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是制定目标、实现梦想的关键步骤。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对所总结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确保准确表达。总结的范文可以激发我们对总结的兴趣和热情,但我们要记住总结是一个个人的过程,要真实、客观地总结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一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等,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则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课时学习的重点是分数的混合运算,教材利用“星期日的安排”的故事情景,逐步引出分数的混合运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算式运算的过程,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学生校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生:去爷爷奶奶家、去同学家、在家看书、看电视、看弟弟妹妹……。
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想知道。
(评析:“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这一话题的提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们的表现欲望,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我列出:1-3/8-1/6。
生:我列出:1-(3/8+1/6)。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评析: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1: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5/8-1/6。
=11/24。
=24/24-9/24-4/24。
=15/24-4/24。
=11/24。
生3: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1-(9/24+4/24)。
=11/24。
生4: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比他简单,是:
1-(3/8+1/6)。
=1-13/24。
=11/24。
……。
(3)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评析: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
(出示试一试4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尤其是试一试的第2题。)。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本第69页的第2题,在解答本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作图,再进行解答。这样,容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出示练一练第69页的第3题,在学生完成填表后,可以组织讨论:“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行时间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会不同?”使学生明白客观条件的变化,其所花费的时间也将不同。同样,也可以讨论公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用时间几分之几的不同。)。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
五、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
1、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六、教学评析: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二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
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三
《星期日的安排》这节课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因为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男、女同学占全班男、女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小遗憾。
1、自身语言性引导不够准确,使学生的理解有所分歧。继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以准确而简练的语言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
2、肢体语言使用甚少,面部表情过于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传达信息,当学生回答对问题时,给学生一个赞许的微笑。
3、没有掌握好时间,有点拖堂。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仔细备课,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重点和难点;多听课,学习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课堂组织能力、课堂应变能力。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牧民幸福的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通过朗读感受牧民幸福的生活。
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牧民幸福的生活。
理解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件教具。
准备。
分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任务。
学案部分。
教案部分。
一、进入情境。
通过背景材料,初步感受牧区孩子的生活。
二、自读感悟。
1、自读诗歌,读通诗歌,
2、读诗后完成练习。
a读准下列词语:
哈萨克魁梧驭着吐出来鞭梢伊犁。
b、说一说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哈萨克冬不拉。
c、这首诗一共有()个小节,可以分成()部分。
第()小节写的是:
第()小节写的是:
第()小节写的是:
d、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个。
这首诗的题目是《马背小学》,读了诗,我知道了马背小学指的是。
一、课前参与。
了解牧区的生活:出示背景材料。
二、课上研讨。
1、自读诗歌,读通诗歌。
2、自学生字词。
3、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学案部分。
教案部分。
三、集体交流:
1、集体互助学习,交流自己的初读收获。
3、大声地把诗歌读给大学听。
2、我还知道了什么?
四、品读诗歌:
1、和同桌一块读一读这首诗,比一比,谁回答得问题更准确。
a品读第一部分,思考:牧区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生活得幸福吗?
带着这种的感情来读一读描写牧区孩子生活的小节。
b、品读第二部分,思考:小作者都有怎样的幻想?
从这些幻想中你知道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有怎样的向往呢?
五、小结。
六、小练笔。
写一首小诗,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童年印象最深刻的“学校”
指导朗读诗歌。
还知道了什么,指的是学生把诗歌内容的了解,不要求标准答案,只要说出自己从诗中获取的信息即可。
从幻想的内容,归纳到对生活的向往:美好,富足,现代化。
三、课后延伸。
提示:1、这里的学校指的是童年印象最深刻的,让你感受到快乐,和学会生活的地方,而不专指学习知识的学校。
2、可以写一写你在这里的快乐生活。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计算和统计等数学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的买票问题,依据实际情况选用较优惠的方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用列举法研究问题的过程,初步探索出买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想周一去珠海珍珠乐园秋游的场景,播放几张秋游的数码相片。
师:我们集体去旅游应考虑什么问题呢?(租车、买门票)。
导入新课:
《买票中的学问》。
长城旅行社推出了a、b两种购票方案。
a方案景园一日游。
大人每人160元小孩每人40元。
b方案景园一日游。
团体票5人以上(含5人)每人100元。
1、指导学生明确a、b两种方案的含义。
2、思考:怎样买票省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情预测:不一定;a方案对小孩有利,b方案对大人有利;要知道有几个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第一次探索活动:发现一般规律。
1、列举情况、解决问题。
要是有5人去旅游,有大人也有小孩,有几种情况?
