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论文(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2:37:09
哲学与人生论文(精选14篇)
时间:2023-11-26 22:37:09     小编:XY字客

总结是记录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的开头要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路。

哲学与人生论文篇一

茶源于自然,产于山水之间,蕴含着淡雅、朴素的特点,这与道家强调的“天人合一”和返璞归真的思想不谋而合。受道家思想影响,中国的饮茶者在饮茶时,特别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在饮茶环境、茶具的选择上如此,在为人处世上更是如此。

我国古代的饮茶者特别是其中的士大夫们,虽然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茶道中这种超脱凡世、淡泊名利的思想对其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一些知识分子在仕途上遇到挫折,或是无法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时,就会从“入世”的雄心中,变为“出世”的超然境界。从很多古代的书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如明代四大才子中的唐伯虎,就在很多画中描绘了当时的文人们在清静的竹林中,在青山里清泉边一边喝茶一边论道的画面。这就充分反映出茶道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文人的深刻影响。

这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也影响着饮茶者对大自然之趣和“静”的追求。茶是天然之物,人也是自然中的生物,茶道认为,饮茶的最好环境,就是在大自然当中,用本地之水来煮本地之茶,达到一种返璞归真、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源于茶道的人生哲学,影响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的性格。现在,大部分中国人还是特别推崇自然,热爱自然,热衷把世间万物来物化,与之对话,并试图从中参透人生,得到真谛。

茶乃清净之物,茶道中“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对饮茶者的秉性塑造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品茗的时候,人们追求一种“无欲故静”的境界,忘却了世间的嘈杂与烦恼,静下心来,将自己沉淀,将内心放到一个“虚静”的层次上,去洞察古往今来去观察世间万物,最终看到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茶道所蕴含的这一哲学思想,让饮茶变得深邃而空灵,使品茗者很容易就能与心灵对话,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让秉性变得更加平和更加淡定包容。

哲学与人生论文篇二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意蕴深长。将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情操,培养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形成更成熟完善的性格习惯,同时对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传统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不再是单纯的一种饮品,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在中西贸易发展中,茶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将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象征,其中不仅浓缩中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的精髓,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与思想品质。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社交活动中,在文化交流中,处处都可以看到茶的影子。茶沟通着人们的生活与情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品质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大学教育的创新与方向。

我国茶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但是茶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在唐代。当时的唐朝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也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社会不同阶层都十分推崇饮茶之风,并且赋予了茶更多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茶的喜爱和关注越来越多,茶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人才的培养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使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大学生教育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也成为当前高校的发展目标,由此,对于高校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大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渠道多、范围广。但是,如今时代,对于大学生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全面,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中,只有通过高考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梦,但是,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高考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只会死读书的大学生已经适应不了形势,他们思维僵化,缺乏创造性,不仅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发展,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需要。如今,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更注重其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只有让大学生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才能将积极的思想品质渗透到他们身上,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成熟的阶段,由于少了升学压力,生活与心理更加放松,也更容易放松自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高校应当积极发挥自身教育和引导作用,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目标,加强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教育,抓住大学教育这一重要时期。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国人对茶的了解却并不多,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饮茶的表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生活越来越忙碌,而饮茶是一种慢生活的代表,强调自然平静,所以,人们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并没有机会坐下来慢慢享受茶文化。如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显现出一些弊端,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其中的问题,希望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来解决。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文化回归的时代中,逐渐显现出其优势来,人们通过茶,了解了生活的真谛,改变了生活的态度。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将茶文化融入大学教育中,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更新鲜丰富的学习体验,他们通过学习和了解茶文化,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无论从生活习惯、文化礼仪等方面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茶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多样,从茶的种植、茶的泡制、饮用,到茶艺茶俗等内容都能够给人别样的体验。在饮茶过程中,从茶具的使用到泡茶的动作,再到饮茶的享受,都突出了茶与文化艺术的融合,这不仅是茶的魅力所在,更提升了品茶之人的审美意境。这些丰富的茶文化都吸引着国人。饮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享受,更多的是对艺术的追求,对自我思想的洗礼与升华。所以,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教育中,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教育影响作用。

我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创新了璀璨的茶文化。尽管茶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却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发展体系。茶文化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融合了不同的思想价值体系,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在传统茶事活动中,需要茶人衣着干净整洁,内心纯净,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出茶道精神,提升茶人的思想境界。茶文化发展至今,能够做到如此要求的已经很少了,但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对于茶文化的学习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首先需要对茶文化内容和方法进行基本的了解。高校也应当适时举办一些茶文化活动,例如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传播茶文化,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加强茶文化教育。

在茶文化中蕴含着很多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在早期种植茶时期,茶人的劳作十分辛苦,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方茶叶贸易的繁荣发展,贩卖茶、研究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古代,以茶为主题的作品也层出不穷,许多优秀作品流传至今,成为我国富贵的历史资料,对后世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参考。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茶文化中蕴含着高雅而质朴的品质,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大学教育中,如果单纯地将茶文化理论融入课堂,也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内涵。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教师可以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着手,从茶的发现,到茶的传说,再到茶的出口贸易等,运用更加丰富的资料内容,分享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使茶文化这一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普及。如今,不仅是高校,许多地方还设置了专门的茶室,这里不仅可以饮茶,还可以进行茶事活动,独特的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展示与传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泡茶、饮茶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茶的认知和了解。在茶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处世哲理,大学阶段正是对社会事物了解的重要时期,茶文化中蕴含的纯真、质朴的品质,都能够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品质。茶文化走进大学,既说明了人们对于茶文化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而且,想要使其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也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活动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活跃教学氛围,引导大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综上所述,茶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思想品质值得学习借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大学生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目标。将茶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有效改变当前大学生思维僵化的状况,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不仅只是单纯地教授他们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引导他们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认识生活的意义,将茶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渗透到他们身上,使他们形成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材。

[1]张丽。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思考[j].职业技术。2007(20).

[2]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01).

[3]朱红缨。高校茶文化专业构建动因及教育探索--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4]汪子一。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5]刘勋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综合演练实践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1).

[6]杨敏,蔡云。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才智。2017(35).

[7]蔡国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探究[j].学周刊。2017(35).

[8]干爽。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才智。2017(34).

[9]胡建良。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融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2).

哲学与人生论文篇三

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的持续扩招,冲击了原先固有的中职教学模式和生源。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较差,再加上重学历的传统用人观念和激烈的社会竞争等消极因素对他们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德育教育是摆在中职学校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设定,是中职学校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一把尖刀。

思想政治素质一直是我们教学中十分看重的素质。我们的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事,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态度。因此,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小公主或小王子,脾气暴躁,不能顾及他人的感受。同时,中小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严重,客观上讲,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比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要低,他们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尊重老师、说脏话、逃课、打架、玩游戏……这给中职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更增强了紧迫感。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把孩子送到学校,既是觉得孩子不大适合走学历的道路,同时又不想放弃孩子,想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学校沉淀下再去接触社会,这是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对社会来讲,日益发达的信息传播途径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良的东西,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教好学生,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所谓“哲学的贫乏带来贫乏的教育”,要想将学生哲学教育质量提高,前提是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同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三观内容。

其次,要不断翻新教育理念,坚持知、行的统一。加强学生对与人生成长关系密切的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将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引导学生把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要保持学生与时代的联系。教育要具备现实意义,不能与社会和人文现实脱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体现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最好符合当地企业的要求,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和责任感,做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哲学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哲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是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换给学生,学生从自己本身出发,积极探索哲学与人生的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生课堂之中。但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或者切合学习内容的主题加以引导。例如,在讲授《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这节课时,可以先简要讲解一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做到哪几点呢?选择你们认为重要的谈一下。”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之后就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只听名字可能离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除了必要的大道理以外,其余的主要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事的,讲的都是最贴近生活的事,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说话吃饭,无所不包、无所不讲。课外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会发现,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古罗马,都有“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的思想,这不仅是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在学习相关的哲学思想时,究其产生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学生不仅了解了当时的人文和自热风貌,在那种情境下,结合当时人们的生活现实,也能使学生哲学的学习和理解更深刻。然而,客观地讲,政治性质的课程最难以在教学上吸引学生,说得深了学生难以理解,说得浅了就像读课文,说得偏了又不符合教学目标。因此,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用身边发生的事和最近的新闻为材料延伸教学。例如,在教学《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里约残奥会上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挥洒汗水的时刻,让学生真实感受什么叫“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潜在的能量,从而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个时候再趁热打铁,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生活实例,以此加深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和密切配合中培养感情,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教师的授课内容,让教育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发展的理念,构建人的发展新形态的美好愿景。例如,在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探究与合作,教师将教学重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顺境、逆境的联系与变化”等内容先作简要说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然后总结归纳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再将课程内容的实践意义进行二次开发和拓展,促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的教学目的。

哲学、科学和艺术,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讲,具有某种相通性和普适性,在思想自由度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有着十分强大的现实意义,而德育工作对中职教育来说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育人工作。做好这些工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目的,不断充实德育教育内容,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教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更好地完成中职教育的德育教育。

[1]孙海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2]孙爱军。论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2013.

[3]陈庭照。浅谈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认识[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3).

