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热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0:16:13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热门20篇)
时间:2023-11-27 00:16:13     小编:琉璃

广告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宣传手段,它可以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曝光度和销售额。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但要注重创新和个性化的体现。这里有一些有用的写作提示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一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

方志敏一直过着洁白朴素的生活,但是精神却是"富有"的。

清苦贫穷但是内心平静。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内容第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和词的区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3、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词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笔下的“醉”和“喜”,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前面我们运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习了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那么,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一首词。这首词可是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辛弃疾写的哦!

二、了解作者(观看短片)。

为什么辛弃疾会被称为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介绍。

(一)区分诗和词的不同。看,这就是词中之龙的秀才将军辛弃疾。他和著名的苏轼诗人并称“苏辛”,可见他的词得到了世人高度赞誉,《清平乐.村居》就是流传极广风格清新的代表作。这词和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一起小声诵读,认真观察吧!

a、题目不同:(词有两部分组成)。

b、字数不同:每一句的字数不一样。

c、格式不同。

d、分上阙、下阙。

1、观看视频学习。

总结:a、词也是押韵的(上阙押ao,下阙押ong、eng)。

2、理解重点词语(剥莲蓬、亡读wu),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下面词语:

3、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节奏和停顿。(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好的春居图吧!请听范读,看看谁能听出这首词的节奏来)。

(二)学习上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翁媪?

1、请同学们抓关键词找出描写的景物、人物?(茅檐、溪上、吴音、翁媪)。

2、醉是什么意思?(a、陶醉了b、喝着小酒,微微醉了)。

3、醉在哪里呢?(a、醉在好听的吴地方言,b、醉在“相媚好”的.语言中)到底是不是呢?4、让我们听听吴地的方言吧!完成下面练习、展开你丰富的想象:

答案。

(三)、学习下阙: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抓关键词学习。

动词特点:锄、织、剥可以看出大儿:勤劳能干,中儿:心灵手巧,小儿:淘气可爱(同学们真棒,相信大家已经能把古诗背下来了吧)。

2、不同形式朗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大家也知道了诗和词的区别,接下来请同学们一齐背诵这首词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词。

2、完成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

读得“自然”。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悟得“自然”。联系旧知讲求自然,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想起学过的诗句,在自然而然中享受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附课后练习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完了第一课古诗,除了写好生字词,背诵课文等,接下来就是巩固练习了。下面的这套练习题不错哦!可以叫爸爸妈妈打印出来的,赶紧拿起笔吧!

附练习题答案。

同学们写好后就可以对对答案,也可以自打打分,看看自己对课文掌握了多少了。分数不理想的同学也不要气馁,继续加油!分数优秀的同学也不能骄傲哦!再接再厉继续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二

【目标预设】1、认识5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词意,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读词,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2、喜爱宋词。能融入课文,感受村居生活的宁静祥和之美。

【设计理念】这首词由景见人,因人及事,以事传情。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以明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田园美景。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设计思路】。

本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感知、感悟全词。真切地领会词的意境美、情感美。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预设流程】。

1.开门见山,了解宋词。

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3.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4.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5.吟唱课文,追溯词源。

6.拓展延伸,词韵袅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了解宋词。

1、师板书“村居”。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预设)(就是“农村人家”的意思)生:(清)高鼎古诗《村居》以及田园生活画面。

2、师小结:同学们能联系生活浮想联翩,老师真佩服你们。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村居”不是诗,而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师板书“词”。和“诗”一样,“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说白了,“词”就是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代配乐而唱的诗,因先有乐,后有词,所以也称“曲子词”。《村居》就是这首词的题目,而为“村居”所配的乐曲是…师板书“清平乐”,师:谁来读一读?生读。师点拨乐的读音。“清平乐”也就是词牌名。词牌名很多,也很美,比如“虞美人”、“满江红”等都属于词牌名。那么,认识了词,再让我们响亮地读一读这首词的全称吧!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生读:《清平乐村居》。

3、师:了解了课题,接下来我们应该解决什么?生:作者。

师:你说得真好!谁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生:辛弃疾。师板书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所查阅的关于作者的资料?生介绍,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词人。(播放画面)。

4、师:接下来,我们将轻松地走入课文,去用心品读这首清词丽句。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师:请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每个字音读准确、读响亮。生放声读文。

2、师正音。一生读文,其他生在心中跟读。

师:谁再来展示读一读?生读,注意上下两片之间的停顿。请男女同学分别读上、下两片。生再齐读。师板书剥。读bao音是指去掉外皮或外壳。比如,去掉香蕉皮就叫剥香蕉;去掉大蒜皮则称为剥大蒜;去掉桔子皮就称为剥桔皮;去掉莲蓬的外皮就叫生:剥莲蓬。好,齐读。生齐读。生书写“剥”字。

