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个反思和自我认知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改进和成长。怎样写一篇总结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下面是一些成功者的经历和感悟,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借鉴。
新闻学论文篇一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播出让中国电视新闻中出现了民生新闻的概念简单地说民生新闻就是对百姓身边事的报道。因为其题材源于市井写法通常采用市井故事口口相传的直白方式所以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近年来各媒体在实践“三贴近”的过程中民生新闻成了“贴近群众”的有效载体并日渐成为都市类报纸的当家产品。然而题材大同小异、写法千报一面看久了难免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再加上相当部分民生新闻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如果都流于肤浅的报道久而久之势必丧失影响力。
如何让琐碎的题材在报道上跳出民生新闻目前生存中存在的问题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本文在结合了一些地方台甚至中央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中存在的一些肤浅的现状,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社会受众的危害,由此反应出了改进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最终本文的重点是要分析民生新闻更加优秀的发展之路。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的新的报道方式,有巨大的学术观照价值。新闻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对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符合中国政治架构、传播环境的电视民生新闻新内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
2、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
3、零距离类节目取得成功的经验。
a、栏目的定为贴近百姓。
b、从对百姓新闻的报道反应新时期我国建设中取得成绩和不足,是国家经济的一个缩影。
c、促进社会和谐。
4、零距离类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主要分析这些节目中存在的一些内部和外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b、为了迎合百姓而导致节目媚俗。
c、节目在表现形式上过于简单、肤浅。
d、主持人的素质参差不齐。
5、具体的对策。
a、加强节目的整合,制作好节目。
b、加大对节目内容的把关,提高节目的品味层次。
c、挖掘新闻的深度报道。
d、加强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通过网络上查阅有关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找到有关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然后到图书管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闻学者对民生新闻话题的讨论,参考他们的意见,为论文的创作寻找素材和一些相关的观点的理论支持。同时,通过对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传播的信息,进行收集,结合现在的民生新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列出这些不良现状,同时结合这些现状,分析民生新闻随之而来的消极影响,最后也是本文的重点,在总结新闻学者及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解决民生新闻的现状的一些参考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对电视新闻民生新闻的发展具有一些参考行的价值。我们希望民生新闻因关注平民生活状态获得它的存在意义,同时也希望民生新闻提高自身的品味,做出有意义的新闻节目,发挥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和职能监督的功能。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xx年11月15日至12月15日:收集资料,拟定论文选题,确定研究领域。
2、20xx年12月16日至24:撰写开题报告。
3、20xx年12月26日,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证会。
4、20xx年12月30日至20xx年3月1日:在寒假期间与指导教师沟通并拟定论文粗纲,修改完善。
5、20xx年3月2日3月10:完成论文细纲写作,并着手论文初稿写作。
5、20xx年3月11日至4月16日:完成论文初稿。
6、20xx年4月17日至5月10日:在论文初稿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定稿。
7、20xx年5月11日至5月18日,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外文文献翻译,注释,参考文献,并打印装订成册。
8、20xx年5月24日,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蔡国林、吴晓伟。多角度立体化可读性-当代特稿追求新闻的价值。新闻爱好者,.(4)。
[2]史慎。背景资料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新闻与写作,2006.(7)。
[3]胡智锋,刘春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现代传播,,(11)。
[4]李余良。增加民生新闻的深度。新闻爱好者,2006.(10)。
[5]姜冬梅,王威。民生新闻纵深谈。新闻传播,2006(3)。
[6]尹德刚,周胜。当代新闻协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7]黄丹丹。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发展。记者摇篮,(2)。
[8]李学洲、肖俊德。“民生新闻”的崛起与现代电视新闻的走向,新闻爱好者,12期。
[9]马艺、张培。电视民生新闻的话语建构,新闻战线,02期。
[10]孙仁广、陆海艳。补课与蓄势——“民生新闻”之透视,当代电视,期。
[11]王杏村。民生新闻在电视新闻中的位置,新闻爱好者,2007年06期。
[14]陆地。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新华出版社,版。
[16]邓林、陈静之等。观众本位——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突破,新闻大学,20春季刊。
新闻学论文篇二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二次伤害”概念界定。
第四节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时异势殊:新媒体扩大“二次伤害”
第一节新媒体为新闻二次伤害提供“平台”
一新传播者:传受一体,主体多元。
二新传播内容:包罗万象,不可计数。
三新传播渠道:开放共享,扩大影响。
四新受众细分:匿名虚拟,促进舆论。
五新传播效果:即时互动,满足需求。
第二节新媒体环境下二次伤害的方式。
一轰炸式采访。
二透明化报道。
三加工性传播。
四网络暴力式反馈。
第三节新媒体扩大二次伤害影响。
一对新闻当事人的伤害。
二损害媒体公信力。
三对受众的伤害。
四影响社会公平公正。
第三章过犹不及:“姚贝娜事件”中的二次伤害。
第一节姚贝娜事件发展始末。
第二节姚贝娜事件中“二次伤害”现象探析。
一新闻媒体造成“二次伤害”的表现。
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造成“二次伤害”的表现。
第三节姚贝娜事件相关结论。
一新闻采访时媒体应遵循伦理道德。
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应提高媒介素养。
第四章追根溯源:新媒体二次伤害成因。
第一节媒体原因。
一采写过程中新闻伦理意识淡薄。
二信息把关弱化。
三新闻生产流程简化。
四传播过程异化。
第二节社会原因。
一经济利益下的“新闻大战”
二大众文化对媒体的消费。
三新媒体技术上为“二次伤害”提供条件。
四新媒介素养教育缺乏。
第三节受众原因。
一受众新闻生产过程非理性化。
二阅听兴趣偏猎奇。
第四节当事人原因。
一过于依赖媒体。
二缺乏维权意识。
第五章因事制宜:减少二次伤害现象。
第一节传媒制度的“他律”
一加强新闻立法及网络管理。
二加强学术研究。
三制订相关传媒内部职业规范细则。
四提高公民新媒介素养。
第二节新闻从业者的“自律”
一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加大监督力度。
三理性对待受众需求。
四坚持正面引导。
第三节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自律”
一辨别媒介信息。
二理性看待各类突发事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新闻学论文篇三
人是意识能动的主体,是实践的存在。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各种条件,从而实现自己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之一的媒体也应该体现人的真正存在,媒体自由作为一种理念,是指媒体的行为不受外在力量的强迫压制,出于本心而采取的行动。自由精神是媒体伦理精神的重要内容:“自由出版物的实质,是自由所具有的应用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梁启超也曾说:“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惟一切文明之母,而近世种种现象皆其子孙也。”
媒体自由理念的形成,是和人的本质相吻合的。媒体自由,体现了媒体工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内在于自由理念之中的价值合理性与伦理道德责任渐被人们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工具价值渐备受推崇。在当今社会转型阶段,为经济利益所驱使的媒体,忘记甚至抛弃自身的伦理道德责任,背离了真实的媒体自由,由此新闻伦理道德的命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重申媒体自由的伦理意蕴,重构真正的媒体自由。
二、媒体自由失范表现。
媒体自由,象征着媒体主体独立地位的获得。鉴于此,任一媒体都要“自由地、平等地、公开地和无所畏惧地服务于全体人民”,但是媒体组织及工作者,不能假借“自由”名义来侵犯被报道者的权益。时下,某些媒体组织及人士为经济利益所诱惑、征服、驱使,背弃自由的初衷,媒体自由已经不再坚持原真意义上的自由价值取向,已经出现失范现象。
1.人生价值观引导背离。
在市场理念的指导下,媒体自由迅速扩张,其价值导向也出现背离现象。无所顾忌地追求“娱乐化”、“刺激性”,追求把新闻事件做得所谓“好玩”的倾向。有舆论导向功能的媒体应该引导人们关注并反思社会现实问题,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端正人生目的,积极探寻人生价值,这样媒体在价值导向上才避免走向媚俗与庸俗。媒体在自由理念的这一外衣下,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媒体,成了一个只能满足受众感官刺激的工具,缺乏思想内涵与审美品位,“真、善、美”从精神家园的高峰堕落为看得见的感官刺激享受。
