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成长的见证,记录了我们经历过的各种挑战和成就。积极用专业术语语言,以提高总结的准确性和专业度。在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写作总结的常见错误和不足之处,以及如何避免它们。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一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有着新的特征。在农业的生产结构安排方面逐渐向着市场需求导向层面迈进,在实际的生产经营风险方面不断加强防范,而农业产业的不断完善,也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生产经营的范围,然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挑战比较大。在农业的实际生产经营中,外部环境的复杂化特征比较突出,在分配的方式以及格局的变化方面也比较突出,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这些特征方面就使农业经济的管理方面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来看,对于管理的体制层面,我国当前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制定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比较重要。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和基本经济体制没有协调发展。这就会造成在农业经济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再者,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够,也是农业经济实际管理水平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实际管理的现状来看,这一工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农业经济在近些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也对农业经济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的关键发展时期,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观念上还没有及时转变。对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够,这就造成了经济管理的整体效用不高。
另外,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在管理方面的执行力也不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够丰富,这就造成了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难题。在实践管理中,管理人员、管理技术及管理制度,这几个方面没有紧密结合,从而使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得不到提升。
新的发展时期,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的提升,但是从实际的管理情况来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由于缺乏信息化的管理,管理信息的传递及创新措施的实施效率等都比较低,不利于经济管理的水平提高。
要加大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改革的力度,就应该从多方面进行重视。首先,应该充分体现农业经济管理改革的作用。通过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就比较有利于社会主义农村小康社会的构建。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农业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层面的因素影响,管理十分繁琐复杂,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尚存在诸多不足,这就需要合理地进行改革,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健康发展。随着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就可以得到有效实现。
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能够对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农业经济的管理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保障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密切其和农村发展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有助于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的目标[4]。通过农业经济管理的深化改革,也有利于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只有充分注重改革的具体措施,才能真正地保障农业经济管理的全面发展。
为保障农业经济管理改革优化目标的实现,就需在相关的策略实施上具有针对性,才能不断提升管理的效率水平。笔者结合实际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发展进行相应的探究,提出几点改革措施,希望对农业经济管理改革的整体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一,随着农业经济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要充分重视土地的'合理化使用。从具体的实行措施上来看,要有效提升土地的产出,加强对土壤进行改良,充分保持土壤的养分。注重对田间地头的管理以及优化管理方式,还需充分注重土地的多样性,结合实际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种植经济植物。只有土地得到合理化的使用,才能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第二,注重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性。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制度的完善,这也是维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条件。要加强对农村资金筹集方面的重视,并要在资金管理方面建立有效体系,注重资金管理改革的完善性。相关的经济管理人员,要充分注重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对资金总数的清算,要加强对审计管理等环节工作的实施。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升经济管理质量。
第三,农业经济管理的思想观念要及时转变,跟上现代化的管理方向。要充分注重农业经济管理这项工作,要力求将这一工作有效完善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管理效率及水平的提升。同时要注重经济管理队伍的科学化培训等,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这就需要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扩大管理人员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更好提升他们的经济管理水平。
第四,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当前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在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面得到优化,才能真正的保障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这就要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充分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注重人员的专业化知识学习和新技能的运用等[6]。通过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就可以有效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水平。同时也要能注重对信息管理制度的完善,从多方面进行强化及完善,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五,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农民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让农民能深切的认识到信息化的管理重要性。例如: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向村民公布相关农产品价格和市场供求信息,通过简单培训向村民教授新媒体知识,通过新媒体及时公布村务信息,方便农村工作的开展要建立覆盖农村的网络信号覆盖体系,力求家家户户通光纤要按照市、乡、商家、县、村、业主、农户的层次分工,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网络体系。加强宣传的多样化,将多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等加以综合运用。只有如此才能保障信息化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
3结语。
总之,处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多方面进行优化,进一步强化经济管理的质量。充分注重管理措施的科学实施,只有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建设还有诸多层面需要加强完善,要充分注重农业领域的现状,充分重视基础性改革发展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整体管理的不断进步。此次主要从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措施等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希望能对实际的管理发展有所帮助。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二
广西于自正式建成中药材gap基地之后,该地区的大规模种植区得到了良好发展。除了中等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区以外,占地总面积达3.53万hm2以上的种植区数量已经发展至国内领先水平[1]。
1.2中药资源总量方面。
广西种植的中药种类十分丰富。从类别来看,植物中药的种类是该地区中药的主要部分,而动物中药与矿物中药的种类相对较少。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其特色中药材,如长茎金耳环、金花茶等为该地区的中药农业带来了较多的经济利润。从本质角度来讲,该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是中药农业得以发展的基础。
2广西中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资金问题。
与其他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相比,中药材本身的高昂价格增加了这种农业生产活动所需的资金投入。与日益增长的中药农业发展需求相比,种植户、相关职能部门等在这项生产活动中投入的资金数量相对较少。这种问题的存在对广西中药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2]。
2.2种植模式及水平问题。
虽然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gap基地的数量较多,但中药材种植散户的数量仍然较大。与基地种植模式相比,这些散户在种植经验、种植技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这种模式不仅形成了资源浪费,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中药材收购的规范化。
2.3中药农业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
由于从中药农业生产中获得的经济利润较为可观,因此该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展用于中药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部分地区的扩张行为存在极强的盲目性、随意性特点。这种缺乏规划的扩展行为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以荒地开垦为例,虽然种植户能够从新开垦的土地资源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但这种开垦操作可能会影响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除此之外,过渡种植还会降低土壤质量,进而产生破坏生态平衡的作用[3]。
为了提升广西中药农业的发展速度,优化中药农业发展质量,需要对以下3种对策的应用加以重视:
3.1技术培训措施。
除了少部分中药材种植商之外,广西近半数的种植散户都面临着培育技术问题。为了促进中药农业的整体发展,广西应该通过设立中药生产咨询站、专家上门服务等方式,对中药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进而降低中药材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概率,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药材的质量[4]。
3.2资源整合措施。
就广西当前的中药农业而言,应用资源整合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整合对象主要包含以下2种:(1)中药种植土地资源。广西当前以散户为主的分散型种植模式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应该通过土地资源的整合实现广西中药农业的集约化发展。(2)资金。较少的资金投入是限制广西中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背景中,各生产商及相关部门应该在充分重视这一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比重的方式,提升广西中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
3.3中药材病虫害防治规范措施。
从本质角度来讲,影响广西中药农业产量、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各类病虫害问题。该地区不规范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的种植效果。为此,需要根据中药材的实际种植种类,制定出病虫害防治的合理用药制度及方案,以此降低药物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提升广西中药材的市场竞争优势。
4结论。
广西中药农业的发展主要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整体种植水平低、种植模式不合理等问题。为了提升广西中药农业的发展质量,应利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规范、技术培训以及资源整合等措施,解决各类发展问题,增加种植户的中药材种植收入。
参考文献:
[2]陈素贤.广西中药种植业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3.