师:再请生读课文,看着屏幕读。一生读。师强调“蓬”作为韵脚的读音,这是古诗词中和仄、押韵的需要。应该读蓬音。如:“小、草、好、媪;东、笼”。生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师: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观察画面边思考每句话都写了什么。生默读。师:好,这首词写得朴素易懂,请联系插图说说哪些话你自己就读懂了。

生:无赖。师板书无赖。师:联系生活,说说你对无赖的理解。(生:活泼可爱)再读读感受小儿子的天真可爱。

师:文章中哪句能看出小儿子的天真可爱?生:卧剥莲蓬。

师:他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生:躺着、趴着、打滚等。

师:这一个卧字真是神来之笔呀!那么诗人是怎样点评这个小儿子的?生:最喜。

师:你知道这“最喜”是什么意思吗?生:最喜就是最可爱,最讨人喜欢。

2、师:还读懂了哪些诗句?生:锄豆就是在豆田中锄草。织:用竹条编织鸡笼。

师:请你读一读相关词句。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师:请你点评一下这两个儿子吧!生:这两个儿子多么勤劳,多么懂事啊!

3、师:谁还想说你读懂了什么?生:翁媪(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

师:现在,老师把两位老人家请出茅屋。你来对照画面,读词中的句子。生:“白发谁家翁媪。”师:齐读。生齐读。

师:我们看看这对老夫妻在做什么?生:在聊天。

师:怎样聊天?生:喝酒、带着醉意,醉就是带着醉意。师板书“醉”字。

师:请你读出文中的句子。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播放词句:请齐读。

师:那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生:吴音(作者当时被贬居住在江苏上饶,当地的方言就叫吴音,是一种温柔绵软,婉转动听的语言)。

师:哈哈,我们肯定听不懂。

师:老夫妇不仅喝醉了,而且还被自己的幸福生活陶醉着。

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生:相亲相爱亲亲热热的样子。师板书相媚好。

师:老两口操着吴音相媚好,那你知道他们在用当地方言聊什么吗?生自由想象答。师:说不定看着儿子大了想给儿子说房媳妇呢,也说不定在回忆自己年轻时谈恋爱说的悄悄话呢。

师:孩子们长大成人已经能帮父母耕田持家,老两口喝点小酒,说说笑笑,享受着天伦之乐。多么温馨幸福的画面呀!虽然生活清贫,但一家五口其乐融融,沉醉其中,就连路过的作者也被深深陶醉。让我们也带着醉意,感受这醉人的生活画面吧!师引读“醉里吴音…”生齐读。

3、师:还有谁读懂了别人没读懂的?生:茅檐低小就是茅屋低矮小巧。生:溪上青青草就是溪边绿草茵茵。

师:那么看着那一丛丛青翠的小草,你打算怎么读这句话?生读。

师:周围绿草茵茵,那么你知道小溪什么样吗?生说:清澈、潺潺、淙淙。

师:小溪里会有什么?生:有小鱼、莲花和莲叶,并散发着清香。

师:屋矮檐低,门前溪流潺潺,岸边碧草如茵,清水碧草相映生辉。这么美丽的居住环境多么令人陶醉啊!我们来读读整首词好吗?生齐读。

四、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师:读着看着,看着想着,这首村居就是描写一家五口生活的画面。请默读,想象画面。生默读。

2、师:假如你就是作者,路过这座小山村,请问,首先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生:茅屋、小溪。师:书上是怎么写的?生读诗句。

师:接着你又看到了什么?生: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两口在聊天。师:请你读书上的诗句。生读。

师:再接着走,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生说:大儿、中儿,小儿。师:请你读读诗句。生读。

师:好哇同学们,我们随着词人的脚步走走停停,用想画面说画面的办法就能记住整首词。这种学习方法你喜欢吗?生:喜欢。

3、师:那么细心的小朋友,你一定发现会这首词中有个字被反复使用,是哪个字呢,谁知道?生:“溪”字。

师:仔细看书这三个“溪”字有什么不同?生说。师板书:溪上、溪东、溪头。

师:看到这几个表示地点的词,你想到什么?生:说明这里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把周围的景物串连起来。

师:你真是个有想象力的孩子。三个“溪”字串成了词的脊梁。词人沿“溪”而行,周边的景物尽收眼底,心情陶陶然,脚步飘飘然,怎一个“醉”字了得。

师: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写好这个“溪”字?生想。生书写“溪”及“奚”字。

师:村居生活多么安宁和谐!田园风光多么清新动人!用一个字来形容,村居生活怎么样?生:美!师板书“美”。

师:是啊,村居生活人美、景美、情更美。让我们吟出大词人对村居生活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吧!《清平乐村居》起!生读。

五、吟唱课文,追溯词源。

师:一首词就是一首歌。学习之初老师就介绍了,词是配乐而唱的诗,那么古人配的是“清平乐”的韵律,而今人则为它配上了现代的乐曲,同学们想不想听听?喜欢的也可以跟着唱一唱。(播放歌曲)。

