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论文(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2:35:13
汉英翻译论文(精选15篇)
时间:2023-11-26 12:35:13     小编:雅蕊

理解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知识框架和形成思维体系。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适度运用一些引用和举例,来支持和丰满我们的写作内容。请大家阅读以下总结范文,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参考和借鉴。

汉英翻译论文篇一

从中国人进行的翻译定位上看,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其根本问题都在译者的英语水平或造诣上。

英译汉的题型,关键在于理解原文;而汉译英的题型,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英文知识,将我们原本理解的相当明白的汉语文字,以准确的英语通顺地表达出来。

笔者想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各种翻译技巧只是工具。

茅盾先生有一句话,如果两种语言的功底不够,那些技巧你也用不上;但若功底深厚,那些条条就成了不足取的框框。

因此,我们对于翻译技巧的讲解,只是大致谈几个方面,大家在翻译的过程中了解注意就可以了。

关键在于遵循常用方法多做练习,只有经过大量的训练,不懈的练习,才可以熟能生巧。

大家的英语水平提高了,词汇量有了一定的积累,各种句型结构熟透于心了,翻译水平自然会上去的。

汉英翻译论文篇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译文。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

汉英翻译论文篇三

《材论》是王安石的散文作品,出自《临川先生文集》。本文论述统治者应如何去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对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任用人才的方法,作了相当精辟的论述。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弊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具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焉,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译文:

天下的忧患,不担心人才不多,只担心在上位的人不追求人才;不担心士不想有作为,而担心在上位的人不想要士有所作为人才是国家的栋粱,得到了就会使国家安定繁荣,失去了就会使国家灭亡遭屈辱。然而在上位的人不想让人才多,不想使用人才,是为什么呢?这有三个受蒙蔽。他们甘愿受蒙蔽,认为自己的地位可以远离屈辱危险,终身没有天下的大患,人才的得失对于安定和不安定没有什么帮助,所以不追求人才,随着自己的心志办事,而最终陷于失败危难之中,这是第一条蒙蔽。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奉禄富贵足以诱惑天下的士,盛衰乐忧在于我,我可以在天下之士前骄横,他们将没有不到我这里来的,那么最终也陷于失效危难之中,这也是一个蒙蔽。又有的人不追求用来养育取用的方法,却恐惧担心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最终也陷于失败危难之中。这也是一蒙蔽。这三条蒙蔽,它们所导致的祸患是一样的,他们的用心不是不好,唯独说他们的过错在于认为天下没有人才。他们是存心不想用天下的人才,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况且有才能的人外表和一般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能辨明利害,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昌盛,这就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在上层的人假如不能精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他有奉、夔、杖、契那样高的才智,也不能使自己突出于一般人,何况才智不及他们的呢?世上有偏见的人才会说:“人怀有特别的才能在身上,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落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和良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根,嘶鸣啼叫互相嘴咬,想看出(哪匹)不同于其它的马是没有的啊。到了它牵引着沉重的车子,走不平坦的道路,不需要多次鞭打它,也不需要繁多地驾驭,只要一拉它的缰绳就已经到了千里以外的地方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一起赶路,那么(那劣马)即使倾覆了车的轮子,断了线绳,损坏了筋骨,日夜追赶,遥远得已经赶不上了,这以后良马和劣马才有分别了。古代的人君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给他于适合于他的才能的工作罢了。

唉!现在仍然有担心没在人才可用的人呢!我听说,战国时期六国合纵,辩论游说的人才便纷纷的出现。刘邦和项羽并起,楚汉相争,出谋划策、勇敢善战的人才就不断涌现了。唐太宗决心治理天下,而多谋敢谏的辅巨就投奔他来了,这些人才,当那几位君主还没出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被发现,人君假如想求得人才,他们就来了。今天的情况也正是这样,怕的就是在上层的人不去寻求人才、不使用他们罢了。天下那么大,人物那么多.而说没有人才,我就不相信。

分析:

王安石对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有比较全面的看法。他在不少文章中都谈到过这个问题。如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说到人才须人主“陶冶而成之者”,所谓陶冶而成,“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而在《取才》里,又具体说到科举考试中,“策进士者”、“策经学者”皆应从衡量考生的实际本领出发。而在本文中,主要是强调起用人才的重大意义。他认为能否起用人才实际上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的命运,因此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包括皇帝在内)要十分重视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他尖锐地指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这番话表明作者阐述他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汉英翻译论文篇四

《材论》是北宋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诗词作品,本文论述统治者应如何去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对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任用人才的方法,作了相当精辟的论述。

王安石对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有比较全面的看法。他在不少文章中都谈到过这个问题。如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说到人才须人主“陶冶而成之者”,所谓陶冶而成,“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而在《取才》里,又具体说到科举考试中,“策进士者”、“策经学者”皆应从衡量考生的实际本领出发。而在本文中,主要是强调起用人才的重大意义。他认为能否起用人才实际上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的命运,因此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包括皇帝在内)要十分重视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他尖锐地指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这番话表明作者阐述他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汉英翻译论文篇五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去辱绝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褭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脩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生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王安石《材论》注释。

1、材论:即人才论。

2、蔽:遮挡,障碍。指错误想法。

3、去辱绝危:远离耻辱,断绝祸害。

4、数:命数,命运。

5、偃然:安然,任意。肆:放纵,展开。

6、卒:终于。败乱危辱:失败、**、危亡、耻辱的结局。

7、爵禄:官位和俸禄。诱:诱导,吸引。

8、忧戚:忧伤。戚:悲伤。

9、是否:或是或否。坐骄:傲视。

10、趋我:趋向我,依附我。

11、諰諰然:恐惧、忧虑貌。

12、特:仅仅,只不过。

13、形:外貌。何以:以何,凭借什么。

14、画策:策划,出谋献策。画:谋划。

15、上之人:在上位的人,这里指统治者。

16、皋、夔、稷、契:皋,皋陶,又作咎繇,姓偃,相传曾被舜帝任为管刑法的官。夔,舜时期的乐宫。稷,是厉山氏的儿子,名农,能种植百谷。契,相传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朝的祖先。

