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经验和知识的提炼和概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和分享。如何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广泛了解不同领域的总结范文,可以提升我们的综合素养和文化素养。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做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重要的是,教师要强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情况会对身体情况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心理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其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会有比较高的效率。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将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考虑对象,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并且和实际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大学体育;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锻炼;素质。
1.1体育锻炼通过两种机制影响心理健康。
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积极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出现这一结果的机制有两方面:第一,体育锻炼能有效转移不良情绪,将集中力放在体育锻炼中。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的作用与反馈,而人类的左脑是沮丧、伤心等不良情绪的发出地,愉快的心情产自右脑。人们运动时,左脑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右脑控制人们的思维,这样积极的情绪就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运动可以增加血液流通的速度,从而释放内啡呔,让人获得轻松、愉快的感觉。正是这两种作用机制,使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积极影响的理论得以成立,成为加强大学生体育教学,提升其心理素质的理论基础。
1.2体育锻炼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锻炼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锻炼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3促进学生个体心理调节作用分析。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只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消极情绪调节技巧,及时进行排解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约有5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其参与目标,例如跑步运动是为了更快、篮球是为了得分等,这些目标虽然片面,但是当运动者集中注意参与到运动中时,就可以忘记心理的消极情绪,并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评价和重新认识,在发泄消极情绪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认识。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可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实际需要,促进思想成熟发展。
1.4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锻炼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锻炼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层,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内涵,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心理教育措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
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
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
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2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相近,促进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目的:改善中学生人际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由于当前城市和农村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与他们的前辈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许多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上不健康,很多时候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体精神等多种问题,综合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和谐,而且性格方面表现得比较自私。本研究试图从体育教学角度研究分析,从而增进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使得孩子们得到健康发展。
1.实验法。
在学校,选取两个教学班作为比较样本,一个称之为实验班,一个称之为普通班。我只是采用经过特别设计的具有促进心理发展内容的体育项目,比如:拉网垫球。规则是张开一张大的圆形绳网,直径为5米。选择十名学生,将球置于网上进行高高弹起,球着地即为失败。该运动项目锻炼的是大家的合力和团队精神。另外,在传统项目上增加具有相应效果的内容,并在活动中间进行心理辅导和技术指导。经过一年实验,实验班与采取按传统体育教学班级的个性心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2.问卷调查法。
在学校和家长的配合下,不定期向学生发放问卷,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数据资料,最后整理汇总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校中我教的实验班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优于普通班学生,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情况表明:通过心理健康促进因素得到提升的体育教学活动实验班学生对人际关系敏感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自我中心,协调人际关系。实验班学生经常参加经过特定设计的体育运动,因此其人际关系敏感问题较普通班学生少。另外,通过对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异常(14分以上)的比较,实验班学生组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异常者2人,占总人数的1.81%,非实验班学生的人际关系异常者8人,占总人数的4.21%,以上结果也间接表明了体育运动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的积极作用。
(1)对我校学生不同群体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调查分析表。
明,独生子女人际关系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学生。由此,这两个学生群体应加强引导。
(2)经过有特别注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能促进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结论得出,在目前学分教育的教学环境下,不能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增加,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加之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相对比较孤独,在家里没有适龄孩子的心理倾诉和交流对象,只是通过电视、电脑、手機等,人际交流的渠道相对狭窄。因此,全方面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迫在眉睫。
(1)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互动群。网络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网络的私密、互动、快捷的特点恰好符合心理教育的需要和规律。学校心理教育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挥网络特长,开展网上工作。当然,在班主任管理员的指引下,针对学生在网络上流露出的心理状况,对全校学生进行多次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为每届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此跟踪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心理变化、心理困惑,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加心理健康内容。
体育老师要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来促进心理健康。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也适宜于不同个性的学生。比如要经常进行接力跑、拔河、多人跳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和球类教学,这样有利于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地改变孤僻的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参加游泳、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学会团结互助,帮助学生形成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体育运动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兼有健身和娱乐功能的有利条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挥功能,有效地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2]周杰。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
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体育运动,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运动者经历较大的情绪波动,轻松与紧张、希望与挫折、兴奋与沮丧、发现与迷茫、成功与失败等心理体验在短时间内反复出现,迅速转换。学生要想在激烈运动中获胜,必须及时有效地调整心态,避免因情绪波动影响技术动作。因此,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自控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二)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会承受各种压力,包括:接受众人关注的压力、竞争对手施加的压力、证明个人能力的压力、维护团队荣誉的压力、外界舆论的压力,等等。对处于心智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在体育运动中遇到这些压力不会像现实生活中的压力那样有摧毁性作用,而更多的是挑战困难的激情和战胜困难的成就感。经常性的体育锻炼,会使学生适应压力下的生活状态,而身体活动本身又具有增强心肺功能、调整情绪的作用,因而体育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体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精神和积极进取意识。
激烈竞争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是适应现代社会必要的心理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而现代体育的突出特点恰恰是激烈竞争,这就注定了体育在培养竞争精神方面独一无二的优势。实践证明,那些起初畏惧竞争,在运动场上怯懦不前的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体育锻炼后大多会适应并乐于接受体育竞争。不仅如此,他们在体育锻炼中还逐渐养成了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队协作、力争上游的优秀品质。
(一)体育锻炼能增强脑神经系统的功能。
首先,体育锻炼可以加强左脑运动中枢的机能,扩大相关功能大脑灰质层的面积,直接改变大脑的表层形态。其次,人脑在体育运动中会释放啡肽等特殊化学物质,对改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很有好处。第三,运动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而强大的心肺功能会给大脑输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第四,在体育运动中,兴奋与抑制迅速转化,使脑神经的稳定性和灵敏性得到有效提升。
(二)体育运动能有效缓解学生紧张学习造成的大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课业负担过重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普遍状况,在高考指挥棒依旧存在的当下,这种状况短期内还不能改变。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脑神经中语言思维等相关灰质层区域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因而产生保护性抑制,使学习难以持续。适当的体育锻炼会使这部分神经得到休息,消除脑疲劳,使学习更有效率。
(一)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
体育运动的产生和现实运用往往与游戏密切相关,是人类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研究表明,人类生活的幸福感受与体育的关联系数高达0.72。尤其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体育活动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快乐,使他们产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良好情操。
抑郁和焦虑是当前社会两种主要的负面情绪,这是现代社会高度竞争化产生的必然结果。这种竞争化的生活在教育体系内表现为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等形式,同样给青少年学生的心态带来不良影响。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消除抑郁和焦虑的有效方法。一般而言,当体育活动的频率达到每周三至五次,每次持续二十分钟以上,可以有效化解学习、生活、成长中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给学生带来美好的童年。
(三)体育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作为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体育能激发人多种情感,例如放松身心的快乐感、拼搏获胜的自豪感、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和成就感、独立奋斗的自立精神、团队协作获得的友谊和集体荣誉感,等等。这些正面的情感体验丰富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对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四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出身心全面健康的有用人才。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再是局限于身体没有疾病和缺陷,还必须要有完整和健康的心理。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到底如何呢?通过分析众多的调查资料来看,有6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不健康的问题,主要就反映在其心理压力很大,引起其烦躁、焦虑、郁闷、不安等等症状。由此看出,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教育已是势在必行、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对我们从事高校体育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如何利用体育学科的本身特点对学生施以心理教育,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深思的重要问题。
大学体育活动包括了体育教学以及各级各类的体育竞赛,是体育老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的基本技能和技术,使其通过积极地锻炼身体而促进其体育增强、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会因为受到一定量的生理和心理锻炼而使其身心健康都得到发展。笔者分析了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具体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加以调控,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及时发现再加以消除。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他的情绪来反映,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表情、行为等都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很容易发现他们所存在的心理障碍。通过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治疗和减缓,可以使沮丧、压抑、焦虑、忧愁、紧张等不健康的情绪得到宣泄,从而使人心情愉快轻松,进而使人们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使人们的心理障碍得到有效地消除。
2、促进人的机体健康,为其心理健康提供基本保证。体育运动的一个显著作用就是可以直接改善人们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有效促进人体的各大机能系统能够积极进入活动状态,也使血液循环得到加快,也使各大器官高度地活跃和兴奋,同时,也使在安静时关闭的肺泡、毛细血管、神经细胞以及肌纤维等充分被激活,从而最人体的各大器官提高充分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最终促进了人体机体的健康发展,健康的机体为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3、有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意志品质以及性格特征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赛事活动中,学生们在公开的、且受到广泛认同的规则和方式下展开极限挑战和自我超越,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深刻体验到生命的价值、超越生命的价值以及延续生命的价值,有利于帮助他们锻炼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使他们的自制力和自律性得到培养与提高,使他们在性格方面更加勇敢和果断,意志品质更加坚毅与顽强,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公平竞争的竞争意识以及进取开拓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些都是健康心理所必须的内容。
