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8:46:07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范文(19篇)
时间:2023-11-26 08:46:07 小编:梦幻泡

总结是我们向前看的关键一步,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结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和重点,提供写作思路和方法。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一

1.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物理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共同参与、相互进步的过程.

并且共同参与不单指学生在课堂中发言,更多的指在物理探究式课堂中共同参与思维.

因此,教师应当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些能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与思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并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物理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创设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研究圆周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水流星”实验来将要讲的新课题导入.

然后让学生在课前事先准备好实验的仪器,并鼓励学生进行演示,当水桶倒悬在空中旋转时,桶中的水却没有从桶里流出时,学生会对还未理解的现象产生极大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未知现象的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教师还可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雨后为什么会出现彩虹?手机为什么可以打电话?人造卫星为什么会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并且会在空中飞行?等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主动了解其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

2.

加强学生探究意识。

传统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物理教学,很多教师将教材中的定理、公式等让学生背下来.

对于一些规律及定理的探究的过程,一笔带过.

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加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得物理知识,并锻炼学生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的能力.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物理教学一般以实验现象为基础,并让学生在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并归纳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结论.

如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学生在面对“滑动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学生在开始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猜想: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可能受物体的重力影响、可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可能受接触面材料的影响等.

然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学生猜测的因素用一些必要的实验器材来进行研究.

通过学生的探索,很快就能验证与摩擦力的大小相关的影响因素.

并且通过实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

并且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展示出的宏观现象,分析实验中得到的数据,看出实验的本质,并结合数据得出规律和概念,实现探究式的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进行欧姆定律的探究式学习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强度及电阻这三个物理概念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应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并从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

通过实验很容易就让学生从现象中理解欧姆定律的含义.

3.

结合多媒体技术探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中.

并且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物理有很多内容比较抽象,通过多媒体教学则能够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教材中的不易察觉会难以理解的内容,并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如教师在进行电磁感应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实现根据教材内容做好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通过演示出电和磁的应用等,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了解到电和磁的多种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热情.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如在讲解如何使用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模拟磁场产生电流的动态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

如有的学生说电流的产生和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运动的方向,速度等有关,有的说是电流的产生与磁场的方向、强弱等有关.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猜测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教师、做实验等多种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之后再由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做好探究式教学的评价,让学生从探究的过程中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提高学生学习及探究的效率.

4.

联系生活实际探究。

生活中存在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及物理现象.

如学生家中电器、炊具的物理工作原理,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物理原理,通信工具的物理原理等.

教师在进行物理探究式教学时应密切结合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充分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饮料吸管、塑料瓶、胶带纸等常见的生活物品来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

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来安排学生课后进行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探究,让学生会时刻关注周围的生活.

让学生将课内的学习拓展到课外的学习.

如游乐场中过山车的物理问题、超市中的物理问题、车站及运动场上的一些物理问题.

物理与社会中的环境、资源、人口、交通、居住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周边的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和讨论.

如通过收集照片、录像、图标、模型等资料,并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收集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

鼓励学生通过结合物理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来研究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及现象.

如让学生进行小型水电站的调查.

学生可以了解能量的转化及其计算、需要的设备、发电功率及水电站对周边生活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在研究中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紧密结合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探究的兴趣.

教师应当结合合理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应有意识的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作者:夏志铨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二

“德育渗透”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四点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抓住教材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语言文字规范、典型,思想性极强。其中有革命先烈的英勇不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科学家、文学家的杰出贡献,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如《诚实与信任》、《九色鹿》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母亲的恩情》、《第一次抱母亲》、《沉香救母》等课文可以让学生感受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从而激发对母亲崇敬和爱戴,并学会表达爱……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的活的教材,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语文知识为基础,选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情感目标是:在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为了能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从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入手,为后面体会老人的自强不息作好铺垫。“我”与扫路人对话是教学的重难点,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我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出天游峰扫路人的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抓住写作的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首先在审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其次在引导学生怎样立意、选材中进行德育。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把握德育契机,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一次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二十年后的我》,部分同学怀揣着“大款梦”、“大官梦”、“明星梦”……为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导入环节,我引入了爱迪生从小立志,发明电灯的故事,再引导学生畅谈理想,展望未来。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认识到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从现在起就要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学生写起文章来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三、抓住活动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来临之际,我班举行了“红领巾心向党,少先队争四好”诗歌朗诵会,比赛中同学们精神饱满、表演极具感染力,《党是太阳,我是花》、《颂歌献给党》、《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同学们以真实的感受声情并茂地祝福祖国、讴歌中国共产党中在9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师生的.爱国爱党的情怀。

这些体验活动的积聚,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发现自我,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思想品德的养成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抓住作业的批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曾发现有同学这样用“只有……才……”造句,“只有别人帮助我,我才去帮助别人。”我把这个同学找来跟他讲明了助人为乐的道理,使他明白了应该如何“助人为乐”。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承担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任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新时代少年儿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让德育雨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三

审美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与德、智、体、劳育一起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里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会孩子去观察美,同时去思考美和人的高尚品格。”为了培育新世纪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我们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而作为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美育的渗透,通过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意识,可以帮助学生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提高,引导他们的人格健康和谐地发展。那么在历史课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正所谓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人物品格美、先进文化美、人文精神美、民族精神美、创新意识美等等。历史教材中人物品格美的内容很丰富,如在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时,通过对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在讲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时,激发学生学习孙中山愈挫愈勇的精神和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历史教材中的先进文化美也很多,如在讲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学时,通过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的学习,让学生领略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风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感教育,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讲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时,通过分析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取得的成就和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教育学生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历史教材中人文精神美的内容也很丰富,如在讲文艺复兴时,通过对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的学习时,培养学生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怀。在讲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时,通过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学习,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历史教材中民族精神美的内容极其广泛,如在讲巴黎公社时,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情操、意志品质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在讲抗日战争时,通过对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的一系列史实的讲述,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历史教材中创新意识美的内容也很丰富,如在讲近代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时通过对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事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科学真理需要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科学理论需要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在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通过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比较,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由此可见,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对于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努力创造教学手段的艺术美。

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过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手段的重要性。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变得越来越先进,如果能把现代科技和教学手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视听手段,能很好地创造教学手段的艺术美。如在学习孔子和早期儒家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2003年底至2004年初,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孔子文化展”的一些内容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孔府、孔庙、孔林”的图片,通过这些“活着”的历史,尽量地从时空上将孔子拉近,消除历史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临近孔子,了解孔子。在学习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时,在导入本课时,多媒体播放希腊文化的资料片,由学生讲述所熟悉的希腊神话故事,通过故事中诸神的人格化,导出希腊是欧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努力创造历史教学手段的艺术美,广泛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事物和场景,增强历史的真实性和课堂的新颖性、生动性,使得历史课更加的生动优美,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努力设计教学过程的过程美。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努力设计教学过程的过程美,主要体现在设计愉快、优美的`教学过程和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如在学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多党合作制,并与西方的一党制、多党制区别开来,可以采取召开辩论会的方法,设正反方观点双方进行争论,再由学生评论,评出最佳辩手等。最后由教师归纳、小结,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愉悦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又如在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可以结合学生对《汉武大帝》《武则天》《大明宫词》等一些电视剧的了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进行历史剧表演(每一组分别代表汉唐、宋、明清时期),鼓励创新。通过每个小组的演示和小组间交流,最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总结出所代表朝代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从汉朝到清朝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通过创新演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成功。

