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典故类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3:14:15
高考历史典故类范文(17篇)
时间:2023-11-27 03:14:15     小编:GZ才子

词语是语文学习中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组合和运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写总结时要注意把握好逻辑顺序,做到前后呼应,层次清晰。下面是一些备受推崇的总结范文,相信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一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见时机成熟,决定发动叛乱。那时恰好有一个官员从京都返回,安禄山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的诏书,向将士们宣布说:“皇上有密旨,要我立刻带兵入朝讨伐杨国忠。这个消息太突然了,众将士十分惊讶,但谁也不敢反对,安禄山的一些心腹则拼命鼓吹响应。

十一月初,安禄山纠集了十五万人马,号称二十万,连夜从范阳(今北京市城区西南)出发,向南进军。一路上烟尘滚滚,席卷千里;鼓噪呐喊,惊天动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著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中形容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那时候,老百姓过了数十年和平生活,几代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突然间听说范阳兵变,远近震动。河北各郡的防守很快就瓦解了,接着洛阳陷落,潼关失守,长安危急,唐玄宗只好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

路上,有一个老人对唐玄宗说:“安禄山的反心,早就暴露了。但是有人向陛下告发,总是被陛下所杀,以致造成今天的局面!我记得宋景当宰相时,敢于讲真话,所以天下太平。而现在的朝臣只晓得阿谀奉承,所以天下的情况,陛下一无所知。如果陛下不是逃难到这里,我怎么能当面向陛下诉说这些事呢!”

唐玄宗痛心地说:“这是我糊涂,真是后悔莫及啊!”

老人说的是大实话,造成安禄山叛乱的就是唐玄宗和他的宰相李林甫,还有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一伙。安禄山是胡人(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原是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张守的偏将。因为犯罪被判死刑,张守怜惜他打仗勇敢,才送到京师让朝廷去决定。当时,宰相张九龄认为:“军令如山,安禄山不可以免死。”

但是,唐玄宗也欣赏他的勇敢,要赦免他。张九龄仍坚持原则,说:“安禄山犯纪丧师,于法不可不杀;况且我看他脸露凶相,不杀他将来有后患。”

唐玄宗却说:“你不要枉害忠良。”最后仍赦免了他。

安禄山这个人很狡猾,善于揣测人情,讨人所好。他任平卢兵马使时,凡是朝廷来人,都要送一笔厚礼。有一回,御史中丞张利贞来考查,安禄山百般奉承,连张利贞的随员都一一加以厚待。所以,张利贞回朝后,在皇帝面前将安禄山大大夸奖了一番,安禄山便被提升为营州都督,充平卢军使,黑水等四府经略使。

公元743年,安禄山入朝,唐玄宗更加宠信他,随时接见,封赏优厚。安禄山编造了一个故事说:“去年营州虫灾,我焚香告天说:‘我安禄山如果心术不正,事君不忠,情愿蝗虫来吃我的心肝。如果我对神灵虔诚,希望虫子都散去。’于是就有大批鸟群从北飞来,一刹那间,就把害虫吃个精光。请皇上命史官如实记载下来。”唐玄宗居然答应了。

安禄山为了邀功,取得皇帝的信任,经常侵略掠夺边境各族。奚族、契丹忍无可忍,先后杀掉了唐室下嫁的公主,纷纷反叛,安禄山就出兵讨伐。他奏告朝廷说:“我讨伐契丹直到北平郡,梦见先朝名将李靖向我求食。”

唐玄宗就下旨为李靖建庙。庙造成后,安禄山又谎奏说:“祭奠时,庙梁上竟生出了灵芝草。”唐玄宗竟然也信以为真。

安禄山是个矮个子,却长得肥胖,肚皮下垂过膝。他见皇帝时故意装出一副滑稽相。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开玩笑地问:“这个胡人的肚皮长得这样大,里面装的是什么?”

安禄山回答:“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子之心。”唐玄宗听了很开心。

后来,唐玄宗又让安禄山拜杨贵妃为母。皇帝与贵妃共坐时,安禄山先拜贵妃。皇帝问他为何这样,安禄山说:“胡人先拜母亲,后拜父亲。”唐玄宗听了也很高兴。

公元750年,唐玄宗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又任命他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安禄山以友好交往为名,引诱奚族、契丹酋长赴宴,把他们灌醉后。活埋了数千人,另外八千人作为俘虏,连同酋长的首级一起献给朝廷请功。唐玄宗特地为安禄山在京城造了府第,第二年,他又下令给安禄山建造更富丽豪华的府第,还说:“安禄山眼大,勿叫他笑我小气。”新屋造成,安禄山叫皇帝通知宰相来赴宴。到了那一天,唐玄宗原来打算打球的,结果也临时通知改期,并命宰相一同都去安宅。

安禄山生日那一天,唐玄宗和杨贵妃都赠送了厚礼。第三天,皇帝召安禄山入宫,杨贵妃异想天开,居然用锦缎做了一个襁褓,将安禄山像婴儿一样包起来,叫宫女用彩轿抬着走。唐玄宗听到后宫的欢笑声,问原因,宫女说是贵妃生婴儿过“三朝”(古代风俗,通常在结婚、生孩子或死亡后第三天,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唐玄宗亲自去看,不仅给杨贵妃赏赐了三朝洗儿的金银钱,还赏赐了安禄山。从此宫中把安禄山称作“禄儿”,他可以自由出入宫廷,或与贵妃对饮,或夜宿宫中,无所不至。

安禄山原任平卢节度使,兼任范阳节度使,后来他又要求兼任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唐玄宗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安禄山兼领三镇节度使后,重兵在握,日益骄横。他认为皇帝年老又惧内,朝廷武备松弛,所以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他对抗。他手下的官员就趁机劝他叛乱。安禄山收编了契丹等族的投降者八千人,又有家丁百余人,都是以一当百的亡命之徒。他养了数万匹战马,又派胡商到各地去收买刀枪。他还奏请朝廷,封他的部下当将军的有五百多人,当中郎将的有两千多人,以此收买人心。

当他以为一切都已准备好了,便发动了反叛,并于公元756年正月一日,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二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或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

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三

夜,出奇的静。

他负手而立,面对坚硬的墙壁昂首挺胸!有人说他在等待死亡的到来,有人说他在等待救兵的到来。错了!你们都错了!他肯定在等待这个民族的觉醒吧!