再有,刺激、好玩的信息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珀杜大学研究生格伦・斯帕克斯也认为,电视暴力使社会失调,尤其是儿童中的失调成为可能。霍勒斯・格里利撰文批评传媒娱乐化的反面教化:“《便士报》热衷于蛰伏在社会内部恶魔般的欲望煽动点火,他们也许不会被指责犯有谋杀罪。但是,他们的的确确是犯了制造谋杀者这种更恶劣的罪行。”一些媒体逐渐失去了道义评判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因此饱受社会批评。有的媒体打着“受众有这个需求”的招牌,为所欲为,以此做文章来招徕受众,吸引眼球,提高关注度和收视率,很不道德。
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失去了同情心、责任心、道德心,让有良知、有道德责任感的民众很是反感。其实,“一个职业化组织,当然是以为公众服务为趋向。这种‘服务’,不能以专门组织自己利益为基础,但也不是自己的‘顾客’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基于他们的需要。”伦理道德要求媒体对受众合情合理的需求要满足,不合情不合理的需求绝不能迎合,还要做好批评和引导的工作。所以,媒体应本着为民众负责的态度,绝不能忽视它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
对于新闻机构和从业者,要记住的是,对媒体职业要有最诚挚的道德责任感和合乎伦理的媒体事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事业。在商业气息浓厚的社会,媒体工作者既要有对职业的忠诚度,也要有提高的自身素养自觉强化新闻伦理道德的理念,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伦理选择对社会、对他人、对受众的重要意义所在。
新闻学论文篇四
摘要:本文针对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特点,从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动态教学,培养记者意识、提高实践技能,优化教师队伍、发挥主导作用,院系携手媒体、实现开门办学等多维角度入手,探索优化新闻应用课程教学的种种途径。
关键词:新闻学;应用课程;教学实践。
高校新闻学属于应用性文科,其应用新闻课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新闻的采访(拍摄)、写作、编辑(制作)等科目。采、写、编、评、播等新闻应用课程在新闻教育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是“专才”教育的重要保障。而当下,高校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单一而贫乏的运作模式,与现代新闻运作趋势、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强化理论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缩短和消除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动态教学。
新闻应用课程都有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让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二者课时的合理分配是必要的,因此,有必要适当压缩理论部分的讲授,而在实践操作中贯穿理论,使二者有机结合。如在《新闻采访学》的讲授中,教材中的教学目的、历史概述可以只用一个单位时间;“记者篇”可以联系当下新闻从业人员的现实表现来展开讨论;“采访意识与原理篇”可以提纲挈领地归纳,更多的时间留给“采访方法方法篇”和“采访重点与环节”篇,串讲中的内容可以在方法、技巧诸章节中穿插阐述。实践穿插基础理论的教学方法使得静态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动态贴近的知识,学生消除了对基础理论的疲劳感和枯燥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此外,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体现教学的动态性。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视野要开阔,在教学中适时体现本学科前沿和传媒的新动向、新视点,以增加新的知识点,给学生及时传递新闻学界与业界的最新信息、最新学术成果,通过与前沿思想的碰撞、争鸣、整合、提升,加深和拓展新闻应用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二、培养记者意识,提高实践技能。
相比较上班一族而言,高校的大学生对新闻时事的关注度明显较弱,新闻专业的学生也存在这种问题,记者意识、新闻意识普遍薄弱。在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中,除了传授新闻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作为准新闻工作者的“记者意识”,即对社会生活敏锐的新闻敏感与理解力,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群众疾苦的意识,坚持弘扬真理和正气,敢于抨击不正之风,有朝一日能够“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在学生系统地掌握新闻应用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新闻应用课程还要提高基本的应用实践技能,教学实践为此供了有力的保障。根据教学计划规定,采、写、编、评、摄等新闻业务课每学期都要有一定时数的实训课。其中心教学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将专业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理论相结合,并在实践中逐步学习掌握新闻业务技巧;如在《电视新闻采访与制作》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实训,要求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拍摄出一定长度的新闻片,再集中分析讲评。
鉴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有限性,对于新闻教育这样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上,必须开拓多种途径,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法增加学生的新闻实践机会,如建立平时、寒暑假和毕业前梯次推进的实习体系,并保证取得实效而不是流于形式。
三、优化教师队伍,发挥主导作用。
19世纪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哈佛大学校长查理斯艾略特有句至理名言:“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教师,影响大学发展的因素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应用课程的行为主体固然是学生,但需要执教教师进行具体施为才能凑效。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前要有相当的实践积累和教学准备,要授之以“渔”而不只是授之以“鱼”。教师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等个性特征对于应用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
鉴于目前用人体制的局限性,高校新闻教师存在重理论轻操作的心态。应用课程往往停留在把理论部分讲完基本就完了,只能指导学生去欣赏、评析新闻作品,但没有能力、也没有平台带领学生完成一个个案操作,更不用说在正规媒体上发表或播出新闻作品了。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师必须动手能力强。
如何提高教师的。媒体实践能力?以笔者的经验是,教师要对当下新闻改革、媒体运作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到当地媒体节目的策划、编导与创作中去,谙熟各媒体的运作规律;与当地宣传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为媒体担当新闻阅评员、参与地方媒体每年度新闻奖项的评比等等,都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尝试。
四、院系携手媒体,实现开门办学。
相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大陆地区的新闻学教育硬件还比较滞后,这种情形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新闻应用课程教学的质量。作为高校而言,一方面要面对新闻专业高投入的现实,改善院系硬件现状,另一方面应当“借船出海”,采取开门办学的模式,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一方面定期送教师出去进修业务,另一方面,适当从媒体引进、聘请优秀人才,形成一支校内外优势互补、专兼职结合、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目前新闻应用课程的实践大多局限于校园新闻,其时效性、新闻价值等特征相对较弱,与社会生活相隔阂。因此,高校新闻院系应该携手媒体,实现开门办学。根据这样的思路,有必要在新闻应用课程的教改中,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新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该新闻工作室应该与校外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在报纸上负责一定版面;参加广播电台节目制作;给新闻专业学生搭建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的平台……新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在课堂理论和实际操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培养新闻专业学生采、写、编、评、播的实际能力,以优化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出更有就业竞争力的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曾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具体而言,使学生通过新闻采、写、编、评、播等环节的系统训练,成为具有优良的职业敏感、职业行为能力和技术能力,能动手、会动手的专门人才。
新闻学论文篇五
3、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4、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5、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6、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15、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
16、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
17、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22、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23、“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24、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25、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29、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
30、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33、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
