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归处是故乡范文(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7:11:04
灵魂归处是故乡范文(22篇)
时间:2023-11-26 17:11:04     小编:GZ才子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挖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完美的总结可以通过反复修改和润色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是一些总结的典型例子,展示出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方式。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一

古诗中多有杨花的描述,可大多只能当柳絮来解读。然而,每当看到“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等句时,我却仍会偏执地想起故乡的杨树,想起那片古老参天的杨树林。

故乡是位于皖西南的一个小山村。村前是一片田野,夏插水稻冬种油菜;村后有一条名叫南塘埯的河流,河水四季常青。在河与村之间,有一大片沙洲。千百棵杨树就如群星一样散长在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关于它们的种属,我不是植物学家,所以说不上来,只知它们既不是新疆那边秀挺的白杨,也不是被称作“沙漠的脊梁”的胡杨,好像也不是叶呈心型的大叶杨。家乡的杨树多生水边,叶片对生,乔木。除沿河一带树龄较小外,在沙洲中部全是枝粗叶茂的老杨树。

这些老杨树确实很老了。一棵棵粗大如磨盘,需三四个小伙子才能合抱过来。枝杆粗糙斑驳,鱼鳞状的树表,像是老农皲裂的手掌,又像古屋顶上的黑瓦垄,疙疙瘩瘩、沟沟壑壑的,暗绿色的身上长满了青葱湿滑的苔藓。它们在这沙洲上沐浴了几百年的风雨?村里的老人没有一个说得上来。这些杨树,不再轩昂挺拔,而是东倾西斜,如一个个佝偻盘身、拄杖而行的老人,却又虬劲苍莽。它们那沧桑的身姿上,似乎还保留着久远时期洪水和疾风的迹象。

我们热爱着这片杨树林,因为它是我们的乐园。只要一有空,我们这些读书或不读书的村娃,都会聚集在这里玩耍。捉迷藏、翻跟斗、摔跤、打纸牌、掏陷阱,是我们常在树下所干的“勾当”。玩累了,我们就去抓蝴蝶。我到现在都不知为什么,杨树下怎么会有那么多蝴蝶。这些蝴蝶,基本上都是白色的,铜钱般大小。它们在草尖上、野花中飞倦了,都纷纷停在杨树的树杆上休憩,密密麻麻的,远看就像给杨树围上了一条白花裙子。我们走过去,它们不动;我们伸手去捉,当两指快要触及到时,它们却倏地一下,全飞了。我们一走开,它们又趴在了原先的树杆上,粉白的小翅膀一张一合,极其悠闲的扇动着。我们捉不到它们,但却有逗它们玩的方法。到别人屋檐下的柴禾捆中抽出一根小竹杆,在一头拴上一根一米长的细线,线端缀着一作业本上剪下的小纸片,我们举着它在蝴蝶丛中奔跑。那些原先聪明的蝴蝶此刻就像被招了魂似的,没心没肺地尾随着飘忽的纸片飞。我们把纸片舞的低一点,它们就飞得低一点;我们舞的高一点,它们就飞的高一点;我们围着杨树兜圈子,它们也兜圈子。看着它们被捉弄的笨笨样子,我们不愿跑了,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倚着杨树哈哈大笑,有时就笑岔了气,只喊肚疼。

也许是杨树太老的缘故,粗状的树杆上除了长苔藓,还长白白的树菇、黑黑的木耳,及一种叶如蕨类的药草等等一些寄生植物。这常常成了我们爬树的理由。我们把它们采摘下来拿回家,总会换来父母又怨又喜的抚摸。但大多数我们爬树,是为了掏树上的鸟窝。杨树枝茂叶密,团团如盖,一棵树往往遮阴几亩地。密密的叶丛,是鸟儿栖息育儿的理想之所。站在杨树底下手搭凉棚状抬头仰望,你细细搜索,会渐次发现一个、两个、三个……原来有数不清的鸟窝!这些鸟窝中,个最大、也是最粗糙的是乌鸦的家。当然还有八哥、鹁鸪、麻雀、猫头鹰的,但那我们分不清谁是谁的窝。至于啄木鸟,我们常看到它给杨树“治病”(课堂上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但却从未看过它钻入哪个窝中。管它呢,我们关心的只是窝里的小鸟及鸟蛋。杨树好爬,再粗的杆,我们抱住它,噌噌噌,几下就能爬到主枝杈上,然后抓着树枝顺着小枝杈就能掏到鸟窝了。掏到鸟蛋和小鸟是令人欣喜的,但掏鸟窝其实也是件有风险的事。那里面有时会有钻进去专偷吃小鸟和鸟蛋的蛇。我很幸运,没有掏到过蛇,但看到过好几次蛇在树杆上游走。有一次我的伙伴,把手伸进鸟窝时,竟很不幸运地拽出了一条粗如手臂的大蛇。当时他吓得七魂出了六窍。那蛇被伙伴稀里糊涂地甩到地面上,我们惊叫着四处散开。不远处的大人忙跑过来,一锄头把蛇打死了。他拎起死蛇,一看,足有两米来长。我们剥开它那鼓胀胀的青黄色背脊下的白肚皮,肚里竟露出五只黑毛的小鸟。“还好,还好,原来只是条无毒的松花蛇。要不然,嘿嘿嘿……”那大人说这话时,我们才突然想起那个掏鸟窝的小伙伴。一抬头,他还愣愣地呆在我们的头上,一脸苍白,死死的抱着树杆呢。()。

最好是夏天,中午我们把牛拴在杨树下,看牛在清凉的风中,躺着闭目养神,两只大耳朵如蒲扇一样扇动;看牛在树阴下,上下嘴唇左右磨动,喷哧着热气咀嚼稻草。或者,我们趁这守牛的时机,去逗逗大树上的蚂蚁。大人们常说“树大招风”,我则觉得“树大招蚁”才对。你看我们这些老杨树,上面就终年爬满了蚂蚁。这蚂蚁,不是家里的那种芝麻小的、周身暗红似乎透明的蚂蚁,而是大如谷粒,浑身墨黑的蚂蚁。它们不仅长得粗壮,而且身上散发着一股让人不舒服的臭味,还很会叮人。我们有时躺在树上乘凉睡觉时,常会被它们叮得身上一个肿块一个肿块的。这些蚂蚁,平时总是成群结队地在大杨树身上上上下下的爬动。沙洲上的`很多大杨树都是空的,那些黑黑的洞,我们想来都是被这些大蚂蚁吃成这样的。所以我们对这些蚂蚁深恶痛绝。有空,我们就用树枝去扫蚂蚁,用鞋子摁拍蚂蚁,直把它们碾得肢折身碎方痛快。当然,对付它们,我们最常用的战术是“水淹七军”:几个伙伴,把大杨树围成一圈,然后掏出裤档里的“秘密武器”,对着蚂蚁一番疯狂扫射。看着“敌人”在“大水”里丢盔弃甲、玩命逃窜的狼狈像,我们就会哈哈大笑,并美其名曰既解恨又给杨树浇了肥。

当然,杨树还有让我们垂青的特别之处。某个无聊的日子,我们会砍下几节嫩嫩的杨树枝,取下梢头筷子粗的部分,截成寸把长,把它按在石头上滚几滚,那青绿的树皮就会脱落下来。我们把节这囫囵脱落下来的树皮用牙轻轻地咬咬,用唇咂巴咂巴嘬几下,一吹,“嘀嘀嘀”的清脆声音响了起来,说明一个口哨就做成了。然后,我们把剩下的较粗的杨树枝,用刀斜斜、浅浅地割成“s”状,。割完后,顺着切痕同样把树皮剥下来,抖抖,这节树皮就像是卷起的皮带。我们又把它先紧后松地卷成筒状,使它呈现出一个上小下大的喇叭样。最后,把事先做好的口哨塞进小头的口子里。嘿,一个土唢呐完功了。把它放进嘴里,鼓起腮帮,用劲一吹,“呜呜呜”,声音嘹亮雄壮。我们对这个自制的唢呐当作至宝,回家后找一红布带把它拴着,然后别在腰间。有事无事时,就顺手拿起来,村头村尾、人前人后地吹,别提多神气了。一直到晚上睡在床上,才发觉两腮红热热胀麻麻地疼。

我们迷恋着村后的这片杨树林。夏日,蝉鸣阵阵、凉风习习,头上绿荫似帐,脚下绿草如茵。春天,杨花飞舞,青香迷离,地上满满地铺上一层米粒一样杨花编织的鹅黄“毯子”。那情景,真有如传说中的桃园仙境。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二

多年的漂泊生涯,使我成了一个独居的男人。独居让我变得寂寞,也变得清醒,更变得脆弱。有时躲在城市蜗居的陋室里,内心的荒凉像冬日的寒冰。窗外偶尔刮过的一阵风,都会使我的身子瑟瑟发抖。

人或许真的要远离故土,才能深刻理解“故土”的含义。

每到黄昏时分,当万家灯火照亮城市的夜空,我都习惯站在出租屋狭窄的阳台上,朝着老家的方向眺望——那个两百多公里之外的故园。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我仿佛又看到了童年时的自己,赶着一群鸭,或牵着一只羊,忍饥挨饿,在田埂上摇摇晃晃地走着;看到父亲和母亲挑着箩筐,背着背篓,在落日的笼罩下,阴沉着脸,默默地走向山坡;看到几个光着屁股的野孩子,骑在牛背上,伴随沉闷的时光,等待成长和梦想。记忆使这一切变得虚幻而又真实,亲切却又无奈。

