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4:35:17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汇总19篇)
时间:2023-11-27 04:35:17     小编:GZ才子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镜子,通过了解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些总结范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相信对你的总结写作会有所帮助。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不断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针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来说,各种影响煤矿安全的不利因数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使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有了质的飞跃,真正为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计算机本身的安全问题,严重影响着计算机安全监控的可靠实施。因此,加强计算机的安全管理意识,为煤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煤矿信息技术。

煤矿安全信息技术应是集分析、预防、监控、应急全方位、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尤其应注重预防和应急处理模块,转被动为主动,充分的将计算机管理与安全生产管理紧密融合,有效地管理控制煤矿安全工作,保障矿井的安全有效建设。

我国煤矿“十一五”安全生产规划中指出,我国目前的煤矿安全状况与部分发达国家有较大的距离,技术装备水平普遍不足,急待增强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大力建设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煤炭企业的信息化有两个大模块构成:一是安全生产信息化;二是管理信息化。

近年来我国煤矿发生多起矿难,矿工安全急需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与此相对的是,美、德等产煤大国安全事故却并不多见,究其原因,除严格的法律、监管制度约束以外,信息技术、自动化设备的大量应用是其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从信息化出发,加强安全技术能力,也是我国煤矿实现安全的必由之路。我国已把“煤矿自动化安全生产监测监控和管理系统与标准体系研究”列为重大专项,已经组织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以推动我国煤矿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煤矿安全做好技术支撑。

1我国煤矿行业当前特点。

我国煤矿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自然灾害严重。煤矿事故主要还是由四大类构成:瓦斯事故、顶板事故、水害事故和运输事故,所占比例分别为36%、33.3%、9.9%和9.3%。据统计,仅国有重点煤矿中就有44.4%的矿井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自然发火危险矿井占51.3%,煤尘有爆炸危险的矿井占87.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极复杂类型煤矿占25.04%。小煤矿中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超过15%,具有煤尘爆炸危险矿井占91.35%,其中高达57.71%的矿井具有强爆炸性。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煤矿行业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技术和安全投入都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作为未来“数字煤矿”的一个子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煤矿持续发展的'基础,与矿井地理、生产、物流等子系统类似,其主要内容是安全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与集成。实时、准确、全面的安全信息管理和响应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核心。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应是集分析、预防、监控、应急全方位、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尤其应注重预防和应急处理模块,转被动为主动,利用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多项技术的紧密融合,有效地管理控制煤矿安全工作,保障矿井的安全有效建设;同时,系统设计要本着先进性、投资保护、开放性、可扩充性、可维护性的原则,根据目前业务实际,并充分考虑今后业务发展需要,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具体实施。

目前,各软件和系统集成商开发的系统千差万别,但从信息设施的种类来划分,可以分为检测、监控、通讯、信息管理四大部分。从市场主流来看,功能模块大同小异,整个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安全信息收集。安全信息收集主要是由安全岗(网)员在安全检查过程中对收集到的安全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本模块主要包括安全信息录入、对安全隐患的处理意见、领导审批意见、对安全隐患处理落实情况和安全信息的综合查询等功能。

2)交接班管理。交接班信息管理模块用于安检人员处理交接班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与移交。记录本班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隐患、“三违”人员、挂停止作业牌、伤亡事故、非伤亡事故及相关人员的信息,当班次交接时,浏览上班次发现未解决的问题和还没有检查到的检查控制点信息并确认,为本班次的跟班安检人员下井检查提供指导,以明确责任,为系统跟踪安全监控人员工作是否到位提供依据。

3)安全规章制度。该模块是煤矿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汇总,供有关人员查询、学习和参考。煤矿安全规章制度,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依据,是由一件件血的教训而写成的,它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防治病毒入侵、传播。大力学习计算机病毒防治知识,有效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计算机病毒是由计算机语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病毒的发生可导致计算机系统崩溃、文件丢失、设备损坏。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文件复制、接收发送邮件、下载文件等,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工具有磁盘、优盘、移动硬盘、光盘等。5)安全综合报表管理。安全综合报表是安全信息的汇总,可以对煤矿安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日报和月报的形式提交给各级领导审核,使各级领导能及时的了解总体安全情况,为领导分析和掌握安全管理状况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6)煤矿事故管理。正确地记录煤矿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并查明事故的原因,记录事故的综合分析和处理情况。真实地记录发生的安全事故,可接受事故教训,起到安全警示作用,并作为该部门安全情况评比的依据。

7)安全技术措施管理。本模块包括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审核和审批。从技术角度出发,对于煤矿各种类别的工程制定安全措施。审批后发布执行,记录措施的执行情况,并对安全措施进行月度的复审,确保安全措施的可行性。

8)安全标志管理。为了引起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注意,预防事故的发生,需要在各有关场合作出醒目标志,在矿内部安装的安全标志也是不容忽视的。安全标志是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构成,用以表达特定的安全信息,安全标志分为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提示标志四类,对安全标志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本模块记录全矿安全标志的安装地点、内容和使用情况,并备有安全标志的基本知识。

9)安全生产考评奖惩。为了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对各部门和个人安全生产情况要定考评和奖惩。本模块是对各部门和个人奖惩情况的评比和记录,当某个部门连续评比不合格后,系统发出警告,并通知有关领导和部门,对该部门进行处罚。

1o)人员定位查询。可查询到某人员当前是否下井及在某一时间段的下井记录。此外,部分模块还可以和其他矿井信息技术结合使用。以上面介绍的人员状态查询模块为例,除可单独应用外,还可以和跟踪定位系统配合使用。在漳村矿,目前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可在任何联网地方监控人井人员数量、身份和井下工作位置,是打击煤矿超能力生产,超人员人井的有效的高科技手段。在突发情况下,监控计算机上还可立即查询事故现场的人员位置分布情况、被困人员数量、为事故抢险提供科学依据。

4有待解决的问题。

1)通过各类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信息,由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实现对井下瓦斯、通风、温度、湿度、顶板压力、罐笼升降位置等进行有效监控,有力的解决人工监测不及时、不到位、不准确、凭感觉的弊端,用准确的数据反映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因数,使得安全生产管理变得科学、可靠,使“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真正落到实处。

2)信息共享和互通。目前煤矿安全信息系统在信息共享和互通互联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信息孤岛”还大量存在。由于供应商众多,应用系统五花八门,设备也是型号多样,极不统一。监测系统、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还不能有效实现联动,满足实际需求,由于不能信息共享,信息的价值大打折扣,对集中管理、决策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

3)重建设更要重使用维护。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产品一样,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但由于煤矿安全直接关系到矿井职工生命安全,所以尤其应加强注意。据报道,内蒙古乌海市康海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原因是瓦斯报警、监测系统半个月前就坏了,没有及时进行维修,酿成惨祸。由此可见安全信息系统日常维护的重要性。各煤矿应建立相应的维护管理制度,确保系统时刻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一旦发生险情,能即时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安全信息系统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总之,只有把计算机安全管理放在安全生产的首要位置,加强计算机的安全管理意识,把计算机安全管理真正落到实处,那么,煤矿的计算机安全监控才有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才能真正实现。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二

小学生在平时写作中,为了应付东拼西凑,乱抄一气,往往题不达意,或者想说“心里话”却又苦于词语贫乏,有口难言,有的作文像是“流水帐”,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分不清主次,夯不到点子上去。这是小学生阶段作文的通病。

为什么小学生作文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有关。

(2)小学生的毅力不很强。行为动机和目的不稳定,往往老师给他们讲作文时,他们听得带劲,似乎写这样作文是举手之劳。可是,这种激情不久就荡然无存,眼高手低。当老师讨要作文时,急之中,他们或翻作文书,或东拉西扯,以应付过关,其内容让人啼笑皆非。

(3)教师对小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教师在布置作文时,时间仓促,往往没有留给学生过多考虑的时间,要求小学生当堂作出作文,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再者,教师给学生作文的命题不符合这一时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如把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的作文强迫三、四年级学生业写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4)教师对小学生作文批改过于简单、粗暴。小学生作文无非是反映他们生活中的锁碎小事,篇幅很短,内容也干巴巴的,教师一读起这类作文常常直皱眉头,草草作了眉批,敷衍了事。这无形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作文兴趣。

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不是先天的,需要培养,教师要积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每周都设“读报课”“表演课”“写作课”且时间安排比较固定,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有个期盼心理。“读书课”应内容丰富,有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人物传记名人轶事,或者反映各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方面的文章。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好奇心,更主要学生通过“听”,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既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又培养了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表演课”要学生学习生动而又形象地运用语言,让学生通过形体动作和人物的对话来培养他们的创作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童话故事和生活中的小事都是他们表演内容。处于小学阶段孩子,表现欲特别强,善于模仿,喜欢扮成各种角色。譬如他们表演《小山羊和狼》,就知道以不同的语言声调把狼的凶恶狡诈和小羊的弱小善良鲜明地刻画出来,能通过一系列极富戏剧性的动作把故事表现得惟妙惟肖,合情合理。“写作课”就是要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让他们把所听到和看到的事情,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然后整理成文字,虽几句话,但应力求简明扼要。一般只要求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学生能较为准确地写出事情发展的经过,把握事物的特征,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有目的、有组织地注重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指导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语言是抽象思维的物质基础。为了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言语表达的逻辑性、流畅性和准确性,必须从抓学生的口语入手。小学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篇课文,每个基础训练都有语言训练内容,同样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只有把一件事说清楚了,写作时思路才会清晰。“说不清,道不明”,这正说明学生思绪紊乱。

所以:

(1)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他们就身边最感兴趣的事情或现象自由发言,要教会学生就课文中的词句,进行模仿,遣词造句。

(2)教师多给人们提供口头表达的内容,让他们多与生活,多与大自然广泛接触,这样他们不但能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到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更主要的是会不自觉地把学到的词句用以活生生的事例或背景描写中去。这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以便吸取更多生动活泼的语言。

(3)练习口语表达要有多种方式,可以有朗读、背诵、故事会、讨论会、演讲比赛等,这对增强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和感受,让他们把所见所闻口头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和感受,让他们把所见所闻口头表达出来,并说清楚,这样写起来也就不费劲了。

