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对称说课稿(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1:14:04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模板19篇)
时间:2023-11-26 21:14:04     小编:GZ才子

总结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他人的回馈和借鉴。学会分析语文题目,能够更好地解答试题。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如何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对称》。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蜻蜓、树叶、蝴蝶、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引出对称的概念。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我准备把原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将主题图蜻蜓、树叶、蝴蝶、脸谱揉合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依据儿童心理特征,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引导学生在尝试、观察、比较和概括中合作学习、交流学习。帮助学生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尝试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本着“尝试——发现”的思路,让学生通过尝试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蝴蝶和蜻蜓发生了争执,都认为自己最漂亮,一朵小花给它们出了个主意:让它们一人分一半,组成的图形也许就是最漂亮的。我让学生观察组合成的图形,发现和原来相比,并不漂亮,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对称》。通过这样的情景,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对称。

尝试和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理念。为了突出“了解对称的特征”这一重点教学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四个层次:剪一剪,说一说,折一折,变一变。一开始我告诉同学们:蝴蝶和它的小伙伴们也飞到了我们身边,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同时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它的小伙伴愿意伴随每一位热爱学习的孩子。这样设计,可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同时蕴含着将小蝴蝶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的意图。

接下来我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怎样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孩子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也会参与其中,利用学生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说一说是怎样剪的。当他们回答“先对折再剪就是一个对称图形”时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接着我将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估计学生通过尝试操作都能够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指出对称的概念并板书(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图形大小一样,我们说他们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的,这时让学生进行尝试性的练习是必要的。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从形象的生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对称的。

2、认识对称轴。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是被动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征,选择贴近生活的蝴蝶做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得乐此不疲。这时我先对刚才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并奖励每一个人一个蝴蝶小书签,问他们它是不是对称图形?你怎么知道的?估计学生会回答通过对折发现的,接着请全班同学把图形进行对折来验证。再让学生把它打开,发现中间有什么?估计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赞许,并告诉学生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对称轴)。接着我示范画对称轴。引导学生在小书签上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在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谁画得更准确,并相互纠正错误。

第三个环节: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书本是知识的重要载体,组织学生看书提问,去了解学生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判断对称、画对称轴。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第三个层次是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欣赏老师搜集的对称现象,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帮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四个层次是游戏《找朋友》:通过游戏来找到对称的脸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对称知识、感受国萃的魅力。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为了帮助学生完整构建本课知识要点,通过“你有什么收获?”来建立知识体系,保证课堂的完整性。

板书设计兼顾知识性、实用性和美观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二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学法: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形式。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三

把纸对折。

剪成2半。

取其中一半,将长边对折。

将对折后的折纸,再依样对折。

在对折好的折纸上画上小人形状。

剪去小人同边多余的部分,注意头部不下方不要剪断。

8

剪好后打开,就大功告成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四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以及对称轴、对应点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具体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变化和综合运用能力。

4.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增强鉴赏美的能力。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五

1、教学内容分析:

《立体图形的拼组》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本课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之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教材例题是一个拼组活动,要求学生用立体图形的实物进行拼组,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立体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如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形状等等,教材考虑了学生的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学生容易操作,容易理解,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但要使学生的思维再上一个层次,在脑海里建立表象,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但有了mp-lab教学软件操作,就化难为易了,它将抽象与形象相结合,例如:8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通过拆分,拼组,将抽象的图形形象化,使学生初步体会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进行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1)、通过用mp-lab平台进行拼组,感知几何美和数学美。

(2)、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体会探索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在mp-lab平台上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考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为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除了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外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导入法;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奖星激励法。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郭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学生:“想!”我便利用mp-lab出示一张活泼可爱的机器人图画,还显示了机器人的一句话:“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生很快说出“机器人!”接着机器人说话了“你们知道我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组成的吗?”学生很容易地说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这样的导入,目的是通过mp-lab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一下子被吸引了,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是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的理念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新课标提出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大胆地调整教材,让学生充分运用mp-lab的软件进行操作,大胆尝试,始终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拼组。

这部分内容我分为五个活动进行:

(1)师:“请你用2个正方体在mp-lab的平台上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学生独立操作,很快得出能横着拼、竖着拼都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斜着拼,此时进行评价:你是个善于动脑的孩子,目的是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建立初步的、最简单的空间观念。

(2)师:“再请你用3个正方体拼一拼,看看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在2个拼的方法上进行让学生独立拼组,学生还会说出能拐弯拼,由此可见,运用mp-lab的进行操作,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师:“老师想用8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你能帮帮我吗?”先让学生2人一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对不会的学生进行指导。

接着反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拼的?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同时进行评价说对了的学生:你是个抽象思维很好的学生,你太棒了!

这样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操作中,在操作中感悟用相同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组成其它的立体图形,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正方体的拼组,还要学会长方体的拼组,你能用4个长方体进行拼组吗?”学生独立拼组,反馈出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用相同大小的长方体不仅可以拼组成更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组成一个大的正方体,突出重点,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数一数、猜一猜。

1、mp-lab的平台出示用长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数一数,老师用了多少个长方体?

