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2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1:09:04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24篇)
时间:2023-11-26 11:09:04     小编:飞雪

了解天文知识的重要性,对我们扩展视野、培养科学素养都有很大帮助。写总结时可以向他人请教,获取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一

《声音的特性》这节是第一章声现象重点和难点最集中的一节,而且在这一节里开始学习到探究实验,并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在这一节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但是虽然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好。下面对这节课进行反思。

成功在教学案的使用方面,充分发挥教学案的作用。教学案都提早一天发给学生预习。然后收上讲学稿进行批改,从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

我在上课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创设物理情景,通过学生直接感受,让他们体验声音的三个不同特性,二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相互启发,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三是通过问题及合理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声音的特性的理解和对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

在上课时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这主要是在于教师平时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3、课堂效率不高。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知识重复讲,练习量不够。

4、教师语言不太简洁,不具引导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觉得可以在如下方面进行改善。

1、合理安排时间,提前熟读教材、研究教案,精选习题。

2、收集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实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3、充分相信学生,对于学生存在困难的地方,老师还是应该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相信学生在自己的指导和组织之下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识。不把学生不懂的全收到自己手中,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体验是很难掌握知识的。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二

“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有趣地学习,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思路:

(1)突出学生探究活动。本节安排两个难度不大的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体现,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二胡、长笛、箫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尤其是编钟更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文化。

(三)教学重点。

探究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教学难点。

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能区分它们;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

学生在生活中、小学阶段、音乐课上或多或少了解到声音有不同特性,也听说过超声波、次声波,见过不同乐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缺乏更深一层的较为理性的认识。他们有进一步探究声音特性的欲望,渴望了解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原理,但由于基础概念的不足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探究音调、响度概念时,采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合适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归纳、理解,使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对概念理解和辨析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阅读、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过程,解决基本问题,并能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

多媒体、音叉、钢皮尺、示波器、鼓、口琴、乒乓球等。

(一)导入。

(实验演示观察,设置情境引入。)。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声音的丰富性,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们周围充满着许多有趣的声音,大家能辨别以下分别是什么声音吗?(多媒体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和火车等声音。)。

(学生一一辨别)。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辨别这些声音的?(声音的高低、音色甚至长短等。)。

引入:这说明声音有各种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课题。(投影课题)。

(二)音调。

(播放一段含有女高音和男低音的音像。)。

提问:女高音和男低音歌唱家演唱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在上述基础上归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

用口琴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辨析音调高低。既巩固概念,也为下面探究音调与什么有关打下基础。

(师生实验探究,启发深入理解。)。

由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探究基础较低,不易猜想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这里采用问题启发式探究。通过设置一系列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系列小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探究过程,体验和学习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边的钢皮尺发出不同音调吗?

学生纷纷尝试。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

(2)你们发现钢皮尺发出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很可能回答与钢皮尺伸出桌子的长短有关系,教师这时应充分肯定学生,保持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但要进一步启发和点拨。)。

(3)继续仔细观察钢皮尺伸出部分的长度变化时,尺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规律: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入本节的难点概念———频率,讲解频率、频率单位赫兹的含义,并投影结论: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体验规律:用手触摸声带,一起唱“1”、“2”、“3”、“4”、“5”……感觉声带振动频率的高低和音调高低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拓展知识。)。

启发:(单手前后甩动,问学生听到声音了吗,大胆想象一下,如何改进有可能听到手挥动发出的声音。)看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还有什么声音人耳也听不见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弄清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以及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且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含义。

为了拓展视野,体现主动、合作的学习精神,可以安排一个交流讨论: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知识。(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图片或者音像。)。

思考和巩固:为什么我们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观察”声音:刚才我们不但用耳朵听见声音,还用手触摸了声音,你相信我们还能用眼睛来“看”声音吗?(演示把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观察其声音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只要能看出音调高的声音波形比较密即可。)。

由于示波器上波形停留时间短,不容易进行比较,可以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把波形图描绘下来,制成静态图片进行比较。这部分教学活动通过自学、交流、演示等各种方式开展,不但让大家拓展了声音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尤其是示波器对学生来讲很新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物理很有趣,很有用,也很神奇。

(三)响度。

引入概念;由多媒体演示并介绍响度含义。

探究概念: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系列问题进行启发式探究。)。

(1)如何让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观察容易看出音叉很响与不太响时振动情况有何不同吗?

(3)给你一个乒乓球,能设法显示音叉的振动情况吗?乒乓球弹开幅度大说明什么?(教会学生观察微量变化的方法)。

(4)做上述实验,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声音,有什么发现?

投影结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你还有其他方法来验证你的结论吗?

这是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最好允许学生多讨论一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的自主性、多样性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有时间的话可以观察不同响度的声音的波形。

(四)音色。

主要从两个环节来展示:

(1)音色含义:新课程理念不追求音色概念的严密性、深刻性,只要求学生知道有音色这个特征,能根据音色辨别声音。这样要求更符合初中生重感性的认知规律。可用多媒体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辨认同一个旋律分别是哪种乐器演奏的,指出分辨声音主要根据音色,并投影:能反映不同物体发出声音不同的特征叫音色。这种注重体验和感受的学习既增长了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用示波器观察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

观察同样音调和响度、不同音色的声音,它们的大体波形相同,只有一些细微的附加振动有所不同。

从知识层次看,本节要求基本结束,学生对音调、响度、音色这声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识性了解。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本节课还安排了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和其他乐器。

多媒体展示“乐音和乐器”片断。

(1)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要点。(有时间可让学生小结)。

(2)播放编钟乐曲,讨论为什么编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总结: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组合起来,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让我们在这动人的乐曲声中结束本课。

(多媒体播放优美音乐)。

由多媒体打出。

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你觉得放出来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一样吗?别的同学认为一样吗?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课外钻研、查阅资料的习惯。

点评:这一节教学设计突出了观察和实验的多种形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运用。

先以观察演示实验的形式引入声音具有高低、强弱等特性,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生活中对声音“高低”说法存在两种不同的意义。关于音调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认识钢皮尺的长短对音调的影响,引导他们逐步理解音调由振动快慢决定这一本质规律,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实验所不易展示的现象,进一步应用和拓展知识。响度的教学注重对实验设计原理的认识,音色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演示和媒体播放丰富感知,突出在情意目标方面的教育功能。