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四

茶叶发源于古代中国,在明朝前后,传入欧洲,后来又发展出以英国茶文化为代表的西方茶文化。但是,由于民族性格和文化的不同,东西方两种茶文化在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形态,其中,区别最大的一点,就是西方人在饮茶的过程中,从茶叶物质属性上升到文化属性后,便戛然而止,停留在了对茶叶口感、形式、观感上的享受上。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圈国家,则在茶文化的基础上,将茶道与一些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并根据中国人的民族特点和传统文化,将其上升到哲学的范畴,一言概之,就是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茶道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必定离不开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养分浇灌,因为这三种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传统文化。在茶道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这几种思想的精髓和营养,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精神。

如果探究茶道中人生哲理的起源,那么,道教是当仁不让的源头。老子是第一个将世间万物的运行归纳为“道”的思想家,道之后成为我国哲学领域的最高范畴,并在不断演化中,变得丰富而深邃。道,不仅包含道家之道,更有儒家之道、佛家之道等等。但是归根结底,道家之道是茶道哲学的源头,儒家之道影响了茶道哲学的礼节和程序,佛家之道影响了茶道哲学的审美情趣。具体来说,道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大道无形的哲学思想,是茶道哲学的“顶层建筑”;而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谐,则构建了茶道哲学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佛教中所蕴含的“禅茶一味”及清寂理念,又给茶道中的哲学增添了一些内省、静心、顿悟以及超越俗世淡泊明志的内涵。

“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这是茶道哲学的境界所在。茶道中的人生哲学,大抵就是如此。品茗者在进行茶事活动时,通过品茗、对饮、书法等,进行思索和顿悟。了解并学习茶道中的人生哲学的人们,往往在一开始,会以儒家的入世思想为自己的人生观,追求一种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想,但倘若遭遇挫折,或是取得成功达到一定境界后,又会以茶道中所蕴含的道家及佛家思想来面对,或是淡泊明志,或是超然于俗世。这种哲学思想也体现在很多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如唐代的王维、李白,明朝的唐伯虎等。应该说,在几百上千年的发展中,茶道文化在和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宗教思想进行碰撞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又更加洒脱更加超然的茶道哲学,这种人生哲学,不仅深深影响了饮茶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反哺”中国文化,对我们的民族性格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

哲学与人生论文篇五

我身在机关,本来工作就很忙,最近又要参加单位副职竞聘,更无暇抽空去乡下看望母亲。母亲并不介意,反为隔三差五地接到我的电话而感到满足。

参加单位副职竞聘的除了我,還有同办公室的两位同事。一次,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我挑灯夜战时受凉引发了急性肠炎,不得不住进了医院。母亲知道后,风尘仆仆地从乡下赶到城里照顾我。她了解到病因后,很担心地说:“这病倒没事,休养几天就行,但你的工作压力会越来越重啊!”我满脸无奈:“这个关键时候,不好好表现怎么行啊?”接着我又对她分析了当前的严峻形势,并提及了两位同事比我优越的地方。

母亲看我说了半天,问我说:“口干了吧,倒杯水给你!”等水稍凉,我喝了一口,竟然十分的咸。母亲微笑着说:“有些事你也不能太看重它,就像这杯盐开水,你越喝会越渴,真正解渴的还是白开水啊!”

刹那间,我惊呆无语。我渴望的`浮名虚利在母亲眼里其实就像是一杯盐开水——你越渴望得到,你就会越口渴。我回味良久,不由折服于母亲的大智慧。她分明是借这杯盐开水,告诉我一个浅显而又深奥的人生哲学——在各种诱人的名利面前,只有淡泊相对,才能活出自己的那份安然和从容。

自那以后,我的心平静了许多,也自然了许多。虽然在副职竞聘中最终落选,但我却活得更加快乐,更加从容。这一切,都应该感谢我那大智若愚的母亲!

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六

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做“人生在世”。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

一、哲学是什么?认识哲学。

对一般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哲学是什么,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从提问开始。可以说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因为哲学已存在几千年,早就有过定义;说复杂,是因为迄今为止它永远是个问题,至今尚未有,也不可能有终极的答案。“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没有出现,它来自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他把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思想翻译为“哲学”。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最早把“哲学”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哲学”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说法。下面试从多个方面来认识“哲学”。

(一)、“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中的philia和sophia这两个字合成,原意是“爱智慧”,爱慕智慧就是哲学。“爱”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有三种意思,一是指情爱,代表一种出于本能的感性冲动及浪漫的情怀;二是友爱;三是博爱。在哲学所谈论的爱,重点在于友爱。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是我们对于智慧比较正确的态度。

“智慧”有两个特点,一是“完整”,所谓完整,代表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生命是完整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失败,正好在这个地方有了反省的机会,借此能够有所改善;相反的,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的,可能反而没有反省的机会。因此,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思考整体生命。如此一来,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起来。二是“根本”,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根本的大问题,所以哲学家常会思考死的问题。还有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没受报应?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受苦难?这些都属于根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在生活里也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需要以开放的心胸准备接触智慧。哲学称为爱智,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追问,永远在惊讶。希腊时代有一句名言“哲学起源于惊讶”。爱智慧开始于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什么都要问,其中有些是真正哲学性质的。前几年有一本畅销书,叫做《苏菲的世界》(sophiesworldsophie这个字就是源于希腊文sophia)。这种说法只是一外词源学的说明。

(二)、《辞海》对哲学的解释。“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的这一定义,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来界定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说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理论,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所谓世界观,就是指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哲学。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不系统、不自觉的,它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因而不能算是哲学。只有把这种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才称得上是哲学。

(四)、“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或过程的特殊规律。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要对具体科学的成果进行哲学概括和总结,由特殊性的认识上升到普遍性的认识。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五)“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任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里所说的方法论,就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贯穿着一定的观察问题的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世界观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正确概括和总结,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七)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哲学。

它认为:哲学是研究探索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首先要研究物质世界中的“物质发展变化规律的普遍性”。其次,进行哲学的研究探索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指导。第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第四,坚持正确的认识论。人的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是一积极的实践过程。哲学探索的目的就是发现真理,并把所发现的真理用来指导实践。

(八)“哲学即逻辑”。罗素、奎因(1908-2000年,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逻辑实用主义的代表,)、维特根斯坦(1889-1957-1年,出生于奥地利,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主要著作有《逻辑哲学论》)等人的主张,在罗素看来,哲学的本质就是逻辑,而奎因则从逻辑的观点来看侍和认识问题;维特根斯坦宣称:“哲学的目的是思想的逻辑澄清”。哲学家要用逻辑技术来分析语言,哲学成了逻辑应用了。“逻辑”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思考、思维与表达思维。逻辑是一门从事于人的思考研究的学问。从逻辑发展史来看,可分为两种:一为“形式逻辑”,它是哲学家亚里斯多得创立的,主要有主谓词式的命题作为推理的根基以及三段论证为主的思想方法。二是“符号逻辑”,起源于德国哲学家来布尼兹(1646-1716年),他主张设立一套符号,代替文字的地位,使每一符号表示一个意义,并且以数学方式为推理的方式,以避免意义的混淆。对于符号逻辑贡献最大的是罗素,他与怀特海合著《数学原理》。传统逻辑的主要内容有: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

(九)哲学是哲学史。

说哲学是哲学史,并不是说哲学等于哲学史。而是说,通过学习哲学史来学习哲学,研究哲学史来研究哲学。哲学具有人文科学的特点,即它是历史性学科,所以学哲学必须读孔子、亚里期多得,一直到最新的哲学大师的著作。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哲学史。

(十)、“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年)认为:“哲学就是怀着一种愁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这把哲学同全部文学艺术创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科学语言说不清、道不明的广大朦胧情绪领域统统网罗进了哲学活动的范围。从哲学角度看,这些情绪可归结到绵绵不绝的乡愁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冲动。这里所说的家园,并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家乡,而是指精神家园,哲学意义上的家园,内心的家园。如白居易诗云:“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诗人的情感,可以说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学意义。现代人整天侍在钢筋混泥土制成的“火柴合”里,走在人们比肩接踵的马路上,呼吸着被污染的混浊空气,听到各种杂乱的声音,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地袭来,你恨不得马上一口气跑到荒效野外僻静处,呼吸大自然的气息,投入大自然的怀中,去寻找生命的根,渴望着归真反璞。在生活中,往往有一种不安感和无名的烦恼会忽然弥漫在心头,连自己也说不清的一团茫然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寻找归宿感在心中蠕动。精神的归宿是无形的,所以更不易觅得。在寻找归宿和家园的过程中,人们还常常表现出一种犹豫、恍惚和反复的思绪。这种情绪,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只要我们坚守精神的家园,思想的自由,知识的光华,我们的家园将会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十一)“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冯友兰说“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牟宗三则说“什么是哲学?凡是对人性的活动之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

(十二)“哲学就是研究人生中切要问题的学问”。

胡适(1891-1962年,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师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他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字真言影响很大。)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中切要的问题从基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十三)周国平认为,哲学有四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是作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伟大思想体系的创造,它属于哲学史上的天才;二是作为学术,它属于学者;三是作为思潮或者意识形态,它属于大众;四是作为人生思考,它属于每一个不愿虚度人生的人。前两种属于少数人,而后两种属于多数人。

(十四)“后现代主义哲学”。

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一种以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进入现代主义社会为背景,以反思、批判或否定近代主义文化的理论取向、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为基本特征,以一种新的话语、新的形式为解释为说明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新的社会现象,,提出解决当代社会条件、人类命运问题的一种理论思潮。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最初产生于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学(埃菲尔铁塔)、诗歌等领域,表示有不同于传统的风格、个性化的格。到了六十年代,表现于一种文学文化现象。60年代后,便被赋予了一种哲学的概念。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总有一种历史性、时代性、分期性的特点。二是对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新的解释。如全球化、人权、文化的认同等问题。

(十五)“中国哲学”

就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且把这种领悟与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实践之中所形成的一门学问。(詹石窗《新编中国哲学史》中的观点)。

(十六)“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深受世人关注。“儒”本是一种职业,在早期,所谓“儒”是给富贵人家相礼的一批人。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这是其弟子所记录的。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仁”《说文解字》谓“仁,从人二”。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恭、宽、信、敏、惠五种德行。孔子对礼也十分重视,在《论语》中出现75次,他告诫弟子要“知礼”“立于礼”。在《论语》里,“仁”这个字,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这种情况下,“仁”就是“品德完美”。孔子的一生是有如一条上升的弧线,指向无限而圆满的境界。他对自己的德性修养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孟母三迁”就是讲他的故事:孟子自幼丧父,全靠母亲一人把他抚养成人。起初,孟家住在公墓附近,小孩们着玩埋死人的游戏,他母亲感到这样对不孩成长不利,搬到新的地方,是个靠近集市,小孩学着商人的样子做起经营买卖的游戏。孟母感到这样也不好,再次搬家,搬到学校边居住,这样,孟子开始学习诗书礼仪。其母就决定长期居住下来。)在儒家中素有“亚圣”之称。孟子的学说也是以人为其出发点,由此而建立了一种融会认识论、修养论、天人关系论为一体的生命道德哲学。主要内容有:尽心、养性、事天、立命。他认为人性修养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主张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注重个人修养,主张经世致用,推崇教化。