(1个小孩4个大人、2个小孩3个大人,3个小孩2个大人、4个小孩1个大人)教师板书各种情况下的人数。
学生汇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各种情况的两种计算过程和所选方案。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师:为什么总人数都是5人,选择优惠的方案却不一样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小孩多时,选择a方案。
大人多时,选择b方案。
教师出示:如果a方案中大人的票价改为140元,再试试看,发现3个小孩2个大人:3×140+2×40=500100×5=500(2种方案价钱一样)。
再一次调低大人的票价继续计算。
引导学生发现:选择方案时还同2种票价的差额有关系。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计算来比较2种方案的总价格。
三、解释应用,完善认知。
1.学生做p58页的试一试,如果你和你的亲人一起去玩,怎样买票省钱呢?(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捕捉特殊的例子加以引导,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冲突。“大人多时选b方案,小孩多时选a方案”这一规律在一般情况下适用,但有时在特殊情况下不适用。
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情况下适合选择a+b相结合方案(当大人的人数达到团体票人数的时候)。
2.学生独立完成p60的练一练,指名板演,共同讲评。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课堂小结:在考虑怎样买票省钱时,不仅要考虑大人多还是小孩多,还要考虑总人数,更要考虑特殊情况。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六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68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三、说学情。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五、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共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第三个环节: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扮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机动)(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第四环节: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
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七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事情呢?
生:有的去书城看书、有的看电视、有的去公园玩。
生:非常想知道。
1、读题审题,感知需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大家观察图片,找一找条件问题。
2、引导思考,探究怎么样列出计算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的几分之几,怎么列出算式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究。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
师:谁能说说你们的探索结果呢?
生:1-3/8-1/61-(3/8+1/6)1-1/6-3/81-(1/6+3/8)等。
全班探讨,围绕着总数1的问题老师归纳,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我们把全班学生人数看作整体1,减去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能求出剩下几分之几。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3、自主探究运算的过程。
生:算式一样,有加法也有减法,里面的数不一样,以前是整数或者小数,现在是分数。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以前学习的计算方法,自己选择一道算一算怎么样?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自我探索。
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探讨。
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自己的计算过程?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我们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必须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没有小括号的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学生小组进一步探讨,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算理。
1、看图列式计算。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全班交流,在计算过程中要强调运算顺序。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6页第2题,可引导学生画图分析解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灵活解决其他的题目。(具体看自己学生状态而定)。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通过学习掌握了那些知识呢?
教材第6页第3题。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八
中秋节的日期是9月27日星期天,农历八月十五。
20中秋节放假安排:年的中秋节正逢新历9月27号周日那天,由此2015年中秋节放假时间为:9月26日(星期六)、9月27日中秋节(星期天,法定节假日),共两天。
中秋为何只放2天假?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201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一些网友对中秋放假安排表示“看不懂”,认为9月27日本来就是周日,中秋节只放周六和周日2天假,何谈中秋节放假?实际上,中秋节的那1天假期是在国庆假期中补休的。
按规定,如果假日适逢周六、周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去年的放假调借方案为,假日逢周六、周日时,在周一补休。但2015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相邻很近,如果在周一补休,即9月28日补休放假,则会出现先休3天再上2天班再放假的“折腾”或者国庆假期后连上9天班的情况。
2015年的放假安排将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作了综合考虑,将中秋那一天假期挪到国庆假期中补休。这样,国庆假期从10月1日至7日,共7天,然后10月8日和9日正常上班,接下来这个周末只需周六的10月10日上班,10月11日这个周日可以休息1天。
相关阅读:
中秋节象征:亲人的团圆、丰收、富足。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又称月夕、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代表物:月亮、月饼、艾蒿、茱萸、灯谜、花灯。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理解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今天想和同学们一起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谁来说说你星期日做什么了?
生:我在家里写作业、我去叔叔家玩了、我帮妈妈洗衣服了……。
新课。
调查统计活动。
师:同学们,星期日能做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学会统计,我们来统计一下吧!哪位同学想做一个小统计员。(找几位小统计员)。
生:(汇报)留在家里的同学是8人,占全班人数的十一分之四,出去玩的同学有五人,占全班人数的二十二分之三。
师:那还剩下一部分同学,那剩下的这部分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呢。
生:把这两部分的人加在一起,再用全班人数减去这部分。
师:能用全班人数去减吗?
生:不能。
师:那么,用什么减呢?
生:可以用“1”减去。
师:为什么用“1”呢?