可以说,整堂课就是以实验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各环节有所侧重地全面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三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uuu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u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u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u声音的三个特性。u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别。师:收录机、乐器(电子琴、小鼓等)、钢尺、发音齿轮、音叉、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机及喇叭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料尺等)、音叉一、引入新课:(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约4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如《命运》交响曲)2.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高昂;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伟大的乐章。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教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1.欣赏乐曲,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二、音调:(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约16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演示: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有乐器可用实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高低不同的音符。讲述: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逐渐增高。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音调的定义。2.探究:(1)提出问题:问学们不仅知道了音调有高低,还能分辨高低音,那么音调为什么有高低呢?它的高低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随堂学生实验):同学用自己手边的器具,能想办法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吗?大家能拿出既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又便于观察的方案吗?引导有些小组进行教材中的方案(其他方案也行)。如p19图1.3-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3)分析和论证: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引导学生分析:钢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钢尺振动的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3.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4.讲述: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板书结论。由演示得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5.提问: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当蝴蝶和蜜蜂从我们背后飞过时,为什么我们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讲述: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提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教师简要介绍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发声频率范围与人的差异。并扩展介绍超声、次声现象及其广泛的应用,有些情况下也存在危害。6.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不同频率音叉声音声波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1.学生听音而且指出音的高低。(学生音乐课具备这样的常识)获得对音调高低的感性认识后,了解音调的定义。2.探究(1)思考,进行猜想。(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根据平时自己对声现象的观察,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管学生的看法如何,教师都应该表扬、鼓励,倡导大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2)学生积极地尝试各种办法,有的可能用钢尺、塑料尺拨动,有的可能有长短、大小不同的笔筒吹,有的可能敲动不同的物体、不同的部位。学生筛选出方案。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注意听声、观察。(3)比较、分析,认识到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3.学生观察器材、弄清原理,认真听声、作出比较。分析、比较,再次认识到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为后面的归纳打下基础。4.听讲,这里是学习物理学第一个引入了物理量,认识到引入物理量总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意义,认识到频率这个物理量的意义和定义、单位及单位的符号。归纳。作好记录。5.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习小组间有不同看法也可以争论。听讲。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扩展知识,活跃思维。学生也可以举一些自己了解的超声、次声现象及其应用。6.观察。获得“单调与振动频率有关”的感性认识。三、响度:(继续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验的精神)(约12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演示:用一面小鼓或音叉,轻敲和重敲让其发出声音。问:同学们听出声音有何不同?讲述: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板书响度的定义。2.探究:(1).提出问题: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如p21图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3)分析和论证:比较不同响度的情况下乒乓球弹开的幅度。引导学生分析:音叉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音叉的响度越小,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3.演示: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结论。5.演示、补充: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1.观察、听音,然后回答:声音的强弱不同(或声音的大小不同)了解响度的定义。2.探究:(1)思考。提出猜想。(2)设计实验:除了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有其它实验方案更好。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案。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3)比较、归纳。认识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3.观察演示实验或上讲台进行实验。对实验方案有创新的同学给予很好的评价。4.了解振幅的意义和定义。在实验基础上,在老师引导下归纳出结论: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5.观察、了解。四、音色:(通过体验和事例,认识音色这个特征)(约5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演示:用不同乐器(如电子琴、吉它、音叉等等)发出同一音调的声音。大家闭上眼睛能辨别出来吗?找四个同学在后面分别念一首诗,能指出是哪一个同学吗?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出“音色”这个概念。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不同,演奏同一曲子,我们可以听出差别。不同人说话的音色不同,所以就有了“闻其声而知其人”。2.演示:观察波形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例如都发c调的1(dou),比较各波形有什么不同。1.听声音、参与活动。听讲。甚至有些同学的思维得到扩散,“我们能听出敲桌子声和打碎玻璃声,是因为音色不同吗?”“在家里,我还能辨出爸爸、妈妈的脚步声,是因为音色不同吗?”等等,教师给以肯定。2.观察波形。对“不同乐器音色不同”获得感性认识。五、简单小结(巩固本节的知识点)(大约2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一个特征?回顾本节内容,回答。六、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约6分钟)练习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出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1.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a、频率很高b、振幅很大c、响度很大d、音调很高2.“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3.马戏团的训狗员,在舞台上用一种特殊的信号训狗,观众完全没有察觉,狗却准确的听从信号做各种动作。试说一说这其中的奥妙?1.根据对雷声的体验回答问题。答案:c2.根据对生活的观察和教学中对音调、响度和音色区别的认识,得出答案。答案:响度,音调,音色。3.经过小组讨论,利用人与动物听声的频率范围的差异回答。答案: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次每秒到20000次每秒。狗能听到的声音范围远比人耳听到的范围大,使从15次每秒到50000次每秒。它能听到人听不到的高频率的声音,驯狗员用的是超出人的听觉范围但在狗听觉范围内的信号。七、课后延伸练习p21“想想议议”(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频率低于20hz,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在500~600hz。蝴蝶的翅膀振动频率低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而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听到了讨厌的蚊子声。)第三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快慢有关。2.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3.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二。响度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2.响度与振幅有关。也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三。音色我们能听声辩物是根据音色不同。本节内容与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媒体(如录音机、vcd、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展示音乐的魅力,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播放丰富的超声和次声应用的资料片,拓展学生的知识。一位女高音正在轻声为一名放声歌唱的男低音伴唱,他们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此题的目的是使同学们能正确区分乐音的三要素。“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音调,因此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轻声”与“放声歌唱”则表明了声音响度的大小,女高音响度小,男低音响度大。)共振在开玩笑大约在170年以前,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入侵西班牙,有一支部队从一条铁链悬桥上通过的时候,指挥官起劲地喊着口令:“一、二、三、四”随着口令,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上了桥。悬桥越来越激烈的上下振动着,当队首的人快走近对岸的时候,只听见哗啦一声巨响,悬桥突然断了,桥上的官兵都掉进了水里,淹死了不少。无独有偶,1906年,一支沙俄军队在通过彼得堡附近的丰坦卡河大桥的时候,由于齐步走,大桥震断,也淹死了一些人。事后有关方面对桥进行了详细的检查,认定桥身相当坚固,也没发现有人故意破坏的痕迹,这桥断人亡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呢?原来是共振在开玩笑。你知道共振在开什么玩笑吗?断桥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队伍齐步走过桥的时候,相当于对桥加了一个策动力。当它的频率等于或者接近桥的固有频率的时候桥就发生共振,振幅迅速增大,把桥震断。因此,大队人马过桥,切忌齐步走,有些国家还做出规定,军队一律不许齐步过桥。同样,火车过铁桥,车轮和铁轨衔接处的撞击,也会产生周期性变化的作用力。如果这种作用力的频率和铁桥的固有频率相等或者接近,桥就会发生共振,这种震动也可能使桥震坏。所以火车通过大铁桥一定要减速行驶,使撞击力的频率远低于桥的固有频率,避免铁桥发生共振。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四

