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17:10:05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优质17篇)
时间:2023-11-27 17:10:05 小编:雅蕊

教案的编写应明确学习活动的安排,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规范和有序。此外,教师还可以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案的编写和完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下面是一些经典教案的分享。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一

内容预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乡愁》琦君《故乡的桂花雨》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二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1、较为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内涵,是重点也是难点。

2、品析本文质朴情真的语言,是重点。

教学构想:“读”为手段,“品”为重心,“情”为基调,“悟”为目的。

教学用具:

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歌曲《我的中国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儿歌,切入课题。

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一间屋子盛不下。一个枣核小不小?一间屋子盛不了。

(板书课题、作者)。

二、用心聆听“枣核”,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记叙了美籍华人索要生枣核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师读文章的第1、2、10、11段,男生1读第3至6段的旁白,男生2读7至9段的旁白女生3读第3至6段中“美籍华人”的话,女生4读第7至9段中“美籍华人”的话)。

读后小组合作: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枣核――枣核――枣核――枣核。

3、同学们,面对梳理出来的情节,在本文构思上,你会有怎样的发现?(一线串珠)。

4、“美籍华人”只索要枣核却不说用途本已“蹊跷”,要了枣核不回答我的询问更显“故弄玄虚”。

(巧设悬念):设置悬念――加深悬念――解开悬念。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小小枣核,饱含真情同学们说,这一粒枣核小不小?

三、用智美读“枣核”,品析语言。

1、这枚小小的枣核确实“不小”,因为她寄托着美籍华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真挚的爱国之心。

那么此情、此心具体体现在哪些字词上呢?请自由美读课文,在值得品味的好词下加小圆点、好句下画波浪线,然后选择你个人最受触动的一处进行简要旁批。(学生放声自由美读,圈点批注教师巡视进行个人点拨学生举手发言)。

a、“托”――细节传情。

c、(第七节,生齐读)这四个“想”说来是京腔京韵,品来是催人泪下。――独白抒情。

四、用情齐读“枣核”,深悟主题。

(男女生分组赛读第11段,要读的深沉而热烈,读出由衷赞叹之感,女生先读)。

贝聿铭――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海外游子,思乡情浓)。

2、萧乾是作家,在饱受中国“文化变动”折磨刚刚被平息的1979年,他应美国爱荷华大学之邀,开始了中美文化交流之旅,在美国的日子里,他心系祖国、不计个人恩怨,透过美国的灯红酒绿,以资深记者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美国社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去记录旅美华人永不褪色的民族感情,这就是萧乾创作《美国点滴》的经历。知其人、读其文,我们不能不说因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可敬可叹的爱国者,所以他能借“枣核”来发掘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浓,篇末的话不仅是对海外游子的褒扬,更是对所有爱国心的赞美。(华夏儿女,爱国情深)。

这颗枣核大不大!――因为……。

五、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阅读一篇叙事类散文的一般步骤:知背景、理内容、悟主题、品写法。

学习了本文,我相信这位美籍华人的思乡爱国之情一定会久久地萦绕于同学们的心中,下面我们就在《我的中国心》这一饱含深情的歌声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吧!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四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地语言,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初读枣核。

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的事。)。

3、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1、(学法指导)如在第一自然段中“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去几颗生枣核”下划线,将此情节概括为“索枣核”

2、请生围绕“枣核”来概括全文的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四、品味枣核,体悟情感。

(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出示幻灯片)。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2、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中心呢?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勾画、批注)“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有必要,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她种枣核并不是为了等枣树长大后吃枣,而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思想爱国之情。这样,见到枣树,就如同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以慰思乡之苦。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六、学习写法。

1、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2、结构精巧。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设置悬念。

七、拓展延伸。

积累抒写游子思乡情怀的古诗句,吟哦讽诵,感悟民族情感。

八、作业: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

【板书设计】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枣核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线索)话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皇亚莉。

[枣核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五

1、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旧知铺垫。

1、乡土情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过去,有些准备漂洋过海谋生的人在背井离乡时,总要怀揣一把“乡井土”,并永生永世珍藏起来。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原名萧秉乾,蒙古族,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2月11日卒于北京。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注记拼音。

蹊跷嫣红倘若山坳掀启。

镶嵌玛瑙草坪萧乾厂甸。

2、火眼金睛,辨识字音。

(1)踏访踏实(2)殷实殷红(3)核桃枣核。

(4)劈柴劈头盖脸(5)荷花负荷(6)匀称名称。

3、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题目“枣核”的?