四、努力创造历史课外活动的活动美。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历史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或专门的考古发掘等,如在学习“充满魅力的戏曲艺术”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苏州的昆曲博物馆,让他们领略我们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或者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历史访问,如访问一些革命前辈、著名历史事件的参加者或目睹者,如走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的老红军、八路军战士,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形式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竞赛、观看重大的历史表演活动等等,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因此,历史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之外,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努力创造历史课外活动的活动美,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实他们的历史知识和熏陶他们的道德情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在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今天,美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帮助他们积淀一些积极的情感,为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正如列宁所说:“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坚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苏]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四

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定义,学界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然而可以确定的是,探究式教学在重点在于探究,中心在于实验活动。

因此,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就是一种通过实验活动来探索和研究规律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

1.明确探究目标。

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的方式来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并据此给学生制订专门的探究目标。

2.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

探究情境是保证探究式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逻辑严密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对“运动的快慢的描述———速度”进行探究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创设情境:首先,向学生展示几组交通工具的照片,并提出问题:哪种交通工具是最快的?如何比较?其次,引出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矢量。

最后,教师提出一个例题,让学生进行计算与探究,从而明确速度的相关知识,比如,定义、计算方式等。

3.创新探究模式。

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物理的探究式教学中,探究模式关乎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对现有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修正,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使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适应知识的更新与变化以及学生学情的变化。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研讨会的形式来与其他教师交流探究式教学经验,从其他教师的探究式教学中找到闪光之处并加以吸收,同时也要虚心接受其他老师的批评意见,勇于承认教学中的错误或者是失误。

教育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因此,广大教师要积极探讨探究式教学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从而使物理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王丽敏单位:辽宁省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五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被提高到了重要的位置。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懂得学习的方法,善于思考。本文主要结合小学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学生进行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抓起,这样对于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度并提升到新的水平。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通过自我探索掌握问题的答案,通过亲身试验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具备一定的探究性能力。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突出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围绕小学劳动与技术课教学探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这些其实都是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所在。兴趣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要是对学习充满兴趣,就会在学习中切实体验到一种快乐,反之,则学习容易演变成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把握小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科学引导,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得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最终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师应当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怎样进行植物标本制作”这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将形状各异的叶子向学生展示,并提问,让学生思考:这些叶子都十分美丽,但是却特别容易腐烂,如何才能将这些叶子长久很好地保存下来呢?教师应当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褒扬为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对学生做好正确引导,努力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切实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本内容,会想会说、还会做。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搜集了不少的植物,下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植物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够将这些叶子进行植物标本制作。请同学生思考一下:植物标本有哪些用途?这样就会加深学生的记忆,也使得传统教学机械式灌输以课本为纲的模式被打破。积极有效的教学创新,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对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一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主要方向,深受这门课程采用何种评价方法影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关于小学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也要突出探究化。实际上就是指,要突出鼓励与褒扬,突出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使学生在积极的表扬中不断取得进步,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创造条件。实际上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情感上收获一种体验,能够在内心收获一种感悟。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单纯局限于对学生的动手结果展开片面性评价,而应立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对于具备较强操作能力,取得了优异成果的学生应当大力赞赏鼓励。但总体而言,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需要同时关注学生动手和动脑收获的经验,应当杜绝片面。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有利的教学环境,使操作过程中具有性格差异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均可以实现各自积极的评价。

-->。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六

1.

1主动性原则。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和动手实践,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积极性,要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摆正自己引导者的地位,不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尊重和鼓励才能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1.

2倾听性原则。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保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但是凡事过犹不及,要适度而行,学生可以自发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猜想,但是这不是鼓励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想,教师要懂得倾听学生的想法,要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当然这个指导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暗示,也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交流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

1.

3合作性原则。

不同的`学习个体,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也会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他们合理分组,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让不同的想法和经验得到共享,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讨论、质疑能促使学生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实现探究的目的.

2.

1课堂提问要具备深度和发散度。

巧妙艺术的课堂提问,对于控制教学进度、调节教学气氛都有重要意义.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但是同时也预示着探究式教学的终点.

提问不需要是具体的物理问题,但是必须与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相辉映,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发散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

这样才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学生才能有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2.

2作业布置要注重探究性。

作为教师,要深刻把握探究式教学的思想,要活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要在作业布置中,尝试引入一些探究式的作业,比如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原因并鼓励学生自发地探索、证实猜想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缓解学习的疲倦感增加物理学习兴趣.

2.

实验教学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最好的阵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知识设计优化实验,分析总结结论,探索物理规律,对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学生亲自设计亲自动手验证实验定律,就会加深对这一定律的理解,解这一类的题目时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比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的电磁感应的相应知识,先让学生猜想条形磁铁插入线圈中,在磁铁插入和拔出的过程中,线圈切割磁感线没有?会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呢?然后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总之,探究式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重要途径,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值得我们不断摸索和尝试.

作者:陈淑萍单位:即墨市第一中学。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七

1、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得不到提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教师将的知识不理解,由此导致学生越发厌恶数学的学习,甚至逃课,从而严重影响到数学教学的质量。而教师讲课只突出数学课本中的部分重点,让学生能够明白,会运用就行了,对一些推导过程、演绎方法却被忽略掉,这就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如何进行解题、数学结论的演算过程是怎样的,这些学生都不了解,致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能有更好的提升。此外,有些学生虽然注重数学学习,但却并非自身愿意,而只是为了考试成绩,即使学到知识,也不能进行实践应用,仍旧无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学生兴趣的提升对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2、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突出重点,将一些观点强加给学生,这只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学生方法的提升、数学思想的渗透、创新方法的运用进行探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听之任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的学习存在迷惑,从而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对数学的应用性认识不清楚。

在大部分初中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清楚学习数学是为了什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即使会做部分题目了,而在进行数学的社会实践应用中,却派不上用场。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难以找到更好的教学窍门,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不足,无法将相关的数学理论应当到实践当中,从而导致数学教学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

1、学生的模拟情景呈现。

进行情境创设,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把握重点注意事项,将课本中的静态知识进行动态现场的呈现。比如,教师通过课本题目,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都代表一组数据,将几何图形或者数列进行现场呈现。将学生的阵型分布成一个可以看得到的几何图形,在求解证明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几何的各个细节,教师帮助学生在几何图形的细节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在数列组合的求解工程中,将学生一字排开,每个学生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数字,让求解的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找到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在运用计算公式将它们进行系统的计算,这样,当计算出来的结果不正确的时候,就说明计算公式用的不对或者排列有误,就找到学习的重点注意事项了。

2、学生自我情境演绎。

进行情境创设施展,还表现在自我大脑信息的训练过程中。比如,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何图形,并且将这一几何图形进行分解,将整个的图形拆开来进行呈现,把握住重点进行研究,这样在学生心中,才能建立起重点于非重点的差异性。使学生能够掌握住重点的注意事项,将其中的图形或者计算公式的重点进行自我阐释,把其中要解决的问题在脑中进行深刻记忆,今后就会使他们在计算过程中,能够把重点计算公式等进行快速回忆、及时套用。