(十七)道家以自然为本的哲学思想。

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记》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他出生约公元前570年,比孔子年长20岁。相传孔子向老子请教过礼。老子的主要思想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道德经》将“自然”与“无为”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非常重要的范畴。“大器晚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成语都与老子有关。老子有“三宝”:一是慈,慈代表母性的特质,因为万物都来自于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说:“慈故能勇”。二是俭,俭就是对侍万物的一种态度,也代表着节制欲望。三是不为天下先。老子的道的思想,经尹子、列子、庄子等人的弘扬,道家理论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十八)“墨家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墨家由墨子所创立。墨子(约前468-376年,名翟,战国初鲁国人。他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在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哲学、逻辑、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建树。他的基本原则是“兼相爱,交相利”,他主张:尚贤、非攻、节用。他在哲学上的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即“三表”一表为历史经验、二表为耳闻目睹,三表为社会功利。符合这三条,则为是,否则为非。《墨子》一书是他的著作汇编。《墨子公输》里记载:当时,楚国雇用了一个机械发明家公输般,发明了一种攻城的武器。楚国将使用这种武器进攻宋国。墨子得知后,前往楚国,劝阴楚王出兵。在楚王面前,公输般演习他准备用以攻城的新式武器,墨子则表演他准备防御的武器。公输般采用了九种攻城机械来进攻,都被墨子的防御武器挡住。最后,公输般的武器用尽,而墨子的防御武器还有。公输般不肯认输,说“我知道怎样击败你,但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想用的那个办法,但我也不说”。楚王问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般想杀害我。但是,我的弟子已经用我设计的武器武装起来,在宋国的城墙上等侍楚国的进攻。我可以被杀害,但楚军无法杀他们。”楚王听后说“如此说来,我们就放弃对宋国的进攻。”

(十九)“管仲的哲学思想”。

管仲(前?-前645年,春秋时期颍上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现存《管子》中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他认为:水为万物之源。“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这与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之源不谋而合,表现出早期哲学家的共同观点。他还提出了“阴阳五行理论”:在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同一类事物之间按五行的内在关系而相互联系。

(二十)“法家的法治哲学思想”。

“法家”以重视法治而见称。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等。李悝,战国初期魏国人,他著的《法经》是在魏国推行法治的实践基础上,总结了春秋以来的法治经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商鞅(前390-338年),是秦国变法的主要人物。

(二十一)“兵家的军事哲学思想”。“军事哲学”是关于军事斗争战略战术的智慧,它包括战争胜利分析的一般原理,思想认识和战局发展变化的基本预测分析理论。代表人物有孙武(前535-前480),著有《孙子兵法》,他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的。他的名言“知自知彼,百战不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认识方法。是孙膑,孙武的后代,在孙武去世后150年出生。“围魏救赵”“孙膑赛马”都是讲他的故事。“贵势”是他的思想特色,他的军事哲学思想也重视具体阵法的布置与实施中。

(二十二)“《中庸》的尚中的人生哲学”。

“中庸”之说,首见于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中庸》一书,为战国时子思所作。书中写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中”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它是适宜的、合适的、恰到好处的意思,既不是“过”,又不是“不及”,就是哲学上的“度”。“庸”就是实用。《南华经》中说:“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

中庸思想是孔子提出的,并通过其弟子及一代后儒们发展与充实而形成的一个精密体系,但是,道家、墨家、佛家等众家思想中也有不少中庸的灵光片羽,如过犹不及、刚柔相济、祸兮福之所倚,福之祸之所伏、大智若愚。中庸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十分深远,今天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也有体现。

(二十三)“董仲舒的崇天哲学”。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河北广川人。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他的儒术中,神学化的“天”概念占核心地位。他认为天下万物统一于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天。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尊也。他还将人的形体也看作是“天”的产物,人性也应从天那里找到合理的根据。在人性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人伦次序标准。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他的崇天神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而且影响于后代。

(二十四)“哲学”在理论上,就是教人学习“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的总体学问;在实践上,就是教人学习“做人”、“处事”的学问总纲。所谓哲学思考,就是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应该如何生活才有意义。(台湾《哲学概论》)。

二、人是什么?认识你自己。

人是什么?卡纳基的调查,500次通电话,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是“我”,共出现3900次。一个心理测试:集体照中你先注意谁?恺撤“我来我看见我征服”。黑格尔的名言:“熟知非真知”,自以为最为熟悉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最不了解的,正如“台风中心没风”。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古希腊寓言:人面狮身怪兽斯芬克司,蹲在海边悬崖上,谁从这里经过,必须猜它一个谜言:开始四条腿走路,后来两条腿走路,最后三条腿走路。没猜中者,都要被它吃掉。后来,终于有一位叫俄狄浦斯的人猜中了,说这是人。怪兽跳崖自杀了。从表面上看来,人生下来后,在幼儿时期,不能站立行走,只能在地上爬;长大后就能站立行走了;到了晚年,腿脚不方便了,需要一根拐枚了,就变成三条腿了。事实上,这故事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在人没有认识到自己这前,只能像动物一样爬行,受着自然万物的统治,命运由自然界来支配;当人认识自己这后,人就会用自己的双足站立在天地这间,把两手和头脑解放出来,成为世界的主宰;即使到了晚年,人仍然会凭借一生的经验和智慧这根拐杖,用两脚稳固地站立在天地之间。

人是什么,这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哲学家们都从各自的偏好的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是西方最早提出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价值的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他中是一位流浪哲学家,后被指责为无神论者,并受到法庭的传唤。在逃亡的路上,他所坐的船触礁,当场溺水而死)说的。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段话后来被人称为“普罗泰弋拉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具体含义的理解大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指个人,即作为个体的人。也就是说人们都以他自己的知觉、看法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二是指作为类存的人类,即人类是万物的尺度;三是既可作为“个体的人”,也可做集合名词“人类”用。一般认为,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的人,是衡量万物的真伪、好坏、乃存在与否,都应以人为标准,而不能以其他东西为标准。人的主观感觉成为判断事物的标准。“人是万物的尺度”已不是一个纯哲学的命题,而是体现了其政治、伦理、法律、教育、哲学等观点的综合命题。

(二)、“人是政治的动物”。

亚里斯多得在《大伦理学》一书中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生活,没有人愿意在他独自一人时选择全世界”在《政治学》一书中,他对人的定义是: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的动物。这里的“政治”就是指城邦国家、社会集体。由于人不能单个独自生活,只有工共同集合在社会,在社会中集体生活,才能满足各自的需求。不仅在痛苦中需要朋友,在快乐时也应该把自己的幸福让朋友分享。在他看来,人不可能独立存在。人首先是活在家庭之中,家庭就成为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基本形式。家庭联合起来组成村坊,若干个村坊组合成城市(城邦)。这是人存在的现实需要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的本性决定的。人之所以可以和愿意趋向于城邦,是因为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所以趋于政治的组合。

(三)、“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观点,在17……18世纪欧洲流行的观点。这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笛卡尔的哲学。笛卡尔(1596……1650年),法国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始祖。青年时代接受父亲的遗产,只身到巴黎闯荡;不久厌倦了巴黎的小市民生活,到郊区研究几何学(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后来到荷兰参军,当时荷兰太平无事,他研究哲学。他一生未婚,但有一个私生女,5岁时死去,他1650年得病去世。他创造了完整的哲学体系,代表作有《方法论》《沉思录》。黑格尔称他“新世界的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胡塞尔说“笛卡尔开创了一个人人人全新的哲学:通过改变哲学的整个风格,哲学做出了一个彻底的转向,即从朴素的客观主义转向超越的主观主义”。在这个意义上讲,他是近代哲学之父。他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ithankfhereforeiam,这是哲学的第一原理,按字面理解,是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我思考则我存在。从哲学上理解,就是认识事物不能靠感官,必须靠精神去认识。

(四)“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1623……1662年)提出的。他认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因而,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他关于人的经典比喻,它让人认识到自身的弱点,也认人看到自己的尊严。他这一比喻虽然深邃,但也有一些悲凉。人的确很脆弱,人类的祖先在优胜劣汰的自然界中能够活下来,完全是依靠他们的思想,思想想出了智慧。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带着思想去生活,那么,他只能是活着,而不是生活,更不是富有意义的人生。“思想”不仅仅是我们简单的生存需要,更是我们全部尊严与道德之所在。因此,我们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五)、“人是机器”。

“人是机器”是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1709……175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提出的。在他之前,笛卡尔就曾经用机械论的观点来说明人和动物的机体的功能作用。他认为,动物肌体内部的活动不过是“动物精气”和各种器官的一些机械运动,如同一架钟表的钟摆、齿轮、发条等零件的机械运动一样。拉美特利是一位医生,职业上的便利使他更了解人,他认为,人和世界上的万物一样,都是物质的。他把笛卡尔的观点向前推进,认为人和动物都是一架机器,只不过人是架比较复杂,过比动物机器更精致、更灵活一些罢了,人和动物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区别。拉美特利利用物质的机械运动来解释人体活动,并进而解释人的精神活动,对于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具有积极意义,而且把人的一些思维活动用机器的物质活动再现出来,这已为现代的人工智能科学所证实。他在《人是机器》一书中写道:“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体温推动它,食物支持它。人是机器,但是他感觉、思想,总之,他具有智慧和道德,而又是一个动物。这两件事并不矛盾。

(六)、“人是立法者”。

康德(1724……1804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国的柯尼斯堡,柯尼斯堡大学毕业,从上学到当教授都没有离开故乡。在柯尼斯堡至令还流传他的一个故事:有着绅士风度的康德每天下牛3点准时从书房来在居所附近的一条小道上散步。由于他特别准时,以至于周围的居民将他来散步作为时间来参考。后来这条小路被称为“哲学家之路”。康德认为: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己立法。自然之法体现了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保证了科学的普遍有效性;人自己的法则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自由规律,保证了自由的普遍有效性。因此,他认为“人是立法者”。

