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热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8:41:14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热门16篇)
时间:2023-11-27 08:41:14     小编:飞雪

健康是人们生活的基石,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享受到更多美好的事物。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案例或实例,使总结更具说服力和可行性。请大家注意,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作者总结的范文,可以作为参考,但请勿抄袭。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篇一

摘要: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同行纷纷抢滩中国评估市场,不仅加剧了我国评估市场的竞争,也加剧了对评估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广大资产评估机构当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评估机构;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推动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近年来,由于国外同行纷纷抢滩中国评估市场、国内处于高速增长的民营企业对专业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使一些事务所的人才不断外流,其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面对新一轮人才争夺大战的局势,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避免丧失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坚持能力适用的选聘原则。

在人才的选聘上,坚持能力适用、结构合理的原则,不求最佳者,不搞清一色,对评估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专业知识结构多样性是评估机构的重要特点,所以招聘人才不可拘泥于单一模式,只能根据机构自身的特点及人才需求方向进行选聘。一是适用。顶尖人才虽好,但往往实用性比较差,也比较自负,容易抱怨职务、待遇低,跳槽倾向大,离家出走的概率高,而且也会加重机构人力成本的负担。

相衡之下,中等人才没有那么清高和傲气,要求比较容易满足,而且人才成本较低,容易留得住,会减少机构的人事波动。可见用中等人才更适合评估机构实际。二是合理。在人才配置方面,实行高、中、低的梯队结构,比较合理,容易协调和配合,减少内耗。而清一色的人才组合在一起,容易互相顶牛、推委和攀比,反而难以留住人才。

如某评估机构,老总和几位业务骨干都是年轻人,学历、资历差不多,而且都是情投意合的朋友,经营业绩甚佳,个人收入在同行业中相当超前。但由于人才整合不当,组织结构不合理,终因关系难以协调,各自另立门户。可见,如果不能坚持能力适用、结构合理的原则进行人才的选聘管理,即使是用高薪也未必留住人才。

二、以赋予发展机会作为用人策略。

现代人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自我表现的欲望,评估机构人才素质普遍比较高,许多人希望自我创业,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即使在机构里图个职业,也期望所在机构能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借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许多评估管理者,往往存在一种激励机制制定上的误区,认为薪金激励是万能的。一个成功人士说过:“尽管薪金上的竞争非常重要,但是,如果高级职员认为这家公司的经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自我推销,即使薪金暂时不能达到他们的目标,他们也会加入这一公司并留下来。”

可见,作为机构负责人,应该充分认识到给优秀人才赋予发展机会的重要性。“格兰仕”的层次激励机制是:对待基层员工主要采用刚性的.物质激励方法,而对待中层以上的骨干,则更应注重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长效激励策略。据介绍:我国著名的名牌企业联想集团就是以企业的发展机会吸引和稳定人才的,他们提出的“用权力激励人的成本最低”的用人理念,实质上就是迎合人才自我实现的追求,只有为其提供用武之地,并以此凝集大批能人,才能够创造出辉煌业绩。

当然,评估机构要保持稳定的人力资源,并不是不要人员流动,因为只有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才能促使评估机构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流动过于频繁则会增加机构培养人才成本,也会影响一个团队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如何处理好人力资源的稳定和流动的关系,考量着每一位管理者的智慧。现代企业时兴“内部跳槽”式的人才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比较和谐地解决了这个矛盾,最大可能地给优秀人才营造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因为在一个机构里,由于人的心理导向需要不同,目标反映在不同个体上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当一个人对自己所追求的愿景感到失望时,其工作积极性便会受到明显的抑制,甚至产生去意。如果能及时得到合适的岗位更换,就可以有效防止人才外流。

三、领导者的魅力和员工的向心力。

评估机构的领导者表现出富有才干、办事高效,而且又是一个诚实、讲信誉的人,就能以一个人的道德魅力吸引人才。有一位管理学大师说:“人的品质和诚实本身,不能成就什么事,但一旦这方面有缺陷,则事事出毛病。”评估机构要保持永续经营,关键在于道德的力量,而道德的核心则是诚信。

如果一个凡事言而无信、喜欢投机取巧、玩弄权术,倾心于为己谋利的领导者,其思维必定缺乏道德认同,也必然难以留住人才。所以成功的机构皆是领导者以诚信为楷模,将诚信作为构筑机构的灵魂,并以此延伸到服务诚信、公关诚信和品牌诚信等。这样即使机构饱受风霜雪月,也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可见,领导者要留住人才,最首要的就是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塑造领导者的形象和信誉,提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

领导者的智慧和魅力,是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机构的文化氛围,构筑健康向上企业文化的灵魂和基石,也是机构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如果机构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氛围,没有形成一个“机构是我家”的软环境,就根本无法凝成一股将员工团结在一起的向心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而向心力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基”。

始终爱护人,尊重人,让人才了解和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切实为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和发展空间。增加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心,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与你“同甘共苦”,让他们毫无怨言地努力和奉献,才能从根本上稳定人心,留住人才。

四、给予合理报酬和提供再教育机会。

其一,报酬:评估机构给予员工的报酬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保障,通过固定月薪来体现;

二是激励,通过项目提成、奖金、股权等体现;

三是调节,通过福利、保险等体现。这样的报酬结构,应该是较为合理的。

报酬的多少对于每一位员工都至关重要,顶尖人才如此,其他员工概莫除外。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市场的反映,不一定体现工作的实际绩效。合理的薪酬制度应该是:基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制订合理的工资标准,切忌“一刀切”;而绩效是可以通过客观的考量来体现的,考量的结果同工资、奖金挂钩,奖优罚劣。

从公平的角度讲,“公平”是员工的主观判断,而这一判断是基于在机构中的横向比较和收益的历史纵向比较得出的。尽管所在机构的工资水平在同行里可能是最高的,但在机构内部,如果没有差别,不能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就会导致员工心理的不平衡,仍然难以留住人才。如某评估机构的老总认为他的几位评估师都很得力,希望长期留住他们。

于是,在他们的工资之外,又给每人加上一块较为丰厚的“特殊津贴”,而且按月固定支付。以为这样就能留住他们,但事与愿违,一段时间后,还是有人要走,这着实令他困惑不已。其实原因很简单,当他们意外得到这份收入时,都会心生感激,工作热情必然高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有人感到这份无差别的津贴与自己的经历、能力和业绩不符,不仅认为这是理所应得的,甚至感到自己吃亏,于是工作努力程度就下降了,甚至萌生去意。因此,报酬体现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是绝对必要的。

其二,教育培训。给员工获得学习培训的机会几乎同高薪吸引顶尖人才同样重要。经营即教育。教育和培训,是立足未来经营的投资。但目前我们也有的机构负责人不愿意对培训和后续教育投资,把人力资源开发当作“成本”而不是以“资产”看待,患有短视症。确实,现在的评估师大多兼有多项评估资质,为方便执业年检,总要弄一张后续教育证书。为此,一年都要多次参加不同资质的培训、再教育,花费多,收效小。

对所在机构来说在费用和时间上确实是一个负担;而且一些经培训提高了执业技能的人,就不安分,导致评估机构“赔了夫人又折兵”。当然着眼于短期利益,或许是不划算的。然而,在以人为本的经济时代,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投资与开发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时”等旧词,如今又释放出新意,得到各界有识之士的认同和弘扬。

我国海信集团坚持实践的“生产人优先”理念,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首先生产的应该是人,其次才是产品。”这一理念引导海信企业走向复兴和壮大。美国管理学家达尔伯格提出:“公司能力的核心是围绕公司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技巧和胆识……最理想的雇员是具有能力及勤学好思的人。健康组织的雇员将把日常学习作为个人及公司成功的关键要素。”

前瞻趋势,我们应该相信在人才开发上适当的时间和经费投入,肯定是一种立足于未来发展的投资。通过再教育和培训,可以帮助优秀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努力将他们的职业成长与评估机构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过程协调一致,融为一体,让员工能感到所在机构的发展前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样人才的流失现象将大大减少。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评估机构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目的是:更好地吸纳人才、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研究和建立人才战略机制,并维持这个机制有效健康持续运行。这不仅是评估机构稳定人才的关键,也是评估行业共同予以关注的重要有效课题。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篇二

招聘企业所需员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是人力资源的主要工作之一。由于电力企业的国有性质和专业要求。我们所需人员在学历、专业能力等方面要求较高,新招录人员基本上是从全国知名大学的电力专业毕业生中挑选。与以往国家分配体制不同,现在更多的是双向选择。每年的各类人才招聘会,我们参与的热情不高。我们招聘人员有严格的指标编制限制。技术人员的招录基本上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挑选。电力职业的优越性使得我们在人员招聘方面有充足的筛选余地。我们在招聘时除要求满足我们的各类条件外,对通过初选的人员还要进行书面考试和面试。书面考试主要是专业知识方面的测试,面试环节主要考察仪容仪表、综合素质、反应能力等。除招聘新人外,与其它部门一样,我们的'人力资源工作的也包括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这方面的内容。对于企业需要的高层管理人员,一般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于企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我们主要通过内部培养的方式解决。我们有完备的人才培养规划,能够为现有人员提供多种的培训机会,促使其成为各个专业的技术骨干,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在人才的使用上,我们坚持用其所长,讲求专业对口。在留住人才方面主要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及高薪。这些年,为了培养和招聘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工人,我们通过与一些大中专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及定向培养的方式,为企业补充合格人员。在企业人员配置方面,我们按需设岗,以岗定人。实施严格的岗位管理制度,与以往因人设岗的机制相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过去人浮于事的工作局面。