声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自然现象,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高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这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讲究艺术性的学习和体验,为此我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来讲这一节课。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不仅有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还有频率、超声波、次声波等概念,并且在探究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能欣赏带有声音的动画,还亲自动手用器材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利用多媒体采用分工协作探究,每组独立进行探究,而对于实验记录的数据和现象运用多媒体展示给每一位学生,最后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完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本位”的精神,同时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多媒体课件、钢尺、铁架台、细绳、乒乓球、音叉,橡皮筋、木梳子。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媒体应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师生共同欣赏一段音乐和一段噪声,请学生谈谈对这两段音乐的感觉,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声音给人的感觉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播放音频学生仔细听两段音乐,讨论并说出对这两段音乐的不同感觉。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两组音乐:

1、响度不同的同一首歌;

2、音调不同的同一首歌;启发学生找出他们的不同,分别引入响度、音调的概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响度、音调的不同?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不同。播放音频学生欣赏并找出这两组音乐的不同之处;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响度不同的声音和音调不同的声音。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验。

音调和响度教师播放准备好的2个动画,一个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一个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分组进行探究影响声音的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师巡视并了解学生的探究活动,适时给以点拨、指导。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播放动画学生观看动画,分组进行讨论,应用教师提示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可以跟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探究完毕,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音色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声音我们还能区分吗?师生共同听两段音乐并说出如何区分的,从而引出音色。多媒体播放音乐。(小游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让前排指定同学判断是谁的声音。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业。

1.《自主学案》p231—6。

2.预习2.3《声的利用》。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做梯度训练。巩固提高。

板书。

1.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2.响度:声音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

3.音色:声音的品质,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内部结构。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的理解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可以通过钢尺或大小音叉,刻度尺等等的振动来感知、认识。在频率的学习方面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来认识。响度比较容易,在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音色的教学是个难点,认识音色可以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导致振动方式的不同等方面来分析、讲解。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五

声现象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且较有兴趣,但对响度、音调、音色三个概念缺乏理性的认识。响度这个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由于学生对音调概念较模糊,所以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别。所以在《声音的特征》这节课中,让学生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我设计了《声音的特性》,讲完这节课后,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同科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本节课应以实验探究活动为主,探究活动紧绕“响度和音调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展开。活动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我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强调实验需要观察的现象。活动中,学生分小组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如瓶子、尺子,梳子等进行实验。然后,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最后,引导学生对“响度由什么因素决定”和“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这两个活动进行大量对比,从对比中明确响度、音调的概念及声音的“大小”和“高低”的区别,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定向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实践应用”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自主建立响度、音调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不够多,物理联系生活的能力较弱。

2.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情况。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是看其他同学做。

3.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只有一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利于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

4.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作为老师,有时候表现的还是不够沉着。

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明确组内分工,使分工更细致,强调各角色间的相互配合,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应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应给其足够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且适时的进行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六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声现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这一宝贵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而这又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声音的特性》是第二节,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出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起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1、知识技能方面: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2、过程和方法层面: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比较三个特性,我们觉得,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可能与生活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有关),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易混淆,这也算作一个难点吧,应重点突破的。同时,难点的'还有一点就是概念较多:强弱、大小、响度、振幅、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强调。

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因为毕竟声现象与生活结合的还是比较紧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开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从生活中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在引导下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还是必要的。本课的设计就是注重了这一点的训练。

实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纸屑、钢尺、梳子、扑克牌、a4纸、橡皮筋等。

多媒体器材:视频、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展台等。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七

知道音调的概念,明确音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振动频率,并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钢尺振动实验,发现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

音调的概念及音调的决定因素——频率。

【难点】。

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的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开展一个小型音乐会,播放出不同的音乐,教师对乐音下一个定义,并提出问题:

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不同乐器发声不同。

教师明确学生的讨论结果后继续提出问题:

声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声音会有高低之分?

学生在疑惑中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课程——《声音的特性》(板书)。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教师演示钢尺实验。教师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改变伸出桌边的钢尺长度,控制每次振动的幅度,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和声音的不同。

学生会发现:如果将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慢,声音较低沉;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教师讲解:音调是声音的特性之一,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物理上用频率表示物体的振动快慢。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2)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活动二)超声波与次声波。

教师播放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行时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翅膀的振动,但能听到蜜蜂“嗡嗡”的声音,却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学生讨论:蜜蜂翅膀振动较快,频率高,蝴蝶翅膀振动较慢,频率低,所以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得出:人耳的听声范围是在20hz~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

之后教师通过ppt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通过问题的形式,加深对音调的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作业: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声音除了音调外还有什么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制作一个乐器,尝试解释原理。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2、体验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响度、音品。

3、了解声音的特性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练习。

学习过程:

(课前已让同学们准备好教学案、课本和器材)。

一、引入:

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爱的奉献”问学生能否分辨出来,反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们学习了这节课后就明白了,(激起学生气氛“大声回答想不想知道”)。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特性这节课(板书课题:三、声音的特性)。

(板书:一、音调)。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们生活中声音的大和小,是从音乐学中讲的音阶的高低,比如1234567i(用唱或是演奏让学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有的浑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细。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用画眉哨演示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调低而女生的音调高,那么音调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们来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长度拨一下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橡皮筋振动的快慢上去)。

再拿钢锯条做实验:拨动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的锯条拨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锯条振动的快慢上去)。

学生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2、3小题并归纳。

教师总结:

2、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音调就越低。

物理学中为了表达物体振动的快慢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物理量-------频率,

3、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介绍频率的概念)。

赫兹hz。

大家知道我们人类交流也好歌唱也好,发声是有一定频率范围的(比如调高了唱不上去,过低了说不出来),实质上我们的听觉也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大家快速阅读课本20页,你发现了哪些重要知识点,小组交流分享并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4小题。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声音的第二个特性,好不好?

学生回答。

教师要求大声点。

再大点声回答。

板书并定义(二、响度)。

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有些词语“震耳欲聋”、“窃窃私语”)。

那么响度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探究一下:

几次敲响音叉且使这几次响度不同,观察叉股弹开乒乓球或钥匙幅度的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2、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响度的声音在示波器上的差异。

完成教学案(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填空部分并思考响度还和什么因素有关?