三、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吕叔湘先生曾说:“对学生的作文给些评语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这并不是“先生怕改”,而是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发现和修改作文中的错误,学会自我写作,这才是学生作文的真正目的。农民为了确保来年的丰收,播种时决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选种。同样学生的口语变成书面语言,这也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教师在布置作文时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写什么,如何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一开始,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开展讨论。教师把学生口头表达中运用较准确生动的语句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去参考。然后让学生把听到的内容记录下来,这并不能算作文章,只能算初稿、“毛胚”,还必须让他们精雕细琢,教师只改“毛胚”上的错别字,指出它的疵瑕之处,然后在评讲作文时,什对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学生也就知道如何去删改。既锻炼了他们水平,又磨练了他们的意志。

总之,指导小学生作文,只有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对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做到客观而正确的分析,才能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选用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三

(一)实现安全预警的信息化。

要想保障煤矿工作者的安全,就要建立起良好的安全预警体系。做好对煤矿开发地的勘探工作,借助精密的仪器设备,利用计算机,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用,实现各个网点的紧密联系,对勘测点周围进行大规模的勘探,以针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防御,确确实实的做好安全预警工作,才能尽可能的减少灾害的发生。

(二)安全信息的收集。

利用信息化管理来促进对安全信息的收集。使用信息化管理,扩大了言路,使得安全信息的收集更为方便。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发言,以及对工作的反馈,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工作人员的想法。然后由专门的工作者将有用的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以便更方便的查询资料。同时也起到了广开言路的作用,使得思想更加鲜活充满活力。

(三)对事故的分析。

信息化的本身就使工作变得更加条理便捷。将各地的安全事故一一记录下来,将发生地、原因以及灾害程度等录入到计算机中,使之成为一个安全事故网络,在这张网中,各个时间点上所发生的安全事故都一目了然,为工作者提供了一手方便明了的资料,并且可以使工作者更好的进行分析处理,保证住应有的镇定。对以往的灾害有所了解,便能更好的防患于未然了。

(四)对人员的分派。

对每个人员的分派任务要进行详细地记录,将每个信息挂到计算机上。要对每一位管理者的工作任务,工作岗位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及明确每个管理者的职责,分管的'各个部门,要对其严格把关。工作人员的交接班的时间,由谁进行交接都要明确的列出,以便在每个时间段内都有值班人员,更加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任务。当工作人员下井工作时,必须对其进行定位,这包括了工作人员的姓名、下井的时间地点等,以便在发生危险的时候能够对工作者进行很好的追踪,才不致情况恶化。

二、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一)实现信息化管理使工作条理化。

信息化不仅使安全信息清晰明了的呈现在工作者的眼前,还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实现煤矿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方便了工作者的工作,获得信息更为便捷,能够更好的针对问题来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计划,使繁琐的工作变得更加条理化,并且能够进一步的监督规范工作者的行为,能够使他们完成好自己的任务,降低了违规事件的发生。

(二)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危害。

实现信息化管理,能够大大降低安全事故对人身安全的危害。一方面,工作人员可以很好的分析勘探所得数据,对矿井的开采有个大致的了解,并能做好预警来应对各种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下井人员的定位也大大保障其人身安全,简单的一查便能知晓矿难地的受困人员等等一系列的信息,可对工作人员的救援活动大有裨益。

(三)加强了交流。

拓宽了言路,使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管理者也能获得更加有用的信息,针对这些信息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来。信息化管理不仅加强了基层工作者与领导之间的交流,使得管理者能更好的了解基层工作者的需要,并为其需要提供帮助,使工作更顺利更加高效的完成以及更好、有针对性的做出决策。

三、结语。

信息化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对我国煤矿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使工作方便快捷的完成,还降低了灾害对工作人员生命安全的侵害,大大保障了工作者的人身安全。能够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是我国煤矿事业中一个重大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煤矿产业的迅速稳步发展,不断完善煤矿产业的安全保障体系,使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石强单位:陕西南梁矿业有限公司。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四

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论述《心理类型》一书中,对于“和解”的本真涵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和解”心理是一种中间状态非理性特征和状态,在西方影射到了“神”的形象之中,而在东方则体现为道的形式。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之中,就以其“中庸思想”体现出“和解”心理,使事物在协调统一的状态下保持均衡,在稳定的中间状态下趋于一体化。中国儒家“中庸”思想也可以理解为和解、中和。在中国茶文化的诠释之下,“和解”心理是以儒家和道家的哲理为基础和前提的,在中国茶文化之中,也融合和渗透了中国儒家和道家的哲理思想,体现出均衡而稳定的心理状态,在茶文化之中的茶器、茶饮、茶礼、茶道之中,都可以察觉到“和解”的中立印记,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和解”心理元素的挖掘,获得人们心理上的平衡和协调状态,从而产生不竭的心理动力支撑。

2茶文化中的“和解”心理探究。

2.1茶性中的“和解”心理。

2.1.1自然生态的“阴阳”和解。

在茶树的自然生态成长的环境之中,以“阳崖阴林”为最佳环境,也即茶树适宜生长于阴阳调和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在林木遮蔽的向阳山坡,最适宜茶树的自然生长,也即体现出茶之本性中的阴阳元素,蕴含有心理学意义下的“和解”理。

2.1.2茶之本性的“刚柔”和解。在茶叶的烘焙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茶叶的本性寒严,被历代文人志士喻为刚正不阿的精神和品性,寓示古代文人高洁刚耿的道德操行。同时,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作之中,对于茶性的描述又以“从来佳茗似佳人”来喻示茶性中的娇俏、柔媚之态,显现出心理学层面的“刚柔”和解之本性。

2.1.3药用中的相济相生“和解”。茶叶初始即体现出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中,就详细完整地论述了茶叶的药理,揭示出茶叶中的热与寒的和解,在其药用价值的相济相生“和解”中,可以保持和恢复人体的机能,防止偏失。这充分体现出中医的“和解”心理。

2.2茶器中的“和解”心理。

在古代烹煮茶叶的过程中,我们由“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可知,茶叶的烹煮极为讲究“五行之术”,正所谓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生相克法则,在烹煮茶叶的风炉茶器之中,不仅讲求外形的美观、古朴、精巧和典雅之趣,而且还讲究五行皆备、和谐平衡之法理,在烹煮茶叶的风炉这个茶器之中,与土地相接谓为土;风炉内燃木炭谓为木、火;风炉上置锅谓为金;风炉上的锅内有烹茶之水谓为水。可见,在我国的五行观中,蕴含有中国古代人们朴素的哲理思想和法度依循,它们被称为生万物的源泉,从心理学的角度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解现象,风炉成为了“天人合一,阴阳两调”的和解载体和象征,起到了“去百疾”的功效。

另外,茶壶也被古代人们称为“茶娘”,茶杯也被称为“茶子”,由这种“子母暖壶”的民间说法,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和解”心态,散发出一种自然平和、稳健相亲的气息和风韵。

2.3茶饮中的“和解”心理。

在人们品茗茶饮的过程中,茶与水也体现出和谐相生、互为滋补的关系,水是茶之母,是茶之源。品茗优质的茶水,在心理学意义上来看也体现出“资阴阳之和”的心态,流露出人们推崇“有道之士”的追求。在秦观《淮海集》中的《龙井记》中就蕴含了这一思想和追求,显示出古代文人不为硬性的约束所屈服,也不为阴性的侵蚀而熏染,始终表达出“有道之士”追求“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的信念和精神状态。

茶饮中的“活水”之解,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汲江煎茶》、唐庚的《斗茶记》中,看出古代文人雅士对“活水”的评判和理解,认为茶饮中的水应当是“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而“活水”的评判标准在于缓急的和解,而这在《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本中显露无遗,可以从王安石命苏轼取中峡之水中看出,中峡之水即是由于其处于水流的缓急之间,正是烹煮茶叶所需的“活水”,体现出茶饮之中的“和解”即为阴阳相调、缓急平和,在茶与水的相继相续之间,成就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积淀而成茶文化独特的“和解”心理。

2.4茶道中的“和解”心理。

中国传统茶文化之中富含深邃而独特的“茶道”精神,对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精神,有不同的诠释,如:庄晚芳注重的“廉、美、和、敬”、林治倡导的“和、静、怡、真”等,这些诠释都以“和”为茶道的内核和精髓,具有极其广泛的内涵,体现出儒家的中庸之道,具体包括有:天人和合、家庭和合、身心和合等。

在中国传统茶道精神之中,推崇儒家的中庸思想,讲究“礼之用,和为贵”、“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在儒家哲学思想理念之中,主张宽容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的精神,以中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看待世间的万物,强调矛盾与统一的互补与平衡,以通达之道来更好地处理世间事务及情感关系,显露出“和”的最高境界和层次。在茶道之中,谙熟茶艺之人尤其讲究洗水、择茶、取器等流程,并推崇“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烹茶技艺和手法,在各种烹煮茶叶的茶艺欣赏之中,注重“精华均分”以及与自然的协调。在饮茶的过程中,倡导头脑清醒而理智、行为得体文雅而不虚浮、态度庄重矜持而不偏执,体现出茶文化的“和解”心理。

2.5茶与酒的“和解”心理。

在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一书中,提及酒乃至阳之物,与火同性、遇火即燃。而苏轼则指出:“姜助阳,茶助阴,在这一寒一热之间,可以跳步阴阳。”。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茶与酒的互补之意。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倡导之中,我们由儒家的主进取、道家的主静观之中,也仿佛看到如酒的儒家文化与似茶的道家精神的融合,正与西方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相映射。在清茶品茗之间,人们转入对现实的理智反思和洞察,显露出犹如日神精神之神韵的品茶境界,达到了人们在醉与醒之间的心理“和解”。在酒性狂烈、随性的挥洒之间,可以增添人们的豪情,暂时忘却尘世的种种羁绊,显示出与茶并行不悖的.酒神精神,由此也获得了阴阳之合、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最佳诠释。

3“和解”心理下的茶文化拓展与整合。

在茶文化的“和解”心理下,我们要实现对茶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拓展,要大力开发和挖掘茶文化内涵,注重茶文化在“和解”心理状态中的自由拓展,使其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容,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之中。

