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是一种用于传达重要消息或安排活动的正式通告,它能够使接收者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学会运用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更有亮点,下面给出一些提升词汇量的方法和技巧。这里有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士总结的范文,值得一读。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一
[摘要]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战略,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政府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产业竞争力作用机理提升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各国(区域)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而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却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层次低、创新程度低、产业配套能力低、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低的一系列问题。为此,克服产业发展中的“五低”障碍,从理论上认清产业集群的本质尤其是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对于区域经济管理层的公共经济政策选择无疑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概述。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现象。它是一种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产业组织形态;区域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概念,是由区域内产业的资源、技术、管理、机制等一系列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主导优势。
三、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从作用机理上看,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1.竞争合作途径。在一个产业集群中,大量相关企业间存在着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通过竞争能提升集群成员的竞争力和整个集群的效率。同时,集群企业间又开展着如联合研发、联合采购、联手建设区域品牌、联合开拓市场、联合融资、共同打造产业链的各种层次的合作。
2.规模经济途径。规模经济的实现过程中总会遇到以下两种挑战:其一,规模不经济问题,即企业规模有一个合理的内部边界,若超越这一边界,往往因规模过大导致组织失灵、管理成本上升;其二,遭遇法律壁垒问题。而通过发展产业集群这一中间产业组织形态,可以在避开上述壁垒的同时获取规模效益,实现低成本竞争优势。
3.创新激励途径。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来提升区域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效果显著。一方面,集群企业的独立创新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另一方面,集群企业的集体创新,可以通过联合各自的研发力量与资源共同开展创新工作,成员企业的研发资源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有效配置,减少重复性投入,共担研发成本与风险,提高创新效率。
5.资源集聚途径。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产业集群都具有资源集聚效应。一旦集群形成,以集群的早期发端企业为核心,就会吸引群外与产业有直接联系的高等要素如资本、技术、企业家等加入到集群中,壮大集群实力。
四、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产业集群思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基本对策。
1.明确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国内外成功的集群实践表明,完全靠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无法保证集群的健康成长,适度的政府参与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明确地方政府在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尊重产业集群的内生机制,以“引导、扶持、服务”为己任,是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正确的角色定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工作来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制度与政策安排,支持集群中龙头企业,使其发挥带动作用;与成员企业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创造品牌资产;提供质量监管、信用监督、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以促进集群成员间相互信任与相互合作关系的建立;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提供信用担保、组织会展、市场信息、咨询服务;鼓励科研机构、学校与企业广泛合作;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2.科学地制定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对一个具体区域而言,很难做到产业发展上的均衡,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并进一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在刺激自发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切实避免以“堆”代“群”,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促进区域性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技术进步,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我国区域产业布局中主导产业技术含量还比较低,因此,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上,还应注重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增加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同时,要注重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通过创新系统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互动创新,加速形成产业集群。
4.明确产业集群战略在区域经济政策的应有地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在于区域产业的低成本或差异化优势,而这种低成本与差异化要持久就必须依仗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与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力。因而,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区域创新体系,打造产业价值链,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各地区应将产业集群战略放在区域经济规划的重要地位,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此引导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依靠传统产业政策无法解决的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郑胜利: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当代经济研究,,(3)。
[3]梁文玲: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j].生产力研究,,(16)。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二
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也在不断涌现,如亚洲的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大量的产业集群,被誉为“亚洲硅谷”的印度班加罗尔是利用产业集群发展软件业,迅速获得了全球性强大产业竞争优势的典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产业集群,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正在不断涌现,它们导致了世界经济版图的“马赛克”格局不断变化。
我国的产业集群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2代初,几乎是与开发区同时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我国的产业集群已经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沿江地区初具规模,成千上万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和不同类别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沿海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外资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浙闽沿海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集聚。比如:台湾新竹的计算机产业集群成为“台湾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广东省以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珠三角404个建制镇中,有四分之一的镇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目前浙江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8个,绍兴的轻纺、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永康的五金、温州的皮鞋、乐清的低压电器、桐庐的制笔、诸暨的袜业等,星罗棋布的产业群成为浙江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基地。一个个的产业集群蔚然成风,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被不少专家认定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因为,产业集群有助于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知识和经济的创新与扩展,有效地结合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优势,产生集群效应,即在产业集群区域内,形成高度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氛围,使分工更专业、更精细,使成本降得更低、技术创新节奏更快,同时,解决分工专业化与交易便利性之间的矛盾,形成高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有效地提升区域内产业的竞争力。可见,“集群化”带来“跨越式”,产业集群不仅是一种强竞争力的经济组织,也是一种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集群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产业集群形成的竞争优势提升了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为实现城市经济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能够产生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形成更好的供应、销售市场和渠道,企业更容易获得熟练劳动力、技术人才、设备和原材料。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产业集群能够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大大加快企业的创新步伐。同时,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建立区域性品牌,使企业获得区域营销优势。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产业集群作为由产业、人口、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的非平衡态、非线形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与外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频繁交换维系着自身的存在。产业集群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中,不断体现出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即不断体现内部各要素的整合功能,并实现自身结构的自组织及有序化发展。产业集群就是通过其内部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来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通过促进企业的衍生和最大限度地将区域内资源要素组织起来获取正面市场竞争力,此外又通过简化市场交易对象的办法,即由原本千差万别的众多中小企业参与市场活动转化为在集群内部按网络关系(非市场机制)来完成各种交易和交流,而在外部则由单纯的一个产业集群来直接面对市场,杜绝了市场失灵或市场低效率,由此从反面获取了市场竞争力。这正是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地长盛不衰的原因。
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加以分析:首先,从纯经济学角度,主要着力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认为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利润,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产业集群价格竞争的基础;其次,从社会学角度,主要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认为建立在共同产业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基础上的经济网络关系,可以维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和生产者前来;第三,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研究集群如何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在世界经济地图上产业集群区域都显现出异乎寻常的竞争力,其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成本、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区域营销以及市场竞争优势等方面。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对于该国或该地区资源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和市场环境的反映和调整能力。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居在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表现在:煟辈业集群提高了产业整体的竞争能力。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煟膊业集群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煟巢业集群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成长。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产业集群对新企业的进入和企业增长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产业集群形成后,不仅吸引来的工厂会根植于本地,还会有很多新企业在本地繁殖和成长。煟床业集群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利用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产业集群的优势,决定了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来提高产业竞争力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三
(三)独特的区位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部地区北部与北京、河北等接壤,紧靠以京津唐工业区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南部与福建、广东等省接壤,紧靠珠江三角洲;东部与山东、浙江、江苏等省接壤,紧靠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中心上海;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战略大转移中,中部地区是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中部地区自身潜在的市场优势、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也使其成为接受东部地区所转移产业的主要基地。
(四)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中部地区地处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水域广阔,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同时,中部地区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和能源供应基地。此外,中部地区拥有独特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和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四