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两个小游戏:

大家都闭上眼我拍到谁谁就说“你知道我是谁吗?”

大家仅凭听说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闭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演奏学生来猜。

板书:

三、音色。

可以区别不同的人或乐器。

小结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础训练(比比谁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另一人回答选择。

作业。

仔细阅读p23科学世界: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

如果有时间做中考链接可在课上完成(比比谁最棒)。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九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音,并知道其分类标准。

3、知道噪音的危害及防治的三种途径。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2。

【课程导学】先通读教材了解概况,再依指导精学。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形成的,依据振动________可以将声音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1。

二、学习目标2之响度:学习教材p40—p41响度内容。

(一)知识小结:

1、声音的___________叫响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声音的__________。

3、响度的单位常用___________,正常环境下的声音响度是________db。

三、学习目标2之音调:学习教材p41—p42音调内容。

(一)知识小结:

2、振动的快慢叫__________,单位______(符号____)。

4、音调的单位___________。

四、学习目标2之音色:学习教材p42——p43音色内容。

(一)知识小结:

1、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音色(也叫___________)。

2、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_______,人们可以通过音色分辨发声体的种类。

五、学习目标3:学习教材p43—p45噪声的防治内容。

(一)知识小结:

3、正常环境的噪声标准为___________db。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5;课堂练习9;课后巩固8;

教材p46作业:5、6。

【知识网络】重新完整阅读教材,整理本节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拓展】音调和音色。

1、音色:曾经叫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发声体振动发声时,产生一个较强的基础频率的基音,同时还会产生许多频率是基音频率整数倍的泛音,这些泛音的多少、成分和强弱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振动发声时产生的泛音的多少、成分和强弱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不同的乐器发声、不同的人说话音色均不同,人们可以根据音色不同,辨别出是不同的乐器在演奏或是听音辨人。

管乐器发声时是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的,音调与管内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空气柱越短、越细,振动时音调越高。

面发声体发声时是面振动发声,音调与面的面积、厚度、松紧有关,面越小、越薄、越紧,振动时音调越高。

【学后思考】。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十

1、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利用2分钟阅读教材32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音调?

2、完成书中的演示实验,探究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群学交流书中32页演示实验2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频率的大小如何计算?

2、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多少?

3、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4、声和声音有区别吗?

阅读教材34--35页响度部分,思考下列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交流2分钟)。

1、什么是响度?

2、完成书中的演示实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3、什么是振幅?

4、响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三:音色(10分)。

阅读教材35页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

1、什么是音色?

2、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因素:物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三、音色:声音的本来特色。决定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十一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与什么有关。

: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与什么有关。

一、前奏版: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传播声音的介质包括哪三类?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4、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如何的?

5、什么叫骨传导?

三、核心板:(一)1、音调。

实验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

实验器材:钢板尺。

实验过程:探出不同长度用相同力度拨动钢板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频率。

频率单位:

人类能感觉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十二

1、通过实验,让幼儿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了解声音的特性,引起兴趣。

2、知道噪音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养成不大声喊叫的习惯。

3、丰富词:振动、噪音。

1、鼓,鼓槌,纸折的青蛙一只。

2、各种操作器具:响筒、糖纸、拨弦、小铃、水杯、响板各6份。

3、时钟1只,录音机、磁带。

(一)感知声音的产生。

1、出示青蛙和鼓,让幼儿感知声音的振动。

(1)出示青蛙和鼓。

师:这是什么?(青蛙)。

谁能让青蛙在鼓面上跳舞?(敲击鼓面)。

(2)幼儿讨论,青蛙为什么会跳动?

师:请两位小朋友上来摸一摸,鼓面有什么变化?(振动)。

(3)知道振动能产生声音。

鼓面振动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现在呢?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丰富词:振动)。

2、幼儿介绍自己,并用手摸摸颈部喉咙处,体验发声时声带也在振动。

师:鼓面振动能发出声音,人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让我们摸一摸自己的喉咙。

当我们不发出声音时,喉咙怎么样?

现在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这时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3、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声音的产生(分6组)。

(1)我这里有许多东西,你们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我们去试一试吧!(6种颜色为6组)。

(2)从小组的形式回答。

1、让幼儿知道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1)请1——2位幼儿上来敲击乐器(响板和小铃)。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那响板、小铃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空气)。

2、感知声音的大小。

(1)教师击鼓,你们听到鼓声了吗?

(2)教师拿出一只时钟,请幼儿听一听(不让幼儿看到)。

师:现在你们听到什么声音?(有:你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拿时钟请每一位幼儿听一听。

(3)教师:

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没有空气,我们就听不到别处的声音,声音大,传播得远;声音小,传播得近。

(三)知道噪音对人体有害,教会幼儿保护嗓子。

1、请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听到哪些声音?喜欢听什么声音?

2、放录音。

师:录音中的声音你喜欢听吗?为什么?这些令人感到难听的是噪音。

3、:

在生活中,有的声音优美动听,使人感到舒服,而噪音会损害人的健康,在平时,我们不能大声说话,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

(四)声音的保存。

师:春天是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欢庆一下吧!

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样东西,合着春天的音乐,发出美妙的声音吧!

1、幼儿在老师的哼唱中伴奏。

2、让我们把这些美妙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来吧!(教师指挥)。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十三

(一)教材特点。

“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有趣地学习,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思路:

(1)突出学生探究活动。本节安排两个难度不大的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体现,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二胡、长笛、箫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尤其是编钟更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文化。

(三)教学重点。

探究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教学难点。

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能区分它们;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小学阶段、音乐课上或多或少了解到声音有不同特性,也听说过超声波、次声波,见过不同乐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缺乏更深一层的较为理性的认识。他们有进一步探究声音特性的欲望,渴望了解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原理,但由于基础概念的不足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三、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探究音调、响度概念时,采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合适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归纳、理解,使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对概念理解和辨析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阅读、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过程,解决基本问题,并能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叉、钢皮尺、示波器、鼓、口琴、乒乓球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实验演示观察,设置情境引入。)。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声音的丰富性,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们周围充满着许多有趣的声音,大家能辨别以下分别是什么声音吗?(多媒体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和火车等声音。)。

(学生一一辨别)。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辨别这些声音的?(声音的高低、音色甚至长短等。)。

引入:这说明声音有各种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课题。(投影课题)。

(二)音调。

(播放一段含有女高音和男低音的音像。)。

提问:女高音和男低音歌唱家演唱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在上述基础上归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

用口琴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辨析音调高低。既巩固概念,也为下面探究音调与什么有关打下基础。

(师生实验探究,启发深入理解。)。

由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探究基础较低,不易猜想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这里采用问题启发式探究。通过设置一系列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系列小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探究过程,体验和学习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边的钢皮尺发出不同音调吗?