故乡给我的感受总是这么庞杂,充满了苦难和泪水。无数次,我都试图将故乡遗忘。可我越是这么做,越是忘不掉。我原以为,告别乡村,就能告别过去,获得一种城市化的生活。但当真正来到城市后,我才发觉,自己作为农村人的特质是无法改变的。我的生活习惯,我的思维方式,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农民式的,与我置身的城市格格不入。我仿佛一只蛙,离开了野地,草丛,池塘,闯入了别人的领地,只能沉默地活着。

唯有故土,才能唤起我的自尊。

稍有闲暇,我就朝乡下跑。走在熟悉的石板路上,内心的凄惶暂时得以平复。苍翠的山峰首尾相连,白云在山顶漂移和游动,载着我的想象;藤蔓爬满崖上的石壁,仿佛岁月的经纬;路边的树又沧桑了许多,经历过时间的风霜雨雪,它们的年轮又刻下了诸多辉煌抑或暗淡的秘密。树杈上的几个鸟巢被风吹破了边沿,几根羽毛露在外面,那是生命留下的印记。曾经在里面安营扎寨的鸟儿,如今早已不知去向,说不定已经消亡。但它们在这个巢里孕育的儿孙却依旧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替它们传宗接代。

我常想,如果鸟也有乡愁,有一天,它们会不会带领自己的后代,飞过千山万水,越过丛林沟壑,来瞻仰这个破旧的老巢,寻踪问祖。且绕树三匝,为遗失的故乡唱一首挽歌。

回乡更多的是疼痛。我每次回去,耳朵听到的总是某某又不在了。这些相继离世的人,大多是我的长辈。他们看着我出生,看着我长大。我穿过黄四爷在寒冬腊月里偷偷地送我的一件旧棉袄,吃过春婶背着她男人给我们的一碗白面粉;我至今还记得王大叔教我唱的人生第一首歌谣,更忘不了李奶奶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帮我垫付的几块钱学费……这些平凡而普通,慈祥而憨厚的庄稼人,不仅养育了我,还教会我如何做人,以及活着的尊严。从精神意义上讲,他们每个人都是我的父亲和母亲。可如今,他们都已谢世。像春季过后的花朵,一朵接着一朵地凋零。走在故乡的山坡或野地,无论是看到被荒草掩埋的旧冢,还是泥土尚未干透的新坟,内心的凄凉便如隆冬时节的寒气,从脚底蹿至脊背。我知道,在那些泥土下面,有我无法捡拾的乡村记忆,更有我未敢忘却的血脉亲情。少了一些人的存在,故乡也就少了一种温暖。这逐渐递减的过程,使我每每提及“故乡”这个词汇,都要鼓起绝对的勇气。

我最近一次回乡,是我叔公的死。我们家族史上又一棵老树,在风摧雨折中摇摇晃晃地坚守了六十九个春秋之后,终于断了。它断得是那样的决绝和彻底,连根拔起,毫无留恋。这个性格倔强的老人,生前承载了太多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折磨,孤独和恐惧时刻侵蚀着他,使他对人世已经不再抱任何幻想。死对他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结局。

我叔公一生乐善好施,本分老实,春种秋收,靠天吃饭。贫穷和饥饿把他炼成了一个硬汉。他从不向人低头,凡事都往自己肩上扛。为把自己的四个子女拉扯成人,他甘愿做牛做马,受尽人间屈辱。可当“荷子已成莲叶老”时,他却落得个孤苦伶仃的下场。四个子女都不在他身边。两个女儿远嫁他方。两个儿子,一个在重庆靠打工为生,另一个在近四十岁时才靠入赘讨到一个寡妇为妻。一家人分别生活在不同的屋檐之下。

即使在我叔公病重的`时候,他的四个子女都没有一个回去看过他,给他些情感上的安慰或生活上的支撑。他们都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斩断了血缘这根藤。

在农村,时常发生老人无人送终的事情。我们村头的赵婆婆,老伴比她先走,子女又不在身边,单家独户住着。她长年有病,饮食起居全靠自己拖着病体解决。因行动不便,平时门都关着。一天,有人路过赵婆婆家门,喊话没人应。推门进去一看,才发现赵婆婆死在灶房背后,手上还拿着把水瓢。尸体都臭了。苦难使亲情变得冷漠,冷漠又助长了悲剧的上演。

因无钱去药店拿药,我叔婆只能隔三差五地上坡挖草药熬水给叔公喝。我叔公睡的床底下,塞满了大小的瓶瓶罐罐。那些瓶子里装满了水药。只要一踏进叔公的院子,一股怪味便扑鼻而来,带着死亡的气息。经过无数次的努力之后,叔婆最终对叔公的病失去耐心,她早已厌烦了这个曾与他同床共枕了几十年的男人。现在,她恨不得他快快死去,她已经心力交瘁。当爱变成一种恨的时候,亲人之间就只剩下折磨。

我的叔公最终是带着痛苦走的。他躺在床上,神志恍惚,大小便失禁。整个人瘦得皮包骨头。他临死前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再看自己的子女一眼。他的子女们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上帝垂怜他,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把他召回了天堂。

叔公的葬礼很是草率,连副像样的棺材都没有。叔公的四个子女匆匆赶回来时,没有人们预想的那么悲伤。他们只在叔公的灵堂前磕了几个头,烧了几沓纸,表情十分平静,仿佛灵堂里躺着的那个人,跟他们没有丝毫的关系。叔公下葬的第三天,他们就各自启程,继续他们的生活去了。生和死,悲和欢,转瞬即成云烟。

我站在叔公的坟前,不禁泪如雨下。这个让我百感交集的老人,再一次把我这个故乡的叛逃者,重新拉回了故乡。

或许正是因为疼痛,才使我对故乡保持着敬畏。如今,坚守在故乡的人一年比一年少。已经逃离故乡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充足的理由,是很难再把他们召唤回去的。像我叔公的四个子女,他们根本不需要故乡。

我的父母现在还生活在乡下,老两口相依为命。我没有多余的兄弟姊妹,他们是我唯一的牵挂。我每次打电话回去,问及家里的情况,以及父母的身体,他们都是报喜不报忧,尽量不给我增添麻烦。我理解他们的心态。但他们越是这样,我就越是放心不下。老想挤出时间回去看看,哪怕陪他们吃顿饭,或者说说话。只要见到他们,我的心才算踏实和安稳。他们是我生命的根须,故乡的源头,血脉的上游。有了他们,我的故乡才是具体的,可以触摸的。有了他们,我的家园不至于荒芜,我的内心才有了支撑,情感才有了维系。

我终于明白,故乡的意义正是因为有亲人的存在。

没有亲人的故乡,至多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或文学符号而已。即使你的身体回去了,灵魂也是回不去的。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三

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正下着瓢泼大雨,没有带伞,只能站在出站口,静静的看雨。

周遭有许多和我一样的旅客,被大雨阻隔在回家的路上,他们风尘仆仆,大包小包,眼里是满满的焦急。他们定是从遥远的地方归来,那种归心似箭的心情,是我这等闲人体会不到的。

下雨的时候,心总是很乱,莫名的压抑随之加重,思绪纷纷扰扰,分不清该飘向何处。这样的雨天,下在这样的季节,或许是上苍有意的安排,时光纵然无情,将曾经的足迹淹没,然那些若有若无的气息,依旧在雨中发酵,点亮心中那明明灭灭的记忆。

一场秋雨一场寒,着一身短裙的我,茫茫然的紧紧抱着手臂,似要将冷空气拒绝。

陌生的出口,未知的旅途,在虚度的光阴中,梦想被现实的雨生生浇灭。守住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又怎禁得起流年似水,那苍白无力的呐喊。

我以为的爱情,是心与心的交融,不附加任何家庭的色彩。事实证明,有些注定的艰难的爱情路上,没有鲜花和祝福,那些先入为主的陈旧观念,充斥着排斥和陈见,不会随岁月的变迁而改变。

饶是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前行,还是冷不定会被潜伏的毒蛇咬伤,一口又一口。痛吗?我问自己,真的痛吗?不回答,仰起头,看不清天的颜色,远方的路一片迷茫。我已经习惯了一种冷漠,将所有排斥,被现实渗透的躯壳,已空无。

残缺也是一种美,这种美,对于我,会有相应的瑕疵,在幼小的心灵埋下伏笔,不分白昼与黑夜,于冰火中纠缠。

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我听从心的呼唤,来到这陌生的城市,这座城,以哭泣的方式迎接我,似乎在暗示我,换一个环境,并不能换一种心情。

我强迫自己认真的看着脚下的路,等雨小些,我就将勇敢的走出去,迈开我那细长的双腿,给雨一记响亮的回应。路,在脚下延伸,我会一直好好的、好好的、微笑着,坚定的'走下去。

风里的笑声,雨里的哭声,已完全不能影响到我。这世上,除了生与死是大事,别的都是小事。想起这么一句话,突地觉得很滑稽,一个人从出生,竟然一生都行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我不在乎,这条路有多长多远,有多少心酸多少苦难,我只在乎,所谓的欢喜和忧伤,清醒和糊涂,它们都只是我路上的风景。我收获幸福的同时,不会轻易放弃,因为,路还在远方,我穷一生之力,还不曾走到世界的一个小小的角落。

空气中有淡淡的花香,是桂花的香味,我已经远离的那座城,是否已遗失了桂花的清香?