政府以其强大的行政管理能力在引领企业建设跨企业和跨机构的战略合作联盟方面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应从人才、资金和政策措施三个方面着手,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交流。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鼓励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建立长期的科技与人才合作关系,与联盟院校合作设置课程,加快培养企业自主创新急需和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并选派一批科技人员到联盟院校进行客座研究和合作培养,参与项目的研究开发。在资金投入方面,应构建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对于区域内产、学、研联盟的重点项目,按比例给予资助。在政策措施方面,加大产、学、研联盟项目开发的税收扶持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监督机制,维护创新企业和创新者的权益,并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集群内产业链建设。
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聚,不仅产品附加值增值有限,而且容易造成过度、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以核心产业为中心,积极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通过合理有效的分工协作增强产业集群的关联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综合成本,是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部各地区应依托自身资源,通过地方政府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方特色产业进行扶持,大力培育发展有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进程,申请相关组织质量认证、安全生产认证等,进而打造优秀企业的市场品牌。在扶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鼓励龙头企业将本企业的配套产品向本地延伸,大力完善核心产业的上下游企业,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集群。
要抓好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基础设施对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是重要的硬环境。道路交通、电力、供水、通讯、互联网等地方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物品,应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导进行建设,并且以免对使用者收取过高的费用。
要推动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建设。中部地区应制定和实施调动社会力量举办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于企业的各类专业化中介机构,诸如: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物业管理、律师、仓储物流等机构。同时,推动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以增加企业间的交流沟通,增强企业之间信任合作的基础。
要推动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形式、多渠道的风险投资体制。加快建立各种信用担保机构和融资租赁机构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要推动区域文化建设。产业集群是大量企业的有机聚集,企业是构成产业集群的主体,企业家的知识素养是产业集群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要素。因此,政府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创业的氛围,培育城实守信、尊重知识、勇于创新、敢于冒险、进取务实、宽容失败的社会道德新风尚。通过宣传教育,使新的社会道德深入人心,营造适群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2.张武举.中部崛起正当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五
所谓产业集群就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地理上靠近的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体,这些企业和机构之间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世界性经济现象。目前,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渤海湾地区,尤其是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东部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因此,分析中部产业集群的现状,准确把握中部地区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对于推进中部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强中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六
政府以其强大的行政管理能力在引领企业建设跨企业和跨机构的战略合作联盟方面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应从人才、资金和政策措施三个方面着手,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交流。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鼓励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建立长期的科技与人才合作关系,与联盟院校合作设置课程,加快培养企业自主创新急需和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并选派一批科技人员到联盟院校进行客座研究和合作培养,参与项目的研究开发。在资金投入方面,应构建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对于区域内产、学、研联盟的重点项目,按比例给予资助。在政策措施方面,加大产、学、研联盟项目开发的税收扶持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监督机制,维护创新企业和创新者的权益,并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聚,不仅产品附加值增值有限,而且容易造成过度、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以核心产业为中心,积极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通过合理有效的分工协作增强产业集群的关联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综合成本,是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部各地区应依托自身资源,通过地方政府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方特色产业进行扶持,大力培育发展有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进程,申请相关组织质量认证、安全生产认证等,进而打造优秀企业的市场品牌。在扶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鼓励龙头企业将本企业的配套产品向本地延伸,大力完善核心产业的上下游企业,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集群。
要抓好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基础设施对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是重要的硬环境。道路交通、电力、供水、通讯、互联网等地方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物品,应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导进行建设,并且以免对使用者收取过高的费用。
要推动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建设。中部地区应制定和实施调动社会力量举办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于企业的各类专业化中介机构,诸如: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物业管理、律师、仓储物流等机构。同时,推动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以增加企业间的交流沟通,增强企业之间信任合作的基础。
要推动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形式、多渠道的风险投资体制。加快建立各种信用担保机构和融资租赁机构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要推动区域文化建设。产业集群是大量企业的有机聚集,企业是构成产业集群的主体,企业家的知识素养是产业集群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要素。因此,政府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创业的氛围,培育城实守信、尊重知识、勇于创新、敢于冒险、进取务实、宽容失败的社会道德新风尚。通过宣传教育,使新的社会道德深入人心,营造适合集群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2.张武举.中部崛起正当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2)。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七
基于绿色经济理念和遂宁市现有农业发展基础,遂宁市农业产业集群坚持以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引领原生态农业,发展优质粮油、绿色生猪、优质水果、绿色蔬菜、高效林木、名优花卉苗木、特色养殖、高效水产、优质肉牛、地道中药材等10大农业特色产业,建设西部绿色食品供应基地,着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
3.1打造3大现代畜牧业产业带一是绿色生猪产业带。主要在安居、蓬溪、射洪、大英等县区布局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实现年出栏生猪800万头,其中绿色生猪640万头。二是优质肉牛产业带。主要在船山等县区布局建设肉牛养殖基地,实现年出栏优质肉牛18万头。三是商品家禽产业带。主要在船山、射洪、蓬溪等县区布局建设商品家禽养殖基地,实现年出栏商品家禽6000万只。
3.2发展6大现代农业产业带大力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长做大种、养、加产业链,抓好6大现代农业产业带。一是优质粮油产业带。在遂宁市布局建设国标三级优质稻米基地3.33万hm2,盆中中筋小麦基地4.67万hm2,优质绿色玉米生产基地2万hm2,“双低”油菜基地2.67万hm2,菜用型马铃薯基地6666.67hm2,确保粮食安全。二是优质柑橘产业带。主要在船山、射洪等县区布局建设优质甜橙基地、优质名柚基地、优质杂柑基地和优质柠檬基地2.67万hm2。三是绿色蔬菜产业带。主要在船山等县区布局建设绿色蔬菜基地2.33万hm2。四是高效林业产业带。主要在射洪、蓬溪、大英等县区布局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优质干果基地、竹基地、木本中药材基地和林下特色养殖基地3.67万hm2。五是花卉苗木产业带。主要在船山、安居等县区布局建设木本花卉苗木基地、桃花山玫瑰示范基地4666.67hm2。六是道地中药材产业带。主要在船山、射洪等区县布局建设白芷、吴茱萸、金银花、连翘、香桂示范基地1万hm2。
3.3壮大6大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果蔬饮料加工、肉类食品加工、饲料兽药加工、林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粮油加工6大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原生态农产品附加值。一是果蔬饮料加工业。依托可士可、清见、川锦食品等企业,引进一批企业,延长果蔬饮料加工产业链。二是肉类食品加工业。依托高金、美宁、卓筒实业、超强等企业,引进一批大企业,打造肉类加工食品著名商标,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70%。三是饲料兽药加工业。依托齐全、渴望、泰信、佳泰、国强等企业,推进标准化生产,扩大饲料兽药市场影响力。四是林产品加工业。依托建兴、金皇乐爽等企业,引进一批企业,大力发展木材、竹材、林化食品、香料加工。五是中药材加工业。依托回春堂、绿康、陈善堂和银发资源等企业,引进一批企业,推进中药制药和饮片加工企业gmp认证,打造遂宁中药材品牌。六是粮油加工业。依托鑫泰粮油、汇强油脂、吕氏忠业、开明食品、仁吉制粉、吉星贡等企业,引进一批企业,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
3.4培育4大农村服务业大力培育农村生产性服务业、营销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中介性服务业,不断提高科技信息、市场流通、生态旅游和职业介绍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园区15个,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55家,新建改造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55个,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和营销大户1万人,发展a级“农家乐”100家,年劳务转移130万人,劳务收入155亿元。
3.5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推进产业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新村集中居住区和农村居住社区建设,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因地制宜调整规划思路,提升新村规划建设水平;按照“四位一体”、“七区合一”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完善“258”规划。加快推进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交通等建设与产业发展配套能力;强力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升新村人居质量和发展环境;建成一批新农村综合体示范带,努力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40%以上行政村提前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八
“十五”以来,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据统计数据显示,至底,河南省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共143个,其中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共有8个,分别是安阳钢铁产业集群,洛阳吉利区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漯河源汇区肉类加工产业集群,郑州服装加工产业集群,郑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平顶山煤炭产业集群,郑州煤炭产业集群,郑州汽车与配件产业集群。据安徽省经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底,安徽共有产业集群140个,其中最大的集群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超过10亿元的集群约30个,年营业收入1400亿元,集群平均年销售收入9亿元。湖南省大力发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电动汽车、风力发动装备、数字卡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好效果。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九
政府以其强大的行政管理能力在引领企业建设跨企业和跨机构的战略合作联盟方面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应从人才、资金和政策措施三个方面着手,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交流。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鼓励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建立长期的科技与人才合作关系,与联盟院校合作设置课程,加快培养企业自主创新急需和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并选派一批科技人员到联盟院校进行客座研究和合作培养,参与项目的研究开发。在资金投入方面,应构建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对于区域内产、学、研联盟的重点项目,按比例给予资助。在政策措施方面,加大产、学、研联盟项目开发的税收扶持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监督机制,维护创新企业和创新者的权益,并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聚,不仅产品附加值增值有限,而且容易造成过度、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以核心产业为中心,积极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通过合理有效的分工协作增强产业集群的关联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综合成本,是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部各地区应依托自身资源,通过地方政府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方特色产业进行扶持,大力培育发展有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进程,申请相关组织质量认证、安全生产认证等,进而打造优秀企业的市场品牌。在扶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鼓励龙头企业将本企业的配套产品向本地延伸,大力完善核心产业的上下游企业,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集群。
要抓好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基础设施对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是重要的硬环境。道路交通、电力、供水、通讯、互联网等地方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物品,应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导进行建设,并且以免对使用者收取过高的费用。
要推动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建设。中部地区应制定和实施调动社会力量举办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于企业的各类专业化中介机构,诸如: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物业管理、律师、仓储物流等机构。同时,推动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以增加企业间的交流沟通,增强企业之间信任合作的基础。