34、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37、“博客”现象研究。
39、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41、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42、网络媒体技术发展研究。
43、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4、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5、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6、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47、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
49、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
50、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
51、论我国传媒集团的产生与发展对策。
52、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53、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
54、报纸经济报道的可读性研究。
55、科技报道中存在的非科学现象研究。
56、《中国青年报》时评研究。
57、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58、新时期典型报道发展研究。
60、党报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61、专业期刊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62、电视栏目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64、试析经济新闻的“物化”与“人化”
65、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
67、论工作通讯的“研究性”趋势。
70、电视新闻评论的媒介特征与体裁特征。
71、试析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看点”与品位。
73、后发都市报竞争战略。
74、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
75、大众化报刊的定价策略分析。
76、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
78、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整合。
79、论采访的技巧。
80、评析新闻娱乐化现象。
81、新闻标题中的语言艺术。
新闻学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传播技术发展,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所展现出来迅速性、灵活性、多渠道以及互动性,使它在传播新闻信息,形成社会热点话题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本文以柴静《穹顶之下》为例,分析新媒体在助推“柴静雾霾调查”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所表现出巨大优势。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融合;多元化传播渠道;互动性。
20xx年xx月xx日从央视离职著名主持人柴静,在人民网和优酷网播出她自费拍摄有关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之后腾讯、乐视等视频网站迅速跟进,截至到3月1日,《穹顶之下》在几大视频网站点击播放量达到1。7亿次,微博上#“柴静雾霾调查”#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在微信朋友圈中与之相关话题更是频频被刷屏,随着时间持续,热度依旧不减。本文从新媒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特点以及新媒体影响下受众所具有特点这三个方面浅析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吸引受众关注方面巨大优势。
一、多元化传播渠道助推“柴静雾霾调查”话题。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播媒介相互融合是大势所趋。互融互通已成为媒体间取长补短、谋求共赢发展模式[1]。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著名“媒介即讯息”,即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不是媒介传递内容,而是媒介本身。传播渠道对于信息传播来说显得日益重要,而柴静《穹顶之下》就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利用多种传播渠道进行报道典型案例。
2月28日,柴静《穹顶之下》在优酷网和人民网同时播出,之后腾讯、搜狐等几大视频网站也迅速跟进,并都将《穹顶之下》放到头条位置。此外优酷网在自己官方微博、微信也推送相关信息,腾讯网也推出“柴静雾霾调查”新闻专题,迅速引发大量关注。柴静《穹顶之下》之所以能成为全民热议话题,除了几大视频网站轮番播放外,还有社交媒体持续发力,微博、微信进一步扩大它影响。
“柴静雾霾调查”#高居微博热搜榜前列,许多网络大v如崔永元、姚晨等纷纷进行转发,力挺柴静。有关“柴静雾霾调查”话题更是刷爆微信朋友圈,贴吧、微博、微信上对这一话题讨论也是纷争不断,更是形成“挺柴静”和“倒柴静”两派展开论战。新媒体利用多元化传播渠道对柴静《穹顶之下》形成“病毒式营销”,新媒体战火越演越烈同时,传统媒体也开始“发声”,环保局局长陈吉宁以及中石油高层万战翔等人纷纷对此发表自己观点。
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对《穹顶之下》覆盖式推广,使得一部没有在央视等主流传统媒体播出深度调查纪录片获得如此高关注度,将全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优势发挥淋漓尽致。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任何媒介都不是孤立存在,只有在与其他媒介互动中,才能更好发挥自己作用和意义,媒介融合能使新闻从业人员释放更大能量,新闻工作人员不再拘泥于播出平台权威性,在自媒体时代,他们利用自身积累权威性,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完成对新闻事实表达,实现与受众互动。
二、利用内容独特性吸引受众关注。
全媒体传播引发人类传播革命,使得传播者信息生产不再是传播起点和中心,受众对信息内容及传播工具、手段不同需求,才真正成为人类传播活动逻辑起点[2]。所以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加注重受众体验。柴静《穹顶之下》能成为热点事件,这与它内容独特性密不可分,它内容独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本身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近几年来频发雾霾事件对于本就严重空气质量问题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雾霾是什么,为什么出现雾霾,如何去治理雾霾等成为广大居民关心话题,所以柴静选择这一关注度高事件进行深度报道,自然会引发高度关注。
此外对于这一全民关注话题,很少有权威人士进行系统全面报道,而柴静利用深度报道方式全面系统地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方面分析雾霾,虽然在专业深度上无法与相关权威人士相比,但是就其本身内容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这一点来说就可以获得很高关注度,此外柴静选择雾霾这一话题,是由于自己未出生女儿因为雾霾而患上肿瘤,想给女儿一个交代,这在情感上引起广大受众共鸣。
其二是独特性体现为展现形式独特性。首先,《穹顶之下》整个专题片采用ted演讲形式。ted演讲形式就是大屏幕+演讲人,并且出现现场观众。柴静摒弃了传统主持人播报新闻形式,现场观众也不再是节目陪衬,真正成为场景中人,这一形式能够给演讲带来更大冲击力,无论是场内和场外观众都会产生真实、亲历感受,这一特点也契合新媒体播放平台需要;其次,《穹顶之下》运用图表等简单形式来展现数据,利用动画以及电影特效形式使信息更加鲜活、生动。
因为要涉及到大量有关雾霾专业问题,所以需要大量复杂数据,柴静利用柱状图、示意图等形式将复杂数据可视化,让受众清晰、明了了解复杂数据背后所蕴含意义。另外在介绍pm2。5时,柴静还用了一段flash动画,生动、活泼展现pm2。5从进入人呼吸道到引发病变整个过程,可以让受众在观看动画时,轻松掌握知识。除此之外,《穹顶之下》一些片段还使用电影特效,利用影像合成和模型生动展示信息,带给观众更真实视觉体验,这种独特展现形式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更加新颖、生动、形象,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感觉,这也是《穹顶之下》获得如此高关注一个重要原因。
三、新媒体互动性助推“柴静雾霾调查”话题。
柴静之所以选择新媒体作为《穹顶之下》播出平台,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这部片子本身反映是社会负面问题,所以很难在传统主流媒体上“发声”,但是柴静选择新媒体作为“发声”平台可谓是一个明智选择,新媒体发展使受众接受习惯和接受方式都发生变化,所以只有寻找适合平台,及时抢占受众关注度,才能赢得传播主动权。新媒体所具有传播时效性、交互性,传播内容多样性,传播方式个性化等特点,对受众来说,新媒体诸多特点会对受众信息接收模式、习惯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在新媒体环境影响下受众与媒体以及受众与受众之间互动,能够推动新闻事件进一步发展,这又成为“柴静雾霾调查”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新媒体特点势必会影响受众,因此受众也会出现新特点,而新媒体时代下受众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递信息方面时效性、内容多样性具有优势,而其与传统媒体相比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它互动性,它不仅能够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实时互动,受众与受众之间也可以即时交流。大众媒体要讲信息从媒体传播给受众,归根结底都是对人传播,因此要以人为中心。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加注重受众体验,因此新媒体是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方式实现受众之间即时互动。柴静《穹顶之下》不仅在作为播出平台几大视频网站外获得很高点击播放量,在微博、微信上也是热度不减,20xx年3月1日,@柴静看见转评赞总量达到70。5万,评论词汇主要是“震撼”、“做起”、“触目惊心”等,而作为社交媒体中“意见领袖”网络大v如崔永元等人纷纷发文支持柴静,也是引发大量受众围观。社交媒体为广大网民提供对此事件自由发表意见平台,受众之间,受众与媒体之间实时互动将“柴静雾霾调查”打造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
四、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是媒体生存之道。
