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论文鉴赏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1:11:13
美术论文鉴赏范文(15篇)
时间:2023-11-26 21:11:13     小编:LZ文人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努力和付出的一种肯定和回顾。总结时要避免流水账式的叙述,注重思考和总结归纳。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案例,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和参考。

美术论文鉴赏篇一

美术作品是凝结在画作上的画家对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仅要能够理解画家高超的画技,同时也还要能够欣赏作品的美,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这在具体美术作品中能够较容易地实现,而在抽象美术作品中,由于其抽象性等特征,欣赏者较难理解其内涵。基于此,我们试图运用社会学视角对抽象美术作品的作者生平、生活环境以及政治背景等进行分析,使欣赏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抽象美术作品。

欣赏者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了解创作者的生平有助于把握作品中创作者留下的各种痕迹,从而更加理性地认识作品。例如,通过对创作者专业教育经历的了解,欣赏者能够理解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以及创作者成熟时期作品中所包含的其他派系的痕迹,对于欣赏和理解抽象美术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又如,通过了解创作者的情感经历,能够使欣赏者了解创作者在创作美术作品时经历的情感,从而能够将对画作的理性理解转移到对画作所表达的情感的感受上来,使欣赏者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在对荷兰印象派代表人物彼埃蒙德里安的作品《灰色的树》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采用了解作者生平的方法,这样就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这幅画作,同时对这幅画作的美的印象更加深刻。彼埃蒙德里安曾在早年师从其叔叔——海牙派画家富尔兹蒙德里安,得到了写实浪漫主义的真传,这一经历对其后来的创作影响巨大。在《灰色的树》中,还能够看到写实浪漫主义的特征——将内心深处的浪漫情感通过写实主义倾泻而出。在青年时期,蒙德里安就读于国立艺术学院,受到了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1911—1914年间,蒙德里安受到了毕加索等立体主义的影响,因而形成了立体主义的风格,在《灰色的树》中,还能够看出采用了透视和立体三维画法的痕迹。在一战期间,蒙德里安致力于用画作表现和平和发展的理念,因而开始使用中性的色彩,这也是《灰色的树》中选择灰色作为主色点的重要原因。这样,通过对蒙德里安生平进行分析,欣赏者就能够对《灰色的树》有更加准确的理解,能够看出在画作中创作者采用的方法和其创作时的情感等,更能够欣赏到作品的美以及作者人格的伟大。

对创作者的生活环境的了解,能够从源头上帮助欣赏者认识到作者对于现实事物的认识能力。这样,当作者把现实事物抽象地表现为画作时,欣赏者就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主题和这样的情感。因为作者的生活环境不仅决定了创作者的受教育程度,同时还影响着作者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对于情感的体验和表现程度。只有了解到这点,才能够更好地欣赏抽象画作。在对毕加索名画《哭泣的女人》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地了解毕加索的生活环境,才能够深刻理解为什么“女人”哭泣时面部扭曲、眼睫毛的移位到如此地步。《哭泣的女人》是以毕加索的情人多拉马尔为原型创作的。多拉马尔与毕加索维持了长达九年的情人关系,在两人关系刚开始的期间,多拉马尔与毕加索情感很好,两人出双入对。但是,两个人性格都很强硬,在很多问题上意见相左,谁也不愿意妥协,因而经常硬碰硬。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之下,毕加索开始动手殴打多拉马尔,并且多次将多拉马尔打晕。多拉马尔也因此多次哭泣。毕加索不仅经常打多拉马尔,还经常出言刺激她,使她伤心落泪。在这种背景下,毕加索以多拉马尔为原型创造出《哭泣的女人》。当欣赏者了解了毕加索的创作过程之后,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哭泣的女人》中主人公面部的扭曲,也能够理解毕加索刻意对其的丑化,能够进一步地体会毕加索在创作时候的感情。

虽然抽象艺术不直接表达现实社会,不直接表现政治问题,但是创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对其创作主题和创作思路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抽象美术作品的内涵。在里希特的画作《派对》中,创作者就通过画作来对明星托里亚尼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并不是来源于里希特的一时兴起,而是在里希特早年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因而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味。里希特在两德分裂之后,在民主德国生活,后来冲破阻碍到了西德。在与民主德国有着完全不同政治气氛与创作氛围的西德中,里希特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并且努力适应。美国当时在德国的文化艺术政策和政治政策深刻地影响西德的艺术发展,里希特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进而发展了其政治波普风格,这在《派对》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综上所述,运用社会学视角对抽象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能够使欣赏者更加准确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掌握作品所传递的情感,这对于欣赏者鉴赏抽象美术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抽象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社会学的视角,通过了解创作者的生平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政治环境等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刻和立体的了解,不断提升对抽象美术作品欣赏能力。

美术论文鉴赏篇二

摘要:中西绘画交流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而清初的郎世宁则是公认的传入西画技法的第一人。郎世宁带来的西方绘画美学思想独特的魅力在于融合了传统宫廷画思想,成就了郎世宁特殊的作品风貌。

giuseppecastiglione,汉名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生于1688年7月19日,是18世纪以西法作中国画最有成就的画家。由于对东方文化极度热忱,促使他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中国传教。最初以传播教义为目的他为了获取传播天主教的便利和权益入职内廷,为帝王作画,并逐渐受到赏识和器重,至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十日在北京病逝,他在中国的艺术生涯长达五十年。他的作品为了迎合当时封建君主的喜好,不断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成熟,对当时的宫廷绘画产生了一定影响。因其画风受中西方绘画的共同影响,所以采用中西掺和的画法,纵观郎世宁的作品绘画风格特点可从以下几类作品中比较与传统宫廷画的差异。

郎世宁在人物肖像画方面,以当时先进于中国的解剖学作为造型依据,加之擅长运用逼真画法描绘人物,体现出较强的写实能力,因而受到好奇西方学术、艺术和科技的清朝皇帝的器重。郎世宁的肖像作品追求立体感、准确性、比例合理、晕染精细、凹凸分明。这一类作品的特点可以从他几幅比较重要的作品当中如体现出来,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乾隆朝服像》《乾隆大阅图》《孝贤纯皇后像》《平安春信图》等。他的肖像作品最具特点之处在于对光源的处理方面,他采用正面光源,抛弃西画过强的光影对比,迎合传统中国画,这样的革新使人物面部整体感觉更柔和更清晰,这是郎世宁欧洲画法融合中国传统技法的再创造。

郎世宁的纪实画作品主要有《马术图》《万树园赐宴图》《平定西域战图》《平定西域回部战图》《丛薄行诗意图》《哈萨克贡马图》等。

这些大型纪实画不仅抛弃了纪实画常用的长卷形式,也抛弃了传统中国画因封建等级制度而过度夸大帝王地位的画法,改为适当的人物比例,但在构图中将主要人物置于显著位置或者加强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来强调君主或主要人物的身份特殊性。其特点表现在主要人物具有肖像特征,对人物服装以及背景描绘具体而细致,层层渲染。郎世宁的纪实画不仅在绘画风格技法上有所改变,最重要的是在构图上都有别于传统中国画。