17、囊,口袋。末,尖端。见:通现,显露。

18、厩:马房。

19、驽:劣马。骥:好马。

20、刍:喂牲畜的草。

21、蹄:用蹄刨地,或用蹄踢蹶(同类)。啮:咬。

22、引:牵引,拉动。

23、夷路:平路。

24、策:本指马鞭。这里指鞭打。

25、御:驾驭。

26、顿:振,抖动。辔:控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27、倾轮:车轮倾斜。绝勒:缰绳拉断。勒:带嚼口的马络头。

28、不舍昼夜:不分昼夜。

29、辽乎:遥远的样子。

30、骐骥:良马。騕褭:骏马名。驽骀:劣马。

31、南越:古国名,其地在今广东一带。脩簳:细长的竹秆。

32、镞:箭头。此处谓安装箭头。精金:即精钢。

33、鹗:一种长翼而凶猛的鸟。鹰雕一类。劲翮:坚硬的翎管。

34、彍:张满弓弩。此处指射至。

35、犀:雄犀牛,两角。兕:雌犀牛,一角。捍:凶猛,彪悍。

36、觌武:以武力相见,指打仗。觌:相见。

37、敲扑:古时用作鞭刑的两种刑具。长者为扑,短者为敲。

38、朽槁:枯干。梃:棍子。

39、瑰材桀智:奇伟杰出的人才。

40、铢量:仔细称量。引指详尽地考察衡量。铢:古代衡制中一个微小的重量单位。

41、卓荦:超凡、杰出。

42、六国合从: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起来与秦国抗衡。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他们的联合为合纵。从:通纵。

43、辩说之材:指纵横家之流。

44、刘、项:刘邦、项羽,皆为秦末反秦起义军领袖。

45、筹划战斗之徒:谋士与战将。陆续聚集于刘邦旄下的,谋士有萧何、张良、陈平诸人;战将则有韩信、彭越、樊哙等。

46、唐太宗: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代皇帝。

47、谟谋:设谋划策。谏诤:规劝争辩。

汉英翻译论文篇六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向其数欲害君,君却为之善耶!吾欲以君为相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以杨宪为相。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宪则不然。”

译文。

以前,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子,能协调各位将领。”太祖说:“他以前有几次要害君,君却为他说好话。我想以君做丞相。”刘基磕头作礼后说:“立相这件事就像更换房柱,必须有大木头。如果只因为这小的美德就这样做,房柱一立,房子就会会塌了。”等后来李善长被罢相,皇帝相让杨宪为相。杨宪和刘基关系素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能立杨宪为相,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干,但没有丞相的气度。为相的人,处事的态度要像水一样,要以义理来权衡,但杨宪不是这样的。”

汉英翻译论文篇七

作为一个翻译爱好者,我一直致力于汉英翻译的学习和实践。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我积累了一些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汉英翻译的技巧和心得,希望对正在学习汉英翻译或对此感兴趣的读者有所帮助。

首先,对于汉英翻译来说,语言的准确性和自然流畅性是至关重要的。准确性意味着我们要尽可能地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产生歧义。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把握原文的语义和语法,用准确的英语表达出来。而自然流畅性则要求我们的翻译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惯用语,避免中式英语的口音。

其次,理解和转换句意是汉英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结构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根据英语的表达方式进行转换。常见的方法有直译、意译和适度调整句序等,目的是保证译文确切地传递原文的意思。

另外,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汉语是一种非常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其中有很多典故、成语和俗语等特色表达。而英语中则更加注重实际和直接表达。因此,在进行汉英翻译时,要注意避免文化障碍。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翻译典故时,可以做出一些适度的解释,让英语读者能够理解。

此外,汉英翻译的速度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地方。翻译工作往往需要迅速高效地完成,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应该尽量提高自己的翻译速度。这需要我们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比如逐词逐句的翻译方法、技术术语的积累和储备等。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翻译工具和互联网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学习和实践是提高汉英翻译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翻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阅读一些优秀的汉英翻译作品,学习他们的翻译技巧和经验。同时,我们也可以参与一些翻译组织或社区,结识一些翻译界的同行,进行翻译交流和分享。

总之,汉英翻译需要我们具备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转换句意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的汉英翻译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汉英翻译论文篇八

题目:我国商标侵权现状及应对措施。

摘要:

关键词:商标侵权、案例、措施。

益,对标事务进行管理,正是商标法应当发挥的作用。

正文:

一.商标侵权内容及相关概念。

商标权是它是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权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用权,商标权人可依法使用其注册商标,并通过使用而获得收益。二是商标人具有排他人使用的权利。商标权是为社会公共利益,具体说是为消费者利益而设定的权利。在普通国家,最开始对商标的保护源于阻止销售欺诈性商品的仿冒之诉。仿冒行为危害十分明显,一方面,它使消费者无法通过商标选购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商品;另一方面,这种行为如不加制止,由此给仿冒者带来的低成本高收益会使其他竞争者争相仿效。因此,在制度上确认被仿冒者的商标权对于正本清源、制止仿冒、构建有序的竞争环境极为重要。英国在法律上承认商标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商标权的赋予保护了商标所有人的投资,在商标所有人投入精力、时间和金钱向公众提供商品时,他的付出免于被盗版和欺骗等行为盗用。不论是从市场效率还是商业道德来说,赋予并保护商标权都是必要的。保护商标权,对仿冒者形成侵权前的威慑和侵权后的打击,使商标的标识功能得以持久强化,继而是商标能够得以顺利实现其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

(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行为。这种行为是我们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中最常见的一种商标侵权行为。它主要包括四种行为:一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二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三是在类似的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四是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近似的商标。

应当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使用”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包括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电子商务、展览以及其他业务活动。销售发票、合同等商业性文件,是商品交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商业性文件中使用商标,应当视为商标的使用。同时,这时的“使用”应当仅仅限于商业性使用,当事人在教育、科研等公益活动中对商标的使用行为并不包括在内。

