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说课稿(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7:57:06
古诗二首说课稿(通用16篇)
时间:2023-11-27 07:57:06     小编:紫薇儿

好的交流是实现人际关系和工作效果的关键。总结时要注重实事求是,不要夸大或缩小自己的成就。下面是一些来自各个领域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渗透环境教育)。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渗透环境教育)。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渗透环境教育)。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 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      思乡之情            忆。

人物      追忆童年             思念亲人。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自学内容:

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

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诗歌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背诵这首诗。

简介作者。

一、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只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思考探究。

学生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三、体验反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根据“体验与反思”的要求写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未选择的路》。

诗歌导入。

出示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

2、认识慎重的选择人生的意义。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一、整体感知。

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阅读这首诗,最好是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题:

(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二、思考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3、这首诗歌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四、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这首诗。3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重在朗诵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但这种朗诵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功底,若不,则会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少广度和深度。那麽平时如何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欠缺呢?我想首先必须老师是一个感情丰富,思想阅历很深的学者,这要求我随时随地的充电;其次利用好图书馆和书店。如何达到这一步呢?指导是前提。学生应该搜集掌握哪些资料,老师必须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找到资料后如何取材也是老师指导的范畴。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三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2、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3、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情入境。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诗人们曾写过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歌颂春天的诗。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默读,注意会认字的读音。 2、学生圈出会认字,看拼音读一读。 3、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读,再分别组词。 4、学生自读古诗。三、学习古诗,了解诗意。 1、板题,说说题意。 2、学习第一句。(1)、试着把第一句的意思讲给同桌听,教师巡视。(2)、指名说一说。(3)、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大家讨论。(4)、春天的早晨多美好啊!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句。(5)、背诵第一句。 3、学习第二句。(1)、学生自读第二句,把这句话的意思讲给同桌听。(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3)、指名读,要读出语气。(4)、大家评议。(5)、背诵第二句,背诵全诗。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四、学习会写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 3、书空练习。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读《村居》。板书设计4、古诗二首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能初步用自己的话讲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和朗读。 1、指名背诵《春晓》。 2、指名读《村居》。二、自学古诗,教师指导。 1、自学古诗,学习本诗中5个会认字。 2、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三、小组学习,交流学习体会。提示: 1、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2、说说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3、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教师巡视。四、各组汇报学习情况。五、想像。读完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六、巩固生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讨论识记方法。 3、书空练习。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七、拓展活动。 1、朗读古诗比赛。 2、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交流。 3、合作给古诗配画。板书设计 4 古诗二首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四

教学。

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收篙停棹”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三、

教法:创设情境法四、学法:小组探究法五、教学准备:课件六、课型:新授七、课时: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旧引新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你们正处童年,一切都是新鲜的、美好的,对千年以前的儿童来说亦是如此。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有几首古诗,谁来读一读?(指生读)。

这边的儿童急走追蝴蝶,那边的儿童却在湖边忙垂钓。春天到了,孩子们放学后都在忙什么呢?追蝶的、垂钓的、放纸鸢的,孩子们多欢乐呀,而袁枚笔下的儿童又在做什么呢?一首首古诗在不知不觉间读完了。这四首古诗讲的都是什么?(板书:童年趣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童年趣事的古诗。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1.古诗二首2.学习方法古诗我们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其实学习古诗是有方法可循的,谁来给大家读读?(1)。

解诗题(2)。

抓关键词理解古诗(3)。

感悟诗情3.朗读方法师:是啊,学习古诗首先要解释题意,然后抓住关键词理解古诗意思,最后感悟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遵循这些方法的一切又都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读古诗,要做到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二)《牧童》。

1.指生读《牧童》。

师:好,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第一首诗。

(1)。

读准确。

师:请你来读,你读的字音准确(多找学生)。谁能读出诗的节奏?(2)。

读节奏。停顿得当,读出了诗的节奏。(多找生)。

(3)。

师:谁能读的既准确又有节奏?好,我们一起齐读!2.解疑答惑,理解诗意(1)师: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明白了哪些字词的意思呢?或者结合注释,你明白了哪些字词的意思?(2)那你还有不懂的吗?谁来帮帮他?(3)齐读古诗。突破了这些小障碍既然没有问题了,就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诗意吧。

(4)。

现在你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指生说,两位)说的真好,理解的很到位了。

(5)。

(课件出示)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板书:闲适惬意)谁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牧童的闲适惬意。(指生读古诗)。

