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的教学设计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6:23:05
元素的教学设计范文(19篇)
时间:2023-11-26 16:23:05     小编:MJ笔神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方向。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典范文,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不同行业的总结范文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请同学们挺直脊背,端正坐姿,以饱满的精神迎接知识的挑战。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出示【投影01】)。

二、先学。

(1)人体组成元素主要有哪些?

(2)人体中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主要有哪些?

(3)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5分钟后,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很好的完成检测题。

2.检查复习效果。

检测题p10012。

三、后教。

1.先交换课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明优生更正)。

2.讨论:(先让优生兵教兵,优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第一题:

拓展: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

评第二题:

拓展:必须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或摄入过量均不利于人体健康。

必做题1-8选做题9-10。

五、精讲、点拨,更正、小结。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二

第一个周期:氢氦(轻咳)即背诵它很轻松。

第二周期:锂铍硼碳氮氧氟氖(狸皮捧炭蛋养弗奶):前一句是用狐狸皮捧木炭,后一句是说凡是从蛋里养的都不吃奶。

第三周期:钠镁铝硅磷硫氯氩(拉美旅归,林柳路呀):一个人从拉丁美洲旅行回来,道路上有很多柳树。

第四周期:钾钙钪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镓锗砷硒溴氪(贾盖扛袋烦搁猛,铁箍捏从新家者,身洗臭壳):名字叫贾盖的人扛袋子心里烦,搁在地上很猛,铁箍是从新来的人那里捏来的,从身上洗去臭壳吧。

第五周期:铷锶钇锆铌钼锝钌铑钯银镉铟锡锑碲碘氙(如思已告你目的,镣铐把人隔音息,涕地点三):如果让你思考已经告诉了你目的,镣铐把人隔绝了音息,眼泪落到地上三点。

第六周期:铯钡镧铪钽钨铼锇铱铂金汞铊铅铋钋砹氡(塞坝拦河但勿来,俄依铂金供他钱,必破挨冻):塞住大坝拦在河上就不要来了,俄国依靠铂金供他钱,必然会国破挨冻。

第七周期:钫镭锕(防雷啊):要防范打雷。

镧系: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南市普女颇煞有钆特敌火耳丢一了):南市有个普通的女人很富有和一个叫钆特的敌人开火耳朵丢掉一个了)。

锕系:锕钍镤铀镎钚镅锔碚锎锿镄钔偌铹(阿土扑油拿布抹锔被开开废门若牢):名字叫阿土的人扑灭油火用布抹,锔(就是锁)被开开了,废门好像是牢固的。

氢锂钠钾铷铯钫(清理拿甲如设防):清理敌人,拿起铠甲,就像设防一样简单。铍镁钙锶钡镭(披美盖是贝类):披着美丽的盖子的都是贝类。

硼铝镓铟铊(朋女嫁因他):朋友的女人出嫁了都是因为他.碳硅锗锡铅(探归者西迁):探险归来的人去西方支援西部大开发。

氮磷砷锑铋(淡鳞身剃毕):鱼鳞淡了是因为全身被剃完了氧硫硒碲钋(羊流西地坡):羊都去西边吃草氟氯溴碘砹(佛绿锈点唉):铜佛身上长出了绿色的铜锈,唉。

氦氖氩氪氙氡(咳!奶伢克山东):咳!一个吃奶的孩子就把山东攻占了!

你们记住了吗?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三

本课例是典型的与实际联系的课程,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常见的疾病究竟是由于缺乏哪种元素还是由于哪种元素的超标;还有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食品、药品的包装,观察其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以及元素的功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胃药达喜咀嚼片中的成分,是可以反应掉多余的胃酸。这是学生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完全联系在了一起。我在课堂中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了各种元素和相应缺乏症的联系。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四

此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归纳--迁移应用―反馈练习六步完成。首先提出问题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元素化合价的递变规律以及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以周期表中左下角和右上角为两个主方向,总结出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非金属性如何随着原子半径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讨论体会结构决定性质,量变到质变,一般到特殊的化学思想方法。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接下来第五步,迁移应用。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元素性质总是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为研究物质结构,发现新元素,合成新物质,寻找新材料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指导。引导学生迁移应用,在第四副族到第六副族之间寻找耐高温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在金属非金属的交界处寻找半导体材料,此外,人们还利用周期表寻找合适的超导材料、磁性材料。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元素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最后是反馈练习,通过对制冷剂相关性质的考察,让学生学会应用元素周期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元素周期表的社会价值。

五、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复习为主,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教学素材,通过四条线穿插在三个环节中来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课后检测来看,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后进生对这种复习方式有些吃力,还需要在课下加以辅导。