六、拓展延伸,词韵袅袅。

师:感受了这首清新欢快的田园小令,再请同学们欣赏这位豪放派大词人的另外两首作品,请看屏幕:自读后,齐读。

师总结:可怜白发生!同学们,喜欢这位大词人和他的作品吗?生:喜欢!多美呀!词中有画,画中融情,余韵袅袅,传诵不息。唐诗宋词既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记住:腹有诗书,生接:气自华。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清平乐村居》,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给父母听。

2、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清平乐。

村居(词)。

(宋)辛弃疾。

青青草  溪上        景美。

醉    相媚好  溪东    美 情更美    剥   。

无 赖  溪头        人美。

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小令,好似一幅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赏心悦目的感觉,抒发了词人对村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在写景方面,作者把茅檐、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组合成一幅清新的画面,淳朴、自然;在写人方面,作者把一家老小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悦,接着由远及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真活泼的神态。

词的上阕长短句相间,而下阕句式整齐,每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词的上片开篇写景,构成了清新优美的农村环境,为人物出场作了巧妙的铺垫。紧接着描写了白发翁媪醉里欢容,谈笑相悦,其乐融融的温馨生活。词的下片描写老夫妇三个儿子的活动。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三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四

2、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总结学法:看来结合课文插图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是我们理解古代作品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3、还有哪些字、词、句不明白的吗?(“无赖”“相媚好”两个词语的教学)。

(学生先自己互相说,教师点拨后指名说)。

4、多么恩爱的老两口,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去描绘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画面写下来?(学生写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多么好的环境、多么朴素的一家人)。

5、再读全文,整体感受。

二、咬文嚼字,体会情感美。

1、你能用一个字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吗?引出“醉”

a、“醉”字好啊,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咱们一起去和这家的公公、婆婆、还有三个孩子聊天吧。

b、你最想和谁聊天呢?聊些什么?自由说话(同桌进行)。

4、设置问题:“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小茅屋里?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学生自由表达)。

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难怪二老的脸上总是笑容满面呢!这样的生活真好真好!老师几次都被文章深深的吸引,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小诗歌!

5、“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辛弃疾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作者背景介绍)。

(学生自由说,教师注意提升)。

6、在那个战争不断兵荒马乱的时期,这样一家人的生活谁不向往,这样的生活谁不沉醉呢?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板书(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课后多读一些宋词,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五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六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七

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八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九

让学生需要我,让学生可以离开我。

1.诵读一首词: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按节奏韵律诵读。

2.想象一幅画:结合词意,展开想象,丰富意境。

3.走近一个人:尝试评注,拓展阅读,了解词人,体悟情感。

六年级。

(一)初知为基,正确诵读。

1.师生对话,随机渗透“词”的相关讯息。

2.质疑解惑,初知此词大意。

3.练习诵读这首词。

(二)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1.选择一个角度,想象画面。

2.分享交流各自的`想象。

3.感悟意境,再次诵读。

(三)尝试评注,体悟情感。

1.引导学生尝试评注。

2.拓展阅读学者的评注。

3.交流评注:

(1)说说自己与学者英雄所见略同之处。

(2)说说学者没有关注的,而你有感觉的地方。

(3)说说你没有想到的,而学者关注到的地方。

4.结合评注,引导学生关注“醉”这个字,结合词人经历深入理解这个“醉”幷有感情诵读。

(四)回望课堂,延展课外。

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留下作业。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十

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小令,好似一幅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赏心悦目的感觉,抒发了词人对村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在写景方面,作者把茅檐、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组合成一幅清新的画面,淳朴、自然;在写人方面,作者把一家老小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悦,接着由远及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真活泼的神态。

词的上阕长短句相间,而下阕句式整齐,每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词的上片开篇写景,构成了清新优美的农村环境,为人物出场作了巧妙的铺垫。紧接着描写了白发翁媪醉里欢容,谈笑相悦,其乐融融的温馨生活。词的下片描写老夫妇三个儿子的活动。

1、认识5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词意,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读词,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的熏陶。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喜爱宋词。能融入课文,感受村居生活的宁静祥和之美。

这首词由景见人,因人及事,以事传情。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以明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田园美景。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本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感知、感悟全词。真切地领会词的意境美、情感美。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1.开门见山,了解宋词。

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3.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4.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5.吟唱课文,追溯词源。

6.拓展延伸,词韵袅袅。

1、师板书“村居”。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预设)(就是“农村人家”的意思)生:(清)高鼎古诗《村居》以及田园生活画面。

2、师小结:同学们能联系生活浮想联翩,老师真佩服你们。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村居”不是诗,而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师板书“词”。和“诗”一样,“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说白了,“词”就是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代配乐而唱的诗,因先有乐,后有词,所以也称“曲子词”。《村居》就是这首词的题目,而为“村居”所配的乐曲是…师板书“清平乐”,师:谁来读一读?生读。师点拨乐的读音。“清平乐”也就是词牌名。词牌名很多,也很美,比如“虞美人”、“满江红”等都属于词牌名。那么,认识了词,再让我们响亮地读一读这首词的全称吧!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生读:《清平乐村居》。

