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综述(热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17:15:12
科技论文综述(热门17篇)
时间:2023-11-27 17:15:12     小编:灵魂曲

感谢信是表达对他人帮助或关怀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善于提炼,将繁杂的内容归纳到几个关键的观点中。这里有一些写得很好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

科技论文综述篇一

音乐编辑作为音乐文化传播的中介环节由来已久、古已有之,而作为学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虽在此前已有音乐编辑的字眼见于学界,但笔者认为此类字眼式的词语仅为其他音乐研究中的一种外向表述,在文意与研究的目的性上则与其全然无所关联。由此,对于音乐编辑学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笔者认为应始于蔡际洲先生的“一个悄然兴起的研究领域—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编辑学研究”一文,该文刊于1991年的《中国音乐年鉴》上,蔡文对音乐编辑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其学科性质进行了论述,并从期刊图书编辑、广播电视编辑、音像制品编辑、编辑史以及编辑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为音乐编辑学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了后人前行的目标。若以此为契机,对音乐编辑学的探索已是硕果累累,迄今为止,尚有专着5部、硕士学位论文23篇、学术论文90余篇。分别从各个不同的切入点对音乐编辑学进行了探索,若以20年时间为限,各类文献可谓是浩如烟海。与此同时,也给相关研究与查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不便,另外,面对音乐编辑学的发展和学界的不断探索,其成果和不足也亟待昭示。笔者基于此现实,为审视成果、谋求发展计,力图多方查阅文献,作此文献研究综述。但因客观条件和自身主观性所限,研究中难免有纰漏之处,望请学界同仁指出,力求学术的完整与严谨性。同时也愿此文能给相关研究者带去些许方便。

一、专着。

就目前国内音乐编辑学专着而言,其内容多处于对音乐编辑学的探索阶段,这种探索涉及音乐编辑学的本体、主体、客体、素养等方面。在本体探索中表现为对音乐编辑学的学科定位、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基本原理、行为方法诸层面。在主体与客体中,则主要表现为编辑的主体与客体,分别为编辑主体的思想、方法、意识、行为和编辑客体的对象差异以及不同客体对象对编辑主体的具体要求。素养则来源于不同客体的特征,不同客体的编辑方法与特征决定了主体素养的不同或多样化。现有专着便以此为基础,或通篇或章节式的对以上问题作了全面探讨。另外,所有专着在体例上各有千秋,作者均为行业专家,无论在文意亦或是学术高度上都有不可比拟和超越性。

李宝杰﹒《音乐编辑学:音乐研究的交叉视阈》(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9)),本书由西安音乐学院著名编审李宝杰主编,全书以代序和四篇硕士学位论文构成。由李宝杰编审执笔的代序部分主要阐述了我国音乐编辑学的渊源、由来、建设、发展以及编辑原理和主客体关系,并对音乐编辑学进行了定义和客观的发展预测。后四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以不同的音乐编辑领域为出发点,通过不同的客体对象,分别探讨了音乐编辑在现代传媒与期刊发行等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和所从事的行为。就音乐编辑主体与客体间的生产过程作了全面的论述。本书是全国唯一一部通篇式的音乐编辑学专着,在国内音乐编辑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蔡际洲﹒《音乐理论与音乐学科理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6)),本书是由蔡际洲教授的31篇学术论文组成,书中第21篇“一个悄然兴起的研究领域—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编辑学研究”一文原载自20xx年《中国音乐年鉴》,后被收入此书中,全文对音乐编辑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其学科理论进行了研究论述。文章分别从集成编辑、期刊图书编辑、广播电视编辑、音像制品编辑、编辑史、编辑教育等多方面对初露端倪的音乐编辑学进行全面的探讨,为而后音乐编辑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本文可看作是中国音乐编辑学发展的基石[1]。

汪月波﹒《音乐编辑与音乐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8)),全书共分为六章,其中一、二、六章是对音乐编辑的论述,第一章从音乐编辑的职业和职业细化来说明何谓音乐编辑以及音乐编辑的分类。第二章重点论述了音乐编辑的职能与素质,通过音乐编辑工作中的四种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媒体认知能力、音乐制作能力、艺术洞察能力)来说明音乐编辑主体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质,对其职业道德也有所涉及。第六章对音乐编辑软件nuendo、cakewalk、sonar、cubasesx等进行简要介绍。此书在对了解音乐编辑应具备哪些职业素质和音乐编辑软件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室﹒《音乐编辑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9)),本书以音乐文字编辑的工作全程为契机,详细介绍了各类音乐图书的生产过程。对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校样付型、出书、重印修订、再版作了详细说明,另外还全面介绍了音乐符号、术语、乐器符号、音域表、乐器缩略表等。对音乐图书编辑过程中所有常见和罕见的问题都做了全面的论述。

陈义成﹒《电视音乐与音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5)),全书多论述电视音乐和电视音响,第四章的第八节单独成篇,论述电视剧音乐编辑的作用和方法,通过音乐编辑在电视剧创作过程中的职责和工作行为,重点突出音乐编辑在电视剧音乐制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对了解音乐编辑与电视剧音乐制作两者的关系和在对音乐制作的方法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指国内各音乐编辑学硕士单位指导其学生完成的学术研究,目前据公开的数据显示,共有23篇。这些研究几乎囊括了音乐编辑学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文字、期刊、出版发行、广播、电台、电视的音乐编辑,以及音乐编辑家的研究,除此之外,还有对其本体的探索。这些研究立意新颖、个案特征鲜明,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横向的对比研究和纵向的历时性研究,无论任意都不乏学术含金量。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将此类文章按各个院校和学术单位分类,在次序上以文章数量的多寡降次排列。之所以抛却文章内容而按此法分类,笔者意在对各个院校和学术单位作一横向的对比研究,使得院校专业特色、学术成果、学科发展和相应的不足一一凸显。这将有利于各院校单位更好的审视今日成果,谋求以后的发展,同时也能确立学科的龙头单位,便于各兄弟院校的经验交流和学术沟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技论文综述篇二

1.综合性科技综述的“综”,即综合、全面。它纵横汇集,广而有序地对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整理而形成概述性资料。它可以综述某学科、领域、专题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或不同方面、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现状、实际情况和观点分歧等。

2.科学性科技综述通过报道形式公布,是对一次和二次科技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去粗取精而成的三次文献,揭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差距、动向,具有重要的科学技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3.客观性科技综述是客观地叙述和说明有关内容,作者不做主观评论,即“述而不评”(加评论的是“评述”)。

4.实用性科技综述是在搜集、浓缩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编成的,其目的是为了交流、传播科技知识,使科技文献更全面、有效地为社会服务。所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1.综合性综述有关学科或领域的综述,叫综合性综述。

2.专题性综述有关某技术或产品的综述,叫专题性综述。

科技论文综述篇三

同学们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科技的平衡发展。

首先我用邓小平爷爷的话作为本次演讲的开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很精辟,却道出全世界各国的发展方向,这说明,科技与一个国家的成长有着直接的联系。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人类发展到现在,是头脑开拓,思想进化的结果,这个过程十分缓慢,甚至中间有许多的弯路。但古往今来,却有多少人的思想穿越时空,到达过遥远的太空,深入过不可探测的海底,为人类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天地。创造,创造是人类成为自然的主宰者的一个原因,掌握科技,更是我们人类应该引以为豪的骄傲资本。

