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学读书心得(优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2:24:03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优质21篇)
时间:2023-11-26 22:24:03 小编:灵魂曲

保护环境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和建议,以便在未来改进和提升自己。以下是一些业界专家分享的总结心得,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一

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今。再次拿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班主任和教师篇章。当陶醉在浓情诗意的《金缕曲》时,微微有些触动。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班主任写进书本里的形象是高尚品行的榜样,有着坚定的教育信念,有着不愠不悱的柔肠刚胆,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有着善于待人接物的独揽一面,班主任还应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等等。如此云云,纲举目张,以为无比正确。但现实不太需要这些,对教育起直接启发作用的,我以为还是对个案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个别教育(包括问题学生)工作的开展。因此,我关注了书中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中的小张同学与我班的小吴同学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大致相同。他执拗,顽固,没有礼貌,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更谈不上下定决心改正错误。三番五次好说歹说,效果平平。我没有案例中的老师那么幸运,一次谈话就攻下了小张心中的"堡垒"。但案例中的老师,她所表现出来的后续"保障工作"值得我借鉴。案例中的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感化,特意安排优秀学生在小张身边,时时刻刻无微不至地关注等等,使得孩子最后被感动了,懂事了,进步了。回想自己在转化小吴的问题上,也许还是少了一点什么,也或许小吴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根源远比小张要复杂得多。但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对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上,案例一给我了许多启发。

案例二讲述的是高年级老师对学生之间萌发的好感的处理。读毕,我深深折服于老师的睿智、从容以及耐心。在对待高年级学生之间产生的好感问题上,老师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教,而是站在"喜欢"的泛概念之上,通过自身的现身阐释,将喜欢一词的`范围扩大、延伸,尔后自然地将原本的尴尬化为了孩子学习的动力,这是智慧的展现,更有智者的风度。我喜欢这样的老师,喜欢这样的处理方式,既科学又充满人情味。这个案例给予我的,更多的是对自己班主任业务的拷问和不断自我完善的驱动。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同时扮演好几种角色,而众多的角色集合就形成了"角色丛"。作为教师,教育学第十五章《教师》中明确提到:"仅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就要扮演着丰富多彩的角色。"如,教师是"家长代理人"、"朋友知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管理者、心理调节者和研究者等等。而当所有的角色与个人的预期发生矛盾或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对于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冲突,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合理调试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有了家庭和孩子,特别是当孩子还小需要照顾时,教师很容易同家庭角色产生冲突。对于这点,我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有时候我们真得无法尽到一些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的职责,我们往往因此内疚、不安甚至苦恼。特别是当孩子生病时,你会感到更加愧疚。一直以来我都把精力更倾向于学校,因为有太多的事不得不去做,因为有太多的原因我们无法放手,更因为教了一年级真的是身心俱惫。于是,很容易忽视了自己的孩子,因为有时候真的有种被工作"抽干"和"耗干"的感觉。现在,当经历过一些事后,我才明白,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觉得作为教师有理由倾向于自己的家庭角色,因为孩子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最特殊的一个学生,忽视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同样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当然,这其中两个角色也需要合理进行调试与权衡,做到有急有缓,协调控制,最好能统筹兼顾。

二)、努力让"教育者"与"研究者"和谐统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再创造性。因此,教师需要发展、需要提升,更需要自我超越。一个善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老师总能让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思想方法。但是局限于实践范围的再创造很难高屋建瓴,教师的研究工作需要规划指引,需要理论培训习得,需要高层次的专家点拨。所以勇于抓住时机,善于创造机会,敢于冲破困难,努力让自己走向"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双重共赢身份,需要足够的勇气、坚定的意志,需要无怨无悔的付出,更需要默默忍受独自行走在深造之路上的孤独。对于自己,尚未在这方面迈出足够有力的一步,只希望略略能有些且行且思与且得,这就是我目前所拥有的平衡点。

在教师扮演的角色丛中,由于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角色冲突。在角色冲突中,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就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支点。其次,教师要善于从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重新合理分配,尽可能把它用到那些对自身更有价值的角色上。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二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教育孩子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我的女儿吴_今年7岁,学习上她自觉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中,她艰苦朴素,热爱劳动,充满爱心。从上幼儿园大班开始,她就比较懂事,时常能带给我们温暖、感动与惊喜。进了小学后,在老师的悉心教育和培养先,我们感觉她进步明显,对学校生活适应较快。借此机会,我要特别感谢班主任王老师以及所有其他老师,谢谢你们为孩子付出那么多辛勤汗水和无尽的爱。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今天的幼苗就是明天的参天大树,因此每对父母都会在孩子成长历程中用爱心、责任心给予关心指导。但是尽管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共有的希望,但并不一定都能够如愿以偿。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水平。刚刚听了陈教授的报告,感觉有很多收获。在座的老师也都是教育专家,你们关于教育的理论以及教育的实践都比我丰富得多,生动得多。我深知在孩子教育方面,我也就是小学生水平,但我很愿意在专家面前谈谈有关孩子教育的感受,希望得到你们的批评指正。

一、创造温馨环境。

(一)达成教育共识。尽管我和她爸爸工作很忙,但是我们对教育都很重视。我们购买或借阅过有关教育的书籍,在一起交流对教育的认识。当出现教育上的分歧后,我们能坐下来坦诚交谈,直到达成共识,这样使得我们对孩子的言行都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对她的不足有近似的解决办法,不至于今天告诉她这样做,明天告诉她那样做,让她无所适从。

(二)营造学习氛围。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条真理。活到我学到老,也是我的座右铭。在我家,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和孩子都在灯下看书学习。女儿很小的.时候,看到我们在学习,她也就很习惯地捧一本书,小的时候她就缠着我读给她听,后来我就鼓励她自己阅读。慢慢地,她的读书习惯就养成了,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因为我经常让她读些散文诗歌,她有时还会写出一些小诗歌,充满童趣。我和她爸爸会细心地帮她收集起来,有时静下来与她一起重温她写出来的小文章,彼此都感觉是一种享受。现在每天午饭后,她都会静静地坐在那儿,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二、培养良好习惯。

有一条谚语说: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但培养孩子的习惯,不可能通过简单的一通批评或在训斥就能实现,必须要从孩子的行为入手,引导孩把决心、口号落实到行动上。

(一)鼓励少说多做。经常教育孩子应把空想、说空话的时间用在实事上,告诉她一次行动抵得上一打纲领,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

(二)注重循序渐进。比如:培养孩子背英语单词的习惯,一开始只能要求背2~3个,以后习惯养成后,可以慢慢增加量。女儿4周岁就开始学钢琴,前2年都是我陪着学,但我工作越来越忙,经常不能陪她,于是她渐渐放松了学习。我想,必须培养她独立学琴,否则极有可能半途而废。我把独立看谱、练琴的想法与她以及钢琴老师进行了沟通。一开始,可想而知,回课的质量非常差,不是节奏不对,就是乐谱看错,但我没有慌张,她愿意自己练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我和钢琴老师不断鼓励她,并且有意识地放慢教学速度,使她渐渐适应了自己联琴。半年之后,我们已经把教育速度提高到原有的水平。从此,她进步非常快,而且在烦恼的时候她会用弹琴去放松心情、舒缓情绪。我偶尔也会站在她旁边听她练琴,但已经是带着欣赏的心情去听琴,再不用愁没有陪练时间而内疚万分了。现在我开始动员她写日记,也不是每天都要求她写,而是告诉她把每天感兴趣的事情写下来,长短不限,她坚持得也不错。

三、勤于沟通,多加鼓励。

(一)平等沟通。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也不会有孩子去拒绝父母宽广的胸怀和炽热的爱心。女儿上幼儿园大班、稍微懂事时,我就告诉她:“你和妈妈是平等的,我不会骂你,更不会打你,但你必须把你遇到的或是高兴、或是委屈事情统统告诉妈妈,这样就等于妈妈陪着你又长大一次,我会很开心的!”的确,我非常乐意与她谈天,我会把我对事情的看法尽量用她能听懂的方式告诉她,与她无所不及的交流使我们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她也就非常愿意听我的评价,很能听得进去我们的观点。

(二)真诚鼓励。我深信:多给孩子欣赏的目光,善于发现她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看着她一点点进步,鼓励她、耐心引导她,并用语言和实际行动支持她,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尤其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是简单呵斥或冷言冷语,而是耐心开导,积极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得一天晚上,我和她爸爸还没有回家,她给爸爸打电话,言语中透露出情绪不高,似乎有心事。我们赶回家后,耐心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她今天数学考试没考好,只考了92。5分,她看着我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说朱老师发下试卷后,自己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的成绩。我一方面暗自为女儿有强烈上进心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我认真看过试卷,与她一起总结分数低的原因,不仅有粗心的因素,也有她本身没有理解题意的因素,她同意了我的看法,接着针对她理解错误的地方给她进行了讲解,最后,我告诉她:分数不能代表全部,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题意和解题方法,考试是一次检验,问题总是提前暴露出来好,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人才能不断进步,我带着轻松的语气让她慢慢恢复了快乐与活泼,事后,她认真对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认为,如果我当时皱紧眉头,严厉批评她,可能会让她更难过,而且会暂时怀疑自己。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三