这一活动的设计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获得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基础之上初步感知它们的位置关系及变化,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四:动手做一做。

用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做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动手试试看。由于mp-lab的平台不具备三维空间的功能,所以我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全班展示。

意图在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操作,使他们初步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五:小小设计师。

1、简单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学会了什么?

2、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用正方体和长方体,利用今天学会的立体图形拼组的知识来当一名小小设计师。

3、提问:你想设计出什么图形或模型?

4、小组合作,动手设计。

5、汇报设计的作品。

这一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mp-lab的平台,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来经历多种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由于练习六中的第三题一在第二个环节解决了,这里重点讲这一题,这道题要用到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的特征,因为学生从图中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右面、正面,另外三个面看不到,只能根据看到的面来推测。而这个特征,学生并没有学过,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所以我用进行mp-lab的平台进行教学,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设计意图:运用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进行教学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面与体的关系。

(四)、总结。

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中。在小结之后,我设计了“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摆出来的图形,想一想,说一说,你都看过了哪些?”这一步骤,还准备了几幅日常生活实例的情境图,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热爱数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立体图形的拼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充分运用mp-lab的平台进行动手操作、观察等手段,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mp-lab培养全体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因种种原因限制导致教具、学具满足不了需要,迫使我们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在小组学习中,往往只能由一个学生操作,其他同学在一旁观看。观看的学生失去了动手的机会,感到索然无味,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利用mp-lab教学上课时,每人一台电脑,学生自己点击鼠标,动手去操作,去思考,去探索,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悄然增浓,真正做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利用mp-lab教学比常规教学更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2、利用mp-lab让每个孩子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在mp-lab这个平台上,每个学生的操作都是富有个性的,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需求得到不同的发展。

3、利用mp-lab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学生在利用mp-lab操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不仅要靠常规教学实现,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动手操作机会,自己动手去画、移、拼、想,把视觉,听觉,触觉,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做就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上完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了思考:如何利用mp-lab平台进行平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演变呢。初次参与这一课题组,对于我来讲是个成长的过程,成长中有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收获的,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中,mp-lab平台的将会进一步提高我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六

经观察发现,孩子对于彩色的图案很感兴趣,每次有孩子拿到一张精美的图案或者小人书之类时,一大堆孩子都会挤在一块玩,很是热闹。孩子对于彩色图案都充满了好奇心里,这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对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以对称图形为目标来进行教学。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物体,找出对称图形,并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重点难点。

1.认识对称现象,绘画对称图形。2.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活动准备。

有趣的对称图案,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已拼插好一半对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

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

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

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

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教学反思。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因为我对幼儿的猜测答案都没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们就特好奇,给下面的“寻找”增加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们“看看小鸟吧朝哪边”,幼儿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这环节让我满意的是话比较简洁不多,灵活的面对幼儿的“猜测”。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我就请班上学习、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儿回答,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极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

“做一做”是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即是让他们巩固“对称”的理解,又是能让他们好动的身体能得到轻松片刻。虽是动的一刻,但师幼配合非常默契。

“画一画”的操作活动有看、想、找、涂色、画的过程,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反映。在此中我觉得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再次或是小结一下对称条件,也没有示范,因此很多幼儿出现了对称的颜色没有用上,他们只是涂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许幼儿涂色时会主意到色彩的变化与对称。

这就是我对“有趣图案”整个活动的全面反思,只有在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七

对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科书分为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部分讲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完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前安排的一节内容。它是前面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中心对称的重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动手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于提高学生对轴对称与轴对称图的认识,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应该不困难。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难点确定为: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原因有两点:

(1)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比较熟悉,但对轴对称的概念,往往不能够完全把握它的含义;。

(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体现了中学数学中的整体思想和转化思想,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转换角度看待事物也是学生今后处事所必备的。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八

本节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已经系统的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并且前一节课以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做基础,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更好的理解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

本课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节点生长”型。

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是一棵树上两个一级节点,而退位是其发展下的二级节点,不退位减法完全可以迁移到退位减法中来。因此,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及时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重点也是难点。

(2)重视发展学生的“活动指导策略”。

教材安排了摆小棒的图,要学生从中解决退位减法的突破口,不同的操作,会得到不同的计算方法。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合作,提倡算法多样化。

(3)“用数学”与“计算”融会贯通。以往的计算教学都是计算与应用想隔离,此处没有将“用数学”单提出来,而是将实际的情景作为先导,牵出我们需要研究的算式。这样的安排可以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生活性与有用性。

(一)教法。

1.指向策略:引导矛盾。

在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经验上,再用原来的办法就绝不了了,强调“6—8不够减了,怎么办?”

