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内能教学设计(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0:07:05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汇总18篇)
时间:2023-11-26 20:07:05     小编:影墨

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承载着国家的希望与梦想。一个好的总结应当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和连贯的思路。这是一份关于教育改革的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一

b.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c.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热量的单位为焦耳。

d.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建议。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教材分析。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教法建议。

另外,在实际过程中,物体内能的改变常常同时伴随做功和热传递两个过程.。

课题。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

教学重点。

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

教学难点。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方法。

讲授、综合分析。

教具。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实质是能量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热传递具有方向性,只能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二、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可以度量内能的改变量,单位为焦耳.。

三、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内能。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例题:如果铁丝的温度升高了,则()。

a.铁丝一定吸收了热量。

b.铁丝一定放出了热量。

c.外界可能对物体做了功。

d.外界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答案:选项c正确。

四、小节。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五、作业。

p20页-1、2。

讲解。

问题:有一铁丝的温度升高了,则是否就知道是做功还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的?

思考问题。

自己分析出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思考并回答问题,得出结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内能改变”探究活动。

研究空调机制冷原理.可以查阅空调说明书,上网寻找专业资料等.。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引领作用,它具有预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启发教师明确自主学习,给大家分享了物理教学设计题模板,欢迎借鉴!

一、教学思想:

《杠杆》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教学中从活动“比赛拔钉子”引入,通过“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愿望。在活动中认识人类对工具的了解与依赖。然后给学生提供羊角锤、螺丝刀等工具,让同学们自己选择工具参加比赛。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从而引出简单机械的使用,杠杆的定义、认识杠杆的几个要素,并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步步深入教学。

二、教学任务:

“杠杆”一节在本教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既是前面“力”内容的延伸,又是后续内容“其他简单机械”探究学习的开始,本节的学习任务我把它分成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完成对杠杆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认识有关杠杆的五要素,第二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阶段,已经具有一定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进步。尤其是通过一段时间对物理的.学习对物理实验充满着好奇心和兴奋感,并能利用已有知识积极主动交流、讨论,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活动,许多学生已经能较熟练地应用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图表法、归纳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他们自己已积累了一定的的探究经验,比较注重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这样的“学情”较利于本节的学习任务驱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绘制杠杆示意图,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并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为自己提供方便的强烈意识,更进一步认识探究活动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生活常见工具,如:羊角锤、开瓶器、螺丝刀、老虎钳、剪刀、核桃夹等。

2、教师:课件、黑板、自制简易杠杆、弹簧测力计、钉钉子及螺丝钉的木板、设计数据分析记录表及三维目标评价表。

六、教学过程:

1、在简单介绍人们对杠杆的初步认识后教学从学生活动开始,老师先把同学们分配为几个学习小组,给每组同学发一块木板,钉上九个普通钉子和一个螺丝钉,并与同学一起准备羊角锤等生活中的常见工具,让同学们参加拔钉子比赛。借以考察同学们对简单工具的使用情况并引入杠杆的教学,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探索欲。

2、用“讲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打好基础,并在“认识生活中的杠杆”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3、用教师提供的带刻度尺的简易杠杆以及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实验: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杆的左右加挂钩码充当动力与阻力,读出大小并记录,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并记录。

进行实验:改变钩码的个数与力臂的大小,多次进行实验并交流讨论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交流讨论:评估、交流各小组的实验过程的异同、出现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并选出代表上台展示该小组的成果。通过交流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展示让学生体会成功感。

4、课堂小结: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上学生知识的收获、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上收获了那些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汇报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通过学生的回答及时捕捉相关信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七、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实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新课引入环节创设了学生的日常认知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在课堂一开始的比赛中,大家在拔出9枚普通钉子和一枚螺丝钉时,大家拔钉子的方法都一样,用的的都是羊角锤,不同的只是在于对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上,但在对待最后一颗螺丝钉时大家的方法出现了差异:有同学根据平日的经验选择了螺丝刀,有的同学却直接用羊角锤拔出了螺丝钉,且用羊角锤更有力、更高效,但对木板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就有效地刺激了学生们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欲。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既有学生所想又有学生未想到的,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把课堂变成师生相互倾听的场所,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多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不要完全拘泥于自己的设计思路。反思这节课让我越来越多的感受到物理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而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熟悉物理学发展史不断的与时俱进。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三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圈,活塞往返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______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做一做。