(二)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

在商标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中,由于故意实施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的企业往往具有较大的隐蔽性,销售商标侵权商品的行为就成为我们最容易发现,也是最常见的商标侵权行为。由于商标侵权商品要通过销售环节,才能使侵权人实现非法获利,才能使消费者产生误认和混淆,才能对商标注册人的权益造成损害,所以查处销售环节的商标侵权商品是制止商标侵权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行为明确规定为商标侵权行为加以禁止,是从根本上防止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的发生。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我国新修订的《刑法》将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行为确定为可以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四)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这项规定是新增加的规定,学理上称之为“反向假冒”。具体是指在商品销售活动中将他人在商品上合法帖附的商标消除、变动或者更换,冒充为自己的商品予以展示或者销售的行为。一般来说,这种做法是居于市场垄断地位的经营者扼杀新生的潜在的竞争对手,使其商标永远无法与消费者建立联系,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销售市场的不正当竞争。在国外,一般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调整。由于这种行为是利用商标进行的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则利用《商标法》对其进行调整。

(五)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此种商标侵权行为主要包括:1、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2、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

3.判断侵犯注册商标权的标准。

商标法意义上的商标使用与商标销售密切相关,因为商标的基本功能在于其识别区分功能,所以,如果在同一市场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的相同或类似商品或服务来源于完全没有联系的两个经营者,导致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混淆,则商标的识别区分功能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如此一来,判断商标侵权行为的标准应为混淆标准,也就是说,一切未经许可直接使用他人商标,导致消费者可能产生混淆的行为即构成对他人商标权的直接侵权。相反,即使在相同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了与他人商标相同的标志,只要不会导致消费者的混淆,就不构成对商标权的侵权。需要强调的是,只要对商标的使用足以导致消费者“可能”对商品或服务来源产生混淆,就可构成商标直接侵权,商标权人并不需要证明有消费者实际发生了混淆,但实际混淆的证据却能够在商标侵权诉讼中为商标权人胜诉提供有力的帮助。可见,商标使用可能在市场上造成混淆、误认或对消费者的欺骗,这是构成商标直接侵权的实质性条件和最重的判断标准。

二.商标侵权案例分析。

商标侵权简单的划分就是假冒、仿冒和反向假冒。

1.假冒注册商标。

假冒是指侵权人在自己制作或出售的商品商品上,冒用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例如,广州某贸易公司经理黎某于1988年初至1988年8月间,未经puma商标注册入德国鲁道夫达斯勒美洲豹运动鞋公司的许可,非法购进假冒puma注册商标标识先后委托广州新塘新月支农厂和广州禺县针织厂加工假冒的puma恤衫。上述案例违反了《商标法》中所说的未经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一条。

2.仿冒注册商标。

仿冒行为不同于价卖行为,从内到外全都他人的商品或服务。仿冒者一般都有自身的'企业名称、注册商标或者其他标识,但是他们不具备经营被仿冒产品或服务的资格或者能力。11月,河南省洛阳市发现有仿冒青岛环球集团闪客鞋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带有“国途”牌注册商标布面胶鞋。当事人丁某经营鞋厂以来,产品一直无销路,后发现青岛环球集团闪客鞋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国途”牌女士布面胶鞋在河南市场上十分畅销,于是开始仿冒。为逃避被查处,丁某指示将商标“国途”改为“国r”,虽然字音不同但在产品图形和外包装上,却设计得与“国途”十分相似,误导消费者上当受骗。

3.反向假冒注册商标。

反向假冒起源于1994年北京服装厂诉北京百盛购物中心新加坡鳄鱼公司经销商“枫叶”与“鳄鱼”商标纠纷案,北京百盛购物中心新加坡鳄鱼公司经销商,购入北京服装厂生产的“枫叶”牌服装,撕去“枫叶”注册商标标识后,换上“鳄鱼”商标,高价出售。北京服装厂就此对新加坡鳄鱼公司提起侵权诉讼。12月1日新修改的商标法的出台是对上述行为性质的“盖棺定论”,其中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改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改的注册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为侵犯商标注册权的行为,被称作“反向假冒”。通俗而言,是指把别人的东西说成自己的东西(也包括说成他人的东西),由此观之,北京百盛购物中心的新加坡鳄鱼公司经销商所实施的行为属于侵犯商标专用权的“反向假冒行为”。

三.商标被侵权后如何采取措施。

商标是一个企业的形象,是对本企业商品质量的担保,也是企业信誉的象征。特别是著名商标,更是企业的财源,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砝码。而当今,市场上的商标侵权现象屡禁不止,不仅使企业受损,而且扰乱了市场秩序。所以,商标一旦被他人侵犯,怎样保护自己的权益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企业商标被侵害后,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正确的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收集证据,而是及时投诉或起诉。

首先是收集证据。证据是解决商标纠纷权的依据,企业一旦犯现自己的注册商标被侵权,应立即着手调查,力求掌握全面、准确的证据,以便有力的证明侵权人的侵权行为。

其次,掌握了充分的证据后,被侵权人要及时地向当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侵权人立即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被侵害商标的名誉以及损失赔偿等。如果被侵害者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决议未能充分保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服的,应在收到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或请求上一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复议,或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应当注意的是:一是企业被侵权的是商标而不是商品,如果他人仅仅是仿冒企业的商品,如外形、配方、口味等,但并未仿冒商标,则不能以商标权来起诉,而只能以其他诉讼请求进行起诉,两者的界定一定要划清。二是请求法院保护的商标必须是受法律保护的“注册商标”,未经注册的商标,或被撤销的注册商标,或已过保护期的注册商标,不受法律保护,因而也就不能提起商标侵权之诉。三是提起商标诉讼的企业必须既有合法的主体资格,也就是说提起诉讼的企业必须是被侵权商标的合法所有人或合法受让人、被许可使用人、特别使用人,否则便无权提起诉讼。

参考文献:

[1]李静于宏伟:关于新《商标法》反向假冒规定的扩张解释[j]中国工商报/06/12。

[2]王仙法主编:商标与知识产权保[m]上海三联出版社版。

[3]王亚南:从反不正当竞争法角度谈商标仿冒行为消费导刊17期。

[4]罗晓霞:论商标法的多元价值和核心价值知识产权02期。

[5]张晓霞;我国服装商标侵权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天津纺织科技期。

[6]田文武,程洪,邱柏:浅议商标反向假冒行为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年10期。

汉英翻译论文篇九

引言:汉英翻译是一项艰巨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中英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汉英翻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汉英翻译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方法,下面将从词汇选择、语法运用、篇章连贯、文化背景以及创造性表达等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一段:词汇选择。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词汇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准确合适的词汇选择可以确保目标语言的表达准确、有力。词汇的选择应该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意义相符。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直译的方法,而是根据整个语境和原文意图去选择合适的翻译词汇。其次是符合语言习惯。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我们需要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则和用词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词汇,以确保翻译的自然流畅。最后,是需要考虑读者的背景和接受能力。有时候我们需要选择读者更易于理解的词汇,尤其是在涉及领域较为专业的翻译中。

第二段:语法运用。

正确运用英语语法是汉英翻译的关键之一。语法错误会导致翻译含义的偏差或者造成语句的不通顺。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中文和英文在时态和语态的表示上有很大的差异,我们需要根据原文的时态和语态去准确地表达。另外,语序也是汉英翻译中的一个难点。中文往往是主语在前,宾语在后的语序,而英文则有着主语、谓语、宾语等固定的语序,我们需要进行转换。此外,还需要注意代词的运用,不同语言的代词用法也有所不同。

第三段:篇章连贯。

篇章的连贯性是汉英翻译所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篇章的连贯性体现在句子之间、段落之间以及整个文章的结构上。在句子层面,我们需要注意使用适当的连接词,如and,but,however等,以确保句子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在段落层面,我们需要遵循清晰的逻辑结构,将各个段落与整篇文章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使用适当的过渡词,如firstly,secondly等,以保持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四段:文化背景。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背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准确理解和表达源文化中的特点和习俗对于翻译工作至关重要。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英语读者的文化视角和认知限制,以尽量使翻译的目标文化术语更容易被理解。此外,我们还需要避免译文中的文化冲突,确保目标文化的顺利传达。

第五段:创造性表达。

在汉英翻译中,创造性表达是为了增强翻译的自然度和流畅度。有时候,直译可能会使译文显得生硬和不自然。因此,在适当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更灵活和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方式来表达。这需要我们有很好的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通过灵活的句式和文字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结语:汉英翻译是一门复杂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它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储备。通过对汉英翻译的实践和总结,我深刻认识到词汇选择、语法运用、篇章连贯、文化背景以及创造性表达等方面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我,我们才能成为优秀的汉英翻译者,为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出更好的贡献。

汉英翻译论文篇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在这个过程中,中英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汉英翻译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愿意与大家分享。在以下的五个部分,我将分别探讨翻译的准备工作、准确传达信息、展现作者意图、处理文化差异以及不断学习改进的重要性。

首先,翻译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在开始翻译前,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并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文化背景。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在准备阶段,我通常会根据需要进行一些背景知识的调研,并查阅专业词典和参考资料。例如,对于一篇科技类文献的翻译,我会先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行业术语,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章的内容。

其次,翻译要准确传达信息。一个好的翻译不仅要翻译出源语言的意思,还要确保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用模糊或者歧义的词语,并尽可能用简练明确的表达方式。例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我会尽量保留原作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同时注意语言的流畅和自然。而在翻译法律文件时,我会注重准确传达法律条文的含义,避免造成误解。总之,准确传达信息是翻译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

第三,翻译要展现作者的意图。在进行汉英翻译时,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尊重和忠实地传达源语言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这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原文,并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展现作者的原意。例如,在翻译诗歌时,我会注重诗歌的格律和韵律,并尽量保持原作的美感和意境。而在翻译小说对话时,我会通过对人物性格和背景的分析,选择适当的语言来强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然后,处理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重要挑战。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翻译时需要注重文化因素的处理。这包括语言的体系差异、习惯用语的出入、符号和象征的不同理解等。在处理文化差异时,我会尽可能在保持原文内涵的同时,用目标语言的方式来传达。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最后,不断学习改进是成为一名优秀翻译人员的关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和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除了持续提升语言水平外,还应学习新的翻译工具和技术,例如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等。同时,与其他翻译工作者交流和分享经验也是提高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

总之,汉英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准备充分、准确传达信息、展现作者意图、处理文化差异,并不断学习改进。通过这些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我愿意进一步提高我的翻译水平,为跨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汉英翻译论文篇十一

[摘要]解构主义翻译观打破了传统翻译观念对于翻译标准的界定,提出科学的翻译标准具有三个特征:多元性,动态性,模糊性。商标词的翻译应以此为基础,同时要把自身的特殊性于此相结合,把握商标词翻译的多元性,延展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解构主义商标词翻译多元性延展性系统性。

自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以来,结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成为20世纪指导人文科学的普遍理论“范式”。索绪尔把语言符号的音响形象和书写记号称为“能指”,把语言符号指代的观念称为“所指”,而且强调指出,在一个语言系统中,“能指”和“所指”对应的关系完全是人为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在索绪尔的符号概念中,言语,语音被赋予优先地位,所指与概念又被等同起来,当“能指”和“所指”对应的关系被确定下来后,每一个符号都有了终极不变的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起,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提出了批判。解构主义认为,语义是流变的,语义的上下限始终是模糊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是开放的,处于一种新陈代谢的有机或动态的过程。这种流变性和模糊性是由人脑的有限性决定的。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而人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人们不得不使用有限的语言来概括无限的信息。这一无限和有限的矛盾决定了语言的模糊性和流变性。“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不再固定不变。每个所指都能变成能指,词语的指称活动就这样一环套一环,永无止境。