2.过程教学。

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整节课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充分发挥解题的思维价值,突出体现“自主性思维性”。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体验摆小棒的过程,在其中感悟退位减法的算理,有助于形成清晰的口算思维。

3.方法渗透。

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分析(此处要明白退位减法的算理),才能把数学讲懂、讲活、讲深,才能使学生头脑形成一个具有“活性”的数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4.问题解决。

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现代教育的又一原则,注意设置问题情境,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数学的思维”。

(二)学法。

1.迁移、推理。

数学知识的积累是“堆积——压缩”的过程,是在纷繁的数学知识中抽取精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灵活的应用、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基础上,有了更大数的概念,积累了“不够减怎么办”的经验,从而推想出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能动性。

2.自主操作、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法是新教育理念一直倡导的,也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与策略,是对学生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几个先决的条件,如:

(1)激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活跃思维,创造参与的全体性。

(2)活动本身必需的物质材料。

(3)展示机会。

(4)及时鼓励和评价。

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计算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已有知识基上,通过形象的动手操作,清晰退位减的过程,突破重点难点,获得新的知识。

实物、课件、小棒。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部分第二课时。本课作为计算的一种类型,属于《新课标》四个领域之一“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数学的学习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教师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好的教学。”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从重视认识向重视发展转变,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流的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题,教师要在万变中“扶植”课堂进行顺畅,以变应变。

以下几点体现了“发展”的教学观:

1、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

布鲁姆说:“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在讲述新的计算类型之前,要正确且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对于这点的处理,可以在提问的环节不压抑学生的问题。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认真思考,还可以顺势复习旧知,有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倡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

“自主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师将大家带入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矛盾“6减8不够减了”,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在推理和思考过程中学会交流和倾听,进行体验,激发更多的思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新教学理念积极倡导的,也是我们正在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瞬间迸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比如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计算36—8时可以生成很多的算法,是一个方法创新的好机会。另外创新是在活动中生成的,要提供给学生活动的充足条件,这是创新的物质基础与可能性的前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九

知识目标: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运用旋转设计图案。

能力目标:运用观察、操作、归纳、联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感悟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的旋转,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并运用旋转设计图案。

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只初步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接触了两种图形变换方式:对称、平移。本课是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

图片、小黑板、方格纸、自制风车。

此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初步感受旋转。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情景,即风车,美丽的图形等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展示出了单一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更激增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怎样旋转才能得到这么漂亮的图案?真正关注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顺利进入对旋转的探索。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把图形在表格中的旋转这一难点融入探究风车是怎样制作的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自主讨论这个活动中研究出的图形旋转的三要素,即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在教学中我遵循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动手做一做。

此环节我设计了一组练习,当55页1题完成后,我让学生通过刚才学习的知识,动手在方格纸上,摆一个漂亮的图案。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巩固新知,建立空间观念,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启发引导,拓展思维。

拓展延伸,学生利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制作自己喜欢的图形以及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进一步突出本课的难点,发展学生的想像、创造能力本。

(五)本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十

《图形的旋转》这一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先对本节的说课进行简要评析。老师的说课课件制作新颖,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她的说课自然流畅,内容充实。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详细地从教材、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解释了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操作方法;介绍了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预设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准备了应对策略。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过程及其理论根据详实地表述出来。

我再对本节的讲课进行评析。本节课李老师有很强的教学功底,教学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简洁明了,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拨适时到位。

本节课对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具体、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恰当,主次分明,抓住了主要矛盾。

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合理、实用,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特点。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用教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教法符合学法。与学法相适应。能够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指导,可以达到的不同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科学,能达到教学目的。授课内容科学、正确,注重了思想教育。教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并且注重难点的突破。

纵观李老师的教学过程,有如下亮点:

本课从孩子熟知的生活中的旋转入手,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聚拢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然后通过“赏旋转、识旋转、辩旋转、练旋转、画旋转、用旋转、理旋转”进行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加深对旋转的认识,同时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新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感性的经验,每个活动都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铺垫作用。在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都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教师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节课上老师非常准确地把握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她的思路清晰,老师和学生一起动起来,用手臂、肘通过转动让学生掌握表述旋转问题时注意三要素,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三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旋转度数,我想学生肯定记忆深刻,掌握牢固。

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李教师在学习了旋转的定义和三要素后,在设计了“辩旋转”和“练旋转”两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运用新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画旋转”时,书上要求“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移开硬纸板”。改为“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角形外任取一点o作为旋转中心,在下面再放一张白纸,然后用圆规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点o扎透(能使下面的纸上留有痕迹即可)绕点o旋转任意角度,然后再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扎透把第二张纸上的两个三角形和点o描出来,标上字母。”这样进行修改以后,更利于学生动手操作,便于掌握作旋转图形的关键:点旋转确定了形旋转。使学生作图这个基本技能的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李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为动态,把旋转的过程淋漓尽致地显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快速直观了解旋转的特点。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虽然李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成功之课,但也有一些遗憾之处:由于本次借班上课,课前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够充分。所以教学时,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生成没有充分的估计。这一环节花费了较长的时间,所以使拓展练习环节时间缩短,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以及在线的所有朋友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图形的旋转》。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我的孩子们:

《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并且是空间领域里最原始的基础,学生在这个时期是孩子空间观念敏感期,这种数学观念发展的好,创造能力也将是无限的。

其实,我们班级的孩子思维很敏捷,活泼好动,经常给我很多惊喜!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的经验,他们经常做折纸、转风车等手工活动,从中积累了图形变换的知识,三年级又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本次的学习,在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有三大来源:一是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三是来自教材的学习素材。

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3、情感态度目标:a:学会按一定的角度有规律的旋转,得到漂亮的图案,学会欣赏数学美。b:培养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是目标:3。

