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1:30:13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范文(17篇)
时间:2023-11-27 01:30:13     小编:笔尘

总结不仅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改进,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意条理清晰,结构合理,突出重点,扬长避短。这些总结范文经过认真挑选,包含了一些典型的写作要点,供大家参考。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比例的应用”。设计背景。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比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四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也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基础。这节课的学习既要帮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思维过程,也要引导学生理解“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和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物物交换”是人类使用货币的开端。“物物交换”的情境蕴含着按一定的比例交换的数学关系。教科书通过创设“物物交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再次呈现学生多样化的思考,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整节课“寓算于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新知、学习新知、掌握新知,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教具准备练习本、课件。过程预设。

活动。

(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用一头羊换一把石斧。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并尝试提出问题。

(二)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草稿本上。

2.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物物交换”过程中。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1/4。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思考方法。方法一:14÷4=3.5,3.5x10=35(本)。

方法二:10÷2=5(本),14÷2=7,5x7=35(本)。方法三: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个),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x3+5=35(本)。

方法四: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2个玩具汽车=5本,12+2=14(个),30+5=35(本)。

3.请学生介绍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并强调尽管思路不同,但各种方法都围绕玩具汽车个数与小人书本数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展开。

活动。

(三)引进新知,拓展策略。

2.学生尝试列式,并说说写出比例的主要根据。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思考方法:方法一:4:10=14:x。方法二:10:4=x:14。方法三:14:4=x:10。方法四:4:14=10:x。

3.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列出比例的主要根据是什么?主要是“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戈本小人书”这两句话。

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的想法可能是两句话中玩具汽车与小人书之间存在相同的比例关系,也可能是前后玩具汽车个数的倍数关系与前后小人书本数的倍数关系是一致的。写成比例的形式就是汽车1:书1=汽车2:书2或汽车1:汽车2=书1:书2。

4.学生独立解比例。

4:10=14:x10:4=x:1410:4=x:144:14=10:x解:4x=140解:4x=140解:4x=140解:4x=140x=35x=35x=35x=35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2/4。

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活动。

2.组织交流。第一小题说出每一步骤的依据,再次明确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转化成方程解决。第二小题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求解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内项的积、外项的积”实际上只要“对角两个数相乘”即可。然后,再引导学生把戈的值代入比例进行验算。

3.教师小结解比例的基本方法: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活动。

(五)课堂作业,深化认识。第1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两个小题。

2.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不管怎样变换思路,都要清楚列出的比例是否合理。6:2=15:x,x=5。

1.让学生根据情境直接写出比例,并求未知数;(1)1:4=x:84,x=21;(2)4:10=x:250,x=100。

2.反馈时,教师改变其中一个比的前、后项,让学生辨析是否合理,进一步明晰列比例时要符合比例的意义。

第3题。

3/4。

x=60x=2活动。

(六)回顾梳理,总结收获。

今天这节数学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实施要求。

1.将解比例的学习融人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本节课主要学习解比例的方法,但没有纯粹地为了学方法而教方法。而是创设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物物交换”问题情境激发思考,在学生经历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之后再介绍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新知在学生体会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生长”。为此,要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更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根据哪几句话列出比例,这样的比例又是怎么想到的,“理”说清了,“法”也就自然生成。

2.解比例的前提是正确列出比例,关键是“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的应用。将解比例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前提就是学生能否正确列出比例。之后解比例的关键是“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的应用。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说理训练,不管是比的形式还是分数的形式,都要讲清楚根据什么将含有未知数的比例转化为方程。完成解答后,还要加强代人法验算能力的培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另外,教师要注意自己出题时要明确两个比是相等的,不需要学生先判断两个比是否相等的过程。

4/4。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二

翁台小学:罗仁慧2013年10月22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法:启发引导法,演示法学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下面各题:化简。

1.63:272.1.2千克:750克3.4千米:800米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4:2.82.99:66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集体订正。

二、情景导入学生自由讨论。

2.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合理分配,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自己理解: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让学生理解:“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占一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五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五分之一,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五分之四)(4)可不可以求出两种各多少ml?怎么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并根据学生解题过程板书)例2:稀释液平均分成的分数:1+4=5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的体积:100×1=100(ml)。

水的体积:500×4=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这是一种方法,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我们刚刚学过分数的乘法,这个题目可不可以运用分数的乘法来解。

师:把我们学过的比转化成分率,怎样来做?

