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12:46:16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优秀18篇)
时间:2023-11-27 12:46:16     小编:XY字客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的步骤和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明确是编写教案的基础,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通过阅读这些教案范文,你可以发现不同教师的独特教学方法和设计思路。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一

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一般乘法,都学习了哪些计算方法?生认真思考,互相交流。

2、出示练习题,学生做集体订正。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乘法。

1、继续以14×12例,

生:12看成10+2,14×110=140,14×2=28,140+28=168。

2、肯定并表扬学生的计算。

3、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乘法的竖式计算,生板演。

4、肯定该生的板演。

6、老师请生讲述自己的思想,为什么少了一个0。

生:用个位2去乘14,得数的末尾与乘数个位数对齐,再用12的十位上的1去乘14得140。

7、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二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三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一、(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四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五

学习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较熟练地借助拼音读准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描摹汉字“台、友”。

2、初步了解课文讲述的内容,初步感受到荷叶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3、看图展开想像,练习把话说完整、说规范。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出示谜语:

“圆圆大玉盘,浮在水面上,水珠拿它当摇篮,小鱼拿它当凉伞。”(荷叶)

2、老师带大家到荷花池去看一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媒体。

交流。

3、师:是呀,的,绿绿的,可真美呀!今天,我们学习49课。

齐读课题

教学生字:“荷”(拼读,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老师请同学们来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荷叶有哪些好伙伴?

交流,贴图(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朋友)

学说话:“……是……”

师1: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说话?师:小水珠是荷叶的好伙伴。(交流)

师2:谁能两个、三个、四个朋友一起说?(交流)

2、荷叶有好多好伙伴,它们之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请你赶快来借助拼音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这些生字宝宝的字音。

出示媒体,巡视。

3、教学生字,练习。

出示媒体,老师觉得这几个生字宝宝的读音要特别注意,你知道为什么?

(后鼻音)

谁会拼?(多种形式拼读,学习生字。)

这些生字宝宝真顽皮,一下子都躲到词语里去了。媒体出示,谁会读?

师:像亮晶晶、笑嘻嘻这样的词,我们叫它们是abb形式的.重叠词,课文中还有两个,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出示,齐读)

你能自己说说吗?

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你能试着来读一读吗?(个别,男、女合作读)

三、进一步学习课文,知道朗读,学习生字。

1、刚刚老师请小朋友自己读了课文,荷叶的四个好伙伴你喜欢吗?请你喜欢它的哪个伙伴就读读哪一小节,要求:不加字,不漏字,读完后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生自己读,师巡视。

交流读。

2、小组讨论:四个好朋友为什么那么喜欢荷叶?

生讨论,师巡视。

交流,贴板书:摇篮躺

机场停

歌台蹲

凉帽戴

分析字形:“摇”,你是怎么来记住它的?(做做动作)

“篮”,你是怎么来记住它的?

“台、友”的田字格位置书写指导。(师示范,生书空。)

师:关于“蓝”和“篮”,老师找了两句俗语,

媒体出示:“竹篮打水一场空。”

“青出于蓝胜于蓝。”

师简单讲解,生齐读。

3、指导朗读:角色的语言。

师:请你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小时侯你睡在摇篮里,妈妈摇着你,你有什么感觉?(舒服、高兴、开心)那谁来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小蜻蜓呢?(高兴)谁来读?

小青蛙蹲在圆圆的、美丽的歌台上,心情怎么样?(光荣、自豪)谁来读?