也许人们会说他是个失败者,想他变法不成,皇帝身边红人转眼变成阶下之囚!但是,尽管这样他的心还是没有死,他在呼唤千千万万个他的觉悟!夜深了未免让人有些寒冷,可怜他一颗火热的心就扼杀在这封建的寒冷里!

突然,铁链发出碰撞的声音!一个人闪身而入,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道:“壮飞!速走!”

听到熟悉的声音他回首一视,来人神色紧张却掩盖不住气宇非凡,手臂挂彩竟然视而不见!他拍着来人的肩膀,轻轻地摇了摇头道:“五哥,你终究还是来了!嗣同深深感盛意!只是我走得出天牢却走不出天下人的唾骂声!”

五哥抓住他的手,说道:“来日方长,不可轻生;君子报仇,十年未晚!”

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正色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五哥望着他,见其正气凛然,好生佩服!只是于心不忍,不忍心世间从此少了这么一位英雄;不忍心中国从此少了这么一个栋梁;不忍心人生从此少了这么一位知己!

他微微一笑,咬破指头,缓缓走到墙壁边,写上“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九月中旬,市场上人声鼎沸!今天要斩一个人,一个变法者,一个“失败者”!他身上遭受着百姓鸡蛋和菜叶的狂丢,可是他的脸上竟然找不到一丝怒色!他微微一笑,说道:“你们终有一天会想起谭嗣同的!话音刚落换来的是更多的鸡蛋和菜叶!

时辰已到,刽子手含酒喷刀,做好准备!接下来就是等待行刑官的一声令下!他抬头挺胸,根本找不出一丝惧怕之色!他明白他的愿望终究会成功的!虽然现在失败了,但他是拿着时间做赌注的赢家!变法在中国只是先慢的事罢了!

一刹那,人们耳边想起他慷慨就义的豪情壮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今天,打开历史课本,竟发现戊戌变法和他的《仁学》出现在书上!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四

吴起约公元前440年出生于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公元前415年,吴起二十六岁,由卫逃到鲁。师事曾参之子曾申,学《左氏春秋》。

公元前414年因母死不奔丧,与曾申决裂。次年,在鲁学兵法。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

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于是他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最终大败齐军。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鲁君因而疑虑,就辞退了吴起。吴起离开鲁国后,投奔魏文侯,魏文侯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军攻打秦国,攻克五座城邑。

公元前409年,伐秦至郑还,筑洛阴、合阳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被任命为西河郡守。

公元前389年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史称阴晋之战,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魏文侯死后,吴起继续效力于他儿子魏武侯。吴起治军主张兵不在多而在"治",曾严格考选步兵,创建有战斗力的常备军"武卒"。

吴起任西河的守将,威信很高。魏国选相,很多人都看好吴起,可是最后却任命田文(魏贵戚重臣)为相。田文死后,公叔任相,他妻子是魏国的公主,公叔对吴起非常畏忌,便想害吴起。吴起看见公主轻谩魏相就辞谢了武侯对他与公主的赐婚,果然引起武侯对吴起有所怀疑而不信任他了。吴起害怕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很能干,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为相。他严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主要目的是加强军队,破除纵横稗阖的游说。于是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后,公族责成和大臣叛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若作乱者无所顾忌,射我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们是反叛的罪人。但追杀吴起的楚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箭也射到了悼王的身上,享年60岁。

吴起是战国初期着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着有《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五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他博学多才,为人豪爽大方,又极其幽默,同时又有点痴呆,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现存于世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就是顾恺之的传世名作。

顾恺之曾经跟随大司马桓温做过参军。

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视察,当地官员来拜见桓温,带来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开心,说:“这里的甘蔗非常有名,大家都尝一尝。”于是,大家都吃起了甘蔗,并且不断夸赞甘蔗很甜。

唯独只有顾恺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去拿甘蔗。桓温见他出神,于是就故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顾恺之也没注意,就开始啃了起来。桓温看到顾恺之的吃相,笑了起来,说:“甘蔗甜吗?”周围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们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顾参军的甘蔗如何?”

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头,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嘲笑自己。他顺手举起甘蔗,说:“你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大家看他这么认真回答,笑着说:“那你说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始就吃这么甜的部分,后来就越吃越不甜,最后就反胃了。而我从尖子开始吃起,到最后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

后人常用“顾恺之吃甘蔗”形容先苦后甜、从坏到好的过程。

小编解读。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六

有一天,他在自已家的演练场上表演射箭。观看的人,个个为他鼓掌叫好。这时有个卖油的老头也来观看,他放下自已肩上的担子,站在篱笆墙外边,斜着眼睛瞅着陈康肃射箭,好长时间不离去。可是当他看见陈康肃射中靶子时,仅仅只是微微地点一下头,井不觉得有什么很了不起的。

陈康肃想:“每当别人看到我射中靶子时,总是大声称赞,连声叫绝,这个老头却只点点头,真是个糊涂老头。”

陈康肃问老头说:“你在这看了这么久,你也懂得射箭吗?你看我的射技怎么样啊?”