想象一下,如果时光倒流,我们回到了那个男耕女织的年代。是的,没有了电灯,电视,电脑,没有洗衣机,手机,发电机,我们会怎么样?我们会认为世界糟成了什么样子。其实也没有什么嘛,陶渊明一样育菊酿酒,补他的破篱笆,苏轼一样闲步前庭,赏他的白月光。古人什么都不知道,他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和速度很有限。所以,我们要感谢牛顿,感谢瓦特,感谢爱迪生,爱因斯坦,哥伦布,麦哲伦,等等的科学巨匠和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他们的贡献让我们偷了个大懒,有汽车代步,有电子e—mail,有自来的干净水……,我们的日子很舒适。但是,科技能够解除饥荒也能制造生化危机;科技能减少人的死亡,也能使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更巨大。一颗小小的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的水,一个5号电池可以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再没有农业价值。科技使我们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大,却使我们的可用资源越来越少,有人预言,全球的石油资源在40年之内消耗殆尽,也许我们的下一代,在下一代,将没有资源可用。但社会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无可挽回,我们不可能马上停止开采资源,也不可能抑制科技的进步,我们已经发现了世界,认识了世界,接下来,我们要靠科技来改变世界,靠科技拯救世界。

我们有太多的期待。期待强国能再生能源的科技无条件传播给发展中国家,期待我们能够使资源循环利用起来。我们有太多的抱负,我们要把世界连为一村,资源是地球的,不是你霸这我抢着就会多一些。我们相信这会成为现实,因为有你,有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

科技论文综述篇四

1.选题目的明确科技综述的选题,不管是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战略性的课题,或者实际科研、生产中巫待解决的战术性课题,或者根据长期积累自我开发的课题,都应对社会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能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2.选材广泛系统科技综述是以原始文献的情报信息为依据的,需要有大量的、全面的、系统的材料。要尽可能广泛地占有材料,并有目的地将材料进行筛选、鉴别、分类、归纳整理。占有材料、选择材料,是科技综述写作过程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关键环节,是科技综述质量的保证。

3.态度客观忠实科技综述对原始文献应该客观、公正,切不可以个人的主观情感、兴趣好恶而有失偏颇。否则,将大大降低或损害科技综述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4.行文简洁严密科技综述主要以概述与说明为表达方式。这是由其写作目的决定的:科技综述是为特定读者提供某一学科或领域的技术、产品、成果的概括性的综合材料,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因此,行文一定要简洁、清晰、有序,便于更好地交流和接受科技信息。同时,要做到论证严密,观点和材料有机统一,以达到科技综述写作的目的。

科技论文综述篇五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是人们对于客观自然界的认识和说明,这种认识与说明是建立在实践活动之上的,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外在表现和理性形式。而技术的本性是指人们在现实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所能获得的生产力水平的一种标志,是在科学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工具和手段。科学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理性形式,技术则是科学知识向实践转化的各种方法和技能,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二)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技术具有属人性的一面,马克思曾经指出了科学技术其本质是人的力量的物化形式。德国哲学家卡普认为,技术是人的创造物,工具和武器是各种不同器官的投射。不错,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才真正的体现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才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关键之处。科学技术是人的创造物,是人体器官的延伸和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力杠杆。爱因斯坦也揭示了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认为科学技术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过程,也是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的过程,科学技术不仅要力求还原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是依据发现的客观规律去实现人的需要的属人的存在,这也正是科学技术的本质所在。

(三)科学技术的作用。

弗兰西斯?培根说: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就在于“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向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向演化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在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的同时也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水平,减轻了人类的痛苦与灾难,这些无不体现着科学技术的善的作用。

二、科技伦理的分析视角和维度。

(一)从科技与伦理的关系角度分析。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也随之而带来了一系列道德和伦理难题。科技与伦理二者是什么关系呢?事实上,科技与伦理是性质不同的。广西民族学院高剑平坚持认为,科学讲究实证,追求的是“真”,发现的是客观已经存在的规律,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求证的方式一般是科学实验,或者观察,或者论证。伦理是要阐明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要怎么样相处,它是规范性的,追求的是“善”。而科学之所以频频向伦理提出挑战,是因为科学总是在创新,而创新总会引起人类生活与交往手段的改变。这样,在时间层面上,科学技术面向未来,而伦理则面向过去,以此获得其稳定性,如此,技术上的“真”与伦理上的“善”出现了断裂。在空间层面上,科学技术以其开放性和前瞻性来获取利润支持;伦理则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以获取本体论意义上的家园感和安全感。要弥合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的断裂模式,最佳的方式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模式。从时间伦理的角度来定位科技伦理,抓住科技发展给伦理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高科技对伦理推陈出新的促进作用,建构实践伦理意义上的新科技伦理。

(二)科技伦理的价值维度。

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有两个方面: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和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伦理价值。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指其本身所赋有的伦理道德意义,即科学活动的精神和规范是伦理内容的组成部分。而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价值有正反两个方面,正的方面指的是其积极的一面,即表现为一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繁荣和生活的便利;二是提高了人类对自然和自我的认识水平,破除了对世界之外所谓神灵的迷信和崇拜,使人获得了在认识必然性基础的自由,直接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的反的方面指的是科技的不当应用和任意的扩张,从而造成了人类的被动,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与进步。

(三)科技伦理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第人道原则。人道主义是一种伦理价值观,世界观,。

认为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是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把人确立为价值原点。纵观近几十年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实现其人道主义的初衷。当我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对科技的过分信任和任意应用是人道的异化。因此,现在的科技发展必需从两个向度来努力:一是不断发掘科技的人道价值;二是实现科技的人道化回归,并使之发扬光大。

第二,生态原则。展望21世纪,由于科技的发展,能源大量的消耗,水资源、植被等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类不禁开始反思。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生态价值观反对不加区别地适用一切技术。生态价值观对技术有明确的价值选择,要求科学技术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且也在于增进整个系统的协调平衡。

第三,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革命力量,使人类从原始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从现代工业文明走向未来的信息文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过去发挥科学技术的功能时,人类也有失之偏颇的地方,那就是过于计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过于注重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生态、伦理、审美等价值。因此,科学技术必需转变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体现人道原则与生态原则的统实现对人类的系统、全面、整体的关怀。

三、目前学术界对科技伦理的争论焦点。

科技人性化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科技异化提出的,它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复归科技的人性特征。科技是人超越其他动物的一种产物与象征,是人的一种高级活动的体现,它展示了人的力量。人类通过智慧的活动创造了大自然中原本不存在的事物,形成了不可思议的人工自然与工业文明。一切的'科技活动都以人类为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从古代到近代,科技的强大威力足以见之,人类发展科技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因此从科技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看,科技是人性化的。

第二,限定科技的非人性的范围。科技不仅具有人性的特征,也包含非人性的属性。科技是以探求真理为直接任务,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客观规律、法则等是独立于人的,不以人的目的和需要为准则,不能解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重大的人生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属于人的精神世界,它及其丰富而复杂,只能通过人类自己去感悟、体验和整个生命来诠释,从这一点来看科技具有非人性特征,也正是因为科技的这种客观性,才要从伦理的角度去限定科技的非人性的范围,以至于使科技更好的去适合人类生活。

第三,赋予科技以人性关怀。人性与非人性是科技固有的双重属性,可是,近代以来,科技的人性逐渐被人遗忘和丢失,而更多的张扬了其非人性的属性。工具理性的片面强化和扩张极大的增强了科技的威力,确立了人类对科技的至高崇尚的地位,也深深的改变着人与自然的面貌。同时,随着科技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渗透,科技的非人属性正在被扩张和推广,所以给予科技人性关怀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外在地赋予科技以人性关怀,不仅可以激活科技固有的人性,还可以弥补科技的非人性特征在科技应用中带来的人性欠缺。

然而,怎样去赋予科技以人性关怀?这是否可行?科技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现实,它是社会机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发展有其内在逻辑,但是,科技自身难以自我规定和调适其发展方向与目标,其发展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如社会的总体价值观念、社会的需求、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会以各种形式对科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规范,这种状况在现代社会特别突出。社会对科技的强大支配力是科技异化的原因,同时也是我们实现科技的人性化的可利用的优势。从社会的角度真正地关心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将有利于科技的健康发展。