3、由易到难的解题过程。

课本上的习题一般较简单,教师应多让学生进行课本以外的习题训练。但并不是题做得越多越有效果,要使学生牢固的掌握解题思路,学会举一反三的解题方法,在应用题出现在他们的眼前的时候,能一看就知道用哪个知识点,做到这一步,必须让学生能够有解题的积极性,愿意主动地来做题,而不是应付考试。

(1)首先,教师应该把简单的应用题布置下去,让学生用到一个或两个知识点就能解答出来,然后再增加难度,出一些较复杂的题目,这些题目往往要用到三个以上的知识点来解答。

(2)其次,教师应该注意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培养起学生初步的解题兴趣之后,要给他们出一些更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用到以前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解答,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回忆,对以往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加深稳固的过程。

(3)最后,教师应出一些更复杂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辩证逻辑思维的加深,这些应用题应该要用到不同的方程或者其他知识点来解答,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以前学到的东西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加强回忆的同时能做到培养好以一贯之的解题思维。这样的训练很重要,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培养起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应使这种思维更缜密更灵活一些。

4、教师的出题模式强化。教师在给学生出一些应用题的时候,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而是要有一个慢慢的演变过程。教师应该精心思考解决学生困难的方法,在发现学生在哪些方面的不足之处时,要迅速整改,时时降低出题的难度,在学生适应之后,再增加其难度,这样可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牢固掌握,并更好地应用到其他应用题中去。

对全面的数学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找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正将全面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上来,并且对教学创新方案进行捕捉,才能真正解决相应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进行提升。

作者:李素芬单位:重庆市合川瑞山中学。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八

“先读后教”是我校已获上级部门审批通过的实验课题。“先读后教”,是以学生为本,重在培养学生自觉做学习的主人,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变接受为发现,变依赖为独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下面就结合本人所上的一些课例,谈谈自己对这一课题的理解与实施情况。

1读中悟,悟中读。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离不开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有对文章反复诵读,对文字细细品味,方可融会贯通,知其所以然。如何让学生爱上“读”?我在和学生一同学习《匆匆》一课时是这样做的:首先,我带着对这篇文章特有的感受范读了课文。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尤其是这一篇《匆匆》,每一次读起都会被深深触动,我相信大家也有同样的感受。现在就尽情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学生果然没辜负我的期望,读得是那样真挚感人。

我认为,老师的范读是课件不能轻易代替的,自己老师动情、真实的演绎必定更富感染力与亲切感。读的欲望被点燃后,我们还要乘机表扬鼓励,比如再来一个小组读,或男生女生读,相互挑战读。大家比一比评一评,看谁读的'抑扬顿挫,咬字清晰;看谁读的情感淋漓,与作者跌宕沉浮。多读成诵,不但对好词妙句琅琅上口,还对文章内容,文章思想成竹在胸,这就是“悟”。心中有“悟”,文章会读的越加铿锵有力、动人心魄。读中悟,悟中读,为下一步的探讨交流做好了准备。

2善质疑,会探讨。

当学生熟读文章,心中有悟后,我们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还无法读懂,或无法解决的问题,然后全班进行探讨交流。记住,学生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相互解决,实在难以解决,教师才给予引导,还是让学生自己寻找最终答案。

比如,在学习《凡卡》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读文后,问他们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有的学生就提出:课文太长了,读的时候感觉有点乱。我微笑着说:“书可要巧读哦,谁发现了好办法?”此言一出,马上就有同学提出:把凡卡写给爷爷的信的内容及凡卡的回忆分别找出来,然后串起来读就不乱了。这个方法受到了大家的赞同。有的同学还提出:作者为什么要插写凡卡的回忆呢?直接写信的内容不更加清晰吗?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有的说:凡卡怀念乡下的生活,想回到从前去。有的说:凡卡在城里太悲惨,太孤独,太想回乡下。有的说:插进回忆就更加真实,凡卡就好像在我们身边。学生的看法是多样的,我们就得让他们多说多想,“百家争鸣”之下才能更全面,更有效地发展与促进他们的能力。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主张“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孩子快乐,让教育精彩”现代教育讲求的是“活”,活的教法,活的学生,活的思维。让学生已不再是被动地听,而是灵动地寻找与发现。快乐地学习,愉悦地彼此分享读书心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再为学习而学习,为教书而教书。一切都如此自然和谐。教师轻松了,学生会学了,这就是“先读后教”教学模式最出色之处。

3悟更深,情更浓。

“先读后教”教学模式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的活动过程。教师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会灵活多变地激发学生紧扣文本进行细读与感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探索、去发现,去克服。同时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走出文本,走向生活,走向未来,在一次次自我展现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探索中。

比如,在每学习新课前,我都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一些导学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上课时,再根据他们反馈的信息,抓住重点定准难点,及时调整讲课的内容和顺序,使“教”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发现学生的个性,利于因材施教。先读后导,以读定导,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读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发展思维,总结经验。你不懂,我来帮。你不了解,我来剖析。学习的氛围是那样热烈而和谐。师生间,同学间的距离近了,自读感悟的能力被唤醒了,教师的“教”也水到渠成,把学生的“悟”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比如,我在即将结束《匆匆》一课时,这样说:“同学们,朱自清先生为自己已过的八千多个日子而深深惋惜,你呢?知道自己已过了多少个日子吗?面对这些永远不会回来的日子,你有怎样的感想?”学生的心是柔软的,这样一引导,都默默地沉思起来,有的立即拿笔算自己已过的日子。我看时候已到,便叫他们拿出纸笔,把自己的所想所感写下来,润入了真情实感的作文是最动人的,这就是学的拓展与延伸。

中国历史宏伟跌宕,五千年的荣辱盛衰,给后人留下了多少不朽篇章!启发学生尽情去读吧!让我们的孩子在读与悟中,感受千年文化的深沉与厚重,感受千年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与智慧!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九

探究式教学最主要的优势体现就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

然而,很多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往往是“假探究,真灌输”,打着探究的幌子实施知识灌输,剥夺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使得探究活动的优势难以发挥。

因此,为了保证探究式教学效果,遵循自主性原则是首要前提,在实施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甘当“绿叶”,通过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以问题引导探究活动等方式让学生逐渐适应探究学习模式,习惯自主自觉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遵循自主性原则,才能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的功能。

(二)渐进性原则。

探究活动本质上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按照思维活动规律,探究活动应该是按照渐进性原则逐渐深入的。

在探究活动中,渐进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探究的主体和形式,另一方面是探究的具体问题。

在具体的探究问题上,教师也要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只有遵循渐进性原则,才能保障探究活动有效而顺利地实现探究目标。

(一)确定探究课题。

确定合理的探究课题是保证探究式教学质量的关键,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这样几个方向入手选择探究课题,一是教学重难点,二是学生的生活实际,三是一些热点问题。

这些方向的课题对学生来说一般都具有较为显著的现实价值,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另外,在确定探究课题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课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这样的探究课题才具有实施意义;二是探究的课题要尽量具体。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能力经验上毕竟有限,倘若探究的课题过于笼统,探究面过宽,就很容易出现探而不究、浮于表面的问题。

例如,我们在对“力的合成”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的时候,最好选定一个具体的方向进行探究,如“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课题指导下,探究活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从而有效保证探究的效果。

(二)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

探究情境的创设是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在探究活动开展前,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不仅可以为探究活动做好铺垫,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是保证探究效果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探究活动选择恰当合理而生动有趣的情境作为引导探究活动开展的引子。