生:浓缩液和水共有5份,那么浓缩液占其中的1/5,水占4/5.可以写成:浓缩液的体积:500×1/5=100(ml)。

水的体积:500×4/5=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课件显示出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巩固提高(幻灯片出示)。

做一做第。

1、2题,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集体讲评。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六、家庭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二1-3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分数除法学习章节的最后一个课时,知识是在分数除法基础上的再一次加深,学生掌握的前提需要在分数除法的学习上下很大的功夫。本班学生分数的除法学习时基础较弱,需大量练习作为巩固。对于后进生的鼓励和关心需要花更大的功夫。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需要老师上课具备启发性,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做到积极思考和探索新知的学习态度。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三

(9)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3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10)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4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行驶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11)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360米,30天可以修完。如果要提前5天修完,每天要修多少米?(用比例解)。

(12)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0米,8天可以修完;如果每天修150米,可以提前几天可以修完?(用比例方法解)。

(13)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用比例解答)。

(14)用一边长为3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20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2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多少块?(用比例方法解)。

(15)小明买4本同样的练习本用了4.8元,138元可以买多少本这样的练习本?(用比例解答)。

(16)工厂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2.4吨,42天可以烧完。实际每天节约1/8,实际可以烧多少天?(比例解)。

(17)解放军某部行军演习,4小时走了22.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又行了6小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用比例方法解)。

(18)一对互相啮合的齿轮,主动轮有60个齿,每分转80转。从动轮有20个齿,每分转多少转?(用比例方法解)。

(19)6台榨油机每天榨油48.6吨,现在增加了13台同样的榨油机,每天共榨油多少吨?(用比例方法解)。

(20)一某工厂要生产一批机器零件,5天生产410个,照这样计算,要生产1066个机器零件需要多少天?(用比例方法解)。

(21)某工地要运一堆土,每天运150车,需要24天运完,如果要提前4天就完成,每天要多运多少车?(用比例方法解)。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四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法。

2、正确理解解题思路。

3、正确解答应用题。

:理解解题思路。

小黑板。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课题。

关于问题的两个已知条件有一个已经知道,有一个还不知道。

在解应用题的时候要先求出不知道的已知条件,再求问题,解答。

出示。

幼儿园买来12千克水果糖,13千克奶糖。分给小朋友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读题。

求问题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一共有多少千克糖和分了多少千克糖)。

哪个条件已经知道,哪个不知道?

一共多少千克糖不知道。

所以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

生动手解答。

指名板演。

1一共有多少千克糖?

12+13=25(千克)。

2还剩多少千克?

答:还剩10千克。

出示例2。

幼儿园买来25千克糖果。分给小班7千克,分给大班8千克,还剩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读题。

问题是什么?要知道还剩多少千克就要知道一共多少千克和分了多少千克。

分了几次?

引导学生明确连续分两次的可以一次一次分,也可以两次和起来再一起分。

生动手解答。

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

三、练习。

1、出示。

商店运来800根竹竿。上午卖出147根,下午又卖出85根,还剩多少根?

生自己按步骤解答应用题。

师巡视。

个别指导。

集体订正。

2、出示。

停车厂原来停有小轿车37辆,面包车25辆,开走了16辆,还剩多少辆?