(七)“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这是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家,唯物主义者)的观点。他认为:人不是什么思维的抽象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人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但人也包含有自然的东西。人不是天生的人,乃是文化、历史的产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当然,人吃的不仅仅是物质食粮,还有文化、历史等精神食粮。正是后者,才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内心交流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事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八)、“人是超人”。

尼采(1844……1900年)德国哲学家,曾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他父亲是位新教教师,他的教育有很强的宗教色彩。他在大学里因为研究古典语言学才华过人,被聘为大学教授。他从小身体就很虚弱,1888年他精神失常,一直到死。他认为自然界与社会中的决定力量是意志,他提出“超人哲学”,认为历史的进程就是强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生的目的在于“扩张自我”。所谓“超人”,是指具有旺盛的创造力的人,是生命的强者。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对生命充分肯定。如何成为“超人”呢?他认为,就是不断地体会生命的痛苦,在痛苦中强大生命。“超人”所强调的是个体生命的自我提升,这种提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生命之经历的体验增强生命的力量,以应付重大生存中的一切挑战;二是通过对旧的价值的重估和破坏,将自己内在的生命强力提升为创造力,为自己的人生确定自己独特的轨道。因此,生命力量的提升也就意味着精神境界的提升。在尼采看来,一个实现了自我提升,在自我超越意义上成为自己的人,也就是一个自由的人。自由是道德价值理想的最高境界。自由精神、自由境界、自由行为的统一构成尼采自由论的核心。这种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清醒、孤独、梦幼、沉醉四个环节,而在纵向上则体现为骆驼、狮子、婴儿三个阶段(表现为精神三变)。一是骆驼,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着人在年轻时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例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培训)。二是狮子,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于:骆驼必须听从他人指导、接受他人命令,所听到到的是是别人说:你应该如何。而狮子则是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说的是我要如何。每个人都经过骆驼的阶段,听从父母、老师、上级的教训,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我们无法反驳也无法抗拒。三是婴儿。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当一个人还是婴儿时,父母一定怀着无穷的想像,想像他将来可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教授等,每天看着他,也给父母的人生带来绚丽的希望。当然,小孩成长的过程往往也是父母希望幼灭的过程,最后小孩让父母失望,就像父母曾经让他们的父母失望一样,人生就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过程。

尼采另一个著名的观点是:“上帝死了”。自从基督教确立了它在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以来,上帝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上帝是永恒的、是真理。尼采认为,基督教实质上是一种敌视生活的伦理,它的原罪说使人们的心身长期为一种深深的罪孽感所侵蚀,使人们变成懦夫,削弱人们的奋发和激情。让人们寄希望于来世,对现实世界的一切苦难和不幸要容忍和顺从,是对生存者价值的否定。因此,每个人必须忠实于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并真诚地立足于自己的生命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必须肯定自己,重新估计一切价值。他在《快乐的科学》一书中借一个疯子之口宣布:上帝死了。

(九)“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

这也是尼采的观点。他曾给人以多种说法:人是超人、最残酷的动物、最勇敢的动物、能作判断的动物等,但他认为,具有本质意义的,是“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正因为人是沿未定型的,因而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其它动物在物种上已固定,没有发展的自由了。人却不同,他没有一成不变的本质,所以他可以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塑造自己。

(十)、“人就是痛苦和无聊”。

这是叔本华(1788-1860年,德国哲学家)的观点,在人的观念中,会把痛苦、悲伤、孤独等看做是人的消极心理体验,而把幸福、快乐、高兴、满足等看做是人的积极心理体验。但是叔本华反这个提法倒过来。在他看来,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他说:“一切幸福只具有暂时的、消极特征”。他认为,人生就是被无限的欲求鼓动起来的一叶孤舟,在茫茫的苦海上挣扎。他把人的意志或欲求受到的外部的阻碍叫痛苦,而把意志或欲求的暂时的满足叫做幸福。他把人生比做一个钟摆,摆的这端是“痛苦”,而另一端则是无“无聊”。他对人生的根本结论是:“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与空虚无聊之间抛来抛去”。他还信为:“白痴最幸福,天才最痛苦”。欲望是痛苦之源,解脱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禁欲。对于外界的各种诱惑抱不动心的态度,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原过一种清贫的生活,做到“清心寡欲”。

(十一)、“人是分裂的”。

弗洛伊德(1856……1939年),出生于奥地利,父母都是犹太人,家境贫困,生活俭朴,四岁时全家迁到维也纳中毕业后在犹太慈善机构的资助下,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1895年他发表研究成果《歇斯底里研究》,标志精神分析学的诞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是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这些心理因素从根本上说来源于性的冲动。所以,精神分析的实质,就是对性的本能和欲望进行分析。他把人格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本我”,即本能的我,是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原始欲望所构成,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居于最低层次,它以性欲为主,它追求的是快乐原则,即一味追求本能的满足。二是“自我”,即面对现实的我,它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是人格中受到教化的部分,代表人的常识、理智,它遵循现实原则,即通过把本我的盲目冲动依据现实、外界加以区分。三是“超我”,中指道德化、社会化和理想化的自我,代表传统道德和宗教准则,对自我的选择进行严格的督监督。是人格中的最高层次。在他看来,现实的人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合一的。但是,由于三者的特点和遵循的原则不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把三者协调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三者和谐时,是一个理智健全的人,否则就会变为精神病人,于是人们常常感慨:生活真是不容易啊。

(十二)“人是符号的动物”。

这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卡西尔(1874-1945年,1919年开始任马堡大学哲学教授,1930年任校长。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辞去校长职务,开始流亡生活,先后在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45年卒于哥伦比亚大学教席。)的观点。他在其名著《人论》(出版于1944年,分上下两篇,上篇的总题目是“人是什么”,他采取和前人不同的方式来认识人本身,那就是把人置身于符号世界之中,他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他认为,“人的世界”与“动物的世界”的最根本的区别是“符号”的创造,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车的动物”,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造成这种区别的秘密在于:人能够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们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始终只能对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做出反射,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梏。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符号宇宙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生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序列之中,然而,对人类来说他的过去和未来都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人的真实存在只是“当下”的存在。时间和空间是具有符号意义的存在,人类建立了许多系统化的符号来表达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如年、月、日、过去、现在、未来和前、后、左、右、公里、米等等。这些符号规定着人类生存的足迹。他的一句名言是“认识自我乃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十三)“人是向死而生的”。

这是海德格尔的观点。“向死而生”,从字面上来说,很容易明白。人总是要死的,人从出生那一时起,就一步步迈向死亡。所以,人的最终目的地是死亡,人人都无法逃避。这就是向死而生。但他认为,死亡是另有深意的。他称生理上的死亡为“亡故”,而哲学上的死亡是一种存在方式。向死而生的“向”,实质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显现,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十四)、“人就是自由本身”。

萨特(1905……1980年),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哲学家。父亲是海军军官,在萨特2岁时去世。他20岁考入巴黎师范学院哲学系,毕业后担任中学教师,1939年二战爆发他应征入伍,第二年被俘,一年后获释。他一生未正式结婚。晚年失明。他的成名文学作品是1938年的长篇小说《恶心》。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日记体小说,通过中心人物物罗康丹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达了他的哲学观点……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是其存在先于本质的一种生物,人的一切不是预先规范好的,而是在日常行动中形成的。他有一句名言:行动吧,在行动中形成自身,人是行动的结果。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人本来就是自由的,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存在先于本质”推导出来的。他强调,人来到世界上的时候一无所有,人后来所具有的一切特性都是获得的,都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的结果,是自我努力自我选择的结果。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上帝预先规定的,也不是环境所造成的,而是人自己设计自己,自己选择自己的结果。因此,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任意妄为。自由虽然不受外在的人和物的限制,但却受自身的限制。也就是说,人不仅要自由地选择,还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根据这个理论,人首先要为自己负责,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意志的自由选择,所以人也就必须承担自己行为造成的一切后果。

萨特用文学演绎哲学,又从文学中抽象哲学,从而在20世纪的哲学史上树起丰碑,他成为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在他死后,巴黎6万多学生和市民自发为他送灵,出现长达3公里的送葬人流。80年代,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我国青年学生中造成过一定的影响。

(十五)、“人是万物之灵”。

在《尚书-泰誓上》有这样一句话:“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为万物之灵”。人为万物之灵的根本条件何在,古贤人已有所教示。在《中庸》第22章中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兴天地之参矣。”人是万物中最有智慧的存在。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话“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是万物之灵,这个论断不仅简单而且准确生动地表明了人在自然界的重要位置。一方面,是因于人是一种高等动物,但决不是超脱自然界的东西;另一方面说人毕竟不同于普通的动物,它是一种社会化的高等动物,人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从而进行生产活动。从而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使自然更适合人的需要,这就是人的“自觉能动性”。人不仅有语言,而且还有思想,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在生产劳动中无形发展了文化、艺术和科学。总之,人起源于动物,但是因为人已经打上社会的烙印,所以远远地超出普通动物。人是万物之灵,从地球的历史可知,从出现了人,我们就进入了崭新的一章。他们用与生俱来的知能,为了探求人生在世的命运与真理,他们建造文化、开拓文明,并以神话、诗歌、语言、文学、绘画、建筑、音乐、艺术乃到哲学、科学与宗教等来彩绘这个世界。就因为人有上述的表现,也有在这方面努力的成果出现,人是愈来愈远离动物性的世界,人确实是努力要把生命终极安顿在永恒的未来。