生:把全班人数看做单位“1”。
师:为什么把全班同学看做单位“1”呢?
生:因为我们在全班同学里调查,调查出来的人数是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所以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
师:那怎么列出算式呢?
生讨论列出算式。
师:如何计算呢?
生小组合作,找出算法,讨论发现了什么?
师:从这两道题里我们可以看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有一定顺序的,谁能说说。
生: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巩固练习。
延伸结束。
师:我们在统计同学们星期日的安排时,有的同学星期日的时间安排的非常好,大家应学会安排星期日的时间,请同学们安排下你本周星期日的时间吧!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学情: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
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十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悟最深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十二
1、能够用合理、快捷的方式解决沏茶等简单的生活问题,懂得在同一时间内,所做事情越多,效率就越高。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
2、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制定自己及小组学习、休息一天、一周时间表,让自己的学校生活更“从容不迫”。
3、通过学习自己能够合理的安排好所做事情的流程,让自己的学习、生活更高效。
能够用合理、快捷的方式解决沏茶等简单的生活问题。
能够合理的安排好所做事情的流程,让自己的学习、生活更高效。
一、情境激趣,初步感知。
学生汇报时间:十分钟。
师:其实啊,合理安排时间可是一门大学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时间的世界去探秘吧: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好吗?(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辩论感知。
1.幻灯片出示小红家里来客了要喝茶的情景:(先不出示工序和问题)。
师:你了解到哪些故事情境?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说一说沏茶都需要做哪些步骤?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一说感知做事要有一定顺序。
师:我们来看看小红沏茶都需要做哪些工序?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屏幕出现沏茶工序和问题)。
2、观察工序。
师:观察工序,你发现了什么?(工序的顺序是乱的,有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学生能更好更快的解决“小明怎样能尽快的让客人喝上茶”做铺垫,这样做是不是引导的有点多?思维灵活,解决问题快的优秀生会不经铺垫也能解决问题,但课堂上还有一些速度慢的孩子们,对于他们我还是主张这样的引导。但孩子们的回答又怕阻碍了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知怎样才能完美些。师:谁想好了,可以趴在老师的耳边说一说。
3、屏幕出现问题。
师:小红遇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先独立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小红怎么办?
学生独立设计自己的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4、小组交流,自主设计的方案。
师:小组之间说一说,如果你是小明,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教师到学生中去,听他们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案,并画出流程图。
5、展示汇报设计方案。
各小组把本组的方案张贴在黑板上。
学生参观各组的成果。
6、举手投票,评选优秀设计方案。
学生举手投票,老师查票,宣布票数。
表扬优秀方案设计小组。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参与的,才是最好的;学生评选出的,才是最好的。在这个环节里,通过让学生参观,并从中评选出最优方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受到了重视,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认可。
三、学以致用,制定自己或是小组一天或一周时间表。
1、师:制定自己或是小组一天的时间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2、学生汇报并汇总公布:
a、弄清楚学校的时间表。
b、明白自己今天要干的事情。
c、如何让自己要干的事情合理的安排在一起。
d、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完成的。
e、要如何做到劳逸结合。
f、时间不能安排的太满,要预留一部分时间,防止有特殊情况放生。
……。
3、学生依据上面的问题独立制定自己一天的时间表。
4、在小组内交流、修正完善自己的时间表。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善时间表。小组成员相互提出补充意见。
5、全班展示自己的时间表。
学生把自己的时间表张贴在指定的位置,接受同学们的参观。
四、活动小结。
师:通过本次活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收获。
五、课后延伸。
师:回家后帮助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家人设计设计他们一天的作息时间,争当家庭“合理安排的设计师”。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生活实例烙饼问题去学会怎样安排事情节省时间。通过沏茶问题去体会安排事情不但要节省时间还要合理。
3、培养学生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安排事情更合理,更节省时间。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都积累了哪些与时间有关的名言?
师: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应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我们要合理的安排才能提高做事效率,节省出来的时间去干更多有意义的事。那么怎样做才是合理安排时间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上课(板书课题)。
一、沏茶问题。
师:我们先来研究沏茶问题,请看自学提示。
出示自学提示:113页。
1、沏茶时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算一算做这些事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师点拨:为什么这样安排节省时间呢?
师小结:也就是做事情时,首先要明确做事的顺序,哪些事必须要先做,像刚才沏茶问题中,我们要先洗水壶,再接水。再考虑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像沏茶问题中在烧水的同时就可以做洗茶杯与找茶叶这两件事。
跟进训练:
生思考回答。
二、烙饼问题。
师点拨:烙哪一面就要让哪一面贴在锅底。烙2张饼用多长时间?怎么烙的?
