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书籍阅读后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反应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写读后感时可以通过引用书中的经典语句或对书中观点的引申来增加文采和深度。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触动和思考。
猫城记读后感篇一
本书十万字,却看得内心百感交集。一本如此简短的小说却能使人读完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思现状,让我难受、伤心、激动、震撼。这是现在那些几百万字的网文小说难以实现的。
读完本书,我感觉书中所举,许多例子都有现在正在发生的影子,猫人尚“迷叶”和“国魂”而现在的人也有“毒品”和“金钱至上”、不提什么女、妻妾、新旧派的激荡和变革……回过头来想想,人类的历史似乎就是不断重蹈覆辙,循环往复的在前进,“换汤不换药”,只是问题显著和问题隐晦一些。
生活在当今的我们无法想象那个年代人民的愚昧,却深刻地意识到哪怕是“最古的国”、有“最多的宝贝”和“最富饶的土地”只要我们不努力、自由人代替我们成为国的、宝贝的、土地的主人。
最后我想说本书最令我感触颇多的:“良心是大于生命的,再见,地球先生”。
猫城记读后感篇二
《猫城记》是一个直露的寓言,讲的是“我”登陆火星在猫国的所见所闻。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在《我怎样写〈猫城记〉》里面老舍提到了威尔斯,不知道是不是写《世界大战》那个威尔斯;倘是,老舍是看过科幻小说的。《猫城记》科幻是虚,暗喻是实,反映的还是当时旧中国的生态。可惜暗喻得不太暗,让人一看就明白了。小说把国民性放大了,像一幅漫画,夸张地表现当时中国人的缺陷。但老舍的笔是市民的笔,眼是市民的眼;他写的是那些被践踏的人的看法和感受,因此没有什么“思想上的”“深度”。
猫城记读后感篇三
对于大多数不那么熟记历史的人来说,1932年大概是动荡的一年。说大概,因为可能没办法说出那一年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没过多久,1933年初日军攻入热河。整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都在战火纷飞中度过,没可能1932年反而是平静的一年。
1932年,“人民艺术家”老舍发表小说《猫城记》。当然,那个时候,还并没有出现“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甚至“人民”的意义恐怕还不那么明晰。可是从这部作品里,仍可以看到一个有良知的,为了人民伤痛的作家,那如同黑暗中的星光一样的品格。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老舍因为《骆驼祥子》(1936)、《四世同堂》(1944-1948)、《茶馆》(1956)而,事实上这部《猫城记》比他的这些代表作完成得都要早。也与代表作们不同,《猫城记》是一部充满幻想元素的小说,讲“我”和友人驾驶飞机来到火星,却因为飞机失事,朋友身故,而“我”遇到了一群猫人,来到猫国,有了许多体会和经历的故事。隐藏在猫国背后的,是当时的中国。老舍在自序里说:《猫城记》是个恶梦。恶梦好歹会醒,可身在当时社会的人们,有这切肤之痛,还要保持希望,一定十分辛苦。“二姐嫌它太悲观,我告诉她,猫人是猫人,与我们不相干”,这话是安慰二姐,还是催眠自己?猫人猫人,说到底还是人,猫只是托词罢了。
有一些文章说老舍在1932年就预言了南京,因为在故事的最后,矮子猫人们把猫国的猫人们得差不多了(矮子猫人,以及其他的一些描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军)。先不说若老舍真的有预言能力,在那个年代预言这么可怕的事情可能会被无知恐惧的老百姓投石砸死,只说这些文章都忽视了在这个亡国灭种的悲剧里,是猫人自己失却了人格,哪怕最后两个猫国人,都是互相撕咬至死,最终才有令“我”扼腕的后果。
在猫国里不断想念着快乐、幸福中国的“我”与猫国的悲观的猫人小蝎,我想都是老舍本人。他为自己构造了这个与当时的中国无比相似的猫国,却说自己来自地球上的光明的中国,仿佛是在文学作品里把自己没有的东西补全,但又不忍心放弃自己,所以“我”是老舍,小蝎也是老舍,“我”表达着对在黑暗中挣扎着的中国,不思进取的国民的痛惜;小蝎表达着在黑暗中的中国的老舍那悲观的情绪。
他不怪国弱,不怪列强,他只是怒国民不争,他不相信如果所有人都反抗,如果国民懂得合作,还会失败。就算失败,也是有尊严的失败,脊梁不会弯折。可是他看到了为了占便宜、为了个人利益不惜踩踏别人尊严的人,看到那些邯郸学步的教育,他不想悲观,可是现实容不得他不悲观!
猫城记读后感篇四
老舍先生在1932年完成的一部当时称得上异类的一部作品《猫城记》,当年代表世界文坛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曾经钟情于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当这部作品被介绍到西方时,这种题材及风格便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有消息说,在1968年,诺贝尔奖已经决定将奖颁给老舍,只是由于他已辞世而作罢。
《猫城记》在开篇部分介绍,主人公乘坐飞机(船)来到火星,遇到当地智慧生命猫人;结尾部分解释,主人公目睹猫人国灭亡后半年,乘法国探险飞机(船)回到地球。从主人公自救脱险,结识猫人朋友,到学习猫人语言,进入猫国都城历险,等等诸多细节,无不符合社会科学逻辑。但在作者写作之时,人类所掌握的科技能力对火星了解还十分有限,对火星上是否存在高级生命也没有定论。可以说整篇小说使筑在一个科学幻想式的背景上。
在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的黑色幽默的语言风格展露无疑。老舍先生是京味小说的先驱与代表,但在《猫城记》这部作品中却没有像以往那样用过多的北京方言编制形象。一方面这与上文提到的小说特殊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作者蓄意尝试着一种特殊的语言风格。作为猫人看待的另一种外国人,他们在与主人公善意地交流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为什么组织这个团体呢?因为本地人的污浊习惯是无法矫正的,他们的饭食和毒药差不多,他们的医生就是噢,他们就没有医生!”类似口语上的突然转折,常常被设计成相声中的包袱,这里令人莞尔一笑的同时,也会适宜地引起我们对那一年代的国民在卫生、医疗方面的状况和习惯的反思。这篇小说尽管主观上背离了当时常用的幽默手法,但客观上偶然地具备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被世界广泛认可的黑色幽默艺术特色。