不会再轻易的相信什么奇迹,握在手中的才是真实的,足下丈量的土地才是真实的。

如果可以,今生愿独行,做一个真正意义的行者,浪迹与天涯海角,与天地日月为伴。

看着雨,雨不言不语,我不问雨归期,它不问我征途,在人生的旅途,我时刻准备着,即刻就出发。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四

江南的缥缈水汽,迷蒙了门前那一道长街,块块青石板缀成的古路,蕴含着说不出的最美,掩映在淡雅的风光,淳朴的人情,沧桑的历史中。

指间滑过青砖凹凸的纹理,青石板“啪嗒”的踩水声中展开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晨曦的烟熏中,近处白白的石井栏上雕刻着飘起的花纹,长街后头简朴的祠堂中,一柱红香飘出烟气袅袅,就过墙头青草,也滋润了江南的灵动,跳跃着轻盈的绿意。最美的要数脚下的青石板路,百年的磨蚀,青石透出沧桑之气,石板散乱却错叠有致,如郑燮的书法,杂乱中透着飘逸,绵延不断,仿佛凝聚了古镇所有的淡雅,从石板吱呀的回韵中传递。故乡的青石板路最美,因为它淡雅的风光。

故乡的青石板路一如同里的小河,是家乡人依赖的出行和生活起居之处。早晨,妇女们将家务活拿到门口,于是青石板路上便堆满了未拣好的青菜,未织好的棉线,也填满了好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唠叨和小孩们无邪的笑语了,走在路上,这时耳里满是日常的欢声笑语,眼里也尽是一派生机与活力上了。每逢一家有急事,消息沿着青石路传开了,于是大家帮忙的帮忙,救济的救济,难事一会儿就解决了,看看这门前的青石路,心里装下的全是故乡淳朴的人情了,故乡的青石板路最美,美在那淳朴的人情中。

沿着青石板路走到尽头,木制的街牌上三个大家赫然“卸甲桥”。听邻居的老人们说,这里原先是一位将军的宅第,将军到街口便卸去盔甲,于是这路得名“卸甲桥”。我惊愕原来这青石路还有这样一段历史,不禁觉得那块块青石板上便注入了将军的英武之气,想必那尽头的祠堂里供奉着将军的英魂吧!我突然对过路者肃然起敬,从前朝走来,它完整地记载着一段沧桑的历史,虽然居民换了一拔又一拔,但它仍保守心中那一份崇尚,它是街道的精魂所在,它是这小镇的魂魄,精神的源泉。故乡的石板路最美,美在它沧桑的历史。

虽然它并不宽敞,甚至有些老旧,但在我心中,故乡的青石板路永远最美,因为它那淡雅的风光,淳朴的人情和沧桑的历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五

人们常说,故乡是入世之源,根之所在。

我的故乡在名叫陇东的一个小地方,在那里,父老乡亲立着是树生存的方式;活着是庄稼繁衍的状态。立着和活着,都是生命的宣言。

一株小麦,一棵玉米,或一苗瓜秧,都是赖以活命的口粮。还有炊烟是他们生命中最紧密的旅伴,永远裹着五谷的香味,让我们一生都很幸福,也很温暖。

现在,如果有人摘下故乡的一朵花,就会有一句歌谣渗出血来,就会有一个音符如断脐一样的疼痛。故而,我的诗篇是未完的`泪水;我的眷恋是绿色的闪回。

常常在梦里,我与一缕炊烟对视,与一群鸟儿歌吟,与煤油灯在窗外描画着庄稼的影子,与老黄狗在影子里寻找着陈年旧事。总想让飒飒的秋风时而飘来留念的芳馨,让暖暖的日月交替导演着村庄的悲喜,让四季耕耘着茂盛与凋零的土地。

我那痴迷泥土、崇拜庄稼的父老乡亲,多像生生不息的昆虫,为了有丰满的炊烟、奔跑的镰刀、灼热的阳光和成熟的庄稼,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生死轮回,让一些有限的生命驻足或者飘移,都是萌动着的欲望和智慧,至直有很多思想的昆虫在日月的光影里舞蹈或者燃烧,尸体和灰烬在灵魂的黄土上吐艳争芳。还有那些站立的,在风霜雨雪中努力挺直腰杆,坚守着心中最后那口井、那块地和那垄庄稼。

曾有五谷种子在黄土的子宫里转换着自己的角色,庄稼像一个成熟的女人,怀孕的身子压弯了一个个季节,即使风从诗经中吹来,虽带着呻吟和分娩的血丝,总有土地着繁衍着亲情、友情和爱情,以及村庄的粮食、骨肉和血脉。

从而,我写了一些关于故乡的文字,不想被爱丢弃。不管是旅踪走笔,还是梦回故土,即使我的一双眼睛,已被油灯照暗了;一瓶墨水,把我的头发啜饮得花白了,我也不想被爱错过。

如今,我的村庄已成城镇,钢骨水泥长在我记忆中熟悉的部位,但我仍能闻到亲切的汗香,听到掀心的呼唤!

在我走后的日子里,却不想让檐角那一抹枯黄的孤独,因为骤冷或骤热,惊心般的苏醒,空负两行清泪。让那些微雨、落花,以及干枯的枝桠,和无巢的鸟一起,把白天哭成黑夜。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六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和妈妈怀着高兴的心情回我美丽的故乡。

一路上,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只见绿油油的天野,一眼望不到边,看起来真舒服。回到了故乡,我的陈年旧友就拥了过来,说要带我去游览田园风光。

来到村后,我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了鸟儿那悦耳的“歌声”,我顺着这婉转动听的歌声寻去,眼前豁然开朗,那里山清水秀,鸟儿在树上欢唱。旁边有一条白莹莹的小河的水清得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绿得像一块翡翠;静得像一面镜子,映出的天,白的云。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分不清哪儿是天,哪儿是水;五颜六色的小鱼在这白莹莹的小河里追逐打闹呢!这不愧是我们村的“生命之水”。沿着小河,我们来到了果园。果树上的荔枝圆鼓鼓的,像个小红灯笼似的。这些红彤彤的荔枝像一片红霞似的,把整个天空都染成红色。我情不自禁地走过去伸手用力把一颗荔枝摘下来,觉得手中沉甸甸的,放到鼻子下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田。

穿过枝繁叶茂的果园,我们来到了田野。远远望去,一望无际。那些绿油油的稻田像绿油油的地毯,更像绿色的海洋。风一吹过,稻田就像海浪一样,一起一伏,一前一后。稻田的旁边有一头老牛蹲在牛栏里悠闲地吃草;农民伯伯在那辛勤耕作,头上已经满头大汗了,真是让我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再向远处望,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山。山脚下有红的花,绿的草,连在一起五颜六色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向我们展示它的美姿呢!蜜蜂在花丛中辛勤地采蜜,正准备酿世上最好的蜂蜜奉献给我们。小狗在花丛里散步,还一边欣赏着这美丽的“仙境”;山脚下那绿茸茸的小草一直延伸到山顶上。

天色慢慢地暗了下来,我和我的那些陈年旧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里。我的故乡真美,我爱我那依山傍水的故乡。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七

几次惊梦,几许辗转。故乡,是我灵魂的生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故乡连着我,是我一辈子的两点一线,一头牵着是我生命的伊始、一头缠着是我肉体的终端。

剪不断,理还乱。困惑、挣扎一直困扰着我,无休的压力,让我学会用嘴唇承载一切。竞争、攀爬,跌倒、痛。于是我想起那句话:心似晴空,理想当头。我明白的时候,背转脸去,我看见你笑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故乡路…。

路很长,夜有点凉……。

你一直很爱我,一直包容我,或许,也曾将我宠坏。但是,家,永远是最最美丽、最最温馨的名词。几经涉足,方知深浅。你无情地让我选择远方,选择独立。我却只能含泪与你离别。我正在经历着每一个孩子必不可少的蜕变和成长,在穿过纵横交错的时光掌纹,我想起了那些刻苦铭心的无知与叛逆。幸好有你的存在,我才拥有今天,幸好你没有放手,我才拥有明天。

我心跳的动力来自你的呼吸。

您的信我就压在枕头下,想起您的时候,我把脸贴在家书的封面上。您再也不跟我开玩笑,再也不用我学说话的牙语逗乐我。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叮嘱。反复而反复……我想告诉您,我很好,而且,我一直很爱您。