看一看。

学生思考,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

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学生举例。

指导学生总结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思考: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看视频。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讨论再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后填写答案。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服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行归纳,寻找异同。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a.吸气冲程b.排气冲程c.做功冲程d.压缩冲程。

3、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

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b.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c.压强减少,温度降低d.压强减少,温度升高。

作业布置。

练习册21页1-----10题。

板书设计。

第四节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1)。

一、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克服摩擦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二、演示点火爆炸试验:物体对外界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三、热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四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共有的。

(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防止高空坠物。

一、重力的功。

试求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的功:

图7.4-1:重力做功=。

图7.4-2:重力做功=。

这三个运动重力做功有什么关系,我们得到的结论:。

二、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定义重力势能是矢量?还是标量?重力势能的单位: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说一说,并回答上面有关问题。

练习2.质量是100g的球从1.8m的高处落到水平板上,又弹回到1.25m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对球所做的功为多少?球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g取10m/s2)。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讨论歌词:“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不知道哪棵更高”这是说高度具有。

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重力势能也有。在研究重力势能是应该选择。参考平面的选择是任意的,选不同的参考平面重力势能是否相等?重力势能的差值是否相同?例如根据图,m=0.5kg,.完成下列表格:

参考平面的选择。

小球在a处的重力势能。

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功。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

桌面。

地面。

5.重力势能是具有的。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五

教材分析:

本节阐述了内能的概念,描述了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并讲解了什么是热量,以及热量的单位,教材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讲明了如何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器材:教材,冷热水,墨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运动的物体因为运动而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因受重力而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因弹力而具有弹性势能。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5)改变内能方法。

阅读“想想做做”,同学们动手,讨论。可以通过热传递,做功两种方法。通过书本实例,生活实例加以解释。

小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4)无论温度高低都有内能,内能没有“0”。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

教学后记:

本节对内能的概念做了描述,有关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以及热量的相关问题做了介绍,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应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理解如何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并用这种方法解释生活现象。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六

2.通过练习旧知,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概括出什么是内能。

3.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的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1:新课导入。

【师】演示实验(如图),可观察到: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中出现白气。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

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

环节2:建立概念。

【问】内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呢?

【生】学生思考。

【师】结合大屏幕图片提问:什么是动能呢?什么是势能?什么是机械能?

【生】学生回忆并回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变而具有的能量;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师】出示一组图片,说明分子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引导学生讨论形成内能的概念。

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屏幕展示对比。

(分子因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分子动能,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物体内有大量的分子,宏观上只研究一个分子的能量没有实际价值,我们类比机械能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所有分子的能量。

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内能也是能的一种形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时间所具有的能。)。

环节3:深化概念。

【小组讨论】。

观察:温度越高,物体分子运动越激烈。

讨论:一定质量的某物体的内能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结论: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此外,内能还跟物体的体积、状态有关。质量相同的100℃水蒸气的内能大于100℃水的内能。

【学生思考】。

物体的温度变化,它的内能就发生了改变。要改变物体的内能有哪些办法?

做一做,找一根粗铁丝,想办法使它的温度升高从而内能增加。看看谁的办法多。

讨论并实践提高铁丝温度的方法。提出使铁丝温度升高的方法有:用火焰加热、太阳晒、用手搓、用手捂、踩在脚下用力拉、用铁锤不断敲击、反复弯折。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

改变物体内能办法有做功和热传递;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经过分析,使之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的本质。

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的本质是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环节4:巩固提高。

【例】关于内能,正确的说法是()。

a、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b、一个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c、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d、物体的机械能加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环节5: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总结】。

2.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的本质是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一、学会探究,适当鼓励,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探究“使铁丝内能变大,温度升高”的方法。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请学生发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方法。这当然是好,但我认为提出“用弯折粗铁丝的方法来提高铁丝温度,增大铁丝内能”的同学真是难能可贵。因为他不唯书,不唯师,用自己的方法发现了粗铁丝内能增加变热的现象,难道我们不应为他叫好吗?在课改前,有一句话非常流行,“老师,请不要吝啬您的掌声”,那么在现在我要说一句“老师,请用好您的掌声”!

