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有效的团队合作对于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想写一篇好的总结,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您整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帮助和思路。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一
一、课程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
2、帮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
3、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
二、教学策略:点拨法、问答法 。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
教 学 活 动 。
一、导入课文 。
2.介绍袁隆平的生平及成就。 。
二、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
1.让学生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
三、略读训练 。
1.给学生讲授略读技巧(见参考资料)。 。
2.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默读完课文。要求: 。
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捕捉关键信息; 。
找出文中的典型事例; 。
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
理解课文所着力表现的袁隆平的科学 。
精神和卓越贡献。 。
板书设计 。
1 分析结构,把握大意 。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袁隆平简介。 。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10月19日 。
一、课程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
2帮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
3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
二、教学策略:点拨法、问答法 。
三、重点难点: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
2难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 。
教 学 活 动 。
一、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
课后体会 本课教学,关键在于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略读法,锻炼学生的略读能力,对今后学的开展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是极有帮助的。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二
1、能自己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己的感受。
小黑板。
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概括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讨论回答: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4、回答问题。
5、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三、总结。
四、作业 。
谈学后的体会。
五、教学后记。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能自己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三、教学难点:
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解题、导入新课。
父,本指父亲。这里指首先发明和创造某种东西的人。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这些人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杰出的、他们也是很受人民尊敬的。袁隆平在全世界首先成功地进行了杂交水稻的实验,所以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
2、小组讨论。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3、回答问题,汇报讨论结果。
4、给课文分段,讨论段意。
三、总结:课文叙述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坎坷的取得的成就,塑造了一个不畏艰难、执着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愿望。
四、作业设计:
谈学后的体会。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经过,学习他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准备:了解袁隆平的事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揭题。
板书 16。
读课文第一小节回答第一个问题。
交流自己了解的袁隆平。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标好小节,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1)读书,纠音。(2)质疑解疑。
3、默读,文章主要写上什么?
三:学习重点段。
1、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读课文二、三自然段。首先明确袁隆平是为了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其次明确这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无人试验过,而且外国专家武断地肯定“此路不通”。但袁隆平坚信有天然杂交水稻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再次袁隆平作出这个决定要有极大的勇气,要有创新精神,更要付出艰辛和心血。
2、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读三、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并通过想象去体验和感悟。
学生边说边指导朗读。
3、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读七、八小节,对文中的几个数字算算账,具体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巨大的贡献。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1、为什么称袁隆平为?
2、为什么本文以为题?
4、袁隆平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11个生字,会拼写10个生字,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拼读多音字“看”.
2.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3.默读课文,认识小萝卜头,了解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了解当时国民党统治的残酷以及革命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文中具体语句的理解,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想象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激发学生有感而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想象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教学媒体:诵读有关小萝卜头的故事,搜集图片.观看影片《在烈火中永生》或阅读长篇小说《红岩》.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随笔。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两天我们了解了二小放牛郎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朋友,他的名字特别有意思,很多人都叫他“小萝卜头”,你听说过他的故事吗如果你知道可以向大家介绍.
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
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当时小萝卜头的生活背景,也可以是图片,还可以根据图片介绍“小萝卜头”名字的来历.
通过介绍小萝卜头的资料,使学生对他有所了解,介绍背景资料,使学生能走进文本,为学习文章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组织学生自学生字,弄懂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借助拼音读文章,认清生字.注意“薄”的读音.
2.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每段的意思.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3.自由读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与同座或学习小组的伙伴讲一讲.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
培养学生默读能力.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理解课文深化主题。
教师出示课后练习题二中的两组段落.
1.学生读熟段落.
2.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猜一猜小萝卜头当时在看什么,想些什么.
重点理解“若有所思”是什么意思小萝卜头想到了什么。
学生如果能说出他渴望自由就更好了.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小萝卜头的生活背景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文中人物小萝卜头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讲通过读文章来体会会有些困难,所以从具体句子入手,由学生自己分析,再来体会,难度会小些.
使学生明白人物的性格特点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直接关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一点一点地体会出小萝卜头的人物思想.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四,回归整体读中再悟。
师:下面请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读给你的伙伴听.如果你发现了问题,可以提出来.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这么漂亮的飞虫,小萝卜头又很喜欢,为什么还要把它放了呢。
学生可能会认为因为小萝卜头爱护昆虫所以才放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从文中找到描写飞虫漂亮的语句读一读,然后再找一找从哪可以看出小萝卜头很喜欢飞虫,最后再回忆小萝卜头当时的想法.接着分析小萝卜头为什么把它给放了.
学生再读文章,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
恰当的引导能让学生更充分的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小萝卜头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同学们,小萝卜头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大家可以读一读.我们还可以读一读你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你还可以给文中的小萝卜头写一封信.