二、培训与开发。

在培训方面,我们分别制定有中长期培训规划和每一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工作立足企业发展实际,注重学有所用的实效,广泛开展较大规模的培训工作。学习培训内容方面,力求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广大干部职工的学习需求和思想脉搏,努力做到按需施教。我们依托国内高校和院所,建立了职工培训和实践基地。同时拓展培训思路,选送部分优秀骨干到国外进修学习,开创学习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经验的新路子,是培训工作中的一项创新之举。干部教育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具有很多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点,必须遵循成人教育的内在规律来开展培训工作。在培训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提高培训效果。一是在时间安排上根据成人“三多三少”的特点,做到“三为主”。即根据干部零碎时间多整块时间少的特点,把理论学习要点整理成自学提纲,以岗位自学为主;根据干部晚上时间多白天时间少的特点,通过开办“夜校”的形式,坚持以晚上培训为主;根据干部假日时间多平时时间少的特点,大规模集中培训主要安排在星期天和节假日,以星期天和节假日培训为主。二是内容安排上,做到按需施教、分级分类、讲求实效。着眼于解决现实工作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能为培训而培训,针对不同培训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三是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在搞好常规理论教育培训的基础上,注意发挥参观考察和实践锻炼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到生产建设第一线,到急、难、险、重的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四是在培训方法的运用上,鉴国外先进的培训方法和技术手段,采取启发教育、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对策研究、双向交流、菜单式选课、撰写论文,以及远程教育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创造条件增强学员与教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提高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绩效管理。

在绩效管理方面,我们设计了一套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绩效考核目标化管理体系。具体到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标准,完成任务的量化,超额任务数如何统计计算等方面都有详细说明。每天都要对各个岗位生产完成情况进行记录,每周通报一次考评结果。有专人开展考评工作,实行微机化管理。考评结果作为月度、年终奖金发放的依据,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劳动关系管理。

在劳动关系管理方面,我们按国家劳动保障法的有关规定,及时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期缴纳社保、医保、养老保险资金。妥善处理劳动争议,由于生产企业的特殊性,我们特别关注职工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我们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安全生产。增强职工安全生产防护和保护,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教育,在职工中培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形成人人关心安全生产的工作局面。制定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此外,我们通过举办企业文化活动来减轻职工的生产压力,关心职工的身体健康。以上是我多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积累的一些的知识和经验,我希望通过这次高级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学习,增强我在人事资源管理方面的管理能力,使我能更加胜任本职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打造良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篇三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基层事业单位在中国行政系统中承担着基础性的工作,基层事业单位的责任不仅只是在执行法律法规上,同时还应该承担落实上级的政策。然而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基层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许多应该完善的地方。比如以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刚性管理,呈现层级制的组织形式。这种管理模式极容易出现上下级的依附性和家长制的现象,同时也会出现信息闭塞,进而增加管理成本,因而也更加难以提高下属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该运用柔性的管理制度进行基层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下面阐述旧有的人力资源规划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一、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的问题。

如今,基层事业单位出现了诸多阻碍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的现象,比如不能很好地去提高积极性,进而造成整个事业单位的氛围较为沉闷,不利于基层事业单位的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在另一些方面,传统的管理方式极易造成不公平现象的发生,甚至使员工感受不到应该受到的尊重,如果员工长期保持这种情绪,也会很容易造成基层事业单位管理的僵化。这种沉闷的氛围严重制约了基层事业单位的发展,下面就来具体看一下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所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缺乏。基层事业单位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由于自身的体系性和专业性的限制,合理有效的专业机构的管理至关重要。现如今,对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视程度在我国基层事业单位中亟待加强。我们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的规划机构,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的人员。只有将人力资源工作作为一项建设性的工作贯彻实行在基层实际工作的进行中才能更好的解决相关问题。否则,落后的观念,造成人力资源进一步枯竭,这样同样不利于基层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不断的去创新观念,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自己,增加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基层事业单位的发展。

2.相关人员不能很好地承担起责任。基层工作人员身兼多职现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虽然节省了人员开支但造成了工作范围的模糊不清甚至奖惩制度等相关制度形同虚设。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工作人员间出现相互扯皮,推卸责任,导致问题的不了了之,逐渐被搁置的后果。同时,在很多时候,由于部分员工责任意识不强,很容易造成对工作不细心、不认真,进而造成一些更加严重的后果,不能很好地去为人民服务,使人民的利益得不到很好地保障。相关人员责任感的缺乏同样对基层事业单位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必须要去使员工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地去促进基层事业单位的发展。

3.高效率、合理的激励制度的缺失。考核业绩、福利性的工资以及职务的升迁构成了我国基层事业单位的激励的机制。一般来说国家制定我国基层事业单位的工资,虽然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了相应的调整,但是仅仅简单的考核以及浮于形式的检查并没有真正的表现出员工的实际能力以及自身对工作投入程度的大小。因此在现有制度下员工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这样不利于员工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之中,甚至会使员工不认真对待工作的现象愈演愈烈,并且造成了基层事业单位员工难以升迁的怪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这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激励制度,不能很好地去激发员工积极性,进而难以使员工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基层事业的工作中去。

二、运用柔性管理模式解决出现的相应问题。

以上阐述了原有管理模式的弊端以及出现的问题,包括观念的落后、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以及相关制度的缺乏,这样不利于基层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要对这些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更好的去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下面详细的阐述如何更好地采取措施解决来以上问题。

1.做好基层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实施柔性管理模式。确保基层事业单位的有效运行与提供人性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及科学管理基层工作人员是基层事业单位的首要目标。建立科学高效的专业管理制度,向基层工作人员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氛围。建立相应的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实施长效的管理机制,进而更好的建立起基层事业单位间的和谐融洽协调的机制体制。通过运用这些模式,逐步去使员工更好的去激发自己的创造性,进而不断的去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能使基层事业单位过于沉闷,体制过于僵化,才能更好的促进基层事业单位的发展。

2.柔性的管理模式的考核与薪酬制度的制定。原有的基层事业单位运用的是刚性的管理制度,这样很容易浪费大量的资源。运用柔性的管理机制建立明确的分工、目标,这样不仅给予了下级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也能使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更加明确、具体。在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改善了工作人员对工作不认真的现象。同时也要根据员工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详细的奖励或惩罚。此外,管理者应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工作作风来对员工实施不同的激励办法。不仅要让员工做财富的创造者也要让员工与管理者共同享受发展成果。

3.实施柔性的人才开发、培养的方案。营造出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工作氛围。通过单位为基层事业单位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单位员工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水平,同时也能使基层事业单位获益。基层事业单位根据各尽所能的原则,合理科学的安排员工的工作岗位,不仅能给员工一次发掘自己潜力的机会,也将单位的人力变为人才,进行合理的人才的安排。基层事业单位在为员工创造更多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从而使基层单位人员培养了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让他们自己自觉并且自愿的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为基层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应该不断的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之中,应该不断的去增强基层事业单位的活力,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去促进基层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总结。

基层事业单位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不仅打消单位人员的积极性也阻碍了自身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亟待引进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增强自身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协调性,以便更好地进行基层事业单位的规划。同时,也要更加合理的制定相关的赏罚制度,以便更好的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使员工更加有创造力,进而使事业单位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子芳.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与柔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15)。

[2]郭东勋.试论需求层次理论在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7)。

[3]赖金霞.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育工作调查与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9)。

[4]闫晓娟.巩固基层统计制度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j].统计与管理,(5)。

[5]陈雪红.基层人力资源的管理作用[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12)。

[6]伊桑·孜力力.关于基层开展医院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篇四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时间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然而管理自古有之,高等院校管理亦是如此,有了组织就需要管理,高等院校的管理最核心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高等院校的管理目的与行为,跟当前高等院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息息相关,高等院校需要在错综复杂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积极变化中寻求机遇与应对挑战。内部环境面临着高等院校涉足的领域空间不断扩大,各职能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并不断衍生新的职能功能,日益密切的加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高等院校生源的扩招,教职员工的增加,各种资源的不断扩张,导致高等院校的管理日趋复杂。外部环境面临着知识大爆炸时代所带来的新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知识经济的市场化,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前各高等院校都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市场化的趋势,办学模式受到市场机制的挑战。高等院校间在生源招录、就业指导、人力资源、科技与自己的竞争中都面临着市场化的挑战,而各高等院校见都已加强人力资源竞争做为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高等院校如何发挥自我优势,有效的开发内外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议题。当前,将人本观念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当做刚性话管理的有效补充不断受到各界的重视。然而人本管理只能作为柔性管理获得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因此人本观念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不能全面系统有效的考虑高校当前面临的各种战略因素,所以无法适应当前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要求。正是当前高等院校的柔性管理通常体现了滞后性问题,致使高等院校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不够迅速。通过资源基础理念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从高等院校战略管理的角度描述柔性管理,从而获得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方法与途径,最终使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和高等院校的战略管理达到平衡匹配。当前,高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部署到各部门的具体职能体现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的价值利益链条。因此,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战略部署到各部门具体职能形成的整体框架和系统体系的柔性管理框架成为高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体系。资源基础理念成为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研究的基础性理论与模式,作为当前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提供全新的研究理念。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篇五