[4]黄文校,黄天亮.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a].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8.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农村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康发展农村休闲农业的建议与措施,以供参考。
农村休闲农业(农家乐)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为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天水市麦积区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以及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休闲农业也成为该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道亮点。但在农村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较多问题,如何规范化经营,如何体现“农家休闲”特色,如何既能方便游客又能持续稳定的为农民增收,促进农村休闲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重点。
1麦积区农村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天水市麦积区地处甘肃东南部,是陕、甘、川之要冲,也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现辖11个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全境总面积3480km2,东西长123km,南北最宽处50km,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东南部绵亘百余里的秦岭山峦叠翠,西北部黄土高原川梁沟峁纵横交错,境内森林覆盖率68%,四季分明,景色秀美,是名副其实的陇上“小江南”。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海内外的“东方艺术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人文始祖伏羲创画八卦的卦台山、天水“第一洞天福地”仙人崖、享有“小黄山”美誉的石门、九曲清幽的曲溪胜景、荟萃珍奇物种的小陇山植物园,还有许多天酿佳泉和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既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的理想境地,也是西北最佳森林旅游避暑胜地。正因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休闲农业在麦积区城镇周边特别是林区和林缘区悄然兴起,在方便城市市民休闲娱乐的同时,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初步统计,目前麦积区城郊周边正常开门营业接待游客的“农家乐”已发展到150多家,年接待客达150万人(次),年创收近3200万元。当前,随着麦积区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城镇人口的收入也逐年稳步增加。目前,麦积区休闲农业(农家乐)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家餐饮旅馆型。围绕历史文化古镇特色,突出亲近大自然,展示古村落原始风貌,吸引游客来体验古朴农家生活,真正体验回归大自然的纯朴乡村生活。同时,通过原汁原味的当地农家地方特色土菜来吸引游客,感受农家风味的需求。二是农家营地型。让游客亲手种菜、摘菜、做菜,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吸引城市市民来体验农耕文化生活。三是休闲度假型。依托山水风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城镇工薪阶层的市民短期度假要求。四是景区餐饮型。针对中心景区游客数量多、流动量大的特点,在主要中心景区附近开办农家乐,利用各具特色的农家菜满足过往游客短时吃住。天水市麦积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解放了农民的思想,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改变了乡村村容村貌,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为实现精准扶贫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一条好路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休闲农业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每户“农家乐”主要从业对象是农村妇女,这就为广大农村妇女探索了一条足不出户增加收入的致富路子。二是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把旅游观光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集休闲、消费、旅游于一体,打破了传统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带动一二产业健康发展,进而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体现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进行农家乐特色村落建设,推进了村庄卫生设施齐全达标,通讯、网络设施保障畅通,游览、娱乐等设备运行完好,达到安全无隐患。休闲区实现污水处理达标,各区域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备,且具有宣传、指示标识标牌醒目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产和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四是提高农民整体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了不同地方的游客,这些游客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新观念、新信息、新思维,使其开阔了眼界。
2麦积区休闲农业(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休闲农业发展随意性较大,整体规划不到位。
一些农户看到“农家乐”生意火爆,在没有统一规划、没有市场预测的情况下,因陋就简,仓促上马,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规范培训,服务工作出现问题较多。“农家乐”经营项目原始单一,仅局限于展示农家菜、农家景,提供餐饮服务,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宣传和利用;或者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
2.2麦积区的“农家乐”与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还有较大差距。
麦积区有些“农家乐”在有了一些名气之后,片面追求“高档化”“富贵化”,“农家乐”的“农”字味越来越淡,致使失去了“农家乐”原味,直接影响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3农村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目前,麦积区城镇周边真正具有农家气息的“农家乐”除麦积镇后川村、甘泉镇峡门村等几个村落以外,很大一部分“农家乐”很少有“吃在农家、聚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的观光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发展,真正的“农家乐”发展潜力和市场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开拓。
3意见及建议。
3.1强化引领,统筹规划,促进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引领发展。农村休闲农业要乐起来,必须有一定的资源和客源,因此,地方农业、旅游、发改等部门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弄清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和客流量等情况,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突出特色进行发展。二是要对全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布局等进行全面规划。结合麦积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布局,重点推进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以规划引导来凸显农家特色。三是旅游开发带动发展。通过对麦积区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开发建设,依托麦积山景区、桃花沟景区、仙人崖景区、石门景区、街亭古镇等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带动全区农家乐的发展。四是依托扶贫移民点的建设,有计划地扶持部分林区农户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休闲农业集群,以解决移民户搬迁后的就业增收问题。五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工程,出台一批奖励扶持政策,切实改善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先将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条件的村庄列入村容环境整治、村村通畅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等新农村建设范围,彻底改变村容环境。坚持因村制宜,体现乡村原有风貌,突出地方特色,努力营造“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怡人生态环境。
3.2挖掘传统文化,章显地方风情,努力培育农家乐地方特色。
发展麦积区的休闲农业经济,必须紧紧依托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山水资源、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努力培育地方特色。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把麦积区特色农产品,如花牛苹果、麦积花椒、下曲葡萄、甘泉核桃等绿色食品赋予于休闲农业,使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3.3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
规范管理是提升农家乐知名度和创建农家乐品牌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农家乐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农业、社保、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分期分批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农家菜烹饪、餐饮服务礼仪、食品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接待服务及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安全管理。农家乐经营户必须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餐具消毒、统一食品自检、统一台账管理,制定实施农家乐餐饮卫生基本条件和地方标准。要求全部经营户配备消防器材,确保消防安全。三是加强行业自行管理。积极引导农家乐特色村建立农家乐联合社和行业协会等,充分发挥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服务职能。四是整合农村现有资源。让“农家乐”也走上产业化的路子,以村或散户联合的形式,组成农家乐生态旅游村,将地方特色产业有效整合起来,发挥各自功能,各取所需,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接待能力和水平,这样有利于共同抵御风险。
3.4优化服务,强化扶持,努力营造农家乐发展良好环境。
农家乐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一是在政策上,由政府专门出台支持农家乐发展的扶持政策,专门设立农家乐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农家乐产业发展。二是优化服务。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等职能部门都从扶持“三农”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出发,对发展农家乐涉及的相关规费给予优惠或减免,对规模较大的农家乐经营户,给予享受农业龙头企业待遇。农村信用社确定相应的授信额度,解决农家乐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信贷资金问题。三是在区上的统一安排下,可采取各部门单位扶贫包扶的办法,直接帮助农户发展休闲农业,以推进麦积区休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壮大。
4结语。
休闲农业让麦积区农民找到了一条将一二三产业完美结合的新路子,成了农民增收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休闲农业将城市文明和生活新风带到了乡村,提升了农民素质,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促使农民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子。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四
摘要:将农业科技管理作为研究重点,分析了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探究,总结了科技管理工作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化的推广实践策略,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推广实践工作的优化,促进农业产业的经济发展。
在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通过对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分析,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研究中发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需要采用先进的项目实践创新整合机制,营造生态化的农业项目发展机制,并为网络工作的项目革新提供支持。同时,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中,需要建立科学化的农业推广工作,根据农业的发展现状,建立科技化的网络系统建立方式,规范产业化的推广机制,从而形成规范性的网络体系运行机制,为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产品推广提供支持。
1.1农业推广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
在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由于历史原因的限制,政府对农业化的推广工作并不重视,一些农业推广工作的从业人员主要是乡镇的技术人员,但他们多为编外人员,专业的推广能力较弱。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垂直的管理体系,导致行政效率的整合机制偏低。统计中发现,有60%的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30%以上的人员年龄在40~50岁,而且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农业推广工作的创新。
通过对农业科技信息整合技术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农业科技推广及工作创新中,需要将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作为核心,但在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薄弱的背景下,农业的地位逐渐降低,而且,农村发展中也没有将农业作为主导,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地区整体的产业推广能力降低。同时,在农业科技意识分析中,相关技术人员对农业生产的新信息技术以及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弱,影响了农业技术信息的推广[1]。
在现阶段的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存在着工作不对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制度设计中,上层制度的设置与下层需求呈现出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农业群体出现了特殊性以及复杂性的问题。同时,由于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相对较低,对信息化的技术需求不足,导致专业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第二,组织工作难以构建。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其信息技术的构建以及推广无法满足项目的推广需求,而且组织的观念意识相对较差,导致人才缺少专业性的培训,同时,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缺少针对性的品牌推广意识,从而对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构建造成影响。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五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低碳环保的能源管控结构已经成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只有建构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项目管控机制,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有效落实能源的均衡发展目标。本文从金融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运行现状分析入手,简要阐释了金融支持下的低碳经济制约因素,并讨论了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对策,旨在为运营金融发展项目的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自20英国首度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环保的经营发展理念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利用更少的能源,减轻污染,实现绿色经济发展路径,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在低碳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对金融需求进行集中处理,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积累经验。
1.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提升领导水平地方政府在建立相关管理条款的过程中,针对节能降耗专门设置相应的指挥部,深度贯落实协调机制,确保节能项目在领导水平同步提升的同时,实现有效的传递。例如,山东省菏泽地方政府还针对低碳经济结构下发了相应文件,为《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书》。
2.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提升考核力度地区在处理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过程中,也能针对具体问题建构有效的评比机制,确保管控结构和管理层级之间能建立有效的系统化管理模型,实现节能考核项目的有序运行,提升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相关政府以及企业节能考核体系的完整度,切实维护节能减排项目的有序运行,从而积极推进各种低碳项目的落实情况。
3.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完善结构要求地方政府在运行低碳环保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自身对于低碳经济结构的认知程度,也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规划,确保管控层级结构和管理要求的有效性,进一步升级管控模型的实效性,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体改造项目的有效性,也要集中完善技改项目,投资结构以及新产品开发项目都要有序推进,从而确保整体运维操作结构贴合市场需求以及当地经济条件。
在金融机构建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过程中,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其进行集中探讨。一方面,要集中强化低碳金融管理制度,确保管控层级结构和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能发挥其实际作用,并且进一步践行环保要求,将环境保护项目落实在信贷资金机制的全过程,建构动态化的管控层级结构以及监测机制,保证分析项目能贴合实际需求,实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低碳带框的绿色通道,确保经济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和综合维护。
人民银行要针对具体问题建构切实有效的项目管控层级结构,进一步及时出台指导意见,并且要针对具体问题集中强化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协作关系,确保利用不同组织形式和金融结构的有效融合,集中搭建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
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市场发展结构滞后。
在低碳经济结构运行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低碳市场和经济结构的监理水平,要从管控要求和管理层级模型进行集中处理,而在2008年到,我国一些一线城市都已经和能源交易机构建立相应的合作,并且和国际一些大型交易机构建立了互动平台。但是,多数交易平台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缺乏对实际运行项目的维护和监督管控力度,碳交易项目缺乏实质性效果,截至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的cdm项目仅为2300个,加之交易市场内部节能减排项目的运作结构和服务项目较为分散。
(二)市场参与积极性滞后。
一些企业在参与低碳经济项目时出现了严重的滞后,积极性不符合实际需求,且金融机构不能对相关项目进行集中处理。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结构中,中介机构发展机制并不健全,相应的中介也只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并不能有效消化大规模的项目运行结构,金融项目分析机制和交易风险也较为明显。
(三)市场服务结构发展滞后。
市场对于低碳金融信贷产品创新以及项目运作模式的认知较为落后,整体风险管理措施和运行机制也不能有效得到落实,在经验借鉴方面也相对滞后,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集中升级管控项目的研发和推行机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碳金融的快速发展进程。
(四)社会法规体系发展滞后。
在对低碳经济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相关法规体系较为落后,体系发展模型和审理管理机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整体政策约束和激励作用实际效果也并不大,整体社会法规体系发展模型相对滞后。
(一)集中完善低碳化市场体系。
