总结介绍:本文讲叙的故事在战国哪个阶段呢?从文中灭韩之魏一词看应发生在秦王灭六国之前,此时赵燕齐楚四国都奄奄一息,亲统一天下大势已定。在这种形势下,魏的附属国安陵芨芨可危,此时秦王提出易地要求,安陵君会答应吗?安陵君的命运如何?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吧!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三}扫清障碍:
1.请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音,并订正其读音错误。
2.老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正确读出下列字的读音。
3.同学们在订正字音和字义的过程中能做到音正字准,可惜缺乏文言文的音律美。
4.请听示范朗读。
老师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读课件。同学们听后讨论示范朗读有那些优点。同学们练习朗读各段。
请同学们想象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秦王,唐雎,安陵君分别是什么形象?
同学们自由发表见解以后,老师出示课件:唐雎,秦王,安陵君的形象图。
{四}整体感悟:
1.针对题目你可能提出哪些问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2.决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出答案,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在文中划出可以理解回答这些问题的原句。
3.学生默读课文思索问题。
{五}深层探究:
{1}同学齐读第一段,一名同学用原文回答: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述:秦王以易地为诱饵企图吞并安陵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
老师点评后并指出这是情节开端。除了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用对白交代了事情起因。
{2}老师提问;这段表现出秦王,安陵君什么样的个性特点?
那些词语能体现出他们的性格?
{3}老师指导学生分组朗读:三组读秦王,一组读安陵君,老师点拨:三组同学应读出秦王的专横,一组读出安陵君的不卑不亢。
{1}学生讨论回答斗争应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第二段}唐雎义正严辞的驳斥秦王“轻寡人“的理论。
{2}老师指出这是情节发展,并安排同学分组朗读。2组读秦王,2组读唐雎。
{3}老师强调应读出此阶段秦王的气势汹汹和唐雎的针锋相对。
第二回合{第三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相对挺剑而起。
老师指出这是情节高潮,并将四组学生分成3组读唐雎,一组读秦王。要读出秦王的骄横狂妄。
第三回合{第四段}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谢之”点明主题,教师指出这是情节结局。
老师安排一组学生朗读体会秦王的色历内荏,贪生怕死,外强中干。
教师总结:本文较短,但围绕着“唐雎不辱使命”这么一个中心事件,形成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紧凑,严谨完整。
{六}重现历史:
1、请同学按照情节分组,全文朗读,回味本文,自然紧凑的情节。在朗读中体会秦王,唐雎,安陵君的人物性格。
2、用一句话概括唐雎,秦王的人物性格。
3、教师课件演示:
唐雎:不畏强暴,忠君爱国,有勇有谋。
秦王:色历内荏,外强中干,贪生怕死。
老师总结:
这篇文章绘生绘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各自性格,我们也应在朗读中读出这种性格。
{七}作业:
模仿《战国策》体例特点,设想唐雎出使回国后,唐雎,秦王,安陵君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四
1.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靠勇敢和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他的名字叫唐雎。(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2、简介《战国策》。
二、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出生字词读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弄明白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不懂的词标出来问老师或同学解决。
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1)解释红色的词语。
虽然,受地于先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请广于君。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三、熟读背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进行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品读人物。
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盛气凌人,先发制人)。
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恼羞成怒,进行恫吓)。
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毫不示弱,针锋相对)。
结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总结人物性格:
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秦王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二、讨论写法。
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秦王以大欺小,明着易地,实则强夺。安陵君看透秦王的阴谋,不想易地,这就惹怒了秦王。在这紧张的矛盾中唐雎出使秦国。秦王一上来便盛气凌人的指责唐雎,接下来又以天子之怒进行恫吓,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秦王的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丰富的潜台词。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乖乖地把地送来,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与你拼命。)。
三、拓展提升。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你知道哪些?课下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交流一下他们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五
1、巩固性作业:熟记重点字句翻译。
2、拓展性作业:请搜集几个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他们的事迹。
答案示例:
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墨子:防止公输般和楚王攻打宋国。
3、创造性思维作业: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写一个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小片段。
八、[板书设计]:
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前倨后恭。
秦王: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跪谢。
唐雎:临危出使——沉着——士之怒——挺剑。
有胆有识从容镇定不畏强暴视死如归。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六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本章知识网络:
知识点:
一、导入。
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
二、作者、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
1、重点字词,
使:派遣以:用,拿,把,介词。
易:交换其:加重语气,一定。
加惠:给予恩惠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
虽:转折连词,即使然:代词,这样。
于:从弗:不。
使:派遣,动词使:出使,动词于:到。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清醒、不悲不亢)。
评析: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1、重点字词:
以:用,拿听:听从。
何也:是什么原因呢?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忙。
以:凭借以:因为,介词。
错意:置意错,通“措”广:使……扩充,形容词使动用法。
逆:违背轻:轻视,看不起。
与:通“欤”若:像。
是:这样,如此虽:即使,让步连词。
直:只,仅仅。
2、品读第二段对话。
(1)安陵君不愿易地,秦王态度如何?哪句话课看出?