3、师:了解了课题,接下来我们应该解决什么?生:作者。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词人。(播放画面)。

4、师:接下来,我们将轻松地走入课文,去用心品读这首清词丽句。

1、师:请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每个字音读准确、读响亮。生放声读文。

2、师正音。一生读文,其他生在心中跟读。

师:谁再来展示读一读?生读,注意上下两片之间的停顿。请男女同学分别读上、下两片。生再齐读。师板书剥。读bao音是指去掉外皮或外壳。比如,去掉香蕉皮就叫剥香蕉;去掉大蒜皮则称为剥大蒜;去掉桔子皮就称为剥桔皮;去掉莲蓬的外皮就叫生:剥莲蓬。好,齐读。生齐读。生书写“剥”字。

师:再请生读课文,看着屏幕读。一生读。师强调“蓬”作为韵脚的读音,这是古诗词中和仄、押韵的需要。应该读蓬音。如:“小、草、好、媪;东、笼”。

生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师: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观察画面边思考每句话都写了什么。生默读。师:好,这首词写得朴素易懂,请联系插图说说哪些话你自己就读懂了。生:无赖。师板书无赖。师:联系生活,说说你对无赖的理解。(生:活泼可爱)再读读感受小儿子的天真可爱。

师:文章中哪句能看出小儿子的天真可爱?生:卧剥莲蓬。

师:他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生:躺着、趴着、打滚等。

师:这一个卧字真是神来之笔呀!那么诗人是怎样点评这个小儿子的?生:最喜。

师:你知道这“最喜”是什么意思吗?生:最喜就是最可爱,最讨人喜欢。

2、师:还读懂了哪些诗句?生:锄豆就是在豆田中锄草。织:用竹条编织鸡笼。

师:请你读一读相关词句。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师:请你点评一下这两个儿子吧!生:这两个儿子多么勤劳,多么懂事啊!

3、师:谁还想说你读懂了什么?生:翁媪(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师:现在,老师把两位老人家请出茅屋。你来对照画面,读词中的句子。生:“白发谁家翁媪。”师:齐读。生齐读。

师:我们看看这对老夫妻在做什么?生:在聊天。

师:怎样聊天?生:喝酒、带着醉意,醉就是带着醉意。师板书“醉”字。师:请你读出文中的句子。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播放词句:请齐读。

师:那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生:吴音(作者当时被贬居住在江苏上饶,当地的方言就叫吴音,是一种温柔绵软,婉转动听的语言)。

师:哈哈,我们肯定听不懂。

师:老夫妇不仅喝醉了,而且还被自己的幸福生活陶醉着。

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生:相亲相爱亲亲热热的样子。师板书相媚好。师:老两口操着吴音相媚好,那你知道他们在用当地方言聊什么吗?生自由想象答。师:说不定看着儿子大了想给儿子说房媳妇呢,也说不定在回忆自己年轻时谈恋爱说的悄悄话呢。

师:孩子们长大成人已经能帮父母耕田持家,老两口喝点小酒,说说笑笑,享受着天伦之乐。多么温馨幸福的画面呀!虽然生活清贫,但一家五口其乐融融,沉醉其中,就连路过的作者也被深深陶醉。让我们也带着醉意,感受这醉人的生活画面吧!师引读“醉里吴音…”生齐读。

3、师:还有谁读懂了别人没读懂的?生:茅檐低小就是茅屋低矮小巧。生:溪上青青草就是溪边绿草茵茵。

师:那么看着那一丛丛青翠的小草,你打算怎么读这句话?生读。

师:周围绿草茵茵,那么你知道小溪什么样吗?生说:清澈、潺潺、淙淙。师:小溪里会有什么?生:有小鱼、莲花和莲叶,并散发着清香。

师:屋矮檐低,门前溪流潺潺,岸边碧草如茵,清水碧草相映生辉。这么美丽的居住环境多么令人陶醉啊!我们来读读整首词好吗?生齐读。

四、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师:读着看着,看着想着,这首村居就是描写一家五口生活的画面。请默读,想象画面。生默读。

2、师:假如你就是作者,路过这座小山村,请问,首先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生:茅屋、小溪。师:书上是怎么写的?生读诗句。

师:接着你又看到了什么?生: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两口在聊天。师:请你读书上的诗句。生读。

师:再接着走,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生说:大儿、中儿,小儿。师:请你读读诗句。生读。

师:好哇同学们,我们随着词人的脚步走走停停,用想画面说画面的办法就能记住整首词。这种学习方法你喜欢吗?生:喜欢。

3、师:那么细心的小朋友,你一定发现会这首词中有个字被反复使用,是哪个字呢,谁知道?生:“溪”字。

师:仔细看书这三个“溪”字有什么不同?生说。师板书:溪上、溪东、溪头。师:看到这几个表示地点的词,你想到什么?生:说明这里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把周围的景物串连起来。