在建构市场化低碳运行模式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需求,建构更加完整的系统化管理机制和管控运行模型,确保交易平台行之有效,且整体管控层级结构和管理要求能贴合实际需求。第一,要结合市场需求建构国内统一的项目交易平台,制定统筹管控的交易标准,结合标准建构有效的交易行为,并且集中整合地方性交易机构的运行功能,切实维护机制和运行机构的整体功能,确保从根本上建构更加多元化、更加多层次的项目处理机制和管控平台,切实维护整体运行模型之间的完整度。第二,要结合实际交易市场,集中完善市场内部的交易市场性功能,建构更加积极的运行模型,充分贴合国际碳交易项目和定价规律,确保能从综合发展的角度对交易机制进行集中审定,只有积极探索交易制度,才能在建立合理化交易价格的同时,切实维护价格杠杆的配置环境,保证资源结构的有序推进。第三,要和国际接轨,建构更加贴合国际市场需求的项目运行交易原则,集中培养能与国际市场交易的项目能力,确保积极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进程,践行国际货币篮子的发展要求。
(二)集中优化社会大众的低碳认知。
要想提升大众对于低碳的认知,就要从思想意识和理念层面提升管控效,利用座谈会、电视讲座以及银行信贷财经人员的专题培训等项目进一步提高大众对于低碳的认知。要提升全社会对于低碳产业的认知水平,积极转变发展思维,集中强化不同管控结构和管理项目对于低碳项目处理能力。另外,在实际管理结构建立过程中,要借助人民银行,将其作为基本的信托基础,建构更加贴合于市场需求的企业碳排放以及环境违法数据库,确保管理明细能被大众认知,且整体管理目标和管理层级结构能贴合实际需求,保证能进一步敦促企业建立环保认知,从外延发展逐渐转变为内涵发展,实现gdp的优化增长,集中提升企业发展的水平和效果。
(三)集中创新低碳服务模式。
相关部门在建构低碳管控模型的过程中,要对服务模式进行集中处理,确保管控模型和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在实际管理模型建立过程中,金融机构要集中把握信贷项目的运行方向,确保对低碳行业进行重点支持,切实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整体经济结构贴合实际需求,也要对相关运行层级进行进一步引导,从而有效运行管控要求和管理目标性。另外,在碳排放项目处理层级结构中,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探索,利用多元化项目发展措施推广整体管控要求[6]。例如,相关金融机构能利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形式推进整体项目良性运行,并且保证资金运行结构相对稳定,整体运行模型能在服务领域内发挥其本身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提升国内中介机构的服务和交易能力,从本质上优化低碳经济结构的良性发展水平。
(四)集中完善相关法规条款。
在低碳经济结构运行和发展进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管控,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要求贴合实际市场发展诉求,也要建构更加有效的法规条款,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层级结构之间的关系符合发展需求,保证各项操作措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地方政府要建立低碳经济的扶持力度,确保基金结构能有效推广民间低碳经济运行模式,促进清洁能源以及消费技术契合市场实际需求。总之,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要积极落实法规项目和配套系统,提升措施管控的有效性,进一步优化落实节能降耗项目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六
21世纪以来,我国休闲农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从依托城市到依托景区,从单纯观光到休闲、教育、实践型农业,逐步摆脱了大城市所特有的属性,实现了休闲农业与农村建设相结合。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缺乏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
休闲农业以田园农业、农家乐、村落乡镇、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回归自然等,作为基本发展模式。在这一系列项目上大多都是农民所自主开发的,具有很强的仿效性。专业性能不强,缺少系统的发展规划,更没有科学的论证。再加上生态功能简单,布局不合理,导致其在市场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2定位不精,发展落后。
多数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尤其是小规模经营地区。由于设备不够齐全,相对简单,再加上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没有文化、社会等方向上的定位,单纯地局限在经济效益上。这就造成社会影响力不大,很难吸引固定的受众群体,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3管理意识淡薄,服务能力不够。
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多数地区得到规范化的经营,没有相对健全的约束机制。在道路建设、配套设备、房屋结构等方面各行其是,杂乱无章。在我国旅游管理的相关部门还没有系统的协调发展,游客的食宿、娱乐、卫生等方向还得不到广泛的保障。
2.4服务人员缺少专业培训,政府扶持力度达不到。
从当前休闲农业发展来看,其负责管理的人员大多是之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没有管理经验,更不懂得管理;旅游服务人员也不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从整体上来说,我国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的素质都相对偏低。再加上我国政府在项目资金、优惠政策上都还不够完善,没有设立专业的扶持基金,同时在政府宣传等方面都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七
在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经济的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都要积极转变,才能真正保障农业经济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注重科学的实施方式,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才能为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特征以及现状,然后详细探究了农业经济管理改革的作用和优化策略,以期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引言。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农业得到充分重视,才能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管理工作是比较重要的,只有加强管理工作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由于受到诸多层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从理论层面分析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就比较重要。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八
在现阶段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需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构建,全面提升科技项目的推广力度。农业发展中,需要将提升农产品质量作为核心,提高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的过程中,若产品的整体质量相对较低,会使产业在经济发展中逐渐丧失市场份额,导致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因此,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整合中,需要制定专业性的农业自主管理办法,改进种养模式,构建特色化的农业项目发展机制,满足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特色化创新需求,提高农业产品项目推广的实践能力。同时,在专业化农业推广实践中,也需要建立科技的研发及整合机制,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开发,实现农业产品项目的自主产权,保证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科技的稳定开发,从而实现农业产业推广实践工作的稳定创新[2]。
2.2构建可持续化的农业发展机制。
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将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作为基础,并在可持续发展农业整合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长足性的农业产业科技管理机制,提高农业产品项目的服务机制,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合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而为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持;第二,在农业产业结构整合中,需要实现农业与农业非农产品的协调性发展,满足农业产业的经济发展需求;第三,在农业产业建设中,需要构建特色化的产业建设机制,实现农业项目生产的服务化以及节约化的发展目标;第四,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中,需要带动农户发展,以专业户带动专业村,促进农业科技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3构建特色化的品牌服务推广机制。
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强化产品的宣传整合机制,构建特色化的项目服务品牌,重视产品品牌以及农业标准化的.项目建设,因此,在农业特色化资源转化中,为了提升品牌的优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力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积极推广并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从而实现特色化的农业产品生产机制,在农业产品加工及包装中,需要构建环保标志,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化创新;第二,全面增强品牌的广泛性及文化性特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的集群化、品牌的集体化,并明确地理表示,满足产品品牌形象构建的核心需求;第三,在农产品项目设计中,需要建立可持续性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满足农业产品发展的可持续性需求,避免农产品资源运用的过度消耗,促进农产品的生态化创新,提高产业的经济价值[3]。
3结语。
在现阶段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将农业产业的科技发展作为核心,通过对农业产业科技化的管理,进行农业产品的项目实践以及品牌推广,构建专业化的农业推广机制、产品项目创新机制以及特色化的品牌服务推广机制,从而为产业的资源优化以及项目发展提供良好依据,实现农业产业的经济化发展。
参考文献。
[2]汤国辉,刘晓光,董艳,等.协同创新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在农业园区创建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为例[j].科技与经济,(5):62-66.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九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所实施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而且难以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绿色经济在我国属于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保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寻求健康、环保、低碳的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但是,目前绿色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本文在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全面实现我国绿色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引言。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整个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假冒伪劣、不良竞争等层出不穷,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必须要在我国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的发展,完善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难以在各行业中得到有效发展、政府相关政策不到位、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等问题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
因此必须要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使我国绿色经济能够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1.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基本属于粗放型的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绿色经济的发展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其在我国还是新兴的经济发展概念,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的发展经验,因此使得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很多地区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难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同时,我国一些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没有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呈现照搬西方发展经验的趋势,这使其绿色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难以发挥绿色经济应有的作用,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2.难以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绿色经济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均具有普适性。
当前,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孤立性,其并没有完全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经济的发展,不惜大量开发矿产资源、肆意破坏环境等以寻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点,在这些行业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则短期内难以取得传统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大部分行业还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
另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对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较低,难以像传统产业一样发挥集聚效应,因此其难以在大部分行业进行推广。
这些都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3.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不到位。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理念,必须要有完善的发展环境和政策,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当前我国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很不到位。
其一,各级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但是出于业绩的压力,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很少会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扶持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现有的政策中也基本流于形式化,难以真正将相关的发展政策落实;其二,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不断出台相应的措施促使经济朝着低碳化、绿色化的道路发展,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是其在具体实施方面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这使得中央政府的相关发展政策难以得到彻底性的实施。
这都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且效果不佳。
4.缺乏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因此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作为保障。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还没有充足的人才库。
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将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其发展的规模涵盖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人才大多都是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培养的,其经济学理念与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对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而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远远高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存在严重的时间差,其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
1.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必须要从国外引进相应的发展理念和经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各行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国外的发展经验进行改进和完善,而不能选择照搬的模式。
在经验借鉴方面,还要充分融合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逐渐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靠拢,减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并不断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将其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重要经验借鉴。
2.在各行业发展中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如前所述,我国当前绿色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因此,要想保证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实现高效有序发展,必须要在传统的行业中渗入其思想,对各地区发展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增加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同时要规定各行业的发展必须要逐渐坚持绿色低碳化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的导入使得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各产业能够逐渐以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导向,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上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3.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毋庸置疑,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
一方面,要促使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低碳标准,增强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各项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程度,切实推动各地区绿色经济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统筹管理,制定和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方案和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将其分配到地方政府,并对各地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4.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
培养和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方面,可以对各部门现有的经济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掌握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使其能够为我国各行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为我国现阶段绿色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大力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建造充足的人才库。
四、结语。
绿色经济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其在未来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式之一。
从其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在各行业中大力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等方面全面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以此有效改善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
[2]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4).
[3]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12).