学生纷纷尝试。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

(2)你们发现钢皮尺发出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很可能回答与钢皮尺伸出桌子的长短有关系,教师这时应充分肯定学生,保持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但要进一步启发和点拨。)。

(3)继续仔细观察钢皮尺伸出部分的长度变化时,尺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规律: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入本节的难点概念―――频率,讲解频率、频率单位赫兹的含义,并投影结论: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体验规律:用手触摸声带,一起唱“1”、“2”、“3”、“4”、“5”……感觉声带振动频率的高低和音调高低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拓展知识。)。

启发:(单手前后甩动,问学生听到声音了吗,大胆想象一下,如何改进有可能听到手挥动发出的声音。)看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还有什么声音人耳也听不见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弄清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以及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且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含义。

为了拓展视野,体现主动、合作的学习精神,可以安排一个交流讨论: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知识。(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图片或者音像。)。

思考和巩固:为什么我们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观察”声音:刚才我们不但用耳朵听见声音,还用手触摸了声音,你相信我们还能用眼睛来“看”声音吗?(演示把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观察其声音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只要能看出音调高的声音波形比较密即可。)。

由于示波器上波形停留时间短,不容易进行比较,可以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把波形图描绘下来,制成静态图片进行比较。这部分教学活动通过自学、交流、演示等各种方式开展,不但让大家拓展了声音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尤其是示波器对学生来讲很新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物理很有趣,很有用,也很神奇。

(三)响度。

引入概念;由多媒体演示并介绍响度含义。

探究概念: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系列问题进行启发式探究。)。

(1)如何让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观察容易看出音叉很响与不太响时振动情况有何不同吗?

(3)给你一个乒乓球,能设法显示音叉的振动情况吗?乒乓球弹开幅度大说明什么?(教会学生观察微量变化的方法)。

(4)做上述实验,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声音,有什么发现?

投影结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你还有其他方法来验证你的结论吗?

这是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最好允许学生多讨论一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的自主性、多样性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有时间的话可以观察不同响度的声音的波形。

(四)音色。

主要从两个环节来展示:

(1)音色含义:新课程理念不追求音色概念的严密性、深刻性,只要求学生知道有音色这个特征,能根据音色辨别声音。这样要求更符合初中生重感性的认知规律。可用多媒体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辨认同一个旋律分别是哪种乐器演奏的,指出分辨声音主要根据音色,并投影:能反映不同物体发出声音不同的特征叫音色。这种注重体验和感受的学习既增长了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用示波器观察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

观察同样音调和响度、不同音色的声音,它们的大体波形相同,只有一些细微的附加振动有所不同。

从知识层次看,本节要求基本结束,学生对音调、响度、音色这声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识性了解。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本节课还安排了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和其他乐器。

多媒体展示“乐音和乐器”片断。

六、教学小结和反馈延伸。

(1)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要点。(有时间可让学生小结)。

(2)播放编钟乐曲,讨论为什么编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总结: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组合起来,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让我们在这动人的乐曲声中结束本课。

(多媒体播放优美音乐)。

七、板书设计。

由多媒体打出。

八、课外拓展。

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你觉得放出来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一样吗?别的同学认为一样吗?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课外钻研、查阅资料的习惯。

点评:这一节教学设计突出了观察和实验的多种形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运用。

先以观察演示实验的形式引入声音具有高低、强弱等特性,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生活中对声音“高低”说法存在两种不同的意义。关于音调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认识钢皮尺的长短对音调的影响,引导他们逐步理解音调由振动快慢决定这一本质规律,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实验所不易展示的现象,进一步应用和拓展知识。响度的教学注重对实验设计原理的认识,音色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演示和媒体播放丰富感知,突出在情意目标方面的教育功能。

可以说,整堂课就是以实验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各环节有所侧重地全面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十四

课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

重点。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十五

音调:声音的高低(高音、低音),由“频率”(frequency)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单位为hz(hertz),赫兹,人耳听觉范围20~20000hz。20hz以下称为次声波,20000hz以上称为超声波。

音色:又称音品,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色。声音因物体材料的特性而不同,音色本身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波形是把这个抽象直观的表现。波形不同,音色则不同。不同的音色,通过波形,完全可以分辨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这个介质可以是空气,水,固体.当然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也是不同的。声音的传播也与温度和阻力有关。声音还会因外界物质的阻挡而发生折射,例如人面对群山呼喊,就可以听得到自己的回声。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十六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1.分组实验材料:铁棒、水槽、水、石块、听诊器、鼓、鼓槌、蜡烛、土电话、小闹钟、塑料袋子。

2.演示实验材料:水槽、水、石块、鼓、鼓槌、纸屏、小球、多媒体。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吹哨子)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什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想知道哨声是怎样传到你们耳朵里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声音的传播》这一课就知道了。板书课题,生读一遍。

二学习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来传播?声音的传播方式是怎样的?)。

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探讨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怎样传播,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3.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谁能再从生活中听到的举出几个例子来?(做早操时,在操场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广播的声音;站在远处(楼上)能听到人的喊声;)。

挠桌子:

3.让学生动手做。注意应轻轻地挠,只能让贴在桌子上的耳朵听见。

挠铁棒:请两个同学示范,各小组动手做做,你能从这个实验中发现什么吗?

5、提问:你是怎样做实验的,能听到声音吗?发现了什么?

6、象桌子和铁棒这种物体叫什么,上面两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7、游戏:打电话。分组玩,小组长说,其他组员听。

8、小组汇报:怎样做、听到什么,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9: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说一说。

1.师击石头,能听到声音吗?这个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师在水槽中击石头,现在还能听到击石头的声音吗?是不是真的一点声音也没有呢?指名上台听。想知道他这样能听到声音吗?大家动手做一做水中击石的实验。先把水槽移到桌旁。

2.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能听到声音吗?发现了什么?(声音通过水和水槽壁传到耳朵)。

这个实验说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四.小结。

1.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实验,你发现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气体、固体、液体)这就是声音传播的途径。

2.请大家翻开书p54把p54-p55书的内容默读一遍,并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3.指名说一说,全班齐读。

4.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这些物体是架在发声体与我们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假如在发声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声音会怎样?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中放进一个电铃,人们在罩外可以听到铃声,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人们只能看到铃槌在动,却听不到铃声。实验证明,如果在发声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那么声音就不能向外传播。

过渡:可是,声音在物体中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想知道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2.贴着纸屏的小球为什么会跳动?