生独立解答。

四、总结。

总结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明确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思路。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五

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徐建文评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沟通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建构使知识系统化。

2.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察。

1.欣赏:美丽的千岛湖和农夫山泉广告。

2.观察:

每位同学的桌子上都摆放着一瓶来自我国最大的矿泉水生产基地浙江千岛湖的农夫山泉矿泉水,请你仔细观察这瓶矿泉水。

3.师: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1:这个瓶子是一个近似圆柱体。

生2:广告中说如果你喝一瓶矿泉水,那就为中国申奥捐出一分钱。

生3:这瓶矿泉水是550毫升。

生4:我用尺测量了一下瓶子,瓶中水的高度约20厘米。

二、整理复习。

1.猜一猜。

生1:1/4。

生2:1/5,也可能是1/6。……。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猜对了吗?

生1:可以先测量剩下的.水有多少,再计算还剩几分之几。

生2:可以先称出剩下的重几克,再计算出剩下的占整瓶水的几分之几。

师:你认为哪一种办法好呢?

生:测量。

师追问:测量什么?用什么测量?

生:测量剩下的水的高度。

学生操作后得出:满瓶矿泉水的高度是20厘米,剩下水的高度是4厘米,剩下的占这瓶水的了1/5(20%),喝去了这瓶水的4/5(80%)。

师:想法很好,但如果要求比较精确,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量杯量。

教师示范操作,用量杯量后,看一下是多少毫升?

生:110毫升。

师:现在谁能计算出还剩下几(百)分之几?

[1][2][3]。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六

根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委会办公室的通知,2015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26日上午9时发布。英语六级考试分数分配及比例是什么样的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总分:710分】。

一、作文部分=106.5分。

说明:写作部分占整套试卷的15%。

在这部分你要达到63.9分为及格。

时间:30分钟。

二、听力部分=248.5分。

1、听力部分占整套试题的35%,每个题都是7.1分。

2、短对话8%8个题目每小题7.1分。

3、长对话7%。分为2段,每段3-4个题,共7小题,每小题7.1份。

4、短文理解10%共10个小题,每小题7.1份。

5、短文听写10%共10个小题,每小题7.1份。

三、阅读理解部分35%=248.5分。

1、选词填空5%10个题,每小题3.55分。

2、长篇阅读10%10个题,每小题7.1份。

四、翻译部分=106.5分。

汉译英15%30分钟。

2015年12月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查询时间:2016年2月26日9:00开始。

2015年12月英语四六级成绩查询方式。

1.网上免费查分:

教育部考试中心综合查询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99宿舍网。

2.收费短信查分。

特别注意:

中国移动河北、湖北用户发送8+15位准考证号。

(如8110010152106030)到10661660查询成绩。

资费标准:1元/条,不含通信费。

【四六级查询成绩其他问题】。

一、忘记准考证怎么办?

1.成绩查询网站99宿舍网推出准考证找回功能,大家在指定页面输入姓名全名,选择省市、学校、考试类型,选填考场号,一般无特殊情况都可以查到准考证号。

2.推算法:准考证号一共由15位组成,前六位是学校地区号,然后是152(15年第2次考试),然后是1或者2(1代表四级,2代表六级),然后的三位是考场号,最后两位是座位号。

3.回学校教务员处查询准考证号,或坐等下发四六级成绩单。

二、英语四级多少分算过?

自2005年6月考试起,四、六级考试不设及格线,考试合格证书改为成绩报告单。

但全国英语四六级规定“英语四级成绩达到425分以上(含425分)者,可以报考英语六级”。一般认为英语四级的及格线是425分。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七

《反比例》这节课的内容是在认识了相关联的量和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要求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利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的体会: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与生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从实际引入,采用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为同学们创造了探索知识的条件,将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在与旧知识的.对比中掌握了新知识;在阶梯式的练习中,巩固了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先从复习正比例开始,复习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必须要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第二,通过三个情境,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a、分别是加法表中找和是12,乘法表中找积是12;b、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c、果汁总量一定,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第三,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这节课课前我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和倍比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和对正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1.判断下列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出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3)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树高和影长。()(4)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重量。()2.解答下题。(看谁又快又好)一列火车4小时行驶28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8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方法1:(归一法)方法2:(倍比法)280÷4=70(千米)840÷280=3840÷70=12(小时)4×3=12(小时)二、揭示课题刚好我们运用以前学的知识解答了上题,今天,我们再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解答此题。板书:正比例的应用。