《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得到了众多褒奖,斯坦利·阿罗诺维茨(stanleyaronowitz)曾评论它“超越了它自己的时代和作者的时代”,“符合‘经典之作’的单一标准”。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受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我才刚刚开始看。多纳度.马赛多的这篇序言,让我对参与式、对话、体验、知识、理解、好奇心等有了不同层次的反思。特别是当回顾过去几年应用戏剧教学法开展发展工作时,重新觉察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本着何样的心态与精神对待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对话的对象。我很庆幸在这个节点时刻开始读这样一本书,让我可以带着觉察继续前行。

回想刚毕业那个时候的我,每次工作坊开始的前一天都无比兴奋和紧张,生怕忘记明天要进行的内容。两位香港的导师告诉我,头天把第二天的流程在脑子里过一遍,去想每个可能发生的细节,如此这般,就不会太紧张了。由于太焦灼于“流程”的完整,我往往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活动程序上,有时完全不知道参加者说了什么,无法给予回应。

那是很糟糕的,没有一个协作者是不会倾听的。而我那时,却走过了这样的路,从对他人感觉的迟钝,逐渐变得敏锐和好奇起来;从专注流程的进行,到真正地去听和理解参加者。虽然有时,某些参加者的观点也会给我的价值观带来猛烈的冲击,但我提醒自己,我们不只是在了解对方的观点是什么,而是他/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就更能理解对方。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从对方身上获取了弗雷勒所说的“知识”。

弗莱雷生长在一个丧失了经济基础的中产阶级家庭。童年时代忍饥挨饿的经历,一方面使他“与来自贫困城郊的孩子们达成一片”。遭遇使我们联合起来寻找求生的出路,在他生活中总是受到阶级的限制,处在压迫的地位。反阶级的心理从小就在弗莱雷的心理生根发芽。

在教育中,弗莱雷反对灌输式教育。在灌输式的教育中,人被看为仅仅存在于世界中,而不是与世界或者其他人一起发展,更不是创造者。在灌输式的教育中教师教,而学生被教;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作出行动,而学生则幻想着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对话教学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对话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谈话没有从平等基础上出发,就会影响到谈话的真实性;关心是对话的基础,没有关心何来有针对性的师生对话;对话的双方要有交往的需求,如果没有一个谦恭的态度,那么对话也是低效的;对话的双方要绝对的信任,不然对话只是一种谈判,而且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弗莱雷也主张,没有希望就不可能存在对话,对话决不能在绝望的气氛中进行。总之,在对话中,平等、谦恭、信任、希望绝对不能少。

我自己从小学到现在基本上接受的教育是灌输式的,而我对学生的方式也是命令加棍棒式的,更多的是管束。有时发现自己在课堂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有的在下面玩手机,自己感觉如今的孩子生活安逸了,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了。回想自己读书岁月,从来没有缺过老师一节课,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或者学科。但是不能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呀,毕竟生活的背景和时代是不同了,而读过《被压迫者教育学》才明白自己是压迫者的地位来教导这些孩子的,自己心里上面也认同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所以才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真的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改变真的要误人子弟,不改变真的被社会淘汰了。

这本书可读性比较强,我比较喜欢作者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更加欣赏作者的尖酸言辞,这个社会真的需要具有批判思想的人站出来,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有些事情是越辩越明的,如果我们对待生活态度是一种随遇而安,人云亦云,遇到问题遮遮掩掩,那么我们就是压迫者,或者被压迫者同化了的被压迫者。同时可以看到作者多么的希望民主平等的社会制度,实现和平来去除压迫。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作者是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深刻地影响了弗莱类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影响他关于教育、学生和教师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对我们每个教育者来说,都应该好好品读此书,在讲台上站了20xx年后的我才有幸阅读此书,真是感到遗憾和愧疚,长期以来以自己会讲课而津津乐道,用灌输式教学方式长达如此之久。在天问学校工作后,在校本培训中才逐步改变思想,克服以往的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两自课堂模式。

就教育观而言,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两大特性————实践性和政治性。

在实践方面,弗莱雷认为,将知识付诸行动至关重要,惟其如此,人们才能够积极改变岁赖以生存的社会。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地方式对待知识,应该实行“提问式”教育,积极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他提出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教育即解放。一方面,教育与解放具有共性。弗莱雷指出,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解放既不是恩赐,也不是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教育是以解放为目的的。弗莱雷提出,应该摒弃“灌输式”教育,代之以“解放教育”即“提问式”教育,一环星星人们对变化世界的批判意识,鼓励人们不断反思自身的生存方式,进而把教师和学生从“驯化教育”中解放出来。在政治行方面,他提出了教育即政治的观点。他认为,政治具有教育性,教育也有政治性,教育是政治行为,教育是政治的灵魂。

就学生观而言,弗莱雷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教育的起点是生命,其一大功能实施社会内部的人成为“自为的人”。弗莱雷认为,人生而平等,教育的起点是全体生命。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完整生命,还要关注社会的全体生命。教育应该平等的看待每一个生命的个体,社会也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价值,并公平地为其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不应该把学生看作储存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为平等交流的个体,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弗莱雷批判了“灌输式”教育的弊病。他指出,“教育正承受着讲解之一弊病的损害”,“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客观有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往容器里装的越彻底,就越是好老师;学生越温顺的接受灌输,就越是好学生。这种教育脱离探究,无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是缺乏创造力和改革精神的表现。教师和学生相互承认各自主体的平等与独立,在能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擦出知识的火花。而在灌输式教育中,只有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在上次只是给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必须摒弃这种教者与被教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也必须建立起两者平等交流的合作关系。

第三,认识文化和历史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学习等而对象。弗莱雷认为,人类是不完美的,又称为完美人的“本体轮使命”。学习既是人类完成使命的途径,也是追求文化的自由的行动。他指出,“教育必须从解决教师与学生这多矛盾入手,通过调节矛盾双方,让他们同时互为师生”。他还指出,社会越发展,教师越应审慎地反思社会和教育问题,惟其如此,教师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将学生视为相互学习的对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满怀自尊,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与教师一道创造文化、书写历史。

就教师观而言,弗莱雷的思想也可该苦熬为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尊重学生。弗莱雷认为,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正确认识自己,一要认识到“人非完人,孰能无错。”教师跟常人一样都是不完美和容易犯错误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工作。二是不要妄自尊大,自尊心过强。教师自尊心过强不仅妨碍其保持谦逊的品质,还容易使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习者质疑时受到伤害。三是要向学生证实自己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权利对教学质疑,而作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有义务证实自己所言为实。在此前提下,教师要了解学生。弗莱雷认为,不同的人身份不同,文化特点各异,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去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上,教师还要尊重学生,要认同学生的文化差异,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向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选择过程和依据。

其次,教师不是家长,而应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他指出,养育子女不是一种职业,而教学却是一种职业;教学包含明确的任务,在实施上也有具体要求,就鼓舞学生而言,还具有一定的战斗性。教师应该通过游戏、故事等激励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一致性。教师要履行之一职责,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实施“问题式”教育与学生共同成长。弗莱雷认为,师生之间不是“权威——-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学”的关系。他在阐述“问题式”教育思想时指出,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者,而且是一个他本人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的被教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人。在此认识基础上,长的伙《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伴,还须言行一致。弗莱雷指出,儿童对于教师言行不一非常敏感;教师一边抗议行政管理者对他们教学自由的限制,一边拙劣地限制学习者的自由,其教育成效可想而知。

再次,作为文化工作者,教师应该担负起改造社会的责任。开发个体和社会的潜能,是教师作为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所在。弗莱雷曾明确指出,改造社会既是教育内在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他强调,用于从教者必须有能力为公平而战,必须创造学校教育的有利条件。

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尽管我认真做好了备、教、批、辅、考、评各个环节,尽管我在练题时做到了精讲精练,尽管我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学结果竟然远远出乎我的意料。以902班为例,尽管优生人数在平行班位居前列,可两级异常严重,低分与高分人数接近,中间层学生太少。因此均分与年纪均分相差甚远。到底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读完《被压迫者教育学》之后,在反思我的课堂,反思我喜欢的“听话”的学生,反思我的课程内容的设计,确实存在很多问题。902班优生人数接近实验班,成功的理由有两个,第一,我始终坚持给学生自主预习时间,确保让学生先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第二,我摒弃了过去“灌输式”教育,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开展教学活动。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会听课,他们可以按照老师要求去自主完成每个学习任务,他们的交流展示都很有创意,他们的写作也很有思想,批改他们的作业是一种享受,可谓是与学生的愉快交流过程。但是,因为优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抢占了教育时机和资源,部分学困生却很难跟上,在课堂上只是一个观众和听众,为了完成预设好的教学任务,我对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不够,没有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充分了解他们的学情,更没有关注的他们在课堂的幸福指数,对于学困生每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很好的进行分层落实,导致差生越来越多,致使均分远远落后于其他班级。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克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困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我还应该多学习,多阅读,不断更新知识,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四