师:你真是个有想象力的孩子。三个“溪”字串成了词的脊梁。词人沿“溪”而行,周边的景物尽收眼底,心情陶陶然,脚步飘飘然,怎一个“醉”字了得。

师: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写好这个“溪”字?生想。生书写“溪”及“奚”字。

师:村居生活多么安宁和谐!田园风光多么清新动人!用一个字来形容,村居生活怎么样?生:美!师板书“美”。

师:是啊,村居生活人美、景美、情更美。让我们吟出大词人对村居生活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吧!《清平乐村居》起!生读。

五、吟唱课文,追溯词源。

师:一首词就是一首歌。学习之初老师就介绍了,词是配乐而唱的诗,那么古人配的是“清平乐”的韵律,而今人则为它配上了现代的乐曲,同学们想不想听听?喜欢的也可以跟着唱一唱。(播放歌曲)。

六、拓展延伸,词韵袅袅。

师:感受了这首清新欢快的田园小令,再请同学们欣赏这位豪放派大词人的另外两首作品,请看屏幕:自读后,齐读。

师总结:可怜白发生!同学们,喜欢这位大词人和他的作品吗?生:喜欢!多美呀!词中有画,画中融情,余韵袅袅,传诵不息。唐诗宋词既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记住:腹有诗书,生接:气自华。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设计从“三维目标”出发,是“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十二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教时。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生:老师,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对翁媪。(“老伴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将来也是个大词人!

生:我喜欢“剥莲图”,我用朗读欣赏法学的。

(生声情并茂朗读后,评点:我觉得“卧”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游戏的情景写出来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十三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5、指名读。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来,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教师指导读,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都禁不住走进茅屋去问了。哪个词在问?(谁家)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这个“谁家”,读出问的语气。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自己在座位上说说。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3、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5、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3、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我们的笔尖,把这首词端正美观地书写在字帖上。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十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同学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对于古诗我们已经不陌生,今天我们到文化的长河中采撷另一颗璀璨的珍珠“词”。有人说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2、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与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讲解词的有关知识。

2、放音乐,体会破阵子所表现的气魄。

1、放音乐,学生区别与前一首的不同。

2、出示“清平乐村居”引导读题,并谈谈看到“村居”二字会想到什么。

3、引入新课:我们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的。

1、自由读文。

2、指名读。

3、男女生分上、下阙对读。

4、配乐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什么?青青草和青草有什么不同,怎样读出这样的感觉?把美好的感觉送到里面读一读。

在静静的溪流声中让我们在一起读词,感受村居生活的美好。

1、抓词眼,品味“相媚好”和“醉”

师: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读着读着就产生了感慨,我们给这幅画送一个字,所有的景物都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醉),我们都醉了,难怪辛弃疾会醉,在沉醉中,在陶醉中他又听到了什么呢“醉里吴音相媚好”,谁在说话呢,说些什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翁会对媪说些什么,媪又会对翁说些什么呢,这么大年龄了还亲亲热热的,难怪辛弃疾忍不住问了,白发谁家翁媪,这是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着他们如此的恩爱,诗人感动了,于是更加的陶醉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这句话。

2、研读描写三个孩子的话语。

师:老公公、老婆婆可没光顾着夸对方,他们还看到了三个儿子呢。说不定他们此时正在夸赞三个儿子呢。大儿子正在干什么呢,书上是怎么说的,我们想象一下大儿子在怎样锄地,一边锄一边在想什么?多么懂事的大儿子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有如此勤劳的大儿子,难怪夫妇俩会那么开心呢!

除了一个勤劳的大儿子还有一个正在编鸡笼的二儿子呀,书中怎么写的,谁来读读,你看他编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他一边编鸡笼肯定一边在想,我要多编几个,拿到集市多卖几个钱,让父母高兴。多么孝顺的孩子,老两口更高兴了。他们不止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相媚好的恩爱中,更是陶醉在孩子们的表现中。俗话说的好呀“皇帝重长子,百姓爱小儿。”小儿在哪儿呢?一起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以前见过“无赖”这个词吗?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表示什么?小儿子是怎么剥莲蓬呢?“卧”是怎样的动作,还可以换成什么?送进去读一读,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乃无赖也。我们送他一个词语,送他一个成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一起读出小儿的无赖。难怪会最喜呦,不但夫妇俩最喜,辛弃疾也是最喜呀,这最中可有醉呀。

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画面呀,诗人此时已经完全被陶醉了,忍不住走上前去“老公公,老婆,你们住在这么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怎么还会这么快乐呀?”是呀,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呀!一家人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幸福呀!看着这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诗人陶醉了。此时他醉在田园。陶醉的同时他又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来看辛弃疾的一些情况。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当他征战沙场,他醉渴望的是什么?醉里挑灯看剑,当身在田园,醉里吴音相媚好,同是醉里,虽然所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师:让我们怀揣这份美好的情感再次走进这首词,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听着同学们用心的朗读,老师仿佛感到和谐的村居生活就像文章中的小溪一样在我们心中流淌,流淌、流淌…、、永远地流淌。

村居的和谐与美好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想把它变成我们笔下的作品?我们可以根据词的下阕描绘的景象,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拿起画笔画下这美好的村居生活。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读中悟情,读中悟境。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诗导入。

1、屏幕出示:教师说诗歌上句,学生对下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2、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3、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清平乐”是词牌名。出示小资料了解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通过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合作学习。

如果在理解诗歌意思的时候遇到困难我们该怎么办?

