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华山导游介绍词 华山西峰导游词篇一
华山得名北魏地理学家俪道元《水经注》里所说是因为远而望之,有若花状,古代花和华通用,故名华山!
1996年华山的缆车的通车,结束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历史,我们今天就是乘坐缆车登山。我们先要换乘华山进山专线车进山,我们现在车子行驶的是黄埔峪旅游专线公路,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智取华山》这就是当年的寻找向导之路,从检票处到华山索道的黄埔峪旅游公路全长7。66公里,花费20_年华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长韩子佩带领县乡民团400多人占山为王,我们解放军从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绕道后山,奇袭成功,根据这一事件拍的电影就叫做《奇袭华山》,后来周总理看了,说这件事情充分的表现了解放军的智勇双全,后来就改名《智取华山》。
我们现在可不要走平坦的路上北峰智取华山纪念亭,我们走智取华山路,也就是那边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没有恐高症,可不可以上华山的苍龙岭等的线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体如果适合爬山那我就让你去,连这里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峰拍张照片我就要劝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线,感受华山的险,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体平衡。
到了北峰我们先穿过北峰饭店,可不要太着急,北峰饭店有张华山的地图,我要给大家讲讲,一会上山的时候可能就走散了,我们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够征服华山呀!
这里就是看地图的位置,大家先不要着急,先不要看地图,两个屋檐之间看华山的东峰象一个秃头的老鹰,那里是观日出的最佳地点,一早挤满了游人,又称朝阳峰。旁边的哪个就是西峰,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样,在智取华山的电影里,是敌军指挥部。也是神话传说《宝莲灯》的发生地。
现在我们大家转身过来看这个地图,看看华山顶部,是不是象个元宝。两边的突起就是东西二峰,中间突起就是华山的最高峰南峰,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论剑的地方,还有华山第一险长空栈道。
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北峰,经过擦耳岩,天梯御道就到了苍龙岭,过了苍龙岭就是五云峰金锁关。金锁关就是上面的四个峰东、西、南、中峰的必经之路。到了那里你可以决定去看任何一个峰,也可以顺道把四个峰都逛完。
华山导游介绍词 华山西峰导游词篇二
现在我给大家说说华山的概况。华山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形成于距今7亿年前,俗称“西岳”。汉武帝把地处五个方位的山封为神山,华山地处西方,故名“西岳”。古代还为这5大名山对应了中国古代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华山在西方,属金,华山的形状刚好象是一个金元宝,到了华山北峰我让大家在金庸华山论剑的地方和华山这个元宝合影。
华山得名北魏地理学家俪道元《水经注》里所说是因为远而望之,有若花状,古代花和华通用,故名华山!
1996年华山的缆车的通车,结束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历史,我们今天就是乘坐缆车登山。我们先要换乘华山进山专线车进山,我们现在车子行驶的是黄埔峪旅游专线公路,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智取华山》这就是当年的寻找向导之路,从检票处到华山索道的黄埔峪旅游公路全长7。66公里,花费20_年华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长韩子佩带领县乡民团400多人占山为王,我们解放军从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绕道后山,奇袭成功,根据这一事件拍的电影就叫做《奇袭华山》,后来周总理看了,说这件事情充分的表现了解放军的智勇双全,后来就改名《智取华山》。
我们现在可不要走平坦的路上北峰智取华山纪念亭,我们走智取华山路,也就是那边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没有恐高症,可不可以上华山的苍龙岭等的线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体如果适合爬山那我就让你去,连这里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峰拍张照片我就要劝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线,感受华山的险,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体平衡。
到了北峰我们先穿过北峰饭店,可不要太着急,北峰饭店有张华山的地图,我要给大家讲讲,一会上山的时候可能就走散了,我们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够征服华山呀!
这里就是看地图的位置,大家先不要着急,先不要看地图,两个屋檐之间看华山的东峰象一个秃头的老鹰,那里是观日出的最佳地点,一早挤满了游人,又称朝阳峰。旁边的哪个就是西峰,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样,在智取华山的电影里,是敌军指挥部。也是神话传说《宝莲灯》的发生地。
现在我们大家转身过来看这个地图,看看华山顶部,是不是象个元宝。两边的突起就是东西二峰,中间突起就是华山的最高峰南峰,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论剑的地方,还有华山第一险长空栈道。
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北峰,经过擦耳岩,天梯御道就到了苍龙岭,过了苍龙岭就是五云峰金锁关。金锁关就是上面的四个峰东、西、南、中峰的必经之路。到了那里你可以决定去看任何一个峰,也可以顺道把四个峰都逛完。
华山导游介绍词 华山西峰导游词篇三
在参观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华山的概况,华山古称“西岳”,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古城西安100公里,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西望长安,素以“奇险俊秀”而驰名海内外,华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历代专家学者考证,“中华”之华源于华山,所以华山有华夏之根之称,历代帝王均到华山举行过封禅、祭祀大典。
今天我们的华山之旅就从被誉为“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玉泉院开始说起。位于华山峪口的玉泉院是我国北方一座著名的全真道观,也是中国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始建于宋神宗皇佑年间。几经修缮,到了明清时期才有现在这个规模。玉泉院的主要景点有大殿、石舫、无忧亭、全真七子殿、通天亭等,穿过玉泉院,就踏上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征程。这条登山路全长12.5公里,共有9567个台阶,沿途经过五星关、莎萝坪、毛女洞、青柯平到达登顶华山的咽喉要道“千尺幢”。千尺幢又被称为“太华咽喉”,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985年在旁边凿了一个复道,使游人上下的安全系数大增。过了千尺幢,眼前的险道就是“百尺峡”,随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这里有块石头悬在上空,好像摇摇欲坠。游人从这经过,都会害怕悬石突然跌落,石上刻有“惊心石”三字。过了惊心石回头一看,石上又刻有平心石,人们才能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从惊心到平心,生动地概括了游人过百尺峡的独特感受。过了百尺峡,爬上老君犁沟,
现在我们就到了华山北峰,请大家看一下这块“智取华山纪念碑”,正面刻有“军魂”二字,背面碑文记述的是1949年我国英勇的人民的解放军八勇士智取华山的英雄壮举。1996年在华山景区开通华山东门,建立了皇甫峪进山公路和华山索道,结束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历史,从华山东西山门登山的两条路,最终汇合点都在北峰,所以说华山北峰也是游客朋友们最多光顾的景点。北峰远望若莲花,峰顶白云围绕,就像是白云托莲花而起的平台,所以又称为“云台峰”,李白诗中有“石作莲花云作台”的诗句就是描写北峰被白云托起的景致。20xx年10月8日,金庸先生登上华山,就是在这里邀天下文人雅士说侠论剑,演绎了一场现实意义上的华山论剑。游玩北峰,过了擦耳崖,登上天梯就来到了华山知名度最高的景点“苍龙岭”。苍龙岭因岭迹青黑,蜿蜒盘旋,就像苍龙腾空,因而得名。岭脊上、下高差约150米,宽不足1米。苍龙岭上还流传着唐代大文豪韩愈的一段故事,相传,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慕华山之名登上华山,游完全山上下到苍龙岭时,因畏惧其险峻,将所带诗书抛向山下,并写下遗书与家人诀别,恰巧被砍柴的樵夫捡到后交于华阴县令,华阴县令亲自带人将韩愈抬下山来,留下了这段韩退之,畏险大哭,投书求救的故事。登上苍龙岭,过了五云峰,就来到了被誉为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相传,山西首阳山和华山相连,黄河水流到此,被山阳阻挡,于是华山脚下,便成了一个湖。老百姓怨声载道,玉皇大帝知道后就派河神巨灵脚蹬山阳,手推华山,才将两山推开一条峡谷,黄河水瞬时便向东奔腾而去,巨灵神的手掌便留在峭壁上,人称仙掌。
再往前走就到了金锁关,都说,过了金锁关,又是一重体天。金锁关,又名“通天门”,是通往中、东、南、西四峰的咽喉要道,继续往前走就到了中峰,相传这里曾是玉女隐居之地,故又称玉女峰。玉女是秦穆公的女儿,生得姿容绝世,华山隐士萧史,善吹洞箫,博得小女儿弄玉的爱慕,使她放弃了奢华舒适的宫廷生活,随萧史在此隐居。多年后,二人修炼成仙,乘风而去,山上许多名胜也因此得名。由于这则美丽的爱情故事,华山在它博大、庄严、深沉后又被赋予了一些浪漫与温柔。
游完中峰爬上云梯就到了东峰,东峰又名朝阳峰,是登山游客观看日出最好的地方,海拔2090米,东峰主要景点有博台、鹞子翻身、下棋亭等景观。鹞子翻身被称为华山第二险,崖高十余丈,手攀铁索,脚踩石窝,附壁而下,两边都是万丈悬崖,到了尽处又须侧足转身,故称鹞子翻身,厅内石桌上有棋局。这里便是宋太祖赵匡胤以华山为输以陈抟的故事发生地,赵匡胤就是在这里输给了陈抟老祖,留下了自古华山不纳粮的传说故事。经过一番辛苦,我们便来到了华山南天门,南天门座落着华山第一天险长空栈道,这不是登山的必经之道,只是古人为勇敢者搭铺的超越自然、战胜自我的挑战地。它靠绝壁搭建,下临深渊,深不见底,站在上面,叫人心惊胆战,走在上面令人魂飞魄散。
现在我们来到了华山的最高峰——南峰,海拔2160米,因传说北归大雁飞过华山的时候都要在此休息,故又名落雁峰,峰顶有一池水,名曰仰天池,池中的水久旱不干,久涝不溢,形成一大奇观。
游完南峰穿过炼丹炉就来到了西峰。西峰,又称莲花峰,此峰最高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现在,我们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条0.66米宽的裂缝,关于这条裂缝,也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三圣母与被玉帝打下凡世的刘彦昌相爱之后,结为夫妻。二郎神杨戬大骂其妹三圣母私配凡夫,违反天条,于是将三圣母压在华山西峰的巨石下面。后来三圣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来到华山,战胜杨戬,劈开压在母亲身上的巨石,全家的以全聚,这里就是“劈山救母”神话发生的地方。下到山下之后,还有一处景点值得您继续参观,这就是被誉为“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西岳庙距华山6公里,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少昊的场所,始建于公元前134年,距今已有20xx多年的历史。历代都有扩建和修葺,因仿照北京故宫的建筑格局,所以又被称为陕西小故宫,登上万寿阁遥望华山,只见华山主峰于西岳庙整个建筑群都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在天气晴好时,远处的华山就想一朵凌空怒放的石莲花高出云表,直上云霄。
各位游客,我们的华山之旅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祝您下站旅途愉快,谢谢!
华山导游介绍词 华山西峰导游词篇四
各位团友:
这天我们将游览被誉为“石作莲花云作台”的华山。华山又称太华山,位于西安城东120公里的华阴市以南。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状,故得名华山。1992年12月会山被评为全国风景名胜40佳之一。即使没来有来过华山的朋友也会从一些搞笑的神话和掌故中了解到一些华山的状况,如“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华山论剑”,以及近代的智取华山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华山的向往和崇拜。
华南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整个山体线条简洁,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
说到奇,是它由一块巨大的完整的花岗岩构成。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削成而四方,其广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谓之“大奇”。华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峙耸立,“势飞向云外,影倒黄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称。提到险,其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岩上开凿的千尺童、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等处都奇险异常。“自古华山一条路”。山中道路仅有南北一线,约10公里,逶迤曲折,艰险崎岖,不少地方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华山除了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题字、诗文、石刻就会使人流连忘返。
朋友们,我们此刻来到的就是玉泉院,据说因那里的泉水与山顶的玉井相通,水质清洌甘美,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登华山的必经之地。相传为隐士陈抟所建。院内殿宇亭台、回廊曲折,泉水淙淙,是游赏胜地。玉泉院与我们一会将会见到的东道院、镇岳宫都是道教的活动场所,现共有殿宇53间。院中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年间重新修建的。
各位朋友,我们此刻位于五峰之一就是北峰脚下,距华山谷口约10公里,那里是华山山峪水流的源头。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树,也许是许多人都会认识它,对,就是青柯树。那里青柯树在此浮苍点黛,故名“青柯坪”。
过青柯坪至回心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从平坦的石板路变为在峭壁上开凿的狭窄的石梯,眼看山路盘旋而上,许多意志薄弱的游客来到那里都会回心转意望山兴叹无功而返。
朋友们,此刻我们已到达了北峰。经过了前面的三关,我想大家已经对华山的险有了必须的认识了吧。北峰双名云台峰,海拔1550米,那里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因恰似一座云台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扼守的四峰的要枢。我们面前的这个小亭叫“军魂亭”,此名来源于景片《智取华山》。
此刻我们来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传说春秋时,华山隐士萧史,善吹洞箫,优美的箫声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的爱慕,使她放下了奢华舒适的宫廷生活,随箫史在此隐居,多年后二人修炼成仙乘凤而去,山上许多名胜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头盆、舍身树等。由于这则美丽的感情故事,华山在它博大、庄严、深沉之后又被赋于了一些浪漫与温柔。
经中峰,我陪同大家去东峰参观。
东峰,又称朝阳峰,峰顶有一个朝阳台,在此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山据传是众多神仙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隐士陈抟老祖在一个孤峰,上有棋台,那就是他们下棋的地方。陈抟又叫希夷先生,是一个有道行的仙人,二人经过商议,越匡胤以华山做赌注。结果输给了陈抟,按事先订立的条件,华山自此成为道家的道场且永有纳粮。在东东峰的东崖上,有一天然图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只巨掌?这只巨掌20余丈,五指参差不齐,中指直贯顶峰,每当日光照射,五指跃然如悬图上。这就是所谓的“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据说在很久以前,华山和中条山相连,右足登开中条山,给黄河开出一条通道,此刻我们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华山时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华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来到那里如临仙境。正如古诗所云“惟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抬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那里四周都是松林,杂以桧柏,迤逦数里,浓阴密闭。此刻我们眼前看到的是险要之处就是第四险关“长空栈疲乏”。长空栈道悬空半壁,下临深渊,是华山最险要处之一。没有过人的胆量和坚定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峰顶有“太上泉”,池水青绿澄澈,常年不竭,俗称“仰天池”。池崖上镌刻甚多,多为明清和近代诗人所题。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描述的“华山论剑”大概也是发生在南峰。
我们此刻来到的是华山的精华部分。西峰,又称莲花峰,得名于峰顶翠云庙前右侧的那块大石,其状如莲花,山峰奇拨峻峭,如刀切剑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细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
此刻我们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条0。66米宽的裂缝,关于这条裂缝也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圣母与被玉帝打下凡世的金单玺相爱之后,结为夫妻。二郎神杨戬大骂其妹三圣母私配凡夫,违反天条,于是将三圣母压在华山西峰顶的巨石下方,之后三圣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来到华山,战胜杨戬,了压在母亲身上的巨石救出母亲,全家得以全聚。这就是“劈山救母”神话发生的地方。
亿万年来鬼斧神工,造就了华山惊险壮丽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咏颂,使华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说,华山与华夏紧紧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关于华山的传说、掌故中我们能够看出,它不但博大、计策、典雅、深沉、严肃,而且幽默、诙谐,甚至还有一丝浪漫与温柔,这不正我们中华民族的写照吗?
到那里呢,华山的游览也接近尾声了,期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完美的回忆!!
华山导游介绍词 华山西峰导游词篇五
各位团友:
这天我们将游览被誉为“石作莲花云作台”的华山。华山又称太华山,位于西安城东120公里的华阴市以南。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状,故得名华山。1992年12月会山被评为全国风景名胜40佳之一。即使没来有来过华山的朋友也会从一些搞笑的神话和掌故中了解到一些华山的状况,如“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华山论剑”,以及近代的智取华山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华山的向往和崇拜。
华南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整个山体线条简洁,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
说到奇,是它由一块巨大的完整的花岗岩构成。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削成而四方,其广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谓之“大奇”。华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峙耸立,“势飞向云外,影倒黄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称。提到险,其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岩上开凿的千尺童、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等处都奇险异常。“自古华山一条路”。山中道路仅有南北一线,约10公里,逶迤曲折,艰险崎岖,不少地方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华山除了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题字、诗文、石刻就会使人流连忘返。
朋友们,我们此刻来到的就是玉泉院,据说因那里的泉水与山顶的玉井相通,水质清洌甘美,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登华山的必经之地。相传为隐士陈抟所建。院内殿宇亭台、回廊曲折,泉水淙淙,是游赏胜地。玉泉院与我们一会将会见到的东道院、镇岳宫都是道教的活动场所,现共有殿宇53间。院中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年间重新修建的。
各位朋友,我们此刻位于五峰之一就是北峰脚下,距华山谷口约10公里,那里是华山山峪水流的源头。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树,也许是许多人都会认识它,对,就是青柯树。那里青柯树在此浮苍点黛,故名“青柯坪”。
过青柯坪至回心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从平坦的石板路变为在峭壁上开凿的狭窄的石梯,眼看山路盘旋而上,许多意志薄弱的游客来到那里都会回心转意望山兴叹无功而返。
朋友们,此刻我们已到达了北峰。经过了前面的三关,我想大家已经对华山的险有了必须的认识了吧。北峰双名云台峰,海拔1550米,那里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因恰似一座云台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扼守的四峰的要枢。我们面前的这个小亭叫“军魂亭”,此名来源于景片《智取华山》。
此刻我们来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传说春秋时,华山隐士萧史,善吹洞箫,优美的箫声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的爱慕,使她放下了奢华舒适的宫廷生活,随箫史在此隐居,多年后二人修炼成仙乘凤而去,山上许多名胜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头盆、舍身树等。由于这则美丽的感情故事,华山在它博大、庄严、深沉之后又被赋于了一些浪漫与温柔。
经中峰,我陪同大家去东峰参观。
东峰,又称朝阳峰,峰顶有一个朝阳台,在此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山据传是众多神仙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隐士陈抟老祖在一个孤峰,上有棋台,那就是他们下棋的地方。陈抟又叫希夷先生,是一个有道行的仙人,二人经过商议,越匡胤以华山做赌注。结果输给了陈抟,按事先订立的条件,华山自此成为道家的道场且永有纳粮。在东东峰的东崖上,有一天然图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只巨掌?这只巨掌20余丈,五指参差不齐,中指直贯顶峰,每当日光照射,五指跃然如悬图上。这就是所谓的“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据说在很久以前,华山和中条山相连,右足登开中条山,给黄河开出一条通道,此刻我们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华山时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华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来到那里如临仙境。正如古诗所云“惟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抬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那里四周都是松林,杂以桧柏,迤逦数里,浓阴密闭。此刻我们眼前看到的是险要之处就是第四险关“长空栈疲乏”。长空栈道悬空半壁,下临深渊,是华山最险要处之一。没有过人的胆量和坚定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峰顶有“太上泉”,池水青绿澄澈,常年不竭,俗称“仰天池”。池崖上镌刻甚多,多为明清和近代诗人所题。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描述的“华山论剑”大概也是发生在南峰。
我们此刻来到的是华山的精华部分。西峰,又称莲花峰,得名于峰顶翠云庙前右侧的那块大石,其状如莲花,山峰奇拨峻峭,如刀切剑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细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
此刻我们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条0。66米宽的裂缝,关于这条裂缝也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圣母与被玉帝打下凡世的金单玺相爱之后,结为夫妻。二郎神杨戬大骂其妹三圣母私配凡夫,违反天条,于是将三圣母压在华山西峰顶的巨石下方,之后三圣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来到华山,战胜杨戬,了压在母亲身上的巨石救出母亲,全家得以全聚。这就是“劈山救母”神话发生的地方。
亿万年来鬼斧神工,造就了华山惊险壮丽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咏颂,使华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说,华山与华夏紧紧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关于华山的传说、掌故中我们能够看出,它不但博大、计策、典雅、深沉、严肃,而且幽默、诙谐,甚至还有一丝浪漫与温柔,这不正我们中华民族的写照吗?
到那里呢,华山的游览也接近尾声了,期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完美的回忆!!
华山导游介绍词 华山西峰导游词篇六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导游员,真诚欢迎各位来华山旅游,作为各位旅途中的导游,我深感荣幸,各位在华山游览期间,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使大家在华山玩得开心,愿华山“奇、险、雄、秀”的独特景色给大家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回忆。俗话说“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请大家在游览过程中注意安全。
在参观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华山的概况,华山古称“西岳”,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古城西安100公里,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西望长安,素以“奇险俊秀”而驰名海内外,华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历代专家学者考证,“中华”之华源于华山,所以华山有华夏之根之称,历代帝王均到华山举行过封禅、祭祀大典。
今天我们的华山之旅就从被誉为“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玉泉院开始说起。位于华山峪口的玉泉院是我国北方一座著名的全真道观,也是中国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始建于宋神宗皇佑年间。几经修缮,到了明清时期才有现在这个规模。玉泉院的主要景点有大殿、石舫、无忧亭、全真七子殿、通天亭等,穿过玉泉院,就踏上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征程。这条登山路全长12。5公里,共有9567个台阶,沿途经过五星关、莎萝坪、毛女洞、青柯平到达登顶华山的咽喉要道“千尺幢”。千尺幢(chuang)又被称为“太华咽喉”,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985年在旁边凿了一个复道,使游人上下的安全系数大增。过了千尺幢,眼前的险道就是“百尺峡”,随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这里有块石头悬在上空,好像摇摇欲坠。游人从这经过,都会害怕悬石突然跌落,石上刻有“惊心石”三字。过了惊心石回头一看,石上又刻有平心石,人们才能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从惊心到平心,生动地概括了游人过百尺峡的独特感受。过了百尺峡,爬上老君犁沟,
现在我们就到了华山北峰,请大家看一下这块“智取华山纪念碑”,正面刻有“军魂”二字,背面碑文记述的是1949年我国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八勇士智取华山的英雄壮举。1996年在华山景区开通华山东门,建立了皇甫峪进山公路和华山索道,结束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历史,从华山东西山门登山的两条路,最终汇合点都在北峰,所以说华山北峰也是游客朋友们最多光顾的景点。北峰远望若莲花,峰顶白云围绕,就像是白云托莲花而起的平台,所以又称为“云台峰”,李白诗中有“石作莲花云作台”的诗句就是描写北峰被白云托起的景致。20xx年10月8日,金庸先生登上华山,就是在这里邀天下文人雅士说侠论剑,演绎了一场现实意义上的华山论剑。游玩北峰,过了擦耳崖,登上天梯就来到了华山知名度最高的景点“苍龙岭”。苍龙岭因岭迹青黑,蜿蜒盘旋,就像苍龙腾空,因而得名。岭脊上、下高差约150米,宽不足1米。苍龙岭上还流传着唐代大文豪韩愈的一段故事,相传,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慕华山之名登上华山,游完全山上下到苍龙岭时,因畏惧其险峻,将所带诗书抛向山下,并写下遗书与家人诀别,恰巧被砍柴的樵夫捡到后交于华阴县令,华阴县令亲自带人将韩愈抬下山来,留下了这段韩退之,畏险大哭,投书求救的故事。登上苍龙岭,过了五云峰,就来到了被誉为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相传,山西首阳山和华山相连,黄河水流到此,被山阳阻挡,于是华山脚下,便成了一个湖。老百姓怨声载道,玉皇大帝知道后就派河神巨灵脚蹬山阳,手推华山,才将两山推开一条峡谷,黄河水瞬时便向东奔腾而去,巨灵神的手掌便留在峭壁上,人称仙掌。
再往前走就到了金锁关,都说,过了金锁关,又是一重体天。金锁关,又名“通天门”,是通往中、东、南、西四峰的咽喉要道,继续往前走就到了中峰,相传这里曾是玉女隐居之地,故又称玉女峰。玉女是秦穆公的女儿,生得姿容绝世,华山隐士萧史,善吹洞箫,博得小女儿弄玉的爱慕,使她放弃了奢华舒适的宫廷生活,随萧史在此隐居。多年后,二人修炼成仙,乘风而去,山上许多名胜也因此得名。由于这则美丽的爱情故事,华山在它博大、庄严、深沉后又被赋予了一些浪漫与温柔。
游完中峰爬上云梯就到了东峰,东峰又名朝阳峰,是登山游客观看日出最好的地方,海拔2090米,东峰主要景点有博台、鹞子翻身、下棋亭等景观。鹞子翻身被称为华山第二险,崖高十余丈,手攀铁索,脚踩石窝,附壁而下,两边都是万丈悬崖,到了尽处又须侧足转身,故称鹞子翻身,厅内石桌上有棋局。这里便是宋太祖赵匡胤以华山为 输以陈抟的故事发生地,赵匡胤就是在这里输给了陈抟老祖,留下了自古华山不纳粮的传说故事。经过一番辛苦,我们便来到了华山南天门,南天门座落着华山第一天险长空栈道,这不是登山的必经之道,只是古人为勇敢者搭铺的超越自然、战胜自我的挑战地。它靠绝壁搭建,下临深渊,深不见底,站在上面,叫人心惊胆战,走在上面令人魂飞魄散。
现在我们来到了华山的最高峰---南峰,海拔2160米,因传说北归大雁飞过华山的时候都要在此休息,故又名落雁峰,峰顶有一池水,名曰仰天池,池中的水久旱不干,久涝不溢,形成一大奇观。
游完南峰穿过炼丹炉就来到了西峰。西峰,又称莲花峰,此峰最高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现在,我们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条0。66米宽的裂缝,关于这条裂缝,也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三圣母与被玉帝打下凡世的刘彦昌相爱之后,结为夫妻。二郎神杨戬大骂其妹三圣母私配凡夫,违反天条,于是将三圣母压在华山西峰的巨石下面。后来三圣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来到华山,战胜杨戬,劈开压在母亲身上的巨石,全家的以全聚,这里就是“劈山救母”神话发生的地方。下到山下之后,还有一处景点值得您继续参观,这就是被誉为“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西岳庙距华山6公里,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少昊的场所,始建于公元前134年,距今已有20xx多年的历史。历代都有扩建和修葺,因仿照北京故宫的建筑格局,所以又被称为陕西小故宫,登上万寿阁遥望华山,只见华山主峰于西岳庙整个建筑群都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在天气晴好时,远处的华山就想一朵凌空怒放的石莲花高出云表,直上云霄。
各位游客,我们的华山之旅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祝您下站旅途愉快,谢谢!