科学规划网点分布包括两层内容,一是统筹规划网点的地理分布,解决网点服务区域重叠的现状;二是合理确定网点的功能分布,改变网点服务功能重叠的情况。通过改变区域重叠和功能重叠的现状,充分利用有限的网点资源,扩大服务能力,从而提高服务效率。

统筹规划市区银行网点的地理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市区银行的数量众多,在半径500米的商业区内,同一家银行的分支网点可能多达4-5家,银行网点服务区域重叠。形成商业区网点服务区域重叠现象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由于这些重复分布的网点历史帐户数量基数大,资金自然增长,而银行内部考核一般以开户网点为基准,因此,这些网点的帐面指标较为理想,进而影响了银行对网点地理分布调整的决策。银行应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上,统筹规划,对网点地理分布进行调整,确定每个网点的服务目标区域和市场定位,对服务目标区域重复的网点进行必要的撤并,优化网点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能力。

合理确定网点的功能分布。随着银行扁平化治理改革,市区大批分理处、储蓄所升格为支行,新支行与原有管辖支行由协作关系变为竞争关系。在考核利益分配机制的驱导下,这些新支行,无论是否具备条件,都向上级部门申请各项业务权限,朝全功能网点的目标发展,形成“家家办国业,个个办信贷”的局面。受到市场容量和人力资源的限制,分行在批准支行新办业务的同时,不会给这些支行必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升格后支行往往具有某项业务的开办权,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为客户提供高质服务,又因害怕互挖墙角而不愿意将客户介绍给较大支行,造成潜在客户群体的大量流失。因此,银行应该注重建立片区支行联动机制,防止内部过渡竞争和潜在客户资源浪费,将五个指头的力量集中成一个拳头,在形成合力争夺市场的同时,可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效率。

二、科学规划柜面业务。

合理规划网点后,提高服务效能的第二步是科学规划柜面业务范围,充分利用现有柜台的服务能力。经过十年以来的建设,银行科技运用水平越来越高,电子渠道越来越广泛,自助存取款机、帐单宝、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产品已经深入百姓生活,但银行柜台排队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不可否认,经济水平提高,银行交易量呈几何级增长是柜台排队的主要起因。笔者认为,银行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办法,发挥柜台的最大服务能力,给客户提供快捷的、专业的服务。

加强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减少柜面的传统业务工作量。我们经常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一边是银行柜台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边是银行自助设备旁客户寥寥无几。调查发现,排队的客户办理的业务主要是存取款、一卡通代扣业务、转帐和速汇通业务;这些业务都可以在自助设备上办理。客户不使用自助设备的主要是对自助设备的功能了解不够,对自助设备存款的使用缺乏经验、安全感和认同感,。因此,提高银行服务能力的第一个途径是加强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在完善自助设备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自助设备使用的引导。例如,大堂经理和网点经济保安主动向客户介绍自助设备功能,辅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分流排队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在营业大厅设立“业务指南牌”等,提示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办理存取款、一卡通代扣业务、转帐和速汇通业务等;通过社区宣传、海等媒介宣传渠道,提升居民对自助设备功能的认知程度,培养客户使用自助设备的意识,建立自助设备业务品牌形象。

加强网上银行等产品的营销,将服务渠道延伸到客户门口。增设网点和窗口的方法,不仅受到成本的限制,而且始终无法满足客户对银行成倍增长的服务需求。而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催生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无所不在,随时为客户提供高效的、贴身的服务。因此,提高银行服务能力的第二个途径是加强网上银行等产品的营销。如何缩短客户对网上银行的`认知过程,如何消除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不安全感,是网上银行的营销关键。例如,银行可以在人流量较集中的网点,设立网上银行试用点,由大堂经理辅导客户试用网上银行各项功能;银行可以联系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举行专场推介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全员营销,所有银行人员都知道、使用、体会、宣传和介绍网上银行。

加强柜台业务规划,提高业务处理能力。银行必须加强柜台业务的规划,有效利用稀缺的、昂贵的柜台资源。首先,银行可通过收取服务费等合理方式,对柜台业务的客户群体进行筛选,给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客户提供幽雅的环境、卓越的服务。第二,根据客户群体的数量和业务种类的特性,动态调整每个柜台的服务范围。对于业务处理较为烦琐、业务技能要求较高,或者新开办、临时性的业务品种设置专门的柜台,配备高素质的业务人员,集约化操作,提高服务效率。对于vip客户、大宗业务客户等非凡客户群体提供专门的柜台,分流其他柜台压力。第三,柜台业务流程再造,减少中间环节。在业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把握风险原则,适度突破限制,适当放权网点,减少层层审批的中间环节,缩短业务流程。第四,配置专业的、稳定的柜员。每个网点的柜员应相对稳定,至少每个网点的业务骨干相对稳定;柜员的培训一定要到位,具有全面的业务知识、熟练的操作技巧,银行才能在熟悉客户的基础上服务客户。

三、科学规划。

业务系统。

银行提供服务必须依托是银行业务系统。科学规划的业务系统,如同给柜面服务人员提供一套实用、高效的工具。因此,在规划业务系统时,必须以用户为导向。第一,系统设计应遵循稳定的原则。系统的重大改造应慎重,不宜频繁;系统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原有业务系统的模式和前台人员的业务习惯,使其操作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缩短前台人员的适应过渡期;尽量通过优化后台处理模式的途径进行系统改造。第二,系统设计应遵循便捷原则。单位和个人客户群体的服务要求不同,治理政策差异,因此,系统设计不能过分强调交易整合,交易应尽可能细分,单位和个人的交易应区别对待,常用交易界面应尽可能简单。过渡的交易整合,可能会导致交易处理复杂化,既不轻易技术维护,也不方便业务操作,进而影响柜面服务效率。第三,系统设计应遵循服务原则。客户亲自动手操作的系统必须尊重客户已养成的习惯,按照不熟悉银行业务的角度设计功能,不能按照银行专业人员的思维设计实现方式。柜员使用的系统应按照一线柜员的业务处理思维进行设计,不能为了技术实现方便、或者实现某些治理需要而牺牲柜台服务效率。例如:系统要实现“以客户为中心”,需要收集客户信息资料。按照服务原则,“收集客户信息”的功能只能定位是柜面系统的附加功能,在不影响柜面服务的前提下,附带收集一些基本信息,对于其他信息由业务系统提供专门交易进行处理。

四、科学规划业务产品。

银行服务的内涵是业务产品。因此,科学规划业务产品,是提高服务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而科学规划业务产品必须建立良性循环的创新机制。高效的创新机制必须彻底摆脱“定性思维”的困扰,依靠全行员工的聪明保持高度的市场敏感度,在第一时间推出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实施“领先”策略,以快制胜。例如,二手房交易急剧升温时,银行可以房产中介结构联盟,抢占个人二手房贷款市场,取得客户、中介和银行共赢。在进行产品创新时,银行应细分客户资源,区别对待批发和零售业务、高端客户和低端客户的需求,开发产品系列化,满足目标人群的需求。由于银行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产品差异化不大,轻易被模拟,因此,银行必须不断创新,推陈出新。当同业推出某种新产品或银行创新能力有限时,银行建立灵活的市场应变能力,迅速采取“跟进”策略,对它行新产品进行必要的完善和修改,迅速推向市场,满足客户需求,巩固现有客户的忠诚度,提高服务水平。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篇六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校园不断扩大,新校区不断建设,随之而来的是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职工跨校区工作、部分学生开车上学等各方面因素,造成校园里行驶的车辆日益增多,造成了高校校园交通安全隐患。

本文分析了高校当前的交通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初步探析了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措施,提出了解决高校校园交通安全压力的一点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校园交通安全现状;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对外各项交流也在不断增多,教职工及学生开车出入校园越来越普及,校园交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校园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安危,关系到教学秩序的正常有序,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发展,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完善校园内交通设施、标示的建设,齐抓公管,才是杜绝校园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

一、大学校园交通安全现状。

高校校园一般处于城市市区内,门口紧邻交通要道,导致部分社会车辆把校园当做临时停车场,给已经严重饱和的校园交通现状增加负担,加上高校本职教职员工和部分学生开车进出校园,一般高校大门处车辆出入频繁,来往密集的车辆及行人,导致了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

同时,高校与社会联系越来越多,校园大面积的施工建设,学校内各类培训班、科研项目不断增加,各类货物运输、业务单位车辆来校合作、兄弟单位来校考察等各种情况车辆进入校园,且外来车辆对高校交通管理及停车场位置不熟,从而进入校园后随意乱放车辆,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大学校园交通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

1、校园内行人、机动车数量高速增长,而高校道路设计之初就十分狭窄,老校园的问题尤为严重。

高校道路建设之初,为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道路建设时通常设步行道,道路不会太宽,一般是5-7米,步行道两边设立人行道。

而现今高校内车辆越来越多,车辆行驶在步行道上,人、车抢路而行现象十分严重,加之高校校园一般不设专门的机动车停车场,校内有限的停车位不能满足机动车高速的增长,车辆只能任意停放道路两边,行人在车辆中穿梭而行,造成交通环境日益恶化,存在极大的校园交通安全隐患。

2、高密度的车流量造成管理不足。

高校对出入车辆进行相关管理,要求对出入车辆登记查验,传统的门卫人工查验、登记、发证等工作时间过长,有其是山下班的高峰时期,校园大门处极易造成车辆拥堵,手续繁琐造成的门卫与车主的矛盾、冲突也时有发生。