(3)文章围绕“枣核”都写了哪些事?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的行文思路。

4、自主展示。

在阅读中,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写在下面与同桌分享。

四、尝试练习。

根据你的阅读印象,请你独立、快速完成《练习册》第六课一至六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五、归纳疑点。

《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读完后必会引发你对“思乡”的深刻理解,那么,请你把你对乡思的认识和关于乡思的诗词写下来。

你对乡思的认识:

你积累的关于乡思的诗句: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六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2、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3、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

4、揣摩作者的想象活动,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学习作者的想象思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授课,以动画、视频和音频等综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结尾的含意,领会小说的主旨。

【教学方法】。

1、动画激趣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学生自制小装饰品(回收再利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台风吹倒了村外的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形形色色的人物围聚在洞旁,议论纷纷,猜测不已。大家看,那边走来一个年轻人,我们紧随其后,慢慢靠近黑洞,去看个究竟。

二、多媒体动画合作探究。

1、我采用动画的形式,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让学生看着动画,开始回顾故事情节。

2、学生简介周围围观的人群。

3、采用四人小组讨论的方法揣摩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活动。

三、学生自由发言,谈谈生活中人类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和工业三废。

四、多媒体动画深入感知。

1、看图片回顾故事情节。

2、深入探究故事的真实性。

3、了解本文的文体特征。

五、联系生活情感共鸣。

1、观看人类污染环境的图片,现实中的“无底洞”。

2、学生谈谈现实生活中人类因为破坏大自然而遭到自然报复的例子。

3、观看视频“环境污染给地球带来的影响”,震撼学生的心灵,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

六、拓展延伸自我反省。

1、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面对现实,我们该怎么办?

七、作业:

故事的结尾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学生课下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故事续写一个更加精彩的结局,要求200字左右,要有承前性,注意科幻小说的三要素。

八、欣赏歌曲《地球你好吗》,在呼吁环保的歌声中结束本文的学习。

九、板书设计。

开端:庙塌洞现。

发展:成立公司。

破坏自然必遭报复。

高潮:垃圾填洞。

结局:再现叫声。

十、教学反思。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七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

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八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

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六.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题: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三.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并释疑:

教师: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九

萧乾。

滑县老店乡一初中王辉。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目标:

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感知课文结构: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三、作者介绍萧乾:(1910-)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四、整体感知,走进课文。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试回答下列问题。

六、体悟情感。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7-10小节)。

七、星级沙龙,合作探究。

八、、自主总结。

九、拓展延伸。

结束语:

同学们,无论你从哪里走来,或你将走向哪里,你都不要忘了你是一个“炎黄子孙”,你是龙是传人,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藤萝形象。

2.探究主题,理解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悲愤之情。

2.领会文章深邃内涵。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几幅图片。(投影)怎么样?再看几幅。(投影)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幕幕悲剧。这几幅图片是否能启发你,什么是悲剧呢?--悲剧是美的毁灭。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学者季羡林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一条幽径之上发生了什么悲剧呢?让我们一起探讨吧。

二、预习反馈,教师点评。

1.说说你们预习的收获。

积累的词语:字形、字音要注意的地方。

有关作者;

有关课文:思路,藤萝的形象,作者的情感,自己的感悟等等。

预设点评:我真高兴,我发现我们大家越来越细心了,读文章越来越用心了。

2.预习时有那些疑惑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去研读课文,相信你一定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

三、研读探究,学生互学。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幽径上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那么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呢?合上书本,说说自己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短语,可以用文中的短语,也可以自己概括)。

老师板书:

美:顽强,生机,和睦,增添美丽……。

惨:凄惨,无辜,不幸,可怜……。

师:美的东西是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请大家细读课文,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你所感悟到的藤萝的美丽。

小组交流,合作展示。

谢谢你们带给大家如此美的享受。

能够发现这样的美丽的心灵一定也是美丽的、细腻的、丰富的。

齐读第8节。

这株藤萝美在它的形、色、香,美在它的与人和睦相处,美在它的善良与奉献,然而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有一天无端被人给毁了,永远消逝了。作者是怎样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惨状的呢?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小组合作展示。

齐读第11节的一个片断。

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惨状,作者内心的悲哀和痛苦,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宣泄了出来,请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悲情。