4、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通过研究发现,利用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的认知能力发展,还可以减少人在认知方面的障碍,从而促进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最终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另外,以社会学观点来看所有的体育活动其实质就是模拟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也就是社会活动的缩影,从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体育精神也就是当时社会精神的一个反映。学生在所有这些体育活动中,将深刻地体验到失败与成功、劣势与优势、个体与群体以及种种的合理和不合理的情节,也使其情感得到陶冶,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人格因素也得到积极的塑造。
1、体育老师利用其自身优秀的心理品质去感染学生。众所周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所以,体育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对体育老师来说,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要积极地持续地发展自身素质,长久地保持积极进取和奋发图强的敬业心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技能以及个性特征进行深入地了解,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此外,体育老师还要具备恰当的言谈与举止,使学生能够在师生交往中获得感染。
2、精心组织体育的教学内容,使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都得到满足。竞技体育的特点就是技术结构较为复杂,对运动者的身体素质也要求较高,学生难以掌握,在运动中也容易受伤,所以有很多学生具有畏难情绪。因此,笔者认为,体育老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努力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尽可能地精简竞技体育内容,使动作难度得到降低,着重突出体育课的娱乐和健身功能。少而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容易开展,学生也更加容易掌握,也更利于学生进行终身锻炼,在运动中也使学生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最终使学生达到了身心全面锻炼的目的。
3、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体育老师来说,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运动水平、身体状态以及教学内容,还必须要更加深入地对学生心理进行研究,努力深入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使体育课能够充分适合学生的身心状态,使体育课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使体育教学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首先就必须要针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的培养,只有学生对体育学习具有浓厚兴趣之后才可能进行愉快而主动地学习。因此,体育老师在做教学计划时,所选择的运动项目必须要与学生的心理、生理物点相适合。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其体力和肌肉都还在逐年增长,且骨骼也处于发育中。所以,对学生展开多项目的练习,逐步增大他们的运动量,以避免他们的生理方面超负。另外,男女生在生理、体力等方面也存在客观的差异,所以,体育老师在安排锻炼计划、运动项目以及活动进度时都要有针对性,加以区别对待。以此来看,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课堂上宜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努力使教学环境更加宽松,教学氛围更加和谐,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总之,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新型人才中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关注与配合。大学体育教育要为有效实施心理教育而精心制定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努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完善的人格,最终提高他们适应未来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五
首先,紧张的学习生活。大学生也是学生,他们也有自己紧张的学习压力,与多学生不能承受这种学习压力,以至于出现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注意听课,学习效率非常低下。接着,情绪心理障碍。大学生真属于朝气蓬勃的时期,他们的身心不断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并且自尊心、好胜心都非常强,所以会产生跌宕的情绪。再接着,自我认知障碍。由于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大学生的认知有时候会产生一些偏差,这无疑就会形成自我认知障碍。第一,自傲。以自我为中心,感觉自己是最好的,不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但是会轻而易举的指出别人的缺点,不屑于向别人学习。第二,自卑。以他人为中心,感觉自己是最差的,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第三,虚荣。爱慕虚荣,并为了别人的夸赞儿沾沾自喜。除了以上这三点,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人际交往的障碍。大学生渴求独立的心理往往会造成他们假象的独立,希望自己去认识新的朋友,然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所以有时会造成人际交往时的困难。
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锻炼体魄、增强体质的主要教育,它主要凭借体育知识与技能来进行教育。通过体育教育,可以满足学生在正常的身体增长中所需要的锻炼,加快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使身体更好的发展,同时通过锻炼也可以增加学生大脑竟能的不断成熟,使学生的大脑能够及时的适应身体的需求,并且这样也是对学生更如谭王快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扮演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所以体育教师也必须教授学生关于体育的一些知识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学校的体育教育概括的范围更广阔了,除了校内的体育课程之外,还必须有课外的一些指导性的锻炼,并且通过多方面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体育教育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们高尚的竞技精神,要有勇敢坚强、不怕失败,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样才能使深体育精神共同成长。
体育教育与大学生智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体育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开展加强智力活动,同时体育教育和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心理活动能力的提高也促进心理活动的开展与形成。但是,每一位学生是否能够学有所成,不仅仅依靠开展心理活动,同时还要多加注意非智力的方面,比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观念、学习兴趣、自身独立性等。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体育教育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体育技能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对自己有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还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开阔自己的胸襟与气魄。开展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在活动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使学生在今后的无论是多么艰难的道路中都能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积极的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半途而弃。
3.3体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追求和创造美。
体育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发展,所以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的发展。美是大学生比不可少的自身素养之一,因此要加强体育教育,以至于能更好的增强自身的美感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
4.1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与发展大学生的心理。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由于智力的因素在教学中起着首要地位的作用,所以要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智力训练,大学生的发展已经几近成熟阶段,但每个人有有所不同,因此要因人而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智力训练。第二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一定要注意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大学生还处在情绪波动较剧烈的时期,而且大多数时候不能进行自我控制。所以进行体育教育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样才能保障他们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4.2体育教育中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方法与手段。
体育教育中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这两种课都有其一定的教学方发和教学手段。就教学方法而言,包括: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师生问答教学法、教师引人教学法等;就教学手段而言,包括:分等级教学以及考试、课下补习等。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六
随着事业的迅速,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心理压力越来越重。面对时下中学生频频出现的心理问题,教育部门及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令人震惊的事例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重视和加强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刻不容缓!下面就当前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够重视。中学教育“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应试教育,片面抓智育,忽视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点。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采取的教育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要求,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弱。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
4、人际关系不协调。中学生自尊心很强,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带来心理不平衡,情绪变化剧烈。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父母教养方式、青春期亲子冲突、家庭状况对当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自立、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孩子容易形成消极、懦弱、依赖、服从,做事缺乏主动性;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下,孩子多表现为任性、自私、惟我独尊、蛮横无礼等;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孩子则表现出最低的能力水平和最大可能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但现在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上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听之任之,甚至“破罐子破摔”,对学习成绩则全然不在乎,这部分学生并非全部没有达到应有的知识掌握目标,也非智力低下、没有学习能力,而是人为地被定义为差生,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会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能力,形成学习无助感。对学困生的责罚和粗暴对待,使他们一次一次地体验挫折与失败,而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又被忽视,最终会导致他们消极的学习态度;反之,对学困生进行理解、鼓励和帮助,可使他们重塑信心,摆脱失败阴影。
3、社会因素。
学生心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学生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他们心理的发展方向就有着明显的差别。现在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严重的是社会上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游戏、色情和暴力信息对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极易损害学生心理健康。
心告诉我们,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可塑性和独特性,对存在着各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则应针对各种心理障碍的特点及其不同的程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加强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据调查,目前中小学生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引导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
所以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注意锻炼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让孩子去经历一些困难、障碍、曲折,增强其自信,磨练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家长要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爱之则宠、恨之则打,致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并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酿成大患。
另外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是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等。对学校教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脚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对社会阴暗面横加评论,以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生观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
(1)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和谐、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名人名言、书画长廊、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心理咨询是应用心知识,通过与来访者的交流、探讨,对其施加心理影响,使其在认识、情感、态度方面有所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过程。因此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咨询热线等方法,及时排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
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3)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大度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教师的一个微笑可能会使学生敞开心灵,几句真诚的话语可能会使学生感激不尽,不断鼓励可能会使一个即将放弃拼搏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应该让学生崇拜而不惧怕、应该让学生爱戴而不是讨厌、应该做学生的好朋友、应该是学生遇到困惑时的倾诉者。当教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教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
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和教育的第一步,也只有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才有可能、有机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心理变化等。这一切需要教师对学生付出一种投资———感情投资,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感受,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尊重学生,营造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气氛,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学生,让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改变着学生。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据调查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刊物,加大整治营业性舞厅、游戏室、台球室及、书刊、音像制品等力度,为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1]吴青枝。心理辅导理论的人性观述评[j].安阳大学学报,2002(3).