3、大学交通安全制度建设不足,师生员工安全教育度不足。

大学校园面临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而大部分高校的校园交通安全制度还停留在前或更早,并没有根据当前的形势而每年做出更新;校内师生员工也没有专门的校园交通安全教育,加强师生校园交通安全意识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学校园交通安全的方法和措施。

1、合理规划校园道路建设,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

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富有远见的规划道路建设,提高校园容纳度;对老校区道路建设加强改造,提高利用率,;完善校园道路标示、标志的设立和维护;交通安全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校园道路设计、交通标示的建立、维护,大型活动的交通保障,交通事故的处置善后等工作需设置专门的交通管理人员。

2、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引进交通智能化管理系统,加强交通管理效率。

通过建立交通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校门处对人员、车辆进行分流,对校内车位实行动态化管理,使交通管理走向科学化、高效化;通过收费这个经济杠杆,来达到限制外来车辆进校,缩短车辆在校内停留时间的目的;局部实现无人化管理,降低人员成本,提高通行能力。

3、建立、健全校园交通安全制度,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校园安全。

高校应根据校园周边环境、校区面积、师生数量、道路状况、机动车现状等因素,制定校园交通安全制度,对车辆行驶路线、速度要求、停车区域等做出规定,做到管理中有章可循。

合理的校园道路建设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机动车辆高速增长对校园的冲击,而切实有效的校园交通管理措施,对于解决高校交通安全问题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比如高校普遍施行的校园内限速限行制度,在充分考虑校园道路特点的情况下,对校园道路进行限速,对局部道路限制机动车辆通行,确保安全;对高速增长的机动车进入校园这一现状进行有效分流,比如建立校园公交线路,自行车租赁制度等,减少校园内部大量开车的现状。

设立专门的课堂教育及专题教育,宣传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师生员工校内交通安全意识,有效降低高校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加强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维护校园内良好的交通秩序,保证校园内行车畅通,人员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高校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大对校园交通硬件设施的投入,完善交通安全制度,加强师生员工交通安全意识,强化管理手段,努力创建一个文明、有序的校园交通环境。

参考文献:

1、魏来.《高校校园交通管理制度探索》重庆与世界1月。

2、张伟锋.《高校交通智能化管理调研与探索》中国水运第12卷第4期。

3、严玲吴锋《校园交通管理与安全问题的思考》法制与社会6月。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数量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人员、车辆数量也不断增加,这给高校校园交通管理增加了难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探讨,对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现状和现有法律规制等进行论述,并提出了完善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法律规制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交通事故;法律规。

一、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现状。

1.管理形式。

目前,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形式主要有3种:封闭式校园交通的管理、半封闭式校园交通的管理、全开放式校园交通的管理。

中国各高校大多都有自己独立的地理环境,由校门控制车辆、人员的出入,仅有少量的高校内有居民居住或其他单位设立,因而中国高校大都属于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管理,全开放式的数量很少。

2.管理主体。

高校校园的交通管理由于其地点的特殊性,与普通的道路交通管理不同,一般情况下的管理都被排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调整的范围外,从而使得它的管理不能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下简称“交管部门”)直接依其职权进行,只能由高校保卫部门进行。

当然,交管部门受高校邀请与高校保卫部门协作管理或者交管部门接到报案作为例外,可依其职权进行管理。

3.管理方式。

最好的管理方式就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效果最为显著。

虽然一般情况下的高校交通管理被排除在《道路交通安全法》调整的范围外,不受一般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约束,但是许多省市都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进行调整,如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公安厅《关于加强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另外,各高校也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指示精神及维护校园公共安全的实际需要,制定了校园交通管理规定,如《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治安秩序管理规定》。

4.管理效果。

在地方性法规及各高校内部交通管理规定的约束下,高校校园交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保证,避免了一定数量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校园师生人身、财产的安全。

但是我们也发现,由于具体的法律规制存在问题,高校校园交通的管理难度比较大,管理程序比较复杂,这些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交通秩序,因而相关的法律规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现有法律规制。

针对众多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问题,人们最关注的莫过于校内交通事故的处理问题。

近年来,校园交通事故频频出现,以致社会关注度越来越大,校园交通事故的法律规制问题一时成为热点。

为此,笔者着重针对校园交通事故的法律规制问题,做出简要论述。

1.负责处理的部门。

负责处理高校校园交通事故的部门主要是高校保卫部门和交管部门。

高校校园内的交通事故一般由高校保卫部门自行处理,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

”这说明,校园内的交通事故可以由学校的保卫部门处理,也可由交管部门负责处理。

学校的保卫部门一般处理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情节轻微的行为,而对于违法情节严重、造成重大伤亡的行为,则由交管部门进行处理。

但是,如果有人向交管部门报案,则不分轻重,由交管部门负责处理。

当然,交管部门也必须依据有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接到报案后,应立即派交通警察到达现场进行处理。

2.处理的法律依据。

高校校园交通事故的不同情形有着不同的处理主体、处理方式,因而处理的法律依据也有所不同。

学校的保卫部门一般处理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情节轻微的行为,因此,在此情况下处理的依据通常是各高校的内部规定。

交管部门负责处理违法情节严重、造成重大伤亡的行为,或者接到报案的行为,此时依据的就为《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

3.校内交通肇事的处理。

校内交通肇事问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它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于一般道路上的交通肇事情形,值得我们的关注。

谈到交通肇事,人们往往会想到《刑法》中的交通肇事罪。

但是,由于校园地点的特殊性,发生在其内部的交通肇事行为尽管构成要件完全符合交通肇事罪,却不能按照该罪处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原则上只能发生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之内,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之外,如在某一些厂矿、学校、单位内部开车肇事一般不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因为这些厂矿内部、学校内部或者机关大院里面,不属于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在这些地方的交通肇事一般以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

目前,中国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法律规制尚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笔者相信,建立一套基本完善的法律规制,虽存在许多困难,但是也不是不可能。

以下就为笔者的一些建议。

1.明确管理主体。

高校校园交通的日常管理,如设置交通标志牌、制定相关校园交通管理规定、管理车辆的进出及维护校内交通秩序等,通常由其内部的保卫部门负责,笔者对此不持异议,而对负责处理校园交通事故的主体,笔者有不同看法。

现阶段中国负责处理高校校园交通事故的主体主要是交管部门和高校保卫部门,管理的范围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规范有所不同。

笔者认为,应有统一的管理主体,即交管部门,以保证事故处理的公正。

当然,高校保卫部门依然可以管理,不过不是依其职权而是依交管部门的授权,且要及时向交管部门报告情况,而交管部门根据保卫部门的处理情况,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同意的备案,不同意的给出处理意见或自己重新处理,这样,事故的最终处理主体依然是交管部门。

具体来说就是,高校校园交通的日常管理由高校保卫部门负责,而涉及交通事故的,不论大小,最终决定权在交管部门。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篇七

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乃当前全新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突出全新的、为达到高校战略管理目标、获得高校竞争的优势,而进行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形式。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体现着高校对其动态活动的反应能力,结合一些原有的刚性管理体制,达到阴阳调和,柔中带刚,互相联系配合。因此在现代高等院校管理上,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理论所体现的内容和活动来区别以往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因此资源基础理念进行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构建框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4.1高等院校柔性战略体系。

在当前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不能确定的形势下,以往的高等院校刚性战略管理体系给学校造成巨大风险。这种柔性战略管理体系让高等院校在错中复杂的内外环境变化中面临诸多挑战。柔性战略管理体系使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产生变化。高等院校的战略管理目标和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协调匹配,让以往高校战略执行者转变成战略制订者。高等院校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将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战略行为与高等院校的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经过提升高等院校的具体实施战略技能来促进发展战略的实现。

4.2高等院校柔性组织体系。

在急剧变化的动态环境下,当前高等院校最有利的组织体系乃柔性组织体系,高等院校柔性组织体系的最佳组织结构是扁平式和网络化。扁平式的高等院校组织体系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有利于高校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做出感应,主动学习各种技能,消化新知识的人力资源管理,最大范围的优化高校内部的师资结构,使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的技能柔性得到有效发挥和拓展,亦让高等院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功能作用进行调整和再认识,协助高等院校的战略执行者主动转变为战略规划者与执行者双重结合身份,改变以往单纯发布命令、批示指令的功能,形成主动为师资队伍提供服务与支撑。正式当前这种变化,让高等院校内部更加有利于创设符合要求的柔性管理氛围与环境,引领师资队伍主动配合高等院校战略管理目标的转变和实现,大大促进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组织的建立。

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终究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形成的,其柔性程度取决于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其越具体越详实越成熟,柔性程度就越高。建设完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实践体系必须从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所涉及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柔性判断:柔性的人才流通体系、柔性的培训开发体系、柔性的绩效管理体系、柔性的薪酬奖励体系。伴随着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体系转变为柔性,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实现,需要高等院校内部达成共识、长期坚持,主动考虑实践体系现实,稳步推进体系建设完善。

4.4高等院校柔性学习体系。

具备柔性管理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一定是学习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够主动建立学习体系,系统学习提升高等院校的技能水平、知识能力和适应能力等,逐渐形成高效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长效机制和体系,这些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高等院校通过构建学习型体系,增强柔性管理,主动适应急剧变化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机动灵活适应性,增强创新与活力,不断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5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等院校面临的办学发展环境发生急剧的变化,日趋复杂动态化,高校间的竞争极其激烈,在资源基础理念下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于今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篇八

“你们知道,除非我们生产出什么东西,否则公司就什么也没有发生。”生产部门主管说。研究开发部主管评论道,“不对,除非我们设计出东西,否则公司就什么也没有发生。”“你们说什么?”市场营销主管说,“除非我们卖掉些东西,否则公司就什么也没有发生。”恼怒的财务主管反击道:“你们生产、设计、销售什么都无关紧要,除非我们核算出各种结果,否则谁也别想知道我们发生了什么。”人力资源部主管总结说,“知道发生什么又怎么样。如果不经过我们的绩效考核,你们的个人努力如何获得奖励,又如何通过奖励来满足个人需要:没有工资和奖金的激励,也没有晋升的机会,你们还会这么努力吗?”