六、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跟本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

[学生活动]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6.各族有何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六

“元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元素概念不清楚,那么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搞清楚,但这一概念很抽象,特别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原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学生没有学习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于理解。

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此时例出氢1、氢2、氢3、碳12、碳13、碳14有原子结构表,由学生分类,教师说明: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百原子核的质子数,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有人认为不该运用同位素的知识,理由是还没学习同位素,我想说的是只要是真科学,只要学生能接受,运用一点后面的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就可以大胆的运用,且对今后的学习会有帮助。我在上这课时之前把这个观点拿出来与老师们讨论过,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证明,运用点同位素知识讲解元素概念,学生的疑惑少了,效果更好了。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认识到只有均衡膳食才能更好的维持人体的元素平衡。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同学讨论、查阅资料,了解钙、铁、锌、碘等营养元素的食物来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题学习,更加注意平常的饮食营养搭配,改掉偏食、挑食、不吃蔬菜等不良。

习惯。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难点: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三、

设计思路:

从补钙的生活经验,从电视中经常看到有关补钙、补锌和补铁等广告,以此为基础对于本课题内容应该不难理解。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习时不够重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黄金搭档”广告视频。

【讲解与过渡】广告语中的钙、铁、锌、硒是元素。(引入课题)。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5,并出示下列问题: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课本,认识教材上图表的内容,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教师点评并讲解】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为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常量元素钙钠钾。

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

有害元素铅镉汞(介绍水俣病痛痛病)。

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常量元素(含量大于0.01%):o,c,h,n,ca,p,k,s,na,cl,mg微量元素(含量小于0.01%):fe,zn,f,i,se(硒)。

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常量元素:钙钠钾。

2.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3.有害元素:铅镉汞。

五教学反思: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节课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大量用到学生分组讨论,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确立三维目标,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能够做出解释。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八

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百余种元素组成”以及“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重点:元素概念的建立。

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以及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学习活。

动项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

引入。

课题。

学生观看,引起兴趣。

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想知道食品或药品里的营养元素到底是什么。

元素的概念。

1、复习提问。

(1)相对原子质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2)有碳12,有没有其他的碳原子呢?

2、讲述:几种碳原子的构成情况。

碳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碳12。

6

6

碳13。

6

7

碳14。

6

8

几种氧原子的构成:

氧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氧16。

8

8

氧13。

8

9

氧14。

8

10。

我们把具有6个质子(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称为碳元素。同样把这些凡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3、设问:那什么叫元素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9页元素概念的有关内容,并画出关键词句。

4、讲述: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包括三个要素:(1)具有相同质子数;(2)同一类原子;(3)总称。

这就说明元素是一个建立在微观概念原子基础上的宏观的集合概念。

5、讲述:元素的种类划分依据是“质子数”,与中子数、电子数无关,只要质子数相同,就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不同,就是不同种元素。所以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6、讲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世界上已知的物质有3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1、回忆、思考并热烈讨论。

(1)真实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之比。

(2)猜想。

2、认真听讲、领悟。

3、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领悟教师的补充讲述,识记元素的三要素。

5、领悟理解元素的划分依据。

6、感受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引导学生复习。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巩固元素的特点、定义。

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2、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

[投影展示]元素与原子之间的比较:

原子元素区别。

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个数。

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适用范围。

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4、讲述: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1)物质由xx元素组成;

(2)物质由xx(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3)分子由xx原子构成。

1、思考,理解,记忆。

2、分析、讨论、回答:

(1)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位。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4、理解、记忆。

指导学生学习比较的方法。

趁热打铁,及时巩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元素的应用。

1、设问:教材p59“讨论”——。

2、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水和氧气,分别由水分子和氧分子构成。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

在第一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都属于硫元素。第二个反应中,过氧化氢中的氧和水、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过氧化氢中的氢和水中的氢都属于氢元素。

3、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元素也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而元素不变。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形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元素不变的观念”

元素的分类。

1、讲述: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物质多达3000多万种,而组成这些物质元素只有100多种元素。这100多种元素也可以分成几大类。

2、引导:阅读教材62页资料卡片,元素可以分成哪几类?