多种形式朗读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总结

圆圆的荷叶不仅给伙伴们带来了快乐,也给我们带来了笑声,你们喜欢它吗?你们觉得荷叶快乐吗?是呀,“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希望我们能将这份开心、快乐带给每个人,带到每个角落,让我们的周围充满笑声。

五、复习、游戏。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游戏。

1、接龙读生字。

2、我们来展开小竞赛,看谁的反映快。(读词语)

3、说一说,想像一下,荷叶还可以是我的什么,可以补充说明一下理由。

“荷叶是我的。”

六、拓展。

1、荷花这种植物有什么特点呢?老师找了一些资料。(介绍)

2、了解了荷花,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荷花的优美小诗。

自己读。

交流读。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六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习新课。

1、引导谈话: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1、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习: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七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八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九

一、创设情境(3分钟)。

生:想。

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真漂亮,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智慧老人:请你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4×12=(板书)或12×14=。

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钟)。

生:14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10×10=100(户)。

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近准确结果,因为这样估计的误差最小。……。

2、思考怎样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示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

14×2=28(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

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

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

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数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习竖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

生:对的,都是168。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该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

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

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将48和120相加,得168。

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因为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

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

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把“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很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察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准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

师:还有疑惑吗?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请注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步骤)。

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

具体怎样算呢2×14呢?请你认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仔细,你真会学习。)。

师:第二步出现(14),它是怎么得来的?

师:有什么疑问?

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

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师:最后一步呢?指着()+()。

生:28+140。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第二个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师:你很会学习,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现在赵老师可有问题了,对比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

师:你太会发现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较接近(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智慧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十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六面体细节也随六面体产生变化;表现六面体细节,体现六面体的立体感。

过程与方法:观察六面体细节,辨别对错,尝试画出六面体的特征;用六面体的组合绘画创作出身边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物品学习六面体,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情趣。学生在绘画中感受表现生活物体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绘画六面体的细节。

教学难点:

表现六面体细节的立体感。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能画出六面体物体的细节,表现独有的特征。

拓展层面:能用六面体物体作为画面的主体,完成一幅画。

教学准备:

学具:勾线笔、涂色工具。

教具:勾线笔、涂色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与回忆。

1、复习上一课的六面体立体感表现。

2、学生上黑板画出六面体。

3、寻找教室中的六面体。

生:讲台、电视机、饮水机的底座、粉笔盒、黑板擦……。

4、回忆生活中的六面体。

生:微波炉、电冰箱、橱柜、大楼、电话机、大巴士……。

二、尝试与交流。

1、播放课件:把六面体添加细节,变成紫藤架。

2、学生尝试添加成自己喜欢的物体,表现物体特征。

3、反馈。

师:有些学生画出的物体怎么这么别扭?总觉得哪里不对。

4、交流成功与不成功的经验。

三、指导与绘画。

1、出示两幅六面体物体的作业图,师:为什么同一个六面体最后画出来的效果不一样?请学生辨别对错。

2、学生观察,从两幅画中挑选正确的细节添加图。

3、教师指导:添加细节时要注意,角度产生了变化,细节也产生了变化。

4、范画:如何添加细节。

5、学生练习。

6、鼓励学生用六面体物体作为画面的主体,完成一幅画。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

2、自评:

自己作品中哪个地方表现得不足。

3、互评:

发现哪些作品中六面体细节表现得很好。

4、教师评讲。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十二

一、教学内容:

p2~p14。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五、课时安排:

7课时。

六、教学进度:

第1~2周。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十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本第52、53页内容及相关的练习。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换。

3、能计算经过的时间。

4、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24时计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互换。

计算经过的时间。

多媒体、学具钟、小黑板。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

师:这是几时?这个时刻老师可能在做什么?

生1:我猜老师可能在上课。

生2:我猜老师可能在批改作业。

……。

师:大家都猜得不错,那为什么有些小同学会猜得不一样呢?

生:有的说的是上午的9时,有的说的是晚上9时了!

师:一天中有几个9时?

怎样表示才能把两个9时分清楚,不造成误会呢?

教师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

师:为了把一天的时间记录得清楚明白,广播、电视、邮电、交通等部门采用了另外一种记录一天时间的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质疑探究、学习24时计时法。

师: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是24时计时法?

生2:24时计时法有什么用?

生3: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1、体会一天有24小时。

师: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学生各持己见)。

师:你们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吗?0点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

师:对,晚上12时,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从晚上12时到晚上12时是一天。

教师拨钟面演示,学生边观察边数:晚上12时……。

师:现在几时?