例如,在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时,笔者拿了一个塑料水桶,里面装满水,然后请两位同学上来,先是让他们各自把水提起来,感受一下水的重量,然后让他们分别抓住塑料桶提手的一端一起用力把水桶提起来。

接下来,笔者让两位同学不停地把手向水桶提手的外端移动,使得两位同学力的方向之间的角度不停加大。

随着角度的加大,学生感到所用的力气越来越大,到最后甚至比一个人单独提水所用的力气还要大。

这样一个生动直观的实验情境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合力不一定等于分力相加”的问题产生了探究欲望。

(三)师生合作,共同探究。

探究过程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和学生都是探究教学的核心因素,只有恰当地进行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才能更好地实现探究活动目标。

例如,在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时,通过情境创设引发学生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利用“等效代替”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而接下来,要想实施更深一步的探究活动,就需要教师从旁引导了。

教师可以组织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共点力的合成实验进一步实施探究活动。

为了保证学生探究主体地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实验器材,然后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待学生获得数据以后,引导学生作出力的图示,同时鼓励学生就实验结论进行大胆猜想,并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总之,在师生的通力合作、共同探究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探究活动的成功率,提升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四)积极巩固反思探究过程和成果。

探究活动结束以后,及时的巩固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及核心内容进行反思,对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尤其要注意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

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效果,给学生布置课后探究任务,这样可以把探究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堂以外,从而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技能。

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相较而言,探究式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灵活,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无须苛求形式,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灵活的设计和实施,这样才能保证探究活动最大限地满足“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养成。

作者:高峰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十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从数学课堂的开头做起,也就是说教师从课程的导入环节就要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这样才能够在课堂开端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导入环节中,导入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最终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数学的情境导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开启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推动学生进一步探究。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唤醒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因此,设计出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能够为数学课堂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或是媒体导入法等等,结合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选择最适宜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方法,灵活地进行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环节的作用。

二、在情境创设中注重强调实践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设计也要注重提高其实践能力。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感受其奥秘,从而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的学习要注重其实用性,保证学生学到最有用的数学,学习到最有价值的数学。为了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创设出更加贴近生活,更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情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较好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意识。确保学生能够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境需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有益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对于学生而言,只要是有趣的东西就想亲自去体验和感受一下。我们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情趣化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熟悉的生活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活动,或是探究方式,亲自投身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之中,使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让学生觉得是一种享受。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就是要给学生创设这种能够使学生感兴趣的、又富有挑战性的容易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理的情境。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的主要内容,编写一个小故事,或是根据数学知识创造一个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让学生亲自感受动态化的教学情境,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环节活泼起来,快速地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产生获取知识及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四、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

数学最初从哪里来,最后还要回到哪里去。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最终来要应用于生活之中,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到学习的内容还要顾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心理变化规律,设计出能够较好涉及学生生活实际的、富有强烈趣味性的和教学意义的情境。也就是要将学生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在生活实例中找到原型,进行结合。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体验到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程度,在心底逐渐重视和努力学习数学。

五、探究性教学原则要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加以体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组织及引导者课堂的主体———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吸取他人的一些经验和总结,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数学教学的形式要趋于学生自主化的探究和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创设出更加适合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因素等,确保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最适宜自己学习的数学探究方法。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尽办法来为学生创设探究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渴望。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灵活地进行教学情境地设计和实施,以便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作者:邓东勇单位:广东省惠州市第五中学。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一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如果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置良好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任何教学手段顺利开展的前提,对于启发式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现三动:动脑、动口、动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心理健康技能,用以指导实际生活。课堂教学始终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营造出尊重、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课堂互动。

2.重视新课导入。

能否将新课高效导入,是启发式教学得以成功的保证。以“情绪调节”一章为例,如果课堂开始就将单纯的知识点罗列,即使加以解释,学生仍然会缺乏学习兴趣,且不能使学生将知识有效迁移到生活情境中去,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启发式教学导入课程时,可以插入与情绪有关视频、图片,或引入情绪问题等讨论话题,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学生知识的正向迁移。

3.掌握提问技巧。

启发式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问题设置,问题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情景之上设置问题。在课堂导入之后,有具体的教学情景或学生脑海中已形成相应情景,才能开始设问启发,否则就是空中建楼阁,没有生长点,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达不到启发的效果。

(2)以学生现在知识、智力、能力水平为基础;学生原有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生长点,任何教学都要依据学生现有水平而教,启发式教学更应重视学生现有水平,设置问题任务应该是让学生能接受、不反感、能理解的问题,通过思考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脱离学生现有知识、智力、能力水平,就如启发小学生了解大学课堂知识一般,无法成功。

(3)问题要具有探索性,有挑战性同时又不失趣味性;问题应该是真正能促进学生思考,不能为问而问。仍以“情绪调节”为例,在学生已观看情绪相关视频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同一个事件,为什么会有不同情绪呢?”引导学生得出“是观念而不是事件本身不同产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引出情绪调节方法——改变不合理观念。而通过思索得出的答案,更易于记忆。如果问题不具探索性,学生不需要思考便能从书本上或过去经验里找出答案,那么学生无法主生兴趣,也谈不上记住,无法记住,在实践中将不能有效运用。

4.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注意的事项。

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时,始终要多表扬、多鼓励、不批评、不责备,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乐于参与课堂互动。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不能直接指出,而是通过对比、反问等技巧,引导其逐步得出正确答案。对于本身就没有正确好坏之分的,例如“人格”“气质”等知识点,应多设置开放性问题,不设标准答案,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让学生学会求异,明白包容,从而用包容的态度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二、结语。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启”,而难点也在于“启”。要想做到行之有效的“启”,要让学生能够立足于理论知识,将之迁移至实践中,需要教师能够掌握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教师应该要熟悉所授课程内涵外延,熟悉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与流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能够积极尝试启发式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反馈,不断研究创新,积累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启发式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上好本门课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二

课程改革时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行动研究问题成了研究的热点。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与行动研究密切相关联的是“教师即研究者”理念。开展行动研究,要转变观念、遵循一定的程序、构建相应的机制。这样,才能保证行动研究的有效性。

一、转变认识。

1.研究并不一定只是负担。

表面上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量的时间不得不投入教学。教师的任务是“以教学为中心”,繁重的教学负担几乎没有为研究留下多余的时间。其实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是对教师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这种研究的目的不是为教学增加另外的负担,而是力图使教学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因此,尽管在研究之初教师可能费时费力,但一旦进入研究的正常状态,当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时,就有可能熟练地解决种种“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提高教学研究技能的途径有三种方式:阅读,即教师自己阅读有关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的论著;合作,即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专家合作进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即教师针对实际问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三种方式之中,实际上以“研究”最有实效。教师通过自主的研究才能唤起阅读的需要和合作的兴趣。不少人将研究技能的提高寄希望于教师“脱产进修”或“在职培训”,殊不知教师在自己的教室里亲自进行研究即是最有效的“在职培训”方式。并非一定要等到系统学习、研究技能提高之后才产生研究,而是先有研究之后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才能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研究技能。

二、明确程序。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

1.选择问题。

即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对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对问题作出归纳、分类,形成一定时期内教师要通过研究解决的问题。教师从众多的问题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性和研究价值的问题,通过讨论和交流,初步形成各年级或各门学科中的主要问题,形成一个时期学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群。