这种对语言符号理论的新的解读也深刻的影响了传统的翻译理论。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原文通常有一个中心意义。译者应该尽量忠实再现原文的意义。现在由于语言是流变的,模糊的,读者或者译者对原作的语言符号就有了自己的解读权力,对其进行多重的解读,这样原文的中心意义就不存在了。评价译文的终极标准也随之不存在了。原文的权威地位不能凌驾于译文之上,二者是平等的,互补的。译文评价的标准要随着时代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译者可以以自身为主体来确立翻译标准,同时不同的读者也从自身出发来解读译文。基于此,解构主义翻译观下科学的翻译标准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多元性,动态性,模糊性。

商标词的翻译虽然具有其特殊性,但要达到翻译效果,同样受到此翻译标准的约束。商标词是以词、字出现的语言符号。它们由个别人或个别企业精心挑选或创造出来,用来区别其他企业商品的一种专业符号。商标词不仅代表商品,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印象及购买欲;它同时也代表着生产商品的企业,是企业形象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商标词的译者更应关注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下对商标词的多重解读,从而对传统的商标翻译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一、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因为不同的译者可以以自身为主体来确立翻译标准,同时不同的读者也从自身出发来解读译文,因此翻译标准存在着多元性。译者读者自身作为主体,都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1.商标词的翻译要受到文化和审美因素的影响。2.商标词的翻译要受到民族心理因素和消费者性别因素的影响。因为诸多作者撰文对此进行论述,本文简单说明,不再赘述。各民族因其文化背景及其宗教观念的不同,看待事物的观念和审美观念也极其不同。同时男女由于性别不同,看待事物的观念和审美观念也有所差异。商标词的翻译要以顾客为导向,遵循其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性别身份的要求,有所避忌,有所张扬。

二、翻译标准的动态性。

时代在不断发展,译文评价的标准要随着时代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被译出商标词要受到新的时代环境的检验。由新的历史文化背景培育出的消费者能否接受它,还需拭目以待。因此,商标词的翻译要考虑到产品的后继发展以及顾客群的改变。

商标词的翻译要有延展性。在解构主义中,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结合变得十分松散。符号每一次被使用时,来自静态结构的标准成分都可能受到新的话语环境的挑战和更张。一种产品的商标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后就固定下来了,但是产品和企业却是不断发展的。企业会不断开发不同系列的新产品。新产品由于其不同的材质,类型,其原有的商标是否合适,仍有待检验。cocacola汉译名为“可口可乐”,用作饮料的商标名,是音义结合的典范。但其联想意义就十分狭窄,因而可适用的产品的范围就受到局限。pepsicola“百事可乐”在这方面就具有优势了。它开发了“百事”系列运动鞋。但如果运动鞋被命名为“可口”,恐怕顾客会望而止步。商标词翻译的贴切往往适用于某一种特性的商品,局限其联想意义的扩展,对产品类型的扩展会带来影响。

三、翻译标准的模糊性。

翻译标准所蕴含的是一种模糊信息。为了最大限度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商标词的翻译需要遵循:。

由于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符号必须独特,才能最大限度的.传递出某一特定信息。好的商标词必须是独特的。中国的企业往往认为一些响亮的,大家都熟知的,就是好的,如“中华”,“长城”等,并且把这些商标直接译成英语。这样恰恰违背了商标词独特性的要求。企业商标词所包括的内涵和信息,应该全部是有关这一企业的。公众视听接触到这一标志,脑海所反映的全部是有关这一企业的信息,绝不会有其他的信息干扰企业信息的传播。相反,如果这一单词是既有的,是原本有意义的,那么公众接触这一单词时,脑海反映的这一单词的信息就费解,影响企业信息准确清晰的对外传达。国外的企业选择英文商标词的做法使得中国企业借鉴。他们往往不会选择已有的英文单词,而是自己造词。例如oic(电器商标=oh,isee),legg,lux(香皂商标=luck),xcel(电器商标=excel)等。与之相比,一些以汉语拼音做商标词的中国品牌,如jianlibao“健力宝”,chunlan“春兰”等,国外的消费者看到这些商标,不能了解企业要传达的信息,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有时商标词会使用本身就具有意义的单词,但是这一单词的意义通常是企业希望顾客产生联想的意义。例如:耐克(鞋)nike胜利女神,金利来(领带)goldlion金狮子等等。在翻译此类商标词时,如何把产品信息与词语的原有意义结合起来是一大考验,因此能够做到音形义结合的翻译寥寥无几。

上面提到商标词翻译的贴切和延展常常造成矛盾,国外的企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往往给不同系列的产品取不同的名字,然后把它们归结到公司的商标名之下。因此在翻译这些商标的时候,不同产品的商标词既要符合本产品的特性又要和公司的同类产品以及公司的商标名相契合。这样一个公司的系列产品的商标就形成了一个系统,能够给消费者一个深刻的印象,各个品牌之间也起到相互的推动作用。例如宝洁公司和其旗下的一系列产品:p&g(procter&gamble)宝洁,rejoice飘柔,pantene潘婷,head&shoulders海飞丝,safeguard舒肤佳,olay玉兰油,whisper护舒宝,crest佳洁士,tide汰渍,zest激爽,pampers帮宝适等等。宝洁公司主营日化用品,其公司名称译为“宝洁”,就有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旗下的产品的翻译首先都体现出产品本身的特性。如飘柔,潘婷,海飞丝,体现使用洗发水能给顾客带来飘逸柔美的形象;舒肤佳,护舒宝,帮宝适,兼具舒适的使用感和良好的保护效果;佳洁士,汰渍,强调去污性能;玉兰油则会让人联想到产品的天然以及使用后肌肤会如玉兰花一般娇嫩。在强调各自产品特性的同时,各产品的商标词又相互呼应,同时又受到“宝洁”这一公司名称的统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让消费者过目不忘,宝洁公司良好的销售业绩是一佐证。

综上所述,解构主义翻译观强调了翻译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时代和历史文化在不断发展。商标词的翻译也不会一成不变,随着全球经济及商业文化的发展,商标词会承载更多的企业文化和负担商业使命,因此其翻译更加应该具有多元性,延展性和系统性,以期达到各类企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金树:多元、动态、模糊——解构主义翻译观与翻译标准的厘定[j].宜春学院学报,(2)。