(二)科技伦理的责任困惑。

科技伦理的责任问题的提出主要出于科技时代。责任是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权力作为对他人的影响力,在行使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他人的利益造成影响,权力行使必需对这种影响负责。科技的负面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想寻找责任,到底是谁的责任?是科学家的责任吗?这就是责任的困惑所在,长江大学的张黎夫对此进行了剖析,他认为科技行为主体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使责任主体悬置。现代科技活动不仅是一种职业活动,往往还是一种集体活动,并且总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其主体包括科技工作者,也包括企业、政府等,因此行为主体多元化,责任主体被悬置,形成了谁都有责任,却又谁都不负责任的可悲格局。其次,科技后果难以预测使科技伦理的责任受挫。科技伦理的责任事实上是一种前瞻性伦理,它不仅要求以行为为后果转向,而且还要求以它为基础,但科技后果的难预测性使这种基础不牢靠。科学发现越基础,它所包括的直接与间接后果的数量很可能越多,即使我们能偶尔地预测到了它在将来的好效果,但是我们不能担保在将来的未来它不会变成坏效果。因此,科技伦理的责任所展望的那种“积极指导”总是在不断地受挫折。最后,科技伦理的责任不但不相信良知,而且排斥法律,这使得它失去了可靠的责任主管和相应的制裁机制,从而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因此,科技伦理很难负担起自己的责任。

(三)科学技术研究有无禁区。

科学技术的禁区是相对于科学研究自由而言的。公民应该享有科学研究的自由,但是这里要讨论科学技术研究的禁区,首先应该将科学与技术分开。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科学不存在禁区问题;而当科学作为一种活动,科学必需受到某种形式的社会制约。科学研究的自由也只能局限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的设定上。从长远来讲,研究对象、领域的设定是自由的,不应该有禁区,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不可以出于伦理需要在某一个时期对某一个对象、领域的研究进行适当的节制。当然,这可能需要科学家与政策制定者、民众进行充分交流后才能确定。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飞跃,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伦理问题和困惑,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这些问题将会被慢慢的解决。

科技论文综述篇六

摘要:随着会计信息化工作已成为一种时代发展趋势,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企业和财会人员要充分重视和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从而使企业能更方便、快捷、有效地获取管理所需数据和信息,提高企业的效率和业绩。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重视和加强;提高。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会计信息化指的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企业会计信息化是现代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通过不断深入地将企业会计运用到信息化建设体系中,将两者有效地融合起来,从而能实现两个领域更好更快地发展,会计信息化使得企业在处理和利用会计信息会更快捷、更高效。企业会计信息化已成为当前会计核算的一个发展趋势和潮流,其重要性已不断地彰显,通过对其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通过特定模板分析,可以从财务数据中提取更多有效地财会信息,为企业发展和管理提供更清晰的指引方向。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会计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原来的手工账到简单的软件电子账,到现在颇具规模的会计信息化阶段,国内会计信息化系统适用于规模适中并且财务数据较多的企业。这类系统能够大大地提高会计处理效率、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数据传输的及时和有效性。目前,国内比较领先的软件包括金蝶、用友、浪潮等。小规模的会计软件有管家婆、速达等。企业可直接购买软件服务商家已有的功能模块,如账务处理、报表、固定资产管理、出纳、发票管理等。我国会计信息化系统较国外的发展进度要慢,尚不够完善,但是也有一定的优势,国内会计软件相对要实惠,操作也更灵活些,部分功能模块可按企业需求进行开发,定制更加适合本企业管理的流程,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水平。

三、发挥企业会计在信息化建设体系中的效能。

(一)企业需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

企业只有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企业的内部人员,特别是有着决策权力的管理者应不断地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比较先进的会计核算方式,更是顺应潮流发展的趋势。因此,企业应当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对其的认识,主动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并且在资金方面及公司制度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力度,更好地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企业的效率和业绩。

(二)做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障工作。

计算机系统安全对企业数据的安全和保存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计算机信息安全进行维护:第一个方面是要提高财会人员在安全方面的意识,使用时规范地按照软件流程进行;第二个方面是建设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该建设内部岗位责任制度,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管理权限,系统能有效地保留软件使用的记录,若出现问题时,能有效地找出相应的责任人,这样也会增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第三个方面是要定期对会计资料进行备份保存,不单单只是在主机上保存备份资料,还要对会计资料进行硬件备份。以免计算机出现故障时而导致财务数据的丢失;第四个方面是要加强对相关电脑的杀毒和系统防护,以免电脑中毒,导致财务数据丢失或者外泄。

(三)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随着互联网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erp与财务软件之间的契合度加强,目前具有一定规模地企业也正在加大力度投入信息化建设,从而实现随时随地办公智能化,公司很多流程上也广泛地运用了信息化,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更好将企业会计与信息化建设系统相结合,从而节约公司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收益。

(四)重视和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当今世界,人才是各个行业竞争的核心因素。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当中,也不例外。企业只有足够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具体而言,企业管理层应该改变和及时更新观念,重视人才的培养、稳定已有的人才、引进新的人才;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对财会人员和相关系统维护人员的培训;制定合理有效的人员奖惩机制和考核制度,对合格的人员进行奖励,不合格的人员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公司发展的核心所在,企业和企业管理层应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五)加强外部监督。

目前,很多地区新成立的企业至税务局专管员处进行税务信息登记时,也要求填写核算制度及财务核算软件信息。此举措其实也很大程度促使企业使用财务软件。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借助外部监管的力量来促使会计信息化能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加的规范。

四、结语。

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目前,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会计信息化工作需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希望企业和企业管理层能更加重视和加强会计信息化地建设,更好地促进会计信息化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钱大伟.云计算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研究[d].南京大学,20xx.

[2]李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m化工有限公司为例[j].商,20xx,01:136.

科技论文综述篇七

[摘要]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优化实验教学,用灵活、个性化的方式开展物理教学,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潜力。基于整合理念,巧妙结合物理模型、信息技术、生活情境等手段优化物理实验教学,能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更有利于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物理课程立足于帮助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建构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图景;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使用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做好有责任感的未来社会公民奠定基础。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物理知识体系构建的奠基阶段,对学生进入后续物理学习,培育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还存在一些弊病,比如教学形式僵化、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思维含量不高、学习趣味性不浓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物理实验是关键,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引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创新。基于整合理念,落实以下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一、结合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教学,实现优势互补。

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物理教学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教师完全可以将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使教学智慧化、数字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多媒体多样的技术手段和生动的表现形式,非常适合初中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和好奇心强的学习心理特性,对提高教学效率非常有帮助。如果只是单纯地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会令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物理实验本来就具有新奇活泼的优势,在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表现力,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因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初中生来说,非常复杂,有点类似于数学中的分段函数,成像结果分为三种情况:有实像和虚像、放大和缩小、正立和倒立,还有物距和像距的动态变化规律、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更有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特殊点的成像性质,以及光路可逆知识点的融入。面对这样复杂的知识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优化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索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同时,针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实验得出成像规律后,或者是第二课时教学中,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flash动画课件再一次演示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既可有效进行巩固复习,也更有利于将学生头脑中零碎的实验片段组合成整体,进而动态并整体地把握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入理解。在突破这样的教学难点时,多媒体课件辅助实验教学,利用虚拟实验的高效、动态功能,实现传统实验与信息化手段的优势互补,是优化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又如,学生首次接触“光的折射”的概念时,光靠课本上的简单内容和教师的简单演示并不足以让学生完全掌握各种物理现象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好教学ppt,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出来。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可以顺势让学生联想站在岸上看水中物体的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展示光路的传播路径和成像,这样能够让学生对光的折射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虚拟实验,能够让实验教学变得更加有趣,也更高效。