二、重视实验,引导观察,学会归纳。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以往对它的作用重视不够。虽然有时认真地做一次给学生看了,学生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时或者不做实验,只用口头说说讲讲;或者有时只用电脑课件模拟,变真为假,然后要求学生记、背结论等等,这些做法不但失去了演示实验应有的作用,更失去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能力的机会。教师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通过有效的、层层加深的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通过学生的参与,达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师不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让学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完善了教师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教师层层深入地提问、启发,通过参与演示实验的全部过程,不但理解了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知道了如何去设计实验达到用的,如何根据实验现象通过进一步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认为,所谓“科学探究”,应不仅仅是安排在教科书中的“探究活动”这一部分内容,它应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另外,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探究,更应让学生在课堂外学会探究。只有这样,才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去研究大千世界的奥妙!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七

a.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b.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c.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通过通过实验得到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

通过实验得到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分析一:教材先由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与动能概念相比,提出内能的概念,再进一步运用实验揭示内能与温度有关,最后将内能与机械能进行了区别。

分析二:本节知识可看作分子运动论的应用,可充分运用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对教材进行分析。

建议一:在做扩散速度比较实验过程中,为使实验更明显,应使两杯水的温度差大一些,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建议二:在将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建议三: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它们在概念上极其相似,要注意区分,可以从概念、组成、运动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区别,并举实际例子加以说明。

建议四: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是一个要点,要教会学生从温度变化去了解、理解内能的变化,为后面章节讲解内能变化做铺垫。

另外,在讲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时,可先做实验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速度,得出实验结果后,启发学生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猜测温度与内能大小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八

b.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c.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课题。

内能。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3.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教学重点。

内能以及内能改变与温度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红墨水、玻璃杯、热水、冷水。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

由已学过的机械能知识类比得出内能的概念。

二、内能。

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速度越大,分子动能大,内能越多。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因此此种运动又叫热运动.。

四、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例题:甲、乙两块冰的质量相同,温度均为-10℃.甲冰块静止于地面,乙冰块静止在距地面10m高处,则这两个冰块相比较()。

a.机械能一样大。

b.乙的机械能大。

c.内能一样大。

d.乙的内能大。

答案:选项b、c。

五、小结。

内能与温度有关。

六、作业。

p17—1、2。

教师引导。

实验比较在不同下扩散现象的快慢(对比红墨水在冷水与在热水中的扩散)。

引导。

讲评。

回忆分子运动论的三个基本观点。

观察实验现象。

比较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做题。

想办法设计实验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九

操作:

1.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

讲解:

1.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

浅谈自然材料在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

作为农村幼儿园,缺乏资金,从而缺乏环境创设的材料及缺乏各种玩具和活动材料。如何就地取材,运用自然资源,体现农村幼儿园的特色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自然资源在农村幼儿园的运用。

农村的自然资源包罗万象,品种丰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都能运用到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教玩具制作当中去呢?肯定不是。这其中可以大致有这样几类比较适用的:种子类(玉米、黄豆、绿豆、谷类等),竹木类(竹筒、木块、树皮、篾条、树叶、松果等)、秸杆类(麦杆、稻草、油菜杆等),瓜壳类(花生壳、瓜子壳、丝瓜壳等)。一般来说,都是运用晒干后,易于操作的,而不是新鲜的,不容易保存的。

要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就要充分收集自然资源,一个是在数量上,一个是在种类上。数量多才易于运用,种类多才能避免单调。

在我们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教玩具制作中,如何运用自然资源并不是约定俗成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充分开动脑筋,创新设计。一般来说,竹木类、种子类因为比较硬,所以适用用自制教玩具比较多,而秸杆类、瓜壳类适用于环境创设比较多。真正在实践中的运用还需要平时多动脑筋,多实践,因为在这方面的尝试和经验都不是很多,现成的可以借鉴的东西也很少。