[提示]从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去考虑。

3、小结: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铁、铜、铝等。

非金属元素:碳、硅、氧等。

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等。

1、了解。

2、阅读教材62页资料卡片合作探究。

金属元素;“金”字旁。

非金属元素固态:“石”

非金属元素液态:“氵”

非金属元素气态:“气”头。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3、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概括能力。

元素的含量。

1、提问: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情况如何?记住前4位。介绍记忆方法:氧(养)硅(闺)铝(女)铁(贴),连起来的就是“养闺女贴(心)”

2、设问: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记住前4位:氧碳氢氮。

1、学生阅读教材60页。

记忆:氧硅铝铁。

2、氧碳氢氮。

培养自学能力。

利用诙谐、幽默语言记忆,激发兴趣,容易记住。

小结。

本节课要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3、化学变化中的元素观。

4、元素的分类。

5、元素在各物质中的含量。

学生回忆,巩固。

知识整理,条理化知识点。

练习。

作业。

附:板书设计。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3、元素在化学变化中不改变。

4、元素的分类。

5、元素在各物质中的含量。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九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孩子亲自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3、通过化学史培养孩子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孩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给孩子一种研究化学的.方法;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则对孩子进行事物的联系和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四、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为此,本节课安排了以下教学方法:

a)温故而知新,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从初中熟悉的原子结构入手,引出原子的表示方法,azx。

b)本节课的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采用讨论探究法。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开展科学探究,让孩子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对于微观领域(如:原子核外电子分布)无法观察到的地方用多媒体进行投影,帮助孩子理解记忆。

c)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和总结,利用练习的辅助作用,巩固和加深孩子对现学知识的理解。d)课后作业,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熟练运用。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2.使学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3.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4.使学生对核素和同位素有常识性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学习前人在理论、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规律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2.培养搜集资料和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它的实质是什么?

[引入]根据元素周期律,每隔一定数目的原子,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象排日历一样,将100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排列成一个表,叫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对学好中学化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元素周期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必修一中金属钠和非金属氯气的学习,给孩子学习本章知识提供了感性认识材料,为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同时,本章知识的学习也后面的选修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元素周期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表示等。教学中,应以元素的原子结构为基础,通过相邻原子在原子结构上的区别找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规则。这不仅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本质决定现象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也训练了孩子的思维。对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孩子起到导学作用。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3)我是砷,颜色深,三价元素夺你魂;。

4)我是溴,挥发臭,液态非金我来秀;。

5)我是铷,碱金属,沾水烟花钾不如;。

6)我是碘,升华烟,遇到淀粉蓝点点;。

7)我是铯,金黄色,入水爆炸容器破;。

8)我是钨,高温度,其他金属早呜呼;。

9)我是金,很稳定,扔进王水影无形;。

10)我是汞,有剧毒,液态金属我为独;。

11)我是铀,浓缩后,造原子弹我最牛;。

12)我是镓,易融化,沸点很高难蒸发;。

13)我是铟,软如金,轻微放射宜小心;。

14)我是铊,能脱发,投毒出名看清华;。

15)我是锗,可晶格,红外窗口能当壳;。

16)我是硒,补人体,口服液里有玄机;。

17)我是铅,能储电,子弹头里也出现。

18)我是氢,我最轻,火箭靠我运卫星;。

19)我是氦,我无赖,得失电子我最菜;。

20)我是锂,密度低,遇水遇酸把泡起;。

21)我是铍,耍赖皮,虽是金属难电离;。

22)我是硼,有点红,论起电子我很穷;。

23)我是碳,反应慢,既能成链又成环;。

24)我是氮,我阻燃,加氢可以合成氨;。

25)我是氧,不用想,离开我就憋得慌;。

26)我是氟,最恶毒,抢个电子就满足;。

27)我是氖,也不赖,通电红光放出来;。

28)我是钠,脾气大,遇酸遇水就火大;。

29)我是镁,最爱美,摄影烟花放光辉;。

30)我是铝,常温里,浓硫酸里把澡洗;。

31)我是硅,色黑灰,信息元件把我堆;。

32)我是磷,害人精,剧毒列表有我名;。

33)我是硫,来历久,沉淀金属最拿手;。

34)我是氯,色黄绿,金属电子我抢去;。

35)我是氩,活性差,霓虹紫光我来发;。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百余种元素组成”以及“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建立。

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以及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学习活。

动项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

引入。

课题。

学生观看,引起兴趣。

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想知道食品或药品里的营养元素到底是什么。

1、复习提问。

(1)相对原子质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2)有碳12,有没有其他的碳原子呢?