二、配合物理模型开展实验教学,提升推理能力。

教学的较高境界,不是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而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科学推理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但也不必太过拘泥于形式,只要是有道理的、比较符合情理的,即使猜测有些偏差,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还可以在需要时使用物理模型辅助实验教学。例如,水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上的变化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问题,但它又是一个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这种知识光靠一遍遍地重复强调是没有用的,只有学生自己理解了才能准确掌握。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讲讲自己对“水是怎么凝结成冰”和“水是怎么变成水蒸气的”这两个问题的理解。有学生用热胀冷缩的生活经验来解释:冷的时候水分子缩成一团就变成了固态,受热膨胀散开后就成了气态。还有学生补充说:水分子之间应该有相互吸引力,冷的时候吸引力变强,热的时候吸引力变弱。这些推测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是却比较合理,所以笔者首先肯定了它们合理的地方,然后抛出正确的思路让学生再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用了水分子的模型,模拟水的变化,每个水分子用一个小圆球来表示,水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用一根小木棍来表示。在低温时表现为吸引力,所以水的形态是相对稳定的固态和液态,而随着温度升高,水分子获得了足够的内能后,分子间的力转化为斥力,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就变成了气态。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都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三、联系生活情景开展实验教学,培养物理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初中物理课堂中培养物理思维,以下两个方面必不可少:直觉思维的培养和生活化的物理探究。例如,在“光的折射和反射”教学中,就可以渗透直觉思维的培养:关于光线在折射现象和反射现象中的夹角关系,不妨先由教师给学生做演示,通过直接观察做出猜测。大部分学生都会发现,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是一样的。而在折射现象中,有一些学生观察不太仔细,因此误以为折射角和入射角一样大或更小。随后经过实践证明,学生能够快速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同时观察同类型的现象时也形成了更准确的直觉思维。对生活化的物理探究,以学生理解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之间的区别为例,可以采取将实验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进行。比如老式的电影放映机,投影仪的光照射到幕布上,因为幕布的表面并不是光滑的,光线在粗糙的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所以坐在任何位置的人都能欣赏到电影。而如果取一面镜子,用激光笔把一束光打在镜面上,此时发生的却是镜面反射,所以只有站在特定方向上的人才能看到镜子上的光点。这样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就能够把实验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探究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综上所述,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物理模型、结合生活情境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用智慧设计课堂,用兴趣引领学习,用灵性升华教学。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建乐.浅析教学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巧妙应用[j].中学物理,2016(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技论文综述篇八

伦理是指依靠非强制的、社会自觉地精神力量维持的人类主体行为规范。人为了达到这样一种主体行为规范,就不然会按照一定的规则实施行为,以期到达预定目标。而科技伦理的定义尚存很大争议。我们认为,科技伦理应放入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即不否定科技伦理本身的存在,但也不单单是用科技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伦理道德去代替科技伦理。科学技术在其发展和应用过程当中,尽管受其运用者控制,但其自身也有其特有的规律。而科技的自身规律,有的可以为我们所认知,有的则不然。为我们所认知的那部分,我们当然可以人为的赋予或改变其伦理水平。而不能为我们所认知的那部分,则恰好蕴含着其自身所拥有的道德评判标准,即伦理道德。

二、科技伦理的分析视角和维度)从科技与伦理的关系角度分析。

科技的发展愈加迅速,使人应接不暇,但也随之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其道德和伦理的讨论。那么,科技和伦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昵?总的来说,科技和伦理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中南大学亚太发展研究所的陈文化、李立生认为,科技是有科技活动和科技知识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此二者的概念、构成要素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苏州大学的庄友刚认为,科技在为人类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创造了有利和必要的条件的同时也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消极影响,加大了人类危害自身生存的可能性。南京大学的陈红、沈骊天认为,伦理是用非强制力的、社会自觉地精神力量维持人类主体行为的规范,它不仅是调节人类社会目标控制的重要形式,还是国家等社会强制力进行控制的精神支柱。

因此,科技和伦理是两个不同概念,不同维度的注解。但它们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科技离不开伦理的把握和约束,伦理离不了科技的促进和提升。由此,产生了科技伦理这个看似时髦却本就存在长久的概念。在庄友刚看来,科技伦理就是对科学技术活动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的伦理把握,是对科学技术活动的对象、过程、结果对人类本身及其生存环境与条件所产生的影响的伦理价值观反思。它的作用就在于解决科学技术实践当中与价值伦理产生的冲突,以及价值伦理的发展在科学技术发展当中的道德悻论。

(二)从科技伦理的价值维度分析。

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包括了:科学技术活动和成果的伦理价值、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伦理价值。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属性。科学技术活动和成果的伦理价值是其本身所存在的道德伦理意义,它是科技成果和活动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其他外在活动为转移或改变的。当前,许多学者将科技本身存在的价值与道德纠缠在一起,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提供对科技的价值评判标准,但更大程度上蒙蔽了对科技本身所具有伦理价值属性的深刻认识。

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伦理价值,许多学者都对之有过相关的阐述。例如:陈爰华在《科技伦理的形上维度》一文认为,科技伦理的价值论维度,其实就是真与善的互维。即一方面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判断方式进行伦理的追思;另一方面要对其求真的目标的本性进行道德的审视。再者,有的学者认为科技伦理的价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水平高低。如:四川农业大学的方玉媚认为,当前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困惑恰恰就是人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当中,将科学评判提升到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之上;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当成人类最神圣的事业,唯效率和欲望的实现是一切行动的标准;最终形成功利主义。

(三)科技伦理在发展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准则第一,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一种道德伦理价值观,世界观,他认为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一切活动都从人为出发点,最后又以人为落脚点。纵观近十几年的科学技术发展,我们发现并没有实现以人为本这个最终目标,甚至很多与这个目标大相径庭。许多科学技术的诞生,基本上都是为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而服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广大人民接受到的只是科学技术的有利面,只看到了科学技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而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大利益集团为更好的推动为自身所用科技的发展而给广大人民的一点蝇头小利。

因此,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应该从两个方向来努力:一是摆脱利益的束缚,彻底回到人本道路上来,不断发掘科学技术中应有的人本价值;二是充分发扬科学技术现有的人道理论,使人民大众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内涵,以更加明智的方式来运用科技这把“双刃剑”。

第二,生态原则。展望21世纪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对资源的破坏以及对能源的消耗,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让人们不断怀念过去天蓝水清的日子。当今,酸雨、噪音、温室气体、全球变暧、沙尘暴、滥砍滥伐导致的森林面积锐减、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等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不得不花大力气来解决的事情。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造的是自然世界,人们赖以生存和认识的,也是自然世界。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的程度,无不是大自然的馈赠,科学技术也不例外。试想一下,如果自然完全被毁坏,人类已无可改造和认识的基础,那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从何而来昵?因此,我们应该彻底告别只要经济,不要环境的时代;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歩,让自然先行,甚至我们可以暂时停下自己的脚歩,认真打量和思考身处的这个环境,看看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第三,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原则。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不是唯一力量,其在社会文明的转向和物质、精神文明的提高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我们发挥科学功能的时候,存在许多偏颇的地方。正如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刘松涛和北京师范大学李建会认为的那样,任何时代的科学都只能是对自然的部分对象的有限的认识,科学的“真”是特定时空中的“真”。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全局观念,了解任何技术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共同发展。

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固然重要,可是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正不遗余力奋力向前的人们一个道理: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更加重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科学技术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不惜采用极致的手段,一味的追求经济效应。殊不知,大自然的馈赠是有限的,长期的人为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自然之物离我们而去。

三、对科技伦理的几点思考。

(一)科技伦理的概念是否存在或是否适用。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每个学者都没有明确的提出科技伦理属于什么范畴。在分析社会伦理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从不同角度切入,到最后实际落脚点却都在科学技术的主体--人这个地方。不管是科技伦理学的控制,还是风险社会中的科技伦理出路,科技风险规避等等,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强调当前科技风险日益严重,科技伦理问题愈发突出,需要社会大众加以关注。但是在文章最后的问题解决方案,却是出奇的一致。即大多数都是从加强科技工作者自身道德建设;认识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树立全球风险意识、共同承担科技存在的现实性威胁等等。