生:中午12时。

师:时针走了几圈?

12小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圈:晚上12时中午12时12小时。

接着演示板书:

第二圈:中午12时晚上12时。

师:一日有几个小时?

1日(天)=24小时。

师:一天有24小时,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就是24时计时法。

2、体会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的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多媒体出示钟面:晚上12时记为0时……下午1时记为13时,……晚上12时记为24时。

3、小练(用小黑板出示):

把下面的时间进行分类。

(1)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相同点:凌晨、上午、中午时数相同。

不同点:下午、晚上的时数不相同。

互换方法:下午、晚上的时数加12就是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数。

24时的时数减12就是对应的普通计时法的时数。

4、应用。

(1)把下面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

凌晨3:40()中午12:00()。

下午1:00()晚上7:30()。

(2)把下面的时刻用普通计时法表示。

1:20()12:00()。

14:00()16:30()。

三、求经过时间。

出示例题:从上午8时到11时,经过了()小时(课多媒体演示)。

四、口答(多媒体演示)。

1、选择填空。

小赵去看一场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1)9时(2)17时。

(3)9小时(4)17小时。

2、从6时到12时经过()小时。

3、一个展览馆每天8:00开馆,17:00闭馆,每天开放()小时。

4、许老师今天上午7时进学校,到下午4时离校,许老师今天在学校多少时间?(课多媒体演示)(比较解法)。

五、聪明题。

2、爸爸21:00上夜班,工作8小时,第二天几时下班?

六、总结交流。

1、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上午9时晚上9时。

24时计时法:9时21时。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十四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多种方法制作不同形式的小龙,

2、在欣赏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材料的特征,用不同方式制作不同形式的小龙。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材料进行创新。

教学用具:

铅笔、记号笔、图片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启发法、示范法。

教学流程:

一、唱歌导入。

同学们,你们会唱《龙的传人》吗?

我们来唱一唱好吗!“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你还知道哪些龙的歌曲?学生唱有关龙的歌曲。

二、新课。

龙是我们中国人独创的形象。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被视为龙的传人。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龙,你能说一说龙是什么样子的吗?

1、欣赏(多媒体)从古至今各种形式龙的作品。

镂空龙凤纹玉佩(战国时期)。

竹龙(山东泰安)。

糖龙(四川成都)。

走龙(云南大理)。

九龙壁(北京)。

龙头风筝龙柱(山东)学生欣赏、说一说龙的特征。

2、小组探究龙的特征。

通过欣赏了解龙的形象特征。如。

马头、鹿角、鹰爪、蛇身、鱼尾等。

3、展示龙的作品。

老师这有一些废旧材料做的龙的作品。

提问:这些龙是怎么做的?请同学说一说。

4、小组探究:

(1)准备长条形纸做龙身,用剪刀剪出龙纹。

(2)用快餐盒做头,添加上眼睛等。

5、启发构思你能想出和书上不一样的方法做龙吗?

学生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6、实践创作:利用不同的废旧材料的特点和彩纸,采取剪、贴等方式做一只有趣的小龙。学生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

7、作品展示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评选出“创意作品”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评选创意作品。

三、小结。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十六

一、教材设计说明。

4祝你胃口好。

一.教材设计说明。

a.齿轮的转动速度。

提出研究问题实施研究计划。

教材的设计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在三个不同的主题探究活动中,设计了两条主线:

第六单元饮料瓶能告诉我们什么。

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单元,由《饮料瓶的知识》、《饮料瓶的材料》、《饮料瓶与环境》三个活动组成。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能对提出的探究问题独立做出书面计划”――就“计划与组织”的能力培养而言,重点在于“独立”二字。

1揭开神秘的面纱。

要点。

制订研究计划,并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查阅资料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目标。

(1)训练和培养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并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探究过程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和观看音像材料,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和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3)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艰辛和不怕曲折的精神,呵护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单元页是一个“招聘启事”及卡通的对话图,并设计了“我们去报名”的连环画,旨在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入活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看连环画,也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引入教学。