郎世宁纪实画的构图中将人马、聚散、景物处理的富有节奏感,体现了画面的虚实、物象的繁复,但又融洽和谐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欧洲画风。同时,他在绘画中也尝试从创作中争得自由,尽量避免把近景远景结合在同一个画面中,纪实画多采用宏观远视的方法,不仅使整个画面感觉有纵深感,还使人物和周围的环境符合实际比例,同时兼顾了中国人的视觉习惯又不违背西方人的作画习惯。

在花鸟走兽类绘画作品中,《嵩献英芝图》《聚瑞图》《孔雀开屏图》《九犬图》《百骏图》《五马图》《柳荫双骏图》《万卉同春图》《仙萼长春册》等是其主要代表作。在绘制这一类作品时,郎世宁发挥了他高超的写生技法,用笔精到,宛然若生,利用西方透视和明暗作水墨画。不管是马匹、树木、水流、土坡,还是花枝、鸟雀等,都非常注重质感的细腻表现。

他在运用西方写生技法画蕴含传统中国元素的作品过程中适当添加了光影处理和明暗交界线的运用,使得花鸟走兽有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感觉。

在郎世宁的这类作品中,他更多的是来塑造形体,减弱了笔墨线条独立的审美意义,然而笔墨线条是中国绘画和书法造型的基础,对于受西方绘画影响较深的郎世宁自然难以体会笔墨线条的微妙乐趣,更多的是在意形体结构的把握,所以笔法全无。虽然如此,但是也给予了这个外国人改变中国传统中国画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作画方式使他的画体积感和真实感以及空间感更强。这种有别于传统的绘画技法,是对传统中国画的一种补充,也是一种冲击,在画坛中开拓了崭新的艺术天地。

郎世宁在进入中国前学到的西方绘画特点是写实、写生、忠于自然、忠于光源、忠于黄金分割、忠于人体解剖,力求再现生活;同时,他也被中国画所体现的意境所吸引。因此,他尝试着适应中国的欣赏习惯和宫廷的需要用西法画中国画,郎世宁学习中国画技巧并不断用中西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改造传统中国画。

总之,他致力于中西画法的变通与折衷,对传统中国画来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突破和尝试。虽然我们可以站在中国传统绘画或西方传统绘画各自的角度来评价郎世宁的绘画,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他的作品所呈现出的这种特殊面貌中中西碰撞的艺术价值。

他的中国画中和了中西方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因此要将他的作品放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研究,郎世宁的画代表着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和一个新的画派,对后人在中国画探索新的技法或表达形式上有所启迪并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另外,郎世宁曾与中国士大夫年希尧探讨西法透视,并用年之笔撰写了《视学》,这也是一部详细介绍郎世宁西法绘画技巧的理论著作,也是最早介绍西方透视法的著作。而且,郎世宁的油画功底深厚,还给中国宫廷培养了一批学习油画的宫廷画家,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技法的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术论文鉴赏篇三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自从问世,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和鉴赏从没有中断过,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以及作者画技的高超。在不断的探索和评价过程中,我们对美术的鉴赏本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意义。

《清明上河图》的鉴赏,对画家张择端的了解,进一步探索美术鉴赏对我们的意义和启发。

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鉴赏者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审美经验和知识修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它也是鉴赏者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感情的作品,两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下面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为例,先对作品进行鉴赏,然后结合这幅作品来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画中有五百五十余人,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余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这幅画描绘的是北宋汴京市井生活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啊!

一、汴京郊野的春光:

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二、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三、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张择端在作这幅画时极注意细节,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动作定格生动,使人身临其境。他并不注重虚境和实境的对比,而是细致描绘每个角色,甚至画中的树木都做细致的刻画,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人物和食物的比例合度,远近也层次分明。画家在作画时线条清晰自然,颜色深浅浓淡事宜,人物表情丰富,直达内心,景物自然和谐,与人物相应成辉,所体现的朝气和谐的繁荣景象,充分反映了张择端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画家在注重实际事物刻画的同时,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墨意趣。在画家看来,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下面结合这幅作品来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通过对这幅《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说,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没有欣赏或鉴赏的作品,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美术作品只有通过鉴赏才能产生作用。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握的知识,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将产生不同的效应,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首先美术鉴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以中国的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外国美术作品,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极大的扩展知识领域。

其次,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接受教育。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艺术,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工艺品,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辉煌,从而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第三,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动的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作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审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鉴赏艺术的能力。这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艺术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多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是提高人们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从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行为。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使我了解了中国另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和人生价值观,它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对培养我们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术论文鉴赏篇四

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美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更多美术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美术。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清明上河图》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甚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作品以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此画分三个部分:

一是汴京郊野的春光,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拉开了序幕。

二是繁忙的汴河码头,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三是热闹的市区街道,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这里交通运载工具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张择端在作这幅画时非常注意细节,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动作定格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画家在注重实际事物刻画的同时,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墨意趣。在画家看来,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通过对这幅《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诸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更具一般的说,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没有欣赏或鉴赏的作品,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美术作品只有通过鉴赏才能产生作用。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握的知识,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将产生不同的效应,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具体说它的意义体现在: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我们每个人来看,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无限的领域。以中国的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外国美术作品,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极大的扩展知识领域。

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所以,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接受教育。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艺术,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工艺品,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璀璨,从而更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这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艺术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

所以,多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是提高人们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从而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熏陶渐染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进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由此可见,美术鉴赏意义非同一般。

美术论文鉴赏篇五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鉴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鉴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鉴赏习惯和鉴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鉴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鉴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鉴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鉴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鉴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鉴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鉴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鉴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鉴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鉴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鉴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鉴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鉴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3、高年级鉴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鉴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根据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鉴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鉴赏课。专题鉴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鉴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鉴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鉴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鉴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鉴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鉴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鉴赏课。随堂鉴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鉴赏。这种鉴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鉴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鉴赏。现场鉴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鉴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鉴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鉴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美术论文鉴赏篇六

鉴赏是小学美育的灵魂,是打开儿童美丽心境的钥匙。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生命充满理解和尊重的人,总是会从不同角度去鉴赏,发现美和价值,这在教育中是一种真正的、充满智慧的大教育观。在小学美育中,鉴赏更是必不可少,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课堂教学的艺术鉴赏课外教材的补充鉴赏,兴趣爱好的培养鉴赏,人才的赏识教育,从一幅画,一节课,一本书,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有他值得鉴赏的魅力。下面我来谈谈鉴赏教学的多种形式。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真空的产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创造出来的。因而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纯地讲技法,而要将作品回归到原有的历史环境中,回归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人文含义。