谢谢你们。

谢谢给予我动力。

让我有了一个目标。

我会争取上进。

带着无尽的热情。

像扑向烛光的飞蛾。

甘愿做烈焰的俘虏。

摆动着是回家朴实的舞步。

我斟酌着故乡的甘泉。

体味着。

什么是甜。

什么是苦。

确定了就义无反故。

要输就输给追求。

要嫁就嫁给幸福。

汕头市东里中学高二蚁琳琳。

本文系()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八

我犹如一片孤独的云,游离于这如海市蜃楼般美丽的城市。是的;城市有城市的好,它是承载青春梦想的天堂。城市也有城市的美,它是经过精雕细琢的整形美人。每每我徘徊于人潮汹涌的大街之时,总觉得自己是这高贵美人怀中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孤儿,一个被遗弃的孤儿。我甚至感觉到它在用高傲的目光在鄙视我,我的心在微微颤抖。

晃晃中我想到了故乡;朝思暮想的故乡。朦胧中我看到了老家门前的那棵老树。虽历经风雨但它依然坚守着那块未被贪欲沾污的故土。我也看到了袅袅升起的一楼楼晃动的'炊烟。它似乎在向游离于城市的游子招手,期待游子早日归来。故乡的一切对于游离于城市的游子来说,它就像一根绳子,永剪不断的绳子,它把故乡与游子之心紧紧连接。世间的路有千万条,但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在我离开故乡的那一刻,我带走的是身躯,却把灵魂留下。

我留恋家乡的稻田;长满稻谷的稻田,田间还有几头牛在聚精会神地吃草。这一切在远处青山的衬托下,显得是如此美丽;协调!我最惦记故乡的屋檐,屋檐上秋天全是落叶,春天会传来阵阵动听的燕鸣。屋檐下门口那对火红的春联,看出了穷人家来年的心愿。从早到晚春燕就围着屋檐上下纷飞,总是和谐地同屋主人好好地过日子,时时刻刻缠绕在游子之心的就是这屋檐。

我时刻无不牵挂着抚养我长大成人的父母双亲,皱纹已经不知从何时起布满了他们历经沧桑的脸。生命在岁月的长河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老去。我想起了一路成长的每一段艰苦岁月。想起了随同父母到田里干活的岁月,更想起了父母为供我们读书而节衣缩食的岁月;一切仿佛就在昨天。是父母培育了我对故土的情感,是故土启发了我变得坚强。

落叶归根我真的老了吗?我把青春献给了城市,把血汗献给了人民币。然而内心依旧孤独,邻居之间依然陌生。房子再大它留不住心,道路再宽也留不住人。我不管走多远;哪怕是天涯海角都会回来,因为我的心在这,我的情感在这,我的灵魂在这——故乡,我灵魂的最终归宿。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九

安东尼的眼睛被他看到的金银财宝弄得眼花缭乱,豪华毡毯,巨大的彩瓷花瓶,翡翠与象牙的雕像,嵌宝石的鸟笼,金银丝纹装饰的屏风和满墙的壁画,在这种美轮美奂和丰富多彩的影响下,他不禁有些晕眩。

巨大的长翡翠桌边,人们享用着美味佳肴,然而,每两个人要同用一个圆圆的大玉盘。盘内珍馐异品,应有尽有,可每人面前只有一支长柄的勺子,显然谁也无法把食物送入自己口中,可是他清楚地看到,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勺子把食物送入对方的口中,只有互相帮助,两个人才能够共用享用美味。

他忽然痛苦地说:“啊!可怜的人类如果能像他们这样互相帮助,而不是斗争……”

(二)审判。

庄严的十字架上,粗重的铁链锁住的两个呻吟着的灵魂,他们尊贵的头颅仿佛两块巨石一般沉重地垂下去,珠光宝气的王冠上血迹斑斑。上帝以无比仁慈的目光审视着这两个“战魔”。

“安东尼,迪南,你们是人类的罪人。在我善良的臣民面前,你们要受到血与火的惩罚,只有无比圣洁的信念能够擦净圣坛上的尘污。去追悔吧,罪人……”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十

——转自查干。

每一个季节,都有它不同的声音,大雁飞过,我仿佛听见了南方的温宁与大气。

关于秋天的文字,似一杯甘醇的酒,一直在我脑海里缠绵。尤其是故乡的秋天,一个盛产爱情与孝心的地方。只是多年来,我把脚步交给了天涯,她的一切只能过多的在梦里去温存。

秋天的声音在查干听来是天籁,便是有那“此曲应是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意韵,我却从来都未曾去细细领会。

当第一片落叶颤巍巍的落下时,我已经触摸到了秋天的气息。

北国的盛夏极其短暂,温柔得像一个江南的女子,炙热中蕴含着脉脉柔情。南风里裹满了温润的气息,有一种声音在悄然弥漫,缓缓的流淌着,果真如夜色里的江南。

每到这个季节,我愈发想念故乡,想念母亲。

母亲的唠叨如秋天田野里的野菊,碎碎的撒在我的记忆里,似一缕久远的清香在岁月里延伸。

北方的夏天渐行渐远,那些日子,蝉鸣默然寂寥,淡黄的色彩染就了柳梢。越来越晴朗的天空,堆砌着纵情流淌的白云。有一种声音在心里纠结,竟深深的扯痛了灵魂。

那是大雁飞过头顶跌落的故事,漫漫长途里写满了艰辛。枝头的树叶正在逐渐枯萎,渐渐的变黄。头顶的阳光依然灿烂,只是多了些许沧桑。碧空如海,几片浮云悠闲的在海中游荡。蓝天下,原野萧萧,劲草摇黄。我突然执着的认为那就是一首秋歌,从我的故乡传来。

没有人不去怀念故乡,即便是村前的一棵大树,村上的一缕炊烟。

那些在记忆里珍藏的情景,每至秋天便会浮现在眼前。故乡的山明水秀,民风淳朴。不论是树,抑或是一株野花,都是无比的真实。既不小资,也不愤青。多年来行走于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城市里,苟延残喘。时时会想起乡村那无拘无束的秋风,抚动用丝瓜藤编织的窗帘。

在董永与七仙女那段动人的传说里,我渐渐长大。其实我从来没有幻想这样一段美丽的爱情,但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着着实实的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仁义天下,孝感天地便是最好的诠释。

故乡的秋天不算很美,很是淡雅怡人。人们在收获的同时,会把在次年才收割的小麦种子均匀的撒在地里。伴着树叶的落下,埋下了幸福的期冀。不久,绿油油的麦苗便会从地里冒出,燃起一片一片的娇嫩。

我喜欢躺在秋天的斜阳里打盹,邻居地里的红薯如乳猪一样恣意的躺在。我常常会约三两个伙伴,悄无声息的弄些过来。在清澈的溪水里洗尽泥土,对于那一代的孩堤,最能感动舌尖的莫过于一顿烤熟的红薯。

火苗蹿得很高,噗噗的声音一直在响起,甚至燃烧了旁边的野草,带着滚滚的热气。

同伴不停的用嘴吹着手里的红薯,不停的翻动着,那样子很滑稽,像饿极了的猴子,捧了个烫手的山芋却无从下口。女孩儿腼腆着笑脸,歌声始终如夜莺般清脆。

水潺潺流动着,载着几片树叶执着的远去,声音很悦耳。秋风绞碎了白云的影子,我们在第一颗星星里,用竹叶的鸣响代替了母亲斥骂的回应。

地里的秋虫最是怜人,在月色里的倾诉极易打动人心。梧桐树的叶子最是魁梧,每落一片都会发出一声幸福的呻吟。

世上万物都有语言的,动物如此,植物亦如此。花有花语,草有草声。个性最分明的算是秋天的`树叶了,沙沙闹个不停,像极了小市民。甚至有些儿愤青的味道。而秋天的桂花,星星点点的漾在月色里,不焦不燥,优雅,淡然。倒有些小资情调...

母亲依然爱唠叨,在桂树底下,依然裹满了甜蜜。偷人地里的红薯,被责骂在所难免,对于一群乡下的孩子,责骂与溺爱其实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声音。来在故里,响在秋天。

在我眼里,心里,经常会掠过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陶公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似乎没有人见过风是什么样子,我却想像着她如青春,一晃而过,毫不迟疑。

在秋天的原野寻找风的习性,自是要心神宁静了。那时候我不懂,总爱在黄绿相间的草地里奔跑,撒野。

一直到现在我才知道,有些色彩充盈着秋风的灵魂,是一种来在天外的音乐,天籁之音。

母亲走的时候,我没有过多的悲伤。我只道是母亲去了天堂,常常在大雁声里,炊烟起时,去寻找一些不灭的印迹。

奶奶生前是个很苛刻的人,然而最受委屈的当属母亲。

曾亲眼见过半百的母亲小心的伺候病里的奶奶,毫无怨言,那年轻做媳妇的种种际遇都消逝在母亲的皱纹里。

奶奶在秋天里走的,而秋天里,是母亲教会了我如何去感恩。在流水般的光阴里,奏响了爱之和弦,秋之声音。

秋之声使你心怀若谷灵魂安静,远离尘嚣与无谓的争斗,这便是天籁的本来意义。当然,这声音源自故乡,没有哪一种声音比他更能温暖心灵。

我想母亲一直希望我是幸福的,要不然三年了,母亲的笑容怎会在我梦里还是那么亲切?