华山导游介绍词 华山西峰导游词篇七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导游员,真诚欢迎各位来华山旅游,作为各位旅途中的导游,我深感荣幸,各位在华山游览期间,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使大家在华山玩得开心,愿华山“奇、险、雄、秀”的独特景色给大家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回忆。俗话说“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请大家在游览过程中注意安全。
在参观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华山的概况,华山古称“西岳”,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古城西安100公里,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西望长安,素以“奇险俊秀”而驰名海内外,华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历代专家学者考证,“中华”之华源于华山,所以华山有华夏之根之称,历代帝王均到华山举行过封禅、祭祀大典。
今天我们的华山之旅就从被誉为“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玉泉院开始说起。位于华山峪口的玉泉院是我国北方一座著名的全真道观,也是中国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始建于宋神宗皇佑年间。几经修缮,到了明清时期才有现在这个规模。玉泉院的主要景点有大殿、石舫、无忧亭、全真七子殿、通天亭等,穿过玉泉院,就踏上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征程。这条登山路全长12。5公里,共有9567个台阶,沿途经过五星关、莎萝坪、毛女洞、青柯平到达登顶华山的咽喉要道“千尺幢”。千尺幢(chuang)又被称为“太华咽喉”,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985年在旁边凿了一个复道,使游人上下的安全系数大增。过了千尺幢,眼前的险道就是“百尺峡”,随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这里有块石头悬在上空,好像摇摇欲坠。游人从这经过,都会害怕悬石突然跌落,石上刻有“惊心石”三字。过了惊心石回头一看,石上又刻有平心石,人们才能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从惊心到平心,生动地概括了游人过百尺峡的独特感受。过了百尺峡,爬上老君犁沟,
现在我们就到了华山北峰,请大家看一下这块“智取华山纪念碑”,正面刻有“军魂”二字,背面碑文记述的是1949年我国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八勇士智取华山的英雄壮举。1996年在华山景区开通华山东门,建立了皇甫峪进山公路和华山索道,结束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历史,从华山东西山门登山的两条路,最终汇合点都在北峰,所以说华山北峰也是游客朋友们最多光顾的景点。北峰远望若莲花,峰顶白云围绕,就像是白云托莲花而起的平台,所以又称为“云台峰”,李白诗中有“石作莲花云作台”的诗句就是描写北峰被白云托起的景致。20xx年10月8日,金庸先生登上华山,就是在这里邀天下文人雅士说侠论剑,演绎了一场现实意义上的华山论剑。游玩北峰,过了擦耳崖,登上天梯就来到了华山知名度最高的景点“苍龙岭”。苍龙岭因岭迹青黑,蜿蜒盘旋,就像苍龙腾空,因而得名。岭脊上、下高差约150米,宽不足1米。苍龙岭上还流传着唐代大文豪韩愈的一段故事,相传,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慕华山之名登上华山,游完全山上下到苍龙岭时,因畏惧其险峻,将所带诗书抛向山下,并写下遗书与家人诀别,恰巧被砍柴的樵夫捡到后交于华阴县令,华阴县令亲自带人将韩愈抬下山来,留下了这段韩退之,畏险大哭,投书求救的故事。登上苍龙岭,过了五云峰,就来到了被誉为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相传,山西首阳山和华山相连,黄河水流到此,被山阳阻挡,于是华山脚下,便成了一个湖。老百姓怨声载道,玉皇大帝知道后就派河神巨灵脚蹬山阳,手推华山,才将两山推开一条峡谷,黄河水瞬时便向东奔腾而去,巨灵神的手掌便留在峭壁上,人称仙掌。
再往前走就到了金锁关,都说,过了金锁关,又是一重体天。金锁关,又名“通天门”,是通往中、东、南、西四峰的咽喉要道,继续往前走就到了中峰,相传这里曾是玉女隐居之地,故又称玉女峰。玉女是秦穆公的女儿,生得姿容绝世,华山隐士萧史,善吹洞箫,博得小女儿弄玉的爱慕,使她放弃了奢华舒适的宫廷生活,随萧史在此隐居。多年后,二人修炼成仙,乘风而去,山上许多名胜也因此得名。由于这则美丽的爱情故事,华山在它博大、庄严、深沉后又被赋予了一些浪漫与温柔。
游完中峰爬上云梯就到了东峰,东峰又名朝阳峰,是登山游客观看日出最好的地方,海拔2090米,东峰主要景点有博台、鹞子翻身、下棋亭等景观。鹞子翻身被称为华山第二险,崖高十余丈,手攀铁索,脚踩石窝,附壁而下,两边都是万丈悬崖,到了尽处又须侧足转身,故称鹞子翻身,厅内石桌上有棋局。这里便是宋太祖赵匡胤以华山为 输以陈抟的故事发生地,赵匡胤就是在这里输给了陈抟老祖,留下了自古华山不纳粮的传说故事。经过一番辛苦,我们便来到了华山南天门,南天门座落着华山第一天险长空栈道,这不是登山的必经之道,只是古人为勇敢者搭铺的超越自然、战胜自我的挑战地。它靠绝壁搭建,下临深渊,深不见底,站在上面,叫人心惊胆战,走在上面令人魂飞魄散。
现在我们来到了华山的最高峰---南峰,海拔2160米,因传说北归大雁飞过华山的时候都要在此休息,故又名落雁峰,峰顶有一池水,名曰仰天池,池中的水久旱不干,久涝不溢,形成一大奇观。
游完南峰穿过炼丹炉就来到了西峰。西峰,又称莲花峰,此峰最高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现在,我们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条0。66米宽的裂缝,关于这条裂缝,也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三圣母与被玉帝打下凡世的刘彦昌相爱之后,结为夫妻。二郎神杨戬大骂其妹三圣母私配凡夫,违反天条,于是将三圣母压在华山西峰的巨石下面。后来三圣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来到华山,战胜杨戬,劈开压在母亲身上的巨石,全家的以全聚,这里就是“劈山救母”神话发生的地方。下到山下之后,还有一处景点值得您继续参观,这就是被誉为“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西岳庙距华山6公里,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少昊的场所,始建于公元前134年,距今已有20xx多年的历史。历代都有扩建和修葺,因仿照北京故宫的建筑格局,所以又被称为陕西小故宫,登上万寿阁遥望华山,只见华山主峰于西岳庙整个建筑群都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在天气晴好时,远处的华山就想一朵凌空怒放的石莲花高出云表,直上云霄。
各位游客,我们的华山之旅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祝您下站旅途愉快,谢谢!
华山导游介绍词 华山西峰导游词篇八
各位团友:
这天我们将游览被誉为“石作莲花云作台”的华山。华山又称太华山,位于西安城东120公里的华阴市以南。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状,故得名华山。1992年12月会山被评为全国风景名胜40佳之一。即使没来有来过华山的朋友也会从一些搞笑的神话和掌故中了解到一些华山的状况,如“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华山论剑”,以及近代的智取华山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华山的向往和崇拜。
华南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整个山体线条简洁,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
说到奇,是它由一块巨大的完整的花岗岩构成。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削成而四方,其广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谓之“大奇”。华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峙耸立,“势飞向云外,影倒黄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称。提到险,其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岩上开凿的千尺童、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等处都奇险异常。“自古华山一条路”。山中道路仅有南北一线,约10公里,逶迤曲折,艰险崎岖,不少地方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华山除了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题字、诗文、石刻就会使人流连忘返。
朋友们,我们此刻来到的就是玉泉院,据说因那里的泉水与山顶的玉井相通,水质清洌甘美,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登华山的必经之地。相传为隐士陈抟所建。院内殿宇亭台、回廊曲折,泉水淙淙,是游赏胜地。玉泉院与我们一会将会见到的东道院、镇岳宫都是道教的活动场所,现共有殿宇53间。院中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年间重新修建的。
各位朋友,我们此刻位于五峰之一就是北峰脚下,距华山谷口约10公里,那里是华山山峪水流的源头。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树,也许是许多人都会认识它,对,就是青柯树。那里青柯树在此浮苍点黛,故名“青柯坪”。
过青柯坪至回心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从平坦的石板路变为在峭壁上开凿的狭窄的石梯,眼看山路盘旋而上,许多意志薄弱的游客来到那里都会回心转意望山兴叹无功而返。
朋友们,此刻我们已到达了北峰。经过了前面的三关,我想大家已经对华山的险有了必须的认识了吧。北峰双名云台峰,海拔1550米,那里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因恰似一座云台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扼守的四峰的要枢。我们面前的这个小亭叫“军魂亭”,此名来源于景片《智取华山》。
此刻我们来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传说春秋时,华山隐士萧史,善吹洞箫,优美的箫声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的爱慕,使她放下了奢华舒适的宫廷生活,随箫史在此隐居,多年后二人修炼成仙乘凤而去,山上许多名胜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头盆、舍身树等。由于这则美丽的感情故事,华山在它博大、庄严、深沉之后又被赋于了一些浪漫与温柔。
经中峰,我陪同大家去东峰参观。
东峰,又称朝阳峰,峰顶有一个朝阳台,在此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山据传是众多神仙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隐士陈抟老祖在一个孤峰,上有棋台,那就是他们下棋的地方。陈抟又叫希夷先生,是一个有道行的仙人,二人经过商议,越匡胤以华山做赌注。结果输给了陈抟,按事先订立的条件,华山自此成为道家的道场且永有纳粮。在东东峰的东崖上,有一天然图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只巨掌?这只巨掌20余丈,五指参差不齐,中指直贯顶峰,每当日光照射,五指跃然如悬图上。这就是所谓的“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据说在很久以前,华山和中条山相连,右足登开中条山,给黄河开出一条通道,此刻我们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华山时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华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来到那里如临仙境。正如古诗所云“惟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抬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那里四周都是松林,杂以桧柏,迤逦数里,浓阴密闭。此刻我们眼前看到的是险要之处就是第四险关“长空栈疲乏”。长空栈道悬空半壁,下临深渊,是华山最险要处之一。没有过人的胆量和坚定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峰顶有“太上泉”,池水青绿澄澈,常年不竭,俗称“仰天池”。池崖上镌刻甚多,多为明清和近代诗人所题。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描述的“华山论剑”大概也是发生在南峰。
我们此刻来到的是华山的精华部分。西峰,又称莲花峰,得名于峰顶翠云庙前右侧的那块大石,其状如莲花,山峰奇拨峻峭,如刀切剑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细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
此刻我们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条0。66米宽的裂缝,关于这条裂缝也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圣母与被玉帝打下凡世的金单玺相爱之后,结为夫妻。二郎神杨戬大骂其妹三圣母私配凡夫,违反天条,于是将三圣母压在华山西峰顶的巨石下方,之后三圣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来到华山,战胜杨戬,了压在母亲身上的巨石救出母亲,全家得以全聚。这就是“劈山救母”神话发生的地方。
亿万年来鬼斧神工,造就了华山惊险壮丽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咏颂,使华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说,华山与华夏紧紧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关于华山的传说、掌故中我们能够看出,它不但博大、计策、典雅、深沉、严肃,而且幽默、诙谐,甚至还有一丝浪漫与温柔,这不正我们中华民族的写照吗?
到那里呢,华山的游览也接近尾声了,期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完美的回忆!!
华山导游介绍词 华山西峰导游词篇九
各位团友:
这天我们将游览被誉为“石作莲花云作台”的华山。华山又称太华山,位于西安城东120公里的华阴市以南。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状,故得名华山。1992年12月会山被评为全国风景名胜40佳之一。即使没来有来过华山的朋友也会从一些搞笑的神话和掌故中了解到一些华山的状况,如“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华山论剑”,以及近代的智取华山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华山的向往和崇拜。
华南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整个山体线条简洁,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
说到奇,是它由一块巨大的完整的花岗岩构成。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削成而四方,其广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谓之“大奇”。华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峙耸立,“势飞向云外,影倒黄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称。提到险,其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岩上开凿的千尺童、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等处都奇险异常。“自古华山一条路”。山中道路仅有南北一线,约10公里,逶迤曲折,艰险崎岖,不少地方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华山除了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题字、诗文、石刻就会使人流连忘返。
朋友们,我们此刻来到的就是玉泉院,据说因那里的泉水与山顶的玉井相通,水质清洌甘美,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登华山的必经之地。相传为隐士陈抟所建。院内殿宇亭台、回廊曲折,泉水淙淙,是游赏胜地。玉泉院与我们一会将会见到的东道院、镇岳宫都是道教的活动场所,现共有殿宇53间。院中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年间重新修建的。
各位朋友,我们此刻位于五峰之一就是北峰脚下,距华山谷口约10公里,那里是华山山峪水流的源头。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树,也许是许多人都会认识它,对,就是青柯树。那里青柯树在此浮苍点黛,故名“青柯坪”。
过青柯坪至回心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从平坦的石板路变为在峭壁上开凿的狭窄的石梯,眼看山路盘旋而上,许多意志薄弱的游客来到那里都会回心转意望山兴叹无功而返。
朋友们,此刻我们已到达了北峰。经过了前面的三关,我想大家已经对华山的险有了必须的认识了吧。北峰双名云台峰,海拔1550米,那里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因恰似一座云台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扼守的四峰的要枢。我们面前的这个小亭叫“军魂亭”,此名来源于景片《智取华山》。
此刻我们来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传说春秋时,华山隐士萧史,善吹洞箫,优美的箫声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的爱慕,使她放下了奢华舒适的宫廷生活,随箫史在此隐居,多年后二人修炼成仙乘凤而去,山上许多名胜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头盆、舍身树等。由于这则美丽的感情故事,华山在它博大、庄严、深沉之后又被赋于了一些浪漫与温柔。
经中峰,我陪同大家去东峰参观。
东峰,又称朝阳峰,峰顶有一个朝阳台,在此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山据传是众多神仙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隐士陈抟老祖在一个孤峰,上有棋台,那就是他们下棋的地方。陈抟又叫希夷先生,是一个有道行的仙人,二人经过商议,越匡胤以华山做赌注。结果输给了陈抟,按事先订立的条件,华山自此成为道家的道场且永有纳粮。在东东峰的东崖上,有一天然图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只巨掌?这只巨掌20余丈,五指参差不齐,中指直贯顶峰,每当日光照射,五指跃然如悬图上。这就是所谓的“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据说在很久以前,华山和中条山相连,右足登开中条山,给黄河开出一条通道,此刻我们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华山时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华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来到那里如临仙境。正如古诗所云“惟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抬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那里四周都是松林,杂以桧柏,迤逦数里,浓阴密闭。此刻我们眼前看到的是险要之处就是第四险关“长空栈疲乏”。长空栈道悬空半壁,下临深渊,是华山最险要处之一。没有过人的胆量和坚定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峰顶有“太上泉”,池水青绿澄澈,常年不竭,俗称“仰天池”。池崖上镌刻甚多,多为明清和近代诗人所题。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描述的“华山论剑”大概也是发生在南峰。
我们此刻来到的是华山的精华部分。西峰,又称莲花峰,得名于峰顶翠云庙前右侧的那块大石,其状如莲花,山峰奇拨峻峭,如刀切剑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细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
此刻我们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条0。66米宽的裂缝,关于这条裂缝也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圣母与被玉帝打下凡世的金单玺相爱之后,结为夫妻。二郎神杨戬大骂其妹三圣母私配凡夫,违反天条,于是将三圣母压在华山西峰顶的巨石下方,之后三圣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来到华山,战胜杨戬,了压在母亲身上的巨石救出母亲,全家得以全聚。这就是“劈山救母”神话发生的地方。
亿万年来鬼斧神工,造就了华山惊险壮丽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咏颂,使华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说,华山与华夏紧紧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关于华山的传说、掌故中我们能够看出,它不但博大、计策、典雅、深沉、严肃,而且幽默、诙谐,甚至还有一丝浪漫与温柔,这不正我们中华民族的写照吗?
到那里呢,华山的游览也接近尾声了,期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完美的回忆!!
华山导游介绍词 华山西峰导游词篇十
各位团友:
这天我们将游览被誉为“石作莲花云作台”的华山。华山又称太华山,位于西安城东120公里的华阴市以南。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状,故得名华山。1992年12月会山被评为全国风景名胜40佳之一。即使没来有来过华山的朋友也会从一些搞笑的神话和掌故中了解到一些华山的状况,如“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华山论剑”,以及近代的智取华山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华山的向往和崇拜。
华南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整个山体线条简洁,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
说到奇,是它由一块巨大的完整的花岗岩构成。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削成而四方,其广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谓之“大奇”。华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峙耸立,“势飞向云外,影倒黄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称。提到险,其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岩上开凿的千尺童、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等处都奇险异常。“自古华山一条路”。山中道路仅有南北一线,约10公里,逶迤曲折,艰险崎岖,不少地方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华山除了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题字、诗文、石刻就会使人流连忘返。
朋友们,我们此刻来到的就是玉泉院,据说因那里的泉水与山顶的玉井相通,水质清洌甘美,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登华山的必经之地。相传为隐士陈抟所建。院内殿宇亭台、回廊曲折,泉水淙淙,是游赏胜地。玉泉院与我们一会将会见到的东道院、镇岳宫都是道教的活动场所,现共有殿宇53间。院中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年间重新修建的。
各位朋友,我们此刻位于五峰之一就是北峰脚下,距华山谷口约10公里,那里是华山山峪水流的源头。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树,也许是许多人都会认识它,对,就是青柯树。那里青柯树在此浮苍点黛,故名“青柯坪”。
过青柯坪至回心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从平坦的石板路变为在峭壁上开凿的狭窄的石梯,眼看山路盘旋而上,许多意志薄弱的游客来到那里都会回心转意望山兴叹无功而返。
朋友们,此刻我们已到达了北峰。经过了前面的三关,我想大家已经对华山的险有了必须的认识了吧。北峰双名云台峰,海拔1550米,那里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因恰似一座云台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扼守的四峰的要枢。我们面前的这个小亭叫“军魂亭”,此名来源于景片《智取华山》。
此刻我们来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传说春秋时,华山隐士萧史,善吹洞箫,优美的箫声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的爱慕,使她放下了奢华舒适的宫廷生活,随箫史在此隐居,多年后二人修炼成仙乘凤而去,山上许多名胜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头盆、舍身树等。由于这则美丽的感情故事,华山在它博大、庄严、深沉之后又被赋于了一些浪漫与温柔。
经中峰,我陪同大家去东峰参观。
东峰,又称朝阳峰,峰顶有一个朝阳台,在此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山据传是众多神仙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隐士陈抟老祖在一个孤峰,上有棋台,那就是他们下棋的地方。陈抟又叫希夷先生,是一个有道行的仙人,二人经过商议,越匡胤以华山做赌注。结果输给了陈抟,按事先订立的条件,华山自此成为道家的道场且永有纳粮。在东东峰的东崖上,有一天然图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只巨掌?这只巨掌20余丈,五指参差不齐,中指直贯顶峰,每当日光照射,五指跃然如悬图上。这就是所谓的“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据说在很久以前,华山和中条山相连,右足登开中条山,给黄河开出一条通道,此刻我们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华山时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华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来到那里如临仙境。正如古诗所云“惟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抬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那里四周都是松林,杂以桧柏,迤逦数里,浓阴密闭。此刻我们眼前看到的是险要之处就是第四险关“长空栈疲乏”。长空栈道悬空半壁,下临深渊,是华山最险要处之一。没有过人的胆量和坚定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峰顶有“太上泉”,池水青绿澄澈,常年不竭,俗称“仰天池”。池崖上镌刻甚多,多为明清和近代诗人所题。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描述的“华山论剑”大概也是发生在南峰。
我们此刻来到的是华山的精华部分。西峰,又称莲花峰,得名于峰顶翠云庙前右侧的那块大石,其状如莲花,山峰奇拨峻峭,如刀切剑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细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
此刻我们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条0。66米宽的裂缝,关于这条裂缝也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圣母与被玉帝打下凡世的金单玺相爱之后,结为夫妻。二郎神杨戬大骂其妹三圣母私配凡夫,违反天条,于是将三圣母压在华山西峰顶的巨石下方,之后三圣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来到华山,战胜杨戬,了压在母亲身上的巨石救出母亲,全家得以全聚。这就是“劈山救母”神话发生的地方。
亿万年来鬼斧神工,造就了华山惊险壮丽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咏颂,使华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说,华山与华夏紧紧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关于华山的传说、掌故中我们能够看出,它不但博大、计策、典雅、深沉、严肃,而且幽默、诙谐,甚至还有一丝浪漫与温柔,这不正我们中华民族的写照吗?
到那里呢,华山的游览也接近尾声了,期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完美的回忆!!