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青铜器、秦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山水画体现了意境和神宗意识,古希腊艺术体现了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鉴赏,如在鉴赏齐白石的作品《虾》时,教师可以轻声吟起齐白石的诗:“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荷叶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尽快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来。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可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在美术教学时,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美学情境。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让他们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找自己感兴趣的建筑进行全方位观察。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宗教寺庙、园林、民居;或者来到野外,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晚霞、雨后的春笋、雪中的高楼等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会牵动着儿童的心,为美术教育提供极好的营养品。打破教师对讲台的垄断,打破教科书对课堂的垄断,开放课堂,提供多元化选择,以真正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比如《校园小记者》书本要求学生出一期校园小报,学习艺术字。我要求学生当一次真正的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学生和老师,以亲身经历来积累资料和经验。在实践中体会艺术的真谛。

人类以眼睛、耳朵、皮肤、鼻子等多种感官去感受美,这在以美育人的美术教学课堂中尤为重要,因此应利用多种途径加以调动。例如:精美的挂图、优美流畅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情、优雅的举止、得体的服饰、悦耳动听的音乐等等,形成了美的教具、美的语言、美的表情、美的服饰、美的音乐、使美无处不在,美贯穿始终,让学生感到上一节美术鉴赏课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所得到的感受肯定是见仁见智的。不过,由于受经验和能力所限,他们的看法也许是幼稚和片面的,但只要是真切的感受,我们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不必强求统一。现代美术教学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这种机会。

课堂是交互式的主平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鉴赏,可以从对作品的题材、主题、造型要素与形式等进行讨论,还可探讨作品的风格,内涵,即感情、观念、思想等。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计算机可以将课件制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在教学中,对于点、线、面、体的理解,以前只能枯燥地讲解,现在通过计算机的帮助,教师可以成功制作出简易动画,演示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整个运动轨迹,并运用在画中的不同位置来观察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构图。

美术鉴赏课有很强的直观性,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数码投影仪,就可以将作品清晰地放大展示,让学生在鉴赏课上能够真正地“鉴赏”。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两姐妹”。从本质上看,不道德的事物是不美的,只有符合健康的审美心理的事物才是真实、高尚、道德的。换而言之,一个人只有接受了卓有成效的审美教育,在其发现美、评价美、追求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评判标准,才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时代新人。因而,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根据鉴赏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挖掘和强化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将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人格情操教育、理想和人生观教育有机地结合到教学活动中,以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教学目的。

当然,在艺术教育中不仅有教师对于学生美术鉴赏的教育,更有对于学生个人的鉴赏,对人的鉴赏,远比一副艺术作品的鉴赏更具有前瞻性,我们教育的根本是人,推动社会发展的也是人,学生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世界的未来主人,因此,人才的培养就是对人的鉴赏,先鉴赏,后发展,是如今教育界流行和倡导的理念,“鉴赏”不仅仅是“爱”,更是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通过鉴赏教育,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发展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

美术论文鉴赏篇七

“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是要让它始终不断的燃烧······梵高说。他是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他是世界著名的画家之一,他英年早逝,37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对二十世纪西方的艺术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已成为了一个象征。《向日葵》作为他的作品之一,是何等的让人惊叹。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精神情感。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当你注视这些向日葵油画时,首先注意到它们的外表,它们似乎从一个流向另一个。色彩是那样的明快,强烈地表达了向日葵旺盛的生命力。用亮丽的黄色来表现盛开的向日葵,沉闷的褐色来呈显向日葵的萎蔫和死亡;整个发展过程通过两个极端的对立面被表现出来。也许这种特别的表现手法被采用在油画里;通过观查生命的各个层面,以深刻的理解来表达所有生命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梵高在自己绘画的成熟期创作了《向日葵》这幅作品,画面上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画家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在这里你用“栩栩如生”来描绘这些向日葵,已经显得软弱和浅薄,因为那火焰般的向日葵仿佛是一朵朵燃烧的生命,画家赋予它们一种生命蓬勃燃烧的冲动和张力。有人说这是“梵高的向日葵”,因为那是他内心火热感情的写照,是他精神力量的外露,就如同没有曹雪芹就没有《红楼梦》一样,没有梵高就肯定没有梵高式的《向日葵》。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彻底变了形,以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梵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以超越印象派极远。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

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梵高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天才的艺术家往往能在某个领域树立起划时代的艺术高峰,后人只能膜拜,绝不可以企及,梵高亦是如此。《向日葵》可以说是梵高的化身了。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像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向日葵》是世界最名贵的二十幅画之一。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精神保留至今。后来的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抽象派,都曾经从梵高的艺术中汲取了营养。他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向日葵》可以说是融入了梵高的生命。模糊的,隐约的,朦胧的,说不清道不明。梵高的生命力,也许一样充斥了这种忽隐忽现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吧。强烈的思绪,也许自己都未曾发觉,并没有刻意去雕琢,而生命灿烂的气息就在不知不觉中弥漫画布,最后,会诧异自己笔下的那些舞蹈的色彩,舞蹈着的对生命渴望,舞蹈着的光芒。这其实就是《向日葵》。不管怎么说,梵高的向日葵油画已经改变了人类对生命和艺术的观念。这些油画只用了纯碎的美就深深地吸引了你的注视,并震撼了你的心灵。你可以注意到,流畅的萎蔫的情绪及可爱的黄色的张力,在这幅向日葵画里是那么的和谐,它们并没有破坏整幅画的平衡。梵高的向日葵油画常常被复制,但从未有人达到梵高完美的境界。

凡高是一位最令人怀念和感动的画家,他的悲剧性的生涯,造就他那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1972年荷兰政府建立了凡高美术馆,更是这位一生穷困悲惨艺术家的无上荣耀,而他的画也同他多姿多彩的生涯一样,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热爱,获得崇高的评价。他的画,的确耐人心赏,也让人感动,带给我们感受到仿如亲眼看到一个新鲜而更美丽更有意义的世界,几乎重现凡高生前所到之处及所见景物,让我们从中体味和认识这位19世纪产生的伟大悲剧人物的艺术心灵。

《向日葵》是一幅震撼人心的油画。鉴赏梵高的《向日葵》,不仅仅要去了解梵高的一生,更要去感受向日葵的生命意义,虽然短暂,但是活得灿烂。人的一生就应该像向日葵一样灿烂的微笑。

美术论文鉴赏篇八

——米开朗基罗。

摘要。

他是一位“无所不能的通才”,他是“人类的艺术楷模”,他的艺术作品都是世上的“典范”。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之一,他生于1475年。因为在米开朗琪罗家乡有许许多多的石山,那里有许多的石匠。所以米开朗琪罗在以后曾经很开玩笑地说,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凿石头呢?因为在我奶娘的奶水里边就有锤子和凿子。

关键词:通才;典范;三杰;石匠。

一、米开朗基罗简介:

(1)生平简介。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全名michelangelodilodovicobuonarrotisimoni,又译“米开兰琪罗”、“米高安哲罗”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列奥纳多〃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

(2)家庭背景。

米开朗基罗的家族在中世纪曾显赫一时。不过到其父是,收入微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脾气爆烈,但是惧怕上帝。母亲在米开朗基罗六岁的时候就死了。之后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的家里,因此从小就对雕塑发生兴趣。事实上,这个家庭没有任何产生艺术家的可能条件。尽管他在诗文上颇有才赋,但对于父亲给他安排的法语课却丝毫不感兴趣。相反,他对绘画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