要推动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形式、多渠道的风险投资体制。加快建立各种信用担保机构和融资租赁机构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要推动区域文化建设。产业集群是大量企业的有机聚集,企业是构成产业集群的主体,企业家的知识素养是产业集群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要素。因此,政府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创业的氛围,培育城实守信、尊重知识、勇于创新、敢于冒险、进取务实、宽容失败的社会道德新风尚。通过宣传教育,使新的社会道德深入人心,营造适合集群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2.张武举.中部崛起正当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十
区域品牌加强了集群网络节点的合作企业群体、商会、行业协会、相关院校、科研机构等是集群网络的节点,区域品牌的创建和培育离不开他们的共同努力。在区域品牌的影响下,拥有自主品牌实力较强的企业通过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改进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和完善内部管理,提升原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规模较小的企业则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成本潜力的挖掘,同时密切协作集群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链,通过完善的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有偿使用和维护大家创造的知名品牌。集群网络节点的合作也是价值链的合作,这种合作将增加集群的集聚效应,从根本上支持产业集群的建设。区域品牌有利于提升集群内企业的竞争质量发展区域品牌意味着一方面集群将从追求外延型、速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为追求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的的竞争,即企业的竞争模式由速度竞争转向提高质量的较量,行业竞争模式由产量竞争转向品牌竞争;另一方面是改变粗放型、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相对减少数量型投资,较大幅度地提高质量型投资的比重,主要将投资应用于技术更新、开发新产品、职工教育和培训等方面,以此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二、莆田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莆田市工艺美术产业长足发展,莆田工艺美术产业连续五年gdp平均增长居全省第一位,全市工艺美术产业产值达到400多亿,规模已跃居全国同业前列。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优势和特点。
(1)莆田工艺美术产业以专业村、街为基础向外辐射,形成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雕刻类(含宗教用品、古玩)生产基地涵盖:荔城新度雕刻一条街、仙游坝下雕刻专业村、荔城北高彩石雕专业村、荔城黄石玉雕生产集中区、仙游榜头东桥铜雕专业村、仙游大济雕刻专业村、仙游度尾雕刻专业村、仙游赖店古玩专业村。仙游县成功申报“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以“仙作”为代表的古典工艺家具集中在仙游坝下,在这里汇集了3600多家生产销售商,是全国红木古典家具三大基地之一。一条10公里长街,还有一个40万平方米的古典家具城,成为我省古典工艺家具的领头羊。珠宝玉石主要集中在秀屿上塘金银珠宝首饰生产集中区、荔城北高金银珠宝首饰生产集中区、石金银珠宝首饰生产集中区。分别于和获得“中国银饰之乡”和“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的专业荣誉称号。
(2)资源禀赋是莆田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参与竞争的主要因素在莆田工艺美术产业集群中的这些产业都是以资源禀赋占优势。依靠原材料、劳动力等资源。仙游县古典家具产业继承了本地传统工艺及历史文化资源,拥有占全国80%以上的红木库存量。莆田龙眼木、青石材目前基本能够自给;仙游赖店近年又出产寿山石雕新材料“仙游石”;莆仙山区的竹、草、藤、树根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其他名贵木材、玉石料则由外地采购供应。目前集群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原材料的稀缺和珍贵性。据不完全统计,莆田工艺美术产业有企业5000多家,从业人员达35万人,劳动力资源较为雄厚。
2.存在的问题。
莆田虽然是工艺美术区域品牌最多的设区市之一,但是大多数区域品牌的品牌效应较弱,存在着“有品无牌”、“大而不强”、不易保护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莆田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1)品牌协同意识不强,集体效率尚未形成,未形成产业合力莆田市工艺美术产业集群企业多数是小微企业和家庭作坊式企业,社会化组织程度低,规模小、实力弱,仅44家企业产值上亿元。集群内企业偏向“小而全”,如古典工艺家具行业,从选材、下料、开榫、凿眼、沾水打磨、刹活、使鳔、检查打磨到最后的油工都由企业单独完成,珠宝玉石产业也是各自为战。由于很多企业只是空间的集聚,缺乏关联、配套和协同效应,造成企业的非“集群”化倾向突出,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而是呈点状发展形势。地方政府对许多企业“行政捏合”,半强制性地外部“植入”,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不能形成良性循环效果。
(2)区域品牌作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保护困难由于工艺美术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在产品质量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等方而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市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行业协会草拟的行业规约,缺乏政府相应法规的配套制约,对仿造盗版等问题难以做到令行禁止。“国字号”区域品牌是公共物品,更是一项无形资产,如果没有外在的力量以适当的手段对它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加以有效控制,就必然会有少数企业冒用这些区域品牌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现象,如红木家具很多外观像红木但实质不是红木、还有的用料选用边材而不是心材;另外,造假技术也渗透到仙游石市场之中,从而也增加了鉴别的难度。任何企业的负面作用,都有可能使其他企业蒙受株连,为此而产生“株连效应”、“柠檬效应”等风险。
(3)品牌设计和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莆田的古典家具、珠宝首饰等行业,虽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但品牌综合实力不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品牌设计和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缺少强势产品品牌的区域品牌就没有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还有许多中小企业品牌意识不强,认为“做品牌是大企业的事,当务之急是把销路搞上去”,莆田很多加工企业以为别人代工为主,大多没有自主的品牌;多数批发企业即使有了自己的品牌,也未获得终端市场的认可,外地零售商从莆田进货后,多换成自己的品牌标签。集群内这些企业的利润率都非常低,最高不超过3%,大部分在1%至2%之间。
(4)保护传承与创新能力受限,缺少强势品牌多数集群内企业采用“专业市场+家庭工厂”经营模式、“前店后厂”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企业的规模不大,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无论是古典家具还是宝玉石雕刻很多产品局限于传统造型和传统工艺的延续生产,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迎合度和附加值不高。缺少知名品牌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传统的“父传子”的方式也制约着“精微透雕”技艺的传承和发扬。此外,作为传统的银饰加工批发中心,莆田白银产业还未形成全国性的知名品牌,省级名牌数量也偏少,与其在中国白银市场中的地位不太相符。
三、培育和维护区域品牌,提升莆田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现实路径。
1.树立区域品牌整体意识,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建设区域品牌。
(1)加强集群内企业联合,发挥区域品牌的协同效应和共生效应培育区域品牌需要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合作来改变集群企业的“低、小、散、弱”和竞争力不强的弱点,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如共同建设销售渠道、进货渠道,共享技术、共同建设品牌等,增强竞争优势。鼓励工艺美术企业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上下游配套,延伸集原料、创意、生产、营销、科研于一体的工艺美术产业链,利用区域品牌发挥协同效应和共生效应。集群内企业竞争合作观念的.转变是区域品牌建立的基础,只有共同把区域品牌这一“蛋糕”做大,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2)做好各项配套服务,增强区域品牌的保障力改变单纯的“行政捏合”,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构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配套建设,大力发展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物流储运、金融保险等服务型企业,强化企业间的联系,整合资源,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更好地服务产业,提升集群的竞争力。
2.有效维护区域品牌的形象,减少恶性竞争。
(1)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同业竞争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区域品牌形象应当成为集群内全体企业的自觉行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商会都要制定有关质量的地方性法规和行业的规章制度、鼓励企业采用有关国家或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制定相关技术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低俗的工艺美术产品,净化市场环境。保护创新企业的知识产权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培育品牌附加值,不断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实现技术跨越,促进产业升级,扩大舆论宣传,利用“羊群效应”引导企业自觉塑造区域品牌。
(2)开展行业指导、行业服务,充分发挥行业有效作用行业协会应实实在在为会员办事:一是积极建立工艺美术政策法规、产业资料(品种、技艺、人才、资源、教育)、市场信息、行业动态的信息库,形成全行业联动的信息系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二是鼓励行业组织加强调研,建立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信息系统,及时反映行业情况和问题;三是引导评估、拍卖、定价、经纪、推介、交易等中介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适合工艺美术行业特点的专业服务。
(3)积极发挥政府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在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通过建立起激励和惩罚机制,如重奖那些在维护区域品牌建设的企业,加大力度惩处那些有损区域品牌形象的企业,没收和就地销毁假冒伪劣产品、严重者吊销工商执照,杜绝“搭便车”行为的发生。通过制度创新,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为区域品牌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能力。
(1)加强品牌运作,“国字号”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相互促进政府要汇集产业集群整体的力量,创造性、高起点实施区域品牌战略,要在五个“国字号”品牌的基础上,加大区域品牌的内涵建设,要积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全力打造中国驰名商标,使“仙作”、“莆田木雕”、“仙游石”、“上塘珠宝”等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像德化陶瓷、安溪铁观音、寿山石雕一样叫响全国。把莆田打造成“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和先进工艺美术产业基地。
(2)加强区域品牌的设计与包装,放大区域品牌的群体效应加强区域品牌的设计与包装,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使用区域品牌,放大区域品牌的群体效应。大力开展品牌创建工作,鼓励和支持工艺美术产业不断创新,提升质量,积极申报省级以上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
(3)营造舆论环境,增强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广泛利用各大媒体,展示莆田工艺美术产业的魅力,继续定期举办各种博览会和“百花奖”大赛、现场创作大赛和大师精品拍卖会等活动,在全国各大城市旅游区、机场、星级宾馆、高档会所设工艺品直营店、专卖店,有效利用电商平台进行招商活动,不断扩大在国内影响。动员全行业企业以整体形象参加国内外工艺美术展览会、展销会和交易会,大力开展电子商务,扩大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在国外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共创区域品牌,提高莆田工艺美术产业知名度,增强区域品牌影响力。
4.增强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打造强势品牌企业。
(1)产品要跳出同质化的框框,走差异化、国际化之路改变古典家具产业千店一面的明清仿古家具风格加粗放式的生产制作模式,进行仿古家具风格框架体系内的差异化、艺术化、精品化的产品结构调整。由仿古家具生产制作,向品牌化的“中式家居”领域拓展创新,打造当代的中式家居品牌与新的设计制作模式。打造高品位、高质量、面向国际的高端路线,成就一定规模和专业化的艺术品创作品牌,创建成熟的国际商业平台,包括创作、展示、推广、交易、交流、延展、服务等多项内容。
(2)借鉴海内外企业经验,开发高端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莆田珠宝企业要善于汲取华夏文化的优秀内涵,借鉴欧美及日韩的先进理念,突破常规设计手法,打造优质饰品。在目前开发的金镶玉、玉嵌金等产品基础上继续创新,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不断填补首饰行业的空白,使性能和技术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3)加强工艺保护,积极开展传统技艺的申遗工作积极开展需要抢救和保护的制作技艺的申遗工作,如竹雕、刺绣与草竹编等。把精微透雕、古典家具、金镶玉、玉镶金、工艺雕塑等工艺的传承和保护纳入政府工作的职能,支持和鼓励利用知识产权的企业,制定实施细则和立法加以保护。
(4)高端树品牌,低端要份额,打造强势品牌企业要培育一批技术领先、规模较大、市场优势明显的强势品牌企业,形成“群狼效应”。引导高端企业通过满足消费者寻味和品位要求,实现品牌效应,通过创意设计、技术研发和全国知名品牌建设,对于仙游石、红木家具等受到资源限制的产品,则不能追求产量,应走高端、精品发展道路,做优做特,让有限的资源带来最大的经济收益。工艺品则可走“工艺品日用化、日用品工艺化”的路子,致力于开发实用型工艺品,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引导普通大众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需求增长和高利润相伴随。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十一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创新之间往往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传统产业集群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市场需求和有力保障,并成为高新技术创新重要的应用平台,加速了技术转移和扩散的进程;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结构的优化、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我国传统产业集群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创新;互动关系。
根据oecd的相关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出只占国民经济增加值的3%,即使将汽车等“中等技术行业”也包括进来,这一比重也只达到8.5%。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依然是现代工业经济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开展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的研究,对培育国家创新体系,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产业集群为高新技术创新提供了市场需求。