3.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4.挂图。

5.讲解:当老师敲鼓的时候,引起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时,会引起周围空气跟着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我们把它叫声波。声波从左鼓面传到右鼓面,引起右鼓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引起纸屏振动,我们就看到了纸屏上的球跳动,当声波传到你的耳朵里,你就听到了声音。

过渡:

7.声波和水波有什么不一样呢?

8.击鼓使火焰颤动。

老师再来做个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六.总结:

三课堂拓展练习。

过渡:同学们,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说明生活中的道理。

1.每个小组分一个思考题,小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

思考题:

a.在电视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用耳朵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这是怎么回事?(声音在空气中以每秒344米的速度传播,在固体中以每秒5000米的速度传播。)。

b.古时候的骑兵睡觉时,都要侧卧在地上,这是为什么?

c.医生用听诊器能听到病人的心脏跳动,这是根据什么原理?

d.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面对面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话?

e.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f.海洋捕鱼时,在鱼网中播放鱼儿喜欢的声音,能把鱼儿诱入鱼网,这是根据什么原理。

四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声音的传播》这一课。知道了声音传播诉途径、方向、方式。优美动听的音乐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但周围的噪音却影响了别人的生活、学习,在医院、图书馆等一些公共场合,大家要注意不能影响别人。有关声音的奥秘正等着你们去探索。祝愿同学们能学好科学这门课。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十七

1.师: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仔细聆听。(播放录音)。

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

2..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师配乐诗朗诵。)。

2师:怎么样?美吗?这么美的课文,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感受吧?赶快打开语文书46页,自己小声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读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吧。

读得很正确、流利,真了不起读得很认真,老师很欣赏你们认真学习的精神。

5师: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你听到秋的声音了吗?用上你喜欢的读书符号,到课文中把你听到的秋的声音标出来。

生:刷刷、蛐蛐、叮咛、歌吟。

1指名读。

过渡句师:在这些声音中,你最喜欢哪种呢?找到你喜欢的那一节,再去读一读。生读,教师关注并参与。

1刷刷课件。

师:(示意暂停)好,把头抬起来看屏幕,哪些孩子喜欢刷刷?生读。

师:我感受到了,刷刷刷刷,这是快乐的树叶,它在快活地下。这片快乐的叶子送给你。

师:刷刷除了可以这样读以外,还可以怎样读生读。

师:刷——刷——你为什么读的这么慢?

生:树叶慢慢地落下来,它还舍不得和大树妈妈告别呢!

师:好一片温柔伤感的落叶,让我们也试着感受一下。(再抽一学生朗读)生读。

2蛐蛐。

哪些孩子喜欢蛐蛐?读。你们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一只怎么样的蟋蟀?谁也来读。

3叮咛。

4歌吟。

师;秋天到了,田野又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5.美读。

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

(出示秋景图片,引导学生发散说)。

2师: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个角落里,让我们来读读(出示)。

3秋的声音无处不在,老师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写了一节(出示),

4你也能用小诗人一样把自己听到的声音这样方式写一写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练习再全班交流。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让我们把自己写好的小诗展示出来吧!指名说,读给同桌听。

师总结: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学生配乐感情朗读全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十八

1、幼儿尝试制造声音。(4分钟)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瓶子、罐子、盒子等很多东西,请你们用它们来制造声音。你们会吗?"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2、集合,交流怎样制造声音。(2分钟)提问:"你制造出声音了吗?你是怎么制造的?"教师简单小结:"物体通过碰、打、敲、摇……发出声音。"。

1、启发,提问:"刚才制造声音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1分钟)。

2、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3分钟)。

(1)教师出示分别装着石块、豆豆、米粒的铁罐,依次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教师出示装着不同量米粒的两个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小结:同样的东西放得多与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3)教师出示装着纸片的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装东西?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有的东西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有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很轻,有时几乎听不到。

3、幼儿操作,再次制造声音,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5分钟)。

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教师播放不同的录音,请幼儿听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知道避免制造噪音,活动室里应轻轻地说话。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2.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2.初步体会探究中的设计实验与分析论证这两个环节。

3.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设计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进行实验: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声音粗。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振动得慢,音调低。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投影]。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3、[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

(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

实验结论:

(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

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

4、[想想议议]。

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猜想与假设: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讨论: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6、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二十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2.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超声波:高于0hz的声音。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二.响度。

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

2.响度与振幅有关。也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三.音色。

我们能听声辩物是根据音色不同。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把全班分为a、b两组,别离向左、右转,背向而坐。请a组某学生讲:“猜猜我是谁”,b组的同学在不回头看的景遇下,猜出是谁讲的。然后b组讲,a组猜。)。

1、进行游戏。

教学重难点:

(生:从他的声音。)。

2、同学们真厉害,听声音就晓得这是谁。本日我们就来“听听声音”。

1、同学们平时有没有认真地听过我们四周的声音?现在让我们在教室里倾听四周的声音,比一比看看谁听到的声音多。

(生演示报告请示)。

(生报告请示)。

1、让学生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巨细、高低、远近、圆向加以适当地了解。

生:我们人类发出的。

生:大自然发出的。

3、这些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生:有的声音好听,有的不好听;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1、你们能用我们四周的物体发出声音来吗?

(要求:降低声音,有节奏)。

2、报告请示:你们能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

3、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4、这些发出声音的物体都是什么体?

5、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6、(出示半烧杯水,和一个空杯)你能用这些材料使水发出声音吗?

7、本日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我是谁?

8、固体、液体都能发出声音,你能让看不见不到的气体出发出声音吗?

(吹笔帽,口哨)。

9、声音的发生取物体有什么关系?没有物体能有声音吗?