华山导游介绍词 华山西峰导游词篇十一
这天我们将游览被誉为“石作莲花云作台”的华山。华山又称太华山,位于西安城东120公里的华阴市以南。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状,故得名华山。1992年12月会山被评为全国风景名胜40佳之一。即使没来有来过华山的朋友也会从一些搞笑的神话和掌故中了解到一些华山的状况,如“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华山论剑”,以及近代的智取华山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华山的向往和崇拜。
华南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整个山体线条简洁,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
说到奇,是它由一块巨大的完整的花岗岩构成。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削成而四方,其广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谓之“大奇”。华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峙耸立,“势飞向云外,影倒黄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称。提到险,其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岩上开凿的千尺童、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等处都奇险异常。“自古华山一条路”。山中道路仅有南北一线,约10公里,逶迤曲折,艰险崎岖,不少地方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华山除了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题字、诗文、石刻就会使人流连忘返。
朋友们,我们此刻来到的就是玉泉院,据说因那里的泉水与山顶的玉井相通,水质清洌甘美,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登华山的必经之地。相传为隐士陈抟所建。院内殿宇亭台、回廊曲折,泉水淙淙,是游赏胜地。玉泉院与我们一会将会见到的东道院、镇岳宫都是道教的活动场所,现共有殿宇53间。院中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年间重新修建的。
各位朋友,我们此刻位于五峰之一就是北峰脚下,距华山谷口约10公里,那里是华山山峪水流的源头。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树,也许是许多人都会认识它,对,就是青柯树。那里青柯树在此浮苍点黛,故名“青柯坪”。
过青柯坪至回心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从平坦的石板路变为在峭壁上开凿的狭窄的石梯,眼看山路盘旋而上,许多意志薄弱的游客来到那里都会回心转意望山兴叹无功而返。
朋友们,此刻我们已到达了北峰。经过了前面的三关,我想大家已经对华山的险有了必须的认识了吧。北峰双名云台峰,海拔1550米,那里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因恰似一座云台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扼守的四峰的要枢。我们面前的这个小亭叫“军魂亭”,此名来源于景片《智取华山》。
此刻我们来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传说春秋时,华山隐士萧史,善吹洞箫,优美的箫声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的爱慕,使她放下了奢华舒适的宫廷生活,随箫史在此隐居,多年后二人修炼成仙乘凤而去,山上许多名胜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头盆、舍身树等。由于这则美丽的感情故事,华山在它博大、庄严、深沉之后又被赋于了一些浪漫与温柔。
经中峰,我陪同大家去东峰参观。
东峰,又称朝阳峰,峰顶有一个朝阳台,在此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山据传是众多神仙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隐士陈抟老祖在一个孤峰,上有棋台,那就是他们下棋的地方。陈抟又叫希夷先生,是一个有道行的仙人,二人经过商议,越匡胤以华山做筹码。结果输给了陈抟,按事先订立的条件,华山自此成为道家的道场且永有纳粮。在东东峰的东崖上,有一天然图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只巨掌?这只巨掌20余丈,五指参差不齐,中指直贯顶峰,每当日光照射,五指跃然如悬图上。这就是所谓的“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据说在很久以前,华山和中条山相连,右足登开中条山,给黄河开出一条通道,此刻我们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华山时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华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来到那里如临仙境。正如古诗所云“惟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抬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那里四周都是松林,杂以桧柏,迤逦数里,浓阴密闭。此刻我们眼前看到的是险要之处就是第四险关“长空栈疲乏”。长空栈道悬空半壁,下临深渊,是华山最险要处之一。没有过人的胆量和坚定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峰顶有“太上泉”,池水青绿澄澈,常年不竭,俗称“仰天池”。池崖上镌刻甚多,多为明清和近代诗人所题。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描述的“华山论剑”大概也是发生在南峰。
我们此刻来到的是华山的精华部分。西峰,又称莲花峰,得名于峰顶翠云庙前右侧的那块大石,其状如莲花,山峰奇拨峻峭,如刀切剑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细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
此刻我们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条0.66米宽的裂缝,关于这条裂缝也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圣母与被玉帝打下凡世的金单玺相爱之后,结为夫妻。二郎神杨戬大骂其妹三圣母私配凡夫,违反天条,于是将三圣母压在华山西峰顶的巨石下方,之后三圣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来到华山,战胜杨戬,了压在母亲身上的巨石救出母亲,全家得以全聚。这就是“劈山救母”神话发生的地方。
亿万年来鬼斧神工,造就了华山惊险壮丽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咏颂,使华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说,华山与华夏紧紧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关于华山的传说、掌故中我们能够看出,它不但博大、计策、典雅、深沉、严肃,而且幽默、诙谐,甚至还有一丝浪漫与温柔,这不正我们中华民族的写照吗?
到那里呢,华山的游览也接近尾声了,期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完美的回忆!
华山导游介绍词 华山西峰导游词篇十二
现在我给大家说说华山的概况。华山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形成于距今7亿年前,俗称“西岳”。汉武帝把地处五个方位的山封为神山,华山地处西方,故名“西岳”。古代还为这5大名山对应了中国古代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华山在西方,属金,华山的形状刚好象是一个金元宝,到了华山北峰我让大家在金庸华山论剑的地方和华山这个元宝合影。
华山得名北魏地理学家俪道元《水经注》里所说是因为远而望之,有若花状,古代花和华通用,故名华山!
1996年华山的缆车的通车,结束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历史,我们今天就是乘坐缆车登山。我们先要换乘华山进山专线车进山,我们现在车子行驶的是黄埔峪旅游专线公路,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智取华山》这就是当年的寻找向导之路,从检票处到华山索道的黄埔峪旅游公路全长7。66公里,花费20xx年华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长韩子佩带领县乡民团400多人占山为王,我们解放军从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绕道后山,奇袭成功,根据这一事件拍的电影就叫做《奇袭华山》,后来周总理看了,说这件事情充分的表现了解放军的智勇双全,后来就改名《智取华山》。
我们现在可不要走平坦的路上北峰智取华山纪念亭,我们走智取华山路,也就是那边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没有恐高症,可不可以上华山的苍龙岭等的线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体如果适合爬山那我就让你去,连这里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峰拍张照片我就要劝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线,感受华山的险,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体平衡。
到了北峰我们先穿过北峰饭店,可不要太着急,北峰饭店有张华山的地图,我要给大家讲讲,一会上山的时候可能就走散了,我们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够征服华山呀!
这里就是看地图的位置,大家先不要着急,先不要看地图,两个屋檐之间看华山的东峰象一个秃头的老鹰,那里是观日出的最佳地点,一早挤满了游人,又称朝阳峰。旁边的哪个就是西峰,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样,在智取华山的电影里,是敌军指挥部。也是神话传说《宝莲灯》的发生地。
现在我们大家转身过来看这个地图,看看华山顶部,是不是象个元宝。两边的突起就是东西二峰,中间突起就是华山的最高峰南峰,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论剑的地方,还有华山第一险长空栈道。
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北峰,经过擦耳岩,天梯御道就到了苍龙岭,过了苍龙岭就是五云峰金锁关。金锁关就是上面的四个峰东、西、南、中峰的必经之路。到了那里你可以决定去看任何一个峰,也可以顺道把四个峰都逛完。
华山导游介绍词 华山西峰导游词篇十三
这天我们将游览被誉为“石作莲花云作台”的华山。华山又称太华山,位于西安城东120公里的华阴市以南。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状,故得名华山。1992年12月会山被评为全国风景名胜40佳之一。即使没来有来过华山的朋友也会从一些搞笑的神话和掌故中了解到一些华山的状况,如“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华山论剑”,以及近代的智取华山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华山的向往和崇拜。
华南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整个山体线条简洁,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
说到奇,是它由一块巨大的完整的花岗岩构成。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削成而四方,其广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谓之“大奇”。华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峙耸立,“势飞向云外,影倒黄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称。提到险,其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岩上开凿的千尺童、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等处都奇险异常。“自古华山一条路”。山中道路仅有南北一线,约10公里,逶迤曲折,艰险崎岖,不少地方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华山除了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题字、诗文、石刻就会使人流连忘返。
朋友们,我们此刻来到的就是玉泉院,据说因那里的泉水与山顶的玉井相通,水质清洌甘美,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登华山的必经之地。相传为隐士陈抟所建。院内殿宇亭台、回廊曲折,泉水淙淙,是游赏胜地。玉泉院与我们一会将会见到的东道院、镇岳宫都是道教的活动场所,现共有殿宇53间。院中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年间重新修建的。
各位朋友,我们此刻位于五峰之一就是北峰脚下,距华山谷口约10公里,那里是华山山峪水流的源头。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树,也许是许多人都会认识它,对,就是青柯树。那里青柯树在此浮苍点黛,故名“青柯坪”。
过青柯坪至回心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从平坦的石板路变为在峭壁上开凿的狭窄的石梯,眼看山路盘旋而上,许多意志薄弱的游客来到那里都会回心转意望山兴叹无功而返。
朋友们,此刻我们已到达了北峰。经过了前面的三关,我想大家已经对华山的险有了必须的认识了吧。北峰双名云台峰,海拔1550米,那里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因恰似一座云台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扼守的四峰的要枢。我们面前的这个小亭叫“军魂亭”,此名来源于景片《智取华山》。
此刻我们来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传说春秋时,华山隐士萧史,善吹洞箫,优美的箫声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的爱慕,使她放下了奢华舒适的宫廷生活,随箫史在此隐居,多年后二人修炼成仙乘凤而去,山上许多名胜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头盆、舍身树等。由于这则美丽的感情故事,华山在它博大、庄严、深沉之后又被赋于了一些浪漫与温柔。
经中峰,我陪同大家去东峰参观。
东峰,又称朝阳峰,峰顶有一个朝阳台,在此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山据传是众多神仙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隐士陈抟老祖在一个孤峰,上有棋台,那就是他们下棋的地方。陈抟又叫希夷先生,是一个有道行的仙人,二人经过商议,越匡胤以华山做筹码。结果输给了陈抟,按事先订立的条件,华山自此成为道家的道场且永有纳粮。在东东峰的东崖上,有一天然图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只巨掌?这只巨掌20余丈,五指参差不齐,中指直贯顶峰,每当日光照射,五指跃然如悬图上。这就是所谓的“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据说在很久以前,华山和中条山相连,右足登开中条山,给黄河开出一条通道,此刻我们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华山时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华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来到那里如临仙境。正如古诗所云“惟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抬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那里四周都是松林,杂以桧柏,迤逦数里,浓阴密闭。此刻我们眼前看到的是险要之处就是第四险关“长空栈疲乏”。长空栈道悬空半壁,下临深渊,是华山最险要处之一。没有过人的胆量和坚定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峰顶有“太上泉”,池水青绿澄澈,常年不竭,俗称“仰天池”。池崖上镌刻甚多,多为明清和近代诗人所题。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描述的“华山论剑”大概也是发生在南峰。
我们此刻来到的是华山的精华部分。西峰,又称莲花峰,得名于峰顶翠云庙前右侧的那块大石,其状如莲花,山峰奇拨峻峭,如刀切剑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细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
此刻我们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条0.66米宽的裂缝,关于这条裂缝也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圣母与被玉帝打下凡世的金单玺相爱之后,结为夫妻。二郎神杨戬大骂其妹三圣母私配凡夫,违反天条,于是将三圣母压在华山西峰顶的巨石下方,之后三圣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来到华山,战胜杨戬,了压在母亲身上的巨石救出母亲,全家得以全聚。这就是“劈山救母”神话发生的地方。
亿万年来鬼斧神工,造就了华山惊险壮丽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咏颂,使华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说,华山与华夏紧紧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关于华山的传说、掌故中我们能够看出,它不但博大、计策、典雅、深沉、严肃,而且幽默、诙谐,甚至还有一丝浪漫与温柔,这不正我们中华民族的写照吗?
到那里呢,华山的游览也接近尾声了,期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完美的回忆!
华山导游介绍词 华山西峰导游词篇十四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华山观光旅游!今天由我给大家做导游服务,让我们一同愉快的度过华山之旅。
华山地处陕西省华阴市境内,北临渭水、黄河、东出潼关就是河南盛山西盛是一个鸡鸣三省之地,西有古都西安、东有古都洛阳,物华天宝。
自古以来就是出帝王,出文人的“人杰地灵”之都。
华山是秦岭山脉东部的一个支脉,早在七亿年前就已经形成,自古称“西岳”,它横空出世,挺拔峻峭,雄伟壮观。
五座主峰高耸云表,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神采飞扬,灿烂奇目。
五座主峰分别称为东峰(朝阳峰)、西峰(莲花峰)、南峰(落雁峰)、北峰(云台峰)、中峰(玉女峰)其中,南峰最高,海拔2160.5米,北峰最低,海拔1614.7米。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华山“远而望之,又若花状”。
在古汉语中,“花”“华”通用,故而称作华山。
据清代学者顾炎武先生考证,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曾活动在华山和山西夏县一带黄河流域,所以中华民族以称华夏子孙。
固而“中华”之“华”是因华山而得名,华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
可以这么说,黄河是母亲河,华山是父亲山。
华山是如何形成的?先来一段神话传说:相传大禹治水时,处处有人神相助,当黄河之水引出龙门,来到潼关时,又被两座高山挡住去路,大禹不禁叹息起来,巨灵大神在天庭听到大禹的叹气,立即腾云驾雾来到大禹身边,表示愿助他一臂之力。
只见巨灵大神紧抓住南面一座山的山顶,山瞬间被掰裂成两半,然后顺势用脚又蹬开了北面那座山,黄河水趁势从这裂口中流了过去。
这南面分成两半的山,高的一半就是华山,低的一半就是太华山。
李白有诗云“巨灵咆哮掰两山,洪波奔流射东海”。
现代科学家这样认为:华山是由于几千万年前秦岭和渭河平原交界地带断裂,引起南北两侧层带的错动,内部岩层受到巨大的横压力而形成的陡峭的山势。
华山的奇和险闻名于世。
华山有“五大奇观”,这就是“奇石”、“奇树”、“奇水”、“奇洞”、“奇路”。
华山石奇,因为这座山就是有一块完整的花岗岩石经过地壳运动和风雨剥蚀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景致;华山树奇,因为许多古老而粗壮的松树或生长在石缝里,或生长在悬崖上,不屈不挠,茁壮顽强。
而且许多树或象兄第,或象姐妹,或象夫妻,表现出了极高内涵的人文精神。
还有“奇洞”、“奇水”、“奇路”,到山上我会给大家一一介绍。
我们的第一个考验便是有华山一线天之称的千尺幢,该处于石槽中开道直上,两旁铁索垂挂,犹若天梯,游人至此仰望蓝天一线,俯视巨壑深渊。
而第二个考验就是百尺峡,峡长百余尺,峡谷仅容一人通过。
这里势危坡陡,石壁峭立,通道狭窄,且有悬石,摇摇欲坠,令人心惊胆颤。
接下来过仙人桥?,可以喘口气了。
而下一个挑战是险路“老君犁沟”,传说是太上老君牵来自己的青牛,在这个陡壁处犁出的一条小路。
走完“老君犁沟”,就登上了海拔1500多米的北峰。
这里四面悬崖绝壁,恰如一座平台,因而又叫云台峰。
浏览完北峰后,大家吃点东西补充体力,然后继续向前进,胜利就在前面了!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来到了金锁关,是经五云峰通往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金锁关后则无路可通。
杜甫《望岳》诗中“箭栝通天有一门”就是指的这里。
过了金锁关,我们就向西峰前进。
西峰是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
又因峰巅有巨石形状好似莲花瓣,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
西峰为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
西北绝崖千丈,其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是华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华山叫莲花山。
西峰南崖有山脊与南峰相连,脊长300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像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为屈岭,顺着屈岭而过,我们就来到了南峰,也称落雁峰,传说是因为回归大雁常在这里落下歇息。
落雁峰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
看,胜利就已经在我们手里了。
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
会当临绝顶之感便向我们袭来,试想还有什么烦恼呢?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现在我们来体验体验华山之最险的长空栈道,在垂直的崖壁上凿洞、插楔,铺板搭制而成的。
当地有句民谚,“小心、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首洛南商州”。
不过,游客可以系着保险绳去体验华山这最险的地方。
当你走在凌空铺设的木板上,谷中的山风吹着衣角来回扇动,使你有一种像飞起来的感觉,或许还有一种成仙的感觉,不过小陆已经体验多次还尚未成仙。
体验完那惊险的长空栈道后,我们就可以省省体力了,因为我们准备走下坡向东峰走去。
来到朝阳台后,我们就差不多浏览完华山了,返回到北峰后,我们可以选择走智取华山路下山,也可以选择坐缆车下山,下山后我们就会乘坐大巴出山。
好了,我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各位游客一定注意脚下安全!祝大家参观愉快!
华山导游介绍词 华山西峰导游词篇十五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莲花佛国----九华山旅游!
下面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九华山的概况
我们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是我们安徽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的主要景区。这里景色秀丽,古刹林立,与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我们的九华山呢其实原来并不叫九华山。在唐朝的时候叫九子山,因为九华山山峰秀丽,高出云层的山峰有九座,因此叫做九子山。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两次到过此地,先后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九华山之名因此而得并且一直用到了今天。
九华山宗教活动历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华山发展,佛教更加兴盛。在唐朝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最后选在了我们的九华山修行。夜间露宿在山上的山洞里。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饿了就吃山上的野生植物,黄精。最后在他99岁的时候圆寂。佛教界认为他生前苦行,圆寂后与佛经里所记载的地藏菩萨相合,尊为地藏菩萨应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时候姓金,所以大家都称为金地藏。九华山也就自此被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唐代后,九华山佛教声明渐著,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葺,到清代全山寺院已经有150多座了。祗圆寺,东崖寺,百岁宫,甘露寺四大丛林,香火之盛甲天下。改革开放以后,古老的佛山旧貌重辉。现有寺院90多座,僧侣600多人。是一个特色鲜明和有重要影响的佛教圣地。
下面我们进入的是九华街景区,首先就看到一座石门坊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筑。横额上镌刻着康熙皇帝御书的“九华圣境”四个大。中门两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狮。门坊端庄典雅。过了门坊呢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桥了,这座桥是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在这里呢大家随我一起踏上这座古桥我们一起步入仙境之中!
大家看,过了桥正面就是祗园寺的大殿。祗园寺是国家重点寺院,规模是九华山四大丛林里最大的了。也是唯一的一座丛林寺院,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讲堂和藏经楼等十余座单体建筑组成,是典型的组合式建筑。它的山门偏离了大殿中轴线,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啊歪置山门是颇有讲究的,一来呢是为了辟邪,二来是门向朝着开山祖寺化城寺。大雄宝殿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地位十分突出。在寺庙的前院墙上有一条石刻“泰山石敢当”5个大十分醒目,大家来猜猜看这是做什么用的啊?