最后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课的伊始,我采用了辉煌老师的建议,通过学生演示自己动手制作的纸蜻蜓,揭示了生活中的旋转的事例,让孩子们对图形的旋转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表象认识,这样联系生活学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接下来播放课件):出示一组图案,都是由简单的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只是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案,可是通过我试讲后,发现学生对于旋转角度的掌握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一部分学生就出现了困惑,因此我觉得再次教学本课,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图形旋转的角度。为突破本课的难点奠定基础。

在观察演示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

1、演示教材53页风车的图形,做为动画出现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清晰的看见旋转的过程。学生很轻松的就把53页的填空做的很好。

2、演示的是54页1题强化中心和方向的问题。

3、演示的是54页2题关于怎样判断旋转角度的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旋转方法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就提出来,是否强调逆时针旋转的问题,当时我就很困惑,我寻求到辉煌老师的门下,在辉煌老师的引导下,我再次细读教材,进一步明白了教材编写的意图,并且把这部分知识渗透在开篇和学生演示蜻蜓的时候。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十二

《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形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本堂课赵娜老师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系列活动,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上课伊始,赵娜老师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组不停地旋转着的物体,精美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课件演示了时针在钟面上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旋转的方向和角度。然后课件展示了一组通过旋转得到的精美图案,同时提出问题:“观察这些图案,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自然地过渡到图形的旋转,从而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学习中。

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学生的获取不会一蹴而就。赵娜老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旋转而来的?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旋转的?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普通旋转图片的对比,再到一组半圆的旋转,一步步找到影响旋转图形效果的因素。

在学生经历了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后,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赵娜老师让学生通过身边最熟悉的钟表指针的旋转,逐步掌握旋转的技巧:顺逆时针的方向、所绕的点对旋转的影响、旋转90度怎么掌握以及怎么表述。先是旋转简单的线段,再到稍复杂一些的三角形,其间不断让学生做动作感受旋转,让学生深刻理解旋转的要素。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感受贴出旋转图充分感受旋转,突破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旋转,赵娜老师先是引导学生一问一答,再是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仿问。这部分的设计不仅巩固了本课重点,更是凸显本课题初步研究主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如何提问。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而且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考,培养其提问能力,获取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学生经过了欣赏—模仿制作—欣赏的活动过程,肯定会萌发出创造的火花。这时赵娜老师先让学生观察一些旋转设计图,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制一个基本图形,并通过旋转基本图形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赵娜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对孩子们的制作方法,只要合理,赵娜老师都给予肯定;对孩子们创造出的图案,只要正确,都给以展示。这一做法使孩子们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成功不等于完美,本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处赵娜老师的话语还是有点重复、拖沓,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而言之,赵娜老师的这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十三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拼组》。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本课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了,本次学习是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可以看到,教材利用随手可得的纸和小棒作为教学资源,并设计了折、拼、剪纸等活动,在设计上充分考虑的普遍性。但实际情况如何呢?采用传统教学,学生需要准备大量的图形,材料的准备异常麻烦。此外,由于一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弱,用实物拼接时操作上比较困难,效率低且易出现较大误差,久而久之出现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mp-lab这一软件的展开教学。mp-lab是为小学数学专门设计的数学实验操作平台,这一操作平台具备图形的拼、接、旋转等功能,同样能实现图形的拼组,且大大节约了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和材料资源。

接下来,我就具体的谈一谈我是如何应用mp-lab操作平台为教学服务的。

第一教学环节:图形展示,激趣导入。

让学生欣赏上个学期学生用平面图形拼组好的美丽图案,这些美丽图案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学环节:实践探索,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两个活动:

1.活动一: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认识不是一无所知的,只是他们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层面,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学生主要用纸对折和测量的方法。但是,这样的探索是有局限性,学生只能对自己手中的一、两个正方形或长方形进行研究,即使全班有50人也只能说明这50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具有这样的特征,谁能保证第51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也具备这样的特征呢?这种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边的特征,从数学角度来说是不科学、不严谨的,不利于学生建构严谨科学的探索方法。可是,现实教学中,我们又不可能研究所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利用mp-lab操作平台则恰好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幻灯:文字“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

mp-lab操作演示:

方法一:教师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在mp-lab上任意画正方形,利用数据测量的方式验证,再利用“相似缩放”让学生看到无论正方形大小如何变化,四条边的长度都是一样的。而长方形边的特征可采用类似的方法。最后归纳出:所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特征。

方法二:另外,还可以通过移动、旋转正方形的四条边并重合的方法,同样可以让学生清楚看到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

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体悟一定是深刻的,从而有利于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学生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

2、活动二:拼组图形。

首先让学生明确拼组要求:你能用几个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平面图形?接下来,mp-lab平台就成为学生自主实验、探索的平台。(幻灯:照片“学生电脑”)。

mp-lab操作演示:

教师通过在mp-lab平台建立图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图形,要求学生独立尝试进行拼组。如:用两个这样的长方形既可以拼组成正方形,还可以拼组成另一个长方形。学生在对平面图形的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拼组操作、实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mp-lab的操作方便且高效。mp-lab平台更使得学生自己的多种思考方法和拼组结果可以同时呈现,打破了利用实物拼组时拼新图形要将旧图形拆掉的局限性,利于学生自已的多种拼组结果进行观察、对比和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调用学生机上的作品用大屏幕进行展示,通过作品展示,互动交流等方式呈现学习效果。通过对比不同的拼组方法,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知识的建构上依赖于大量观察与动手操作。mp-lab操作平台就如同一个小小模拟数学实验室,学生可以在上面进行充分的探索实验。每个学生有了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有了充分自我比较和与他人比较的机会,也就有了更充分的体验和感悟,更利于知识和能力的建构。

第三教学环节:趣味拼图,激励创新。

利用mp-lab的操作玩拼图游戏,将9块拼图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看拼成了什么,比一比谁拼得快,拼好后是一只可爱的小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感受几何美。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借助mp-lab操作平台,为学生搭建创作、交流、反馈的平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自主创作的平台。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图形的拼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图形进行拼组,操作也更方便快捷,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更大了,个性思维有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

2、展示交流的平台。在进行作品的展示交流时,可及时调用学生作品进行演示,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生成资源的使用率,让每个孩子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这一种无声的评价激励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及时反馈的平台。教师的利用控制台进行监控,节约走动时间,使反馈更及时,指导更有针对性,评价更有效率,提高了教学效率。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十四

杨老师为二期课改配套的教材录制了一节示范课(做成光盘,与教材同步发行),并由我作了简单的点评。现将点评的发言提纲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我们学校是上海市一期课改、二期课改的基地学校,为了新教材的实践与研究,为了更好地体现二期课改的精神,我们承担了《情境、引导、探究》和《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有效性的研究》两个区级课题,本节课可以说是这两个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一个展示。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单的点评:

1、运用心理激励机制,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学习。

杨老师首先设计了生活化、情趣化的情境,并利用计算机将实物的动态旋转过程演示出来,展现具有旋转形象的图片,放映几何图形的旋转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中,在探究新知的同时,感受旋转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2、激发学习内在动机,引导探究,带领学生朝着期望目标前进。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杨老师设计了“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想一想”、“试一试”等逐步深入的活动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利用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数学新知,同时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获得深刻的数学活动体验。

学生在学习导入阶段被激发出来的兴趣、情绪、态度,是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当好奇心得到满足时,兴趣开始减弱,此时最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的现象。杨老师及时设计了“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想一想”、“试一试”等系列活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也正是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极大地改变了那种被动的、单纯听讲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演绎,还要重视探索知识的过程,并把这个过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归纳、类比、联想和论证,逐步通过试探或试验来获得新知识。应该说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

3、注重课程媒体整合,提高时效,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之中”是二期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使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生动、直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听课的效率更高(这一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可节省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和研讨中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展现了多彩的图片、直观的动态过程和旋转的美感,丰富了课程内容,提高了课时效率,其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能实现的。

现代教学离不开信息和媒体技术,但是信息和媒体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杨老师特别注意没有更多的关注信息和媒体技术本身,而是更多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的概念与规律上,使媒体与课程有机整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本节课还有两个亮点需要提一提:

一个是为得出“图形绕任意一点旋转后,都会与初始图形重合”这一重要结论,杨老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结论。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团队合作,取长补短,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是杨老师的板书非常漂亮、工整、规范,是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

当然这一节课也存在着一点不足或者说遗憾吧,整个授课的节奏显得较慢,语言较平,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加以注意。

总之,这是一节体现“二期课改”精神、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能力培养、教学效果很好的示范课。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十五

1、教学内容分析:

《立体图形的拼组》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本课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之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教材例题是一个拼组活动,要求学生用立体图形的实物进行拼组,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立体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如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形状等等,教材考虑了学生的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学生容易操作,容易理解,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但要使学生的思维再上一个层次,在脑海里建立表象,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但有了mp-lab教学软件操作,就化难为易了,它将抽象与形象相结合,例如:8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通过拆分,拼组,将抽象的图形形象化,使学生初步体会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进行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1)、通过用mp-lab平台进行拼组,感知几何美和数学美。

(2)、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体会探索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在mp-lab平台上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考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为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除了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外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导入法;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奖星激励法。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郭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学生:“想!”我便利用mp-lab出示一张活泼可爱的机器人图画,还显示了机器人的一句话:“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生很快说出“机器人!”接着机器人说话了“你们知道我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组成的吗?”学生很容易地说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这样的导入,目的是通过mp-lab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一下子被吸引了,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是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的理念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新课标提出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大胆地调整教材,让学生充分运用mp-lab的软件进行操作,大胆尝试,始终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拼组。

这部分内容我分为五个活动进行:

(1)师:“请你用2个正方体在mp-lab的平台上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学生独立操作,很快得出能横着拼、竖着拼都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斜着拼,此时进行评价:你是个善于动脑的孩子,目的是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建立初步的、最简单的空间观念。

(2)师:“再请你用3个正方体拼一拼,看看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在2个拼的方法上进行让学生独立拼组,学生还会说出能拐弯拼,由此可见,运用mp-lab的进行操作,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师:“老师想用8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你能帮帮我吗?”先让学生2人一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对不会的学生进行指导。

接着反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拼的?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同时进行评价说对了的学生:你是个抽象思维很好的学生,你太棒了!