[4]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0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十
摘要:幼儿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极大。从我国当前的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看,幼儿教育还存在诸如幼儿教育思想落后、幼儿教学内容“小学化”等问题。下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与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育观念。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影响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将基于幼儿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旨在增强幼儿教育水平与教学效果的措施,以推动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当前,许多幼儿园的幼儿教育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幼儿年龄低、认知不全面以及幼儿的不同特点,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幼儿的行为,认为幼儿的行为幼稚可笑,甚至不尊重幼儿。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阻碍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1]。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关爱与尊重可以让幼儿的心理更健康,可以促进学生特长的发挥,有助于幼儿的成长。但是,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教学,不重视学生特性的发挥,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2.教学内容“小学化”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基本上认同幼儿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不断深化拓展,增加了幼儿的学习量。幼儿教师普遍认为,通过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这一认知导致幼儿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出现了幼儿教学内容“小学化”的趋势。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其结果却与预期的结果相反,阻碍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解决幼儿教育发展问题的对策。
1.转变幼儿教育观念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需要首先认识自身思想观念的误区,要紧贴幼儿教育的实际,不断调整思想观念,从而提升幼儿教学的实际效果。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儿教育允许的范围内,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思想,开展特色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幼儿在教学中的主动性,让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教学实验后总结教学经验,了解教学效果,推动新的教育方式的发展[2]。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幼儿的角度来思考,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幼儿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幼儿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的个性发展。例如,笔者在幼儿教育中,将游戏教学融入到教学中,同时记录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游戏教学中增加与幼儿的互动,针对不同的幼儿提供不同的知识,做不同的要求,笔者在长期应用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后,发现本班幼儿明显比邻班幼儿更活泼,个性更鲜明。这说明,这一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个性有一定成效。2.优化教学内容幼儿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需要对幼儿的.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幼儿由于年龄的限制,认知水平较低,对很多事物都无法理解,记忆力较差,教授的许多知识都会快速忘掉。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幼儿教师需要侧重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的培养,而不应大量灌输死板的知识,一旦幼儿的头脑被大量的知识占据,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就会受到捆绑,无法自己的作出判断。例如,笔者在幼儿教学内容的编制中,除了让学生记住一些基础性知识外,还侧重幼儿想象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基础知识方面,笔者在教学内容编制中,加入了识字、古诗等的记诵,在幼儿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笔者在教学内容编制中加入了小故事、生活情景分析的内容。幼儿在识字中,笔者采用游戏教学的教学方式,图文并茂,甚至辅以动画片的形式,让幼儿理解某一个字的意思,以及这个字的结构,如“虎”这个字,笔者直接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有关虎的动画剪切下来,让幼儿从“虎”这个形象中,了解“虎”这个字,让幼儿将这个词深刻地记到脑海中。又比如,从幼儿生活情景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观察能力。在课上,笔者直接对学生说“穿白色衣服的学生举手”,学生在观察自己穿的衣服的颜色之后,会判断应不应该举手。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形成较好的观察能力。
三、结语。
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幼儿教育的教学效果对幼儿的影响极大。因此,幼儿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与观察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同时,重视对幼儿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幼儿可以熟练使用文字工具与语言工具。幼儿教育需要因材施教,这是提升幼儿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十一
摘要:广西有发展中药农业地理优势。虽然目前每年获得的中药产量相对较大,但中药农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广西中药种植规模方面入手,对广西中药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广西;中药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十二
要让人们认识到休闲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第一大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重要途径;其次要鼓励人们认识休闲农业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保护生态结构;要推动人们对休闲农业的重新定位,使其认识休闲农业对传统民俗文化、社会发展、城乡和谐发展的意义。
3.2做好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彰显农业特色。
科学规划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只有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才能真正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想制定一项系统的发展规划,就要做到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经济与环境的双重作用下,衡量好效益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然后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做到近期与远期目标的结合。接着要充分进行市场调查,明确彰显地区的农业特色,为休闲农业的发展铺好基石。
3.3强化休闲农业的管理与服务。
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部门之间的作用,协调好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之间的关系;从资源、市场、效益等多方面付诸于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同时要加强对服务人员的管理,提高其服务意识,让休闲农业能够在规范化的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结语。
休闲农业是我国农业转型的产物。可以说,我国休闲农业还处于一个初步探索阶段。所以,面对当前发展现状,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积极参与进来,为农业的发展探索一片新的发展净土。
参考文献。
[1]黄元春.浅论我国乡村旅游[j].商场现代化,(5).
[2]杨军.中国乡村旅游驱动力因子及其系统优化研究[j].旅游科学,(4).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十三
1.1推广减量节本增效技术。
1.1.1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重要环节,全区农技人员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指导与宣传培训、田间试验和示范推广等工作,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因盲目过量施肥所造成的肥料资源浪费、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全区共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3.19万亩,推广各种配方肥1.18万吨,施用面积39.12万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项目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区平均亩增产粮食57.27公斤,增幅5.0%,亩增收90.98元,亩节省肥料1.73公斤,亩节本6.9元。总增产47643.49吨,总节本增收8142.94万元,节省化肥1441.72吨。
1.1.2开展低产田改造工程。
围绕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这条主线,以粮油生产为主要扶持对象,重点解决因田间设施不全、土壤贫瘠、地力障碍等因素造成的低产欠收甚至抛荒弃耕的集中连片中低产田。同时合理制定生产区规划、交通运输网规划、水利规划和大田规划等,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仅20,全区就改造中低产田6000亩,推进了全区农田整体生产水平的提升。
1.1.3实施统防统治技术。
由杭州广通植保防治服务专业合作社组织发起的水稻统防统治工作,能够抓准病虫防治期,对症下药,适时统一防治,取得良好的成效。统防统治极大地提高了农药利用率,保障农药使用安全,有效解决病害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品质,获得农民一致好评。年,萧山区被列为浙江省开展整建制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试点单位,实施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面积9.52万亩。据农业部门调查统计,统防统治区农田用药量比农户自防区下降6.69%,成本降低25.8%,粮食增产15.28%。目前该项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受益农民不断增加。
1.2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2.1推进养殖场排泄物治理。
一是实施禁限养政策,控制畜禽禁养区域,规范养殖场户,引导畜牧业走集约化、规范化、清洁化生产道路。2014年,全区共关停898家生猪养殖场(户),削减生猪存栏80.7万头,拆除猪场面积96万平方米,复垦率达99%。关停养禽户112户,拆除面积9.1万平方米。目前畜禽禁限养工作在继续推进。二是开展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通过采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自动投喂系统等技术和设施,减少污染物。病死动物采用无害化处理,粪便发酵制成有机肥等,全面消纳利用畜禽污染物,建成4家畜禽排泄物治理综合处理中心。
1.2.2实施水产养殖污水循环利用。
近年来,水产养殖规模和密度逐年加大,加上养殖过程中投入品的使用,水产养殖排放水体存在诸多污染因子。为促使水产养殖水实现达标排放,萧山区积极探索利用生物制剂和生态沟等技术手段处理养殖用水,目前规模水产养殖企业的养殖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有的实现了养殖水循环利用即零排放目标。2014年萧山区还开展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6130亩,降低了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1.2.3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萧山区率先创新工作思路,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打破固有方式,在大江东10万亩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内,建成了江东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中心,该中心包括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沼液收集配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等,成为全省唯一的四中心为一体的处理中心,处理农业废弃物的能力及各项技术指标均为全省领先。目前,该中心已作为全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进行推广。
1.2.4开展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利用。
一方面,运用各类媒体开展宣传,在提高农民对使用新能源意识的同时,积极组织培训农村新能源建设及使用方面的人才,使推广使用农村新能源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目前,萧山区已广泛应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生态垃圾房、沼气等清洁能源设施,全区应用农村新能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3探索推广生态种养模式。
1.3.1种养结合模式。
重点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型”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利用山地(园地)养鸡、稻鸭共育、猪—沼—果(稻、菜)等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倡导自然、生态、绿色的养殖方式。其中尤以沼气利用为最,以沼气为纽带,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农业生产中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目标。
1.3.2水产生态养殖模式。
一是开展水产混养、套养。萧山区是浙江省南美白对虾主产区,推广虾鳖套养模式面积最大,南美白对虾生活在水体中层,中华鳖生活在水体下层,这种套养模式有效利用了水产养殖空间,提高了水体利用率。鳖能吃掉虾吃剩的饵料和病死虾及虾的脱落物,防止多余的杂质导致水质变坏,既节省了饲料,又改善了水体环境,减少了病害的发生,同时提升了虾和鳖的质量。二是实施“稻鱼轮作”、“稻鱼共育”、“稻鳖共育”等模式。据杭州粮油专业合作社实施的100亩“稻鱼共育”示范结果表明“,稻鱼共育”模式稳定了粮食面积,减少了污染,平均每亩增加纯收益4900元。
1.4开展森林萧山建设。
1.4.1加快平原绿化。
以来,萧山区积极开展绿化造林、村庄绿化等工作,全力推进平原绿化建设。根据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平原绿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萧政发[]70号),全区“十二五”期间要新增平原绿化面积6万亩,林木覆盖率增加3.3%,达到18%。2011~2014年已完成平原绿化54560亩,平原林木覆盖率已增加3%,达到17.7%。若剔除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全区林木覆盖率实际已达到18%。,计划绿化面积4900亩,一季度已完成绿化造林面积1200亩。平原绿化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区已创建省、区级“森林村庄”93个,省级“森林城镇”6个,初步展现出“村在绿中、林路相伴、水绿交融”的村庄绿化风貌。20计划再创建森林村庄15个、省级森林城镇2个。