深吸一口气,嗅到的满是泥土与青草混杂的气息。广袤的天空中悬着一轮明月,周围几颗星星,隐约可见。那投射下的银光,随着这波浪一动一漾。听!笛声和着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原来是牧童放牧回来了,他匆匆忙忙吃饱饭跑了出去。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个影子连蹦带跳的。他跑到那原野上,连身上的蓑衣也顾不得脱,就躺在这月夜的草地上休息。假如你是牧童,你是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牧童的闲适、惬意。

(三)《舟过安仁》。

《牧童》描绘的是一个小孩放牧归来到月夜下的草地上休憩的场景,那《舟过安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1.小组学古诗。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舟过安仁》。一会儿老师找同学起来汇报展示。

(2)小组汇报展示。

师:哪个小组想来展示一下?(两到三组)。

师:听刚才史雪莹同学读的真是充满童趣,谁还想试一试朗读?听完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两个小孩在嬉笑间解决了眼前的困难。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一个怎样的困难?你看到了两个怎样的小孩子?(板书:机智灵敏)。

2.拓展想象。那这两个小孩是如何想到这么省力的方法?展开你合理的想象,说一说。(你的想象也充满了童趣,真是可爱)。

3.再读体会。就这样,他们撑着伞,乘着风,缓缓地驶向远方,还时不时传来两人爽朗的笑声。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两个小伙伴在一起碰撞出的智慧火花。

师:(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

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

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

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的三首与童年有关的诗,首先第一首稚子弄冰,谁来读?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这样一首充满童趣的诗谁再来读?(三四个)。

师: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谁来解释一下?师:带着这种可爱与童趣我们再读。这样有趣的描写,半分钟迅速积累下来,好,我们一起来读。

师:现在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独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桑茶坑道中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谁再来读?(三四个)。

师:这首诗又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师:好,这一排从你开始,读出诗中的诗情画意与天真童趣。

师:这样可爱的描写,半分钟时间迅速积累下来,开始。

师:这时候,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

生:(读诗)。

鸦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师:

谁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诗意呢?多么天真可爱啊!女生读;

男生读;

齐读。半分钟时间积累下来,谁来试一试?齐读。

是啊,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在这儿布置一个作业。课下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童年是美好而独特的体验,无论你是一个人独处时,还是跟同伴玩耍时,还是跟家人相处时,简简单单,彼此安好就是快乐,希望你们也像诗里的儿童一样简单快乐。

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

(四)《清平乐•村居》。

童年的美好是一人独处时的轻松自在,也是和小伙伴玩耍时的畅快,更是与父母相伴时的闲适温暖。《清平乐•村居》讲的就是这样的童趣。

1.自由读。对照课件,把字音标注在学习单上,自由朗读。

2.展示读。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3.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体会?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

4.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九、作业布置必做:有感情朗读古诗。

选做:小练笔。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五

1、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二首。

教学媒体。

课件。

教与学活动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小结:关注查阅资料的方法和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态度。

提出本节课的要求,联系运用查阅的有价值的资料体会学习,及时做好批注笔记。

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互学习。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齐读课题。

说说,怎样才能学好一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自由读,齐读。

2、知诗人,解诗题。

3、方法活,晓诗意。

理解诗意的方法也有很多,谁知道?

朗读,自由读,齐读。

知诗人,解诗题。

回答。

交流后板书。

抓字眼,看插图,多诵读,查资料。

集体交流。

指名单个质疑,同学相互解答。

4、入诗境,悟诗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

让我们完整地认识一下,诗圣杜甫笔下的这匹汉血宝马。

有感情朗读。指名互相评价。

交流。

小组交流。

把自己读懂的与大家交流,将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一标记。

说说自己是怎样读懂这首诗歌的。提出质疑的同学是否明白,获得了哪些自学的好办法。

有感情朗读,互相评价。

四、总结。

再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再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一、复习导入。

1、 有感情的背诵《房兵曹胡马》。

2、 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方法。

有感情的背诵《房兵曹胡马》。

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1、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集体听读正音。

2、知诗人,解诗题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组织集体汇报。及时小结。

3、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4、组织集体汇报。组织质疑。小结。5、组织学生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

集体听读。

自学。

集体汇报。

回答,有感情朗读、背诵。

推荐两首跟马有关的古诗。

三、教师推荐两首跟马有关的古诗,同位合作自选古诗进行学习。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组织小组内汇报。