[2]张一平:结构与结构——从索绪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4)。

[3]李淑琴马会娟:从符号学看商标词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4)。

[4]黄龙胜:商标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外语教学与翻译,2005(2)。

[5]武少霞:商品包装上的商标翻译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12)。

汉英翻译论文篇十二

(一)音译法。

音译法即根据译入词的发音规律将愿意的文字拼写出来的翻译方法。有相当一部分商标,尤其是专有名词和臆造词的商标往往是不具备任何语意的,而只是作为一个标识符号来用。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主要不在传递名称本身的语意信息,而是创造赏心悦目的美感,再现原文的音韵之美,或体现商标所蕴涵的异国情调。要实现这一类翻译目的,用音译法当属一种较为恰当的选择。例如:“audi”(汽车)、“hilton”(香烟)、“coca—cola”(饮料)分别译为“奥迪”、“希尔顿”和“可口可乐”;国内产品“茅台”(酒)、“康佳”(电器)、“上菱”(电梯),则分别译成“maotai”、“konk”、“shangling”。这些商标自身都不具备任何意义,意译不仅符合译入语的发音习惯,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而且也符合作为商标应简洁明快的特征,不失为商标名称翻译的佳作。

(二)意译法。

意译法是从意义出发,将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用意译法有时会更加地体现商品的功能和品质。如国产的“皇朝”葡萄酒、“永久”自行车、“太阳神”口服液;进口的“blueribbon”啤酒、“crown”汽车、“international”收音机等等。对这类品牌的翻译若仍用音译法的话,不仅会大大破坏原文的意境美,难以达到原文吸引消费者的效果,而且还有可能因字数过多导致不便记忆。而使用意译则能有效再现原文的意境,同时又能避免译文冗长的问题,是一种更为可行的翻译方法。例如美国一种香烟商标“goodcompanion”,若用音译法翻译为“古德。康帕涅”,一方面因冗长失去音韵美,另一方面与其产品无任何实际联系意义,难以吸引消费者,若意译为“良友”,则简洁并使人产生亲切感。中国商标也是同样道理。例如:天津产品“飞鸽”牌自行车译为“flyingpigeon”即贴近产品的'品质—轻盈便捷,又能给外国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因而有利于刺激购买欲。

(三)音、意译结合法。

对于原无实际意义的商标,按照译入语的发音规律进行音译,同时在措辞上又能考虑到译入语的文化和消费者的心理接受特点,富裕译文一定的实际意义,从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了音义兼顾,这种音译意译结合的方法是商标翻译中又较为理想的选择。因为这不仅从形式上再现原名称的发音美,在内容上也能体现产品的特征。

(四)移译法。

移译法是将原文原封不动地移到译文中去。相对于前面提到的几种译法,这应是最简单的一种。在英语中,某些商标是由企业名称、产品名称或产品构成成分等词语构成,因为名称过长不符合商标特征而取其首字母缩略形式。在汉语中若取原文的音译或意译,会同样出现名称过长的问题。在此情况下,用移译法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策。

商标译法的分类不是绝对的,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产品的特征和顾客的接受心理,看译名是否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具备商标的基本特征,是否符号产品宣传的需要。

(一)有益联想原则。

商标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商标得当,适应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则会引起人们的兴起,激发购买欲望;相反,如果商标容易引起人们的负面联想,则肯定会使产品的推广大打折扣。如:“芳芳”系列化妆品曾一度风靡中国城市,其英文商标译为“fangfang”。译者在音译的同时却忘了fang这个词在英文中可指“狼牙”或“毒蛇的牙齿”。一个fang不够,还要再加上一个,岂不令人毛骨悚然,望而生畏!而英国一家食品公司用“anchor”作为其商标,原文的喻意是容易令消费者满意的;船抛锚后停泊不再漂移,比喻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但如果直接意译成中文“抛锚”或“锚位”,中国人恐怕难以把它与食品的质量可靠联系起来,若音译为“安可”,人们会自然联系到“安全,安心,可爱”等字眼,其商标有意联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避繁就简朗朗上口原则。

有些英语商标本身较长,若完全按音译会出现拗口或难以记忆的译文,因此应灵活掌握,讲求技巧。如:美国著名胶卷“kodak”,要是严格按其发音来译,应译为“柯达克”,单实际上“柯达”才真正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这不仅因为其简单上口,还在于它能够在音韵上更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产品的性能。(“柯达”与按快门的“喀哒”声相似。)德国产汽车“”原先曾译为“莫塞德。本茨”,后来大家普遍接受了“奔驰”的译法。

(三)文化差异原则。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往往受到语言、宗教、价值观、生活态度、教育科技水平、物质文化程度、社会组织形式、政治和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翻译商标时应充分考虑到产品所销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风俗。

(四)力求完美规范统一原则。

对于同一商标,往往有多种译法,但多个译名会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不便甚至损失。因此,商标翻译时应尽量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不断斟酌,以选择一个最恰当、最突出的译名。例如:美国产的一次性照相机“polaroid”就有“宝丽得”,“宝来得”,“拍立得”和“波拉罗伊得”四种译法,笔者认为应统一为“拍立得”。再如,海南目前有许多企业都喜欢用“三湘”作为自己产品的商标。一般音译为“sanxiang”,这一译法本身并无不妥之处,但若将其改为“sunshine”效果会更好。“sunshine”既与“三湘”的汉语拼音谐音,在英文中又有“阳光”之意,象征着产品有着美好的未来。

汉英翻译论文篇十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商品流通日益频繁,商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朗朗上口、文字优美的商标译名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取向,能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能给商家带来滚滚的利润,因此商标的`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标的翻译应做到音意的完美统一,对美的追求是商标翻译“永恒的主题”,美趣(吉祥、响亮)应是译者的第一选择.本文拟从大众审美心理入手,探讨商标翻译的方法与美学策略.