呵呵,既然大家猜不出来那我就公布谜底啦,这个呢是我们祗园寺独有的,是用来辟邪镇妖的,大家记住了吗?好,现在我们游览下一个景点。
朋友们:现在我们上车,我陪各位去参观闵园景区。为什么叫“闵园”呢?据传唐代这里有一户姓闵的,产业丰盈,这方圆百里都是闵员外的。金地藏初来九华山时曾向闵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传至今。后来闵公父子皈依佛门,闵氏没有后代,于今九华山没有一户姓闵的人家。
闵园景区
朋友们:现在我们上车,我陪各位去参观闵园景区。为什么叫“闵园”呢?据传唐代这里有一户姓闵的,产业丰盈,这方圆百里都是闵员外的。金地藏初来九华山时曾向闵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传至今。后来闵公父子皈依佛门,闵氏没有后代,于今九华山没有一户姓闵的人家。闵园景区位于天台景区西麓,与九华街隔峰对峙,为南北走向的大峡谷,面积约远平方公里,是一个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型游览区。这里田园山庄秀美,环境清幽,四季宜人,是疗养、度假理想之地。
闵园至拜经台索道现在我们在闵园至拜经台索道下站,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索道情况。该索道1993年动工,1994年10月正式营运。下站位于凤凰松上方,上站设在拜经台,全长1350米,高差476米,为单线脉动循环吊厢式,吊厢6组计18只,单向运输能力为340人/小时。原为国产设备,1999年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奥地利名牌产品,更换了钢绳和吊厢,性能先进,安全可靠。公司实行规范管理,先后荣获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命名的”全国青年文明号”、省级文明单位、省安全文明生产生活区示范点和省妇联授予的”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该索道连接九华山两个重点景区,上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寺院天台寺和拜经台,下有闻名遐迩的凤凰松,群峰环抱,苍翠欲滴,乘索道观天台、闵园风光,尽收眼底。
闵园竹海闵园区秀竹丛生,遍覆岗峦,面积达160公顷,号称闵园竹海。竹林依山起伏,碧波荡漾,清风吹拂,满山和鸣,不是大海胜似大海;林中房舍,白墙褐瓦,如海中珠宝,时隐时现;竹林中小径纵横,花香鸟语,空气香甜,清幽至极。朋友,你们大多生活在城市,每天忙碌在高楼大厦和车海人流之中,希望你们有机会到竹海中走一走,体味一下这竹海的诗情画意。竹子全身都是宝。九华山闵园竹海,久负盛名,它为山民创造财富,为旅游带来生机,是九华山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最佳境地。
九华山凤凰松
凤凰古松“凤凰展翅”于青山绿水间,为九华佛地一大自然奇观。松高7。8米,胸径1米,主干扁平翘首,如凤凰冠;两股支干一高一低状似凤凰尾。根部周围绿草如茵,松尾下有一大圆石,人称“凤凰蛋”。据说古松已有14园园余年历史,如今干挺、枝繁、叶茂。国画大师李可染称誉此松为”天下第一松”。九华山对外开放后,管理部门加强对古松的保护,设护松栏杆,辟凤凰松广场,新建高档旅游公厕,提高了景点的品位。凤凰古松以古著称,以形取胜,历千年风雨沧桑,风韵犹存,象征九华佛山古老而又年轻。古松和凤凰护持佛教名山,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李锟《凤凰松》诗云:“毕竟人间第一松,风姿不与众松同。田田羽《如翔凤,矮矮鳞枝若衮龙。几度风霜犹郁郁,千年风雨更葱葱。且看古松凌云志,振翅寥寥望太空。”如今,凤凰古松正展开双翅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
闵园民居在闵园峡谷中有上、中、下三处民居,散居与群居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刚才我们在车上看到的上闵园十多户人家,沿九闵公路散居,皖南民居风格,依山而建,白墙褐瓦,一律为新建的平房或两层楼宇。它们点缀青山峡谷,给人以清心悦目、和谐及富有朝气之感。中闵园近百户,以山岗为界分两处集中居住。你们看:那楼宇和平房鳞次栉比,商店林立,巷弄相连,民居与庵堂精舍浑成一体。这里似街不是街,是村又似城,以凤凰松广场为中心,家家经商,人人从事旅游业。一吴姓人家年年都写着这样一副对联:“半是乡村半是镇,亦商亦贾亦为农。”这副对联道出了九华山乡民经营致富的发展方向,让人回味。下闵园20多户集中居住下闵园坡谷,依山而建,朝向不一,高楼耸立,平房点缀,整个村庄掩映在丛林竹海之间,生机蓬勃。目前九华镇正在兴修中闵园至下闵园的生态观光电瓶车道,长员援4公里,路基宽猿援4米,水泥路面宽2援4米,中有两个会车道,已备源部电瓶车,每部15座,时速20公里。这为开辟下闵园得天独厚的度假资源,建立高品味休闲度假区,创造了便利条件。届时这里的居民,家家都是家庭旅馆和农户疗养院。
闵园尼庵闵园有20多座尼庵,尼众集中,建筑特色鲜明。小型尼庵仅一、二进,单门独:、庙舍合一,中为佛堂,两厢是居室。中等规模的一般为两进厅堂式楼宇,中设天井,内落水,有的加大一些深度和高度,风格不变。这些尼庵一律白墙褐瓦、小外窗、马头墙,寓佛殿、居室于一体,生活十分方便。尼庵一般都置:落,内有花房或菜畦,绿荫环抱,环境清幽。闵园尼庵为九华山皖南民居式寺庙建筑的代表,建筑特色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白墙褐瓦、马头墙,天井院落杂回廊。地板楼板隔墙板,正厅供佛居两厢。”每座尼庵一般为师徒两人,早、晚诵经礼佛,间或种菜、摘茶,一心护佛,生活恬适。下面我们去参观几处代表性尼庵。
香山茅蓬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中闵园东南,民房三开间。殿内供释迦牟尼玉佛员尊。院墙内外有药草、奇花,院内两颗古牡丹,枝繁叶茂,每年开花达数百朵,尤为名贵。有一泓山泉,汇成员米见方的泉水井,院墙砌在井口横石条上,故有”井泉”之称。茅蓬堂中有一副对联:“香焚小楼传经语,鸟唤翠林闻香山。”住持尼性妙1937年住香山茅蓬,专修净土,持戒精严,60余年未下过九华山。_年96岁时圆寂,荼毗后有众多舍利出现,是九华山佛教界公认的当今净土宗大德。
胜鬘精舍 这个”鬘”比较特别。据说印度波斯匿王之女、阿逾?国之王妃,承佛威而说”胜鬘经”(简称《狮子吼经》),宣讲大乘佛教”一乘真实”和”如来藏法身”说。”胜鬘”源出于此。该精舍为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中闵园西,又名安乐堂。殿坐东朝西,木质构架,小石块垒墙。:前有大片茶地,院内有菜地、花房,清幽恬适,环境优美。
九华莲社位于凤凰松南侧,安徽省重点寺院。民居式,小石块垒墙,木质构架,二进、四开间,有禅房数间。为九华山佛教接待社,闵园尼众常聚此议事,时有香客留宿。殿内有一副对联:“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奔东西。”原来佛教与人交往,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副对联韵味十足。
九莲精舍位于中闵园东南。大殿供奉苑尊缅甸玉佛坐像,系广东汕头7位居士敬献。三尊大佛、四大菩萨和十八罗汉齐全,玉佛背面有海岛观音木雕像。该殿两层楼宇,大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是闵园区规模最大的尼庵。
接引庵位于华严岭东、中闵园西,从九华街步行上天台必经之地。四开间平房,内有菜地和花圃,龙溪河从庵东经过,流水潺潺。该庵地处十路口,接引香客和游人,殿内门联是:“接从修行路,引开方便门。”别有情趣。
还有其他一些尼庵,也都很有特色,不再一一带大家去看了。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尼庵都集中在闵园呢?这要说一点九华山佛教历史。据史料记载,金地藏开创道场时,九华山曾有尼姑居住。此后一千多年,没有尼姑住山修行的文记载。九华山为名山佛地,清规戒律较多,当时妇女都不准上九华街。民国时期心坚和尚担任九华山佛教会会长,他很有创见,主张九华山也要收尼众,直到民国远年九华山才有尼姑居住。九华街区大庙都是和尚当家,于是就在闵园建尼庵。闵园是块风水宝地,青山绿水,有利于禅修,又不受干扰,于是尼庵越建越多,成为尼庵居住群。但在闵园也有一座大庙,那就是上天台石阶路边的全国重点寺院“慧居禅寺”。现在我陪大家去看看吧。
慧居禅寺位于中闵园东天台西麓,全国重点寺院。由韦驮殿、弥勒殿、地藏殿等组成,初具丛林规模。抗日战争时,青阳中学曾迁移到此。殿内十八罗汉坐像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为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寺内楹联远近闻名,非同凡响,其一:“前后三三参交凡圣,峰峦九九名重东南。”其二:“长江此仙堑,云海茫茫,时闻天风传塔语;九华真佛国,梵宫巍峻,日看神岭散炉烟。”对仗工整,文采飞扬,与满堂金佛交相辉映。1997年在大殿南山坡建藏经楼和山门殿,宫殿建筑,气势恢宏。藏经楼下置九天圣母殿,为全山独有。九天圣母传说是天上的娘娘,本属道教传说,佛道相融也体现了九华山文化特色。
华严洞由慧居寺北下行,穿行林中小径,片刻即到华严洞。安徽省重点寺院,由海慧寺、毗卢茅蓬和华严洞组成。华严洞为九华山名洞之一。天然石洞坐南朝北,呈窝掌状,面积35平方米。前有门楼,门额”华严古洞”。内供佛像,香烟缭绕。东侧为禅房,上有楼阁,窗明几净。海慧寺和毗卢茅蓬建于清光绪年间,后因战乱部分毁坏,现为民国时建筑,民居风格,古朴典雅。两寺与古洞相依,松竹环抱,翠绿荫浓,溪水潺潺,木鱼声声,大有”深山藏古刹”之意趣。”华严佛地苍茫事,古洞烟霞感慨中。”这里的古洞风光,确实令人感慨。
茗地源茶产于中、下闵园。闵园古称“茗地源”,茶因此得名。春夏之间萌?始发,旗枪不展;又因生长在海拔600米左右峡谷中。多有云雾缭绕,饱吸兰花香气,品质纯美。冲泡之后,香气清醇,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醇甘甜,《底鲜嫩厚实,宛若兰花绽放。茗地源茶历史悠久,九华毛峰为古代极品茶品种之一。《安徽通志?植物考》载:“茗地源茶,出九华山闵园阴谷中,春夏之间萌?始发,故旗枪不大展,亦不可多得。”闵园盛产茶叶,茶季来临,男女老幼均采茶,寺庵僧众也忙于采茶。施智泉《采茶曲》写道:“明霞艳艳接峦光,步出禅关逸兴长。上下闵园芳草路,家家闻得焙茶香。”九华山对外开放后,加强了茶园管理,恢复名茶试制,茗地源茶和其他品种一道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大奖,供不应求。现已列入九华佛茶系列。
龙溪源于九华山分水岭北侧,又名九华溪,由东、西山岗诸涧汇集而成,为九华山主干溪流,它穿越闵园峡谷,流经中、下闵园,穿流七贤、鹊仙、大觉、吊兰和回龙等十余座大小桥梁,构成了一幅由奇峰峻岭、嶙峋怪石、纵横深涧、飞泻银瀑所组成的山水画卷。每当山洪暴发,溪水奔腾咆哮,峡谷轰鸣,浪花飞溅,十分壮观。两岸居民祖祖辈辈与龙溪相伴,依龙溪生存,为龙溪赞美。龙溪是一条生命之溪,又是一条旅游观光之溪。
天台景区
朋友们:九华山有一句民谚:到九华山”不上天台,等于没来。”说明天台景区在整个九华山风景区的重要地位。现在,我向大家做个介绍:
天台景区是九华山高山游览区,南至”老常住”,西至闵园景区,北与花台景区相连,峰峦叠嶂,怪石嶙峋,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吊桥、小狮子峰、观音石、古拜经台、大鹏听经石、地藏禅寺、蜡烛峰、天台峰、十王峰、捧日亭、金仙洞等百余处,可谓移步换景,异彩纷呈。许多景点的命名又具强烈的宗教色彩。从九华街至天台景区,有石板道直通,也可沿九闵公路乘车至索道停车场,换乘索道上山。乘索道观风景,车移景动,飘飘欲仙;蹬石级观风景,拾级攀登,步步皆景。年老的朋友可以乘索道,年轻的朋友跟我蹬石级、上天台,一路观景吧。
吉祥寺由闵园景区经慧居寺,沿石板道步行不远,即到吉祥寺。吉祥寺位于天台峰西麓,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寺已毁,仅存一过路亭,上天台必经此亭。过此亭,观风景,吉祥如意,心想事成。过吉祥寺,沿石级上行,左转右拐,迂回山间,沿途有两座寺庙:一是安徽省重点寺庙复兴庵,19_年兴建,横跨石板道,平房三开间;1997年在庵前新建韦驮殿。二是朝阳庵,始建于民国初年,两层民居式建筑,寺北坡有一过路亭,亭内有岩洞名观音洞。这两座寺庙规模不大,朴实无华,但僧人修持精进,坚持早晚功课,客来焚香击罄,客去禅坐诵经。”复兴”、”朝阳”庵名很美,都与吉祥有关,有朝气和活力之感。
吊桥庵行程过半,来到吊桥。”来到半山坐一坐,再行五里天上天。”现在我们上天台,已走过一半路程了。吊桥,古为木桥,1985年改建为单孔石拱桥,桥身由大条石垒成,长15米,宽2。5米。横跨两峰之谷,上挂岩壁,下临深渊。桥面即为吊桥庵长廊,庵建在桥上,桥建在庵内,故名吊桥庵。吊桥庵又名翠云庵,安徽省重点寺院。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法龙和尚97岁时圆寂。圆寂前回光返照,圆寂后3年肉身不腐,曾供于寺内,_时被毁。现庵为两层民居式建筑,庵旁岩壁上镌有“江南第一山”石刻,为民国时期安徽省省长许世英所书。吊桥庵四周峰峦环抱,怪石峥嵘,山溪潺流,风景如画。
过吊桥,石级陡峭,”通天云梯”考验着行人脚力。过云梯回眸北望,山色苍茫,气象万千:那云雾忽地从坡谷涌起,一刹那整个山峦一片;突然间山风吹来,云消雾散,闵园区的村庄:落星星点点。那小狮子峰在云雾中时而昂首,时而伏踞;”云门峰”风动云涌,时隐时现。那块巨石上裂纹弯曲,形似关刀,传说是关羽当年所携的”青龙偃月刀”所化。朋友:上天台还有近半路程,我们还需鼓劲。有人上天台走到这里作了一首对联:“欲登天台,尚有数万级,足下如何;要领风光,需勇气千尺,君自量之。”我们怎么样呢?当然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前面就是观音峰上院,我们上去吧。
观音峰上院原名圆通庵,安徽省重点寺院。这座建于清代的寺院,坐落在海拔1100米高一块岩体上,3层楼宇,民居风格,前傍古道,后接悬崖,东西均为绝壁,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巧夺天工的建筑,令游人称奇叫绝。寺前照壁上有一碑刻,记述山东吴老先生受菩萨感应维修寺庙的故事,这是九华山对外开放后发生的真人真事,大家可以看一看。该寺住持僧宏成,自幼出家,虔诚礼佛,辛劳十余年,积攒数十万资金维修寺院。他一年四季身穿衲袍,上山下山行走如风。众人说他禅功独到,武艺高强,是沾了”观音菩萨”灵气,经常到南京等地弘法,在九华山传为佳话。
拜经台因金地藏在此诵经而得名。这是台,位于天台峰西侧,是崇山峻岭中一块难得的平台;又是寺,这座建于清代的寺庙,又名大愿庵,俗称古拜经台,安徽省重点寺院。原为一组狭长的建筑,民居式三进殿宇。住持僧圣明自1993年起重修,形成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建筑群体。大殿坐东朝西,宫殿式,双层重檐翘角,气势雄伟,赵朴初先生为大殿题额。北侧地藏殿;东为3层徽派建筑——万佛楼;南为上下5层民居式寮房。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风格协调,堪称佛国明珠。
伫立拜经台,极目西南,峰石奇观组成一巨幅金地藏诵经和听经的场景,称为天台一绝。相传金地藏当年站在拜经台一块石板上诵经49天,这块石板上留有一双深深的足印,“足印石”为金地藏圣迹之一。观世音前来听经,她听经的地方长出了一尊亭亭玉立的观音石,观音峰上院旁一石峭立,面庞圆润,胸脯微挺,衣帽毕肖,襟带飘动,酷似女相观音。天上的大鹏也前来听经,后感化成石。拜经台南有一块30余米高的巨石,形似大鹏,喙啄,拢翅,似伏石聆听,人称”大鹏听经石”,俗称”老鹰扒壁石”。那西边有”仙人击鼓石”,两石险立岗顶,前石硕圆如鼓,后石屹立似鼓手,传为仙人为金地藏诵经击鼓,形象逼真。据传金龟也前来听经,在十王峰西北感化成金龟石。十王峰西有一尊木鱼石,群石交叠,顶架二石,从拜经台眺望,酷似木鱼,据传是金地藏诵经时被敲击的木鱼感化而成的。位于小狮子峰北的纱帽峰,极似一顶古代官员的乌纱帽,传说这是唐代京城一名大臣来听金地藏诵经,前面位置让给各路神仙,他在峰北听经,所以在拜经台处看不到。这些拟人状物的峰石,生成于佛山,与佛有缘,而且与金地藏诵经联系在一起,佛国神奇,令人惊叹。
蜡烛峰从拜经台蹬石级至天台,左有两座南北对峙的蜡烛峰,海拔分别为1261米、1252米。两座圆柱形山峰耸立,状如蜡烛;峰顶有树丛,一树突出,形如烛蕊,极似两支正在点燃的蜡烛。南蜡烛峰上一石形似观音,下有一石如灵猴,名”猴子拜观音”。两支巨烛耸立在拜经台与天台寺两寺之间,形神兼备,妙不可言。
灵山胜境,游人如织。从拜经台至天台这段石级道上,人流拥挤。两旁铁练上,挂满密匝的各式各样的铜、铁锁,玲珑别致,情丝缕缕。这些锁有”连心锁”、”平安锁”、”纪念锁”等,寄托着锁主人对名山佛地的心愿和祈求。这条道上还时有”猴出没,不过它们并不伤人,只是一心等候游人施食。行约半小时,气势恢宏的天台寺就在眼前,两边的摩崖石刻更添游人兴趣,这些石刻主要有:
“一览众山小”楷书,每长37厘米、宽45厘米,镌刻于天台山顶岩壁上。署款”光绪辛丑年东至谢徽、怀宁马琨游天台题”。
“中天世界”楷书,每长32厘米、宽24厘米;镌刻于天台渡仙桥下岩壁上。署款”大清_光绪_重建_题”。
“登峰造极”楷书,每长32厘米、宽2园厘米,镌刻于天台寺青龙背西岩壁上。署款”_参观团”。
“非人间”楷书,每长73厘米、宽37厘米,镌刻于天台寺渡仙桥下”桥洞”形成的巨大石门岩壁上。署款”康熙五十六年季春月观察使三韩人朱作鼎题”。
“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扩”隶书,每长78厘米、宽57厘米。镌刻于天台青龙背岩壁上。署款”孙元良”。
这些摩崖石刻,笔力苍劲,体秀美,具有名家风范;署款的有高僧,有军人,有名士,还有普通游客;石刻气势磅礴,文采飞扬,使天台古寺增添了文化氛围。
天台寺位于海拔1306米的天台正顶上,全国重点寺院,又名地藏寺、地藏禅林。相传金地藏曾居天台,留有”金仙洞”遗迹。寺始建于宋,后废,明洪武时重建,遂为丛林。嘉靖年间僧玺玉居山护林,享年110岁。清时尘尘子重建,称”活埋庵”。至清中叶,天台寺周围源愿座寺庙已形成八刹,均附属天台寺,香火旺盛。原天台寺因地就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为民居式3层走马通楼。九华山对外开放后,历经两次维修。20世纪90年代中期,住持僧宏学重建大雄宝殿,再现天台雄风。大殿为3层宫殿建筑,上层为万佛殿,中为地藏殿,下为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门依旧。北面建有观音殿,东侧为新建的远层民居式寮房。重建后天台寺耸立山巅,气宇轩昂,寺与周边峰、石、洞融为一体,为九华山高山玄寺的代表,已成规模道场。寺周景点众多,风光如画,可南望黄山,北眺长江,四方观景,观景四方。正如吴晋《登天台》诗云:“一入天台路,群峰最上头。云从足下起,汇向日边流。地势雄吴楚,星躔接牛斗。诸天化雨寂,九夏自成秋。”天台寺历来香火旺盛,现在每天来游山和拜佛的游人香客络绎不绝。香客们有的在佛前祈祷,有的忙于在香袋上盖印。天台寺藏有一颗明代铜质”地藏利生宝印”,据传盖了地藏宝印,可以消灾祈福,表明地藏信仰已深入信众心中。天台寺地下室与金仙洞相连,此洞又名地藏洞,为3米高岩石裂缝,顶覆盖石条而成。传说金地藏曾寓居此洞,为金地藏圣迹之一。
天台峰又名”天台正顶”,海拔1306米,九华山第三高峰。峰顶有天台禅寺,东南有一山脊,由裸露的花岗岩构成,呈黛色,如一条巨龙,故有”青龙背”之称。传说金地藏当年向闵公借地,在此一展袈裟,袈裟随风飘飞,竟遍覆九十九峰。西为龙珠峰,该峰与青龙背有一石桥相连,称”渡仙桥”,桥梁镌刻”中天世界”。天台峰顶有一亭,名”捧日亭”,清乾隆年间池州知府李建。此亭为登高揽胜、观日出的佳境,”天台晓日”为九华古十景之一。在天台峰绝顶,有两块巨石对峙而立,形成一狭窄隙缝,下宽1米,上宽0。8米,高约6米,仅容一人擦肩而过。人在其中,倚壁仰望,碧天一线,故有”一线天”之称。在天台峰常可看到九华佛光,山峰、寺院映在佛光中,现象奇特,正如宋人吴潜诗云:“一莲峰簇万花红,百里春阳涤晓风。九十莲花一齐笑,天台人立宝光中。”
十王峰位于天台峰南侧,两峰有一山脊相连。海拔1342米,为九华山第一高峰。峰东西两侧,危崖层叠,登临其上,极目远眺,众峰如”儿孙绕膝”,有”一览众山小”之意境。西南有”钵盂峰”,海拔1143米,极似僧人钵盂;西北有”罗汉峰”,海拔1280米;“宴仙台”位于十王峰西,高百米,三面悬崖,上有约40平方米的平台。南下为”老常住”旧址,建有真如庵。
道僧洞位于十王峰东南,天然石洞,深5米,面积约20平方米。相传道人先住此洞,清咸丰年间有个和尚为逃避战乱至此,与道人共居,故此洞名”道僧洞”,又名”逃僧洞”。又传唐天复年间(901-904),居洞修行的一道一僧在采集草药治病时开始用茶,“先是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日久天长,道僧用以晒茶的石块留下斑斑黄渍,其地”黄石”因此得名。峰间有溪,名”黄石溪”,全长25公里,流水急浅多转折,具有深山幽涧特色;黄石村风光旖旎,盛产名茶,尤以”黄石溪茶”最为名贵,19_年黄石溪毛峰和九华毛峰共同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现作为我国外事交往中馈赠国宾的礼茶之一。道僧洞前有寺,侧有山溪飞瀑,环境极为清幽。释普文曾在该洞禅修三十余载,常年采药行医,80岁时在庙前圆寂,肉身3年不腐,现置庙前关圣殿供奉。
向北,走过”一线天”,就到九华山另一个高山景区——花台景区了。
花台景区
朋友们:我们游览了天台景区后,可以沿着天台正顶往西北的石板道,或从吊桥上方往西北的石板道去花台景区观赏它的”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峰石奇观。花台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地处高山峻岭之中,没有尘烟污染,故保有原始、古朴、纯净、清新的天然丽质。境内峰岭突兀,怪石嶙峋,谷洞幽深,蟠龙虬松,山花烂漫,烟云蓬勃,无不争奇斗异,气象万千。自古灵仙往复、僧家驻足、文人播咏,使这里的峰石都涂上了宗教文化的色彩。整个景区就是一座天然巨佛的殿堂、怪石的海洋、山花的世界、探奇的乐园。昔日山高路险,今天已建成天台至花台、花台至老虎洞的石级道,开通了九华山旅游二环线,即从天台正顶出发,经罗汉墩、小花台到文殊洞、下闵园,过龙溪铁索桥至老虎洞经乌龟石抵达九华街。现在我将途经罗汉墩、莲台峰、天门峰、大小花台、文殊洞等处的景点向大家逐个介绍一下。首先要向朋友们说明:花台是正在开发的景区,有些玲珑乖巧、奇幻如梦的景物还没有恰当的美名,热忱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新景点的命名活动。
罗汉峰位于天台峰西北,海拔1280米。由于组成其山体的花岗岩十分密致、坚硬,抗风化、流水冲蚀能力强,故形成浑圆顶状的山峰。前人描述”罗汉峰状若趺僧,阴冥则慈云法雨,若人鬼鸟兽之起于旁也”。峰西有罗汉墩,是山脊上展开的一大片空旷地,遗有古庙基。传说五百罗汉曾在此聚会,故名罗汉墩。相传金地藏卓锡九华后,常居此为沙门僧众讲经说法,留有圣迹。南宋末陈岩写诗赞道:“阅尽人间万劫尘,平生结习一无存。居山更向山头坐,兀兀真成不动尊。”罗汉墩周围有地藏井、地藏岩、钻山神鼠、古佛洞、大悲院、无底洞等胜景。
地藏井 位于罗汉墩西。相传金地藏曾在此地禅修,苦于没有饮用水,就在山上寻找水源,见一地表湿润,便挖出一口活泉,故名地藏井。古人誉为“佛水”、“仙水”,可以治病消灾,延年益寿。当然这是善良的愿望。不过这口井水的确清洌甘甜,经化验检测,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优质矿泉水。大家可以尝尝鲜。
倚栏石刻位于罗汉墩东南岩壁。这是一方摩崖石刻。文为“春来莫忘重到此,倚栏侧目听松风。”款识:庐阳(今合肥)人。隶书,笔力遒劲,是一帧品味较高的石刻作品。我们身置云涌松涛之中,体会“听松风”,当别有一番韵味。
地藏岩位于罗汉墩北。这是一大片平旷的岩面。传说当年金地藏在此坐禅,久而久之,便磨陷出一个窝槽,恰好能容纳一人坐入其中,可仰面倚靠,人称”地藏靠”。十分神奇,我们可亲身体验一下”内不觉已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的境界,愿地藏菩萨给您带来灵气、福气、运气和财气。在地藏岩向西眺望,耸立的插霄峰、百岁宫、东崖禅寺、回香阁尽收眼底;在地藏岩的下方是葛仙炼丹台。葛洪,东晋人,道教丹鼎派的创始人。传说他曾在此处炼制仙丹,台地旁边的石头形似仙鹤,是他的坐骑所化。
钻山神鼠位于罗汉墩北”百步云梯”上方。尖头、小眼睛、头顶长着一溜绒毛(青草),体态憨厚、稳健,正在朝拜西方如来佛。也许这只钻山大老鼠,原来十分凶残,为害天下,后来经地藏菩萨教化开悟,改恶从善而有了佛性呢!