3.1“和解”心理下的茶生态整合。

在茶文化的“和解”心理之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茶之本性中的“和解”心理,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托,充分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使茶的自然生长环境保持生态化,处于不被污染的自然、平衡环境系统之中,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优美、惬意的休闲场所。

3.2“和解”心理下的茶文化品牌建设。

在茶的“和解”心理下,可以遵循绿色的茶文化发展理念,建构茶叶生产基地,以“和解”的心理基本理念为依托,创设享誉盛名的茶叶品牌,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最好传承和弘扬。

3.3“和解”心理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

在我国休闲旅游日益盛行的趋势之下,人们不仅追求休闲惬意的享乐生活,而且还讲究生态休闲旅游中的文化旅游,在茶文化的“和解”心理下,我们要秉承这一理念,挖掘休闲生态旅游中的茶文化元素,将积淀而成的茶文化历史内涵展示于人们面前,使人们感受和体验到丰厚的茶文化历史,亲身感受和操练炒茶技艺、煮茶工艺、茶具、茶礼等内容,在艺术、文化与心理相通的茶文化旅游中,领略到文化底蕴深厚的茶文化,理解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解”心理,更好地实现对茶文化的传承。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茶文化积淀千年,底蕴深厚,不仅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也有极为深邃的哲理思想和美学价值观念,不断传递出以“和”为核心理念的儒家思想和哲理,彰显茶之中正平和的本性,并在“其性精清,蕻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的描述和体验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茶文化中所承载的“和解”的心理意蕴,在茶文化的物质本性和精神文化形态之中,可以看到“和解”之道的流淌与延伸,并且在现代精神文化日益发达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拓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五

想要提高幼儿钢琴教学的质量,就要从现在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做出合理的调整。现阶段的幼儿钢琴教学问题,大多数的问题原因都是教师不能够很好的了解幼儿期学生心理,单方面的重视教学,不能与学生做到有效地互动。影响教学质量。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学说,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幼儿钢琴教师可以更加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学习特征,通过这些特点来进行儿童教学,设计出更加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方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心理学,才能够使得日常的`钢琴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钢琴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教师加强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更加了解幼儿学习时的心理变化,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幼儿钢琴的教学水平,幼儿教师应当注意到教育心理学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1、培养幼儿学习钢琴音乐的兴趣。

现代教学最常用的说法就是“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用让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感兴趣,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良好开展,尤其对与幼儿学生,只有提起他们的兴趣,才能使得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教育心理学最认可的方法就是通过兴趣来推动人的学习,并且为学习提供强大的支持力。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幼儿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钢琴练习中,讲述不同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学生在学习认识曲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乐符的形状,通过乐符的排列的不同来讲述不同的故事,这样能够通过新奇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用故事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曲谱。良好的兴趣培养可以显著提高幼儿钢琴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榜样效应提高学习效率。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说幼儿期的孩子非常需要外界的肯定,并且他们会为了肯定做出很大努力,这个时候如果一个孩子获得教师的表扬,他会做的更加优秀,而且其他孩子也会消防他的行为来获得肯定。在幼儿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样方法,不是采取批评教育,而是表扬孩子做的好的地方,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教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也不能不管不问,这时候的孩子好坏观念分辨弱,很容易把一些有不好的习惯的孩子当成榜样来学习,教师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对榜样的学习。

3、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钢琴的知识与经验积累需要长期的练习,这样的枯燥工作需要强大意志力的支持,这就需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而且,教育心理学认为,幼儿时期的良好习惯最易养成,并且可以跟随人的一生,加强学生的意志培养对孩子发展影响深刻。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孩子意志力的养成。

三、结语。

幼儿钢琴教学与教育心理学有密切联系,幼儿的钢琴教学想要取得显著效果,就要要求幼儿教师掌握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努力促进孩子钢琴水平的提高,推动孩子的全面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六

舒伯特(franzseraphicuspeterschubert),德国著名作曲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上千部音乐作品,广泛涉及于声乐、钢琴、弦乐、交响乐等多个领域,其音乐作品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旋律优美,几百年来流传于世,经久不衰。在舒伯特的重要音乐成就之中,最值一提的是其在钢琴即兴曲创作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舒伯特的即兴钢琴曲为数不多,却均是钢琴即兴曲中的典范之作,由其创作的八首钢琴即兴曲一经问世,便迅速填补了钢琴即兴创作领域中的空白。处于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转型期的舒伯特,在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既体现了古典主义音乐特点,又兼具浪漫主义音乐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由古典主义特色向浪漫主义特色的转型,拓宽了继舒伯特时期之后的钢琴音乐创作者的新思路。而舒伯特本人也历史性地担负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交替阶段的承上启下的责任。舒伯特所创作的8首钢琴即兴曲在音乐领域中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却往往会因为这些作品艺术性较强,曲高难和,而出现谨小慎微,踌躅不前,或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两种心态。在此,笔者立足于教育学原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教授舒伯特钢琴《即兴曲》。

(一)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定理”,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来的最为重要的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他认为,人的需求可以由低至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等5个层次。依据这一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师在制定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教学计划应当注重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1.根据学生个人的生理条件(如手指长短,先天性的音乐感觉)、已具备的钢琴演奏基础,以及现有的.音乐理论基础来选择作品。舒伯特的八首即兴钢琴作品音乐特点、演奏技巧均各有千秋,而学生的个性特点、音乐表现能力、钢琴技术能力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应当以学生最基础层次的能力为基础,以便更好地满足其最基础层次的需要。2.长期以来,教师都是以个人主观判断来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而很少尊重学生个人的意见和关注学生个人的情感需求。尽管舒伯特的8首即兴钢琴曲是钢琴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旋律优美,然而,由于学生个人喜好不一,他们仍然会对这些作品产生不完全一致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考虑从满足学生情感的角度出发来配置教学内容,在其技术能力可以操作的范围内,尽可能安排能使其情感产生亲近感的作品,继此之后再逐渐导入提高学生技术所需要的作品。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破除心中对舒伯特钢琴作品的陌生感,逐步熟悉和适应舒伯特的循序渐进地学习舒伯特钢琴即兴曲。3.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做好师生角色转换工作,使学生能在“教中学”,以满足其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绝大多数学生在教授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时候,仍然沿用的是模仿教师演奏方式,被动地接受音乐表现方式的传统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疑受到了压抑和限制。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定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人能力,有的放矢地设置若干个问题,要求其上课的时候以“小老师”的身份来回复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以上对下”转换为“平等互动”的状态,使学生之间的共享互助成为常态,让学生能够在分享个人经验的同时,实现现阶段的个人价值,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层次的需求,以期达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实现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教学目的。

(二)运用7±2法则,制定教学任务。

众所周知,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7±2法则”是促进短时学习效果最为有效的法则,这一法则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提出。其核心理念是:人的短时记忆力一般是在5-9个单位板块中浮动,均值为“7”。高出7个知识板块,学生会进入“消化不良”的学习疲惫期,而低于7个板块,学生又将处于“营养不良”的学习状态。依据这一理论,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注意将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演奏技巧、音乐创作背景知识、曲式分析等内容进行归类,根据各学生的钢琴演奏基础及音乐理论基础来制定教学计划。每项目计划设计5-9个知识或技术板块,以保证教师能够把重要的知识点讲深讲透,以保证学生既能够“吃饱”,又能够“吃好”,使其能够规避因为课程内容板块过多而出现反复“炒剩饭”的现象,也能够避免因为课程板块过少而延误教学进度。

(三)借助“ebbinghaus遗忘曲线”原理,制定教学。

任务“ebbinghaus遗忘曲线”原理是由德国心理学家ebbinghaus提出的心理学原理,由于它的实践性极强,因此这一原理一经提出,便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过程之中,诸多受教育者获益匪浅。“ebbinghaus遗忘曲线”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人的遗忘规律。ebbing-haus认为,人在完成学习过程后,便进入了一个有规律的遗忘过程,在这个有序可循的过程中,只要能够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制定学习计划,便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以“学习动机”原理为基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加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motivation)是推动学生学习前进,提高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因。学习动机并非单纯的心理活动,而广泛受到了外部动因和其他内部动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需求的目的,让学生自觉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继而开展学习行为,使其能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就舒伯特钢琴即兴曲而言,教师可以适时作出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知识的铺垫,向学生说明所学曲目的价值、意义,指出作品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以及亟待解决的要点,让学生对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过程有全面了解,明确其学习目的,了解其学习意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学生在进行这些准备环节时,会逐步产生深入学习的意愿,也将有利于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后阶段的学习活动。综上所述,舒伯特是音乐史上成就卓越的音乐家,其即兴钢琴曲是其典范之作,这些作品与其他钢琴音乐作品相比较而言,它们具有更丰富的音乐内涵,对演奏技巧的要求更高,其音乐个性特点也更加鲜明。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舒伯特的钢琴即兴曲,更准确地表达其音乐思想,更全面地掌控舒伯特钢琴音乐,就应当立足于教育心理学,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设计教学环节,以期尽善尽美地实现舒伯特即兴钢琴曲的教学目标。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七

教育界都比较认可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提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可见,教育机智对于一位教师成功开展教学活动是多么的重要。

要想拥有教育机智,了解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是基础,囊括能够起到教育效果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巧是重点。有学者认为,青春期的中学生,思维敏捷,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积极探索、怀疑、争论,但由于社会经验尚浅,认识事物、对待事情难免片面、偏激;情感强烈易激动、自控力较差,追求自由、平等和尊重。认识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后,教师们就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心理需求,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侧重从心理学视角去探讨课堂管理中一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

(一)定好课堂约定,保证课堂纪律。

团体康乐活动(简称团康)通常将参加活动的几十或几百人召集在一起,在预定的时间和地点以营的形式进行活动,参与对象被称为营员。在开营之初,为保证参与活动的营员们有纪律意识、有规则地参与活动,一般主持整个活动的导师都会出示一份营规,要求每位营员遵守,给他们几分钟时间阅读并思考留或去,经过慎重考虑后,如果确定要留下来,每位营员都要进行契约宣誓,宣誓结束后,这个营规将全程对全体营员产生监督约束作用,一旦违规,立即惩罚。