而中南大学亚太发展研究所的陈文化、李立生两位学者直接提出:“科技伦理”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观。他们认为,现代很多学者将科技伦理与科技活动伦理混为一谈,但其实作为科技知识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并入生产过程”之后,才可能有“伦理道德”问题。他们认为,科技伦理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观,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实践活动。价值、伦理只是社会存在的纯粹表现,因此,它们在关照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同时,还必须关照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中的行为规范。

苏州大学庄友刚在《风险社会中的科技伦理:问题与出路》一文中,将科技伦理定义为对科学技术活动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的伦理把握,是对科学技术活动的对象、过程、结果对人类本身及其生存环境与条件所产生的影响的伦理价值观的反思。这就意味着,在他看来,科技伦理是存在的,并且应该与职业道德、技术真伪等问题区分开来。

(二)科技工作者应负起更大的责任。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结果。如果说科学技术本身具有伦理的话,那科学技术的研发者和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更高的伦理道德水平。当前,许多新技术的研发,不断冲击和挑战着传统伦理价值,如: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高智能机器人等等。这些高技术发明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信息技术已经自然科学的传统认识,科学技术的研发者理所应当的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解读其技术的信息。

除科技工作者本身应该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之外,科学技术的传播者和组织型研究者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还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他律机制的建设。东南大学顾益认为,以科技研究者为主,科技的转译者、组织者都属于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网络中的责任应该包括各个环节行动者的责任,其应该通过合理的阐述保持网络联盟的开放性和稳定性,而这些责任中又体现了对行动者,在实际行为过程中的要求和规定。因此,与科技工作相关的人群,应该采取这样一种科技伦理精神“宽容、合作、开放和诚信。

(三)科学技术研究有没有明确的禁区。

科学研究的禁区是相对于科学研究自由来说的。而说到科学自由,又不得不牵扯到意志自由。一个是与人创造物有关,一个是直接与人的主体性有关。按陈爰华《科技伦理的形上维度》一文中表述,科学自自由则是强调应做什么,即道德选择的自主、自觉。因此,科技活动主体的科学自由与意志自由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求真与臻善之间存在的必要张力,此二者是可以统_在_起的,不是绝对的对立。

科学研究的禁区在我看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但它却有一个无形的界限橫亘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那就是任何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以社会大众的终极幸福为目标。不能以任何借口、任何私利,打着科学技术的幌子干伤天害理的事情。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不能违背人伦道德,应最大限度的实现其社会责任和伦理要求。每一个有责任的人,在自己的内心都有一个“高压线”为自己的科学行为设定标准。如果人人心中都有“禁区”社会发展将会永无“禁区”。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当代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飞跃。在为人类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科技的潜在风险特别是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冲突日益突出。这告诫我们,需要用清醒的头脑去深入发现和挖掘这些问题,厘清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和困惑,以期实现科学技术良性、全面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问题会慢慢的解决。

科技论文综述篇九

1.1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由二级单位构成,即县级中心(站)和乡(镇)林业站,在生产第一线的基础设施薄弱,缺少资金,条件差。而这些基层推广组织却是整个体系的重点,是联系千万林业种植户、林业科研工作者的纽带,它们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推广的成败。因为县级中心(站)、乡(镇)林业站,贴近生产第一线,处于林业生产最基层,一手连着林业种植户,一手握着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县级中心(站)、乡(镇)林业站的建设未达到设计之初的要求。

1.2人员缺乏业务知识。

目前,在我国基层从事林业科技推广的人员数量较少,未达发达国家数量的一半。而基层人员学历大部分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毕业,所学的专业知识中涉及林业的也很少,远不能适应林业科技推广的需要。再加上思想上认识不足,普遍存在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不能吃苦耐劳,不深入林区实践,不了解林业种植户需要,仅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示范等问题,不能得到林业种植户的认可,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举步维艰。

1.3上下缺乏有效的沟通。

近年来,尽管林业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但实际情况是为推广而搞推广,林业种植户所急需的好技术、新成果并未运用在实际中,科研人员不能主动到生产中,只在单位里弄成果,发明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引进来,示范和推广范围较小。即使搞了示范和推广,也大多停留在表面上,未产生实效。相应地,林业种植户对于林业科技推广组织也不了解,如在实际生产中遇到问题无从下手,不能与科技人员沟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影响了自身的效益。

2几点建议。

2.1转变机制。

首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这种推广体系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国家林业保护系统的一部分,承担着科教兴林战略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任,学习并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其他有关规定,稳定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政府早已出台《关于调动林业科技人员积极性的若干规定》的文件,但落实不到位,为调动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领导机构的作用,建议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村会协作模式等,目前这些方法已在多个地区推广开来,取得不少成绩。最后要采取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机制,如政府投资一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较高的推广项目,由林农或林业企业承担,由政府实施监管。

2.2构建平台。

目前林业系统内部存在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局面,这种各自为战的状况不利于推广事业的发展,要整合各种资源,有效利用科技、信息和政策。做到“三个整合”,整合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信息的优势,根据需要收集、发布、提供各种信息。整合人力资源,协同专业技术人员,为林业推广提供技术保证;支持科技人员以股份制等方式参与林业生林业实体;在实践中对林业种植大户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林业种植大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合技术资源,将研究成果和技术进行组装,面向全社会、广大林业种植户发布,大力宣传新型实用成果和技术。

2.3保障资金投入。

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保障各项资金持续的投入,引导全社会对林业科技推广增加资金投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各级政府每年对林业的投入不断提高。

2.4监控监督。

在林业推广中,推广前应做好决策和论证,实施过程中的政府要起到监控监督。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要认真学习、借鉴其他项目的管理经验,加强财务监督,待项目完成至某一阶段时,组织专家检查,经检查合格方能继续付款,以确保成果推广项目的有效性。

2.5人才建设。

要想把林业科技推广做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一要组织学习培训,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二要购置必要的设备,改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三要加大对种植大户的培训,全面提高林业种植大户的技能,为林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魏凤翠单位:河北省新乐市林业局林业站。

科技论文综述篇十

改革开放以来,富阳市农民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通过认真抓好涉农专业学历教育、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组织农技干部送科技下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农民实施全方位的科技培训,截止20xx年已累计培养大中专(涉农专业)毕业生516名,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463人(次),“绿色证书”学员12830名,每年举办农业短期适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尤其是去年,市委、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印发〈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并安排了专项资金,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从而培训力度更大,全年培训农民20470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取得的了明显的成效。

当前,富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1)需培训人数众多。一是农民多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根据《20xx年富阳市统计年鉴》,至20xx年末,全市农村实有劳动力33.48万人,其中从业农林牧渔业劳动力11.98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1%,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过培训。二是农技人员需不断更新知识,广大乡镇农技人员由于调动过于频繁,许多专业不对口的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对农业专业知识缺乏了解;除了知识能力不适应外,专业结构也不很合理,存在着“只懂粮棉油、不懂名特优”的情况。(2)思想认识不足。少数部门对培训工作缺乏认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核,导致被动培训者参加多而急需培训者参加少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农民由于知识程度低对培训存在畏难情绪。(3)形成合力不够,存在着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4)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够,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技培训中应用面不广。(5)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投入机制缺乏创新,还习惯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形成的老套套、老办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对策措施。

2.1明确目标任务。

根据《杭州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杭州市农民实用技术(绿色证书)培训实施计划》、《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和《富阳市新型农民培训规划(20xx~2010年)》的要求,从20xx年至20xx年共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绿色证书工程和农函大培训1万人(次),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培训300人(次),绿色农业科技培训3万人(次),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4万人(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

2.2强化工作措施。

2.2.1大力拓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内容。

我们一定要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还需要对高新技术的普及和培训;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需要不断拓宽与丰富教学内容,除选用统编教材外,需编写适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乡土教材。