[2]陈汉民。中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集(第四卷)[c],2005.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七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以来,很多学校都实行了体育课选项教学的教学模式,我校实行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体育课选项教学以来,但是由于场地器材以及教师工作量问题的制约,班级选项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于是,我们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班内选项的教学模式的尝试,经过实践,效果比较明显。先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体育课选项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坚持选项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确定课程选修内容。
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教学,根据学校场地,器材的条件,确定课程选修内容,分别为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请根据实际修改)。体育教师组织班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个项目中选取一项为自己的选修内容,然后汇总人数,按选项进行编组,每一个选项为一个小组。
(二)建立选项小组制度。
在选项小组中各选一名责任心强,有一定号召力的学生为组长,负责小组的考勤工作以及组织监督学生练习情况。
(三)形成共同管理机制。
由于各项目场地不是集中在一个地方,授课教师不能对场地情况一目了然,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在各选项组长的辅助下对学生学习的出、缺勤记录、考核,并将学生名单造册,形成师生相互考核,取得班主任配合、支持的共同管理机制。
二、注重选项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制定了教学计划。
开学初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和教师等条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全年教学计划、学期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并向学生公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计划。
(二)制定了教学目标。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每堂课的目标和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学习体育的需要和兴趣,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同时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每堂课的目标制定要具体化、层次化。
(三)精选了教学内容。
在选定教学内容之前,广泛收集各个项目学生的意见,然后汇总、筛选,尽量采用学生感兴趣、想学的内容进行教学。兴趣是较好的老师,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了学法指导。
由于练习场地不是集中在一块,教师不能整节课都停留在一个项目场地进行指导,所以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竞争力和合作能力。平时鼓励学生在不影响文化学习的情况下,多观看体育赛事直播,注意观察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以及配合打法。
(五)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旧的评价方法忽视了个性的差异,只在乎运动成绩,大大挫伤了一些学生学习的信心。一个篮球特长生和一个篮球基础较差的学生考半场往返运球上篮,难度就不同了。只从较后的体育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是不够全面的,要注重他在原来基础上提高的幅度和他对体育的认识程度的提高。我们设置了对学生的课堂纪律、体育课学习态度、课外活动、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来进行评价,这样有利发挥激励作用,学生才能自发的追求更高的目标。
三、实行选项教学的深刻体会。
(一)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选项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来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得到锻炼,从以前行政班教学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受益。
(二)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节体育课前,同学们都早早地来到了场地,等待着上课。在上课期间,五、六十人的班,只有少数见习生坐在场边,其他学生都生龙活虎地在球场上挥洒着汗水,沉浸在运动的快乐之中。和以往教学大纲下的行政班教学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同学们在自己所选的兴趣项目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加大了同学、师生之间的交往。
选项教学是每个班分成项目小组,每个小组都是由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一起进行学习的。由于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交流。在教学中,小组长以及技能水平高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对技能水平差的学生进行辅导,为合作学习营造了氛围。由于是分成小组进行教学,就比以前整个行政班一起教学的人数大大减少了,一般都是十几、二十人一个小组,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也方便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也不会碍于人多,对技能以及健康问题主动和教师进行交流了。
(四)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选项教学的明显成效也体现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较大的发挥。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过去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会。现在学生所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所选,符合学生的需要,且每一项内容有较长的学习时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更好发挥。
一般来说,每个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项目,并不是每个运动项目都很在行。实行班内选项教学后,体育教师要对*个选项项目的教材教法,技术动作要领了如指掌,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以往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时代过去了,新课标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都是选取学生感兴趣、想学的内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地给自己充电,通过网络或者有关书籍借鉴别人的经验,学习钻研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经常参与选项项目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学。
四、关于选项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在教学安全方面。
由于各个项目的场地不在一起,体育教师很难顾及的到各个场地的情况。所以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对各个场地进行来回的巡查指导,并且要利用好小组长的作用,协助教师进行考勤以及安全监督,避免出现逃课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在教材选取方面。
我们要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与现状,在教材编配上力求优化组合现代教学较迫切、较需要、学生较喜欢较投入的内容,并注意教材的可操作性。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教学的特点把高三选项课与普通高考体育加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在学生选择方面。
一部分学生缺乏主见,看见别人选什么自己就选什么,不是从兴趣爱好出发,因此,要加强对学生选择项目的指导。
(四)在选项多样化方面。
同学们往往并不因为要掌握某一运动技术而专门先去发展相应的身体素质,而是在学习掌握了某一运动技术的同时发展和提高了身体素质。可以在专项技术练习中采用变化多样的形式,增多练习次数,提高运动量,既要完成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同时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课余锻炼效果和技术水平以及自我锻炼能力。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八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生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有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后,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的体育学习,因为体育能够强身健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并且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需要实施素质教育,让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达到教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此,我将对如何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展开研究讨论。
关键词:身体;素质;身心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重视的是学生要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发展。对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而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必要的。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时,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实施素质教育,让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不耽误学业的同时,也能学习发展好体育,培养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学习的素质,锻炼好身体,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辛苦的学习中能够把体育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提高学习能力,并且以最强的身体素质去面对高压力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习,同时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素质教育的基础知识,在今后走向更优秀的发展。
一、在体育活动中开展小组教学。
教师如果想要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那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体育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许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总是独来独往,缺少合作学习的意识,所以教师在开展体育教育时,需要让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组成小组共同学习知识,实施素质教育,让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能够提高合作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提高个人素质。
例如我在上《手足球》这一课时,要求学生们进行小组分配学习,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掌握手足球的技术和战术,并且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于手足球的裁判法。学生在组成小组后,我让学生和组员共同合作手足传球,当学生掌握手足球的技能知识后,组织他们进行组间比赛,间接的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进体育教学当中。并且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赢得胜利时给出适当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不仅得到良好的体育素质教育,而且团结合作的意识也得到增强,发展了手脚共同运动的灵活性。
二、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好习惯。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只有当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才会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发现许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并不热爱运动,只是想着学习主要科目,忽略全面发展。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整改,在体育教学中要思考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好习惯。
在开展《跳远》的教学时,我把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跳远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利用素质教育让学生明白跳远的好处,进而促进其他体育运动的发展,让学生变得热爱运动,培养爱运动的好习惯。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跳远的一些运动知识,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能够开心愉快的掌握跳远知识,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爱上体育学习。我提问学生跳远有什么技巧,如何才能跳的远,然后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跳远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究发现跳远的技巧。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究后,学生发现跳远是具备一些技术的,助跑起跳能够提高跳远的成绩。经过自身的探究,学生跳远能力提高的同时,也逐渐的明白体育运动的乐趣和好处,让教师能够顺利的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出学生热爱运动的好习惯。
三、学习体育运动的同时开发学生的脑力。
由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有着繁重的学业,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体育运动开发学生的脑力活动,以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可以把一些有趣的文化和体育活动进行结合,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身体运动起来。例如在《弯道跑》的学习中,我就结合知识文化和体育运动,以此来进行体育课程的素质教育。首先,我让学生体验弯道跑和直道跑的区别,学生在体验时就会发现弯道跑比较吃力,然后我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开展弯道跑的教学,让学生思考和圆有关的数学知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数学的一些知识理念,将两者的知识共同发展,学生在圆的知识点中开始进行圆周跑,在圆周跑的过程中发现省力的'跑法,开发学生的智力,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复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实践发现体育知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展体育知识,由此实施素质教育。
四、逐渐加强体育上课强度,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中逐渐加强上课的难度,实施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强度的体育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并且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分配自己的体力,实施素质教育。在开展《中长跑》教学时,为让学生明白如何分配体力,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我从体育课程中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教育前提。我让学生在跑步时注意呼吸的节奏,根据自身的素质分配体力,完成中长跑的要求,学生由刚开始的不适应中长跑的学习,到后面的懂得合理分配体力,慢慢克服跑步的困难,这都要归功于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的渗透,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我鼓励学生在运动时要一步一步的制定跑步的学习目标,逐渐加深自己跑步的强度,在增强难度时掌握如何分配呼吸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并且学生懂得应该如何制定学习计划,懂得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教师的素质教育效率。