《小人国》这部精彩的电影,真实的记录了孩子们的纯真年代和情感历程。以平实的手法,细腻的把孩子们得世界展现给那些大人国的我们。

很有幸看过《小人国》拍摄的片花,并且比其他人更能详细的了解这部片子拍摄的背景。导演利用三年的时光才把片子剪辑成型,着实下了一番苦功。82分钟的观赏过程里,伴随着出人意料的幽默、滑稽与感动。始终纠结于心的就是自我被这群小人国里的精灵们感染着,庆幸他们能遇到一位如此懂他们的教师。而教师所给予孩子的并非一个“爱”字就能够诠释,则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带给适时的帮忙。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的交流才是当今教育的最终目的。我是含着泪把片子看完的,为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情感世界如此精纯,就像一张白纸,因为没有色彩而纤尘不染。

而作为一位蒙氏教师,更能体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父母和教师都会说是爱孩子的。可是怎样的爱才是恰到好处?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话题,也是最近现代教育理论时常争论的话题。而这部影片则让各界争议的人们看到了亮点,再爱也要有权利,再爱也要有规则。孩子们的情感世界中迸发的点滴精彩,无需成人去干预,无需成人去打扰,一切都是自然赋予他们的力量。我们只是沿着他们成长的轨迹给予适当的帮忙就能够,之后就是谦卑的看着他们成长。

一个关于权利、情感和探索的儿童故事,更多则是给成人以警示,虽然我们每一天都穿梭在孩子们的中间,可是对于这些小小一国的小人们我们是否真的能走进他们的世界呢?或许我们更多的是用自我的行为定势去处理孩子们的问题,而从未了解过他们。而他们的世界我们探知的只是:你务必这样……你能够那样……而非给予孩子真正好处上的自由。“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恰恰也是在警示我们的家长和教育者,留给孩子的不是给他们什么,而是他们需要什么。

很唯美的一部影片,也是近年来儿童影片中的经典之作,值得一看。

在看《小人国》的过程中,我至始至终都抱着一种认真的态度,我知道,这不是一部电影,不需要我用去娱乐的眼光去看,她是一部真实纪录幼儿内心世界的纪录电影。在面对他时,不但需要我用眼睛去看,更需要我用心去看去感受去体会,因为她为我揭示了一个熟悉真实的儿童王国,为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示了孩子们的世界,让我可以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孩子的生活和内心。

巴学园的特色就是承认孩子的独特性,无处不体现着“孩子是脚,教育是鞋”。那个有着被阳光过多亲昵的健康肤色,满身都散发着活力和躁动的池亦扬,加上个子大,力气大,入学没几天就被许多家长强烈要求开除-----他满身的暴力倾向很容易伤害到别的孩子。但大李老师认为池亦扬身上也有闪光点,他为男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男性的榜样,而且他在不断进步,耐心的对待,反思角的面壁静思,这个孩子确实在进步-----他与身俱来的威壮让他无人封地自然而成孩子王,他还解决小朋友之间的纠纷,主持正义,还带领大家举行升旗仪式。

两岁的锡坤对垃圾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幼儿园的各种玩具和鞋子都塞进垃圾桶,要看一看这桶到底有多大,能装进去多少东西。老师发现锡坤的秘密时,只是微笑着耐心地把东西从垃圾桶里收起归位。两岁的孩子正处于空间敏感期?------锡坤很快又发现了更好玩的东西-----他用脚蹬着幼儿园的柜子往上爬-----想用自己的身体探索一下柜子有多高?又把柜子里的东西都扒出来搞到地上,再故意把柜子弄倒-----奇怪这东西怎么能站着?想尝试一下怎么把站着的东西放倒?抑或探索自己的身体和空间中的其他物体的关系?最后,他又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事情-----把篮里的东西全部倒到地上,再踩着满地跑。大李老师静静地看着他玩,等他玩够了,再教他把地上的东西收起来归位。

辰辰对好朋友南德的等待从夏天一直到冬天,下雪天冷或者有时南德不来幼儿园也从不间断,她不愿意和其他的小朋友玩。有时候老师会陪着辰辰一起在门口等南德,那份静静的陪伴感觉真是温暖。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父母同一个家庭同一所学校走出的孩子也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带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血质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两千多年前,孔子老圣人就说过:教育要因材施教。但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不管中外-----都倾向于批量生产儿童-----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体制,对每个孩子同样的期望-----期待着批量生产出同样的优秀人才!刚好搞反-----学校和教育体制是脚,孩子是鞋,你适应得了就能立于潮头成为弄潮儿,适应不了就只能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怪自己命运不济。本来理所应当的因材施教变得那么不现实----即使在今天私立学校林立,也很难让每个孩子享受到为自己量身订做的教育之鞋-----要不李跃儿的巴园学干嘛会那么火,那么令人向往?------因材施教。

寒假中看了张同道导演拍摄的记录片《小人国》,这部片子捕捉了儿童的真实状态,用儿童的视觉来找到儿童最真实的表现,将儿童心理学直观的展示出来。短片中的小主人公和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场景一:五岁的小男孩王池亦洋是幼儿园的孩子王,个头最大、力气也最大,孩子们都不敢惹他。他也仗着自己是孩子王,欺负其他的小朋友,老师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直到有一天晚上,一群小朋友的家长来到幼儿园找到园长大李老师,要求她开除池亦洋,以避免自己的孩子再受到他的欺负。大李老师告诉家长,池亦洋身上有闪光的地方,他给其他的男孩子树立了男性的榜样。大李老师答应家长,会改造池亦洋。

感触:看到池亦洋的表现,以及老师对于他的引导,使我想到一句话“批评并不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对于池亦洋抢别人棍子的事件,老师先是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用暴力解决问题是没出息的",然后给予鼓励和肯定“相信你不会用暴力的,其实你很好,会把棍子会给别人的。”同时,教师采用冷处理的方法,让他坐在那想想,即采用冷落的方式,让幼儿知道自己犯了错。这样,给予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这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感触:对于孩子的这种表现,老师没有批评,而是放手让幼儿去尝试。甚至为他创造了探索的条件,在房间了,让他自由玩耍,珠子撒的满地都是,等孩子玩够了,再慢慢引导孩子若何收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李老师非常懂得善待幼儿的好奇心,并且正确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启发幼儿在探索中寻求答案。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锡坤年龄小,更是好奇、好问、好探究。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这种乐趣会激励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究未知的领域,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对于锡坤来说,身边的世界时是那么陌生、新鲜和神秘,在他的心灵中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他智慧的火花,更是促使他学习的原动力。正是因为老师保护和支持了锡坤的好奇心,并热情的鼓励、启发和引导他,也只有这样,孩子的好奇心才会的到培养,才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幼儿认知的兴趣。而浓厚的兴趣又是幼儿求知的“发动机”,他与幼儿的愉快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使为乐不知倦的学习、探索,走进知识的殿堂走向成功的彼岸。

我深深地知道,一名好教师,既是知识的塑像,更是爱的化身,只有接近幼儿,用爱去感召幼儿,才能教育好幼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环境,提供条件,提供自由的空间,孩子就会按自己的发展模式去发展。教师只有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幼儿的心田,以幼儿的要求作为爱的起点,才能在幼儿的内心世界培养出爱的感情,并使之升华。

纪实电影《小人国》,看过之后给我的触动很大。在巴学园里孩子们不受老师的约束,不用受课堂的管制,可以自由发挥尽情玩乐。特别是大李老师对孩子的宽容、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每天孩子们放学后都不想回家,巴学园给了孩子们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结合我们这里的情况,有许多事就做不到。安全抓的这么紧,老师的视线从不离开孩子,总是怕他们磕着碰着没法向家长交代。一天下来,只要能把每个孩子平平安安的送到家长手里,悬着的心才能放下。印象最深地是孩子们在玩沙土、在雪地里爬,他们脏不脏,没有老师去说:“这不行,太脏了。”我们不能看着孩子把衣服弄脏,教育理念与他们有差距,再说我们班里孩子多,真让他们自由发挥,肯定会闯祸,这点我们无法借鉴。

大李老师处理问题的许多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第一是小女孩辰辰,她可爱、腼腆、专一、执着,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后,都会耐心地等待她的好朋友南德,当看到南德来园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在她等待好朋友的过程中,老师也是尊重她的想法的,而且还会陪她一起等南德,这不仅表明了幼儿很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也说明了幼儿之间的交往是多么的重要,使他们喜欢上幼园。

第二是小男孩池亦洋,他在班里总是会欺负人、骂人、打人、不懂礼貌、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等。但是面对这样的问题幼儿,老师并没有发脾气,也从没有放弃过他,而是耐心地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在哪些方面是不对的,应该如何去做,老师不仅没有厌烦他,还发现了他的闪光点,比如说他会像大哥哥一样带着小朋友们一起玩;他也会像小老师一样为小朋友们接触矛盾。并且老师还从他的身上看见了小男子汉的身影,最后变成了老师的小帮手,对池亦洋来说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他的福气。这些过程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些弱点就判断一个孩子是好是坏,在教育孩子时更要有方法。

