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实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4:10:19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实用19篇)
时间:2023-11-26 14:10:19     小编:ZS文王

教案应当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反馈。教案的编写应当注重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请大家阅读以下的教案样例,了解一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一

重点领域:(语言领域、社会性领域)。

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

培养幼儿的言语表达力。

粽子、艾草、蒜头、鸭蛋网等。

1、谈话导入。

提问: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鲜肉粽子、咸肉粽子、红枣粽子、赤豆粽子、花生粽子……。

你喜欢吃哪种粽子?

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人们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幼儿讨论后,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传说)。

2、说说端午节的古老故事。

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门前挂艾草和蒜头、赛龙船、胸前挂鸭蛋网)。

教师出示艾草、蒜头,了解它们的.特征,讨论它们可能有的用途。

拓展谈话范围:为什么在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门前挂艾草和蒜头?(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从端午节开始天气会越来越热,蚊子、虫子也越来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时还没有发明灭蚊剂,但古代中国人非常聪明,爱动脑筋,利用艾草、蒜头的特殊气味将它们挂在门框上,用以驱除蚊虫。

出示鸭蛋网,讨论鸭蛋网的用处及来历,并欣赏鸭蛋网的造型、结构美。

:请幼儿将自己的鸭蛋网带到园,分组谈论自己的鸭蛋网的形状、来源,欣赏其结构美。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并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2、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感受端午的节日气息。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端午节一些习俗的图片或实物。

2、屈原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小朋友昨天是星期一,怎么大家都没有来上幼儿园呢?你们家昨天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2、老师带来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东西,庆小朋友来看一看都是些什么?

3、出示艾草和菖蒲:这是什么?谁知道它们的名字?你在哪里看过它们?(向幼儿介绍端午习俗:农历五月初一讲菖蒲和艾草挂在门口,端午节那天取下,熬出水洗澡。)。

4、出示粽子:这是什么?你们知道粽子是怎么做的吗?(介绍粽子的做法和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5、出示赛龙舟的图片:除了在门口插菖蒲和艾草、吃粽子,端午节人们还会干什么?(结合图片简单介绍赛龙舟的场景。)。

6、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插艾草、吃粽子和赛龙舟呢?

二、端午节的由来。

1、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插艾草和赛龙舟,都是为了一个人,下面老师给你们讲讲关于这个人的故事。

2、出示屈原图片,引导幼儿从外形、衣着等方面了解这个人是古代的人。

3、介绍关于屈原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屈原的人,他很爱自己的祖国,为了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好,他提了很多好的建议,但是没有人听他的,他还被赶出了自己的国家,出去流浪。后来他的国家被别的国家欺负了,他很伤心,就跳江自杀了,他跳江的那天刚好是农历的五月初五。老百姓都很爱他,怕江里鱼会咬他的身体,所以渔夫敲着锣鼓去打捞他的身体,还一边把准备好的粽子和雄黄酒倒进江里。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4、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那在端午节,人们要做哪些事情呢?

三、学习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儿歌,有人把端午节人们要做的事情,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教师带领幼儿朗诵儿歌。

3、幼儿完整朗诵儿歌。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三

愉快的“端午”活动(绘画)。

1、在尝试学画人的基础上,初步表现“端午”中的愉快事。

2、初步学习根据自己的想法作画,学习布局。

1、“端午”活动的照片及部分活动道具。

2、幼儿绘画用的蜡笔和纸。

1、提问:昨天是什么节日?在昨天的活动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活动?为什么?

2、讨论:怎样把“端午”活动中,最高兴的事画下来?并要让人一看就明白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活动。

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喜欢的事要画大,并画在纸的中间。

3、请个别幼儿示范,老师在边上指导。

重点指导画出一件最高兴的事。难点是能画出主要的情节。

老师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构图。

5、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相互介绍、欣赏他人的作品。挑选几幅画布置在活动时的一角,标题就是“快乐的端午”,并配上幼儿的话。

活动前,老师引导幼儿充分地讨论和分析,拓展了孩子的思路。因此,在活动中,孩子基本上都能将“端午”中最高兴的事画下来,每幅作品既是内容相同,但画面构图都各不相同,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活动介绍时,老师引导幼儿先不要告诉同伴“我画的最高兴事是什么?”,让好朋友猜猜,这也增加了孩子介绍作品的兴趣,并且,从中孩子自己体会到要介绍的内容应该画大、画在中间,这样才能让别人一看就明白。其实这就是绘画的构图方法。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3、让幼儿了解节日的由来,感受节日欢乐的气氛,一起欢度节日。