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特有的学习特点展开教学,开发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把学生的智力和体育共同发展。在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师也要利用体育知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评价技巧与案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胡永红.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3]季浏.体育与健康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九
现代的中职学校,已然不再是只是传授学生技能的场所。它要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重要课程中的一门。本文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试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使体育锻炼成为对中职学生有益的心理健康的辅助。
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职校的学生们,从初中而来,学习的环境和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以后要面对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复杂的社会竞争。这些焦虑的情绪使他们往往在心理上产生诸多心理阴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不利。结合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们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更是摆在我们这些教育者们眼前的一项新型的课题。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在积极、快乐中进行的。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改变自我的形体,提高在高压工作下的心理自调能力,这样可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化高强度的劳动。同时,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公还可以达到降低应激水平和摆脱轻度烦恼的目的,以达到宣泄情感的目的。适当的体育锻炼,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体育课是一个群体性活动,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社会有能力。因此,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众多学科中不可代替。
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困扰主要来自于社会、家庭、以及以往自身的经历。来到中职学校的学生。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往往是技能工作或是体力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人们的思维定论,中职学校培养的仅仅是劳动工具,这样的想法通过社会无形的反射到了学生的身上,让学生觉得前途渺茫。同时,家庭教育中,往往也缺乏一定的关爱和认同感,在学生们看来,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以往在初中时,这些学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不热爱学习,因此,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甚至往往是以恶语相加,这使他们在自身当中找不到闪光点,失去了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3.1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性格。
体育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我们看到的跑步等一系列简单的活动,它是在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包括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通过这些技能的传授,达到让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使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同时提高身体各项力量、耐力等素质,从而使学生的身体健康正常的发展,这样,对学生的心理正常的成长便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换句话说,运动不仅是体质得到了提高,还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情绪的平稳。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往往是锻炼身体的人,其心理调节能力非常强,其心态也积极乐观,做事也具有韧劲,较为常人更具有拼搏和上取心。体育锻炼同时还可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态度。在体育课上,设置较为艰难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体验和尝试模拟情境下的失败与成功,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举个实际的例子来说,长跑,是我们一般人所畏惧的,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这样的比赛中,有许多人会找若干个理由选择放弃。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长跑是最能磨练人的毅力的了,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力最好的手段,当然,前提是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情况下。
3.2陶冶情操,调节情绪。
人在繁忙之时,如果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例如男生所钟爱的篮球、足球或是羽毛球,能够释放学习中的压力。女生所喜欢的有体操和舞蹈,体操和舞蹈,是在美妙的音乐中渡过的,在这样美妙的旋律中,女生的情绪自己会高涨起来,也不增加了人的喜悦度。通过这样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的情绪得到放松、情操得到提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不应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永远具有滞后性和局限性,不要过分为了追求心理健康教学的效果而教学。要重视中职学生的个体化,因材施教,并在此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所在,细化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同时,对于男女生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男女生对待困难的抗压性不相同,在设置情境时,要把这一方面问题考虑进去。特别是要考虑到来到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异特点,进行分类别的教学设定。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学其实也不是人们想的动动做做,更多的则是细小环节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辅助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当代社会中,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家长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其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我们要不断深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辅导作用,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有益促进。体育教学,并不是只是人们看到的跑跑步、做做操,它的深度可以让一个学生受益终身;它的广度可以让一个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十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我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贯彻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积极推动学校各项卫生保健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管理。
学校要成立“学校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健康评价方案》的要求,做好学校健康教育和卫生工作。健康教师要有学年度教学计划及总结。
二、加强教学管理,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并加强,学校要将健康教育列入课堂,走进课堂,并保质保量,上好每两周的1课时的健康教育课,做到健康教育教师上课有教案,期末有学生考核评价。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及格率达100%,健康行为形成率达100%。健康资料规范、齐备存档。
1、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一个健康的体质是保证学生们生活学习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和卫生习惯。要注意饮食卫生,吃好早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让学生知道暴饮暴食的危害。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教材要求,提高健康教育课的效果。
4、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教育,低年级从睡眠卫生教育入手,根据自己的年龄,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少于8——10小时,睡前后注意什么,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5、学生上课时,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离书本一尺远,身离课桌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使学生知道从小要养成良好的读书姿势习惯。坐、立、行、走姿势要正确。
6、平时生活中,预防皮肤病,沙眼、肝炎等传染病,还要让学生了解怎样预防牙病,使学生能健康成长。
7、积极开展预防和远离毒品教育。
三、关注学生身体健康。
坚持每天进行晨、午检,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身体状况,做好记载,及时处置,杜绝学生疾病互相传染。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每天保证做两操。严格控制学生不喝生水,杜绝零食进入校园,不吃生冷食物。
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接受学生心理咨询,舒缓学生心理压力,排解学生郁闷心情,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总之,学校卫生工作,必须抓紧抓好,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身心健康,使我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及卫生管理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一、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访谈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体验和心灵感悟,追求“教学无痕”的意境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发展方向分析。
1、让教师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虽然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刻认识的教育是无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的,因此,本学期的一个重心应放在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正确认识上。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本学期的重点。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都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工作目标。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为方针,以“发展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目标,构建“心理访谈室为主体、班级为主导、优化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为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具体措施。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4、充分利用“心联小屋”心理咨询室做好心理访谈工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性功能;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进行的心理访谈、心理训练活动,它面向少数学生,立足于矫治。完善“心联小屋”心理咨询室值班制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立足本校实际,定于每周一、周五午休时间,周一、周三、周四、周五第八节课对外开放,通过电话、面谈、书信网络(电子邮箱(____@)等方式接待来访学生。咨询室设“心联小屋”信箱,专人解答学生来信;咨询室设谈心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5、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6、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湟中二中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湟中二中校园广播站的月安排中至少有两周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开辟心理健康宣传专栏,安排几次围绕心理健康展开的国旗下讲话。
7、在学校网站开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块,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档次,让更多人来支持、更多的专家来指导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8、利用“班班通”设备在中午课前时间播放心理健康辅导短片,偏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具体内容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9、针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辅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家校互联、家长会等经常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加深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促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形成。
10、注意收集活动材料,如照片、稿件等。
以上是本学期心理访谈室制定的本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疏漏和不合理之处,届时将根据具体情况和相关领导老师的指导不断完善,使计划得到有效的落实。一切为了孩子,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会愈办愈好,更上一台阶。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十一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报道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从我院对4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我院学生18%的有心理障碍,69.8%有心理问题。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2.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2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2.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2.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2.5.1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5.2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2.5.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2.5.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大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6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2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不普及,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我院曾尝试性的举办了两次心理健康讲座,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效果很好。
4.3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4.4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十二
中学生的健康教育是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人的一生。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每一方有权也有责任来为孩子的健康教育负责。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健康教育万万不可忽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到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需要。