(3)时代背景。

共餐,分享着自罗马奥古斯都大帝以来一切最显贵高雅的消遣。他在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时接触到了古风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学者,并产生了崇古思想。时兴的新帕拉图主义和受到火刑惩处的多明我会教士萨伏那洛拉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查理五世对他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不只有一位皇帝,但不会有第二个米开朗基罗。”

二、米开朗基罗作品鉴赏。

(1)绘画作品。

«最后的审判»(壁画1700cm×1330cm1536-1541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这幅画是米开朗基罗完成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25年后,再一次为这座教堂创作的另一项大工程。此画的创作历时6年。此时67岁的米开朗基罗已尝尽了生命中的痛苦,深知社会上各种人物的罪恶,悲愤幽怨凝聚笔端,正直的艺术家要以«末日审判»是自己进入天堂。“最后的审判”内容取材于圣经故事。画面背景是清透的蓝色空间,人物形象饱满生动。整幅画面气势磅礴、场面宏大,众多的人物把画面分为天堂、人间和地狱三个空间。世界末日来临之际,位于画面中央的是基督和圣母。这位鄙视雷同的画家笔下的基督年轻健壮,体魄像一位斗士,高高举起的手像是在下达最可怕的命令。他是那样的严厉无情,以致圣母背过了身子,扭过头去不忍观看这一残酷的场面。画面右侧是那些罪孽深重的人们正在被投入地狱,左侧则是善良的、遭受不幸人们的灵魂被带入天堂的过程。画中人物神态各异:基督用手势表现了他坚定而决绝的态度;圣母是这幅画作里最温柔的一个形象;围绕着基督执行审判的使者们,聚精会神地凝视着基督等待着他的判决;那些被审判有罪的人们脸上流露出惊恐或绝望;而那些正在升向天堂的灵魂则一脸安静之色。

(2)雕塑作品。

他留给了许多人们要思考的东西。

2、《大卫》。

大卫是一座立像,高5.5公尺,是在一块被人损坏过,而没有雕刻家再敢于动手的,闲置了近半个世纪的巨大大理石上雕刻而成的。米开朗基罗刀下的大卫是一个充满着旺盛生命力,有着必胜信念的健与美的英雄形象。在米开朗基罗以前,不少雕塑家曾塑造过大卫的形象,往往是表现战斗胜利后的大卫形象。如多那太罗的青铜雕像《大卫》,显出喜悦和悠然自得的神情。而米开朗基罗却是精心刻画了大卫临战前的一刹那头部微微转向左方,双目紧紧地凝视着敌人,左手握着肩上的投石器,右手自然的下垂,略握拳头,外表的平静,使塑像更具内在的紧张和运动感,更加显示出大卫的沉着、勇敢和必胜的信念。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获得了盛大的成功,雕像的勃勃雄姿成了当时佛罗伦萨市民心目中抵御外敌、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的化身。

3、《摩西》。

《摩西》像是米开朗基罗用了4年时间完成的塑像,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用人体讴歌了正义和力量,使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在艺术上得到充分体现,在人类雕塑艺术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受到这一作品的启发,朗基石在这一系列中完成了一次精彩的飞跃,设计师将对创作的热情倾心融入到石刻中,运用了冷暖色调的大胆对比和纵深延长的纹路结构,变化中不失平衡,微妙处独具匠心。

三、总结。

在老师的讲解后,我们知道了米开朗基罗是艺术界的一代大师,带给后人无穷的瑰宝。米开朗基罗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个完全可以最后的审判中那张人皮看出来,米开朗基罗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与信仰)。在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前伫立,会使你灵魂得到净化,使信教者便得虔诚,使一切邪恶变得澄清。他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让人感到人的美与健康。他的雕塑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人体的唯美与丰满,他在细节的刻画上处理得非常好,我们完全可以从他的雕塑作品的眼神、面部表情等看出人物的心理(这个从圣殇的圣母的眼神、嘴角等都可以感受到那份是伤痛)。通过这学期的美术鉴赏的课程以后,让我对美术的认识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当然不仅是米开朗基罗,还有达芬奇,拉斐尔。对他们的身世和所处时代的背景以及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背后的故事都有了一个了解,我觉得艺术史一个无边界的国界。老师的课非常有意思,从埃及的古老文明艺术讲到文艺复兴的艺术创作,从金字塔讲到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作品。课堂的内容徐徐动听,非富多彩。每次一上课就仿佛走进了艺术的殿堂,身临其境的跟艺术家们对话。其实回头想想也是,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在美术鉴赏的课后,我们不仅可以用艺术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更可以将艺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这样,我们的生活将充满趣味,充满艺术,充满美。

美术论文鉴赏篇九

姓名:学号:指导老师:

写作时间:2013年6月6。

摘要:中国画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关键字:国画。

山水画。

一个学期的美术欣赏课结束了,我受益良多。虽然不能说是精通,但是至少还是懂得了一些。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这篇论文我就围绕“中国画”谈谈我的认识。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画历史悠久,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

以山水画为例,我们来了解下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精神。山水画萌芽于晋朝,顾凯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水画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我觉得人对人自己认识太深才觉得每幅画人的言态表现得不尽人意,山水可夸大其气势表达出其意境即可,狗马只须表达出其形而已从顾凯之仅有的山水画《洛神赋图》中可以窥见当时山水画初期形态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所记载的样子,传本〈洛神赋图〉中的山水部分,确实如其所言“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表现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仅象征性地以三五片银杏叶概括,树枝的“列植之状”也是“若神臂布指,离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印行树有很大距离,正如前边所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石仅以“高古游丝”线条勾勒,而没有皴法,但我认为,水法和云法的表现是极为纯熟的,水云的流态动势相当完美,由此可见,山水画的表现在当时已达到的艺术水准只是没有后来的布局合理罢了。

初期的山水画往往是人物活动的背景,配景,即使独立为一个专门画种也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山水画初期的这种形态是不足为奇的,虽然我们现在已不能得睹六朝时期的山水画作品而且见于史料的早期山水画家也不是很多,顾凯之,宗炳,王微等人关于山水画论的发展为当世山水画的发展和成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历隋唐,五代诸朝,山水画渐盛。他们可谓山水画的先驱,六朝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真正起点,虽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却导致了美学上的最灿烂,我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当时不忍心目睹石灰的琴棋书画的隐士,且当时类似于陶哦渊明,谢灵运的隐逸思想普遍流行,此时人们对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更促进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谢灵运《山居赋》中所记载的始宁山就是典型的例证,他的山水诗开拓了山水诗写实的审美之路,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正说明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益于诗的发展和衍生。

山水画在六朝时期兴起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家自身的发展。汗以前的艺术家往往以工匠身份出现他们都依靠绘画的手艺谋生,绘画是功利的,必须围绕服务对象的要求进行创作,但也不同程度促进山水画的发展。