这样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操作中,在操作中感悟用相同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组成其它的立体图形,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正方体的拼组,还要学会长方体的拼组,你能用4个长方体进行拼组吗?”学生独立拼组,反馈出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用相同大小的长方体不仅可以拼组成更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组成一个大的正方体,突出重点,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数一数、猜一猜。

1、mp-lab的平台出示用长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数一数,老师用了多少个长方体?

这一活动的设计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获得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基础之上初步感知它们的位置关系及变化,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四:动手做一做。

用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做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动手试试看。由于mp-lab的平台不具备三维空间的功能,所以我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全班展示。

意图在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操作,使他们初步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五:小小设计师。

1、简单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学会了什么?

2、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用正方体和长方体,利用今天学会的立体图形拼组的知识来当一名小小设计师。

3、提问:你想设计出什么图形或模型?

4、小组合作,动手设计。

5、汇报设计的作品。

这一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mp-lab的平台,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来经历多种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由于练习六中的第三题一在第二个环节解决了,这里重点讲这一题,这道题要用到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的特征,因为学生从图中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右面、正面,另外三个面看不到,只能根据看到的面来推测。而这个特征,学生并没有学过,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所以我用进行mp-lab的平台进行教学,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设计意图:运用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进行教学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面与体的关系。

(四)、总结。

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中。在小结之后,我设计了“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摆出来的图形,想一想,说一说,你都看过了哪些?”这一步骤,还准备了几幅日常生活实例的情境图,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热爱数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立体图形的拼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充分运用mp-lab的平台进行动手操作、观察等手段,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mp-lab培养全体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因种种原因限制导致教具、学具满足不了需要,迫使我们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在小组学习中,往往只能由一个学生操作,其他同学在一旁观看。观看的学生失去了动手的机会,感到索然无味,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利用mp-lab教学上课时,每人一台电脑,学生自己点击鼠标,动手去操作,去思考,去探索,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悄然增浓,真正做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利用mp-lab教学比常规教学更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2、利用mp-lab让每个孩子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在mp-lab这个平台上,每个学生的操作都是富有个性的,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需求得到不同的发展。

3、利用mp-lab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学生在利用mp-lab操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不仅要靠常规教学实现,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动手操作机会,自己动手去画、移、拼、想,把视觉,听觉,触觉,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做就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上完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了思考:如何利用mp-lab平台进行平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演变呢。初次参与这一课题组,对于我来讲是个成长的过程,成长中有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收获的,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中,mp-lab平台的将会进一步提高我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说课:分数除法(一)。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说教法:

整节课以探索为主线,考虑到学生有多处分一分、涂一涂的探究活动,而mp_lab的平均分的功能恰恰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平台,使探究变得更为乐趣和高效,于是,在教法和学法设计时,我力求充分发挥mp_lab的优势。

1、利用mp_lab创设情境图,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新知的必要性,以此激发学生思维。

2、利用mp_lab录象功能展现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就是分一分、涂一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说学法。

1、以探索为主线。

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操作法。

利用mp_lab(万用拼图板)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在mp_lab将图形分一分、涂一涂,在反复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mp_lab创设情境裁剪包装纸,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4/7÷2,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7÷2,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4/7÷3。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安排了三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一桶20千克的油,它的3/4是多少千克?(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出示一组数据,求各数的倒数分别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我首先创设包装礼物的情境,并利用mp_lab做出情境图,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mp_lab提供的正方形“白纸”充当包装纸,先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再想一想、涂出这个正方形的1/2。教师要求学生用mp_lab的录象功能记录操作过程,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再运用mp_lab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2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此时,学生再次运用mp_lab分一分、涂一涂,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也用mp_lab记录下来。当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自主操作思考后,还让他们进行了小组交流。

根据mp_lab操作的结果,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发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0除外)。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我再一次让学生举例不同的分数除法算式,并再次用mp_lab操作验证。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三、教学反思:

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感悟颇深。

mp_lab是创设情境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课堂上,我用mp_lab创设出包装礼物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而这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充分给学生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功能强大的mp_lab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平台。如果是平常的教学,教师往往采取用折纸涂色的方法让学生探究,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折法不统一,不便于统一研究;折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造成分得不够平均,把一张纸折成奇数份数,如平均分成7份,比较麻烦,较为费时。使用mp_lab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新版的mp_lab有平均分的功能,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操作探究任务。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使用mp_lab自主探究,去寻找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经过反复探究后学生得出了分数除以整数、将分数通分以及乘以整数的倒数等各种算法,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表现。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操作思考后,都能把算法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学生更是被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所鼓舞着。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我再一次感受了mp_lab的强大功能对学生数学建构的帮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十六

1.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翻转和旋转图形”的内涵。

2.掌握对实际图形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感受到计算机处理图形的优势。

3.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获得进一步发展。

翻转和旋转的操作使用。

图形的翻转和旋转以及在实际绘图中综合知识的应用。

情境导入:春天到了,笑笑带着心爱的风车到公园里玩,公园里的花草树木都穿上了绿色的新衣,可精神啦!但是有一颗小树却哭丧着脸,笑笑上前问道:“小树,小树,你怎么啦?”小树回答:“大家都有新衣服穿可是我的叶子还没长出来。”笑笑说:“不要难过,我来帮你。”

提问:“笑笑该怎么帮它呢?”

