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编写教案前,要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和了解。分析优秀教案中的设计理念和思维方式有助于拓宽教学思路。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一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投影、三峡图片、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话说三峡(投影)三峡风光视频。(1分钟)。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
二、走近作者。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作者。
(投影)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人。他好学博览,文笔深峭,在各地留心考索水道变迁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撰成的《水经注》,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齐读)。
《三峡》选自《水经注》,哪么可以想见它应该是以描写什么为主?明确:水。
三、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投影)要求。
(1)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
(1)生字词拼音预习考察:
(2)重点词语预习考察:
(3)一词多义考察间。
四、听读课文,注意语气、感情。
(投影)注意:1、听准读音,听出节奏、停顿,听懂作者的感情变化。
2、注意停顿,节奏。视频录象朗读。
3、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投影)。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仿读课文。
1、请同学们模仿课文录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六、朗读挑战赛。
(投影)请同学们做好准备,男生、女生各选派一名代表,挑战课文范读老师,看看谁读得音最准、节奏停顿最到位、最有感情。也欢迎我们的评论家来说说,看看他们读的好在哪里。
七、领略美景,概括每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色。
1、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
2、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3、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4、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八、析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投影)。
问题讨论:
1、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山、水)。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1)请同学们找出三峡山的特点,男同学读关于三峡山的句子。
提示: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一种高峻美。
(2)请同学们找出三峡水的特点女同学读关于三峡水的句子。
提示:三峡的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的水急猛,有一种奔放美。春冬的水及景色清幽秀丽,有一种清秀美。秋天则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有一种凄婉美。
3、写水是按什么顺序来写?为什么不按四季更替的顺序来写?
提示:作者是为江水做注,重点是写水。写山是为了给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水的主要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秋天—凄婉。夏天水最盛,春冬次之,秋水逐渐枯涸。
4、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峡》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写,显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教师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九、品读:课文图片对对碰,请你用最美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
(投影)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语句,反复品读,展开想象,对照着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出。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十、对比阅读。(投影)。
从文中找出语句来印证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相关诗句内容。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十一、课文试背。
(投影)要求:快速背诵课文。方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开展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十二、看图说话。
如今随着三峡工程的逐渐完工,往日的三峡的背影已经逐渐远去。请同学想象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四人一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
明确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教师总结: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十三、试做小导游。
美丽神奇的三峡,因无数文人雅士的文笔介绍而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而北庭这座历史名城,如今的吉木萨尔县同样有着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今20xx年“欢乐北庭””之旅旅游推介会在我县召开,请同学们来做小导游,借鉴三峡的写作方法,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旅游推介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北庭的风景特点和时代特点。
四人一小组,由组长组织思考讨论,书记员记录。小组代表宣读。
十四、作业。
1.熟读成诵。
2.从文中选你最欣赏的一节,改写为一段现代的写景文字。
3.喜欢绘画的同学可根据课文画一幅山水风光图。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
2.拓展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问:你知道三峡吗?知道些什么?
播放有关三峡的风光片,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走进文本,解决字词。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听读要求(划出难读的字);显示生字及其注音;提出小组合作理解句意的具体要求;多媒体逐步显示各个句子大意。
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句意,整体感知全文。
听课文录音,找出难读的字准备发问;掌握生字词、难读字的读音;流利朗读课文、读通节奏;小组讨论理解句意,口头翻译全文。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多媒体显示附带文字的三峡四季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领略三峡的美,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学生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翻译和体会其中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峡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好句子的表达效果。明确归纳文中三峡山水四季之美: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雄壮美。
三峡的夏水:暴涨迅疾奔放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清幽美。
三峡的秋天:凄凉萧瑟凄婉美。
2.提出疑问:
1)为什么会出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现象?
2)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
3)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你想到什么?