“不悦”
“……轻寡人与?”(咄咄逼人)。
(2)面对秦王的咄咄逼人与“不悦”,唐雎如何应对?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坚定立场、不卑不亢、沉着应对)。
评析: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1、重点词语解释。
怫然:盛怒的样子谓:对。
公”先生尝:曾经。
伏、流:使……伏;使……流布衣:平民。
免:脱去徒:光着。
抢:撞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仓:通“苍”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详若:如果。
必:一定缟素:穿丧父。
是:这样。
2、品读第三段对话。
(1)唐雎坚定的立场——不易地,秦王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怫然怒”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骄横狂妄)。
(2)唐雎如何应付?有什么行动?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机智、正气凛然、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勇敢)。
第四段: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重点字词解释。
挠:屈服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谕:明白,懂得以:凭着。
徒:指以:因为。
2、品读第四段对话。
面对唐雎的“挺剑而起”,秦王作何反应?
“长跪而谢之”
评析:写斗争结果,秦王被唐雎折服唐雎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五:整体感知课文,探讨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a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也”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小结:
通过课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八
1、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2、初步了解文言文翻译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特点。
3、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运用古文直译法阅读理解文章。
导入:由每日一个故事导入:
在导入开始就布置任务(要求:这个故事是我从一篇古文上找到的,边看故事边思考,那些重点的字词,在原著上可能是怎样表述的)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邀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个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子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文中的重点字,如果是古文,将如何表述)
目标导航 运用古文直译法阅读理解文章。
新课互动:
(小组内课堂预习)
一、初读(自主学习 )
1、利用工具书收集和介绍关于《战国策》的知识或本 文的背景知识。
2、给重点字词注音。
唐雎( ) 怫然( )韩傀( )
免冠徒跣( ) 缟素( )色挠( )
以头抢地 ( ) 休祲( )寡人谕( )矣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清字音、读准节奏。
4、谈谈初读感悟(可以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等)
(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合作 时间5分钟)
二、译读(1、2自然段)(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落实重点字词并串译加横线的句子。
(请组长根据幻灯片提供的重点字词,组织组员迅速小组内合作讨论,争取小组内逐一落实重点字词并归纳总结该字词曾经学过的句子或用法)
2、归纳总结文中所涉及的文言现象
(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合作 时间6分钟)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三、析读(1、2自然段)(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自由质疑。
(时间2分钟)
四、诵读
课堂竞背一二自然段。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九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课精读课文。选自《战国策·魏策》,记述了战国末年强秦与小国国陵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交锋双方分别是小国使臣唐雎和秦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佳作。
二、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结合九年级学生阅读水平教师着重训练学生自主解决文言疑难的能力。
三、学生学习经验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学了不少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初步达到举一反三的水平。但是就《战国策》的特点而言,对于学生的理解仍然是较困难的。
四、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五、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六、知识目标: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准确翻译文本。记忆相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能力目标:1能复述、翻译、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严密的逻辑。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方法目标: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法对比。
八、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表演法。
九、预习设计:
课前查找相关文学常识;读通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参与的积极性。但在活动中要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与指导,让学生参与者点评。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
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要求学生课下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学习对话形式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体会唐雎那种敢于与强权斗争,有理有节地坚决捍卫祖国的主权与领土的完整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唐雎的外交艺术;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点拨讨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家都学过“完璧归赵”的故事,谁愿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生讲)讲得很好,赵王为了揭穿秦昭王的险恶用心,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换回十五座城池,结果,蔺相如凭着他的机智勇敢,慨然正义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而传颂至今。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例成功的外交事例——唐雎不辱使命,领略一下唐雎过人的胆识与机敏。
二、整体感知:
1、简介相关背景。
2、简介《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3、扫清字词障碍,通读全文。(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学生个别读——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语气。)。
4、疏通文意。
第一段:
(1)、学生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口头翻译全文,并提出疑难问题。