大悲院位于罗汉墩南,沿石板道下行约1公里即至。此地高台平旷,面积约3000平方米。明代有僧人在此建扑云庵、观音堂茅蓬、一棵松茅蓬、大悲院等寺庙,曾是香火兴旺的道场。后毁,尚留有多座庙基。在大悲院下方0。5公里处台地存有猿座2米高的古僧墓塔林。近年有辽宁僧人明仁在古寺遗址重建大悲院,一幢呈苑”形的六开间民居式殿宇和数间寮房掩映在绿树丛中,香烟缭绕。明仁和尚又在大悲院东北0。5公里处台地建有远座已故僧人塔林,用花岗石雕琢而成,每座塔的造型都别具一格。因该地僧人属密宗一系,故称”密宗塔林”。塔林苍松环卫、阳气充足,远眺青山历历,视”开阔,是风水佳境。
无底洞位于大悲院西,深60米,宽处4米,窄处仅1米,呈丫葫芦形。洞中有洞,洞洞连贯。入内岩倒挂,乱石交叠,壁隙纵横,一片阴森。洞中有朝天洞口,凝视碧空,有”坐井观天”之趣。
神秘的水凼从“迎宾磴道”南下至古佛洞,沿途有一排排密匝的松树伸出长长的枝条,似在列队向游人招手的”迎客松”;巨岩石壁上刻的”善哉”两个大与青松辉映,又是一番境界。在大岩下有一神秘的水凼,长年屯集一泓清水,从未干涸。有人说它是女娲泉,传说女娲和泥造人时用的就是这个池子里的水。因为这里的水是雨雾所化,纤尘不染,凝聚了阴阳灵气;又说是女娲沐浴池,因为女娲是蛇身人面,蜷曲在里面洗澡十分舒适而又隐蔽。其实这口水凼是经过数千万年的雨水滴穿形成的,大自然的造化真是不可思议!水凼下方有石峡,从巨岩的裂缝中穿过,长约30米,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身体发福的游客可要费一番周折才能挤过去,被人戏称为”胖见愁”。从裂缝仰望天空,恰似一条线,就叫”一线天”吧。请朋友们给这些景点起个恰切的名。
古佛洞位于罗汉峰西北石级旁。两洞相连一大一小。总面积约38平方米。古有苦行僧居此。洞前有石墙、门楼。侧有甘泉、碧溪。相传金地藏曾在此洞栖居修行。清光绪年间,高丽贡使赵玉坡游览九华山,特意来到古佛洞凭吊金地藏修行的踪迹,并作诗一首:“东藩修贡草茅臣,到处看山耳目新。圣世万年屏翰固,中华一脉本原亲。诗名远重鸡林价,游迹先开鹿苑春。笑被江南人创见,乌纱错认戏场人。”诗中的”鹿苑”,是佛教俗语”鹿”苑”的简称。佛经说,上古有金仙修道的石室,有母鹿生鹿女极美,金仙养之,因名鹿苑,是佛成道的地方。这里代指金地藏在九华山修行成道的处所,即”古佛洞”。
莲台峰位于罗汉墩东北,海拔1218米。五大磐石高叠成峰,峰腰悬石错列,架空成洞,洞空旷,有”四门”可以进入。曾有僧人栖居,大厅、禅堂可容百人。洞里冬暖夏凉是难得的修行场所。更奇妙的是峰顶莲台巨石,周围环绕着”九瓣莲花”,从石壁抠着古人所凿的手槽、脚磴可攀援而上,直达莲台。登台东望,太平湖烟波浩渺;西南眺望,小灵龟、佛掌、佛指诸峰令人起敬。莲台峰下有”梦幻石谷”,这里是奇石的天然展览厅。
天心石位于莲台峰西北麓石板道东侧,高约5米,宽6米,浑圆如球。有人称”浑圆石”。有的叫”天心石”。如果命名”天眼石”却非常贴切,因为它正巧是天然大睡佛额头上的一颗”天眼”。该石背好像是一堵屏风,游客在这里用手撑着留个影,一定很”酷”、挺帅!
大象石位于天心石西侧百米山坡林地,在一片茂密的丛林中,一方巨石高耸,它长有大眼睛、长鼻子、浑圆的身段,似正欲出林的大象,非常可爱。传说它是普贤菩萨的坐骑,当年金地藏在花台崇山峻岭中修行时,普贤菩萨曾到这里看望过金地藏。
仙菇石 位于莲台峰北面,两石高叠,上石扁圆似伞盖,下石直立粗壮若伞柄,酷似撑开的伞状蘑菇。看来这朵”仙菇”,我们凡人是可望而不可摘!
马头石 位于大象石西边,岗岭上横卧一巨石,形似低垂马首,它的眼睛上边长有睫毛,张开的嘴掉了下马颌。
天门峰位于会仙峰(小花台)西南。海拔947米,峰拔如削,与南面的悬崖夹峙,高阜如门,故名。每当风起云涌,云雾从天门中奔腾而出,气势磅礴,惊涛拍岩,确实是一处勾人魂魄的景致。在天门峰东有清凉台,台高千仞,南北狭窄,长200米,绝壁直耸,三面孤悬,下临深渊。今清凉台有石栏杆围护。夏秋雨季谷风习习,凉爽宜人,小伫憩息,是难得的享受。清凉台北端险立一株中国台湾松,树龄已有200多年了。它的伞盖平铺,好像僧人拜佛打坐的蒲团,故名“蒲团松”。
大花台原名中峰,位于天台峰东北、会仙峰(小花台)北侧,海拔1291米。众峰环峙,独踞其中,故名。中峰与会仙峰之间有大片杜鹃坞,花开季节,幽兰香飘,映山红遍,故名两峰为大、小花台。相传中峰古有僧居。唐人费冠卿《中峰》诗云:“中峰高挂硋寥天,上有茅庵与石泉。晴景猎人曾望见,青蓝色里一僧禅。”登峰环顾,会仙、抚子、天门、石笋、沙弥、大古、天柱等十余峰各呈殊态,美不胜收。正如古人诗中所描述的:“一峰天半明朱霞,一峰晦黯抬云车。一峰晴明一峰雨,一峰崛立一峰舞。如笏如斧如覆钟,如矛如刀如戟丛。突如塔顶摩苍穹,削者如圭锐者笔。”可以说大花台是游人高山揽胜的最佳点。
小花台原名会仙峰,位于中峰南、莲台峰北,海拔1006米。峰顶石柱、”石人”罗立,参差有致,犹如众仙相约而来,在此欢聚,故名。相传唐代道士赵知微曾率徒登峰中秋赏月,宴请群仙。南宋末诗人陈岩诗云:“仙袂飘飘拂翠巅,知微来此晏群仙。人间风雨山间月,始信仙家别有天。”从小花台沿石板道南行至下闵园,一路可观赏众多峰石奇景。
石 佛位于小花台至下闵园的石板道中段西侧,有一山崖伸出一块岩石,他长有大眼睛、高鼻头,突出的下巴和圆润的额头,可谓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天成佛像。天然”佛”位于小花台至下闵园石板道中段西侧,巨大花岗岩石壁上,有约2平方米的行书”佛”,清晰可辨,这是大自然能工巧匠借助风雨剥蚀之力而刻画的杰作。
龙头峰位于天然”石佛”下方。这座山峰酷似龙头,它张开大嘴,口中含着一颗浑圆的宝珠。传说东海龙王前来九华山为地藏护法,并献宝珠。地藏十分感激,但拒绝接受宝物。龙王为表诚意,就地化出一座龙头峰,并镶着宝珠,留在了九华山。
定海神针位于蜗牛石西侧,此石高7米,顶尖削,一柱擎天,独立无依,下临深渊。其石半露于云海之中,故名”定海神针”。地藏靴位于宝塔峰南侧,有一石形似长筒靴倒置在悬崖顶上,俗称”仙人晒靴石”,传说是地藏穿过的一只僧靴所化,故名。另一只在聚玉峰东侧,东西相对,正好一双。
文殊洞位于小花台至下闵园石板道下段北侧,距下闵园0。5公里处,书箱峰西麓。两洞相连,上小下大。大洞36平方米,小洞16平方米,主洞内供文殊菩萨像。洞崖石刻门联:“洞中恒沙佛,天天见如来。”从洞南一条长7米的巨岩裂缝中穿行,扑朔迷离。洞南有一口清泉,其味甘美。相传文殊菩萨曾来此地探访金地藏,故名”文殊洞”。明、清时,此洞辟为道场,来此苦修的僧人至今不断。
九子岩景区
朋友们:九华山向有”东为背即后山,西为面即前山”之说。我们游览了前山诸多风景名胜之后,可趁兴去九华后山九子岩景区,观赏它的自然和人文胜境的原始、古朴、清新的风貌。九子岩景区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东北部、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境内。从九子岩岭到僧家山麓为花岗岩体所形成的陡悬式中心峡谷区,源于九子峰的九子溪自西向东穿流其间,至朱备镇汇入青通河。面积约20平方公里。它是九华山著名古景区之一,又是新开发的高山旅游景区。这里山水风光雄奇灵秀,生态环境优良清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现在九子岩景区已成为集岩、泉、林、寺于一体的绿色大园林,有”烟霞园”之称。兴建了旅游服务设施,架通了九子岩索道,增修了登山石板道,为旅游观光、佛教朝山、生态考察、休闲度假提供了便利条件。游览九子岩景区可分僧家山和九子岩两部分。首先,我向朋友们介绍僧家山即烟霞园北园门周围的主要景点:
僧家山位于九子峰岭东南麓,是一片岩台层叠、怪石罗列的谷地,林木苍翠,泉溪潺流。这里有唐代古福海寺,1938年兴建双溪寺后,陆续涌现了十余座寺庵茅蓬。因僧家云集,故名僧家山。又因是僧人相伴烟霞之地,故有”烟霞园”之称。今九华山森林公园在这里建有管理机构和旅游服务设施。
福海寺位于僧家山东边施门口北坡。唐景福二年(893)建,初名景福:。宋治平初(约1064)赐额”福海:“。清代名”福海寺”。清代陈蔚《九华纪胜》记载:“寺门前旧有唐僧手植松。寺右宋双峰居士程待制九万墓。寺前卧牛石,寺东花窗石,状若绮疏,寺西七布泉,夏秋间瀑分七道注下,亦奇观也。”福海寺饱经风霜,唐时僧人手植松已不见,但周围胜景依旧。民国时寺尚存,后易为民居。1999年住持尼寂云善资收回佛地,发愿重振禅门,现已建成999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坐北朝南,气势恢宏。
程九万墓位于福海寺西北角坡地,墓园_平方米。墓前神道碑镌文:“宋名臣文华阁待制青阳开国公程九万神道。”神道两旁有石羊、石狮、石虎、石俑等雕像,保存完好。程九万是笔架山东麓人,曾在双峰下筑室读书,号”双峰居士”。南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历任武威知县、司农薄太府丞、两淮盐运使、和州知州、襄阳安抚使等职,官至正议大夫、华文阁待制。程九万博学多才,著有《青阳诗百首》、《历阳记》十卷。为官忠直清廉,百姓称”程青天”,朝廷诰封”青阳开国公”。程九万墓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溪寺安徽省重点寺院。从烟霞园园门口南行100米至岔道口,向西拾级登山即至双溪寺。寺背山依溪,怪石丛列。寺旁岩石下有”洁泉”,从砂石缝中渗出,清澈甘甜。双溪绕流寺前,向东流入青通河。1932年陕西安康县双溪寺机通和尚朝礼九华,慕此地山色秀美,发愿建寺,亦取祖庙名”双溪寺”。他在此创办道场,一时名声大振。1957年寺毁于火灾。1978-1998年,九华山佛教协会后山分会先后在旧址重建地藏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和钟楼。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坐西朝东,宫殿式,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内供三尊大佛,“海岛观音”、文殊、普贤和十八罗汉等塑像。大殿前方大理石照壁上镌刻着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双溪寺”。四周岩台层叠,寺西有蕴空茅蓬、定西茅蓬、九莲禅寺。东边有广化院下院、谪仙亭、”林岩竞秀”石刻群,南边有九华山佛教协会后山分会、双溪寺宾馆,寺东北角双溪讲寺上方建有大兴和尚肉身堂。
大兴和尚肉身堂位于双溪寺东北角台地,三开间民居式建筑,内供建国以来九华山佛门第一座真身——大兴和尚肉身。大兴(1894-1985),了维,俗名朱毛和,安徽太湖县人。1925年至九华山百岁宫剃度出家,后长期在九华后山苦行修持,平时常念口头禅:“空、空、空”;”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又常为山民采药治病,人称”九华济公”。1985年4月6日圆寂于双溪寺,年91岁。僧徒将其遗体装缸存放;1988年12月23日开缸,见其肉身颜面如生,遂装金供奉。1990年上海两位居士捐资建堂。堂中玻璃龛内端坐着身披袈裟的大兴肉身,慈祥庄严,眉目清晰,喉节可辨。墙上供着大兴和尚遗像。玻璃柜内陈列着其生前的袈裟和僧鞋以及出缸的罗汉佛珠、指甲、衣帽鞋碎片等遗物。大兴肉身堂西南侧有茅蓬“三空亭”和“三空岩”巨幅摩崖石刻(3个“空”,分别为释仁德、释妙安、释皖峰所题)。
“林岩竞秀”石刻群位于双溪寺、大兴肉身堂至广化院下院一带,怪岩磊磊,如布石阵;拟物似兽,象形成景。其中以鳌鱼石、青蛙石等最为奇异。怪岩上镌有“林岩竞秀”、“峰回路转”、“天籁之韵”、“空、空、空”等摩崖石刻,多为当代名人、高僧手迹。
从僧家山西上登九子岩,途中可观龟兔赛跑石、三斧石、问心石、刘公寨石门、碧云峰斗鸡石等景。下面,我向朋友们介绍九子岩主要景点:
九子岩索道下站始于双溪寺东南侧,上站位于九子岩碧云峰岭。索道水平距离770米,高差401米,线周长1700余米,为单线脉动循环吊厢式。乘索道可观赏奇松、怪石、山泉、溪瀑,远眺青通河两岸田园、山庄风光;抵九子岩,可游览九子峰、九子寺、磐陀石诸名胜,欣赏“九子泉声”。
九子峰又名九子岩,位于碧云峰西,狮子峰、五老峰东北,海拔1035米。峰顶矗立形态各异的巨岩巧石,东西排列者有五,南北成行者有四,酷似童子结伴嬉戏。故称“九子岩”。九华山古号九子山,以一峰名山,是其因缘之一。它是九华山具有代表性的一大景观,南宋末陈岩作诗赞叹:“小大扶携作伴行,欢然恋恋意相倾。谁知万古山头石,还有人间母子情。”九子峰南、九子溪北畔有石窍奇观,南北透光,名“石照”;石照深如井,名“天井”。
九子寺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九子岩盆地。始建于唐,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在九子岩东面的碧云峰顶建”广化寺”,明代重建,称”广化院“。清光绪十五年(1889)迁建于现址,易名”九子寺”,又称”华严禅寺”。今存老殿为清末建筑,民居式,坐西朝东,二层三开间。墙壁嵌有明代碑刻。老殿两侧新建有大雄宝殿和寮房。在碧云峰顶广化:旧址新建有幽冥钟楼,为六角形两层楼阁,内悬猿吨重的巨形幽冥铜钟。九子寺地处山谷盆地,四周峰岩环峙,竹林葱郁,古树苍天,泉瀑争鸣,境极清幽,宛如世外桃源。这里有九子岩石塔、月牙池、磐陀石、地藏洞和“九子泉声”等胜景。
九子岩石塔位于九子寺山门东北侧。塔建于南宋。相传金地藏初入九华山时曾登临九子岩,在磐陀石上坐禅修行。他从新罗携带一条神奇的白犬,名“善听”,又称“谛听”,一直与他相依相伴,法缘情深。后人特在此处建塔纪念,称塔为“谛听塔”。塔共7级,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块石垒砌,呈楼阁式,实心方形。塔高9米,为方形折角须弥座。塔基至顶端逐层向内递减,每层檐角微翘。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刻有云纹和古钱图案。底层正面有拱形洞龛,内供一尊石佛,塔基旁立有一小石狮,形似小犬。九子岩石塔结构玲珑,造型古朴,与有”古城堡”之誉的九子岩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月牙池位于九子寺东北10余米处。这是该寺空有和尚于20世纪60年代巧用谷地岩石、泉水匠心构筑的胜景。一弯月牙池,水中别有天。池口有一座小石拱桥横跨南北,池中央金龟石(凫水龟)背立一座3级石塔,内供地藏菩萨像。旁有卧牛石,西望对岸之月,故称“犀牛望月”。_,池畔垂柳依依,池中莲叶片片;入夜时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距池东北50米处有两株高大的千年古树,一是丹枫、一是香榆。枫树胸径2米,树冠硕大,枝叶繁茂,是九子岩的标志,故名九子枫。池畔立有空有和尚的诗碑,其中一首描绘出一弯月池别有天地的意境:“神蛙云集伏池边,湛清泉水旋漪涟。犀牛回首观明月,金龟悟性潜水间。石桥玲珑如虹降,古枫翠柏参云端。瀑叠成蟒戏渊谷,游此方知极乐天。”诗中禅意充盈,耐人寻味。
磐陀石位于九子寺西北角200米处谷口岩,有一块约15平方米由南向北平斜的岩石,上有臀印,相传是金地藏入九华曾在此岩石上打坐禅修时留下的圣迹。后人称此”打坐石”为“磐陀石”。今石壁上有“金地藏第一修行处”摩崖石刻。谷口山泉分东西两股支流绕过磐陀石,呈“二龙吐水”之势,漫泻而下,形成壮观的”水帘洞”。洞口面向东北,洞内清泉潺潺,奇石磊磊,洞厅可容纳十余人,境极清幽。”穴石作户牖,垂泉当门帘”,相传金地藏曾在此洞栖居诵经,故名“地藏洞”,至今常有僧人在洞中”打坐”禅修。
九子泉声在九子岩西北谷口上方,山泉汇集成涧,涧水从10米高的峡谷东注而下,如素云垂练,故名”垂云涧”。南宋诗人陈岩赞美道:“飞瀑奔崖色皎然,飘空上下势相连。看来不是天河水,尽是兜罗片片绵。”在此听落涧泉声,淅淅沥沥,如拨丝弦,似弄环珮,清脆悦耳,令人萧然意远。在九子岩东北岭腰有七布泉,其瀑声、泉声又是一番境界。每当夏秋暴雨之际,泉水如蛟龙从巨岩谷口,飞崖走壁,七转七折似7匹白练飘舞在半空之中。落差80米,喷珠泻玉,注入龙潭,如撞钟击鼓,山鸣谷应。此景印证了李白佳句“天河挂绿水”的意境。九子岩的涧泉瀑声,松风涛声,古刹钟声,组成美妙的交响乐。清人周硏编纂《九华山志》时,特将“九子泉声”列为”九华十景”之一,作宝塔诗赞叹道:“泉,滴沥;泉,澄鲜。透沙石,云烟。一瓢饮处,九子岩前。)飞千尺练,冰裂七条弦。夜静远闻莲漏,雨余怒作涛喧。鹤露风声许和,高山流水相连。辟世枕之为名洗耳,大旱用汝代龙行天。万古源头活水来不竭,银河一泻到海茫无边。”
从九子岩枫榆古树旁佛茶茶道馆,往西沿石级“青春大道”可登天华峰,沿途有“牵手三关”、金钱岭、飞来石、卧虎石等奇观。
天华峰位于九子峰西南,南与大古、猫碗、花台诸峰相连,东北与独秀、云外、双峰、天柱、莲花诸峰相依,海拔1084米。境内林深似海,云雾缭绕,峰石称奇,泉溪献秀,空气清新,如”天然氧吧”。峰南侧有古天华庵,又名吉祥寺,今存6间殿宇,门楣上分别镌有”地藏殿”和”观音殿”隶书石刻。庵前广场布有石桌、石凳,面对青山、流泉,品茗话禅,韵味无尽。
朋友们:我们游览了九子岩景区后,当趁兴去与它毗邻的天柱峰景区观光揽胜,可以说是不虚九华后山之游。天柱峰景区原称青峭湾景区,位于九子岩景区西南部,地处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南与将军村接壤。天柱峰高,耸立擎霄;群山环抱,盆地罗列。它的东麓为青峭湾盆地,东北部为翠峰盆地,东南部为”六亩田”(庙名)。
天柱峰景区
朋友们:我们游览了九子岩景区后,当趁兴去与它毗邻的天柱峰景区观光揽胜,可以说是不虚九华后山之游。天柱峰景区原称青峭湾景区,位于九子岩景区西南部,地处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南与将军村接壤。天柱峰高,耸立擎霄;群山环抱,盆地罗列。它的东麓为青峭湾盆地,东北部为翠峰盆地,东南部为”六亩田”(庙名)。景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境内奇峰怪石,高瀑深潭;古寺馆塔,星罗棋布;密林深处,世外桃源。昔日游人至天柱峰景区,一是从前山翻山越岭,二是从后山山间小道进入。如今从朱备镇驱车向南沿青通河东岸公路至东桥村龙口,过桥往西绕行4公里新修的盘山土公路,可直抵天柱峰东麓、青峭湾”天柱馆”。游览了周围翠峰寺、净居寺石塔等景点后,驱车返回龙口南1公里处至将军村,过桥往西行5公里蜿蜒的乡间公路,就能直达“六亩田”(心安禅寺)。现将沿途景点介绍于下院
天柱仙踪天柱峰位于青峭湾西北,海拔1004米。拔地而起,绝壁矗立,峰巅如莲瓣初开,耸入云霄,巍峨壮观。清代《九华山志》载:“天柱峰耸拔千仞,如柱倚天,此华东(指九华山东部)第一峰也。”周边群峰环拱,南侧有峰名”响石崂”,据说每当雨天即发出奇妙的响声;西临双峰;南对大古峰;东北为翠峰滴翠;西北屏立五老峰,状若5位仙翁驾云漫游天柱;西南为列仙峰,峰顶多人形奇石,似行者、拜者、舞者,接踵相从,俨然仙侣结队去天庭赴会。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至陵阳山登天柱石》的诗篇,故传诗仙曾游历九华山天柱峰。清代周硏作诗赞道:“鳌头几千仞,奇峰顶上悬。九华尽平地,一柱独擎天。绝境齐昆圃,高踪仰谪仙。共工不敢触,五老立云边。”于是列“天柱仙踪”为“九华十景”之一。
天柱书馆一称“天柱馆”。位于天柱峰东南麓青峭湾。青峭湾,当地人称“草湾”。四面峭壁,天然盆地,海拔700-800米。东与南面河为界,南接将军村岗头,西南止沙弥庵,北抵翠峰三道河。西北至净居寺石塔,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这里住有东桥村青草湾村民组十几户人家,林木掩映,泉水顺着剖开的茅竹汩汩流进院圃。初夏,红桃缀满枝头,炊烟袅袅,一派古朴宁静的山村景象,宛如”世外桃源”。村中有一幢保存完好的民居,砖木结构,两层三开间,门廊呈八形,门额石刻楷书”天柱馆”,上联小”民国戊寅重建”,下联小”族裔玉藻谨书”。这就是重修的明代天柱书馆。青阳学者施达(1573-1636)下之,世称”天柱先生”。酷爱天柱山水,于明泰昌元年(1620)来此隐居,始建”天柱书堂”,授徒讲学,著书立说长达17年。当时江南名士姜演、陈白藩、沈之夏等都出自他门下。他曾撰门联:“除夕酌金樽,与父老共谈风月;星桥开铁锁,任儿童大放花灯。”惜已无遗迹。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青阳名士施玉藻隐居天柱峰下,与乡里同仁重修书堂,改称“天柱馆”,门额即为其所题。今尚存重修天柱馆残碑一块。据“天柱馆”住户黄姓老人说,书馆正厅鼓壁上原供有施达的牌位和画像,_时为防止“破四旧”的破坏,他特地蒙上一层木板。至今尚未揭开,但这一文物无疑得以保护。