第三是可爱的机灵鬼锡坤,他非常爱探索,用小朋友的鞋、玩具、球来填饱垃圾桶的肚子,看看它的肚子到底有多大,他还会把游戏室弄得一片狼藉,但老师尽情的让他探索,捣乱,大李老师说,这叫探索空间,让他从生活中探索学习。看到这里使我明白了幼儿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的,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探索的空间和时间,用更有趣的游戏方法去教育孩子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再就是大李老师对孩子们的爱,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不论是对淘气的孩子,还是对听话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当遇到小朋友们做错事情时,她总是会蹲下耐心地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告诉他不对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做。但是她的这种耐心教导并不等于放纵,当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时,她也会严格要求孩子必须要遵守游戏规则,增强了幼儿的责任心,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今天在儿童教育学的课上第一次看了以往不会特意去注意,去观看的纪录片《小人国》。没有强大的明星阵容,没有华丽的服饰住宅,但是它却深深地吸引了我,给我带来欢乐,同时也使我产生了诸多感慨。

首先是在情感方面。

在这个无忧无虑的巴乐园里,孩子们的唯一任务就是玩和听故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论做了什么事情,没有责备,没有漫骂,没有体罚,有的只是和风细雨般的问候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有的是张扬的个性和幻想的空间,还有无尽的体验与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回想起自己幼儿园的生活,不就是如此吗?每天都开开心心,不需要考虑以后做什么,不需要思考自己的未来会怎么样,真的,特别的羡慕他们,可以活出自我!

其中让我比较感动的是辰辰,四岁的辰辰每天早上都要等一个小朋友——南德。夏末的早晨辰辰感冒了还给南德带奶片,等南德,秋天的早晨辰辰依旧在等南德,然后是下雪的冬日,再到春天,每一天辰辰都耐心地等南德。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是一个特别没有耐心的人,我讨厌等人,对此我深感内疚!当我看着辰辰时候,儿童之间这种真挚的友谊深深地打动了我,成人之间还有这样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的友谊吗?在这一方面,我想我们有太多人需要向儿童学习,不要过于功利。人活着终究会空手离开,名利是你带不走的,而友谊是我们一辈子可以回忆,可以带来欢乐的东西。

另外我发现现实世界让我们慢慢地变得圆滑,喜欢隐藏自己,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担心自己惹到别人;担心影响到自己的形象;担心……但是儿童却很纯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像豆豆大发雷霆,佳佳和池亦洋争吵之类,联系我们的生活不觉感到惭愧。我想,很多时候其实将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也许才是解决事情最好的方法!

其次是在教育方面。

不容置疑,学校的教育很重要。片子中那个敢骂老师、打老师、经常欺负人、让其他小朋友惧怕的“小霸王”池亦洋让我印象很深刻,这样一个孩子在一般人眼里一定是个坏孩子,但这个幼儿园大李老师的话让我很受震动,她说这个孩子身上有闪光的地方,他给其他的男孩子树立了男性的榜样,所以老师是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这个孩子的,但同时老师也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改造”他的机会。当时我就想,这样一个聪明、个性鲜明的孩子,只要有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将来必定能成为不一般的人。确实在片子的后面,这个孩子带着男孩子们打仗,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纠纷,很有一种领导才能,而那些原先一直被他欺负的孩子还从内心特别地拥护他。这样一个“孩子王”,在我们身边,是不是也越来越少了呢?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生而都有智慧,道德,信仰的种子,教育应该提供条件促进它的发展。

从这部片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家庭对孩子的发展的影响。南德打“电话”然后说要出差,还知道死了要上天堂,让辰辰一定要把他埋葬了。王子等公主时焦急地来来回回的徘徊,踱步。尹尹公主自己戴耳环,去和王子结婚时说忘了带结婚证。佳佳要打110举报池亦洋等等。尽管我们看到这些都会忍俊不禁,但是这些不都是我们生活中所可以接触的吗?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的行为举止一定要慎重,因为你不会知道自己一个不好的习惯一不小心就被孩子学会了。

再次就是个人一些简单的想法了。

我还有一点深切体会就是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有探索和懒惰的天性,在儿童时期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探索,儿童对这个世界所知甚少,他们喜欢探索,喜欢“研究”,教育不能扼杀他们的天性。小锡坤穿大人的鞋子才会发现他不适合。小锡坤爬柜子然后从柜子上摔下来了,家长都心疼自己的孩子,于是有的家长就不让孩子爬,但是你们发现没有,小锡坤掉下来以后说了一句爬这个柜子会掉下来的,这就是探索的'奥秘,它能让孩子知道很多东西,不尝试的话他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会疼,有多疼!教育应当满足探索的需要,给予科学的方法。

姐姐的儿子四岁,看到锡困的时候便想到了他,记得那次吃瓜子,他拎着瓜子袋晃,结果瓜子掉出来一部分,然后他就索性把袋子反过来拿往地上倒,还跺着脚开心地笑,结果瓜子全洒出来,挨骂了。现在想想其实孩子都一样,对新认识的事物会充满好奇,但是好奇心是一阵子的,过一会儿他就玩腻了,然后再去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怎么样,教他收拾整理。儿童期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有权利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巴乐园的孩子们要转园了,希望他们的生活依旧幸福快乐!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五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著,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著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让我看得入神入肺。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许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爱看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经有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每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穿衣洗脸,督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烧,问寒问暖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无法形容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著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互相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表率,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从日常小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别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同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流。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该从他的衣著,而是应该从他的行为。只有关心别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有时候友情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援助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你并不孤单。书中著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述了他怎么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诉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备的就是爱心。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周围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像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等多个地区,出现的严重的特大灾害,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是那么的顽强,对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敬仰,这一切的一切,同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力量,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不少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之处。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一颗爱孩子们的心。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呵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取到无穷的动力与爱……我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回报祖国的。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六

首先,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思考。通过对目前教育的反思:现在的学生犯错误不自觉,寻求刺激好玩。而提倡的教书育人,思想教育抓不到位。我们提倡用活力去培养活力,用智慧去点燃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学生的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角色期待):模范公民,一个有学问的人,活的教科书知识库。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真才实学的老师。德才兼备,要求老师品学兼优。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谊发展成熟的标志,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

总而言之,的学习不仅充实了我的头脑,武装了我的思维,教会我怎样去武装别人的思想,而且还帮我认识了许多教育大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可以指导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七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作者是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深刻地影响了弗莱类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影响他关于教育、学生和教师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对我们每个教育者来说,都应该好好品读此书,在讲台上站了26年后的我才有幸阅读此书,真是感到遗憾和愧疚,长期以来以自己会讲课而津津乐道,用灌输式教学方式长达如此之久。在天问学校工作后,在校本培训中才逐步改变思想,克服以往的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两自课堂模式。

就教育观而言,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两大特性————实践性和政治性。

在实践方面,弗莱雷认为,将知识付诸行动至关重要,惟其如此,人们才能够积极改变岁赖以生存的社会。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地方式对待知识,应该实行“提问式”教育,积极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他提出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教育即解放。一方面,教育与解放具有共性。弗莱雷指出,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解放既不是恩赐,也不是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教育是以解放为目的的。弗莱雷提出,应该摒弃“灌输式”教育,代之以“解放教育”即“提问式”教育,一环星星人们对变化世界的批判意识,鼓励人们不断反思自身的生存方式,进而把教师和学生从“驯化教育”中解放出来。在政治行方面,他提出了教育即政治的观点。他认为,政治具有教育性,教育也有政治性,教育是政治行为,教育是政治的灵魂。

就学生观而言,弗莱雷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教育的起点是生命,其一大功能实施社会内部的人成为“自为的人”。弗莱雷认为,人生而平等,教育的起点是全体生命。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完整生命,还要关注社会的全体生命。教育应该平等的看待每一个生命的个体,社会也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价值,并公平地为其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不应该把学生看作储存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为平等交流的个体,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弗莱雷批判了“灌输式”教育的弊病。他指出,“教育正承受着讲解之一弊病的损害”,“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客观有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往容器里装的越彻底,就越是好老师;学生越温顺的接受灌输,就越是好学生。这种教育脱离探究,无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是缺乏创造力和改革精神的表现。教师和学生相互承认各自主体的平等与独立,在能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擦出知识的火花。而在灌输式教育中,只有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在上次只是给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必须摒弃这种教者与被教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也必须建立起两者平等交流的合作关系。

第三,认识文化和历史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学习等而对象。弗莱雷认为,人类是不完美的,又称为完美人的“本体轮使命”。学习既是人类完成使命的途径,也是追求文化的自由的行动。他指出,“教育必须从解决教师与学生这多矛盾入手,通过调节矛盾双方,让他们同时互为师生”。他还指出,社会越发展,教师越应审慎地反思社会和教育问题,惟其如此,教师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将学生视为相互学习的对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满怀自尊,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与教师一道创造文化、书写历史。