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练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如:体育教师应了解和理解体能与个人健康、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心理与情绪健康、酒精、吸烟与其他药物、营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长发育与家庭健康、社会与环境健康、导致艾滋病的性行为、其他性传染疾病和意外怀孕、过度节食、过度缺乏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领域的内容。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兼有科学性和活动性特点,并以大量课外体育活动为其强大支撑,因此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体伤害。它能使青少年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体育教师在工作职责上,要主动关注学生安全,不仅如《课程标准》所言,应当保证学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也应当与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维护工作,要能真正担负起学生安全教育的职责,成为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护花使者”。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十三
摘要:根据我校近三年来调查数据显示,有19.5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5%的学生感到压抑,17.5%的学生情绪消极。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都让人触目惊心,这些事实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确实令人堪忧,有心理学家把大学生群体称为"心理弱势群体"。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身经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入手,探究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寻找切实能够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1.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
1.1新的生活环境变迁导致大学生出现抑郁、苦闷心理。大学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特别是新生,从相对单纯、熟悉、优越的环境进入到复杂、陌生、艰苦的环境里,周围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个体所处的环境发生巨大变迁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
1.2学习适应不良使大学生产生紧张和焦虑心理。大学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填鸭式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而那些缺乏学习自主性、学习态度消极、专业兴趣缺乏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缺乏耐力和持久性,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不愿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考试屡次失败又使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最终对学习厌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1]。
1.3人际交往不适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寂寞心理。家庭因素的影响、自我评价的偏差等原因都会导致人际交往不良。自我评价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多出现在那些有长相出众、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身上,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对待他人苛刻,久之同学朋友就会避而远之,受到孤立;另一种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多表现在那些单亲家庭、家境贫困的学生身上,这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对自己各方面能力都表示怀疑,久之形成畏缩自卑的心理。
1.4恋爱中的矛盾对大学生产生失落与沮丧心理。大学生恋爱现象愈来愈普遍,在恋爱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由此引发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有:(1)自主性强:90后的大学生非常有个性,在恋爱问题上容易冲动,考虑问题简单化,恋爱观念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2)心理不成熟:思想单纯,对待恋爱问题简单、幼稚和不成熟。(3)缺乏责任感。不少大学生抱着"游戏爱情"的态度,以追求异性为炫耀,朝三暮四,完全不顾及对对方的伤害。
1.5就业困难的压力导致大学生产生失望迷惘心理。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这些原因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表现出焦虑和急躁的心理。
2.1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充分发挥其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告知学生心中有困惑时应及时寻求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心理咨询中心在为来咨询者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为学生进行心理评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除内心矛盾与痛苦。
2.2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特别是单亲家庭、贫困生、身体有残疾、性格内向、失恋的同学等等这一类特定群体的学生,应该给予高等关注。对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由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2.3加强对心联干部的培训和学习,完善心理预警机制。每个系部设有心联部长,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每个学生宿舍设立心理健康志愿者,通过会议、讲座培训他们的专业知识,使他们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和院(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信息员,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形成上下贯通,运转顺畅的校、系、班级三级心理问题控制领导体系。
2.4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之中。我校以"学-思-行-悟"的教学模式在不同学期开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解除学生心理困惑,陪伴学生们开心度过大学生活[3]。大一新生开设人际交往的心理、学习心理、情感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大二学生开设实习心理和就业心理等课程。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2.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2.6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实行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机制。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以孩子为中心、溺爱、放纵、过高期望、攀比、家长不以身作则、粗暴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即使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也很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甚至是人格的扭曲。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本着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方针,严防家庭教育"淡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舞台。
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备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十四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饮品,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我国唐宋时期兴起饮茶之风,后经过元、明、清等时期发展,茶道、茶礼、茶学、茶德等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体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茶文化吸收融合了诸家思想,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释家文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其蕴藏的思想文化为当代大学体育教育文化构建与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帮助。通过对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日常体育教育存在文化缺失问题,这就要求把文化融入大学体育教育中,增强体育教育的文化内涵,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在以往的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技能教育和竞技教育,忽略学生的文化教育,学生体育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体育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能力,还要培育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运动习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体育教育对自身发展的价值作用,对体育运动有一个正确认识,自觉进行体育运动技能学习,形成终身体育运动的综合能力。为了满足体育素质教育需求,有必要把茶文化融入大学体育教育中,借助茶文化弥补传统体育教育的缺陷。茶文化不仅是一种物质理念,更是一种内涵深邃的文化,其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促进传统体育教育理念更新、创新体育教育活动,既利于改善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现状,还能推动体育教育发展。因此,基于茶文化建立大学体育教育文化体系是可行的,且能够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十五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而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基于茶文化建立大学体育教育文化体系,不仅能弥补以往大学体育教育文化的缺失缺陷,还能深化大学体育教育文化内涵,奠定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从当前大学体育教育文化建设体系的基本要求入手,结合茶文化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价值作用,对茶文化在大学体育教育文化体系中的融入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体育教育文化体系。
关键词:文化建设;体育教育文化;茶文化;建设思路。
当今是一个以知识为特征的信息时代,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存在的基础,也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来源,所以我国高等院校应当注重教育文化构建,引导大学生掌握丰富多样的文化精神,同时促进当代大学体育教育发展,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发展与大学体育教育需求。体育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自然也要顺应教育趋势和需求大力开展大学体育教育文化体系。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十六
摘要:当前,新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展示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创新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新课程的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本文以直线和圆方程为例作教学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直线与圆教学研究。
一、新课程的教法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新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而展开合作,获取数学知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课堂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的体验。在信息化时代,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课程的教学应采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身得到发展。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的教学采用自主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有:探究性、合作性和综合性学习。新课程背景下不但强调教学效果,而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新知识领域进行探索,培养科学研究能力。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策略,强调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要求学生能理解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系统的数字知识网络,从而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课程注重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着重强调培养学生数字知识的探究能力,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下面,学生应按照思路进行思考。教师注意了解学生的探索研究情况,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导向性启发,当学生出现思维偏差时,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直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如例1:在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探究题:在方程ax+by+c=0中,a,b,c为何值时,方程表示的直线是:
(1)平行于x轴;
(2)平行于y轴;
(3)与x轴重合;
(4)与y轴重合。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一般的学生仍存在疑虑。一些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写出一般的方程,而对于特殊的直线方程,很多学生还是不会写。例2:在圆的一般方程部分,有这样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探究题:方程表示什么图形?方程在什么情况下表示圆?这样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到一些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表示一个点或不表示任何图形,教师应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再来讨论一般方程。
三、新课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很多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教师引领学生掌握新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在生活实践中的新问题。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生产实践中学习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正是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观念。改变了以往教材中直线方程与圆方程这一章很少举例说明知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新课程进行了内容的创新。在直线与圆方程的应用部分就有例题。
四、新课程重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的一题多解。