在这里,我可以建议一些,在教玩具制作方面,竹子可以制做很多体育用具,如跑马竿、踩跷筒、竹圈、小推车、竹蜻蜓、竹扭棍等;木头可以做陀螺、积木块、木凳等,稻草可以搓成草绳,种子类可以穿成串用于数数。在环境创设方面,可以用各种瓜壳来粘贴,还可以用各种秸杆来编织进行装饰,总之就是多动脑,多想办法。

一般来说,自然材料的颜色比较深沉,而且不容易粘贴,在使用的过程中大家都觉得比较吃力,这就需要灵活使用,美化搭配了。我这里有几点建议:

1、在使用之前要进行初加工,比如对竹木类进行切割打磨,对瓜壳种子类进行筛选,对秸杆类进行剪切等,反正就是为了在使用中更易于操作。

3、要充分美化,怎么样美化呢,一个方法是上色,根据实际的需要给自然资源上漂亮的颜色,可以用油漆也可以用广告颜料,另一个方法是与彩色卡纸搭配。

总得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使用自然资源只要兼顾到美观和实用,再加上我们老师们的巧妙构思,就充分展现了农村幼儿园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特色,这是城市幼儿园所不能代替的。

作为农村幼儿园,确实存在各方面困难,但是只要大家勤于思考,全身心的为了幼教事业的发展而努力,我相信,农村幼教是有出路的。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十

在初中的当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然后逐渐融入物理教学当中去,然后再从课堂走向实际问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看重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识核心体系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体现时代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学应当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观念的融入,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同时要适当融入一些国家的科技发展内容,重视物理知识教学与现代物理之间的发展结合,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和能力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三)反映选择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影响因素,要精心为他们设计教学方案,促使方案更加丰富,能凸显出教学特点,尽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教师对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和认知水平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分析学生主体的区域特点,积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来进行知识补充和教学开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出适当的探究性题目内容,并在课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给予适当评价。要将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面记录下来,以便于为学生制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思想,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学设置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多方面的,当中既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主体活动的指导,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活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针对教学主体的活动开展,当前应当强调当中的针对性,并且要保证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设计中则应当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实践案例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说教手段,要求教师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设计出可见性比较强的教学计划,要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弥补教学当中的错误问题,促使教学设计能够得到适当的延展。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态度调动,只有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实施。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总之要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中。

(四)引导学生探究和感受。

现代社会中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学习当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知识本质所在,从而提升自身经验。创新不是实验结果相同的不同实验方法应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给创新一个更高的期望。只有学生有了对知识学习的新认识,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发他们物理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

(五)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的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了改变当前的评价现状,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要在评价中重视人性化,从而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也要从环境、氛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十一

1、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会描述这些属性。

2、会根据物理属性对物质分类,能与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3、通过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设想重点: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难点: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探究兴趣。

介绍已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比热容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二讲授新课。

1.播放光盘,铁钉在石蜡上刻画的图片。体验物质的软硬程度不同。

2.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

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大小,

并按硬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组织学生设计“比较这七种物质硬度”的实验方案。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

(硬度大的痕迹浅)。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巡视指导。

(5)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6)介绍硬度这种物理属性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物理属性。

(1)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6-18,讨论物质还有哪些物理属性。

(2)播放苏科版配套光盘中有关物质的物理属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4.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

(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巡视指导。

(5)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6)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5.指导学生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分类。

(1)介绍自然界的物质形形色色,多种多样,按物理属性加以分类研究是研究物体的比较简单的办法,这也是科学家常用的方法。

(2)组织学生对课本第19页中第一题中的物品进行分类。

(3)组织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的南京长江二桥。

(4)播放苏科版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或自制的课件。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学习指导用书。

家庭作业:补充习题。

6.5物质的物理属性。

硬度:描述物质软硬程度的物理量。

硬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导电性,

导热性,延展性,弹性,

磁性,韧性。

教后感: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3.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仪器】。

(一)多媒体教室:配备高亮度投影机及师、生用电脑、实验展示台。

(三)多媒体网页课件,

(四)校园网bbs系统+投票系统。

(一)、课题引入。

1.观看多媒体视频:

(1).风暴的肆虐。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片段中,你看到了哪些场景?