就教师观而言,弗莱雷的思想也可该苦熬为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尊重学生。弗莱雷认为,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正确认识自己,一要认识到“人非完人,孰能无错。”教师跟常人一样都是不完美和容易犯错误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工作。二是不要妄自尊大,自尊心过强。教师自尊心过强不仅妨碍其保持谦逊的品质,还容易使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习者质疑时受到伤害。三是要向学生证实自己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权利对教学质疑,而作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有义务证实自己所言为实。在此前提下,教师要了解学生。弗莱雷认为,不同的人身份不同,文化特点各异,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去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上,教师还要尊重学生,要认同学生的文化差异,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向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选择过程和依据。

其次,教师不是家长,而应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他指出,养育子女不是一种职业,而教学却是一种职业;教学包含明确的任务,在实施上也有具体要求,就鼓舞学生而言,还具有一定的战斗性。教师应该通过游戏、故事等激励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一致性。教师要履行之一职责,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实施“问题式”教育与学生共同成长。弗莱雷认为,师生之间不是“权威——-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学”的关系。他在阐述“问题式”教育思想时指出,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者,而且是一个他本人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的被教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人。在此认识基础上,长的伙《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伴,还须言行一致。弗莱雷指出,儿童对于教师言行不一非常敏感;教师一边抗议行政管理者对他们教学自由的限制,一边拙劣地限制学习者的自由,其教育成效可想而知。

再次,作为文化工作者,教师应该担负起改造社会的责任。开发个体和社会的潜能,是教师作为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所在。弗莱雷曾明确指出,改造社会既是教育内在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他强调,用于从教者必须有能力为公平而战,必须创造学校教育的有利条件。

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尽管我认真做好了备、教、批、辅、考、评各个环节,尽管我在练题时做到了精讲精练,尽管我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学结果竟然远远出乎我的意料。以902班为例,尽管优生人数在平行班位居前列,可两级异常严重,低分与高分人数接近,中间层学生太少。因此均分与年纪均分相差甚远。到底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读完《被压迫者教育学》之后,在反思我的课堂,反思我喜欢的“听话”的学生,反思我的课程内容的设计,确实存在很多问题。902班优生人数接近实验班,成功的理由有两个,第一,我始终坚持给学生自主预习时间,确保让学生先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第二,我摒弃了过去“灌输式”教育,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开展教学活动。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会听课,他们可以按照老师要求去自主完成每个学习任务,他们的交流展示都很有创意,他们的写作也很有思想,批改他们的作业是一种享受,可谓是与学生的愉快交流过程。但是,因为优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抢占了教育时机和资源,部分学困生却很难跟上,在课堂上只是一个观众和听众,为了完成预设好的教学任务,我对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不够,没有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充分了解他们的学情,更没有关注的他们在课堂的幸福指数,对于学困生每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很好的进行分层落实,导致差生越来越多,致使均分远远落后于其他班级。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克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困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我还应该多学习,多阅读,不断更新知识,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八

假期我在“读一本好书、来一场旅行”的约定中,选读了《童年的秘密》这本教育名著。本书由意大利当代教育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撰写,书中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为我们提示了儿童发育和成长的秘密。

捧读此书使我受益匪浅,进一步提升我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也让我得以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儿童。现在让我们在这本书的带领下一起来探索儿童的秘密吧!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书里充满爱的语言,充满爱的教育方式,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爱的智慧”章节中关于爱的理解——“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像一颗行星,得到了太阳的光辉!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

爱是降生于世界上每一个儿童的禀赋,要是儿童爱的潜能得以发挥,或者其全部价值都得以发展,我们就会取得无法计量的成就。但丁把这种儿童的本能为动力的爱,这种对一切的热爱称之为“爱的智慧”,它是一种精神能量,伴随着创造力的得到。

这种爱也是:当一个孩子发现桌布歪了,他就会想到桌布应该怎么铺,并且调动他的所有热情,慢慢地试图把它弄平整。对这个孩子来说,这是一种令他狂喜的行为。我们也许会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多么的幼稚。但或许,这正体现了我们对孩子的不理解。

孩子可以不厌其烦重复做一件他们认为有意思的事,甚至完成后会有一种幸福喜悦的感觉,我们成人眼里的无聊但对于一个正处在认识世界的儿童来讲,这些社会法则是不适用的,当一件事完成的步骤越精细,孩子重复的次数就会越多。只有爱与理解才会让我们发现更多独属于孩子世界的精彩。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九

前第一次看老虎学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本故事书,书内说了一个企业家成长的过程与经历,很生活化的描述,心中只是反射出一个意念,啊,这家公司的股票最近不能买,因为张忠谋、林百里出书的时候,公司股票都跌了一阵子,哈哈,这是一种社会现象。

当我领到这本书的第一时间,我就想立刻可以写读书报告了,我早就读完啦,但是,冷静一下,我想从真实的工作面来验证一下,经历十年的岁月,董事长的观念与哲学有什么不同之处,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贸然去用过去的经验去做判断,因为身为员工时,再读这本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在时间的洪流中,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行业都会出现一些代表的人物,引领风骚。台湾近代商业巨子如王永庆、蔡万霖、尹衍梁、郭台铭等等,都有其突出的表现,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坚持信念,走自己的路”。同样的,董事长在老虎学中以及做事风格上,也非常鲜明的表现出”个性”。”领先、超前、捉住机会,不做跟别人一样的事,不浪费时间做无意义的事”,我觉得这是我个人较深刻的感受,从董事长事业的起步到涉足不同版图,乡林强调的一直是不一样,住涵碧楼与一般酒店的不一样;买乡林的房子与一般建商盖的不一样;员工表现出霸气的文化与其它公司不一样,在许多不一样中,我觉得就是在实现董事长一个理念,「如何留一些东西给子孙」,在历史或现实的见证中,能令人怀念、赞叹的,都是能让人类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万里长城、第五号交响乐、苹果、chanel,在不同的领域中,他们代表的就是典范,十年前,董事长发表了「老虎学」,十年后,出了「从涵碧楼开创七星级人生」,从两本书中,感觉出一个建筑业结合服务业的企业家行事风格的另一种”突破、创新”意念。

董事长一直在提醒员工,多看书、多读报,我从小就喜欢阅读,正式工作时从事营销工作,更是要大量的阅读搜集信息,从数据中去找出机会与问题,同样的,要立刻从中吸收最重要能为自己所用的,老虎学是一个生活化描述性质的管理学,我最大的感动就是”格局”,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怀,做不出领袖群伦的事业,老二哲学,不是身为乡林员工应该有的想法,甚至不应该存在脑海中。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

近期我阅读著名著《陶行知文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作为一名教师我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爱是施教的前提。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生活是施教的基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实践创新教育是关键。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一

近期我拜读了由彭绍东教授撰写的《信息技术教育学》,该书共十三章六十多万字,从一个全新视角建立了信息技术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该书知识体系全面,逻辑体系严密,读后让我了解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论、发展论、课程与目标论、过程与原则论、方法与模式论、人本论、技能论、资源论、病理论、实践论、未来论等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帮助很大,让我受益匪浅。

其一,体系较完整。该书的概念体系明确,技能体系有序,教学体系灵活。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与课程体系。

其二,原创性比较好。该书的许多章节都有其独到见解。其中,关于信息素质的界定与信息技术教育本质的探讨,有一定深度;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思考,有一定前瞻性;关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论、人本论、资源论、病理论、未来论的研究,为我们开辟了新领域。其第十三章第三节内容,属我国教育界在机器人教育领域的首次理论探讨。

其三,理论价值较大。该书提出的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的理念、方法、模式都较科学、先进。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效果的科学。它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进一步深化的产物,是现代教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属学科教育学性质。书中关于我国网络教育发展战略、智能学件、教育技术命题、广义蒙太奇、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有关杂志上发表、交流,产生了良好影响。

其四,实用性较强。该书作者在湖南师大率先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学》本科必修课和校选修课。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深受学生欢迎。书中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技能论、实践论的阐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该书的实用性还表现在,不仅适合用作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专业教材,也可用作其他专业及在职教师培训教材。

其五,拓展面较宽。该书的研究,为我国走出了一条信息技术教育的探索之路。

读完本书,具备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让我付诸于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游刃有余。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二

《受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我才刚刚开始看。多纳度。马赛多的这篇序言,让我对参与式、对话、体验、知识、理解、好奇心等有了不同层次的反思。特别是当回顾过去几年应用戏剧教学法开展发展工作时,重新觉察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本着何样的心态与精神对待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对话的对象。我很庆幸在这个节点时刻开始读这样一本书,让我可以带着觉察继续前行。

回想刚毕业那个时候的我,每次工作坊开始的前一天都无比兴奋和紧张,生怕忘记明天要进行的内容。两位香港的导师告诉我,头天把第二天的流程在脑子里过一遍,去想每个可能发生的细节,如此这般,就不会太紧张了。由于太焦灼于“流程”的完整,我往往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活动程序上,有时完全不知道参加者说了什么,无法给予回应。

那是很糟糕的,没有一个协作者是不会倾听的。而我那时,却走过了这样的路,从对他人感觉的迟钝,逐渐变得敏锐和好奇起来;从专注流程的进行,到真正地去听和理解参加者。虽然有时,某些参加者的观点也会给我的价值观带来猛烈的冲击,但我提醒自己,我们不只是在了解对方的观点是什么,而是他/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就更能理解对方。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从对方身上获取了弗雷勒所说的“知识”。