三、

探究新课(一)。

教学例题。(上面复习题2)1.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来继续审题,进行以下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量?(2)“照这样计算”说明什么?(3)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4)你能列出比例式吗?2.讨论交流。

分析并摘录条件:

路程(千米)时间(小时)速度2804(一定)840x3.列式解答。

【因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解:设行驶840千米需要x小时。

2804=840x【利用什么相等列比例式】280x=840×4x=12答:行驶840千米需要12小时。

小结:刚才这种解答方法叫做“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二)尝试练习。

一列火车4小时行驶28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城到乙城要行驶8小时,甲乙两城相距多远?【因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解:设甲乙两城相距x千米。

2804=x8【利用什么相等列比例式】4x=280×8x=560答:甲乙两城相距560千米。

比较两个比例式:

2804=840x和2804=x8(1)相同点:都是利用速度相等列比例式;(2)不同点:两个x的意义不同,前者表示时间,后者表示路程。

(3)列比例式要注意的问题:量的对应。

(三)自学提高。

自学课本p59例51.把图文题改为下题,并指出课本中的题存在的歧义。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邻居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水费是多少钱?2.提出思考问题(1)题中有哪两种量?隐含着什么量是“一定”的?(2)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3)比例式12.88=x10左右两边分别表示什么?3.讨论交流。

4.屏幕出示例5的解答过程。

解:设李奶奶家的水费是x元。

12.88=x108x=12.8×10x=128÷8x=16答:李奶奶家的水费是16元。

(四)、

总结。

归纳。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讨论))1.审题。找出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设未知。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

4.检验并写答。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1.王师傅2小时制作42个零件。照这样计算,他制作63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例。】解:

设要需要x小时。

422=63x42x=2×63x=3答:需要3小时。

2.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解:

设要需要x元。

64=x3【利用什么相等列比例式】4x=6×3x=4.5答:需要4.5元。

(二)。

提高练习。(挑战自我)1.200克大豆可以榨出豆油36克。照这样计算,5吨大豆可以榨出豆油多少吨?解解1:设可以榨出x克豆油。

5吨=5000000克36200=x5000000200x=36×5000000x=180000000÷200x=900000900000克=0.9吨解解2:设可以榨出x吨豆油。

36200=x5200x=36×5x=180÷200x=0.9答:可以榨出0.9吨油。

小结:比较两种做法:列比例式时,只要等式两边的两个数单位相同就可以了。

2.某厂有一批出口任务,工人们用3小时包装了50箱。照这样的速度,550箱的任务,12小时能完成吗?解:设550箱的任务需x小时完成。

503=550x50x=550×3x=1650÷50x=33答:12小时不能完成,需要33小时。

(三)拓展练习。

学校的旗杆很高,你能想出办法,测出它的高度吗?

在旗杆旁立一2米高的竹竿,测得它的影长为15米。在同时同地,测得旗杆的影长为9米,求旗杆实际高几米?解:设旗杆实际高x米。

1.5:2=9:x1.5x=9×2x=18÷1.5x=12答:旗杆实际高16米。

四、全课总结。

香洲区拱北小学—桂玉华“用比例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含正、反比例的问题。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

本节课只是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中的例5,学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意义正确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是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2、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尝试、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3、从“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纵观这节课,既注重了“双基”的训练,又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本节课的设计在以下三个方面比较突出:

1、联系生活,旧知迁移。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新知的学习往往需要旧知或生活经验作支撑。所以在环节的设计上,我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因此,在“复习”和“导新”环节、我都联系生活实际,用同学们最熟悉的行程问题引入,在让学生用算术法列式计算后,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重点是分析题中的两种量为什么是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并写出判断式。极好地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意义-判断-应用)。

