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起到统筹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作用。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不同知识层次和认知水平,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以下教案形式多样,适用于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教学。
寓言四则教案篇一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
执教:山东省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徐瑞芳。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一则是《南辕北辙》),《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羊补牢的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的楚国去,他却朝北方走的事,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是难以达到目标的,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故事寓意深刻。
【导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导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导学时间】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是我们二年级学习的两则寓言,并相机板书“寓言”,还记得“寓”的意思吗?(寄托,包含)“言”呢?(道理)“寓言”的特点,就是一个小故事包含一个大道理。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去感受寓言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学习《亡羊补牢》。
(一)看题质疑。
1.先看第一则《亡羊补牢》,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亡”什么意思?“牢”指什么?为什么会亡羊?为什么要补牢?)。
2.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二)读文知事。
1.提出难读难认的生字,强化认读。
谁想起来读一读?提醒轻声音和多音字;你能看着“窟窿”的字形想想它指什么?(上部是穴部,说明与洞穴有关,所以“窟窿”指的是洞。)街坊指谁呢?(邻居)“街”字你能有什么好办法很快记住它?(因为“街”是供行人走路的,所以有个“行”字,因为“街”是路,与土有关,所以中间两土。)。
2.文章写到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两次)。
a你看写第一次丢羊的这一段,教师相机出示大屏幕: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谁来读读?想想丢羊的原因是什么?哪个词最能提示写丢羊原因的?(原来),男女生分读这两句话。
小结:看来都是窟窿惹的祸呀!
b那第二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出示大屏幕: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当牧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街坊们都劝过他,他们是怎么劝的?谁来劝劝那位牧羊人?(语气有些担心、着急等)。看得出来,你们都是些好心的街坊!让我们再一齐劝劝那位养羊人吧!齐读。
可是那位牧羊人呢?却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的意思是说“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用了。”一句话:不用修羊圈了,反正羊已经丢了。看出养羊人对修羊圈不以为然。
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小结:由此可见,第二次丢羊,主要原因是不听劝告、不修羊圈。这正是有错不改,损失连连!让我们一齐读读这一部分:共三段,依次女生、男生、一齐读。
3.牧羊人一看这连续丢羊,可不是什么好兆头,他又有什么表现呢?读一读,出示大屏幕: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读到这里,你对牧羊人有什么评价?(知错就改)说说你的理由。
你从哪儿看出知错了?(想法-----“后悔”,“不该不”,“还不晚”等)。
你又从哪儿看出他改错了?(做法----“赶快堵上”,说明改得快;“结结实实”,说明改得彻底;结果-----羊再也没丢过。)。
小结:可见知错就改,还不晚。自己再读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体会。
4.同学们,有一天牧羊人又赶着羊群去放羊,碰到了街坊们,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样吧,我是牧羊人,你们是我的街坊,你会对我说什么?教师相机答话(我真是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多亏了你的劝告,要不我的羊还不知再丢多少呢!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哪!你们真是我的好街坊,是你们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错就改还不晚哪!)。
(三)由事悟理。
2.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亡羊补牢”的事还是很多的,你能举个例子来说说吗?
(我爱吃零食,后来长蛀牙了,我听了医生的话,补好牙,还很少吃零食了,从此,我的牙再也不痛了;我眼睛近视了,妈妈让我注意保护视力,我没当一回事,现在越来越厉害,我后悔极了。----现在亡羊补牢还不晚;现在不少地方出现沙尘暴,这是人类乱砍乱伐,造成生态失衡的结果,如果我们不注意改正,环境会更加恶劣。----看来亡羊补牢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同学们,人非圣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难免说错话,办错事,但只要我们能做到有错就改,还不晚!
4.你看这则寓言故事,带给我们多大的启示,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牢牢地记在心里,那好,老师给你一些提示,出示大屏幕:
从前……一天早上……第二天早上……从此……。
你试着讲一讲!开始练练吧。指名当众把这则寓言讲一讲。
三、学习《南辕北辙》。
(一)明确学习要求。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这就是《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题目比较难读,我们再来读一读。其实学寓言,也是有方法的,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亡羊补牢》的。(看题质疑---读文知事---由事悟理)。
下面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个方法自己学习《南辕北辙》,遇到疑难问题自己想想办法去解决。生自由读课文。
(二)交流学习成果。
(“辕”和“辙”都和车有关系,因为都带车子旁,你很会观察。)。
(“辕”,车前驾牲口的两根直木;“辙”,车轮压过的痕迹。)。
2.读文知事:。
a指导读文:要更好地理解故事,首先要把文章读好,你看这段对话,不知大家读得怎样?谁想起来读?这样吧,你先练习练习,不过我要提醒大家,读对话关键要表现出什么?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等。出示大屏幕:
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
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b好,大家表演着练读一下吧!
c我看大家练得很起劲,谁想读?都想读啊,老师也想读,这样吧,我们合作读,你们读朋友的话,我读乘车人的话,找位同学读解说,开始!