写的真好啊!悲凉啊!虽然写的是外太空的猫人,但是可以叫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影射的还是我们中国人人性的悲哀。在这本书里,这个温暖的人也终于是绝望了。猫人灭绝。不战而败。其中有解放前中国的影子,有的影子。有日本人打中国的影子。那屠杀就像南京大屠杀一样。老师和校长没有薪水。被批,学生和老师是敌对的,互杀。学生没有知识,抵御不了外敌,就会窝里斗。听主人公讲人类穿高跟鞋的美妙,猫女也扶着墙学习踩砖头用脚尖走路。猫男则试着穿裤子。迷叶,猫人的生活离不开迷叶。和以前民国的毒品差不多。吃迷叶才可活的'感觉好。猫兵遇到攻城的人,一概后退,给钱就投降。皇宫的墙上是堆烂泥,墙下沟填满臭水。因为攻城的矮人怕脏。这样可笑的抵御。(矮人们是我所知道的人们中最残忍的。猫国的灭亡是整个的,连他们的苍蝇都不剩几个。)老舍的原话。主人公最后搭法国到火星的探险飞机,才回到伟大光明的中国。最后一句结尾是整篇文字唯一有一点光的地方。其余就是灰暗。
猫城记读后感篇五
不久前,和朋友在书店选书,看到这本老舍的《猫城记》,通过封面简介,知道这是一个发生在火星上的故事,当时觉得很惊奇,赶紧百度,这个老舍竟然就是我知道的那个老舍,老舍竟然还会写科幻题材的小说,那就一定不能错过了。
《猫城记》通篇充满黑色幽默的味道,借火星上一座荒诞的猫城,一群可恨可悲可怜的猫人,剖析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真相。在猫人社会里,最高的追求是“自由”,这里的“自由”意味着自私、背叛、狭隘、懒惰等一切贬义词的集合。唯有的两个清醒人,大鹰和小蝎,大鹰是积极的行动者可是却被排斥和驱逐,小蝎是睿智的明白人可是却冷眼旁观事事敷衍,在外国人入侵猫国时两人均以身殉国,因为他们相信“良心是大于生命的”。可是,其他猫国人早已不相信,所以他们能发明自欺欺人的教育制度、能接受外国人杀人不犯法的强盗逻辑、能滋生欺骗民众的无能政党、最终国难当头还能恬不知耻的去抢着投降,显然,猫国的覆灭是必然的。
老舍先生说“人类的进步是极慢的,可是退步却极快,一时没人格,人变立刻返归野蛮”,所以“良心大于生命”,我十分认同。良心是什么?我认为是人类社会存续千万年以来的优秀品质和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可是,有时候我也感到困惑和迷茫,是不是如今人们也并不相信,或者说不敢相信“良心”这回事了。点开新闻,发现对相濡以沫的爱情那么失望;发现老奶奶不能轻易去扶了,助人为乐要谨慎了;发现不敢让孩子去读幼儿园了,不敢打疫苗了,不敢不让座了;网络上都是负能量。而日常生活也让人感到沮丧,小到收到假币、买东西缺斤少两,大到租房子被房东坑一把、好心把手机借给别人结果手机被偷了。每当遭遇这些,周围的人都会安慰你,告诉你社会就是这样,毕竟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那么,在强大的世俗之下,要不要选择顺从呢?在这个世界上,随波逐流和放纵堕落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一个人如果总是以狭隘的视角去度量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愤怜悯,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生是草率而又空洞的。老舍先生有一段论述说的很深刻,他说“办教育的人只怨社会黑暗,而不记得他们的责任是使社会变白,不记得他们的人格是黑夜的星光,还有什么希望?我知道我是太理想,但是办教育的人是否应当有点理想。我知道社会太不帮忙他们了,但是谁愿意帮助与政府社会中一样坏的人呢”。是的,相信并坚持内心的善良、正义和悲悯才是最难的,在这个过程中,世俗的利益会诱惑你,外界的恶意会攻击你,内心的斗争会折磨你,可是只要你相信“良心大于生命”,你就会拥有勇气与智慧。
我们无法假设未来的际遇,也无法预判各种情境下会做出的选择,但无论如何,请记得我们的人格就是黑夜里的星光,那么当我们老了,就不会觉得虚度此生。
猫城记读后感篇六
《猫城记》这本书,大概是在2天之内看完的.这本书写得不是很多,言辞也是正如老舍先生自己说的那样“不是特别的幽默”,但对于一种寓言对当时社会的讽刺,我觉得还是写得很具体的。
先是一个自己对整体故事的复述把,这整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坐火箭到了火星,这个火星的上得人都是猫人,当然这一切都是假设的。这个人由于飞机出事故,就只有自己活了下来,后来被猫人捉住,学会了猫语。才知道猫城市个什么样的现状,这个人给猫人当守卫,这个这个人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在猫国中生存的,就这样,写了他在农场帮猫人守迷树(一种类鸦片的毒品),后来进入猫城,眼看到猫城的生活状态,从猫城的大街上得人潮状态,到猫城的人民生活,到猫人的教育,到猫人的政治,最后写到了猫人的灭亡。这大概就整个故事的结构。
这本书我还没想好分为什么主题来一一详细解答,因为近期的任务比较多,事情也比较焦急,再说,我也很难对这整本书详细的再次翻看,我只是能提出些段落章句来分析一下。虽然不成什么结构,不能完整表达一个什么逻辑意义,但我还是想借一些段落和章节来写一下对国民风气下降,导致整个民风不好,从而整个社会,每个个体,在这个状态当中悲惨的生活进行一些认识,和批判。这本书,本是对中国当时社会的状况进行批判的,可是看到今天,当今社会仍然还有十之五六像书上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些人也必须感到有一丝警醒和对改造的期望。
我先作一个抄写感想,再做一个自己的总结,具体结构是这样。
书中有一段时对当时权势人和普通人的对比,就是有权势的人对乡下人作恶,甚至于打死乡下人,有权势的人都是毫不在乎的。这种情况的发生更加恐怖的是,就是乡下人自己也觉得发生这种事情也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好像已经把这种不合理认同,这种思想我们现代的人还依然固有。不对自己已经被侵害的权利作出自己的争取,而是自己默认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而对于这种形式的认识总是认为自己没有办法,甘受剥夺,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情况。但是在今天,很多有权势的人伤害到了普通的百姓,而且态度恶劣,可是百姓很少有人起来反抗,只是自己再背地里抱怨。
其中有一句话是说“死了便是死了,活着的总得吃迷叶。”好像别人死了就死了,被侵害了就侵害了,活着得就还是得活着,还是得忍受,还是要去接受这个事实,但是却无动于衷,保持现状,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思想。就是我们怕麻烦,而所动于衷,这样就造成了所谓的奴性,所谓的权利被别人占用,主动性的丧失。