课本第59页的例5:我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自学的。自学完后,我让学生先把这题图文应用题换成语言简练的纯文字应用题,并指出课本中的题存在的不足,除培养学生归纳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外,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2、注重策略,解决问题。

解决同一问题。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同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我先是布置了前置性作业——“学习记录卡”的三点要求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口述思维过程的数学活动,探究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通过归纳解题步骤提炼解题方法。

这样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步骤(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是一个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过程。

3、精心设计,学以致用。

“鬼马”的吴权熙同学果真就提出了“既然简单的归一法能解决的问题,干嘛还要学习用那么麻烦的比例法来解决?”我趁机告诉学生比例法其实是找规律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虽然不能明显体现出它的优势,但可以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好较好的准备,所以还是要认真把这个本领学好。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九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了正比例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题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所谓的“正”,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大;一个量变小,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小。总而言之,两个量发生了相同的变化。那么反比例的“反”怎么理解呢?有的同学已经可以自己概括了:两个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即一个变大另一个就随着变小;一个变小另一个就随着变大。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掌握可靠的、初步判断两个量可能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有助于有序思维的展开!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十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为此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有何区别?

(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

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此外,在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k大于0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在一、三象限,k小于0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在二、四象限)时,学生由画法观察图象可知;而增减性由解析式y等于k比x(k不等于0),学生也容易理解,但从图象观察增减性较难,借助计算机的动态演示就容易多了。运用多媒体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关注以下几个过程: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

教师应以学段教学目标为背景,以本章教学目标为标准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学活动中情感与智力的参与程度和目标达到的水平,及时进行归因分析,不断积极引导和激励。同时利用诊断结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2、知识技能的评价,注重学生对函数概念及反比例函数的理解水平。

本部分内容中,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包括: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及其图象的主要性质;能否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对这些知识技能的评价,应当更多的关注其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意义理解。如对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关键是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只要学生能在具体情境应用它们解决问题即可,而不要过于关注其具体运用的熟练程度,如可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反比例函数在显示生活中的应用等。

3、发展性评价,关注数学活动引起人的变化。

观察反比例函数图象获取函数相关性质的信息有较大空间,考察学生能否对信息作出灵敏反应,应用时,能否善于分析和决策,灵活支配运用知识有效的解决问题。关注并追踪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持久变化。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十一

有些好的教学片段,往往在不经意间被你瞬间捕捉。而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必须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教学方法的落实,学生思维的启发。

比例分配应用题刚上完。我对此有些想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积累一点有用的东西,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一、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导课问题有价值。我处理如下,有45只苹果分给六(1)班的男女同学,你们自己打算怎样分。这样的问题比较开放,不以条条框框限制学生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体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引导问题有价值。如能否根据比例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来解决比例分配应用题等。问题必须提在点子上,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解释问题的解决。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就在于师生之间的解释清晰明了的程度。

二、营造机会,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联系导课问题,营造机会。抓住按男女生人数来分作为契机,六(1)班男生21人,女生24人,以班级实际联系比的知识,让学生自编符合课时要求的应用题。拉进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启发学生思维,创造距离机会。

三、提供线索条件,让学生尝试摸索。

如比例分配应用题解答方法不是一种,赛一赛谁的方法多,并给自己的方法取个名好吗?再如男女生人数比是7比8,你知道了什么?也可以接着给予提示。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想象。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方法。

四、倡导学生相互解释,验证方案地可行性。

现在的学习,是多渠道、多元化、提倡终身学习的学习。学生最终必须得依赖自己,而不是教师,因此他们不得不学会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尽量避免教师的绝对权威,判断学生的是非。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应用一些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来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

最后,针对自己不足提些疑问,希望我的教学反思上交后,帮助我解决一个疑问。再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1)、课文规定一课时的内容我能否分两课时上,比如情况出现在公开课。

(2)、方法多样化,是否能够照顾到后近生。

(3)、上课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有时学生的方法确实可行,但你不能很好的解释,该如何处理。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十二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内容。教学中,充分了解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原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探究新知时每一问题都鼓励学生或独立完成、或合作交流获得方法,教师只做简单必要的引导,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新知探究后,共设了三个层次的练习,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整节课教师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真正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树立了自信心。