学生回答:看到龙卷风吹倒了房屋,拔起了大树,掀翻了路边的车辆……。

教师提问:这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呢?

学生回答:龙卷风是运动的,龙卷风具有很大的能量,龙卷风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

(2).刘翔110米栏的冲刺。

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刘翔在奥运会110栏比赛中奋力冲刺,勇夺金牌的场景。

学生回答:刘翔也是运动的,具有动能。

2.活动:投掷乒乓球。

学生回答:我看到气球被乒乓球推动了。

教师提问: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又可以如何来描述呢?

学生回答:乒乓球对气球做了功,乒乓球具有动能。

教师提问:从以上三个事例中,你能归纳出它们具有的共同点吗?

(二)、新课讲述。

板书(投影):一个物体如果能对另一个物体做功,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之为动能。

由学生的讨论,引导至对动能及势能影响因素的探讨。

教师提问:关于动能,你能提出一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动能的大小各不相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1: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由学生使用现有的器材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的科学探究。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过程,并讲述实验方法。教。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他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引导其他学生对这种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形成辩论式的探讨氛围,以寻求更科学的探究方案。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教师总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时,应保证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而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时,又要保证两次实验物体的质量保持一致。

板书(投影):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

学生回答:还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学生活动2: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由学生自主挑选所要探究的命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分别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教师继续发动其他同学对此做出相应的评判,重点突出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运用。

板书(投影):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

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形变的程度。

教师提问:操场上飞来的足球可以用脚去踢,飞来的铅球可以用脚去踢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飞来的足球和铅球速度基本相同,但铅球的质量大,所以动能也大,能对人做的功也多,将造成的伤害也大。

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能量的实例。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对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巩固:

1.使用bbs的投票系统进行选择题的练习和对错统计,当堂反馈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

体网络课件,浏览网页内容,复习巩固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物理知识?2.你学会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教材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电流和电路知识是学好电学的基础,贯穿整个初中电学的教学。本节内容包括电路的构成、三种基本的电路、电流的形成及方向的规定、电路图,能规范地画出电路图、识别电路的三种状态是本节课重要任务。

初中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对电路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但这些认识可能是粗浅的。但对于电路的状态,学生的分辨不清,但又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发生短路的情况。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演示,用事实说话,突破教学的难点。学生刚开始接触电路图,学生画图时往往缺少规范性,所以教学时做好示范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要分配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规范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画电路图的技能。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能记住并会画一些常用元件电路中的符号,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辨别通路、开路、短路,并说出短路的危害。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路中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过程与方法

经历连接简单电路的过程,通过活动认识短路并了解短路的危害经历从观察现象到提出问题的过程,体会电路图的规范画法。

4、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到物理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1、记住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短路及其危害

一、引入新课

演示板上有一个电铃,还有电池、导线、开关等,怎样让电铃响起来?

电铃响起来了,是因为有电流通过了电铃。

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设备是利用电流工作的?

肯定同学列举的电灯、电视、电风扇等事例,进而概括出什么是用电器。

怎样才能使用电器工作呢?这就需要学习有关电路和电路连接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电路

观察前面电铃的连接图(投影显示)

提问:电铃有电流通过,满足什条件?

学生: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1)电路中有电源提供电流;(2)电路闭合为通路。

你能否以同样的方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呢?

[分组实验]连接单灯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针对有些组灯不亮的现象,及时讨论提问。那你分析一下灯泡不亮的原因。

学生经过猜想、分析、讨论,分析各种可能原因,会对开路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以上种种情况,都是电路中的某处断开了,电路就没有了电流,用电器也就无法工作。断开的电路叫开路。

合上开关,小灯泡亮了,电路中又有了电流。要想让用电器正常工作,电路中必须有持续的电流,也就是电路必须是处处接通的。接通的电路叫通路。

分析:闭合开关后,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开关、小灯泡流向电源的负极。

小结: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就叫电路。

小结:电路元件的作用。指出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四种元件缺一不可。

2、通路、开路和短路

演示开路现象:在演示板上把小灯泡(故意用断丝灯炮)、开关、干电池用导线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小灯泡不亮。