积累文言词语:
使人谓安陵君易安陵虽然,受地于先王因使唐雎使于秦。
(2)、学生质疑,师生互答。
(3)、念读参考译文。
(4)、朗读本段。
第二段——第四段的理解,方法同前,只是要注意提出重点的文言词语(也可让学生来完成)。重点的文言词语如下:
第二段: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请广于君。
逆寡人与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
第三段:
怫然仓鹰击于殿上。
第四段:
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徒以有先生也。
三、理解研讨:
1、文中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的过程,作者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情节,请大家找出人物的对白,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学生自主完成,之后讨论。
明确:(学生总结)。
唐雎:坚决果断机智勇敢从容镇定不畏强暴能言善辩。
立场坚定。
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盛气凌人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安陵君:柔中带刚。
2、你最欣赏哪个人的哪些方面,请分别举例说明。
可让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要注意突出唐雎那种敢于与强权斗争,有理有节地坚决捍卫祖国的主权与领土的完整的崇高精神。)。
3、分角色朗读。(只读对话部分)。
角色:秦王唐雎安陵君。
教师要注意调动当角色的积极性,要求他们注意揣摩人物的心里,语气,要尽量“说”出他们的性格来。
四、揣摩研讨:
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文中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鲜明的对比手法。
a、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
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b、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
临危授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c、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
略。
(2)、叙事选材,详略得当。
略。
(3)、完美的衬托手法。
用安陵君衬托唐雎。安陵君是文中的次要人物,但又必不可少。如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与信任,唐雎虽浑身是胆也无用武之地。两种人物的两各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五、拓展探究:
学生自由发言。
3、请大家借助资料,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一个怎样特殊的社会阶层?
讨论明确:
第一类:学士,如孟子、孔子……。
第二类:策士,如苏秦、张仪、冯谖、毛遂、唐雎……。
第三类:方士、术士。
第四类:食客。
六、演练运用:
1、写作。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信这些人物也曾照亮过你的心灵。请你就其中最喜欢人物,结合本文的思想精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和启示。观点要鲜明,论据要确凿,逻辑要严密。
2、学习唐雎的论辩技巧,让学生自由组合方阵,展开辩论:“语文学习离不了实践活动”与“语文学习不需要实践活动”。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可以在课后的其他时间进行。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完成。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十二
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3.理解和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精彩工整的叙述语言,用词的讲究,骈散结合的句式等。
3.学习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课时
第一课时
1.听歌曲《历史的天空》,营造气氛。
2.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们一定也如燃烧的火把点亮过你心灵的明灯。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并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谈谈理由。
3.学生交流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并说明理由。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并学会利用资料。语言表述清晰流畅,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师小结,导入新课。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这样一类英雄,他们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充满了凛然的正气,我们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板书)
1.同学们学了不少文言文,也积累了不少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请介绍一下你常用的学习方法。
2.同学们交流学习方法。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总结,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同学们可能会说到的方法有:
(1)反复朗读,加强语感。
(2)借助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3)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4)积累经典名句,引发个性思考。
(5)正确断句,理清文章脉络。
3.老师小结,引出文言文“五读”法。
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说明很多同学在做有心人,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读俱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中质疑,读出意味,读后思辨。
4.运用“五读”法,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唐雎怫然徒跣抢地韩傀缟素色挠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通假字:“错”通“措”;“直”通“只”;“仓”通“苍”。
(2)读出节奏。小组进行朗读交流,互助,正确断句,读出节奏,使朗读顺畅通达。
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3)读中质疑。
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大意,可从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分小组进行讨论,还有疑难可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文章字词方面的:
如多义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个“使”是出使的意思)。如古今异义字: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等等。
文章内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战国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骗局进行吞并,因此就有了这场两国之间的外交斗争。
内容方面:故事性强,可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理清文章脉络。
可能产生的疑问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骗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当时势力强大,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认为安陵是一个小国,不需要兴师动众地进行攻打,只要吓唬吓唬就会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与唐雎拒绝秦王的态度一样吗?