说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中国山水画十分强调作者的主观因素,在山水画创作中,作者对自然界的认识理解,以及作者的情感流露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画家应当“以情入画”力求“情景交融”,正如在一幅山水画上题一首诗或多一个红戳更能增加山水画的内在精神和蕴涵,在对客体世界有一个多侧面深层次认识的基础上凭借心灵感受概括勾画出山水形象,者便是“迁想妙得”许多优秀的山水作品所显露出来的气质和高雅的格调,并不仅仅是因为作者具有深厚的笔墨功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饱满的创作激情和高深的文学修养。因此山水画家的学识越高,创作后劲也就越大。唐代山水家的学识越高,创作后劲也就越大,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均提倡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

欣赏中国山水画我觉得应该首先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知会的宝贵结晶,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它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艺术体系,所以民族性是中国山水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中国山水画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即简练,恬静,含蓄和韵律等。

其实山水画从一开始就与其它的道家,佛家,儒家有关,佛家的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影响也是值得讨论的,它没有连续性和次序性,认定在精神上能够出现自发性的领悟,这种领悟实际上是对人世解忧的解脱和心理障碍的排除,而这些又恰恰是中国山水画家们孜孜以求的。

佛家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孔子最早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以道德价值来评价山水,但是这种对大自然的审美追求,客观上已超出了道德的范畴,其中的中和之美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感情含蓄,气息平和的总体风格。

儒佛道的自然观影响于山水画共同点有三个:一是取法自然,用于自然的统一,二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三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中国山水画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与中国古典哲学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绘画不能没有哲学思考,没有哲学思考的绘画是没有灵魂的绘画。

作山水画须先胸有丘壑。“意在笔先”是中国画构图的特点,落笔后应意到笔随。我们不能忽视道家这里的深远影响,传统中国画家长期艺术实践中都自觉和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画在落笔时就应考虑各种阴阳关系,加以对比此和谐的处理,如方圆,横直,点线,刚柔,浓淡,冷暖,轻重,虚实等等。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正所谓山水之静动,顽与灵,均是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阴阳节奏关系,作为山水画家如果不自觉到自觉地运用这些关系,笔下可如神助。

接下来,再谈谈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吧。

一、形与象通,意与形合。形与象通,意与形合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要求。形,指外形、轮廓,是中国画传神达意的主要要素。象,指自然客观存在的万物形象或作画者在绘画作品中创造的艺术形象,即作画者追求神似而不追求形似,是概括化、艺术化的形。形、轮廓是中国画造型不可缺少的主要依据,师法自然中的形,经过作画者思想的提炼和加工,创造“似与不似”之艺术的“形象”,形与象;意,指绘画作品的思想内容、作画者的构思设想和创作意图。它具有三方面的意义:(1)、作画者主观的意,即绘画的立意(2)、画面形象所体现的意。(3)、绘画对象的意。作画者的立意是主观的,绘画对象的意是客观的,画面形象的意是作画者师法自然,熔铸丹青,抒写胸臆的艺术结晶,这种意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之上的,遗物象而取意取神,但舍形不能求意。中国绘画的艺术形式美是为了表现“神似”,这“神”是一种意,即作画者对物象本质的认识、审美的感受。

二、境与性会,因心造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是自我与自然自然的高度融合。境,是画面中有情趣的自然景象。性,是作画者的性情、兴趣喜好、习性。境与性会是指画境要与作画者的性情合一,达到情境交融的地步,意即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作画者的性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兴会神交;因心造境是作画者按自己的理想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这个图景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或少有的,是作画者虚拟出来的虚幻飘渺的艺术境界,是作画者“心造”之境。

三、心师造化。心师造化是中国画创作的生活源泉,指作画者用心灵去师法和感悟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风采,获得艺术素材,并依自己的审美判断,进行分析研究,在自己的思想情感的熔炉中加工改造。心师造化是以自然为师,通过“目识心记”或是写生自然物象,概括提炼物象的基本特征,按一定的构图规律重新组合物象,创造一种有意味的意境。心师造化的艺术特点是中国画创作必须要遵循的准则。

四、以诗入画。以诗入画是中国画意境的追求,自唐代王维在画中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后,北宋的苏轼极力的推崇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认为王维创造了一种他人所不能及的意境。同时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北宋·苏轼)”的艺术观点。宋代画院还以诗意画作为招画院画师的考题,形成了以诗入画的风气。后世的画家,特别是山水、花鸟画家都自觉地把诗意融入画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品评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的标准,还以画中是否具有富于诗意的意境,作为评价中国画雅与俗、优与劣的文野之分。画中诗意的创造,含蓄而耐人寻味,其独特韵味是中国画所独有的。

五、中国画的艺术表现语言是点、线、面的组合。点、线、面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语言,以线为主,点、面为辅,以线造型,以线传情。线作为中国画表现的载体,其特定的表现手段在原始的崖画中就已经有了。它除了作为造型手段之外,它还带有人的主观感情因素,性格化的线条中包含着作画者们的审美情感、学识修养以及对世态的观点和看法。自然之中,没有纯粹的点、线、面,是作画者们经过主观的抽取、概括后融入情思而来的,点、线、面是抽象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三者的有机组合创造一种和谐、舒适、美好的画面意境。

美术论文鉴赏篇十

电影精彩画面重现:

十面埋伏电影讲述了唐朝官府捕快与江湖门派飞刀门之间一场惊险刺激、扑朔迷离的追捕与反追捕的故事。而最经典的莫过于竹林打斗这一场景了。“小妹”(章子怡饰)在一片竹海中遭到官府的追杀,在危机时刻,“金捕头”(金城武饰)出现了。在竹林逃命一幕中,小妹和金捕头在官府追兵的追杀下寸步难行,上有在树梢间穿梭的捕头,下有尖竹阵拦路,腹背受敌。在被锋利的竹筒架在中间后,眼前两人不能再活,必死无疑。千钧一发之际,终于!飞刀门的人出来了,居然是“阿母”(宋丹丹饰),于是两人获救。画面赏析:

2004年,在张艺谋的这部《十面埋伏》的电影中,布置了一场非常诗意唯美的竹林打斗场面,而这个打斗场面的发生地就在重庆永川茶山竹海。

http:///view/?fr=ala0_1)在《十面埋伏》的这场竹林一战中,可以说色彩非常明丽,气韵很独特,整个画面满满的全是一片翠绿,即使是画面的几个人物也是着深绿色服装,看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舒服很清新,独具有一种诗化的东方美,特别是通过电影手段的放大和强化,使这一场景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妙享受。或许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可能更多的是忽略电影的具体情节,而被唯美的画面所迷住,在看完之后,电影画面还深深地留在人的大脑中,许久以后还会历历在目,细细回味时感叹画面精致之余,更是产生了对茶山竹海的神往之情。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现在我也记不清楚了,也并不重要了,但对于这个竹林打斗的场景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大脑中,无论何时提到《十面埋伏》,我唯一想到的就是这个画面。同样的,对于国外西方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也同样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对东方美景与古老文化的好奇和想象,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美。我自认为,这个电影片段充分体现了导演张艺谋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聪明才智,应该是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中难得的精彩片段。古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素来有着极高的地位,它被赋予了刚正之节、虚心之德、柔韧之力和孝义之情等等美好的意义,似乎已经成为东方中国的代表词汇,具有一种神秘的图腾力量。而在电影《十面埋伏》对竹子的使用重点没有单单放在竹子本身的柔韧性,对竹本身的描写上面,而是在竹林间安排了几组人物错落的位置关系,并着力营造了这种微妙关系所带来的气氛和情调。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竹子已不再局限于个体的利用,它不再为打斗而打斗,而更有了在电影中的群像演出。通过精心、独到的场景设计,在这个场景中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风光旖旎的茶山竹海的神韵。