2.2.2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形式。

只有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各培训单位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有效性,注重带头性。教学中需做到五个结合:一是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二是理论讲座与现场传授相结合;三是传统教学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四是经验交流与专业考察相结合;五是技术培训与科普宣传相结合。

2.2.3充实农技培训师资队伍。

在现有富阳市农业适用技术培训讲师团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不断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聘请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充实讲师团。要认真开展师资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师资素质。

2.2.4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要求以市农广校为基础,抓紧建立富阳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按照“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级培训、明确责任、互相协作”的原则,建立以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龙头、各业务站为骨干、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培训教育体系网络。要增加投入,加强对培训基地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培训条件。要扩大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实习基地。

2.2.5有计划地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

市农广校要以农村初中毕业生为主,面向社会招生,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要不断创造条件,积极和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满足各层次人才的需要。

2.2.6加强宣传教育。

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术、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确立自谋职业、竟争就业的新意识,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各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科技致富、培训创业等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

2.3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农民素质培训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位置,各级部门要在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提高认识,齐抓共管。要按照wto“绿箱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集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切合实际的考核评估办法,把农民培训工作绩效作为部门、乡镇(街道)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和奖励。

科技论文综述篇十一

初中物理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学科,但是因为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难以被学生所理解,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并不能对物理知识了解透彻。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动手进行操作,其观察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在目前实际课堂教学中,物理实验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物理实验教学新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的学习有一定难度,所以很多学生会产生逃避的心理,不愿学习。通过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的过程中,亲自去揭开问题的答案,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实验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将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培养,最后问题得到解决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2.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加深。在物理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想问题得到解决,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分析、操作,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将所学知识和实验中所展现的物理规律进行对比、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就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3.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验探究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在实验中就行探索,需要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最后问题的解决方法也需要学生总结提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都逐渐得到了提高。

1.实验教学方式不合理。要想实验探究教学在实际运用中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保证其灵活性。然而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这点,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进度以及学生的物理水平来,制定合理的实验内容。通常是仅根据课本上的介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课本上有的实验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化,而有的实验操作过于复杂,学生不能独立完成,造成预期的实验效果难以达到。2.重理论、轻实验。实验探究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教学运用不够灵活。很多老师难以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时仍然采取大量讲解理论知识的方式进行,实验过程少之又少。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要做到一课理论一课实验也比较难,通常在进行大量理论知识的讲解后再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之前讲解的重难点知识的印象会逐渐模糊,在实验中会难以进行操作,久而久之会失去进行实验的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1.让实验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让实验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的设置需要贴近生活,具有代表性,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的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教学效果才能达到。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光现象”这一章节中“光的发射”实验为例,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光反射的原理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他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光反射现象,并通过实验展示一些常见的光反射。2.实验设计要有目的性。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实验的设计应该具有目的性,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通过各个实验环节的衔接,达到实验的目的。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中“力”的实验为例,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力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实验内容可以设计为将两个充满气的气球进行挤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气球因为挤压而变形,以此达到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目的。3.根据实验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除了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实验外,还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将教学策略进行灵活的调整,除了教师进行演示外,也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分组合作完成实验。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下册进行关于“浮力”的实验时,目的是为了求证物体是否在水越深的地方受到的浮力越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相互合作进行实验。让学生自行准备铁块、线、容器、水、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由一名学生对水中铁块进行控制,将铁块置于水中深浅不同的位置,另一名学生对处于水中不同位置时弹簧测力器显示的重力数进行记录,并对铁块在空中的重力进行测量。通过两个人的配合,得出物体在水越深的地方受到的浮力越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结论,加深学生对于“力”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应该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除了贴近课本内容外,还要通过不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身,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专业水平,以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科技论文综述篇十二

近期老师让我们交论文综述,那么什么是综述呢?有包括那些内容呢?又怎么去写呢?我找到一点关于综述的介绍如下: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的,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除综述题目外,其内容一般包含前言、主题、总结、参考文献四个部分,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文献的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要系统的查阅和自己毕业设计选题,直接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搜集文献尽量的全,尽量选择自己学术期刊或者是学术会议,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文献综述的题目不宜过大,范围不宜过宽,在引用文献的时候,要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在文献综述的时候,要说明毕业设计选题方向的发展,历史,他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等。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要做到由远及近,先用引用关系较远的文献,最后才是关联最密切的文献。要围绕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的向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进行汇总陈述一遍。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要有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且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主体内容。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地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者是争论焦点。使读者对于全文技术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游戏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内容,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按照您的顺序来进行综述,也可以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以按照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以及比较分析。

科技论文综述篇十三

工程实施过程中,随时抽查发包单位支付分包工程款项的情况,督促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分包结算。制定《输变电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工作手册》,全面全方位指导输变电施工分包全过程管控的具体流程和工作方法。《手册》可从计划申请、合同协议、入场验证、过程管控、考核评价等五个关键环节入手,对分包管理具体实施单位、项目部每个环节“做什么”、“怎么做”进行明确、规范,要对应细化专业工作模板,明晰工作程序,便于参建单位在不同环节对照执行,也易于统一思想、统一标准,便于各级分包管理工作检查。建立对输变电工程分包管理情况动态监管机制。分包动态监管采取“各负其责,分步推进”的原则实施。各责任主体、各管理层级特别是施工总承包单位、现场三个项目部要切实落实分包动态监管基础工作。

分包动态监管目的是规范分包管理关键环节的管控方法,实现各管理层级对分包全过程管理关键环节的实时监督掌控,有效解决分包管理中存在的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突出薄弱环节,防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稳定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提高各责任主体分包管理的自觉性和针对性,促进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突出分包过程管控。制定“输变电工程分包管理检查大纲”,设置针对施工、监理和业主三个项目部的检查内容,开展常态监督,并组织专项检查。严格审查分包计划、分包商资质、分包合同内容和金额、履约情况、安全协议及分包信息逐级备案情况。重点落实劳务分包“同进同出”管理责任,是否采取打卡考勤、作业前签字、安全监护等措施,分包款支付,分包合同与资金流向是否相符等关键内容;将进场人员的信息管理,分包人员的教育培训,现场分包机械机具及安全防护用品使用管理情况,分包作业施工安全方案编制、审核,分包作业安全风险防控交底等作为重点检查内容。

工程完工后,各在建项目部对项目使用的分包单位,从安全、质量、进度、机具、人员等管理方面对分包商进行评价,按“优良、一般、较差”三类评定分包商等级。建立优胜劣汰的分包队伍准入机制,实行排序末位淘汰,筛选出骨干施工分包商队伍,依托网络技术和标准工艺实训基地,对分包作业核心人员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考核,提高分包队伍安全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深化合格分包商名录的应用。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以协同监督工作机制为平台,采取“多部门协同,全方位管理”手段,建立分包管理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

采取施工分包队伍公示措施,在网站、宣传栏等位置将工程项目分包情况进行公示,明示分包队伍、项目负责人及质安员的姓名、联系电话、分包范围等分包信息,自觉接受业主、监理以及相关各方监督。将工程分包管理纳入各级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监督和定期报告的重点内容,要求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定期检查本单位工程的分包管理情况,构建起横向多部门、纵向各层级全面监督、共同治理的全方位监督体系。明确责任加大考核。制定《输变电工程施工承包商不良行为考核办法》,将分包管理按体系建设、资质管理、合同管理、过程管控、队伍培训、信息管理和考核评价等内容,对施工承包商违反合同约定相关条款的管理行为,给予相应处罚。并结合月度例会对分包管理情况进行及时通报,对于建设管理单位存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纳入月度、季度综合评价进行考核;对于监理和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按照制定的不良行为考核办法,依次采取业主项目部考核、扣减评标分值、暂停授标、限制授标等措施进行处罚。

科技论文综述篇十四

第二: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第三:文献综述怎样写;(怎样才能写好文献综述)。

第四:写文献综述要注意哪些事项。

具体地说,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献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它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综述是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综合地介绍和评述某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对今后的发展进行预测,对有关问题提出中肯意见或建议的论文。