4)你怎样理解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作者感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再明确。
a.仔细读课文,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b.小组合作交流有关句子,并在合作中翻译这些句子,回答质疑,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c.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的.山、水之美。从中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说出这些句子中的词语好在哪里。
四、拓展文本,小结延伸。
小结课文内容: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同时表达了对山河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比较阅读:幻灯片显示《三峡》与《早发白帝城》,两文对照,提出疑问,让学生说出两文的异同点。一起背诵《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三峡工程:(多媒体演示三峡的今天:“高峡出平湖”照片)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春秋两季,长江流域遭遇百年大旱,也有人认为是三峡工程造成的气候异常,就这些,谈谈你自己的看法。由古及今,让学生关心三峡的今天和未来的命运,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三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三峡,用自己的独特歌喉赞美三峡,将来,我相信,三峡古老的历史画卷上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的!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四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五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说三峡。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多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用自己的所见撩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一起来领略三峡美丽的风光吧!(板书文题)(多媒体显示《三峡》图,标题、作者)。
请一学生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朗读《三峡》的现代文。(媒体配动画,音乐图片)。
二、读三峡。
1.配课文朗读;(媒体)。
2.给学生相关材料,让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以下媒体出示)。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媒体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第1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段: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第4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三、解三峡。
理清思路,抓住景物的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领悟作者表现美的`技巧。
说三峡:三峡的真美,你看……。
示例:三峡的山真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小组里说,然后在班级说。
教师归纳板书:山美:山高岭连;
四季美:水流湍急、清荣峻茂、水枯谷凄。
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示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教师归纳板书: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对比手法、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
教师小结: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
如: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凝练生动。
学生可在课文里找类似字词加以品味。
探究示例: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明确:因为相比而言三峡夏季的水最有特色,要详写。夏水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承三峡水势涨落的特点安排夏、春冬、秋的顺序写景。
学生讨论后探讨。
如: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怎么还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或有王命急宣”,封建社会王权至上,皇帝有命令,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冒险行船。)。
如:三峡的茂密树林中,常年栖息着猿猴,为何写猿猴的内容出现在秋季,
你能理解作者的这一安排吗?
(写猿猴悲啼是为了渲染秋季三峡的萧瑟凄凉的特点,也为过渡至下写。
到三峡渔民的悲凉凄惨的生活做好照应及情感上的铺垫。)。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学习的呢?
归纳: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用多种手法表现景物特征。我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应善于借鉴、吸收这些写法的长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诗人精美的语言,那么就请大家高声朗读,试着把这篇短文背下来。
在三峡的风光片段中,让学生朗诵背诵。
五、写三峡。
选择你所喜欢的画面,结合课文的描写,发挥你的想象,以“我走在……”为题,对三峡的山或四景进行扩写。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六
《三峡》教学反思这段时间在进行文言文单元的教学,上了《三峡》这节课后,有一点小感触,简单地记录了下来。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古人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的很感动。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起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的朗读感受与学生交流,谈是三峡的美。但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文章的感受时,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的皮毛,只能说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过三峡吧,如果他们能够到三峡看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课文中有赵州桥、故宫博物院等等,我们不可能都到过,如果学生长大有机会去见识,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注重识记,记住一些“答案”。其实,我们光靠记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吧!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七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八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写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九
多媒体显示: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十
玩味佳句,抓住文眼。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结果,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扩写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扩写使原文那种深远的意境变得平淡了,好多丰富的内涵也没有了。
经过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写导游词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十一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这些人了。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郦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朗读文章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谈三峡的美,谈我到过三峡后的感受,但当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的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说出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味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三峡的缘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峡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吧!
