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将至,我们不禁要思考过去一年的成绩和不足。总结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一
当代各大高校总是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却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篇论文,了解一下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有多重要。
一、前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仅专注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缺失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严重不足,影响着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对此,我国各高校应亟待解决对当代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教育的培养。
1、文学艺术修养可能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人们通过语言来实现情感交流与传递思想见解,在现实生活中语言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通过文学艺术修养来实现,教授学生从文艺作品中获得启发。如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素材,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词汇、句式及表现方法,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使用语言文字的技巧,语感得到提高,从而更好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与情感。此外,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掌握立意论证、文章布局等技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学与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利用文学与艺术传情达意,从而实现更好、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2、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熏陶,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表示,艺术比知识更有想象空间,利于拓宽人的思维,无限的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在实际教学中,将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思维相结合,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伴随他们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提高,文学艺术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居里夫人曾认为对科学研究与探讨的过程是对美的探寻,而实际上的确如此,理论的研究与技术的创造本身就极具审美情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美的奇迹。而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是指对他们进行职业岗位的审美培养,使大学生热爱自己今后从事的岗位,通过文学艺术修养在岗位中发现美、创造美。
1、开设文学艺术课程。
文学艺术课程,实质是指鉴赏文学经典作品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挑选优秀、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尤其是要将作品中的精神、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时,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文学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据学生与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设置,以自由形式为主,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2、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主要是指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根据当代大学生现有实际水平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对人文素质类教材的编写,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各高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积极有。
趣的文学氛围,开展人文艺术节、沙龙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歌唱等),社团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人文、艺术讲座(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等,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从中收获快乐与知识。同时,在校园环境中也可以营造一种文学气息,如在校刊、黑板报上可以开设文艺专栏,让有才能的学生在上面任意施展才华;在校园建筑中可以增添文学艺术形式,小桥、亭子等都能营造出文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
4、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
在教学中提倡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文学艺术的理论知识的熏陶,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实际应用能力,从实践中使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文学艺术修养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以展现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与人文魅力。
四、结语。
据调查,世界百强企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大学生在掌握过硬的专业素质之外,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因此,我国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策略上应与时俱进,加强对大学生文学艺术的培养,开设文学艺术课程,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使大学生成为技能与素质型的通识人才,进而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二
品读经典,把握现在。你参多少次感叹《红楼梦》的传奇;你参多少次沉醉于《巴黎圣母院》的哀伤;你参多少次徘徊于《飞鸟集》的意境,品读经典,让我们生命灵动,然我们灵魂流光溢彩!
很喜欢杜牧的“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于瞬间见永恒,生命,一场既定的旅程,你我皆是旅程中或匆匆或慢踱的行人,那一条漫长又迂回的道路从远处绵延而来,又于或深或浅的脚步中蜿蜒向更静谧的远方。旅途中,当我们选择品味经典的方能感慨于杜牧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方能探寻到生命最初的敬畏。
现实生活里一片狼藉,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彩灯闪烁,烁干了安宁。《诗经》中素琴吟风的高雅不再,《繁星》中短笛赏月的古韵难留,现代人创造的物质文明中心灵的安逸难以寻求。经典这种集聚成功的大资产,让你的文学字符如乐符一样灵动地跳跃着,800字作文《品读经典作文800字》。品读经典,于问声中创造了永恒。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今晨四点钟,我看到海棠花未眠”。同样是经典文学的化身,他瞬间感动了多少人的心灵,这是梦与现实最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俗世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生活中麻木不仁的心灵得到温暖。是的.,品读经典不单单是华丽的欣赏,让人拥有心灵的慰藉才是品读经典最好的馈赠。
其实,经典就在我们身边,经典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经典更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莫言说《钢铁是怎样炼成》场景还历历在目,我说这就是莫言延续历史,走向成功的华丽转身。我们需要保尔·科察金的信念,我们更需要他的意志力,因为那是诠释成功的最好载体,更是延续经典的最好凭证,未来,我们会以更新的姿态来面对经典。未来,我们必是经典的传承者。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经典,人生之支柱,不灭之光芒!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三
文学鉴赏活动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从理性的高度认识、感受、欣赏、品评文学形象,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美读品味,培养语感。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最简易的方法,反复美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受更加细腻,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这样的美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使学生将视觉符号转化为听觉形象,用心灵去与作者对话、交流,由感知美、欣赏美到体味作者精心构筑起的艺术天地。
通过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情感上的体验,使整个心灵感到满足充实,欢欣愉悦。反复美读,把学生带到作品所创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感悟中体味,感受语言,增强语感,提高鉴赏力。
二.启发想象,深化理解。
“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和联想是作品艺术的翅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活动,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头脑中进行文学形象的再创造,从而实现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的跳跃。如从《荷塘月色》中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联想到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感想摇曳多姿无限美态的动人荷叶;写月色“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使学生联想到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那朦胧迷离的月色。在这诗与散文相交融的比较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世界里,既增强了美感,培养了想象力,又深刻理解了作品。
三.感受形象,审美判断。
文学作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生活。文化内涵厚重,审美趣味浓郁,其内容包罗了人文历史、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观的极其丰富性。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道德美、艺术美、意境美等,所有这些美又都用语言文字这个文化载体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审美观照。
在鉴赏的过程中必须感受形象,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象,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人物的形象。如孙犁的《荷花淀》,充满诗情画意,美不胜收。景美,人更美。景,美在清新,美在丰富的内涵;人,美在质朴,美在崇高的精神。景烘托了人,人美化了景,充分展示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妇女们如同白洋淀荷花一样美丽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感染,心灵得到美化。如朱自清的《春》所描绘的欣欣向荣的春天之美;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勾勒出的一幅美丽的海滨仲夏夜水墨画,这些都能给学生以大自然的美感,获得美的享受,陶冶美的情操。这就是凭借对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和审美经验作出的审美判断。
四.不同体裁,侧重鉴赏。
文学作品体裁样式的不同,其鉴赏的重点也应各有侧重。如诗歌的鉴赏可侧重意境,鉴赏意境时,不停留于客观因素和主观感情的交融渗透的理解上,而应崇尚那高雅蕴藉的余味不尽的意境。
散文可侧重于探究其深邃的意境以及灵活自由的表现手法,既要欣赏散文寓意之物象,又要推本溯源,领悟其中所含之理、所寓之情;品味意境后,再琢磨作品体现意蕴的特殊的艺术手法。
小说应侧重于剖析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而另外两要素环境、情节都是为人物服务的,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情节是推动和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因素,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是多元的复杂的,要让学生学会多侧面多角度多思维的分析方法,从而洞察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由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环境和反映出的时代风采。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广泛的阅读和积累,这样既能使学生吸纳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文化修养,又能培养起高尚的人文情感,不断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陈玉焕,河南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师。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四
为了响应国家“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号召,现行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要通过音乐鉴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既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具体来说,培养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评价能力,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些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方法,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教学上的借鉴。
一、营造良好的气氛,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经过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音乐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但是缺乏音乐鉴赏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音乐中的美,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那么如何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旋律中,感受音乐之美呢?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能感受到音乐的存在。比如: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准备充足的教学素材,音响资料要形象、准确、生动,要以抒情性的乐曲为主,而且要适时地挑选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面对喜欢的音乐作品,学生会产生浓厚的鉴赏兴趣。另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还应当注重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关系,要使课堂动静结合,“动”就是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聆听音乐,进而积极思考、大胆发问,而且“动”要有秩序、有规律;“静”是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专注思维。动静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严谨而不威慑、宽松而不涣散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他们自然会对音乐欣赏有浓厚的兴趣,而音乐鉴赏活动也会顺利高效地进行下去,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虽说鉴赏对象是音乐作品,但欣赏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重视他们对音乐的点滴感受,要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才能够激发出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才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提高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故去《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先讲述乐曲的内容:作品描绘了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之后让学生听乐曲,并提问:“乐曲中使用了哪几种乐器?”大部分学生能够答出使用了琵琶、箫、筝几种乐器,之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的画面,并让学生根据这三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来欣赏这首乐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优美的画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地翱翔于音乐的空间中,体会到了这首乐曲的意境,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三、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音乐教材中的内容有了明显的改变,但是大部分音乐作品是学生不熟悉的。虽然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喜欢听音乐,但基本上都是流行歌曲。所以对音乐课本中的乐曲,尤其是民族音乐提不起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多选择一些学生喜欢,或者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流行音乐作为鉴赏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也能够使学生吸收流行音乐中的有益元素,增强他们的音乐体验,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事实上,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很多流行歌曲的素材选自于民族音乐,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发如雪》等采用了民族音乐中的“宫调式”;阿牛的.《桃花朵朵开》中运用民族打击乐增强了乐曲的欢乐气氛;王力宏的《花田错》将京剧唱腔与说唱巧妙结合在一起,体现了音乐无国界的特点;还有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国色天香》等都是带有京剧元素的流行歌曲……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在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可以用专业化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分析他们喜爱的流行歌曲,使学生明白各类流行音乐的特征,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