所谓的文献综述即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即在对某一方面的专题、资料全面搜集、阅读大量与你所研究的课题有关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你所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学科或者是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它是一种学术论文,也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总之,文献综述就是对文献的综合与评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二: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因为文献综述在科技论文和毕业论文、硕士、博士论文的协作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文献综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

写文献综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1)有利于更新专业知识、扩大了知识面。

文献综述能够反映当前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演变规律、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发展趋势,它的主题新颖、资料全面、内容丰富、信息浓缩。因此,不论是撰写还是阅读文献综述,都可以了解有关领域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进一步的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

(2)有利于选择科研方向。

综述通过对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新观点的综合分析和评述,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能够帮助科技人员发现和选取新的科研课题,避免重复,因此写文献综述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有利于查阅相关资料。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文献产生,要全部阅读这些文献,时间和经历都是不够的,通过阅读综述,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有关领域的发展情况、发展趋势,节省大量的时间。

总之这三个就有利于提高你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文献综述应该怎样写;

(怎样才能写好文献综述)。

我们要写文献综述那么我们首先要准备材料和选题。

准备材料和选题。

材料的准备 收集的材料(主要是相关课题的最近3~5年的原始文献和自己岗位工作上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写好综述的关键,这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一个道理。这些材料的内容,作者应重点收集的是结合自己的专业、选择你自己熟悉的和喜爱的,不要盲目收集没用的材料。材料收集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最好是有专业学者最近所写的综述性文献。

收集材料的。方法和初步处理材料。

首先是手工检索,即将自己阅读专业期刊上相关文献做成读书笔记卡片,日积月累;二是电脑检索,就是利用电脑联机检索,按主题词查找你需要的文献。在动手撰写综述时,假如资料不够的话还可以再寻找补充。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选定题目后,那么就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搜集文献的方法很多。

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此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这样不仅为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写文献综述极为有利。

我们选好题搜集和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呢,就要开始写文献综述了。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那就是: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来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四、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

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读性和科学性。

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读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读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

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但是,大部分的人在写文献综述时往往容易犯错误:

1、先写文章再写文献综述。

之所以会犯这种错误,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文献综述的作用和意义,认为写文献综述只是形式而已,所以往往是先把文章写了,再综合文章中用到的一些参考文献的观点回过头来写文献综述。

2、文蔽综述的标题、结构与文章的标题、结构都是一样的。

很多同学并没有掌握文献综述的写法,主观地认为文献综述就是对自己所写的文章的一个简要的介绍,因此,往往造成文献综述的标题结构与文章的标题结构一样。

3、大量罗列堆砌文章。

误以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显示对其他相关研究的了解程度,结果导致很多同学在写文献综述时不是以研究的问题为中心来展示,而是写成了读书心得清单。

4、选择性地探讨文献。

很多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研究是创新的研究,于是有意识地抛弃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而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如果是这样选择文献的话,那么文献综述不就成了写作者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要注意的事项就是这么多,在这里我也相信只要大家作到了了我上所说的那些,那么你所写的文献综述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科技论文综述篇十五

考核模式单一,考核模式单一主要表现在过去一贯采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答卷的形式,基本考的是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和重复前人劳动的能力。而没有考查出学生的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等能力。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准确地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缺乏开发和创新能力。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有机化学理论课的考核阻碍了有机化学的全面改革。而有机化学知识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工农业生产、国防、科研等方而也尤为重要,有机化学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长此下去,培养出的人才怎么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此必须对有机化学理论课的考核进行改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建立或取得题库。

多年来有机化学理论的考核一直是谁授课谁出题谁改卷。这样容易出现两种弊端。一是出题教师根据自已的教学模式和固有习惯出题,很容易造成教师出题形成固定模式,长年无变化、无创新。二是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和隋性,根据老师的讲课和辅导内容复习,造成学习不下功夫,复习不用过多时间,更谈不上创新意识。近年来我院实行“考教分离”即由授课教师出两份题型,内容相近的试卷再由教研室出题组或另一位教师根据前两份试卷出第三份试卷,改卷由出题组改,但这只是形式上的考教分离,因为考的内容仍在授课教师的出题范围内,要想真正做到考教分离就必须建立或取得题库。建立题库可减少每次出题的环节,节省人力、物力,增强保密性,便于保存和提用,有条件的学院或系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校内外题库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改革试题内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它是前人从实践中反复总结,升华得到的,我们首先要掌握,避免走不必要弯路,考核内容当然不能缺少。但掌握理论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解决实际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问题,从实践中得出新理论,再指导实践。所以试题内容还应有应用方面的知识和“启发性”,“开创性”试题,如“鉴别及分离、提纯题型”,以往总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几种纯净物放在一起让学生鉴别或分离出来即可,我认为应从生产原料、药品制备、药物检验、食品分析等实际生活中提出相应的内容,不只让学生掌握几种物质之间鉴别、分离提纯原理,还应考学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对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入手,结果如何,几种解决办法,改进建议等。另外还应增加适当的前沿知识和边缘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和毅力,坚定学生献身我国有机化学教育、科研及有机化学工业的决心。改革考核模式。在保留原有考核手段的基础上应采用多种考核手段并存的方式,如除了以往的闭卷和开卷考核还可以进行口答式、论文式、应用式等。条件较好的学院,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有机化学的考核,也可以改变以前那种相同试题全班共答的模式为随机调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难度的考核试题内容,并且根据答题情况以五分制或百分制判定考核成绩。甚至在办学机制先进的学校可以对有些学生提前修完有机化学理论课,提前对其考核,考核合格者给其相应的学分。

对有机化学的考核进行改革,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如建立题库,需要组织专门的人才做大量的工作,所建题库和共享试题不一定同时适合大、中专和本科、成人教育。有机化学理论课考核的改革还要求有机化学的理论教学首先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正确引导学生,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并且自身要钻研业务,及时吸收新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新动向。另外有些学校由于资金问题,不能拥有足够的计算机,或及时更新软件,这些问题的存在,我认为是可以处理和解决好的。如建立试题库虽然避免了每次考核出题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效率,但不是一劳永逸的,还需要不断地修改和补充试题内容和题型;对于教师方面要规定相应的考核制度,或送出去进修,交流;至于计算机不足,我认为这只是外部条件之一,可以先从转变观念、教学方面、出题方面入手,只要认真对待,就会解决好有机化学考核改革中的一切问题。总之,对现阶段有机化学理论课的考核进行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推动有机化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的重大举措。它将影响培养有机化学方面人才的模式和机制,影响着有机化学是否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科技论文综述篇十六

叛逆心理是不健康的一种心理,如果家长、教师方面不能及时给予矫正,将会对他们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教育专家、学者们针对青少年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一般都是从家长、老师们转变思想,耐心与青少年沟通以及加强社会文化现象方面着手的。而社会文化现象方面到底怎么去引导,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方法,而社会引导这一方面在我看来,恰恰与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所做的引导起着一样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矫正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这条道路,依然很漫长。

至今为止,关于叛逆心理这个定义还没有一个唯一的概念。不过学者们普遍认同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叛逆心理的界定:客观环境与主题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通常学者们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有2个主要方面在变化。一个是从生理方面;另一个是在心理方面。对于生理方面学者们一致都认为孩子在身体结构上在发育;心理上,青少年在得不到渴望的承认和理解时,常常表现为任性和耍小脾气,常常采用怀疑的眼光和敌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事物。更严重者常常无视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甚至用传播负能量来扰乱周围人的思维和态度,给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不好的影响。

几乎所有青少年都会经历叛逆心理,它有什么危害呢?绝大部分学者对这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却没有给予确切的说明。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和心理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会导致其产生对抗社会、不合群等病态性格,甚至会进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也有无数案例也证明了严重逆反心理的危害。如社会上多发的离家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在叛逆初期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