在数字时代,对报业乃至新闻业来讲,媒介融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媒介融合”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发展。在新媒体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各种各样海量信息,被“知识爆炸”包围受众已不再满足于单方面信息来源,此外受众自行检索信息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可以说受众对信息真实度和权威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媒体具有长期以来形成专业素养,它在受众心中权威性是新媒体无法比拟,但是在发布新闻速度方面与已经能够做到实时发布消息新媒体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新媒体在新闻报道速度和时效性上具有强大优势,但新闻、虚假消息以及舆论导向滞后等问题,其在受众心中权威性远远赶不上传统媒体,所以就会出现受众第一时间在新媒体上获得新闻信息,随后等待传统媒体证实或辟谣尴尬局面。现在传统媒体微博、微信客户端就是媒介融合一种表现,将传统媒体权威性和新媒体时效性结合起来,做到快速、真实地报道新闻。
五、结语。
在新媒体风起云涌时代,信息传播已经摆脱传播渠道单一局面,利用多种媒体和载体来报道新闻事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此外,注重受众体验新媒体,实现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实时互动,使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成为信息主动传播者。这使得新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巨大优势,不仅仅是这次柴静雾霾调查事件,利用新媒体报道新闻事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所以要想在信息爆炸时代掌握传播主动权,就必须了解新媒介特性和受众特性,才能在传播信息时占据主动地位。
柴静雾霾调查事件也为在自媒体时代如何进行新闻报道提供一个新思路,新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追求时效和效率,但是也存在转载报道、虚假报道等问题,其权威性要远远低于传统媒体,而柴静作为知名媒体人选择在新媒体上发声,她利用自身专业性和权威性,与新媒体报道事件优势完美结合,在吸引受众关注同时也增加了受众信任度,可谓一举两得,所以说柴静雾霾调查事件对于新媒体自身来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新闻学论文篇七
入团表态发言新课程工作考试留言拟人句好段,承诺书名句口号道德;对策叙职贺信说课稿个人介绍的文言文聘书教学模式制度鄂教版了奖学金主持词;方案答复助学金物业管理试题的整改措施贺词协议书警示语了挽联剖析材料工作经历加油稿。
新闻学论文篇八
摘要:随着传播技术发展,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所展现出来迅速性、灵活性、多渠道以及互动性,使它在传播新闻信息,形成社会热点话题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本文以柴静《穹顶之下》为例,分析新媒体在助推“柴静雾霾调查”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所表现出巨大优势。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融合;多元化传播渠道;互动性。
20xx年xx月xx日从央视离职著名主持人柴静,在人民网和优酷网播出她自费拍摄有关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之后腾讯、乐视等视频网站迅速跟进,截至到3月1日,《穹顶之下》在几大视频网站点击播放量达到1。7亿次,微博上#“柴静雾霾调查”#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在微信朋友圈中与之相关话题更是频频被刷屏,随着时间持续,热度依旧不减。本文从新媒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特点以及新媒体影响下受众所具有特点这三个方面浅析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吸引受众关注方面巨大优势。
新闻学论文篇九
全媒体传播引发人类传播革命,使得传播者信息生产不再是传播起点和中心,受众对信息内容及传播工具、手段不同需求,才真正成为人类传播活动逻辑起点[2]。所以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加注重受众体验。柴静《穹顶之下》能成为热点事件,这与它内容独特性密不可分,它内容独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本身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近几年来频发雾霾事件对于本就严重空气质量问题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雾霾是什么,为什么出现雾霾,如何去治理雾霾等成为广大居民关心话题,所以柴静选择这一关注度高事件进行深度报道,自然会引发高度关注。
此外对于这一全民关注话题,很少有权威人士进行系统全面报道,而柴静利用深度报道方式全面系统地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方面分析雾霾,虽然在专业深度上无法与相关权威人士相比,但是就其本身内容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这一点来说就可以获得很高关注度,此外柴静选择雾霾这一话题,是由于自己未出生女儿因为雾霾而患上肿瘤,想给女儿一个交代,这在情感上引起广大受众共鸣。
其二是独特性体现为展现形式独特性。首先,《穹顶之下》整个专题片采用ted演讲形式。ted演讲形式就是大屏幕+演讲人,并且出现现场观众。柴静摒弃了传统主持人播报新闻形式,现场观众也不再是节目陪衬,真正成为场景中人,这一形式能够给演讲带来更大冲击力,无论是场内和场外观众都会产生真实、亲历感受,这一特点也契合新媒体播放平台需要;其次,《穹顶之下》运用图表等简单形式来展现数据,利用动画以及电影特效形式使信息更加鲜活、生动。
因为要涉及到大量有关雾霾专业问题,所以需要大量复杂数据,柴静利用柱状图、示意图等形式将复杂数据可视化,让受众清晰、明了了解复杂数据背后所蕴含意义。另外在介绍pm2。5时,柴静还用了一段flash动画,生动、活泼展现pm2。5从进入人呼吸道到引发病变整个过程,可以让受众在观看动画时,轻松掌握知识。除此之外,《穹顶之下》一些片段还使用电影特效,利用影像合成和模型生动展示信息,带给观众更真实视觉体验,这种独特展现形式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更加新颖、生动、形象,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感觉,这也是《穹顶之下》获得如此高关注一个重要原因。
新闻学论文篇十
3、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4、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5、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6、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15、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
16、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
17、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22、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23、“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24、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25、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29、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
30、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33、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
34、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37、“博客”现象研究。
39、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41、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42、网络媒体技术发展研究。
43、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4、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5、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6、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47、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
49、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
50、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
新闻学论文篇十一
3、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4、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5、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6、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7、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8、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9、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
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
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
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
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33、谈广播节目设置。
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
36、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新闻学论文篇十二
新闻学。
1
中国传媒大学。
a++。
203。
新闻学。
2
中国人民大学。
a++。
203。
新闻学。
3
复旦大学。
a++。
203。
新闻学。
4
武汉大学。
a++。
203。
新闻学。
5
华中科技大学。
a++。
203。
2011年热门大学,专业排行,志愿填报延伸阅读--------------。
一.填志愿,学校为先还是专业为先?
一本院校里有名校、一般重点大学,学校之间的层次和教育资源配置,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在一本院校中,选学校可能更重要一些。学校的品牌对学生未来就业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你进了名校,但没能进入自己最喜爱的专业,你还可以通过辅修专业等方式,来完善学科知识结构。而且,如今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的比例越来越小了,进入一所积淀深厚、资源丰富的学校,有助于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
二本院校中,大部分学校都有鲜明的单科特色。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专业为导向来选择学校。
二.如何看待专业“冷门”“热门”?