参照团康活动的契约宣誓环节,本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采用了这一技术,在每学期第一节课上,就用课件向全班学生呈现我们的课堂约定,逐条细看解读,如有异议,提出一条更人性化的约定来代替;确定约定,对全班学生起到监督约束作用,以后一旦违反,立即按照约定处罚。经过实践,发现学生们基本遵守,即使有学生没做到,我对他们进行惩罚时,均能欣然接受、毫无异议。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大学教师的教诲:“心理学从来就不反对惩罚,但一定要避免让学生觉得教师的处罚是人为产生的,务必让他们觉得这是自然而然产生的,那么他们将心甘情愿接受。”

我与学生的“课堂约定”如下:

预备铃响快速就座诵读心理美文,手势“焦点”,即安静;。

人说我倾听,我说我举手;。

友善真诚;。

保密原则;。

课堂上随意讲话罚站10分钟,并扣一个盖章;。

课堂挪桌椅和走动需轻柔。

(二)小组合作,组间竞争激发学生活动热情。

我们正处在竞争十分激烈又讲究广泛合作的时代。该怎样培养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团康活动很多时候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进行体验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是相当有气场和能量的,而且能保证热情与纪律并存。我相当认同这一活动模式,于是尝试将这一模式应用于心理课堂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有重要他人,中学生的重要他人是朋友,中学生看重朋友对自己的评价与认可。因此,要想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有效管理课堂纪律,不妨尝试团康中的小组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笔者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是可行且有效的。

第二学期,我教学的重点内容是:鼓励同学们根据自身经历或他人故事进行校园心理剧本的创编活动。讲授完校园心理剧的相关知识后,确定创编小组,比赛是以小组为单位。用三周时间讨论交流和共同撰写剧本,第四周各小组代言人上台汇报本组校园心理剧的主题、大致内容和遇到的困惑,由其他小组和教师提供帮助,再用一周进行修改完善,待到创编活动后的第七周统一上交到校园心理剧评比委员会同学手中。经过心理教师和评比委员会同学的公平、公正的审阅、比较、筛选后,确定学校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名单。

当时学生们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每个小组都憋足了劲,希望可以超越其他小组,他们的成绩相当喜人,学生们的创造力令人惊叹。考虑到现在的孩子物质都很丰富,不缺少什么,荣誉对他们来说反而更珍贵,因此我选定了颁发获奖小组的每一位成员一张奖状作为奖励和留念,并且将这些奖状发放到班主任手中,由班主任统一在全班面前颁发,更能增加学生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样也就更利于以后的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大大改善了课堂管理的效果,他们更加懂得尊重同学、倾听他人心声、为小组荣誉争光等,课堂显得有秩序多了。

二、改良行为疗法中的代币疗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行为疗法注重通过一些强化方法塑造人的行为,最终形成稳定模式。代币法是其中一种较为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代币法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方法,是使用有形的、可以得到实物奖励的正强化的方式之一。代币的'种类多样,但要注意方便携带、管理,并且是学生不能轻易从他处获得的。

给当事人某种强化时,还需考虑这种强化物对对方的影响。众所周知,学生是相当重视成绩的,虽然心理课不参与期末考试,但一样可以给他们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做个成绩评定以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因而我选用了这以下方法来评定学生们的心理课表现成绩。

我到文具用品店购买了一个外形独特、刻制着特别字体的小印章作为代币,每节心理课,只要踊跃回答问题,不管好坏对错,都会获得一个章,不过由于有些学生回答问题就只是冲着盖章而来,后来做了调整,一节心理课上只可获得3个盖章。自评遵守课堂纪律不错则画一个笑脸作为表扬;如期上交了心理作业,也会获得一个盖章的奖励。奖罚相当,当学生违反了我们的课堂约定,就会当场被扣掉相应盖章数。学生一学期获得的盖章数将是期末评定的指标之一。期末时,每位同学上交专为心理课堂准备的心理健康记录本到心理委员手中,由心理委员统计全班每一个同学在该学期获得的盖章数目,15个以上为优秀,10~14个为良好,3~9个为合格,3个以下为不合格。运用代币疗法后,学生的课堂表现有了显著改变,很多学生都比较大胆积极地发言,而且也能够遵守我们学期初的约定,课堂秩序井然。因为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教师欣赏和支持的,哪些行为则是教师不太认可的,他们自然就能往约定方向靠近,同时这又不是强迫他们,毕竟约定是我们共同制定的,为自己的期末成绩做努力,也满足了他们被尊重和被肯定的心理需求。

三、利用行为疗法中的行为契约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学校教育不仅教授学生一些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致力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学期我们学校课堂上吃零食的风气很盛,经常要为此耽搁课堂时间。在我任教的8个班中这个现象特别严重。一次在心理课上我看见有4位同学吃零食,我强调“在课堂上吃零食既是对自己形象的不尊重,也是对教师和同学的不尊重。另外,在担心、害怕的情绪下吃东西会消化不良,对身体健康也无益。老师不太喜欢学生在课堂上吃零食,现在正在吃东西的同学赶紧停下,如果谁还想吃零食,可拿出47份来(班上46人加教师),大家一起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听清楚了,从我说完这些话后开始生效。”

待我说完,全班学生都集中精力听课,没有人再吃东西。但是,不到20分钟,就有同学报告,一名男生a在吃东西,我立即叫a站起来,问清楚他吃什么,然后让他拿出47份来,可惜他拿不出,有其他同学开始计数,算出了价格总共是23.5元,他有些不情愿地伸手到书包掏钱,但掏来掏去只掏出了3元,然后重重地放在我的手心,说:“我就这些钱。”可是数额不够,我问他怎么办,他很凶很生气地说:“我哪知道怎么办啊!”当时,我有些恼怒,但立即调整了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状态,细声耐心地跟他说:“那你总得给我们大家一个交代啊,刚刚大家都听到老师的要求了喔。”他反复说明真没钱了,也真不知怎么办,但气势弱了很多。我把钱放在他桌面上,但没离开,继续站在那。接着他小声嘀咕:“还有另一个同学吃东西呢。”他指出了那位同学,刚好是心理委员b,b很有担当地站了起来,承认了刚刚在吃即食面。

与a一样,我也让b拿出47份,他坦言没有,学生就说给钱,70.5元,然而他没有。我问他如何解决,他爽快地说,公开道歉并写保证书。班上同学表示允许,但要求道歉有诚意,他走上讲台,大声地说了事情经过并真诚请求同学们原谅,表明改正的决心。道完歉他立即回座位写保证书,阐述事情经过,明确以后行动方向以及再犯时的惩罚措施,最后署名和日期,我加了三点:心理教师作为与你订立契约的约定人,也要签名;另外,找班主任签名监督;此外,还得找6个班里的监督人。听完教师的建议后,他主动将他的保证书拿到讲台让我签名,并且逐个走到同学面前请求签名监督,至于班主任的签名,他保证下课后就去找班主任,一签好名字,就交到心理室。

接下来轮到a,他看到b大胆坦诚了自己的过错,他也走上了讲台,可是这是个比较调皮的孩子,道歉音量小又不清晰,同学们都认为他诚意不够,要求他再道歉一次,他也听从同学的要求照做,可是同学们还是不满意,这时候他火了。我及时出面化解了冲突,首先跟同学们说明了他小声的心理原因:意识到自己错了,不太好意思道歉所以声音才变小;接着从教师的角度告诉他音量的确小了点,可否再大声一点,让全班同学都感受到你的诚意?他同意了,这次我提议同学们用掌声表扬他敢于承担。回座位后他赶紧写了保证书,与b一样,也请求我签名并找同学签名监督,答应下课后找老师签名。最后我明确了监督人的责任和权利。

虽然这节心理课大半时间在处理这起突发事件,以致没顺利完成教学内容,但我认为这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与心理课教学意图不冲突。这次处理我运用了行为矫正中的定契约方法,自己对自己和他人作出一个公开承诺,并非常正式地找监督人签名,这样一来让犯规的同学感觉到此事非同小可,那么以后会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增强执行力;二来也是为其他同学做个示范,知道吃零食是要受罚的,是学校所不允许的;三来可以令这次的事情有延续性,不会随下课而中止;四来让全班同学感觉阻止吃零食这一行为人人有责。

这节课后的第二次心理课前,有同学跟我报告a又在课堂上吃东西了。而a早已在办公室门口等候我,主动跟我讲述事情经过并道歉,我向a说明,重点是要班上同学原谅你。待上心理课,我首先让a上讲台解释,他刚张口解释,台下同学就有反对意见,坚持要他履行承诺,向班上交235元作为班费,a非常难过地请求可不可以不罚钱,自己做100个起蹲,双方僵持不下。我做了一番协调和澄清,同时跟全班同学分享了一个宽容的故事,这时班上有同学提议:那就做100个起蹲吧。当即,我让a对同学们道谢,在讲台上做100个起蹲,最后终于a做了100个,同学们鼓起了掌。我将他之前写的承诺书交给他,要他重新再做修改,并变更日期,叮嘱他要一诺千金,这次他非常坚决地跟我说:“老师,以后我就是再饿也决不在课堂上吃东西了。我会早点起床,保证吃完早餐再回学校。”我表扬了他,鼓励他要说话算话。

让人欣喜的是,现在已过去大半个学期,再也没学生向我报告他在课堂上吃东西了,虽然我耗费了两节心理课的时间来处理这次零食事件,但见到学生有所成长和改变,真的是很开心、很有成就感。经过这次事件后,我发现学生们上我的课特别专注和认真。

课堂管理需要教师的智慧,更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理解和宽容,只有教师将学生当作合作伙伴,将学生视为一种宝贵资源,遵守学生成长的心理规律,才可能将让人头疼的课堂纪律和教学管理好。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八

煤矿安全工作贯穿于生产与管理的各个环节。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使各子系统相互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信息的准确性与深度,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但到目前为止,这些信息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应用上,在记录、查询、报警等方面,并未发现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无法妥善处理好生产系统的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推进力度,开发更全面的数据分析工具,深入挖掘数据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监测模型,探索各类事故的特点,为煤矿安全生产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既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又能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1大数据及其应用。