4、在活动中增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和对大自然的爱。

5、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1、视频(端午节儿歌)。

2、图片(粽子、龙舟、香囊等)。

3、实物:粽子、香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2、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幼:屈原。

二、给挂图选字活动。(巩固上面学的端午节知识)。

1、师:在黑板上挂有关端午节的图片,请小朋友选字贴在图片的下面。

三、看视频,学儿歌。(再次巩固有关端午节知识)。

师:教读《端午节儿歌》。

五月五,端午到。

赛龙舟,真热闹。

吃粽子,带香包。

蚊虫不来身边闹。

幼:跟着老师和视频一起学习《端午节儿歌》。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五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敬重屈原。

2、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有关节日的一些风俗活动。

有关端午节的录像片断:赛龙舟、吃粽子。实物粽子一串。

1、出示一串粽子,寻问幼儿这是什么吃食?你吃过吗?是什么节日吃的?要过什么节了?引起幼儿渴望了解的兴趣。

2、老师讲粽子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3、请幼儿观看录像片断:包粽子、划龙舟、了解节日的民间庆祝活动。

4、请幼儿品尝粽子。

整个活动设计一气合成,在活动中运用故事来让幼儿更加深切的体会感受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由来。通过录像的教学方式让更加有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引导每位幼儿都能看了录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纲要中出,让幼儿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在最好环节让幼儿一气分享品尝粽子,让孩子们感受到这种传统节日的风俗和有趣。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六

(2)你们知不知道人们在什么节日里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吗?(幼儿讨论后,教师揭示答案:五月五,端午节)。

2、欣赏故事(要求幼儿安静倾听,理解故事内容)。

3、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1)农历五月五是什么节?

(2)你们知道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

(3)为什么这个节日要吃粽子?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等。

4、拓展延伸。

(1)了解屈原的故事;(通过故事激发幼儿爱国情感)。

(2)出示插艾草、香袋、咸蛋、涂雄黄、系彩色丝线的图片,了解其用途。(幼儿讨论)。

师:除了这两个习俗,你们还知道别的端午节习俗吗?还有许多习俗就躲在旁边的小篮子里,你们去找一找,看一看,说一说,你们认识这些习俗吗?(幼儿自由分组进行讨论)。

师:哪一组来说说,你们看到的是端午节中的哪个习俗?幼儿边说边观看图片,说出来给幼儿展示相应的实物。(虚实结合,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从端午节开始天气会越来越热,蚊子、虫子也越来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时还没有发明灭蚊剂,但古代中国人非常聪明,爱动脑筋,利用艾草、菖蒲的特殊气味将它们挂在门框上,用以驱除蚊虫。五索象征五条龙,民间传说能降服鬼怪。

向幼儿介绍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的含义:在屈原投江的日子里,人们把米装在竹筒里投入江中给他吃,后来人们怕蛟龙吃米,就用粽叶把米包起来,缠上蛟龙最怕的五彩线。还有一种传说:古代有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叫屈原,他不幸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设立了"端午节"。"吃粽子"本义是把粽子投进江河,让鱼蛟虾蟹吃饱了而不去伤害屈原的遗体;"赛龙舟"相传是为了捞救屈原;香包用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线制作,里面装有芳香的药物,寓意是祛毒长命。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七

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效果好。

首先,幼儿的参与很积极认真,通过谈话"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欣赏故事、玩游戏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八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并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2、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感受端午的节日气息。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的画面,理解画面内容。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出画面上的物品名称。

教师:请你们仔细看看书的第13页,谁能说说画面上有什么?

(2)教师逐一介绍画面上的内容,并引导幼儿说出各种物品的作用。

(3)教师再次提问:什么时候人们会吃粽子、插艾草和赛龙舟呢?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1)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讲述端午节的由来。

教师: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插艾草和赛龙舟呢?都是因为一个人,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一讲关于这个人的故事。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教师: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的诗人屈原。那在端午节,人们要做哪些事呢?