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学生就会主动获取与评价流行歌曲相关的知识。而且他们会在辨别和评价中逐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此外,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诗词、散文有选择的与合适的音乐进行匹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和文学完美的结合。总而言之,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要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为依据,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提升他们的音乐感知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产生较强烈的审美热情,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进而促进他们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五
音乐是世界上所有美妙声音孕育出来的美好事物,音乐是沟通自然与人们心灵的一种工具。对于一名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来说,音乐有利于放松他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下紧绷的神经,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慧,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音乐教育课上老师往往没有目的性,不会启发学生的兴趣,更没有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水平。学生拥有正确的鉴赏能力才能真正的去欣赏音乐,因此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成为了重中之重。根据多年的经验,下面是我个人对于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一些看法。
兴趣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音乐教学中是个重要的因素,想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第一步就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于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里浓厚的兴趣,那么接下来音乐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也会有效提高。想要摸清学生的音乐兴趣,一定需要一次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调查。通过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比较喜欢欣赏通俗音乐和流行音乐,但是在对这些音乐的鉴赏过程中却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就例如在学生听到著名音乐时,虽然会感觉很熟悉,但是很少有人能说出音乐的名字以及音乐的作者。根据调查的情况,通俗音乐和流行歌曲对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具有特殊的魅力。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上,要学会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可以欣赏到好的通俗音乐。对此我建议,教师可以在每节音乐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播放自己挑选好的流行音乐作品,在陪同学生欣赏的同时,教师可以对挑选的作品进行简单地讲解,主要给学生讲解一下作品的风格以及作品流行的原因。欣赏完这首流行音乐之后,立即把听到的作品与音乐书上选取的名曲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凸显出名曲的魅力所在,同时悄无声息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中也有难易之分,由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的音乐鉴赏水平普遍很低,因此在教学的初期要从易于欣赏的声乐开始。声乐一般结构较为简单,含有歌词,并且声乐的歌词所要表达的人物情感与旋律要表达的比较相符。因此教学中先让学生熟悉声乐的鉴赏方式,随后再逐渐的引导学生鉴赏器乐作品。在声乐的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首先做到对作品背景和歌词内涵全面了解。为了避免学生后期对器乐鉴赏中出现懵懵懂懂、茫然失措的情况,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对音乐旋律特征熟练掌握,并且经常锻炼学生在没有歌词的情况下对声乐作品进行正确鉴赏。相较于声乐,器乐独奏曲目的主题较为单一化,曲式也不复杂。教师在教授器乐鉴赏的时候,相较于声乐具有更佳的把握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曲目形成的初步印象情况,来确定是否要进入下一步,如果学生整体情况较好的话,教师便可以对曲目的内部结构,进行细致讲解。随时学生的鉴赏水平不断的提高,鉴赏器乐独奏曲可以逐步的变为鉴赏交响乐曲,当学生掌握这些时,学生个人便可以对音乐鉴赏的方式和规律特点熟练掌握,音乐鉴赏能力也会提升到较高水平。
3音乐鉴赏应该与生活感受相互联系。
在人生旅程中,一个人会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一名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相对而言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了,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虽然体会不到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深度感受,但是学生已经可以感知到音乐作品要表达的表面情感。面对这样情况,教学过程就会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意境是一个音乐作品的灵魂所在,教师在教授之前要对所讲授的音乐作品意境熟练掌握,教师在让学生欣赏名曲之前,一定要把名曲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要体会音乐包含的意境。生活是诞生真正艺术作品的源泉,真正的艺术都是源自生活的,教师应该教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每一个经典作品的诞生,但是作者生活体验和情感的真实流露。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学生的感情应该得到高度升华和凝结。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正处于一个感情丰富,思想敏锐的青春期阶段。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自身情感,以及自身思想感受等多个方面,对音乐作品进行个人鉴赏。如果学生能够更优秀一步,带着感情去欣赏音乐作品,那么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音乐欣赏的方式和方法。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大幅提高,教师可以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4通过音乐鉴赏课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音乐鉴赏课的主要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导学生能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鉴赏能力的人才。但是音乐知识的讲授,并不是音乐鉴赏课的唯一目的,学生通过音乐鉴赏课得到了个体全面发展才是最后的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音乐作品的评论,让学生对音乐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只要把音乐教育做到更好,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音乐的鉴赏水平肯定会得到提高。作为一个抽象的艺术,主观性很强是音乐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总结。
音乐鉴赏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不可缺少的一个技能素养,其对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有很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可以改变人的气质,音乐可以启迪人的心灵。因此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六
文学,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当文字不单单用来记录(史书、新闻报道、科学论文等),而被赋予其他思想和情感,并具有了艺术之美,才可称为文学艺术,属于语言艺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越来越普及,电影、电视、图片等不同艺术形式也应参与到课堂教学,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互读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文学课程要与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特征相互协调与配合,实现双赢。
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其实不然。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入手。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学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入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反思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研究能力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实践能力。这也是他们对理论类课程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掣肘,却也是创新的切入点,若能发挥文学与戏文的双重优势,则将实现双赢。讲授与表演的结合,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可选用的教学方法。表演是戏文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将表演带入课堂,截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表演并加以陈述,能够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巴金的《家》为例,可表演觉民逃婚后众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开放“观众”进行点评。在互动环节中,对觉新帮觉民说话到底有几分真心等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演员”表演时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与“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在碰撞中激发思考的火花,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时间较多,即便课前准备所耗费的时间不计,一节课时间学生表演加上点评与讨论,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个片段,很难全面铺开。若要实现全部学生的参与,所需课时量占的比重势必过多。当下社会,早就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图像文化的流行对于以文字作为表达手段的文学来讲是巨大压力,而当大众习惯于通过各种影像资料侧面了解文学文本时,误解与偏见也随之而来。但与其排斥,不如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化危机为转机。
影像之于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不重视,其一是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其二是难以体味文字之美。对于不喜阅读文字、只通过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了解文学作品的学生而言,作品是以一种固化了的形象出现的,这就弱化了小说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再者,电影与文学作品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转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改编,一部分图像无法或很难展示的部分必然会丢失,其他内容也会经由导演或编剧的理解产生一些“误差”,或增或减或变。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正是戏文专业学生发挥其专业特长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入比较的视野,在对改编的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准。同时,老师也可指导学生讲文学作品自己改编成剧本,表演并制作成短片,既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为文学与影视教学之间搭起了合作的桥梁,不同课程之间若能相互沟通配合,让学生既不必增加学习负担又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复杂,单一的教学方法通常很难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综合运用讲授、范例、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使之相辅相成。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越来越普及,电影、电视、图片等不同艺术形式也应参与到课堂教学,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互读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文学课程要与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特征相互协调与配合,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摘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中职语文教育却存在忽视语文审美教育的倾向,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解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是中职语文教育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审美观文学教育。
中职语文课本中大部分的篇章均文笔俱美、感情丰富,可是由于考试指挥棒的约束,我们仅以讲述分析性的命题为中心,艺术欣赏很难渗入。这种教法由于没有从形象到抽象的真切体验,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除在一定程度上应付考试外,别无收获。
审美化阅读教学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情感性。语文是最富有生命和情感的学科,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唤起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各种情感。审美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成为热烈浓郁的教学情、学习情和各种丰富细腻的情感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怀着对语文教学的爱,怀着对学生的爱,用富含情感的教学方法、教学言语实现教学目标。如教学《祝福》时可这样导入:“漫天大雪,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文学独白的方式,既高度概括出小说主人翁祥林嫂的形象,又营造出一种凄美之境,激起学生的审美热情。