一样,只是在语气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语气委婉,表现不卑不亢;唐雎语气坚决,正气凛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么?唐雎的“布衣之怒”为什么能战胜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现了秦王的残暴和以势压人的气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因为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对国家的忠贞和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精神。
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三人的事迹有何目的?
说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达到针锋相对的作用。
这正好说明秦王的虚伪狡诈,先说的话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后说的话则表现了他的欺软怕硬。
第二课时
在上节课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最后“两读”深入理解课文。
1.读出意味。
要读出意味,就要读出人物,读出感情,读出语言的精妙。
(1)读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画特别生动传神,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别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同学们勾画批注,讨论归纳;然后交流发言,相互补充。
唐雎:机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气凛然,不畏强权,视死如归,面对威逼利诱应对自如,面对假仁假义义正辞严。(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义,仗势欺人,阴险狡诈,凶狠残暴,欺软怕硬。(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2)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较准确,那么应在朗读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正确的语气和人物的情感。
请同学来试着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对话一段,其他同学评价讨论,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讨论中要注意的语气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字可拖长,要读出威胁的语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要读出轻蔑的语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读出秦王的霸气和威胁的语气)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应强调,表现唐雎的毫不畏惧和针锋相对)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应突出唐雎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先生坐!何至于此!(语速不能太快,要读出秦王的胆怯和心虚)
可结合课后练习二进一步体会语句的语气和人物情感。
(3)读出语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鲜明传神,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
以记言为主,突出了人物的语气,表现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如“挺剑而起”、“秦王色挠”等。
通过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如唐雎“挺剑而起”的视死如归和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比。再如安陵君与唐雎的对比等。
语言的文采飞扬,骈散结合,气势磅礴,扣人心弦,值得学习与借鉴。
2.读后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这个形象表现出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
同学们讨论发言,体现同学们的文学积累和延伸能力。如蔺相如,荆轲,文天祥,林则徐等等,同学们还可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他们的故事。
(2)唐雎敢于为国家挺身而出和面对强权毫不畏惧的精神在我们当代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请结合生活体验来谈谈。
目的是调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来感受中华美德的现实意义,鼓励同学们在现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学习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更充分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现当代的具体表现和典范的故事。还可读一些如《战国策》、《史记》中的经典篇目,更多地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
有了以上的理解体会,相信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和结构层次有了更好的把握,这么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来一定不是难事,同学们大声背诵课文,看谁能更快背诵下来。在同学们大声的背诵中结束课堂。
板书: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开端)秦王不悦(生气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发展)秦王施压(冒火了)——唐雎坚定回绝(力争)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结局)秦王色挠(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师的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历史谈起,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关于文章分析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加以整理,然后班级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3、秦王在文中分别有什么行动和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遗憾的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练笔: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课堂程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十三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作文方法。
3、熟读背诵全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提高诵读能力。力求读出节奏感。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2、课外搜索战国七雄,与“士”的相关资料,学会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习惯。
3、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鲜明表现各自性格特点的写法。领悟全文。
4、体会唐雎言之有节,言之有句,言之有力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精神品质。
1、理清行文思路,读出人物性格,背诵课文
2、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理解关键语句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2、体会秦王与唐雎这两个对立人物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1、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2、朗诵法。引导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情操。
多媒体
1课时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掌握基本文言词语;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多角度朗读背诵;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概括人物形象;赏析文章祥略得当,语言个性鲜明的特点。
{一}.导语设计:
{二}熟悉时代背景:
1、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
2、学生联系初中国历史知识,分析战国七雄的形势
3、老师总结介绍:本文讲叙的故事在战国哪个阶段呢?从文中灭韩之魏一词看应发生在秦王灭六国之前,此时赵燕齐楚四国都奄奄一息,亲统一天下大势已定。在这种形势下,魏的附属国安陵芨芨可危,此时秦王提出易地要求,安陵君会答应吗?安陵君的命运如何?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吧!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三}扫清障碍:
1.请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音,并订正其读音错误。
2.老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正确读出下列字的读音
3.同学们在订正字音和字义的过程中能做到音正字准,可惜缺乏文言文的音律美。
4.请听示范朗读。
老师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读课件。同学们听后讨论示范朗读有那些优点。同学们练习朗读各段。
请同学们想象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秦王,唐雎,安陵君分别是什么形象?