组织集体进行故事擂台赛。

合作自选古诗进行学习。

小组内汇报。

总结收获。

四、总结收获。

说说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交流。

作业设计。

必做:

1.抄一抄古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写摘录笔记。

4.预习《巩乃斯的马》。

选做:

背诵自己喜欢的其他描写马的诗句或句段。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六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七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和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句,体会诗人与友人间的真挚友情。

过程与方法:

结合文中插图,朗读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友爱互助。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古诗,去感受古代诗人与友人间真挚的情感。

3、导入  :这节课,先学第一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分句指名读诗,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学习诗中生字新词。

4、强调多音字“舍”。

5、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自读感悟。

(1)联系注解,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2)诗人是在什么季节里送元二使安西的?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3)找出表示友谊的诗句,读一读,说说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题目的意思:(诗人王维)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2)春天送别的诗句,指名说意思,谈感受。

(3)表示友谊的诗句,看图,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与牵挂。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书写生字。

1、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2、学生练习背诵古诗。

3、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第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评议。

2、齐背古诗。

3、导入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描写送别的古诗,去感受另一番的送别情景。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古诗。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5、了解古诗大意:这首古诗是写谁送别谁?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提纲导读。

(1)高适是在哪个季节送别董大?请找出相关诗句来说明。

(2)找出表示友谊的诗句,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3)想象诗人送别的场景,练习有感情地读读古诗。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总结比较,感悟友情。

1、对比读本文中的两首古诗。

2、说说:同样是送别友人,但又有何不同之处?

3、教师小结:留恋也好,安慰也罢,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4、齐读两首古诗,结束课堂。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八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是一首登楼怀古思念乡土的传世佳作。首两联劈空写来,发人去楼空、岁月不再之慨,寄托着诗人入世虚无的悲叹,末两联以明丽之景写江中景色之美,画面顿生明暗对比,但随即落笔暮霭烟波,景致陡暗,原来是乐景写哀,归思难收,令人读罢,如幻如梦,愁绪无限。传说李白登此楼,本欲作诗,见楼中题有此诗,自叹不如,搁笔而去。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古诗黄鹤楼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九

1、比鲜侗究蔚4个生字。

2、庇懈星榈乩识潦歌。

3、绷私馐每一部分的大致内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

4、绷私馍钲诰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思想教育: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从诗句中了解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知道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

1.凭借诗歌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二课时。

一、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在诗歌每一节的前面标上序号。

二、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音和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强调几个难字的字形。“渺、茫、曦、超、庞、遨、幢、陲”

2.理解新词。

(三)轻声读这首诗,看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有什么特点?

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叫押韵,这首诗押ang韵。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1.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例如第1、2两节,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

2.要把诗的韵脚读得响亮些、清晰些,读出诗的韵味。

3.教师范读。

4.学生练习试读。

5.指名朗读、齐读。

教师要通过范读和举例分析等方式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在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五)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思考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

一、齐读全文,思考:

1.这首诗共有几节?(8节)每节主要讲的是什么?哪几节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在一起归为一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是多么贫穷落后。第二部分是第3至7节:写的是深圳奇迹般的变化。第三部分是第8节:写的是深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和特区建设成就的意义。)。

2.这首诗写的是哪儿?(深圳。深圳,原来是广东省东南角宝安县境内的一个小圩(x&)。“圳”字的本意是田野间的水沟,可见这儿原来是个农田。)。

3.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深圳特区奇迹般的发展变化。)。

二、学习诗歌第1、2节。

1.指名朗读(用迟缓低沉的语调来读。)。

2.说一说昨天的这个村庄是什么样?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3.齐读第1、2节。

三、学习诗歌第3至7节。

1.默读3至7节,找出描写这个村庄发生变化的词句。

2.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之后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深圳的城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二是人的变化。

3.学生熟读3至7节,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应该用高昂兴奋的语调来读)。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四、学习诗歌第8节。

1.齐读,思考:

(1)深圳飞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使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深圳特区建设成就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它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和强大活力,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看到祖国壮丽的发展前景。)。

五、齐读全诗,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六、作业。

1.自己复习第三单元。

2.预习第13课。

3、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贫穷落后。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改革开放。