生提出解决办法:制作绿色的叶子为小树“添衣”。

[设计意图]情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环境,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1.旧知识再现:

生答:复制、粘贴。

老师给予肯定后,一边操作一边让学生口述复制、粘贴的过程。

移动树叶到合适的位置,发现问题。(透明、不透明)。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的旧知识,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师: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复制和粘贴的方法来为小树添加树叶,接下来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两幅图。比一比,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出示)。

指名回答。

师:你们更喜欢哪一张?你们想一想怎样才能像右边的小树一样好看?

(把树叶“倒个个儿”,“转一下”,“换个方向”……)。

老师肯定并指出“咱们把对叶子的这种处理称为‘翻转和旋转’”。在画图里有这个功能,大家找找它藏在哪里?(提示在菜单栏里找)。

学生尝试操作,自主探究。

全班交流:(请两位同学上来演示,同学评价,老师评价)。

师再次演示操作过程。(边操作边讲解)。

出示几种不同翻转效果,同桌之间讨论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提示:可用使用记录本要翻一翻)。

请同学演示用记录本来翻一翻,及时指出不对的地方。

课堂放松一分钟。

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针对违背自然现象的问题,我让学生先自己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后再进行操作方法的示范。利用桌上的使用记录本这个现有资源,进行翻转和旋转的练习,从而达到准确理解“翻转”和“旋转”这两个命令的区别。

1、让学生尝试各种翻转的操作,完成作品。老师巡视,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学生,并给予肯定。

2、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可对整幅图进行美化。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知识水平同学的学习需要。

展示学生作品,评一评。(自评、互评、师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较为开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说这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

水平翻转。

翻转。

垂直翻转。

旋转180度旋转。

270度旋转。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十七

首先说课教师唐老师的说课流畅自如,条理清晰。充分体现了说课中“说”的特点。说课课件制作新颖有效,使人一目了然。对课件中每一个环节都能说明到位。尤其是教学中教师如何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突破难点的做法做了详尽的阐述,并预设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达到了说课的目的。

周丽老师语言幽默风趣,教态亲和,精炼的问题、适时的点拔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特别好”“真勇敢”的评价鼓励、全体学生的关注,充分体现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整节课围绕着学习目标“了解旋转概念,探索旋转性质,用旋转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进行设计,学生学得轻松且充实。

新课伊始,周老师展示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与变换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既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几何美,又复习了曾经学过的平移和轴对称,学生能初步感受了三种全等变换的本质区别。小结中用表格形式帮助学生清晰梳理三种变换的联系与区别,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的图形变换的`知识点联成知识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不可能不做练习,不解决问题,但是过多的机械训练,容易导致学生厌学,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课本的习题资源有限,需要教师带着设计的眼光,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习题,改编习题,以实现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周老师将本课例题进行变式拓展,由最初的培养学生画图技能,到涵盖旋转概念、旋转性质等有层次、有针对性的习题,这样做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课堂效率。一题多做,一题多用,可以看出教师娴熟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做到“少教多学、少教多练,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夯实双基。

探究旋转性质是本节课的难点。在突破难点时,周老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以小组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为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周老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剪掉三角形的硬纸板,进行了“一人画,一个量,一个转,一人发言”明确分工。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参与度高。在活动过程中,周老师深入到小组中去,引导有困难的学生理解旋转的“角度”和“方向”。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十八

我是7号选手季宝俊,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剪贴图形》。

一、教材分析:《剪贴图形》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17课,它是用计算机画画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学完画图工具后,对菜单工具的深入的学习。其中的复制、粘帖和旋转命令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创作绘画的时间,变换各种图形的形状,为电脑绘画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图形的复制、粘贴的技巧,学会翻转命令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同学的互助和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编辑菜单中“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

四、教学难点: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工具的使用。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互助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六、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体验――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室。

八、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领吗?”学生知道,有七十二变。那么今天我们在计算机上也来一个七十二变。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将一朵花变成了许多花。(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就只能是盲目尝试。所以本环节对14课画出一个月亮进行回顾,演示月亮的“复制”、“粘贴”的过程。指出“旋转”命令在“图像”菜单中。以此来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基础,使教学难点降低了坡度。

(三)、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教师出示本课的第一个任务是画一个大风车,在此利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因为这个操作的具体方法在课本中已经有了具体的步骤讲解,而且,刚才在对月亮的回顾当中,老师将几个主要命令已经做了指导。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主要提示他们通过这样的渠道来解决:1、阅读教材;2、同学之间的帮助;3、举手请教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难点也就得以突破。)。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选择画出不同效果的同学的作品,让师生进行评价。这一步主要通过对好的进行表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对存在不足的进行指导,使他的练习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机会。