(十六)、“人生即苦,苦海无涯”。

这是佛教的观点。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由释迦牟尼创始于古印度。其基本宗旨,在于解脱人生的痛苦,达到安乐的“涅磐”的境界。佛教主张奉行三事:佛(指佛教的创始者,也泛指一切佛)、法(指佛教的教理)、僧(弘扬佛教教理的僧众,即和尚),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发展逐渐中国化。中国有的佛教徒说:人的五官就生就一副“苦”像――眉像字头,鼻眼像十字,嘴就是口。还有的说,我们来到世上的第一句话就是哭着喊“苦啊”。佛主释迦牟尼讲人生有8苦:生、老、病、死、怨憎会(冤家路窄,不喜欢的人或事找上门来)、爱别离(你喜欢的人或事反而得不到团聚)、求不得(欲望总是得不到满足)、五取蕴(“五蕴”即指:1、色、肉体2、受、感情3、想、理性、4、行、意志5、识、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灵魂,“取”就是执着,五取蕴就是指人生的种种私欲、执迷,贪欲才是苦的真正原因,人性本身的弱点造成人的痛苦,这是痛苦的总源头)。消除痛苦的的方法就是“灭谛”,“灭”指人生苦难的解脱,这是佛教追求的正果,即“涅磐”指没有苦恼,光明普照,不生不死的境界。中国的佛家认为涅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理想。佛教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对本性的觉悟(觉悟,于丹说“觉”就是觉字下面一外“见”,“悟”就是左边一个竖心,右边一个吾,“悟”其实就是我的心,“觉悟”就是看见我的心。)只有觉悟了这一本性,人才能实现生命的永恒,从而进入解除人世烦恼的美好境界。

(十七)、“人生的意义在于修炼灵魂”

这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1932年生于日本,他创立并成为两家名列全球500强的大企业京都集团和日本电信公司)提出的。他说:人类活着的意义、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仍然想直接回答,那就是提高心地,修炼灵魂。在生活中为欲望所迷失、困惑,这是人类的本性。如果放任自流的话,我们就会无止境地追求财产、地位、名誉。的确如此,人只要活着,就必须衣食充足,而且要有保证能自由自在生活的金钱。但是,这此只限于今生,即使再多也不能带到来世。所以当有人问“人在世上为什么”时,我毫不犹豫地说“是为了比出生时有一点点进步,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所谓今生,是一个为了提高身心修养而得到的期限,是为了修炼灵魂而得到的场所。我认为可以这样说:“人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就是提高身心修养,磨炼灵魂。”

(十八)、“人生只是生产和消费。”

这是日本松下幸之助(1894-1989年,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认为的。他说:“人生是什么,数千年以来,先哲圣贤以及许多好学深思的人,不断地从各个不同的形态及角度提出他们的见解。我认为,人只是生产、消费和度日而已。这里所谓的生产和消费,并非仅指物质,而是包括了物与心两个方面。例如,听到优美的音乐而感到喜悦,看到美丽的图画而感到快乐,是好的消费;至于感到不快和痛苦,则是坏的消费。所以读好的书和努力用功,是同时进行好的消费和好的生产。因为他虽然耗费了时间和劳力,同时也能获得有益的知识。

(十九)、“人生是一首诗。”

这是林语堂先生(1895-1976年,著名的作家、福建龙溪人。作品有《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提出的。他说:“我认为从生物学的观点看起来,人生几乎像一首诗。它有它自己的韵律和节拍,也有这它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它开始是天真的童年时期,其后是笨拙的青春时期,带着青年的热情、理想和野心,笨拙地要想去适应成熟的社会。后来达到一个极为活动的成年时期。由经验上得到利益,对于社会及人类的天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到了中年的时候才能稍稍减轻活动的紧张,性格也成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美酒的醇熟一样,对于人生渐渐抱了一种较宽容、也较温和的态度;跟着到了老年时期,内分泌腺减少了它们的活动,如果我们对于老年能有一种真正的哲学观念,依照这种观念调和我们的生活形式,那么,这个时期便是我们的和平、稳定、闲逸和满足的时期;最后,生命的火花熄灭了,一个人便永远地长眠不醒了。我们应该能够意识到这种人生的韵律之美,像欣赏交响曲那样,欣赏它的主题、旋律、和音。人生没有什么好和坏,只有在哪一季里什么是好的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抱着这种生物学的人生观念,按照季节去生活,那么除了自大的呆子和无法可施的理想主义者之外,没有人会否认人生可以像一首诗那样地过了。

(二十)、“人生是一场化舞会”

叔本华认为: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多得难以胜数,但是在清楚看到一个人实际上是怎样的,一定会令许多人毛骨悚然、惊恐不已。我们所谓的文明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人大大的假面化装舞会呢?你在哪里都会遇到骑士、神父、士兵、律师、博学之人等,可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是些什么东西。他们从来就不是他们所自称的,作为一种角色,他们仅仅是面具,在面具的背后,你会发现一副唯利是图的商人的嘴脸。非常必要的是,一个人应当尽早地被告之生活的真谛,即臾生只是一场化装舞会。通过它,人才能发现自我。否则的话,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你既不理解它,但又不得不容忍它,甚至你会对它们完全迷惑不解。因而,就当及早地让那些年幼无知的青年人懂得,在这场人生的化装舞会上,红艳艳的苹果是蜡制的,水灵灵的鲜花是丝织的,活蹦乱跳的鱼是纸糊的,所有的东西……对,所有的东西……只是可怜的玩偶和无聊的琐事,剩下来只有两个人,看上去好像是在真诚地献身于事业,一个人下在兜售假货,另一个正在支付给他假币。

(二十一)“人生是一个过程”。

这是作家、翻译家傅东华(1893-1971年,浙江金华人,译作有《飘》、《红字》等,另有散文集《山胡桃集》)的观点。他说: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的。从前的读书人牺牲了“窗下十年”,为的要一旦“飞黄腾达”。我并非说这“窗下十年”犯不着牺牲,是说这十年艰苦有它本身的价值,不单是一旦“飞黄腾达”的手段而已。如果单单认为一种手段而不认识它本身的价值,那么,这十年生活真是一张空白了。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个过程上。你要细细体会和玩味这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它是一节黄金或一节铁,你要认识每一节的充分价值。人生的丰富就是经验的丰富,而所谓经验,就是人生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之严肃的认识。所以,过程论的人生绝不是消极的-相反,却是积极的。

(二十二)“人生就是等侍”。

幸福。

只有充满希望的。

一个个揪心的。

等侍。

幸福好像是。

顽童手中的一面镜。

把阳光反射到墙的。

一个既诱人又狡猾的。

永远也抓不到手的。

投影。

幸福原是。

充满希望等侍过程本身。

(二十三)“人生就是战斗”。

这是李公朴(1902-0946年,江苏武进人,受国民主人士,民盟早期领导人,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观点。他认为:从个人来说,人生就是战斗;人生没有战斗就等于没有生命。尽管活到100岁,假如毕生无所事事,也就跟没有活过差不多。相反的,寿命虽短,但如能努力奋斗,较之前者。不晓得要好得多少。耶稣出来传教,只有三年,寿命也不过三十三岁,但他的影响却是最为久远的。直到今天,多少人还在敬仰他那伟大的人格。再说,古今往来,多少科学家在探索宇宙的秘密,多少战士为了为人类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今天,千百万中国将士为了打退法西斯而奋斗,直到牺牲生命。

(二十四)“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认识人的本质。并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人的本质是社会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不是纯粹的自然物,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人,即不是抽象的生物个体。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总是实践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人虽然具有自然属性,但构成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是人的社会性,是人的社会生活。如果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归结为吃、喝等生理机能,那就很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其次,人的本质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复杂和丰富。人们除了经济生活外,还要从事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等活动,因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有机统一的社会关系。要认识人的本质,决不能只抓住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必须分析人的全部社会关系,并从中找出最本质的关系。再次,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人的本质存在于现实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即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个人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实现自己创造价值的价值。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包括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

三、哲学引领你通往幸福快乐的人生。

(一)、要有合适的人生定位。

人生舞台是给我们生活的,这生活、生命的本身就富有了弹性,具有空间。人一旦清楚自己的定位,就会发现舞台非常宽广。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需要能够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哲学与人生论文篇七

3、痛苦来自比较之中。

4、快乐来自欲望的满足。

5、思考、学习、创新是人类的宝藏。

6、理论指导实践、经历获得经验,经验提升理论。

7、人性的弱点:欲望、恐惧、懒惰。

8、需求呼呼行动,行动促使改变。

9、处理诱惑以不浪费时间与金钱为准绳。

10、处理人际关系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

11、面对挫折,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12、时间分割,高效突破。

13、劳逸结合,提高效率。

14、多问问题,多进步。

15、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16、起点与平台都很重要。

17、人生需要认真规划。

18、生活需要正能量。

19、机遇只偏爱有充分准备的人20、做不好销售很难做好管理。

21、社会不在乎你之前学了什么,有什么特殊经历,而只在乎你的现在和未来。

22、在生命的前20年如果说大部分时间是被推着走的,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那么今后的20年,要试着做一个属于自己的选择。

23、但凡成功人士未必有超世之才,亦未必才高八斗,却皆有自己的思想和坚持。

24、时间如流水,不管您做什么,它都一去不复返。

25、培养几个好习惯,绝对有益无害。

26、一个充满自信和热情,踏实认真,勤奋刻苦,又善于学习,勤于动脑的员工,人见人爱。

27、人生需要勇气去正视自己的弱点,并勇于承担责任。

28、通常情况下,借口是对自己懒惰行为的放纵与包庇。

29、自制力是你时间管理的源泉。30、责任、时间、悟上。3。

1、勤学善思,学以致用。

32、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33、智勇双全,德才兼备。

34、高效精干,激情四射。

35、团队协作,所向披靡。

36、人生需要:方向、努力、速度。

37、未来的成功靠的是一支优秀的团队,而不再是孤胆式的英雄。快乐的、高素质、有价值的团队,与之相对应的一定是一支高收入、高精专、高产能的队伍。

38、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你不改变,就将被改变。

39、不要害怕犯错误,年轻时犯错误并及时纠正,容易得到大家的谅解,同时能让您积累为人处事的经验,它是一笔财富;等到中年时再犯错误,会被周围的人鄙视,认为你考虑不周全,办事能力有问题,那将是一个悲剧。

40、人的成长有两种,一种是内驱式,主动成长;一种是外推式,被动成长。两者只有阶段式相互轮换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成长。