讨论:灯泡不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演示]把小灯泡从灯座上取下,灯泡尾部的金属触点直接接触干电池的两极,用导线把灯泡螺丝套和电池的负极相连,灯泡不两,说明灯丝断了。

演示短路现象:在发光的灯泡两端并联一跟导线,在短路的瞬间,灯泡熄灭了,拆掉这根导线灯泡又亮了。

分析:在发光的灯泡两端并联一跟导线,灯泡为什么不亮呢?这是因为电流直接从导线和开关中流过,而灯泡中几乎没有电流,因此灯不亮。不仅如此,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上,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还可能引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种情况叫短路。

小结: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接通的电路叫做通路;直接用导线把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短路。

3、电路图

如何把演示板上的电路连接情况反映出来呢?用画实线代替导线,画出课本实物的连接图,及时反馈、矫正。

教师:如果都用实物连接图来表示电路连接情况是费时、费力的,其连接情况也不易识别。

下面我们用统一的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各元件。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电池、开关、灯泡、电铃、电动机等元件的符号,要求同学跟着一起画。

教师示范门铃电路的电路图画法。仔细观察不妥电路图,归结电路图作图规则。

再要求学生把课本的实物连接图画成电路图,及时反馈,同时指出同学画图当中出现的错误。

小结: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电路图不仅画起来比实物图方便,而且看起来也方便,所有复杂的用电器的电路都有电路图。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不仅要学会看电路图,辨认通路、开路和短路,还要学会根据电路图来实际连接电路。连电路使要注意以下几点:(1)电路的连接要有序(通常按电流方向);(2)连接过程中,开关应该是断开的;(3)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有无短路;(4)若连接无误,要试触(点接开关),观察有无异常现象,(若异常,应立即断开开关)。

1、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四种元件缺一不可

2、电路的三种连接方式:短路、通路、开路

3、电路符号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十四

1、科学概念: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细致、合作研究的品质。

制作铁钉电磁铁;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控制一定变量,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通过分析推理,帮助学生建立“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一科学概念。

1、学生探究:每组1号电池一节,电池盒一只,长约8厘米的退磁铁钉1根,长约100厘米的绝缘导线1根,大头针一盒、指南针一只;实验记录表。

2、教师演示:1号电池一节,电池盒一只,大头针一盒,指南针一只,磁铁一块,长约8厘米退磁的铁钉1根。电脑课件。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片:上节课学习了(通电导线会产生磁性,通电的线圈会产生更大的磁性。)电会产生磁。

2、现在把线圈绕在铁钉上,你们推测:又会发生什么现象?请说说理由。

二、制作电磁铁。

学生回答:——导线、铁钉、电池、大头针(用来测试铁钉有没有磁化,会不会把大头针吸起来)课件出示:

(1)用导线在铁钉上缠绕30圈,固定导线两头,以免松开;导线两头留出15厘米左右做引出线。

2接通电流,观察能否吸起大头针;断开电流,观察是否还磁性;反复做两三次。

温馨提示:因为用的导线短,这个装置很耗电的,不要把它长时间接在电池上。

如果你们第一个活动完成出色,老师还会给大家一张继续探索的提示单,挑战第二轮的活动。

(3)实验并记录。

(4)交流:在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

a、通电后我们吸引了枚大头针,断电后,磁性消失。师:板书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

引出课题:像铁钉电磁铁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b。发现了铁钉也有南北极。小组汇报南北极。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不仅明确了电会产生磁力,产生的磁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还发现了电磁铁有南北极。产生磁力大小为什么会不一样?我们下节课来探究。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

三、电磁铁的南北极。

1、观察汇总表,大家又发现了什么?(各组钉尖或钉头指示的南北方向不一样)。

5、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但真的有关系吗?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证明。出示:

示范线圈缠绕方法。

6、学生实验探究,并把发现记录在书本p51中。

7、交流并小结: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电磁铁的南北极,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关于电磁铁的知识。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十五

火箭。

【课题】火箭。

【重难点】火箭的工作原理;设计三级火箭的原因和三级火箭是如何提高效率的.。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二.三级火箭。