同学们自由发表见解以后,老师出示课件:唐雎,秦王,安陵君的形象图。
{四}整体感悟:
1.针对题目你可能提出哪些问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2.决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出答案,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在文中划出可以理解回答这些问题的原句。
3.学生默读课文思索问题。
{五}深层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1}同学齐读第一段,一名同学用原文回答: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述:秦王以易地为诱饵企图吞并安陵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
老师点评后并指出这是情节开端。除了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用对白交代了事情起因。
{2}老师提问;这段表现出秦王,安陵君什么样的个性特点?
那些词语能体现出他们的性格?
{3}老师指导学生分组朗读:三组读秦王,一组读安陵君,老师点拨:三组同学应读出秦王的专横,一组读出安陵君的不卑不亢。
2.唐雎怎样不辱使命的?
{1}学生讨论回答斗争应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第二段}唐雎义正严辞的驳斥秦王“轻寡人“的理论。
{2}老师指出这是情节发展,并安排同学分组朗读。2组读秦王,2组读唐雎
{3}老师强调应读出此阶段秦王的气势汹汹和唐雎的针锋相对。
第二回合{第三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相对挺剑而起。
老师指出这是情节高潮,并将四组学生分成3组读唐雎,一组读秦王。要读出秦王的骄横狂妄。
第三回合{第四段}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谢之”点明主题,教师指出这是情节结局。
老师安排一组学生朗读体会秦王的色历内荏,贪生怕死,外强中干。
教师总结:本文较短,但围绕着“唐雎不辱使命”这么一个中心事件,形成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紧凑,严谨完整。
{六}重现历史:
1、请同学按照情节分组,全文朗读,回味本文,自然紧凑的情节。在朗读中体会秦王,唐雎,安陵君的人物性格。
2、用一句话概括唐雎,秦王的人物性格。
3、教师课件演示:
唐雎:不畏强暴,忠君爱国,有勇有谋。
秦王:色历内荏,外强中干,贪生怕死。
老师总结:
这篇文章绘生绘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各自性格,我们也应在朗读中读出这种性格。
{七}作业:
模仿《战国策》体例特点,设想唐雎出使回国后,唐雎,秦王,安陵君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十四
本文是一课精读课文。选自《战国策·魏策》,记述了战国末年强秦与小国国陵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交锋双方分别是小国使臣唐雎和秦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佳作。
课标要求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结合九年级学生阅读水平教师着重训练学生自主解决文言疑难的能力。
九年级学生已学了不少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初步达到举一反三的水平。但是就《战国策》的特点而言,对于学生的理解仍然是较困难的。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准确翻译文本。记忆相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能力目标:1能复述、翻译、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严密的逻辑。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方法目标: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情境教学法朗读法对比
朗读法,探究法,表演法
课前查找相关文学常识;读通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参与的积极性。但在活动中要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与指导,让学生参与者点评。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十五
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要求学生课下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十六
陶运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
2.辱:辱没。
[4][5][6]。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十七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真是太好了,即使这样,但是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希望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立刻,马上)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会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十八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结合语境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朗读表演、品析语言、改写段落等方式,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初步体会作者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读”贯穿课堂,读顺、读通、读懂。
2.以“写”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
3.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人物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不畏、大义凛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读通文章,读懂句意,读懂人物。
2.通过品味词语、扩写段落,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特点,学习说话技巧。
三、教学策略。
1.本文内容相对简单,在学习文言词语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达到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的目的。
2.本文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采用“读—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理解人物性格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删减词语、揣摩潜台词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请学生介绍完璧归赵、图穷匕见的故事。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疏通文意。