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听和看,旨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生活中的美。首先要重视朗读。朗诵教学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朗读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过程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教师要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如教学《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采用范读法指导学生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与词中所蕴含的人情美与深刻哲理。《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格外低沉,词的上片描写了词人与爱人在深秋的傍晚依依惜别的情景,下片描写了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词人对历史战争场景的感怀与对英雄任务的敬仰,词末应进行低调处理,读得洒脱一些。其次要加强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带、电视媒介等把文字作品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著名的教育家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文学作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创造,它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所以,它本身便具有美的特性。在学习鉴赏活动中,当学生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感,进而激起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就可借助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展开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散文诗般地表达出来。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由眼前岳麓山的枫林联想到祖国无数山岳中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还要绚丽。“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转化为散文诗:秋水澄澈,秋江碧波,眼前的湘江,时值秋季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又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机勃勃。这样通过想象和再创造重新走进艺术创造的境界中,真切感受到词中所描绘的雄奇伟丽景物的壮美,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蕴含的革命者心灵的崇高美。
中职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激发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过:在艺术作品中,发现是美的东西,通常不是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发现的。因此,想象力是创造美的基本前提条件。如教学《再别康桥》时,当我们读到“金柳”、“青荇”、“星辉”时,可以感受到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恋恋不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可以体验到苏轼面对美景时的超脱情怀。所以说语文教材是一种很好的、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美的素材,这个素材中的自然、人物、历史、风俗等都体现出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的满足,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或含蓄深沉、或热烈奔放的美,继而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真、善、美。学生的想象,就是对于美的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拓展的过程就是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对这种行为给予鼓励,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发挥其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结合当地实际的教育情况,充分发掘和应用当地的教育资源,选取出当地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额外的文化美育资源,充当语文教学的鲜活案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得到理性的提炼,并不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尽力捕捉新鲜而独特的情思。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获得了审美的愉悦。逐渐将在作品中、意象中蕴涵着的美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净化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小琴.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教师版),2010(8).
[2]潘伟志.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课堂审美角色漫谈[j].教学与管理,2012(18).
[3]孟昭水.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4).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化大国,早在几千年前文字出现不久的时期,就有了各种类型的文献记载,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现今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学作品作为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的具体体现形式,是作者通过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画、环境及背景的描述、事情的叙述等来表述作者的内心思想或社会现实的一类文化作品,同时也是作者思维和想法的具体形式的载体。然而不同的文学作品给予读者的感受又不尽相同,在我国文学作品的流变中逐渐形成“雅”、“俗”两大类别,这两类文学作品都具有其独特之处。因此,文章从我国文学作品的雅俗概念着手,从文学作品的叙事特点、文体特征以及其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中国文学作品;雅俗欣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沉淀,中国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类型多样,有诗集、词赋、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自身情感或反映社会现状的一种载体,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划分成古典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学作品两种类型,而无论是哪一类别的文学作品,其写作的手法、表达的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雅俗性。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与作者的情感,对其雅俗性进行赏析和探讨十分必要。基于上述几点考虑,文章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的定义与关系做出说明,并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特点、文体特征及语言风格等几大行文特点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进行了阐述,详细情况如下文介绍。
1.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概要。
1.1雅俗的概念。
雅俗是一对反义词,在中国文学作品之中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两个概念,是在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广泛的、长期的研读之后,在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类与作品的赏析和评鉴相关的专业术语。“雅”,即为优雅、美好的意思,用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通常用来指代程度很高,相当于“极致”、“典范”等释义[1]。与“雅”相对应的即为“俗”,其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通常用来代指该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易懂的特质。然而随着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研究程度逐渐深入,在文学领域中对这些作品的雅俗的评价也逐渐演化为更为委婉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1.2雅俗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文对“雅”、“俗”二字的释义以及在文学作品赏析中所代表的含义的阐述可知,当一部文学作品被称为“雅”或“阳春白雪”时,就说明该文学作品具有庄重严肃、传统、经典规范的特质,相反地,当一部文学作品被称为“俗”或“下里巴人”时,该作品的内容的描述通常较为平庸和通俗,或者不够新颖、流落俗套。由此可见,雅是代指文学作品不受低级趣味的局限,而俗则是代指文学作品落于俗套且缺乏品味或较为普遍化、大众化。另一方面,雅俗虽在所代表的含义与立场上处于相对面,却具有辨证统一的关联,且在特定情况下,雅俗可以互为转换,甚至在同一部文学作品中可以出现雅俗共存的现象。这是由于在文学作品雅俗的流变过程中,当作者们一味地追寻高雅时就会造成许多作品风格雷同,而那些通俗易懂、趋于大众化的作品反而脱颖而出,在这一特殊条件下,雅俗便本末倒置了。
2.中国文学作品中叙事特点的雅俗赏析。
在中国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叙事是许多作者通常采用的创作手法之一,其概念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情的进展过程采用一系列的词汇和语句来对整件事情进行表述。
从叙事特点的角度来看,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也好,戏剧也罢,其能称之为“雅作”,必然是作者在叙事手法上采用了独特的方式,或是站在独特的视角对整件事情进行阐述[2]。例如,在大多数叙事的小说作品中,文中通常是以第一人称即“我”的角度来描述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且传统的中国小说中,阐述事情的视角较为单一,通常只有一个,这就容易使读者对整个文学作品产生片面的认知。因此,灵活的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进行叙事是体现作品雅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从作品开端以旁白的角度对黛玉进府的事情进行叙述后,作者接连以贾府众人、王熙凤、黛玉等众人的视觉进行描述,从而将众人的外表与性格特点刻画出来,使读者产生开门见山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作品的灵活多变,从而表现出其“雅”的特质。
另一方面,在叙事的作品中,叙事的时间也是体现作品雅俗的另一重要成分。在通俗、大众化的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采用顺序的方式进行描述,即按照事情发生的一般顺序来阐述,这类作品通常被称为“俗”。然而为力求新颖,达到“雅”的等级,许多作者在文学作品的描述中采用插叙、倒叙等方式,从而读者们不仅在其作品中看到主观性,还能充分体会到客观的特性。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作者就是按照主人公零碎的浮想而行文的,使读者在研读时充分体会到时间的跳跃、停滞、交叉等感受。
3.中国文学作品中文体特征的雅俗赏析。
文学作品的文体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理解为作品的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行文的风格,包括议论文、散文、叙事文等。文体主要是对作者的思维结构和方式以及社会的历史背景等的一种体现,是按照一定的话语组成顺序所形成的文体格式,也是作者个性及意识的体现形式。
文体是文学作品的具体体现形式,早在我国封建时期,我国文学领域的学者们就将文学体裁进行了雅俗的区分,古人认为诗词歌赋是文学作品中高雅文体的代表,相对而言,戏剧、小说等则被认为是低俗的文学,难登大雅之堂。这是由于诗歌的起源悠久,且各统治阶级大力推崇诗词,而戏剧、小说等的发源时间较晚,难免受到歧视。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现代文学领域对于文体的定义则有别于古人,在现代文学界中通常认为阐述社会现象及处事真理等的文学作品是为“阳春白雪”,而以叙述个人情感,尤其是爱情的文体是为“下里巴人”。例如,描写共产党员在抗战时期坚强不屈好品质的军旅文体的小说作品《红岩》相比于描写都市爱情的小说作品《悲伤逆流成河》,读者普遍认为前者更为高雅,后者更为庸俗。
4.中国文学作品中语言风格的雅俗赏析。
语言风格是文学作品的艺术体现形式,若是没有语言的支持,文学作品将无法呈现。在对待语言风格的问题上,需要充分将时代的发展趋势纳入考虑范围,从而创造出有感染力的新型文学作品。
由于戏剧起源于封建时期,通常在戏剧中,人物的对白及旁白的阐述通常是用文言文进行描写的,在古人认为是低俗文体的戏剧,随着现代社会对文言文使用频率的下降,而逐渐被看做是高雅的文学作品。相反,由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组成的文学作品则被现代文学界视为庸俗之作[3]。然而被视为高雅的戏剧却远不如被视为庸俗之作的幽默风趣的小说受读者青睐,由此可见,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应避免语言风格过于雅正而脱离群众。
5.结束语。
中国文学作品是经历数千年的文化沉淀、流变而沿传至今的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也是可以给予读者心灵慰藉的文化载体,对于陶冶读者的情操、提高读者文学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概念的阐述及各种行文手段的雅俗性的分析,为我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七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很重视这种作用,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古诗文阅读教学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
然而,传统的古诗文阅读讲读解译的教法,造成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症结:少,课堂容量少;慢,学生形成积累慢:费,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摆在语文教师案头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归纳出“查、释、探、品、悟”的五字古诗词教学法。
1查――查询了解诗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根据这些要求,我们设计了“查”这个教学环节。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通过查询获得信息,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的方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更有利于记忆。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在上新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查询方式自定)所学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
2释――介绍背景解释诗题,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赤瑞特拉的另一个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在旧的教学模式中,诗的写作背景是由教师介绍的。现在我们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介绍搜集来的信息,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学生在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古诗诗题的含义,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进一步理解古诗做好准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3探――质疑讨论探诗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其合作探究精神。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要鼓励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在阅读时划出对诗文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来,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让学习协作小组讨论、筛选,把难以饵答的问题归纳整理后,通过小组或班级交流、评议。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就是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潜能。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并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4品――吟诵品诗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感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做法分四步:1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等方面给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2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3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人情”、“身历其境”,如对诗歌中所描写的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赏、热爱,对诗文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诗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选择一首最合适的曲子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5悟――迁移拓展悟诗质,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获取的感悟。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从这点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八