2.理论探讨。

即从教育理论中有针对性地选取最合适的内容,为解决筛选出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操作规范,从而保证行动研究的正确性。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根据教师选出的问题,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理论,有针对性地向教师介绍,让教师了解与问题相关的教育理论,通过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从中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很多,有的很抽象、深奥,进行理论选择时,要注意针对性、贴切性。

3.实施和反思。

即教师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顺序,在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帮助、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自己已经选择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实践的结果作出总结和反思。行动研究的目标是在实施和反思这一阶段实现的,它是行动研究的关键阶段。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撰写开展行动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论文,为继续开展行动研究提供参考。

三、构建机制。

在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教师行动研究,需要学校与上级行政部门构建促使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机制。

1.时间保证。

在现有教育体系下,教师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有些教师甚至对学生实行看管式管理,这样教师们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几乎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提倡对学生进行减负的今天,也需要对教师进行减负,把教师从繁琐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实践证明,在对教师工作进行加减运算时,首先需要做减法,然后再做加法,这样更容易推行。减去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增加教师的行动研究时间。

2.提供帮助。

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需要理论上的帮助。理论书籍是教育理论的书面载体,专家是教育理论的活化载体,两者缺一不可。然而,现在有些学校教育理论书籍缺乏,只购买各个学科的辅导资料,因而教师很难得到教育理论书籍的帮助,需要构建学校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包括书报杂志。同时,学校还应该聘请有关专家作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引路人,在这方面学校应该有投入意识。

3.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在晋职晋级方面应该向开展行动研究的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多读书、多行动、多反思。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写作教育论文没有必要。这种看法是对教育工作性质的简单化理解、短视的理解,忽视了人的工作的复杂性。认识到教师行动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需要落实到行动上,建立激励机制非常必要。(作者单位:河南教育报刊社,450003)。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三

(一)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行动导向教学环境。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本质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创设行动导向的教学环境,精心组织课堂探究活动,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法练法”;转变师生角色,教师由过去的“讲演者”变为“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由“听众”转变为“发言人”。

(二)激发学习动机,创设乐学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动机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关键。比如设计丰富的课堂探究情景、教师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及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等,这些能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在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探究活动,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乐学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课堂的问题设计,让行动导向更有针对性。

结合教学的重难点,突出数学问题的设计,让行动导向更有针对性。在问题设计时,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1.设计思路清晰;2.问题设计要能够达到怎样的预期目标,即隐藏在设计背后的假说、观念能够给学生怎样的启发;3.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了解这样设计的其他因素,以便更好地设计问题,寻求完善创造性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二、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行动”,提高“行动”效益。

(一)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积极“行动”

“行动”来源于学生的主观欲望,这样的“行动”才更有价值,课堂学习效率才能更加显著。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呢?我们可以运用情境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数学,探究数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而围绕解决的问题展开课堂探究,让探究活动更有针对性。当然,教师的情境创设要科学、合理,文字量要适中,便于学生理解;从情境中提炼出的具体问题,要有一定的新意,并具有启发性。在实践教学中,对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常用的问题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

(二)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愿意“行动”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课堂表现形式往往更多的是采用自主探究形式展开的,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数学素养。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愿意“行动”,使自主探究活动更有质量。当然,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不仅要设计好探究主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同时对于探究中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及时帮助,使得探究有针对性。在激发学生乐于参与探究活动时,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显得更加重要,不同的探究方式,对问题的解决往往途径不一样,效果也大不相同。比如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教学中,常常采用类比———联想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形成命题再加以证明的,教材中采用这种探究学习方式的内容较多,如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四种二次曲线、三种多面体及四种旋转体等。在教学中,我们可抓住其发生过程、内涵、结构、性质以及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相似性来设计问题的引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的课堂探究,学生更愿意“行动”,最终促进自主探究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让行动导向教学法成为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行动导向法更能体现课堂学习活动的价值。教学实践表明:行为导向教学法不仅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获取必备的数学知识,在认知数学概念和数学素养上能做到积极互动,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只有积极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才能挖掘学生内在的数学学习潜能,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总之,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课堂教学积极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它能够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以学生“行动”参与为中心,在掌握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技能技巧的同时,更突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素养,这正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十四

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苦苦求索着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增强实效的途径。对于如何才能“减负”不“减质”,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统一,许多教师不约而同地将研究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作业设计”。随着减负热潮的影响,我在教学中针对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教学效率”这一问题进行了尝试。

一、加强实践,跳出作业的“纸上谈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么,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为此,数学作业设计倡导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

这样实践性的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二、立体整合,步入作业的“你中有我”

新课标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数学学科本身与其它学科就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也应该顾及整合性。

例如: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整合性作业:出示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问题:(1)、哪一个字出现的次数最多?(2)、“春”字一共出现几次?(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

这样似数学非数学的作业,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发展环境。

数学本身就是整合的而非分科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广域的而非限定的。加强数学作业设计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作业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三、发展学生思维,体现作业的开放化。

如果能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那么,将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大胆创新。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后,可以布置类似的开放作业:“六年级(1)班有48名同学,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班委决定每人购买一本价格为5元的书。而书店对于一次性购买50本及50本以上者给予打九折的优惠。根据以上信息,说说你的购书方案。”学生在作业中提了多种购书方案:1.学生个人单独购买,全班共付:5×48=240(元);2.班级统一购买,并且购买50本,全班共付:5×90%×50=225(元),书多买2本,钱还少花15元;3.多买2本再按九折转卖出去,全班共付:5×90%×50-5×90%×2=216(元);4.多买2本再按原价转卖出去,全班共付:5×90%×50-5×2=215(元);从中发现后两种方案比较合适,而且最后一种方案最为合算。

这样开放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并且从中发现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感和创新的成就感。

四、拓宽学习空间,体现作业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能用到数学。生活中也有取之不竭的数学教育资源。因而,如果作业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经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就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这些生活化的数学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切入口。让我们逐步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逐步实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课外作业练习中解脱出来。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五

【案例】:执教完《牛郎织女》这篇课文之后,笔者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表演表现型作业:要求他们自由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小组将课文改编成一个短剧剧本,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次课本剧表演赛。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同学们表现的非常积极,每个剧组都希望可以在比赛中大显身手。几天后的表演赛上,同学们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精彩的表演,仔细听,你能发现剧本中很多对话都是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且合情合理。表演表现型作业有效突破了传统的作业设计形式,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可以给同学们眼前一亮的感觉,让他们增强完成作业的兴趣。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生对于表演表现型作业是非常感兴趣的。这次作业完成后很多同学都希望我们能多设计一些这样类型的`作业。同学们的要求亦有效激发我们对设计表演表现型作业的信心。

2专题搜集型作业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应该“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可以适时的设计一些专题搜集型作业让学生来完成。所谓的专题搜集型作业主要是指围绕某一个特定专题,要求同学们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网络等多种渠道来搜集和整理相关的信息。【案例】:去年暑假,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专题搜集型作业让学生利用假期完成――围绕《走进叶的世界》这一专题,要求从叶的形状、颜色以及功用等方面对叶展开调查和研究,并且呈现出一份完整的调查研究报告。开学的时候,同学们的作业完成情况让人颇感惊喜。作业的内容详实,形式多样,其中不乏有图片、标本、说明和实验数据等。并且几乎所有同学都对作业的封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由此我们可以充分看出他们完成该份作业的细心。有同学表示:“在整个暑假我不断地找资料,问别人,撰写研究报告,真的是花了好多时间,不过我并没有感觉到辛苦,通过这次作业的完成学到了好多知识,非常有意思。”专题搜集型作业的设计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过程,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信息搜集的相关知识,更可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