故乡的一切都似母亲的叮咛,始终在耳畔萦回,显得很宁静,没有一丝娇情,仿如是上苍赐予的福祉。在心灵放飞的那一段段日子里,我一直用心在聆听。

秋天,有一种声音在心底冉冉升起,它来自我的故乡.....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十一

不为彰显,只是一个教师对另一个教师灵魂的思索。

——题记。

十六岁之前的我,一直住在母校——一所工厂子弟学校。学校规模很小,可确是一个安静的所在。缓缓的小河水从旁流过,清静而朴素,那里是父亲欢乐的天堂。

初中三年,父亲教我语。往事如今大都已淡去,唯有三事深植于心底。

那晚是语辅导,一位女生癫痫病突然发作,同学们都吓呆了。父亲疾步跑去,一手搂住她,另一只手伸进了她的嘴中……第二天,父亲右手三个手指上都缠上了纱布,只得用拇指和食指拈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那手形多像舞者手中的那只小孔雀。

一次语上,一位男生因腹痛伏案呻吟,父亲放下本,扶起他,走出教室,用自行车把他送往医院。手术后医生说,幸亏及时,否则“阑尾穿孔”麻烦就大了。如今,每逢年节,这位同学必带上妻儿,看望父亲。

一年中招过后,一个学生差一分不能进入重点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家长又交不起高价费,父亲几次三番到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找人为她帮忙。事成之后,家长买了两瓶酒送给父亲,结果害得父亲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心急火燎地把酒给退了。

后,我上了大学。在大学校园里,从父亲的信中我读出了日子的艰辛。工厂不景气,教师的工资已无法保障。学校里人心惶惶,有人劝父亲办调动,可父亲不同意。不论严寒酷暑,父亲仍一如既往骑车七里余(这之前,我们家搬离了母校),到校上,忘我工作,与学校风雨同舟,共渡难关。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也当上了教师,一如我的父亲。每当收到远方学生寄的卡片,心底就会升起难言的喜悦。父亲常说:“当老师不图啥,有这小小的卡片,足矣!”

周末的一天,雨下得很急。像往常一样,我独坐窗前,看雨,任思绪飘飞。电话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是父亲,他说:“我,退休了。”刹那间,窗外的'雨便淋湿了我整颗心。父亲不擅伪装,故作轻松的口气将内心的失落暴露无遗。母亲告诉我,厂里把所有如父亲那年龄段的人“一刀切”——叫“内退”。放下电话,我不知该想法安慰父亲还是该安慰我自己。

半月之后,父亲又打了电话,说他已联系好了一家私立学校,言语中闪烁着欢快。那天,我请了假,和姐姐一起去送父亲“打工”。在车上,五十多岁的父亲很兴奋,眼神之中透露着期待和紧张。看着车窗外的游云,猜想着父亲的心境,阵阵酸楚让我喉头发紧。到了学校,一切安排妥当,我们告别了父亲。回的车上,我拨通了父亲宿舍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同舍的人,说父亲“领教材去了”。那一刻,我的眼泪再也没能忍住。后父亲生病住院时我才得知,父亲在那所学校一星期“二十八节”、“三个班”、“三个级段”!!!我彻底明白了,父亲只是不能离开那“三尺”他人生的舞台啊!

母亲的怜惜,我和姐姐的劝告,又加上原工厂子弟学校的返聘,父亲的打工生涯只持续了一个学期。那么繁重的工作,父亲为什么要干下去呢?虽早已知道了答案,但这个问题我如今仍一遍遍问着自己。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十二

故乡,非常亲切的名字,总在我的心头魂牵梦绕。对于常年在外谋生的游子来说,故乡是饮水思源,种下希望的乐土,是人生征程在沧海桑田探寻谋生时一座永不消逝的航标。

每每回到故乡,总要和儿时的小伙伴们欢聚一堂,不时地会登上那高耸入云,让故乡百姓引以为骄的九龙嶂,站在这群山之巅观赏故乡依山而建的美丽新村和山前屋后的橙园风光。每每看到这景象就会联想到《西游记》里王母娘娘钟情的蟠桃会,玉帝、群臣们休闲聊天的伊甸园。每年过了立冬,这漫山遍野的脐橙就宛如皇宫后花园里的金枝玉叶,仙桃玉果,在艳阳之下橙红辉映,娇艳诱人。

当你走近故乡,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就会随风而至,这氤氲淡雅的香风无不令人陶醉,即便是琼浆玉液、贵州茅台也难以盖过这山乡脐橙溢出的阵阵香味。

当你置身于这逶迤如画、浓郁飘香的果园,你所能看到的就是果农们欣喜的表情,听到的就是他们爽朗的笑声。这种饱满而真实的笑声是他们对一年辛勤换来丰收的欣喜,是对曾经为这一方百姓致富作出了贡献的政府官员业绩的肯定,更是他们历经百年沧桑之后,当今发生巨变的赞颂。

他偷偷地从外地买回了数百株脐橙苗木试种,以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致于沉潜,梦想不致于粉碎。然而,家人、邻居任着性儿在扎堆的议论,喁喁私语,味同嚼蜡的絮叨,一边翻着白眼,一边坚定地保持着他们固有的僵化与守旧的惰性然而,时年还是小伙子的他以积贮生命能量的执着和追求,已经在这荒山野岭中弥漫开一股祥和而充满生机的青春气息。

早春二月的丘陵山地,荆棘野草尚在皑皑的白霜中沉睡,这时在叶稳心里的春芽早已开始萌动,赤脚上阵,劈荆斩棘的他首先催开橙苗的羞涩和稚嫩、当温润的春雨催开清澈透明的绿色呈现在眼前时,他狂喜的心也如柔和的春风那样温暖,而当白色橙花如诗行启蒙、清新绽放时,乡亲们的脸也漾成了一朵朵冰清玉洁的鲜花,被这金黄鲜美的果实酽醉了。

七年后的冬季,故乡的脐橙第一次在香港闪亮登场,赢得了不绝于耳的声声赞誉,他和乡亲们的满腔热情和多年艰辛幻化成了一扎扎还带着油墨馨香的美金。一时间,故乡脐橙果大色艳、甜酸适度、脆嫩爽口、香气浓郁、化渣汁多和绿色健康又营养,香香甜甜不上火成了消费者街谈巷议的新闻,不绝于口的佳话和好评。

有专家说,脐橙是国际公认的橘中之王,果中珍品,而故乡的脐橙是珍品中的珍品。它之所以迅速名昭天下,除了像叶稳这样的故乡人本有的勤劳、睿智、守信外,更有故乡那充沛的雨量、充足的阳光以及拥有一定的稀土含量等独特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滋养着娇贵而灵性的橙苗,历尽风霜雪雨的炼烤终于在故乡殷情的土地上拔节生长、发枝挂果,将故乡的山川点缀得金碧辉煌。

上世纪九十年中期,故乡的脐橙产业的不断兴起,政府的当权者也似感悟到她生命的蓬勃与律动,从而开始了掀起果业开发热潮的沉静思考。心怀山上再造,富民兴县海阔天空的远意,毅然喊响了打造世界著名脐橙生产县的嘹亮口号。在文田、新苑、行山、澈头班石等乡镇的万亩脐橙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并辐射、带动了南北十几个乡镇和周边县市,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在空中遥远的凝望里和谐地融为一体,碧绿葱茏,蓊蓊郁郁,印证了当地政府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大胆构想。猪、沼、果生态经营模式和无毒选苗、杀灯虫、滴灌、以螨治螨等技术的推广,使曾经噼里啪啦拔节、开花、结果的橙树,到了秋末,都陆陆续续趿趿踏踏回报给果农一篓篓沉甸甸的果实和漫山遍野的橙香。氤氲的橙香轻飞漫舞,飘向全国,飘向世界,飘向千家万户的厅堂。

回望浣洗的岁月,释尽前缘的故乡人,一改千百年庆逢天时得天利,他时饱暖谢苍天旧观念,对这一方山水,当地政府感恩不尽,是她们促使众乡亲穷则思变,干中求变,也是她们给了劳动致富,改变生存的根本。

故乡人成功种植脐橙,几十年风雨兼程,如智者超拔,飘过高天流云,演绎着精神的坚守和品格的完善,并展示它丰富的内涵,意义的完整,是生命与自然久远而美好的相约,是农村走向和谐,农民与政府心连心的一道风景。

下山的路上我们谈笑风生,看到这些腰缠万贯的新型农民,我心里泛起一丝丝从未有过的甜润,故乡的山路厚实稳重,只要你踏上故乡土地就会感到无比的轻松。正如叶稳对我说的那样:从容淡定,坚毅果敢的故乡人,将在广大消费者的倾心呵护下,以往年各级政府、科研所、站的褒奖和信任为新的立足点,一如既往地高举脐橙品牌化建设的大旗,昂首阔步迈进新的时代,走向新的征程!