我感觉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

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一下藤萝被毁灭后的悲惨情形。

四、探究主题,教师导学。

小组讨论,自主展示。

老师总结: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想起了读过的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一段话:“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他为我,也为你。弥尔顿”这个谁,包括一棵小草,一只不知道名字的小鸟,一片绿叶……原来,作者是为人类的愚昧而悲哀;是为经过了十年内乱后这么多年我们身边仍存在着愚氓灭美的现象而悲哀;是为整个社会对愚氓灭美的现象仍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悲哀。

我们一齐读一读这句话。

五、拓展延伸,感悟升华。

读到这儿,我真的理解了这句话:“季老是一座山,近之,愈觉其高;季老是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我相信大家一定和我一样,真切感受到了一颗高贵的心灵对真善美的呼唤,深深为老人那悲天悯人、关爱一切的伟大胸怀而震撼。那么,请拿起你的笔,抒写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悟吧。你可以化身为那株古藤萝,代它倾诉内心的痛楚;你可以和季老交流,给他一份心灵的慰藉;你可以谴责那些愚氓,让他们不再制造悲剧。

学生写,然后展示。

七、结束语。

被称为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在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写到:“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只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是啊,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创造了世界的美丽。爱它们,就是爱我们自己。智慧的人们创造美丽的世界,愚昧的人们制造一幕幕悲剧。让我们一起珍爱自然,善待生命,使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丽和谐。让幽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让紫藤萝的微笑永远绽放!

八、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季羡林。

美惨。

顽强生机毁灭凄惨无辜。

和睦增添美不幸可怜。

痛苦悲愤呼吁。

胡亚红。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从小学到现在一定学了不少的诗词,今天就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诗句接龙的游戏。我读上句,同学们接下句。(教师诵读一些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板书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

二、解题。

指名解释标题。雁门,古郡名。太守,古代官职,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三、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范读,学生听读。

3、师生评价后,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4、学生谈读后对这首诗的整体印象。

5、结合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如有困难小组内讨论交流。

6、解疑释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7、男女生配合诵读。(女生读前四句,男生读后四句。)。

四、赏析探讨。

1.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动笔写一写,再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2、赏析诗中精炼、准确、传神的遣词用字。

3、分析主题。教师出示作者及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课文归纳主题。(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主题。)。

4、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五、课堂检测。

1、学生背诵课文,同桌检查互背,男女生赛背。

2、默写。

六、拓展延伸。

出示课外有关描写边塞战争的诗词,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七、小结。

板书: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二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三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斥安鸟(yan4)蓬蒿(hao1)咫尺(zhi3)。

狼藉(ji2)相形见绌(chu4)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4]。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四

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义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班。

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

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

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

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

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

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

那么,让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永生难。

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

样的事呢?

板书课题。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

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

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

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

以点评。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

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

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

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

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绕什么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

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

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

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

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

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

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

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

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

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

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

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

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

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教学步骤。

(第2课时)一。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阅读理解3、4自然段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分析阅读5-8自然段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3.研读相关部分,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4.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

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

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

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

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

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

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

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

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

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

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

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

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

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

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

这种效果呢?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

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

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

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

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

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

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

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

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

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

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

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

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

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

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

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永久的悔季羡林母亲: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五

复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行”的文体。

2、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复习重点: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把握诗词主题及感情?

复习难点:赏析本诗艺术特色,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复习方法:导学互动。

复习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激情导入:

1、导入:我们这次要欣赏的两首诗或以旧题写当时战事,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或写人世间诀别,表达对山河沦丧的无限悲愤,对家乡亲人无限依恋和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两首诗很巧合,作者都是两个十七岁的少年。看他们在十七岁的年龄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先来学习《雁门太守行》。

(二)出示导纲:

1、说说作者简介。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理解诗歌大意,体会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并赏析这两句话。

(出示复习目标,然后先让学生根据复习目标自主设纲,然后老师点拨充实导纲)。

(三)、自学设疑:

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设计的导纲自主复习本首诗,书面回答导纲中的并几个问题,对导纲中未预设的问题,书面列出来,完善导纲,老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学生自学,接受个别学生质疑问难。

二、合作互动:

(一)、小组讨论:

学生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自学难以解决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求学生站立交流)。

(二)、展示评价:

1、展示评价分工:

题号展示评价123452、展示(主要书面展示)。

在学生小组讨论即将结束时将展示分工列在黑板上,展示时,几名学生同时登台书面展示。非展示同学继续完善导纲,或结合同学的展示内容及时记录、提问补充。

展示要求:

(1).书面展示要字迹规范、整洁,书写迅速。

(2).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3).非展示同学要结合展示来点评,迅速记录,认真的纠错和补充。