3社会实践型作业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语文学科是最容易和我们的社会生活有效联系起来的学科之一。而社会实践型作业的设计亦可以成为连接语文课堂和社会生活的坚实桥梁,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案例】:学习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笔者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社会实践型作业:要求同学们分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我们生活周边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找出有效解决对策,并用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作业布置下去之后,结果让笔者感到非常欣慰。例如,通过调查,有的同学发现河流中很多鱼发生了大面积死亡,这都是由于污水所造成的。追溯源头,原来最近水稻田里发生了大面积的虫害,因此农民在水田里喷洒了大量农药。农药融入水中造成了大面积的水体污染。由此学生提出这样的对策:研制一种新型农药,让水体不受污染,同时又可以有效除虫。虽然对策不见得目前可以实现,但是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会走向社会。因此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多设计一些社会实践型作业,让他们早日增强对社会诸多现象的了解,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铺平道路。通过社会实践型作业的完成亦可以有效巩固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

4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作业设计形式之外,我们还可以设计游戏型作业、分层型作业等。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允许多种作业形式的存在。不过,不管是何种作业设计形式都应该以促进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应该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准绳。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一定会呈现出更高的有效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优化我们的作业设计,设计出多种类型的语文作业。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十六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从而布置合适的作业。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 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由更多关注学习的结果转为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积极探索。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还依赖于作业的改革,因为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目前,小学生课外作业既多又滥,缺乏创造性,影响了儿童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甚至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我注意在作业设计上多下功夫,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进行了变革,真正把学生从烦琐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中解放出来。

一、快乐学习运动记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此以往,对语文学习的厌倦就在所难免,语文教学当然就难于逃脱费时低效的窘迫。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位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许多作业练习。有的是随堂练习,有的是课前的预习,更多的是学习课文时的动手动脑作业。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作业时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中。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是较大的,可是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的好许多,学生不但不把它们看成是负担,能按时完成,而且还花了很多时间,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可以说以作业为乐。将学习从单一的抄抄写写中解放出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因人而异形式不一。

(l)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自主”应当成为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地设计作业,增加作业的可选择性。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成“快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另外,在作业形式上也要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面、制作。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2)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一刀切的作业往往增加后进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另外,对于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如和爸爸一同制作拼音卡,搜集资料,参观调查;和同学一起完成小制作,小实验,排演课本剧等。

三、多科整合开放作业。

学科整合的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学科整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作业改革中,我们可以把美术、音乐、思品。英语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与语文学习整合起来,使他们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比如,学会了有关蔬菜的词语后,让他们跟爸爸妈妈学着去某场买菜;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综上所述,作业的革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是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作业改革要踏踏实实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体验成功乐趣的活动。

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录下“智慧的火花”,在作业的引导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作业不但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而且他们能及时体验作业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作业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语文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七

论文摘要: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研究经历了数学知识研究、数学课程知识研究和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研究三个阶段。教学用的数学知识通过对数学教学的核心活动进行分析,直接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数学知识及其影响。它是有效教学的知识基础,应该成为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学;知识;教师教育。

传统上认为数学教师至少要掌握他所教的数学知识。班级授课制成熟后,人们开始同意这样一个原则:除了所教的数学知识以外,数学教师还需要掌握像组织教学、控制课堂秩序等一些教学知识。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教师仅仅知道他所教的数学的术语、概念、命题、法则等知识是不够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知道数学的学科结构。学科结构的概念最早源于schwab。他指出了理解学科结构的两种方式:一个方式是句法性地(syntactically),另一个方式是实体性地(substantively)。所谓句法性地是指从学科所表现出来的逻辑结构方面去了解学科结构。比如,引入无理数表示不可公度线段,引入负数与复数表示某些方程的解。前者可以看到,后者看不到,仅是为了保持方程都有解这个论断的完整性和通用性所做出的一种假设与解释。对这三个概念含义的理解,只能通过产生这些概念的前后联系才能揭示。所谓实体性地是指从学科的概念设计角度去了解学科结构。比如,欧氏几何与解析几何有不同的概念框架。ball把数学的学科结构知识称为关于数学的知识。它是指知识从哪里来,又是如何发展的,真理是如何确认的,又将用到哪里去。

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约定与逻辑建构的区别。正数在数轴的右边或者我们使用十进位值制都是任意的、约定的。而0做除数没有定义或者任意一个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就不是任意的、约定的;二是数学内部之问的联系以及数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三是了解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活动:寻找模式、提出猜想、证明断言、证实解法和寻求一般化。

对数学知识的研究,拓宽了人们对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它显示教学用的数学知识是很复杂的,除了术语、概念、法则、程序之外,还有数学学科结构或者关于数学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教师确定为什么教、选择教什么和怎么教都会产生影响。比如,约定的与逻辑建构的概念的教学策略会有很大的不同,逻辑建构的概念就必须讲清楚它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定义这个概念,怎样定义,它会有什么用,它与其他的概念的关系是怎样的,它的应用有哪些限度。而约定的概念就没有这些必要。但是,有效地数学教学,仅仅具有上述知识还不够。它缺少对学生的考虑,不能给教师提供教授一群特定的学生所必须的教学上的理解。比如,仅仅通过推导知道(+6)=a+2ab+b对有效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知道一些学生容易把分配律过度推广而记成+6)=a+b,知道用矩形的面积表征可以有效地消除这一误解。学生误解的知识与消除误解的教学策略显然不能纳入数学知识的框架,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的复杂性要求更精致的框架来描述。

有效的教学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知识呈现的最佳序列。在数学学科中,马力平的知识包(knowledgepackage)是国际上较为典型的此类研究。知识包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概念而组织起来的一系列相关概念,是在学生的头脑里培育这样一个领域的纵向过程。(n知识包含有三种主要成分:中心概念、概念序列和概念结点,也包括概念的表征、意义和建立在这些概念之上的算法。下例是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知识包(图1)。在这个知识包内,中心概念是20至100数的“借位减法”,它是学习多位数的加减的关键前提。