卖油老头扦字胡子,微微一笑,然后慢悠悠地说:“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陈康肃一听,勃然大怒,大喊起来:“你这个呆老头,凭什么敢小看我的射技。”

卖油老头不气不恼地说:“我是凭我倒油的技巧了解到这个道理的。”说完,老头从担子里拿出一只葫芦放在地上,又从衣袋里掏出一个带孔的铜钱放在葫芦嘴上画,然后用勺子舀油往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顺着钱孔里流下去,葫芦里的油装满了,却一点儿也没有沾到钱孔上。站在旁边看热闹的人连声叫绝。卖油老头站起来微笑着说:“我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是由于手熟罢了。”

陈康肃看后,笑了。他向卖油老头承认了刚才的无礼,并道了歉。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七

“太棒了,进球了!”“四(6),加油”。“快,这边接一球。”“来,喝一点白开水。”“换后锋,脱衣服”……一阵阵欢笑声从操场上传来,四(6)与四(4)足球赛开场喽!

这场比赛,我们虽然没有赢得名誉,但是我们已经尽了全力了,有句老话:“爱拼才会赢。”经过这次比赛,下次我们一定会更胜一筹的。在人生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不能当缩头乌龟,应该勇敢面对。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八

赵飞燕体态极其轻盈,每当她纤腰款摆、迎风飞舞时,就好像要乘风而去一般。一天她穿了一件云英紫裙来到太液池边,再笙歌鼓乐中翩翩起舞,突然间狂风大作,像风筝一样飘起来。于是成帝赶紧叫乐师们拉住赵飞燕的裙摆,免得他被风吹走。待风停时,发现赵飞燕的云英紫裙竟被抓得皱皱的',从此宫女们盛行穿折叠出褶皱的裙子,美名其曰“留仙裙”。其后汉成帝为防止赵飞燕被风吹走,还修建了一座七宝避风台供她跳舞使用。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九

汤阴岳飞庙,原为精忠庙,又称宋岳忠武王庙。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受人们敬仰的民族英雄,他的家乡在安阳市汤阴县。从京广铁路汤阴站下车,一出站,即可望见雄居于花岗岩基石上的岳飞铜像。汤阴县有许多与岳飞有关的遗址,岳飞庙就在县城内。

岳飞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址为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建,面积为四千三百多平方米,殿宇建筑九十余间,是一处较完整的古建筑群。精忠坊是岳飞庙的头间,为一座营造精美的木结构样牌楼。两侧八字墙上刻有18米高的大字“忠”、“孝”。

进入门槛,便见石阶下跪着五具铁铸像,即当年杀害岳飞的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跪像背后立一尊金铜像,怒目执剑,对秦桧等人呈居高临下镇压之势。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岳飞是南宋著名军事家、抗金名将。其母曾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率军抗击金兵,六战六捷,屡建奇功。宋高宗却伙同奸相秦桧一心与金求和,一天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撤兵,并解除了他的军权。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三十九岁的岳飞杀害于杭州。

家乡人民对岳飞寄予无恨的敬仰之情,对秦桧等奸臣恨之入骨。精忠坊建于明正德七年(关于1512年),是一座建造精美的木结构牌楼。它由六根大木柱托起五间屋顶,在古建筑学上称之为“三间六柱五楼柱不出头”式。斗拱型制属九踩四昂重翘式。它排列紧凑,吻合严密,飞檐尖耸、勾心斗角,在力学、美学、建筑学方面很有研究价值。

精忠坊两侧壁间镶嵌的“忠”、“孝”石刻大字,为明万历年间彰德府推官张应登所题。岳飞庙正殿,巍峨庄严。庙内碑碣林立,存放明、清两代官员及文人学士所题的诗词歌赋和修庙记实。东西小院中各有一亭子一座,东为“肃瞻”,西曰“观光”。

院中碑刻近三百通,是中原地区一个较大的'书法、文学艺术宝库,其中著名的有朱元璋、乾隆、徐达、董其昌、海瑞、何绍基等人的碑刻,还有岳飞所作千古绝唱《满江红》祠、《还我河山》、《宝刀歌》和手书前、后《出师表》等。是中原大地上一处弥足珍贵的书法文学艺术和史学研究的宝库。

再进仪门,出御碑亭北望,即为雄伟庄严的大殿。大殿高十米,气势恢宏。殿内正中是岳飞的彩色座像,英武魁伟,气宇轩昂,栩栩如生。座像上方为贴金巨额“还我河山”。东西厢房为岳飞事迹陈列馆。

后院为寝殿,殿内陈列着岳飞著名的书法珍品《出师表》石刻。寝殿后还有岳云祠、四子祠、岳珂祠、孝娥祠等。20xx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十

发生地:南京乌衣巷,典故:王献之和王徽之都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王羲之年老之后,徽之随父亲从建康乌衣巷移居浙江会嵇。献之留在了建康。公元386年,王献之去世,徽之赶回建康吊丧。他坐在献之床前大哭一场后,取下献之生前喜爱的琴想弹一首曲子给献之听,无奈怎么也不成曲,王徽之将琴掷在地上感慨道:“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十一

我国北方野外的墓地上,人们常常能看到一簇簇柏树,民间俗称坟柏。每当严冬,荒芜的原野上点缀着星罗棋布的.坟柏,颇有肃穆庄严的感觉。

据说坟周围种柏树的习俗,源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公元234年,蜀国军师诸葛亮率兵伐魏,在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水对峙时,病死军中,诸葛亮以身殉职后,遗体葬在定军山。刘禅亲自下诏,在墓地种了54株柏树,象征诸葛亮享年54岁,以表彰他鞠躬尽瘁的精神。

杜甫的《蜀相》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司城外柏森森。”那些坟柏,至今仍有22株尚存。后人仿效此法,于是坟柏相继在民间流传开来。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十二