“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五百个猫兵。”这是对当时的时候中国害怕外国人做的一个批判,可能有些夸张。但我们拿到今天来看,依然是外来的和尚号念经,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外国的人都有一种崇敬感,好似别人天生就要高出我们一个等级一样的。在我们平时的对话,和生活当中,我们都是更尊重外国人,而对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对于我们自己的国家的人,脸色中都有显现出一丝不屑和鄙夷的目光。这是我们最大的劣根性吗?还是我们的民族还没有所谓的民族自信心?劣根性的讨论是一个非常值得每个中国人自己反思的东西。
猫城记读后感篇七
第二次看老舍的《猫城记》,第一次阅读时,在被猫城灭国的惨况深深震撼的同时,也只约莫感觉老舍的政治感悟水平不如他的文学水平,而这次的幽默缺乏,又让我不免遗憾。再读一次,却又让我悟出些许东西来。
1、作者地位。
在豆瓣老舍小组里,经常有人埋怨道跟许多大家相比,老舍全集迟迟未完整发行过的现状。作为文字地方性极强的少数民族作家,我觉得他应该跟如今的香港歌手何韵诗,talkshow高手林海峰相仿,也许不能得到全国读者的喜欢,但应该在相应语言区域,会得到不少群众的认同啊。可是奥运会闭幕的当天,也竟是老舍先生的忌日,同时网络各处,也没见有多少相关的报道。其实光是看《骆驼祥子》的市民底层奋斗,《四世同堂》的沦陷抗争,都不足以让作者被如此冷待。或者说作者的死是一种忌讳,但巴金也是受过牛棚生涯,改革开放后依旧风光。终于我在这本《猫城记》里找回了答案:“大家夫斯基”“马祖大仙”“哄”……看来只要这些名词还在,老舍全集就很难出得全了。
2、历史意义。
这是一本1932年的作品,那时候“大家夫斯基”“马祖大仙”正在江西反围剿中,努力生存。老舍以讽刺的笔墨对待这些远离北方的陌生苏俄事物,也算合理,就像祖辈们如今依旧会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一样。传说中诺奖因为书中的这些而给予作者嘉奖,也算符合该奖的特色。讽刺的事物还有很多,如代表鸦片的“迷叶”,代表金钱的“国魂”,只会“抗议”的外交传统。书中还有一处猫人被埋,被誉为神来预言之笔,五年后的大屠杀正好与书中的矮猫埋人对应。这何尝不是跟鲁迅一样的国民性批判呢?至于短浅的教育文化制度,到今天也如此:炒股书,公务员考试书已经占据了书城的最显眼位置了,还有各种快餐文化也充斥货架,各种教育制度越来越不知所以……从吕思勉的分析来看,这都是宋朝以来的民风积累,历史只会在循环中深陷,那么上面的预言更像是循环过程中的历史报道吧。
《猫城记》无意中说中了朝代的敏感之处,因而至今不得彰显,但正是如此地鞭挞入里,因此才可能被时代列为不朽之作。中学时候看老舍,更多地是喜欢他的幽默文笔,如今看来,作者体现出来的区域性和时代性,更值得人们注意留神。由此看来善写湘西文化的沈从文,善写北京文化的老舍,自是比五四时期的许多革命作家更是隽永一些咯。
猫城记读后感篇八
《猫城记》这本书想必大家都没听过吧,但提起老舍这个人你们一定都认识,这本书就是老舍先生写的。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我”乘坐宇宙飞船将落在了火星,遇到了火星上的智慧生命体—猫人,以及“我”和猫人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看起来荒唐,实则反映了中国旧社会的昏暗和无能。当中的迷叶,其实就是鸦片,书里的猫人无法忍受没有迷叶的生活就像旧社会的一些人没办法离开鸦片一样,这个迷叶,就像是不能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它可以代替饭吃,但也能让一个国家毁灭,书中猫人的国家,就是被迷叶给弄灭亡的。
书中的“我”又是另一类人,“我”始终都没有碰迷叶,但书中的猫人明明知道迷叶的危害,却又无法舍弃它。我很佩服文中的“我”,虽然“我”被猫人抓去做看护迷叶林的人,但“我”始终都没有忘记要回家这件事,猫人大蝎又是个完全不一样的人,他视财如命,贪生怕死,欺善怕恶,俗话说得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在被“我”打得鼻青脸肿却毫无怨言,而别人只要偷他一片小小的迷叶他就能把别人打死,就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
在这本书里,没有善恶之分,没有一个人算是善人,尤其是在结尾,猫城国都的房子竞然和像大蝎那样富豪的房子有那么大的区别,平民住的都是贫民窟似的房子,弥漫着一股臭味;而大蝎住的却是辉煌的豪宅,并且拥有一望无际的迷叶林。这时,我才明白,不管在什么地方,总是会发生这种事的。
猫城记读后感篇九
我感到名词的匮乏,所谓真理和道义正迷乱我的心智。形容词离我而去,不敢堂而皇之的使用所谓的抒情。这与我一向追求的理智颇有冲突之处。
坚守的被动摇,吸收的不能补足,便感到无边的空虚。我不敢安慰自己说小桶的水倒入大桶,达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种空虚自然会有,而且是暂时的。这些关于透支未来的计划,我愈发感觉他的可怕和难以承受。
读过《猫城记》,总算明白了老舍何许人也,所谓的幽默之风格到底是什么。但是要让我正儿八经的写读后感,我现在断不能也不肯写出,因为疑惑太多,若我不能找出思考的切入点,是没有言语的资格的,只能做“沉默的大多数”了。但是这一切的事情又都过于繁杂,无用的道理只能培养无用的人,这是我所不愿的,而所谓的直面生活,却只能得到更多的迷惑。我已不敢把生活做简单的归类,说这是生机所迫,那是遭遇可怜。总觉得一切的不人道,历史总该负那么点责任。
我觉得,幽默有趣的确应该追求,而上面所书正与此相反,原因有二,其一,人发牢骚打瞌睡并不能使旁人愉快而只能舒畅自己,所以我方才只对自己保存了那可怜的幽默。其二,人不知道自己所言为甚的时候,不敢随便幽默,不然做出些挨棍子摇尾巴的朋友样,虽然高尚,却不该是人之所为。
语言的学习就是机械的重复,那重复的东西就该是某种类似语言的东西,而人的思考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影响语言,所以,在重复机械的思考中,或许,我学会了某种空中楼阁般的语言。
猫城记读后感篇十
如果让我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我只能让王小波在前排就座,虽然我是如此的不情愿。追捧王小波是一件多么庸俗的事儿啊!可是我没留神,就让小波先生给影响了。往后排,免不了还要庸俗:郑渊洁。第三排并排坐着老少二位:老舍和王朔,鲁迅先生落后半个身位。几位先生只有最末一位帮我提升了一点品味!我也想说列夫·托尔斯泰,我也想说马尔克斯,我也想说卡尔维诺,我也想说米兰·昆德拉,但是拿望远镜看看这几块料,都排到门外面去了,真是不好意思找他们来装点门面。
我一点都不为我的趣味而自豪!