今天焕然一新。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十

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自由读诗。

自主识字。

认读。

读准“瀑、布”,韵母都是“u”,声母分别是“p”和“b”。

“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

识记。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

“楼、依、遥”都是形声字,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式联系熟字来识记。

“欲”组词“欲望、食欲”识记字义。

“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

“炉”,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可将“炉”与“庐山”的“庐”作比较巩固字形。

指导写字。

“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三、朗读感悟《登鹳雀楼》。

板书题目,并解题。

[登鹳雀楼]题意是登上鹳雀楼。

师:简介鹳雀楼,简介作者。

理解诗句之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诗句之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诗句之意: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诵读背诵。

四、作业布置。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背诵《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

板书题目,并解题。

[望庐山瀑布]望:远看。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见附录)。

简介作者:(见附录)。

理解诗句之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阳光照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生:发生,产生。(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紫烟:紫色的云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遥:远。前:山前。川:河流。诗句之意: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飞奔的流水。直下:笔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虚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长。疑:怀疑,以为。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天河)。落:泻落下来。九天:指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诗句之意: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第二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

诗句解析。

前两句: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后两句:“飞流”二字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虚数,极尽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观。一个“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夸张)。

师: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张。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疑”是大胆、奇特的想象。

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诵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

三、作业布置。

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背《望庐山瀑布》,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白日……。

所见远望——照生。

黄河……遥看——看挂。

欲穷……近观——飞下。

所思联想——疑落。

更上……。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十一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它用高度精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富于激qing,并讲求节奏和韵律。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条哲理,一个人的理想、命运、人生、情感。《凉州词》于壮观中寓苍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浪淘沙》借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色,抒发豪迈的气概,表达作者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浪漫气魄。教学这首古诗时,分三部进行。

学习这两首古诗,我想先接触诗句,于是从识字入手,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诗中的字词句,如:“羌”、“簸”的读音,“柳”与“女”字的声母区别(就是鼻音与边音的区别),这些字音对于北方人来讲不存在问题,但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讲,读准字音就是一个难点。如《凉州词》这首诗中的韵脚“间”、“山”、“关”等字的韵母“an”容易读成“ang”。其次,反复朗读诗句,读出七言诗的节奏,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朗读古诗的方法——起承转合的方法,在读中酝酿情感,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采用个人展示、小组合作,男、女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达到熟读成诵,默写古诗。最后,整体感知大概诗意,采取同桌互讲,抽查的办法,在理解诗意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每一首诗都蕴含着诗人的思想和他独树一帜的个性,这两首诗表现两位诗人怎样的思想和性格呢?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结合查阅的资料分析诗人,如《凉州词》一首中,抓住“一片”、“孤城”、“万仞”进行赏析。“孤城”是前两句的重心,作者将“一片”与“万仞”对比,恰如苍茫大海在一叶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城的孤单,而且展示了边塞山川的壮阔雄奇与偏僻荒凉,作者写前两句是为后两句抒情作铺垫,以景为背景,借此景,烘托出戌守者的怨情与豪迈再紧扣一个“怨”字,写出戍守边关将士的哀苦。抓住“春风不度”了解盛唐时期,达官贵人及朝庭对戍守边关、将士的冷寞态度,清晰看到王之涣“少年侠气,常击剑悲歌,慷慨有大略,人民倜傥的异才”的风格,正因为他具有此风格,才“拂衣去官,遍游大河南北,闪谒名公,成为未亲临沙场的边塞诗人之一。又如《浪淘沙》一诗抓住“浪淘风簸”体会明是写黄河历经千辛万苦的流程,暗示写他几经被贬为远州剌史、朗州剌史、播州剌史,连州剌史等等的人生经历。但是作者的诗多数写得比较明快,很少晦涩,无论是古诗、乐府、近体都有共同特点。“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他“风格刚健爽朗,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凉州词》与《浪淘沙》两首诗,诗人采用不同的笔调,展开丰富的想象,前者低沉,后者高亢。

3、赏风景。

这两首虽然都是以黄河为背景,但是其中的画面组合各有不同,读诗之后,让学生闭眼绘景。学生们意会(1)黄河从远方流来,仿佛与天间白云相连,近处有一座四周都是“万仞山”的孤城,城里有许多的戌卒,有的骑马,有的站岗,有的吹萧……每个人的表情愁苦,但却豪壮……(2)黄河弯弯曲曲,汹涌澎湃,作者站在黄河边,只见黄河水浪淘,于是他就想象逆流而上,到牛郎织女家做客……学生通过意会诗境,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追溯到远古时代奇丽风景。