马力平的知识包实际上是我国内地传统的教材分析研究。这类研究结果是教学参考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一种课程知识,是教师对课程的分析,比对数学知识的分析更接近教学用的数学。但它也不是教师教学时使用的数学知识。它最多是教师对教学的考虑,没有考虑师生互动时产生的数学需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动员起来的知识不一定符合教学情境的需要。比如教师预期的一种学生的反应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没有出现,教师以学生的这种反应为跳板的后继知识就没有了用武之地。马力平概括出的知识包,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使用的数学知识还有一段距离,教师在教学时可能用得上,也可能用不上。教师在教学时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远远超出教材分析所能提供的内容。

ball开创了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研究。她通过分析数学教学的核心活动,直接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数学知识及其影响。下面以ball的一个课例来说明其研究方法与结果。该课内容是三年级多位数减法:joshua星期一吃了16粒豌豆,星期二吃了32粒豌豆。问joshua星期二比星期一多吃了多少粒豌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供了六种解法。sean从16的后继数l7开始向后数数,一直数到32得到答案。ba认为,32的一半是16,答案就是16。betsy把表示16和32的教具(豆子)一一配对,数一下表示32的教具中剩余的没有配对的豆子得到答案。mei的方法是直接从表示32的豆子中拿走16粒,数一下剩余的就行了。cassandia提供了标准的减法算法,scan受到启发,提供了另一种解法:16+16=32,整节课,学生想尽办法鉴定这些解法的异同。l6jball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核心活动是处理数学知识的关联和控制课堂讨论。知识的关联涉及到在具体和符号的模式中,减法和加法是如何关联的、减法的“比较”和“拿走”的解释是如何关联的、教具的表征如何转化为符号表征、betsy的配对比较法如何转化为sean的向后数数的方法、betsy的方法如何和mei的方法协调,控制课堂讨论首先表现在提供线索和解释,推动正确的方法的发展;其次表现在搁置有问题的方法。比如搁置riba的说法。riba的论断是正确的,但要使其他的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还需要添加几步推理。但这几步推理与用它来证明sean的结论超过了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

ball对这节课教师需要使用的数学知识进行了归纳。除了传统的教材分析提供的借位减法的符号算法及其背后的位值制之外,教师还需要其他知识。首先需要知道问题的两种表征模式(如减法32—16:?与缺失加数的加法16+?=32)是等价的。其次,还要知道此问题的一些表征:比如像sean的从17数到32,或者mei的从32里拿走l6个等等。第三,教师还需要具有深刻的数学眼光去审查、分析和协调学生的多种解法。最后,教师还需要一些关于数学论证的知识。通过上述分析,ball指出,教材分析只能提供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只能在分析数学教学的核心活动中才能得到。

四、启示。

1.教学用的数学知识是有效教学的知识基础。它与数学家的数学知识、教材分析得出的数学知识是不一样的。它具有一种教学上有用的数学理解,这种理解主要集中于学生的观念和误解上。学生对特定内容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教师需要调和学生不同的理解方式并在这些方式之间灵活自如地转换,引导学生把知识进一步组织,促进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效学习。

3.教学用的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结构。首先是学生理解的知识。像ball的课例所展示的,学生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层次和一些误解,这些知识是教师教学的起点。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自下而上的讲授使知识加以扩充,把新知识与学生已经构成内在网络的概念和方法联系起来,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奥妙;其次是教学策略。像ball的课例所展示的,学生的理解各种各样,需要教师使用相应的策略来控制课堂讨论,协调不同的方法,促进正确的方法发展,搁置有问题的方法,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第三、控制与反馈的知识。教师需要提供线索和解释,矫正学生的误解,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促进学生进一步精简合理化知识;第四,课程知识。像马力平的'知识包概念所揭示的,特定课题呈现的最佳序列,它的来龙去脉及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数学知识基础。顾泠沅的研究也揭示,辨明一门学科各知识点的固着关系及其潜在距离,构建适合学生特点的、具有合适梯度的结构序列,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最后是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像退位减法,是像ball那样对学生的经验进行精简合理化还是直接教授退位减法的法则,取决于教师对数学的理解、信念数学的认识论以及对特定学生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的判断。当然,这些成分是从不同的维度来说明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的属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及提高课题教学效率的机制还需从课堂教学的经验出发进一步的概念化。

4.获取这种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的方法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进行分析。这些活动包括鉴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选择和管理所教数学概念的表征;评价、选择和修改教科书;在各种教学策略中做出决策;找到支持这种决策所需的资源;控制学生的讨论。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框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分析数学课堂。可以透过表象抓住本质,沉淀下教学用的数学知识库,为教师教育提供内容,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教师采用ball的方法来分析自己的课堂,能够忽略枝节,抓住要害,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分析技能。

5.教师教育尤其是在职培训应结合具体课例。如果ball不分析自己的课堂,是不会发现在退位减法的课上,会隐藏着同构等数学概念。同构的命题有不同的解释,这些不同的解释模型学生接受上有难易之分,在教学策略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启示我们,在教师教育尤其是在职培训时,教师需要的是结合具体课例的指导,而不是泛泛地教育理念说教。顾泠沅先生的调查也证明了教师的这一需求。需要指出的是,教学用的教学用的数学知识具有情境性、个人性的一面,并不完全是命题性的公共知识,教师在学习时也不能完全照搬,需要针对自己的特质和学生的特质,进行改造。尽管这样,教学用的数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教师的专业性,是把数学教师与数学家、数学教育理论家区分出的专业知识,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教师积累和学习特定课题的、教学用的教学用的数学知识,是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十八

过去的会计工作重点是对实际发生过的经济业务活动予以记录、分析、整理,主要侧重于《会计法》中规定的核算和监督工作,要求使用正确的记账方法,工作重点在于确保工作依法合规,真实有效。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传统会计工作而实行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与时代向脱节的地方,具体有以下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一)课程设置上的缺陷在传统中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模式下,课程科目主要包括会计原理、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理论性课程,从课程结构上,理论教育和专业课程比重偏大,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等不到加强,同时,专业课层次过高,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充分,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这都给学生毕业后在适应现代企业工作要求方面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缺陷过去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单方面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模式中关系固化、僵化,缺乏活动,教学方式死板,教学方法以课堂灌输式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背硬记,无论学习活动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教学内容离不开教材,不但单调乏味,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三)教学成果评价模式上的缺陷传统的会计教学,主要通过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教学成果评估。这种方法,检验的主要是学生对教学内容记忆的好坏,对于学生是否充分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有效衡量。许多学生本身对学到的知识并没有充份理解和掌握,没有学到脑里、心里,而是单纯通过几个通宵的赶工硬背,就能够通过考试,这种复述性的考试对于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并没有很大帮助,也无法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学校采用德育、体育、智育多管齐下的教育评价方针,虽然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学生德智体各个方面的情况,但和当前学以致用,强调素质教育和学生实战能力的教学趋势并不相符,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好评的学生,未必适应当前紧张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尤其在考评体系中非常强调学生对既有规定的遵守,而不考虑其存在是否合理,非常不适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其关键是强调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受教育者全面素质和实战能力的评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随着改变,这些都给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就业形势要求会计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知识基础、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还要具有较强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水平都有着明确的要求。相关研究表明,当前企业对员工的评价因素,按照其重要性排列依次为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判断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作为培养中等技术人员的职业学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优化中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体系结构,实现通用性会计人才的培养以前有人做过企业财务负责人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不仅仅要具有专业的会计知识,还要对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方面的知识有所掌握。而现阶段中等职业会计教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方面很少或者没有进行相关学科设置,这不符合当代会计职业教育需求,必须予以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构建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素质教育的内在属性是对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的要求。从会计教学来讲,就包含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会计专业知识和社会公共关系等方面的素质教育。要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在科学设置课程,确保课程的全面性,除了会计专业课程外,还要设置数学、外语、文学、经济法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基础性课程,设置税收、证券投资、国际贸易、统计、市场营销、金融等实际工作中与会计业务相关的课程,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素质培养范围,实现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互补与共融的目的。(2)调整理论教学结构,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确保学生基础扎实,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较快的接受新知识、新技能。(3)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资源投入、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会计教学实践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现代化水平,将实践教学作为中等教育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工作主线,贯穿于会计教学全过程,建立校企联合机制,学校和企业保持常态联系,制定在校学生企业实习、实践计划,在校生定期到企业实习,熟悉企业工作环境,体验企业工作氛围,企业可以委托学校培养专向人才。学校和企业分别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功能,共同构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