2、讲述:几种碳原子的构成情况。

碳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碳12。

6

6

碳13。

6

7

碳14。

6

8

几种氧原子的构成:

氧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氧16。

8

8

氧13。

8

9

氧14。

8

10。

我们把具有6个质子(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称为碳元素。同样把这些凡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3、设问:那什么叫元素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9页元素概念的有关内容,并画出关键词句。

4、讲述: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包括三个要素:(1)具有相同质子数;(2)同一类原子;(3)总称。

这就说明元素是一个建立在微观概念原子基础上的宏观的集合概念。

5、讲述:元素的种类划分依据是“质子数”,与中子数、电子数无关,只要质子数相同,就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不同,就是不同种元素。所以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6、讲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世界上已知的物质有3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1、回忆、思考并热烈讨论。

(2)猜想。

2、认真听讲、领悟。

3、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领悟教师的补充讲述,识记元素的三要素。

5、领悟理解元素的划分依据。

6、感受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引导学生复习。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2、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

[投影展示]元素与原子之间的比较:

原子元素区别。

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个数。

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适用范围。

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4、讲述: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3)分子由?××原子构成。

1、思考,理解,记忆。

2、分析、讨论、回答:

(1)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位。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4、理解、记忆。

指导学生学习比较的方法。

趁热打铁,及时巩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1、设问:教材p59“讨论”——。

2、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水和氧气,分别由水分子和氧分子构成。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

在第一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都属于硫元素。第二个反应中,过氧化氢中的氧和水、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过氧化氢中的氢和水中的氢都属于氢元素。

3、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元素也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而元素不变。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形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元素不变的观念”

1、讲述: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物质多达3000多万种,而组成这些物质元素只有100多种元素。这100多种元素也可以分成几大类。

2、引导:阅读教材62页资料卡片,元素可以分成哪几类?

[提示]从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去考虑。

3、小结: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铁、铜、铝等。

非金属元素:碳、硅、氧等。

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等。

1、了解。

2、阅读教材62页资料卡片合作探究。

金属元素;“金”字旁。

非金属元素固态:“石”

非金属元素液态:“氵”

非金属元素气态:“气”头。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3、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概括能力。

1、提问: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情况如何?记住前4位。介绍记忆方法:氧(养)硅(闺)铝(女)铁(贴),连起来的就是“养闺女贴(心)”

2、设问: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记住前4位:氧碳氢氮。

1、学生阅读教材60页。

记忆:氧硅铝铁。

2、氧碳氢氮。

培养自学能力。

利用诙谐、幽默语言记忆,激发兴趣,容易记住。

小结。

本节课要点:

3、化学变化中的元素观。

5、元素在各物质中的含量。

学生回忆,巩固。

知识整理,条理化知识点。

练习。

作业。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

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2.投影2:元素与原子比较表。(空白)。

3投影3:介绍地壳里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简介几种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简介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回答。

引入课题2“元素”。

1.设疑:什么是元素呢?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观察投影,得出:三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为这些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

阅读本课第一节,了解元素的概念。

讨论:什么是氢元素?什么是碳元素?

让学生体会到凡质子数相同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从而得出元素的概念。

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2.投影2。

引导学生讨论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根据表格内容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共同完成表格内各项内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已学概念的分析和比较能力。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元素和原子的概念。

3.引导学生讨论71页的讨论题,再放投影1供学生参考图形进行分析。

分组讨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变了,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的结论。

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和分析、比较的能力。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和元素的不可分。

4.投影3。

引导学生完成72页活动与探究。

阅读课本71页二、三两节、图4-4、72页资料以及其它资料,观察投影3,相互交流,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了解生物细胞和某些食品的元素组成。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在我们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过一些符号,如al,o,h,。

c.等。这些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带着问题阅读课本73页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以旧引新,设疑引思。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3页表4-3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认真阅读课本73页表4-3。lnft。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

提问: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呢?

出示几个错误的元素符号,让学生改正。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回答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法则。

提问:元素符号能表示什么呢?

以具体符号为例,说明元素符号的涵义。

学生阅读课本资料,了解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

加强对与元素有关的知识的理解。

投影4.简介元素周期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4页内容。

阅读。完成活动与探究。活动过程中采用如下形式:符号认位,小组查表抢答竞赛。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小结。

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评价。

仍以小组讨论方式对本课题进行归纳小结,然后各组商议推出代表发言。

加深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

练习:

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2.说出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的名称。

3.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1)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2)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3)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元素都改变了。

(4)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4.写出氯、氮、硫、磷、锰、铜、金的元素符号。

5.写出he,f,si,k,ag,hg的元素名称。

6.将下列写错的元素符号加以改正:

铜cu.锌zn.银ag.氯cl.钙cu.

课题2.元素(一)元素。

1.什么叫做元素?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元素不可分.