人们常说美的体现并不是单单通过几个“漂亮”、“绚丽”、“迷人”等形容词就能做到的。的确如此,真正的美不是源自外表,而更多的是要我们内心去细细品味、感受。《十面埋伏》中是这场竹林打斗画面美,然而其内在的那种神韵、气质却需要我们以细细去品味。或许我们就会被这秀美风景所深深牵引。

《十面埋伏》剧照。

导演:张艺谋。

主演:章子怡、刘德华、金城武。

美术论文鉴赏篇十一

这学期我有幸上了美术鉴赏课。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有关绘画、建筑、雕塑等方面的知识。使我对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在这里,我就浅谈一下对艺术美特征的一些认识。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

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换句话说,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谓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塑造视觉形象,音乐塑造听觉形象,戏剧、影视塑造综合形象,语言艺术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学形象等。但无论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二)艺术美的直观性。所谓直观性,就是具体生动性和直接可感性,它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感觉、知觉和表象,并进而产生联想或想象。这是因为任何艺术美总是由形象的美决定的。而一切形象又都是直观的。有些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直观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美术家达·芬奇的优秀肖像画《蒙娜丽莎》。在另一些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直观性虽然不如上面所说的那么明显,但是,它们也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使我们经过联想或想象,在脑中产生出美的形象。

(三)艺术美的审美性。

艺术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得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也使得艺术美与自然美区分开来。

(四)艺术美的主体性。

艺术美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反映现实生活,但是,这种反映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所以,主体性作为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不但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而且体现在艺术欣赏中。

(五)艺术美的协调性。所谓协调性,最根本的是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说以完全美的艺术形式表现真实的生活内容。艺术作品的美,表现在形式同内容有机地联系一在起,并且由内容来决定,而内容又仅仅在一定的形式之中。这主要是由任何艺术美总是生活的反映来决定的。

(六)艺术美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并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恩格斯要求作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指的这种典型性。毛泽东同志所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也是指的这种典型性。艺术美的典型性这一特征,同样是由艺术美的基本内容决定的,它是人对于美的理想的追求和体现。

(七)艺术美的民族性。所谓民族性,就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形式的特点。换句话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中的美都必然具有产生这种美的各个民族的不同特色。这是由于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从属于一定的民族,他的作品中的美必然不能超脱他所在民族的整个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术鉴赏课即将结束。很感谢老师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弥补了我在艺术知识上的不足,也使我对艺术产生了兴趣。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能继续汲取艺术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内涵。

美术论文鉴赏篇十二

论“中国美术史宋元明清时期”

艺术,从人类起源而诞生而且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提高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现在的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而在中国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的,但后来,中国的文艺界,和美术界逐渐把艺术和美术分离开来,艺术成为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学科,而美术便成为了艺术的一个分支,用来表示视觉上的艺术效果,例如墨水画,雕刻,等其他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美术史上,有过许许多多的美术巅峰期,战国秦汉时期的雕塑和青铜器,隋唐时期的绘画与佛教美术石窟,以及宋元时期多元化的绘画技巧。而这其中宋元时期的绘画经过前面各段时期绘画技巧的不断积累达到中国封建时期绘画的最高峰。下面,我将着重介绍宋元明清时期绘画的艺术特征和绘画风格。

首先是两宋时期,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绘画彩墨争辉,情景交融的新时期,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文人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相互影响、吸收、渗透,构成了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两宋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其次,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使得两宋文化都得到了继续和发展,并超过了北方。另外,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想文化状况,都对绘画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皇室贵族对美术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和统治阶级对美术的重视和爱好,使得宫廷绘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另外,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也使绘画和社会群众建立了较前代更为广泛的密切联系。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从唐代以画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花鸟山水画的发展也超过了以前时期。由于社会的重视,山水画逐渐跃居绘画的主体地位,并朝着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更加注重写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元代绘画在唐,五代,宋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发展,特点是取消了画院制度,文人画兴起,人物画相对减少。绘画注重诗书画的结合,舍形取神,简逸为上,重视情感的发挥,审美趣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代前期各位画家对唐,五代,宋以来的山水画继承和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探索。花鸟画以梅兰竹石为主体的文人画广泛流行,讲求自然和笔墨情趣。许多山水画家也兼擅水墨花鸟和梅兰竹,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与宋代院体画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

明朝时期苏州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南方的大都市。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绘画名家出现很多,文人名流经常聚会宴饮,很多文人把画画当作娱乐。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的元代绘画传统。他们新颖的绘画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闻名画坛。后人将他们称为“吴门四一谈到明朝时期的绘画,我们就会想到唐伯虎,以及江南四大才子,还有就是扬州八怪。诚然,他们以新颖的绘画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而称誉画坛。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所取景致,无论是简陋还是宏阔,都强调清宁的环境和闲适的情致,既基于对客观环境的提炼概括,又寓含一定象征意义,寄托了文人的理想和品格。另外,明朝即是院体派和吴门画派并存的时代,与此同时也是两派兴衰交替的时代,以林良、吕纪为代表的宫廷花鸟画包含了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的不同风格。在民间,受到戴进影响的浙派画家吴伟,画风放纵,对当时的画坛影响很大。明代晚期是吴门画派最兴盛的时期,虽然当时受生活范围的限制,绘画题材面狭窄,题材比较单调,作品的重复性很大。但是,他们重视继承古代人的笔墨传统,把对风格的追求作为艺术的重要目的。而且,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有各自的美学追求,从而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的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对后来画坛有很大影响。

清朝的画家中比较有名气就是郑燮,即是郑板桥,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绘画不是一味的模仿前人的绘画风格,也不是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是有着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另外比较著名的画家,例如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僧),四僧(渐江、髡残、八大、石涛)。晚期的时候,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本殖民地,相应的中国的绘画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虽然受到外国各种绘画技巧的感染,但他们仍然坚持了中国绘画的美学基础。他们在写意花鸟方面有重大发展,他们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并将书法,篆刻等艺术表现形式融于绘画中,以遒劲酣畅的笔力,淋漓浓郁的默气,鲜艳强烈的色彩以及书法金石的布局,创造出气魄宏大,豪迈不羁的绘画艺术形象。对近代的绘画影响甚大。