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在题为《大数据:未来创新、竞争、生产力的指向标》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大数据(bigdata)概念即指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合。它有着比较突出的4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作为新型的预测技术方法它凭借自身具有的更有效、更及时的指标而深受青睐。如amazon研究顾客的浏览与购买记录由此得出顾客的偏好有针对性地为顾客推荐相关商品及信息;12306网站通过研究乘客订票信息对客流量进行预测为合理分配运力提供了参考依据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捷条件。相对于传统数据观念大数据尤其强调整体的特点、事件处理的效率和数据的'关系对每一领域数据观念的改变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指标逐渐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然而,煤炭行业依旧属于高危行业,并未彻底摆脱高事故率的困境。要想不断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必须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丰富管理方法、优化信息系统。

2.1生产特征。

最近几年,我国煤炭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煤炭行业形势不容乐观。然而,煤炭依旧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1)我国大多数煤矿为井工开采,井下条件错综复杂,由于地质水文条件、赋存条件、井田规模等影响,形成了众多开采方法。(2)由于井下空间狭窄、条件恶劣、作业地点不断变动,增加了对各种事故的控制难度,从而对机械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井下生产过程复杂,包括诸多系统,如通风、采煤、供电、开拓掘进、运输等,要确保每个系统彼此配合、顺利运行,并非易事。

2.2数据特征。

(1)规模大。煤矿企业生产中会产生许多数据资料,这些资料是实时变化的,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测量数据(井下职工情况、机械情况)、环境监测数据(瓦斯含量等)。(2)种类多。煤矿日常运行过程中会形成许多监测数据,其中包括结构化数据,如累计值、平均值等,还涉及半/非结构数据,如事故案例、矿图数据、监控数据等,后一类的比例日益增加。(3)价值密度低。煤矿井下配备有许多监控设备及传感器,它们负责记录井下各环节的动态,监控机械工况以及环境条件,形成了许多数据,但有价值的少。(4)产生和增速快。近年来,煤矿安全管理各环节纷纷引入了信息化技术,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有机结合的系统,包括考勤、矿压、瓦斯等监测系统。每一个系统的全天候运行,形成许多数据,且快速增长。预测是大数据的重中之重。煤矿数据的4v特征,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加以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事故发生的概率进行预测。大数据下的相关关系分析为煤矿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可以通过数据处理结果做出更加科学合理地决策,从而减小人为失误,为构建安全管理系统创造良好的条件。

3.1大数据变革管理思维,提升系统安全观念。

相对于大数据,小数据时代下的直线思维注重数据的精确性,通过分析事物规律,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但该模式已无法满足复杂的煤矿生产系统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信息化应用,煤矿形成了许多数据资料,例如gis、地质、监控等方面的数据,其中含有5%的结构化数据,可以在传统数据库中使用。而其他的非结构化数据,尽管占比非常高,但是却比较复杂,不容易利用。想要进一步应对煤矿复杂的安全生产系统,就要积极更新思维,降低对数据精确性的追求,分析大数据时代下的混杂数据。海量纷杂的数据、优秀的分析工具、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为全样本数据分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数据技术分析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比少量的、精确的样本数据更适合煤矿,可以充分发掘不同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隐藏在背后的信息,得到更多有价值的数据资料,降低人为主观意识的错误,为煤矿做出科学合理地安全决策提供帮助。

3.2大数据技术提升设备运行可靠度,实现对设备动态的有效监测。

近年来,煤矿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引入煤矿生产。过去,基本是等到机械设备发生故障以后才维修,不但维修难度高,而且还会对煤矿生产进度产生阻碍,并且也会提高事故风险。大数据技术可以妥善处理上述难题,如,在通风机上配置传感器,用来记录各种相关数据,对每个工况点的动态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故障点,系统自动对比这些异常与正常情况,便能够发现问题的根源。在第一时间找出设备的异常,系统能够提前发出提示,便于企业做好防范措施。与设备故障导致煤矿停产的损失对比,收集与分析数据的投入明显减少,同时,安全性明显提高。

3.3大数据技术提供事故分析新视角,实现安全管理关口前移。

发生事故后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明确各方责任,对减小事故率有所帮助。但事后处理模式具有滞后性,不能深入发掘安全生产数据,分析事故规律。例如,对于瓦斯爆炸事故,基本上是从火源、ch4、o2浓度等环节入手,然后分析管理、设备以及人员等因素,该方法对于煤矿生产安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瓦斯爆炸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模拟硐室或实验室的层面,没有充分兼顾煤矿井下具体条件,不能分析其他因素的作用。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能够尽可能地挖掘出更多的环境因素,然后构建相应模型,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事故,从多个层面进行预防,将安全管理关口前移,相对于事后分析模式,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虽然煤矿企业大数据的应用时间较短,仍在起步阶段,但大数据却具有非常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助于变革管理思维,提升系统安全观念,实现对设备动态的有效监测。大数据技术不但可以提升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而且能为煤矿生产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保障,推动煤矿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4]张玲,韩俊刚.物联网和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8,(6):112-113.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九

心理是人类与其它物种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幼儿只有对心理有所理解才能较好地理解日常事件。

幼儿心理理论的研究是当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内容,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心理理论的获得也会促进幼儿的同伴互动和人际交往,进而为其社会化奠定基础,作为一个带班老师,我是在如下三个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的。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处于和谐安稳的社会条件下,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这就导致了目前幼儿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生活技能差,从而在未来面对的生活、就业、家庭等方面时都会产生困难。

这点可以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发现。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甚至不会吃饭。

这就明显体现出幼儿生活技能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而行为活动,又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如此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幼儿错误的价值观及认知体系。

我作为一个带班老师曾经尝试手把手的教他们穿衣吃饭,但发现这种方法的效果微乎其微。

随后我发现幼儿在认知事物过程中,是从联想想象以及内心的兴趣来选择性的认知事物,从而导致了幼儿对事物认知的不定性。

在后来的教育实践中,我通过教学的三大环节,以兴趣发展为主题设计教学,通过具体有趣的儿歌抓住幼儿新奇的心理为载体,最后经过图解教会了他们自己穿衣服吃饭,成功培养了幼儿独立自主的生活基本能力。

二、幼儿的语言沟通及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

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这时候老师对幼儿的影响深刻地和长远的,老师的几句表扬的话,一个眼神,或者是时常做的动作都会对孩子内心中产生强烈的触动,对孩子的性格及心理的发展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对待孩子时,我们要向孩子父母一样耐心,全面的照顾孩子。

在我带班的办理曾经有一个小孩叫做洋洋,整天不听我的指挥,我慢慢观察发现他每天衣服都是脏兮兮的,指甲中间也全是泥巴,于是我就叫他过来询问他为什么不听老师话,“勤洗手,后吃饭”,但是在和他的交流中我发现,他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并且发现他与别的小朋友的交往中,总是不善说话。

后来与其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了,这名孩子的家庭是单身家庭,从小缺少母爱,导致了其在日常交往中对陌生人的排斥,甚至自闭。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如古人所说的因材施教,把握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适时与幼儿进行关于心理状态的谈论,鼓励幼儿大胆讲话,鼓励幼儿多与人交流。

在家庭中,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开展亲子阅读。

后来的带班中我积极改善方法,利用做游戏等互动活动营造了孩子平常语言交流的环境,成功使孩子们敢于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养成了勤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

在孩子做对时积极表扬孩子,在做错时不要盲目批评孩子,而是要主动引导是孩子明白这么做为什么不好。

三、对幼儿在当下中国社会所需品质的培养。

经过多年的带班经历,我觉得在当下人文关照下的中国社会,幼儿所需要的教育应为以下二点:

(一)培养孩子个性及创新能力。

把握适当的挫折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好处,而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

从而在孩子不断的磨练中培养孩子的个性,而且在不断磨练中,孩子也会积极动脑去解决问题,而每个孩子先打个方法都不尽相同,这又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及创新的`能力。

例如我曾经在带班中上手工课,当孩子们玩橡皮泥时,我有意提出几个简单的答案不唯一的谜语,然后让孩子去猜,并且想办法动手用橡皮泥去捏与之相应的东西,比比谁的更快。

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对动手的兴趣,及对知识的渴望。

并在实践中养成了个性,创新式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理想勇于奋斗。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缺少了对理想的渴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而假装游戏是我在不断实践中结合幼儿心理所采取的教育办法。

假装游戏是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

在后来我就把孩子们所喜爱的正义的卡通人物列举出来,并一一阐述它们的理想及勇气,然后同孩子们一起游戏,让他们亲自感受到它们所喜爱卡通人物的品质,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埋下理想及勇于奋斗的精神种子,从游戏中体会快乐,从快乐中领悟本质,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出适应当下中国社会的幼儿所应当具备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十

其实所谓奴性就是成年人的依赖性,所谓奴性认同就是和他人形成一种沉溺性依恋关系。

一,栖止。

孔子的形象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复活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无意识事件。

从于丹的“《论语》心得”到奥运开幕式,从网络上流传甚广《孔子的秘密档案》到据说要冲击奥斯卡的大片《孔子》,“孔子”这个意象正在借助现代传媒悄悄兴起一场还魂运动。

二,知识。

最后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百家讲坛”里面,好像一向只有讲者的镜头,只见讲者在讲台上口沫横飞,挥斥方遒,而听众基本上是一片静静地沉默,偶尔出现几阵配合性笑声或者一两个伸长脖子、专心投入的镜头,点缀用的。

梁启超对此的总结是,“自以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后人之奴隶根性也!”

李孟潮:“最直接的答案当然是鲁迅式的——因为我们有奴性,我们有被奴役的需要。”

三,分定。

其实所谓奴性就是成年人的依赖性。所谓奴性认同就是和他人形成一种沉溺性依恋关系。

中国文化的口欲期特征正是和专制权威主义并行的,而这必然会带到中国人生活的各方各面,比如说心理咨询,很多咨询师进入到咨询室的第一刻,就开始条件反射地口若悬河,脑袋不断跳跃的思维就是:“搞定!搞定?搞定!”