3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1.元素符号的书写:一大、二小。

2.元素符号的涵义: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乡愁》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因其内容直白简单,广为流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了解诗人的情感;积累有关乡愁诗歌。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掌握诵读诗歌的技巧;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情境;通过合作探究,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描绘诗歌情境,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自主合作探究。

主要流程:

自主读、联想写、合作赏、探究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背景音乐《思乡曲》)。

有这样一句歌词: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的确,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无数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他那份别样的思乡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补充。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49随反动派去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剧》《莲的联想》《白玉苦瓜》等。其诗构思精巧、语言流畅、韵律优美。

2.引导学生了解余光中的乡愁情结。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紫金山麓,族人为他取名“光中”,有“光耀中华”之意。后来,因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乡愁》,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他曾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从21岁漂泊台湾,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中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一股浓浓的乡情,一缕淡淡的乡愁。因此,他被誉为“乡愁诗人”。

三.诵读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你认为应用怎样的语调语速朗读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缓慢、情感递进)。

再次练读后指名读,学生评价朗读效果。(范读、练读、评价)。

2.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什么感情?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

学生陈述,教师点拨:四种意象,四段人生历程,对应不同感情,思念—眷恋—哀痛—爱国。由家而国,层层递进,物-情-人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四.情景再现。

(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分节描绘诗歌所蕴含的情境。注意人、物、情的和谐统一。)。

学生完成后,小组推荐展示。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指导。

五.品读赏析。

再读诗歌,任选角度,合作交流,简单赏析。

学生交流时,教师可有侧重从下列角度进行引导。

语言表达(叠词、量词、修辞;字字关情,朗朗上口)。

结构特点(整齐和谐、错落有致;重章复沓,回环往复、一咏三叹)。

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寄情,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等等)。

六.拓展探究。

任选一首,对比阅读,比较异同。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望大陆》(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席慕容诗:化抽象为形象,细腻含蓄,清丽柔婉,主题单纯。

于右任诗:直抒胸臆,家国之恋,悲痛怆然,重章复沓。

余光中诗:与席诗相比他的思乡情更为宽阔,更为独特。

与于诗相比更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思。

七.小结升华。

对于我们华夏儿女来讲,不管漂泊何方,故乡永远是我们最长久的停靠。无论任何时候,祖国的统一也都是我们最热烈的期待。希望大家能够爱自己的故乡,更爱自己的祖国。

八.作业布置。

1.背诵三首乡愁诗。

2.选择其中一首,写一段诗歌赏析文字,不少于150字。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

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2.投影2:元素与原子比较表。(空白)。

3投影3:介绍地壳里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简介几种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简介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回答。

引入课题2“元素”。

1.设疑:什么是元素呢?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观察投影,得出:三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为这些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

阅读本课第一节,了解元素的概念。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1)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食品标签等探究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2)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符号。

2、教学难点:元素和原子的区别联系;元素符号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教学生对化学用语储备不足和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原子模型,采用了以教师讲述为主、问题引导分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兼以自学辅导,教师点拨,分组竞赛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中,再通过大量练习以求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讲练并重,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原子模型。

五、教学过程。

(1)、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元素是宏观概念,原子是微观概念。

4、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2)、元素符号。

1、书写规则。

2、含义(宏观和微观含义)。

(3)、元素分类。

(4)、元素周期表。

六、反思。

1、理论教学更要让学生动起来,一是“脑动”,在元素概念教学上设置更多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互相合作、积极思考;二是“眼动”,三是“手动”,元素符号的书写,元素的分类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上就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巡视辅导,对较大的疑难进行共同讨论、详细讲解。

2、精讲多练,努力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在练习中尽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大差距,是今后自己不断克服和加强的。

3、在设计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概念教学上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实例化、形象化的必要性,如何通过多种形式采用直观教学手段,以形象思维强化认识的表象,从而推进抽象思维的发展,这些都是自己之前做得不够和需要加强学习的。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知识技能:掌握碳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能推断出碳族元素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加深对典型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能力培养:比较碳族元素与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及对碳及其化合物化学性质讨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方法。

科学思想:通过对弱酸的酸式盐化学性质的讨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科学品质:组织讨论,激发学生求知欲,体验学习乐趣。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和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

重点:碳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酸的酸式盐与强酸和强碱的反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

有人提出:现代化学是以碳和硅为首的化学,你知道哪些有关碳硅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见附1)。

举例。

板书。

提问。

讲解。

板书。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九

通过对《元素》的课堂教学,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知识接受情况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既定任务。

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内容比较多,各个环节时间比较紧张。

2、需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少讲多练,多精选习题,充分巩固。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在各个方面还有不足,也会加倍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勤学多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名课教了什么?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怎么教的?

本课采取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虽然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学生在学习单质与化合物时,教师已经进行简单的点拨,因此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了《原子结构》之后,对于原子的分类是由质子数决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帮助理解元素的定义。

(3)通过平时对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有一定了解,对本课题的教学易于接受。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3327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