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那我读得怎样?(很好)。
谢谢夸奖,那谁能说说我哪儿读得好?表情动作好,语气好,什么语气?(无所谓、满不在乎、固执等),那乘车人的这种态度你主要从那儿看出来的?(三个“没关系”)。
请问你作为那个乘车人的朋友,你说话时用的是怎样的语气?(奇怪、疑惑、无奈等)。
d下面我们再来表演着读一读,这样吧,我读朋友的话,你们读乘车人的话。
e你看那个乘车人老说没关系,因为他觉得----他的马快、车夫好、盘缠多,到楚国肯定没问题,那你说会吗?(不会)为什么?让我们一齐读读这段话。出示大屏幕: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3.由事悟理:
a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个人可笑吗?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这个人说吗?
(朋友,你错了,你的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车夫驾驶水平再高,也没用;还有盘缠多也帮不了什么忙;老兄,楚国明明在南边,你却要往北走。这样你哪年哪月才能到楚国呀!)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就想告诉他:他错了,错就错在目标和行动相反了。
b同学们,学到这里“南辕北辙”的意思大家明白了吧?(本来要去南方,却向北方走。比喻目标和行动相反。板:目标、行动)。
c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类似南辕北辙的事呢?能举个例子说说吗?(为提高学习成绩,平时不爱动脑筋,抄写别人的作业,这样只能越来越差;有的同学想成为一名体育运动员,但是常常好吃懒做,不爱运动,这样体质就不行;)。
d小结:做任何事,要是目标和行动背道而驰,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的。
四、拓展应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很大,学习了两个寓言故事,这就是《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你知道它们出自哪儿吗?看大屏幕!对,《战国策》,谁来读读这段话,看来寓言是早在几千年前就被人们广泛应用,因为它们常常通过一个小故事寄托一个大道理,所以直到今天各种版本的寓言故事书都在广泛流传,你看够精彩的吧!不光国内有,国外也有,这是著名的希腊寓言《伊索寓言》,在这里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到书店或网上去购买一本并能运用学寓言的方法去阅读,到时在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上进行交流。看谁知道的寓言多,受到的启示大。这节课我们上到这里,下课!
寓言四则教案篇二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板书课题,简介寓言。
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寓言简单来说呢,就是“小故事,大道理”。“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两个说明深刻道理的小故事。
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同时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成长”的“长”,不是“长短”的“长”。
2、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课文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3、让学生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二、合作交流。
1、识记生字词语。
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游戏巩固识字。采用“字词大转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分段指读课文,纠正字音。想想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品读领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借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1)第一自然段:
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
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
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2)第二自然段:
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
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通过思考,指导学生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说明:抓住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联系农夫的表现,进行鲜明的对比。从强烈的反差中,理解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巩固延伸。
(一)深化感悟。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说明: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对寓意的理解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促进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复习导入。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复习。
2、师: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谁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
3、师:某某回答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篇寓言―-《守株待兔》。
板书:守株待兔。
师:看到这个标题,请大家想想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跟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
师:这里,守是守护的意思,株就是树桩,待是等待,兔当然就是兔子的意思了。
师:某某同学讲的故事真好,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我们来看看。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视频。
(二)、初读识字。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二、合作交流。
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利用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交流识字记字方法,教师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并适当点拨重点字在记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b、分段指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三、品读领悟。
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读文和自己的理解,学习这则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梳理学生回答,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举例: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
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
结果怎么样?
这个人做得对吗?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含道理的感悟和体验。
举例: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
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
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
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这个人做得对吗?
四、巩固延伸。
(一)拓展。
1.讨论: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说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认知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新的思维发展点,引发学生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二)、写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生字动画,学习“守、丢、此、桩、肥”。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相关资料。
词语解释:
1、揠苗助长: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2、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灵活变通。也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3、巴望:盼望。
4、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5、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6、寓言:文学体载的一种,是含有讽谕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少数是哲学家与作家个人的创作,多数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
寓言四则教案篇三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合理的想像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合理的想像能力。
一课时。
预习案。
一、资料助读: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被后人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二、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拉()宙斯()庇护()饶头()。
2、解释下列词语:
爱慕虚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庇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懂课文:
1、了解《伊索寓言》。
2、了解故事大意。
四、我的疑惑:
探究案。
一、梳理情节:。
1、朗读课文,概括这则寓言的故事内容。
2、思考: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3、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5、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二、感受人物:
1、说说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三、探究寓意:
1、请从不同角度谈谈对寓意理解:
2、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或收获?