摘要: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有着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点和难度,在分析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联系及其区别的基础上,实施“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步走训练模式,可达到明辨相关概念、提升鉴赏和批评能力的目的。
对于中文系的师生来说,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有着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点和难度。和其它纯理论课程相比,这门课不仅对师生的知识状况有着一定的要求,而且还要求师生同时必须具备具体的操作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这门课不再是单纯的纯理论式掌握,不再只停留在“形之于心”的阶段,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是怎样把所学知识和阅读作品的感受、体验、思考结合起来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而这无疑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所学、所感、所思、所读、所写,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行。对于老师而言,不仅自己要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而且通过讲解、引导和具体操作,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把相关的能力在学生身上培养起来,而这涉及的不仅仅是专业素养,而是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结合。所以,这门课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在民族院校中尤其显得突出,笔者根据自己上课的经验和体会,意欲从教师的角度总结、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且在民族院校中易于实施且便于实践的的授课策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不是先让学生“利其器”,而是先让学生学会“用其器”。因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之“器”的打造和磨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民族院校中尤为如此,也不是我们在本课程之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本课程而言,我们必须先让学生事先明白,我们用大学专业所打造的器皿,在本课程当中怎样使用。所以课程之初,我们必须讲解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以及两者的联系和不同之处,这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很多专家和学者也都分辨不清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我们给学生们所布置的历次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作的作业当中都有明显的体现。笔者对我校汉语系的历届学生布置形式和要求不同的文学鉴赏及文学批评作业,发现约60%的同学不知道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联系,近乎100%的同学不清楚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不同之处。大多数同学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成了印象式和臆测式的读后感,还有很多同学将文学批评写成了文学鉴赏。虽然,地方民族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能逊色些,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更为突出一些,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绝不是个案,据笔者的阅读经验,即使杂志上已发表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作品,这样的毛病也并不鲜见,可见课程之初讲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此,笔者就这个问题略表拙见,以期使问题清晰化,有益于课程之教学。
关于如何给文学鉴赏下个科学定义的问题,笔者同意吴俊忠先生的定义方法,但不同意他的部分结论,所以在引文中笔者没有取其结论部分,结论部分用省略号代之,他说“文学鉴赏的科学定义,首先要分清欣赏与鉴赏的区别(客观存在着欣赏与鉴赏的概念混用或通用的现象),……;其次,要界定文学鉴赏、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欣赏”一词不是一个学术用语,而是一个生活用语。语言学常识告诉我们,生活用语具有模糊性,不具有学术和科学用语的精确性,所以“欣赏”一词是一个含混概念,是指人们不刻意地抱有某种目的、观点、眼光,对事物进行随意的审美关照,但事实上没有人在“欣赏”时不抱有某种观点眼光和标准,这种关照一般不形成正式的发言和文字。并且“欣赏”的对象,可以是自然事物也可以是艺术品。而“鉴赏”要比“欣赏”严肃、认真、理性地多,且“鉴赏”的对象一般只指艺术品中的艺术因素,一般不牵涉更多更广泛的内容。所以“鉴赏”是指人们抱着某种目的、观点、运用既定的审美标准对艺术品进行审美关照和艺术上的分析与评判。所以,文学鉴赏,一般只是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关照和艺术评判。而文学批评则不同,除了包含有文学鉴赏层面的内容外,还必须树立和表述更多关于作品的外层标准以及依此对作品的评判和看法,比如文学作品的终极价值、社会意义、社会影响、人文关怀等等。如果说文学鉴赏主要是从艺术标准的角度来评判文学,那么文学批评则除此之外还必须有其它的标准来评判文学,比如社会历史标准、伦理道德标准、时代科学标准等等。所以,在文学鉴赏中我们一般只采用艺术方法和理论来进行鉴赏,而文学批评则需采用诸如社会历史学批评法、伦理道德式批评法、女权主义批评法、殖民主义批评法等方法和理论,具体采用何种方法与理论还要看我们批评的目的和既有观点、标准如何。除此之外,文学鉴赏中鉴赏者一般很少有自己的创造,而在文学批评中,批评者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文学鉴赏必须依赖于具体的文学作品,而文学批评则不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其独立的地位,正如批评家陈晓明所说“文学批评应该在创作实践中占据主动地位,这并不是说批评要去领导文学创作实践,而是批评始终有自身的文化/美学目标,它和创作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抚慰,共同投机的关系。创作可以有它自身的目标,创作非常个人化的特征,使得创作总是顽强地逃离批评,创作不是简单地呼应批评,或者与批评毫无关联的情况随遇而安,而是在与批评构成的呼应逃离紧张关系中,两者的内在对抗性,形成文学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的革命冲动。创作每一次的背叛,都是对批评权力实践的质疑,它促使批评不断去探索新的起点,解决新的疑难,迎接新的挑战。”所以,我们给文学批评的定义是:文学批评是指人们在多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采用多重艺术的和非艺术的标准对文学进行评判和要求。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内涵虽然不尽相同,但两者之问的联系却非常紧密。文学批评要以文学的艺术鉴赏为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而文学鉴赏也不能完全忽略非艺术的评判,两者常常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对于初涉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的写作者来说,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才不至于在写作实践时将两者混淆。概念阐释清楚后,学生在上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的时候,在方法和操作上就会很明确,不会将文学鉴赏写成没有艺术标准的.主观臆想和主观感受,也不会将文学批评写成纯艺术式的鉴赏。这样,我们的文学鉴赏和批评实践课便拉开了序幕。不过,根据笔者的上课体会,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切不可操之过急,对于民族院校的师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也决定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否则学生容易忽视某些重要的环节。分阶段、分层地次进行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实践教学,有这样几个优点: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使课堂清晰有序,便于教师的表述和操作,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在接受和训练的过程中有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便于学习和接受,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可以强化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各个必须阶段的处理和实践能力,并为以后各个阶段的综合和取舍奠定基础。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和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提倡将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合起来进行分阶段、分层次教学。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把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写作糅合起来分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分别训练不同的能力,但必须同时兼顾到鉴赏和评论的联系及其区别。当然,阶段和层次的划分,不同的学校、师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做法,这要根据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笔者是将杨守森先生的“四种形态”和“四重境界”说作为划分课堂阶段和层次的依据。杨守森先生认为“依据内容构成,文学批评大致可分为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种基本形态,依次相对应的是传播文学信息、丰富作品内容、探讨创作规律、开拓思想空间四重境界。”闭同样。我们可以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分为“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个阶段,相对应四种境界,我们评判学生在各个阶段表现的标准也便有了,那便是学生在各个阶段是否做到了“传播文学信息、丰富作品内容、探讨创作规律、开拓思想空间”。杨先生此文虽然是专对文学批评而言,我们可以将文学鉴赏也纳入到这四个阶段之中,而且将文学鉴赏写作纳入到第三个阶段进行专业训练。下面,笔者将四个阶段的关系以及具体处理和课堂操作办法简要叙述之,以期和各位老师探讨且能得到专家指点。
“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其中,“复述归纳和体悟阐释”是进行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写作的基础,这两个阶段与后两个阶段相比较为简单,我们可以在课时设置上有所减轻,但由于它是基础性的东西,所以我们万万不可忽视。在民族院校中,此环节的课时和实践训练比重也可适量加大,以弥补师生素质的欠缺和不足,为以后的各环节打下更为牢靠的基础。分析评判阶段是四个阶段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它涉及到学生的写作在质上是否符合鉴赏和评论的标准问题,所以我们要在课时设置上加大比重,在讲解和训练上加大课堂投入,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会运用相关的标准。分析评判的标准不外乎艺术的标准和非艺术的标准,在两个的比例上一定要取舍得当。我们之所以将文学鉴赏纳人到第三个阶段进行专门训练的目的也在于此。文学鉴赏离不开分析和评判文学的艺术标准,我们可将学生在文学课和文学理论上学到的相关艺术标准进行综述之,使之学会在分析和评判作品时选择相关标准。同时,我们也要讲解非艺术的标准,特别要强调非艺术标准的应用和尺度问题,因为相比较艺术标准,非艺术标准更为复杂,更带有主观性,而且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非艺术标准是参差不齐、良莠不分、清浊相混,在量上呈排山倒海之势的,如何选择与运用是个难度系数很高的问题,这也不仅仅是文学的问题,同时还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问题,稍不留神便会出现失误。所以老师一定要慎重讲解,要求学生慎重对待,要培养出自己“火眼金睛”般的眼光和识别力、判断力。另外,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把前面提到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联系以及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再次强调,因为这个阶段关系到写作的性质问题,学生写作的到底是鉴赏还是批评在这里就要分岭了。侧重艺术标准的便接近文学鉴赏,侧重非艺术标准或综合标准的便接近文学批评了。在这个阶段我们还要加大学生具体的实践和写作训练,可以采用课上训练、课下作业的方式来加强。第四个阶段是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作的升华阶段,它关系到写作是否精彩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所强调,但不易涉猎过深,如果讲解和训练过深,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可能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清晰结论变得模糊,学到的有章可循的写作方法变得“无迹可求”。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是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一个线索、一个方向,大量的内容是学生在以后的人生或职业生涯中慢慢体悟和理解的,大量的准备工作是要在其它学科和学生的广泛阅读中积累的。
当然,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老师和学生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具体而棘手的问题,民族院校将会出现的问题可能更多,在我们所经历的实践训练课上,就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学生平时阅读量太小、阅读面狭窄、写作基本功较差、基础理论课掌握不足等等,这些都会严重制约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作实践课的开展。但是,在这些问题当中,有些在我们的课堂上可以补充、强调、采取一系列的促进和加强手段。而大部分不是我们这门课程单独可以解决的任务,需要学校甚至社会和家庭的通力支持与合作,在民族院校中这方面的努力更应该着重加大投入,以弥补课堂上无法弥补的和普通院校学生相比而存在的不足,总之,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写作,是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体现,其中承载了大量社会的、人文的、历史的等等一系列内容,再加上它很强的实践性,使得这门课程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而言都显得既重要又艰深。这也不是笔者一篇拙文就能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问题、总结经验,以期取得更好的方法,达成某种共识。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九
皇家工程学院一年一度的成绩公布榜单又揭晓了,第一名兰乔赫然在目。伴随着他的种种与规章制度格格不入的行为,再看那“毒药”的歇斯底里,我竟莫名催生感动。如此强烈的感动。
印度片的歌舞一直是我观看印度片的掣肘,因为那种悠远幽深的音乐总是让我的神经变得迷离,于是我总喜欢直接跳过那一段冗长烦闷的乐曲,直接欣赏电影的叙事,这是习惯港产片的思维,就比如在观看《低俗小说》(pulpfiction)时喜欢把文森特和密尔的兔子舞快进,或者在《两杆大烟枪》(lock,stockandtwosmokingbarrels)中把艾迪赌输时晕眩的音乐剔除,抑或是在《穆赫兰道》(mulhollanddrive)一路狂进。在遇到没有精彩刺激内容的电影时我总会显得有些迫不及待,甚至大声诅咒影评人和奥斯卡,就像我第一次看《老无所依》(nocountryforoldmen)一样茫然。
然而这一次的歌舞片,我一秒钟都舍不得快进,是的,舍不得,甚至连一向厌恶的印度歌舞,那一曲曲以前令我无比蛋疼的悠扬听来也使我思绪万千,勾引出我点点泪花。我如动了情的女人,泪眼婆娑地看着这部神作,我不知道是感同身受还是为何,无论在任何电影中如何催泪的桥段,在其他电影中我总是显得茫然,然而在这一部电影中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抓到观众的心灵。
影片的主人公是兰乔,这个特立独行的兰乔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iizz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几乎长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拉杜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兰乔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兰乔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电影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pursuitofhappyness)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傻大闹宝莱坞》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乔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特立独行的兰乔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虽然这只是一场梦。但是梦后总会有眼泪沾湿我的眼睛,因为现实终归是现实,像兰乔最后的归宿,又有多少人被制度扼杀的天真和青春?在这部电影中,青春,残酷得几近完美,也许导演最后环境设定的用意也在表明,理想主义永远是干净的,我们不要去碰它,可以流泪,可以泪干眼泪,但为了心中的圣洁,我们只有回味。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十