情景二:预算的理由。

在一个大型会议室里,通用制造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计划会议。在回顾了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就后,每位职能副总裁都提出本部门下一年度的预算。当市场营销副总裁说完预算要求后,他被告知因为公司利润下降下年度广告预算将被消减。接着是人力资源副总裁发言:“各位,我不想占用你们太多的时间,因为会议已经开了一整天。你们应该知道人力资源部为公司所做的一切。我们负责招聘,培训,支付工资,提供福利,咨询,诸如此类。人力资源部不想增加太多的预算。我只要去年的预算加上由于通货膨胀增加的6%。有问题吗?”话音刚落,市场营销副总裁提出了异议:“等一下。我的预算已经被削减,而你却要求比去年多6%。我承认我们是需要一个人力资源部,但为什么不能是我的广告预算增加而你的预算减少呢?毕竟,广告吸引了顾客并帮助我们赚钱。而人力资源管理对我们的赢利和亏损有什么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如何使我们达到成长和获利的目标呢?”市场营销副总裁无意中提出了人力资源审计的目的。因此,只有当人力资源副总裁已经系统评估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对市场营销副总裁的质疑早已胸有成竹,而且还有一些令人信服的理由,否则人力资源部的预算将被削减。

情景三:利润中心。

传统观念认为人事部门只是一个成本中心,现在倾向于把它看作利润中心。人力资源投入的增长会提高组织绩效。人力资源部门作为利润中心运行时,可以对自己提供的服务和计划项目收取费用。典型的人力资源服务项目有招聘选拔、培训开发、福利管理、安全健康、人事调动、薪酬管理。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是生产、经营、销售、工程必须为其享用的人事服务交付费用。从效果上看,人力资源部门的运行可以是赢利、持平、亏损。假设所有的服务项目都定价处理,那么该利润中心就代表一定的资金回报,其大小由分担到人力资源部门的投资额决定。利润中心要求人力资源部坚持顾客导向和质量第一的原则。

第二部分评估程序。

人力资源管理评估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活动的成本―效益的测量,并与组织过去绩效、类似组织的绩效、组织目标进行比较。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诸如:招聘、选拔、培训、薪酬管理、绩效评估、福利管理、组织变革等具体管理行为来实现生产力的改进、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的改善、促进组织变革、建设组织文化五个目标。

证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存在的价值;使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目标有显著贡献;为争取更多预算说明理由;从员工和直线主管那里获得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反馈;通过判断何时增加或减少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帮助人力资源部在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时改进职能和角色;创造使企业有社会责任、伦理、竞争性的价值观。

高层管理者:保证各部门配合人力资源管理评估工作;保证组织内所有部门都得到评估;为人力资源管理评估制定评估哲学和评估战略。

人力资源经理:执行高层管理者的指示;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评估方案;负责人力资源管理评估的实施。

员工和直线主管:收集人力资源信息和数据;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评估工作;使用组织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

(一)评估标准。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篇九

随着高等院校在错综复杂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积极变化中不断变化的发展动态,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要主动去适应这种发展变化。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是当初简单的人事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阶段。要去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变化,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做好两个重大问题:内部匹配问题和外部匹配问题。因为内部匹配问题与外部匹配问题的解决成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探索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和竞争的主要方法。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程度,体现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和高校组织战略的配合度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协调度。20世纪末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是当初从内外环境分析为基本的战略模式,变成一资源基础观念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模式与分析框架。资源基础观念是将组织的资源与能力当做异质,注重高等院校持续的竞争力优势,保证获得高等院校赖以生存的一些关键重要性资源,而这种资源务必要保证是高价值、稀缺性、无法被模仿或代替的,体现“isolatingmechanisms”or“mobilitybarriers”原则,即独立机制或移动障碍。经过这些系统有效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衍生出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体现的是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柔性管理乃战略人力资源系统的一种有效竞争力,体现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所应该具备的有效性能力,所体现的是高校有效行为的宽度和最有效能力以及柔性管理所需要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被有效识别、利用与开发的程度。

资源基础理念对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研究,更多的来自对企业发展和管理的理论与实际那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与进展。然而,从总体上讲,当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高等院校,对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还没有太深入的研究,更多的是通过人本观念对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企业发展和管理的资源基础性模型研究,借鉴其理论运用于高校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研究。随着当前高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高等院校市场化的推进,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和企业的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相似,都能够给各自组织带来高价值的增值资源,让各自组织都获取持久高效的竞争优势,双方皆具可比性。所以资源基础观对高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重要关键性的资源特点与逻辑思维分析认为,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更应该被认为是一种技能与能力,这种技能与能力要满足四个重要关键性的资源特点。

2.1价值性特点。

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价值性特点主要体现于让高等院校掌握快速有效的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的技能与能力。在可预见的、静态的环境中,高等院校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必须具备稳定性,使人力资源管理时间更加容易匹配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21世纪各高等院校都面临各方面更加无序、激烈和动态的竞争趋势,内外环境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发展,高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也是不断动态变化发展的状态。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很难自动匹配高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在动态变化发展的内外环境中,高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变成高校人力资源实践是否能够和高校战略发展目标成功、有效连接匹配的关键要素。

2.2稀缺性特点。

高等院校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发展中面临各种反应能力和速度问题,由于传动内部环境的特质制约和外部环境的固有观念的影响,并不是全部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皆具柔性管理。当外部环境在稳定的状态时,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发展需要依靠传统文化和高校内部机构结构的有效整合。在静态的环境中,当前高校管理机制会使管理僵化,限制发展,使师资队伍在知识技能上缺乏柔性,难以有效快速的欢迎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发展。在动态的环境中,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不但要受到学校内部传统体制的影响和束缚,更要受到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发展的各种影响。在这种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各高等院校间的反应速度与效率差别较大,致使各高等院校间的柔性管理能力也差异较大。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具备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有快捷有效的反应能力,才能够保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2.3不可模仿性特点。

高等院校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已经形成独具个性的规范与文化,并形成日常行为规范。这些与企业相同,高等院校获取使用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技能有赖于特别的过程,在这写过程中,逐渐形成高等院校独特的学校文化。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研究与探索,这些规则适应时代发展和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对其的路径依赖。因此,当前高等院校的竞争不可能通过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因为这些系统往往具有不可模仿的独特性,就算要去模仿,付出的成本代价很大,难度很高,往往邯郸学步,画虎不成反类犬,得不偿失。

2.4不可替代性特点。

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将有效促进高等院校快速简洁的去实现外部环境与自身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促进高等院校产生持续性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将有效提高高等院校实现既定目标,使师资队伍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一项伟大的战略管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有着深刻的影响。持续发挥有效的影响与作用是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无法用传统刻板的管理方法与教学模式来替代。

资源基础理念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关键性、决定性资源优势,被当做是高等院校的一种重要技能,更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关键的资源。然而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并非管理的根本目的和本质目标,是为了通过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过程获取有效使用,进而获得高等院校在激烈竞争过程中的优势,乃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本质目标。

对于当前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来说,必须在整体中理会含义和机构,必须将人力资源的系统展开进行研究。从系统角度分析,高等院校人力资源体系包括:高等院校自己的人力资源、高等院校人力资源行为和高等院校具体的人力资源实践。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所拥有的竞争优势来自三方面:首先,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所掌握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准与能力高低俗称人力资本池。其次,人力资源行为体现在高等院校人力资源行为,他们所掌握的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师资队伍是否能够为高等院校创造应有的`价值,取决于高等院校教职工的行为,其是否有作为,有为才有位。再次,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一般认为,柔性管理有资源柔性与协调柔性两种说法,资源柔性通常指的是学校的资源可以被用在许多种用途,体现着资源使用的程度和掌握用途的难度。资源协调柔性通常指的是再次调整资源,全新配置资源,使其能够发挥不同战略意义的技能。不过要是只有资源的多功能用途也是不够用的,另外需要审慎这些功能用途的效果。