在中国家庭中,父亲的长期缺席以及父权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受到了双重剥夺,形成了过长的母乳哺育期、母亲的自我价值感对子女灌注和力比多对子女转移,最终形成母亲-子女的一体化结构,这个一体结构组成了家庭既是无意识也是实质层面的核心,而父亲是经常被排斥在这个母子核心外的,变成了一个仅仅为这个母子核心提供物质资料的人形电池。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十一

目前,各企业虽然都有一套较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也编制了针对各工种、各工段、各岗位较为详尽的《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对职工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安全生产三级教育,但仍无法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有些人认为,企业虽然实行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但随着安全理念的逐层传递,到达一线员工时,势必会产生衰减的情况,这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重大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但人不确定、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容易给安全生产埋下各种隐患。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把握职工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因势利导,正面干预,同时注重改善工作环境和作业条件,让职工在身心舒适的环境中保持细心、耐心和专心,非常有利于企业安全管理,具体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切实关心职工身心状况,改善工作条件和作业环境,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职工长时间疲劳作业、带病工作等。要真正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不能漠视职工的心理需要。

职工需要身心舒适的工作环境,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各种劳动工具,需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而不单单只是像机器人一样“照章办事”。如果职工过度工作、带病工作,则会产生疲惫、焦虑和痛苦等负面情绪,这种状态可能导致精神不集中,无法保持工作所要求的耐心、细心和专心,也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企业应该关心职工身心状态、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工具、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以达到调节职工的心理状态、预防危险事故发生的目的。

二、善于发现职工的各种心理压力、焦虑和痛苦,进行有效干预和疏导,鼓励职工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与和谐。

工作和生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要保证安全生产,就必须建立起职工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与和谐。鼓励职工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和生活观。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论断:“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精神在身体战场上作战留下的证据。”心理学家认为,大部分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内在心理冲突在身体上的表现,大部分意外也有着“故意”的成分。据美国心理学家门林格尔在《人对抗自己》一书中的论述,生活中有些人平时很少受伤,甚至连割破手指、磕伤膝盖这样的小伤都几乎没有;而另一些人则不然,他们似乎比普通人更容易遭受各种意外和伤害。深度探究后者的心理根源,发现这部分人似乎有着“自我伤害”的本能,他们因为工作压力、生存困境、生活失败、心理焦虑等原因而容易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无意识“自我对抗、自我伤害”的本能反应。

笔者转述以上观点,并非暗示企业各类安全事故当事人都有某种心理缺陷或心理冲突,而主要是强调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关注职工的心理状态,洞悉职工因为长时间工作、不满工作环境、无法胜任工作、工作过于单调等原因而产生的焦虑、痛苦、自我怨恨等情绪,并及时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帮助职工建立起希望、乐观、感恩、坚韧的心理资本和生活态度,维护好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

三、运用“21天理论”来推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心理学上有个“21天理论”,即人们连续21天从事某项活动,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而如果连续90天从事某项活动,这种习惯就会固化下来成为自觉意识。企业可借鉴这条理论,在某个较长时间段对职工进行密集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培训教育,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相关要求,让安全生产信念在职工内心生根发芽,培育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习惯和良好素养,真正起到预防及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的。

总之,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日常性、基础性工作,企业要真正重视、关心职工的安全状况,认真梳理作业流程,合理规划作业区域,充分辨识与控制潜在危险源;学会使用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安全检查分析表、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等多种安全控制工具来指导安全生产,控制及防范安全风险,彻底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关心职工的身心状态,及时洞察职工的心理疲惫、焦虑、痛苦等心理状态,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及疏导,最终达到以人为本、安全生产。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十二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着力点。教育部印发的修订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作了具体阐释: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纲要》字里行间为心理健康教育所指明的积极的发展趋向清晰可见,但是长期以来,在以消极取向为主流的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健康心理学教育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种种问题。基于此,积极心理学相关概念的引入,必将以新的视角,弥补先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为完善学生心理素质注入不竭动力。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率先倡导,该理论以积极因素为着眼点,以追求幸福为主题,注重关怀人的精神价值,强调人类自身固有的、积极潜在的建设力量,试图扭转心理学背离其研究宗旨、即将转入病理学学科性质的局面。主张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提倡通过挖掘人类自身的内在资源,激发自身力量和优秀品质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获得美好生活;关注处于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发展、生活。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三是积极的团体和社会制度。

(一)目标定位片面化。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仅达到了使学生不受心理疾病困扰的最低标准,无法满足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高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偏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局限在个别、有问题学生身上,不仅埋没了其本具有的帮助学生“自我实现”的积极价值,反而凸显了其关注弱点和错误的消极倾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前瞻性、预防性功能被掩盖,应用范围被限制在“补救作用”的狭窄空间,削弱了其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正向力量的积极影响,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实践形式有待整合。

目前各地学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遵循的主体思路是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以消除紊乱为最终目标。在此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教育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少数或个别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和障碍问题进行单一的咨询辅导或诊断治疗。这种方式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不免有使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同时,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问题着手,如果寻根究底的话,有可能造成“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危险,若是以消除负性症状为目标,则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难以帮助学生建构对对抗心理问题起根本作用的积极的个人特质。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注重心理理论的讲授和心理问题的预防。此种方法虽然有利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但学科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偏重影响学生的认知,对学生的主观感受,尤其是积极的个人体验引导不足,难以深入触动学生心灵。

3)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包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举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设计心理情景剧等。灵活多变的心理健康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性,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学校是打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号开展德育工作,更有甚者是为了满足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的一时之需,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总的来说,现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消极心理学取向指导下虽形式多样但有待整合,表现出对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调动不足、对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积极品质的引导力量不够、对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组织环境的创设尚不完善等问题,实效性需进一步加强。

(一)丰富和深化积极的主观体验。

学校无论以何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都应该注重丰富和深化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此来催化其知、情、意、行的良好发展,帮助学生养成对刺激事件进行积极解释的习惯,从而为发展学生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奠定基础。此外,学校可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情绪变化,提高其体验积极情绪和情感的敏感性,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由一种积极情绪启动其他相关积极情绪的能力,形成多种积极情绪的共振效应,进而扩大积极体验的影响,使学生学会在接受积极事件带给我们愉悦的同时,通过主动的发现和用心的关注,来引起、延长和增强积极体验。

(二)挖掘和塑造积极的个人特质。

有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积极心理品质越多,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就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集中在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开发、训练和培养。对于普通学生,注意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多使用积极词汇给予鼓励和肯定,科学运用心理测验帮助学生关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建立自尊和自信;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简单地将其看成被动的接受治疗者,而是将其作为具有自助能力和自我恢复功能的主动决策者。

(三)创建和营造积极的组织环境。

学生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环境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他们的个人体验和积极品质的塑造得益于三者的通力合作,其中其主导作用的是学校。因此,学校应创设积极向上的校风,构建和谐宽松、健康阳光的群体心理氛围,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和教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保健,同时加强学校和家长和相关社会机构的沟通交流,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主力军,以家长为后援的多位一体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环境。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十三

摘要: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其认知水平、个性发展与成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独特性。这也要求儿童教育工作者在对其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儿童的独特心理,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并注意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促进儿童有效进行学习。基于此,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展开探讨。

一、将数学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相结合。

通过教育心理学研究,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就能够紧紧地抓住儿童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开展科学教育的第一步,可以有效帮助教育工作者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准确的把握住儿童的发展特点得到的。经过相关儿童心理研究发现,儿童自身形成的思维方式也与其自身动作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也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日常观察和获得的经验来理解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开展数学教学时给予儿童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得儿童获得更多的经验。

(一)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数学知识。

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时,不只是根据教学目标,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更多的`是需要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从生活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通过这一方式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如在对钱币相关数学知识展开教学时,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元、角、分等钱币,并且掌握钱币之间的准确换算,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钱币,同时也达到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二)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

小学生的年龄在6~12岁之间,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借助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如在对分类相关数学知识开展教学时,如果只依靠老师口头和肢体语言的表述,就会使分类概念过于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引入生活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准确掌握分类数学知识。运用蔬菜、水果,让学生把相同类型物品放置在篮子里的游戏,让学生理解何为分类和如何分类,进而掌握到分类的方法。

(三)挖掘实际生活素材,对新知识进行巩固。

大多数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最终为实际生活所服务。虽然小学生的年龄都普遍较小,但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在现实教学中,将书本中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起来,就会激发学生潜在的自我实现欲望。这也就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联系实际,促使学生绽放自我价值,也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如老师在教授相关统计知识时,在讲解完统计基础知识后,就可以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统计情境,让学生统计十字路口中每个路口过往的车辆,最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和分析实际生活存在的问题,以实现对书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二、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儿童情感的有效运用。

(一)结合儿童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老师在教学中以友善、理解和赞赏的态度接近学生,并且在实际数学课堂活动中,尊重和接纳不同学生的观点,并且充分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提出疑问和异议,就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逐渐形成班级独特的数学学习氛围,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二)投其所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

苏霍姆林斯这样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一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对于这种需要,在儿童身上最为凸显。”针对儿童的这一心理需求,老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创造机会,为学生营造舞台,实现内心的愿望。同时,学生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也能够体验到愿望实现的巨大喜悦,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如老师在对学生讲解圆的周长时,就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的方式,让学生采用滚动、折叠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再由老师带领学生推导得出公式,完成教学目标。

三、结语。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如何促进小学数学学习展开探讨。主要是从将数学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相结合展开,对儿童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和挖掘实际生活素材,巩固旧知识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也结合儿童情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投其所好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霞.如何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j].学周刊,2012,(5):155.