李白的一生多姿多彩,相比起很多人平淡甚至平庸的一生来说,李白这个大诗人有着太多的趣事可以讲述,这里小编就介绍其中的几个,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说了,下面主要来说说他“谪仙人”和“有景道不得”的趣事。

据说当年李白从24岁的时候就出门游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30岁的时候他来到了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他从小就有着匡扶社稷的理想,所以到了长安之后拜访了很多的达官显贵,但是没人愿意推荐他。直到有一天李白和朋友一起去到紫极宫游玩,碰上了当时的文坛领袖贺知章,贺知章对于这个名声渐起的小辈也比较重视,再看到李白仪表不凡,风姿卓越,所以就邀请他一起来喝酒。结果买酒的`时候发现身上没钱,贺知章有点尴尬就把自己衣带上的金龟给取了下来,拿它去换钱,李白还劝阻他:“这是朝廷给的,怎么好拿去换酒呢?”但是几人都没有带钱,所以只好这样。之后李白拿出自己的诗歌请贺知章指点,贺知章读完《蜀道难》顿时觉得李白的这首诗实在太好了,等到读完《乌栖曲》贺知章不禁感叹李白是天上的谪仙人啊,才华不是凡人可以比拟的。因此李白的“谪仙”之名就传开去了。

后来李白依旧不得重用就离开长安继续游山玩水,有一次就和几个好友一起来到了黄鹤楼,一般来说来到这种名胜古迹文人墨客总是会在上面题诗,但是到了这儿李白面对着无限的风光,刚想提笔作诗就看到了当年崔颢留下的那首《黄鹤楼》,读罢此诗,李白就把笔给放下了,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孟浩然和李白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不过要论成就李白这个后辈要比孟浩然这个前辈强多了。李白,唐朝有名的诗人,号“青莲居士”,有“诗仙”的称号,他的诗即使是现在,仍被许多学者争相研读。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岁,两人认识前,孟浩然的名字已经被许多人熟知,李白就一直很仰慕他,渴望跟“偶像”见一面。有一次李白在黄鹤楼上喝酒,听说孟浩然就在附近飞襄阳隐居,便立马去拜访他。孟浩然也早就听说李白的大名,衣服都还来不及整理就出门迎接李白,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为了好朋友,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谈人生、谈抱负,人生好不快活。

但是好景不长,孟浩然不久后便要去远游,李白有事在身不同同去,不然照李白热爱游历山河的性格,铁定会和孟浩然作伴。临别前,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设宴践行,酒过三巡,站在高楼上眺望远处渐行渐远的帆船,李白内心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后世传诵千年的千古名句送别孟浩然。

郭子仪一生经历丰富,他和李白之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据说两人都救过对方的命。根据史书记载,当年郭子仪名声不显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小的士卒,不知道犯了什么事,他的上司就要处死他,恰好碰上了当时正受宠的李白路过,看郭子仪威武大气是个人才就一番周旋劝告哥舒翰,免了郭子仪的刑责。

李白虽然是史上少有的大才子,但是其实在政治上的才能还是很渣的,并没有什么杰出的才能,而且为人狂妄不拘小节,得罪了很多皇帝身边的近臣、亲信,受到了很多人的诽谤,到了后来的时候更是失误的跟着永王造反,结果兵败,郭子仪念及李白当年对自己的恩德就力保李白,最后李白得以免去死刑。郭子仪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完人”,可以说遍观整个政治史像他这样的都很少见,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的波折,但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态度,得志的时候精忠报国,失势的时候也不埋怨什么,这其中还有他屏退侍女免遭祸患和不设门墙透明公开的小故事,最精彩的是他和李白之间的那段往事。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十三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人能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战国时齐国有位贤者,名叫颜蜀。齐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颜蜀走进宫内,来到殿前,就停住了脚步,不再前进。齐宣王叫他上前,颜蜀不仅一步不动,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说:“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大王的权势;如果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于是对颜蜀说:“听了您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希望您接受我拜您为师,今后您就住在这里,有肉吃,有车乘,您的家人个个衣着华丽。”颜蜀拒绝道:“玉,产于山中,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仍宝贵,但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享有利禄,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到点吃饭,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净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颜蜀说罢,向齐宣王拜了两拜便离开了。

在大富大贵面前,颜蜀能够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几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有时候追求的目标因能力所限无法达到,并不能代表没有获得或距离成功很远,只要思想达到了,结果必然是一样的。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荣辱、得失、进退,其实是人生命中最为可贵的品格。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渐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十四

朱仙镇岳飞庙是中国三大岳王庙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6年)。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岳飞,为抗击金兵,由其母背剌“精早报国”四字,毅然投身于抗金战争中,岳飞智勇双全,屡建奇功,很快由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抗金主将。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744年)岳飞挥师北伐,在郾城大败金兵,并取得了著名的朱仙镇大捷。

正当岳飞即将收复东京(今河南开封)时,主张卖国的`皇帝和秦桧等却在一日内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其收兵,岳飞扼腕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后被赵构、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杀害。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十五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十六

郭子仪一生经历丰富,他和李白之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据说两人都救过对方的命。根据史书记载,当年郭子仪名声不显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小的士卒,不知道犯了什么事,他的上司就要处死他,恰好碰上了当时正受宠的李白路过,看郭子仪威武大气是个人才就一番周旋劝告哥舒翰,免了郭子仪的刑责。

李白虽然是史上少有的大才子,但是其实在政治上的才能还是很渣的,并没有什么杰出的才能,而且为人狂妄不拘小节,得罪了很多皇帝身边的近臣、亲信,受到了很多人的诽谤,到了后来的时候更是失误的`跟着永王造反,结果兵败,郭子仪念及李白当年对自己的恩德就力保李白,最后李白得以免去死刑。郭子仪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完人”,可以说遍观整个政治史像他这样的都很少见,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的波折,但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态度,得志的时候精忠报国,失势的时候也不埋怨什么,这其中还有他屏退侍女免遭祸患和不设门墙透明公开的小故事,最精彩的是他和李白之间的那段往事。