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没有全去过。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们学习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十二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奇景,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山水,扣住季节,扣住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
2.提问: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
明确: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十三
学了郦道元的《三峡》一文,论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有多美,可以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或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看了三峡,我们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江峡相拥,峡谷高深,从山崖间流下来的泉水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江水清清,树木苍郁,山势险峻,百草丰茂。两岸连绵不绝的大山,隔江对峙,像极了两扇打开的巨门,江水在悬崖绝壁汹涌奔流。
走入三峡,层层的悬崖和连绵的山峰,遮住天光日影,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每到天气刚刚放晴的日子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烟云氤氲缭绕,给人幽深而秀丽的'意境。
郦道元笔中的三峡,春夏时美秋,冬秋时美,那里的山水都使人感到岁月静好。
虽然未能亲眼目睹三峡,但也在郦道元《三峡》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三峡那无与伦比的美。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十四
虽不见其物,但却知乎美,这就是郦道元的《三峡》带给我的最大感受,看似简约的四段词句,确实让三峡之美注入脑海之中,顿时感到眼前仿佛真是那高山绿水,河水的奔流声在脑内回荡。
三峡也许在世界上并不算家喻户晓,但在中国一定是人人皆知。高的山,绿的树,巨大的两座山间是深不见底的碧绿河水。站在远处,两座山连绵不断像两只手将河水揽入一望不到边的山谷;乘船荡漾在三峡之中,两侧的山从水中拔地而起,恐怖的是悬崖峭壁之上,是一块块突起的巨牙,两山一冲天际,挡住了日与月,壮丽而优美。山、水、树、石构成了这幅美丽的风景,曲折的河道,漫长的树石,碧玉般的湖面,无不显露着这美景的独一无二。
湍急的水波涛汹涌,翻起的白浪就像姑娘的蕾丝花边,拍打两岸的巨石,卷起一团又一团的泥沙,可即使是这样的湍急,仍是不曾影响过她的美,反而是给三峡之美增加了一丝韵味,不同于平静的.湖面,是急而美,湍而雅,无不让人为其美景所惊叹与折服。
不过这终也只是从郦道元的诗中所品味出的美景,终是无法将三峡真正的美完全展露,只希望终有一日,我也能够坐上那艘在两山之间航行的小艇,感受波涛汹涌的浪,满眼的碧绿。品味这份自然美,见证祖国最美的风景之一。
希望像三峡之景这样的壮丽奇迹,能永不被工业侵害,永葆那份天然的、纯净的美丽!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十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写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从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青山连绵起伏,几乎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下航和上航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达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驭着疾风,也不像这样快。到了晚冬与初春的时候,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大小瀑布,在那里飞流冲刷。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有很多趣味。每当秋雨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都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啼,声音持续不断,格外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一带的渔民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十六
当我全神贯注的看三峡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才发现,在郦道元先生的笔下,三峡是多么的美。不知不觉中,我和绿道元先生慢慢的来到了三峡,欣赏美丽的景色。
在三峡七百里之中,河的两岸全都是高山,并且一个接一个相互连接着,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而且悬崖峭壁是非常的高和的,直接遮蔽了天空和太阳。时间来到了中午,太阳出来了,是那么的圆,那么的红,那么的大,日光照射在三峡之中,照射在山上,是那么的美。此时此刻,我是真想把它记录下。
来到了夏天。三峡的水漫上了山岭,也就意味着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了,什么都不能通航。但有时皇帝的命令急需要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以到江岭这两地中间相聚一起。即使承上飞奔的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季节激起雪白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高悬的瀑布,泉水在山峰之间快速的往下冲荡,树非常的青容,山高草上趣味无穷,真的棒极了。
每到天刚晴的时候,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冷肃杀,但值得我高兴的是,有一些调皮的猴子会在几棵树之间荡来荡去,十分潇洒自在。在高处,也会有一些猴子大声的叫,叫声有回音,十分悲惨凄凉。所以有渔民的歌谣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十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写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十八
“啪……”大浪拍打着岸边岩石,发出响亮的声音,又如老虎般撕咬岩石,在石头上咬出一条一条的细缝,清澈的河水快速的流过,山上有奇形怪状的岩石,这就是有名的长江三峡。三峡中发出的声音多么美啊!空中,小鸟叽叽喳喳,山上,猿声不停,水儿又快活地流过发出下雨般哗哗的声音……所有的声音结合起来,便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乐,令人陶醉。
三峡的高山多么秀丽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陡峭的山壁就像被刀劈过一般地直。山上长着一棵棵挺拔的`树木,就像一个个卫兵保卫着长江三峡。不时树上来一只猴子,叫上一声。一些树木旁,还有石头相陪,有姐妹石等等。有时会飞来一只杜鹃,停在石人的肩上就像要与石头永远在一起。站在山脚下,仰望山顶,只见云雾缭绕,白中透出几分青绿的色彩,十分迷人。登上山顶,眺望远方,那些事物模模糊糊的,在一团团云雾的下方。顿时风起云涌,一下子周围的景物清晰了许多。
你一定会由衷地赞叹:多么美的景色啊!三峡的声音妙,高山秀丽,那儿的瀑布也是那么令人心醉。“哗——”顿时一大股水流倾泻而下,吓得人直哆嗦,水冲到岩石上,飞溅起老高老高的水花,水声震耳欲聋。瀑布连上周围的高山、绿草、大树、蓝天,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自然风景画。啊!长江三峡,你多么地漂亮,我喜欢你!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十九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以往讲授《三峡》,自己都是安排的两课时,本次因课堂性质特殊,便“逼”着自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结合国庆旅游打算指出游览自然山水的益处,自然导入《三峡》的学习,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二十
玩味佳句,抓住文眼。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结果,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扩写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扩写使原文那种深远的意境变得平淡了,好多丰富的内涵也没有了。