出纳,广义现金出纳的简称。出,是指现金的支出;纳,即是指现金的收纳。出纳岗位的设立,就是负责管理企业日常的现金支出以及收纳,在现在的经济体制下,离开每日的资金运转,企业还如何正常的走在良性发展的道路上。在我国实行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出纳这一岗位以及出纳人员作出规定:任何单位和经济组织中,出纳必须是一个独立岗位,领导不得兼任,会计不可替代。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这一规定,体现出了出纳工作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出纳工作的选用不能与单位相关领导有亲属关系,避免了这一层面可能出现出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徇私舞弊的可能。出纳岗位的设置,就决定了出纳这一项工作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其负责的日常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二、从出纳岗位的具体工作出发,探究出纳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出纳人员,一般负责以下几点企业的工作:
1、根据国家有关现金管理和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管理企业的现金收付以及银行的结算业务。出纳人员要根据相关规定,在现金的可使用范围内进行企业相关的现金收付,将超出限额的现金及时的送到银行进行存储。出纳人员还必须将企业的现金管理做到实处,做到细处,每日的现金出入必须做到每日结算,每月还要将本月的工作进行结算、核对,确保如果存在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避免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银行也要时时保持联系,方便银行存款与对账单的实时核对,发现问题,及时与银行方面协调,及时解决。
2、出纳工作,要负责企业日常相关票据的审核与保管工作。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其外来的相关凭证基本上全部都要通过出纳人员操作才能够完成。作为一名合格的出纳人员,必须熟悉各类凭证的填写要求,避免在票据的填写上造成失误,从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此同时,还要对外来凭证进行核查,对凭证的合法性以及凭证中包含的各项经济数据进行仔细的审核,然后再对是否应该收付票据款项进行确认。出纳人员必须将企业的相关票据进行妥善的保管,不论其是何类票据,都应该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以便后面的核对与核查,避免因票据丢失对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给企业造成损失。
3、登记日记账,负责保管企业财务公章。出纳人员必须认真登记日记账,包括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现金日记账要与企业库存现金进行数额上的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月要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确保核对无差额,从而保证账与实的统一。另外,企业的财务公章一般存放于出纳人员处,作为一名出纳人员,必须将企业财务公章妥善保管,严格按照规定使用,不以此之便做一些有损于企业利益的事情。
4、负责企业员工日常的报销工作。企业员工的日常报销,关乎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对于员工需要报销的票据,按照企业规定填写、签字之后,经过会计初步审核,要进行及时、严格的复核,对在报销范围之内的要及时核对报销,对于不在报销范围内的要及时请示领导是否确定报销。报销工作要做到细致、公正,不能因为私人关系或者个人利益进行多报多销或者少报销。
5、负责企业员工的工资发放。按照公司规定,及时将工资表单录入并且妥善将员工的工资及时发放。避免因为自己工作失误或者工作效率的原因导致工资的延迟发放。
从上面几点出纳的具体工作中不难看出,出纳工作涉及公司利益以及公司每一个员工的利益,工作内容较多而且对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的准确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出纳是非常重要的。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十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在逐步的深入,财会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出纳工作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发挥这不可替代的作用。出纳工作并不只是一项简单的企业款项收支活动,出纳工作是会计制度执行以及实施的基础,对现代企业的财务工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1、出纳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作为一名合格的出纳工作者,要经过一定的职业教育,具备处理一般会计事务的财会专业知识,还要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一些财务事务的程序等,除了具备这样的专业素质之外,出纳工作者还要具备以下几种素质。需要一定的社交能力,与企业之外的单位以及银行人员打交道;需要较高的数字运算能力,能够在岗位上进行数据统计以及金额计算的时候既快速又准确。除此之外,出纳人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填写票据以及点钞票的能力。出纳工作,并不是说任何受过教育的人都可以干好,其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只有符合要求的人才能够胜任。
2、出纳工作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出纳工作看似负责企业内部的一些事务,但是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规定。比如说《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而且要实时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与最新颁布,做到处处守法,步步合规。所以说,出纳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的工作。
3、出纳工作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出纳工作,不论是日常的现金收纳,还是票据的填写以及处理,或者说核对银行对账单、发放员工工资等,都有一定的时间要求,很多事情都是要出纳人员实时去做的事情,不能因为某些原因而拖拖拉拉,否则有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或者是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出纳人员每天还要进行实时的盘点与核算,以保证公司的利益。所以说,出纳工作是一项实时要去干的工作,具有实时性。
4、出纳工作具有社会性。出纳人员负责这一个企业的单位货币资金的收付以及存取工作,是和社会外界联系在一起。出纳工作者要在工作的同时与社会其他单位进行一些工作活动。只要所在企业发生相关的经济活动,及必然要求出纳人员与之发生经济关系。而在出纳工作者处理经济关系的时候,也有可能对个人、对企业或者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出纳工作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纵观出纳工作的特点,可一看出出纳工作,并不是一项很简单的工作。出纳人员必须符合岗位要求,出纳工作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相关工作要及时完成,否则可能将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所以,做好出纳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不论从出纳岗位的设置或者是从出纳的具体工作,再或者是出纳工作的特点出发,都不难看出出纳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认知出纳工作的重要性,选拔优秀的人才作为自己企业出纳的人选,还要关注、重视出纳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其向企业提供的一些数据以及建议,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顺利;出纳工作者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细心、负责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的同时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这不仅仅是自己人身价值的一种实现,也能够让自己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做贡献,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十二
摘要:民法解释指的是对书面形式的民事法律条款进行阐释和理解,从而获得一定的民事法律规范,用以裁判民事案件的依据。而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则指的是对法官通过遵循一定的客观方法来对法律进行理解和使用,而不是按照主观的意见对法律进行解释和适用。因此本文民法解释的客观性以及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民法解释客观性的主要原因,从而对民法解释得客观性实现的有效途径以及有效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民法解释;客观性;实现;有效形式。
一、民法解释客观性的主要原因。
在对民法解释的客观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时,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主要的层面入手:一是客观性的分析民法解释的目标。民法解释目标是整体构成与实现民法解释客观性的重要标准和前提。在民法解释进行的过程中,即使只有一个陈述事实存在,其解释也能出现很多个。而民法解释要想满足客观的要求,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民法解释的目标,且不能对该目标进行擅自的改动。只有确定了明确的客观性目标,那么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民法解释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客观性的要求,同时解释的过程也能够真正的实现。一般情况下,民法解释指的是以文本的方式对有关民事的法律进行解释,其存在于有关民事法律的各种文本规范中。而与法律内容相关的文本并不是立法人员实现个人利益的主要工具,而是进行民法解释所依托的重要法律根本。二是在民法解释进行的过程中,官方判断必须以客观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引导,这也是民法解释构成与实现的关键方法和途径。由于目前的法律内容大部分都是被认可以及相对稳定的,而民法解释的程序、目标以及内容等存在的客观性也非常合理。而民法解释客观性实现的主要问题在于针对诸多的民事内容文本,法官如何才能对其价值进行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并理解与判断的结果获得一定的正确性,从而使得民法解释能够实现客观性。从民法解释的层面上来说。法律文本所具备的含义具体上来说是稳定存在且客观不变的,无论是立法所遵循的宗旨,还是文本的内容,均为客观存在且与人的独立主观意识是相互分开的。在进行民法解释时,其主体不能根据自身的主观意愿来独立进行民法解释,而是要在法律相关文本的前提条件下,展开客观性的解释。因此在民法解释进行的过程中,怎样才能确保主体合理、公正、公平的进行民法解释,则是实现客观化价值的关键问题。
二、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实现的有效途径。
在民法解释进行的过程中,其客观性的实现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事实上,民法解释的过程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且这个过程不能脱离实际的民事案件,否则就没有进行法律解释的意义和必要。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实现必须要整个民法解释进行的过程中才能被有效的解决。因此民法解释的客觀性实现具有很多种途径,且不同的标准决定了不同的民法解释客观性实现的途径。所以必须对司法制度进行积极改进,并促使司法制度实现良好的独立性。法官对于民事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民法解释的结果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如果司法制度缺乏一定的独立性,法官也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因而执行法官就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参照相关的民事法律,对民事案件进行合理的、真实的、科学的民事解释。如果在审判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受到了某些行政机关的不利影响和干扰,这对于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实现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客观性的民法角度来说,民法解释的客观性是其始终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也必须对民法的不合理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完善性予以高度重视,这也是实施民法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还必须对民法解释加强修正和规范,法官不仅要捍卫正义,同时也需要守护法律,并且在民法解释客观性实现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此外,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实现不仅是促使民法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同时也是促使民法解释一直保持活力以及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更是法律发挥正义性、维护正义性,以及提升公信力的不可或缺的存在。
三、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实现的有效形式。
民法解释客观性的实现,能够有效的提升民法的合理性以及客观性。而为了促使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实现,就必须坚持法律思维与语言的使用,因此需要对专业的民法知识加强储备,其中就包括运用民法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法律文本条款以及法学方面的原理等。法官是民法解释客观性实现的重要主体,因而其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并努力提升自己的法律忠诚度,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民法解释客观性的实现。法官对民法进行正确的解释,且做出的司法裁判必须获得双方当事人的赞同和认可,这样才能快速的形成良好的民法秩序。因此法官必须更进一步的加强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坚决杜绝法官在执法的过程中出现徇私枉法的现象。同时还要定期的对法官展开民法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提升法官的整体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近年来,法学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就是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及实现。该问题既包含在法学理论相关信息。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课程中应用的具体“假论文”背后有什么真问题(共3篇)浅论学习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经济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怎样写研究性论文撰写方法(共3篇)运用政治理论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意义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领域中,又包含了法学实践的相关问题,因而具有一定的双重特征和性质。为了民法解释能够顺利高效的实施,就必须对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实现予以高度重视,确保司法制度的公正和独立。
四、总结。
综上所述,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实现过程中,必须对民法解释存在的客观规律予以充分的尊重,并且要对法官在民法解释客观性实现中的作用进行正确的看待,同时还应对民法解释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进行科学的认识,这样才能确保民法解释的客观性能够有效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胥谷峰。论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及其实现[d]。湖南大学,。
[2]林志方。论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及其实现[j]。铜仁学院学报,,04:6—7。
[3]许中缘。论民法解释学的范式——以共识的形成为研究视角[j]。法学家,,01:58—71+177—178。
[4]李国强。民法解释学的发展与相对所有权观念的解释论应用[j]。政法论丛,,06:14—21。
[5]马黎。民法目的性价值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十三
当代英美文学之中的存在主义隶属于当代西方国家的哲学体系,也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的流派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
一、引言。