四、续编情节:
赫尔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他会怎么做?
五、我的感悟与收获:略。
寓言四则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积累词语9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3、明白做事要求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读懂课文内容,识记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的意思。
难点:能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备注。
一、学习《自相矛盾》。
1、媒体演示,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1)师简介:小朋友,你们见过这两样东西吗?这是两个古代战场上兵器的名字。(出示生字:矛、盾)。
学生字矛、盾(指名读,齐读。)。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把课文读正确。
就这两样普通的古代兵器,课文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习课文。
(1)媒体演示:课文内容。
(2)那个人是怎样吹嘘自己的货物的.呢?
出示句子: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学生自由读。
(3)理解“夸口”
(4)谁能学着这样的口气,来介绍他手中举着的矛和盾。
(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6)理解“哑口无言”
师生合作读最后两句:面对大伙的质问,他怎么样?(板书:哑口无言)。
什么是哑口无言?他为什么会哑口无言?
4、老师总结。
这个卖矛和盾的人不顾实际情况地随便夸口,说大话,让自己的话自行矛盾(板书:自相矛盾),最后被人们质问得哑口无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否则只会互相矛盾。
二、揭示课题。
1、刚才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把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小文章成为寓言,板书:(寓言)。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第24课dd寓言二则,齐读课题。
学习《掩耳盗铃》。
1、出示“掩耳盗铃”,师: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2、学习生字:这里的两个生字:“掩”和“盗”分别是。
什么意思,听听课文录音,动脑筋想一想。
3、自由读课文:读正确,思考词义。
4、用动作来表示这两个生字的意思并想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
读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那个掩耳盗铃人想象中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偷铃会有怎么样?
(2)实际结果怎么样?边读课文,边划出有关的句子。
(板书:被人发觉)。
如果当时你也在旁边,你想对那个掩耳盗铃的人说些什么?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板书:自欺欺人)。
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识字游戏:看谁认得快。
写字指导:锐、哑、铛,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注意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板书设计24、寓言二则。
夸口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自欺欺人。
哑口无言被人发觉。
本课小结。
在教学的设计中我把第二则寓言故事的寓意通过让学生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这样一个环节来揭示。在这一环节中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形式的讨论,根据课文的内容,试着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应该说这一环节老师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根据课文的内容通过对盗铃者说的话来揭示寓意,这样的设计对那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老师的引导。教师可否在孩子们说心里话后,增设这样一个环节:他们说得好吗?你能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说说吗?这样既可以给那些学习有困难、害怕发言的学生一个示范,也可以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寓言四则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了解《伊索寓言》的思想内容,并学会用归类法来领悟寓意。
重难点:通过把寓言按内容归类的方法来领悟寓意。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寓言世界。
l播放《喜洋洋与灰太狼》主题曲动画,谈话导入:这部动画片一播出就深受小朋友甚至成年人的喜爱,还获得最佳国产动画片银奖,我想它之所以风靡全国,不单是那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和健康向上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简单的动物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哲理,传达乐观、自信、勇敢的精神。可以说喜洋洋的世界就如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
它也是通过动物故事影射社会生活,并且教人处世、做人的道理。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在西方人眼中,它的重要性甚至被认为仅次于《圣经》,这本书就是《伊索寓言》。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伊索寓言的世界,一起感受寓言故事中的生活智慧。
二、你了解吗?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下面看看大家都对这本书了解多少。
l小测(2分钟):
1、《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国籍)的古典时期,相传是由伊索(作家)编的。
2、《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人公,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
3、《伊索寓言》中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举出三例:《龟兔赛跑》,_《狼来了》_,《狼和小羊》。
要读懂寓言,就必须理解寓意。《伊索寓言》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那么,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我们能否通过内容去弄懂故事的寓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两个问题。
三、你发现了吗?
l阅读三组寓言故事,归纳《伊索寓言》的内容精要:
l引导:每组的两个故事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或者结局上有什么相似点的?
1、默读第(一)组的两个语言故事,自主完成练习题。
2、自由朗读第(二)组寓言故事,小组合作完成。
3、第(三)组寓言故事,第一个齐读,第二个分角色表演读。男女生比赛,看哪队完成得最快又回答得最准确。
(1)影射当时社会现实。
(2)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3)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
四、你找到方法了吗?
l划出每则寓意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寓意的方法。
1、揭露……表现……2、告诫……不要……警示……说明……。
3、讽刺……批评……嘲笑……。
五、何不尝试一下?