(2)提出问题。

学生对月球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时先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了解,其中可能有美好的传说,有大胆的幻想,有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等,这些是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的重要前提和重要资源。围绕月球提问题是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步骤,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将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进行交流。

(3)计划与组织。

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指导和训练学生对作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本课是落实这一目标的第一训练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研究相同问题的学生主动结合成小组,并制订书面研究计划,然后分组展示和交流研究计划。接下来着力对组员作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教学方式可以是讨论,可以是送给他人一句话,并引导学生总结怎样评估和选择研究计划,教材在竖栏内对怎样评估与选择进行了适当引导,这都是为了细化培养的过程。

(4)分组探究,集体分享。

本单元的设计和编写尝试以小组学习的教学形式展开和呈现。在对研究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大家的建议完善和修正我们的研究计划,选择最佳研究计划分组展开探究活动,然后集体交流和分享各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展示一:

“穿越时光隧道”活动,展示的是探探小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收获。学生通过亲历这一活动,能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奥秘、揭开月球神秘面纱的艰辛历程,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满足与生俱来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决不能只让学生读一读书、看一看图片就算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丰富学习形式,教材还设计了一个“做中学”活动。引领学生探究环形山的成因,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疑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预测再验证,然后推想环形山的成因。

2多样的面孔。

要点。

探究月相的成因。

目标。

(1)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知道月相的成因。

(2)学会合作,尊重他人。

(3)积极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怎样进行。

在分组探究活动中,究究小组按照研究计划探究了“为什么月球会有圆缺变化?”这一问题,教材展示的就是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展示二:

(1)首先,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猜想,培养猜想能力。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知道月球是个球体,本身不会发光,所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知道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是地球的卫星,这些都为猜想创造了条件。

(2)月球的圆缺变化与它的运动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是学生很自然的猜想与疑问。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三人一组,做“角色扮演”的活动。

活动一:三个学生分别扮演月球、地球和太阳,模拟它们的运动规律。

活动二: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体验月球围绕地球转动时,地球上的人所观察到的月相。

为了确保活动效果,教师要精心准备器材和场地,特别要在地面上提前画出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轨迹。还要对活动方法进行强调。

(3)在“做中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和推想为什么月亮会有圆缺变化。92页的示意图能够指导学生理解月相的成因,有利于他们对月球圆缺变化的过程有一个整体认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教师要切实用好这幅图。

3招聘部长。

要点。

综合运用月球知识和生活经验,培养创新精神;评价和选择开发方案。

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月球知识,培养大胆想象的创新精神。

(2)通过评价和选择开发方案,强化二级目标的落实。

怎样进行。

本单元是以招聘月球开发部长为主线设计的,力图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和整体探究的特点。为落实教学目标,本课创设了知识竞答、设计月球开发方案等活动形式,给招聘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1)引入活动。

全体参聘学生进入招聘现场,让学生扮演成月球开发部筹备委员会主任,介绍评审小组成员,宣布评选和招聘的办法和规则,然后活动开始。

(2)知识竞答活动。

参考书上内容设计好答题卡,也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主设计。活动时,由评审小组成员发给参聘学生每人一张答题卡,严格限制答题时间,统一收缴答题卡,统一批阅。

(3)设计月球开发方案活动。

本活动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大胆想象的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教材里对设计月球开发方案活动作了提示。由于设计方案不是学生凭空想象的,课前要让学生准备相关的书籍,设计方案时允许查阅资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给学生讲清设计方案的要求。教材里的方案样张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

(4)综合评审。

设计的开发方案要进行公开展示和介绍,由评审小组进行认真评选,评出最佳方案。然后与知识竞答成绩综合,最终评选出“月球开发部长”候选人。接下来可以组织一个采访活动,采访优胜同学和评审小组成员。