1.读通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二遍,划出读不通、读不顺、读不懂的句子,先利用书下注释理解词句,然后生生互助完成对字词句的初步学习。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共同问题。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1)教师出示重点字的读音辨析,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掌握判断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一些易错的重点词语,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3.学生再次自由朗读、互读课文,达到流畅的程度。
【设计意图】掌握重点字词句,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句意的能力。
(三)感受人物形象。
1.读一读,演一演。
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总结。
唐雎:沉着冷静、不畏、敢于斗争、忠君爱国、凛然正气。
安陵君:有见识,能看透秦王的伎俩,说话委婉。
秦王:贪婪、骄横狂暴、色厉内荏、阴险狡诈。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抓住重点语句精读。
(1)想一想,下列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盼安陵君许。”
教师总结:关注秦王的自称“寡人”,注意虚词在文中的语气作用。
(2)请你写出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教师总结:读出言外之意。
(3)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段,想一想唐雎的.语言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唐雎的语言形式上简短,语意连贯、语气强烈,有气势,能表现出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表现出唐雎不畏,大义凛然的特点。阅读时要读得一气呵成,铿锵有力。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品析重点语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重点字词体会人物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怎样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4.写一写。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1)第三段是唐雎与秦王斗争的高潮,扣人心弦。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扩写这一段,再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学生扩写。
学生:唐雎挺剑而起,秦王就会直接面临死亡,所以唐雎的行动有一定的震慑力量,表现了唐雎视死如归、斗争到底的精神和维护安陵国土完整的决心。光有语言,没有行动,也不能起到震慑秦王的作用。
教师:这是一把有形的剑,但是文中字里行间还有一把无形的剑震慑着秦王。
教师示范:唐雎的胆识如同一把利剑,我觉得这个胆识是一种见识,能认识到布衣之怒的力量。
学生阅读思考:
唐雎的忠君爱国如同一把利剑:不辱使命,不能辜负安陵君的信任,不能辜负安陵百姓的重托,这个信念激励他无往不前,无坚不摧。
唐雎的智慧如同一把利剑:一下就能识破秦王的恐吓,威胁。
唐雎的勇敢如同一把利剑……。
唐雎的沉着冷静如同一把利剑……。
教师总结:唐雎展示的是一把人格魅力之剑。虽然有人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唐雎是根本不可能带剑觐见秦王的,但是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塑造这样两个人物,是对当时“士”这个阶层维护国家的利益的赞颂,是对“暴秦”的一种反抗。
【设计意图】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5.拓展。
教师导入:林则徐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古至今,为了国家利益,不辱使命的外交家比比皆是。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杰出的外交家。
师生交流,学习外交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忠诚、大义凛然等精神。
6.再次进入情境充满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设计意图】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沉着冷静、有胆有识、忠贞爱国、不畏、敢于斗争的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
(四)体会语言技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体会,不要求学生回答完整,鼓励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或者是自己的生活体会,感受说话的技巧。
语言:
言辞委婉,言之有理:表明安陵君宁“守”不“易”的态度。
针锋相对,言之有据:列举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
以行证言,言之有力:挺剑而起,付诸行动,彻底打败秦王。
2.语言实际运用练习。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的重要性,增强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的意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唐雎,一个弱国小臣,在朝堂上,三寸之舌斗君王,胆为剑心退秦师,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语言,一个锐利的武器,在生活中,巧妙运用它,能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主旨。
(六)布置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完整排演课本剧《唐雎不辱使命》。
2.阅读:《战国策》《使臣不辱使命》,谈谈你对“士”的认识。
【设计意图】1.以排演课本剧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2.拓展阅读,加深对“士”的精神等方面的认识,对这一阶层形成较为成熟的看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十九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它记叙了秦王想不费一兵一马就把安陵国消灭,便对安陵君说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地换安陵,唐雎识破了秦王的唐雎的奸计,并用自己的胆识与才智赢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在这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三段,是写唐雎以“土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之所以喜欢这段,是因为它最能表现出唐雎的胆识、才干、临危不惧、不畏强暴,为自己国家的尊严,可以置个人生死不顾,而且在唐雎讲“土之怒”那段更是畅快淋漓。唐雎虽不是把秦王杀死,但他把那种“土之怒”和那种精神也完全表现出来了。