专业的热门与冷门,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有些专业,看起来热门,许多学校都开设,招收了许多学生,导致若干年后人才过剩。有的专业,在招生时显得冷门,但毕业生就业时因为社会需求旺盛,学生成了“抢手货”,而且个人收益也不错。家长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多方信息,对一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去填当下的高考志愿。同时,学生也要从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出发来选择专业,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日后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高校新专业的产生有不同的“源头”。有的是在老专业基础上诞生的,专业内容变得更宽泛一些,此类新专业的分数线通常与往年差不多。有的是某一老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这类新专业在培养实力方面可能比老专业弱一些。有的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设置的全新专业,录取分数线可能会在校内处于较低分数段。
三.高考咨询问些什么?
4月下旬起,各高校招生咨询会此起彼伏,密度很大。为了提高现场咨询的效率,咨询前不妨做些“备课”,在相关部委的官方网站、校园网等网站上“预习”一些对外公开的基本情况。
比如对高校办学条件和水平,有了比较才有认识。从高校隶属关系看,既有国家部委所属院校,也有省市所属院校。隶属不同,经费投入、招生范围等也有所不同。目前,全国30多所列入“985工程”的高校都是出类拔萃的高校,而列入“211工程”的高校也有百余所。
另外,还可查询一下高校师资水平和重点学科数据。代表师资水平的数据包括院士、大师级人物有多少;作为未来院士“预备队”的“长江学者”有多少;博士生导师有多少等。国家重点学科是经教育部严格评审,在各个高校相同学科中排名前一、前二名的某些学科。一所高校的“重点学科”越多,其周边也必然聚集着一个较高水平的相关学科群。
在正式咨询时,再问到更细的专业层面。应真正了解专业方向的内涵,包括研究些什么、学哪些课程、将来在哪些领域就业、以往就业率如何、未来社会需求怎样、招生计划多少、过去几年录取情况,以及这个专业的历史沿革、在同行中的水平、是否具有硕士点博士点以及现有哪些名师等。其中,录取分数线情况应掌握近几年的数据,参考其趋势变化。
四.2011年热门专业排名前十名:
1、电子与信息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长沙牛耳软件教育是湖南最专业的电脑软件培训学校)。
2、外语类:外贸英语、小语种。
3、法学类:法学、社会学、治安学、侦查学。
4、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5、土建类: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6、会计类:会计学、财务管理。
7:中文类:对外汉语、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
8、医学类: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象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药理学、中药理论。
9、环境、心理类:环境科学、生态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10、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
好就业专业:据统计,排行前十的专业。
一,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员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增多和奥运会带来的会务商机的涌现,需要越来越多的同声传译员。
同声传译员的薪金不是按照年薪和月薪来算的,是按照小时和分钟来算的,现在的价码是每小时4000元到8000元,相关人士说。4年之后入驻中国和北京的外国大公司越来越多,这一行肯定吃香。
二.3g工程师。
据计世资讯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称,估计国内3g人才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由于目前3g人才比较少,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奇缺,预计4年之后3g工程师的.基本年薪会在15万元到20万元。从目前的一些趋势来看,在无线增值服务行业里的一些精通2.5g技术的人才年薪都在10万元左右,中国已经进入3g时代了,这些人才的收入应该会更高,业内人士表明。
三.网络媒体人才。
目前,类似与在新浪和搜狐的网络编辑的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中等职位的收入都在8000元到10000元之间。相信4年之后整个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多的时候,从业人员会有一个更好的回报,目前,不少网络编辑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都颇有信心。
四.物流师。
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许多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培训。据相关人士透露,对此人才有需求的某知名企业在国内招聘的应届大学生目前的薪金是每月6000元到8000元。
五.系统集成工程师。
据悉,一名刚刚毕业的学生,毫无工作经验的学生应聘系统集成工程师之后的薪金是年薪8万元,用户对系统集成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网络建设到基于行业的应用,在到对业务的流程和资源策略的咨询服务,未来系统集成工程师应该是一路走高的职业。
六.环境工程师。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过环保产业的从也人员仅有13万余人,其中技术人员有8万人,按国际通行的惯例计算,我国在环境工程师方面的缺口在42万人左右,据悉,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发展,国内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左右。
七.精算师。
我国被世界保险界认可的精算师不足10人,在当今的国内人才市场上,精算师可谓凤毛麟角,随着国际保险巨头在中国开拓市场以及国内企业的需要,精算师是几年后保险业最拿手的人才,目前在国外的平均年薪达10万美金,国内目前月薪也在1万以上。随着人们对保险认识加强,保险行业的兴起必然会需要更多的精算师。
八.中西医师,医药营销。
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进入医院,急救医生,产科医生,妇科医生,和理疗医师都将十分吃香,二是进入医药生成流通企业,三十继续深造,业内人士表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越老越值钱,目前的医药行业月薪在3000到5000元。
十注册会计师。
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嘎子的需要,至少急需35万名注册会计师,而目前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自由8万人左右,其中被国际认可的不足15%,每年高扩毕博在内的四大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都会在高校招收毕业生,专业涵盖了统计,法律,数学等,应届毕业生月薪都在五六千元,在加上每年的丰厚的奖金,收入会超过10万元。
编辑。
新闻学论文篇十三
摘要:国民消息业是20世纪80年月末90年月初在美国鼓起的消息理论活动,至今曾经历了十几年的成长过程,在社会上发生了不小的影响。20世纪90年月前期,它还被东方其他一些蓬勃本钱主义国度如澳年夜利亚等引进;由中国国民年夜学消息学院传授起首撰文引见到国际,敏捷在学界和业界发生了很年夜的影响,国际一些电视消息栏目乃至借用了其概念,停止着新的消息理论摸索。国民消息业的涌现并不是有时,它是消息媒体在面临本身涌现的信赖危机和社会生涯中涌现的平易近主危机的情形下所采用的一种应对计划。归纳综合而言,它是由美国社会中一系列的身分变更所催生的。这些身分变更包含社会情况、媒体情况和思惟基本,后者中既有历久潜存于美国消息理论中的相干理念,也有20世纪80年月开端鼓起的政治哲学思潮。应当指出的是,国民消息业是一种媒体理论,而“国民消息学”则是对它所停止的学理提炼、归结和归纳综合。后者作为一种全新的消息理念,对东方历久占领主导位置的客不雅消息学提议了周全的挑衅。在消息任务者的职业不雅方面,它主意一种介入者的职业不雅,而不是客不雅消息学所标榜的中立者或观察迟疑者:在消息媒体的脚色和功效方面,它提倡一种介入处理成绩的功效,而不是简略的报导或反应成绩的功效;在受众不雅方面,它倡导将受众视作自发自为并积极介入政治和公共生涯的国民,而非主动的消息等信息的花费者。针对国民消息学的理念,争议一向赓续。这些争议虽然有着公道的一面,但同时也犯了繁复化的毛病,并且,就其所保护的客不雅消息学来讲,许多处所也并不是弗成加以反问。国民消息学可以看做这类反问的集中表示。就上述国民消息学的三种重要理念来讲,国民的受众不雅应当是其逻辑终点,消息媒体的公信力的取得、平易近主政治体系体例的保护,都与国民亲密相干,是以,在国民消息学中,重要的理念就是消息媒体将受众看作自动自发并积极介入的国民。在此基本上,为吸引国民介入政治及公共生涯,消息任务者创造并采取了各种用于国民互动的新办法,而且本身也弗成防止地介入到公共生涯和社区事务傍边。消息任务者的介入凸显了他们的客观能举措用,从而使得消息媒体承当介入处理成绩的功效有了能够。消息媒体介入处理成绩直指消息任务的目标和价值层面,是以,它便组成了国民消息学的归宿。
中文摘要3-4。
英文摘要4-5。
第一章引言8-18。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9-10。
新闻学论文篇十四
论文摘要:灾难性信息由于其重大性、突发性、紧迫性特点,对民众生活影响很大,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阿毛效应”现象。不论是激励性信息、伤悲性信息还是警示性信息,如果传播策略失当,强度、角度、频度不能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因而,在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前提下。媒体体应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而产生“阿毛效应”现象。
论文关键词:阿毛效应;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
汶川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经受了重大考验。灾情发生后,媒体能迅速反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通过第一时间信息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不回避问题,对灾情的严重程度予以客观、真实、及时报道,呼吁和感谢社会各界的鼎力援助,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宏扬社会正气和民族精神,将大灾面前良好的国民形象向全球传播,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和赞扬。在民族灾难面前,正是媒体的快速反应、有责任感的权威报道,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信息传播要达到良好效果,要有―个量的积累过程,同时要营造出有利的舆论氛围,从这一方面来看,几次灾难性事件报道做得较为到位。但是,从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灾难性信息传播的强度、角度、频度应该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否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出现“阿毛效应”现象。