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了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但是也存在不足——分析数量关系不够细,另外没有考虑到学困生接受能力慢,致使有的学生找题目中隐含的定量比较吃力,今后教学中要引起注意。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三步混合运算式题。

1.简要地整理已学知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现在来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

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1)在整数四则运算中,计算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其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2)计算含有括号的式题时,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小括号里面既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运算顺序是什么?(小括号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计算练习。

(1)做教科书第32页第l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认真审题。接着,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八的第1、2题。

第l题,让学生独立填空、列出综合算式,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选左面一组的两道小题,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二、整理和复习列综合算式计算三步文字题。

1.简要地整理已学知识。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计算,然后说一说。

自己是怎样想的。接着,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1)在列综合算式之前,先要弄清什么?(先要弄清最后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数,题目中直接给出了没有,要先算什么。)。

(2)在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注意:如要先算加、减法,应加小括号,弄清什么数写在前面,什么数写在后面。)。

第一单元。

(3)列出综合算式以后,要注意什么?(要检验一下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题意。)。

2.做练习八的第3题。

第(1)小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解答。解答之后,让学生再检验一下是否符合题意。

第(2)、(3)题,让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三、整理和复习连乘、连除应用题。

1.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3题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让学生改编应用题。

教师:把上面的题目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

让学生独立改编题目,然后集体订正改编的题目。再让学生用一种解法分步解答。

让学生独立检验自己的解答过程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做练习八的第4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最后集体订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的第l一3题,练习八的第1—4题。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运算顺序,提高列综。

合算式的能力;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混合运算和连乘、连除应用题。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运算顺序,提高列综。

合算式的能力;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三步混合运算式题。

1.简要地整理已学知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现在来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

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1)在整数四则运算中,计算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其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2)计算含有括号的式题时,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小括号里面既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运算顺序是什么?(小括号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计算练习。

(1)做教科书第32页第l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认真审题。接着,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八的第1、2题。

第l题,让学生独立填空、列出综合算式,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选左面一组的两道小题,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二、整理和复习列综合算式计算三步文字题。

1.简要地整理已学知识。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计算,然后说一说。

自己是怎样想的。接着,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1)在列综合算式之前,先要弄清什么?(先要弄清最后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数,题目中直接给出了没有,要先算什么。)。

(2)在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注意:如要先算加、减法,应加小括号,弄清什么数写在前面,什么数写在后面。)。

(3)列出综合算式以后,要注意什么?(要检验一下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题意。)。

2.做练习八的第3题。

第(1)小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解答。解答之后,让学生再检验一下是否符合题意。

第(2)、(3)题,让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三、整理和复习连乘、连除应用题。

1.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3题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让学生改编应用题。

教师:把上面的题目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

让学生独立改编题目,然后集体订正改编的题目。再让学生用一种解法分步解答。

让学生独立检验自己的解答过程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做练习八的第4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最后集体订正。

四年级数学教案——《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练习三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进行检验的良。

好习惯。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做练习三的第6题。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

二、新课。

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师提问:还可以怎样算?怎样列式?

教师同样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师:怎么知道我们解答的对不对呢2这就需要对解答的过程进行检验。怎样检验呢?

常用的方法是: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查每一步列式和计算,看是不是正确。现在让我们来检验一下上面这道题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列的算式是什么等。每解决一个问题看一看与前面解答的是否一样,直到全部解答完。

教师让学生翻开书第11页,自己解答题目:四年级有43名学生,2个学期共用练习本344本,平均每人每学期用多少本7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检验。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7题。

读题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这题要求的是什么。使学生明确这题要求的是新增加5台冰箱一年的用电数,即多用电的数。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且检验。检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检验的方法。如果学生还没有掌握,教师可以带着集体进行检验。

2.做练习三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并且进行检验。

3.做练习三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教师提问:怎样把上面这道题改编成用除法解答的应用题。