净居古塔位于青峭湾西北玉甑峰下双石崖。唐代在双石崖旁始建净居寺,北宋靖康元年(1126)重建于崖下普贤台。明景泰年间朝廷赐住持僧圆慧为”大度禅师”,僧众日增,寺成为丛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寺遭火灾,二十八年重建。1940年日军进山时寺被烧毁。惟一一座五级石塔巍然屹立在普贤台西畔。石塔由不规则的麻石板块叠筑而成,故俗称”叠石塔”。塔高约7米,底层边长1。8米,顶层边长0。85米。平面呈方形。共有5级,自下而上逐层向内收缩。每级4块条石竖立,中嵌两块石板,花纹雕饰精工,层层飞角琉檐,造型别致。四面皆有一个壶门,塔顶为一覆钵式顶盖。塔峰微微倾斜。南宋末诗人陈岩在《叠石塔》诗中描述道:“无复晨钟暮鼓声,慧云犹护法灯明。佛乘大有支持力,旧塔虽欹不解倾。”塔前有一块石碑,刻有《九华山净居古塔偈铭》,说明建塔时间为大中祥符元年(1008)。石塔已历千年,是九华山现存最具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之一。石塔近旁有宋宣和年间曹令机建的”最胜亭”遗址,相传宋诗僧了机曾于亭前植茶,制成名茶”梦觉香”。塔前有”菖蒲涧”,石缝中生长异于他处的菖蒲,芳香袭人,茎长约3。3厘米,有9-22节不等,以”九节菖蒲”最佳。净居古塔周围峭壁高悬,层峦叠翠。在此可眺望天柱、五老诸峰,中央电视台所摄风光片《漫话长江》中的“天柱仙踪”镜头,即取此景。
翠峰滴翠翠峰,原名滴翠峰,位于天柱峰东北、青峭湾北。从天柱馆山后北行,途经青草湾又一村民点,三五户人家。村前三道河清溪潺流,蛙蛙鱼游弋可数。由此拾级登山,林荫夹道,翠竹如海,约行1。5公里,柳暗花明又一村,便进入了群峦环抱的翠峰盆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滴翠峰高踞于盆地西北,海拔1041米。此峰头大尾小,最为奇特。清人陈蔚在《九华纪胜》中描述道:“九华诸峰皆耸身锐首,唯滴翠峰上大下小,苍翠三层,露洗烟消,鲜新可掬。”故有上、中、下翠峰之称。翠峰风光旖旎,向为游人所称道。下翠峰”翠峰庵”遗址存有明代乙巳四月(具体年份失考)所立《九华山翠峰庵八景赋》残碑一块,赋列翠峰八景:“滴翠峰高”、”谷口生云”、”斗岭傲)”、”天柱晴峦”、”晓月轩明”、”石洞燕子”、”玉泉香美”、”龙系腰带”。可以说是翠峰景致的诗意概括。
翠峰寺安徽省重点寺院,坐落于盆地西北端,背依滴翠峰,面对天柱峰。雄踞高台,气宇轩昂。寺原名”天柱庵”,唐咸通五年(864)始建于天柱峰前。唐末迁建于滴翠峰下,俗称“高舍”。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青阳人余志源来此,因折柳溪边悟解禅道,自称”翠峰”,筑舍聚徒讲经,其居便称为”翠峰庵”。陈岩《翠峰庵》诗对其评述道:“缚屋山中数十年,茅诛棘旋开田。何须折柳溪边去,枯木寒林总是禅。”清末住持僧普照重建殿宇,有两个大殿和数十间寮房,易名为”翠峰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高僧月霞会同僧普照、印魁、通晓、可安等在此开办”翠峰华严道场”,亦称”华严大学”,专授华严经义。当时就读学僧32人,其中有后来成为近代名僧的虚云、心坚和建造心安寺的智妙法师。此举开创了中国僧伽教育史上设立华严大学之先河,受到当时佛教界的高度评价。不仅使翠峰寺复兴为一大丛林,而且使九华后山一带兴起的寺庵达20余座,成为信众朝礼参学的圣地。翠峰寺现存寺宇,坐西北朝东南,民居式,两层五开间,一形排列,正殿门额书”翠峰华严禅寺”。楼阁、禅房仅是昔日规模的1/3,依然保持古寺风貌。庙廊西壁嵌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所立《开创翠峰华严道场碑志》,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前有一块300平方米的花圃,以中路为界,两边分别存有两块长方形的墙基,可见当年翠峰华严道场的规模之大。庙台东南下坡为数百级石阶,东侧巨大岩石上刻有“华严道场”4个隶书大,是当年翠峰华严道场的历史见证。
心安禅寺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天柱峰东朱备镇东桥村与将军村交界处。乘车至将军村北过桥往西沿着新修的盘山公路,行约5公里,便至”六亩田”(该寺俗名)。此处峰峦屏峙,三面环山,北边有游龙涧,南边有东阳涧两股清溪绕流,心安禅寺高踞于窝掌状的谷地之上。寺院坐西北朝东南,系三合院式民居建筑,正中为大雄宝殿五开间,两层楼宇,硬山顶。一层为大殿、二层为三圣殿。殿后建有40平方米的蓄水池。大殿东北配殿为缘间两层寮房和诵经堂。西南配殿侧为地藏殿。大殿与配殿有回廊相连,夯土墙身,硬山两落水,具乡土气息。山门与东北、西南三方围成院墙。院内有花圃和菜畦,院外有数十棵大枫树。牡丹、芍药、桂花等花开时,芳香四溢。据住持演慧法师介绍,这是他1998年至1999年在原寺基础上重修的。面对古刹重辉,不禁使人怀念起开山祖师智妙和尚。据传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月霞法师在后山开办翠峰华严道场时,有位湖北僧人智妙从师听讲经义,兼作”饭头”(即炊事员)。一次他见到一个来寺听经的老妪因天晚无法回家,便拿些锅巴给她充饥,并让铺给她住下,自己则找别的和尚搭歇。由此他违反了道场”不准留宿尼众信女”的规定,受到知事僧的训诫:“你既然发慈悲心,何不自己开道场!”智妙和尚从激愤中醒悟,便于19_年到距翠峰寺4公里外的文殊峰东的山洼里,以8块银元购得6亩荒地,始建文殊茅蓬。这就是俗称”六亩田”的来历和传说。其实智妙是一位学修精严的禅师。据《智妙小传》记载:智妙(1863-1924),俗姓宋,名真元。湖北汉阳人。月霞法师在九华山翠峰创设华严道场时智妙从之游,随侍左右,听讲佛学,课余则自种福田,专志苦行,获益良多。19_年徙居文殊茅蓬,后扩建堂宇,开单接众,以宗教互融、禅净兼修为宗旨。19_年月霞法师赴上海哈同花园办华严大学时,智妙法师受其嘱托,兼位于翠峰寺华严道场。平时除请知名法师讲经外,还亲自为学僧讲解大乘经论,义理透彻。远近士夫闻声宗仰,或入山求度,或发心供养,络绎不绝。如此历20余年,文殊茅蓬不断扩建,初具丛林规模,以自种福田、安心禅修之寓意,易寺名为”心安禅寺”。1924年智妙法师圆寂,世寿六十,戒腊三十四。智妙法师开山建寺,使心安禅寺成为九华山有名的佛教道场之一,可谓功高德昭。至今欣逢盛世,迎来了建寺百年华诞,在历任住持的增建和护持下,在海内外护法居士信众的结缘下,现在心安寺古刹重辉,法炬复燃;改善了交通条件,修通了上山5公里的盘山公路;架设了高压电线,开通了电话,用上了天然的自来水;维护了生态环境,现有茶园10亩,山场自然林260亩,一片郁郁葱葱。
百丈潭沿公路东下至”三亩田”(地名),再向东南山径行500米,即抵东阳涧畔。有涧水从云峰东下,倾泻于峰峡之间,形成宽约6米、高30米的垂瀑,宛如飞腾的白龙破云而出,声震山谷,气势磅礴,名”百丈潭瀑”。瀑水常年不竭,注入谷下约100平方米的渊潭,瀑高潭深,故名”百丈潭”。四壁陡峭,潭水墨绿,深12。8米,崖壁上古代凿有佛龛和”百丈潭”题刻。据《江南通志》记载:“宋嘉定间,诸大道之父令青阳,殁后葬百丈潭,大道筑庐守墓。”如今庐、墓早已湮没,佛龛尚清晰,而题刻已模糊难辨。百丈潭东北200米处有琉璃滩,河床裸露,经水流冲刷,形成大大小小的水潭,宛若串珠,长达500余米,石骨光滑如凝冰,阳光照射,众潭闪跃,故有”琉璃滩”之称。有些潭面数米见方,深数米,是天然泳池。琉璃滩两岸翠峦倒映,百鸟和鸣,是开发山间露天游泳、避暑度假的佳境。
百丈箭瀑位于”六亩田”东北、”三亩田”北部。有涧水自天柱峰东侧与五老峰、列仙峰结合部东下,名”龙游涧”。暴雨之后两股泉水从高100米的谷口悬崖直泻而下,凑为重瀑,涌激如箭,故名“百丈箭瀑布”。古人称它为九华山东部”第一奇观”。瀑水注入渊池,峻壁四合,犹如天井。池面50平方米,深约5米。池水湛碧,四时不竭,因产石斑鱼,故名”嘉鱼池”;池中有柱形岩石突兀,称”临流矶”,上平如台,又称钓鱼台。相传为汉代道人窦子明在此垂钓,得白龙而飞升成仙,故池称”白龙池”。池旁有猴子石,早晚可见成群山猴,嬉戏于石上或树梢;附近还有仙人禅定石、观音洞、栖仙泉、东角岩(俗称”冬瓜岩”)等胜景奇观。
华山导游介绍词 华山西峰导游词篇十六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莲花佛国----九华山旅游!
下面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九华山的概况
我们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是我们安徽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的主要景区。这里景色秀丽,古刹林立,与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我们的九华山呢其实原来并不叫九华山。在唐朝的时候叫九子山,因为九华山山峰秀丽,高出云层的山峰有九座,因此叫做九子山。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两次到过此地,先后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九华山之名因此而得并且一直用到了今天。
九华山宗教活动历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华山发展,佛教更加兴盛。在唐朝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最后选在了我们的九华山修行。夜间露宿在山上的山洞里。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饿了就吃山上的野生植物,黄精。最后在他99岁的时候圆寂。佛教界认为他生前苦行,圆寂后与佛经里所记载的地藏菩萨相合,尊为地藏菩萨应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时候姓金,所以大家都称为金地藏。九华山也就自此被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唐代后,九华山佛教声明渐著,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葺,到清代全山寺院已经有150多座了。祗圆寺,东崖寺,百岁宫,甘露寺四大丛林,香火之盛甲天下。改革开放以后,古老的佛山旧貌重辉。现有寺院90多座,僧侣600多人。是一个特色鲜明和有重要影响的佛教圣地。
下面我们进入的是九华街景区,首先就看到一座石门坊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筑。横额上镌刻着康熙皇帝御书的“九华圣境”四个大。中门两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狮。门坊端庄典雅。过了门坊呢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桥了,这座桥是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在这里呢大家随我一起踏上这座古桥我们一起步入仙境之中!
大家看,过了桥正面就是祗园寺的大殿。祗园寺是国家重点寺院,规模是九华山四大丛林里最大的了。也是唯一的一座丛林寺院,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讲堂和藏经楼等十余座单体建筑组成,是典型的组合式建筑。它的山门偏离了大殿中轴线,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啊歪置山门是颇有讲究的,一来呢是为了辟邪,二来是门向朝着开山祖寺化城寺。大雄宝殿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地位十分突出。在寺庙的前院墙上有一条石刻“泰山石敢当”5个大十分醒目,大家来猜猜看这是做什么用的啊?
呵呵,既然大家猜不出来那我就公布谜底啦,这个呢是我们祗园寺独有的,是用来辟邪镇妖的,大家记住了吗?好,现在我们游览下一个景点。
朋友们:现在我们上车,我陪各位去参观闵园景区。为什么叫“闵园”呢?据传唐代这里有一户姓闵的,产业丰盈,这方圆百里都是闵员外的。金地藏初来九华山时曾向闵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传至今。后来闵公父子皈依佛门,闵氏没有后代,于今九华山没有一户姓闵的人家。
闵园景区
朋友们:现在我们上车,我陪各位去参观闵园景区。为什么叫“闵园”呢?据传唐代这里有一户姓闵的,产业丰盈,这方圆百里都是闵员外的。金地藏初来九华山时曾向闵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传至今。后来闵公父子皈依佛门,闵氏没有后代,于今九华山没有一户姓闵的人家。闵园景区位于天台景区西麓,与九华街隔峰对峙,为南北走向的大峡谷,面积约远平方公里,是一个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型游览区。这里田园山庄秀美,环境清幽,四季宜人,是疗养、度假理想之地。
闵园至拜经台索道现在我们在闵园至拜经台索道下站,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索道情况。该索道1993年动工,1994年10月正式营运。下站位于凤凰松上方,上站设在拜经台,全长1350米,高差476米,为单线脉动循环吊厢式,吊厢6组计18只,单向运输能力为340人/小时。原为国产设备,1999年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奥地利名牌产品,更换了钢绳和吊厢,性能先进,安全可靠。公司实行规范管理,先后荣获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命名的”全国青年文明号”、省级文明单位、省安全文明生产生活区示范点和省妇联授予的”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该索道连接九华山两个重点景区,上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寺院天台寺和拜经台,下有闻名遐迩的凤凰松,群峰环抱,苍翠欲滴,乘索道观天台、闵园风光,尽收眼底。
闵园竹海闵园区秀竹丛生,遍覆岗峦,面积达160公顷,号称闵园竹海。竹林依山起伏,碧波荡漾,清风吹拂,满山和鸣,不是大海胜似大海;林中房舍,白墙褐瓦,如海中珠宝,时隐时现;竹林中小径纵横,花香鸟语,空气香甜,清幽至极。朋友,你们大多生活在城市,每天忙碌在高楼大厦和车海人流之中,希望你们有机会到竹海中走一走,体味一下这竹海的诗情画意。竹子全身都是宝。九华山闵园竹海,久负盛名,它为山民创造财富,为旅游带来生机,是九华山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最佳境地。
九华山凤凰松
凤凰古松“凤凰展翅”于青山绿水间,为九华佛地一大自然奇观。松高7。8米,胸径1米,主干扁平翘首,如凤凰冠;两股支干一高一低状似凤凰尾。根部周围绿草如茵,松尾下有一大圆石,人称“凤凰蛋”。据说古松已有14园园余年历史,如今干挺、枝繁、叶茂。国画大师李可染称誉此松为”天下第一松”。九华山对外开放后,管理部门加强对古松的保护,设护松栏杆,辟凤凰松广场,新建高档旅游公厕,提高了景点的品位。凤凰古松以古著称,以形取胜,历千年风雨沧桑,风韵犹存,象征九华佛山古老而又年轻。古松和凤凰护持佛教名山,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李锟《凤凰松》诗云:“毕竟人间第一松,风姿不与众松同。田田羽《如翔凤,矮矮鳞枝若衮龙。几度风霜犹郁郁,千年风雨更葱葱。且看古松凌云志,振翅寥寥望太空。”如今,凤凰古松正展开双翅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
闵园民居在闵园峡谷中有上、中、下三处民居,散居与群居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刚才我们在车上看到的上闵园十多户人家,沿九闵公路散居,皖南民居风格,依山而建,白墙褐瓦,一律为新建的平房或两层楼宇。它们点缀青山峡谷,给人以清心悦目、和谐及富有朝气之感。中闵园近百户,以山岗为界分两处集中居住。你们看:那楼宇和平房鳞次栉比,商店林立,巷弄相连,民居与庵堂精舍浑成一体。这里似街不是街,是村又似城,以凤凰松广场为中心,家家经商,人人从事旅游业。一吴姓人家年年都写着这样一副对联:“半是乡村半是镇,亦商亦贾亦为农。”这副对联道出了九华山乡民经营致富的发展方向,让人回味。下闵园20多户集中居住下闵园坡谷,依山而建,朝向不一,高楼耸立,平房点缀,整个村庄掩映在丛林竹海之间,生机蓬勃。目前九华镇正在兴修中闵园至下闵园的生态观光电瓶车道,长员援4公里,路基宽猿援4米,水泥路面宽2援4米,中有两个会车道,已备源部电瓶车,每部15座,时速20公里。这为开辟下闵园得天独厚的度假资源,建立高品味休闲度假区,创造了便利条件。届时这里的居民,家家都是家庭旅馆和农户疗养院。
闵园尼庵闵园有20多座尼庵,尼众集中,建筑特色鲜明。小型尼庵仅一、二进,单门独:、庙舍合一,中为佛堂,两厢是居室。中等规模的一般为两进厅堂式楼宇,中设天井,内落水,有的加大一些深度和高度,风格不变。这些尼庵一律白墙褐瓦、小外窗、马头墙,寓佛殿、居室于一体,生活十分方便。尼庵一般都置:落,内有花房或菜畦,绿荫环抱,环境清幽。闵园尼庵为九华山皖南民居式寺庙建筑的代表,建筑特色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白墙褐瓦、马头墙,天井院落杂回廊。地板楼板隔墙板,正厅供佛居两厢。”每座尼庵一般为师徒两人,早、晚诵经礼佛,间或种菜、摘茶,一心护佛,生活恬适。下面我们去参观几处代表性尼庵。
香山茅蓬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中闵园东南,民房三开间。殿内供释迦牟尼玉佛员尊。院墙内外有药草、奇花,院内两颗古牡丹,枝繁叶茂,每年开花达数百朵,尤为名贵。有一泓山泉,汇成员米见方的泉水井,院墙砌在井口横石条上,故有”井泉”之称。茅蓬堂中有一副对联:“香焚小楼传经语,鸟唤翠林闻香山。”住持尼性妙1937年住香山茅蓬,专修净土,持戒精严,60余年未下过九华山。_年96岁时圆寂,荼毗后有众多舍利出现,是九华山佛教界公认的当今净土宗大德。
胜鬘精舍 这个”鬘”比较特别。据说印度波斯匿王之女、阿逾?国之王妃,承佛威而说”胜鬘经”(简称《狮子吼经》),宣讲大乘佛教”一乘真实”和”如来藏法身”说。”胜鬘”源出于此。该精舍为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中闵园西,又名安乐堂。殿坐东朝西,木质构架,小石块垒墙。:前有大片茶地,院内有菜地、花房,清幽恬适,环境优美。
九华莲社位于凤凰松南侧,安徽省重点寺院。民居式,小石块垒墙,木质构架,二进、四开间,有禅房数间。为九华山佛教接待社,闵园尼众常聚此议事,时有香客留宿。殿内有一副对联:“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奔东西。”原来佛教与人交往,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副对联韵味十足。
九莲精舍位于中闵园东南。大殿供奉苑尊缅甸玉佛坐像,系广东汕头7位居士敬献。三尊大佛、四大菩萨和十八罗汉齐全,玉佛背面有海岛观音木雕像。该殿两层楼宇,大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是闵园区规模最大的尼庵。
接引庵位于华严岭东、中闵园西,从九华街步行上天台必经之地。四开间平房,内有菜地和花圃,龙溪河从庵东经过,流水潺潺。该庵地处十路口,接引香客和游人,殿内门联是:“接从修行路,引开方便门。”别有情趣。