第八单元走向两极。

一、单元设计说明。

本单元为“探究的探究”单元,由《挺进南极点》和《跟随位爷爷到北极》两个活动标题组成。“计划与组织”是本学期探究能力的训练要项,本单元旨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周密的计划与组织是成功的保证,这是本单元探究能力培养的“二级目标”(见表1-1)。

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组织是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计划能力与组织能力是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现代科学研究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因为现代化的科学研究不再是“单枪匹马”式的个体研究,而是“协作式”的团体研究;自然也是小组合作式探究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

考虑到学生年龄小,不可能亲身实际的参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故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科学研究读物,组织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细节进行讨论(如讨论科学家们研究的问题、收集的资料、使用技术的作用、对于数据的解释及科学研究中得出的结论等),使学生学习到“探究活动需要探究主体如何做计划、怎样组织”的知识,并了解到科学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在学生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对探究活动的方向、任务、目的的选择,方法、方式的选择,步骤的确定,人、财、物、时的安排与分配,与活动结果的分析与活动计划的修正等环节,均是发挥学生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良好机会,可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由“指导性探究”向“自主性探究”发展,为五年级“自主性探究”水平的学习做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第一部分《挺进南极点》;第二部分《跟随位爷爷到北极》。《挺进南极点》是描写二十世纪初英国科学考察队和挪威科学考察队先后到达南极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以漫画的形式出现,采取鲜明的对比手法,使学生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可观察到两支科学考察队在“计划与组织”的要素。《跟随位爷爷到北极》一课中,通过介绍我国极地科学家位梦华教授和他提出的极地考察队员的挑选标准,进行模拟练习活动促进学生“计划与组织能力”的形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周密的计划与组织是成功的保证,从而实现二级目标。

1挺进南极点。

要点。

了解“计划与组织”的要素。

目标。

(1)使学生对科学考察、科学研究产生兴趣。

(2)了解南极的地理特征、代表动物、使用的交通工具等方面。

(3)了解极光、经度、纬度等概念。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纵横比较法进行连环画故事阅读:比较两个科学考察队在相同阶段在计划和组织环节上有何不同,完成教材中的对比表“准备表”、“物价表”、“冬季活动表”、“旗的安插方法”,另外,引导学生找出两队还有哪些不同点,比如两位队长的品格有什么差别、两个队队员的态度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总结哪些是有利于考察的因素,哪些是不利因素;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哪些是我们应当避免的。

2、拍卖活动。

该活动一定要把握好教学时机,插入在阅读“2、他们各准备了什么”这一部分后进行,在开始阅读“3、建造大本营”之前完成。每个小组4000英镑,按自己的意愿购买机动雪橇、矮马、狗等到南极点的交通工具。拍卖活动有利于各小组学生对财务的用途、购置、分配做出计划,同时促使学生进入角色。如,选购了机动雪橇的小组就会和斯科特的率领的英国队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而选购狗的小组则会和阿蒙森率领的挪威队同喜同忧。

3、计划与组织框图。

让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总结两个队各做了哪些计划和组织。借鉴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框图,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总结计划与组织的要素和方法。

2跟随位爷爷到北极。

要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周密的计划与组织是成功的保证,从而实现二级目标。

目标。

(1)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为全人类科学事业发展做贡献的志向。

(2)促进学生“计划与组织能力”的形成,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播放录像教学“中国第一次组队考察北极点”。也可以搜集我国进行南极考察的录像或图片资料,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北极方面的知识,了解我国在两极科学考察方面的进展,激起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2、对照讨论和模拟活动。

对照位爷爷选拔北极科学考察队小队员的四个标准,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谈谈如何完善自己。“如果你作为中国少年北极考察队的队长,请拟写一份北极考察计划书。”

3、交流展示活动。

我的科学探究经历——计划组织篇。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一学期的学习中“计划组织”的经历。活动前做了哪些计划组织,人、财、物、时等是如何安排的;活动过程中做了哪些调整;活动后对计划组织工作的评价是什么。填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讨论并交流。科学教师要给学生们留出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分享他们自己的科学体验,促使学生对自己的科学体验的反思。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十七