1.4.2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萧山区十分重视重点。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封、造、补、管结合,乔、灌、草结合,以天然更新为主,同时辅以人工更新,逐渐把生态公益林建设成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长期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全区有84亩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持了较高的森林郁闭度,有效提升了全区的生态环境水平。
广大农民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存在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倾向。相关部门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引导力度不够,这些观念的缺失导致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
2.2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资金实力有限,一时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资金。加之生态循环农业投入大、运行成本高、见效慢,种养者不愿投入。虽然市、县财政近年来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比之实际需求仍有较大的距离。
2.3农技力量薄弱。
生态农业是一全新的`业态,但目前这方面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一是镇街农技人员队伍老龄化,后续农技力量也较薄弱,一些生态循环农业已有的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应用。二是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研究和探索不够,一些生态农业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三是生态循环农业的执行者———农民,大多文化技术水平较低,无法很好地实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各项技术措施。
2.4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低。
由于目前农业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经营为主,农户环保意识不强,农业废弃物回收相对比较麻烦。加上缺乏专门的回收机构,致使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
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度,提高农民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增强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
生态循环农业系全社会系统工程,因此,一要制定有利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对其发展的投入。政府应安排生态农业专项资金,有计划地开展生态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的补助。二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民间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拓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渠道。三是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持,制定优惠的支持生态循环农业信贷政策,增加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保险险种和覆盖面,以解决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需求和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一是要围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全过程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引进、创新,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二是要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置、秸秆还田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促使生态农业良性有序发展。三是要继续实践和探索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要继续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工程,推广立体养殖、生态种植,“种、养、沼”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生产模式。通过示范点的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推动全区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要积极探索应用生物食物链和能量转化规律,扩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达到物质良性循环、资源节约的目标。还要立足于萧山区实际,依托现有的农、林、山、水资源,积极发展创意农业,打造文化型、旅游型、生态景观型、品牌型农业。开发养生林业、民宿经济,打造湿地公园、休闲公园,发展阳台、屋顶农业。
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考核体系,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使之看得见、摸得着、可计算。同时要明确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真正将责任落到实处。其次要加强对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的监管,要督促项目单位认真落实建设任务,按期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各项指标。再次要认真落实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生态循环农业责任监管员和技术指导员的工作职责,制定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其岗位职责。上述各项制度和要求要列入年度工作考核范畴,以一整套强有力的制度体系保障生态循环农业健康协调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十四
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产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组织为原则进行生产;要以大力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为手段,促进各种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提升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1.2生态农业是以现代工业和高新科技为基础。
生态农业是在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在充分发挥和利用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土壤肥力、持续增产、持续协调、持续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来实现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1.3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1.4生态农业是一个现代农业体系。
生态农业通过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1过量使用化学合成的物资。
农业增产增收,一靠科学、二靠化肥、三靠农药来保证。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污染了环境和产品,而且造成土地板结,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造成作物品质下降,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2.2生态破坏现象较突出。
一是农村大修大建损坏了天然植被,导致山体滑坡;二是农业综合治理忽视了生态保护,导致田埂山坡“遍山红”;三是大力发展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破坏自然环境,如坡面杂草一扫而光等。
2.3废异物处理技能有待提高。
废异物如垃圾、工业废品、养殖场粪便残渣等污染较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亟需处理。
2.4废物处理资源化技术有待提高。
当前,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突破,技术体系不健全,使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为“大污”,而且“小污”酿成“大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十五
杭州拥有理想的区位优势与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与深厚的休闲文化底蕴,地区经济的发达、休闲设施的逐步完善与已经颇具规模的消费场所,这一切都是杭州发展休闲业的有利条件。但休闲业在杭州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杭州目前在休闲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休闲产品的个性不够鲜明,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深刻理解。虽然杭州已经初步形成了五大类旅游休闲场所和设施,如以宋城、杭州乐园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类;以五大博物馆和浙江图书馆等综合性文化设施为代表的文化娱乐类;以黄龙体育中心等为代表的体育健身类;以杭州大厦和武林女装一条街为代表的都市购物类;以“楼外楼”和“张生记”等新老酒家和各类休闲吧与茶室为代表的休闲餐饮类。但休闲旅游产品的个性不够鲜明。有些人造景区和娱乐场所虽然经济效益不错,但对外地游客来说,在其它地方也可找到替代者,难以形成强烈的吸引力。总体上看,杭州休闲产业还缺乏文化资源与休闲项目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也没有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性组合开发。目前杭州文化休闲项目依然处于分散的、浅层次的、粗放式的阶段。
基础薄弱,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不高。目前杭州市的饭店经营方式以观光型、商务型为主,没有突出体现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一些度假村打着休闲的牌子,却没有具备休闲度假村的条件和设施;导游服务水平、技能跟不上,不能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景区建设缺乏休闲设施,可供游客长时间逗留和游览的景点不多;而专业学校很少有针对休闲业开设的培训课程。
缺乏品牌推广,国际知名度不高。一直以来,杭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例如在近邻日本,杭州的知名度除了低于北京、上海、西安、桂林之外,还低于苏州,甚至大连、长春、哈尔滨。在韩国,更是低于青岛、烟台等地。旅游形象缺位的直接后果就是入境游各项指标不尽如人意。
杭州有许多值得自己骄傲的荣誉,如中国重点风景国际旅游城市、中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国际旅游城市、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居民治安满意率最高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国际最高奖等等,可是很少向外宣传。杭州的一些旅游宣传资料内容单薄,游客无法轻松便捷地找到所需信息,无法让游客在杭州的时间变得很充实,无法长时间的留住游客。
因此,杭州休闲产业的当务之急是立足资源优势,把入境游作为扩大杭州休闲产业国际知名度的突破口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努力提高杭州休闲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专业人才不足,经营管理知识欠缺。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新型的朝阳产业,和其他行业不同,休闲产业人才应该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外语要好,信息要通,还要具有国际休闲市场的开拓和应变能力。杭州休闲产业在最近几年才得到较快的发展,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依然比较欠缺。一方面缺乏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产业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缺乏素质较高的休闲产业服务人才。人才是根本,人才的缺乏将限制杭州休闲产业的充分发展。
资源缺乏整合与有效利用。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风景旅游资源,杭州拥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是西湖,它三面环山,一面临城,画桥烟柳,山色葱茏,混然天成,形成了中国境内“西湖天下景”的独特旅游风光。而另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则构成了中国江南水乡最具特色的黄金旅游线。此外,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据统计,西湖风景区内遍布65个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类人造旅游娱乐项目近百家。应该说,杭州的休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缺乏整合与有效利用,甚至有部分资源存在开发不当的现象,严重损坏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
国内高端市场与国外市场开拓力度不够。西班牙的马德里市只有400万人口,但每年吸引着近6000万国外游客,旅游收入占到国民收入的10%;,杭州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016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却只有123万人次。“杭州国内市场做得太安逸,没有海外市场也能过得很舒服,所以杭州对海外市场的开拓还不够。”西班牙专家joseantonio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原因。杭州应该利用国内旅游市场份额高的优势,吸引国内富裕的旅游者来杭州游玩,做好了国内高端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国外远程旅游者,对抢占欧美的旅游市场非常有利。
塑造休闲产业品牌。
要注重休闲与文化的结合,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杭州休闲产业的品牌个性。
将休闲和文化联系在一起,是休闲业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使杭州的休闲产品具有特点和品牌的竞争力,最好的办法是给休闲产品注入文化品位和人文含量。运用文化内涵的深化来提高品牌号召力和亲和力,形成品牌个性。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最典型的现象在杭州都有十分突出的表现,如古人类的文化——良诸文化;物产文化——丝绸茶叶等的文化;宗教文化——东南佛国;艺术文化——飞来峰石窟等;民俗文化——西湖香市、钱江观潮等。从文化角度来看,“清水绿山、丝府茶乡、东南佛国、文物之邦”16个字高度概括了杭州的文化积淀,同时也是挖掘、开发,进而形成杭州休闲旅游品牌个性的方向标。
如何将文化转化为休闲生产力是关键。首先,杭州需要一个集约式地展示杭州历史与现代文化的、具有休闲旅游观赏价值的核心项目。这个项目,能让国际的休闲旅游者通过它得到个性化的休闲愉悦,并在短时间内直观的了解杭州的历史与现实的各类文化的精粹。其次,依靠杭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风景开发杭州的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和景观房产。再次,用重视历史的信息、借助名人的光环效应和开发独特的地域文化等方法来挖掘文化的内涵。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要充分利用杭州举办年世界休闲博览会与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的极好机会,与上海联手发展国际休闲业,共建“世博圈”,以提升杭州休闲产业的层次和国际影响力。
杭州具备发展休闲产业的条件,但由于杭州的城市知名度在国际上不高。正如世界休闲组织秘书长来杭考察杭州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时所说,“杭州与其他城市相比,目前杭州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世界上许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北京、西安、上海,却很少有人知道杭州也是中国的主要大城市,而且是非常美丽的旅游胜地。另外,杭州始发的国际航班很少。”