还有其他一些尼庵,也都很有特色,不再一一带大家去看了。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尼庵都集中在闵园呢?这要说一点九华山佛教历史。据史料记载,金地藏开创道场时,九华山曾有尼姑居住。此后一千多年,没有尼姑住山修行的文记载。九华山为名山佛地,清规戒律较多,当时妇女都不准上九华街。民国时期心坚和尚担任九华山佛教会会长,他很有创见,主张九华山也要收尼众,直到民国远年九华山才有尼姑居住。九华街区大庙都是和尚当家,于是就在闵园建尼庵。闵园是块风水宝地,青山绿水,有利于禅修,又不受干扰,于是尼庵越建越多,成为尼庵居住群。但在闵园也有一座大庙,那就是上天台石阶路边的全国重点寺院“慧居禅寺”。现在我陪大家去看看吧。
慧居禅寺位于中闵园东天台西麓,全国重点寺院。由韦驮殿、弥勒殿、地藏殿等组成,初具丛林规模。抗日战争时,青阳中学曾迁移到此。殿内十八罗汉坐像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为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寺内楹联远近闻名,非同凡响,其一:“前后三三参交凡圣,峰峦九九名重东南。”其二:“长江此仙堑,云海茫茫,时闻天风传塔语;九华真佛国,梵宫巍峻,日看神岭散炉烟。”对仗工整,文采飞扬,与满堂金佛交相辉映。1997年在大殿南山坡建藏经楼和山门殿,宫殿建筑,气势恢宏。藏经楼下置九天圣母殿,为全山独有。九天圣母传说是天上的娘娘,本属道教传说,佛道相融也体现了九华山文化特色。
华严洞由慧居寺北下行,穿行林中小径,片刻即到华严洞。安徽省重点寺院,由海慧寺、毗卢茅蓬和华严洞组成。华严洞为九华山名洞之一。天然石洞坐南朝北,呈窝掌状,面积35平方米。前有门楼,门额”华严古洞”。内供佛像,香烟缭绕。东侧为禅房,上有楼阁,窗明几净。海慧寺和毗卢茅蓬建于清光绪年间,后因战乱部分毁坏,现为民国时建筑,民居风格,古朴典雅。两寺与古洞相依,松竹环抱,翠绿荫浓,溪水潺潺,木鱼声声,大有”深山藏古刹”之意趣。”华严佛地苍茫事,古洞烟霞感慨中。”这里的古洞风光,确实令人感慨。
茗地源茶产于中、下闵园。闵园古称“茗地源”,茶因此得名。春夏之间萌?始发,旗枪不展;又因生长在海拔600米左右峡谷中。多有云雾缭绕,饱吸兰花香气,品质纯美。冲泡之后,香气清醇,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醇甘甜,《底鲜嫩厚实,宛若兰花绽放。茗地源茶历史悠久,九华毛峰为古代极品茶品种之一。《安徽通志?植物考》载:“茗地源茶,出九华山闵园阴谷中,春夏之间萌?始发,故旗枪不大展,亦不可多得。”闵园盛产茶叶,茶季来临,男女老幼均采茶,寺庵僧众也忙于采茶。施智泉《采茶曲》写道:“明霞艳艳接峦光,步出禅关逸兴长。上下闵园芳草路,家家闻得焙茶香。”九华山对外开放后,加强了茶园管理,恢复名茶试制,茗地源茶和其他品种一道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大奖,供不应求。现已列入九华佛茶系列。
龙溪源于九华山分水岭北侧,又名九华溪,由东、西山岗诸涧汇集而成,为九华山主干溪流,它穿越闵园峡谷,流经中、下闵园,穿流七贤、鹊仙、大觉、吊兰和回龙等十余座大小桥梁,构成了一幅由奇峰峻岭、嶙峋怪石、纵横深涧、飞泻银瀑所组成的山水画卷。每当山洪暴发,溪水奔腾咆哮,峡谷轰鸣,浪花飞溅,十分壮观。两岸居民祖祖辈辈与龙溪相伴,依龙溪生存,为龙溪赞美。龙溪是一条生命之溪,又是一条旅游观光之溪。
天台景区
朋友们:九华山有一句民谚:到九华山”不上天台,等于没来。”说明天台景区在整个九华山风景区的重要地位。现在,我向大家做个介绍:
天台景区是九华山高山游览区,南至”老常住”,西至闵园景区,北与花台景区相连,峰峦叠嶂,怪石嶙峋,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吊桥、小狮子峰、观音石、古拜经台、大鹏听经石、地藏禅寺、蜡烛峰、天台峰、十王峰、捧日亭、金仙洞等百余处,可谓移步换景,异彩纷呈。许多景点的命名又具强烈的宗教色彩。从九华街至天台景区,有石板道直通,也可沿九闵公路乘车至索道停车场,换乘索道上山。乘索道观风景,车移景动,飘飘欲仙;蹬石级观风景,拾级攀登,步步皆景。年老的朋友可以乘索道,年轻的朋友跟我蹬石级、上天台,一路观景吧。
吉祥寺由闵园景区经慧居寺,沿石板道步行不远,即到吉祥寺。吉祥寺位于天台峰西麓,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寺已毁,仅存一过路亭,上天台必经此亭。过此亭,观风景,吉祥如意,心想事成。过吉祥寺,沿石级上行,左转右拐,迂回山间,沿途有两座寺庙:一是安徽省重点寺庙复兴庵,19_年兴建,横跨石板道,平房三开间;1997年在庵前新建韦驮殿。二是朝阳庵,始建于民国初年,两层民居式建筑,寺北坡有一过路亭,亭内有岩洞名观音洞。这两座寺庙规模不大,朴实无华,但僧人修持精进,坚持早晚功课,客来焚香击罄,客去禅坐诵经。”复兴”、”朝阳”庵名很美,都与吉祥有关,有朝气和活力之感。
吊桥庵行程过半,来到吊桥。”来到半山坐一坐,再行五里天上天。”现在我们上天台,已走过一半路程了。吊桥,古为木桥,1985年改建为单孔石拱桥,桥身由大条石垒成,长15米,宽2。5米。横跨两峰之谷,上挂岩壁,下临深渊。桥面即为吊桥庵长廊,庵建在桥上,桥建在庵内,故名吊桥庵。吊桥庵又名翠云庵,安徽省重点寺院。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法龙和尚97岁时圆寂。圆寂前回光返照,圆寂后3年肉身不腐,曾供于寺内,_时被毁。现庵为两层民居式建筑,庵旁岩壁上镌有“江南第一山”石刻,为民国时期安徽省省长许世英所书。吊桥庵四周峰峦环抱,怪石峥嵘,山溪潺流,风景如画。
过吊桥,石级陡峭,”通天云梯”考验着行人脚力。过云梯回眸北望,山色苍茫,气象万千:那云雾忽地从坡谷涌起,一刹那整个山峦一片;突然间山风吹来,云消雾散,闵园区的村庄:落星星点点。那小狮子峰在云雾中时而昂首,时而伏踞;”云门峰”风动云涌,时隐时现。那块巨石上裂纹弯曲,形似关刀,传说是关羽当年所携的”青龙偃月刀”所化。朋友:上天台还有近半路程,我们还需鼓劲。有人上天台走到这里作了一首对联:“欲登天台,尚有数万级,足下如何;要领风光,需勇气千尺,君自量之。”我们怎么样呢?当然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前面就是观音峰上院,我们上去吧。
观音峰上院原名圆通庵,安徽省重点寺院。这座建于清代的寺院,坐落在海拔1100米高一块岩体上,3层楼宇,民居风格,前傍古道,后接悬崖,东西均为绝壁,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巧夺天工的建筑,令游人称奇叫绝。寺前照壁上有一碑刻,记述山东吴老先生受菩萨感应维修寺庙的故事,这是九华山对外开放后发生的真人真事,大家可以看一看。该寺住持僧宏成,自幼出家,虔诚礼佛,辛劳十余年,积攒数十万资金维修寺院。他一年四季身穿衲袍,上山下山行走如风。众人说他禅功独到,武艺高强,是沾了”观音菩萨”灵气,经常到南京等地弘法,在九华山传为佳话。
拜经台因金地藏在此诵经而得名。这是台,位于天台峰西侧,是崇山峻岭中一块难得的平台;又是寺,这座建于清代的寺庙,又名大愿庵,俗称古拜经台,安徽省重点寺院。原为一组狭长的建筑,民居式三进殿宇。住持僧圣明自1993年起重修,形成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建筑群体。大殿坐东朝西,宫殿式,双层重檐翘角,气势雄伟,赵朴初先生为大殿题额。北侧地藏殿;东为3层徽派建筑——万佛楼;南为上下5层民居式寮房。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风格协调,堪称佛国明珠。
伫立拜经台,极目西南,峰石奇观组成一巨幅金地藏诵经和听经的场景,称为天台一绝。相传金地藏当年站在拜经台一块石板上诵经49天,这块石板上留有一双深深的足印,“足印石”为金地藏圣迹之一。观世音前来听经,她听经的地方长出了一尊亭亭玉立的观音石,观音峰上院旁一石峭立,面庞圆润,胸脯微挺,衣帽毕肖,襟带飘动,酷似女相观音。天上的大鹏也前来听经,后感化成石。拜经台南有一块30余米高的巨石,形似大鹏,喙啄,拢翅,似伏石聆听,人称”大鹏听经石”,俗称”老鹰扒壁石”。那西边有”仙人击鼓石”,两石险立岗顶,前石硕圆如鼓,后石屹立似鼓手,传为仙人为金地藏诵经击鼓,形象逼真。据传金龟也前来听经,在十王峰西北感化成金龟石。十王峰西有一尊木鱼石,群石交叠,顶架二石,从拜经台眺望,酷似木鱼,据传是金地藏诵经时被敲击的木鱼感化而成的。位于小狮子峰北的纱帽峰,极似一顶古代官员的乌纱帽,传说这是唐代京城一名大臣来听金地藏诵经,前面位置让给各路神仙,他在峰北听经,所以在拜经台处看不到。这些拟人状物的峰石,生成于佛山,与佛有缘,而且与金地藏诵经联系在一起,佛国神奇,令人惊叹。
蜡烛峰从拜经台蹬石级至天台,左有两座南北对峙的蜡烛峰,海拔分别为1261米、1252米。两座圆柱形山峰耸立,状如蜡烛;峰顶有树丛,一树突出,形如烛蕊,极似两支正在点燃的蜡烛。南蜡烛峰上一石形似观音,下有一石如灵猴,名”猴子拜观音”。两支巨烛耸立在拜经台与天台寺两寺之间,形神兼备,妙不可言。
灵山胜境,游人如织。从拜经台至天台这段石级道上,人流拥挤。两旁铁练上,挂满密匝的各式各样的铜、铁锁,玲珑别致,情丝缕缕。这些锁有”连心锁”、”平安锁”、”纪念锁”等,寄托着锁主人对名山佛地的心愿和祈求。这条道上还时有”猴出没,不过它们并不伤人,只是一心等候游人施食。行约半小时,气势恢宏的天台寺就在眼前,两边的摩崖石刻更添游人兴趣,这些石刻主要有:
“一览众山小”楷书,每长37厘米、宽45厘米,镌刻于天台山顶岩壁上。署款”光绪辛丑年东至谢徽、怀宁马琨游天台题”。
“中天世界”楷书,每长32厘米、宽24厘米;镌刻于天台渡仙桥下岩壁上。署款”大清_光绪_重建_题”。
“登峰造极”楷书,每长32厘米、宽2园厘米,镌刻于天台寺青龙背西岩壁上。署款”_参观团”。
“非人间”楷书,每长73厘米、宽37厘米,镌刻于天台寺渡仙桥下”桥洞”形成的巨大石门岩壁上。署款”康熙五十六年季春月观察使三韩人朱作鼎题”。
“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扩”隶书,每长78厘米、宽57厘米。镌刻于天台青龙背岩壁上。署款”孙元良”。
这些摩崖石刻,笔力苍劲,体秀美,具有名家风范;署款的有高僧,有军人,有名士,还有普通游客;石刻气势磅礴,文采飞扬,使天台古寺增添了文化氛围。
天台寺位于海拔1306米的天台正顶上,全国重点寺院,又名地藏寺、地藏禅林。相传金地藏曾居天台,留有”金仙洞”遗迹。寺始建于宋,后废,明洪武时重建,遂为丛林。嘉靖年间僧玺玉居山护林,享年110岁。清时尘尘子重建,称”活埋庵”。至清中叶,天台寺周围源愿座寺庙已形成八刹,均附属天台寺,香火旺盛。原天台寺因地就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为民居式3层走马通楼。九华山对外开放后,历经两次维修。20世纪90年代中期,住持僧宏学重建大雄宝殿,再现天台雄风。大殿为3层宫殿建筑,上层为万佛殿,中为地藏殿,下为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门依旧。北面建有观音殿,东侧为新建的远层民居式寮房。重建后天台寺耸立山巅,气宇轩昂,寺与周边峰、石、洞融为一体,为九华山高山玄寺的代表,已成规模道场。寺周景点众多,风光如画,可南望黄山,北眺长江,四方观景,观景四方。正如吴晋《登天台》诗云:“一入天台路,群峰最上头。云从足下起,汇向日边流。地势雄吴楚,星躔接牛斗。诸天化雨寂,九夏自成秋。”天台寺历来香火旺盛,现在每天来游山和拜佛的游人香客络绎不绝。香客们有的在佛前祈祷,有的忙于在香袋上盖印。天台寺藏有一颗明代铜质”地藏利生宝印”,据传盖了地藏宝印,可以消灾祈福,表明地藏信仰已深入信众心中。天台寺地下室与金仙洞相连,此洞又名地藏洞,为3米高岩石裂缝,顶覆盖石条而成。传说金地藏曾寓居此洞,为金地藏圣迹之一。
天台峰又名”天台正顶”,海拔1306米,九华山第三高峰。峰顶有天台禅寺,东南有一山脊,由裸露的花岗岩构成,呈黛色,如一条巨龙,故有”青龙背”之称。传说金地藏当年向闵公借地,在此一展袈裟,袈裟随风飘飞,竟遍覆九十九峰。西为龙珠峰,该峰与青龙背有一石桥相连,称”渡仙桥”,桥梁镌刻”中天世界”。天台峰顶有一亭,名”捧日亭”,清乾隆年间池州知府李建。此亭为登高揽胜、观日出的佳境,”天台晓日”为九华古十景之一。在天台峰绝顶,有两块巨石对峙而立,形成一狭窄隙缝,下宽1米,上宽0。8米,高约6米,仅容一人擦肩而过。人在其中,倚壁仰望,碧天一线,故有”一线天”之称。在天台峰常可看到九华佛光,山峰、寺院映在佛光中,现象奇特,正如宋人吴潜诗云:“一莲峰簇万花红,百里春阳涤晓风。九十莲花一齐笑,天台人立宝光中。”
十王峰位于天台峰南侧,两峰有一山脊相连。海拔1342米,为九华山第一高峰。峰东西两侧,危崖层叠,登临其上,极目远眺,众峰如”儿孙绕膝”,有”一览众山小”之意境。西南有”钵盂峰”,海拔1143米,极似僧人钵盂;西北有”罗汉峰”,海拔1280米;“宴仙台”位于十王峰西,高百米,三面悬崖,上有约40平方米的平台。南下为”老常住”旧址,建有真如庵。
道僧洞位于十王峰东南,天然石洞,深5米,面积约20平方米。相传道人先住此洞,清咸丰年间有个和尚为逃避战乱至此,与道人共居,故此洞名”道僧洞”,又名”逃僧洞”。又传唐天复年间(901-904),居洞修行的一道一僧在采集草药治病时开始用茶,“先是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日久天长,道僧用以晒茶的石块留下斑斑黄渍,其地”黄石”因此得名。峰间有溪,名”黄石溪”,全长25公里,流水急浅多转折,具有深山幽涧特色;黄石村风光旖旎,盛产名茶,尤以”黄石溪茶”最为名贵,19_年黄石溪毛峰和九华毛峰共同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现作为我国外事交往中馈赠国宾的礼茶之一。道僧洞前有寺,侧有山溪飞瀑,环境极为清幽。释普文曾在该洞禅修三十余载,常年采药行医,80岁时在庙前圆寂,肉身3年不腐,现置庙前关圣殿供奉。
向北,走过”一线天”,就到九华山另一个高山景区——花台景区了。
花台景区
朋友们:我们游览了天台景区后,可以沿着天台正顶往西北的石板道,或从吊桥上方往西北的石板道去花台景区观赏它的”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峰石奇观。花台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地处高山峻岭之中,没有尘烟污染,故保有原始、古朴、纯净、清新的天然丽质。境内峰岭突兀,怪石嶙峋,谷洞幽深,蟠龙虬松,山花烂漫,烟云蓬勃,无不争奇斗异,气象万千。自古灵仙往复、僧家驻足、文人播咏,使这里的峰石都涂上了宗教文化的色彩。整个景区就是一座天然巨佛的殿堂、怪石的海洋、山花的世界、探奇的乐园。昔日山高路险,今天已建成天台至花台、花台至老虎洞的石级道,开通了九华山旅游二环线,即从天台正顶出发,经罗汉墩、小花台到文殊洞、下闵园,过龙溪铁索桥至老虎洞经乌龟石抵达九华街。现在我将途经罗汉墩、莲台峰、天门峰、大小花台、文殊洞等处的景点向大家逐个介绍一下。首先要向朋友们说明:花台是正在开发的景区,有些玲珑乖巧、奇幻如梦的景物还没有恰当的美名,热忱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新景点的命名活动。
罗汉峰位于天台峰西北,海拔1280米。由于组成其山体的花岗岩十分密致、坚硬,抗风化、流水冲蚀能力强,故形成浑圆顶状的山峰。前人描述”罗汉峰状若趺僧,阴冥则慈云法雨,若人鬼鸟兽之起于旁也”。峰西有罗汉墩,是山脊上展开的一大片空旷地,遗有古庙基。传说五百罗汉曾在此聚会,故名罗汉墩。相传金地藏卓锡九华后,常居此为沙门僧众讲经说法,留有圣迹。南宋末陈岩写诗赞道:“阅尽人间万劫尘,平生结习一无存。居山更向山头坐,兀兀真成不动尊。”罗汉墩周围有地藏井、地藏岩、钻山神鼠、古佛洞、大悲院、无底洞等胜景。
地藏井 位于罗汉墩西。相传金地藏曾在此地禅修,苦于没有饮用水,就在山上寻找水源,见一地表湿润,便挖出一口活泉,故名地藏井。古人誉为“佛水”、“仙水”,可以治病消灾,延年益寿。当然这是善良的愿望。不过这口井水的确清洌甘甜,经化验检测,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优质矿泉水。大家可以尝尝鲜。
倚栏石刻位于罗汉墩东南岩壁。这是一方摩崖石刻。文为“春来莫忘重到此,倚栏侧目听松风。”款识:庐阳(今合肥)人。隶书,笔力遒劲,是一帧品味较高的石刻作品。我们身置云涌松涛之中,体会“听松风”,当别有一番韵味。
地藏岩位于罗汉墩北。这是一大片平旷的岩面。传说当年金地藏在此坐禅,久而久之,便磨陷出一个窝槽,恰好能容纳一人坐入其中,可仰面倚靠,人称”地藏靠”。十分神奇,我们可亲身体验一下”内不觉已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的境界,愿地藏菩萨给您带来灵气、福气、运气和财气。在地藏岩向西眺望,耸立的插霄峰、百岁宫、东崖禅寺、回香阁尽收眼底;在地藏岩的下方是葛仙炼丹台。葛洪,东晋人,道教丹鼎派的创始人。传说他曾在此处炼制仙丹,台地旁边的石头形似仙鹤,是他的坐骑所化。
钻山神鼠位于罗汉墩北”百步云梯”上方。尖头、小眼睛、头顶长着一溜绒毛(青草),体态憨厚、稳健,正在朝拜西方如来佛。也许这只钻山大老鼠,原来十分凶残,为害天下,后来经地藏菩萨教化开悟,改恶从善而有了佛性呢!
大悲院位于罗汉墩南,沿石板道下行约1公里即至。此地高台平旷,面积约3000平方米。明代有僧人在此建扑云庵、观音堂茅蓬、一棵松茅蓬、大悲院等寺庙,曾是香火兴旺的道场。后毁,尚留有多座庙基。在大悲院下方0。5公里处台地存有猿座2米高的古僧墓塔林。近年有辽宁僧人明仁在古寺遗址重建大悲院,一幢呈苑”形的六开间民居式殿宇和数间寮房掩映在绿树丛中,香烟缭绕。明仁和尚又在大悲院东北0。5公里处台地建有远座已故僧人塔林,用花岗石雕琢而成,每座塔的造型都别具一格。因该地僧人属密宗一系,故称”密宗塔林”。塔林苍松环卫、阳气充足,远眺青山历历,视”开阔,是风水佳境。
无底洞位于大悲院西,深60米,宽处4米,窄处仅1米,呈丫葫芦形。洞中有洞,洞洞连贯。入内岩倒挂,乱石交叠,壁隙纵横,一片阴森。洞中有朝天洞口,凝视碧空,有”坐井观天”之趣。
神秘的水凼从“迎宾磴道”南下至古佛洞,沿途有一排排密匝的松树伸出长长的枝条,似在列队向游人招手的”迎客松”;巨岩石壁上刻的”善哉”两个大与青松辉映,又是一番境界。在大岩下有一神秘的水凼,长年屯集一泓清水,从未干涸。有人说它是女娲泉,传说女娲和泥造人时用的就是这个池子里的水。因为这里的水是雨雾所化,纤尘不染,凝聚了阴阳灵气;又说是女娲沐浴池,因为女娲是蛇身人面,蜷曲在里面洗澡十分舒适而又隐蔽。其实这口水凼是经过数千万年的雨水滴穿形成的,大自然的造化真是不可思议!水凼下方有石峡,从巨岩的裂缝中穿过,长约30米,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身体发福的游客可要费一番周折才能挤过去,被人戏称为”胖见愁”。从裂缝仰望天空,恰似一条线,就叫”一线天”吧。请朋友们给这些景点起个恰切的名。
古佛洞位于罗汉峰西北石级旁。两洞相连一大一小。总面积约38平方米。古有苦行僧居此。洞前有石墙、门楼。侧有甘泉、碧溪。相传金地藏曾在此洞栖居修行。清光绪年间,高丽贡使赵玉坡游览九华山,特意来到古佛洞凭吊金地藏修行的踪迹,并作诗一首:“东藩修贡草茅臣,到处看山耳目新。圣世万年屏翰固,中华一脉本原亲。诗名远重鸡林价,游迹先开鹿苑春。笑被江南人创见,乌纱错认戏场人。”诗中的”鹿苑”,是佛教俗语”鹿”苑”的简称。佛经说,上古有金仙修道的石室,有母鹿生鹿女极美,金仙养之,因名鹿苑,是佛成道的地方。这里代指金地藏在九华山修行成道的处所,即”古佛洞”。
莲台峰位于罗汉墩东北,海拔1218米。五大磐石高叠成峰,峰腰悬石错列,架空成洞,洞空旷,有”四门”可以进入。曾有僧人栖居,大厅、禅堂可容百人。洞里冬暖夏凉是难得的修行场所。更奇妙的是峰顶莲台巨石,周围环绕着”九瓣莲花”,从石壁抠着古人所凿的手槽、脚磴可攀援而上,直达莲台。登台东望,太平湖烟波浩渺;西南眺望,小灵龟、佛掌、佛指诸峰令人起敬。莲台峰下有”梦幻石谷”,这里是奇石的天然展览厅。
天心石位于莲台峰西北麓石板道东侧,高约5米,宽6米,浑圆如球。有人称”浑圆石”。有的叫”天心石”。如果命名”天眼石”却非常贴切,因为它正巧是天然大睡佛额头上的一颗”天眼”。该石背好像是一堵屏风,游客在这里用手撑着留个影,一定很”酷”、挺帅!
大象石位于天心石西侧百米山坡林地,在一片茂密的丛林中,一方巨石高耸,它长有大眼睛、长鼻子、浑圆的身段,似正欲出林的大象,非常可爱。传说它是普贤菩萨的坐骑,当年金地藏在花台崇山峻岭中修行时,普贤菩萨曾到这里看望过金地藏。
仙菇石 位于莲台峰北面,两石高叠,上石扁圆似伞盖,下石直立粗壮若伞柄,酷似撑开的伞状蘑菇。看来这朵”仙菇”,我们凡人是可望而不可摘!