从当前大部分学者的观点来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时间对高校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只不过当前体制机制的影响和具体实施路径往往还不够公开公正,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这些现象正式当前高等院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的关键点。结合资源基础理念的相关理论,当前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系统有三大内容:高等院校技能柔性系统,高等院校行为柔性系统,高等院校人力资源实践柔性。高等院校通过具体的人力资源实践行为衍生出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的技术柔性系统可对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进行培训、训练和开发,以获取技术柔性。高等院校审查学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恰当评价师资队伍的能力水准,寻找师资队伍的弱点,针对性的进行培训、训练和开发,主动进行调整,取长补短。经过针对性的培训、训练和开发,能偶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水准,掌握全新的技能,从而获取高等院校技能柔性。高等院校技能柔性是其行为柔性的前提,必须有具体的人力资源实践来激励和开发师资队伍,从而拓展教职员工的有意义的作为。高等院校经过柔性考核、激励等机制来促进师资队伍掌握有效具体技能,从而衍生有益于高等院校绩效在教育教学、科研开发与社会服务等项目的有效开展,进而增强高等院校行为柔性。在高等院校整个系统范围中,人力资本乃高等院校获得有效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高等院校人力资本只能通过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诞生,因此高等院校人力资本只能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提升来提升柔性,通过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开发产生有益于高等院校的绩效行为,进而提升行为柔性,从而让高等院校技能柔性系统,高等院校行为柔性系统,高等院校人力资源实践柔性三部分动态联系起来,进而提升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水平。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使得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更加有效的配置与协调,在内部和外部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主动配置高校人力资源和高校战略管理的协调,进而主动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协调匹配。这样协调匹配让高等院校更好的适应当前急剧变化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提高学校的效益,实现学校战略管理目标,进而获取其竞争优势。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篇十

第一部分案例情景。

“你们知道,除非我们生产出什么东西,否则公司就什么也没有发生。”生产部门主管说。研究开发部主管评论道,“不对,除非我们设计出东西,否则公司就什么也没有发生。”“你们说什么?”市场营销主管说,“除非我们卖掉些东西,否则公司就什么也没有发生。”恼怒的财务主管反击道:“你们生产、设计、销售什么都无关紧要,除非我们核算出各种结果,否则谁也别想知道我们发生了什么。”人力资源部主管总结说,“知道发生什么又怎么样。如果不经过我们的绩效考核,你们的个人努力如何获得奖励,又如何通过奖励来满足个人需要:没有工资和奖金的激励,也没有晋升的机会,你们还会这么努力吗?”

情景二:预算的理由。

在一个大型会议室里,通用制造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计划会议。在回顾了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就后,每位职能副总裁都提出本部门下一年度的预算。当市场营销副总裁说完预算要求后,他被告知因为公司利润下降下年度广告预算将被消减。接着是人力资源副总裁发言:“各位,我不想占用你们太多的时间,因为会议已经开了一整天。你们应该知道人力资源部为公司所做的一切。我们负责招聘,培训,支付工资,提供福利,咨询,诸如此类。人力资源部不想增加太多的预算。我只要去年的预算加上由于通货膨胀增加的6%。有问题吗?”话音刚落,市场营销副总裁提出了异议:“等一下。我的预算已经被削减,而你却要求比去年多6%。我承认我们是需要一个人力资源部,但为什么不能是我的广告预算增加而你的预算减少呢?毕竟,广告吸引了顾客并帮助我们赚钱。而人力资源管理对我们的赢利和亏损有什么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如何使我们达到成长和获利的目标呢?”市场营销副总裁无意中提出了人力资源审计的目的。因此,只有当人力资源副总裁已经系统评估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对市场营销副总裁的质疑早已胸有成竹,而且还有一些令人信服的理由,否则人力资源部的预算将被削减。

情景三:利润中心。

传统观念认为人事部门只是一个成本中心,现在倾向于把它看作利润中心。人力资源投入的增长会提高组织绩效。人力资源部门作为利润中心运行时,可以对自己提供的服务和计划项目收取费用。典型的`人力资源服务项目有招聘选拔、培训开发、福利管理、安全健康、人事调动、薪酬管理。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是生产、经营、销售、工程必须为其享用的人事服务交付费用。从效果上看,人力资源部门的运行可以是赢利、持平、亏损。假设所有的服务项目都定价处理,那么该利润中心就代表一定的资金回报,其大小由分担到人力资源部门的投资额决定。利润中心要求人力资源部坚持顾客导向和质量第一的原则。

第二部分评估程序。

人力资源管理评估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活动的成本―效益的测量,并与组织过去绩效、类似组织的绩效、组织目标进行比较。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诸如:招聘、选拔、培训、薪酬管理、绩效评估、福利管理、组织变革等具体管理行为来实现生产力的改进、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的改善、促进组织变革、建设组织文化五个目标。

[1][2][3][4]。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篇十一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当前经济环境下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柔性管理的内涵、特征以及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

现代组织所处的环境正在从相对稳定的静态环境转向日益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环境。环境的复杂多变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和企业战略长期不变的情况下,依据企业经营战略和运营模式而确定和实施的,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人员的选、用、育、留等,都是依赖于固定的模式、组织、规章制度进行的统一管理、统一工作,侧重于用人做事。而在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下,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变得复杂多变,人员的流动性加强,企业面临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的危机。如何把人力资源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如何进行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都将变得复杂和难以确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刚性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提出,迎合了这一需要,它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个性化管理为核心,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随时间、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这种反应敏捷、灵活多变的柔性化管理模式,适应了当前经济环境的需要,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一种提升,是人本管理的一种实践形式。

“柔性”一词源于英语“flexibility”,意为柔韧的、灵活的、能适应新环境的、可通融的,原指物质的一种物理特性,后引申到人,包括人的行为、思想。关于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定义,聂会平、王培根、郭毅夫认为,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就是通过人力资源实践柔性对现有员工技能、行为的调配和重构来获取人力资源的整体柔性,从而使企业产生持续竞争力。朱晓辉、凌文检()认为,柔性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而柔性管理的关键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主要包括领导的授权与员工的全面参与、工作分析的柔性化、员工的培训与发展以及柔性的激励措施。

综合看来,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刚性管理强调“以规章制度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主要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和赏罚分明的激励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这种机械的、非人性化的刚性管理模式,无法有效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柔性管理是指“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自觉行动。从本质上说。柔性管理更加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要求用“柔性”的方式去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1内在驱动性。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上级的权力影响力和监管,而是依赖于员工的心理过程,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2影响持久性。柔性化管理要求员工把外在的规定转变为内心的承诺,并最终转变为自觉的行为,这一转化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加之员工个体差异、组织历史文化传统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往往难以协调。然而一旦协调一致,便获得相对独立性,对员工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3激励有效性。柔性管理的激励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它体现了人的多层次需要方面,企业只有满足员工的多层次需求才能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柔性化管理正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考虑员工的特性实施管理行为,尊重和实现员工的层次需求,因而,柔性化管理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

4快速适应性。主要表现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及时性和应对能力方面。当今环境下,实行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一方面,能使员工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灵活反应,迅速行动,避开威胁:另一方面,企业能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尤其是在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情况下,企业能及时准确地重组其人力和技术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利润。

(一)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实现柔性管理的关键。

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型的,其组织层次多,信息传达缓慢,对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要求改变等级制的组织结构,变金字塔或直线式为多功能网状的扁平式组织结构,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工作效率,增强了部门间的沟通协作。这种组织结构以市场变化、信息传递和人力资源为核心,使组织的能力更加柔性化,更具有动态性,能够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外界环境的不同要求。

(三)激励机制柔性化。

要实现持续有效的柔性管理,需要制定一套反应迅速、变化灵活、方式多样的柔性激励机制和战略。员工在不同的事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企业应根据员工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要求:一方面,提供保健因素,以消除员工不满;另一方面,提供大量激励因素,促进员工努力工作。这样可以实行任务合并,让员工接触客户,感受工作的重要性;可以让员工规划、控制工作,使工作更有自主性;可以疏通反馈渠道,让员工迅速知道绩效情形等。因此,企业实行柔性的激励措施要多样化,要从长计议,全局考虑,做到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相结合,在物质激励的同时。注重精神嘉奖,适应不同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

(四)企业文化柔性化。

的文化氛围,以柔性方式管理多元文化,承认价值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跨国性,使每位员工都能够发挥创造力,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创设共同愿景,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保持员工强烈的学习愿望,推动员工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再次,企业文化要具有保鲜性。必须适时地变革企业文化。保持企业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使其符合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成为持续地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潜在力量。

四、结论。

在构建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提倡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并不是对刚性管理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对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完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和“以规章制度为本”的刚性管理互为补充、刚柔相济,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篇十二

研究shrm与组织绩效的关系需要一个正确揭示各种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学者们主要以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80年代中后期,shrm在理论上出现创新与突破,受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的影响,研究者转而从行为主义视角入手,研究不同环境下shrm对员工行为的影响;而随着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渗透,资源理论逐渐成为shrm的主要理论基础虽研究众多,但学者们对于shrm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还是处于一个黑箱状态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缺乏一个正确揭示各种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各种实证研究和政策建议往往会失败也缘于此,因此厘清不同理论基础下的shrm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框架,明晰各种理论基础的特点与适应条件,有助于深入理解shrm对组织绩效的贡献过程。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篇十三

摘要:现行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单位机构都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以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良性化健康发展;而加强企业内部的人事管理,是现行趋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工作体系重心所在。文章在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在不同的层面上有影响的基础上,对个体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详细探讨和总结。