请用内容归类法概括下列故事的寓意。
《赫剌克勒斯和财神》揭露许多有钱人往往做不义之事。(表现了穷人对为富不仁者的不满。)。
《蝙蝠与黄鼠狼》提醒我们遇事不要一成不变,要随机应变方能避免危险。
《牛和蛙的故事》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狼来了》嘲笑那些常常说谎话的人,即使再说真话也无人相信。
六、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内容归类法来概括寓言故事的寓意,其实概括寓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能边读边总结,只有掌握了好的阅读方法,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才会提高!
七、作业:
完成阅读题。
寓言四则教案篇六
《画蛇添足》写的是某舍人违反常理,受主观意识支配而硬给蛇添上足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理越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如果做多余的事,就会徒劳无益,正如茅盾先生所说:“事莫妙于适可而止,过则生灾。”这则寓言还包含着对原始图腾崇拜的批判。楚人以龙为图腾,某舍人潜意识受龙的形象支配,故画蛇添足。而战国已进入理性觉醒时期,人们认为把蛇画成龙的样子是违背了常理,故予以嘲笑。这则寓言批判了原始思维方式,是人们理性觉醒的飞跃。
寓言的寓体多重性决定了寓意的多样性。《买椟还珠》即似双刃剑,具有双重讽刺作用。从卖方说,为了卖出宝珠,把珠盒“包装”得富丽华美,结果将买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珠盒上而事与愿违,这就说明做事应注意目的,不可主次颠倒。从买方说,有眼无珠,被华美的珠盒所眩惑,只重形式,忽略内容,以致取舍不当。可见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看清本质。否则,就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滥竽充数》也有多重寓意,它讽刺了没有真才实学而最风的温床。从齐滑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改革用人制度,“好一一听之”,说明要打破传终原形毕露的人,也提出了“考察人才,任用人才”的大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蜂起,“乐以教化”渐成风气,人才争夺日益激烈。从文中两君主“好音”的场面,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体制:齐宜王好大喜功,讲求排场,南郭处士得以尸位素餐,而齐湣王锐意改革,事必躬亲,南郭处士无法蒙混过关。结合韩非子的好“帝王之术”可知:对人才必须全面考察,逐一考核,择优录用,谨防假冒。
《塞翁失马》体现了《淮南子·人间》“人间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几”的要旨,塑造了一个“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的善术者形象。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二、亮点探究。
1、《画蛇添足》中某舍人为何要给蛇添上足?这则寓盲对你有什么启迪?
学习探究:
蛇本来无足,某舍人却陶醉于先画完蛇的自得之中,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寓言告诉我们,脱离实际,只能弄巧成拙。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其本身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同时也要把握做事的分寸。
2、蛇果然无足吗?探究学习: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据1982年9月15日《北京晚报》报道,泰国博他伦府高颂县玛吕区第一村就发现了一条有两足的毒蛇。
3、《买椟还珠》讽刺的对象究竟是谁?
探究学习:
好的寓言往往具有多重寓意,表层寓意是针对具体事件而发的,它是“个别的”;深层寓意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精神现象,反映了某个民族乃至人类共同的思维积淀,它是“一般的”。关于《买椟还珠》的讽刺对象,历来见仁见智。从文中主要描写对象和结尾来看,讽刺对象应是楚人,楚人本想以华丽的匣子来显示宝珠的贵重,却因喧宾夺主而事与愿违。但看文章要兼及整体,从文中关键语句“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即事情的结局)来看,讽刺的对象还可以是郑人,郑人虽只写一句,但他并非陪衬,他只看外表,忽视实用,没有眼光,舍大取小,他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楚人“包装”行为的嘲弄。理解了这点,我们便可开掘思维,洞悉寓言的哲学意蕴。
4、联系生活实际,《买椟还珠》给了你什么启示?