马头石 位于大象石西边,岗岭上横卧一巨石,形似低垂马首,它的眼睛上边长有睫毛,张开的嘴掉了下马颌。
天门峰位于会仙峰(小花台)西南。海拔947米,峰拔如削,与南面的悬崖夹峙,高阜如门,故名。每当风起云涌,云雾从天门中奔腾而出,气势磅礴,惊涛拍岩,确实是一处勾人魂魄的景致。在天门峰东有清凉台,台高千仞,南北狭窄,长200米,绝壁直耸,三面孤悬,下临深渊。今清凉台有石栏杆围护。夏秋雨季谷风习习,凉爽宜人,小伫憩息,是难得的享受。清凉台北端险立一株中国台湾松,树龄已有200多年了。它的伞盖平铺,好像僧人拜佛打坐的蒲团,故名“蒲团松”。
大花台原名中峰,位于天台峰东北、会仙峰(小花台)北侧,海拔1291米。众峰环峙,独踞其中,故名。中峰与会仙峰之间有大片杜鹃坞,花开季节,幽兰香飘,映山红遍,故名两峰为大、小花台。相传中峰古有僧居。唐人费冠卿《中峰》诗云:“中峰高挂硋寥天,上有茅庵与石泉。晴景猎人曾望见,青蓝色里一僧禅。”登峰环顾,会仙、抚子、天门、石笋、沙弥、大古、天柱等十余峰各呈殊态,美不胜收。正如古人诗中所描述的:“一峰天半明朱霞,一峰晦黯抬云车。一峰晴明一峰雨,一峰崛立一峰舞。如笏如斧如覆钟,如矛如刀如戟丛。突如塔顶摩苍穹,削者如圭锐者笔。”可以说大花台是游人高山揽胜的最佳点。
小花台原名会仙峰,位于中峰南、莲台峰北,海拔1006米。峰顶石柱、”石人”罗立,参差有致,犹如众仙相约而来,在此欢聚,故名。相传唐代道士赵知微曾率徒登峰中秋赏月,宴请群仙。南宋末诗人陈岩诗云:“仙袂飘飘拂翠巅,知微来此晏群仙。人间风雨山间月,始信仙家别有天。”从小花台沿石板道南行至下闵园,一路可观赏众多峰石奇景。
石 佛位于小花台至下闵园的石板道中段西侧,有一山崖伸出一块岩石,他长有大眼睛、高鼻头,突出的下巴和圆润的额头,可谓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天成佛像。天然”佛”位于小花台至下闵园石板道中段西侧,巨大花岗岩石壁上,有约2平方米的行书”佛”,清晰可辨,这是大自然能工巧匠借助风雨剥蚀之力而刻画的杰作。
龙头峰位于天然”石佛”下方。这座山峰酷似龙头,它张开大嘴,口中含着一颗浑圆的宝珠。传说东海龙王前来九华山为地藏护法,并献宝珠。地藏十分感激,但拒绝接受宝物。龙王为表诚意,就地化出一座龙头峰,并镶着宝珠,留在了九华山。
定海神针位于蜗牛石西侧,此石高7米,顶尖削,一柱擎天,独立无依,下临深渊。其石半露于云海之中,故名”定海神针”。地藏靴位于宝塔峰南侧,有一石形似长筒靴倒置在悬崖顶上,俗称”仙人晒靴石”,传说是地藏穿过的一只僧靴所化,故名。另一只在聚玉峰东侧,东西相对,正好一双。
文殊洞位于小花台至下闵园石板道下段北侧,距下闵园0。5公里处,书箱峰西麓。两洞相连,上小下大。大洞36平方米,小洞16平方米,主洞内供文殊菩萨像。洞崖石刻门联:“洞中恒沙佛,天天见如来。”从洞南一条长7米的巨岩裂缝中穿行,扑朔迷离。洞南有一口清泉,其味甘美。相传文殊菩萨曾来此地探访金地藏,故名”文殊洞”。明、清时,此洞辟为道场,来此苦修的僧人至今不断。
九子岩景区
朋友们:九华山向有”东为背即后山,西为面即前山”之说。我们游览了前山诸多风景名胜之后,可趁兴去九华后山九子岩景区,观赏它的自然和人文胜境的原始、古朴、清新的风貌。九子岩景区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东北部、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境内。从九子岩岭到僧家山麓为花岗岩体所形成的陡悬式中心峡谷区,源于九子峰的九子溪自西向东穿流其间,至朱备镇汇入青通河。面积约20平方公里。它是九华山著名古景区之一,又是新开发的高山旅游景区。这里山水风光雄奇灵秀,生态环境优良清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现在九子岩景区已成为集岩、泉、林、寺于一体的绿色大园林,有”烟霞园”之称。兴建了旅游服务设施,架通了九子岩索道,增修了登山石板道,为旅游观光、佛教朝山、生态考察、休闲度假提供了便利条件。游览九子岩景区可分僧家山和九子岩两部分。首先,我向朋友们介绍僧家山即烟霞园北园门周围的主要景点:
僧家山位于九子峰岭东南麓,是一片岩台层叠、怪石罗列的谷地,林木苍翠,泉溪潺流。这里有唐代古福海寺,1938年兴建双溪寺后,陆续涌现了十余座寺庵茅蓬。因僧家云集,故名僧家山。又因是僧人相伴烟霞之地,故有”烟霞园”之称。今九华山森林公园在这里建有管理机构和旅游服务设施。
福海寺位于僧家山东边施门口北坡。唐景福二年(893)建,初名景福:。宋治平初(约1064)赐额”福海:“。清代名”福海寺”。清代陈蔚《九华纪胜》记载:“寺门前旧有唐僧手植松。寺右宋双峰居士程待制九万墓。寺前卧牛石,寺东花窗石,状若绮疏,寺西七布泉,夏秋间瀑分七道注下,亦奇观也。”福海寺饱经风霜,唐时僧人手植松已不见,但周围胜景依旧。民国时寺尚存,后易为民居。1999年住持尼寂云善资收回佛地,发愿重振禅门,现已建成999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坐北朝南,气势恢宏。
程九万墓位于福海寺西北角坡地,墓园_平方米。墓前神道碑镌文:“宋名臣文华阁待制青阳开国公程九万神道。”神道两旁有石羊、石狮、石虎、石俑等雕像,保存完好。程九万是笔架山东麓人,曾在双峰下筑室读书,号”双峰居士”。南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历任武威知县、司农薄太府丞、两淮盐运使、和州知州、襄阳安抚使等职,官至正议大夫、华文阁待制。程九万博学多才,著有《青阳诗百首》、《历阳记》十卷。为官忠直清廉,百姓称”程青天”,朝廷诰封”青阳开国公”。程九万墓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溪寺安徽省重点寺院。从烟霞园园门口南行100米至岔道口,向西拾级登山即至双溪寺。寺背山依溪,怪石丛列。寺旁岩石下有”洁泉”,从砂石缝中渗出,清澈甘甜。双溪绕流寺前,向东流入青通河。1932年陕西安康县双溪寺机通和尚朝礼九华,慕此地山色秀美,发愿建寺,亦取祖庙名”双溪寺”。他在此创办道场,一时名声大振。1957年寺毁于火灾。1978-1998年,九华山佛教协会后山分会先后在旧址重建地藏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和钟楼。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坐西朝东,宫殿式,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内供三尊大佛,“海岛观音”、文殊、普贤和十八罗汉等塑像。大殿前方大理石照壁上镌刻着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双溪寺”。四周岩台层叠,寺西有蕴空茅蓬、定西茅蓬、九莲禅寺。东边有广化院下院、谪仙亭、”林岩竞秀”石刻群,南边有九华山佛教协会后山分会、双溪寺宾馆,寺东北角双溪讲寺上方建有大兴和尚肉身堂。
大兴和尚肉身堂位于双溪寺东北角台地,三开间民居式建筑,内供建国以来九华山佛门第一座真身——大兴和尚肉身。大兴(1894-1985),了维,俗名朱毛和,安徽太湖县人。1925年至九华山百岁宫剃度出家,后长期在九华后山苦行修持,平时常念口头禅:“空、空、空”;”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又常为山民采药治病,人称”九华济公”。1985年4月6日圆寂于双溪寺,年91岁。僧徒将其遗体装缸存放;1988年12月23日开缸,见其肉身颜面如生,遂装金供奉。1990年上海两位居士捐资建堂。堂中玻璃龛内端坐着身披袈裟的大兴肉身,慈祥庄严,眉目清晰,喉节可辨。墙上供着大兴和尚遗像。玻璃柜内陈列着其生前的袈裟和僧鞋以及出缸的罗汉佛珠、指甲、衣帽鞋碎片等遗物。大兴肉身堂西南侧有茅蓬“三空亭”和“三空岩”巨幅摩崖石刻(3个“空”,分别为释仁德、释妙安、释皖峰所题)。
“林岩竞秀”石刻群位于双溪寺、大兴肉身堂至广化院下院一带,怪岩磊磊,如布石阵;拟物似兽,象形成景。其中以鳌鱼石、青蛙石等最为奇异。怪岩上镌有“林岩竞秀”、“峰回路转”、“天籁之韵”、“空、空、空”等摩崖石刻,多为当代名人、高僧手迹。
从僧家山西上登九子岩,途中可观龟兔赛跑石、三斧石、问心石、刘公寨石门、碧云峰斗鸡石等景。下面,我向朋友们介绍九子岩主要景点:
九子岩索道下站始于双溪寺东南侧,上站位于九子岩碧云峰岭。索道水平距离770米,高差401米,线周长1700余米,为单线脉动循环吊厢式。乘索道可观赏奇松、怪石、山泉、溪瀑,远眺青通河两岸田园、山庄风光;抵九子岩,可游览九子峰、九子寺、磐陀石诸名胜,欣赏“九子泉声”。
九子峰又名九子岩,位于碧云峰西,狮子峰、五老峰东北,海拔1035米。峰顶矗立形态各异的巨岩巧石,东西排列者有五,南北成行者有四,酷似童子结伴嬉戏。故称“九子岩”。九华山古号九子山,以一峰名山,是其因缘之一。它是九华山具有代表性的一大景观,南宋末陈岩作诗赞叹:“小大扶携作伴行,欢然恋恋意相倾。谁知万古山头石,还有人间母子情。”九子峰南、九子溪北畔有石窍奇观,南北透光,名“石照”;石照深如井,名“天井”。
九子寺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九子岩盆地。始建于唐,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在九子岩东面的碧云峰顶建”广化寺”,明代重建,称”广化院“。清光绪十五年(1889)迁建于现址,易名”九子寺”,又称”华严禅寺”。今存老殿为清末建筑,民居式,坐西朝东,二层三开间。墙壁嵌有明代碑刻。老殿两侧新建有大雄宝殿和寮房。在碧云峰顶广化:旧址新建有幽冥钟楼,为六角形两层楼阁,内悬猿吨重的巨形幽冥铜钟。九子寺地处山谷盆地,四周峰岩环峙,竹林葱郁,古树苍天,泉瀑争鸣,境极清幽,宛如世外桃源。这里有九子岩石塔、月牙池、磐陀石、地藏洞和“九子泉声”等胜景。
九子岩石塔位于九子寺山门东北侧。塔建于南宋。相传金地藏初入九华山时曾登临九子岩,在磐陀石上坐禅修行。他从新罗携带一条神奇的白犬,名“善听”,又称“谛听”,一直与他相依相伴,法缘情深。后人特在此处建塔纪念,称塔为“谛听塔”。塔共7级,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块石垒砌,呈楼阁式,实心方形。塔高9米,为方形折角须弥座。塔基至顶端逐层向内递减,每层檐角微翘。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刻有云纹和古钱图案。底层正面有拱形洞龛,内供一尊石佛,塔基旁立有一小石狮,形似小犬。九子岩石塔结构玲珑,造型古朴,与有”古城堡”之誉的九子岩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月牙池位于九子寺东北10余米处。这是该寺空有和尚于20世纪60年代巧用谷地岩石、泉水匠心构筑的胜景。一弯月牙池,水中别有天。池口有一座小石拱桥横跨南北,池中央金龟石(凫水龟)背立一座3级石塔,内供地藏菩萨像。旁有卧牛石,西望对岸之月,故称“犀牛望月”。_,池畔垂柳依依,池中莲叶片片;入夜时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距池东北50米处有两株高大的千年古树,一是丹枫、一是香榆。枫树胸径2米,树冠硕大,枝叶繁茂,是九子岩的标志,故名九子枫。池畔立有空有和尚的诗碑,其中一首描绘出一弯月池别有天地的意境:“神蛙云集伏池边,湛清泉水旋漪涟。犀牛回首观明月,金龟悟性潜水间。石桥玲珑如虹降,古枫翠柏参云端。瀑叠成蟒戏渊谷,游此方知极乐天。”诗中禅意充盈,耐人寻味。
磐陀石位于九子寺西北角200米处谷口岩,有一块约15平方米由南向北平斜的岩石,上有臀印,相传是金地藏入九华曾在此岩石上打坐禅修时留下的圣迹。后人称此”打坐石”为“磐陀石”。今石壁上有“金地藏第一修行处”摩崖石刻。谷口山泉分东西两股支流绕过磐陀石,呈“二龙吐水”之势,漫泻而下,形成壮观的”水帘洞”。洞口面向东北,洞内清泉潺潺,奇石磊磊,洞厅可容纳十余人,境极清幽。”穴石作户牖,垂泉当门帘”,相传金地藏曾在此洞栖居诵经,故名“地藏洞”,至今常有僧人在洞中”打坐”禅修。
九子泉声在九子岩西北谷口上方,山泉汇集成涧,涧水从10米高的峡谷东注而下,如素云垂练,故名”垂云涧”。南宋诗人陈岩赞美道:“飞瀑奔崖色皎然,飘空上下势相连。看来不是天河水,尽是兜罗片片绵。”在此听落涧泉声,淅淅沥沥,如拨丝弦,似弄环珮,清脆悦耳,令人萧然意远。在九子岩东北岭腰有七布泉,其瀑声、泉声又是一番境界。每当夏秋暴雨之际,泉水如蛟龙从巨岩谷口,飞崖走壁,七转七折似7匹白练飘舞在半空之中。落差80米,喷珠泻玉,注入龙潭,如撞钟击鼓,山鸣谷应。此景印证了李白佳句“天河挂绿水”的意境。九子岩的涧泉瀑声,松风涛声,古刹钟声,组成美妙的交响乐。清人周硏编纂《九华山志》时,特将“九子泉声”列为”九华十景”之一,作宝塔诗赞叹道:“泉,滴沥;泉,澄鲜。透沙石,云烟。一瓢饮处,九子岩前。)飞千尺练,冰裂七条弦。夜静远闻莲漏,雨余怒作涛喧。鹤露风声许和,高山流水相连。辟世枕之为名洗耳,大旱用汝代龙行天。万古源头活水来不竭,银河一泻到海茫无边。”
从九子岩枫榆古树旁佛茶茶道馆,往西沿石级“青春大道”可登天华峰,沿途有“牵手三关”、金钱岭、飞来石、卧虎石等奇观。
天华峰位于九子峰西南,南与大古、猫碗、花台诸峰相连,东北与独秀、云外、双峰、天柱、莲花诸峰相依,海拔1084米。境内林深似海,云雾缭绕,峰石称奇,泉溪献秀,空气清新,如”天然氧吧”。峰南侧有古天华庵,又名吉祥寺,今存6间殿宇,门楣上分别镌有”地藏殿”和”观音殿”隶书石刻。庵前广场布有石桌、石凳,面对青山、流泉,品茗话禅,韵味无尽。
朋友们:我们游览了九子岩景区后,当趁兴去与它毗邻的天柱峰景区观光揽胜,可以说是不虚九华后山之游。天柱峰景区原称青峭湾景区,位于九子岩景区西南部,地处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南与将军村接壤。天柱峰高,耸立擎霄;群山环抱,盆地罗列。它的东麓为青峭湾盆地,东北部为翠峰盆地,东南部为”六亩田”(庙名)。
天柱峰景区
朋友们:我们游览了九子岩景区后,当趁兴去与它毗邻的天柱峰景区观光揽胜,可以说是不虚九华后山之游。天柱峰景区原称青峭湾景区,位于九子岩景区西南部,地处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南与将军村接壤。天柱峰高,耸立擎霄;群山环抱,盆地罗列。它的东麓为青峭湾盆地,东北部为翠峰盆地,东南部为”六亩田”(庙名)。景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境内奇峰怪石,高瀑深潭;古寺馆塔,星罗棋布;密林深处,世外桃源。昔日游人至天柱峰景区,一是从前山翻山越岭,二是从后山山间小道进入。如今从朱备镇驱车向南沿青通河东岸公路至东桥村龙口,过桥往西绕行4公里新修的盘山土公路,可直抵天柱峰东麓、青峭湾”天柱馆”。游览了周围翠峰寺、净居寺石塔等景点后,驱车返回龙口南1公里处至将军村,过桥往西行5公里蜿蜒的乡间公路,就能直达“六亩田”(心安禅寺)。现将沿途景点介绍于下院
天柱仙踪天柱峰位于青峭湾西北,海拔1004米。拔地而起,绝壁矗立,峰巅如莲瓣初开,耸入云霄,巍峨壮观。清代《九华山志》载:“天柱峰耸拔千仞,如柱倚天,此华东(指九华山东部)第一峰也。”周边群峰环拱,南侧有峰名”响石崂”,据说每当雨天即发出奇妙的响声;西临双峰;南对大古峰;东北为翠峰滴翠;西北屏立五老峰,状若5位仙翁驾云漫游天柱;西南为列仙峰,峰顶多人形奇石,似行者、拜者、舞者,接踵相从,俨然仙侣结队去天庭赴会。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至陵阳山登天柱石》的诗篇,故传诗仙曾游历九华山天柱峰。清代周硏作诗赞道:“鳌头几千仞,奇峰顶上悬。九华尽平地,一柱独擎天。绝境齐昆圃,高踪仰谪仙。共工不敢触,五老立云边。”于是列“天柱仙踪”为“九华十景”之一。
天柱书馆一称“天柱馆”。位于天柱峰东南麓青峭湾。青峭湾,当地人称“草湾”。四面峭壁,天然盆地,海拔700-800米。东与南面河为界,南接将军村岗头,西南止沙弥庵,北抵翠峰三道河。西北至净居寺石塔,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这里住有东桥村青草湾村民组十几户人家,林木掩映,泉水顺着剖开的茅竹汩汩流进院圃。初夏,红桃缀满枝头,炊烟袅袅,一派古朴宁静的山村景象,宛如”世外桃源”。村中有一幢保存完好的民居,砖木结构,两层三开间,门廊呈八形,门额石刻楷书”天柱馆”,上联小”民国戊寅重建”,下联小”族裔玉藻谨书”。这就是重修的明代天柱书馆。青阳学者施达(1573-1636)下之,世称”天柱先生”。酷爱天柱山水,于明泰昌元年(1620)来此隐居,始建”天柱书堂”,授徒讲学,著书立说长达17年。当时江南名士姜演、陈白藩、沈之夏等都出自他门下。他曾撰门联:“除夕酌金樽,与父老共谈风月;星桥开铁锁,任儿童大放花灯。”惜已无遗迹。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青阳名士施玉藻隐居天柱峰下,与乡里同仁重修书堂,改称“天柱馆”,门额即为其所题。今尚存重修天柱馆残碑一块。据“天柱馆”住户黄姓老人说,书馆正厅鼓壁上原供有施达的牌位和画像,_时为防止“破四旧”的破坏,他特地蒙上一层木板。至今尚未揭开,但这一文物无疑得以保护。
净居古塔位于青峭湾西北玉甑峰下双石崖。唐代在双石崖旁始建净居寺,北宋靖康元年(1126)重建于崖下普贤台。明景泰年间朝廷赐住持僧圆慧为”大度禅师”,僧众日增,寺成为丛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寺遭火灾,二十八年重建。1940年日军进山时寺被烧毁。惟一一座五级石塔巍然屹立在普贤台西畔。石塔由不规则的麻石板块叠筑而成,故俗称”叠石塔”。塔高约7米,底层边长1。8米,顶层边长0。85米。平面呈方形。共有5级,自下而上逐层向内收缩。每级4块条石竖立,中嵌两块石板,花纹雕饰精工,层层飞角琉檐,造型别致。四面皆有一个壶门,塔顶为一覆钵式顶盖。塔峰微微倾斜。南宋末诗人陈岩在《叠石塔》诗中描述道:“无复晨钟暮鼓声,慧云犹护法灯明。佛乘大有支持力,旧塔虽欹不解倾。”塔前有一块石碑,刻有《九华山净居古塔偈铭》,说明建塔时间为大中祥符元年(1008)。石塔已历千年,是九华山现存最具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之一。石塔近旁有宋宣和年间曹令机建的”最胜亭”遗址,相传宋诗僧了机曾于亭前植茶,制成名茶”梦觉香”。塔前有”菖蒲涧”,石缝中生长异于他处的菖蒲,芳香袭人,茎长约3。3厘米,有9-22节不等,以”九节菖蒲”最佳。净居古塔周围峭壁高悬,层峦叠翠。在此可眺望天柱、五老诸峰,中央电视台所摄风光片《漫话长江》中的“天柱仙踪”镜头,即取此景。
翠峰滴翠翠峰,原名滴翠峰,位于天柱峰东北、青峭湾北。从天柱馆山后北行,途经青草湾又一村民点,三五户人家。村前三道河清溪潺流,蛙蛙鱼游弋可数。由此拾级登山,林荫夹道,翠竹如海,约行1。5公里,柳暗花明又一村,便进入了群峦环抱的翠峰盆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滴翠峰高踞于盆地西北,海拔1041米。此峰头大尾小,最为奇特。清人陈蔚在《九华纪胜》中描述道:“九华诸峰皆耸身锐首,唯滴翠峰上大下小,苍翠三层,露洗烟消,鲜新可掬。”故有上、中、下翠峰之称。翠峰风光旖旎,向为游人所称道。下翠峰”翠峰庵”遗址存有明代乙巳四月(具体年份失考)所立《九华山翠峰庵八景赋》残碑一块,赋列翠峰八景:“滴翠峰高”、”谷口生云”、”斗岭傲)”、”天柱晴峦”、”晓月轩明”、”石洞燕子”、”玉泉香美”、”龙系腰带”。可以说是翠峰景致的诗意概括。
翠峰寺安徽省重点寺院,坐落于盆地西北端,背依滴翠峰,面对天柱峰。雄踞高台,气宇轩昂。寺原名”天柱庵”,唐咸通五年(864)始建于天柱峰前。唐末迁建于滴翠峰下,俗称“高舍”。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青阳人余志源来此,因折柳溪边悟解禅道,自称”翠峰”,筑舍聚徒讲经,其居便称为”翠峰庵”。陈岩《翠峰庵》诗对其评述道:“缚屋山中数十年,茅诛棘旋开田。何须折柳溪边去,枯木寒林总是禅。”清末住持僧普照重建殿宇,有两个大殿和数十间寮房,易名为”翠峰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高僧月霞会同僧普照、印魁、通晓、可安等在此开办”翠峰华严道场”,亦称”华严大学”,专授华严经义。当时就读学僧32人,其中有后来成为近代名僧的虚云、心坚和建造心安寺的智妙法师。此举开创了中国僧伽教育史上设立华严大学之先河,受到当时佛教界的高度评价。不仅使翠峰寺复兴为一大丛林,而且使九华后山一带兴起的寺庵达20余座,成为信众朝礼参学的圣地。翠峰寺现存寺宇,坐西北朝东南,民居式,两层五开间,一形排列,正殿门额书”翠峰华严禅寺”。楼阁、禅房仅是昔日规模的1/3,依然保持古寺风貌。庙廊西壁嵌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所立《开创翠峰华严道场碑志》,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前有一块300平方米的花圃,以中路为界,两边分别存有两块长方形的墙基,可见当年翠峰华严道场的规模之大。庙台东南下坡为数百级石阶,东侧巨大岩石上刻有“华严道场”4个隶书大,是当年翠峰华严道场的历史见证。
心安禅寺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天柱峰东朱备镇东桥村与将军村交界处。乘车至将军村北过桥往西沿着新修的盘山公路,行约5公里,便至”六亩田”(该寺俗名)。此处峰峦屏峙,三面环山,北边有游龙涧,南边有东阳涧两股清溪绕流,心安禅寺高踞于窝掌状的谷地之上。寺院坐西北朝东南,系三合院式民居建筑,正中为大雄宝殿五开间,两层楼宇,硬山顶。一层为大殿、二层为三圣殿。殿后建有40平方米的蓄水池。大殿东北配殿为缘间两层寮房和诵经堂。西南配殿侧为地藏殿。大殿与配殿有回廊相连,夯土墙身,硬山两落水,具乡土气息。山门与东北、西南三方围成院墙。院内有花圃和菜畦,院外有数十棵大枫树。牡丹、芍药、桂花等花开时,芳香四溢。据住持演慧法师介绍,这是他1998年至1999年在原寺基础上重修的。面对古刹重辉,不禁使人怀念起开山祖师智妙和尚。据传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月霞法师在后山开办翠峰华严道场时,有位湖北僧人智妙从师听讲经义,兼作”饭头”(即炊事员)。一次他见到一个来寺听经的老妪因天晚无法回家,便拿些锅巴给她充饥,并让铺给她住下,自己则找别的和尚搭歇。由此他违反了道场”不准留宿尼众信女”的规定,受到知事僧的训诫:“你既然发慈悲心,何不自己开道场!”智妙和尚从激愤中醒悟,便于19_年到距翠峰寺4公里外的文殊峰东的山洼里,以8块银元购得6亩荒地,始建文殊茅蓬。这就是俗称”六亩田”的来历和传说。其实智妙是一位学修精严的禅师。据《智妙小传》记载:智妙(1863-1924),俗姓宋,名真元。湖北汉阳人。月霞法师在九华山翠峰创设华严道场时智妙从之游,随侍左右,听讲佛学,课余则自种福田,专志苦行,获益良多。19_年徙居文殊茅蓬,后扩建堂宇,开单接众,以宗教互融、禅净兼修为宗旨。19_年月霞法师赴上海哈同花园办华严大学时,智妙法师受其嘱托,兼位于翠峰寺华严道场。平时除请知名法师讲经外,还亲自为学僧讲解大乘经论,义理透彻。远近士夫闻声宗仰,或入山求度,或发心供养,络绎不绝。如此历20余年,文殊茅蓬不断扩建,初具丛林规模,以自种福田、安心禅修之寓意,易寺名为”心安禅寺”。1924年智妙法师圆寂,世寿六十,戒腊三十四。智妙法师开山建寺,使心安禅寺成为九华山有名的佛教道场之一,可谓功高德昭。至今欣逢盛世,迎来了建寺百年华诞,在历任住持的增建和护持下,在海内外护法居士信众的结缘下,现在心安寺古刹重辉,法炬复燃;改善了交通条件,修通了上山5公里的盘山公路;架设了高压电线,开通了电话,用上了天然的自来水;维护了生态环境,现有茶园10亩,山场自然林260亩,一片郁郁葱葱。
百丈潭沿公路东下至”三亩田”(地名),再向东南山径行500米,即抵东阳涧畔。有涧水从云峰东下,倾泻于峰峡之间,形成宽约6米、高30米的垂瀑,宛如飞腾的白龙破云而出,声震山谷,气势磅礴,名”百丈潭瀑”。瀑水常年不竭,注入谷下约100平方米的渊潭,瀑高潭深,故名”百丈潭”。四壁陡峭,潭水墨绿,深12。8米,崖壁上古代凿有佛龛和”百丈潭”题刻。据《江南通志》记载:“宋嘉定间,诸大道之父令青阳,殁后葬百丈潭,大道筑庐守墓。”如今庐、墓早已湮没,佛龛尚清晰,而题刻已模糊难辨。百丈潭东北200米处有琉璃滩,河床裸露,经水流冲刷,形成大大小小的水潭,宛若串珠,长达500余米,石骨光滑如凝冰,阳光照射,众潭闪跃,故有”琉璃滩”之称。有些潭面数米见方,深数米,是天然泳池。琉璃滩两岸翠峦倒映,百鸟和鸣,是开发山间露天游泳、避暑度假的佳境。
百丈箭瀑位于”六亩田”东北、”三亩田”北部。有涧水自天柱峰东侧与五老峰、列仙峰结合部东下,名”龙游涧”。暴雨之后两股泉水从高100米的谷口悬崖直泻而下,凑为重瀑,涌激如箭,故名“百丈箭瀑布”。古人称它为九华山东部”第一奇观”。瀑水注入渊池,峻壁四合,犹如天井。池面50平方米,深约5米。池水湛碧,四时不竭,因产石斑鱼,故名”嘉鱼池”;池中有柱形岩石突兀,称”临流矶”,上平如台,又称钓鱼台。相传为汉代道人窦子明在此垂钓,得白龙而飞升成仙,故池称”白龙池”。池旁有猴子石,早晚可见成群山猴,嬉戏于石上或树梢;附近还有仙人禅定石、观音洞、栖仙泉、东角岩(俗称”冬瓜岩”)等胜景奇观。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2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