41、一个人的颓废在于没有目标、没有压力、行动滞后、怕吃苦。

42、诚信、礼貌、尊重、幽默、宽容是大众的语言。

43、机会需要用心眼去发现,用大脑去思考,用行动去捕捉。

44、向成功者学习是最快的捷径。

45、要做就做一个有目标、有计划、能沟通、懂经营、会管理、激励人、关心人、易相处、信得过的平凡人。

46、激情是年轻人应有的本色,不论何时何地,做一个能为大家带来活力和快乐的人;

47、诚信是每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人无信则不立;

48、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

49、只有内外兼修的人才能走得更远;50、犯错不可怕,怕的是不愿意承认;

51、凡事全力以赴,自然水到渠成;

52、只有具备销售思维才能无中生有,点石成金;

53、人生最可怕的杀手是心态和时间;

54、珍惜现在,不断学习,才能把握未来。

5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容易做的、安逸的事情不足以成功,恰恰不好做的,痛苦的事情才能磨练人,成就人。

56、只有拿出百分之二百的勇气去做你一直逃避的或没有信心做成的事情上,漫漫人生才算起步。

57、时刻谨记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58、不要忘记你生活在有独具特色的中国,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因此,不要完全相信于中国政府,甚至科学理论。

62、每天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我是最优秀的;63、眼高手低要不得。

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八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你的心态;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你独立。

——汪志强(上海嘉禾文化集团总裁)。

你要学会感激、感恩你所有成长道路当中碰到过帮助过你的人,或者是伤害过你的人。这些伤害过你的人最起码锻炼了你的心智,至少让你的逆商指数提高了。

——胡润(《福布斯》中国地区首席调研员)。

无论你是自己创业,还是在职场打拼,被人踹一脚的感觉应该不会陌生。很多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都有被人踹的经历。遭人踹并不痛苦,也并不糟糕,糟糕的是从来不曾被人踹过、折腾过。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受尽折磨时,他的潜能才会被激发出来,而且,唯有此时,他才能越挫越勇,逼迫自己去突破现状。人性就是这样的,骨子里是懒惰的,充满了依赖和逃避,一旦到了绝境中,就会激发起求生的欲望。

“北大踹了我一脚,当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充满了感激。”俞敏洪说,“如果一直混下去,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说这句话的人,办了一个叫新东方的学校,他叫俞敏洪,是一个精瘦能干的汉子。

1985年,俞敏洪北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由于在外做培训惹怒了学校,当时北大给了他个处分。他觉得待下去没有意思,只好选择了离开,那是1991年,他即将迈向人生而立之年。离开北大成了他人生的分水岭,无论怎样,离开北大对俞敏洪来说都是一次挫折。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怀着一颗宽容自信的心,正确地看待生活给予他的这一切。

人生中,很多时候会遇到挫折,会遭遇被人冷落、鄙视,乃至被人侮辱、糟蹋的经历,有的人会因此而一蹶不振,难以忍受而逃离或者倒下,而有的人却能承受住这一切,把这一切当成成功的动力,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成功人士。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个演员,如今声名显赫,但是,在他成名的路上却受了许多折腾,被人踹了很多脚,这个人就是成龙。

20世纪70年代,在香港演艺圈中初出茅庐的成龙,接演了1部戏,戏中,3个女演员都喜欢他。一位有名的女演员,坐在那边跟编剧讲,我怎么会喜欢他?大鼻子,小眼睛的。成龙强忍着泪,还要给坐着的她鞠躬。

为了请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古龙给自己写一个剧本,成龙每天陪他喝酒。宴席上,左一大杯,右一大杯敬古大侠,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拼命往下喝。喝完以后,古龙却说:“我怎么会给他写这个剧本,我要写,也得找个好看点的。”酒醉的成龙,跑到厕所吐,抱着同事哭得泪流满面。

岁月沧桑,世事变幻,30多年后,成龙在全世界拥有的影迷超过3亿人,成为唯一一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下手印、脚印、鼻印,被美国《人物》杂志评选为100位当今全球最伟大影星的中国演员。

在cctv《艺术人生》节目中讲述那段往事时,成龙出人意料地春风满面,他说:“我经历了无数这种遭遇,但是我没有生气,我还感谢他们,请他们吃饭,因为不是他们这些话,我不会努力,也不会有今天。”

很多人都懂得,爱一个值得你爱的人,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恨一个让你憎恨的人,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难的是去“爱”那些打击过你,踹过你,甚至是背叛过你的人。一位哲人说过,任何学习,都不如一个人在受到屈辱时学得迅速、深刻、持久,因为它能使人更深入地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使个人得到提升、锻炼,从而为自己铺就一条成功之路。人生在世,总要经受很多折磨,承受各种苦难,其实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这些折磨对人生并不是消极的,反而是一种促进人成长的积极因素。

罗曼·罗兰曾说道:“只有把抱怨别人和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生命是一次次的蜕变过程,唯有经历各种各样的折磨,才能拓展生存的空间,没有经历过折磨的雄鹰永远不能高飞;没有被老板、上司折磨过的员工永远不能提高能力。平静的湖面,训练不出精干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就不出划时代的英雄。

如果我们有朝一日功成名就,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曾经折磨过我们,曾经踹过我们一脚甚至很多脚的人,因为他们使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和自信。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曾经让我们摔倒的朋友和敌人,因为成功既来自比你高的人的提拔,也来自比你低的人的激励,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不会站起来,跟逆境干杯,向对手致敬,这就是一个创业者重新认识自己的关键,也是成就一番事业的根本。

学会对屈辱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受到打击和嘲笑,不是愤恨难消,而是借此打击来锻炼自己的心性品格。感谢打击你、冷落你、嘲讽你、折腾你的人,谢谢他们给了你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

《孟子·尽心上》说:“知耻而为人,知耻而后勇。”被人排挤、遗弃、折腾能够唤醒我们的自尊,被人鄙视或许能够算是一种耻辱,感谢鄙视自己的人让自己“知耻”,就是一种大境界了。成功是如此美好,却又如此艰辛,感谢他们,感谢那些鄙视自己、排挤自己、嘲讽自己的人,这是一个创业者最伟岸的胸怀。

生活和事业到底是上升,或者下坠,完全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人生,倘若在遭受打击时,仍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之处,当你细细品味痛苦的滋味,慢慢咀嚼失意惘怅之时,你就永远都不会忘记这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此时若能化挫折为动力,化困境为动力,那些打击你的人,就是上天给你最好的礼物,也是上天给你最好的成全。其实,我们都应学会感谢,感谢那些曾经让我们跌了一大跤的朋友,因为,成功是来自贵人的提携,也是来自小人的激励,若没有重重跌倒过,就不会想要风风光光再站起来。

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未选择的路。

theroadnottaken。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一1963)是在马萨诸塞州劳伦斯上的中学,也在达特第斯学院和哈佛大学读过一段时间。获得诗名之前,弗罗斯特时而务农,时而到中学教希腊语和拉丁语。他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13年。1916年后,他一直在著名学府任职,通常的身份是“住校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备受喜爱,原因之一是未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的人都看得懂。当许多诗人热衷于搞诗歌试验时,他却坚持使用日常语言,描写自己观察入微的日常事件。弗罗斯特的许多诗歌反映了他与大自然的贴近。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什么田园式的思乡情调。《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诗歌评析各段详解:

为什么选择人少的路:那条路可能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所以更有价值,而且诗人一直都向往着更富挑战性。更美好的生活。

《未选择的路》借自然之路写人生之路只能选一条,要慎重选择,而且不能回头,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想象。

《未选择的路》从诗句你所悟出的人生哲理是?

未选择的路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路”是象征着人生之路,而象征是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哲学与人生论文篇九

偶拜读后深为之折服!且不论其文采之奕奕,单是其对人生各不同阶段特征的描述,便足以技压当世群芳,可与古代仁人之见解相媲美。古孔子有云:“人在少年,戒之在色;人在中年,戒之在斗;人在老年,戒之在得”。可谓与鲁子思想遥相呼应也,鲁子并非孤军作战,乃“前可鉴古人,后可见来者”,其心可宽矣。

人生哲学,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其真谛仍需进一步探讨。今日鲁子孤星耀中华,愿他日鲁子桃李满天下,中华遍地星光闪!

似是故人来。

同是过路,同做过梦本应是一对。

人在少年,梦中不觉醒后要归去。

三餐一宿,也共一双到底会是谁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

台下你望,台上我做你想做的戏。

前是故人,忘忧的你可曾记得起。

何日再在,何地再醉说今夜真美。

无份有缘,回忆不断生命却苦短。

-作者:清风不识字2004年06月6日,星期日20:31回复(0)|。

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十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同时也对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意识利用哲学思想指导生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还能培养文理兼长的后备人才。

哲学思想指导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教学。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同时也对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意识利用学生们在政治课上学到的哲学思想指导生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还能培养文理兼长的后备人才。

现将如何利用哲学思想指导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教学的策略总结如下:

1.利用一般与特殊关系的哲学思想指导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教学。

哲学中讲到:一般,指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指矛盾的特殊性。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教学中要注意一般与特殊关系的处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中所讲的规律一般都是一般规律,任何一般规律都是对事物的共性的总结,事物还存在其个性与特殊之处,共性和特性相互依存。

例如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必修1在介绍细胞统一性时讲到:生物一般是由细胞组成的,但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一般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但原核生物蓝藻光合作用是光合片层;一般情况下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应有的细胞器,但植物的根尖细胞、叶表皮细胞不含有叶绿体;一般的细胞都含有一个细胞核,但双小核草履虫,胚乳细胞含有两个细胞核,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一般细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型,但硝化细菌为自养型:一般真核生物的体细胞增加的方式为有丝分裂,但蛙的红细胞为无丝分裂;植物体一般组织的无氧呼吸的产物为酒精与二氧化碳,但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细胞等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必修2讲到:生物的遗传物质一般是dna,但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必修3讲到:一般生产者是绿色植物,但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原核生物蓝藻也是生产者;一般消费者是动物,但猪笼草这样的植物也可充当消费者,病毒、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

2.利用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哲学思想指导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教学。

哲学中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与局部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有部分功能。