学生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广泛地复习基础知识,总结解题方法,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研究多种解法的实质,是灵活运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知识的体现,它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沟通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如例1.证明平行四边形四边的平方和等于对角线的平方和。在以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为原点,一边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证明。证明完毕后,提出思考:你是否还有其他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方法。这样的数学题就体现了一题多解,指出了适当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对证明的重要性。例2.已知平行四边形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1,3),b(3,-2),c(6,-1),d(2,4),如何计算它的面积?这是在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一条引例,课本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第一种是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高,第二种方法是借助直角三角形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高。两种不同的解法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全面性。
五、结论。
新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关注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自身的学习规律的实际出发,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玉邴图.新教材中直线与圆方程的教学分析[j].文山学院学报,,(3).
[2]葛宁宁.“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教学为例[j].中等职业教育,2010,(14).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十七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实践,有效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发展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学生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了,他们才会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认真的对待学习生活,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所要碰到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心理发展环境、注重实践、共同参与。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给人们的各个方面的压力,尤其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至此心理健康在近几年来特别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未出校门的孩子们,心理健康状况很可能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让其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教师们的必修课,它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工作中,如何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呢?就以下几方面,谈谈笔者的初浅认识。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有一个孩子叫李海潮,这孩子个头很小,年龄不小,学习慢半拍;还有一定攻击性,经常跟同学一发生矛盾就打架,家长比较年轻。我经常找他谈话,鼓励他要认真学习,与同学们团结友好,还跟他的家长聊天,了解他的基本情况。这孩子渐渐地有了一些进步。
然而,就在孩子取得进步没多久,学习又急剧下降。以前家庭作业基本上能够按时完成,现在却总是不能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周都安排时间,在放学后留他去办公室补习功课。在跟他聊天时我发现,孩子总是说:"妈妈还没有回来,爸爸说老家有些事情。"。
终于有一天,海潮脸上带着几道伤痕来上学。一种直觉告诉我,他的妈妈并不是老家有事久不回家,而是爸爸妈妈可能在闹矛盾。于是我旁敲侧击,通过孩子的周记等等,终于了解到他的妈妈和爸爸吵架了。妈妈赌气回了老家,爸爸要忙于工作,还要照顾孩子,有时候心情不好就会打海潮。
学习心理状态的。又在跟海潮交谈时,鼓动他打电话给妈妈,说很想念她。告诉妈妈,老师表扬了他,说她很乖,有进步;但是妈妈在身边,进步就会更大。果然,海潮的妈妈不久就回家了,孩子的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没有想到,这可怜的孩子学习刚刚步入正常状态,又不幸在爸爸上班的门口被一辆汽车撞了,小小的身体竟然有两处骨折,但是,我去看望他的时候,问他:"还疼吗"他诚实地回答:"疼。"我告诉他,虽然疼,但是要忍住疼,配合医生的治疗,这样才会很快恢复健康。他坚定地点点头。表现得非常坚强。我含着泪由衷地赞扬他:"你好棒。老师和同学们等着你早日回校跟我们一起学习,你要加油。"。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我们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他们,必定使得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也会导致校园里千篇一律的单调局面。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们各自的个性,适当引导,才能够永远保持百花齐放春满校园的美好景象,才能够保持学生学习各有特色,尽可能达到最佳运转状态。
这点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够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好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比如,在一个班集体中,有一些学困生,他们的学习上有或这或那的问题,表现出来的特征,也许是成绩不够好,反应不够快,与同学们相处有些小气等等;那么班集体中难免有同学会不喜欢这些人,甚至会歧视他们,那么,老师们就需要在班级营造一种气氛:不管同学学习如何,成绩如何,性格如何,家境如何,在这个班集体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任何人歧视同学都是不对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那么,这些孩子们就不会陷于一种不良环境之中,渐渐地,也许会有令人惊奇的表现:成绩好的不再骄傲,成绩差点的有了进步等等。让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家长、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3、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思维》。
4、吴红骏,赵洁,《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改革远程开放教育的教与学》。
5、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十八
摘要:语文教改的课程改革有许多矛盾没有解决,表现出转型期语文教学的特点,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教师观念、素养与教学实践的矛盾、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教材体系与考试模式的矛盾。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实践课业负担。
《中学语文教学》上曾辟专栏讨论“语文到底姓什么”的问题。语文课到底怎么上,这已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反映出转型期的语文教学的困惑。体现新大纲精神的语文新教材较之此前的语文教材确有很大的改进,这是语文教改的重要一环。课程改革牵动着课堂教学,文学教育的侧重,对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冲击,而课堂教学首当其冲。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还有许多矛盾没有解决,表现出转型期语文教学的特点,这也可能是人们产生困惑的原因。这套教材在江苏推行已五年多,根据几年来的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学存在下列几对矛盾。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
新大纲是二者并重的,似乎不存在矛盾,但是在“工具论”的影响下的“双基”并重,以及后来强调能力训练,使得语文课日趋枯燥,美文受到肢解,成了鸡零狗碎。人文性在人们呼唤中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文学作品成了课堂教学的大餐。一时间,课型纷呈,调查课、表演课、影视欣赏课、阅读汇报课等等,令人眼花缭乱。正如有的老师说的:如果你是电脑高手,语文课上就会有很多的动画展示;如果你是影迷,语文课就可能欣赏经典电影;如果你长于表演,你的学生就会经常改编课本剧。语文课上成什么样都可以,所有的创新都会被认为正当,所有的指责都会被“人文”一词轻轻挡回。
二、教师观念、素养与教学实践的矛盾。
教师观念滞后的,与新教材不大合拍,面对新教材有时不知从何下手;思想上能接受新教材的,课堂往往具有开放性,可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时间长了,老师便会产生“水之积也不厚”的空虚。教惯了一种教材,忽而使用另一种教材,除了适应,知识结构中的弱项还得弥补。文学素养提高了,老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才会相应增强。课堂教学中新教材的特点体现不够与教师的观念、素养有一定的关系,有时是不愿体现,有时是力不从心。
三、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
新教材增加了不少文言文和大量的文学作品,老师注意挖掘选文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学生不大领情,较多的文言文背诵任务使其头痛,而背诵又不能让他们直接在考试中提高得分率,于是他们开始怀疑教材编者的意图和老师教法的得当。无论是培养能力还是文化熏陶,都不是短期见效的事。尽管我们说趁早背上几十篇文章将使他们终生受用,学生对这样的预约大多仍是不感兴趣,毕竟他们太关心分数了。课堂教学不得不照顾学生的想法,况且学校也是在意每次的考试成绩的。
四、增大阅读量与课业负担的矛盾。
《语文读本》作为新教材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增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其视野、培养其自学能力的。实际情形怎样呢?学生很少有时间去读。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学生大量、自主的阅读的`。沉重的课业负担大大地压缩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就尽力在课堂上解决一切问题,课堂教学又怎堪重负?升学压力笼罩着每一所学校,学生成天埋头在各科作业中,即便是高一高二的同学也并不轻松,这是学生的实际状况。我曾作过问卷调查,很多学生明白增大阅读量的重要性,有的要求经常上阅览室。但他们能够自由阅读的时间太少了,只要坐在教室,就不得不做作业,他们想在语文课上获得短暂的自由。有的学生因为语文见效慢,舍不得在上面花时间,甚至放弃了语文学习,说什么“我宁愿拿20分的语文分换取10分的物理分”。
五、教材体系与考试模式的矛盾。
综上所述,新教材的使用,走在了其他各项改革的前头,甚至走在了大多数教师的观念之前,是根本性的改革,带来了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形成了教材与老师、教材与学生、教材与评价三个层面的矛盾。怎么办?是继续讨论语文“姓”什么(讨论还是应当讨论的),不断改编教材,还是面对现实着力解决教学中的矛盾?矛盾不容回避,它正暴露以往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正说明课程改革的必要。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我认为,首先对转型期语文教学的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我们的师生是一起走向新教材的,认知都有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课堂教学也不是孤立的,它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教学评价的标准、方法、升学竞争等。这个大环境不改善,语文教学就难以走出困境。因此,这个过渡时期也许并不短暂。其次,语文老师要努力探索,找到平衡点,摸索出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既关注教学实践,又重视理论提升。再次,老师要重视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努力提高鉴赏水平。有了硬功夫,才能把教材的优势发挥出来。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十九
队列队形既是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又是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完成特定任务的教学手段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的队列队形教学,更可作为师范生技能培养的手段。能加强学生政浩思想和优良品德教育.船增强学生体质.能锻炼学生的体型和体态,船提高学生队列操练和口令指挥能力,作为一项实用体育技能。便于学生将来成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有较强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如何在教学中通过旨理有效的教法手段使学生全面掌握队列队形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是提高队列队形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采用教学经验总结法、访问调查法、文献资料研究法进行研究。
队列队形练习的基本术语是:
1、原地队列操练瑟指挥方法,如立正看齐,报数,向壶、右、后转等。
2、行进队列操练及指挥方法、如各种步法瑟其互换,行进问各种转法等。
3、队形变换及指挥方法,如一(路)变二列(路)瑟还原等。
1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强化专业思想高等师范院较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队列队形练习不能便是谭的组织形式.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紧密联系,要求学生一切行动昕指挥,不怕苦、不怕累.坚决执行命夸,服从组调动,严肃认真、精种振作、思想集中.互帮互学、关心巢体,保持队伍整齐、肃静.自觉遵守队列纪律.体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和师范生的精神风貌。通过严格、全面、有针对性的n^列队形教学,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强化专业思想.培养符台将来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
2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判断方位能力.集中注意力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平衡感、节奏感和协调性造都有助干学生上好体育谭.有助干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4通过卧剜队形练习中的指挥能力锻炼.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胆量,克服羞涩心理,敢于指挥全班同学进行队列操练,不断体会,运用正确的发音方法、自信而有力的声调、准确的站位和身体姿志,提高指挥技巧,为将来成为—_名教师特剐是班主任,在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括动时,有较强的能力指挥队伍,树立威信。
1.突出教材的思想性。队列队形练习车身有很强的思想性,根据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中充分发掘和利用队列队形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梢神,培养学生的革命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
3.个体与集体的统一性。队列队形练习要求每个操练者动作标准、规范,这样才能保证集体动作的整齐划一。个体动作准确是集体动作整齐的前提,集体动作整齐是个体动作准确的体现教学中既强调个体动作的准确,又强调集体操练的协同一致.飙而提高学生队列队形的学习质量。
4.教学内容的多功能性。队列队形教学的每一内容都包含了多种教材的固索.如“立正”的教学,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反应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形态,可培养学生动作操练能力和口令指挥能力.体现了教学内吝的多功能特点。
5.教学效果的.可比性。队列队形的教学效果可通过提问抽查、示范表演、考棱等形式进行比较,既可比较操练效果,也可比较指挥效果,既可对学生单独比较,也可按横排、纵队、全班进行比较。通过多种开式的操练比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队列队形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2严格要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学生往往对队列队形练习不重视,觉得既辛苦叉枯燥,这就要求教师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去,适时运用袁扬与批评,联乐队列融形练习对将采工作实践的积极意义,提高学生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分解动作练习和完整动作练习台理进行,细致、简洁、正确讲解动作的技术要领.对容易出现错误的技术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博学生的动作操练更规范准确。
五、队列队形教学的基本形式。
1把队列队形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安排在不同学期不同课次进行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卧列队形练习的基率术语、操练方洼、指挥技巧等。
2课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队列队形的集体操练、分组操练、一对一操练.有分有台,教师巡棍学生练习情况井予以辅导,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操练能力和指挥能力。
3通过提问抽查、示范表演、考核评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课中集队、项目轮换等队伍调动形式强化学生队列队形练习的意识,强化学生的动作规范性。