高考历史典故类篇十七

商朝纣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纣王的庶兄贤臣箕子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厦。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珍奇异宝。”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以白玉为门的琼室,再搜罗珍宝和奇禽异兽充塞其中。同时在鹿台旁注酒为池悬肉为林,使裸体男女在其中相逐戏,以供纣王取乐。

由于纣王的残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纷纷倒戈反商。众叛亲离的纣王,最后被迫自焚于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春秋时,齐桓公由于有贤相管仲的辅佐,曾称霸于中原。

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看望他,说:“仲父您病了,有什么话教诲我吗?”管仲说:“我希望你能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这些人。”桓公说:“易牙用自己儿子的肉来孝敬我,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的儿子。”

管仲说:“如果他对自己儿子都很残忍,对君主怎么能好呢?”齐桓公又说:“常之巫能预知人的死期,能治疗我的顽疾,难道不能信任他吗?”管仲说:“死生由命,顽疾是身体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数,守住自己的根本,却依靠常之巫维系健康,他将会因此而为所欲为了。”

齐桓公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已十五年了,为了我,他父亲死了他都没去奔丧,说明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还不能信任吗?”管仲说:“人最亲的莫过于父母,对父母尚且如此无情,又何况对他人呢。”桓公认为管仲话有理,便坚决地答应了。

管仲死后,齐桓公便驱逐了这四个人。但四人走后,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寝,更没有心思上朝理政,且旧病复发,着实难受。但由于管仲当初有言在先,所以也就强忍煎熬坚持了下来。

又过了三年,桓公实在忍不下去了,便说:“仲父的话也太过分了,此四人有益于我而无害于国。”

就又把他们召回朝廷。次年,桓公病了,常之巫造谣说:“桓公将在某日死去。”于是易牙、竖刁、常之巫勾结起来发动政变,把桓公的宫门堵塞住,不准任何人进出,并在宫外筑起三丈多高的围墙,且断绝了他的饮食,最后把桓公给活活饿死了。

齐桓公临死时,流着泪叹息说:“唉!恨我当初没听仲父的话,以致落到今天这个下场,仲父真是圣人啊!”

楚国太子建在郑国被杀,建的儿子叫胜,当时正在吴国。楚国的令尹子西想召他回国,沈诸梁闻讯,前来求见子西,问:“我听说您要召王孙胜回国,您是想要启用他吗?”

子西答:“我听说胜这人刚直不阿,勇猛无比,我想让他戍边守疆。”

沈诸梁说:“我听说此人心胸狭窄,狡猾诡诈,而且一心只记着要报父仇,就不会以善去恶,修其德行,仅想报私仇就无心为国事出力。若请他来而不宠信,会召来怨怒;若宠信,又会助其贪欲,假使国家边境遭到挑衅,他一定不会固守。我听说国家将败之时,朝廷内定有奸臣掌权。一个人谁没有毛病呢?是聪明的人能够及早地避免它,因个人旧怨而灭宗亡国的人,才是国家的真正隐患。关起门来尚且要警惕他来,假若去召他回来,则亡国之日不远了。”

子西不听沈诸梁的劝告,固执地召胜回国,并命他戍守边境,尊称为白公。后来他打败了吴军,狂妄的要求以军事演习来祭功。此后又制造叛乱,劫走楚惠王,并公然在朝廷上杀死国家重臣子西、子期,夺得楚国政权。

陶朱公范蠡还住在陶时,曾生了一个小儿子。等到长大成人后,陶朱公的二子因杀人,被楚国拘囚起来。陶朱公说:“杀人偿命是应该的,但我听说有千金之家财,其子可以不被处死于市中。

于是准备齐千金,准备让小儿子前去探视。但大儿子也坚持要去,并说:“父亲不让大儿子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父亲认为我是不肖之子。”说着竟要自杀。

夫人见此,再三强劝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让大儿子去,并附信一封,叫他交给自己过去的好友庄生。并对大儿子说:“到了以后,把礼金送上,然后一切客随主便,不要与他争辩。

大儿子到后,便按照父亲的嘱咐去做了。庄生对他说:“你快走,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是什么原因。”

大儿子走后,并没有按庄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的住在楚贵人那里。庄生虽穷,却以廉洁耿直为标榜,楚王以下的大臣们都把他师视之,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儿子所送千金之礼,庄生并无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退还给朱公,以为信守之据,然而陶朱公的长子并不理解他的这番良苦用心。

一天,庄生找了个理由觐见楚王,说天上有星相显示,有事不利于楚国,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贯信任庄生,于是就命人封住三钱之府,准备大赦天下。楚贵人欣喜地将此喜讯告诉了朱公长子。

不料朱公子想,大赦时弟弟一定会出来,千金企不白送庄生了。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朱公长子说:“弟弟今将大赦,故而特来告辞。”

庄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钱还给了他。

庄生被陶公子的耍弄感到是一种奇耻大辱,于是就又觐见楚王说:“楚王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可楚国的百姓都说,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他们家里就用金钱来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为楚国百姓,只是为陶朱公的儿子一人着想罢了。”

楚王听后大怒,下令对陶朱公的儿子立即处斩,然后才下大赦令。

当陶公子拿着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亲及乡亲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听说你的行动,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非是你不爱他,只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的艰辛,所以很看重钱财。

至于你小弟,本来就生长在富裕的环境里,出门乘车、骑马,不知钱财来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舍钱财,而你却不能,最终是你杀了弟弟,不是见怪,我早就料想你会带丧报回来!”