一、“阿毛效应”概念界定。
“阿毛效应”的说法,来源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在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撑,到处向别人诉说。刚开始,还能得到人们同情的眼泪和安慰,她的心灵也得到抚慰,慢慢地,人们厌烦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的头痛。”读者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同时对鲁镇人的麻木冷酷感到痛心。看起来,祥林嫂的痛苦经历已经成为人们的笑资,同情被消解,自己的苦楚在别人看来是寡味无聊而且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鲁镇的人一开始并不是麻木的。“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男人们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人们的厌烦是由于故事重复得太多,人们已经失去新颖感。“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当她一开口:“我真傻,真的。”他们便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这种现象可称之为“阿毛效应”。
笔者认为,“阿毛效应”是指同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次数的增加而传播效果逐渐降低的现象。即使高信度的信源和信息,经过单一形式的高频度传播,也会使正效果下降,甚至带来负效果。着名传播学者霍夫兰等人通过实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种较有力的解释是人脑的忘却机制在起作用。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大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内容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但内容本身如果是对受众感性刺激的话,这种刺激也会随频度的增强而效果下降。
二、灾难性信息传播产生“阿毛效应”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同样,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也会减弱伤悲性。激励是通过正面引导,促使受众感情的瞬间进发,对诉求现象产生良好感受,进而向其靠拢,诸如在战争年代,大战之前先放映一些凸显英雄形象的影片,使士兵在很短时间内形成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敌人的仇恨,使其在即将面对的战争中奋勇杀敌,增强其爆发力。众所周知,能量是守恒的,爆发力越强,持续时问越短。就如同抗震救灾宣传一样,刚开始,民众会从民族大义出发,出现一系列积极反应,比如争当志愿者、捐款捐物。但当热情过后,就会出现身体与心理的疲惫,而对持续不断的激励性信息反应迟钝,甚至抵触和抱怨。伤悲性信息也一样,刚开始,出于人的善良本性和人道主义舆论环境,会表现同情和不安,但久而久之,伤悲会削减,出现对“阿毛事件”一样的态度。
同样的道理,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也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变化,也是一种常用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首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其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要寻找产生“阿毛效应”的原因,必须从美学、传播学中的几个关键词来分析和探讨,如“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
在经典的文艺美学着作中,与“审美疲劳”这个词意义相近的一个词是“审美反感”,“审美反感”是“对丑的作否定评价”的审美体验。在上世纪90年代的几篇文章中,有人把“审美”和“疲劳”相结合成“审美疲劳”,并把它运用到美学论述中作为美学词汇来使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由于大众媒介传播信息具有批量化、杂糅化特点,加上大众文化的诉诸感官的特点,如果感觉上的官能刺激过剩且得不到有效地舒解(情感升华),那么,就会由于心理上的厌倦而产生审美疲劳。多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它的目的在于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体验,这主要是获得一种感官或者生理上的满足。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数码和网络时代,互联网、电视、电影、手机都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淹没在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中,这使得我们的感官始终处在官能的兴奋状态,当代大众传媒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感觉的需求。然而,当声光色影等那种人与环境直接而直觉的关系满足了人们的官能需要时,令人回味的“文字增强人的逻辑分析和留有余地的思维空间”也随之断裂,这势必会造成感觉上的官能刺激过剩造成人的感官的忙乱。正如麦克卢汉把声光色影构成的场景比喻为“一场芭蕾”,通过电子媒介进行阅读是一个使眼睛和耳朵形成交互穿梭的过程。“眼睛耳朵和口语的复杂的穿梭关系一旦参与这一场芭蕾,那就必然要重塑整个的摄取生活,包括内心和外在的生恬。就要创造那种当代艺术重新发现的‘意识流’,但是同时它必然要产生感知和回忆活动的多重障碍”。“人体的感官”毕竟不同于“技术的感官”,人类在单位时间内对信息的接受量是有限的,即便不会像电脑那样当信息量增大时会“死机”,但也会因“应接不暇”而疲劳!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的。诺依曼强调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这样,就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一种新的意见,或者是一种业已存在的意见)属于“多数”处于“优势”时,便趋向于积极大胆地发表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时,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为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种一方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介,由于它们本身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传播的内容具有公开性、显着性,传播几乎无处不在,加之报道内容的类同,传播在时间上的持续和造成的信息积累,它们所提示的和强调的意见很容易被视为主流意见,或者是未来有发展前途的意见,这些意见可以从容表达而不会受到孤立。于是,“沉默的螺旋”现象最大量地出现于公众接受大众媒介之时,这种认知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压力或对安全感的需求,使得多数公众在公开表达意见时采用媒介上不断重复的词汇和观念,并产生判断和行为上的连锁反应。但同时也会因压抑寻找途径发泄,正如此次地震发生后出现的“范跑跑事件”,在凤凰卫视讨论和网上调查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赞同的声音。这就说明,舆论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少数人的“沉默”会从另外的方向爆发出来,产生非正向的效果。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ect)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西方传播学者极为重视研究的范畴之一。最早提出第三人效果的学者是美国人戴维森(davison),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到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则故事:那时,日本人通过侦察获知,在一个太平洋小岛上的美国驻军由白人军官和黑人士兵组成,于是便向该岛空投大批传单,传单上写道:“这是白人挑起的战争,日本人和有色民族并无纷争因此黑人弟兄们“不要为白人送死,要找机会投降或逃亡”。结果,在空投传单的第二天,该岛上的美军竟然全部撤退了。后来发现,传单其实对岛上的黑人士兵并没有产生影响,而是白人军官担心士兵们真的会逃亡。因此造成了这批美军的退却。同样的道理,在一些传播效果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人会认为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较大,而对自己的影响力较小。换句话说,人们会倾向于低估大众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或高估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也会由于第三人效果原因而出现相互之间的消极依赖,比如救灾的行动,很多人会认为这样大的民族灾难,肯定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而不在乎一两个人的力量,有那么多的人捐款,而不少我这几个小钱,结论很明显,都这样想就会出现大难面前无人伸手的尴尬。
三、防止灾难性信息传播中“阿毛效应”产生的建议。
其次,应该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虽然说重复是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信息需要重复,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去了。从更深一个层次来看,出现审美疲劳的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刺激会变得迟钝,当真正重要的信息出现时,也不会有明显反应。当下很多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精心策划并播放一些弱势群体或者急需帮助的人与事,拨动受众善良而敏感的心弦,刚开始,民众的本真与善良会使一部人得到帮助,但慢慢地,民众会出现审美疲劳,见怪不怪了。而当真正需要帮助的信息出现时,民众会不为所动,最终被视为善良的泯灭。同时还会出现第三人效果,很多人会认为对别人影响不断增强而对自己影响不明显;会出现“沉默的螺旋”效果,声音被压制而得不到有效释放,最终会出现反感情绪甚至走向反面。这样看来,应该负更大责任的是传播者的过度重复传播。如同“阿毛效应”一样,不能怪“阿毛”,更不能怪周围的民众,而只能怪传播次数过多和频度过高。要避免重复传播,可以丰富素材,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一方面,信息的丰富可以缓解受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可以消解一个声音的枯燥,两面诉求可以避免一面诉求的绝对。同时适当调整报道频度,拉长间隔可以修复过高频度带来的心理抵触。