辛卯年冬月写在故乡。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十三

几痕秋波、还在水面缠绵;几片秋叶、还在枝头留连;几朵菊花、还在路边强颜绽放;几只秋虫、还在草丛浅吟低唱……不想、一场凄风冷雨骤然而至,正告冬天的来临!其实冬天早已浅入,人们深深知道,只是不愿正视,不愿接受罢了。

春天的芬芳犹在;夏天的火热犹感;秋天的尸骨未寒。冬天就这么迫不及待、这么没商量、这么理直气壮、这么理所当然地来了!你接受也好:一年一季,不多不少,不早不晚。你不接受也罢:该来会来,挥之不去,不卑不亢。

寒来暑往,四季轮回,这是自然规律,不以人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能消灭和改造,也不能创造和制定。只能认知和利用。我们祖父先就很智慧,遵循着自然规律,按季节的特点,早把四季分工协作好了。即所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春耕、夏耘、秋收自不必说,且说冬藏。什么是冬藏?冬藏就是:“一、冬季农家把收获之物贮藏起来;二、指某些鸟兽冬季迁徙或蛰伏;三、内经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敛冬藏。”

那么,为什么要冬藏呢?“一、冬天天气寒冷,人如果不‘猫冬’,在外就会受冻;二、粮食、蔬菜之类如果不储存起来待食用,人的生命就难以维系;三、经历了春耕、夏耘、秋收的消耗和劳碌,人的身体已经伤气伤阴了,如果不利用冬天吃些滋补食品养气养阴,人就没有精力和体力来年劳作。”由此可见,冬藏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一些动物、植物尚知道迁徙或冬眠,何况人呼?故古人曰:“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这个“天道之大经”,一直沿袭到现在。记得小时候,冬天人们不再出去劳作:女人在家除洗衣做饭料理一家人生活之外,贮藏、制作食物。如:霉豆腐乳、豆豉,腌腊鱼腊肉、萝卜白菜、辣椒豆角;做酒、酱、粑、面、豆腐;炒花生、玉米、蚕豆、黄豆、瓜子;炸薯条、豆条、兰花豆;男人则在家或添置修补农具,或吃喝玩乐。

如此看来,冬天虽然寒冷、萧索、寂寥,只要懂得认知并加以利用,是可以“变腐朽为神奇的”。

由此、我批判“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我认为:这是对冬天的无视、对冬天的轻慢、对冬天的不尊重。

冬天有冬天的价值。它无情地埋葬旧的一切,虚席以待新的一切,使事物发展进步。

冬天有冬天的意义。春天催我们耕,夏天催我们耘,秋天催我们收,冬天则以寒冷、萧索,劝辛劳的人们别无所想地放下犁铧、锄耙、镰刀回家养精蓄锐、休养生息。

冬天有冬天的美。人们永远期盼与眷恋的雪:轻灵飘逸。白天不扰人安宁,夜晚不惊人睡梦;娇俏乖巧。你打开窗帘、她窗前且为君舞。你合上窗帘、她窗外自孤芳自赏;温婉可人。无论谁、只要你愿意,她都会给你如诗如画的享受,如梦如仙的迷醉;不矫情、飘哪是哪。山上、树上、旷野、河塘、赃处、净处、穷家、富户,随遇而安。不象凤凰、非梧桐不栖,不似孔子、名盗泉不饮。

冬天有冬天的快乐。或:在堂屋中央生一堆火,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取暖。拉家常、讲故事、猜谜语。烧红薯、玉米、糍粑解馋。其乐融融;或:湖、塘捕鱼。山林围猎獐、麂、猪野、豪猪、野兔、野鸡之类。寻欢作乐;或:三个一群四个一伙,墙根晒太阳,闲聊打趣;或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冰面上滑冰。嬉耍玩闹;或:听说书、看戏、唱山歌、打牌、下棋、睡懒觉。尽享农闲好时光。

我爱你,冬天!你不与春天争芳菲;不与夏天争茂盛;不与秋天争丰硕。敢于不一样的'自己。

我爱你,冬天!你于季节中循环往复成了习惯,习惯成了自然,自然成了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的血浓于水。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冬天、犹如白驹过隙:秋天还未去远,将将有点寒意,春天却又来了。更让人失落的是:说是冬天,却常常不见霜不见雪。冬天的美、情趣、闲适,被省略、被剥夺。

乡村:田地草及腰,烟囱鸟筑巢;猪牛栏无存,鸡犬不相闻。

堂屋中央冷冷清清。曾经围着取暖的欢声笑语,被时光淹没、失传;曾经烧烤食物的诱人香气,让清风拐走、失散。

墙根下凄凄凉凉。只有东零西落的几个老人,晒着旧时的太阳,守望今天的村口……。

本该冬藏的人们,去了哪呢?!是不是去疲于奔命了?或者去贪得无厌了?

其实:衣服不要多,够穿就行;饭不要多,够吃就行;房不要多,够住就行;钱不要多,够花就行。人的生命宝贵而有限。如果穷其宝贵有限的生命,追求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无限物质,是不是太浪费了、太可惜了、太悲哀了、太不值当了?!

私自以为,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行将就木,回首一生的时候:不因童年、失去童真而酸楚;不因青年、青春耗费在学习和事业上而抱憾;不因中年、一味拼死拼活而慨叹;不因老年、仍辛劳不已而哀伤。这样、临死之时,他可以无悔地说我的一生:张弛有度、潇洒自如、丰富多彩。不枉来这个世上的幸运!不枉生命的宝贵!

把冬天还给冬天吧,不要让一片柳叶迷失冬天;不要让一缕春风袭扰冬眠;不要让一朵桃花感化冰雪。

把冬天还给冬天吧,让执迷忘我填欲壑的人们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陪陪冬日墙根下,日渐佝偻龙钟、望眼欲穿的父母。

把冬天还给冬天吧,让北风尽情地吹,让雪花尽情地飞。火锅煮秋收,把酒乐农闲。不管年前年后事,但看村外梅花开几枝。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十四

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我把它归纳为三句话:把学校还给学校;让学校回归社区;使学校体现现代教育特征。

“把学校还给学校”,这个命题听起来有点怪,“学校”不就是学校自己吗,怎么还需要“还”呢?其实不然,这里试举两个例子。

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学校制度仍然带着浓厚的计划经济烙印,虽然最近二十多年来我们也进行了很多改革,收到了不少成效,但传统的计划经济属性并没有根本改变。

比如说,目前我们的社会已经建立了法人制度,学校应该是法人组织,校长应该是法人代表,但其实不然,有名无实,真正的法人是教育局。校长是对教育局负责而非对学校负责,对教育局长负责而非对全校师生负责。因此学校往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战略性的发展意识与发展规划,因为不需要有也不可能有。

又比如说,学校的管理结构也不是法人的治理结构,尽管有校工会、教代会,但民主决策和有效监督并不强。因此,学校管理的权力化、非制度化和经验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还是家长式管理,非现代组织的特征在一些学校中还相当严重。

从学校内部来说,教育教学制度不是没有,而是很多,整本整本的,但问题是,这些制度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它所反映的是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工业社会甚至是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它所支撑的主要是传统教育、标准化教育的需要。而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力图代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时代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如新课程的推进),却得不到学校制度的有力支持。

学校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它又是一个封闭的孤岛,社区、家庭难以有效参与、有效监督,虽然学生、家长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学校也很少介入社区的文化建设,虽然学校建在社区,也很希望社区环境能与学校教育环境相协调。

这些情况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

[1][2][3][4]。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十五

三月来了,雷锋回来了,一本新的.雷锋传记雷锋1940-1962也出版了.据报道称,这本书以300多张首次公开的雷锋照片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雷锋形象:助人为乐又追求时尚,爱岗敬业也热爱青春.

作者:胡湾作者单位:刊名:百姓英文刊名:people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十六

“这些年,这些事,风也过,雨也走……”

当我来到这所学校,面对着一张张陌生又即将熟悉的面孔时。我想,我已经找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了。告别父母的爱。朋友们,却给了我另一种温馨。眼角偶尔滴过一两滴对家思念的泪水。但友情早已将它蒸发。我们将彼此的了解表现在细节。时间在流淌。我们的友谊也日益增厚。

当你打扫家时,你绝对不会有什么抱怨。我们也没为我们打扫家而争吵。我们总把家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格外温馨。因为我们爱家。不过小打小闹是会有的`。但这反是我们友谊的见证。我们的小打小闹。打出友情,闹出温馨。让惆怅消失,向未来憧憬。

我的小打小闹记录了我美好的校园生活。我的美好时刻。家中的小打小闹。我回忆……我忘不了我们的nba扣篮大赛;忘不了一起开演唱会;更忘不了节日中畅所欲言。那些小打小闹。我的真挚友谊。

篮球是我们了解的桥梁。空闲时间篮球场上总会有我们的身影。一个个漂亮的上篮,伴着一句句叫好声。让我们挥洒飘逸。我们时常累得精疲力尽,也总在老师的呵斥声中离开。但相伴的是我们的快乐!

我寻找着……难忘的友谊!

挥别了,我的初中生活,我生命中的一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十七

这一夜度过我一生梦想。

见到我该见的人。

这一夜我似乎疯狂。

可又表现得如此平静。

这一夜是我此生最无憾。

这一夜像过了几辈子。

那平常的日子啊。

围着我爱的人。

在油盐酱醋米茶转。

结据而快乐。

虽然没有想像的轰轰烈烈。

但这是最真实的快乐,

前所未有的幸福。

与生俱来的样子。

那是真的.吗?

告诉我你真的来到我身边。

来到我生活。

难道我们会那样?

像梦里相亲相爱。

为什么是在梦里相见。

告诉我预示什么?