扩大知识面,增加积累,为综合运用五的口语交际打基础.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要求:
1、能自己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 :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概括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讨论回答: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4、回答问题。
5、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三、总结。
四、作业 。
谈学后的体会。
五、教学后记。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七
自学课文,了解袁隆平敢于创新,经过细致、艰苦的科学研究,历经失败和磨难,终于取得大面积栽种水稻的成功的历程,学习其身上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作业 设计、安排。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了解概况。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并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讨论交流。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抓住全文,指导读懂。
1、分清课文层次。
学习第二段。
1、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阅读第二三自然段解决问题。
2、袁隆平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阅读三、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有关语句。
想像当时的情景,如何艰苦,如何细致等,指导朗读。
3、默读第六自然段。
找出这部分内容里的几个有关数字,从中体会到什么?感受袁隆平经受的无数次失败。
4、自读七、八自然段。
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三、总结全文。
3、袁隆平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教后感: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在阅读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组块要大,让学生谈课文中最深的感受,不必逐字逐句去理解,学生愿意谈哪一方成就谈哪一方面。可以结合朗读、想象说话、算算帐等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去体验、感悟。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八
1、朗读课文,感受袁隆平爷爷为科学事业认真、奉献的精神,感受他的可亲可敬。
2、学会加小标题。
1、朗读课文,感受袁隆平爷爷为科学事业认真、奉献的精神,感受他的可亲可敬。
2、学会加小标题。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课题。
孩子们,最近国家重奖了一位科学家,你知道他是谁吗?他为什么获得如此殊荣呢?引出课题,板书。
交流,全班齐读课题,并质疑。
二.交流资料,初步了解。
分小组互相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袁隆平的资料。说说通过这些资料,你对袁隆平有哪些初步的了解。
学生交流,讨论。
三、自由读文,运用抓中心句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你对袁爷爷有了哪些了解?启发学生运用抓住中心句读懂课文的方法,并做上自己的读书符号。
2、交流读文后的收获。抓关键词句展开理解。
3、试着给每个部分加上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4、交流有关资料,深入感受袁爷爷的伟大、可亲可敬。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并做上自己的读书符号。
2、交流读文后的收获。抓关键词句展开理解。
3、试着给每个部分加上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四、回顾全文。
说说你心中的袁隆平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总体介绍——袁隆平。
(1)立志务农。
杂交水具体叙述艰辛育种为科学事业认一位科学家认真奉献。
稻之父(2—7)爱好广泛真、奉献的精神一位长者可亲可敬。
总体概括——大科学家、长者。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九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度。在如河的岁月中,有非常多的爱国英雄。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爱着祖国。今年,我看了一本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书,看完以后,我心中思潮起伏,深受鼓舞。书中,袁隆平在小时候就萌发了长大要当一名农业学家的念头,而他也为这个梦想而努力着。在那个时候,祖**亲备受战乱之苦,亲眼目睹了饿殍满地的惨景,袁隆平患者自己童年的理想,他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线。
有一次,袁隆平培植水稻的地方地震了。明明他可以去安全的地方居住,但是他放弃了宝贵的机会。依旧在已变成了废墟的'房子旁盖草棚,住了下来,他要看着芽长大。袁隆平几经风雨,几经考验,终于以响当当地事实证明:中国人不但有能力养活中国人,而且,还可以昂住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他说:“我就是一位知识农民,我的根在中国。”“袁隆平”这个名字已深深烙在我的心中,他救活了十三亿中国人民。我有许多的梦想:画家,书法家,外交家,我从小就一直为了这些目标而奋斗着。有人说:“人的梦想可以有许多,但实现一个就够了!”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人需要梦想,因为有了梦想,人生才有动力,才有希望。因为有了实现梦想的过程,生活才会变得充实而充满意义!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经过,学习他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准备:了解袁隆平的事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质疑“杂交水稻之父”指谁?为什么称他“杂交说稻之父”?
读课文第一小节回答第一个问题。
交流自己了解的袁隆平。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标好小节,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1)读书,纠音。(2)质疑解疑。
3、默读,文章主要写上什么?