最后,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前文提到,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伤悲性;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周作人说过,人毕竟是人,人只有人的力量。如果过分宣传英雄,会拉远普通人与英雄之间的距离,感觉这仅仅是一部分人能做到。跟自己关系不大,显得遥不可及;如果伤悲被消解,会使民众失去同情心,感觉见怪不怪了;更为可怕的是警示被消解,会减低民众的警惕意识,“狼来了”心理作祟,防范意识消失,灾难来临时会措手不及,人为增强灾难的破坏性。应该打破一味说教的传统思路,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比如对话讨论、文艺作品再现真实存在,增强新颖性和可读性。
总之,正确面对灾难,最大程度减少灾难损失,持续保护民众关注灾难,同情弱者,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展现社会正义,众志成城共度难关,需要全社会努力,更要求主流媒体树立公信力,提升传播水平,避免产生“阿毛效应”。
小结。
略……。
参考文献。
略……。
新闻学论文篇十五
要了解新闻学我们首先要了解新闻媒体的属性是什么,这也是讨论任何问题的基本。我们可以将这个属性演绎为三方面的内容:从历史上来看,世界传媒业的发展初期主要是以报纸的出现为标志的。那时报纸的作用也仅限于新闻的传播,即信息的传递,这也就是媒体所拥有的最原本的属性——社会属性。后来,随着各种媒介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出现,新闻媒体逐渐成为各种政治斗争的舆论工具,这其实也就是媒体的政治属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成为了调节整个市场流通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甚至成为市场的一部分,这就是媒体的经济属性。
了解了新闻媒体的这三个属性,现在我们可以进行相应地分析。归纳法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可以将不同属性的事物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大的整体,并能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新闻媒体的这三个属性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属性决定其基本的存在形式和行为方式;政治属性决定其根本的利益方向和工作原则;经济属性决定其长远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潜力。归纳起来说它们所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又制约着其他属性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状况。政治属性要借助社会属性来体现价值、发挥作用;社会属性要靠政治属性来引导方向、规范行为;经济属性既为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提供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同时又受到它们的制约——政治属性为其把握政治方向,防止其偏离正确的行为轨道,社会属性为其确定运作范围及方式,规范其按照传媒业的特殊规律和要求来组织经营和管理。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为了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把世界变成理想的现实,就要在实践活动中追求真理——使自己的活动“合规律性”,追求价值——使自己的活动“合目的性”。人在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实现人的'“意志和意识”,把世界变成了人所理想的现实,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就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是人创造的世界,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所获得的、所感觉到的自由,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所谓媒体,其实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其当初产生之时只是以不同的“载体”存在而已,这就是媒体演绎的观点。但当某一载体无法承受或不能及时地传送它所需传播的讯息之时,相应的融合也就必不可免了,这时就产生了“媒介融合”。所谓“媒介融合”,指的是不同介质和形态的媒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从而形成复合交叉的新的媒介形态的现象。这一归纳也有一共同点,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这一过程对媒体格局的变化、媒介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新闻从业者的思维与工作方式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媒介融合得益于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正是不断出现的新技术促成了媒介形态的演变与整合,由此导致了新媒体的出现。
总的来说,传统新闻媒介走向集团化、多媒体化是一种趋势,随着舆论总体战略的加快实施,集团化的进程还会进一步加快。应当看到,今后主导中国新闻信息市场格局的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而是新闻集团,主导新闻信息市场格局的主要媒介正由传统媒介向新闻集团转移。可见将来是新闻集团在从总体上影响新闻信息市场格局。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其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其应对措施,要坚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实现新闻报道观念、内容、方式、手段的不断创新和传媒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不断创新。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全面报道有时代特色、有积极意义、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通过努力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通过积极报道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通过及时报道群众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如今的舆论态势、舆论环境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多变,因此,关注和研究媒体格局与舆论格局的变化,不仅是新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国家发展的需要。
新闻学论文篇十六
002评“用事实说话”
003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
004论报刊的市场化。
005谈报纸的批评报道。
006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007论新闻的指导性。
008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
009舆论引导之我见。
010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
011新闻传播效果论。
016晚报与日报比较谈。
017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
018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
019论新闻客观性。
020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
047简评社会责任理论。
052报纸与网络。
053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
054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
055记者的新闻敏感。
056试论记者的观察。
057记者的道德修养。
058记者的知识结构。
059采访心理学研究。
060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
061采访技术初探。
062略谈采访如何深化。
063记者的资料积累。
064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
065略论新闻导语。
066新闻背景初探。
067新闻结构探讨。
068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
069略论人物通讯。
070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
071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
072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
073试论新闻特写。
074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
075信息与新闻写作。
076试论新闻语言。
077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078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
080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
081批评性事件浅议。
082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
083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
085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
088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
089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
090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
094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
096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097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
098报纸短评初探。
105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
108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09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
111试论编辑技巧112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
113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
114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
115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116编辑策划研究。
117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
新闻学论文篇十七