(声音都是由物体发出来的,声音离不开物体,没有物体不能有声音)。

(学生认真的倾听)。

2、(出示音叉)它叫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腔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听听声音)。

3、我们来做游戏听听不同圆向发出的声音。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中心闭上眼睛,老师点他前后摆布四个圆向的同学叫他的名字,让这位同学辨别是从哪个圆向发出的声音,如果说对了人人对他说“你真棒”,如果说错了人人对他说“继续努力”。

(进行游戏让学生感受不同圆向发出的声音)。

4、我们来做游戏听听不同距离发出的'声音。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前面闭上眼睛,老师点取他不同距离的两位同学叫他的名字,让这位同学辨别哪个离自己近、哪个离自己远,如果说对了人人对他说“你真棒”,如果说错了人人对他说“继续努力”。

(进行游戏让学生感受不同距离发出的声音)。

(做拍手游戏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巨细)。

(高低)。

1、通过听听声音,你有什么支获吗?

2、不晓得关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强弱。

板书:

3、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索声音的爱好,发明乐音,增加生活乐趣。

高低。

物体——声音远近。

圆向。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1、通过实验,让幼儿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了解声音的特性,引起幼儿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噪音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教会幼儿养成不大声喊叫的习惯。

3、丰富词:振动、噪音。

1、鼓,鼓槌,纸折的青蛙一只。

2、各种操作器具:响筒、糖纸、拨弦、小铃、水杯、响板各6份。

3、时钟1只,录音机、磁带。

(一)出示青蛙和鼓,让幼儿感知声音的振动。

1、出示青蛙和鼓。

师:这是什么?(青蛙)。

谁能让青蛙在鼓面上跳舞?(敲击鼓面)。

2、幼儿讨论,青蛙为什么会跳动?

师:请两位小朋友上来摸一摸,鼓面有什么变化?(振动)。

3、知道振动能产生声音。

鼓面振动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现在呢?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丰富词:振动)。

(二)幼儿介绍自己,并用手摸摸颈部喉咙处,体验发声时声带也在振动。

师:鼓面振动能发出声音,人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让我们摸一摸自己的喉咙。

当我们不发出声音时,喉咙怎么样?

现在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这时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三)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声音的产生(分6组)。

1、我这里有许多东西,你们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我们去试一试吧!(6种颜色为6组)。

2、从小组的形式回答。

师:刚才你们都试过了,现在,每组派一位代表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的?(。。。。。。)。

1、让幼儿知道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1)请1——2位幼儿上来敲击乐器(响板和小铃)。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那响板、小铃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空气)。

(1)教师击鼓,你们听到鼓声了吗?

(2)教师拿出一只时钟,请幼儿听一听(不让幼儿看到)。

师:现在你们听到什么声音?(有:你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拿时钟请每一位幼儿听一听。

(3)教师小结:

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没有空气,我们就听不到别处的声音,声音大,传播得远;声音小,传播得近。

1、请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听到哪些声音?喜欢听什么声音?

2、放录音。

师:录音中的声音你喜欢听吗?为什么?这些令人感到难听的是噪音。

3、小结:

在生活中,有的声音优美动听,使人感到舒服,而噪音会损害人的健康,在平时,我们不能大声说话,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

师:春天是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欢庆一下吧!

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样东西,合着春天的音乐,发出美妙的声音吧!

1、幼儿在老师的哼唱中伴奏。

2、让我们把这些美妙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来吧!(教师指挥。。。)。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二十三

u     课型:新授课。

u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

u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u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u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

u     重点。

u     难点。

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别。

教学准备。

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料尺等)、音叉。

教学步骤 。

一、引入新课:(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约 4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2.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教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

1.欣赏乐曲,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 。

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调:(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  (约16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演示: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有乐器可用实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高低不同的音符。

讲述: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逐渐增高。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音调的定义。

2.探究:

大家能拿出既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又便于观察的方案吗?

引导有些小组进行教材中的方案(其他方案也行)。如p19图1.3-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3)分析和论证: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引导学生分析:钢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钢尺振动的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

3.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4.讲述: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板书结论。

由演示得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讲述: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提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

教师简要介绍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发声频率范围与人的差异。并扩展介绍超声、次声现象及其广泛的应用,有些情况下也存在危害。

6.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不同频率音叉声音声波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

1.学生听音而且指出音的高低。(学生音乐课具备这样的常识) 。

获得对音调高低的感性认识后,了解音调的定义。 。

2.探究。

(1)思考,进行猜想。(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根据平时自己对声现象的观察,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管学生的看法如何,教师都应该表扬、鼓励,倡导大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2)学生积极地尝试各种办法,有的可能用钢尺、塑料尺拨动,有的可能有长短、大小不同的笔筒吹,有的可能敲动不同的物体、不同的部位。

学生筛选出方案。

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注意听声、观察。 。

(3)比较、分析,认识到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

3.学生观察器材、弄清原理,认真听声、作出比较。 。

分析、比较,再次认识到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为后面的归纳打下基础。

归纳。作好记录。 。

5.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习小组间有不同看法也可以争论。 。

听讲。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 。

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扩展知识,活跃思维。

学生也可以举一些自己了解的超声、次声现象及其应用。 。

6.观察。获得“单调与振动频率有关”的感性认识。

三、12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述: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板书响度的定义。

2.探究:

(1).提出问题: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如p21图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3)分析和论证:比较不同响度的情况下乒乓球弹开的幅度。引导学生分析:音叉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音叉的响度越小,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

3.演示: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结论。 。

5.演示、补充: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1.观察、听音,然后回答:声音的强弱不同(或声音的大小不同)。

了解响度的定义。

2.探究:

(1)思考。提出猜想。 。

(2)设计实验:除了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有其它实验方案更好。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案。

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

(3)比较、归纳。认识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

3.观察演示实验或上讲台进行实验。对实验方案有创新的同学给予很好的评价。 。

4.了解振幅的意义和定义。

在实验基础上,在老师引导下归纳出结论: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5.观察、了解。

四、 (约5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找四个同学在后面分别念一首诗,能指出是哪一个同学吗?

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出“音色”这个概念。

2.演示:观察波形。

1.听声音、参与活动。 。

2.观察波形。对“不同乐器音色不同”获得感性认识。

五、简单小结(巩固本节的知识点)  (大约 2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一个特征?