(1、看注释 2、查阅工具书 3、联系上下文 4借助插图 ……)。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四、全班交流。

通过刚才的自学吗,你理解了那一句词的意思,跟大家说一说。

1、“大儿锄豆溪东”,是说大儿子在溪东的豆地里除草。

2、“中儿正织鸡笼”,是说二儿子正在编制鸡笼。

师:从这两句词可以看出两个儿子怎样?(勤劳、懂事、做事认真、能干……)。

3、交流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意思。

对比理解“无赖”一词的用法:

(1)他是这一带出了名的地痞无赖,人人见了怒不敢言。

(2)“你这个小无赖!”妈妈瓜了小弟弟的鼻子一下,亲昵地说。

4、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意思。

师:除了三个儿子,词中还提到了两个人物,他们是谁呢?(翁、媪)。

翁和媪在做什么?(喝酒、聊天)。

“醉”怎么理解?(喝了酒,有些醉意。)。

“相媚好”是什么意思?你来猜一猜。(亲密的样子;相亲相爱;逗趣取乐……)。

你能说说这两句词的意思吗?(不知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公公和老婆婆,操着悦耳的吴音,在醉里闲谈取乐。)。

放飞想象:猜一猜这对亲密的老夫妻可能在谈些什么?(谈他们的三个儿子。)。

情景模拟游戏:选择扮演翁或媪向老伴夸一夸三个可爱的儿子。

5、还有那两句诗我们没有说到?交流“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意思。

将“青青草”换成“青草”行吗?(不好,“青青草”写出了小溪边的青草茂盛的样子。)。

透过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

出示:我仿佛看到了           的小溪。(潺潺的;清澈的;碧绿的;哗哗流淌的;开满荷花的;游动着小鱼的;弯弯曲曲伸向远方的……)。

6、齐读全词,边读边想像词中的画面。

7游戏:我说你对。找同学按顺序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其他同学马上对出这名同学描述的是那一句词。

师:你先看到了什么画面?

一生:一座茅屋又低又矮,小溪边上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其他: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

8、出示:这是               的村居生活。(幸福美好;亲亲热热;甜甜蜜蜜;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诗情画意;安居乐业……)。

9、出示辛弃疾资料,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10、感情朗读全词。

11、文中的“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五、扩展阅读。

对比欣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建议阅读:《青玉案》、《菩萨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

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

(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

(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下课)。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村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十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一、课前热身,感受乡村美景。

1、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上一两句?

大家会背很多诗,可古人不像咱们这样背诗,古人是吟诗(强调“吟”)谁来吟一吟?

2、声音放慢、摇头晃脑还不算是真正的吟,必须用心去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明晰词的形式特点。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村居。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写字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

齐读课题。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师板书“清平乐yue”,并齐读)。

“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3、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学语文就要这样。

(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三、初读感知,疏通部分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学生自读课文。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检查初读。

谁来都给大家听?

(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指名学生朗读。

齐读全词。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词的特点: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有上下片;词是押韵的。)。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没有哪个字、哪个词语、或是哪个句子不理解。

有问题吗?有了问题,怎么办?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

学生自主学习。

7、交流释疑。

我们先来说一说,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那就是说“翁”指老公公。

“媪”字左边一个“女”字,就是指老婆婆,老奶奶。

翁媪就是指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预设:谁知道“溪东”这个词的意思?

预设:“锄豆”这个词可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得联系上下文。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锄豆就是锄豆子地里的杂草)。

我们可不能被文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不过,我们总是在错误中长大的。

四、再读课文,感受韵律之美。

1、我们理解了一部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生齐读。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非常想读。

师努力用清新的语调读,力求读得入情入境。

3、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吗?

“词”也叫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小”“草”“媪”(课件让这三个字闪烁),发现了什么?(第一二四句末尾三个字韵母都相同,都有“ao”)。

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把词的上片读读,感受一下。(生读)。

我们看词的下片哪些字押韵?(东笼蓬)。

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这首词有意思吗?我们再读一读。

五、放飞想象,浸润静谧之美。

1、孩子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生简介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2、品环境。

好茶需要慢慢饮,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品来,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

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词人为什么说是“青青草”,而不是“青草”?