第四节火箭。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1.我国古代的火箭:神火飞鸦。

2.火箭升空的原理。

3.火箭工作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4.火箭的种类。

二.三级火箭。

1.三级火箭的工作过程。

2.我国火箭的发展状况。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关于火箭的知识。

【课题】关于火箭的知识。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参考方案】查阅火箭的有关历史资料,火箭的应用方面的知识,我国关于火箭的发展.。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物理教案-火箭。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十六

1、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该物体就具有了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中间磁性最弱。当悬挂静止时,指向南方的叫南极(s),指向北方的叫北极(n)。

3、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叫做磁场。磁场对放入它里面的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5、在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磁场方便,我们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6、地球也是一个磁体,所以小磁针静止时会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指向南北,由此可知,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7、地磁南极与地理北极、地磁北极与地理南极并不完全重合,中间有一个夹角,叫做磁偏角,是由我国宋代学者沈括首先发现的。

8、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存,叫永磁体(如钢);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在短时间内就会消失,叫软磁体(如软铁)。

1、通电导线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的。

2、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在通电情况下会产生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相当于条形磁体的磁场。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以及螺线管的绕线方向有关。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强弱、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

4、在通电螺线管里面加上一根铁芯,就成了一个电磁铁。可以制成电磁起重机、排水阀门等。

5、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可以使用右手定则:将右手的四指顺着电流方向抓住螺线管,姆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该螺线管的北极。

1、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2、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

3、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

1、通电导体在磁声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

2、电动机由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3、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平衡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有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一功能是由换向器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平衡位置时改变电流的方向。实际生活中电动机的电刷有很多对,而且会用电磁场来产生强磁场。

1、在1831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没有使用换向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它的方向会周期性改变方向,这种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电。它每秒钟电流方向改变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我国的交流电频率是50hz。

3、使用了换向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它的方向不变,这种电流叫直流电。(实质上和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完全一样,只是直流发电机是磁生电,而直流电动机是电生磁)

4、实际生活中的大型发电机由于电压很高,电流很强,一般都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方式来发电,而且磁场是用电磁铁代替的。发电机发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我们把物体能够 的性质叫磁性。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 ,条形磁铁的 磁性最强, 磁性最弱。

2.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 ;异名磁极相互 。

3.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我们把它做 ,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它对____________的作用来认识。

4.为了形象而又方便地表示磁场的方向和磁场分布情况,我们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这样的曲线叫 。磁体外部周围的这种曲线都是从磁体的 极出来,回到磁体的 极。

5.1820年丹麦科学家 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6.地球是一个巨大的__ ____。地球周围的磁场叫做 。地磁的南极应在地理的 极附近.实际上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正好重合,世界上最早注意到这一事实的人是我国宋代学者 ,这个发现比西方早了400多年。

7.实验表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 的作用,作用方向 与和 都有关。

8.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频率是 hz,周期是 s,电流在每秒内产生的周期性的次数是 次。

9.电磁继电器是利用 、 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它是利用 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二.单项选择题(共30分)

1.下列关于磁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c.一个磁体可以分割成只有一个磁极的磁体d.磁体周围的磁感应线都是均匀分布的

2.关于磁场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磁场是由磁感线组成的 b.把磁体放在真空中,磁场就消失

c.磁场中任何一点的磁感线方向跟放在该点的小磁针s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d.磁感线只是用来描述磁场的假想曲线,实际上不存在

3.把钢条的a端靠近小磁针北极,它们相互吸引,靠近小磁针南极,它们仍相互吸引,则 ( )

a,钢条a端为北极,b端为南极 b,钢条a端为南极,b端为北极

c,钢条可能有磁性,可能没有磁性 d,钢条没有磁性

4.下列哪种物理现象的发现和利用,实现了电能大规模生产(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 )

a.通电导体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无关 b.通电导体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无关

c.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一个改变,通电导体的受力方向就改变

d.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同时改变,通电导体受力方向肯定改变

6.下列有关电磁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中感应电流方向只与导体运动方向有关 b.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c.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 d.电动机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7.利用磁场对通电导体产生力的作用制造的装置是( ).