鲁郭茅,巴老曹,六大腕里面鲁、老我看得最多,老舍我最喜欢。单论现代作家这一块,我可以毫不脸红地说我最喜欢的是老舍。如果你不是特别喜欢老舍,别跟我谈老舍,我看过很多老舍!忘了谁说的,说钱锺书是学者的幽默,老舍是市民的幽默,赵树理是农民的幽默。学者的幽默领教了一点,也不过是耍嘴皮子掉书袋,我喜欢;市民的幽默更贫,幽默地彻底,就是为了幽默而幽默,不招笑还叫什么幽默!农民的幽默我体会的比较差,还是短练呵。
老舍兹一打算幽默,就不带点别的,也不专为弘扬什么鞭挞什么,先幽一默再说。这里面做的最足的是《牛天赐传》,从头贫到尾,一点正经没有。如果老舍只会幽默,那他不能在六大腕里面有一席之地,老舍也沉重,沉重也是幽默着沉重。《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够沉重,也不是从头到尾的沉重。鲁迅先生是有幽默感的,但是他性子太烈,自己幽默可以,别人拿他开玩笑他不干。一门心思幽默的人,先得把自尊放下,先踩自己,才能踩别人。老舍看到了人民的疾苦,没想救他们于水火,而是想让他们在水火里面含着眼泪笑一笑,这就是老舍跟鲁迅策略的不同。老舍知道自己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这话没有影射鲁迅的意思,我同样赞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倘换作我,我做老舍,在旁边给鲁迅鼓掌叫好,唉,就是这么没责任感这么麻木不仁啊我,没治;鲁迅先生,您批评我吧。
《猫城记》是老舍众多作品中不太知名的一部。一方面是由于小说自身艺术上的高度有限——流于直白、肤浅;另一方面是对革命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比较“落后”,对国民性只有批判没有建议——让老舍这样的人提出建设性意见太勉为其难——和极其悲观主义的论调,因此这部小说一直不被推荐。除非对老舍有特殊兴趣的人,一般不会注意这本书。
《猫城记》是一个直露的寓言,讲的是“我”登陆火星在猫国的所见所闻。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在《我怎样写〈猫城记〉》里面老舍提到了威尔斯,不知道是不是写《世界大战》那个威尔斯;倘是,老舍是看过科幻小说的。《猫城记》科幻是虚,暗喻是实,反映的还是当时旧中国的生态。可惜暗喻得不太暗,让人一看就明白了。小说把国民性放大了,像一幅漫画,夸张地表现当时中国人的缺陷。但老舍的笔是市民的笔,眼是市民的眼;他写的是那些被践踏的人的看法和感受,因此没有什么“思想上的”“深度”。
这部小说老舍不是奔着幽默去的,因此也不是特别幽默,饶是如此,也比《子夜》之流有趣得多。但是既不幽默,又无深度,小说的可读性就低了。这本书我推荐不太了解现代文学的人看,因为这本书让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中叶,就有人这样写文章。1930年代的人中国人,也不都是闷子。
老舍先生在1932年完成的一部当时称得上异类的一部作品《猫城记》,当年代表世界文坛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曾经钟情于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当这部作品被介绍到西方时,这种题材及风格便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有消息说,在1968年,诺贝尔奖已经决定将奖颁给老舍,只是由于他已辞世而作罢。
《猫城记》在开篇部分介绍,主人公乘坐飞机(船)来到火星,遇到当地智慧生命猫人;结尾部分解释,主人公目睹猫人国灭亡后半年,乘法国探险飞机(船)回到地球。从主人公自救脱险,结识猫人朋友,到学习猫人语言,进入猫国都城历险,等等诸多细节,无不符合社会科学逻辑。但在作者写作之时,人类所掌握的科技能力对火星了解还十分有限,对火星上是否存在高级生命也没有定论。可以说整篇小说是构筑在一个科学幻想式的背景上。
在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的黑色幽默的语言风格展露无疑。老舍先生是京味小说的先驱与代表,但在《猫城记》这部作品中却没有像以往那样用过多的北京方言编制形象。一方面这与上文提到的小说特殊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作者蓄意尝试着一种特殊的语言风格。作为猫人看待的另一种外国人,他们在与主人公善意地交流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为什么组织这个团体呢?因为本地人的污浊习惯是无法矫正的,他们的饭食和毒药差不多,他们的医生就是噢,他们就没有医生!”类似口语上的突然转折,常常被设计成相声中的包袱,这里令人莞尔一笑的同时,也会适宜地引起我们对那一年代的国民在卫生、医疗方面的状况和习惯的反思。这篇小说尽管主观上背离了当时常用的幽默手法,但客观上偶然地具备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被世界广泛认可的黑色幽默艺术特色。
写的真好啊!悲凉啊!虽然写的是外太空的猫人,但是可以叫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影射的还是我们中国人人性的悲哀。在这本书里,这个温暖的人也终于是绝望了。猫人灭绝。不战而败。其中有解放前中国的影子,有的影子。有日本人打中国的影子。那屠杀就像南京大屠杀一样。老师和校长没有薪水。被,学生和老师是敌对的,互杀。学生没有知识,抵御不了外敌,就会窝里斗。听主人公讲人类穿高跟鞋的美妙,猫女也扶着墙学习踩砖头用脚尖走路。猫男则试着穿裤子。迷叶,猫人的生活离不开迷叶。和以前民国的大烟差不多。吃迷叶才可活的感觉好。猫兵遇到攻城的人,一概后退,给钱就投降。皇宫的墙上是堆烂泥,墙下沟填满臭水。因为攻城的矮人怕脏。这样可笑的抵御。(矮人们是我所知道的人们中最残忍的。猫国的灭亡是整个的,连他们的苍蝇都不剩几个。)老舍的原话。主人公最后搭法国到火星的探险飞机,才回到伟大光明的中国。最后一句结尾是整篇文字唯一有一点光的地方。其余就是灰暗。
猫城记读后感篇十一
本来我想跳出类型(科幻?文学?讽刺?)和创作背景(风雨飘摇的国家?不安定的社会?)以及作者的生活体验(压抑?疑神疑鬼?总之是自杀了)来写这个书评,现在看起来却做不到了。
十几分钟之前,我刚刚看到消息说,今后涉及民国的书籍将很难出版,而民国时期的作家也在被禁的名单上。这消息不禁让我透不过气来,我真心希望它是假的。如果是真的,这本《猫城记》还真算幸运,因为老舍也是“民国时期”的作家,即使再试着将他的作品从其背景中独立出来,从已故的作者来追讨,也仍然没法完全逃脱干系。我只能想象,过了千年之后——要是那时人类文明尚且存在的话——这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解读它。不过,这个想象留待今后,毕竟我已经感到自己被挤压到了现实的墙上。