2、3张饼怎么烙呢?请同学们拿数学书当锅,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然后填写手中的表格,同桌之间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生2填表)。
师点拨:为什么9分钟也能烙好?关键在哪?
(师填表)。
师:烙5张饼怎么烙呢?用多长时间?
3、先用烙3张饼的方法去烙,再用烙两张饼的方法去烙,用15分钟。(师填表)要烙6张饼,7张饼,8张饼怎么烙呢?用多长时间?请小组同学研究讨论用什么方法烙最省时间,并填写手里的表格。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4、通过填表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师点拨:烙一张饼用6分钟,为什么多烙一张饼却多3分钟呢?
师:还发现什么规律?
三、跟进训练:
1、书114页第一题。说说你怎么安排炒菜的顺序?
师小结:华罗庚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就是在研究泡茶、烙饼等问题中最早在我国提出了数学中的“优选法”理论——“合理安排”问题,并宣传推广了合理安排的思想和方法,为人们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板书设计:
洗水壶(1分)---接水(1分)--烧水(8分)---沏茶(1分)。
洗茶杯(2分)。
找茶叶(1分)。
1+1+8+1=11(分)。
饼的张数×烙一面的时间=所用的最短的时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课本第113页例2。教学目标:
1、分析简单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多样性及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补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2、增强合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教具准备:
工序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同学们,刚才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些小纸条,请小组长轻轻打开并放好。然后把你们的本子翻开一页,把笔放在上面。(这个小组速度最快!)。
二、情境导入。
2、考考大家:哪个小组读题最细心?哪个小组口算能力最强?可以列算式,也可以口算,快速把结果写在本子上。开始!
3、哪个小组说说结果?你们小组用了多时间?(125分钟)哪些小组也用了125分钟?请举手看看。
4、看来还有几个小组不是用了125分钟,你们小组用了多长时间?(105分钟)5、125分钟真的能完成这些事情吗?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的吗?请你说说算式并读出来。(直接说算式)师板书:50+20+25+30=125(分钟)我们把纸条和算式相对应摆好,看看他是不是这样排列这些事情的?这个时间真的能完成这些事情!
6、可有的小组不是用了125分钟,而是用了105分钟。来请你谈谈怎么只用了105分钟?生:50+30+25=105分钟。他好像少了一个时间?(听音乐的20分钟可以在车上听,可以免掉)他说听音乐的20分钟可以在车上听,(师挪动听音乐纸条)看我纸条的变化,我们能不能坐在车上一边欣赏外边美丽的风景,一边欣赏美妙的音乐。能一起完成吗?(把20写在50的底下,坐车的同时听音乐,所以这20分钟就没有了,是这样吗?所以用了105分钟)。
7、这两种方法都能完成这些事情,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节约时间呢?(对了,是第二种,这说明刚才读题的时候有很多同学的眼睛很敏锐,他看到了小刚最少用多长时间?是吗?)。
8、第二种方法节约了20分钟,如果把这20分钟给你,你想做点什么?(看书、玩电脑、看电视。)看电视、看书都可以,你看,金钱买不到时间,可是我们稍微动动脑筋就节约了20分钟,大家想不想学习这种非常节约时间的好方法呢?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合理安排时间(板书)。
三、学习例2。
1、生活当中真的是这样,有时两件事可以同时做,有时三件事可以同时做。有一次我在家就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用洗衣机洗着衣服,还一边打扫卫生。我想我真是了不起,三件事情同时做节约了很多时间。
2、那请大家看看(课件),下面哪几个事情可以同时做呢?
3、刚才我们是把能做的事情放在一起同时做。你知道吗?我们中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大科学家华罗庚(课件),也就是说,在最少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事情,就叫做合理安排时间。
4、在他的讲座当中,他举了一个例子写进了我们小学数学的课本里(课件)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在家沏过茶吗?现在都用上了饮水机,也很少沏茶了,但在这之前我们都是这种方法喝茶的。)我们看看一共有几个工作?(6个)。
5、看谁最有生活经验?小组交流一下:这6个工作最先干的应该是哪件事?(请三个学生说说)最后一件事肯定是什么?(沏茶)。
6、我们找出了最先做的事和最后做的事,那中间这些事情怎么做才最节约时间呢?