你不是说要来的嘛。

我答应你。

亲爱的,我答应你。

可我又有什么资格去爱你。

你是那么优秀。

如同天上星星。

而我呢?一只想飞。

又无法飞出的小鸟。

羁押在笼子。

谁来把她放出。

还能飞向天空吗?

还能展翅高飞吗?

我要飞,我要飞。

我要你来把我解救。

让她自由飞翔。

飞到属于她的家园。

飞到爱的人身边。

做个小小依人的鸟。

而不是愁肠百结的藤。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十八

你们在品都司山上。

顶着人民赞誉的桂冠,

周身环绕着世人崇敬的光芒。

你们尽享着人间膜拜的香火,

你们的才华让星辉暗淡。

使太阳失色。

可我鄙视你们,

我不曾妒忌你们的辉煌,

也不曾把你们的光环钦羡。

因为你们把诗歌都写给了诗人,

你们在你们的境界里交谈,

全然不曾理会。

在你们所处的高峰下。

是众生芸芸的人世间。

你们用你们的语言表达你们的情感,

可这世间的`人们每一个都天资愚钝,

底蕴肤浅,他们不敢恭维。

更不敢埋怨,唯有把你们高高供奉,

一同享受香火的还有。

你们那难以读懂的诗篇。

醒醒吧诗人们,

别再把自己的桂冠彰显,

别在炫耀满身的光环。

如果你们的佳作脱离了人们喜爱的沃土,

你的诗是好是坏这就是最好的评判。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十九

让我开始怀念故乡。

怀念起。

每当想起,故乡这两个字。

我的泪水不由地涌了出来。

泪眼朦胧中。

我的心。

又在隐隐作痛。

今生叫我如何不能想念你。

难忘。

那迷茫的二十年前。

独自背着流浪的行囊。

百无聊赖地离开了你。

如同一朵渺小而又无心的浪花。

被迫滚进了南下打工者汹涌的`浪潮。

苍老的老外婆呀,抱著我泪眼婆娑。

年迈的老父亲呀,一直沉默着无语。

而故乡母亲那高大的身影呀。

从此拉长了我潺潺而又潮湿的思念。

是你。

给了我,那看黄土地玩黄泥巴的童年。

是你。

给了我,那喝红薯米粥儿长大的时光。

是你。

给了我,那纯洁无暇天真烂漫的故事。

是你,让我日夜温暖地躺在你的怀抱。

编织着心中一个永远长不大的梦。

是你,让我学会了,今生如何去热爱。

是你,让我懂得了一个人活着的意义。

是你,让我学会了热爱尘世中的落花。

是你,让我学会了拥抱风中飘零的叶。

是你,让我喜欢上那朝阳升起的晨曦。

也是你,让我眷恋上那落日西下的余晖。

是你,让我学会一直喜欢,一直爱着。

我眼中所能看到的,一切众生的东西。

我总是在想着。

哪怕,有一天。

风尘仆仆的风沙忽然迷失了我的双眼。

而我仍然愿意。

躲在黑暗中,继续这么喜欢着,爱着。

今生今世。

无论,我的身在哪儿漂泊。

无论,我的影在哪儿孤独地行走。

我想我的心和爱是与你在一起的。

我想,我的思与念。

是永远,深刻地埋葬在你的灵魂。

米蘭执笔于香港太和。

(qq:417639111)。

二零一五年元月八日。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二十

聆听这首,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可以寄心灵于“故乡”的灵魂,也在寻找心灵的纯美,寻求生命的希望,她不只是灵魂的归属,而是为了灵魂的追寻,我一直都坚信自己的灵魂深处,有一扇隐秘的门,我想通过自己的慧觉和悟觉,将它彻底打开,就如同从宝剑的缄默里,谨慎地打开它的圣洁纯美,我坚信,经由灵魂深处的这扇门,我能够窥望到一个比物质世界,更为生动,更为空灵,更为纯美,更为深邃的内心世界,与你倾心的对话,为你唱一首歌,引来蝴蝶翩翩,为你讲述一个唯美故事,那是灵魂的纯美,听音乐悠然响起,那是来自心灵的呼唤,是心灵中最质朴,最纯真的感怀。

当人疲惫的时候,很需要一把钥匙,能够开启这扇灵魂之门,为了寻找这样一把神奇的钥匙,我在喧嚣浮华的滚滚红尘里,执着而坚定地守候着,直到许多年之后,我才寻到了,那把开启灵魂之门的钥匙,就在我们的心中,那是心的契合,魂的相融,走进,听着细雨的缠绵,听风,听雨,听心音,不同的心思,便能听出不同的景致情怀,于是,在心灵的故乡中畅游,情怀在肆意的抒发中渐渐清澈,静守一份默契,一份灵动,一份美丽,安然的笑看花开叶落,聆听泉水清音,默守一瓣心香,为自己,为这片澄澈的心灵,悄悄储存那份美好,那份感动,那份清纯,那份淡然,那份幸福,那份执着!

时光如流云般消散,穿透尘埃,把一份纯美的灵魂,珍藏在心灵深处,念起,便是这个季节最浓的色彩,是心灵最眷恋的故乡,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和感动,静水般充满了全身,回味流逝的岁月,不后悔,不遗憾,因为我曾如此精彩的来过,在这纯美的故乡中,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化成了一个奇妙的生命,有血管、面孔、明亮的眼睛和纯洁的心灵,时间的铁蹄能踏碎青春,岁月的河流能冲走昭华,但是有一样东西,却是时间和岁月消融不了的,那就是珍藏在心灵最深处的眷恋,几分淡泊,几分纯真,几分从容,几分感动,俯仰之间,依然洒脱,不刻意,不虚伪,抛却世事的华丽与浮躁,冷眼旁观外界的诱惑和纷扰。

无论你走多远,行多少路,这份,永远是你停留的地方,人生道路难免会有暴风雨,人总是希望有一个,可以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家,心总是希冀得到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于是,当自己疲惫的时候,我也想为自己的心灵,找个宁静淡泊的港湾,寻到一个心灵可以寄托的故乡,这份,足以温暖一生,感动一世,有了这份,内心会永远充盈美丽,不会惧怕夜晚的孤独,冬天的寒冷,因为在内心深处,总有一份相知的灵魂,一直在陪伴着,温暖着,幸福着,美丽着,放我的心在你的手心,,使我的心得到体贴与温暖,清新自然和谐自由,我把他融人我的灵魂,珍藏在生命的最深处。

会让寒冬的早春,吹走心的冰冻让烈日的夏天,给心带来清凉让成熟的秋天,给心的收获让休眠的冬阳,把温暖留给心,于是,心,不再流浪,心,不再疲倦,因为心中有了温暖和希望,此时,在心灵的故乡里,静静的呆着,思着,念着,悟着,在这如此干净的故乡里,静静的看,静静用心感受,感受一份真!一份情!一份善!一份美!心,如风翩跹在广阔的天地间;心,如花绽放在宁静的季节里;心,如水流深在淡淡的岁月中,也许透明了心境,才有这样的从容和和美丽;也许穿越了生命,才有这样的透彻和感悟,给自己一个故乡,一个心的故乡,感悟生命,用心铭记!心的故乡,在岁月里,在生命里!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二十一

故乡是灵魂的居所,是血脉的根盘,离乡的游子,散落天涯,绵延无际的乡思牵扯着心神,一缕缕淡淡的乡愁,缠绕在眼底。停下匆匆的脚步,仰望天际的浮云,岁月流水,光阴老去,却淡化不了思乡的离愁。无尽的思念,是一瓶珍藏多年的老酒,不舍开启,想一想啊,都会醉得不能自拔。

故乡是母亲的故乡,是母亲从小生长的地方。我也曾踩着母亲的走过的足迹,在那里生长,从那里走出,那方土地,留下我许多童年的记忆,以及所有乡亲的影像。

故乡,在记忆中是一张张墨色山水图,故乡的景色是一张张油画,故乡的亲人是一幅幅版画,故乡是心底的一张张照片,是儿时记忆中,每个凝固的瞬间。

故乡是有很多亲人的地方。有邻居,有老人和孩子,有儿时的小伙伴,有竹林和池塘,有广阔的田野,有个排涝站和很高很长的灌渠,还有个稻米加工厂,不同的季节,稻田的水沟里都能捕捉到小鱼虾和泥鳅黄鱔。

故乡是记忆中四十年前的旧模样。每一件己过往事,所有的情节我都能回忆起,真实而清晰。

故乡还在那里,只是我走得离她愈来愈远,而对她的思念确愈来愈浓。

故乡的道路,勾勾坎坎,晴天坑坑凹凹,雨天泥泞难行。雨天后,人们岀门,许多都踩着高跷艰难行走。姿态多半是跌跌撞撞,摇揺晃晃,一步没踏稳;会一脚踩进泥水里,或是整个人扑倒在泥地里,也有的是在鞋子底下套穿一双木头做的厚底木制鞋,全家也就几双,外出轮流穿。

故乡的早晨,在公鸡黎明前多次的.啼叫后醒来。天色微亮,外公外婆最先起床,外婆开始张落着全家人一天的早饭,外公打扫院落,给猪喂食,分别将鸡鸭鹅依次从笼子里放出,用葫芦瓢舀上一瓢稻谷撒在院子的地上,鸡鸭鹅一哄而上,争抢着食物,种群之间不时也发生争斗、扑打,甚是热闹。