猫国所以灭亡,说到底是因为它们自己作死。懒散、媚外、自以为是、弄虚作假、得过且过、为小利争得你死我活、猫与猫之间相互利用……社会得以存在的基本信任、运行规则和文化传承,在猫国都变得不复存在。这样的文明在面对外来侵略时,自然变得毫无抵抗能力。两个猫人在笼子里相互咬死,完成种族灭绝的结尾,简直让人瞠目。不得不说,最后两个猫人至死贯彻着猫国的精神。在这种惊讶之中,旁观者习惯性的同情变得无处附着。其它的情绪,也是如此。幽默感则更是与此无关——后环衬上那句引文,倒是唤回了一丝伤感和不甘。
带着这点挥之不去的情绪,开始思索。
本来我不想把这本书的内容跟现实联系起来,“让艺术的归于艺术,故事的归于故事”好了。它是不是像封底所说的“以荒诞的形式诉说了彼时中国的真相”我根本不愿关心,这可能是因为我以为自己正生活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可感受到现实之手掐住咽喉的时候,再这样去想,就觉得自己同猫国人一样“得过且过”了。我不得不环顾四周,看看导致猫国轻易灭亡的因素是否存在。触目惊心。幻想文学中起到控制和隔离作用的疏离感,在这个瞬间也灰飞烟灭了。
但我觉得我还是不要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为好,毕竟有史以来,处理掉讲出问题的人,一直比解决问题更加简便易行。我只期待,读这本书的人,以及所有读书的人,能够就书中的内容反躬自省,做些改变。如此,猫国或许还有救。
猫城记读后感篇十二
不久,猫城来了“客人”,是小矮人,他们打算拿下猫城,我看到有人在高声哭喊,是谁哪?一看,是猫城的皇帝,士兵也跑的不剩几个。我想:如果一个皇帝都保护不了他的子民,那还算什么?猫城还算什么?就这样,猫城投降了,矮人们在猫城烧杀抢掠,很快,猫人成功完成了他们的灭亡。我又在火星上住了半年,后来碰上了法国的一架飞机,回到了我的故乡中国。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少“猫城”,人们都不努力,就成了“猫城的子民”,这证明,人们都敷衍沉迷,也许这儿,就是下一个“猫城”。
猫城记读后感篇十三
老舍先生所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这本书从内容上包括《猫城记》、《小坡的生日》两篇长篇小说。
第一篇猫城记让人觉得压抑,看完这篇内容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十年浩荡里先生会被批评。先生笔下的“我”和在火星上遇到的猫星人小蝎一样,是以悲观的基调在进行幽默讽刺,其描述下光怪陆离猫星人的事情时,似乎很明显地在映射中国当时那个时代的处境。
具体而言,《猫城记》讲述了坠机在火星的“我”,被猫星人大蝎救,但是这个星球的猫星人已经被一种“迷”的植物,吃得每个人都懒散,士兵不能真正起卫士作用,甚至可能会抢劫迷林。猫星人都怕外国人,所以大蝎请我保护他的迷林。“我”的房东公使太太带着8个小妾,絮絮叨叨,房子被压倒,其他猫人不是救他们,反而抢砖土;大蝎的儿子小蝎似乎是这个国家少有的清醒的人,在小蝎的带领下,“我”见识了为了一片迷叶打架的老学者,说着不知道什么鬼的新学者,学生打死老师等等一系列故事,也亲眼见证猫星人的灭国,凄惨!
用小蝎的话形容,猫星人最大的问题是“糊涂”。我私以为作者,虽然投射当时的中国,但内心是爱之深,责之切,迫切地希望中国能够独立,能够不受外国人欺负,国民能够真正向外来侵略反抗。而这种文风和文体的协作,让作者自己感慨,写到一半已经写不下去。
时至今日,如果老舍先生还活着,看到祖国的繁荣昌盛。我想,他一定会热泪盈眶。文中有几句话,想来,时刻鞭策着我们。一是第54页,“国民失了人格,国便慢慢失了国格。”二是第59页,“环境不好是有恶影响的,可是从另一方面说,环境不好也正是使人们能醒悟的;青年总应当有些血性;可是我们的青年生下来便是半死的。”
第二个故事《小坡的生日》,相较下则暖心烂漫的多。
故事讲述了,在新加坡生活的国人小坡一家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小坡是个小学生,他的妹妹叫仙坡,哥哥叫大坡,他和开国货店的爸爸和妈妈,以及在家里帮佣的陈妈一起生活。他很爱他的妹妹仙坡,有许多暖心的故事细节里面体现着这份爱。他也上学,也逃课,也认真学习,爱为同学们打抱不平,读后感和同学们的打架通常约在后门树林,打完后不论输赢打架都说“完了,对不起呀!”,然后事情就过去了。他还有许多小伙伴,比如南星,比如印度双胞胎兄弟,比如马来姐妹,他经常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比如学校的同学张秃子、英子。有一天,他生日,家里很多菜庆祝,早上爸爸领着他们孩三去看猴,下午又带着他们去看电影。于是那天晚上,小坡做了一个长长的神奇的梦。
我很喜欢这一段:虫儿鸟儿一清早便唱起欢迎新岁的歌儿,唱得比什么音乐都好听。花儿草儿带着清香的露珠欢迎这元旦的朝阳。天上没有一块愁眉不展的黑云,也没有一片无依无靠,孤苦零丁的早霞,只有蓝汪汪的捧着一颗满脸带笑的太阳。阳光下闪动着各色的旗子,各样的彩灯,真成了一个锦绣的世界。
在解释为什么写这篇小说时,老舍先生说想写与康拉德不一样的南洋,南洋的开发设若没有中国人行么?在第293页先生说,中国人能忍受最大的苦处,中国人能抵抗一切疾病:毒蟒猛虎所盘踞的荒林被中国人铲平,不毛之地被中国人种满了菜蔬。中国人不怕死,因为他晓得怎样应对环境,怎样活着。中国人不悲观,因为他懂得忍耐而不惜力气。他坐着多么破的船也敢冲风破浪往海处去,赤着脚,空着拳,只凭那口气与那点天赋的聪明,若能在有点好有,他便能在几年之间成为个财主。自然,他也有好多毛病与缺欠,可是南洋之所以为南洋,显然的大部分是中国人的成绩。先生说他也很满意这篇,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我深喜自己还未全失赤子之心――那时我已经三十多岁了。先生还说,“最使我得意的地方是文字的浅明简确。”
猫城记读后感篇十四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猫城七日》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猫城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可怜人,他们有人愚昧封建,有人固执懦弱,有人逃避埋怨,有人内心清明却仍留守在猫城,不愿踏出一步......