[2]朱晓花.如何增强小学数学学习的趣味性[j].新课程,2013,(10):4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十四

在广告活动中对广告心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告活动应该根据消费者的职业、年龄、收入等情况,确定目标顾客群,进行准确市场定位。房地产作为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比较是极为昂贵的。所以在广告宣传中要注意从各方面全方位地说服消费者,有计划地做广告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一、广告心理学的重要性。

美国广告大师奥格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广告的活动中,广告受众是我们的上帝,而消费者的心理则是上帝中的上帝。在广告活动中对广告心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告活动应该根据消费者的职业、年龄、收入等情况,确定目标顾客群,进行准确市场定位。

目标受众是广告活动争取的主要对象。对广告的目标受众进行分析,有助于针对不同的诉求对象、采取不同的广告策略。对于那些可能成为消费对象的群体,要掌握他们的经济状况、消费行为,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或着力培养新的消费观念,从而促成他们的观念转化。

二、房地产策略分析。

房地产作为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比较是极为昂贵的。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意味着要花掉过去所有的积蓄,年轻一代甚至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还清房贷。所以,花很多时间、通过不同渠道对不同楼盘的房地产进行反复分析、比较,是普通商品房购买者的典型购买行为。绝大多数商品房购买者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空间、环境、方便工作生活、满足住房需求。消费者最看重的因素包括:价格、质量、交通、户型结构、配套设施等。

所以在广告宣传中要注意从各方面全方位地说服消费者,有计划地做广告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三、消费心理分析。

20—35岁的青年消费群体主要心理表现为:

(1)自尊自立。

(2)博得异性的好感。

(3)冒险心理。

(4)好胜心理(5)逆反心理。

青年消费群体心理最大的特点表现在情绪、情感上。根据这个群体求新、求异、热情、朝气的特点,广告可以在情绪感染上着力宣传,体现个性、自我、独立、冒险的意识。强调对知识、教育、智慧的尊重,赞扬气魄、胆识和勇气。同时考虑到这个年龄群体的经济实力,也可以考虑在广告中突出实用性、高效、实惠的宣传。

36—50岁的中年消费群体:此年龄段工作上任务繁重、生活上有老下有小、经济上要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维持家庭生活。总体属于理性务实型。

中年消费群体心理最大的特点表现在理性、身份感。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年龄结构重点宣传空间的合理性和舒适性,追求享受和社会地位,突出生活品质的概念。

广告强调产品能提高消费者的地位,显示消费者的威望、尊贵、带给他们快乐享受,令他们产生引领潮流和自豪之感。

(1)功利心理;

(2)方便心理;

(3)家庭温暖;

(4)对子女的爱。

51—65岁的老年消费群体:改善性住房。

(1)守旧心理;

(2)健康的需要;

(3)得到更多休息;

(4)保持所具有的成就。

广告更多强调绿化环保,强调产品的便宜、物有所值,能给消费者带来的直接利益,给消费者带来的快乐享受。

2。房地产广告按性别将受众划分为女性消费群体和男性消费群体。

女性消费群体的广告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温柔、细心、善记、情感丰富、主意变化快、爱美。

现今我国城市女性消费者不仅负责主要的家用消费品购买,在汽车、房屋等消费上同样拥有较大影响力。但大多数企业把目光聚焦于男性消费群体,忽视了女性在社会和商业中的地位和决策权。女性在房产消费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消费主动性,为降低购买风险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产品信息。以年龄和社会属性划分,20—35岁和36—60岁的女性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体。

广告可以依据女性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注重对其感情和情绪的引导。比如突出家庭的温馨和关爱,引导女性消费者对新房子、新环境、新生活产生美好联想。

男性消费群体的广告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尊、好表现、务实、独立、逻辑性强、随意。

男士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形象,开始追求自己向往的品牌包括住房。男人都把事业或工作看得很重,甚至比家庭还重。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得来的成果赢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或赞许。有时当他们的自尊心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时,他们也会借助各种物品的使用来满足。由于青年男子的这一心理特点,所以房地产广告经常的做法是邀请一些“成功人士”作为品牌代言人,通过他们展示潇洒气度,以吸引男性消费者的关注和喜欢。

3。房地产广告按个体的消费能力因素可将受众分为不同的阶层。

按经济收入的高低为标准,消费者一般分为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经济收入不同的消费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对媒体和广告价值的态度均有所不同。

高收入者主要表现为在他们的品牌选择过程中购买决策比较简单,他们很少去考虑产品的品质,而是以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为依据。在同类竞争品牌中,不管质量、价格如何,只要名气大就容易获得他们的青睐。奢华、精英、领导、自我等“高大上”字眼的包装是当今房地产和汽车市场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

中等收入者的经济收入大多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他们的经济收入除了满足维持一般生活水平的要求之外,还有一定的富余。所以如果说高收入者以高消费为特征,那么中等收入者则以合理消费为特征。

中等收入者由于经济收入有限,不可能像少数高收入者那样去追逐名牌,所以他们在商品选择时,会更加关心产品和品牌的象征意义。针对中等收入的消费者,房地产广告应该突出产品的用途和品牌的象征意义。

低收入者的经济收入相当有限,通常只能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准。由于受到经济收入的限制,低收入者购买的商品一般都是用来解决某些具体生活问题的。在品牌选择过程中,价格的高低对低收入者有很大的影响,楼盘的价格优惠策略往往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为了降低购买风险,他们对产品的质量通常十分重视。因此他们常常要采用从众购买或忠诚性购买的策略,值得信赖的房地产品牌也是他们关注的对象。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十五

近年来,虽然国家从各方面都在加大煤矿安全监管,但煤矿安全事故仍时常不绝于耳,因此,研究煤矿事故发生的机理,最大限度地减小伤亡事故,已经成为煤矿工作者和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职工的不安全行为、设备和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不安全的生产环境是造成我国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但管理失误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由于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方面的失误,产生了人员、物质、环境和信息中的一项或数项的缺陷,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在管理过程中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掌握管理手段的管理者,人是煤矿安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人的违章行为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一连串错误的结果,由错误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并强化了错误的需要,从而导致一个错误的行为。在众多的错误中,作业者的心理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员工的工作态度、群体的行为准则、人际关系、领导威信等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与安全生产有十分重要的联系。一方面,人在生产作业中经常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紧张、疲劳、反抗等直接反映到工作效率与安全生产上;另一方面,生产作业过程中的生产机械、作业环境又对操作者的心理状况发生作用,使人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到工作效率与安全。要搞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分析安全管理中的群体社会心理因素,考虑员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一、人性假说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制定煤矿安全管理对策措施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把员工看成唯利是图的“经济人”还是看成社会生产劳动的积极参与者。由于受煤矿职工自身的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煤矿的安全管理过程中,认为人主要是为金钱而工作,为物质生活的享受而生存,只要能满足人对金钱和物质的需要,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基于这种观点,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就是由管理人员利用职权、发号施令,使被管理者服从,让其满足安全工作的要求,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度和制定具体的安全规范,职工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至于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只是管理者的事情,与职工无关。在安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用金钱来刺激职工的安全行为和安全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对抗、违章违纪者采用严厉的经济惩罚措施,即在安全管理上对职工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这种思想在我国煤炭行业相当普遍,特别是像六枝工矿集团这样一些老矿井,条件差,效益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管理方式的局限性也逐渐地暴露出来,它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用职权严密地控制职工,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立起来,排斥工人参与管理,否认了工人在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不可能激发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非正式群体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

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人与人之间具有基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产生共同的情感和态度,并且正是这种情感和态度把彼此组合到一起,如师徒、校友、老乡等。在煤矿的正式群体中,不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而且还对人的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影响职工的行为效率。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以相近的心理特征和共同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浓厚的群体意识,成员之间感情密切,利益一致,彼此之间的交往较为频繁,促进了群体间信息的沟通,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另外在每个非正式群体中,非正式组织的领导人物是自发产生的,虽然没有组织赋予的正式职务和权力,但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特殊的.优越条件,如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善于体贴别人等,因而在成员中有很高的威信,往往比正式组织的领导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力。

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时,它可以协助正式群体完成工作任务,解决一些正式群体无法解决的问题,作为正式群体的补充,满足成员对信息沟通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人们交往、归属、友谊等不同的心理需要。但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抵触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安全生产。因此,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作用,使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保持和建立成员的价值观,目标态度等使其行为稳定;可利用组织进行沟通;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互敬合作精神;可利用其为人员提供归属需要使其安心工作。

三、奖惩机制与煤矿安全管理的关系。

人会对去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学习来影响将来的行为。行为结果对他有利时,就会趋向于重复这种行为,行为结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趋向于减弱或消失。这种情形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对个人的行为实施奖励,从而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即正强化。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就是对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进行惩罚,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直至消失。

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负强化作为基本的煤矿安全管理手段之一,它能及时矫正煤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和确保组织安全有效的运行,如果用法不当,非但不能调动煤矿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而会严重挫伤职工热情,影响安全管理者与职工的沟通,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因此,在煤矿中要科学地运用负强化,坚持正强化和负强化相结合的原则。基于强化理论,在煤矿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强化措施。

四、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亲情管理。

人是企业得以存在的根本,对人的亲情关怀,是企业以人为本的最现实的体现。如果管理者对员工能够悉心关照,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就会有较大的功效。从人作为感情动物的特性来说,你关注我,我也会想着你,形成员工与公司忧乐与共,共同进退。

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亲情管理可以是多样化的,例如:煤矿工会定期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邀请部分死亡职工家属为“三违”问题作报告和职工在下井前要面对其全家福进行安全宣誓;作为一个安全管理人员要弄清每个员工的基本家庭情况,在职工最需要的时候,能够给职工送去家庭的温暖和领导的关怀,如资助困难职工的子女读书等。

只有企业亲情管理员工,员工才会倾情奉献企业;只有企业有了家的温暖、爱的亲情,员工有了归属感、稳定感与成就感,企业才会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

五、结语。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活动受人性假说、非正式群体、奖惩机制、亲情管理等观念制度的影响,对煤矿安全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一个人的心里活动是其外在行为的内在根据和驱动力;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内部心理活动,受内部心理所支配,所以人的行为表现必有心理上的原因。如果心理不正常,行为就要出问题,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研究煤矿职工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外在因素对职工心理的影响,加强对职工安全心理引导,并找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海峰.安全管理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孙健.王玉海,等.安全生产的管理模式[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3]马金华,王春福.企业管理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4]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5]曹阳.让亲情化管理凝聚人心[j].中国职工教育,,49.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十六