(一)音乐与舞蹈:

《春江花月夜》。

1.内容介绍:

1962年在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会”获舞蹈比赛古典舞金奖,1994年“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获“经典作品金像奖”。表演者陈爱莲是我国著名的舞蹈家。

2.教法建议:

(1)此曲的音乐旋律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主要让学生在观看影象时观察舞蹈是怎样用其肢体语汇表达音乐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2)让擅长舞蹈的同学跟着影象学做几个动作或身段造型。

(二)音乐与诗歌:

《秋湖月夜》与《念奴娇过洞庭》。

1.内容介绍:

《秋湖月夜》:

《念奴娇过洞庭》:

注解:

洞庭——两个相连的湖泊名。

玉鉴琼田——玉一样光洁的镜子。宝石一样的地面。比喻湖水明澈安详平静。鉴,镜子。琼,宝石,玉石。

著(zhu)——挨上,附着其上。

会——会意,体验。

岭海经年——岭海,岭南两广一带。经年,一年(以上)的时间。作者曾江府兼广南经略安抚史,后被去职,不久又州,权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

萧骚——形容草木、水被在风中发出的声响。比喻发短而稀疏。

“尽挹”二句——指北斗七星当成酒杯,把天地间万物请来做宾客,一起把西来的江水当成美酒,尽情畅饮。

拍舷——拍打船舷。

今夕何夕——化用《诗经绸缪》成句:“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今天是什么好日子,竟遇到这个人!)。

2.教学建议:

(1)音乐是在流动的,当找到吻合的地方,可以马上举手回答它对应了诗中哪一句。

(2)对于同一题材的不同艺术表达形式,主要还是要从整体去理解,意境的联系,每一乐句未必能找到对应的诗句,反之,每一诗句也未必能找到对应的乐句,更何况诗的长度与音乐的时间是无法吻合的。

(3)看注解,理解诗意,并进行听听谈谈的活动。

(三)创造与拓展。

题(一)。

1.答案:

这类音乐作品一般都表现出宁静、安谧、甜蜜或忧伤的情绪色彩。

2.教学建议:

(1)作曲家描绘月光的手法(一度创作)是多种多样,同时欣赏者理解月光,表达月光的手法(二度创作)也可以多种多样:口头描述,美术绘画,摄影,手工艺品制作,诵读名诗佳作,想象画,色块、图形、舞蹈等等都可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这里,用名诗佳作的.诵读、色块、图形来表达月光尤为有效。

题(二)。

教学建议:

(1)歌曲旋律简单,通谱采用135三个音写成,又有乐句的重复,很通俗朴实,较能为全体同学所接受,故建议全班同学一起参与此活动。

(2)尽量放松,手脚并用,全身舞动,口中欢呼,无须顾虑动作的整齐划一,规范精确,能随韵律踏准节奏即可。

(3)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及彝族特有的五拍子节拍要与击掌(打击乐)和人声的伴奏节拍合得天衣无缝,不要错位。

题(三)。

教学建议:

(1)听一下歌曲(无伴奏合唱)的录音,先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

(2)此曲较适合人声模仿与口风琴演奏,口琴若是半音阶的也可吹奏。

(3)奏唱时,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连贯。

(4)可让一部分同学唱歌曲,一部分人奏歌曲,做到人人参与,唱奏齐全。

题(四)。

1.答案:

《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中秋》、《十五夜月》等等。

2.教学建议:

(1)唐诗宋词中描写月色的名篇很多,也很经典,可从语文教材及课外文学作品中寻找一些。

(2)描写月色很少有纯自然景色的描写,作者大多数是借景抒情的,学生在选配音乐时,先要搞清楚古诗所传递的是怎样一种情感:愉悦的,还是忧伤的?然后有针对性地配上音乐。

(3)准备一些砚台、砚墨、对联字画、纸扇民乐等作为道具与背景,进行情景朗诵。

陕旅版三年级全册教案篇十八

教学要求: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64973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