石千斤的固执愚昧,对妻子阿水的不信任,以至于对石明亮产生厌恶,进行肆意的毒打;阿毛内心对现实的清明或逃避,每天固守着他的几毛钱的粽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看着猫城的风风雨雨;从小被遗弃的瞎子阿光,眼睛虽瞎,内心却明朗,每日在桥边给人按摩度日,却一辈子没有离开猫城;桑老板对生意的知足,为人大方友善,对石明亮的'好心;外表温和,内心犟脾气的辛老头,含着对猫城的失望,在月夜里带着石明亮离开了猫城,死在他乡;清白有文化的苏医生,被猫城的男男女女羡慕嫉妒着,被流言蜚语着,最后可怜地在猫疫冲突中死在医院,连尸体都受人欺辱。
猫城的男女老少,或是愚昧或是封建或是固执,却一直将猫城奉为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他们有的人抵制外来人,有的人赞成与外来人贸易,有的人保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却没有人想要出去猫城,外面的世界去看看,而不是眼界窄小的只容下猫城这个世界。
石明亮在离开猫城的三十年后带着辛老头的骨灰再次踏入八三镇,一切都没有变,一直都是一座临时建造的镇子,没有人愿意去发展一个临时的地方。回到猫城,似乎有些了变化,多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不清楚。但是不变的依然是猫城人的愚昧无知,封建逃避。
没有猫的猫城,老鼠肆意的猫城。三十年前的猫疫,三十年前的恐慌,三十年前的混乱,猫城人对此有着不可描述的抵制情绪。石明亮因为辛老头的遗言而寻找苏医生,却在途中发现了三十年前的猫疫并非是猫疫,而是由于当年米酒酿造的失误造成的疫病。然而最初被冤枉的郑院长却不愿再起风云,事实被继续隐瞒着。
三十年前,辛老头带着石明亮离开猫城这座愚城,三十年后,石明亮也带着遇到的女孩阿圆离开猫城,似乎是一轮新的轮回。在离去的隧道口,石明亮告别过去的自己,对阿圆说,有一天你长大后,也许会回来。随后在黑暗的隧道里,他们渐行渐远一路向北,把猫城甩在后面,开始他们新的旅途......
猫城记读后感篇十五
可以说老舍的惨死早在_之前三十年、也就是1932年写《猫城记》时就注定了!
在这本书里,老舍从交通、教育、文化等等各个侧面疯狂攻击我国传统文化和当时的改革,时而含沙射影、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当街叫骂、时而隔山打牛!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赤裸裸地批判了改革。还好他批判的是当时的改革,所以没有被列为禁书...
开头故意写得很枯燥,似乎希望审查的看得无聊睡死了,随便盖章通过。剧情展开后讽刺很尖刻,后面越来越激进偏颇和刻薄怨毒,令人发指的言论简直让人不堪卒读!害我读了好几遍也冇看明白!估计柏杨就是看懂了才写的《丑陋的中国人》。
老舍的小说里,老百姓公认最好的是《骆驼祥子》,其实是电影拍出名了;
老舍自己说他的《离婚》写得最好,我仔细看了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他这么说。
老舍自己介绍过《猫城记》是他写的最失败的,失败在冇人看懂,没人看得明白!写了这号东西,建国后他老人家也说自己几乎不敢回国了,他不回来倒好了,那不就能活下来了吗!他得保首领了,不就能写更多的好书让大家看了吗...说错了,是写更多坏书毒害人了吗!这部纸质书把《离婚》和《猫城记》放在一起就对了,一部最好的,一部最差的!
其实老舍写得最好的一部书肯定无疑是《正红旗下》,这部自传体小说写得一眼就看出有《红楼梦》的格局和气势,可惜也像红楼梦一样不全,因为还没写完他就被闭嘴...红卫兵逼自杀了。《红楼梦》至少还留有四分之三的原稿和狗尾续貂的结局,《正红旗下》我估计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留下来,铺垫完背景,剧情刚展开就中断了,痛心啊...
猫城记读后感篇十六
说起《猫城记》100个中国人里面可能有99个没有听过这本小说的,要提起老舍先生,我想恐怕100个中国人里面可能只有一个没有听过他老人家的名字吧!而在国外,老舍的《猫城记》是和《骆驼祥》并驾齐驱的。并且,老舍先生也是因为《猫城记》几乎拿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很不国际化的奖,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评奖的大师们都是不懂中文的,而中文的小说被翻译到外国而又翻译的很好的少之又少,《猫城记》却是一个例外。《猫城记》被广泛的翻译成各国文字(其中就有瑞典文版),并且在各国都很受欢迎,被认为是讽刺小说中的精品。前苏联的一本颇有影响的杂志《新世纪》发行了老舍的《猫城记》,连载后又出版了单行本,发行了70万册。
《猫城记》是以一个科幻小说的形式出现,讲我一个中国人坐航天飞机到了火星。于是,我认识了这个星球上最糟糕的一个国家的人——猫城人。这个国家的人贪婪、懒惰、古老、腐败、混乱、愚蠢……反正全世界上最恶毒的词语用在这个国家上都不为过。他们不劳动,不讲卫生,怕水不洗澡,最惧怕的就是外国人,他们不吃饭只吃一种叫做“迷叶”毒品。
这个国家上的人以各种手段想方设法的得到“迷叶”和“国魂”,为此不惜随意杀人。这个国家的人曾经产生过各种政党——哄,但是都以皇帝给“哄”们“迷叶”而不了了之。这个国家的人喜欢看热闹,而且不遵守规矩,有点钱的人就是娶老婆和妾,然后就是“哪什么”。连年轻人也是非常的麻木,学者更是一塌糊涂,古董全部变卖给外国人来换取外国人的东西和“迷叶”。只要与外国人打起仗来就作鸟兽散。
听到我上面的描述,您想想像不像那个时候的中国?而且,从某种意义上上来说这本小说揭露了中国人许多最根本的劣根性。《猫城记》寓言化地描写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嘲讽了人的劣根性,具有超越国界的世界性。
当然,老舍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对马列主义和红军是有误解的,他把红军的长征描写成是逃跑和向外国人投降,这是不对的。这也是直接导致老舍先生自杀的原因,因为江青看了这本书很不满意。江青看了这本书后,大怒:这简直是在污蔑中国,批判!