弗莱雷生长在一个丧失了经济基础的中产阶级家庭。童年时代忍饥挨饿的经历,一方面使他“与来自贫困城郊的孩子们达成一片”。遭遇使我们联合起来寻找求生的出路,在他生活中总是受到阶级的限制,处在压迫的地位。反阶级的心理从小就在弗莱雷的心理生根发芽。

在教育中,弗莱雷反对灌输式教育。在灌输式的教育中,人被看为仅仅存在于世界中,而不是与世界或者其他人一起发展,更不是创造者。在灌输式的教育中教师教,而学生被教;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作出行动,而学生则幻想着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对话教学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对话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谈话没有从平等基础上出发,就会影响到谈话的真实性;关心是对话的基础,没有关心何来有针对性的师生对话;对话的双方要有交往的需求,如果没有一个谦恭的态度,那么对话也是低效的;对话的双方要绝对的信任,不然对话只是一种谈判,而且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弗莱雷也主张,没有希望就不可能存在对话,对话决不能在绝望的气氛中进行。总之,在对话中,平等、谦恭、信任、希望绝对不能少。

我自己从小学到现在基本上接受的教育是灌输式的,而我对学生的方式也是命令加棍棒式的,更多的是管束。有时发现自己在课堂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有的在下面玩手机,自己感觉如今的孩子生活安逸了,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了。回想自己读书岁月,从来没有缺过老师一节课,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或者学科。但是不能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呀,毕竟生活的背景和时代是不同了,而读过《被压迫者教育学》才明白自己是压迫者的地位来教导这些孩子的,自己心里上面也认同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所以才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真的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改变真的要误人子弟,不改变真的被社会淘汰了。

这本书可读性比较强,我比较喜欢作者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更加欣赏作者的尖酸言辞,这个社会真的需要具有批判思想的人站出来,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有些事情是越辩越明的,如果我们对待生活态度是一种随遇而安,人云亦云,遇到问题遮遮掩掩,那么我们就是压迫者,或者被压迫者同化了的被压迫者。同时可以看到作者多么的希望民主平等的社会制度,实现和平来去除压迫。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作者是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深刻地影响了弗莱类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影响他关于教育、学生和教师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对我们每个教育者来说,都应该好好品读此书,在讲台上站了20xx年后的我才有幸阅读此书,真是感到遗憾和愧疚,长期以来以自己会讲课而津津乐道,用灌输式教学方式长达如此之久。在天问学校工作后,在校本培训中才逐步改变思想,克服以往的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两自课堂模式。

就教育观而言,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两大特性————实践性和政治性。

在实践方面,弗莱雷认为,将知识付诸行动至关重要,惟其如此,人们才能够积极改变岁赖以生存的社会。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地方式对待知识,应该实行“提问式”教育,积极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他提出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教育即解放。一方面,教育与解放具有共性。弗莱雷指出,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解放既不是恩赐,也不是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教育是以解放为目的的。弗莱雷提出,应该摒弃“灌输式”教育,代之以“解放教育”即“提问式”教育,一环星星人们对变化世界的批判意识,鼓励人们不断反思自身的生存方式,进而把教师和学生从“驯化教育”中解放出来。在政治行方面,他提出了教育即政治的观点。他认为,政治具有教育性,教育也有政治性,教育是政治行为,教育是政治的灵魂。

就学生观而言,弗莱雷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教育的起点是生命,其一大功能实施社会内部的人成为“自为的人”。弗莱雷认为,人生而平等,教育的起点是全体生命。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完整生命,还要关注社会的全体生命。教育应该平等的看待每一个生命的个体,社会也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价值,并公平地为其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不应该把学生看作储存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为平等交流的个体,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弗莱雷批判了“灌输式”教育的弊病。他指出,“教育正承受着讲解之一弊病的损害”,“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客观有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往容器里装的越彻底,就越是好老师;学生越温顺的接受灌输,就越是好学生。这种教育脱离探究,无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是缺乏创造力和改革精神的表现。教师和学生相互承认各自主体的平等与独立,在能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擦出知识的火花。而在灌输式教育中,只有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在上次只是给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必须摒弃这种教者与被教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也必须建立起两者平等交流的合作关系。

第三,认识文化和历史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学习等而对象。弗莱雷认为,人类是不完美的,又称为完美人的“本体轮使命”。学习既是人类完成使命的途径,也是追求文化的自由的行动。他指出,“教育必须从解决教师与学生这多矛盾入手,通过调节矛盾双方,让他们同时互为师生”。他还指出,社会越发展,教师越应审慎地反思社会和教育问题,惟其如此,教师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将学生视为相互学习的对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满怀自尊,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与教师一道创造文化、书写历史。

就教师观而言,弗莱雷的思想也可该苦熬为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尊重学生。弗莱雷认为,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正确认识自己,一要认识到“人非完人,孰能无错。”教师跟常人一样都是不完美和容易犯错误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工作。二是不要妄自尊大,自尊心过强。教师自尊心过强不仅妨碍其保持谦逊的品质,还容易使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习者质疑时受到伤害。三是要向学生证实自己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权利对教学质疑,而作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有义务证实自己所言为实。在此前提下,教师要了解学生。弗莱雷认为,不同的人身份不同,文化特点各异,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去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上,教师还要尊重学生,要认同学生的文化差异,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向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选择过程和依据。

其次,教师不是家长,而应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他指出,养育子女不是一种职业,而教学却是一种职业;教学包含明确的任务,在实施上也有具体要求,就鼓舞学生而言,还具有一定的战斗性。教师应该通过游戏、故事等激励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一致性。教师要履行之一职责,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实施“问题式”教育与学生共同成长。弗莱雷认为,师生之间不是“权威———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学”的关系。他在阐述“问题式”教育思想时指出,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者,而且是一个他本人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的被教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人。在此认识基础上,长的伙《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伴,还须言行一致。弗莱雷指出,儿童对于教师言行不一非常敏感;教师一边抗议行政管理者对他们教学自由的限制,一边拙劣地限制学习者的自由,其教育成效可想而知。

再次,作为文化工作者,教师应该担负起改造社会的责任。开发个体和社会的潜能,是教师作为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所在。弗莱雷曾明确指出,改造社会既是教育内在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他强调,用于从教者必须有能力为公平而战,必须创造学校教育的有利条件。

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尽管我认真做好了备、教、批、辅、考、评各个环节,尽管我在练题时做到了精讲精练,尽管我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学结果竟然远远出乎我的意料。以902班为例,尽管优生人数在平行班位居前列,可两级异常严重,低分与高分人数接近,中间层学生太少。因此均分与年纪均分相差甚远。到底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读完《被压迫者教育学》之后,在反思我的课堂,反思我喜欢的“听话”的学生,反思我的课程内容的设计,确实存在很多问题。902班优生人数接近实验班,成功的理由有两个,第一,我始终坚持给学生自主预习时间,确保让学生先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第二,我摒弃了过去“灌输式”教育,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开展教学活动。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会听课,他们可以按照老师要求去自主完成每个学习任务,他们的交流展示都很有创意,他们的写作也很有思想,批改他们的作业是一种享受,可谓是与学生的愉快交流过程。但是,因为优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抢占了教育时机和资源,部分学困生却很难跟上,在课堂上只是一个观众和听众,为了完成预设好的教学任务,我对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不够,没有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充分了解他们的学情,更没有关注的他们在课堂的幸福指数,对于学困生每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很好的进行分层落实,导致差生越来越多,致使均分远远落后于其他班级。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克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困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我还应该多学习,多阅读,不断更新知识,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三

自从阅读了《教育学》一书,我对教育学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的内容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对我们的教育体系有了新的认识。

本书的主旨在于提倡教育的人文关怀,强调教育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特性。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如“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促进个体成长,实现人的价值和潜能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书中提到的几个观点深有感触。首先,作者强调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平等,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让我深感共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忽视他们的思考者和学习者身份。其次,作者提出了“无分数教育”的理念,倡导取消考试,淡化分数对学生的影响,让我对教育的评价有了新的思考。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价值和能力?最后,作者还提倡了“快乐教育”,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愉悦的经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的来说,阅读《教育学》一书让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神圣而重要的任务,它关乎每一个人的成长和未来。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看待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特性,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潜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未来人才。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四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20xx年发表的。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多方面性的概念","兴趣的概念","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效果"。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这一部份是《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较有价值的部份。管理,教学和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的骨干。

一、《教育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发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一)性恶论与管理论。

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极力鼓吹的"性恶论",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他们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不断地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而儿童管理就是许多必要的预防措施之一"。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赫尔巴特将对儿童的管理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过程可分为三大部分:管理,教学,训育。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就无从谈起。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首先对儿童进行管理,如果不首先通过管理将儿童天生的粗野倔强的性格压下去,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都无法进行。但是,儿童管理既不是教学,也不属于教育,旨在为顺利进行教学和教育创造前提条件,除此之外别无目的,"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