摘要: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其认知水平、个性发展与成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独特性。这也要求儿童教育工作者在对其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儿童的独特心理,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并注意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促进儿童有效进行学习。基于此,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展开探讨。

一、将数学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相结合。

通过教育心理学研究,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就能够紧紧地抓住儿童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开展科学教育的第一步,可以有效帮助教育工作者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准确的把握住儿童的发展特点得到的。经过相关儿童心理研究发现,儿童自身形成的思维方式也与其自身动作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也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日常观察和获得的经验来理解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开展数学教学时给予儿童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得儿童获得更多的经验。

(一)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数学知识。

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时,不只是根据教学目标,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更多的`是需要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从生活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通过这一方式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如在对钱币相关数学知识展开教学时,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元、角、分等钱币,并且掌握钱币之间的准确换算,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钱币,同时也达到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二)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

小学生的年龄在6~12岁之间,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借助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如在对分类相关数学知识开展教学时,如果只依靠老师口头和肢体语言的表述,就会使分类概念过于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引入生活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准确掌握分类数学知识。运用蔬菜、水果,让学生把相同类型物品放置在篮子里的游戏,让学生理解何为分类和如何分类,进而掌握到分类的方法。

(三)挖掘实际生活素材,对新知识进行巩固。

大多数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最终为实际生活所服务。虽然小学生的年龄都普遍较小,但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在现实教学中,将书本中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起来,就会激发学生潜在的自我实现欲望。这也就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联系实际,促使学生绽放自我价值,也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如老师在教授相关统计知识时,在讲解完统计基础知识后,就可以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统计情境,让学生统计十字路口中每个路口过往的车辆,最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和分析实际生活存在的问题,以实现对书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二、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儿童情感的有效运用。

(一)结合儿童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老师在教学中以友善、理解和赞赏的态度接近学生,并且在实际数学课堂活动中,尊重和接纳不同学生的观点,并且充分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提出疑问和异议,就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逐渐形成班级独特的数学学习氛围,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二)投其所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

苏霍姆林斯这样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一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对于这种需要,在儿童身上最为凸显。”针对儿童的这一心理需求,老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创造机会,为学生营造舞台,实现内心的愿望。同时,学生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也能够体验到愿望实现的巨大喜悦,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如老师在对学生讲解圆的周长时,就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的方式,让学生采用滚动、折叠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再由老师带领学生推导得出公式,完成教学目标。

三、结语。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如何促进小学数学学习展开探讨。主要是从将数学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相结合展开,对儿童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和挖掘实际生活素材,巩固旧知识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也结合儿童情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投其所好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霞.如何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j].学周刊,2012,(5):155.

[2]朱晓花.如何增强小学数学学习的趣味性[j].新课程,2013,(10):49.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十七

对于

英语

词汇的

学习

是个不断反复记忆和积累的过程,根据不同的人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策略或者方法。就我个人而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记忆和情感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记忆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而如果记忆的同时融入情感,那么我们学习词汇的效率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高。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英语词汇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在学好其基本词汇的基础上,不断地了解时事,不断地更新我们的学习方法,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为自己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要对自己充满自信,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让学习的最佳时间延长,从而提高学习英语词汇的效率。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十八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一些智育之外的学科备受关注,钢琴教育就在其中。从教育教学角度来讲,钢琴教学兼具专业性与教育性,再加上不同学生的钢琴艺术敏感性不同,在实际的教学中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本文主要从教育心理学的独特视角,就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及具体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指提高钢琴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增强钢琴教学实效。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钢琴教学积极意义应用建议。

一、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下人们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科。通俗的说,教育心理学其实就是将心理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以提高教育效果的一种活动。

1.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理论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讲,教育心理学应用到钢琴教学中,其实是一种双赢,既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又同时提高了钢琴教学效果。具体说来,就是从教育的视角去研究钢琴教学,研究钢琴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心理规律、心理活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这对于提高钢琴教学的教学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2.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运用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干预学生的不良心理,准确找出问题所在,尽快解决。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在进行钢琴表演时会出现焦虑、紧张、不安、恐慌等心理症状,影响到表演效果,这时,就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自信暗示法、专注所说法等方法缓解学生紧张情绪。此外,如果钢琴教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自觉运用教学心理学的知识,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突出每个学生的特色,这实际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升。

二、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在实际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知识,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支持学生、提高学生,真正提高钢琴教学的教学实效。下面主要从钢琴教师的角度,就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提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钢琴兴趣。

从钢琴学习动机上来看,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是不同的,有的是由于自己热爱钢琴艺术,有的是迫于家庭或升学压力而学习钢琴。不管是什么原因,既然选择了钢琴,就要培养起一定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看待和学习钢琴艺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钢琴教师一定要从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角度,去分析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从心理层面加深学生对钢琴艺术的感受力,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钢琴艺术、热爱钢琴艺术,进而主动融入钢琴艺术。比如,班上一位学生钢琴学习积极性不足,我就通过闲聊的方式了解到他不爱学习钢琴是因为觉得以后用不着,自己也不大可能从事这方面的职业,于是,我运用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在跟他聊天以及在课堂讲课时,不断重复钢琴学习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好处,久而久之,强化就起到了良好效果。

2.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之间的认知方式是存在差异的,如独立型与依存型、辐合型与发散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等,教学中要运用科学得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具体到钢琴教学来说,我们必须承认,每位学生的钢琴艺术水平是有差异的,这是钢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的。因此,钢琴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讲求科学的教学方法,多鼓励少批评,根据不同学生的钢琴艺术造诣和接受能力,挑选不同难度的曲目,并对其进行全面指导。对于钢琴艺术水平高的学生,要求其精益求精,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表现力;对于钢琴艺术水平低的学生,尤其是反复练习的曲目,要多强调技巧与方法。

3.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舞台演奏时,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钢琴演奏的效果,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运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调节好情绪、克服紧张怯场情绪。

这就要求钢琴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让学生打好基础、做好基本功,用专业的态度去欣赏和演奏每一个曲目,平时练习就要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引导学生情绪,同时,还要多给学生创造登台演奏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演奏心态、演奏技艺等。这样,在舞台演奏时,才会表现出学生的真正的演奏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钢琴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作为钢琴教师,我们应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积极探索适合钢琴教学的好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科学引导学生,激发起学生的钢琴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10)。

[2]谢艳华、孙纪元等.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5)。

[3]高莲花.浅谈幼儿钢琴教学中教育心理学问题[j],音乐大观,2014(14)。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篇十九

本文以高效学习的含义与心理学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就运用心理学理论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具体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分析,期望为中学教育实现高效率学习的目标提供心理学方面的参考与借鉴。

一、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心理学研究。

(一)高效学习的概念。

高效率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依据课程学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依照科学合理的规律进行求知理解,从而以较少的时间、精力投入换取最大学习成效的一类学习方法。其与传统的试错式学习法与经验积累学习法存在本质的差异,高效学习能促进学生获取更深入、全面的知识技能,实现对学生学习意识与能力全面培养发展的教学目标。下图即为中学生高校学习模式。

二、运用心理学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具体实证分析。

(一)选择性注意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选择性注意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基础,学生只有在学习进程中快速注意、认知与学习相关的知识信息,并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才能有效、高速地获取课程知识技能,避免在求知过程中因选择性注意缺失造成的学习效率与成果下降。

研究表明,学优生在选择性注意方面的能力明显优于学困生,前者不仅能快速投入对知识内容的认知活动中,而且对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干扰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因此,教师在中学生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心理意识。例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育中采取师生情感互动法,以真诚的教学与沟通态度打动、感染学生,令学生将思想精力集中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上,经由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优化课堂教育环境与氛围,通过构建师生间轻松、愉悦的互动关系,减少紧张、松懈等情绪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令其主动、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同时可采取针对性的课堂教授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摒弃过于空套、泛泛而论的语言,而多加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语调激发学生的求学兴趣,令其将精力与热情迅速投入教师所讲知识内容中,进而培养学生调节选择性注意的能力,保持最佳的精力运用在知识求学上。

(二)元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元认知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影响主要是调控其学习认知与活动。元认知是学生对个人在学习进程中思维与学习方式的调节与控制能力。具备元认知的学生能及时意识到自身在学习思路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做及时的调整改进,以适应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其是中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关键心理因素之一。对此,在课程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通过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问题,定期对学习状况做总结与反思,采用同学间相互学习情况评价与交流互动等方式,促进学生元认知意识的建立。而学生也应在日常学习中时刻关注自身学习思路和活动与课程学识的契合度,在感到学习吃力或成效不大时深入反思自身的学习问题,及时调整认知思维与方法,从而推动学生高效学习。

(三)学习策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定会采取某种学习策略进行知识认知。研究表明,学优生的学习策略要明显优于学困生,二者之间学习策略的差异,是决定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学习策略是学生依据具体知识内容与求知情境所选用的知识信息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手段,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时学习成果,做针对性引导辅助,指引学生及时纠正自身在学习策略上存在的问题,选取适合于自身学习能力与特性的学习策略。

(四)内隐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内隐认知是学生无需意识与注意投入的学识认知活动。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无意识情况下记忆理解知识内容的现象,对此,教师可在学生求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能力,在知识讲解中加入易于学生理解、能激发学生无意识认知的图片或事物,令学生在学习中对抽象知识概念产生内隐认知加工活动,进而优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理解效率,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教学的生动性,经由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兴趣,并在词汇感知中自动带入语境并有效学习词汇。比如在每堂课前教师应安排热身(warmingup)与阅读前(pre-reading)两部分,以激发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本堂课内容话题预想猜测(predicting)的热情,由此展开对当堂课文的阅读理解活动,在已学知识的构建与辅助下,自动优化对课文知识内容的认知与掌握深度。

(五)非智力因素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非智力因素可称为心理因素,是指学生的性格、动机、兴趣等不直接参与学识认知过程,但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起到影响的各类思想、意识因素。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带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消极的心理因素则会挫伤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兴趣教学做充分引入,令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激发下生成积极向上的情绪与动机,进而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求学,令中学生在心理因素的推动下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活动。

心理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究各心理因素与学生高效学习之间的联系,并采取针对性教学与学习策略,有效推动中学生实现高效率学习,促进其能力素质的提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51710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