虽然很多传统产业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但它们早期仍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特别是通过在大规模生产中的技术开发来提高投入产出率和机器性能,以减少生产成本和时间。同时,为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是传统产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传统产业面对的市场需求一般是缺乏弹性或无弹性,因为传统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属于“必需品”,且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他们已经满足了对这些产品绝大部分的需求。因此,为了克服这一“需求满足”,迫使传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必须不断通过高新技术创新来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或通过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来创造新的细分市场。因此,高新技术创新成为传统产业弥补老产业成熟所带来的衰退的重要举措,从这一点来看,传统产业比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协作机制,使传统产业集群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的天然“栖息地”。一方面,企业的空间集聚使同行竞争日趋激烈,为保持竞争优势、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促使企业充分挖掘潜在的知识资源和存量资本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活动更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而失去竞争优势,为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可以说,这种竞争普遍存在于集群的各个角落,竞争使企业时刻保持对技术创新的高度警觉性和灵敏性。另一方面,集群内企业之间又存在着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产品、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合作建立上下游产业链等等。这种协作机制,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产业配套等方面形成高效的网络化互动与合作,更好地克服企业内部规模不经济的劣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行动,顺畅信息流通,加快知识、技术和市场信息传播,节约信息和运输成本。
二、传统产业集群是高新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
正因为中低技术产业在经济体中占据了90%以上的比例(oecd的口径),因此高新技术创新必须通过有效的技术扩散才能充分地实现其技术潜能、实现其经济可行性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技术创新在传统产业集群中的扩散效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一是传统产业中通用技术的导入和利用。传统产业中的某些通用性技术可以从它原来所在的行业中溢出并被其他的传统产业所导入和重新利用,通用性技术这一“侵略”的特性,使其逐步渗透和占领不同的产业,并使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中扩散。从某种程度上说,通用性技术成为了产业革命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机床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化工、内燃机等;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等等。二是“干中学”经验的获取。在传统产业集群中通常缺乏正式的科学和技术学习,而更多的是通过“干中学”、“用中学”等过程中开展高新技术创新和吸纳的学习活动,即传统产业集群通过掌握技术、应用技术和开展各类开发性互动活动来实现经验的积累。同时,这一技术扩散应用又与企业特有的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吸收能力的获取不仅来自企业内部正式的r&d活动,还来自更为广泛的创新活动。三是传统产业集群存在的垂直整合和垂直分离特性促进了高新技术的扩散。在产业集群内,不同的企业只负责生产的某一阶段,由此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一条产业链。其中部分企业获取了某些技术能力,并最终使这些企业剥离出一些部门形成新的企业。这些剥离出来的企业会通过垂直的产业链与其他剥离企业产生互动作用,从而促进高新技术的扩散。例如,在工业革命的早期,织布的机械化促进了布匹的生产,这迫使纺纱工人加速纱的生产,并促进了纺纱的机械化;同时,纺纱的机械化又反过来促使织布部门开发更先进的织布机。四是集群内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和技术传播的源头,不仅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还通过教育培训和成果转化,促进知识、技术在集群内的扩散,中介机构将科技信息及时有效的在集群内企业传播,使各种显性或隐性知识的扩散速度远快于非集群企业。
三、传统产业集群是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平台。
首先,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绝对比重这一现实,要求高新技术创新必须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才能发挥它们对经济整体发展的贡献。在不同的时代,重大的高新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根本意义在于它们有效地更新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并使产业的技术构成和组织模式获得了结构性的提升。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自动纺织机、蒸汽机等的发明与应用革新了冶金业、采矿业、纺织业等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等新能源的广泛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大踏步前进,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内燃机、发动机的发明促进了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迅猛发展;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明,使人与人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谈话。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例如,今日的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已远远超过一个狭义的“计算机工业”所能代表的范畴。其次,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不会自动转化为技术创新,只有高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商业化应用中,并与上下游产业链和消费者产生互动,才能形成足够复杂性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和技术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正是由于生物技术突破了原来生物制药范畴而在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经验积累,由于信息技术突破传统的军事领域而在物流、商业、机械等行业的大量应用和探索,才使这些高新技术从最初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原型发展成为复杂应用和专业化的门类并获得成功。
四、传统产业集群能为高新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重要保障。
位于科技前沿的研发活动往往能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而新思想、新概念只有转化为产生经济效益的产品或服务时才能称为创新,因此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需要相应的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和协调保障。这些资源要素主要包括:丰富的智力资源、充足的资金保障、完善的物质设备、健全的公共服务,等等。智力保障方面,一方面在产业集群内,科研院所、高等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为企业提供创新活动所需投资理财的各类专业化的科技创新人员,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利用其特有的组织网络优势吸引各类人才,并通过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造就了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在产业集群内,人才的频繁流动和学习锻炼,伴随着知识、技术的交流与外溢,使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有力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此外,集群内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教育机构间进行协作创新,使双方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量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为集群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智力支撑。在资金保障方面,高新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必须能为广泛的产业部门所应用才能获得足够的回报来实现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从现状看,集群内企业比群外企业在融资方面更具优势,集群内企业更加相互了解和信任,加上频繁的合作关系和固定的社会网络,企业间更容易相互筹措技术创新资金,大大降低融资成本,在获得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方面也相对较为容易。在物质设备和公共服务方面,集群内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在协作关系上的密切,能使生产设备和研发设备以低成本快速和灵活的整合,为研发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此外,集群内企业可以共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工具,大大降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投入,总之,产业集群为企业获得创新所需资源提供了诸多便利。
参考文献:
[2]林惠虾.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
[3]封凯栋.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j].宏观经济研究,。
[5]范光基.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6]张秀武.中国高技术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十二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文。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方法。
1.3研究内容与框架安排。
1.3.1研究内容。
1.3.2论文框架安排。
第2章相关理论综述。
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企业整合理论研究现状。
2.1.3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整合研究现状。
2.2相关理论分析。
2.2.3核心竞争力与资源、能力、竞争力的关系。
2.2.4企业整合的概念界定。
第3章企业整合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研究。
3.1整合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3.2整合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3.2.1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两个管理工具。
3.2.2企业整合提升核心竞争为的作用机理。
第4章企业整合模型与整合标准。
4.1企业整合的模型。
4.2企业整合的标准。
4.2.1企业的使命和价值定位为整合的纲领。
4.2.2坚持整合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统一。
4.2.3坚持整合与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4.2.4坚持“顾客导向”与“导向顾客”理念相结合。
4.2.5坚持整合与企业所处竞争产业的战略要素高度契合。
第5章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支撑要素。
5.1思想意识的变革。
5.1.1建立危机意识。
5.1.2重塑心智模式。
5.1.3培养系统思维。
5.2企业整合的团队建设。
5.2.1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
5.2.2强有力的整合团队。
5.3无边界的新型管理模式。
5.3.1柔性化的无边界组织结构。
5.3.2灵活、创新性的管理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十三
建筑行业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安全,因为建筑产品的质量与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建筑企业的建筑产品质量安全也是自身最为重要的标志。建筑行业除了具有高质量性,同时也具有高危性,因此对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更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进行科学、创新的管理模式制定,对传统建筑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使建筑企业的建筑产品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2.1对建筑工程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1)针对传统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创新模式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的制定,必须对建筑企业的工作人员管理上进行创新。只有对建筑企业中工作人员的自身综合能力素质进行提高,才能使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在建筑企业的施工现场,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没有专业建筑知识的农民工,这部分工作人员在建筑工程方面的知识技能、安全意识等较为欠缺。建筑企业需要对建筑工程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建筑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保证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
(2)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还需要对建筑材料的管理加以重视。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的关键元素,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对建筑材料的治疗严格把关,不能出现偷工减料甚至偷梁换柱的行为。企业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建筑工程的监督,保证工程质量符合使用标准。
(3)建筑企业应该用科学的管理标准建立起现代化的建筑企业制度,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对工程项目、企业以及工作人员的责任进行确定,对工程项目管理关系进行协调,对工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创新。同时企业需要对内部结构的责任体系进行确定,为了提高企业独立法人的地位,可以采取新型产权关系、法人治理结构以及法人财产制度等的建立来实现,同时还能使企业控股的地位进行增强,进而使建筑工程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2.2创新建筑工程管理观念。
建筑工程管理观念的创新是建筑工程实现创新管理模式的关键。不管是建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创新建筑工程管理观念。项目管理中,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工期管理、安全管理这四大目标的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观念创新的体现。建筑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将质量与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恰当处理,对企业利益要由长远的规划,优化工程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3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竞争越趋激烈市场环境中,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必须在技术管理上进行创新,保证建筑行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共同发展。建筑企业应该积极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时代,而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又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所以在工程管理中需要运用较多可靠的信息作为支撑。基于此,建筑企业需要对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进行引进,使工程管理体系信息化,突破传统建筑工程管理的制约,从而使建筑工程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另外,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也需要满足信息化工程管理系统要求,管理人员既要具备信息化操作技能,也需要对工程管理知识和技能进行掌握,使信息化工程管理系统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3结束语。
建筑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然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支柱。对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筑企业在工程管理中进行管理观念的创新、管理体系的创新以及管理技术的创新。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发展,建筑企业需要对自身的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用创新和科技的力量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保证建筑企业的建筑产品能满足指代的发展需求,进而促进建筑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十四
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为例,分析文化生态要素对广东体育产业的影响,以观察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南部沿海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旨在更好规划和发展该区域的体育产业.