探究学习:
看问题应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予以审视,并密切联系实际,使见解更有针对性和批判性。就楚人而言,可以肯定其精于商道,善于“卖椟”。生活中,“酒香还怕巷子深”,“好花还靠绿叶扶”,适当“包装”是一种精明巧妙的经营策略。也可以批评其喧宾夺主,蒙骗顾客。一些商家不在商品质量上出力气,却热衷大做广告;某些政府不在增产增效上下功夫,却沉迷“形象工程”自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郑人而言,可以批评其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用人单位只注重对象“豪华”的档案,消费者只痴迷商品“华丽”的盒子……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也可以跳出定势思维,肯定其眼光独到,大胆取舍,说明一个事物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人们不妨追求商品的艺术价值,满足于对商品的审美享受。
5、从《滥竽充数》这一寓言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探究学习: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滥竽充数》则给我们提供了多角度思维的蓝本。据文中四个方面的人物活动,我们可相机进行思维发散。从南郭处士这一角度进行顺向思维:他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终于原形毕露;进行反向思维:他只身逃走,具有自知之明;还可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再次进行逆向思维:他的逃走是出于被迫无奈,毫无自知之明可言。从齐宣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好排场,“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实行“大锅饭”制度,这是滋生各种不正之统的制度,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从南郭处士周围的乐工这一角度进行侧向思维:乐工与南郭处土相安无事,不敢揭露事情的真相,说明了不正当的人际关系的危害性。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认识。
探究学习:
《塞翁失马》较好地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观点。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祸福可以互相转化,要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求得转移,对各种生活现象,宜积极乐观,忌消极悲观;要学会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做到心存忧患,居安思危。其次,要有成熟的生活态度,祸福的到来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生死、利害、得失等,并不都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应力求考虑周全,处事谨慎,多一些准备,少一点幻想,这样一旦面临祸患,就能安之若泰,处变不惊。
三、选题设计。
1、蛇·龙及图腾崇拜。
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法。深入自然,参观蛇馆,了解蛇的形状、种类、特点、作用等。
(2)阅读书籍法。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蛇、龙及图腾崇拜方面的书籍。
(3)类比联想法。由蛇类比似蛇的龙,联想到古代的图腾崇拜现象。
参读书目: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宛出版社,1993年出版;
《信仰的坐标》,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
《图腾文化》,蓝天出版社,出版。
2、竽·古代乐器及古典音乐欣赏。
研究方法:
(1)参观调查法。到博物馆参观、了解竽、笙、琴、编钟等古代乐器的形状、特性和历史演变等。
(2)搜集资料法。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古代乐器、古典名曲的知识。
(3)鉴赏品味法。聆听品味《广陵散》《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古典音乐。
参读书目:
《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出版;
《音乐作品导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我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质及作用。
研究方法:
(1)网络搜索法。上网搜索,了解古代音乐的产生、演变等。
(2)问题讨论法。分组讨论,明确“乐”与“礼”的关系,理解“乐以教化”的作用。
(3)论文撰写法。结合实例,就音乐的运用与鉴赏撰写小论文。
参读书目:
《龙文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吐,1991年出版;
《中华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丝竹九章》,沈阳出版社,出版。
4、我国古代成语、典故、寓言中的“马”。
研究方法:
(1)相关链接法。围绕“马”进行相关链接,如九方皋相马、千金市马、骥遇伯乐、指鹿为马、按图索骥、老马识途等。
(2)意义探究法。分析探讨,洞悉这些成语、典故、寓言的意义。
(3)联系实际法。结合实际,深化对这些成语、典故、寓言的理解。
参读书目:
《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诗词典故词典》,书海出版社,1990年出版;《战国策》;《淮南子》;《郁离子》;《列子》;《新语》;《艺林伐山》。
寓言四则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寓言四则教案篇八
1、诵读法。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寓言四则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合理的想像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合理的想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案。
一、资料助读: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被后人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二、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拉()宙斯()庇护()饶头()。
2、解释下列词语:
爱慕虚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庇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懂课文:
1、了解《伊索寓言》。
2、了解故事大意。
四、我的疑惑:
探究案。
一、梳理情节:。
1、朗读课文,概括这则寓言的故事内容。
2、思考: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3、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5、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二、感受人物:
1、说说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三、探究寓意:
1、请从不同角度谈谈对寓意理解:
2、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或收获?
四、续编情节:
赫尔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他会怎么做?
五、我的感悟与收获:
训练案。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却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这个故事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他们的表现作用。a.较量较量: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表现出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情。b.凯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表现出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情。2.“要说不是这样”中的“这样”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概括蚊子战胜狮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4.文中在描写蚊子叫声时用了两个不同的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5.“你并不比我强”和“我比你强得多”分别是________句和_______句,从句子的语气上来看,第_____句比第_____句强。6.文中写狮子与蚊子的“战斗”时主要运用了()和()的描写手法。a.对话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神态描写e.心理描写7.在文中最后一节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句子。
寓言四则教案篇十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入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2、自己读一读这个成语,“亡羊补牢”有不理解的字吗?