3、引导幼儿学习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儿歌一遍。

教师:有人把端午节人们要做的事,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教师再次示范朗诵一遍,请幼儿边听边指出书中和儿歌内容对应的图片。

(3)引导幼儿边看幼儿用书,边跟着教师朗诵儿歌。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九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的名称,来历及习俗,知道端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能够自己动手做粽子,喜欢与同伴交流过端午的经历。

3、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活动重难点:

重点:自己动手做粽子。

难点: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认识端午》多媒体课件:超轻黏土及制作工具:做好的粽子样品。

经验准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二、基本部分。

(一)介绍端午的来历和习俗。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

幼儿:五月初五。

教师:那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儿:不知道。

2、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教师引导幼儿交流每年家里都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4、教师小结:过端午节的时候都要吃粽子,戴五彩绳,赛龙舟,采艾草。

(二)引导幼儿深入了解粽子。

1、教师提问幼儿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让幼儿相互交流。

2、教室出示各种种类粽子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粽子的形状的种类。

(三)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粽子。

1、教师: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粽子,接下来就去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粽子吧,做完之后还要给自己的粽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吧!

2、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粽子,感受自己做粽子的乐趣。

三、结束部分。

1、幼儿做完粽子后,教师让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做的粽子和给粽子起的名字。

2、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表扬。

教师:老师在绘画区准备了很多的画纸和画笔,小朋友们去画出一副自己心里的端午节吧!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十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许多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编织咸蛋网兜等庆祝活动。其中许多活动都适合大班幼儿开展。为了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我园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以网为主题开展了相关的游戏活动。

游戏目标:

1、激发幼儿对线组成的“蜘蛛网”的兴趣,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织蜘蛛网,能绘画出几种基本的网状图形。

2、初步了解横线、竖线交叉形成的效果,能大胆编制自己喜欢的网,注意线与线之间的疏密。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互相帮助、协作完成任务的意识,并体验成功和合作的快乐。

4、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匍匐前进和攀爬的能力,增强手臂、腰、腹的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

游戏准备:

1、理网(了解人际关系)。组织幼儿通过儿歌诵读的形式了解自己家庭的人际关系,对“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附《辈份歌》: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哥哥叫什么?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阿姨……)。

2、画网(展开丰富想象)。“网”究竟是什么样的?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从蜘蛛网得到启发,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手中的笔勾画出各种各样的网,使网呈现出一个多彩的画面。

3、织网(搭建游戏通道)。将8根一样长度的绳子一头打结固定在一起,再将绳子向四周放射状摊开成圆形,拿一卷绳子(绳子的长度取决于想编的网的大小)从圆心附近开始依次在每一根绳上打结,直至尾端。

游戏一:八卦阵。

游戏场景:

将桌子在场地中摆放成圆形“八卦”,桌上放1o以内加减算术题,外围一圈网上挂满“宝宝”(玩偶),“宝宝”身上贴着相应的数字答案。宝宝与算式题的数量取决于参与游戏幼儿数。

游戏玩法:

幼儿依次进入“八卦阵”,跨越八卦网,在桌上提取算术题,算出结果后寻找与题目答案相对应的被困“宝宝”,并将它救出八卦网。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互相帮助,直至救出网中所有的“宝宝”。

游戏二:穿越铁索桥。

游戏场景:

两排小板凳间隔一定距离背对背放置。用长绳在椅背上来回穿梭编制成低矮的网——“铁索桥”。

游戏玩法:

幼儿匍匐前进,按顺序进入并穿越铁索桥。前进时身体不准触碰到网。

游戏三:钻越盘丝洞。

游戏场景:

将织好的若干“蜘蛛网”(有些网眼较大,可供幼儿穿越)挂在低矮的灌木丛或其他地方,布置好盘丝洞场景。

游戏玩法:

幼儿从四面都是网的洞中钻过。通过时,身体不准接触到蜘蛛网。

游戏四:翻越障碍墙。

游戏场景:

大型自制绳网玩具做障碍墙。

游戏玩法:

翻越用网织成的障碍墙。在翻越过程中幼儿可以互帮互助。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十一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许多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编织咸蛋网兜等庆祝活动。其中许多活动都适合大班幼儿开展。为了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我园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以网为主题开展了相关的.游戏活动。

1、激发幼儿对线组成的“蜘蛛网”的兴趣,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织蜘蛛网,能绘画出几种基本的网状图形。

2、初步了解横线、竖线交叉形成的效果,能大胆编制自己喜欢的网,注意线与线之间的疏密。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互相帮助、协作完成任务的意识,并体验成功和合作的快乐。

4、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匍匐前进和攀爬的能力,增强手臂、腰、腹的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

1、理网(了解人际关系)。组织幼儿通过儿歌诵读的形式了解自己家庭的人际关系,对“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附《辈份歌》: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哥哥叫什么?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阿姨……)。