教学《古诗两首》,让我和学生共同走进古诗意境,赏析诗人的独特个性,再现古老的中国黄河之景,激发了我们敬诗人爱祖国河山之情。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朗读,懂得诗句,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体会夏日山亭和田园风光的美丽。

能力目标:背诵两首古诗。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引导学生说说画上的景物,出示古诗题目。

二、初步了解诗作者。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大意。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处。

3、小组读,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四、再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想象画面。

2、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

3、配乐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和意境。

五、感情朗读、背诵。

六、检查识字。

七、实践活动。

课后积累描写风光的古诗,背下来召开一次赛诗会。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十三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初步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能结合句子理解词义,读懂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了解古代劳动人的悲惨生活,认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默写课文《古诗》。

1.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布置学生预习后,从介绍时代背景入手,为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打下基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诗句意思。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想象诗句之间含着的意思。利用插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叙述两首诗的意思,深化理解。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要求,布置预习。

1.按拼音读准生字音后,朗读课文。

2.把每句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整首诗初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

3.不理解的字词,联系诗句查字典取义。

二、简介时代背景,解题导入  新课。

我们开始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古风》,这是唐代诗人李绅作的。古风,即古体诗,这里的风和“风雨”的风不是一回事,不要把风当作风雨的风。另一首诗是《蚕妇》,作者是宋代诗人张俞。蚕妇是指养蚕的妇女。

两首诗虽然写作的时间不同,一首是唐代,一首是宋代,但是都是处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剥削者拼命地压榨和剥削广大人民,致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那时有不少诗人写出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两首。学这两首诗,要认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先学习《古风》。(板书:课题、作者)。

三、检查预习,教给学习方法。

1.齐读《古风》,教师注意正音。

2.介绍学习方法。

(1)学习古诗要初步做到三点:

先把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诗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再把词的意思连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把诗句连起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请一个同学说说学习古诗要做到哪三点。3.检查预习,认识诗中的字或词语。

(1)让学生说出自己怎么划分诗句的词或词语的。

(2)统一划分,诗上用横线划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讲读诗句,理解意思。

1.读前两句诗,理解关键词“粟”、“子”的意思。(粟、小米。这里指粮种。子,子实。这里指粮食。)。

2.明确“一粒”、“万颗”是虚指。

3.用自己的话说前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播种下种子,秋天收获许多粮食。)。

4.设问:从春种到秋收,说说农民的辛勤耕种。

5.读后两句诗,理解“闲田”、“犹”的意思。(闲田,空闲的田地。“犹”,还、仍旧。)。

6.讲解“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被海洋包围,“四海”就指中国整个疆域。)。

7.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四海之内没有空闲的田地,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被饿死。)。

8.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0.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农民辛勤耕种,收获很多粮食,到头来还会饥饿而死?(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剥削者的剥削压迫造成的。)。

五、看插图,读诗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看图(右上:农民收获的情景。右下:农民乞讨。想象:农民饥饿而死的情景。)。

2.读全诗,回答问题:“农民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附:板书设计 。

一、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请学生说说上节课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教大家学习古诗的。(略)。

二、让学生试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蚕妇》。

1.朗读《蚕妇》,划分词或词语。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老师介绍养蚕结茧缫丝织绸缎,为理解诗句打下基础。3.让学生说出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满(泪水多、浸透)。

罗绮者(穿丝织绸缎的人)。

教师指出诗中“城市”和现代汉语“城市”的区别。(入城市,到城里去赶集。)。

4.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一个养蚕的妇女到城里去赶集,回来时泪水不断,把手巾都浸透了。原来她在城里看到全身穿着罗绮的人并不是养蚕的,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三、展开想象,深入体会诗的意思。

1.养蚕的妇女到城里赶集去干什么?(卖蚕茧、缫丝,维持生活。)。

2.为什么她伤心的泪水会浸透了手巾?(自己养蚕,缫丝,却穿不上丝绸衣服,而不养蚕的人却浑身上下都穿着绸缎,觉得太不合理,感到伤心极了。)。

3.看图,从神态和穿着上对“蚕妇”和“罗绮者”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蚕妇:伤心落泪,身着粗布。劳者不获。

罗绮者:喜笑颜开,遍身罗绮。获者不劳。作者揭露不合理的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四、总结教学。