(四)、创作绘画,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法,他们就有一种创作的欲望。为了让学生的创作有坡度的循序渐进,我让他们先在书后的练习中选择一幅图形进行练习。这时候书上没有了具体的指导,靠刚才学到的方法的积累。接下来再鼓励学生自己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创作出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这一个步骤,不仅仅是计算机绘画方法的运用,还有一个就是美术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最后,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自已、同学、教师。评价的结果要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的话语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所力求的目标。)。

九、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技能。

3、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中通过“放”,让学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4、分层教学的实施。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通过互帮互助,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图形的对称说课稿篇十九

本课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第12课《调整图形》,主要是教会学生认识“翻转与旋转”、“拉伸与扭曲”命令,并运用命令进行调整图形的操作。本课是计算机画图模块中学习基本画图工具后,对菜单中命令的深入学习。其中“翻转与旋转”命令为画图综合学习之一,为利用计算机进行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学情,上一节课学习了使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与粘贴命令来绘画。考虑到调整图形的课容量较大,故将本课设计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翻转与旋转”,第二课时教学“拉伸与扭曲”。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电脑绘画操作能力,会使用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来进行电脑的绘画,并且有了认识菜单和使用菜单中的命令来绘画的经历。本节课是借班上课,所以我针对学生比较喜欢动画故事的特点,创设较为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多实践,多摸索,意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并让完成任务较好的学生担任临时小组长,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及时给学生提示,引导他们有目的的学习。

(1)让学生掌握电脑画图程序中“翻转与旋转”的菜单的使用。

(2)掌握改变图形方向的操作技巧。

(1)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小组合作完成课堂任务。

(4)注重培养学生对图像方向变化的感知能力。

发展学生的拓展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积极创新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重点:学会用翻转与旋转的方法变化图形方向。

难点: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利用翻转与旋转的方法有目的地变化图形方向。

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素材,网络教室。

板书:拯救懒羊羊。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境,调动课堂气氛,将学生引入故事中,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我们出发吧,灰太狼真是太可恶了,把好好的一个路牌就这么给拆成了两半,让我们一起把他修好吧,说不定还有什么意外收获哦。

要求:打开“路牌维修”文件,试着将拆成两半的路牌拼成一个完整的路牌。

启发思考,并培养观察力。让学生用实物感知水平翻转是怎样一个过程。

那这个“水平翻转”效果在我们的电脑画图软件又应该怎样实现呢?请小朋友把书本翻到第61-63页,自己阅读书本,看懂的同学,勇敢地上台来做一回小老师,教教小伙伴们。

学生边说边演示,第一步右击桌面上的“路牌维修”文件,选择打开方式中的“画图”程序打开任务;第二步利用“选定”工具选择需要水平翻转的图形;第三步单击“图像”中的“翻转与旋转”,选择“水平翻转”,单击“确定”按钮,第四步将图形拼搭起来;最后将文件另存为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给其以适当的引导,让其自主探究不是盲目去做。提示学生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了小老师的演示,同学们一定也能很快的完成“路牌维修”任务了吧,动手试试吧,已经完成的图形帮助小组内还有些困难的小伙伴,注意君子动口不动手。小组成员都完成任务的可以给自己小组的树上添加一片叶子。

通过给小树添加叶子环节,加强和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意识,鼓励其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路牌修好了,原来我们条路叫善学录,沿着善学路,我们来到了教学楼,突然从三(1)班的教室里传出灰太狼的声音。(录音:喜羊羊,不错嘛,被你找到了,可惜啊!我在这个教室的门上加了三把锁,钥匙都在我手里,看你可怜兮兮的,送你一把,看你怎么打开这三把锁。)。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导学单及配套的一把钥匙,完成“巧开门锁”任务,使得每个锁都能配上一把合适的钥匙。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任务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本领,并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击进行学习,完成导学单的填写,为交流做准备。

通过学生演示,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让没有学会方法的同学进行学习,代替了老师的演示讲解。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的实际应用作铺垫。

2.按一定角度旋转,他的旋转方向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巧开门锁”的操作,对翻转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在巩固练习中发现旋转的使用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把教材、同学、老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慢的同学。通过这个过程,使教学的难点得以突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懒羊羊终于被救回来了。经过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浩劫,懒羊羊就想好好休息休息。呀!这房间可真是乱,怎么能休息呀!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帮他整理一下吧!

要求:利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懒羊羊整理房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老师在边上提供的素材再给懒羊羊的房间装饰一下。

已经完成的同学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learnsite平台,并对其他同学上传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师生共同欣赏优秀作品。你认为别人的作品好不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师评:针对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给予及时准确的赞扬和建议。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选择画出不同效果的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这一步主要通过对好的进行表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对存在不足的进行指导,使得练习能达到进一步完善的机会。并让学生感知作品的优缺点,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自己不足之处的反思。

今天我们同喜羊羊一起参加了拯救懒羊羊行动,在行动中你学会了什么呀?在这儿,邹老师送大家一首儿歌,它清楚地告诉我们翻转与旋转的操作要领。

小小画图真神奇。

翻转旋转很容易。

选准图形找图像。

明确方向再单击。

通过总结,回顾本课的知识点。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41058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