在生物学教学中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种学习策略在高三全面复习时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复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要引导学生认识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只有生物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才能使内环境维持稳态,换句话说只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共同配合使各器官、系统之间协调统一,保证内环境的稳态,生物体才能正常完成生命活动;另外,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教学的整体教学来说:第一,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教学中,要注意各个章节各本书内容的连贯性、整体性。

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只注重各个部分内容的讲解,而不从整体角度出发就可能使学生的理解过于片面,那么很多理由很多知识就可能让学生无法联系,很难构成知识网络,造成学生理解上的空缺和漏洞。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课本的每一章节主要是对生物局部活动进行研究,如果教师能每节课的导课或小节时都站在整体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也就是简短的几句话,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生物学习完成之后,就可以建立生物体的整体结构和功能(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活规律等)的知识框架,如果建立的这个框架或网络很致密,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以前的一些不解和疑惑,也会在整体框架构建之后融会贯通,迎刃而解。

3.利用宏观与微观关系的哲学思想指导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教学。

哲学讲到的宏观是指从大的方面去观察,微观是指从小的方面去观察。在自然科学中,微观世界通常是指分子、原子等粒子层面的物质世界,而除微观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被称为宏观世界。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生物的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中穿梭自如,“微”则进入细胞中了解原子与分子是如何完成细胞代谢的;“宏”则能跳出来了解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其实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就是从微观入手的,从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到组成生物的化合物,再到组成生物的细胞;到了必修3又从个体水平认识生命活动的调节,从生态系统的水平认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对生物微观知识的认识,还必须注重宏观角度的理解。

4.利用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指导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教学。

哲学中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哲学中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它有两种情形:其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例如必修1讲到的细胞代谢的方式涉及到的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同化是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异化是生物的分解代谢,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自身的组成物质发生分解,同时放出能量。从细胞到生物体,包含了细胞的分裂、分化与生长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在这些生命活动中,需要不断的进行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整个代谢过程始终发生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一般认为,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有机物才能积累,生物才能表现出生长现象。

5.利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思想指导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教学。

哲学中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学生利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原理可以很好的理解酶催化作用一例。酶是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内在因素,但要使酶发挥其催化作用,外界环境条件比如说温度、ph值显得至关重要。生物的细胞发生癌变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致癌因子等外因作用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内因而发生的变化。学生在分析光合作用时得意识到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因有叶绿体色素的含量、酶的种类及含量,外因有光照、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样,学生做关于光合作用的题就显得不那么难了。此外,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学中的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关系、生物进化的过程、群落的演替、生态平衡。

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十一

人从二十到三十岁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三件事。

人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将来找工作的时候你可能会考虑金钱的因素,但如果只考虑金钱那是很悲哀的。一件能养活自己却不喜欢的工作,你可以做一年做五年做十年,但是不要忘记你真正想要做的事。不要把工作当成是挣钱的工具,而是一项事业。也不要等到你过了四十岁,那时候你就没有梦想了。

我个人认为在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是要找一个你爱的和爱你的人,上帝保佑这是同一个人,这是很难的一件事,这就是为什么徐志摩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果你找到了,请珍惜;如果还没有,请等待。如果一直也等不到,那就是一个平衡和妥协的过程,男生找一个你爱的,女生找一个爱你的度过一生。这件事远比第一个重要。工作丢了随时可以再找,钱丢了随时可以挣回来,可是人一生中你爱的和爱你的人就那么几个,如果弄丢了可能再也找不回来。所以这是值得你花一辈子时间用任何代价去珍惜的。和这些想比,工作什么的都不算什么,为了所爱的人放弃自己的工作也是值得的。

如果你能做到前两点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做到第三点你会更快乐。那就是做一个好人。佛说人要行善因为因果循环。做好人最肤浅的层次是做好的事,在街上遇到一个老太太,你给了她一块钱,不要去想回报。因为她得到了一块钱而你立刻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自己,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更开心。第二个层次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杨澜有一句话说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这是一种外化的成功,指的是金钱和权利。我个人认为成功是一种内化的成功,对于普通人来说,成功就等于幸福。自己用能力养活自己,自食其力,能够养活自己爱的人,同时为社会做一点点贡献。幸福不是来自于外在的骄奢淫逸,而是内在的平安喜乐。所以每天能够享受到平静生活的快乐,和自己爱的人享受相处到老的过程,就是对普通人来说的幸福。希望大学四年你能够得到心理的成长,能够拥有更加健康感恩乐观向上的心态。

王蓓蓓老师是一个爱旅游的人,她有一句话是陌生的地方总有风景。我更喜欢关于旅游的一句话是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沿途的风景,而是看风景的心情。人的一生遇到怎样的人,遇到怎样的事,看到怎样的风景都是你无法控制的,但你只要有了健康积极乐观感恩向上的心情,只要有了好的看风景的心情,不管你看到什么样的风景你都会觉得是很开心的。

己是过的很开心的,这就足够了!

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十二

外国文学教学是实现当代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哲学意识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理顺了外国文学教学与西方哲学思维方法培养之间的关联性和统一关系,结合恰当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哲学思维培养一定能成为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增长点,哲学思维培养也将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新视角。

文学教学;哲学思维;思辨方法。

文学与哲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前者是艺术的、审美的,因而是具体的形象化的;而后者是思辨的、逻辑的、推理的,因而具有抽象的理论色彩。二者各自按照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特殊与普遍的统一。在文学中,普遍是通过特殊而揭示出来的;相反,在哲学中,特殊是通过普遍而揭示出来的。我们亦承认,文学与哲学同处在社会文化大系统中,两者关系是密切的。关于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关联说”认为哲学是文学的思想背景,它所建立的完整的思考体系可满足人类知识上的好奇心,同时又可使人与人之间,人与宇宙之间有所配合。因为人能知道何者为真,善,美,人就能安排自己的生活,亦就能适应人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的内在自我。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学家在致力于反映人生,描摹人生,提出人生的理想,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显然会受到哲学的影响。第二,哲学可作为文学批判的工具。因为文学作品是诉诸语言的表达,而用语言表达的食物都有线索及理路可供探寻,有它的内在逻辑,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东西。因此,哲学可用外在的观点,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涵义,价值(吴锡民,1994)。

(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西方大部分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为一种综合思维能力,甚至上升为一种较全方位的人文精神,要求一个理性的批判思维者具备诸多人格特质,如好奇性,开放性、系统性、分析性、探理性、批判性、自信性和成熟性。它培养的是一种富于创新意识的批判精神。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可联系西方文化、文学的背景,结合探索型的文学形象的评析和历代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批评,有意识的让学生意识到: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直接相关的。批判思维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质疑答问能力,更能成为一种解放力量,在不断的批判中实现不断的创新。

(二)哲学辩证思维培养。哲学辩证思维具有全面联系和系统整体的特性。对外国文学中复杂的文学现象,如何摸准其发展脉络。对前景做出准确判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我们只泛泛地讲解表现主义、心理分析主义等等,而没有对这些主义的出现做出分析,不能辩证地看这些主义产生的原因和结果,就会使这些知识单摆浮搁,不能上升到规律的层面上,也就不可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外国文学教学中,必须注入辩证法,用辩证法来融会贯通,对其正反两方面进行准确的剖析。

(三)发散思维培养。发散思维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善于进行发散思维,导致忽发奇想,超前想象等等,都能激发出灵感。当然,发散思维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站在坚实的基础上的。任何一种想象,都是在某一个系统中进行的。以外国文学而言,与其他的学科一样,是整个学科系统中的一个。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站在外国文学这一层面,向周围进行思索,或者说,向周围进行发散,由内而外,由表及里,在深思中碰撞出火花。

(四)哲学理论思维意识培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思维阶段划分为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和形式运算思维。后两个思维阶段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又分为两种形式,一为经验思维,一为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前者是在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的.属性和特点的比较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后者是通过对事物的各种属性或特性的关系的分析而进行的思维,大学生在熟记时能抓住主体、标出重点、编拟题纲即为理论思维的表现。

(五)求同求异思维的培养。求同思维是指在两个或多于两个的不同的事物之间寻求共同点。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事物共性和个性的把握。我们所要求学生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如对18世纪英、法、德三国文学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过程中提升了哲学思维能力。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增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我们应该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定义越来越取决于思维品质的高低,为了适应这样的要求,作为主干课的外国文学在当前人才培养的格局中应该找到更加适合自身的位置。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培养,首先离不开的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这就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传知识更要传思维方法。一方面,要能随时把所教知识的最新成果以及学术界正在争辩的论题溶进教学内容中去;另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地站在批判与创新的最前沿去启发学生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具有怀疑、挑战与开拓性,首先教师自己就要具有怀疑、挑战与开拓气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结合自己的科研,采取一些与课本、权威不同的角度、方法,或针对疑点、难点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外国文学课程本身充满审美愉悦,通过教师带有批判性、创造性的导读,会更加充满生气。

(二)建立民主的宽松氛围,树立学生自信心,是培养哲学思维能力的前提。氛围看似一种无形的元素,其实它蕴含在师生互动与活动之间,体现在课堂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中,使完全可以被师生与观察者感知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可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积极的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前提与保障。具体来说,可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组建有利的座次来增进教学效果。在理论上,萨特的“介入文学观”主要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艺术观。理论思维培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运用适当的西方文艺理论进行解读是可行的,但久而久之容易忽视了东方文论乃至中国文论的存在。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上,重视学习中国文学、文化,东方文化积淀的养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此外,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读书摘要也不失为一种培养理论思维的好办法。

(三)整合教学内容,建构哲学教学内容体系。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和知识体系本身的建构也是密切相关的,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内容比较纯粹,以史为线索,阶段性的介绍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著作、作家,这一模式较为固定,缺乏新鲜感。我们是否可以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适当并入比较文学的有关内容,尤其是渗入比较文学的思维方式。其次,除了按思潮进行教学外,是否可以按文学类型的划分,进行戏剧、小说、诗歌专题的教学,并举行戏剧表演,小说改编、诗歌朗诵等多种活动,开辟第二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

(四)梳理课程教法、考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谈活法、讨论法,准直观教学法外,还应当重视单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列如对戏剧的学习,可以形成专题,并联系中国传统戏曲展开探讨。以此类推,还可以构建国别文学专题,如一定时间跨度的美国文学专题、英国文学专题。同时,完善文学哲学思维考核模块方式。建立多层面的考核体系,包括记忆层面、理解层面、创新层面。其中创新层面主要考核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观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改革,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融合,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于春丽.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阅读教学中哲学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2.