在中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语言学习中,只要不断地进行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了解其中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这个方法其实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通过不断诵读,确实能够有效地稳固学生对于单词、句子结构、整体语感的掌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并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就是阅读再多遍,也不可能达到“其义自见”的程度。这种情况下,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集大成者,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是涵盖面极广的语言的精炼和巧妙的运用。文学作品对于语言文字的驾驭和使用只会高出一般语言文字的使用要求而不会比这个要求更低,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引入英美文学这一元素,以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经过教学实践,教师们发现,将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确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并且学生的英语驾驭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达到了兼具考试和实用两个层次的价值,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刻了解西方文化。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文化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决定着语言的所有要素。任何一种语言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明的精炼。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对于该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学习。对于母语的学习和本国文化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即便是再小的国家,也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这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极为深厚的,想要在短短十数年中精通是绝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中国学生每个人的语文成绩都不会太差,但是未必每个人的成绩都会很好的原因所在。本国语言的学习尚且如此,更遑论拒自己国家千里万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特别巨大的国家的语言的学习。而每一个国家都有具备极强文字驾驭能力的人,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精炼与巧妙组合,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解析十分有帮助,还直接体现了本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文化这种元素是无法进行教育的,只能自己去感悟,通过对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就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敏感程度。
2、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能力。
中国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要点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是其实我们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这个层次是非常低的。举例来说,对于非文学专业的语文教学来说,听和说不必考核,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进行交流的前提,但是对于语文的考察却不会仅仅停留在能读懂和能写出两个层次,语文的考核会考核学生对于古文、现代文深刻的理解,要体会隐藏在纸面上的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元素。但是对于英语的考核就没有这么深入。当然,对母语的考核和对外语的考核肯定是要有所区别的,但是当前的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是要让这些学生将来能够在国际上与英语母语的人流畅沟通的,所以要求必须要提高。但是又因为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所以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来提升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并且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文化就是不错的方法。
3、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关于“兼听”和“偏听”的讨论。在语言的学习中亦是如此。尽管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确的道路,但是如果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意识形态都有一种较为深刻的认识,会让学生的这种信仰更加坚定。并且刨除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些直接的元素来考虑的话,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会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在情感的表达上,这种人文的思潮是任何国家都一致的。并且当前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学生如果全面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对其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文学作品在提升审美和价值观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其中的人文性也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望尘莫及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解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
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绝不仅仅是多看基本英美文学名著就能达到目的的,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准备和改革。第一,要进行教育体制上的必要革新。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但是似乎整个教育体制变动较大的只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似乎并不大。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高等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其改革的成效将直接关乎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那么具体到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目标上,自然不可以免地要谈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平倾斜。想要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必然要做的是加大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阅读量。并且为了由于英语这门学科并不会吸引大多数的学生,所以有必要用相对的考核对敦促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当然,本身这种模式都是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考核自然也不能够仅仅是考试。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和比赛,既增加趣味性,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理解,一举多得。第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有必要了。既然要求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有一定的提升,那么相应的,教师的英美文学素养必须也有所保障,并且教师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也应当有相应的提升。也就是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到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英美文学在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刻的领会,并且主动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创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的要求比传统的英语教师要高得多。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牢固的英语基础知识、对西方文化较为深刻的了解、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好的整体把握、对世界各国的一些文化知识都有涉猎。这样能力全面的教师才能够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优秀的英美文学素养。第三,当前的英语教材亟需改编。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仅凭课上的部分讲解和课下的学生自觉是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的,要做到将英美文学素养作为评价高校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就需要对现有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当前的英语教材是中国的相关专家和一些国外的相关专家联合编写的,这些教材的确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但是却在文学性上有些许的不足之处。未来英语教材应当在保有现有的模式下,加入大篇幅的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习的不再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英语教材,而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这样对培养他们真正的语感和适应未来的国际化社会是更加有利的。当然,英美文学作品加入教材中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产生了一些困难的,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俚语、修辞和非常规的英语用法,不过对于适应了这些困难以后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2、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十四
《会计法》的第三十七条规定:会计机构应建立内部监督与稽核制度,如:本单位领导人员、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收入、债券、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内部牵制制度也规定了机构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职务分离的原则,由此而看,出纳是一项具有专属性、特殊性,独立的工作岗位。领导不得兼任,会计不得替代。因此在会计机构中分设出纳岗位具有制度上的合法性,工作上的适应性,行为上的规范性,管理上的科学性等特点。所以出纳在会计工作中和会计循环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不可缺少的。
提高技能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自觉维护出纳工作尊严第三方面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及时向单位领导和会计主管。
报告。
工作,反馈经济信息,提供合法、真实、有效数据为单位领导做出决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2:出纳员应遵守的。
规章制度。
及基本要求。
现金管理制度及银行结算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成本管理条例及费用报销额度税收管理制度及发票管理法还有本单位自己的财务管理规定、会计规则制度等这些法规、制度如果不熟悉、不掌握是绝对做不好出纳工作的。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政策学习水平才会了解自己该干什么事情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少犯差错不犯错误。
(2)出纳的最基本职能是收付职能。有着专门的操作技术和工作规则,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所以出纳员对于经手的每一笔款项、每一张凭证都要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上规定,严格按照出纳的工作流程,认真审核原始凭证是否合法、是否合理、要素填写是否齐全,再具实收付并逐笔顺序登记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上,结出余额。
(3)按照国家有关现金管理和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严格遵守现金开支范围,遵守库存现金限额,超额要及时送存银行,及时核对库存现金,账实相符,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及时解决。
(4)掌握银行存款余额,不签发空头支票、长期支票,不出租出借单位银行账号、不白条抵库。这是一条出纳员必须遵守的财经纪律,也是防止经济犯罪维护经济秩序的重要方面。
(5)保管好有关的印章、空白支票及空白收据,严格按照用途使用,常留心身边的事与人,不要因印章空白支票、空白收据的丢失给自己和单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出纳员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中国的文化理念表现在人才标准上永远都是德才兼备,德是首位。尤其是财务工作者,会计工作处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前沿,会计人员身处财经大权的关键地位,职业道德在整个会计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朱基同志在2001年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为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正是对广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出纳工作是会计循环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这是出纳员基本的职业道德。出纳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精业;要科学理财,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遵纪守法,严格监督,并且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不贪、不占公家便宜;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本来面目;注意保守机密;要竭力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为单位的总体利益、为全体员工服务,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会计职业道德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是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出纳员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才能抵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及外部钱欲物欲的引诱,不要成为经济犯罪的始作俑者。
4:工作过程中的体会。
出纳员是会计工作规范的实施者,在这过程中一定要:精力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小心仔细,踏踏实实不为外界所干扰;钱款票据收付有序,有条不紊,严谨细致计算收支,发现错误沉着冷静认真复核灵活应变。这对自己的工作作风和职业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良好的锻炼。
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总而言之,我认为出纳不仅仅只是人的。
工作。
能力、业务水平的问题而且还有“人”的问题,。在近年出纳员的经济犯罪案例中就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出纳员除了有良好的财经法纪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外,对待本工作还应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不浮躁、忠诚可靠人要正派、思想品德要端正、坚持原则、不贪心、提高业务能力,掌握工作要领,积累工作经验必定会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生机和活力。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十五
文学鉴赏一般不包含创造新形象的目的,主要是沿着作品的形象所暗示的轨迹,展开再创造性想象,根据作品语言所描述的人物、场景来想象他们的状态和命运,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构造审美意象。因此,文学鉴赏的活动是内在的,它主要凭借语言文字作为外在的物质材料,借助一种大体上定型的文学形态和艺术形象。在文学鉴赏中它主要表现为鉴赏者的思想感情随作品情境而变化的一系列不定型的心理活动。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宿命”是贯穿《俄狄浦斯王》的重要线索,被神谕缠绕的命运,即使躲避和挣扎也是徒劳的,英雄也不能逃过悲剧的结局。
“报仇”带动影片《老男孩》的发展。这使它似乎符合结构主义文学的特点,贴合恋情,囚禁,放逐,潜返,侦察,斗争,决胜的情节点,但它没有拒绝传统的“感情”的概念。同时它又像是《俄狄浦斯王》的繁衍,主人公不断在与命运做着无谓的斗争。
说《老男孩》是《俄狄浦斯王》的繁衍,因为两者有共通之处。
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小说及大量杂文,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里程碑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狂人日记》鲁迅。
启蒙小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1918年5月)。