总的来说,中国唐代以后的绘画,无论从绘画技巧还是从艺术特点上分析,都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最辉煌,最引人自豪的时期,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应该继承发扬传统,将古人的艺术结晶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希腊神话电影:

《特洛伊》。

《大力神》。

《尤里希斯》。

《蛇发魔女》。

《新木马屠城》。

《奥德赛》。

《奥菲斯》。

《亚历山大大帝》。

《世纪对神榜》。

《时光大盗》。

《百劫英豪》《杰逊王子战群妖》。

《米蒂亚》。

《伊阿宋与金羊毛》。

《俄底浦斯王》。

《特洛伊的女人》。

《非凡的阿芙洛狄特》。

《赫拉克勒斯》。

《赫拉克勒斯的爱情冒险》。

《伊阿宋和阿耳戈船英雄记》。

美术论文鉴赏篇十三

班级:软件1304姓名:王永森。

学号:20131692****正文:

这学期学习了美术鉴赏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我认识到美术鉴赏是一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感受、分析和判断的一门学科,这门课让我对美术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观念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个人修养。就美术而言,有中国的和外国的,而中国的又有古代的近现代的,其中又包括很多类,有绘画,雕塑,建筑,园林艺术等,美术可谓所涉及的种类之多,范围之广,中国的和外国的各有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中国的美术及外国的美术。

美术,就中国来说,从古代就非常有特色,先从绘画说起,其种类有很多,根据技法的不同,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前者强调调以线造型,只表现物体的固有色,抛弃环境对物体的影响,后者也强调以线造型,但是更强调笔墨的感觉,曰:有笔有墨谓之画。色彩遵循“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法则。利用生宣纸渗透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毛笔和墨的功能,表现出墨的焦、重、浓、淡、清的特点。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不强调对光的刻画,只表现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和物体本身的阴阳向背。对空间的刻画,采用意象空间的方式。而近现代的绘画与古代的绘画略有不同。

然后我们可以再看看中国的雕塑,因古代社会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古代又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综合上述分析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特征表现这几个方面:有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有着原始工艺美术,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中国雕塑和绘画具有审美要求上的一致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所以雕塑艺术对我们生命认识有很大的影响。

当看完中国雕塑后,中国的建筑也是一种艺术,在古代,以木质材料为主,有很多特色的建筑,如故宫。其中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其次,又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还有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然后,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的建筑艺术,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现在。

再说说中国的园林艺术,中国的园林艺术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中国园林艺术与西方的几何形园林艺术不同,中国古代园林综合了建筑绘画雕刻以及诗文等多种艺术。将自然山水的景色浓缩、集中到庭院之中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除满足造园者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中国古典园林经常用诗词书画渲染气氛,提升意境。这就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超技艺,特点十足,中国近现代的园林艺术有很多都是模仿古代的设计特色而构建的,很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外国的绘画,很强调对色彩的运用,这是西方与中国绘画的本质区别。从实际上来说,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不讲艺术,只不过是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着诸多非艺术性的方面。这大概就是传统绘画区别于现代派绘画的重要标志。西方传统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西方传统画与现代绘画差异,还反映在对于所谓再现的不同态度上。对于传统绘画来说,再现是其根本所在,也可以说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目标。西方绘画毕竟与中国绘画有所不同,各有特色,当谈到西方绘画时,我们会想到许多与中国不同的地方,这可能也受着文化习俗与崇拜信仰的影响,再加上宗教等的一些,差别肯定很大,所以,我们要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绘画。

不光有绘画,还有外国的雕塑,因为受地理位置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的不同,西方雕塑与中国的雕塑艺术也大有不同,所以说中西方雕塑艺术的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主要以欧洲为中心,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以古希腊雕刻,古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文艺复兴时期雕刻等。其次,又由于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当对比西方文化时你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追求的是统一的整体,而西方则是把一个整体分为不同的部分,西方文化重视的是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古希腊的科学主义与理想主义,为西方雕塑艺术奠定了基础,而中国的雕塑则强调直观意识思维方式,通过直觉来感悟,体验把我对象,着两种思想意识上的差别形成了中西雕塑艺术的不同。然后,中西雕塑的也表现在功能和类型上的差异。从这些就可看出中西文化差异也表现在雕塑艺术层面。

与中国的不同,外国的建筑,和其他的如绘画,雕塑也差不多,都受本土地理环境与文化影响着,自然也和中国的不同,同样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才能深刻了解与体会和感受到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所以像金字塔这样的建筑自然在中国不会出现,说到这,让人无法想象,西方古代的技艺是如何的高深,现代的人们都无法解开金字塔之谜,这还需要我们慢慢去探索,慢慢去发现,去欣赏更多的美,更多的艺术。

总之,美术鉴赏是一门让人们更加深刻去认识美的课程,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我们要不断的去学习,去体会,去感受。

美术论文鉴赏篇十四

要讨论艺术与美的关系,首先需要分别讨论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

艺术具有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和审美本质。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康德就曾把艺术看作是一种天才的表现。另外,席勒和斯宾塞等人认为艺术是游戏的产物,来自过剩的精力而不带功利性。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不断有人重复列夫·托尔斯泰和克莱夫·贝尔等西方理论家的说法,艺术不是认识或主要不是认识,是情感的传达和心理功能的表现;或认为艺术就是单独的形式构成等。

对于美是什么的探讨,中国与西方的观点是不同的。在西方,美学研究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样两种意见:一种是从精神世界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本质最终归结为绝对理念、绝对精神,或主观意识、审美感受,从哲学的根本问题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条途径,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另一种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事物出发探索美的本质,把美本质最终归结为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感情特征和属性。这一思维路线肯定美在生活或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有其正确的一面,但由于它们一般都离开了人的社会存在,不懂得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不能从主客体在实践中的辩证关系来探讨美的本质,带有明显的直观的缺陷,这条途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即机械唯物主义或旧唯物主义的。

中国的美学思想同样是源源流长的。在中国历史上,不但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中都有美学思想,而且在历史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音乐家、书法家„„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音乐理论、书法理论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华部分。但中国与西方美学史关于本质的探讨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历史美学史在探讨美本质时,直接与世界观联系起来;而中国则与世界观的联系不那么直接和紧密。其次,中国美学史上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妙悟、神韵、境界等等,是西方美学史上闻所未闻的。这些美学范畴虽然有许多辩证法思想,丰富了对美本质的研究,但由于个人的解释不同,显得比较零碎、杂乱,不如西方的某些美学专著写得系统、明晰。

艺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而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例如一个出卖肉体的妓女,在她年老的时候,原先那丰满、富于曲线和青春魅力的人体的美消失了,变得畸形、驼背、形同枯槁。在现实中,这样的人体显然是丑陋的。但在罗丹的雕刻名作《老妓》中,现实的丑神奇地化成了艺术的美。罗丹自己在解释这个问题时说:“平时的人以为凡是在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他们想禁止我们表现自然中使他们感到不愉快的和触犯他们的东西。这是他们的大错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