故乡的早饭,是我还在睡梦中,己经闻到了香味,外婆一年四季不变地煮上一大锅稀饭,香味是来自同稀饭一起煮熟的山芋的甜香味。

那种用大锅稻草熬煮的山芋稀饭,香甜之味让我此生永念。写到此,心生馋念,我咽着口水,舔着嘴唇。

故乡的夜晚来的很早。全家人吃完和上午一样的山芋稀饭,围坐在大桌边,桌上点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舅舅们时常用一副很旧的,已毛了边的朴克牌带我玩“小猫钩鱼”游戏。煤油稀缺,全家老少也只能早早入睡。

在稻谷成熟收割的时节,故乡的空气中到处都能闻到稻草的青香味,全家人都到田间参与收割劳动去了,留下最小的我在家看门。没有大人在,一有机会我会爬上门前水塘边一棵倾斜向水面生长的大树上,骑在树上感觉很高,看得很远。一天下午,玩过了头,从树上失足跌落到水塘里,好在水不深,离岸也近,我是怎么爬上岸的?惊恐中忘了。身上的衣服湿透,怕被外婆发现责打,我钻进家中院子里的草垛洞里。外婆回来后看我不在,到处喊,从前院后院、屋里屋外、门前及左右邻居家都找寻过。我躲在草垛洞中,我听到了她急切的呼喊声,但,我就不出来。

很快外婆叫回全家人参与寻找。那个年代没有人拐卖小孩,他们最担心是小孩掉进水塘里淹死。不久家人从草垛洞里将我找出,没有打骂和责怪,只有担心和更深的呵护。

再次全家外岀劳动,外婆也将我带上,我与外婆一起捡拾生产队已经收割后,田地里遗留的稻穗,外婆弯腰在田地里寻找捡拾着稻穗,而我只拾到几根就不干了。

许多年后,外婆曾当我面对我母亲笑着说:“这孩子最懒,捡稻穗弯不下腰,只捡几根就不干了!”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能吃饱已经不错了。在记忆中有过几次吃肉的经历。

外婆买来不多的一点猪骨肉,装入一个带盖的小陶罐,放上水,塞进灶堂最里面,利用中午烧饭的、带有暗火的稻草炭灰对陶罐进行煨烤。到了下午时,全家几间屋子都飘溢着煨肉的香味,那种香味能让你流出口水。这是我以后再也没有闻过煨肉香。舌头、鼻子、胃口都是有记忆的,在童年时己形成了深刻的络印,让你终生难忘。

故乡的亲人一个一个地离你而去。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一个大舅,一个姨娘,分别得了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两人都在四十岁左右时分别离世。

今天,我依然能回忆起四十多年前每个亲人的音容相貌。闭上眼睛,我可以从万人之中分辨岀他们每个人的声音。但是,这又能怎样?时间将他们一个又一个地带走了,故乡还在,只是没了许多亲人。

灵魂归处是故乡篇二十二

――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我把它归纳为三句话:把学校还给学校;让学校回归社区;使学校体现现代教育特征。

“把学校还给学校”,这个命题听起来有点怪,“学校”不就是学校自己吗,怎么还需要“还”呢?其实不然,这里试举两个例子。

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学校制度仍然带着浓厚的计划经济烙印,虽然最近二十多年来我们也进行了很多改革,收到了不少成效,但传统的计划经济属性并没有根本改变。

比如说,目前我们的社会已经建立了法人制度,学校应该是法人组织,校长应该是法人代表,但其实不然,有名无实,真正的法人是教育局。校长是对教育局负责而非对学校负责,对教育局长负责而非对全校师生负责。因此学校往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战略性的发展意识与发展规划,因为不需要有也不可能有。

又比如说,学校的管理结构也不是法人的治理结构,尽管有校工会、教代会,但民主决策和有效监督并不强。因此,学校管理的权力化、非制度化和经验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还是家长式管理,非现代组织的特征在一些学校中还相当严重。

从学校内部来说,教育教学制度不是没有,而是很多,整本整本的,但问题是,这些制度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它所反映的是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工业社会甚至是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它所支撑的主要是传统教育、标准化教育的需要。而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力图代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时代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如新课程的推进),却得不到学校制度的有力支持。

学校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它又是一个封闭的孤岛,社区、家庭难以有效参与、有效监督,虽然学生、家长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学校也很少介入社区的文化建设,虽然学校建在社区,也很希望社区环境能与学校教育环境相协调。

这些情况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制度性障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在基础教育中,通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学校的主体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激活学校的发展潜力,形成学校自身的发展能力;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学校;让每所学校都以现代教育的理念与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将对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主要是指:相对于传统学校制度而言的,符合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与指向,能适应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具有法人主体地位的学校为基点,以有效调节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发展及校长、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新型的政校关系和学校自主发展机制为主要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特征,保证素质教育目标实现,促进学生最优发展的“学校制度系统”。这一系统包括:

1.建立“以学校发展为本”的政府依法管理系统与模式。

2.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和学校内部制度。

3.形成“社区(会)、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机制。

4.开发并形成社会的教育支持、服务与监督系统。

如果真正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那么“把学校还给学校”,就不是一句空话。

一、“把学校还给学校”,政府应该首先行动,从我做起。

要确立政府依法设置学校,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办学观;政府管理模式应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具体行政性管理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指导性管理,政府必须从“大校长”的角色地位上解脱出来,给予办学实体――学校以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遵循国家颁行的学校管理规程前提下,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形成学校的教育风格、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激励学校从不同的角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二、“把学校还给学校”并不是对学校的放任自流。

在“把学校还给学校”的改革过程中,健全与完善教育的法律、法规、制度将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只有明确政府与学校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程序、标准与评估办法来落实,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可能真正地“把学校还给学校”。

与此同时,明确表达政府对学校发展的价值观和导向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在投入教育的时候,必然要表达政府的价值取向,并按照这种价值取向来评估投入的效益,这是一种国家意志,它有强制性要求的性质,每一所学校都应自觉贯彻与执行。例如上海市最近提出了“实验性示范性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评估标准”,实际上这就是政府在表明: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什么样的学校制度和机制可以保证学生和教师能够自主地、积极地、主动地、有自尊地、创造性地学和教?学校怎样才能成为社会、社区的学校,而非封闭式的“文化孤岛”等一系列意见、看法和导向。

三、“把学校还给学校”并不是无条件的。

学校的发展水平有高有低,自主发展意识与能力有强有弱。这几年,相当多的学校自主发展能力已经有相当大的提高,但不排除学校之间有差异,有的差异还很大。事实上,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一个促进学校从他律―自律―自治的过程。也就是说,学校的“自治”怎么来?应该是学校自己通过努力争取来的;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政府可以给予不同的“自治”权力,让学校达到不同的“自治”程度。比如,对进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学校,学校应当同时提出一个学校的发展方案,明确提出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政府在经过有关的程序,对学校办学能力和发展方案进行评审的基础上,才能决定授权与否,以及授权程度的大小,授权时间的长短。

四、把学校还给学校,还需要通过培育资源市场为学校发展服务。

在现行体制下,教育的财政投入和人力资源(教师),教育的物质资源配置和知识产品的开发,基本上都是政府提供的。例如学校想引进新的课程,引进好的教育产品,引进它所需要的教育人才,或者学校因某种需要,需要有人来为它做一些短期项目服务,做一些专业技术的服务,它可以到哪里去找呢?有没有这种市场可以去购买这种教育服务呢,实际上是没有的,或者有也是零星的,不成气候的,一般只能通过熟悉的人来找,更谈不上货比三家了。

又比如,学校和教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教育科研或教育实验,搞出了成效,但往往就是写一些文章或报告了事,而很少再进一步开发成可供大家使用的有价值的教育产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教育的“资源市场”,不可能运用一些市场机制来促进这种开发与研究活动,从而抑制了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要自主发展,就需要在市场上找资源,因此政府有责任把这个市场培育起来。我认为,我们能不能通过制度创新,例如建立一些教育研究与开发基金,列出一些学校需要的开发项目,通过市场化的招投标来进行或引导教育技术与产品的开发。我们可以通过市场中介,让学校的服务需求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服务能力互相“见面”,使供需双方互相沟通。这样可以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来开发高水平的教育专业支持技术和产品,可以加速培植起高质量的社会化现代教育服务能力,形成高效能的教育支持专业队伍。另一方面,学校也有了社会化教育资源市场的支撑,不必事事依赖政府,自主办学、个性发展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与此同时,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中,教育的专业性中介组织也需要尽快地成长起来,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规章(或根据政府委托),遵循独立、公开、公正原则,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沟通、公证、监督和评价作用。如教育决策咨询(可以是政府的,也可以是学校的)、教育信息提供与管理、教育拨款审议、教育财务审计、学校设置和课程设置评议、教育督导、教育评估、教育认证、教育考试、教育资格认证、行业协会行业自律等。

如果这些都搞起来了,学校发展的天地就更大了,政府的管理也更活了,学校也就能真正地“还给学校”了。

《中国教育报》2月10日第6版。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3438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