2、《两个家庭》冰心问题小说短篇,冰心的第一篇小说。(1919.9)。
3、《超人》冰心。
短篇,“问题小说”以及冰心早期的代表作。(1921)。
4、《沉沦》郁达夫。
自叙传小说这是开创五四时期“自叙传小说”文风的代表作品,在小说后附录作家简介及作品分析。(1921)。
5、《或人的悲哀》庐隐。
二十年代心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1921)。
6、《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
张扬女性个性主义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其中的表达令今天的人也为之惊讶。
7、《潘先生在难中》叶圣陶。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雨天的书》周作人。
13、《志摩的诗》徐志摩。
14、《寄小读者》冰心。
15、《彷徨》鲁迅。
16、《野草》鲁迅。
《错误》是郑愁予广被传诵的名诗。评介赏析的文字很多。其中,香港著名诗论家黄维梁博士在《怎样读新诗》一书中谈到对此诗的读解方法,很有启发性。
水晶先生认为诗中的女子和“我”两人交臂错过,而“错误的形成,只因为少女的心扉紧掩;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诗人遂在交臂错过惊艳的一刹那,在少女眼中,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了。”从这段分析看来,水晶先生显然认为错误是因女子而起的;换言之,她在诗中采取了主动。
《骆驼样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红与黑》是一部充满着魅力的作品。西方关于研究司汤达的作品数量足以与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等量齐观。的确,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红与黑》中对于19世纪上半期法国风起云涌的各方斗争和矛盾都展现得颇为深远,贵族、大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一个个的粉墨登场,潜伏在表象下的实力的交战刻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朽和虚伪。
整体阅读不仅仅指了解文章大意(情感、观点、主旨)方面;还包括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回顾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对现代文阅读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已从对文章内容整体理解的表层,过渡到对文章的艺术技巧、语言揣摩、综合评价的深层,更关注考生对文章的文化底蕴、哲理思辨、人文精神等把握。
现代文整体阅读复习要重在阅读思维方法的掌握、阅读能力的提高,培养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即理解、筛选、分析、概括、归纳、评价能力。因此,复习的重心应该是过程性的,着眼于文章的理解、信息的指向、设问所在的语境,重视问题思考的周密性、准确性。要让每一个同学都掌握多种复习方法,让每一道题目都有解决的具体思路和途径。
榨菜如何走向全国。
算是“小老弟”。但是,年岁的差距对于产品来说毫无意义,或者说恰巧是这一差距映衬了襄樊大头菜发展的滞后。榨菜的发明,使善于经营的涪陵人从消费者的喜好中,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迅速将其推而广之。到1935年,榨菜作坊己遍及四川沿长江一带,年产45万坛,其中涪陵榨菜占25万坛。1946年,有人瞅准榨菜的发展势头,组织生产营销合作社,欲将整个四川榨菜纳入一体经营,但未形成气候。解放以来,榨菜在四川省内己发展到30多个市县,在全国14个生产榨菜的省市中遥居榜首,涪陵榨菜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目前,只有100多年历史的涪陵榨菜,己与德国甘蓝、法国酸黄瓜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名腌菜。年加工量超过10亿吨,除笑傲全国各地市场外,作为传统出口商品,还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十六
徐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在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领域,董之林提供了一种回返本原的研究与批评范式,即在文化网络中对文学史和文学现象进行历史的研究、审美的批评。为此,董之林在治史观念上,试图以双向反思的方式探勘历史相关性的“缝隙”;在叙史方式上,试图以多种方法宽而微地体悟历史细节并审美叙述;在叙史主体的建构上,试图以守护方寸、反抗虚无的自我矛盾体确立一位学者在这个混乱时代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历史相关性;治史观念;叙史方式;叙史主体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06-0019-07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文学的历史记忆越来越丰富、驳杂,评价尺度也不断变幻、犹疑。尽管当代文学的历史记忆在史料探勘过程中被逐渐梳理、厘清,但那些曾经“被扭结”在当代文学中的诸多历史问题不仅没有远去,反而与当代文学的现实问题缠绕在一起,更加迫切地摆放在研究者的案前。如何在学科史层面重述当代文学的历史问题?如何通过当代文学的历史研究返观当代文学的现状与发展?如何对当代文学的特质进行历史的'、审美的评价?显然都是当代文学界亟需认真面对的问题。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察董之林的文学史研究与批评,别有意义。进一步说,董之林固然是以“十七年”小说为主体研究对象,但她的著述所关涉的问题却不局限在“十七年”小说本身,而是充溢了对90年代以后的文学史观、文学批评的标准及自我观念的重构的思考。由此,董之林的学术著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回返本原的研究范式:在历史的相关性中探勘“缝隙”、审美叙述与批评,并探索一位学者在这个时代的存在方式。
一治史观念:以双向反思的方式探勘历史相关性的“缝隙”9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十分明确地将我们曾经信奉的逻辑的、线性的历史观、文学史观作为质疑的对象。由“五四”所开创,并在80年代得到承继的宏大叙事体系在90年代逐渐解体,而酿成新世纪以来种种新动向竞相涌现的混乱时期。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似乎已经摆脱了以往权威文学史观念的支配,但如何建立一种新的、有效的文学史观念,尚处于茫然状态。如何在“后现代”诸种消解的潮流中重建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如何让那些飘逝的记忆在当下语境中得到更加深透的领会?如何让历史研究成为当下文学批评的另一种参照?这些困惑既内含了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的困境与生机,也生成了董之林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的治史观念。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十七
论文摘要:一个天经地义的观点是,文学批评就是关于“文学”的批评。不过回望历史,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演变却呈现出一个从寄生于文学到逐步与文学相分离的轨迹。当今的文化研究是文学批评走向独立的新阶段,它可以脱离文学对象,甚至将文学边缘化。究其原因,是消费文化之取替文学文化为文化研究之独立地位的获得提供了历史的契机。
一个天经地义的观点是,文学批评就是关于“文学”的批评。不过回望历史,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演变却呈现出一个从寄生于文学到逐步与文学相分离的轨迹。
在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里,文学批评主要体现为阐释文学的类型、体裁等文学的基本范型。《诗学》开创了文学批评,也奠定了批评与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世纪流行文献学批评,主要围绕文学作品及典籍进行编注。文献学作为文法学的姊妹学科,具有修辞学传统,关注字词与风格,侧重文本细节,因而文献学批评没有产生对批评立场、原则或体系的追求。由于字词成为高度关注的领域,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被后人看作是在用字词编织学问的蛛网。弗朗西斯・培根在《学术的进展》一文中写道:“因此便产生了学术的第一个弊病:只研究字词,不研究内容。虽然我所举的例子是已过去的事情,但这类弊病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这类批评寄生于典籍,当然也包括文学典籍,文献学批评对文史原典具有依存关系。
17世纪的古今之争,大量争论文学应该追求什么样风格,一直被当作典范的西塞罗的《演说家》中所归纳的三种演说风格,遭到质疑。人们放弃了西塞罗散文风格的模式,提出了“中性”语言等新的风格。但这种改变,并没有在框架上突破批评视域,仍然囿于语言风格的框架内,只是以新风格取代旧风格。
而法国古典主义批评,以布瓦洛提出的史诗、悲剧、喜剧、十四行诗、讽刺诗等都必须以古希腊、罗马作品为典范,必须符合三一律等准则。可以看到,古典主义的批评法则主要针对创作,仍然以作品为目的,但同时确立了批评法则的权威。
对批评法则的松动或反叛,发生在19世纪。浪漫主义批评是对古典主义统一的批评标准的叛逆,在批评史上形成了第一次“大混乱”,出现了各种有差异的批评。
浪漫主义批评的主流是个人体验式批评,代表人物有斯塔尔夫人、赫兹列特等。斯达尔夫人被认为是第一个采用个人才情体验批评的人,这指的是批评家力图再次亲身体验作家在作品中体验过的东西,这类批评家往往自身具有极强的才情,布莱指明它是“批评天才对于他人的天才存在的一种参与,建立在本人和他所钦佩的人之间至少是潜在的一种相似性上”。体验批评所确立的仍然是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寄生关系,体现为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次生意识对于原生意识所经历过的感性经验把握。
这种把握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认同性的,即批评获得与文本一致的体验:批评家的批评建立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而个人体验又依附于对原作的同情与激赏之中,批评家的性情常常与作家的趣味与感受具有一致性。这种认同批评构成批评家与作品之间的亲密无问的关系,批评家与作者形成共谋。批评家通过阅读,放弃自我,变成“各种状态的交汇地”(杜波斯),批评家成为作家的场所,作家的灵魂在其中向批评家敞开。而另一种是距离型的,同样以作品为批评对象,但批评家与作品之间保持距离,批评不是共谋,而是纯粹的“俯瞰的凝视”(斯塔罗宾斯基),批评与作品对象建立的是非同情的关系。批评家意识到自己与他的批评对象是分离的,克洛岱尔将这种情况总结为“理解而不赞同”,它不同于作品的诗性思维,批评是作家自我思想的表达。然而“认同批评”与“距离批评”并不绝然分开,如塔斯罗宾斯基所说:“完整的批评也许既不是那种以整体性为目标的批评,也不是那种以内在性为目标的批评,而是一种时而需求俯瞰,时而要求内在的凝视。”
然而,“距离批评”后来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它渐渐融人到理性批评。与浪漫主义体验式主观批评主流相对的.是理性批评,包括由历史学方法带来的“新文献学”批评,即通过作品产生的条件解释作品;也有关注批评与读者关系的批评,如莱辛的《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当然还有后期的勒南的自然主义历史批评,丹纳的实证主义科学批评等等。
这些导向了通常所说的始于19世纪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批评,也就是“批评”意味着理性分析与批判。文学批评从关注内心的感受式把握,走向了19世纪中后期的适应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并上升为文学批评的主流。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成为文论的新焦点,文学批评到19世纪中后期已经从主观感受式文论的丰富性逐渐归依到社会历史批评的单一理路与范式上来,并且这一范式获得了独尊的地位。这表明批评虽然始源于文学园地,但批评却可以成为自身,这是因为文学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审美,它有很大的社会、历史的关联域,批评可以是外在的。
到20世纪初,批评再一次打破独尊的单一社会历史标准而形成新一轮的“大混乱”:文学批评从尊崇社会历史本体的范式中走出来,转向语言本体、形式本体,进而带来了众多风格的批评同时并存的新格局。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以及符号学批评等流派都有各自的宗旨,但相同的是都告别了对文学的现实、社会、自然、时代、历史、道德、经济等“外部批评”,开始探讨文学内部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等。后来的精神分析批评,现象学主题批评也随之盛行。加上上一阶段的社会历史批评在这个时期又产生了新的分支:有关注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还有关注读者维度的接受美学批评,后来又有新历史主义批评,批评空前繁荣。
如果说l9世纪以前,批评指向文学或围绕文学,批评带有次生性质的话,那么,20世纪的批评,各个流派的宗旨都不约而同地转向建构自家的理论体系。批评不再像浪漫主义时期柯尔律治、赫兹列特等的批评融入文学、认同文学,甚至复制文学,或者说是对文学表达的表达。20世纪前半期的各个批评流派都具有鲜明的批评学科意识,批评表达自身,文学沦落到服务于批评、为批评表达自身所用的次席。作品阐释不是目的,建构批评体系成了批评的首要目的,文学成为了批评体系建构的原料场地。因此,20世纪前半期,批评已经开始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如果说最初它还没有完全独立于文学,与文学还具有相关性,那么这种相关性表现为文学是批评理论的言说场所或涉猎对象,尽管文学不再是目标。这种不将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机体对待,或者不以文学为目标的批评,引发了传统立场的文学研究学者的愤怒,因为在这类批评中,作品只是作为理论的单一注脚。譬如精神分析批评,不将《哈姆莱特》看作有机的作品,而是从中掠取符合精神分析学说的所谓恋母情结,以此作为对《哈姆莱特》解读的结论,这大概也算是圣伯夫的所谓不是一种同情、认同,而是觊觎他人财富,从中掠取所需的批评吧。
这些追求体系化与理论化的批评,追逐某种客观性,它的产生与文学的非主观化创作潮流具有一致性。自福楼拜开始,到新小说的“零度写作”,文学追求非主观介入的客观化叙述,也就是要实现文学创作中的主观性的零度。在这种背景下,批评的非内在化,或者说批评的外化就被推动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反射的主体消失了,只有被反射的客体继续存在。批评变成了一面无个性的镜子,这使执著于作家创造性、激情、意念及主体风格等传统批评立场的文学研究者对当代批评产生了强烈的抵制情绪。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解构主义引发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性别批评等新的“文化研究”的批评浪潮,使批评进一步脱离文学,因为有的批评纯粹谈论问题本身,以建构理论自身的体系为目的,甚至对文学的涉猎都可以不要了。文化研究关注少数族裔、女性等弱势群体,政治性批评成为了批评的主流与中心,而文学的审美批评不仅受冷落、遭排挤,甚至被取代。审美的自主性被瓦解,文学作品被这些政治性批评切割与肢解。面对愈来愈强劲的政治化的、独立化的、同时也是非审美化的批评浪潮,持审美批评立场的文学研究者非常焦虑。耶鲁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布鲁姆,将女性主义批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拉康的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解构主义及符号学等统称为“憎恨学派”,因为这些批评流派重视的是社会文化问题,颠覆了以往的文学经典。当今流行的大众文化也是一支颠覆文学经典的力量。经典文学在“憎恨学派”的批评理论与“大众文化”的双面夹击之下,地位一落千丈,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以“经典悲歌”作为第一章的标题,可以看到经典的盛歌时代成为旧事。
耶鲁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米勒,在《论文学》中,对批评理论凌驾于文学的未来走势也有着伤感而清醒的认识。该书开篇的第一句话是“文学的终结近在眼前”,他提到“文学逼近死亡的一个显著的症兆,是全世界的文学院系的年轻教员都从文学研究转向理论、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传媒研究,大众文化研究,妇女研究,非裔美国人研究等等,他们经常以更接近社会科学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人文科学的方式著述与教学,而他们的写作与教学常将文学边缘化或忽略文学,即使他们中很多都是在老式的文学史与文本细读中训练出来的”,“这是因为他们预感到了传统的文学研究正在被社会与大学管理宣布为过时的路途中”。米勒指出理论导致文学的衰落,他说:“文学理论的繁荣就是文学死亡的信号”,“理论注册了文学的行将就木”。
批评与文学的分化,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的分化,是有根由的。批评虽然一开始寄生于文学,但它一出现就是不同于文学的,批评与文学具有异质性。文学是感性的,形象的,可体验与参与的;而谈论文学,也就是批评,已经不是文学自身,它是概括的,逻辑的,理性分析的。用弗莱的观点表达的话,那就是文学是沉默的,而批评是说话的;文学不是学科,而批评是学科,弗莱说“文学并不是一门研究学科,而是供研究的对象”,“如果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那么它显然是一门社会科学,如果说它只是到了我们的时代才发展起来,至少没有说错这件事的年代”。文学批评经过在文学场域的孕育,在20世纪与各门社会科学一道走上了独立。
从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也就界分了传统文学批评与当代批评。爱德华・萨义德在比较福柯与布鲁姆时指出,前者关注的是一个“文化的世界”,而后者关注的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作为艺术的世界,文学性精英主义的批评关注的是审美,布鲁姆明确提出“我认为审美只是个人的而非社会的关切”。而当今的文化研究et益取代了文学批评,在审美主义者看来,他们把审美降为了意识形态。然而,随着大学教学或文化机构的日益政治化与实用化,文化批评一定会更加关注社会文化现象,而不会停留于“审美的个人关切”。布鲁姆也认识到了“我们正在败退,并无疑地还将败退,这是令人沮丧的,因为很多优秀的学生将弃我们而去,另寻其他学科和职业,这种抛弃已随处可见”。这种没落感,是文学研究者或从传统批评走过来的学者的感伤,而站在文化研究立场的瑞安・毕肖普则描述为“到上世纪90年代中叶,文学研究已向文化研究俯首称臣”。(见本组文章的第一篇)两个阵营的人,表达的是同一个现实,然而感情色彩不同。
这种历史走向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兴的消费文化与机械复制时代的大众文化结束了文学文化为中心的时代,经典文学的美学给社会消费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让出了地盘,因此,批评就可以针对新的领域,可以不针对文学而进行批评。