作者:邱毅敏黄爱民作者单位:邱毅敏(江西理工大学)。

黄爱民(赣南医学院)。

刊名:商场现代化pku英文刊名:marketmodernization年,卷(期):2006“”(29)分类号:b83关键词:商标翻译美学策略大众审美心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汉英翻译论文篇十四

国与国之间有明确的边界线,未经同意的跨越会引发两国的战争。每个人也有自己心灵的边界,设置了无论是什么关系都不能触碰的底线。商标保护范围也是有边界的,商标法规定在同一个类别不能注册相同或者类似的商标,这就是商标保护的边界,有两条:第一条边界:注册的类别。第二条边界:商标本身的相同或者近似。必须是同时跨越两条边界才算是侵权,否则即便是同一个商标只要不在同一个类别都可以注册,比如,我国有几个著名的“长城”商标,有“长城牌”葡萄酒,也有“长城牌”电器,还是“长城牌”电扇,因为不在一个类别里,大家保护的边界并没有交集和冲突,各不侵犯。驰名商标保护的边界范围稍宽一些,主要是第一条边界被拓宽,可以跨类保护,但是这个边界不是无限的,我国相关法律、相关的司法解释以及国家工商局的行政法规可以衡量。

《西游记》里孙悟空用金箍棒划了一个圆圈,唐僧在圈里是安全的,妖怪不能进到圈里祸害他,但妖怪在圈外的行动是自由的。如果孙悟空连妖怪在圈外挑逗一下师傅都不允许,难免要被指责太霸道了。在实践中明显存在扩大自己商标保护边界的滥诉行为,动辄起诉他人商标侵权,或在他人商标申请过程中提出异议。在司法实践中其他人是否跨越了商标保护的边界最终由法官来判定,个人的判断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且小企业容易被贴“问题少年”的标签,所以商标保护边界的随意扩大显然对中小企业不公平。利用商标异议途径申请驰名商标还有情可原,但一些代理机构以此作为业务,主动为知名企业提供商标监测服务,不间断监测国家商标局发布的商标公告,牵强附会稍有近似的就通知企业提出异议。在同一个类别申请的商标如何才构成近似,商标审查指南里有明确规定,一般代理机构都具备初步的判断能力,如果是为了揽业务而任意扩大商标保护的边界,故意挑起商标争议,耗费当事人的费用和精力,事实上造成申请人商标不能正常申请,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代理机构不能用不道德的方式谋求业务。

国与国之间都有边界纠纷,商标保护的边界也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尤其是驰名商标保护的边界。商标理论中有个“商标淡化”的概念,曾经看到某文章说“劳斯莱斯”是顶级豪华汽车品牌,如果将“劳斯莱斯”注册为低端的产品商标会有损“劳斯莱斯”的高大上的形象。胡适先生提倡实证主义,他强调要拿证据来,但是这篇文章没有提供证据,只有理论上的推导。民事赔偿的前提是有损失,商标保护的主要是利益,所有的商标“傍名牌”、“擦边球”及明显的侵权行为一定给知名商标造成经济损失吗?我们先不要武断,要有科学的依据,用科学的模型进行分析。著名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给我们做讲座第一句话就说:“犯罪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个道理不是很容易理解的。现实中有的企业对少量的商标侵权是默许甚至是纵容的',我想企业一定有自己的理性考量。很多国外的大品牌就是因为大量仿冒才使得该品牌在中国家喻户晓。奢侈品牌和低端产品完全是两个销售渠道,消费人群也没有交集,仿冒者是促进了奢侈品牌的消费还是降低了消费呢?请不要轻易下结论,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作为中介服务机构应当给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再帮助企业恰当地确定保护的边界。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阿q他的边界设定很没谱,遇到弱小的,他的禁忌无比多,遇到比他强大的完全放弃了边界,被别人打还自称为打虫豸。每个人心灵的边界大小其实取决于自信力,自信力越强大,保护的边界就越小,对别人也越宽容。商标也是一样,企业对商标保护的边界需要理性设置。

汉英翻译论文篇十五

在当前翻译日渐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背景下,市场对高层次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而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结构难以满足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顺应市场需求,提高职业化应用翻译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瑞娥、陈德用(2012)调查发现,尽管中国高校翻译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位结构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学术型师资和应用型师资的配备仍然不够合理。目前,我国翻译专业教师大多数由传统外语教师转型而来,专业背景和长期从业经验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指导。何刚强(2007)、詹成(2008)、鲍川运(2009)等学者指出,翻译师资不足是当前翻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口译、笔译教学的一个瓶颈。如何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善实践,能胜任教学任务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是本科阶段翻译人才培养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翻译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构成。

何刚强(2007)提出,翻译专业教师具备以下三种能力:第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精通翻译的一般策略与技巧;第二,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熟悉译论的国内外发展动向;第三,无穷的琢磨翻译的激情,懂得教学的互动与循循善诱。韩子满(2008)也指出,翻译本科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职业化素质,具体来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包括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第二,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组织能力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第三,科研能力。也有学者呼吁,本科阶段翻译专业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即“教师职称+翻译职业资格”,即翻译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大学专业教师所需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还应具备翻译职业化素质。穆雷、仲伟合、王巍巍(2007)认为,翻译专业教师要对翻译职业有清楚的认识,包括职业特点、规律、行规、道德等。教师只有熟悉翻译工作所需的基本翻译技术,了解翻译的职业特点、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才能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综上所述,翻译专业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工作,应具备以下四种能力:一是良好的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即具备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教学组织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是对教师的一般要求;二是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研究能力,教师只有系统地了解、掌握古今中外有价值的翻译思想,具备宽广的理论视野,才能够正确引导实践、充实课堂,并促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对高校教师的特殊要求;三是过硬的翻译实践能力,翻译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掌握翻译的规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四是良好的翻译职业素养,了解翻译职业的特点和行业规范。以上四种能力对于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第三和第四这两个方面,恰恰体现了教师的翻译职业化水平,为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翻译职业化与教师发展。