1.齐读两首诗。

2.通过读古诗二首,你对封建社会有些什么了解。(封建制度不合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劳动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生活困苦。)。

3.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五、巩固教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示读法,范读。(这两首诗都是五言四行诗,每行五字,可以按二、三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停顿时间比逗号稍短一些)3.在朗读基础上,背诵《古风》。

4.作业 。

(1)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填在书上。(选用“2”、“3”、“3”)。

(2)书写生字(分析字形)。

(3)默写《古风》。

附:板书设计 。

蚕妇。

养蚕人罗绮者。

伤心落泪喜笑颜开。

身着粗布遍身罗绮。

劳者不获获者不劳。

(任蓓)。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十四

这次的古诗教学算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新尝试。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题西林壁》比和《登飞来峰》两首古诗在一节课中整合完成。设计的基本环节是一、通读古诗,整体感知,二、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三、对比阅读,深入体会。四、拓展阅读,学以致用。一节课下来,学生在投入的学习感悟中,也让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一、打破常规,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有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词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前我让学生们充分的预习。课堂上,从谈论登山的感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让学生汇报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教师通过安排交流学习方法,汇报学习收获、指导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活学活用等环节,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为了改变串讲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的使用力气,《题西林壁》比《登飞来峰》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学习诗意及交流学习古诗方法的重点。

二、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的、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当学生读横看陈岭侧成峰时,没读出岭的感觉来,老师问:“岭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理解岭是连绵起伏的以后,再带上手势指导学生读,学生很准确的理解并读出了这种意思。

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学习完《登飞来峰》后,补充出示的另两句诗,不但增长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培养了他们这种学习的能力。还有本堂课的最后一环节,让学生将学过的诗句运用到短文中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存在问题:

在教学后,反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思考不成熟的环节:比如对比阅读环节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壁》深刻哲理的材料不够充实,课堂上教师有时的评价语不够丰富。

总而言之,学生的精彩让我兴奋,领导的评点让我激动,伙伴的协助让我感怀,课堂的思考让我成长!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十五

教学目标:

2、 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4、 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音乐诵古诗烘托气氛(小组同学共同分享)二、           新授 (一)师过度语:引出古诗1、介绍(绝句)2、介绍诗人杜甫(课件)(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2、把古诗读给同桌同学听。3、认读诗中的生字(课件)4、指导断句(1)第一句师指导标画断句(2)生独立在书上标出断句(3)根据你所标注的断句再把诗读两遍(三)理解诗意1、读第一句话,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两个黄鹂鸣翠柳根据注释教学生怎样理解诗意生:边读边思考   把你看到的景象与大家共同分享。(理解诗意)2、同样方法学习其他几句。生:边读边思考   小组互相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色。   每小组由一名代表描绘你所看到的美景(说出古诗大概意思)师过度:(诗文、景、配乐)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3、展示学生作品、小结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

三、练习朗读古诗。

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自由练习朗读小组选出一名朗读较好朗读与大家共同分享。

师:是啊!船从万里之遥的东吴而来,动乱之后,这条江的交通畅通无阻了,诗人可以乘舟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这又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再读这首诗,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背诵、识字、默写。

1、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

(指名背、齐背)。

五、识字。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十六

文本细读:

《游园不值》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他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形象而又富有情趣。前两句交代了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后两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绚丽的春光,总算不虚此行了。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其重点是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煦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因为和煦的东风催得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值”、“应”、“屐齿”、“小扣”、“柴扉”、“胜日”、“泗水滨”、“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借助诗句激励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景像,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我们读了春的诗歌,春的散文,今天我们来看看春的古诗,在以前你读过的诗中,还记得哪一首诗描写春天的景色?给大家背一背。

(学生背诵)。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春日》。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游园不值”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想到朋友的花园去游玩,但没有遇上他。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2、展示满园春色。诗人善于发现春天、欣赏春天,能从一枝红杏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想像到春色满园,谈谈你想象的满园春色。

3、读好后两句。这枝红杏还带给了吃闭门羹的叶绍翁什么?找到表现他惊喜心情的诗句,读出他的这份惊喜。

指名学生对比读,从语调、语速、表情角度进行指导。

4、读全诗。读出从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5、学习《春日》:

1)、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今天咱们再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我们上学期曾经学过朱熹的哪首古诗?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

6、朗读品位两首古诗。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齿”字,下半部应该是不封口的。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5714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