3、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4、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能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吗?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a.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b.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四、体会寓意。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五、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窟窿:这是个洞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激趣导入。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面对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七、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本》。
2、阅读几则课外寓言成语故事。
3、找几个好朋友排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
两则寓言,其中第一则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第二则要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对于寓意的.理解需要引导。
1、其实这节课可以两个故事放在一个课时里来上,《亡》先让学生谈谈读后对寓意的体会,然后分析细节,再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的生活里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南》在寓意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先体会文章的内容再归纳寓意,和《亡》的顺序正好相反。
2、在学习《南》的时候,由于孩子们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所以很多孩子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地球是圆的,所以可能这个人花费的时间多一些,盘缠多一点,可是他最终还是会到达楚国的啊?这样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寓言故事和普通的事实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学习寓言故事的时候不能完全按照普通的生活实际去理解和分析,要注意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而不是靠理性的去分析课文中出现的情景。
3、在教学写字时,最容易出错的是:叼、窟、窿,在教学时,因为时间的关系,分析的不是很详细,所以在课后的练习中这三个字,写错的次数最多,可能是因为第一印象很牢固的原因。
4、刚刚考好了第二单元的测试,分析丢分的原因:主要是字词和课文内容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丢分很多,主要是由于这学期教学任务比较紧张,复习的时间很紧张,同时也因为这个单元没有认真、系统的复习造成的。
寓言四则教案篇十一
教材分析:
这两篇寓言,篇幅比较短小,都是以假托的故事蕴涵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寓言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这两则一则是神(其实也是写人),一则是动物(蚊子和狮子)。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把重点放在第一则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上,并且通过改变故事情节来使学生们了解寓言的写作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即寓意。授之以法后让学生自己学习第二则寓言并且自写寓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角色朗读,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寓言并概括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寓言并概括寓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
2、学生阅读课文导言,了解寓言的概念与特点: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特点,寓言都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二、了解《伊索寓言》。
学生阅读课后注释一了解《伊索寓言》的常识:古希腊的寓言故事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与语调。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
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
赫耳墨斯一笑二想三问(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现出来)。
赫耳墨斯是个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2、概括寓言的寓意:(齐读)。
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四、细读课文,鉴赏提升。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改编篇:
假如(1)赫耳墨斯先问自己的雕塑的价格。
(2)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改动了故事情节的结尾)。
寓言改动之后寓意就有改变,寓言是通过对现实想象而来的它的写作取决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师生共同总结)。
五、自主学习,阅读《蚊子和狮子》。
1、一生朗读寓言《蚊子和狮子》。
2、学生自主阅读并概括寓意:蚊子的遭遇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多角度从蚊子的遭遇概括)。
出示《蚊子和狮子》之改编篇: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与文中寓言相比较: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
1、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八、布置作业。
根据所给的题目自编寓言。
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猫和老鼠。(注意情节是否合理、情节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一个故事最后点明寓意。)。
教师小结。
九、板书设计。
1、做人要谦虚。
2、不能骄傲。
十、课后反思。
寓言四则教案篇十二
宋国有一户丁氏人家,家附近没有水,需要出门到很远的地方打水浇田,搞得家里老得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有天丁氏跟街坊四邻说:“我家要打水井了”,邻居听了都不免疑惑,丁氏又说:“我要在家里挖一个水井,到时候大家都可以来我家呦”。邻居们纷纷点头,期待着那一天。一星期过去了,丁家没有一点动静;一个月过去了,丁家静悄悄的;一年过去了,丁家对打井的事只字未提。邻居实在忍不住了,想提醒他,丁氏却说:挖水井吗?这要慢慢的来,我明年再挖也不迟呀。三年后,丁氏家里还是没有半个水井。这件事告诉我们:下定决心要做的事,要赶紧付诸行动。不能明日复明日,最后一事无成。
寓言四则教案篇十三
从上述同学为代表的故事续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在最后一个“无中生有”的教学内容中,不仅懂得了寓言故事的解读法,而且在忠于文本的同时对这一寓言故事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打上了专属于自己的烙印,而这,恰恰是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最乐意看到的。这一教学案例,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基于文本整体出发的“无中生有”式教学内容的开发,确实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能起到“锦上添花”之效果。
寓言四则教案篇十四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若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狮子骄傲地说道:“我有尖牙厉爪,和什么动物搏斗从来没输过!我一抓能拍死一只羚羊,一口能咬断一头牛的脖子!”蚊子故作疑惑道:“哦,是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用爪子抓,用嘴咬。你难道不会别的了吗?”狮子不屑地说:“切,人类岂能与我相比?我牙齿比他们尖锐,爪子比他们更锋利。他们还都不过我呢!”蚊子心想:这狮子也太狂妄了绿色作文网!我就跟他斗一斗法,看谁技高一筹!想到这,蚊子笑着道:“我也能让人类叫苦不迭。要不咱们两个来比拼个高下,如何?”狮子答应下了,心中却带有不屑:这小小一飞虫还想与我比,切,他那是自讨苦吃!蚊子吹着喇叭冲向了狮子,并且专扑向狮子身上没有毛的地方——鼻子。狮子大吃一惊,连忙用爪子去挡。可蚊子从缝隙处飞入,狮子为了驱赶走蚊子,无时无刻不扇击着周围,可蚊子一直绕着狮子的脸飞来飞去。最后,狮子的脸被狮子自己抓破了。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狂傲自负的、自以为是的人。
寓言四则教案篇十五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要与你较量一番。”狮子很不屑于蚊子,蚊子又挑衅似的咬了狮子的鼻子,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若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狮子怒了,突然站起来扑向蚊子,但蚊子从掌缝中逃了出来。就这样几次下来,狮子的体力快耗完了,蚊子刚想咬他的鼻子一口,给他最后一击,但又转念一想:我要是打败了狮子,一定要去跟别的蚊子炫耀一番,但我说了又没蚊子相信,我得去找朋友来见证!但在蚊子想的工夫,狮子一巴掌拍死了他。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喜欢炫耀的小人。
寓言四则教案篇十六
1、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3、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4、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故事情节。