于是,懦弱的老舍先生投河自杀了。这时,老舍先生并不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拍板定了他,他选择了与世诀别的道路。诺贝尔文学奖从不给死去的人,无论他多么好的著作,多么名声显著。于是老舍先生当之无愧的第一名被取消,这样,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了第二名,1968年得主是日本的川端康成。
由于种种原因,《猫城记》后来没有出过单行本,收在《老舍文集》中。
猫城记读后感篇十七
《猫城记》这本书,大概是在2天之内看完的.这本书写得不是很多,言辞也是正如老舍先生自己说的那样“不是特别的幽默”,但对于一种寓言对当时社会的讽刺,我觉得还是写得很具体的。
先是一个自己对整体故事的复述把,这整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坐火箭到了火星,这个火星的上得人都是猫人,当然这一切都是假设的。这个人由于飞机出事故,就只有自己活了下来,后来被猫人捉住,学会了猫语。才知道猫城市个什么样的现状,这个人给猫人当守卫,这个这个人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在猫国中生存的,就这样,写了他在农场帮猫人守迷树(一种类鸦片的毒品),后来进入猫城,眼看到猫城的生活状态,从猫城的大街上得人潮状态,到猫城的人民生活,到猫人的教育,到猫人的政治,最后写到了猫人的灭亡。这大概就整个故事的结构。
这本书我还没想好分为什么主题来一一详细解答,因为近期的任务比较多,事情也比较焦急,再说,我也很难对这整本书详细的再次翻看,我只是能提出些段落章句来分析一下。虽然不成什么结构,不能完整表达一个什么逻辑意义,但我还是想借一些段落和章节来写一下对国民风气下降,导致整个民风不好,从而整个社会,每个个体,在这个状态当中悲惨的生活进行一些认识,和批判。这本书,本是对中国当时社会的状况进行批判的,可是看到今天,当今社会仍然还有十之五六像书上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些人也必须感到有一丝警醒和对改造的期望。
我先作一个抄写感想,再做一个自己的总结,具体结构是这样。
书中有一段时对当时权势人和普通人的对比,就是有权势的人对乡下人作恶,甚至于打死乡下人,有权势的人都是毫不在乎的。这种情况的发生更加恐怖的是,就是乡下人自己也觉得发生这种事情也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好像已经把这种不合理认同,这种思想我们现代的人还依然固有。不对自己已经被侵害的权利作出自己的争取,而是自己默认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而对于这种形式的认识总是认为自己没有办法,甘受剥夺,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情况。但是在今天,很多有权势的人伤害到了普通的百姓,而且态度恶劣,可是百姓很少有人起来反抗,只是自己再背地里抱怨。
其中有一句话是说“死了便是死了,活着的总得吃迷叶。”好像别人死了就死了,被侵害了就侵害了,活着得就还是得活着,还是得忍受,还是要去接受这个事实,但是却无动于衷,保持现状,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思想。就是我们怕麻烦,而所动于衷,这样就造成了所谓的奴性,所谓的权利被别人占用,主动性的丧失。
“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五百个猫兵。”这是对当时的时候中国害怕外国人做的一个批判,可能有些夸张。但我们拿到今天来看,依然是外来的和尚号念经,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外国的人都有一种崇敬感,好似别人天生就要高出我们一个等级一样的。在我们平时的对话,和生活当中,我们都是更尊重外国人,而对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对于我们自己的国家的人,脸色中都有显现出一丝不屑和鄙夷的目光。这是我们最大的劣根性吗?还是我们的民族还没有所谓的民族自信心?劣根性的讨论是一个非常值得每个中国人自己反思的东西。
“对别人有益的事,哪怕是说以句话呢,猫人没有帮忙的习惯。”这也是在说猫人的劣根性,也就是绝对不做利人不利己的事,只要这件事情不会利到自己,绝对不去碰,这就是我们很多中国人的所谓少管闲事,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一定是要对自己有利的才行,别的都是徒劳无功,太过功利化,反而是短视的功利,而不是长久的功利。都说猫人很聪明,其实也是我们中国人很聪明,我们中国人现在就是小聪明太多,大智慧太少了,想的都是小的利益,而大的长远的都很少有人去想。这可以说是一种缺陷。
“这是古代的遗风,身份的表示,不能,也不许,破坏的。”这是在讽刺中国的封建等级分得十分严格,什么级别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待遇。现在的中国也依然是这样的一个状态,还在遵从这种等级观念,但是这种等级观念又是非常荒谬的。就是人们只注重这个职位有些什么样的享受,而很少注意这个职位要担当什么样的责任。很显然,我们的观念都是这个等级的享受在先,而这个等级的责任在后。最后这样做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很多无知愚蠢的官员也就这样诞生了。
“国民失去了人格,国便慢慢失去了国格。”“国弱势有多种原因的,天灾,地势,都足以使国家贫弱;但是,没有人格是由人们自己造成的,因此而衰弱是惹不起别人同情的。”这其实也像个人一样,可怜的人必定有可恨之处。在人的这个层次别人还会有同情,可是到了国家的这个级别之后,又有谁会同情呢?都是踩你,越是衰弱,别人越要欺辱你,但是你自己是完全可以自己站起来的,自己的失败不能完全怪别人,多追究自己国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自己的脑袋到底比别人的更值得关切一些!”我觉得作为人,人是一个已经进化起来的动物,我们一定要想法发不让自己退化。只关心自己,而不关心别人的做法,我觉得是一种很低等的动物行为,因为关心别人这都是群体动物居住很久后才形成的,而且越是高级的动物,对别人的关心就越多。但是让人退化的原因是什么?是人要符合他的生存环境,人为了生存而改变,人们会因为环境来改变自己。环境,早就了人的退化。什么样的环境才会早就这样的人呢,我想这一定是一个混乱的环境。是谁来影响这个环境呢,这就很难说了。如果找到,可以说是解决当前情况的一种方法了。
“环境不好是有恶影响的,可是从另一方面说,环境不好也正是使人们能醒悟的;青年总应当有些血性;可是我们的青年生下来便是半死的。他们不见着一点小便宜,还好;只要看见一个小钱的好处,他们的心便不跳了。平日他们看一切不合适;一看到便宜,个人的利益,他们对什么也觉得顺眼了。”这还是对青年人的批判,青年人应该怎么样,这的确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什么?因为青年人在他最年轻无知的时候,却要肩负着他整个人生最多的责任,和最大的义务,就是奋斗,而不枉此生。必定在这个时候的青年是不应该被小利所引诱的,为了不被小利诱惑,就要给自己立下大志才行。