经过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写导游词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二十一
(1)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三峡的由衷赞叹之情。
(2)是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充分感受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根据课标对文言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直接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的我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课标的三个维度精心构思的,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情况来看,尤其是从知识扎实的落实,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熏陶渐染,更使我感到我还是上了一节比较成功的一课。授完这节课很长时间了,在我的耳畔还一直回荡着气吞山河的长江之歌,在我的眼前还一直浮现着一幅幅雄伟壮丽的三峡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绪还一直沉醉在和谐、融洽,充满激情的课堂里,学生们一双双主动求知的双眼,师生之间热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动,更使我深刻地感觉到在课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一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师过渡。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二十二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
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b.沿/溯/阻绝。
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4.指名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
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
2.全班讨论解疑。
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提示:借助注释加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重点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愿意)。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师总结:两句均为合叙句。
五、思考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这个问题可由学生提出,注意注释3的提示。
第二课时。
一、释题导入。
指名解释“峡”字及“三峡”两字的含义。
二、理清结构。
1.指名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三峡的哪些景?(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用简练的字概括:连、高、峻、奇。
师:山高峡窄,这就是著名的景观“一线天”。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山的高峻与雄奇。水:急语速略快,读出水的雄浑急速。
春冬:趣音色富于变化,读出山水之美,山水动静之趣。秋:凄语调哀婉低沉,突出其凄厉。情由境生,秋的清幽,猿鸣使人备感伤心。
学生总结出一条,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变成声音。读出来,边思边读,加深体会,升华主旨。当然,学生读不到位的,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去休会,尤其是春冬之趣一段,较难)。
三、品味语言。
多媒体提示:1.从描写角度:正面与侧面动态与静态。从声、色方面等到多角度品析作者写山水的高明。
例如写山的正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侧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也可以说从哪个词或哪一处景能打动你?例如“飞漱”飞流冲刷,具有动态美。
小结:三峡四季之景,了解如此全面,描写却又如此细腻,可见郦道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给我们留下一个1500年前美丽而又神奇的三峡。让我们和郦道元一样怀着一颗爱国之心,陶醉在祖国河山的美之中。
四、拓展:多媒体:让学生们下课到网上了解“三峡悬棺”“三峡工程”和“今日三峡的景色”等内容,把课堂的余趣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一、朗读。
朗读是易于记住字形和字音,默读易于理解,记住字的义,读的多了,一些经典的散文、诗歌、片断也会背了。每拿到一篇课文,我总会先大声朗读几遍,每次上语文课我都会或多或少读上一段;我的学生都很喜欢朗读,也能大声大胆地朗读。读是有魅力的,或充满感情,或清晰流利,或有激情和震撼力,读得多了,4即使最枯燥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也能让最调皮的学生常常目不转睛的陶醉于我的朗读中。
我在语文课上读的特别多,我特别讲究读出韵味,我常常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读、设计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读不同风格的作品,读帮助我提高了文素养,也使我在语文课上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眼、口、心。
二、研究作者和时代背景。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人文,文亦离不开人,毕竟是人的文吧!很多作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本身人格的感召,可获得精神的升华。借助作者的资料和时代背景来解读文本,我在《听潮》,《右溪记》,《小石潭记》,《故乡》等课文中得到成功的尝试,学生对主旨的理解更深刻,古人高尚的人格慢慢渗入到他们的灵魂中,“知世论人”,“知人论文”这种解读文本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他们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了正确的方向。
三、课上生成的一个问题。
“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
有的同学认为要换算,也有的同学认为不换算,在全文翻译结尾做一个注释就可以了。例注1:当时的七百里,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
本来,我是赞同翻译时,换算成现在“里”的单位的。听学生做注释一说,觉得妙极,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呀!
三峡郦道元教案篇二十三
一、注音。
我们的学生对拼音这块掌握的很差,对于阙、漱()、属()曦(),很多同学都把前三个做错。que写成xue、shu写成su,明显q和x、sh和s不分、zhu写成shu。文言文教学中,是要有生字新词出现,由于时间关系,往往不能做到每一环节都很熟透,在第一遍清除文中生字障碍时,对生字有必要进行板书,让学生上黑板注上音;教学时应多读多写,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牢记。
二、解释。
对文中个别字的注释,本来是易掌握的,只要课上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或参考文中的注解,再课下自习,完全可以自行解决。可是,学生根本不自觉学习,不注重文中的注解,没有很好地去理会,对知识的掌握就不牢固,离开了课本就无法给解释。今后应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多看看文中所做的注解,首先弄懂个别字的注解,接下来是句子的翻译。教师可以在习题上让学生多练。
三、翻译。
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
四、回答问题。
本文从不同的季节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景象做了描写。理会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分,着重让学生体会“夏水暴涨,湍急”“春冬水落潭清,风景秀丽”“秋寒猿啸,气氛凄凉萧杀”的奇异景象;不同季节应多读成诵,只有多读才能理解深刻,光靠老师传授,没有多少个学生能记忆犹新,到复习时还是要依靠老师。
我觉得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怎样去学习,只有对文言文有了学习上的眉目,才能产生兴趣,学习上也轻松,不至于很快忘却,复习时候甚是陌生,难度自然加大。
教好学复好习和考好试密切相关,只要师生配合,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教和学都能达到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530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