三:学习重点段。
1、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读课文二、三自然段。首先明确袁隆平是为了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其次明确这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无人试验过,而且外国专家武断地肯定“此路不通”。但袁隆平坚信有天然杂交水稻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再次袁隆平作出这个决定要有极大的勇气,要有创新精神,更要付出艰辛和心血。
2、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读三、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并通过想象去体验和感悟。
学生边说边指导朗读。
3、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读七、八小节,对文中的几个数字算算账,具体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巨大的贡献。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4、袁隆平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十一
自学课文,了解袁隆平敢于创新,经过细致、艰苦的科学研究,历经失败和磨难,终于取得大面积栽种水稻的成功的历程,学习其身上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作业设计、安排。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了解概况。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并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讨论交流。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抓住全文,指导读懂。
1、分清课文层次。
学习第二段。
1、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阅读第二三自然段解决问题。
2、袁隆平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阅读三、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有关语句。
想像当时的情景,如何艰苦,如何细致等,指导朗读。
3、默读第六自然段。
找出这部分内容里的几个有关数字,从中体会到什么?感受袁隆平经受的无数次失败。
4、自读七、八自然段。
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三、总结全文。
1、为什么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
3、袁隆平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十二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我问孩子们:“请大家读一读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你从哪里看出袁隆平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努力?”
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了一些我极为满意的答案,他说:“我是联系课文的前面来理解的',在文章的第二小节,我们可以看到袁隆平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下定决心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的,到了第六小节,我们就看到了袁隆平在1970年,才刚刚发现一颗种子,中间经过了十年的时间,要想想对于一个人来说,你能有几个十年呢?更何况在这十年当中,袁隆平可是一直在找寻适合栽培的种子啊,他一定吃尽了千辛万苦!”
另外一个孩子估计是受到了他的启发,说道:“我也是联系课文的前面来理解的,在文章的第二小节,我们可以看到袁隆平以前一直是待在湖南安江农校做一名普通的教师,但是十年后,他却是在海南的三亚发现了适合的种子,这两个地方相隔的有多远呀,这说明了袁隆平在这十年里,说不定是跑遍了祖国的很多地方,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至宝,我打心眼里敬佩他!”
这两个孩子的答案我特别欣赏,因为他们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意思了,他们真棒!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十三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记叙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20世纪60年代到1975年这十多年里,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故事,表现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歌颂和崇敬之情。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重点设计一个问题:面对困难,袁隆平是怎样做的,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答案,画出相关语句,并写上批注,和同桌交流感受。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如:“第一天,没找到……”,当学生反复有感情地读着这些句子时,自然而然感受到袁隆平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为了科学研究矢志不移、知难而上、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读着这样的句子,学生本身也深受鼓舞,达到“情感的迁移”。读的目的性明确,层次也十分明显,不是为了读而读。学生的梅一边朗读都有每一遍的收获,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不足之处是,本节课我还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主动阅读,积极思考,并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在过渡语的处理上,应更精简,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经过,学习他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准备:了解袁隆平的事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板书16。
质疑指谁?为什么称他“杂交说稻之父”?
读课文第一小节回答第一个问题。
交流自己了解的袁隆平。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标好小节,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1)读书,纠音。(2)质疑解疑。
3、默读,文章主要写上什么?
三:学习重点段。
1、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读课文二、三自然段。首先明确袁隆平是为了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其次明确这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无人试验过,而且外国专家武断地肯定“此路不通”。但袁隆平坚信有天然杂交水稻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再次袁隆平作出这个决定要有极大的勇气,要有创新精神,更要付出艰辛和心血。
2、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读三、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并通过想象去体验和感悟。
学生边说边指导朗读。
3、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读七、八小节,对文中的几个数字算算账,具体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巨大的贡献。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1、为什么称袁隆平为?
2、为什么本文以为题?
4、袁隆平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十五
一.本周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当一回小记者。
写作:写一则本地或本校的消息。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2.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3.理解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方法。
4.理解课文着力表现的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文体常识:
1.作者简介。
谭士珍,著名记者。
2.背景资料。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任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4]。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十六
他为我们中国14亿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他用一生为我们研究水稻,他就是我们的天使袁隆平。袁隆平爷爷在5月22日一时07分,离开了我们,享年九十一岁。
想必大家都知道袁隆平爷爷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小时候的袁隆平,因为去农田里看了花,看了水稻,便下定决心要在农场里工作。长大以后,他选择农业,不顾众人的反对。