“他自己知道他比别的猫人优越,因而他不肯伸一伸收取拉扯他们一把-----恐怕弄脏了他的手。“这是在批判有很多人自顾清高,却不去让别人领悟到自己的境界。我想这也不能完全怪这种人,但是身为一个已经走出黑洞的人,我们是有一定义务去解救那些还在黑洞里面的人的。虽然说这样的要求很高,但是还是需要有这种要求,贡献出一点自己的力量,别太自私吧。有时候可能事与愿违,因为我们的力量太小还不足以改变他们的任何想法,反而被他们所攻击,这也是有可能的。但社会一直需要勇者。
“我祖父敷衍,我的父亲敷衍,我敷衍,那些青年们敷衍;“负责”是最讨厌的一个名词。“负责对于猫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名词,并且还是讨厌的,可想而知负责这么一个多么重要的事情,却被人们所摒弃,可想而知这个社会将会多么的混乱。这也是我们需要值得反思的,因为在我们当今的中国,还是有很多人都是在敷衍,不用把这个范围扩大,就是在我们现在的学校当中,我们都还是在做很多敷衍的事情。我们讨厌负责,因为负责很费力气,所以我们就敷衍,随便了事,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铭记自己的责任,权利,义务。现在很多当官,而不做事的人,明显就是深受这种敷衍的环境影响,自己更加敷衍,使得社会的风气更差,这无异于自掘坟墓。虽然也不会闹出什么大的事,也还是能坐着位置,我说是,可是浪费了太多人的时间,历史不会记住这一时刻,但拖延历史的人,绝对是可耻的。
“正因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全是糊涂蛋,才会养成这样糊涂的孩子们,才会养成这种脏,瘦,丑,短鼻缺眼的,可是还快活的孩子们。这群孩子是社会国家的索引,是成人们的惩罚者。他们长大成人的时候不会使国家不脏,不瘦,不臭,不丑;我又看见了那毁灭的巨指按在这群猫国的系网上,没希望!”这说出了不重视孩子教育的结果,我可以发现虽然一代人不是很好,但是对下一代人重视教育,下一代的质量肯定是要高于,或者不至于太过低劣的。但一旦放弃,或者忽视教育,这个问题将会是十分严重的。所以我很痛恨不重视教育的父母,或者不重视教育的国家。
“这是由于轮环教育改成普及教育,即等于无教育,可是学校还开着。”如今中国的普及教育,难道不是一个污染教育的过程吗?简直就是败坏教育,我觉得教育应该首先保证的是质量,在质量之后再来谈数量,如果先增加数量,再来考虑质量,那已经晚了,已经没有办法控制了。由此可以联想到企业对自己的生产产品的质量保证,如果量太大,而不能控制质量,反而毁了品牌,这正是中国大学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的漂亮:“及至新学校成立了,学校里有人,而无人格,教员为挣钱,校长为挣钱,学生为预备挣钱,大家看学校是一种新式的饭铺;什么是教育,没有人过问。”我不加任何评论,我觉得这正是我们来讨论讨论什么是教育的时候了。
还有一句话是对我们老师的:“人总是人,一个教员正和一个妓女一样的怕挨饿。我似乎不应专责备教员,我也确乎不肯专责备他们。但是,有的女人纵然挨饿也不肯当妓女,那么,办教育的难道就不能咬牙作一个有人格的人?”我也不加任何评论。
继续:“办教育的人之怨社会黑暗,而不记得他们的责任是使社会变白了的,不记得他们的人格是黑夜的星光,还有什么希望?!”
“教员没人格,学生孜然也跟着没人格。不但是没有人格,而且使人们倒退几万年,返回古代人吃人的光影。人类的进步是极慢的,可是退步极快,一时没人格,人便立刻返归野蛮,况且我们办了两百年的学校?”
老舍对学校的批判是十分严厉的,但也是一针见血的,看今天的教育,70多年过去了,依然还像老舍先生多的那样,病态百出。今天居然还有人在赞美中国教育模式的成功,这群人的良知真是被狗吃了。教育必须担负起他的责任,他才能站起来,一个不担负责任的男人,永远是个被人瞧不起的软蛋,道理就那么简单。
“我看清了:猫国的新学者只是到过外国,看了些,或是听了些,最新的排列方法。他们根本没有丝毫判断力,根本不懂哪是好,哪是坏,只凭听来的一点心排列方法来混饭吃。”“没有骨气,没有判断力,没有人格,他们只是在外国去了一遭,而后自号为学者,以便舒舒服服的呀呀夫斯基!”这也是现在面临的状况,只是可能相对来说要好一点。但是普通的民众还是很瞧得起这群从外面回来的人的,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到底好了多少倍似的,可是对自己最基本的事又都不遵从。
“我们偶尔有个人听说某国政治上游了改革,大家又急忙闹起来。结果,人家的特色还是人家的,人家的改革是真改革了,我们还是我们;加入你一定要知道我们的特色,越闹越糟便是我们的特色。”自从西方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样的历史就一直没变过。从我小学开始我就听到政府要的各种改革,到学校当中所有人都要我们创新。但这些东西只能是作为一种命令,实质从来没达到,所谓的创新,反而以前的东西都做不好了。自坏家门。
“因此,哄了这么些年,结果只有两个明显的现象:第一,政治只有变动,没有改革。这样,民主思想越发达,民众越受苦。第二,政哄越多,青年越浮浅。大家都看政治,不管学识,即使有救国的真心,而且拿到政权,也是事到临头白瞪眼!没有应付的能力与知识。……于是大家以为政治便是人与人间的敷衍,敷衍便得好便万事如意,敷衍得不好便要倒台。所以现在学校的学生不要念书,只要多记几个新字眼,多学矣点坏主意,便自许为政治的天才。”这个批判是比较精彩的,内涵也已经被说清楚了。但现在依然有大把的人,完全认识不到这一点。
“有蚂蚁的忙乱而没有蚂蚁的勤苦。”“没有蜂蚁那样的本领,又没有人类的智慧。”讽刺人们现在上不大,下不至,现在人很多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当中。
“作政客的口口声声是经济这个,政治那个;作学生的是扣扣生生这个主意,那个夫斯基;及至你一考问他们,他们全白瞪眼;及至你自己真用心去研究,得假冒为善。平民呢,你要给他一个国魂,他笑一笑;你要说,少吃迷叶,他瞪你一眼,说你假冒为善。上至皇上,下至平民,都承认作坏事是人生达到,作好事与受苦是假冒为善。在政治上,我以为无论哪个政治主张,必须由经济问题入手,无论哪种政治改革必须具有改革的真诚。可是我们的政治家就没有一个懂得经济问题的,就没有一个真诚的。”“主义在外国全是好的,到了我们的手里全变成坏的,无知与物人格使天粮变成迷叶!”这就是我们,我们不懂却装懂,觉得自己会说词语就懂了内容,搞着外表,内在的一无所知,还在那热烈起劲的干,简直是扯淡。
“因为只顾革命而没有建设的知识与热诚,于是革命一次增多一些军队,增对一些害民的官吏。”
“我不知道恨谁好,我只得了一个教训:不以人自居的不能得人的待遇;一个人的私心便足以使多少多少同胞受活埋的暴行!“身为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是人,当领导的是在领导的位置上要有其相应的义务匹配其相应的权利,因为我们的权利不是生来就被你们所剥夺的,而是我自愿拿出部分给你,来作为你义务的交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24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