8、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结果?(15分钟)你们知道这15分钟是怎么得来的吗?谁来解释一下他是怎么做的?(我不让他自己说)谁知道?(他是把所有的事情一个一个做的,再把一个一个做的事情加起来。)。
9、看你们的口算水平,快把这些时间相加是15分钟吗?(是)可我看到有的小组不是15分钟,它用的时间比较少。你们小组用了多长时间?(12分钟)如果你用了12分钟,那恭喜你们做对了。如果你在这个水平上,能给那些花了15分钟小组的同学讲讲为什么?那你就更了不起了。如果我不会讲,但我能认真听,你也很可爱。
10、请你们组说说第一步做什么?(我们看他们的计划对不对?)我把他的思路简单的写下来。(洗1接2烧8沏1)烧水的时间比较长有8分钟,在烧水的时候,你们很机灵,不是在那里傻站着等水开,而是去洗水杯、找茶叶用了3分钟。你们看这思路怎么样?(很好)列成算式就是:1+2+8(2+1)+1=12(分钟)11、15分钟能完成,12分钟也能完成,我们当然要用12分钟,因为我们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12、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两个问题,好孩子不是做的题越多就越好,而是会从不同题中找到相同的规律。你们看,刚才小刚去姨妈家的事和小明沏茶的事,我们拿到一个问题以后,题目会给你几个已知条件,有时是4个,有时是6个,有时是8个等等,我们并不是说把它们一个一个相加对吧?我们有经验了,拿到这样的题以后,你在想什么呀?(板书:想:)想什么呢?这么多事情你在想什么呀?(哪个事情和哪个事情可以??)(一起做)也就是说同时做?(板书:同时做?)有没有这样考虑啊?想完了以后还得考虑:这么多的事情不能想做哪个就做哪个呀?还要排一排(板书:排:)它的先后顺序。(板书:顺序?)顺序是什么?比如说小刚去姨妈家,我不是先坐车,而是先下棋行吗?(表哥都还在姨妈家里,你不坐车能见到表哥吗?那就更不能陪表哥下棋了。)后面的事情就可以颠倒了。有的事情可以颠倒顺序,有的事情就不能颠倒顺序。刚才我们做沏茶这道题,如果先烧水再接水行吗?那样水壶就会烧干烧糊了。你想想是不是这样?所以找顺序尤其重要。那我们都做完了以后到底做的对不对呢?检查是一个孩子最好的学习品质。(板书:查?)那今天这道题给你4个已知条件,你写的是4个吗?给你6个,你写的是6个吗?(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点数两个算式中的已知条件,我为什么要把不用的数字,或者说包含了的时间也写上呢?目的就是想便于检查,看看是否全面。)(板书:全面?)。
14、看,坐车时听音乐,烧水时找茶叶、洗杯子同时做了,你发现同时做的几件事情在时间上有什么特点?(坐车50分钟做了20分钟的小事情)同时做的事,包含的时间比上边的时间要怎样?(短)50分钟里面包含了20分钟,8分钟里面包含了2分钟和1分钟,我们可以说大时间里面包含了小时间。
14、你看出这些规律了吗?那接下来请大家用我们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个新问题。(课件)(生做完之后师提醒:按照规律从头到尾检查一遍。)请生说一说谁和谁可以同时做?指名说结果?(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17、(课件练习)。
18、(课件)。
明白办事。
今天的事。
今天办能办的事。
马上办重要的事。
优先办困难的事。
努力办集体的事。
提前办所有的事。
认真办。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过的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想:同时做?排:顺序?查:全面?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十五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开始时教师与学生的“星期日的安排”的聊谈中,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近,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同时能做到“课始、曲已生”。同时,本课的教学中的“运算顺序”是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的,让“单调的运算”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天我深深地感受到运算不再是简单的运算,而是在充满“生活味”、“情境味”的氛围中进行,让整堂充满着人文气息。同时,考虑到学情问题,即学生由于进度的临时调整可能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很牢固,所以我在“说信息”时加入了问8分之3的含义,进而突显整体“1”的内涵。
2、注重探究体现过程。
通过探讨,从情境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星期日的多种形式的安排,列出多种计算算式,引出了本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围绕“怎么样运算?”展开了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这个情境的学习中,我们更为注重的学生的深入探究、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这样深入实质的探究让“算理抽象”变得直观、易于接受,让“算法具体”呈现于我们面前。在今天的运算方式上呈现多种形式,(如列式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算式。再如依次从左往右进行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这是我感到最大的欣慰,因为这样就说明学生对于重点内容“怎么样运算?”有了深刻地认知。同时“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所以,我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325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