一、引言。

绩效考核考评制度是企业机构绩效管理系统的重心内容,同时绩效考核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必要管理实施工作。把握绩效考核的原则、方法和程序,了解考核标准与发掘能力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增强考核的效度和信度,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个人的综合素质。现行的企业人事管理已逐步面向了人力资源管理,而对于企业员工的管理不单是身份管理,更转变化为岗位职能管理,因此,员工考核测评、激励协调相结合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设立尤为重要,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使所有员工找到、认清自身差异,并实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组织管理目标。正确对待和设立符合自身企业的考评机制,同时将定量考核与年度综合考核机制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可有效提高绩效考核的管理效用,并充分发挥出绩效管理的激励促进科学化管理作用,从而保证了企业整体管理职能的实现。本文拟就绩效考核在企业中的应用,结合笔者自身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初浅的探讨,力求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绩效考核工作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观念守旧,管理意识与认识不够明确到位。目前,经济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已成为主流趋势,但部分企业人员管理模式仍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下的管理机制,或者还可以说说是固守传统的人员管理模式,时至今日,身份管理不等于人事管理,更重要的是职能效用的科学化管理。因此,部分企业在现行管理模式上对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有效结合,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对人员职能、不同编制、考核内容的管理质量上都有所差别,尽管实行绩效考核制度,但只是表现形式上做文章,没有一个合理的运行管理考评机制,年度结尾才匆匆仓促考核,由管理人事部门发放年度考核表,匆匆填写,形式上应付了事,而没有年度具体总结,具体性的审评、反馈等的相关部署策略,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就由此不予重视。因此,考核与实践的成果效用就发挥不出来,从而影响企业管理整体职能发挥。

第二,沟通低效,缺乏积极性。由于单位领导与单位职工之间存在级别、上下属关系,有些部门单位领导并不关心属下以及单位部门职工的工作状态与需求,只派发、部署、指挥一定的工作任务,所以在有效考核管理中,根本不能实质性的根据员工自身特点进行“对症下药”,从而使单位内部管理氛围缺少主动积极性质,更不利于员工之间的工作绩效,另外,正因为领导的表率作用,如若领导之间都对员工漠不关心,不能因人而异的做出管理部署,员工之间也就很难认可领导,同时员工也不能从领导方面了解到其对自身的绩效认可程度,从而达不到激励职工的作用,致使员工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缺乏科学、系统、长效的奖惩管理机制。企业绩效考核的目的就是要使职工能发挥出充分的岗位职能,并用制度加以规划体现出管理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指挥的管理控制职能。而多数企业职只对考核结果重视,却忽视了长久性的奖惩管理机制,真正长久性的考核管理机制首先要足够明确,其次要足够合理,以另全体职工都能感到极体荣誉感为标准,以全新积极面貌面对工作的各路问题,而现行部分企业往往缺乏合约性,仅凭领导的喜好或者一个人说了算,朝令夕改,这样没有激励的管理考评制度,一是考核结果如果与奖金、薪酬挂钩却非常的有限,就很难使得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二是领导的一人做主,另职工缺乏信心、以及使职工没有工作缺乏动力,从而很难使工作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有机协调起来。

三、改进企业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强化对绩效考核考评制度的认识。绩效考评机制是人力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人力基础性管理工作。考核制度不仅要正确运用考评机制标准和方法,还要首先要积极的做宣传、鼓励的沟通性工作,从而增强企业工作人员对绩效考核测评制度观念的转变,增强内部服务思想意识、效率意识、市场竞争意识,以促进全体工作人员充分了解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二,从改变管理观念入手,让绩效考核在整体环境中发挥优势要为绩效考核创建一种环境和氛围。因为大多数企业员工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必须从观念上改变这种管理模式,不管是通过绩效考核再造管理模式,还是用其他的方式改变企业整体环境来促进绩效考核,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个理想的执行环境。将考核融入对事情的监督与落实上来,重视每一个细节,落实每一个细节。

第三,施行分类考核,构建合理科学的`评价制度体系。由于各个企业的工作重心、岗位职能、工作任务都有所差异,所以不能用统一性的评价尺度去衡量所有人的工作标准,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类别的工作职工所设立的评价基准不能完全都一样。因此,应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考核,坚持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考核机制,从而减少实际考核评估中全部遵从领导为主的管理测评模式,以让更多的职工参与到新管理测评方法的考核去,从而提高民主化测评并重视民主化测评工作;这样做既可以提高考核的效率,又可以避免领导一个人说了算、朝令昔改缺乏应有的信用或极端民主化的现象。

第四,强化绩效考评机制的反馈与沟通。绩效考核中应加强人员信息之间的传递与沟通,以使考核主体更能了解被考核职工的工作具体情况,因此才能依据实践性的考核机制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使考核人事管理人员认清企业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工作组织期望的差距,才能不断在原有的测评机制上作出创新改变,因此,只有通过强化考核过程之间的沟通协作、作出及时反馈、加强互动等考评协作交流方式,从而为设立更加完善的绩效考批评机制作出有力铺垫,最终促进考核实现激励与鞭策的作用,用以不断提高职工的积极工作意识。

第五,绩效考核需要取得广大员工的理解与支持通过培训来推动员工职业化进程,以确保员工的工作和职场表现符合企业制定的工作程序、方法、要求。通过指导、宣传、贯彻等方式,使员工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观念,了解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是发现问题,提高员工绩效,在帮助员工的同时,帮助企业提高绩效。同时,考核的执行者应不断保持与员工的交流,制造一个开放的环境。要想通过绩效考核的运行,达到提高企业效率的目的,它必然要有广大的员工群众支持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推行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的各级领导和人力资源工作者,作为被考核对象,要认真对待绩效考核工作,进而整合企业资源,优化人力资源,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与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让企业产品的质量、成本、新品研发的速度,都达到更高的水平。同时,还想通过本课题的探讨,开启企业制度化、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等管理之门。要根据企业的管理环境推行绩效考核,从而通过绩效考核再造企业管理模式,带动其他管理工作进步,才是本课题最终的目的。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篇十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中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保障企业能够持续、协调的发展,企业管理层需要全面重视起人力资源的价值,构建全面、系统、科学、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企业的全面发展进行合理的人才储备和人才分配。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目的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有效分配和管理人才为原则,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促进企业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二、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企业按照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经营规划,利用有效的方法积极调动组织起企业每一名员工的生产效能,应用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企业财力和物力进行管理活动的过程即为企业创造效益的过程。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据实践证明,通过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组织管理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起企业的各项资源,减少资源浪费,而且可以保证企业生产生活的有序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合理分配员工,最大化的发挥员工的优势,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保证企业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不合格的企业资源管理会限制员工工作效率,员工之间出现散漫风气,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负面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有利有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减少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系统评估机制,使企业能够及时发现人力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妥善解决,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正面作用。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有效解决企业员工经常出现的跳槽率高、工作效率低、出勤率低、迟到早退等问题,给每一名员工的发展提供合适且充足的空间,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依赖于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有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才能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措施。

1.构建高效的组织结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员工的分工合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员工分工合作又属于企业管理中组织机构的内容,在企业管理中,科学合理的设计组织机构对管理效能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规模大小、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行业特点等,以高效分工合作和有效管理幅度为原则,有效梳理和分析企业内现有工作岗位说明书、管理业务流程图以及组织体系图。从上到下逐步展开改革,建立高效、科学、系统、全面的组织结构,以有效提高管理效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合理定岗定位,按需招聘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合理确定和安排企业内部的岗位,既要避免员工人数不足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又要防止岗位设置过多造成管理冗杂,员工生产效率下降等。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和行业特点,确定好需招聘的.人才数量,合理选聘人员。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薪酬、扩大招聘地域等方式吸引专业人才的加入,也可以挖掘其他企业优质人才来提高企业的人才质量,并做到人岗匹配、酬适其需,充分发挥出员工的才能,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

3.做好员工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软实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员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训是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保证企业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需要重视起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目标设定、工作岗位分析、设计培训内容、考核检查等程序来切实提高员工的工作水平。企业可以设定相关的教育奖励资金,对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高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奖励,留住专业优质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4.完善企業的薪酬和绩效管理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薪酬分配制度和绩效管理机制,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工作结果做出公正的评价,可以加强员工对公司制度的认可,使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依据激励性、经济性、竞争性、公平性以及合法性的原则设定薪酬和绩效管理机制,并根据员工实际工作能力和企业发展情况做出适当调整,构建系统全面的绩效分配制度和绩效管理计划,确定绩效标准体系和考评指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合理招聘和培训人才,完善薪酬和绩效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促进企业建立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益仙,刘凤玲.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伦理问题和对策[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06).