作者:周良君陈琦向静郑昌意作者单位:周良君,郑昌意(广州体育学院,广州,510500)。
陈琦,向静(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刊名:体育文化导刊pku英文刊名:sportscultureguid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关键词:南部沿海区域体育产业文化生态学广东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十五
潜江境内水网稠密、河湖密集,享有“小龙虾之乡”的美誉。在10多年来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之后,集科研、培育、餐饮、出口、深加工于一体化的小龙虾产业新格局在潜江形成。潜江市小龙虾绿色无公害的品牌创建于20春,坚持走生态养殖的路线。“虾稻轮作”形式的先河也于潜江市开创,先后产生了包括“虾藕共存”“虾稻轮作”在内的等多种模式以及建立了高标准小龙虾核心生态养殖专用池塘。
1.2研究意义。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同时进行旅游文化的建设,这大大体现了旅游的前提是维护生态环境,此外生态旅游的开发和使用能够得到促进,也有助于人们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认识,对保护环境的认识。旅游文化的发展有助于旅游者更好的享受旅游的乐趣,从而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1产业规模。
潜江小龙虾产业集群在长时间不断的发展成长下,已然成为潜江经济不可替代的支柱和依靠,潜江市因而荣获“小龙虾加工进出口第一市”的美称。,潜江市小龙虾产业的养殖面积规模、出口创汇价值规模已均可在全国范围居于榜首之位。与此同时,潜江小龙虾产业也在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小龙虾产业的重心已由简单的养殖出口逐渐转移,对深加工、加工出口、国内外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经营力度也已加大,产业规模的逐渐完善,从而以“市场营销、加工出口、科学管理、生态养殖繁育养殖、”为主体的逐渐专业全面的产业链出现。
2.2产业专业化。
要在中国繁多的小龙虾产业集群中脱颖而出,单单依靠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潜江小龙虾产业集群之所以屹立不倒并且愈发“强壮”,大多得力于其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在潜江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依托莱克团体在潜江市政府的鼎力拥戴下在共投资3亿元,成立了全国最大的苗种选育小龙虾繁育核心,以满足小龙虾产业发展需求。潜江成立了全国首家针对小龙虾产业链的专业技能培训学校——潜江龙虾职业学院。为了满足扩大需求,更好的提供作业环境,三个水产品加工园区——熊口、后湖、浩口,并且修筑、建设按国家标准的规范化厂房,打造龙虾加工企业开展平台,推动整个产业化向集群方向进化。
2.3政府政策扶持。
潜江市政府在《潜江市小龙虾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开展精准扶贫小龙虾养殖财政扶持申报审核工作,给小龙虾养殖的贫困户、困难户提供众多扶持基金,促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潜江市政府实行“七通一平”,水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得到加强,先后投入众多资金,引导小龙虾产业集群发展。对于水产养殖以及小龙虾养殖贫困户,潜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进行了全市范围内的精准扶贫,为了提升弱户的消费效率和程度,对其进行了小龙虾产业养殖技术的进一步专业培训。
3.1旅游新城的建设。
潜江市依靠其位于江汉平原的地理优势,着力打造江汉运河文明旅游新城市布局建设。依靠“龙虾之乡”“曹禺故里”的美誉,重点抓好曹禺文化产业园、生态龙虾城建设,将其突出打造为城市名片,同时开发蕴含江汉风情的民俗文化、存有红色遗迹的红色文化、以章华台为代表的楚国文化、以兴隆水利为代表的水利文化,建设相关旅游风景区。充分运用招商引资的形式,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先进模式,并发挥市场力量,投资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创立发展文化产业。对专业体育场馆、商业表演和体育比赛的国内专业管理和规范的引进和支持。
3.2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台”的章华台经考证位于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镇附近。宽度接近1000米,长度接近米的章华台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其中高度可至5米,宽度可达100米,长度可约300米的放鹰台是在其周围的十几座宫殿基址中规模最大的。迄今为止,章华台所在的龙湾遗址是楚国离宫建筑遗址中我国发现年代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遗址群落。潜江市将在此遗址的基础上依照“开发运用”批示精神建立一个包含民间街与民间博物馆的章华台中国龙湾影视基地,借此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据悉,采用人工操作模式的该建设将于4月上旬完成其目标主体建设,并在8月份完全竣工,并力争在展出两个月后的10月份正式开馆。
4.1创新的理念、模式、举措。
为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更好的适应新常态、新业态、新形势、新事态、新业态、新机遇,要用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模式、创新的理念。增强旅游文明名目产业的招商力度,进一步转变体制和机制;以点连线带面,用全域旅游、全域文化的概念,创建出一批有特色的小城镇、村庄和街道;增强潜江旅游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加快旅游人员的建立,加快旅游产业的创新和开展、有效的引进国内外著名酒店等。
4.2政府干预。
建设市级政府指导下的高标准文明游览领导小组,将城市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严重问题采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讨处理。成立由市政府领导人担任主任,市旅游局主要人员担任副主任,林业局、公安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旅游发展委员会,以此作为市政府下的专门机构,并赋予其相应职权,使其充分发挥职能特权,能够及时处理相关问题,集中发展城市旅游产业。
4.3政策扶持。
政策支持,出台关于如何加快潜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相关的配套措施,修正潜江市文化旅游方面的规划制作发展的蓝图,为潜江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4.4加快旅游景区景点通达工程建设。
为加速城市游览景区项目建立,应尽快完善潜江市基础交通建设及配套措施。设立旅游专用通道、在各大景区建立游客中心,在景区采用标准统一化的旅游大巴、建立一套完整、标准化的旅游服务措施。
4.5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
潜江市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据此打造健康养生、修心问禅、名人故居、生态观光等路线。还可以在市政府的主导下与潜江市周边地旅游景区城市签订旅游共同发展的协定,共同布局发展线路。从而争取将潜江市列入国家、省级旅游精品线路。
4.6开发旅游纪念商品。
整合最具有城市特色的食品、官方工艺品,将其开发包装制成旅游纪念品,在火车站、景区游客中心等固定场所进行销售。并在传统纪念品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创新,增加其商品附加值,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销售规模,增加旅游纪念品所带来的销售收入。
4.7建设风情特色街。
建设风情特色街。根据本地的现实情况。建设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风情街,这当中包括文化街、餐饮街、老城街、名人故居街、民国风情街等各式特色街。以此来推动潜江市特色街道的可持续发展。
4.8培育文化旅游专业人才。
培育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与潜江市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进行人才的对口培养。可以有效的解决旅游文化人才匮乏的现状。此外,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引进基金,从外引进高素质的文化旅游人才。
5结语。
潜江市具有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天然禀赋,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实施文化休闲大旅游区域战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将旅游文化产业纳入全省经济整体发展规划,进一步出台实施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措施,优化旅游产业构造,促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尽快将潜江市建立成为国内外较有知名度,以及高层次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逢玮.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淮海论坛,(8).
[2]艾劲松.潜江小龙虾与气象[j].气象知识,(4).
[3]杨薇.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3(05).
[4]曹阜忠.对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社会主义论坛,2012(6).
[5]贺丽丽.庆阳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管理观察,2013(24).
[6]王能荣.潜江市建设“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j].决策与信息,2013(06).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十六
我国的民间美术博大精深,每个历史时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每一种文化艺术都反映出当时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
随着社会背景和人民的风俗习惯而产生、发展和发扬起来的,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历史、人文、自然等条件下形成的民间美术,都具有其独特的表现题材、艺术方式与审美形态。
20世纪的中国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手工作坊的小农经济已基本上被机械化的机器大生产取代,中国社会全面进入工业化。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土生土长的中国民间美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但是,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受到人们的关注。
传统的民间美术正在走上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这条艰难之路就是传承与创新、保护和发展,它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美术工作者都应该思索和考虑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嵊州民间美术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创新之探讨,以小见大,推及到更广的中国民间美术传承研究中去,使得这一文化艺术的活化石得以传承。
“民间美术”指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人民根据自身生活的需要而创作、应用、欣赏,并和生活完美融合的美术形式。
民间美术是人民大众淳朴勤劳的结晶,以其随意但多变的艺术手法和通俗且丰富的表现形式,满足了劳动者在精神和物质上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反映了老百姓最质朴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追求,是民间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视觉形象艺术。
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所有的美术创作都离不开这个基础,所以说,民间美术是艺术的源泉。
而在新时期,民间美术已成为群众丰富文化生活的艺术体现,包含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期盼和对美的追求。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民间美术还是一种艺术之流,它与贵气、虚荣背离,用最为粗简、便宜的生活材质,创作出自然、质朴的艺术作品,虽然那或许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用具,但其所体现出的设计意匠和美的造型,都与老百姓的心灵息息相通。
而民间工艺美术是民间美术中具有较强工艺性甚至是称得上是某些绝活的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并不一定都具有工艺性和工艺价值,但民间工艺则是具有工艺性的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嵊州历史,古老久远,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哺育出绚丽的嵊州民间工艺。
在剡溪文化的滋养下,朴实勤劳的嵊州人民,充满智慧与创造力,民间美术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钟灵毓秀”的艺术特色,并且种类繁多、技艺多样,在中国的民间美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特别是嵊州的竹编、根雕、泥塑、仿古木雕等工艺产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闪耀着历代嵊州人的智慧。
这里的竹编、泥塑、紫砂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一些工艺美术已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后起的根雕、仿古木雕、石雕、戏剧服装、花木盆景等亦生机勃发。