赏景不仅仅要用眼睛,还要学会用耳朵来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

这样的美景属于你,美美地读一读吧。

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茅檐”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给你们产生这样美的感觉呢?老师告诉你们: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齐读。

3、品人物。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面。

这一家一共有几口人?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

品小儿。

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我说:“你是个无赖,你高兴吗?”

为什么?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是“无赖”呢?(活泼、可爱)。

是的,古代有许多词的意思到了现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今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词。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可爱呢?

品“卧”。“卧”是什么样的姿态?

“卧剥莲蓬的样子”能想象出来吗?

(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一会儿还会仰着,高兴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生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

师引说:他是多么——快活、愉快、自由自在、幸福、惬意……。

品大儿和中儿。

喜欢大儿,因为他很勤劳。

喜欢中儿,因为他会编织鸡笼。会编织鸡笼,那就是说他——心灵手巧。

品翁媪。

师讲解:虽然他们年岁逐增,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老小,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前面有同学提出“相媚好”这个词不懂(课件突出“相媚好”)。你们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的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相媚好”指两个人很亲热地说着有感情的话。他们嘴里操着吴音会说些什么呢?

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的说着话儿,拉着家常,这就是——相媚好。

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样?(幸福、甜美、快乐、温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你们向往这样的生活吗?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让我们也醉一回吧!(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记住这首清平乐。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清平乐!

六、拓展延伸,品悟作者心境。

1、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

2、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读一读: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南宋的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领,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正当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时候,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一味地向金人求和。主和派排挤、打击辛弃疾,把他发配到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在这个小乡村,辛弃疾一呆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报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悄然离世。)。

3、辛弃疾为什么会向往着一家五口静谧美好的生活呢?

4、让我们再次记住这首清平乐。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十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词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词的学习,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1.各位朋友,敢和我对对暗号,搞搞默契吗?自信的孩子最有魅力!何为暗号呢?咱们来对诗,我说前句,你们对后句。只要你们能说得上来,就是对上了暗号。

童孙未解供耕织—— 绿遍山原白满川—— 草长莺飞二月天——开轩面场圃——

3.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恬静的田园生活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诗文里,田园诗词是一颗闪亮的明星。今天,熊老师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看老师板书,字乃人的衣冠,要一笔一画写工整。

1.谁愿意把课题读一遍?这“乐”字在这里读作音乐的“乐”,老师想请教大家对“清平乐”的理解?你怎么知道的?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习要学会方法,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请你把注释1大声地读一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读课题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读。

2.村居的意思就是乡村人家,读到村居,你想象到了什么?这是同学们想象中的村居。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24页,把这首词自由朗读四遍,前两遍争取读准生字和多音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词读通顺,最好能读出节奏。读完后,还要请大家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1.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一下呢?

2.经过大家的提醒,咱们再来读这首词,就简单多了。现在,谁愿意把这首词读一遍?其他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3.他读正确了吗?你真勇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值得称赞的。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大屏幕出示这首词)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

1.同学们,读古诗词,初读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和诗人有了初步的沟通和交流。老师读这首词也有自己的感觉,不过我的感觉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可以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走进辛弃疾的田园生活。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3.(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缺少了什么?(放流水声)小溪怎么流的呢?(缓缓地流着、叮咚地流着、潺潺地流着)

4.同学们想象得合情合理,大家都是会学习的孩子,因为想象也是学习古诗的方法之一。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构成了一幅美好温馨的村居图。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这首词。(放音乐,师生齐读。)

2.“醉”就是这首词的词眼。辛弃疾喝酒了吗?可是他醉了呀!?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他醉在哪儿呢?他一醉田园风景美如画。同学们,一起读。(磊屏幕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3.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4.草是怎样的草,水是怎样的水?同学们,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此时,你就是辛弃疾。饭后,你慢步田园,面对着醉人的美景,你深深地吸上一口气。田园的空气怎么样?小溪里的水——很清很清;溪边的小草——很绿很绿;溪里的荷花——很美很美,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好一个世外桃园,真是人间仙境啊!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辛弃疾,你醉了吗?醉了,那就读啊,轻轻的,慢慢的,读出你的醉。

5.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自己试一试。

6.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真是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全班同学,咱们一起晃起来,摇起来。

7.酒不醉人人自醉,辛弃疾醉了,他一醉乡村风景美如画,那还有二醉,三醉,四醉呢?

8.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句。这句话你们读懂了吗?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

第一个问题:“吴音”是什么意思?当时辛弃疾被朝廷贬到江西上饶的带湖,这个地方战国时期称为吴国,所以叫吴音。

9.第二个问题:“相媚好”是什么意思?老爷爷和老奶奶会说些什么呢?

(大屏幕出示: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老爷爷(老奶奶)望了望老伴,笑着说——”)

10.(大屏幕出示老两口幸福生活的画面)多么幸福的老两口啊!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这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啊。你醉了吗?请你读!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的肯定。同学们一起读!