回顾本节内容,回答。

六、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约6分钟)。

练习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1.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a、频率很高   b、振幅很大。

c、响度很大   d、音调很高。

2.“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

1.根据对雷声的体验回答问题。

答案:c 。

2.根据对生活的观察和教学中对音调、响度和音色区别的认识,得出答案。

答案:响度,音调,音色。 。

3.经过小组讨论,利用人与动物听声的频率范围的差异回答。

答案: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次每秒到20000次每秒.狗能听到的声音范围远比人耳听到的范围大,使从15次每秒到50000次每秒.它能听到人听不到的高频率的声音,驯狗员用的是超出人的听觉范围但在狗听觉范围内的信号。

七、课后延伸练习。

p21“想想议议”

(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频率低于20hz,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在500~600hz。蝴蝶的翅膀振动频率低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而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听到了讨厌的蚊子声。)。

板书设计 。

一.音调。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2.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二.响度。

2.响度与振幅有关。也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三.音色。

我们能听声辩物是根据音色不同。

多媒体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与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媒体(如录音机、vcd、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展示音乐的魅力,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播放丰富的超声和次声应用的资料片,拓展学生的知识。

能力提高设计。

一位女高音正在轻声为一名放声歌唱的男低音伴唱,他们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此题的目的是使同学们能正确区分乐音的三要素。“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音调,因此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轻声”与“放声歌唱”则表明了声音响度的大小,女高音响度小,男低音响度大。)。

物理小知识。

共振在开玩笑。

大约在170年以前,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入侵西班牙,有一支部队从一条铁链悬桥上通过的时候,指挥官起劲地喊着口令:“一、二、三、四!”随着口令,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上了桥。悬桥越来越激烈的上下振动着,当队首的人快走近对岸的时候,只听见哗啦一声巨响,悬桥突然断了,桥上的官兵都掉进了水里,淹死了不少。

原来是共振在开玩笑。你知道共振在开什么玩笑吗?断桥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队伍齐步走过桥的时候,相当于对桥加了一个策动力。当它的频率等于或者接近桥的固有频率的时候桥就发生共振,振幅迅速增大,把桥震断。因此,大队人马过桥,切忌齐步走,有些国家还做出规定,军队一律不许齐步过桥。

同样,火车过铁桥,车轮和铁轨衔接处的撞击,也会产生周期性变化的作用力。如果这种作用力的频率和铁桥的固有频率相等或者接近,桥就会发生共振,这种震动也可能使桥震坏。所以火车通过大铁桥一定要减速行驶,使撞击力的频率远低于桥的固有频率,避免铁桥发生共振。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二十四

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别。

教学准备。

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料尺等)、音叉。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约  4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如《命运》交响曲)。

2.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高昂;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伟大的乐章。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教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    1.欣赏乐曲,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

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调:(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   (约 16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演示: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有乐器可用实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高低不同的音符。

讲述: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逐渐增高。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板书音调的定义。

2.探究:

大家能拿出既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又便于观察的方案吗?

引导有些小组进行教材中的方案(其他方案也行)。如p19图1.3-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3)分析和论证: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引导学生分析:钢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钢尺振动的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

3.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4.讲述: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板书结论。

由演示得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讲述: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提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

教师简要介绍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发声频率范围与人的差异。并扩展介绍超声、次声现象及其广泛的应用,有些情况下也存在危害。

6. 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不同频率音叉声音声波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    1.学生听音而且指出音的高低。(学生音乐课具备这样的常识)。

获得对音调高低的感性认识后,了解音调的定义。

2. 探究。

(1)思考,进行猜想。(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根据平时自己对声现象的观察,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管学生的看法如何,教师都应该表扬、鼓励,倡导大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2)学生积极地尝试各种办法,有的可能用钢尺、塑料尺拨动,有的可能有长短、大小不同的笔筒吹,有的可能敲动不同的物体、不同的部位。

学生筛选出方案。

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注意听声、观察。

(3)比较、分析,认识到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3.学生观察器材、弄清原理,认真听声、作出比较。

分析、比较,再次认识到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为后面的归纳打下基础。

4.听讲,这里是学习物理学第一个引入了物理量,认识到引入物理量总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意义,认识到频率这个物理量的意义和定义、单位及单位的符号。

归纳。作好记录。

5.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习小组间有不同看法也可以争论。

听讲。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

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扩展知识,活跃思维。

学生也可以举一些自己了解的超声、次声现象及其应用。

6.观察。获得“单调与振动频率有关”的感性认识。

三、响度:(继续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验的精神)(约 12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演示:用一面小鼓或音叉,轻敲和重敲让其发出声音。问:同学们听出声音有何不同?

讲述: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板书响度的定义。

2.探究:

(1).提出问题: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如p21图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3)分析和论证:比较不同响度的情况下乒乓球弹开的幅度。引导学生分析:音叉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音叉的响度越小,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

3.演示: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结论。

5.演示、补充: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1.观察、听音,然后回答:声音的强弱不同(或声音的大小不同)。

了解响度的定义。

2.探究:

(1)思考。提出猜想。

(2)设计实验:除了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有其它实验方案更好。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案。

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3)比较、归纳。认识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观察演示实验或上讲台进行实验。对实验方案有创新的同学给予很好的评价。

4.了解振幅的意义和定义。

在实验基础上,在老师引导下归纳出结论: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5.观察、了解。

四、音色:(通过体验和事例,认识音色这个特征)  (约 5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找四个同学在后面分别念一首诗,能指出是哪一个同学吗?

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出“音色”这个概念。

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不同,演奏同一曲子,我们可以听出差别。不同人说话的音色不同,所以就有了“闻其声而知其人”。

2.演示:观察波形。

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例如都发c调的1(dou),比较各波形有什么不同。     1.听声音、参与活动。

听讲。甚至有些同学的思维得到扩散,“我们能听出敲桌子声和打碎玻璃声,是因为音色不同吗?”“在家里,我还能辨出爸爸、妈妈的脚步声,是因为音色不同吗?”等等,教师给以肯定。

2. 观察波形。对“不同乐器音色不同”获得感性认识。

五、简单小结(巩固本节的知识点)   (大约  2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一个特征?

回顾本节内容,回答。

六、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约6分钟)。

练习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1.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 )。

a、频率很高    b、振幅很大。

c、响度很大    d、音调很高。

1.根据对雷声的体验回答问题。

答案:c。

2.根据对生活的观察和教学中对音调、响度和音色区别的认识,得出答案。

答案:响度,音调,音色。

3.经过小组讨论,利用人与动物听声的频率范围的差异回答。

答案: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次每秒到20000次每秒.狗能听到的声音范围远比人耳听到的范围大,使从15次每秒到50000次每秒.它能听到人听不到的高频率的声音,驯狗员用的是超出人的听觉范围但在狗听觉范围内的信号。

七、课后延伸练习。

p21“想想议议”

(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频率低于20hz,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在500~600hz。蝴蝶的翅膀振动频率低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而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听到了讨厌的蚊子声。)。

板书设计。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24855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