具有嵊州独特风格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在嵊州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和劳动中孕育而成的,所有这些携带着剡溪山水灵秀之气的民间工艺美术,在种类及风格上丰富多变、淳朴典雅,艺术个性明快而简练,透出灵秀、质朴的自然美,体现出嵊州人民朴素而爱美的天性。
1.嵊州竹编。
嵊州的竹编艺术始于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汉晋时期开始往精细方向发展。
明清两代,竹编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竹编艺人组织办起了竹编工艺厂。
嵊州竹编以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见长。
代表作有《六和塔》、《岳飞》、《苏武牧羊》、《昭陵六骏》等。
嵊州竹编包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广大农民兄弟的聪明才智,记录着农耕时代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嵊州竹编,除具有极高日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外,对研究我国竹编生产的发展、江南农村民俗民情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嵊州市被命名为“中国竹编之乡”。
嵊州的竹编构思巧妙、编制纹样千变万化、工艺精湛高深,以“精美”两字饮誉中外。
20世纪90年代末,嵊州的竹编工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落,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成为全球主流意识的情况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审美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这要求产品的设计者在设计理念和审美意识上也需相应地发生变化。
然而嵊州艺人对竹编产品的定义还停留在“精品”上,追求产品的“精细”、“逼真”。
在创作上并没有根据时代特点和多样审美需求创造出符合不同人群需要的多种风格的竹编产品,造成了市场销售渠道越来越窄,竹编需求量日益减少,竹编艺人生活难以为继,竹编技艺后继乏人。
2.嵊州根雕。
根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传承,更是嵊州民间工艺的典型代表,是一种集自然造化与艺术家的智慧技能,集具象、抽象和意象于一体的造型艺术。
嵊州根雕深受江南雕刻艺术的熏陶和影响。
由于嵊州境内存有大量古时候的庙宇和民居,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和堆灰艺术几乎随处可见。
根雕艺人们主动从中汲取艺术营养,使作品在雕刻技艺上精美无比的同时,还注重文化的内涵与底蕴,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
嵊州根雕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嵊州被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命名为“中国根艺之乡”。
嵊州的根雕,注重根材的自然形态,又强调雕刻造型技巧,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趣。
嵊州根雕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形成风格,90年代形成规模并享誉业内,至今从业人员60多人,产品广销国内各大城市。
然而为应付应接不暇的订单,像当地郑剑夫、吴筱阳、周扬、郑兴国这样的知名根雕大师,每人都收了好几个徒弟,普通作品在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好的可达上万元。
然而在市场热销的同时,个人的创作空间正在缩小。
嵊州根雕大师吴筱阳介绍,“真正雕刻的时间只要两三天,但此前往往需要几天到十几天去构思,推翻,再构思。”以吴筱阳的天工奖作品《寒江独钓》为例,光构思就花去了他两个多星期。
“但市场不允许你花太多时间构思。要市场还是要艺术,其实是嵊州根雕面临的最大问题。”
3.嵊州泥塑。
嵊州的泥塑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泥塑的设计者们用夸张变形的艺术造型和色彩,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这些泥人小巧精致,神态生动,最小的微型泥塑只有黄豆那么大,大的也不过二三十厘米。
工艺大师宓风光是嵊州泥塑的代表人物。
他致力于打响嵊州泥人的品牌,以造型简洁洗练,着意夸张、写意、设色精当、艳而不俗,力图使泥人艺术从“俗”走向“雅”,创出了“泥人宓”的独特风格,作为浙江泥塑的代表人物,浙江泥人宓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山呈三足鼎立之势。
其漫塑作品针对泥人易碎易裂的弱点,在造型上追求团心结构,在追求泥人敦厚、结实的同时,放开手脚,加强人物形象的夸饰,运用漫画式的手法,开创了一条泥人漫塑创作的新路。
代表作主要有《戏剧百脸谱》、《世界首脑人物漫雕》。
在嵊州,有许多泥塑作坊和企业,每每以盈利为目的,而且创作精品意识不够,一些企业还有抄袭之嫌。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专利权制作权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让宓风光觉得很无奈。
从事泥塑艺术的30多年来,宓风光先后带了50多个徒弟,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真正继承发扬其技艺的徒弟。
嵊州工艺美术的艺术形式种类繁多、特色各异。
几乎每一件艺术品都传达着嵊州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展现了民间美术的深厚艺术底蕴与魅力。
然而在市场经济之下,传统的民间美术正在走上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去发掘嵊州民间美术中最本质的传承元素,并加以创新和创造性的延续,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完成转型的可能。
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张道一在论及民间美术时指出,“对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来说,传统文化的厚积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应该继续发展,使其延续下去。
最低限度是保住传统文化的‘火种’,不至于熄灭和中断。
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保存着高贵的精神品质和优秀基因,一旦发挥出来,将会形成无穷的力量,其意义是深远的、无可估量的。”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创新不仅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自身的发展需要。
因为历史在发展,民间美术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当然也需要跟随历史的脚步,不然就会遭到淘汰。
嵊州民间工艺美术作为中国民间美术中一个特点鲜明、典型性强的地域性民间工艺美术的代表,正是作者选择其进行尝试性研究的原因。
1.开设民间工艺专业,培养年轻一代对民间艺术的传承。
正如冯骥才所言,“曾经代表我们民族生存形态的东西已经黯然消逝,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
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的走,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中职、高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
二十年前,嵊州的一所职业学校,在木雕艺人的帮助下,引进外商,创办了木雕班,学校聘请嵊州的民间艺人担任教学任务,进行作坊式的教学,手把手传授木雕技艺,学生的手艺进步较快。
同时,学校聘请高校里的具有创新理念的专业人才到职校讲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把握时代的审美倾向,让部分优秀的毕业生深入高校继续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至今已经为嵊州木雕培养了400余名木雕专业人才,有的已经成为工艺美术大师。
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一方面通过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传艺,让学生身处模拟的和真实的工作环境,感性地体验技艺的要求,更好地掌握工艺技巧。
另一方面师傅带徒弟形式带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样使企业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新鲜的血液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传承和发展道路。
2.推陈出新,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作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民间工艺源自民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传承。
我们必须尊重传统文化,并用“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努力通过我们的创造让传统文化的精粹发扬光大。
只有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会使我们的民间工艺在新时代里显现出厚重的魅力,使我们的工艺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很多“民间艺人”已经成了企业家,但对艺术的创新追求始终不能放弃,在创作出商品的同时,也要创作出更多更高层次的精品。
近年来嵊州的根雕中出现了一些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创新之作,如郑兴国以四川汶川地震为题材创作的《妈妈永远爱你》、《丰碑》等。
这些作品的出现,是创作者在用艺术的眼光去感知时代、认知时代,再用艺术的手法去记录时代、展现时代,进而推动着作品主题进一步升华的结果。
这一方面说明嵊州根雕正在进一步向高层次、深内涵的精神文化产品方向攀登,另一方面,嵊州根雕艺术家开始自觉去把握时代脉搏,思考社会现象,正在不断培养作为艺术家所应该具备的人文情怀。
而这正是越乡创作者在向艺术家过渡的一个重要信号,也是嵊州根雕正在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内涵的一种表现。
3.积极开拓市场,引进人才,建立艺术村,扩大合作交流。
近年来,嵊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促进民办民营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人才培育和文化精品创作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一方面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对民间工艺人才、获奖作品等实施分类奖励,向外出参加民间工艺展评的企业提供不同的资金补助,充分调动了将民间美术工艺做强做大的积极性。
11月建成嵊州市艺术村,它是一个占地近40亩、建筑面积为22622平方米,集窗口展示、市场交易、艺术交流、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和中心,开始了着力推动全市民间工艺产业形成合力迅速发展的探索之旅。
嵊州市艺术村的诞生,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前卫和时尚,而是为了延续古越之地的文脉。
建成以来,艺术村不仅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而且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良好的社会效益。
市内外慕名前来参观并购买工艺产品的游客络绎不绝,全市民间工艺产业每年实现总产值在1.5亿元以上,同时带动了嵊州的旅游业。
艺术村建成以后,嵊州的民间工艺泥塑、竹编、根雕等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家”,特别是根雕这一在民间“隐匿”千年的古老艺术,迅速从复苏走向繁荣,实现了艺术上的突破和规模的飞跃。
现在,这里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根雕艺术家群体和众多的根雕产业从业人员,成为全国最大的根雕创作生产基地,成为浙江根雕艺术界的龙头。
近年来,在市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下,艺术村以集团军的形式,多次赴全国各地参加展览活动,成功地进行了品牌运作。
嵊州艺术村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几乎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大型民间工艺类展示展销活动中,都有嵊州艺术村作品的踪迹。
此外,当地政府还经常组织艺术村的大师们到全国各地参观考察和交流合作,不断扩大艺术村和嵊州工艺大师们的影响力。
如果说,嵊州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卷,那么民间美术工艺便是镶在这幅山水长卷上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映在剡溪江畔的一道绚烂美丽的花环。
进入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主体正式登上主流文化的历史舞台,而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不能是密封式的,而是积极地、开放的,只有创新才能找到在新时代生存下去的根本。
唯有这样,地方民间工艺美术才能绵延亘久,永远美在民间、美在大众。
参考文献:
[1]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首届中国木板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3]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4]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中共嵊州市委嵊州市人民政府.嵊州民间工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6]李红月.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丰富内涵[j].作家杂志,,(7)。
[7]王瑞芹,论徐州民间美术的写意性[j].艺术百家,2008,(8).