罗兰・巴特的“文本”概念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体现,他以“文本”的概念取代“作品”,使得批评理论的批评研究对象走出了过去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范围,走出了文字作品的范围,而使身体、行为等各种对象都成为了批评与研究的对象,也可以说生活领域里的很多现象都是“文本”。这样,文学就只是“文本”中的一种文字文本,批评的领域与范围不仅扩大了,而且社会化与日常生活化了,由此产生新的批评,更接近社会科学。它的繁荣,对人文主义产生了冲击,同时导致了接近人文科学的文学以及相关的审美批评的衰落。文化研究正是对这种没有边界的新的批评的概括性表达,它是没有范围的,是无所不包的,也是没有固定对象与习用范式的,它打破了过去的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的范式,与文学形成对抗,也与传统批评形成了断裂。站在传统批评立场的人,或者说拥有传统批评观念的人,都不喜欢后者不吸取批评传统,甚至抛弃从前寄生的对象而且凌驾于其上,同时又缺乏文学性,审美性,特别是缺乏对现实的超越性,将批评变成了与现实一体化的存在。因此,文化研究的铺天盖地,引发了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之间的论争,但客观地说,谁也挡不住社会的变迁,即就挡不住新的浪潮取代老传统。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正是作为戏剧的衍生物的电影,导致了戏剧的衰落,那么,我们今天同样能接受:曾寄生于文学的批评,一步步走向独立,到20世纪的文化研究,可以看作是独立过程的完成,它成为批评从人文科学迈向社会科学的分水岭。文化研究,不仅可以与文学说再见,甚至抛弃了审美批评传统。我相信,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只是当下的热门话题,这个话题不属于未来。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十八
【多选题】(20分)关于职业发展模型,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职业选择或定位时,自我方面主要考虑能力与需求,职业方面要了解要求与回馈。当个人的能力符合职业的要求时,组织对个人较满意。当职业的回馈满足个人的需求时,个人对组织较满意。
任何职业选择要同时考虑组织满意度与职业满意度两个维度。
【多选题】(20分)star成就故事深度分析法,是有效分析个人能力的方式。对“star”()。
及时记录投递简历情况、公司名称、应聘岗位、联系人等。【多选题】(20分)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有:(abcde)。
网络b.招聘会c.实习实践d.人际资源e.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
【多选题】(20分)简历的目的是:()。
【多选题】(20分)下列对笔试的描述,正确的是()。
在安静的环境中模拟练习保持精力充沛【单选题】(20分)笔试一般由用人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共同编制。a.正确b.错误【多选题】(20分)自我介绍可以包括()。
【单选题】(20分)大学生求职面试中对头发长度的要求一般为___________、侧不掩耳、()。
前不符额b.不染发c.不卷发d.前符额。
【单选题】(20分)“tpor”原则是国际上公认的穿衣原则,它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__________。()。
时刻b.他人c.职业d.角色。
【单选题】(20分)在面试中求职者应注意站姿规范,如果是非正式面试偶尔驼背也没有。
正确b.错误。
【单选题】(20分)面试中求职者回答问题时,眼睛只需要看着主考官就可以了,可以不。
正确b.错误。
【多选题】(20分)下列有关于创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创业是不拘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机会,将不同的资源以利用和开发,并创造价值的过。
创业包括创业活动和创业精神创业是一个过程创业特指创办新企业。
【多选题】(20分)创业精神的特征包括()。
【多选题】(20分)下列有关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知识的获得靠学习b.技能的获得靠积累c.特质的获得靠培养d.做好自我管理【多选题】(20分)大学生创业的途径有哪些()。
创办新企业、加盟连锁机构b.收购或入股企业c.内部创业d.兼职创业。
【多选题】(20分)以下有关“就业协议书”的描述正确的是()。
就业协议书,全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或《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协,俗称“三方协议”。
b.由毕业生、用人单位。
一、学校三方签订的,明确三方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c.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落实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以及学校制定毕业生就业方案、。
【多选题】(20分)劳动合同中应当包含以下哪些内容:()。
a.劳动报酬b.劳动岗位c.违约d.劳动合同期限【多选题】(20分)以下对试用期的说法正确的是:()。劳动合同期限3年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可以随时开除劳动者;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合同必须约定试用期。
【多选题】(20分)学生角色与职业人角色的不同点有()。
学生角色的责任是受教育、储备知识、锻炼能力,力求全面发展,职业人角色的责任是。
学生可以不受法律约束,职业人要受法律约束。
学生角色的权利主要是依法接受教育,接受经济生活的供给和资助;职业角色则是依法。
学生角色的规范多是从培养、教育角度出发,职业角色的规范则更为严格、具体,违背。
【单选题】(20分)职场新人积极地与资深员工互动,有利于快速获取职业知识、了解企()。
正确b.错误。
【单选题】(20分)职业发展的路径是垂直发展,即不断获得职位晋升。()。
正确b.错误。
【单选题】(20分)职业生涯发展理想的状况是()。
内外职业生涯交替发展b.外职业生涯超前c.内职业生涯超前d.外职业生涯停滞)。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篇十九
一、什么是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按说任何字体都可以草写,都可以有草书,比如青铜器铭文中就不乏刻写得潦草的字;但是文字学所指的“草书”是一种特定的字体,它是从秦隶的草率写法发展而来的,大约在西汉中期形成,东汉时广泛流行。
梁武帝《草书状》里记载蔡邕的话说:“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发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之草书是也。”这是对草书之所以产生的一种解释。
早期的草书还带有隶书意味,称为章草。从东汉后期到魏晋时期,草书脱去了隶书笔画的痕迹,大量使用连笔,称为今草。到了唐代,草书进一步发展,写起来龙飞凤舞,奔放不羁,称为狂草。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简化字,如东、为、长、书、专等等,原来都是草书的形体。由于草书大量使用连笔,只存字的轮廓,以求书写神速,所以普通人难于辨认,影响了它的交际功能。因此,尽管草书出现较早,却始终没能成为通用字体,但它作为书法艺术之一种,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擅长草书的书法家有张芝、张旭、怀素等。
二、草书的艺术美感。
欣赏草书艺术作品的标准,可以说并无定式。对于同样一幅草书艺术作品,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素养,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悟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同样的人因早年、中年、晚年的差别,其标准也可以变异。尽管如此,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欣赏书法标准多有概括。有人归纳为四条:曰气韵,曰选材,曰墨色,曰装背。也有人归纳为六条:曰形体,曰魄力,曰意态,曰流派,曰才学,曰气象。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为草书艺术的欣赏标准:
1.线条美。
线条的力感。
凡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都是有力度、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力感在传统书学中又称“笔力”。古今研习草书者反复强调正确“运笔”,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使书法线条显示有力,富于弹性(内有劲力的表现)。书法的线条应象“钟表中常运的发条”,而不可似“汤锅里煮烂的面条”,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法是“力的艺术”;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宋代米芾曾说:“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可见线条的美不在于粗细而在“圆”。“圆”则“粗而不重,细不为轻”,劲健而有活力;“扁”则呆板僵滞,不给人以美感。
线条的情感。
“书者,抒也”。中国书法的点、划、线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所谓表情美,是书家和欣赏者双方在书法艺术上共同配合的视觉审美经验。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是作者凝神结思,蓄情而发,一泻而出的情感流露。“以情感人,用情作书”,是书法成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例如宋人陈铎曾详细剖析过唐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书写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认为前十二行“甚遒婉”,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矣”,至末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稿》(指晋王羲之“兰亭序”)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情绪的变化导致了运笔节奏的跌宕起伏,书者通过笔墨书法将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线条的节奏感。
“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草书如若粗细一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却有音乐的旋律,这恰恰是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历代书法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并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以展示特有的美感。如颜真卿饱满的悬针竖,黄山谷一波三折的长横和大捺,米芾别致的竖勾等。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
唐怀素《自叙帖》中“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三行的节奏:第一行曲线多变的“奔蛇走虺”数字,几乎是一笔写就。欣赏者目循心摩,顿觉神思飞跃,激情奔放。第二行“势”字独立而左倚,下半部“力”字的一撇略收敛,尤如蓄势待发。“入”字两笔遒劲而富有弹性,猛然将笔意撑住。“势”“入”两字上下顾盼,相对映而呈稳定;这行节奏略缓,与前面一行“奔蛇走虺”形成曲直疾徐对比。第三行“风声满堂”六字又急转直下,一笔而成……这三行草书首尾相连,触人心目,引人遐思。
线条的呼应。
“起笔为呼,承笔为应”。呼应之作用,在于将原来个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的统一体。线条有呼应,就象有气在流动,就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传统的书学称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的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2.结构美。
对结构的欣赏,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结构是否整齐,是否符合于平衡对称的要求,实不尽然。平衡对称固然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结构美更注重平衡对称中又有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否有所创新,不落俗套。成功的草书艺术结构,既合乎平衡对称,各部份对比照应;又有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草字的不同形态,有稳重敦实,有开张游走,有刚劲挺拔,有婀娜飞逸,有的以“险绝取胜”,也有的于“平正”中见奇姿。草书的结构美正是通过笔画的基本线条和偏旁的配置得当而取得的艺术效果。这种搭配的技巧,就是寻求结构美的方法。
3.章法美。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是否疏密得当,大小相宜。一幅章法讲究的草书作品,则能表现顾盼有情、精神飞动、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知书者“观章见阵”。章即章法,是欣赏书法艺术的总体表现;阵是布白,即书写以外的空白之处。就章法而言,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布白则是翰墨尘点的反衬,构成整幅作品的有机组成部份。巧妙的布白能使通篇产生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有意识地运用错落有致章法的大家当首推怀素。这位狂放不羁、不守佛规、吃酒吃肉的唐代和尚在《自叙帖》中不仅线条结构有所创新,突出“雨夹雪”手法的精巧章法布白更具匠心。《自叙帖》共一百二十六行,七百零二字。全篇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充份表现了怀素书时快意、自得、激奋的心态。我们欣赏品评《自叙帖》的章法运用时,宜注重以下三点:(1)参差变化。每行字数不一,字间疏密错落,一行多则有八个字,少则只有两个字(即第一百零五行的“戴公”二字)。线条粗细浓淡多变,中间飞白频现,带有强烈的飞动感和弹性感。(2)牵丝映带。这幅狂草常见或两三字、或五六字、甚至整行连串为一组。字的单体结构被打破了,几个字或整行联属组成一个新的整体。(3)欹侧救正。帖中常见数行字向一个方向渐渐偏离中线,而在不知不觉中又开始拉回来,得以救正,欣赏者并不感觉突兀。
4.墨韵美。
草书艺术主要以水墨线条表现其美。一幅作品有无神采,要看运墨是否灵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不宜完全一样。
墨色应随用笔的变化而变化,墨色多变给观者以视觉上的调节,使人感到笔墨似被赋予了生命,充满欢乐,生机盎然,欣赏者从而感到心胸畅快,情绪陶然。反之,一幅作品如若由毫无生气的一团“死墨”组成,则生命不复存在,欣赏者也只能感到郁闷、沉寂、静止。所谓“墨活”,是凭借用笔的变化,墨以笔为寄托,笔以墨来显现。笔中必须有墨,无墨则无神采;墨中必须有笔,无笔则无筋骨。
明董其昌的《试墨帖》可以说是欣赏者品评草书用墨的一幅佳作。全帖共四十六字,作者用墨之璀璨生辉,变幻莫测,堪令人啧啧称奇。“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此帖墨色的变化,凭借线条笔痕的抑扬顿挫而跃然纸上:作品中有几处字为饱蘸墨汁所写:如“癸”、“雨”、“试”、“磨”;而每蘸一次,必书至墨干笔枯为止,墨痕丝丝可辨。全篇墨色由浓渐淡、从润至枯,起迄分明,变化自然。从陆居仁的《题鲜于枢行书诗卷跋》,也同样可以看出这种周而复始、断而还续的起伏交替的墨色韵律。
当代草圣林散之作草书常用长锋饱蘸浓墨后,复蘸少许清水:笔画之间,墨色沉着,淋漓氤氲之气如春雨扑面;白处虚灵,又似燥裂秋风,韵味无穷!墨色的起伏变化是一种节奏的艺术,一幅用墨的佳作常常会“墨分五色”,粲然盈楮,使人如临画境;会轻重交替,起伏跌宕,使人如闻清音。
5.意境美。
在欣赏了笔墨结构章法之后,仍须进一步去把握整幅作品所特有的意境美。草书的意境美,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作者在精神、审美、风格,及对欣赏者产生的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一般地说,能使整幅作品形成一种鲜明的美的意境,是书法家在艺术上达到高度成熟的标志。试举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为例,全帖自首至尾,书家随着感情的起伏波动,书写的气势愈来愈盛,字亦越来越大。书作由平稳渐趋跃宕,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疏密对比上书者也新意萌生:一般常规是笔画少则字宜粗壮,给人以紧密感;笔画多则字宜纤细,给人以疏松感。苏东坡别出心意,反之而行。写到“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最后八字时,书家感情到了一任自然,无法控制的程度:字写得既重且大,形成内敛外张、动荡不安的气势。书者这时把郁积于心中的苦闷、愤懑之情一并宣泄出来,尽付于笔墨之中。
我们说一幅草书艺术若能动人以美,就要求书家把炽烈真实的感情活动渗透到他创作的艺术形像之中。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所以颇为后人推崇,是因为它真实地映照了那一时代的书风和书家尚意写情的美的意境。
三、字与人、书品与人品。
草书艺术最能表现“书如其人”。
刘熙载的《艺概》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书如其人”,道出了书法艺术创作的个性特徵。书家的思想性格,表现为作品的创作个性,又常称为“书法风格”。为什么会“书如其人”呢?首先,草书作品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思想性格有密切联系,因为其思想性格对形成他独特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艺术语言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其次,草书作品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生活阅历紧密相关。再三,作为表情艺术的草书,书家的思想感情亦是作品风格形成的另一因素。作品能显现书者的修养、才干、性格、爱好。情性不同造成书法形质的不同:拘谨稳熟写字亦拘谨而乏新奇;纵逸豪爽写字常剽勇而超越常则;捷思敏行往往写字快速然底蕴歉深;老成持重则字显羞怯而乏飞动之态;简峻之人,写字挺倔而不遒劲;缜密之人,字迹不能超逸;温润过于妍媚;雄伟缺少媚动;流丽多偏浮华;婉畅常欠端厚。对书家思想性情的了解,有助于在更高层次上欣赏作品的个性美、人格美,更深一步地领略作品的意境美。颜真卿的《刘中使帖》的内容是说书者得悉两处军事胜利,感到非常欣慰。全帖笔画纵横奔放,苍劲矫健,有龙腾虎跃之势。前段最后一“耳”字独占一行,末画的一竖以渴笔贯穿全行,不禁令人想起杜甫在听说收复河南河北的著名诗句。
元书法家鲜于枢说:看了帖中的运笔点画,“如见其人,端有闻捷慨然效忠之态”,此帖和《祭侄稿》一样都是“英风烈气,见于笔端”。
书法因人而贵,因人而传,历史上正面例子很多。晋王献之身上有乃父羲之“骨鲠”遗传,拒为丞相谢安新建的太极殿题榜,被传为佳话。唐虞世南供职朝廷,曾谏劝唐太宗“二勿、二不”,太宗称虞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后人评论他的书法气秀色润,意和笔调,柔而不渎,如其为人。岳飞雄健酣畅的草书《诸葛亮出师表》鲜明地体现了他精忠报国、收复山河、横扫千军的报负与豪情。
书以人贵,也可以从反面事例得到印证。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的蔡原是蔡京。
蔡京写得一手姿媚的字,却因是大奸臣,后人耻其为人,而以蔡襄取而代之。明末张瑞图的草书独具魅力,惜其品行可鄙,为后世所不齿。近人汪精卫字迹秀丽,孙中山的遗嘱即由汪楷书记录,但后来失节,人们看到其墨迹就对其投敌献媚而恶心。书法与人品紧密相关,此提醒、勉励治书艺者宜不断净化心灵、砥砺情操,把自己塑造成品德高尚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622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