战国时,赵国丞相张孟谈拜见晋国智伯后出来时,在军营门外遇见智过。智过入见智伯说:“韩、魏二国恐怕主意要变。”智伯问:“为什么?”智过说:“我在军营门外遇见孟谈,看他表情矜持,举止傲慢。”

智伯自信的说:“不会这样,我与魏桓子和韩康子秘密约定攻下赵国后,三分赵国土地,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你可千万不要将此话说出”智过不放心,又去拜见韩、魏二主,回来后再次劝智伯说:“二主表情不对,心思变了,一定是背叛了您,不如立即杀掉他们,以绝后患。”

智伯说:“他们的军队驻扎晋阳三年了,一朝行动,即能得利,那里会有别的企图,你切莫再提此事了。”智过说:“不杀二主,那就更亲近他们吧。”智伯问:“怎么亲近?”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叫赵吉,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此二人都是能改变他们君王主意的幸臣。您可以与这二位约定,攻下赵国,就给他们二位每人万户的封赏。若如此,韩、魏二主就不会变心,您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了。”

智伯说:“攻下赵国后三分其地,现在再给这两个人各万户的封赏,那我所得的土地就太少了,这不行。”智过见晋君既不采纳他的计策,也不听从他的劝告,于是就离开军营,改姓辅氏,隐居不知去向了。

张孟谈回去后,见赴襄子就说:“我在军营门外碰到智过,看来他怀疑我了,他从智伯那里出来后就改姓换名。今晚若不动手,必留后患。”

于是赵襄子即派张孟谈去见韩、魏二主,约定夜晚动手,杀掉守堤的官吏,决堤淹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在水中一片混乱,韩、魏之军分从两翼攻击,赵襄子率军从正面进攻,大败智伯军。智伯被活捉后处死,国家被分,族人因受株连,全部被杀。

汉高祖之弟刘交被封为楚元王后,对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穆生不喝酒,元王每次设酒宴,都会专门为穆生准备甜米酒。等到其子王戊继位,开始还设甜米酒,到后来就渐渐忘了。

穆生回到家说:“我该隐退了,不设甜酒,说明楚王对我已不在意了,我若还不离去,说不定有一天楚兵会把我抓住,腰斩于市呢。”于是就自称有病,闭门不出。申公与白生强拉他去参加酒宴,劝他说:“你难道忘记先王待我们的恩情了吗?如今楚王偶失小礼,你怎么能这样计较呢?”

穆生说:“《周易》上说:知几是神人‘几’的意思是事物的细微变化,这是判断吉凶的先兆。君子见到‘几’,就应有行动,一天也不能拖延。先王礼遇我们三人是为了宏扬道义。如今楚王忽视我们,是因为他忘记了道义,忘记了道义的人,怎能与他久处呢?我哪里是为了一点点的小礼节?”于是借口有病而离去。

申公、白生留了下来。后来,王戊逐渐骄横残暴。二十年后,因同薄太后私下勾结,被削去东海薛郡,后又图谋反叛,申公、白生二人进谏,楚王根本不听,二人失望地离开楚王,隐逸他地去了。

刘坦任长沙太守,主管湘州(今湖南湘于)地方的行政事务。当时正赶上王僧粲阴谋反叛,湖南的一些郡县都起来响应王僧粲。前镇军钟玄绍潜伏在长沙,做王僧粲的内应,准备王打来时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刘坦察觉,但他佯装不知,一样理政判讼,谈笑如常。到了夜间,刘垣故意打开城门,以疑惑对方。钟玄绍惊疑有变,不敢贸然行动。第二天早晨,刘坦借故把钟玄绍叫来议事,并有意把谈话时间延长,同时派人到钟家去搜查。

玄绍不知是计,应邀前来。在与刘坦谈兴正浓时,搜查的士兵已成功查获了玄绍和王僧粲来往的全部信件。刘坦拿出了这些书信讯问玄绍,铁证面前,钟玄绍只得低头认罪。刘坦就当场把玄绍处斩,并把他们的书信给烧了,以稳定他部下的人心。长沙局势也因此安定了。

隋朝末年,战事频繁,魏先生隐居于梁、宋之间。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后因战败,只身逃到了雁门,换名换姓,扮成一教书先生,与魏先生认识且常来往。

一次,魏先生半开玩笑地同他说:“我观察先生面色沮丧,目光涣散,心神不定,言语支吾,现在朝廷正在抓捕山东的叛乱分子,难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吗?”李密惊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说:“您既已知道我的底细,还望先生救我。”

魏先生说:“我看先生没有帝王气象,也不具将帅的谋略,仅一乱世英雄而已。”

接着魏先生详细地向他分析了历代帝王将帅及乱世英雄成败得失的.原因,最后魏先生说:“我夜观天象,汾河晋地一带有帝王将出,如您能前去辅佐,则前途不可限量。”话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说:“腐儒之辈,不屑与图大事。”

不久,李密又借故西逃,沿途招兵买马,驻营作战,最后还是一败涂地,投降了唐王朝。后又闹叛乱,终被全部消灭。

唐朝中期,河西、陇右一带被吐蕃所占领。自玄宗天宝年间以后,安西、北庭一带向朝廷报告公事的路也被阻断了。西域在长安的使者无法返回,人马都由鸿胪寺(管礼宾的机构)代管,鸿胪寺又委托各州府县供养。政府开支经常超出预算,况且当时长安经济也非常萧条。

德宗时,宰相李泌得知外国留在长安的使臣很多,有的已经住了四十多年,在长安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了,且大都购置了土地房产,收入颇丰,很是富有。李泌就命人调查在长安有田产的外国客人,结果共查出有四千余人。便命令国家全部停止对这些人的供养。

这些外国人闻讯,都到政府去申诉,官吏们无奈,只得来找李泌。

李泌说:“这都是我们过去工作的失误,哪有外国来朝贡的使者,留在京城数十年而不回国的呢?现在应该取道回纥或从海道把他们送回国去。有不愿回国者,命令他们到鸿胪寺去说明理由,然后授予他们官职,发给他们薪俸,使之成为唐朝的官吏。人的一生应当及时施展自己的才能,哪能终生做客呢?”