[8]李娜.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及传承状况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十七
一、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学生。
多媒体网络教育在创新教学中最突显的作用莫过于在教学过程中把以老师为主讲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在这个改革中能担当“中心”的角色吗?中国的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喊了好几年,开始实行也有几年,但“万变不离其中”――应试教学,因为考试制度改革长路漫漫,课本的改革更是道远。从幼儿园到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十几年的教育模式已在学生们的思维中固定了,所以,在高校实行教学模式改革难度较大。
学生是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但由于如上所述,他们的状况远跟不上教学模式改革的步伐。我从o4年度第一学期教‘个人与团队管理》这门课,这是中央电大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课程之一。刚开始是一个教与学的磨合过程,上课型式是:口课件面授+提问+学生个人案例+老师评点;堂上练习,结果共享。学生们从愕然一怀凝―接受一被动参与一主动参与―全面接受。三届学生约二百人,一开始,对这种上课模式全都表现出愕然,就这样“鸦雀无声”地上了几节课,对于提问、练习结果共享一遍沉默。上了两周的课,让同学们写下对这种上课模式的反馈意见:
1.这样的上课型式很有新鲜感的占100%:
2.没有象以往那样一条一条重点来讲,行吗?占了90%;
3.把重点理解为:即考试内容的占100%:
4.怕说错话丢脸占了88%:
5.电子课件画面滚动快。占了80%;
6.最好能用我们身边的事例来做案例。占了50%;
7.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接受的占30%;
8.很赞同这样的教学方式的只有5%。
从反馈意见看到,教学模式改革不是从下而上,而是从上而下,这给改革增加了难度。人的思维定性随年龄的增大而越加巩固,接受知识已习惯灌输式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探求,人的生理以及环境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个过程会变得漫长。有位学生讲得偎直接:“我们是业余学生,来上课就是为了听重点,因为考试内容都是死背的。”也就是说。考试模式不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教学模式改革也难以学生为中心。考试模式改革不与教学模式改革同步,使得学生们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还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主动不起来,或者说不敢主动。学生们习惯了这样的堂上公式:老师讲的就是考试内容――被动地听、机械地抄。所以出现了电子课件画面滚动快的意见,也就是说,学生们没有真正去恩维课件提出的问题,因为课件的内容大多都是以思考的节凑出现的。第6的反馈意见看出了学生的心态:一方面清楚教学改革的目的――学以致用,与时俱进;一方面儒于考试的压力不敢迈进教学改革的河流。比如学到“自我认知”这章书,我用课件显示了几个案例示范之后,让同学们自告奋勇公布自己的填表结果。然后让其它同学根据书上的提示,结合填表结果,为那位同学规划未来,但同学们却在等待老师的规划,他们要标准答案,他们上课的功能就是“记。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7o年代时提出自主学习,教学大纲强调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目标的双重性,即情感发展目标和认知发展目标。在具体实践中,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虽然学习过程有共性而且总体学习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学习者个别因素差异较大,尤其是学习能力、学习的方式和方法的差异使得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同一个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显然不符合学习的客观规律。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问题被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确立为重要研究内容,这表明它的重要性及其在理论界的广泛共识。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临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教学是一个过程,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觉学习来完成。传统的教学第一个目标是把思想观点如同复制文件那样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然后才是提高分析能力什么的,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模式改革,首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学生几方面的工作:
1.学习动机从十几年习惯了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是整个自主学习的重要过程和关键性的过程,也就是要提高动机水平。首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网络凭借其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加快对该课程的认识,因而迅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思维。
3.学习时间帮助学生计划管理好时间,电大学生大多都是业余学习,时间不能统一调配。这时要让学生自己做好活动跟踪表,从中找出可学习的时间和适合自己生物钟的学习时间。
4.检查效果利用多媒体网络人机交互,让学生们可以迅速在网上看到自己学习效果反馈的一部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否真正理解能够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判断,并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自我调整。
5.网上指导网上进行个别辅导最适合业余成人学生,在时间上他们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沟通,可以避免在课堂上交流时出现的尴尬,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保护,使他们更能畅所欲言,老师指导更能有的放矢。
三、模式进程中的互动学习。
课堂互动或称课堂交往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按照心理学层面的分析,有的学者将其分为感官的互动、情绪的互动和智力的互动三种类型;有的学者则按形式特征而将互动区分为循环式互动、直线式互动和连锁式互动等类型。而吴康宁等学者的研究则认为,从教育社会学层面,对于课堂互动研究来说,重要的是弄清楚谁和谁互动,以及互动反映出的人际关系,即应从互动的主体构成的角度来进行互动分类。在课堂上就可以分为: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布鲁默曾提出了著名的“符号互动论,认为课堂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场所,把符号互动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应该是可以的。“教学实际上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交流、沟通,实现社会知识的传递,完成学生社会化要求,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在一些实操训练前,让学生们在网上寻找有关的文字资料和录像影音,让他们参照模仿进行自我设计角色。在课堂上,他们就有主动参与教学的信心和准备。通过提问或问题的提出进行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通过学习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合作性学习,使学生们可以进行个体与群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们对过程的反馈意见,随时随地进行修改教学的方式方法,并注意尊重学生们的“幼稚”理解,保护他们的主动参与的热情。
四、互动学习教学中,老师的备课工作。
以往教师备课,多是根据教材、辅导材料和学生的认知程度进行设计、编写,连提问学生的答案都备好了。授课就是教案原版的外延解释,若有一些偏离,教师便想方设法把授课内容、过程引向教案预设好的轨道。这种教学呆板、沉闷、缺少活力,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窒息了师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封杀了师生的生命活力,这种教学是对教育意义的背离。网络教育下的互动学习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要求教师的备课要改革要发展。
首先,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帮助他确立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学习目标的确立可因人而异,帮助学生个体根据本人基础水平和学习方法分阶段设立学习目标,不能全班不分阶段统一目标。教师引导各个个体学生学习进度,最后统一时间达到最终学习目标。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也因人而异,但教师要掌握几种主要的学习途径:
1.资源的获取。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前提,获得学习资料的手段。首先要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1)网上资料:网络资源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所以学生提取什么样的材料是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需要培养学生信息分析的能力,所谓“信息分析”就是指对获取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鉴别、整理、分类。学生只有养成了这种“信息分析”的习惯,才会使自己积累的资料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可信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注意引导学生在网上查阅与课程有关的“拓展性问题”,让他们开阔视野,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主动”的信心。(2)书籍报刊搜集: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读书勤积累的习惯,提高互动学习的主动性。
2.对获取的信息加工创新。教会学生把获取的信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织整理、内化存储使信息真正的服务于自己的学习。鼓励学生质疑、大胆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学生的思维才能爆发出创新的火花。
3.信息交流。教师不仅要设计课堂上的学习交流,还要设计课堂外的网上交流,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up使性格孤僻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最后,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一切放任学生自由,而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总设计师,设计好最终目标。预测多条到达路线,以备指导学生,设计有意义的问题,持续学生的兴趣。多渠道收集资料,这方面教师也要“不耻下问”,与学生交流信息。互动的课堂是教师的一大挑战,面对的场面未知素很多,需要教师的知识内存丰富实用,即使同一课程也不能象以往那样一次备课用到底,因为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思想活跃的个体,这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传统的手工操作备课技能,又要掌握现代多媒体电脑制作课件的先进技能。
五、面缶的问题。
1.观念的改变学生要改变“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动机,改变单一的学习途径;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对“好学生”的认识就是“听话”,特别是“安静”课堂的认识。教师也要改变对“权威”的认识。
2.教材的改变以电视大学为例,大多教材都还是一成不变的说教。学生教材应该是指导性为主,少些论据性的内容,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教材可以增加多些论据论证性的东西。
3.考试的改变课堂上的学习最终以考试结束,一个课程的最终成绩应由几个部份组成,如:卷面成绩、实操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小组讨论、小论文等。
4.教师的改变教师要从观念到实操的改变,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认识到教师已掌握的是过去的知识,而受教育对象是明日社会的主人。教师职业决定了既是终身受教育者又是授教育者。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重要资源,确实需要跟紧时代、更新观念。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十八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的产业范围,形成了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产业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考察某地区或某个经济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年来,凉山州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这些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在凉山州发展矿业产业集群,凉山州的矿产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形成内部机制稳固的矿业集群发展模式。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也是资源富集的欠发达民族地区,开发潜力巨大。但是由于资金、技术、交通、信息、人才等因素,使得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相当滞后。
凉山州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矿种84种,主要矿种中,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13.73亿吨;富铁矿4985.8万吨,居全省第二位;轻稀土氧化物总量103.06万吨,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第二位;铜、铅、锌、锡485.07万吨,居四川省第一位,在大西南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凉山州是建设综合性、集团性的大型钢铁、有色稀土、贵重金属等原材料基地的适宜地区。[1]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凉山州矿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促进矿业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矿业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但总体还处于雏形阶段,没有形成真正的成熟稳固的集群。
1.矿业产业集群网络的缺失。
凉山州矿业产业集群内的矿产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现有的一些工业园,经常是把一些类似的企业吸引到一起,堆砌起来,没有从产业链出发对其做出整体的规划。因此,现有的一些矿业工业园中的企业之间并不存在协作关系,这样就不能发挥产业集群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区域经济效应。凉山州矿冶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机构网络的缺失,使得矿产企业的矿产开采以及后续加工技术含量较低、没有技术创新、产品缺乏竞争力,这样就让凉山州当地的矿冶企业无法与外地的矿产企业竞争。凉山州的矿产加工产业与运用这些矿产资源的精细企业缺乏网络联系,凉山州的矿产加工企业往往注重的是矿产的开发、冶炼和后续的一些简单的加工利用,并没有对其开采出来的矿产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利用。
2.涉及矿业领域的各项管理不规范。
目前,凉山州的矿产加工企业有很多,大都集中在木里、会理、会东、普格等一些县城或者是镇上,这些矿产加工企业大都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其中以小型矿产企业最多。凉山州政府对这些矿业产业集群未能进行引导,任由很多小型矿产加工产业自生自灭。对于矿产加工产业的各项管理也不规范,对各矿产加工及相关产业征收较高税赋,小型矿产加工企业负担较重。
3.矿业企业的产品附加值较低。
凉山州矿业企业从事初级加工的小型企业较多,这些小型矿业企业往往采用落后的生产设备,生产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较低。只是对开采出来的矿产资源进行简单的除杂、冶炼并加工成最简单的初级工业品,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对产业链终端产品的研发,出售的产品附加值非常低,导致凉山州的矿产加工产业只能在较低层次上进行竞争,并且竞争力较低。
4.矿业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不够精细。
专业化的分工是与生产的技术可分性以及垂直分离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关的,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十九
摘要:现在,人们对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越来越重视,虽然很多部门或学校愿意承担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发扬,各大院校也愿意加入到保护传承民间工艺的队列中,但是在资源整合、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仍存在很多难题。
目前,急需研究出系统完善的方法,让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二十
摘要: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美术中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的代表性文化形态,不同民族和地域都具有其独自的表现题材、艺术方式与审美形态。
但20世纪的中国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土生土长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工艺美术成为我们应该思索和考虑的问题。
文章以嵊州民间工艺为例,分析了嵊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提出了有关新时期嵊州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二十一
在广东,专业镇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广东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经济新增长点,在珠三角的404个建制镇中,约有25%已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专业镇;佛山、中山、东莞等地集群优势更为明显,约有67%的建制镇已经形成专业镇经济。由此可见,中部产业集群虽然在“十五”之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来比较,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均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
(二)多数产业集群处于价值链低端且产品附加值低。
中部地区的多数集群为资源型集群。例如:山西省产业集群主要依赖于当地独特的资源条件——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和黑色金属矿资源,在煤炭采选业、金属冶炼业、炼焦业中的产业集聚优势明显。
而且中部地区资源型产业大部分是粗放型发展模式,整体技术含量低。使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对各种廉价的自然资源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处理,以低价占领市场份额,处在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具有劳动密集、资源高耗、管理简单、生产原始、成本低、利润低等特点。从短期来看,确实能够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国内自然资源的消耗,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此类资源型产业集群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产业集群内企业过度竞争而集聚效应不强。