2、画网(展开丰富想象)。“网”究竟是什么样的?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从蜘蛛网得到启发,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手中的笔勾画出各种各样的网,使网呈现出一个多彩的画面。

3、织网(搭建游戏通道)。将8根一样长度的绳子一头打结固定在一起,再将绳子向四周放射状摊开成圆形,拿一卷绳子(绳子的长度取决于想编的网的大小)从圆心附近开始依次在每一根绳上打结,直至尾端。

游戏一:八卦阵。

游戏场景:

将桌子在场地中摆放成圆形“八卦”,桌上放1o以内加减算术题,外围一圈网上挂满“宝宝”(玩偶),“宝宝”身上贴着相应的数字答案。宝宝与算式题的数量取决于参与游戏幼儿数。

游戏玩法:

幼儿依次进入“八卦阵”,跨越八卦网,在桌上提取算术题,算出结果后寻找与题目答案相对应的被困“宝宝”,并将它救出八卦网。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互相帮助,直至救出网中所有的“宝宝”。

游戏二:穿越铁索桥。

游戏场景:

两排小板凳间隔一定距离背对背放置。用长绳在椅背上来回穿梭编制成低矮的网——“铁索桥”。

游戏玩法:

幼儿匍匐前进,按顺序进入并穿越铁索桥。前进时身体不准触碰到网。

游戏三:钻越盘丝洞。

游戏场景:

将织好的若干“蜘蛛网”(有些网眼较大,可供幼儿穿越)挂在低矮的灌木丛或其他地方,布置好盘丝洞场景。

游戏玩法:

幼儿从四面都是网的洞中钻过。通过时,身体不准接触到蜘蛛网。

游戏四:翻越障碍墙。

大型自制绳网玩具做障碍墙。

翻越用网织成的障碍墙。在翻越过程中幼儿可以互帮互助。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十二

活动目的:

1.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端午节的各地风俗习惯。

2.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常识,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活动重点:

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

收集端午节图片及相关资料排练舞蹈、手工,收集古诗等。活动过程:

一、导语。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而对外国节日却很热衷。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应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全民人文素养。

这次主要围绕端午节展开一次实践活动。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二、过程:

1.课件出示端午节图片,让学生感受节日气氛。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课后收集关于端午节资料。

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2)端午节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

3.课件出示各地端午节风俗习惯。

(1)让学生了解各地端午节风俗,比较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了解本地端午节风俗,并结合自己每年过情景。讨论交流。

4.小组比赛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及谚语。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三、动手活动。

1.演话剧屈原。

2.学生小组比赛动手包粽子。感受节日氛围。

四、说一说这次活动的收获。

五、总结。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十三

幼: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

2.教师播放视频(端午节的来历)。

幼:屈原。

二、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吃过粽子吗?粽子长什么样呀?

幼儿答:圆圆的,有角的,长长的。

2.师:好了,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们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你吃过的粽子都是什么馅儿的,是甜的?咸的?还是辣的?(幼儿与邻座伙伴结成对子,轮流讲述)。

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运用句型“不仅……还……”

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句型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想,端午节你还做了什么,然后请小朋友用“不仅……还……”编成完整的句子告诉老师教师引导幼儿,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做香包幼:端午节,我不仅在家帮妈妈包粽子,还和爸爸一起看赛龙舟。

幼:(幼儿运用句型,自由回答)。

四、巩固和迁移讲述经验,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其他的经验讲述,巩固句型运用。

教师示范:比如说,今天我在家不仅叠了自己的被子,还打扫了地板,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运用句型讲述平时生活经验重点指导: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活动评析。此次活动通过浓厚的端午节节日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感受到浓重的节日气氛和民族情感,从而引出句型,让幼儿在不断理解认知的过程中运用此句型进行语言讲述,帮助幼儿学会完整的讲述。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十四

活动目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二)端午讲故事。

2、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

3、主持人小结。

三、活动二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主持人小结。

四、活动三端午赛诗会。

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

2、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

3、主持人小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五、活动四谈感受,激发情感。

1、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你想对地震灾区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学生交流)。

3、主持人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六、教师总结:

看了这次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十五

1、学习儿歌,并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2、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感受端午的节日气息。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十六

1、通过分享、交流,初步了解体验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体验和集体共同过端午节的乐趣。

2、尝试动手制作端午节的相关物品:粽子、香包、五彩绳、彩蛋。

2、有关制作的各种材料:

粽子——粽叶、糯米、线等。

香包——各种形状的布片、订书器、棉花、香水、干花。

彩蛋——煮熟的鸡蛋、颜料、水彩笔、蜡笔、油画棒。

五彩绳——各色缎带、绒线、绉纸。

3、有关的图片、艾草和菖蒲。

要求:交流幼儿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内容。

指导语:

1、(在门上悬挂艾草何菖蒲)知不知道今天我们班的门上挂的是什么呀?(菖蒲)那为什么要挂菖蒲呢?(因为端午节要到了,挂菖蒲是端午节的习俗)。

2、那你们知不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1)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每家人将钟馗像悬挂在门上,可以镇宅驱邪,保佑一家平安。

(2)挂艾叶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种叫芳香油的东西,可以用来杀虫防病虫害,它的香气可以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的作用。

(3)赛龙舟:屈原投湖自杀的时候呢,有许多人划船去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可是却没有能够把屈原就上来,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龙舟来纪念这件事。

(4)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们怕河里的鱼虾把他的尸体吃掉,就将糯米包在粽叶中,投到河里喂鱼。

(5)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在端午节这天,人们把它放在米酒中制成雄黄酒,但是小朋友不能喝酒,就用手指沾雄黄酒在额头上写一个“王”字。

(6)佩香包:端午节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要戴上香包,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闻起来香香的,香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带在手腕上,好看极了!

(7)五彩绳:在端午节人们编各种彩色的带子挂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8)竖鸡蛋、画彩蛋:人们说:“在端午节的时候,能将鸡蛋竖起来的人,这一年都会有好运气。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十七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1、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活动一、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幼儿表现:

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活动三、粽子香袋。

目标:

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3、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

幼儿表现: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结实了。”

幼:“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

幼:“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

幼:“这个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几个呢!”

幼:“我们的教室真漂亮啊!别的班级肯定没这么漂亮。”

家长反映:

饶有兴趣地凑近摸摸。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拉着大人参观自己的作品,一脸的自豪感。家长们都说班级的环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动四、长命缕。

目标:

1、知道我国有在端午节给儿童戴长命缕的习俗,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

2、学习搓线的技巧。

显然,孩子们非常的喜欢搓长命缕,每天我都要给孩子准备一批制作的毛线。区域活动或课间休息时,都爱到美工区去搓长命缕玩,有些孩子一连搓了好几条戴在手上、脚上,有的甚至连脖子上也戴了一条。女孩子还戴着跳起了舞。

活动五、做龙舟。

目标:

1、通过观察、集体讨论,分工合作,运用捏泥、建构、绘画等手段创作龙舟。

2、增强合作性、创造性、动手能力。

活动六、包粽子。

目标:

1、学习包粽子,进一步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2、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前的准备,孩子们已经急不可待了,看者调好料的'糯米、粽子壳、线一样样地摆上桌子,他们纷纷要开始动手了。活动中,孩子们学得可认真,可积极了,一个劲地要求大人帮忙指导。虽然他们包的并不好,有的甚至屡屡失败,但那份积极性和兴趣依然很浓。下午,孩子们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又说又笑,离园时还带一个回家让大人品尝,成功的喜悦溢与言表。

家长反映:

家长很支持我们的活动,所以当日来了不少的热心家长。在活动中,他们教得很认真很耐心,手把手地指导孩子如何卷棕叶、如何压实糯米、如何包裹和捆扎。活动结束,家长们还主动帮助我们整理场地,扫地、擦桌、拖地、摆桌椅,一会儿工夫教室就干净整洁了。

活动效果与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效果好。

首先,幼儿的参与很积极认真,通过谈话“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折纸“粽子香袋”、毛线编制“长命缕”、积塑搭建“龙舟”以及家长们共同参加的包粽子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十八

端午节对小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而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看图片、视频、游戏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了解划龙舟的人员的及其工作。

二、知道只有讲规则,团结合作才能划好龙舟。

三、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及规则游戏带来的乐趣。

重点:了解划龙舟这一运动。

难点: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一、划龙舟视频。

二、图片:龙舟、划手、鼓手、掌舵人。

三、纸折的船、塑料门洞。

一、出示纸折的小船,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

2、“你们知道它在哪里行驶吗?”(幼儿回答:河上、海里、水里等)。

3、“你们还见过哪些不一样的船呢?”(幼儿回答:冒烟的木头、轮船、很长很长的船、两层的船等等)。

二、出示图片认识龙舟。

1、教师出示龙舟图片,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师:“老师今天给你们介绍一条船,你们知道它是什么船吗?”