然而,杭州的另一个优势是毗邻国际大都市上海,并号称上海的“后花园”。我们完全可以好好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借用上海国际知名度的延伸,来提高杭州的国际知名度。杭州可以与上海联手发展休闲业,休博会的一些项目也可以让上海直接参与,甚至还可以将一些项目放到上海去举办。当然,另一方面,我们杭州也可以积极协助参与上海的一些休闲与会展活动,比如担当上海的一些大型休闲会展活动的协办或承办者等。上海申办20世博会取得成功,这正是与上海联手发展休闲产业与会展业,提升杭州休闲产业知名度的大好时机。并且还可以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他城市一道打造“世博圈”。
开发设计新的休闲项目。
目前,在国际上不少人已从传统的海滩度假转向参加各种乡村文化和风情风俗活动。文化设施、科技公园、主题娱乐场所等新的休闲去处和服务项目不断出现。杭州可根据自身优势,大力开发、设计新的休闲项目,如富有冒险性的`空中跳伞、飞行模拟、森林旅游、水上活动等,带有科普性的现代科幻、未来世界生活、海族馆,鼓励人们回归自然的农事活动,锻炼与开发动手能力的技工作坊,各种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等。小型休闲项目的运作可考虑以民营为主,政府应鼓励股份制休闲娱乐公司,鼓励中小型的投资,以个性化的特色丰富休闲业的品种。同样重要的是,政府应借鉴引进海外对休闲业的管理模式,这不仅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也将吸引海内外来杭人士。
发展多元经营的休闲经济。
浙江有着非常发达的民营经济,民间有着巨额的资本,他们出于经济目的,有着强烈的投资欲望。所以我们正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吸纳民营资本来促进杭州休闲产业的发展。比如宋城集团和横店影视城就是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杭州休闲产业的成功案例。
以旅游业为例,可将旅游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采用委托经营或买断一定时限的经营权等方式,由国有股份公司或民营公司等投资经营,以解决资金筹集、经营管理等问题。同时,旅游产品也应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发展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休闲、游乐、度假旅游,满足游人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休闲需要。
强化人才引进队伍建设和相关软硬件建设。
一方面要实施大旅游与休闲产业人才培训计划。推出针对旅游、会展等专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加强人才储备;利用在杭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提高大旅游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素质,如旅游与节庆策划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目的地信息化人才、小语种(韩语、泰语等)导游等。
另一方面,要抓好杭城休闲业软硬件建设,按国际标准搞好相应的配套设施。要使杭城成为休闲之都,必须要在道路建设、公共交通、通讯信息、购物街区、金融业务、宾馆饭店、渡假区、新闻传媒、文化设施、公共厕所等方面按国际标准进行大力投资建设或改建。有专家指出,一座“休闲之都”整个接待设施至少30%要吻合国际休闲这个条件和标准,且整个城市建筑格调、色彩、尺寸都要围绕休闲这个中心转,市民的素质、游人的观念和生活的环境也要围绕休闲这个中心转。另外,政府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城市及市民的文明程度,让来杭客人真正体验到“亲切感、舒适感、安全感、文明感”,从而提高城市的形象。
提高休闲产业和休闲消费的质量。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开发休闲资源,必须开发真正具有文化品位的优势资源,必须用先进的文化来引导人们的消费导向,决不能开发“文化垃圾”,用低级庸俗的东西来误导人们的休闲生活。(如杭州的苏小小墓:慕才成为“摸财”。)“要把文化融入到休闲中去”。要创新休闲方式,改变过去人们传统的“吃、喝、玩、乐”的休闲理念,要把休闲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将积极健康文化的休闲方式融于杭州的旅游休闲中,创新传统的休闲方式。
加强城市间合作。
对于杭州休闲产业而言,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国内其他城市,更主要是来自于国际竞争。我国已加入wto,对外开放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服务贸易壁垒将逐步被拆除,我国休闲产业将面临外国同行更为直接和激烈的冲击,休闲经济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和国际接轨。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既有新的机遇,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面对入世,面对竞争,当务之急是我们必须打造出适应行业发展趋势,代表市场发展方向的休闲产业“航母”——企业集团,从而使我国休闲产业走上规模经营之路。
我国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城市群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在这个城市群中,上海是增长极,杭州和南京分别地处两翼是区域副中心。杭州的功能定位就是服务业和休闲产业,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这一特点将更加突出。要通过加强城市间合作,特别是充分利用上海的资金与人才客源优势,利用杭州、温州、宁波等广阔的腹地,建设成熟而广阔的城市休闲产业大系统。在这些城市内部,应根据不同的城市特色和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布局,进行差异化的建设与定位。上海以开发建设现代化最时尚的休闲活动方式为主,而杭州以开发舒适自在与自由畅想的静谧空间为特色,宁波与温州以海上活动与激情创意等其他特色为主。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十六
论文摘要:本文叙述了榆林市节水灌溉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行农业节水奖惩机制、多渠道融资、发展设施农业、重视中低产田节水灌溉、扶持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等一系列加快榆林市节水灌溉发展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节水灌溉,管理体制,措施。
1引言。
榆林地处干旱半干旱,多年平均降水量398mm,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2.01亿m,人均水资源量910m,属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资源不能满足建设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灌溉用水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70%以上。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榆林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榆林市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随着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增加以及农业持续发展对灌溉要求的提高,相应地对农业节水灌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临着新形势。
2节水灌溉取得的成就。
2.1节水灌溉面积。
榆林市近年来节水灌溉发展速度较快,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至底,全市各种形式的节水灌溉面积已发展62.81万亩,其中:喷灌面积1.37万亩,微灌面积0.44万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7.25万亩,防渗渠道控制灌溉面积25.3万亩,其他工程节水灌溉面积24.84万亩。近几年来围绕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项目等,建成了30多个不同规模的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示范园,这些示范园初步形成了从输水到灌水、从工程到管理、从微观到宏观的立体化、多样化、系统化农业节水格局。
2.2节水灌溉技术。
已由过去的单项节水技术研究发展到综合节水技术体系研究,把工程节水技术、管理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措施作为农业节水体系的组成部分开展了综合试验研究。根据全市各地经济条件的不同,提出了黄土丘陵区、井灌区、等不同类型的节水模式。涌现出米脂孟岔、靖边东坑等一批节水高效产业典型。
2.3节水灌溉设备。
建成了节水设备开发中试基地,研制或引进了管灌、喷灌的系列配套管件,温室大棚微灌成套设备,低压喷水管喷灌成套设备,新型混凝土构件成型机等。同时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引进推广使用了美国雨鸟、英特耐克、以色列艾森贝克、法国、澳大利亚、奥地利以及北京绿源等国内外知名公司或厂家的几十种节水灌溉设备,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标准节水示范工程。
3面临的形势与存在问题。
3.1面临的形势。
榆林市水资源严重不足,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争水现象较为突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全市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虽然不高(约占25%),但其对用水保证率要求高,越是干旱年份或干旱季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灌溉用水的现象越突出,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将大幅度增加。过去以向农业灌溉供水为主的水库,不同程度地转为向城市或工业供水,因而可供农业灌溉的用水量越来越少。
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水资源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全市农业灌溉中仍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现象,水的利用效率不高。据统计分析,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目前平均仅为0.45。在现行农产品价格体制下,农业供水收益远远低于工业供水和生活供水,随着用水“多元化”的加剧,农业用水的缺水局面有更加严峻的趋势。
随着国家对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被逐步取消,村内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节水灌溉工程资金面临地方筹集和匹配困难难度增大,且不能向农户指令性摊派的`新形势,发展节水灌溉如仍沿用过去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则难有成效。
3.2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也仅局限用于经济作物,只是作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推广。二是全市灌区和节水灌溉工程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监督激励机制缺乏、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问题。三是受经济利益,水资源相对充足地区的农民对搞节水灌溉积极性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的发展规模。五是有些地方在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不能够因地制宜规划,可行性论证不够,存在针对性差的问题,致使有些节水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六是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设备不配套,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差,维修服务跟不上。
4加快节水灌溉的措施。
4.1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采取的措施:对灌溉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大灌区用水者协会、供水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各种群众组织参与灌溉工程管理经验的推广和规范力度。
根据榆林的实际情况,供水单位可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一是按照《公司法》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二是非公司法人性质的非赢利企业;三是事业单位实施企业化管理。广泛吸收用水户产参与灌区经营管理,明晰产权,合理确定灌区专管机构与用水者协会的责、权、利,改革运营机制,以充分调动与激发用水产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4.2全面推行农业节水奖惩机制。
对灌溉超定额用水要加价收费,对节水灌溉工程要根据其节水效果并结合当地发展水平给予补偿,要使农民对节水灌溉的投资获得不低于平均投资利润,利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灌溉发展。
4.3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
改革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的投资体制,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资金高效利用、滚动使用的合理方式,开辟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独资等各种资金渠道,实行“多元化”融资,改变过去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过分依赖政府的局面。
4.4进一步搞好节水灌溉规划。
要根据各县区经济、水资源、土壤、作物种植等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切忌盲目引进、盲目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要根据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需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4.5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对黄土丘陵地区重点搞好雨水利用,加强雨养农业和小水源综合利用研究。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十七
现阶段我国常见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包括以下几种:首先,以沼气为重点的经济循环模式。其以农户为主体,围绕沼气技术,建设“猪-沼-蔬”、“猪-沼-果”等循环模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农用秸秆及农业废弃物,以沼气为可再生能源,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及无害化。其次,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该模式是利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合理控制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时间、使用面积等,以达到减量、高效、低残留的病虫害防治目的。在这种模式下首选低残留、低毒、长效的生物性农药,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并且可降低农药用量,减少防治成本。最后,立体循环农业模式。所谓立体循环农业模式即围绕沼气技术上畜禽粪便运送至上层的树木及底层的食用菌生产中,比如畜禽、牧草、果蔬、食用菌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各生产资料的农业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高度统一。
具体而言,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观念认知存在局限性。要发展循环农业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理念及发展模式,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真正落实循环经济理论。但是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地区的农业还未彻底转变生产理念,盲目追求高产的现象导致过量播种、过量施肥的问题屡见不鲜。并且很多地区庭院经济式、小规模的循环农业发展点较多,但是由于缺少科学规模,导致循环农业规模化发展受限。其次,技术落后。循环农业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特点,其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多种类型的技术手段,但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资源、人力等相对落后,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及技术成果的推广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导致循环农业技术自发性发展迟缓。最后,后续服务环节薄弱。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循环农业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无论是建设、使用,还是管理、服务,存在后续乏力的现象,循环农业发展服务保障工作不到位,再加之缺乏资金、运作方式不成熟等问题,导致循环农业后续服务环节薄弱。