翻译职业化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了解翻译行业的特点和规范。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把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翻译人才”(蔡平2006)。翻译实践课程在本科阶段翻译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作业讲评则是国内外翻译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因而过硬的翻译实践能力是翻译专业教师首要的、基本的能力,否则不足以令学生信服,也无法满足职业化译者培养的需求。翻译专业教师应能教授英汉笔译、汉英笔译、文体与翻译、经贸法律翻译、翻译实务等翻译技能类课程以及与翻译职业相关的实用课程,了解翻译市场的需求和行业标准。鉴于此,翻译专业教师应具有不低于30万字的笔译实践量,或者至少20场的.口译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胜任翻译专业的教学任务。然而,目前我国翻译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堪忧,大多数教师缺乏职业和行业背景,或由传统英语教师转型而来,或为近年新进博士学位人员,翻译职业素质欠缺。受专业背景所限,真正具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和较强翻译能力的教师仍然匮乏,而翻译实践量在100万字以上者更是稀缺。教师缺乏对翻译规律的清晰认识,不了解翻译的职业特点和行业规范,因而无法为学生讲授与项目管理、翻译职业市场、行业评判标准等相关的翻译实务知识,不利于职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也阻碍了翻译专业教师自身的发展。翻译专业教师职业化程度不足,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科研投入与翻译职业能力发展相矛盾。

本科阶段翻译专业最根本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翻译(口译、笔译)人才”(蔡平2006),这首先要求翻译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口译、笔译实践积累,还要有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教学功底,将实践知识内在化,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专业翻译教学常常采用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授课,即教师通过让学生大量接触各类真实的源语文本素材并进行实际翻译训练,引导他们对翻译过程、翻译步骤、翻译策略进行反思和讨论,帮助其学会运用翻译参考工具解决问题,并最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翻译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集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于一身(李明、仲伟合2010)。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然而,与此相矛盾的是,目前国内高校翻译专业教师面临比较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科研压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教师从事翻译实践的时间,制约了翻译专业教师翻译能力的自我突破和专业发展。长期脱离实践积累,教师的翻译能力无法提高,无疑会制约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翻译教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评价体制不完善,翻译专业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低。

目前,由于绝大多数高校职称评定和考核标准的科研导向性比较强,因而教师在职研修、自我提升专业学术水平的意识明确,并且时间和“心理空间”压力显著(张莲2013)。翻译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水平往往与评价并不挂钩,换句话说,教师的翻译能力并不会对本人的晋升、奖励有本质的影响。这样,教师的实践积极性和努力提升自己的动机就会大打折扣。

三、翻译专业教师的发展途径。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张莲2013)。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培养高素质、职业化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这不仅需要外在环境和管理机制的保障,而且需要教师有明确的专业发展观和专业发展行为。

(一)创新翻译专业教师培训方式。

要改变当前的翻译师资状况、优化师资构成、提高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就要有效整合高校学术资源和行业资源,对翻译专业教师进行翻译实践、教学技能和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培训。目前,我国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已经渐成体系。近年来,中国翻译协会和各大知名高校多次举行针对职业翻译能力和翻译教学能力的师资培训,这是本科阶段翻译师资培训系统化和专业化的一个有益尝试(鲍川运2009)。培训内容从初期以翻译理论与教学法培训为主,逐步涉及各相关领域,如翻译研究方法、翻译教学基本理论与原则、翻译课程规划、本地化管理、翻译技术、翻译项目管理、口译和笔译实践等多个方面。在翻译教学培训方面,除了中国翻译协会每年一度的翻译教学法培训之外,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先后举办了口译、笔译教学开放周等活动。近年来,口译、笔译高级技能的培训日益得到关注,并且出现了翻译专题培训项目,例如,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法律翻译技能培训,内容涉及法律翻译概论、各类法律文本的翻译与写作常用技巧、法律翻译习作点评指导等方面。培训专家既有学界专家,又有行业资深译者;培训课程从专业训练、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到课程示范、上机实操、案例讲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理论讲解与教学示范和翻译实践有机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培训效果。然而,此类翻译师资培训尚不足以满足当前翻译专业教师发展的需要。首先,从培训时间来看,培训多以1~2周的短期培训为主,缺乏中长期的具有较强延续性的培训。其次,从培训方式来看,培训仍以讲座式培训为主,即按照既定的培训计划,向培训对象进行单向的信息传输,参与式培训不足。讲座式培训虽有利于培训对象快捷、系统地接收、理解所传输的信息,但容易忽视培训对象的个性差异和实践积极性。针对这一不足之处,应当加强校企合作,派教师进入企业实习。经过大量翻译实践和行业专家一对一地审校、点评,有助于翻译专业教师提高翻译能力,了解行业规范,同时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翻译专业教师“先天不足”的问题,还应当拓宽教师的来源,引入具有职业和行业背景的兼职或短期课程师资,充实翻译专业教师队伍;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即由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大纲、教案和教材的编写,以及课程评估标准的制订,这种方式能有效帮助翻译专业教师熟悉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提升其教学能力。

(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育长效机制。

合格的教师应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以及任务的要求等选择适当的策略,在教学活动中监督策略的执行过程,能够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改进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吴迪、陈迎,等2009)。然而,有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青年外语教师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意识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实践、评价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自我发展(吴寒2011)。因此,高校应考虑建立以“自我反思、群体协作”为核心的翻译专业教师教育机制,通过举办教学研讨活动和教育技术培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等方式,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教师学会全面反思和评价自己的知识、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增强翻译专业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使其形成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和科学的教育观。

(三)建立多元化的翻译专业教师考核评价方法。

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经验和规范,探索并建立一种基于翻译专业教师专门人才培养的、适用于翻译专业教师的人才质量标准,将制度保障融入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翻译实践成果应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一样,成为评定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指标。学校应针对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促进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例如,建立翻译教师培养体系与资格证书制度,结合当前翻译专业教师自主发展、校企合作培养和校本培训等培养模式,鼓励教师取得翻译职业资格证书;通过量化的方式将翻译实践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充分发挥翻译专业教师适应环境、发展自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教师与业界加强合作,针对翻译实践项目、翻译研究项目等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通过团队合作实现科研、实践的共同发展,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

结束语。

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受教师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必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和个人多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

引用文献。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27037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