结果外国客人没有一人愿意回国的。李泌就把他们安排在保卫京城的神策军中,原先是王子的使者,让他们去当军官或官府的押衙,其余都当士兵,这样一来,不但加强了京城的警备力量,而且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开支五十余万。鸿胪寺所供养的外国客人,此时也只有十余人了。

唐朝贞元年间,咸阳有人向皇帝报告说,他见到了战国时的大将白起。这位白起大将军让他向皇帝报告说:“让他为国家捍卫西部边疆,因为到正月,吐蕃将要大举东下,进犯唐朝边境。”

过了不久,吐蕃果真兴兵入侵。在守边将士的奋力抵御下,吐蕃败退。唐德宗李适因此对这个咸阳人神话般的传说信以为真,准备在京城长安为白起修庙,追封他为司徒。

宰相李泌说:“据我所知,国家兴旺,都是因君主能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所致。现在守边的将帅立了功,而陛下却奖赏古人白起。这样做,恐怕会引起守边将士不满,从而瓦解了战斗士气。

况且在京城修庙,大规模地进行祈祷活动,流传到四方,也会引起不好的巫术之风。听说在杜邮有一座旧的祠庙,陛下可命当地官吏修葺一下,以供奉白起,这样不至于惊动更多的人。”德宗皇帝觉得言之有理,便听从了李泌的建议。

宋代河西赵元昊反叛,皇帝询问边疆防务情况,辅臣都答不上来。皇上大怒,当即罢了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四位枢密使的官。

四枢密使中一位姓王的枢密使被贬到虢州。其好友翰林学士苏公仪到城外送他时,王对公仪说:“我这次去虢州,十年前已有人预言了。”公仪说:“那人一定是位占卜算卦的术士吧”王说:“不,是曹玮。”

在我从前当三司盐铁副使时,一次到河北判决狱囚,那时曹玮从陕西刚被贬到河北做军师。我到定州办完公事后,曹玮对我说:‘公事办完,该回京城了,愿您明天暂留一日,我有话要对您说。’”我本来就爱慕他的雄材伟略,一听此话,就欣然留了下来。

第二天中午,曹玮请我吃饭。饭后,他清退左右,对我说:“我观公满面是善变骨相,您将来不是做枢辅,就是做边帅,有人说你能做到宰相,我看不能。不到十年,你一定到这里当总管。那时西边常传警报,公应预先研究边防战备,搜罗人材,否则很难应付突发事件。

我说:“边境的情况,只有您最熟悉,您有何见教?”

看完谏帖,我心中暗想:这孩子是个可造之材,将来定会有一番作为。听说他常从集上路过,我一直想见见他,几次命手下人诱他来府上,都没成功。于是便使擅画者画下他的相貌。后来我终于见到了这个孩子,真有一股英雄气概。

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边地的祸患,算一算他成人的日子,正是您在这儿掌政的时候,望公努力啊。”我当时听后,并不以为然,如今才知道被画的人就是赵元昊。”

宋仁宗时,西部边疆发生了战事,大将刘平阵亡。朝野舆论认为,这是因为朝廷派宦官做监军,主帅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指挥才能,导致刘平失利。于是仁宗便下令诛杀刘平的监军宦官黄德和。

有人请求仁宗把各路元帅的监军全部撤掉。仁宗征求宰相吕夷简的意见,吕夷简说:“不必撤掉,只要选择为人忠厚谨慎的宦官去担任监军就可以了。”仁宗就委派吕夷简去办理此事。

吕夷简说:“我只是一名待罪宰相,不曾和宦官交往,怎能知道他们是否贤良呢,希望皇上命都知押班去推举,为了能职得其人,当规定:如果他们所荐举的监军有不胜其职者,与监督同罪。”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意见。

第二天,都知押班在仁宗面前叩请撤掉各监军的宦官。朝中的士大夫无不称赞吕夷简的谋略。杀一个监军,其他的监军依然还在。全部撤掉他们,必生怨言,若军中再有过失时,他们就会为撤掉他们找口实,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请求撤掉。

北宋英宗赵曙初即位时,有一天,慈寿皇太后送一封密信给宰相韩琦,内称皇上和其生母高太后都对她不尊敬,还有“为孀妇作主”这样的话,并密令宦官伺机替她报仇。韩琦见信后,只淡淡地说:“领圣旨。”

第二天,要上朝议事,韩琦借口家有急事,请求晚上朝。过后,韩琦上殿单独面见皇上,说:“我不敢惊动圣上,但有一封信必须请皇上过目,要当面说清楚,只是不能泄露出去。”

韩琦接着说:“皇上能有今日,全赖慈寿太后之这个大恩不可忘记。虽然她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但要多尊重她,自然也就平安无事了”

皇上说:“请相国明示。”韩琦说:“这封信上所说的话,我可是担当不起,希望皇上能把它秘密烧掉,如果泄露出去,挑拨离间的人就会乘机而入。”皇上颌首称是,依言而行。从此以后,两宫太后关系融洽,没有人看得出她们原先曾有过矛盾。

宋朝兴盛的年代,贤德的宰相能够为国尽力者,都是能当面谈问题。因为宰相和皇上当面讨论问题,消除了畏忌,感情很融洽才能讲出肺腑之言,所以虽说是皇宫内部的一些不好公开的矛盾,也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宋高宗时,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叛乱,胁迫高宗答应隆太后垂帘听政。各路兵马闻讯,齐奔京师,意欲勤王救驾。大臣朱胜非为防苗、刘狗急跳墙,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便让皇帝答应封苗、刘为淮南两路制置使,给他们统帅军队权力,然后说服苗、刘投降。

苗、刘降后,朝廷希望他们快去赴任,苗、刘的部属张逵却为他们谋划道:要皇帝给他们立铁契为证,以防日后有变。

退朝后,他们带着书信到朱胜非府上,要求办理此事。朱胜非叫他的秘书拿笔来,奏请皇上允许赐给铁契,并命令他属下的官吏详细查一下过去有关此事的典故,以便照例办理。苗刘二人听后,都非常高兴。

第二天临上朝时,苗傅的待卫傅宿求见朱胜非说:“昨天呢皇上批准要赐给苗、刘二位将军以铁契,今天能举行赐契大典吗?”朱胜非默思良久,忽然环顾左右诸官,问道:“叫你们查找过去的做法,都查到了吗?”