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十三

自荐信是向用人单位自荐谋求职位的书信,这是踏入社会、寻求工作的第一块敲门石,也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第一次短兵相接。如何让你的才能、潜力在有限的空间里耀出夺人的光彩,在瞬间吸引住用人单位挑剔的眼光,这封自荐信极其关键。

自荐信有两种形式:一是不知用人单位是否需要聘人的自荐求职;二是在获知用人单位公开招聘职位的自荐求职。不管什么形式,都是为了推销自己。动笔写自荐信之前最好先简单了解一下用人单位的情况,如建厂历史、领导与员工的概况、产品的生产、销售现状及前景等。先摸个底,以便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尤其是对你迫切希望得到职位的单位更要了如指掌。有了这些资料打基础,那么你的自荐信就会字字有依据,句句真实有说服力。

那么,自荐信需要写哪些内容呢?许多人常常不知从何下笔。其实说来不难,每个人总该写过信吧?自荐信也是书信的一种,只是它比一般的家书更严肃,隆重些而已。格式上是一样的,都有称呼、问候语、敬辞,有写信人及日期。这些大家很熟悉,我不做重复。

自荐信的主体有四部分:说明原因、推销自己、表达认识及表明态度、附全资料,这是全文的核心内容。

首先,说明原因。

正文需简单说明求职的原因,譬如有的刚毕业欲谋职;有的为了学以致用,发挥所长;有的“为家乡效力是我最大的心愿”……如明确对方招聘的职位,则应说明信息的来源。如“近日阅《福州晚报》,敬悉贵公司征聘会计一名……”或“昨日从福建电视台广告节目中得知贵公司急聘商检人员一名,十分欣喜……”等,然后才进入第二个环节枣推销自己。

其次,推销自己。

即在信中具体介绍自己的学历、资历、专长等,如“我是福建工贸学校98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将于明年7月毕业。”因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可不用写工作经历,而着重写在校的表现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目的在突出学习好,能力强。学习好,如“在校三年间能勤奋学习,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四次获得校二等奖学金。”能力强,如“担任班级生活委员”或“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任学校文学社记者兼校团委会干事”、“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某某商品的推销工作,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利用假期在某某公司兼做打字员”等,以事实说明有组织管理能力与工作经验。

有的人没当过任何学生干部职位,也未获过任何荣誉,可写除专业外的各种考试情况。如“在校期间,除圆满完成中专三年的学习课程外,还兼修国家大专自考的某专业,并已通过几门的考试……”或“在校期间,已取得国家电脑某级,省珠协的珠算等级测试能手某级的合格证书……”或取得会计证、导游证等,这些都是证明你能力水平的硬件。

如果是应聘某一职位,则是针对这职位的特点和要求,有主有次地介绍自己如何有能力胜任。

介绍专长时只择主要的一两项简单说说即可。有的人说“还擅长书法、绘画、写作、演讲”,并获过奖项,这些均可纳入你的专长里,但点到为止。至于文体方面,除非对方有特别的要求,否则介绍多了反而适得其反。

此外要注意考虑自己有没有比别人更有利的条件,以便增加录用的机会。如有当地的户口,有住房,懂一两门外语或懂当地的方言等,有时这些小细节反而成为你胜出的资本。

即简单阐述你对单位的认识,以拉近与用人单位的距离,争取亲和感,同时表达你对进入公司或对某一职位需求的迫切程度。

对单位的认识可写它的发展前景,或厂史、宗旨,意在说明你对单位的重视,强调这个单位是最适合你发挥才干之所。如“贵公司在短短的八年间从众多乡镇企业中脱颖而出,决非偶然,而是靠领导高卓的远见及员工强大的凝聚力,才使某某产品名扬海内外,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独树一帜。这是青年人锻炼、发挥才能的好时机、好场所,我愿在毕业后到贵公司效力,不知贵公司尚有职缺否?”也可以“我自信能胜任贵公司征聘的职务,故自荐应聘。”

最后,详备资料。

自荐信的文末附上自己的所有证明资料,包括个人简历、毕业证书及有关证件的影印件并注明份数,附上自己的联系地址、电话等,以备用人单位能及时通知到你。

写自荐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事求是。

把自己的学历、资历、专长如实介绍给对方,不弄虚作假,不夸大其词。

2、投其所好。

尽可能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介绍自己,这是在已知职位的条件下,针对对方的需求,有选择地突出自己的专长。

3、言简意明。

自荐信不仅反映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会给对方以精明练达的好印象,所以应当直截了当,避免冗长累赘。如文笔好,则可适当以情动人。

4、书写工整。

自荐信毕竟是有求于人,须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常说字如其人,如词不达意,或字体潦草,极可能求职受挫,白白错过良机。如用机器打字,在落款签名时,最好用手写签名,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十四

人的“生存”与“生活”的矛盾是人类存在的一对根本性矛盾,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类的“生活”方式同动物式的“生存”方式区别开来。文章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内涵,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二者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的异化活动下的“生存”与“生活”的转变与出路。

生存;生活;马克思主义;异化。

哲学不是超乎于人类世界之外的遐想,它总是深切地关注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大都对人类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他们苦苦探索着人类的存在方式,寻找着人们生活的意义及价值。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是一种最为矛盾性的存在,人类既与其他物种一样自然而然地生物性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又是能够自我意识、自我改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有人类特殊性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

一、哲学视域下的“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内涵。

“生存”,是指动物(包括人)本能地无意识地去适应环境来维持其生存的生命活动,是一种纯粹性的自然反映。古希腊先哲柏拉图曾对其门徒说:“人就是没有羽毛的两条腿动物。”强调了人的动物性与自然属性。近代法国哲学家拉美特里在其名著《人是机器》中提出:“人归根结底却是一些动物和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人的身体是一架钟表,不过这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极其巧妙的钟表。心脏是什么?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人的欲望、快乐、爱情、痛苦等等都是受到机械规律支配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多几个齿轮,多几根弹簧而已。”指出了人的动物性和机械性。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也说道:“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表明了人与动物一样也具有生理层面的自然反映。动物式的“生存”活动是没有意识的生命适应行为,它们依据与生俱来的本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因此动物可以说是一种“自然性”、“自在性”的存在。“生活”,是指人类有意识地认识自我与世界、改造自我与世界以及能动地从事物质生产的生命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超越本能的反映。“生活”是人类特有的生命存在方式,同动物的存在是相区别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就曾用神话的方式说明了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在于人类拥有技术和智慧,他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该命题虽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但却肯定了人的思维的能动性,有别于动物的本能式反映。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还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明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即“人是理性的动物。”动物是没有理性的,它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出于本能的感性,人类自身虽并不完全排除了本能的感性,但却可以能动地发挥着自己的理性,凭借自己的意识和意志去“生活”。人类特有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创造行为,人类依据自己的意识与理性从事着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与改造着自己和世界,因此人类可以说是一种“自觉性”、“自为性”的存在。人类的生命是“生存”与“生活”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存在方式,是自在自为的双重存在。人类既服从着宇宙的规律、以大自然所赋予的本能去适应自然,又以后天发展起来的意识在实践中去实现着理想、改造着世界、刷新着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生存”与“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的主题从宇宙本体转向了人类世界,它寻求着把握人类世界的根据,探索着人类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性地运用了实践的观点去把握人类世界,指出了人类的生命活动是用实践的方式去创造有意义的“生活”活动,而不单纯是动物式的无意义的“生存”活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代表霍布斯认为人是一种“自然物体”,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而生活,这种本性不仅包括本能,也包括“自然情欲”(如自我保存、趋利避害等);以费尔巴哈为典型代表的人本唯物主义流派虽强调人的作用、人的情感、人的意志、人的精神、人的理性,但强调的却是抽象的人、非现实的人。马克思批评这些旧唯物主义只是从纯客观的角度去把握世界,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见物不见人”的、忽视人的主体地位的观点。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篇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摒弃了前人观点中的错误因子,开创性地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和人类世界都需要从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和把握。实践活动使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把自然对象成为客体,使之成为“属人的自然”;另外,人类还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世界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突破本能的“生存”反映,创造有意识、有目的的“生活”方式。首先,“生存”与“生活”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生命活动同样具有“生存”的层面,“生存”是“生活”的基础。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管仲曾提出著名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本能生存需求对高层次道德意识的基础性作用。无独有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其次,“生存”与“生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实践则使人类的生命活动从“生存”上升到了“生活”。动物只是本能地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命活动,而人类却能按照双重尺度去改变世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任何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因此,动物式的“生存”是适应自然的一代又一代的种族复制,是非历史性的存在,而人类“生活”则是通过自我意识用实践改变世界的历史性的存在。

三、人的异化活动下的“生存”与“生活”

有意识的、能动的生命活动把动物单一化的“生存”模式与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区分开来,然而伴随着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的能动性却遭到了异己力量的的奴役,使人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甚至非人的状态之中。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是人类通过劳动所得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支配人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后的法兰克福学派知名哲学家马尔库塞也曾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单向度的人”,认为在当代工业社会的极权下,人们丧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在当代工业社会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分工和生存竞争下,人类不同程度的被“扩大了的生产力”所制约,丧失了其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性,人类的种种能动性与创造性得不到机会激发或生成,其生命活动也逐渐沦为了同动物一般的单一机械式的“生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层次,提出人要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之上,才能去实现较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则把人的精神分为了四个境界,认为人在超越了本能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之后,才能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而今,在社会巨大竞争和强制分工的压力下,人类或多或少地遭到了异己力量的控制,许多人的低层次需求和境界尚得不到满足,其创造性和能动性无法被激发出来,陷入了只“生存”、不“生活”的僵局。因此,人类必须消除人的异化状态,摆脱异己力量的奴役,达到马恩设想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脱离动物界的“|生存”世界,进入人类的“生活”世界。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43164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