(2)告诉幼儿图片上船的名字叫龙舟。

2、引导幼儿认识龙舟。

(1)“仔细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长长的`、前面有一个龙头、后面还有一个尾、有船桨)。

(2)“你知道它是用来看什么的吗?”(幼儿回答:划船的,比赛的)。

(3)教师小结:每年端午节的时候,人们都会举行划龙舟比赛。

三、观看视频,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及了解龙舟上三种人的分工,及其重要性。

1、教师播放视频,幼儿观看划龙舟比赛。

2、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龙舟上三种人的分工。

(1)师:你们看到船上有哪些人?(幼儿回答:有戴帽子的人,敲鼓的人,还有坐在后面的人等。)。

(2)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在敲鼓、在划船)。

3、出示图片进一步认识龙舟上三种人的名称、分工及重要性。

(1)分别出示三张图片,一一介绍龙舟上的三种人,分别叫:鼓手、划手、掌舵人。

(2)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龙舟上三种人是做什么的。

教师小结:在龙舟上面,“鼓手”坐在龙头前敲鼓给划船的人发号口令;“划手”听着鼓点拿着船桨划船;“掌舵人”站在船尾拿着舵掌握方向。

(3)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三种人不同的工作。

(4)和幼儿一起谈话,了解各自分工的重要性。

师:“如果有的划手不按照鼓手的节奏来划船,会怎么样呢?”

“划船的.时候鼓手敲鼓的节奏忽快忽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如果掌舵的人控制不好方向船会怎么样呢?”

(5)教师小结:在龙舟上有划船的、有敲鼓的人、有掌舵的人,在划龙舟的时候他们需要团结合作各尽其责才能到达终点。

四、游戏体验。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三组,每组规定做不同的动作。(第一组:拍手第二组:拍膝盖第三组:跺脚)。

2、教师讲游戏规则。

规则:听音乐看教师指挥,该哪组做动作或哪两组做动作,其它组则休息,如有人犯规则音乐重新开始。

3、教师和幼儿一起游戏,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4、师幼讨论:

(1)在刚才的节奏游戏中,我们重新开始了几次,为什么会这样呢?

(2)后来我们是怎样成功的?

五、谈话小结,将规则意识延伸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

1、划龙舟的时候怎么做才能又快又稳到达终点?

2、刚才的节奏游戏中,怎样做才能完成游戏?

3、小朋友在喝水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4、在玩滑滑梯的时候我们要讲什么规则呢?

作为一节社会课,重点放在让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知道划龙舟的人员的及其工作,从而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及规则游戏带来的乐趣。在教案的设计上,整个教学内容安排紧凑,条理清晰。

幼儿园活动端午教案篇十九

1、通过分享、交流,初步了解体验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体验和集体共同过端午节的乐趣。

2、尝试动手制作端午节的相关物品:粽子、香包、五彩绳、彩蛋。

2、有关制作的各种材料:

粽子——粽叶、糯米、线等。

香包——各种形状的布片、订书器、棉花、香水、干花。

彩蛋——煮熟的鸡蛋、颜料、水彩笔、蜡笔、油画棒。

五彩绳——各色缎带、绒线、绉纸。

3、有关的图片、艾草和菖蒲。

讲讲看看:

要求:交流幼儿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内容。

指导语:

1、(在门上悬挂艾草何菖蒲)知不知道今天我们班的门上挂的是什么呀?(菖蒲)那为什么要挂菖蒲呢?(因为端午节要到了,挂菖蒲是端午节的习俗)。

2、那你们知不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1)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每家人将钟馗像悬挂在门上,可以镇宅驱邪,保佑一家平安。

(2)挂艾叶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种叫芳香油的东西,可以用来杀虫防病虫害,它的香气可以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的作用。

(3)赛龙舟:屈原投湖自杀的时候呢,有许多人划船去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可是却没有能够把屈原就上来,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龙舟来纪念这件事。

(4)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们怕河里的鱼虾把他的尸体吃掉,就将糯米包在粽叶中,投到河里喂鱼。

(5)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在端午节这天,人们把它放在米酒中制成雄黄酒,但是小朋友不能喝酒,就用手指沾雄黄酒在额头上写一个“王”字。

(6)佩香包:端午节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要戴上香包,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闻起来香香的,香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带在手腕上,好看极了!

(7)五彩绳:在端午节人们编各种彩色的带子挂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8)竖鸡蛋、画彩蛋:人们说:“在端午节的时候,能将鸡蛋竖起来的人,这一年都会有好运气。

范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29760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