多少千克?之后让学生自己解答,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的第10题。

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5.选做练习三的第11*、12*题。

这两题是选做题,教师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做,教师个别辅导。

第11*题,可启发学生想:根据“每组人数相等。”这个条件联系前面的已知条件,就可以确定是把180个同学平均分成了9组(5+4组),每一组的人数是180÷(5+4)=20(个)。要求第一批去了多少个同学,就是求5个组是多少人,即20×5=100(个)。所以这一题的解法是:180÷(5+4)×5=100(个)。

第12*题,可启发学生想:要想求出1台碾米机8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知道1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已知4台碾米机3小时碾米4860千克,求1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这是我们刚学过的连除应用题,我们会解答。求出1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400千克后,再加算一步乘以8,就可算出1台碾米机8小时碾米3200千克。所以,这一题的解法是:4800÷4÷3×8=3200(千克)或者4800÷3÷4×8=3200(千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复习第4~l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比例”这一单元里,除了认识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外,还学习了成正、反比例量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复习正、反比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要加深对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认识,提高两种相关联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的判断能力;二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加深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1.做复习第4题。

让学生看第4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3.做复习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说明:根据实际问题里相关联量所成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1.整理解题思路。

(1)做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的应用题。指名学生说明各是什么应用题,为什么。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根据什么列式的。

2.综合练习。

(1)做复习第8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看出药粉和水的份数以及1:500表示比值一定等)这两道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等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追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让学生思考按比的意义,应用分数知识或归一方法,口答算式)。

(2)做复习第l0题。

要求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列出不同解法的式子。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方法?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7、9题,第10题第二个问题。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十六

行1小时的路程即是问题。

师:讲得太好了,请大家用图表示题意,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生:69*2+75*(2+1)。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根据问题想的。这段铁路只有甲乙两车行驶,分别求出甲乙两车行驶。

的路程合起来就是这段铁路的长度。(学生边讲边用手指着图说明自己的思路)。

学生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学生竟有这样清晰的思路和如此活跃的思维。课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两方面:

1、学生思维活跃,解题方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欲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列为发展性目标。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实现这一目标,这节课学生一共提出了3种解题方法,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了教案,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有些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太准确,但我还是给与了肯定与鼓励。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学生有了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师生关系也变得和谐、融洽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2.师生角色的转变: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我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我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我也只是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因此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极力展示自己的发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他回答得真不错,咱们掌声鼓励。老师也鼓掌(不碰上)问:怎么没声音呀?

师边作手势边叙述:两手碰在一起在数学中称为“相遇”。

师:两个掌心怎样放着?(面对面)。

师:“面对面”在数学上称为“相对”或“相向”。(板书:相对(向))。

师:两只手掌是怎样运动的?(从两个地方同时相对而行)(板书:两地、同时)。

师:两只手掌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就发出响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相遇的问题。(板书课题:相遇)。

师:我们再慢慢鼓掌体会一下。两只手掌相遇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二、探究新知。

出示路线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叔叔、王阿姨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张叔叔所在的天桥和王阿姨所在的遗址公园媒体不断地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叔叔、王阿姨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0.5小时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叔叔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王阿姨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师:几个人共同走完全程?。

师: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时间:同时;地点:两地;方向:相向(相对);结果:相遇。)。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会在哪个地方相遇?并说出你的依据。(会在李村附近。因为王叔叔速度快,所以走的路程要远一些。)。

师:因为他们的速度不同。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快的走的路程长一些。所以王叔叔走的路程要多一些。所以,看图可知,相遇地在李村附近(师标上二人相遇地点)。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我们用线段图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应该怎样画?

2、师:你能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吗?

(小轿车行驶的路程+面包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3、师:依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还有其它等量关系吗?怎样解答?(小组讨论)。

活动三: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问题。

答: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20千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总结:我们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了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相遇问题的情况。

三、扩展练习。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利用了学生的演示作用,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我想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充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47587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