摘要: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节目,除了前期的充分准备,好的选题以及专业的拍摄之外,后期的编辑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后期编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节目整体的呈现状态。因此,在后期编辑的思考再创作中,该如何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声音以及内容进行衔接,又该如何在后期编辑过程中将再创作的编辑思维贯穿其中,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后期编辑;电视新闻节目;再创作。
后期编辑就是在节目素材拍摄完成之后,根据编辑思路,将所拍摄的节目素材进行整理,包括影像的剪辑,特技的完善,字幕还有音乐等相关素材的添加等。也就是说,后期编辑是由素材到成片的过程。而从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上来说,其创作过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脚本的构思及完成,根据所需效果创作出相应的拍摄脚本,为后来的拍摄起到引导作用;然后就是根据脚本开始进行素材的采集拍摄,期间可以分为不同的机位和镜头;最后就是将所拍摄素材进行加工,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后期编辑阶段,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最后一次再创作。由此可见,后期编辑是一项非常复杂和重要的工作,它处在节目制作流程的后期,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一个过程,只有通过后期的编辑制作,才能对原始的素材进行筛选、加工,然后加以字幕音乐等辅助手段,最后使电视新闻节目变得完整丰满,从而使主题表达的更为明确顺畅。
一、后期编辑及再创作的必要性。
(一)后期编辑使画面结构更加合理。
画面结构对于节目整体效果的表达十分关键,而在节目前期的拍摄过程当中,很多时候不是完全按照脚本所表达的顺序进行的,会因为一些原因,把原本在后面的部分提到前面来拍,或者是前面的放在最后才拍,还有的会因为场景,演员,道具等因素,原本分开的部分合在一起进行拍摄,还有一些节目,画面需要后期进行补拍才能完成。而想要把这些画面合理的进行贯穿和连接,就需要后期编辑进行再加工。要想完整清晰的向观众传达这一事件,就需要在事发之后,进行画面的补拍,然后按照事发的顺序在后期编辑中加以重新调整,才可能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况。
(二)后期编辑使视听语言更加凝炼。
电视新闻节目区别于报纸和广播的最大特点就是视听语言的结合运用,而后期编辑就是采用技术手段,将编辑思维贯穿其中,把画面和声音更好地结合起来,最终呈献给观众一个完整,顺畅的电视新闻节目。
(三)后期编辑可以避免错误发生,保证舆论导向。
很多电视新闻节目在前期拍摄的过程中,会拍摄到不符合法律规定或播出要求的画面,这就需要在后期编辑中将这些画面剪去或者使用非编软件里的特技加以修饰,使节目达到合格的播出标准。例如一些法制类的电视新闻节目,会涉及到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画面时,按照法律规定,这就需要将其面部进行马赛克或者模糊处理,否则播出的话会造成不良影响。还有在一些冲突事件的采访中,特别是一些dv作品的拍摄,由于都是记录自然的事发状态,免会有少数态度偏激的群众,言语粗俗,影响恶劣,这些都需要在后期编辑时把好关,合理进行删减,使节目保持住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的引导观众。
二、如何进行后期编辑的再创作。
(一)要用清晰的编辑思维作指导。
任何行动都要有思维进行导向,只有正确清晰的思维活动,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后期编辑也不例外,电视节目创作是一种创作者与受众的心理交流活动,镜头语言与后期编辑显得尤为重要,编辑思维关系到电视节目作品的成败。因此,作为后期编辑,我们心里应该自始至终做到头脑清醒,胸有全局,方向感明确,不错不乱。
(二)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还要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相关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发布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与其他媒介的新闻编辑工作相比较,我们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具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其中编辑对象的复杂性和编辑主体的群体性,直接关系编辑工作的全局。例如,在一些颁奖晚会的后期编辑上,会遇到来自各行各业的不同的得奖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背景和情况,需要耐心细致的一一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编辑,才能保证把每个人最精彩的部分呈现给观众。
(三)要在增加节目的艺术性、节奏感和可视性上下功夫。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善于发现素材间的有机联系,在不违背所表达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巧妙的镜头组接,要精心选择画面剪接点,使画面流畅并富有动感。电视作品是以画面为主要说服力的形式,作为后期编辑,应该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感受,欣赏电视节目时的心情,在剪辑画面时才能做到真实,流畅。使观众在收看节目时,能够全身心的感受知识的美感,体验知识突破的喜悦,不被镜头的转换所干扰。例如进行电视散文的创作时,经常要运用到一些空镜头的素材来表达文章里面所蕴含的意境,大海用来表达人们宽广的胸襟,嫩绿的小草来展现勃勃生机,既完整地展现了原作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又使画面更加丰富自然,吸引观众,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2、要准确把握画面的长度,使画面表意清晰而富有节奏。不同的电视节目类型需要不同的画面长度,要做到因地制宜才能选择适合的画面长度,才能成就一部好的电视作品。
3、要选择具有独立表意功能的画面,扩大信息量。在电视作品中,一般都会配有解说词,然后根据解说词来选择画面对主题进行阐述,那么,怎么的画面才是最好最适合的呢?这就需要后期编辑的时候,运用创作思维从大量画面中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主题的画面。让观众一目了然,从而更好的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
4、把握好声音的运用。声音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成、血与肉的关系。特别是在电视节目中,声音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一部好的电视作品,需要在后期的很多声音来配合。除了同期声的采用,还要根据画面霈要配上适合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效果。
综上所述,一部成功的电视节目不仅要有好的策划,文案,拍摄,而且需要后期编辑的再创作,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艺术创作,才使得电视节目日臻完善。
新闻学论文篇十八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
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台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毕业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毕业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下面再简单阐述一下编写毕业论文提纲的方法: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第2/3页。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闻学论文篇十九
婚姻状况:未婚民族:汉族。
诚信徽章:未申请身高:163cm。
人才测评:未测评体重:48kg。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校对/录入,记者/电话采编。
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实习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面议希望工作地区:广州,珠海,
工作经历。
公司性质: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专业志愿者。
工作描述:2010年任广州亚运会从化赛区马术比赛的专业志愿者,服务于媒体休息区,用100%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为亚运会奉献了一份绵薄之力,也得到了学院及赛区的表彰肯定。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良好粤语水平: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详细个人自传。
1.本人与他人相处融洽,人际关系良好,亲和力强。大学期间曾任班级组织委员及团支书,工作认真,细心负责,脚踏实地,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积极配合团总支完成各项任务,参与组织班级开展各种活动,如主题班会及团日活动,因工作表现突出,在大一及大二相继获得学院优秀团干称号,退任后更以实际行动支持班干团干的工作,于2011年得到“中山大学优秀团员”这一荣誉。
2.通过四年的努力,本人已基本掌握新闻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并因成绩优秀连续三年获得学院奖学金。
3.校内活动方面,于2009年进入院广播站担任记者,负责报道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曾负责2009年院运动会的系列报道。2010年任广州亚运会从化赛区马术比赛的专业志愿者,服务于媒体休息区,用100%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为亚运会奉献了一份绵薄之力,也得到了学院及赛区的表彰肯定。
新闻学论文篇二十
摘要:电视直播报导是在消息事宜产生、停止的同时,把现场的声响、图象和掌管人或播音员的行动报导或讲解等直接同步播出的一种流传方法。这类情势以其激烈的现场感和介入感吸引不雅众,是最能表现电视实质属性的报导方法,同样成为人们精确实时懂得世界最新静态的最好渠道。在消息以尽力寻求速度、强化时效为竞争手腕的明天,电视消息直播报导无疑具有最年夜的优势,在消息序言竞争中占据了制高点。本文以电视消息流传学、心思学等多学科道理为研讨终点和实际根据,参考了国际外电视消息直播的先辈研讨结果,重新闻学视角对电视直播的概念界定、成长过程、演化特色和成长动力停止了体系梳理,并对其流传优势和社会心义停止了商量,侧重剖析了影响电视直播后果的身分,对电视直播停止了批评性思虑,最初对其成长远景做了剖析和前瞻性商量。本文以为,电视媒体必需以微观的视角去审阅电视直播的成长远景,去思虑电视媒体的成长计谋及面对的危机,去确立整合奇特资本优势、完美特点办事的理念,能力慢慢施展电视直播本身的魅力与优势,使直播成为电视性命的原动力。
abstract5。
引言7-16。
一、选题背景7-9。
二、文献综述9-14。
致谢81。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348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