对于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以下几种。

1.自身原因。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发育时期脑功能越来越发达,思维发展也也越来越迅速。青少年由于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在生理上性意识以及性别意识都开始觉醒,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越来越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此时他们的社会阅历不足以支持他们的正确判断,而他们又盲目的想自己做决定,这就使得他们叛逆心理的产生。

2.家庭原因。家长们对子女管教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多大的改变。年代不同了,管教孩子的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而他们对孩子缺乏民主的管理方式,遇到事情总想要替他们做决定。而且硬是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灌输给孩子。这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十分抵触,所以就会加剧孩子们的反抗,和家长的对抗也更加强烈。

3.学校环境。与家长想法和教育方式相似的是学校的老师教育方式,他们也认为“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理念是对的。所以,对待青春期们孩子的反抗更加毫不留情。遇到冲突不会换位思考,毫不留情的批评学生。

4.社会文化和传媒因素。青少年的价值观在还没有成型,所以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如果不能好好的引导,那么青少年就会和网络上学习他们认为好的。比如“古惑仔”、“嬉皮士”“朋克”对青少年就有十分不好的影响力。

5.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我认为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也是影响着他们叛逆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是一种社会学生物,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属于社会化的一部分,青少年的叛逆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成长现象,我认为这是一个健康的青少年的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青少年不叛逆他就不完整。正因为经历了叛逆时期,他才回长大,才回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必然现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青少年叛逆是受同伴影响。青少年这个时期是格外注重友谊的时期,为了融入这个群里,有时候他们甚至不得不公然对抗老师或者家长来赢取同伴的好感。

不要过分担心他们的叛逆心理,在他们产生叛逆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关注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管教方式有问题。如果是,那最好的就要平等的看待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不要把他们仅仅当成一个孩子,而要认真的倾听他们的声音。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在社会方面,青少年最喜欢模仿偶像,可以借助于网络媒介创造正向的偶像榜样作用,让青少年在模仿中,可以正确学会疏导叛逆情绪,平稳的度过这一叛逆时期。

参考文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135.

科技论文综述篇十七

1、对象不同。报复陷害罪的对象必须是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4种人;而诬告陷害罪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包括犯人。

2、客观行为不同。报复陷害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即是以利用职权或国家权力为前提条件,而诬告陷害罪是捏造他人犯罪事实,进行告发,且行为的实施不要求必须利用职权进行。而且,国家工作人员如果利用职权诬陷他人的,则要从重处罚。

3、手段方法不同。报复陷害的手段,既可以用捏造事实(不能是犯罪事实)的方式进行报复,也可以利用客观存在的某种对被害人不利的事实进行报复,而诬告陷害罪必须是以捏造犯罪事实的方式进行。

4、犯罪主体不同。报复陷害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二、袁广林的观点。袁广林在《诬告陷害罪若干问题探析》中认为两罪的差异在于:“。

1、犯罪主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该罪主体,可以使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比报复陷害罪广。报复陷害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靠职务实施的犯罪,具有职务性,其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犯罪客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客体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而报复陷害罪的客体仅仅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3、犯罪行为内容不同。诬告陷害罪和报复陷害罪虽然都是凭借国家权力进行的犯罪,但诬告陷害罪是通过捏造犯罪事实,虚假告发的方式借助司法机关的权利达到侵害被害人的目的,行为人本人没有司法权,不能直接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报复陷害罪则是行为人本人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能够利用自身职权、假公济私直接对被害人进行政治、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整治。

4、犯罪行为侵害对象不同。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任何人,对身份、地位等没有任何要求,而报复陷害罪的对象则是特定的,必须是对行为人提出张国斌、宋志伟的人。

1、不同:报复陷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诬告陷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2、对象不同:报复陷害罪的对象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和举报人;诬告陷害罪的对象是一切公民。

3、主体不同。报复陷害罪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是一般主体。

4、行为表现不同。报复陷害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诬告陷害罪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

1、主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是一般公民。而报复陷害罪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犯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报复陷害的主体。

2、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不同。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任何人。可以是国家干部,也可以是一般公民。而报复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特定的,依刑法规定,必须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检举人以及举报人、执法人、证人。

3、告陷害的最终目的能否实现,不取决于诬告陷害行为人的主观意愿和行为,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可以直接通过行为人自己的行为来实现。

4、犯罪行为的具体内容不同。诬告陷害罪和报复陷害最虽然都是凭借国家权力的犯罪行为,但是其犯罪手段是不同的,主要体现在运用国家权力的方式不同。诬告陷害罪的行为人本人没有司法权,不能直接对诬告人进行刑事追究,只能假借司法机关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犯罪目的。因此,诬告陷害罪的行为人是以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的办法企图借助于司法机关的权力,达到使被害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报复陷害罪则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假公济私,在自己职权范围内或者利用职权之便指使要挟他人利用职权直接对被害人进行政治上、经济上的、行政上的整治。

五、王敏的观点。王敏在《报复陷害罪若干问题探析》中认为两罪的区别在于:“。

1、犯罪手段不同。报复陷害罪必须是基于职务,滥用职权或者假公济私;诬告陷害罪则不需要利用职权。

2、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是打击报复陷害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和举报人;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枉受刑事追究。

3、报复陷害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靠职务实施的犯罪,具有职务性,其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该罪主体,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比报复陷害罪广。

关于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的讨论.,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专家对两罪的区别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两罪都同时具有陷害的渊源,容易产生混淆,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区分:

一、两罪客体的界限。

依据刑法的规定,两罪侵犯的都是复杂客体,其中都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但是报复陷害罪侵害的客体是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即公民依法享有的控告权、申诉权、批评权和举报权;诬告陷害罪侵犯的是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从侵犯的对象看:报复陷害罪侵害的对象则是特定的,必须是对行为人提出控告、申诉、批评、举报的人;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任何人,对身份、地位等没有任何要求。

二、两罪客观方面的界限。

两罪在客观方面都表现为行为人对被害人实施了陷害行为,但报复陷害罪的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是利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批评人、举报人和申诉人等侵害对象进行打击报复,其中行为人滥用自己的职权是必不少的要件;诬告陷害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单位告发。

三、两罪主体的界限。

报复陷害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靠职务实施的犯罪,具有职务性,其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该罪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比报复陷害罪广。

四、主观方面的界限。

两罪都是故意犯罪,且是直接故意,行为人在主观上都有陷害他人的目的,但是行为人产生陷害目的的内心起因不同。报复陷害罪的行为人是因为被害人依法行使控告、申诉、批评、举报等民主权利,直接或者间接的涉及行为人的利益而产生报复意图;诬告陷害罪的起因则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实现某种经济的、生活的目的,有的是出于政治斗争之目的等。

五、两罪构成要件的界限。

犯罪的构成对行为结果的要求不同。诬告陷害罪只要行为人捏造的犯罪事实为司法机关知晓就构成即遂,而不论被害人是否受到刑事处罚。也就是说,报复陷害罪并不是情节犯;报复陷害罪则要求行为人的报复陷害行为必须造成了一定后果,才能成立,如果没造成危害后果或后果不严重不构成犯罪。

六、行为表现不同:报复陷害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诬告陷害罪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

七、犯罪行为内容不同。诬告陷害罪和报复陷害罪虽然都是凭借国家权力进行的犯罪,但报复陷害罪是行为人本人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能够利用自身职权、假公济私直接对被害人进行政治、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整治;诬告陷害罪则是通过捏造犯罪事实,虚假告发的方式借助司法机关的权利达到侵害被害人的目的,行为人本人没有司法权,不能直接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

八、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是打击报复陷害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和举报人;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枉受刑事追究。

九、犯罪手段不同。报复陷害罪必须是基于职务,滥用职权或者假公济私;诬告陷害罪则不需要利用职权。

综上,国内学者对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尚未达成共识。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今天,正确区分罪与非罪、明确此罪与彼罪对于法学理论研究和具体的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7224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