(二)增强学生会计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实践操作在教学中所占比例(1)新的教学模式要坚持学以致用原则,以学生为核心,从实战角度出发,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融合。目前的会计教学,多数是对教材的宣讲,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很少接触到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工作工具实物,由于缺乏直观感受,使得学生对会计学习多数停留在表层阶段,难以从具体问题延伸开去思考更深层次的内容。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会计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可主动寻找、收集一些会计票据实物,通过课堂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增强教学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2)采用现代先机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向学生展示财务凭证票据的使用与管理以及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形,让学生对于会计工作有着更加全面和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掌握知识细节。(3)理论教学和模拟实际操作相结合,全方面提升学生会计业务技能水平。通过采用“会计模拟实习”的方式,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加以培养和强化。“会计模拟实习”是指在专门营造的会计工作仿真环境中,有参加的学生做为会计开展的会计业务实践训练。在这个模拟实习环境中,一切条件都尽量和真实的会计工作保持一致。学生在里面以会计人员的身份尝试开展会计业务工作,按照会计工作的真实模式和流程,使用真实的票据、凭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的体验到会计工作的特点,对于学生全面学习、掌握会计工作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意义重大。(4)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良好的实战教学机制。在“会计模拟实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定期派遣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会计工作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有所接触,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打下基础,缩短毕业生上岗适应周期,增强毕业生竞争力。

(三)采用更加科学的会计教育考评制度和素质教育,特别是强调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目标相比,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考评方式僵化、考评方法简单、缺乏全面性和动态考评是其主要缺陷。针对这个问题,要采用系统化的评价体系,多方面、多角度的考评教育成果,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动态追踪,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法,深入评价教学结果各项深层次影响。在原有学习成绩外,更要评价学生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企业输送基层技术员工的重要职责。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机制激烈变革,经济发展速度空前的重要时期,会计人才作为企业发展运行所需人才的基本组成之一,其长期需求是十分巨大的。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相关管理单位和学校要充分重视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重要作用,加大投入,用于创新,优化学科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建设,为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人才培养夯实基础,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会计人才。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九

当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总结个人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坚持以掌握专业知识为首要目标;中英文授课比例适当;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广泛列举英文案例;督促学生课前、课后自我学习等,以期推动双语教学改革。

双语教学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

为了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的竞争力。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该学科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一批归国学者自西方引入,因此开设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还有很强的必要性。以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为契机,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使学生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后,可以直接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原版教材和专业文献,接触到最前沿的经济学研究成果,让专业知识学习和英语学习相得益彰,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纷纷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工作。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丰富的教学成果,促进了国内外教育的接轨。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中未能加以区别,实行统一教学,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授课时盲目追求英语的使用比例,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跟不上教学进度,对课程失去兴趣;教学中没有根据本课程特征和双语教学的特点合理调整授课内容,重点不突出;未根据双语教学难度大,课时紧的特点,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以期与同仁共飨。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仍然是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方法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和外语实践能力。教学实践中要处处根据这个目标调整各项教学安排,不能不顾学生的接受状况,盲目强调英文使用比例,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舍本逐末。

由于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目标也不尽相同。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开设可以考虑先从选修课开始。同时开设双语班和中文班,由任课教师给出双语教学的要求与授课内容等,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实际需求及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为了鼓励学生们参加双语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宣传,给予学分上的倾斜等。使学生们的双语课学习自觉自愿,从而显著提高学习效果。

西方经济学教材在国内外有各种版本,选择面极宽。考虑到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且含有经济学模型和微积分计算,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在选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同时也给学生推荐配套的中文教材,便于学生遇到难懂的地方反复对照学习,加强理解。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选择了萨缪尔森著的西方经济学,因为该书作为经典教材同时被西方高校广泛使用,全书对基本原理叙述清晰,逻辑性强,案例丰富,内容深度也较适合刚入门的本科生。我们同时推荐国内高鸿业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该书结构清晰,可以与萨缪尔森教材很好地对照学习。

在教学手段上,尽量采用现代化的ppt教学,以节省时间,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根据需要插入图表、短文,还可以插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录像,以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效果。考虑到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们的实际英语水平,ppt以英文为主,课程开始阶段和重点、难点部分制作中文对照ppt,便于学生理解。ppt一般在开学后即发给授课学生,便于学生们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将本科阶段经济学知识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学流派及经济学前沿理论。根据教学要求,三部分内容在课时安排,中英文授课比例上应有明显差异。

基本原理是经济学课程的基石,也是本科经济学教学的重点,包括基本概念、经济学模型、基本研究方法等,应占据全部教学的70%~80%,教学效果要求学生们理解透彻,熟练掌握。由于涉及较多专业词汇、图形,因此适宜制作成中英文对照ppt,便于学生们对照理解,授课时英文的比例也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由少及多逐渐增加,开始时约为30%~50%,如果学生们反馈接受良好,则继续讲授下一部分内容,并逐步增加英文比例。如果大部分学生表示理解困难,则用中文结合中文ppt再讲解一遍。少数实在难以理解的同学,推荐其课后仔细阅读中文教材,并对其单独辅导,力求不因双语教学降低教学质量。

经济学案例和宏观经济政策部分通俗易懂,可以全部使用英文讲授,少数难点部分加上中文ppt注释即可。

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学前沿理论,是基本理论的扩展,学生对该部分内容了解即可,根据具体内容的实际难度,尽量使用英文讲授,难点部分则配合中文ppt,用中文再讲授一遍。

西方经济学原理在现实中应用广泛.教学中可以结合每章内容,授课前先用英语提出案例,让学生们带着思考去学习原理,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讲授差别定价时,启发学生们思索身边现象,如:机票的不同折扣,商场的换季打折促销,手机的各种收费套餐等。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学习宏观经济政策这章时,把学生们分成几组,分别代表不同的经济学流派,结合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让学生们课前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先用英文阐述自己所代表流派的经济学理论,再分析这个流派为应对危机可能提出的经济刺激政策,各组学生间展开热烈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并播放介绍当前各国经济刺激方案的英文短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们热情参与,教学效果超出了预期。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还积极关注经济、政治事件,学会了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思考现实问题,同时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

经济学内容繁多,而教学课时有限,难以面面俱到,详尽讲授。尤其是双语教学,学生使用原版教材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如果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初步了解内容,那么在课堂上就会对授课内容难以理解,难以把握重点。因此应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不是简单地布置几道题,而是让学生根据兴趣自己选定课题,完成小论文。学生们首先需要透彻理解基本原理,然后从学术期刊网和互联网上搜索中、英文文献,仔细阅读、整理,形成思路,再设计结构,组织语言,最后完成论文。这样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为培养应用性人才打下了基础。

[1]彭先进等:双语教学必须规范管理[j].理工高教研究,20xx,(3)。

[2]周华:经济学科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研究[j].学术探讨,20xx,(3)。

[3]苑金茹:双语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xx。

[4]罗君丽:关于开展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探索,20xx,(10)。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21034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