(评分标准:扣住要点,表述简洁4分、书写认真,干净清晰1分)。

3、评价。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4当堂成诵。

教学理念:1以读带讲2有法可依。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美丽的西湖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足迹!杨万里在一个晴日来游西湖,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在一个雨天来游……而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几人哉!”今天咱们有幸认识一位能真正领山水之绝的人,他就是《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

二出示作者简介。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出示文言小品五步读书法:

1初读文章,掌握字词2细读文章,把握内容。

3品读文章,赏析语言4悟读文章,体会情感。

5诵读文章,牢记心间。

(一)初读文章,掌握字词(以作预习要求)。

1教师范读(正音,句读)。

2学生自读并准备字词。

3检测预习情况,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二)细读文章,把握内容。

带着问题去读文章,通过填空练习翻译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三)品读文章,赏析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并小组交流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教师点拨。

3出示交流重点,巩固赏析成果。

(四)悟读文章,体会情感。

1“痴”如何理解?你会对舟子说些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

(五)诵读文章,牢记心间。

减字背诵法(一共四遍,难度递增)。

五拓展延伸。

练笔: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段景物描写,让读者能从中品出你的情感来。(50字左右)。

六小结。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七

《吆喝》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感受北京城的民风民俗。

3、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法、交流讨论法、读写结合法、情景体验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脑白金”广告。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天都接触着广告,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广告的作用?(学生回答)对,是为了宣传产品,让别人来买。广告可以说是经济水平高低的象征,那么在落后的年代,商人们是用什么方式宣传产品,吸引顾客的呢?-----那就是吆喝。今天就让我们随萧乾的笔,一起去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听听那悠扬的叫卖声吧!

(二)研习课文。

1、找吆喝。

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吆喝,完成下面的表格。(注意文中的过渡句、总领句等关键句)。

行业语句时间。

大米粥、油炸果、

青菜、花儿、

馄饨、饽饽、

唱话匣子、算灵卦、

乞丐、金鱼、

蛤蟆骨朵儿、西瓜、

雪花酪、海棠、柿子、

糖葫芦、烤白薯、

玩具、吃食、白薯、

萝卜、荷叶糕、

荞麦皮、冰棍儿。

“馄饨喂--开锅!”(馄饨)。

“硬面--饽饽”(饽饽)。

“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吃吧!”

“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

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

饭”(乞丐)。

“喝了蜜的大柿子”(柿子)。

“葫芦儿--刚蘸得”

“葫芦儿--冰塔儿”

“就剩两挂啦”(糖葫芦)。

“烤白薯哇真热乎”(烤白薯)。

“小玩儿赛活的”(玩具)。

“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

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卤煮喂,炸豆腐哟”(吃食)。

“栗子味儿的白薯”(白薯)。

“萝卜赛过梨”

“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萝卜)。

“一包糖来”--“荷叶糕”(荷叶糕)。

“哟”--“荞麦皮耶”(荞麦皮)。

“冰棍儿--三分嘞”(冰棍)。

早-晚。

春-冬。

2、品吆喝。

(1)跳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吆喝,用“我喜欢--这句吆喝,因为--。”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原因,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吆喝一下。(方法指导:可从语言的生动性、声调的变化、音韵节奏等方面谈理由,也可以另选角度;试着吆喝,若能用京腔最好,也可用自己的方言,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展示。)。

(2)听吆喝。

告诉制作过程。

善用修辞手法。

强烈的戏剧性。

注意声调变化。

注意合辙押韵。

预设:

我喜欢“馄饨--开锅”这句吆喝,因为听着吆喝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儿,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我喜欢“葫芦儿--冰塔儿”这句吆喝,因为它写出了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4)论吆喝。

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对其逐渐消失而感惋惜。

3、喊吆喝。

由于各地语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不同。现在,这种口头广告正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吆喝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应注意抢救。

同学们,我们家乡还有哪些熟悉的吆喝声,或类似的口头文化呢?请你放开你的喉咙吆喝一下。(可以自己创作)。

例子:酸辣粉,豆腐脑。

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人头马xo。

糍粑,又香又糯,块钱二十个。--小糍粑。

一片两片三四片,放入嘴里都不见。--合川桃片。

(三)课堂小结。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四)布置作业。

1、自己为家乡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板书设计:

告诉制作过程。

善用修辞手法。

强烈的戏剧性。

注意声调变化。

注意合辙押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7209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