主要的管理方法有:威胁,监督,权威与爱。

(二)兴趣说与教学论。

兴趣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兴趣的多方面性"构成了儿童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兴趣的多方面性"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和必要。由此,赫尔巴特提出了他的范围广泛的教学课程论。属于经验兴趣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地理;属于审美兴趣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属于同情兴趣的学科是外国语(古典语与现代语)和本国语,属于社会兴趣的是历史,政治,法律,属于宗教兴趣的学科则为宗教。

赫尔巴特还进一步对兴趣的心理特性和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专心"与"审思"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兴趣的四个阶段,即注意,期望,要求,行动。赫尔巴特正是依据兴趣的四个阶段提出了其极为著名且又影响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四段教学法"。这就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明了就是向学生明确地讲述新的教材;联想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合起来;系统就是学生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去寻找结论,定义和规律;方法就是把已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有逻辑地,创造性思维的技能。赫尔巴特所规定的这些阶段,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三)性格观与训言论。

训言论即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依靠学生已有的美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到学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学坏了的学生的善良特征。用一个火花燃起另一个火花。道德教育的方法,他认为包括以下几种:约束学生;限定学生;规定明确的行为规则;使儿童心灵保持"宁静和明朗";以奖励和谴责去"鼓舞"儿童的心灵;劝告规律的生活方式,家长要保证儿童合理的生活秩序,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赫尔巴特所建立管理儿童的制度曾经广泛地推行着,这种制度的缺点在压抑儿童的创造性,使他们绝对服从成人的权威。

二、《教育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2)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作为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得到","一个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权,而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又不是被学生承认的,那么他将完全自毁于此。"。

(3)《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

第一,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正确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第三,"四段教学法"的提出。"四段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且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别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在训育论中,赫尔巴特试图将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使人归于"内心自由"。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赫尔巴特试图将人之个性与社会性协调统一起来的努力。赫尔巴特重视有规律的生活在儿童的道德性格养成中的作用,将道德性格的养成生活化,重视教育者在形成儿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主张陶冶,反对强制,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三、小结。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体现在他这本《教育学》里。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见解,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以及统觉心理学理论,等等,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美多数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实,赫尔巴特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于众人加之于他的"近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等美誉,而在于他的教育学说成了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赫尔巴特的影响也同样重要。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最早被系统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对20世纪初期中国建立新式学堂和发展近代师范教育发挥了无人可及的巨大作用。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五

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培养教师的教育责任意义重大。而《教育学原理》作为这门学科的标志性教材,对于理论的系统性和实践的指导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本书中,我深入学习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原理以及相关的教育理论,收获颇多。下面我将从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经典学派、教育学核心理论、教育学在实践中的运用等方面,分享我的读书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教育学的定义并不仅仅是“教育的科学研究”。在读《教育学原理》时,我深刻理解到了教育学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发展和成长的学科,它不仅仅关注教学过程,更关注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人格发展。通过学习教育学,我认识到任何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具备人格的魅力和身心的健康。只有在学生眼中具有公正、正义、开明、宽容等品质的教育者,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导师。

其次,教育学的经典学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一直以来深受教育家们推崇的杜威,他强调了经验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通过实践与体验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能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我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的锻炼,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再次,教育学核心理论也给我提供了许多思考。比如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他认为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是教育的核心要素。这种教育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一刀切”教育观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习,我明确了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掘自己的特长并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教育学的实践运用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教育学的重要性。教育学原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要应用到实际教育中。通过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我才能真正体会到教育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教育实践中,我学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我不再一概而论地对待学生,而是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这使得学生们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教育学原理》,我不仅仅学到了一些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更是深入了解了教育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运用。这本书对于培养教师的思考能力和教育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学原理读书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让我对教育学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热爱,也使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决心。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六

童心、似一片圣洁的天地。20__年8月,我于宁波邵逸夫幼儿师范学校余姚教学点毕业。带着满身的稚气和天真,怀着对童心的向往和希望,对教师职业的渴望,迫不及待地投身于这个多彩的世界。来到_幼儿园,从此走进了这片圣洁的土地,经历了一年的工作、学习生活,这里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我觉得自己进步很大,感想很深,体会很多。下面我认真地做了以下总结:

做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想完成教书育人的责任,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为新世纪一代的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认真做好学习记录,利用各种渠道如电视、网络等,了解国家大事,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平时团结同时,遵守园内各项规章制度。

一直以来,都认为幼儿教师就是“孩子王”,每天带领着孩子们做做游戏就可以了,直到跨入幼儿园的大门才知道,其实不然,幼儿教师不但是“孩子王”,还是一名以身示法的教育者,更是一位不在家的妈妈,刚踏上这条幼教道路,园部就让我去大班带班。大班幼儿已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对于一名新老师来说,是很难有效地带领这批调皮而又聪明的孩子的。但很有幸仍跟着优秀的_老师学习,虽然,平时很难从忙碌的_老师那细学每一件事,但她一句简单的指导,一个示范足以让我学到很多。经过一个月,我基本掌握了大班的一日生活常规,也能较顺利地带领孩子们进行活动,在了解了孩子们的个性特点上,使我能较好地开展各项活动,并能牢牢地控制幼儿良好的常规意识。蒙园部器重,很快我就被任命为大班的临时班主任,但毫无一点班主任经验的`我,真不知道从何入手,而同时,我班两位老师都是新教师,副班也不是幼教专业毕业,一大堆的事似乎都落到了我一个人身上。正当我手足无措的时候,各位同事都向我伸来了援助之手,老教师向我传授经验,新老师为我打气,副班也尽量帮助配合我做好每一件事,一下子许多困难都迎刃而解。一个月的班主任适用期马上就过了,也得到了园部的认同,正式成为了大班的班主任。之后,我更努力地去做每一件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班各项工作都较顺利地开展了起来,逐渐成熟,逐渐完美。下学期是幼儿的关键期,面临毕业,重点就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之后的大班毕业典礼,我也精心编排节目,与园领导共同商讨,圆满地开展了本次典礼。除了班级的工作,家长工作也是推进班级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平时我热情对待每一位幼儿家长,及时与家长沟通,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情况,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与此同时,我担任了舞蹈兴趣小组的负责老师,一年来,我本着一颗敬业的精神,给孩子门练基本功,编排成品舞蹈,带领他们外出表演,使每一个孩子在艺术的海洋里自由飞翔,逐渐飞高飞远,其中编排的《蛙趣》在幼儿舞蹈比赛中,荣获三等奖的好成绩。另外,我也参与教师舞蹈赛,也荣获三等奖。一年的辛苦,觉得自己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虽然期间我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我不愉快过,我也曾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以前是一名成功的学习者,而现在是一名失败的教育者,我觉的自己压力好大,毕竟这里的教师都是大专生,而我只是一个中专生,但渐渐地,这种观念在我脑中逝去了,其实文凭并不重要,只要自己有信心,有能力,能吃苦,没有做不好的事,因此,我一直努力着。看着孩子们在大班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充实的学习生活,我从心里感到欣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才有了孩子们长足的进步。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孩子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工作的同时,我继续进行大专的学习,并在20__年通过了三门文化课,再是两年就可拿到大专的毕业文凭了。另外在幼儿园中,我是小朋友的老师,而又是幼儿园各位老师的学生,平时有空我就向一些教师讨教一些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方面的经验。幼教事业每一天都在进步,我也不失良机地从书中掏宝,首先就是对新《纲要》的学习,从中学到幼教工作者所必须的教育理念等等,使自己更好地开展活动。另外也常翻阅一些相关图书,来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记得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尊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幼儿教师的职业是琐碎的、细小的。她没有高科技的累累硕果,也没有建筑事业的立竿见影,更没有诗人的浪漫和洒脱,她像绿叶一样平凡,默默地垂着绿荫,为大地带来生机,添上一片温馨。也许在阳光的照耀下,她将褪尽生命的绿色,但却孕育出新的花蕾,在枝头绽开迷人的笑靥。

今天所拥有的,所经历的一切,都将是未来工作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的我就像刚离岸的船,在浩瀚的海洋里迎风斗浪,迎接新的胜利。我会更努力。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七

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今.再次拿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学生和教师篇章。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教育学》的主要思想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成了该书的最核心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思想,它为人类构建21世纪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其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要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即要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要学会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多年来的教学经历使我产生了很多困惑,这些在现实中纠葛我的问题,终于让我找到了清晰的答案。以下是我摘录的几点:

1、“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这样说,在学校中缺乏与他人民主、平等相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社会上将很难与他人民主、平等地相处。”

2、“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可以采用放任主义的态度,放弃指导、引导的责任,听任学生自发发展。”

3、“不仅使学生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有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摘录,读书至少让我明白了我们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中,渗透着人的品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道德风范、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同时教师也在通过批评和暗示等方式矫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人的品质教育有显形的,也有隐性的,有言传的,也有身教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的人的品质本身就是教育资源,教师就是学生的人的品质榜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的品质无法做出确切的回答。甚至对人的品质是什么也无从谈起。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人的品质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也即不能做到全面地了解学生。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谊发展成熟的标志。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想的情操,即由于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的认同的体现;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