在我看来“天子之怒”,也是不过仗着自己的权势搞得百姓家破人亡罢了,“土之怒”是以国家百姓为利益,牺牲自己,维护正义,是以国家的角度去铲除奸邪。这足以看出唐雎的临危不惧,以国家为大。
唐雎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那种“土之怒”更是要记住的,作为平民的我们怒也要“土之怒”,不求“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但也要怒的有用,怒的有尊严,为正直、忠义的事而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二十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第一段:
1、重点字词,
使:派遣以:用,拿,把,介词。
易:交换其:加重语气,一定。
加惠:给予恩惠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
虽:转折连词,即使然:代词,这样。
于:从弗:不。
使:派遣,动词使:出使,动词于:到。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清醒、不悲不亢)。
评析: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第二段:
1、重点字词:
以:用,拿听:听从。
何也:是什么原因呢?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忙。
以:凭借以:因为,介词。
错意:置意错,通“措”广:使……扩充,形容词使动用法。
逆:违背轻:轻视,看不起。
与:通“欤”若:像。
是:这样,如此虽:即使,让步连词。
直:只,仅仅。
2、品读第二段对话。
(1)安陵君不愿易地,秦王态度如何?哪句话课看出?
“不悦”
“……轻寡人与?”(咄咄逼人)。
(2)面对秦王的咄咄逼人与“不悦”,唐雎如何应对?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坚定立场、不卑不亢、沉着应对)。
评析: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三段:
1、重点词语解释。
怫然:盛怒的样子谓:对。
公”先生尝:曾经。
伏、流:使……伏;使……流布衣:平民。
免:脱去徒:光着。
抢:撞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仓:通“苍”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详若:如果。
必:一定缟素:穿丧父。
是:这样。
2、品读第三段对话。
(1)唐雎坚定的立场——不易地,秦王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怫然怒”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骄横狂妄)。
(2)唐雎如何应付?有什么行动?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机智、正气凛然、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勇敢)。
第四段:
1、重点字词解释。
挠:屈服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谕:明白,懂得以:凭着。
徒:指以:因为。
2、品读第四段对话。
面对唐雎的“挺剑而起”,秦王作何反应?
“长跪而谢之”
评析:写斗争结果,秦王被唐雎折服唐雎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整体感知: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正音,范读。检查预习。再读。
3、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4、学生概括,归纳。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事件抓标志性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后恭。
三、分段再读课文。串解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对于重点字词要指导学生归纳积累。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简明扼要。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习题一,全面理解内容。并会用原文回答。
五、品读。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习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人物性格。
三、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亲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兵分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得心理。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文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言外之意是我亲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让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亲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
四、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谈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一、导入
周恩来与派克钢笔的故事导入,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的句子入题——凛然气节,板书标题。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归纳故事情节
2、勾画出随着情节发展的推进人物情态发生变化的语句并设计图表展示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别找出秦王和唐雎说的话(原文复述)
2、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商讨并归纳人物各自特点,老师适时点拨
3、总结人物刻画的主要描写手法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四、感受人物个性
1、分角色朗读,并要很好揣摩人物个性特征
2、朗读评价(师生兼评)
五、拓展训练
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训练,老师点评)
六、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八、作业
当堂背诵精彩对话(第三段)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201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