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主要源于四个方面:形成区域经济品牌效应,降低市场开拓的成本和风险。以内部专业化分工为基础,提高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思想交流与企业间生产和营销网络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形成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中部地区大多是属于竞争型产业集群,集群由大量从事相同或相似产品生产经营的中小企业组成,产业链不长。企业之间主要是竞争关系,很少进行分工协作。虽然企业家在很近的地理范围内一起工作,也很少共享信息,讨论问题。同时,由于行业自律组织建设滞后,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引导,企业之间信任程度低,加上少数企业的短视,容易在集群中产生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健康成长。
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些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等。在基础设施方面,道路交通、通讯、城市管网、电力设施等距东部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配套。在社会环境方面,中部地区经商文化积淀不足,部分企业诚信不足,竞争手段恶劣等。在制度环境方面,中小企业普遍融资困难,渠道少,成本高,由于金融贫血而举步维艰,多元化的风险投融资体制尚未建立;同时,企业的创业、管理需要各种专业中介机构的服务,不少集群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因此,中部产业集群所处的软、硬件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二十二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经过多年的历史沿革,体现了中国民众代代流传的审美思想和生活习惯。
随着经济发展及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保护传承的重要性,许多学校也都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参加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队列中。
但是在资源整合、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仍存在很多难题。
1.满足人才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据相关部门统计,温岭市草编帽工艺企业等一些民间工艺企业已发展到585家,规模企业46家,全市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30000余人,但仍存在大量人才缺口。
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技术人员的短缺更为严重。
近年来,相关企业都在不断创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急需对口的专业毕业生来缓解其人才紧缺的现状。
这都需要尽快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民间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和制作人员。
而中职学生就是地方企业发展建设的未来主力军,所以有必要促进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的传承,满足人才需求和温岭的经济发展,以此来保障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行业的持续发展。
温岭有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如:蓝印花布、海洋剪纸、纸扎、龙灯、木雕、贝壳画、草编等)都是民众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
温岭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温岭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生活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许多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空间遭到破坏,于是各种工艺美术正面临着消失、遗忘的困境。
同时,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不愿传承民间工艺美术,而老一辈的传承者都已年逾花甲或离开人世。
在这些众多的民间艺术中,只有海洋剪纸等少数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其他很多项目都因无人传承而濒临消失。
温岭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状况堪忧,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所以,将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引入中职学校,向学生展现温岭本土艺术,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温岭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还能让学生在学习创作中不断创新,让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1.没有合理的定位。
在民间工艺美术进校园热潮的推动下,各个中职学校都展示出了极大的热情。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等因素,没有对课程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定位等进行充分的研究,更没有结合专业特色及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去实施传承。
在传承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定位,导致传承目标不明确,效率低下,因而也就不能有计划地实施传承,达不到有效传承发扬民间工艺美术和为相关企业输送人才的最终目标。
2.缺乏资源整合,课程体系不完善。
据了解,许多中职学校传承民间工艺美术项目的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或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课程体系极不完善,或者只是开发了极个别项目的校本课程,而且质量不高。
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全面性。
3.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备。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要在中职学校进行有效传承,就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然而,受到民间艺人逐渐消失、师资紧缺等现实的制约,师资不能得到及时培训,导致师资队伍薄弱。
没有好的师资,自然也就无法使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有效的传承。
4.课堂模式陈旧,传承方式单一。
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各学校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要传承方式,形式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
这与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传承效果不高。
1.明确课堂教学定位,有目标有计划地传承。
课堂教学是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主阵地。
为了有效开展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让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就要做到明确传承定位。
有了明确的定位,有利于为传承教学指明方向;明确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教师合理地制定传承目标和传承计划,并能以此为核心,逐步展开传承工作;有了明确的定位,有利于为学生学习提供指路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明确课堂教学的定位,要做到根据社会需求和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寻找合适的课程目标定位、强调教学的重点,合理搭配教学模式。
以此为基础,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向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前进。
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习得知识能力和技能以及社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传承效率。
2.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温岭的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基本都零散地分布在民间各个角落,没有一个系统的归纳整合。
而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的传承必须要依托一定的教学资源才能有效开展,所以教师要积极搜集资料,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全面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美术传承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丰富多元,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用于课堂教学,需要根据本校的特点灵活运用,对其进行筛选、编写。
筛选课程资源要遵循适应传承目标定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适合本校工艺美术专业建设的实际的原则,通过删减或添加,合理编排。
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满足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在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3.“请进来走出去”,增强师资力量。
为了改变师资薄弱的现象,“请进来,走出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通过引进、外聘、培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打造一支有内涵、有干劲、有钻研精神的民间工艺美术教师团队。
“请进来”,是指通过将民间艺人请到学校来,对教师进行民间工艺美术的培训和现场指导。
“走出去”,是指根据民间工艺美术的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开拓校外学习的途径,努力探索各种渠道,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教师学习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民间工艺美术的理论水平和工艺制作技能。
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去寻找隐藏在身边的老艺人,如笔者学校的.蓝印花布项目,就是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各地的专家、艺人和企业,而后拜师学艺,为蓝印花布的师资培养拓宽了道路。
4.丰富传承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基于中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不仅要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下足工夫,更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上、生活中获取知识。
这样既可以体现艺术源于生活的规律,又避免了学生知识面局限的现象,帮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和技能操作的能力,以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教学做合一,理实结合。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因为地方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培养的是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同时完成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知识的建构。
而且,传承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不仅要采用一贯运用的‘教学做’合一的培养模式,更要想方设法灵活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中来。
(2)巧用师徒制,传统现代相融合。
在古代,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一般采取师徒制形式,我们可以巧妙地将师徒制运用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到企业聘请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成立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或技师工作室,将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融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学校陈根土帽饰工作室就在草编工艺传承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3)追踪寻源,将课堂搬到教室以外。
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民俗节日庆典、博物馆、展览,以拓宽学生视野。
也可以不定期带领学生到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发源地去参观考察,追踪寻源,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感受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熏陶,欣赏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激发创造灵感。
(4)举办民俗活动,营造学习氛围。
在民间工艺美术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通过民俗节等活动,在学校里营造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氛围,能够强烈激发中职学生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热爱之情。
例如:端午节的荷包制作比赛,小人节(温岭石塘镇的本土儿童节,家长常以面泥纸扎等为材料,制作彩亭彩轿,为儿童祈祷。
)面塑纸扎展示,或蓝印花布服饰展等等。
所以在校内举办一些民俗活动,不失为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的好方法。
总而言之,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改善,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欧新黔.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刘畅.刍议职业教育与传承民间手工艺[j].职教通讯.(17).
[4]李朝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4).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篇二十三
摘要:为了更好的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加快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资本为核心的路径。政府的引导作用是基础,企业必须起到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社会资本;文化产业;三位一体。
在国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中,资本是文化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最重要的纽带。引入社会资本,为实现西安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西安可以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资本为核心,按照“三位一体”的模式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这种路径可分三步完成。
一、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的投资方向。
这一步的主导思想是建立政府在此路径中主导作用,把社会资本先引导到这些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文化领域,一旦试点证明这些投资有着高于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大量社会资金就会不断涌入,使社会资本在文化产业投入上进入投入—产出—再投入—再产出的良性循环。可采取一下四种方式:
(一)公共工程特许权。
公共工程特许权也叫bot(buildoperatetransfer)方式,是指政府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非政府部门的项目公司签订特许协议,授予签约方的项目公司来承担该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这个项目公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来回收项目投入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的成本,并取得合理回报,政府部门则拥有对这一基础设施项目的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满,签约方的项目公司将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二)移交-经营-移交。
移交-经营-移交即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方式,是指政府把己经投产运营的基础项目在一定期限内的特许经营权移交给民间投资人,通过在约定期限的经营,民间投资人收回全部投资和合理回报,待特许经营期结束后,政府再将项目的所有权收回。
(三)公共部门-私人企业-合作。
公共部门-私人企业-合作模式即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方式,就是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优化的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是一种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理念的现代融资模式。
(四)、私人融资计划。
私人融资计划即pfi(privatefinanceinitiative)模式,是指利用私人或私有机构的资金、人员、技术和管理优势进行公共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与经营,政府对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购买,也可以合营方式或者以授予私营部门收费特权的形式出现。
二、文化企业市场化运作。
这一步是以文化企业为主体,用市场化的产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获得市场化融资机会,以实现社会资本进入留在文化产业。具体可分三个方面完成:
中央明确指出,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企业要有在走市场化的信心,企业化运营。
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内容为王,产品的市场化是吸引投资的源动力。如果没有内容创新,就难以打造出符合群众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精品。以此来吸引社会资本的不断投入。
(三)融资方式市场化。
有了产业的市场化和产品的市场化后,文化企业可以为自身的发展寻找融资渠道和创造融资环境。金融的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多种市场化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筹到发展资金,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收益,进一步留住社会资本。
三、社会资本主动投资文化产业。
拓宽社会资本的投资渠道,大量的'社会资本有组织,有程序的进入文化产业,充实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实现社会资本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可采取以下两种办法:
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是通过产权转换与重组的方式,对国有文化资产的重新配置以及对文化产业组织结构的再优化。社会资本成立文化产业股权基金来不断投资文化产业。
(二)建设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平台。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潜力巨大。大量的社会资本有组织,有程序的进入文化产业,从传统投资领转向新兴投资领域。从海量文化内容,到大众流行文化艺术符号在传统产业上的普遍应用,社会资本可投资的产业链从服务到信息到文化,拓宽了社会资本的投资渠道,充实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实现社会资本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767175.html】