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再创造性。因此,教师需要发展、需要提升,更需要自我超越。一个善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老师总能让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思想方法。但是局限于实践范围的再创造很难高屋建瓴,教师的研究工作需要规划指引,需要理论培训习得,需要高层次的专家点拨。所以勇于抓住时机,善于创造机会,敢于冲破困难,努力让自己走向“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双重共赢身份,需要足够的勇气、坚定的意志,需要无怨无悔的付出,更需要默默忍受独自行走在深造之路上的孤独。对于自己,尚未在这方面迈出足够有力的一步,只希望略略能有些且行且思与且得,这就是我目前所拥有的平衡点。

在教师扮演的角色丛中,由于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角色冲突。在角色冲突中,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就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支点。其次,教师要善于从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重新合理分配,尽可能把它用到那些对自身更有价值的角色上。

班主任写进书本里的形象是高尚品行的榜样,有着坚定的教育信念,有着不愠不悱的柔肠刚胆,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有着善于待人接物的独揽一面,班主任还应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等等。如此云云,纲举目张,以为无比正确。但现实不太需要这些,对教育起直接启发作用的,我以为还是对个案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个别教育(包括问题学生)工作的开展。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八

《教育学》是一本由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所著的教育学经典,该书主要探讨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著名论断。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而不是强制性地灌输知识。他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认为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教育应该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应该服务于生活。这些观点都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除此之外,杜威还提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教育方法,如“做中学”,即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知识,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儿童的学习特点。他还提倡“问题教学”,即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这种方法也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侧重于儿童教育,而对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涉及不够。其次,杜威的教育方法比较强调自由、放任,对于纪律、规范等方面重视不够。这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总之,读完《教育学》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同时也要与生活紧密相连,为生活做准备,服务于生活。在教育方法上,应该注重实践操作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应该在教育中注重纪律、规范等方面,以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九

《普通教育学》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这一部教育理论著作被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几乎没有一个教育家能像赫尔巴特那样对学校教育实践有如此直接、如此广泛、如此巨大、如此久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誉为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提出了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体现在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等五个道德观念。还把实现这种教育的目的的手段分为管理、教育性教学、训育三种。

通过对《普通教育学》深入研读,加之张教授的精准导读,以及班级和班际间学员们的精彩分享,让我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有了更准确的理解,这个思想也影响到了我们当下了的教育。我国也把立德树人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我们还提出加强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作到全员思政、全程思政、全方位思政,把广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统一到为人民服务中来,力争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把他们培养具有家国天下的情怀、舍我其谁的担当,能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关于管理。赫尔巴特认为:管理的五个主要措施是威胁、监督、命令、禁止、惩罚、权威和爱。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使用过这五个措施,但在使用时并不是刻板的、不加思索的对每个个体采取同样的方法,而是结合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出现问题的严重程度,分析利害得失后,因人而宜、因事而宜,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使学生慢慢改变。进而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受到学生的拥护和爱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关于教育性教学。教育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平衡的、多方面的兴趣。使知识影响道德品格的培养,学生必须对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坚强的行为意志。教师在教学时,通过清楚、联合、系统、方法四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也有部分用了这几个环节,比如,设计学习目标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要干什么,复习巩固使学生回顾旧知为学新知铺路,接下来老师指导学生寻找结论和规则,然后通过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场合中。

关于训育。是一种持续的诱导工作,通过交际、榜样、启发使学生直接得到积极的发展。可以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对其行为进行抑制、惩罚、赞许和奖励。为了保护教师,我国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适当的惩戒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二十

教育学读书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教育学读书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教育学读书心得精选3篇】,供你选择借鉴。

教育应该教人“求真”。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现行教育充斥着虚假,这将会给成长中的学生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我认为,当学生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初具是非判断力的少年时,教育中、生活中的种.种虚假和丑恶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所造成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他们将会比“狼来了”这个寓言中的成人更加地感到空虚无望和无所适从。而作为干“良心活”的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真实的生活、了解真实的人,可这有多难啊!因为,我们教师作为普通人,谁又敢说自己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人呢?我不奢望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言必真,行必果,但我希望教师都能成为不自欺欺人的人。

教育应该教人“求善。”心中常存感恩、怜悯之情即为“善”。教育应该让人常存感恩、怜悯之心。我坚信,一个常存怜悯之心的民族,才是最伟大、最强盛的民族。日本经济发达,可野心昭昭,为其不改,永远也不会强盛。因为一心想称霸的人,其实内心是懦弱的、可怜的。教师教学生求善,当让学生对生命万物常存怜悯之意;对父母、师长常存感恩之心;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教育应该教人“求美”。赏心悦目谓之“美”。广义的“美”应该是“真”和“善”的完美结合。作为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求真、求善,那么让学生悟出何为“美”就会水到渠成。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知道真正的美,那德育教育就不象现在这样苍白无力了。我常想,试图以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政治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结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是南辕北辙。因为很多学生看透了虚假,又怎能相信书上的“崇高”的谎言?惟有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方有可能追求完美的圣人境界。这可真是奢求啊!

教育最后才是教人“求知”。在这一点上,可能很多人认为已经做好了,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将追求知识的掌握做到了极至。其实不然,此“求知”非彼“求知”也。真正的求知,是学会学习,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时髦的说法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不是像现在大行其道并被多数老师屡试不爽的对学生强行的“硬灌”“死揪”“填鸭式”的“知识轰炸”。须知,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乃是至理名言啊!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教育让人真正“求知”的路还很遥远、漫长。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同时也是纸上谈兵,惟望能警醒同仁,抛砖引玉,则愿足矣!

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为了让自己对教育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育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

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共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看到这里,我心头涌起一种强烈地自豪感。因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感觉是无尚的光荣。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自己真的应该投入整个身心去认真地工作,不仅仅是投入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想想平时的自己,也曾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为在新课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讲课而彷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现在觉得真不应该,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带着神圣的责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读,这本书又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素质及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使自己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又得到了一次回顾,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对教育这门科学的新认识:

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解放自己。

书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丝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开启过一处美不胜收的精神世界之门,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其激动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执着地思考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肯定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话语告诉我们,原来良好的教育讲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缚,不是钳制,它需要释怀,需要解放。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可是现在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学生去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要求上,不仅要排名次,而且对优a率及达优率也要排出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出成绩,不停地加班加点,布置的作业也很多。学业生每天疲于应付,缺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想和身心难得自由,天长日久,学生整天到晚都处在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许,他们小小年纪,但已经开始有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学生淹没在题海战术里,不要再让学生写作业写到很晚。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美好而轻松的童年,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并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爱,这样,学生会很快乐,而我们自己也会工作得很快乐。

二、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关系的紧张,而“学生中心论”又削弱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成长同样不利。其实,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这种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评判。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宽容、温厚之心。努力减少一些苛责、失望和冷漠,增加几分理解、信心和亲切。努力从学生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上,分享满足、愉悦和欢乐的情绪,能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时间、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学工作才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在假期中重读《教育学》,给我以新的启示,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的读书中进步,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再次捧起《教育学》,读到《教师与学生》这一节,感触很多,具体如下:

一、学生虽然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但我们以往的教育学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却很不够。虽然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师的工作中,前一点往往比较重视,后一点却重视得很不够。

二、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时代,从入小学到中学毕业,是一个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上发展都非常迅速的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比较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个体发展的早期,更多的是受自然属性的制约。进入学校后,社会性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则逐渐加大。推动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完成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在活动中,个体不断作用于客观现实,日益深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关系,形成一定的发展水平。客观现实也不断作用于个体,对个体突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转变为个体的需要。而需要的满足,同样需要通过个体自身的活动即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因此,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客观环境的刺激,诸如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要求、学校各方面的生活,能否引起学生的精神需要,并对这些需要作出积极的反应产生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能否产生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结果,与教师、学校如何安排、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有极大的关系。

四、学生是具体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正因为学生的不成熟性,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体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由于他们的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受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即一种盲目信任教师的特点。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常具有先在天然的权威性。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受动者。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陈旧的、错误的。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这种依赖性和向师性,但根本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如果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将挫败学生的发展。

读教育学读书心得篇二十一

当然,我很乐意帮助您写一份《教育学》的读书心得。以下是一份基于您要求的读书心得草稿。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草稿,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或调整。

《教育学》是一本由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所著的经典教育理论书籍。这本书提出了他的教育理论,包括教育本质、儿童发展、课程与教学、教育与社会等,以及如何解决教育问题。

阅读《教育学》是一次深刻而有益的学习体验。首先,我对杜威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他的观点使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理解教育本质的过程中,我也更深入地认识到了教育的复杂性。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需要结合实际、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的问题。这需要教育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此外,杜威的理论也提醒我,教育不应该只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他们探索自我,发展他们的潜能。

最后,阅读《教育学》是一次对教育问题的全面反思。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目的、方式和挑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

总的来说,阅读《教育学》是一次充满启发和收获的学习之旅。它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也让我明白了作为教育者的责任和挑战。我相信这本书将对我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42785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