a.电动机 b.发电机 c.电铃d.电磁铁

8.磁现象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大的方便,以下这些做法中,不恰当的是( ).

a.将磁性材料装在冰箱的门框上,制成“门吸” b.利用磁铁制成双面擦窗器

c.电视机上面放一块磁性治疗仪 d.用磁带来纪录声音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十七

1、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学会用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2、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一课时。

(一)导入。

北京时间20xx年12月17日1时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早在20xx年,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从逐日、奔月的神话,到空间站的建立,千年绮梦已成真;从万户飞天到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起航,揽月神游弹指间;从想象到实践,我们依靠什么走到了今天?或许《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会给我们答案。

(二)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三)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鲤鱼科学家”

1、【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找出与原文中句子相适应的句子。)。

【答】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2.【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答】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鲤鱼“科学家”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1:幻想鲤鱼“科学家”研究的局限性。2、推知人类对多维空间研究的局限性。

四、顺势理解,把握文章内涵。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爱因斯坦故事的影响。

【答】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答】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3、【提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答】。

(1)想象力: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有了想象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五、课堂总结。

问题: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七:拓展延伸。

参考答案:

(二)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动物(狗、猫、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它写了一篇科普文《人类行为之谜》。请你用有趣的语言替这位动物“科学家”做一回代笔人。

八、作业。

参考答案: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使作者感悟到人类观察角度的局限,激发探究未知世界的热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使作者产生对统一场理论的兴趣,好像“侦探”一样急于找到“故事”的线索和结局。由此,作者开始阅读相关书籍,建立自己的实验室,走上了科学探索的道路。

参考答案:站在地球上观察,我们觉得地球是平面的,但是在高空,我们就可以看到地球的曲面。这与鲤鱼们观察它们的宇宙,看到的是幽暗的水体是类似的。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篇十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

2、通过类比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实验估测人的功率。

三、教具。

体重计、秒表、刻度尺。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时间,他做功快慢_______(选填是否相同)。

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赛跑都是用这种方法(裁判员的方法);还可用另一种方法,是相同时间比______(观众的方法),物理学上常采用后一种方法。

师:同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两种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况下比,或者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

师:物理学中,则采用后一种方法来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二)、新课学习:

一)、功率:

师:请同学们参照书本p65认识功率,

生:完成下列填空。

1、定义:_叫功率。

2、计算公式:w=,t=。

3_(符号表示___),人们它叫做___,简称__,符号表示___。在工程技术中常用单位是____、_____。它们之间的进率是。

练一练:(1)单位换算:5w=___j/s。3kw=___w,0.5mw=____w。

师:讨论:1、功率大的物体一定做功多。

2、功率大的物体一定花的时间少。

3、做功的多的物体一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体一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体一定做功快。

生: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体做功,功率小表示物体做功。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与功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生:练习。

1、如前面题目,若小明的体重为500n,每层楼高为3m,则他两次上楼所做的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次做功的功率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

2、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们完成的功相同,则它们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在相同时间里完成的功之比为_________。

师:阅读课本p66第二自然段,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二)、估测上楼的功率:

师:上学时我们都要从底楼登上三楼,在此过程中谁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来研究。

生:思考。

1、猜一猜:我们班上哪个同学上楼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想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2想一想:如何比较同学上楼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

如果要求估测出功率的大小,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应用什么测量工具?并设计出表格。

师:实验操作如下,请一个同学从一楼登到三楼,测出这个同学的质量m,量出楼的高度(一楼到三楼)h,记下这个同学两次登楼所用的时间t,并把有关数据填在下表中。

算一算:根据p算出登楼时的功率。

生:思考,如何估测跳台阶或引体向上时人的功率吗?应如何测量呢?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四)、作业:

1、完成课本p661、2、3、4.

2、功率的另一种形式表示。我们可通过以下例子来分析: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sw牵引力f、速率v和功率p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公式p=、w=fs、v=推导出来,

p=_____(注:把功率公式中w和t替换掉,最终用f和v来表示功率)。从此公式来看,在功率保持一定,加大物体的速度必定会使动力(拉力)减少。在分析一些有关运动的物体(包括机器)的功率时,应用此变形式比较简捷。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39140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