诸官回答说:“没有先例可查。”又问:“按照过去的方法制造铁契,你们知道怎么做了吗?”回答说:“不知道。”朱胜非说:“这样的话怎么给他们铁契呢?”官吏们都笑了,傅宿自知理亏,便解嘲的说:“已经得到了。”

于是就灰溜溜地回去了。此事妙在不拒绝他们而让他自己放弃。假如给一般迂腐之人处理此事,必会想出一番大道理来与他们辩论,这不但会激怒小人而危及自身,也会使对方志在必得,使局面无任何回旋的余地。

明朝庄浪地方部落拭挫鲁麟,本为守甘肃的副将,他向朝廷要求当大将而没被获准。便依仗自己部落强大,向朝廷示,以孩子幼小为由而擅离职守,自行回庄浪部落。

面对这种情况,朝中有人主张封他为大将,有的主张把他召到京城,给他封地。惟有尚书刘大夏说:“鲁麟为人暴虐,且不善于管理部众,他不会有什么作为的。然而他又没有犯罪。现在如果授他大将军印,不合朝廷的法规;召他到京城,他如果不来,则有损于朝庭的威严。”

此时上策是暂时搁置,不去理他,听任他在家赋闲。而另外表彰他先世对朝廷的忠贞。表彰鲁麟先辈的功绩,使他内心愧惭,而怨恨朝廷不封他大将军的事又不能说出来。这样事情的趋势才能按照我们的意思去发展。

不久,鲁麟自觉没趣,便心情抑郁而死。

明武宗时,宸濠叛乱,后被王守仁平定,捕获了宸濠,把他囚禁在浙江。当时适逢武宗南巡,驻跸留都。中官便让王守仁放宸濠回江西,等武宗亲征时再把他擒获,并私派两名宦官到浙省传达命令。

王守仁闻讯大怒,严辞厉责中官的这种荒唐想法。中官自知理亏,此事也就作罢了。但王守仁的部下江彬等人,因妒忌王守仁的功劳,便散布谣言,说王守仁开始时与宸濠同谋,后听说朝廷的大军亲征,才把宸濠逮捕以开脱自己的罪责。意想乘机诬陷王守仁,以使平叛大功据为己有。

王守仁与张勇商量决定:先把宸濠交给了张勇,再上表告捷。把捉宸濠的功劳归于总督军门,请求皇上不要再到江西去了,王守仁自己也称病在净慈寺修养。

张勇回到京城,在武宗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忠诚,以及他让功避祸的做法。武宗恍悟,于是就制止了对王守仁的指控。

明朝武宗年间,汪应轸出任泗州太守。武宗决定到南方巡视,驿站的使者骑马沿途报告皇帝即将到达的消息,其他州府都惶恐不安,强索民财以为迎接皇上的费用。

独有汪应轸沉着冷静,他托说:“皇帝巡视没有准确的日子,匆匆忙忙作准备,官差役吏四处搜掠,很容易作弊欺压百姓。倘若费用都收集齐了,而皇帝不来,怎么办呢?”

在皇帝巡视的路上,宫廷使者络绎不绝,对沿途任意敲诈勒索。皇帝到达泗州时,汪应轸率领百余名壮士,排列在龙船旁边,大声欢呼。宫廷使者正为不能下水勒船而颓丧,汪应轸便指挥人们急速拉船前行,倾刻之间,行出百里,出了泗州境界。

自此以后,凡有到泗州的使者,都敛迹速去,绝无人敢肆意横行了。泗州大治,官民皆颂其德。

明世宗皇帝准备巡检楚地,如果走水路去,则南京就得准备楼船供皇帝使用。准备了楼船,要是皇上改变了路线,就白白浪费了官府的银钱。如果不准备,而皇上突然到了南京,那就犯了大罪。

尚书周用问工部沈主事有什么好办法,沈主事说:“把船商们召集来,让他们准备好木材在龙江关等候,派快驿使侦察皇上所行的路线,算出到达的日子来,到时候把船造好。如果乘船,那么造船的钱归官府出,如果不乘船,就不造船了,把木材退给商人,这事不难办。

后来,皇上果然走陆路,南京的船也就没有造。

长州尤翁开了三家当铺。年底某天,忽听门外一片喧闹声,出门一看,是位邻舍。站柜台的伙计上前对尤翁说:“他将衣服压了钱,今天空手来取,不给他就破口大骂,哪有这样不讲理?”而那人仍气势汹汹,不依不饶。

尤翁从容地对他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度过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命店伙计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帐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

又指着棉袍说:“这件算我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可以暂留在这儿。”那人拿到衣服,自觉理亏,只得灰溜溜的离去。

当天夜里,那位邻人竟死在了别人家里。他的亲属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来此人因负债过多,已服毒,知道尤家富有,想敲笔钱,结果一无所获,才转到另外一家。

有人问尤翁为什么能预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凡无理来挑衅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先忍耐,那就会大难临头。”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49713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