针对循环农业发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实现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转变观念,科学规划。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扩大循环农业的影响程度,加强农民对循环农业的认知,在其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渗透循环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其生产观念。以发展循环农业为基础,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农村等加强循环农业示范点的建设,以典型引路突出循环农业示范区的辐射作用,基于宏观的角度做出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长期规划,积极探索适宜各地区自身特点的循环农业发展道路。
3.2完善技术体系,加大绿色生产建设。
加强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做好新设施、新机械、新技术的示范与展示,使农民更好的接受新技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突出循环农业的积极效应。加大绿色生产建设力度。可以在地方上构建示范性生态农业园区及农业加工园区,将一些农产品的加工企业集中到一个区域进行统一管理,丰富生态农业园区的功能及种类,比如蔬果加工厂、禽畜加工厂、粮油加工厂等,减少排放物对农业环境的影响;此外,还要加强农业生态园区管理制度的改革,加大排放污染物质企业的监管力度。
3.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遵循“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原则,实现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的有机结合,促进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的协调性发展,构建一个“一主多元”的新型、高效的循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资质具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服务,为农度提供标准化技术、融资担保等新型的循环农业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十八
广西于自正式建成中药材gap基地之后,该地区的大规模种植区得到了良好发展。除了中等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区以外,占地总面积达3.53万hm2以上的种植区数量已经发展至国内领先水平[1]。
1.2中药资源总量方面。
广西种植的中药种类十分丰富。从类别来看,植物中药的种类是该地区中药的主要部分,而动物中药与矿物中药的种类相对较少。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其特色中药材,如长茎金耳环、金花茶等为该地区的中药农业带来了较多的经济利润。从本质角度来讲,该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是中药农业得以发展的基础。
2.1资金问题。
与其他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相比,中药材本身的高昂价格增加了这种农业生产活动所需的资金投入。与日益增长的中药农业发展需求相比,种植户、相关职能部门等在这项生产活动中投入的资金数量相对较少。这种问题的存在对广西中药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2]。
2.2种植模式及水平问题。
虽然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gap基地的数量较多,但中药材种植散户的数量仍然较大。与基地种植模式相比,这些散户在种植经验、种植技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这种模式不仅形成了资源浪费,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中药材收购的规范化。
由于从中药农业生产中获得的经济利润较为可观,因此该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展用于中药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部分地区的扩张行为存在极强的盲目性、随意性特点。这种缺乏规划的扩展行为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以荒地开垦为例,虽然种植户能够从新开垦的土地资源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但这种开垦操作可能会影响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除此之外,过渡种植还会降低土壤质量,进而产生破坏生态平衡的作用[3]。
为了提升广西中药农业的发展速度,优化中药农业发展质量,需要对以下3种对策的应用加以重视:
3.1技术培训措施。
除了少部分中药材种植商之外,广西近半数的种植散户都面临着培育技术问题。为了促进中药农业的整体发展,广西应该通过设立中药生产咨询站、专家上门服务等方式,对中药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进而降低中药材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概率,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药材的质量[4]。
3.2资源整合措施。
就广西当前的中药农业而言,应用资源整合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整合对象主要包含以下2种:(1)中药种植土地资源。广西当前以散户为主的分散型种植模式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应该通过土地资源的整合实现广西中药农业的集约化发展。(2)资金。较少的资金投入是限制广西中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背景中,各生产商及相关部门应该在充分重视这一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比重的方式,提升广西中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
3.3中药材病虫害防治规范措施。
从本质角度来讲,影响广西中药农业产量、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各类病虫害问题。该地区不规范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的种植效果。为此,需要根据中药材的实际种植种类,制定出病虫害防治的合理用药制度及方案,以此降低药物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提升广西中药材的市场竞争优势。
4结论。
广西中药农业的发展主要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整体种植水平低、种植模式不合理等问题。为了提升广西中药农业的发展质量,应利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规范、技术培训以及资源整合等措施,解决各类发展问题,增加种植户的中药材种植收入。
参考文献:
[2]陈素贤.广西中药种植业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3.
[4]黄文校,黄天亮.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a].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2015:8.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十九
摘要:生态农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单单是针对农业土地的简单整理,而是要实现对自然资源如何充分有效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遵循创新、因地制宜、开放共享、协调绿色的原则能够整合生态农业的各要素,促进生态农业良性发展。
1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创新就是抓住发展,谋新就是谋未来”。创新作为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工作,它不但要求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主动性,而且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事物的现状提出合理化的发展建议,制定发展的规划,并且预判事务发展的结果,使得创新具有可实施性。为了使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持续的推动力应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农民经营土地的信心,使其发挥最大效用。另外,为了增强农民对于土地的自信,还有三个方面需要改进:首先,改变原来呆板的说教式宣传方式,注重典型示范,充分发挥示范乡镇、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提高生态农业在农民中的认知度,感受生态农业的价值,使其更加充分的了解生态农业的优势和益处;其次,地方各部门既要加强农业科普教育又要转变传统农业中靠经验耕作的习惯,农作物在耕作之前应该事先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如对农用耕地预先做好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的评估,以便后期能够更好的利用土地;最后,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现代化普及率还比较低,这就需要农业科技研究更加贴近农业生产的现实状况才能达到以科促农的目的。有条件的地区和相关部门还应积极组织当地的技术人员到其他地方进行交流与合作,从外部获得发展的动力。将创新作为发展农业的动力还需加强农业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
为此作为某一行政地区的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转变办公室办公、专家讨论的传统模式,走到田间地头亲自了解本地区农业的现状后再进行设计和规划以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发生。在土地使用上不应以城镇化为由消减农用耕地;在农产品开发的环节中注重培育特色农产品,发展多样化经营,避免同质化。在了解市场行情和消费者的喜好后再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对于一些精品的农作物,实行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减少中间环节。同时,创新是一种危机意识和求变意识的综合,其目的在于使农业工作时刻充满着紧迫感,倒逼行为主体进行革新;其关键之处则在于通过求变的思维打破农业发展中的思维定式,避免实践中依赖现象的发生,即固守于传统,不思上进,与时代脱离的僵化心理。
2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发展生态农业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社会状况视情况而制定相应的发展途径,因地制宜。生态环境较好的农业区域,围绕特色农产品,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如在一特色村内,围绕特色农产品进行专门化发展,打造知名品牌。拥有优良的旅游资源的地区,可通过生态旅游的模式发展。精心包装旅游区内的农业风光,让游客体验到回归乡村的感受,在独特的环境中享受回归自然的纯真。而那些在特色农业和自然资源方面都没有优势的地区,就需要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共同发展。如开展体验型的农事活动,让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旅游区内提供可供采摘的生态蔬菜和水果园,让游客能购买乡村农产品的同时,又能体验收获的愉悦。
3开放共享。
对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生态农业建设更要融入其中,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去。引进先进的技术,严格标准和规范,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我国生态农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对生态农业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开放能够使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能够使我们正确评价自己的发展程度,确定客观合理的发展目标。同时开放发展使我们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古代农业文明避免农业发展中的历史虚无。对内,要形成统一开放的经济格局,减少行政审批,减少地区保护,增加优势互补。各地区间应加大农业间的.互动,积极借鉴其他地方发展经验,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实现农业发展的新局面。面对过去的开放就是对中国古代农业经验的现代传承,不应因生态农业的新颖就忽略传统,因为传统才是促进发展的根基。
在我国古代的很多著述中都体现出生态农业的思想,如《吕氏春秋》等。如此一来,我们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才能与世界接轨,达到出口创汇的目的。共享发展是每一社会劳动者都能够平等的享受到现代化的福祉,具体来说包括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基础服务等,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是题中之义。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这些人除了在农耕时返乡劳作外,几乎常年在外务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能否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当下民生问题的重点之一,也成为生态农业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4协调绿色发展。
我们对生态农业的实践仅限于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主要是指生产加工阶段,忽略了生产加工之前的生态建设,虽然这样的加工程序可以节省成本但是却失去了生态农业的原意。这里所提到的生产加工前期生态主要指土壤中的肥力、种子的状况(是否是有机种子)等因素。如果我们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忽略要素之间的协调,生态农业只会是一个称谓,失去了他的本意。首先,利用城镇化建设这一契机对土地进行分级处理,确保农用田的耕作面积,不能借规划之名擅自征用农民土地。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受房地产推动经济的影响,以房地产为依托大力发展经济。以规划为由对农用耕地进行改造、出售,以期获得经济效益致使局部土壤受到破坏,而这一破坏所产生的影响却是长期的。因为“地球上每平方米的土地的形成过程是328年,靠自然的再生能力,每生成一寸地表土则要几个世纪的时间。”其次,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中的化肥含量超标,又会给下次的种植增添风险。农语道“庄家一枝花全凭肥当家”,当前我国的农业用肥多以化学肥料为主,它可以短时间内促进农作物的生长,长此以往就会对土壤造成危害进而影响作物的果实。人造肥料的实用性强,但破坏土壤。除此之外,农民所依靠的使用矿物燃料的机械肥料和杀虫剂毁掉土壤的再生能力,工业肥取代了微生物和虫类,腐蚀了表层土。基于此,各地方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大力度兴建具有生态功能的污水处理和灌溉系统,使得这一系统与当地农业用水相联系。城市污水是郊区农业种植进行灌溉的重要水源同时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也是农作物的天然养料。利用中水进行育种、栽培也是生态农业创新的又一有效方式。
最后,我们还应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使某些农产品能够直接进入城市形成新的采摘园、植物园和生态园等。协调发展意指利用生物自身的自然属性以达到生产循环的效能,这就给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提供了条件预设——协调。绿色是人类共同的期盼。近几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每年都急剧增长,地表温度不断上升,导致森林、海洋、土壤这些碳的主要存储地本身发生了改变,它们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逐渐衰退。尽管生态农业已在我国得到普遍认可,那么是否是真的绿色呢?绿色发展不仅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得到增强。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有以下几点优势:其一,绿色发展使生态农业建设在发展中更加尊重自然;其二,绿色发展能够使生态农业发展具有“整体绿”,即农业生产的前中后都具有绿色;其三,绿色发展理念为生态农业发展设立了基本原则,他会激发农业工作者、科技人员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潜能,丰富生态农业研究的内涵;其四,绿色发展理念对于地方政府有着约束作用,使gdp更加绿色。
参考文献。
[1]韩雷.坚定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生态农业发展建设[j].延边党校学报,(01):4-7.