由此可见,不是每件艺术作品看起来都美,但每件艺术作品都具有艺术美。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让我们学会去欣赏艺术作品的艺术美,而不是只从表面观看其是美还是丑。

美术论文鉴赏篇十五

美术鉴赏课虽然结束了,但却让我受益匪浅,老师给我们看的纪录片让我了解了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美术发展进程,让我感受到艺术给人带来的美感,也让我更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审美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我们的课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画派,所以我的论文是以《日出印象》来看印象画派。

清晨的海港,海面上薄雾弥漫,一轮红日正从地平线冉冉升起,给清凉的雾气和粼粼的海面渲染了淡淡的红色。几艘小船正缓缓驶来,远处的货轮也开始工作了,整个海港在曙光中慢慢苏醒,阵阵暖意正随着那轮红日扑面而来,破晓前微凉的雾气也在渐渐散去。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就是三十二岁的莫奈给我们的日出印象。静谧的,朦胧的,深邃的,富有韵律,富有节奏的。一种素描的风格,一种诗的意境。

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当一些前卫的艺术家已经厌倦了新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陈旧的题材,宏大的场面,理性的构图,完美的人体,这一切新古典主义的核心传统都已经成为束缚,这些艺术家渴望冲破羁绊,尽情地抒写眼前的世界,抒发内心的向往。于是,一些新的绘画流派相继产生,其中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的就是印象派,他的领袖就是法国人莫奈,而这幅《日出印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同时更重要的是“印象派”这个名字便从这幅画得来。

但是印象派的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它的出现有其复杂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增强,画家也开始越来越尊重自己的主观感受,希望表现自己眼前真真切切的世界和内心真实的感情。而且这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吸收了自然科学对色彩的研究,人们渐渐发现,物体的色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一座教堂是灰色的,但是它在朝阳的照射下就变成了金色,当夜幕降临它又变成了黑色。所以环境和光的变化,物体的颜色是随之发生变化的。印象派画家就是抓住这瞬息万变,转瞬即逝的光与色的印象,然后用自己的笔记录下眼前的景色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莫奈觉得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价值和美好所在。他专注于每一个细微的光彩的变化,它的画面以一种超乎想象的灵动性散发着色彩的生命力。在他的画中,那些色块似乎在人们的眼前不停的跳跃,融合,使观众不知不觉中被带动被感染。《日出印象》便给人这种感觉,我们似乎站在海港不远处一个公寓的窗边,眼前旭日正在冉冉上升,驱走清凉的雾气,带给我们新的一天。

红日冉冉上升,阳光由柔而强,大地迎来光明,一个个连续的变化的瞬间组成了动态的画面,由他们构思自己的图画,让他们表现自己风格。而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捕捉动态大自然的一瞬间,把它定格,将它画出。

不再把自己关在画室里闭门造车,不再重现虚构的传说故事,他们带着折叠式手提画架,背着木制颜料盒,搭起遮棚,要着干粮,到野外去写生作画,把亲眼看到的搬到画布上,把实际发生的记录在作品中,把室内绘画变成户外艺术。

莫奈选择他观察日出的地点,不是一望无际的原野,不是山峦起伏的高原,而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勒阿弗尔港口。他熟悉这里的海岸景色,他脊恋这里的水上生活,他甚至敏感这里的气候变化,所以这幅风景画充满了生活气息,人文的踪影。水光相应,烟波渺渺。几叶扁舟画龙点睛,给画带来了生气,船上的人若隐若现,给画赋予了灵魂。

绘画不是摄影。照片是原封不动地反映外在世界,每一个细节,不管放大多少倍,都绝对真实,都忠于生活。而一幅好的画,却能做到高于生活,用独特的表现手法,经过观众自己视觉的参与,更加栩栩如生,更加活灵活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我们常常喜欢传统的经典的绘画,喜欢那匀和的色彩细腻的笔法,喜欢那维妙维肖,细致入微的表现。其实这往往是把绘画和摄影的功能混为一谈。而印象派,是对传统手法的反叛,小笔触,色彩分割的画法,近乱而远和,近粗而远匀,这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此后,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风起云涌,争奇斗艳,画家越来越注重于绘画的形式,而忽略甚至脱离它的情节内容。一直到了现代的抽象派,绘画成了纯粹的色彩组合,而其内容已经无从可知了。

这一切都起源于莫奈,他不愧为印象派之父,首先把自然的真实性降低于色彩表现形式之下,把理想化的主题排斥在绘画目的之外,他为着运用色彩去作画。从此艺术不再是描绘对象的附庸,而有着独立的品格和自主的权利。

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象莫奈那样自觉地运用这样的原理,针对同一主题,专门描绘不同季节,不同光线和不同天气状态下的色彩变化,这类作品被称之“连作”。他会在同一地点支上几幅画架,每天在依次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画架上作画,周而复始,来捕捉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下的不同色彩。

由此我们来看19世纪的的法国,在“浪漫”以前,其实有很长一段时期的固板和黑暗。那时,法国画坛由官方学院派主宰,画等级森严。年轻人想走艺术之路,路漫漫、荆棘重重:首先要进美术学院听课,画《圣经》故事或以希腊罗马历史题材的学院画参加比赛,获奖者到意大利进修,然后作品在沙龙展出,被美术学院聘用,最后进法兰西美术学院,才得以修成正果。

于是就有一部分青年画家反对官方学院派的墨守成规和独断专行,要求艺术上的革新和创作上的自由。他们经常聚集在巴黎的盖尔波瓦咖啡馆,交换对艺术的见解,共同寻求艺术创新道路。

当时随着科学的发展,光学和色彩学的很多研究成果问世。追求创新的画家们深受这些成果的影响和启发,把它们直接运用到艺术法则上,如: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的色彩都是七种原色组合而成的太阳光的照射的结果。在不同的时间、环境、气候等客观条件下,物象受不同的光的支配而产生不同的色彩,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世界。

因此,印象派和古典写实派的首要区别就在于,它把表现“光”和“色彩”的综合效果成为画家绘画的首要任务,而具体的物象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其本身的意义成為次要。所以我们在印象派的画中看到的是充满阳光和空气感的色块组合,大笔大笔的色块组成画面,展示色彩斑斓的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其次,由于阳光、空气等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捕捉“光”和“色彩”带来的瞬间“印象”,便成了画家的另一任务。于是他们把画架搬到室外,面对自然进行写生,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画家们把户外写生发展到最高度,展示出大自然不寻常的丰富灿烂的景象。再者,在构图上,印象派发展也可以说是夸大了古典主义的绘画的透视原则。対透视造成的物体大小形变加以强调,造成一种别致的“第一印象”的效果。另外,在造型上,印象派舍弃物体的边缘轮廓线,代之以较为含蓄的色彩过渡或强烈的色彩变换。也就是说是翻转了造型和色彩的关系,让造型服从于色彩,产生一种光影的朦胧。

所以说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等。在印象派之后,塞尚、高更和凡·高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自然光中的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后印象主义”三剑客。此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潮流层出不穷,世界艺术形式的大变革开始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40995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