11.酒不醉人人自醉,辛弃疾醉于景美,醉于人和,咱们再来和他一起醉,这三醉是醉于——谁愿意读读第三句。谁能讲讲这句诗的意思?谁愿意夸夸大儿子?12.引读《锄禾》。夸过了大儿,咱们再来夸夸中儿,要求用上一个四字成语。

13.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和中儿,辛弃疾又醉了.可是,还有醉中之最呢!那就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是什么意思? 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无赖”。你们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再读这一句,读出小儿子的天真活泼。

1.词读到这儿,相信这一家子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一家子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对了,正如大家所说,这是温馨的一家,美好的一家,令人陶醉的一家,概括大家的感觉,那就是和谐(板书:和谐)其实,和谐的生活不仅是古代人的向往,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同样也在追求着和谐,构建着和谐。

2.此时,辛弃疾已经深深地陶醉在这份和谐中。那么仅仅是辛弃疾醉了吗?还有谁醉了?

3.这一家子生活富裕吗?你从哪儿知道的?这么矮这么小的茅屋,到了冬天怎么遮风避雨呢?我得问一问词中的老爷爷,老奶奶了:你家生活并不富裕啊!你怎么会沉醉其中呢?唉,先别忙着回答,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按照大屏幕上的提示来回答。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就是我们说的聪明人。(大屏幕出示:虽然……但是…… ?)

4.老师问了词中的翁媪,你想问词中的谁?

6.引读:辛弃疾向往着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啊!所以,看到这和谐的村居生活,他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一醉——(学生读第一句)二醉——(学生读第二句)三醉——(学生读第三句)四醉——(学生读第四句)。

7.国泰民安的理想,报国无门的苦闷,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清平乐·村居,此时此刻,你们能读出爱国词人对美好生活的那一份向往吗?(学生齐读全诗)

8.从你们的诵读中老师听到了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更感受到了和谐村居那醉人的魅力。此时此刻,咱们这课堂上又多了一醉,那就是在场的所有人都醉了。这首词的韵律很美,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读法。下面我们师生互动来个辛词二重读,好吗?怎么读呢,仔细听好了,熊老师读一句,你们接着把这一句的后面三个字重复读一遍,听明白了吗?那好,咱们来试试。

9.此时此刻,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地缓缓地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永远……这份和谐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那是因为词人的词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的,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出感情是诗词的生命。(大屏幕出示:

感情,诗词的生命

愁极: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怒极: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忧极: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喜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辛弃疾愁极的时候,可以写出——在辛弃疾怒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在辛弃疾忧极的时候,可以写出——在辛弃疾喜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10.同学们,辛弃疾的每首词都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都是一曲委婉动听的歌,都是一段绵延不断的情。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大家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个气质如兰!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材简介: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表达感情方面,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现实的不满和对沦陷区百姓的深深同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并能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切忌教师详尽地讲解,破坏古诗文的优美意境,而应该引导学生乐此不疲地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想象意境、感悟情感,品味古诗文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使文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途径应该是扎实有效的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语文训练,使词的内容、情境、意境等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语言,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文眼是文章的精华,作品的灵魂,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写作主旨。所以扣住文眼,就能使教学纲举目张,通贯全篇。这首词中的“醉”字就是全词之眼。“醉”在本词中有三层意思:一是酒醉;二是陶醉、沉醉,即心醉;三是心碎的意思。特别是第三层意思,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更勾起了他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而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品悟“醉”字,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设计思路: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词图对照,感受意境美。

2、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总结学法:看来结合课文插图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是我们理解古代作品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3、还有哪些字、词、句不明白的吗?(“无赖”“相媚好”两个词语的教学)。

(1)、无赖: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无赖是什么意思呢?(不讲道理,不听话......有贬义之意)那一个无赖的孩子怎么会说最喜呢这不是很矛盾吗?那你觉得在这里“无赖”是什么意思呢?(顽皮,调皮)在生活中其实我们的父母也经常会用这样看似批评的话表达对我们的疼爱之情,你能想起来吗?(读出无赖)。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一个低小的茅屋前有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亲热的坐在一起,正说着些什么?你听......

(学生先自己互相说,教师点拨后指名说)。

4、多么恩爱的老两口,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去描绘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画面写下来?(学生写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多么好的环境、多么朴素的一家人)。

5、再读全文,整体感受。

二、咬文嚼字,体会情感美。

1、你能用一个字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吗?引出“醉”

a、“醉”字好啊,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咱们一起去和这家的公公、婆婆、还有三个孩子聊天吧。

b、你最想和谁聊天呢?聊些什么?自由说话(同桌进行)。

4、设置问题:“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小茅屋里?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学生自由表达)。

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难怪二老的脸上总是笑容满面呢!这样的生活真好真好!老师几次都被文章深深的吸引,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小诗歌!

5、“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辛弃疾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作者背景介绍)。

(学生自由说,教师注意提升)。

6、在那个战争不断兵荒马乱的时期,这样一家人的生活谁不向往,这样的生活谁不沉醉呢?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板书(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课后多读一些宋词,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45656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