[2]周福桥.云南怒江州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要遵循的原则探讨[j].农技服务,2015(03):17.
[3]邱高会.论中国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4]薛丽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二十
沼气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沼气。近年来,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沼气建设,正阳县沼气事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县已建大中小型及户用沼气池2万多座,其中500m以上的大型沼气工程4座,100m以上的小型沼气工程50座。同时,通过宣传培训、示范引导,积极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将沼气建设与果、菜、粮等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建立沼气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10个,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模式计30多个。如猪—沼—粮(菜、果、渔、林)、秸—沼—鸡—渔等,全县“三沼”综合利用率达95%。正阳县沼气生态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广大群众对沼肥的认识明显提高;二是施用沼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在正阳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自觉行动,具有发展的强大生命活力和巨大潜力。
(一)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模式点多面广,层次较低,亮点不亮,规模效益不明显。
(二)部分沼气池未正常使用,给沼气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一定阻力。
(三)部分养殖企业的大中小型沼气工程未与种植业(或沼肥施用方)形成有效对接,导致大量的沼肥流失浪费。
(四)沼肥生产企业缺乏,沼肥商品化、企业化、激励化等运行机制欠缺。
(五)“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沼气生态农业的全面深入持续发展。
三、对策。
(一)大力提高原有沼气池使用率,为沼气生态农业发展奠定肥源基础。
1.充分调动各乡、村沼气服务人员的积极性,认真开展沼气服务,对辖区内沼气池做到逐个普查,逐个诊断,逐个维修。
2.制定沼气池使用补助政策,激励建池户踊跃使用沼气。
3.积极推广“全托式”沼气服务模式及秸秆沼气技术,切实解决沼气使用中“三缺”(缺原料、缺劳力、缺技术)问题。
4.全面开展沼气池改厕工作,将农户厕所统一建在沼气池上或与沼气池相连,为沼气池的正常使用提供源源不断的'粪源。
(二)建立“三品一标”农业示范基地,为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展示平台。
1.在沼气用户集中的村组,建立“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户可按照“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进行农产品生产管理,通过施用沼渣沼液,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2.在已建沼气工程的养殖场周围,建立“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宣传鼓励周围群众积极施用沼肥,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
3.在有一定种植养殖条件且已建沼气工程的养殖场,建立“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鼓励养殖场应用多层次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打造沼气生态农业示范亮点,以此形成全县范围内的辐射带动效应。
4.在申报和新建的沼气工程项目,做到严格审核、科学论证、认真规划、精心实施。确保沼气工程“四个一”(建一个大中型沼气工程,解决一个养殖场的治污问题,为附近一个村集中供气,带动一个村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效益的发挥。
(三)加强沼气服务建设,为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积极搭建沼气服务桥梁,依托已有的乡村沼气服务组织,通过与沼肥生产者签订协议,明确责权,有效架起沼肥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桥梁,达到各取所需、物尽其用。一方面,避免了沼肥的浪费和污染;另一方面,又确保了沼肥的科学施用。
(四)建立生产、施用沼肥的激励扶持机制,为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目前,正阳县的大型沼气工程所产出的沼肥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还有大量结余,可引进沼渣、沼液固液分离处理机,对沼渣、沼液进行深加工,形成袋装沼肥,方便运输和使用,将沼肥施用常态化、商品化、市场化。对施用和提供沼肥的企业,按照一定比例实行以奖代补,激励沼肥生产者和使用者利用沼肥把种植业和养殖业连接起来,逐步形成规模,引导示范,辐射带动,生产出更多的“三品一标”农产品。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二十一
摘要:我国休闲农业是随着都市化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休闲农业从改革开放以后的早期兴起阶段到当前的规范化经营,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章在休闲农业定义的基础上,发现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并提出今后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对策。
关键词:休闲农业;观光;发展。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已经日趋成熟,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与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休闲农业的大好时机已经降低。从21世纪以来到今天,休闲农业必定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一大朝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休闲农业不能单纯地作为一项观光项目,还应当发挥自身特性,为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等撑起一片天。
1关于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围绕农业生产展开的一项多重化旅游项目。从广义上来说,休闲农业还包括渔、林、牧等副业,主要是以休闲为主,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经营方式,具有一定的市场性与服务性,同时其自身也具备强烈的季节性。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为游客提供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休闲农业还具有以下几点发展意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在此基础上拉动就业,创造经济效益,有助于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就会感受到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为发展农民综合素质水平做准备;有利于环保型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乡容乡貌。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二十二
绿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国内引起了各地区的广泛关注,并且各个地区正在积极推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在其发展的道路上,由于受到诸多因素所限制,使得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很多有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各地区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发挥地区的优势,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各地区极力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其发展呈现出迅猛的趋势,取得了显著性的发展成效,为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具体主要体现在:其一,规模化生产:2004年我国在黑龙江省优先进行了绿色农业发展示范,这也是国内首个发展实例,并且取得了显著性的效果,为其他地区的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各个地区在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基础上,开始寻求新的发展路线,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开始注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地建设。并在当前工作的基础上,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各个地区纷纷建立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并且已经初步建立了592个,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收入,绿色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其二,初步形成品牌效应:随着各个地区对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且积极的推动其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无论在绿色产品的数量方面,还是涉及到的种类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根据实践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绿色产品得到了国外的青睐,并且在英国、芬兰等国家有着较高的认可度,这意味着我国绿色产品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在国际上将会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
(1)优化产业发展结构。
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产业发展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其最终的发展效果。基于当前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结构,这对于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具有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途径: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例如家禽畜牧业、树木种植业、农作物种植业等,同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扩大效益较高的农作物种植范围,其中较为常见的有药材、烟叶等种植。加强经济林、生态林等林业种植模式建设,增加水产品在农产品中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2)重视绿色农业技术研究。
随着绿色农业经济不断发展,要想实现提升其整体发展水平,就要注重对绿色农业技术研究,这对于促进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根据绿色农业技术提出来的要求,以及各个地区的优势,积极构建多层次综合农业科技研究体系。在绿色生产技术的研究过程中,要注重拓展技术科研整体规模。通过当前这一重大举措,有助于为该技术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在资金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与此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将该技术在整个地区进行全面推广,鉴于绿色农业推广角度来讲,可将区域内农业生产基地作为该技术的试点,经过不断的试验和研究,待到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将该试点作为农业发展典型进行推广,并鼓励其他地区引起足够的重视,注重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运用,以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推广效果最优化,还需要加大对绿色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注重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意识,增强对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认识,进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结合当地的基本现状,尽可能的发挥当地的优势,同时要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部门的作用,加强对绿色农业技术研究。根据当前国内耕地分布特点,深入分析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结合其当前的发展情况,制定出可行性的发展规划,描绘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蓝图,兼顾其发展目标,合理进行规划布局,明确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格局。为了更好的实现该目标,各地区要重新审视其发展路径,结合当地资源、生态等条件,发挥当地的优势资源,尽可能的开发和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实现对绿色农业的科学规划,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做到合理的精心布局。在当前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发挥其自身的职能,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全面指导,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方面的政策,對其发展提供政策方面的保障,发挥当地优势促进农业发展。
(4)加强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各地区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时,要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法律法骨建设,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为其创造健康的发展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区要调查分析当地发展情况,立足于各自的实际情况,对目前的法规加以改进和完善,细化其中部分内容,并以此为依据,颁布相关方面的法规,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其发展的规范化。此外,为了保证相关法规得到有效落实,各地区要加强宣传推广,同时要注重丰富宣传形式,拓展宣传渠道,将绿色农业政策及相关技术知识,以宣传的形式进行有效的传达,进一步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历程,虽然其市场的发展水平较高,并且在国内外有着较高的认可度,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方面的问题,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限制,同时也会带来消极方面的影响。基于此,我国要不断加大对绿色农业技术研究力度,不断完善和创新该技术,针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发挥,为其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进而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篇二十三
摘要:环境监测作为环保工作的核心内容,在监测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数据信息更是开展具体环保工作的行动指导。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渐成熟,使得环境监测逐渐发挥出重要作用。由于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想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基于此,本文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展开分析,进一步提出环境监测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结果;现代化监测技术。
1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一是,监测结果的实用性较低。较多环保部门针对监测结果与相关数据的分析不够深入,停留于表面评价和简单计算中,严重缺乏系统性剖析,造成与实际环保要求出现较大差距;二是,地方监测水平良莠不齐。不同区域环境监测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地区相对优秀、落后地区过于薄弱的情况严重影响环保工作开展效果;三是,监测覆盖范围有限。当前环境监测集中于重点城市、发达地区以及部分行业、企业,较多污染源只能够进行估算;四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环境监测专业人才有限,特别是高端人才存在流失海外、大量缺乏等问题,造成队伍结构的失衡、较多现代化监测技术、监测方法无法合理使用。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762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