六、队列队形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操练和指挥的能力,动作标准、口令准确、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随便。要做学生的学习榜样。
2思想教育措施要得力。队列队形的教学要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有效的方法、得力的措旖、结合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对队列队形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3队列队形的教学不能搞形式.技术的各细节要讲解清楚.匣复练习,努力提高学习的操练能力和指挥能力。
4不良的气候环境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时机组织学生在酷暑、严寒、风雨中进行适量的练习.能有救地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队列队形的教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时期台格师范生的需要。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标准、严要求,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队列队形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把队列队形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十
论文摘要:基于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对于高师院校中文系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显示,当前高师院校中文系在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它要求我们在编订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同时又不乏普适性的文学理论教材以及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加强文学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论文关键词:文学理论;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文学理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按照一般的观念:文学理论是一门“以美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它的建立要以文学史提供的大量材料与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丰富成果为基础,同时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提供理论指导。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对于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理论水平,决定着学生能否以科学的方法对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这一目标。现实中的情况如同相关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大学的文艺学研究与教学中,或者说在教科书形态的文艺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中,文艺学的危机就表现得尤其突出。学生明显地感觉到课堂上的文艺学教学知识僵化、脱离实际,它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也不能解释大学生们实际的文艺活动与审美经验。在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这样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教文论的不讲作品,讲作品的没有理论,理论因为与生动的文学实践相隔离而显得抽象、缺乏实际意义,文学实践也因为缺乏理论的引导而显得感性、随意。尤其是对于高师院校而言,人们往往对于那些玄奥、费解的理论观念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意义存在着疑虑,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于文学理论相关课程的开设价值的怀疑。
这种状况的存在固然与人们认识上的某些误区相关,但它也与我们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围绕着“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这一课题所展开的一项调查中,笔者曾向近十年来由各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分配到中学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毕业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回到高校中文系学习,你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问卷中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自己分析、阐释相关文学作品的能力”。然而,当在同一份问卷中问及他们:“你觉得大学中文系应当减少课时的专业课程是什么”时,许多毕业生选择了文学理论方面的课程。在这里,提高理论素养的要求与削减理论课程课时的希望之间的矛盾鲜明地表现出来,这一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理论诸多课程是否,充分地起到了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作用,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因而,对高师院校的文学理论课程体系进行学科反思,对其所涉及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清理,从而对文学理论课程在高师院校中文系课程体系中的意义进行评价,这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在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首先是由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文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吸收人类传统中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帮助他们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这种独特的学科价值,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是规范、优美的语言,是理想的母语教育范文,中学语文教材中一般有一半以上的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体现了人们对于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因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fal。从这一要求出发,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课程标准”还向中学生推荐了大量的课外经典读物,其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包括《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边城》、《巴黎圣母院》、《复活》、《老人与海》、《变形记》、《西厢记》及普希金、莎士比亚的作品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文学教育构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学教育既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也就构成了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责。面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师对其理解不能停留在感性、直观的层面上,他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能够站在理性的高度对一定时期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作出理性的把握,这样,较强的文学理论素养就成为我们对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固然,中学语文教学不同于大学教育,它不要求向学生讲授系统的文学理论,但《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朱光潜的《谈美书简》、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等文艺理论名著。另外,“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这里所要求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文化意识的培养,理解多元文化的能力以及对一定文化现象进行阐释的能力,实际__卜都是指向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的。中学语文教师承担着指导学生展开文学欣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分析和阐释一定文化现象的能力的使命,这就对高等师范院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素质培养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固然与他们对文学史的学习、作品的阅读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对文学理论的全面、系统的自觉把握,是离不开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开设的。
就高师院校文学理论课程开设的目标而言,它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首先,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为他们能正确认识、分析文学现象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生,应当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学素养,他们对于文学的认识不应当停留于感性的层面上,而应当对文学的性质、特点,文学作品的构成、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欣赏的一般规律有较为深人、全面的认识。只有如此,他们才可能科学地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作品及各种文学现象,才有可能深人浅出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当前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在对这些古典诗词的欣赏中,就离不开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认识,特别是文学理论中关于“意境”的理论是我们解读这些作品的的关键。然而,我在围绕着本课题的相关调查中曾向毕业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对‘意境’、‘典型’、‘灵感’、这些术语的熟悉程度如何”?约有60%的毕业生选择了“知道,但不太清楚其・确切内涵”。这一回答是很不能让人满意的,这些概念都属于文学理论中的基本范畴,缺乏对其内涵的充分认识显然是不利于他们对学生阅读的指导的。
同时,在调查中我还发现,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字、词的解释和翻译方面,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进人到对这些作品的艺术境界的感受、体验之中,这与他们的文学理论基础方面的不足有着直接的联系。实际上,中学语文教学所涉及的文学作品是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的,比如:李商隐的《锦瑟》诗是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篇目之一,对于这首非常晦涩、含蓄、“几同无字天书”诗歌,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了解中国古典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是很难说得上为学生的欣赏活动提供指导的。对于教师文学理论素养的要求是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的,它涉及到文学的性质、特征、文学的构成、文学的创作、鉴赏、发展等方方面面。再如,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其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类型。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阅读呢?这就离不开对各种文学样式、创作思潮的理论把握。对于诸如((祝福》、《我的叔叔于勒》这些作品的分析,也离不开文学理论中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相关理论,而对于《变形记》、《等待戈多》等作品,就离不开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把握。
其次,文学理论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文学理论作为对创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其根本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一种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评价具体的文学现象的能力。文学理论作为中文系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学科,不是仅仅介绍各种文学理论知识和各家各派的观点就行了,关键的是它必须阐明文学理论本身的”学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阐发作家、作品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对文学的认识不至于停留于感性、直观的层面上。它当然要介绍各种各样的文学理论观点,但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介绍,更主要的是要为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提供一种认知方式。向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转化,这是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师的理想要求,我们很难想象一名基础理论匾乏,缺乏较强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毕业生能够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因此,在高师院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对各种理论问题的内在意义、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的把握,最终都指向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论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文学现象从理论的高度上展开思考,通过不断加强这种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再次,文学理论应当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思潮的能力,培养他们能够面对现实进行思考的能力。”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对人类生活状况的整体反映,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它总是与人类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哲学等文化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理论固然是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但这种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本身,它通过文学涉及人类广泛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当前文艺学领域正在发生的“文化论”转向就体现了这一内在要求,它强调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价值阅读”,发现文学所承载着的文化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文学理论教学不仅要传授关于文学的一般知识,更要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如何面向现实进行理论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着的文化意义。特别是近十年以来,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文化工业”的兴起,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学与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复杂地结合在一起,文学理论要取得鲜活的生命力,就不能忽视这一趋势的存在,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不仅应当具有阐释文学经典的能力,还应当具有引导中学生面对现实社会中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文化现象进行思考的能力。