2、多角度概括寓意。习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复述学过的寓言,讲出其中的寓意。
2、引入寓言后,再讲解寓言的有关常识。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读出人物的语气。
2、赫耳墨斯:一笑、二想、三问(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现出来。)赫耳墨斯是个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3、概括寓言的寓意:
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改编篇: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改动了故事情节的结尾)。
三、学生自学《蚊子和狮子》。
根据《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教学步骤,学生自学感知《蚊子和狮子》一文的情节、明确寓意,设疑、探究。
四、布置作业:
(一)根据所给的题目自编寓言:
1、嘴和眼睛的对话;2、树和斧子;
3、筷子和勺子; 4、画笔和颜料;
5、猫和老鼠。
要求:注意情节是否合理、情节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一个故事最后点明寓意。
(二)预习后两则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二、疏通文意。
1、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2、学生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学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根据学生对文意疏通的情况,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4、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然后教师打出课件,学生解释加点字词。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入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复述故事情节:
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四、寓意讨论: 。
(一)《智子疑邻》中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寓意。
1、宋人家被盗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2、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
3、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
4、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
5、读罢本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塞翁失马》寓意探究中提出以下问题:
1、本则寓言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最后通过事件流程表看一看结果祸事是怎样和福事进行转化的。
3、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祸福是相互转化,互相依存的,不必为一时的得失而忧喜。)。
4、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你知道是什么吗?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相关格言:
利与害同门,祸与福同邻。(文徵明)。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如果你掉进了一个池塘,不要难过。也许当你站起来的时候,你的口袋里会兜上几条鱼。
请你诊断:
五、小结 :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最后幻灯呈现: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学生复述学过的寓言,讲出其中的寓意。
学生揣摩分析。
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寓言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它的写作取决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
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2、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3、智其子而疑其邻。
4、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5、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此题旨在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课后反思:
寓言四则教案篇十七
二、多音字组词。
应 曝 舍。
三、形近字组词。
鬻( )艰( )曝( )即( )擒( )。
誉( )坚( )暴( )既( )禽( )。
四、解释词语,及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五、按原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 》,选自《 》。作者( ),( )时期( )家学派创始人。
(2)试着解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说说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则寓言的理解。
(1)本文题目《 》,选自《 》。( )时期( )编撰整理而成,记录了( )时期游说之士的谋策,共计( )篇。
(2)试着解释整篇文章的意思。
(3)说说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则寓言的理解。
寓言四则教案篇十八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2、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
3、在研读过程当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4、理解难句含义。
1、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2、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2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最爱读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同学七嘴八舌)这些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或你产生哪些联想?(各抒己见)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有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是我们熟悉的钱钟书,他读了《伊索寓言》,借里面的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化陈腐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今天我们就来研读这篇文章。
二、解题、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请同学们参看课后的插说内容(p44)(教师也不适当补充)。
三、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四、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课文开始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教师用书)。
五、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六、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了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这里的“促织”指什么?(“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
: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用这个故事来比喻人照镜子。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作者对“天文学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边界的人)。
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吗?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
:“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教师用书)。
六、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3、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七、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
完成练习题四,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寓言四则教案篇十九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两则成语的寓意,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认读文中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5个生字。指导书写生字:“派、虎、茂”。
了解寓言的内容,练习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是难点。
头饰、布景、生字卡片。
两课时。
1、理解《狐假虎威》内容,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2、识记文中生字,指导书写“虎、茂、派”。
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
生字卡片,小动物图片。
贴出虎、狐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
板书:狐虎。
谁能说说你对这两种动物的有什么看法?