曾经的中国闹饥荒,他为水稻的产量而苦恼,下定决心研究杂交水稻。十几年时间的付出,没有辜负他的努力,他终于将杂交水稻研制成功。袁隆平爷爷研究出杂交水稻,为中国14亿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袁隆平爷爷的成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功不可没的成绩,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骄傲。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吃到,他就会继续努力研究。直到去世的一个月前,袁隆平爷爷仍在研究水稻,只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以前,我的碗里总会留下几颗洁白如玉的饭粒。她们在碗中痛苦地呻吟,可我却听不见。就在袁隆平爷爷去世的那一天,我仍悠闲地坐在桌上吃饭。一块西瓜下去,我的肚子已经很饱了,可碗里还有饭没有吃完。
刚想把它们倒掉,我就听见爸爸的手机里响起:“我们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凌晨逝世。”这件事像琴音,拨动着我的心弦。转头看着碗里我将要倒掉的晶莹剔透的米饭,再想想袁隆平爷爷用一生为我们解决了温饱,我却在这里浪费他的成果。
我的痛从心底的深处蔓延开来,传遍全身。我将饭碗又放回桌子上,用筷子将一粒粒米饭送进我的嘴里。不一会儿,碗中的饭都被我吃光了,碗面已经晾到可以反射光芒。碗面可以照出我的样子,好像都不用洗了呢。
虽然我明白得有点迟了,但是我相信这还不算晚,今后我再也不会浪费食物,再也不会让任何一粒米饭留在我的碗里。
传说人死后会到天堂或者地狱,袁隆平爷爷一定会是天堂里的天使,在天上永远照耀着我们。
袁隆平爷爷虽然肉体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他的成就会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中国人将铭记袁隆平爷爷为我们做出的贡献。让我们再心怀感恩、深情地说上一声:“谢谢您,袁隆平爷爷!”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十七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反思西街小学胡潇燕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记叙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20世纪60年代到1975年这十多年里,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故事,表现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歌颂和崇敬之情。
为了在“三段六环”模式下充分体现孩子们的自主能动性,教学中从他的科学精神入手,重点体会文章内容,我重点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哪些重点词句体现出袁隆平的科学精神?重点一:“忧心忡忡”,“心急如焚”表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当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时,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
用“偏偏”表现他迎难而上的决心,“硬骨头”突出了这一任务的艰巨。)重点二:“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像大海捞针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透过稻叶,滴进水中。”本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方法,比喻的修辞,表现了寻找的困难,即这种试验的难度之大,体现袁隆平坚忍不拔的精神。
重点三:“第一天,没找到”。“第二天,没找到”。“第三天,还是没找到”体现时间漫长,表现袁隆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
重点四:“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小心翼翼地把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表现了科学家们对实验成果的珍爱和成功时的喜悦。
重点五:“像慈母似的抚摸着”。比喻句再现袁隆平当时兴奋、喜悦、失而复得的复杂心理。表现他对自己研究成果的珍爱,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重点六。
“不论晨曦初露,或是日落黄昏;不论晴空万里,或是阴雨霏霏”,时刻都能够体现他一丝不苟、对工作认真的态度,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
通过讨论,学生对袁隆平有了深入地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十八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熟悉这位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袁隆平,知道他在科学事业上取得的杰出成绩,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了许多与袁隆平有关的资料和他在我国乃至国际上获得各种奖项的图片,使学生对这位“水稻之父”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所以,第一课时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略读、默读课文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了杂交水稻的重大意义和培育杂交水稻的百劫千难,并为课文的四个部分添加了小标题;然后,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从“百劫千难”入手,理出了“难度大”“时间长”“挫折多”这三大学习点,于第二课时再进行深入的学习。
第二课时的学习除了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主人公的科学精神外,还要渗透“写人文章如何选材组材”的.教育。课上,我用“为了写清楚‘难度大’(‘时间长’‘挫折多”’,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写?从中你体会到主人公身上的什么优秀品质?”的话题导入。
让学生从“偏偏要啃‘硬骨头’”等关键句子来感受袁隆平知难而上、坚忍不拔、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等科学精神。不但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而且体会到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以及作者对他的歌颂和崇敬之情。在“小练笔”的设计上有两步考虑,课堂上,我主要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正确选材——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述,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材料(事例)才能更充分地表现中心;选材后,怎样有条理有主次地表达出来,则留待学生家庭作业交上来后的再次评讲中落实。
通过教学,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多读多悟上存在着较大的遗撼——课堂上的读不够、也较单调。我们知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本课中,科学精神的培养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学生的自读自悟不容忽视。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十九
读课文第一小节回答第一个问题。
交流自己了解的袁隆平。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标好小节,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1)读书,纠音。(2)质疑解疑。
3、默读,文章主要写上什么?
三:学习重点段。
1、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读课文二、三自然段。首先明确袁隆平是为了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其次明确这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无人试验过,而且外国专家武断地肯定“此路不通”。但袁隆平坚信有天然杂交水稻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再次袁隆平作出这个决定要有极大的勇气,要有创新精神,更要付出艰辛和心血。
2、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读三、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并通过想象去体验和感悟。
学生边说边指导朗读。
3、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读七、八小节,对文中的几个数字算算账,具体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巨大的贡献。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4、袁隆平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篇二十
1、能自己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己的感受。
小黑板。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概括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讨论回答: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4、回答问题。
5、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三、总结。
四、作业。
谈学后的体会。
五、教学后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71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