就高等师范院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与研究的现状而言,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一方面,就是文学理论本身的实践性问题。在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体系主要是以文学概论为基础,以美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以及马列文论为辅的课程体系。从知识结构方面来说,这一体系是无可非议的,它很好地涵盖了古今中外关于文学的一般观念,能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学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但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看,这一体系在强调了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的同时,却对文学理论本身所固有的实践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不得不面对一种现象:基础理论与文学实践相脱节,文学理论课程与文学史、作品选课程各讲各的,文学史、作品选读的课程往往对文学理论问题缺乏充分的注意,而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往往与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研究相脱节,这种趋势在近年来尤其严重。理论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提供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一句空话。特别是近二十余年来,当代中国社会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的大学文学理论课程往往无视这一变化:“文艺学研究的范围局限于经典的作家作品(甚至连在西方已经经典化了的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很难作为”例子”进人文艺学教材),并且坚持把那些从经典作品中总结出来的”文学特征”当作文学的永恒不变的本质与标准,建立了相当僵化机械的评估一筛选一排除机制。这就日益丧失了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一艺术活动进行积极对话的能力”(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知识僵化,脱离实际,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复杂的文学问题。这成了人们对于文艺学学科的一个普遍看法。
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如何面对人类丰富的文艺理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较全面地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阐释的文学理论体系。中国现代文艺理论体系处于西方文化的绝对影响下,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艺观念的大量引人,新方法、新观念、新理论不断涌现,理论上的多元化成了文论界的一道基本景观,这些理论往往自成体系,在不同层面上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其加以整合,这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这一间题突出地表现在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方面,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的难度是困扰着文艺学界的一个基本问题。应该说,二十余年来,国内文艺学研究有了巨大的进展,但文艺学研究成果向教学领域、教材编写领域转化的效果却还很不尽人意,其中困扰着大家的一个基本矛盾就是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普适性的关系的处理问题,对这两者关系的处理,也就是教材的编写者的学术个性和教材涵盖当代学术进展的客观性的关系的处理问题。
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在苏联文论模式的影响下,八十年代以前的文学理论体系主要建立在现实主义反映论的文学观的基础之上。作为在八十年代以前有着广泛影响的大学文学理论教材,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虽然承认”万古不变的文学原理是不存在的”,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应该”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川,但在具体的理论阐述中,教材却以反映论的理论模式代替了对古今中外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的认识,观念严重滞后,知识老化、僵化。当前文学理论界对这一模式的不足是有着足够的认识的,也在突破这一模式方面做出过许多努力,近几年所出的几样教材的确有不少新意。但是,这些教材在注意到理论上的前沿性的同时,却又r带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对各种理论观念的整合差强人意,特别是在本科文学概论教材的编写中,对于大学本科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文学素养考虑不足,教材涉及的理论问题往往过于宽泛、面面俱到,什么都谈,但什么都谈不透,整部教材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教师也很难取舍。
针对上述各种情况,对于当前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教学,有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并作出相应的改革。这主要涉及到优秀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加强,特别是应注意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性与时代性,加强文学理论、文学史与作品选之间的联系,开设富于实践性的文学批评与鉴赏课程,同时,作为对转型期时代文化状况的回应,把文化研究纳人到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系统之中。教材的编写是文学理论课程建设的难点之一。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全球化”的趋势使我们从以往那种单一、封闭的环境之中走了出;来,地球上每一种创作思潮、理论观念都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多元化已经成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共同认识。表现在文学理论界,理论上的创新、学术观念方面的多元共存,不同的理论观念、审美取向各领风骚数百天。在今天,如何把各种各样的文学观念整合到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理论课程体系之中,使我们的理论体系有足够的覆盖力,从而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又不.至于使文学理论成为各种理论观念的拼凑,而能构成一个自足的体系,这无疑是高校文学理论教学中所巫待解决的问题。如同童庆炳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过去文学理论只关注现实主义,不关注现代主义。实际上现代、后现代都要关注,各个方面都要照顾到,这样才完整”。然而,困难在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失语”状态之中,虽然理论界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气象,但面对丰富的文论资源,不同学者囿于教育背景方面的不同,学术兴趣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选择哪些观点、学说来加以介绍,如何依据教学的需要,把这些观念整合到教材自足的系统中去,这本身就成了很大的一个问题。
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普适性的关系的处理问题,即既要使教材能够体现出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又不至于使教材内容的普适性为编者本人的学术个性所掩盖。大学教材与学术专著有着很大的区别,优秀的学术专著往往带有著者鲜明的学术个性。而对于文学理论教材而言,它不应该只是讲述著者的一家之言,它应当客观地介绍人们对于文学的性质、特征,文学作品的构成以及文学创作、鉴赏及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文学理论教材的个人风格,不应冲淡其理论的全面性、普适性,而应当综合本学科国内外主要的成果,特别是对于作为基础课程的“文学概论”课,它应具备较强的知识性,应当在综合整理前人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文论体系,而不宜过多的强调编写者个人的学术兴趣。其中应特别注意文学理论研究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如果我们缺乏对当代学者科研成果的吸纳,教材便往往缺乏时代感,与时代相脱节,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对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继承,如果仅仅因为“创新”的原因而排斥前人的优秀成果,就会使文学理论失去丰富的学科资源而显得漂浮、浅薄。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者应当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海纳百川的学术胸襟,把历史上不同学者关于某一文学理论问题的优秀研究成果吸收到教材之中,而应避免把教材作为宣讲个人学术观念的地方。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间题是教材所涉及的理论的深浅程度问题。20世纪世界文学理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界也给予了充分的注意,这对于全面地反映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状况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对于《文学概论》这样的课程,在注意到人们关于文学的观念的多元化的同时,是否也应当考虑到其作为基础课程的性质,内容不应过于繁杂,以至于追求面面俱到,造成术语名词满天飞的局面。“文学概论作为讲授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知识的课程,是文学理论的初步。文学理论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它都概括地讲到,但它只讲最基础的东西,不涉及其中比较专门的复杂问题。它是概论,不是专论”。一方面,文学概论是为大学低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这一阶段的学生文学方面的素养还相对不足,如果这一门课过于艰深,亦或面面俱到,必然影响到他们学习理论的效果,甚至影响到他们学习文学理论的热情。另一方面,师范院校的文学理论课不是培养专业的文学理论研究工作者,其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在注意到引导学生了解文学观念的丰富性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以致用问题呢?因此,对教材所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的慎重考虑是我们在教材编写中所必须注意到的。
就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而言,传统上分层开设课程的做法是值得继承的,在大学低年级以开设文学概论课为基础,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理论素养。在大学三年级以后逐渐开设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等文学理论的分支课程,分别在相应的领域作进一步的深人学习。在此之后,可结合师资状况开设中国古典美学、文心雕龙研究、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等专业性较强的专题课程,对这类课程必须突出其选修性质,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
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是对每一阶段的具体某一门课程开设的价值、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当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从提高学生文学理论素养的需要出发,我们可以把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课程分为三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文学概论”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历史上人们对于文学的性质、特征,文学作品的构成以及文学创作、鉴赏及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它是文学理论的初步,基础性是其基本特征,它的开设一般放在第二、三学期比较恰当。
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是在学生学习了“文学概论”课,对文学的基本原理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经过对文学史的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国、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一般状况。它是在“文学概论”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人,如果说“文学概论”课是侧重于对历史上人们关于文学的本质、规律的综合性的介绍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等课程则是深人到中、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具体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理论家关于文学的认识发展过程。这类课程可列为专业必选课,放在三年级开设较为恰当。对于马列文论、美学原理这些以往在文学理论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课程,就其性质而言,它们在内容、课程性质方面与文学概论课多有重复之处,将其作为必修课并无多大的意义,可将它们归人选修课的范围。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对于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视的,但在这一类课程的开设中应当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必须突出其选修的性质,以适应不同学生兴趣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一类课程为提高课,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它的开设应当根据各个学校的师资条件而定,在此类课程的开设上,应特别强调教师的学术特长,以保证其学术性,达到引导学生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提高理论素养的目的。
在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对传统的文学理论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我们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加强文学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改变文学理论与文学史、作品选读之间相互脱离的现状。文学理论来自于对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源于实践而又面向实践,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超越具体的实践而存在。文学理论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最终目的,它应当为学生提供理论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提高其阐释、分析具体文学现象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就可以实现的,而只能在学生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完成。在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学理论的教学往往成为抽象的理论灌输而与鲜活的文学实践相脱离,理论因为与生动的文学实践相脱离而显得抽象、缺乏实际意义。这正是导致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缺乏阐释具体作品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却认为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缺乏实际意义而应当削减课时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加强文学理论课程与文学史、作品选读之间的联系就显得特别有必要了,以往很多学校虽然也开设有文学批评课程,但也是偏重于批评理论的讲授,对于文学批评与鉴赏的实践性质缺乏充分的注意。与此不同的是,一些高校能够针对这种状况,开设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批评实践等课程,在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这是很值得借鉴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于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作出这样的规划:可在一、二年级之间开设文学概论的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本专业的初步理论;在三年级重点开设“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文学文本解读”或“文学批评实践”等专业必选课或专业限选课,强化学生的理论素养。在四年级则根据各个学校的师资条件开设中国古典美学、当代文艺思潮研究、《文心雕龙》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大众文化研究以及各种相关文化现象的专题研究等选修课程,更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论素养及阐释各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的能力。在选修课程的开设问题上,不一定规定具体的课程,而应在考虑学校的师资条件、学生本身的兴趣、需要的基础上作出安排。
针对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中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现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就其巫待解决的问题而言,一方面,它需要我们在编订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同时又不乏普适性的文学理论教材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充分注意到文学理论学科的实践性特色,开设相应的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出对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进行理论剖析的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726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