板书:狡猾威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关于狐狸和老虎的语言故事:
板书:假威。
齐读课题;质疑:有什么问题吗?(“假”什么意思?)。
导入: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1、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采取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这些不认识的字。
2、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同时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4、再读课文,思考:“假”可能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5、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猜到是“借”的意思。)。
6、为什么你确定是“借”,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谈理由:(百兽根本就不怕狐狸,因为狐狸前面的是老虎,百兽是看到老虎才吓跑的。狐狸却骗老虎说是自己的威风吓跑了老虎。所以“假”是“借”的意思。)。
7、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生回答)。
8、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查字典确定“假”的意思(板书:借。)。
1、初读课文之后,你感受到故事中的狐狸怎样?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狐狸的狡猾?
3、小组交流、讨论、并研究怎样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小组汇报、品味语言、教师点拨、研究朗读。
(1)感悟课文第2自然段:
“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表演:什么样?狐狸这时心里想什么?
“你敢吃我?”怎样读?
课件出示:“你敢吃我?”“你敢吃我?”狐狸再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和狐狸、老虎的心理。探究哪中读法更合适?练习、评议。
(2)感悟第3自然段:
“老天爷”是什么人?狐狸是说话时什么语气?
指明朗读、评议。
(注意在学生朗读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声音读大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要将自己的表情放进去)。
(3)感悟第4自然段中狐狸说的话:
指名读:思考:此时狐狸什么神态?(昂首挺胸、摇头摆尾)。
赛读,感悟狐狸的狡猾。
(4)表演感悟狐狸的动作神态。
指名表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狐狸,、老虎、猴子、小白兔、野猪、梅花鹿。其他的小朋友当导演,看看他们表演得对不对。
通过导、演理解: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
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什么意思?
5、总结归纳:我们不仅从语言上,也从动作神态上感受到狐狸的狡猾。它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词语比喻一种人,什么样的人呢?(自己没有本领,却仗着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的人。)。
6、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1)自愿结合练习。
(2)带上头饰进行表演。
7、拓展思维:接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想一想,说一说。
(略)。
一、学习《鹬蚌相争》,了解内容,理解寓意。
二、编排课本剧,通过表演、评议理解语言,体会感情。
三、改编课本剧,鹬和蚌如何能不被渔翁抓住。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寓言四则教案篇二十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课时。
亡羊补牢。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1课时。
投影。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四、完成同步练习。
寓言四则教案篇二十一
1、理解、积累文中的字词。
2、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3、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学习过程
资料袋:
1、寓言的基本常识: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了解作者: 周国平,1945 年7 月生于上海。196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 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 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字词积累:
3、预习课文,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7、《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拓展迁移
8、这两则寓言,一则写好事变成了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会遇到的,怎样看待好事、坏事,这两则寓言很有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也选取同课文一样的两个角度的事例,谈谈你是如何应对的。
达标检测
9、给加点的字注音。
嬉 戏 ()风韵 ()厄 ()运泯 灭()
禀 告 ()抢劫 ()闲适 ()皎 洁()
险象迭 ()生心旷神怡 ()
10、找出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组()
a、慷慨――灌溉皎洁――狡猾抢劫――胆怯
b、地窖――窘迫拐杖――特别善长――禀告
c、泯灭――流氓嬉戏――戏耍玲珑―― 伶俐
d、销毁――撤销雏形――皱纹孵化――腐化
11、判断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句是()
a、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b、《落难的王子》以一位王子的亲身经历讲述人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c、《白兔和月亮》中的白兔被作者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
d、《白兔和月亮》讲述的是如何面对巨大的财富,应以平常心坦然面对突然降临的财富。
类文赏析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寓言四则教案篇二十二
一课时
续写寓言,感受特色
师生共同创作《龟兔赛跑》续篇,感受寓言的艺术魅力。(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创作,并进行适时的鼓励)总结:同学们,寓言的创作过程要求我们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行生动的创作。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了解寓言的特色,感受它独到的艺术魅力。
二、寓言简介
1、什么是寓言?具有什么特点?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的东西和现象。主题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等寓意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中常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关于《伊索寓言》是一本古希腊寓言集。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一个奴隶,善讲寓言故事,后人搜集了古希腊流传的寓言,几经加工、编辑成书,统归在伊索的名下,称《伊索寓言》。
三、对比教学,学习寓言。
1、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2、检验小组学习效果问题设计: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怎样以神喻人来刻画赫耳墨斯的形象表现出深刻哲理的?(提示:根据赫耳墨斯的两次心理活动分析)
分析提要:
(1)“想知道……”
自命不凡、爱慕虚荣三问价钱中的心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394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