[2]喻剑利,曲波.社会责任标准体系下的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09).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篇十五

俗话说:“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而对于现今发达的社会而言其重要性更是加倍提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企业想要取得成功提高自己的绩效那就必须要对人力资源有着格外的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并非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是如今所提到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却相对比较新颖,尽管这个概念在1981年就已经被提出,但是真正被应用在中国却还是近些年的事情。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极速提高其在公司管理方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更是问题百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将目光逐渐聚焦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或许很多人都很陌生,今天笔者就通过本文为大家来介绍一下战略人力资源并且要分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组织长期目标,以战略为导向,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对于这方面我国目前做的还不算太好,而外国尤其是德国和日本在这方面却做的非常到位,在日本和德国其对人才的培养都是从小做起的,很多日本人和德国人在中等教育时就已经开始进行专业的技术学校进行学习,并且这部分费用是由未来要雇佣他们的公司来支付的。尤其是在日本其对人才还有着终身雇佣制。日本与德国以这样的方式来对人才进行培养以补充自己的人才流失其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这种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管理也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

二、企业绩效的概念。

企业绩效主要是企业完成某一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效率效能也是企业员工绩效的有机结合,企业绩效的理论所研究的内容结果和过程并重,还有利益的相关者等。由于企业绩效本身只是一个结果而非是一个可操控的过程,所以对于企业绩效本身是无法进行管理的,企业只能通过对于其生产或经营过程的各方面进行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因此对于企业绩效而言许多不同的生产和经營的要素都会对其最终结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对于企业绩效而言能够影响它的因素很多,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多维度的,这种影响不仅仅只局限于个点上面而是个多样性的呈树干是分布的影响。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中,业务流程也属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之内,业务流程是企业为了能够达到其利润目标或是其他目的而围绕此目标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业务流程的优化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的绩效。其对业务流程的优化程度越高使其业务流转速度越快就会使得企业积压的货物或者资源更少,提高企业的.库存流转速度从而使得企业的绩效得到提高。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作用体现在多个环节,其中对员工特征的作用方面,能够从选人以及育人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选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的选人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方式,外部招聘和内部的选拔。我们首先来说外部招聘方面的影响,企业哎外部进行招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企业可以拥有其急需的人才或者是人力资源战略方面所需要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招募也可以使得企业被注入新鲜的血液。这种招募行为对企业的改革创新都比较有利。而在内部的选拔方面主要是从企业的内部实施考核措施选取合适的人才,对员工有着激励的作用。

(一)利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让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匹配。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情就是其是否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合力的,即两者是否是相互匹配而非有所冲突的。我们应当充分地认识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要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两者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在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战略管理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设定好一定的风险目标不能对其在实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时可能出现的风险视而不见,从而造成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出现系统性危机。一个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定是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致的。

人力资源的配置对于个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利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处理,是十分重要的。面对当前的发展形势要能够保持企业的灵活性,尽量结合实际的需要来适时的增加及去除相应岗位。作为一个具有良好竞争力的企业首先是要保证其企业内部有着一套严密且公平的优胜劣汰的竞聘上岗机制,并且这套机制应当有着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奖励制度,使得职工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还有着希望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自然会使得企业的绩效得以提升。

五、结束语。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绩效有着许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来提升企业的绩效。各大企业应当及早的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重视起来从而减少人才的流失以及提升人才的创造或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与生命力更加强盛。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篇十六

摘要:文章研究了现代管理模式从刚性发展到柔性的过程,分析了柔性管理的独特优势,并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构建柔性组织机构、制定柔性薪酬体系、建立人才培养计划、营造柔性文化氛围五个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柔性管理;刚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一、引言。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员工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知识、才能贡献给组织,与组织保持高度的认同感,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与此同时,组织管理在经历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决策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等过渡性演变之后,也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柔性管理。柔性管理以其灵活的管理方式,高效的管理效率,成为目前组织管理的新趋势。所以,重视柔性管理模式的运用,对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自身价值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现代管理模式经历了从刚性到柔性的一个很漫长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简单、层级为特征的刚性管理,是以控制、规章制度、惩罚为手段,管、卡、压等强制性色彩颇浓。这种刚性管理建立在不尊重人的个性,不顺应人行为规律的基础之上,将人看做“经济人”、“机器的附件”,被称为“泰罗制”管理。在管理理念上,管理者着重强调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执行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而忽视了人的情感、个性、欲望、能力等因素的作用;在管理手段上,习惯用行政手段推动工作,按“长官意志”办事,领导怎么讲,下面怎么做;在管理方式上,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管理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强制要求员工服从而忽视了横向沟通与合作。这种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员工自觉性的发挥。

柔性管理模式的出现,是组织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弥补了刚性管理的不足,具有内在驱动、持久影响、有效激励及迅速适应的四大优势。内在驱动是指,柔性管理不是主要依靠权力影响或行政命令,而是依赖员工心理反映,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持久影响主要表现为在柔性管理中要把各种管理规定转变为员工内心的自愿承诺,并最终将这种内心承诺转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这一转化过程需要组织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有效激励是指,自我实现需求作为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只要合理运用,将具有比刚性管理更有效的激励作用。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迅速适应性主要表现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及时性和应对能力方面。即它不仅具有及时发现环境变化的能力,还具有坚强和韧性的特点,能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

柔性管理模式是众多管理模式中的最优选择,也是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的需要,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一是适应外部变化的需要。柔性管理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这种管理方式给员工充分的自由,从而极大地激发员工极积性、创造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变化灵活反应,迅速行动、避开威胁、改变策略,同时还含有坚强、韧性、忍受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能力。二是整合竞争优势的需要。柔性管理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直觉、主动和文化、远见和价值控制,它依据信息共享、虚拟整合、竞争性合作、差异性互补、虚拟实践社团等,实现知识由隐到显的转化,创造竞争优势。三是调整组织关系的需要。随着人力资源已成为组织中的决定性的战略性资源,组织与员工之间、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原来的强制与命令将越来越难以奏效,管理者的权威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力来维系,双方的关系由原来的雇佣关系转变成了现在的合作关系,传统的层级制组织关系以难以满足这一需要。四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柔性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多层管理转变成了扁平管理方式,由于对每个员工的要求有不同,这样可以给每个员工或每个团队获得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独立履行职责的权利,避免管理层多而出现层层汇报,耽误时机。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五是弥补刚性管理不足的需要。柔性管理可以把人情和人性融合到管理中去,避免出现硬(刚)性管理背后的人情关系。通过柔性管理可以促进员工相互之间沟通亲睦,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通过柔性管理可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员工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由于柔性管理具有独特的适应性,柔性,协调性、竞争优势,因此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对人力资源实施柔性管理已经势在必行。

四、运用柔性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依照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其组织呈现为层级制,缺点是管理成本高昂,信息流转不畅,难以调动下属积极性,容易造成家长制和依附性上下级关系。运用柔性管理,则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具体做法是:首先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规划,然后不断适时调整人力资源激励与调配,建立健全薪资福利制度,还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完善用人机制。

(一)运用柔性模式,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人事制度安排背后的价值冲突性、或者说多样化的'利益群体之间妥协和利益调整过程的影响性,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实施起来十分复杂。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者与部门主管一起编制预算使其与人事政策相符,从这个角度看,人力资源规划充当参谋角色;另一方面,行政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门即刻就该项工作的人员供求、职位分配、薪酬设计、招募培训等编制成未来的预算并提交上级部门,从而承担着直线管理角色。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做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重视绩效管理,加强核心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员工失业风险、健康福利的管理,以降低人员流失和保险损失,促进整个部门的稳定运行和发展。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与运作,基本确立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原则,并在具体操作层面提出科学化建议,但仍然存在诸如缺乏配套管理制度等问题,需要引进长效规划机制,逐步建立起一套与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特点相互协调的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机制。

(二)构建柔性化组织结构。

行政事业单位是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其主要特点是组织管理层次较多,信息传递时间较长,组织决策反应速度较为缓慢,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较差,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也往往因为层级较多而产生信息过滤和失真的问题。而柔性化组织结构则是以信息有效传递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提升为核心的,其主要是以网络型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为主,管理层次较少,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传递效率,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使企业的市场反应更为迅捷。具体做法是,可以以工作任务为纽带,建立临时合作团队或合作联盟,当工作任务完成或终结时,组织自行分离解体。

(三)制定柔性的考核和薪酬体系。

传统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过程管理模式导致了,上级担当下级的助手,把大量的精力都浪费到了本属于下级工作范围的具体事务上,柔性管理采用的是目标管理,使上下级之间能够做到分工明确、目标清晰、即使员工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又便于上级主管对下级员工进行有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在薪酬方面,首先,管理者要能够使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在组织内部制定一套方式多样、方便灵活的柔性激励机制,根据员工的偏好及时进行奖惩。其次,管理者也要能够根据员工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报酬体系。员工作为单位效益的创造者,要能够和管理者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参与到对单位剩余价值的分配活动中去。

(四)建立柔性的人才培养和开发计划。

单位要在尊重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基础上,加大对人才的培养,积极培训教育和开发员工的潜能,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各式各样的技能培训,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素质,也能给企业带来很好的收益。这种柔性的培养和开发人才资源,可以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首先,健全的岗位分析和流程设计,能够让企业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也能够让企业内部的人才得到最大发挥。其次,企业要为管理者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深造机会,使管理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自愿地为完成企业目标而奉献自身的力量,作出自己的贡献。

(五)营造良好的柔性管理文化意识氛围。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意识。要能够树立“管理就是服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在对员工特长以及人格特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使其有更为广阔的空间施展才能。要在单位中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在员工的身心健康、职称晋升、业务培训、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做出努力,使员工有较强的归属感。在进行决策和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以平等的心态和员工进行思想交流和意见交换,使员工的尊重需求得以满足。其次,要能够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管理文化氛围。单位管理者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管理者要努力在单位内部营造一种相互协作、彼此接纳的良好工作氛围,要努力在单位内部营造出和谐、宽容、谅解的文化氛围,使各个部门之间的员工可以团结一致,与集体有一种荣辱与共的一体感,共同为单位目标而奋斗。

五、结束语。

柔性管理为组织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实践中,要努力发挥柔性的管理方式方法,注重管理的灵活性和柔性,不断结合实际,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与此同时,刚性管理方式在现代管理中也必不可少。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它规定了管理的目标、幅度、时间、空间及必要的刚性手段,使组织和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在这一框下有序地运行。而且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没有了规章制度,则必然导致无序和混乱,柔性管理也必然丧失立足点。因此在实际人力资源管理中,只有坚持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并存的原则,在组织中不断发展刚柔并济的管理方法,才能使管理实践工作顺利进行。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5840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